中医药基础学范文

时间:2023-07-06 16:47:49

中医药基础学

中医药基础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非医药专业;中医药基础;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6-0063-02

中医药基础教育是未来中医药事业发展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多样化人才的培养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核心,加强中医药信息化、多样化交叉学科的教育建设是目前我国中医药改革创新的重大部署。因此,综合性中医药大学往往会设置医药方向的非医药专业院系,培养多样化中医药复合人才。然而,大多数非医学专业开设时间较短,课程设置不够成熟,尤其是其医学课程设置更是存在诸多问题,导致专业培养目标未能很好地得以实现。

在非医药专业院系中,医药基础课程一般不作为专业课,一两个学期就结束学习。以《中医药基础》课程为例,一般设置为70学时左右,内容包括“中医学基础知识”、“中药学基础知识”、“方剂与中成药基础知识”三大块。对于学生来说,教学内容繁杂难懂、枯燥无味、难以吸收;对于教师来讲,学时太少,不能全面展开来讲,往往顾此失彼,使本课程的教学面临极大的困难。笔者在《中医药基础》教学过程中感受颇深,无论是在职业态度还是在教学方法上都有所改变,对于非医药专业的学生,教学目的不是让他们学得像中医药专业的学生一样优秀,而是激发他们学习中医药的热情,并运用到本专业领域上来,加强中医药专业与非医药专业的交流和沟通,让学生从“让我学”到“我要学”,从“讨厌学”到“喜欢学”上进行转变。笔者发现,适用于医药专业学生的教学方法对非医药专业学生不一定适用。笔者思考,在抱怨学生基础知识不牢、上课没人听讲的同时,是否应从教师入手,改进教学方法呢?那么,如何让课堂教学更加有效,并提升非医药专业学生学习医药知识的兴趣,笔者根据教学实践归纳出一些可行性措施。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课堂气氛

由于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着文化程度、知识结构、社会阅历等方面的差异,双方往往容易产生感情隔膜。如果不能通过主观努力去消除,教书育人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现在的学生知识面广,社会阅历宽,有主见,有民主意识,教师很难也不能再按照学校和自己的教育方法或尺度去“雕刻”学生,更重要的是去引导学生,给学生自由的课堂空间。实践证明,师生关系越融洽,教学效果越好。首先,教师应去除自以为是、刚愎自用的不良心态,不要以发号施令者自居,应以正直开朗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如果像“私塾先生”整天板着面孔,学生犯错误靠“戒尺”去惩罚,哪有学生愿意靠近教师?更别说积极有效地传业授道;其次,不要把学生的一些特点当成教学阻碍,用挑剔的眼光去看待学生,时间长了,就会觉得学生全身都是毛病。既影响教学心情,又让学生越来越抵触教师,成为一种恶性循环。因此,教师应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鼓励他们积极地融入教学课堂,给他们创造一个交流、提问、互动的平台,让学生明确自己才是课堂的主人;最后,教师个人的魅力也不可忽视。学生都希望自己的教师素质过硬,做到讲知识时博学贯通,讲体育时身手矫健,讲娱乐时吹拉弹唱,样样俱全……虽然达到目标艰难,但只要努力,教师的综合素质也会不断提高,赢得学生的钦佩,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学生自然会喜欢自己所教的课程。同时,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应多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在愉悦的教学环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二、改变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

常常会有一些教师在传统教学方法上徘徊,他们责任心强,教学态度认真,一节课从头讲到尾,生怕学生遗漏知识点,整节课下来,自己和学生都会疲惫不堪,可效果却很一般。这样的方法不适合非医药专业学生的教学需要,他们学习《中医药基础》课程的目的以激发学习兴趣为主,了解胜于掌握,兴趣大于成绩。那么,如何让非医药专业学生在短时间内花费更少的精力,达到最大的教学效果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进行优化:

1.去繁存简,突出重点

《中医药基础》课程的知识点繁多,再加上非医药专业学生的学习重点是自己的专业,很难抽出大部分精力来学习医药知识。因此,在有限的学时内,如果不对课本内容做出合理的取舍,不做到“简而精”,就无法达到教学目的,甚至让学生失去学习医药知识的兴趣。例如,在“中药基础知识”的教学中,各种主治的药物加在一起有几百种,如果每种中药都给学生讲解很不现实,学生也很难吸收消化。我们要考虑学生喜欢听什么,多站在他们的立场上去讲。学生在学校难免出现感冒、发烧等一些常见病,可以把教学重点放在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中药上,如解表药、清热药、化痰止咳平喘药等,学生感兴趣就会认真听,再举一反三,和其他主治药物相关联,加深印象。又如,非医药专业学生接触临床的机会很少,有关“中医学基础知识”的诊法就可以舍弃不讲或少讲。这样一来,重点突出,学生才能记得住,听得懂,用得上,才会提升学习的兴趣。

2.提倡自主学习,多种教学方法并存

大学生的学习以自学为主,如果完全依赖于教师的讲授,就无法培养学生独立的学习能力,同时加大了教师的责任。大学的课堂教学不同于高中,应以自学为核心,情景式教学为先导,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将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分析、自我总结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例如,在五行学说的讲解过程中,将学生分为五组,让学生分别扮演金木水火土这几种角色,自行总结五行的特点和相生相克的原则,再由代表辩论。又如,讲到方剂的“感冒用药”时,可以把教室变成诊室,一些学生扮演患者(描述症状),另一些学生则扮演医生(诊断开方),教师引导没有参与扮演的学生通过患者的描述鉴别是风热感冒还是风寒感冒,以及相应的临床表现。同时,根据开出的药方,利用声音、视频、图像等多媒体课件或药材实物演示,让学生更为形象直观地了解中医药中难懂的概念,增长知识面。任何教学方法都有各自的适用范围,有些教师善于使用研究性教学法讲解中药知识,有些则善于使用拓展法将本课程的三大知识点融会贯通……只要善于综合利用教学方法,会比单纯地使用讲授法的效果好得多。多种教学方法并存的课堂,会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增加学习的成就感和愉悦感。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机械式、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切合实际和实践激发学习医药知识的兴趣。

3.营造中医药学习氛围,关注第二课堂

根据文献调研发现,非医学专业的医学课程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大多数非医学专业的学生未能掌握应该具备的医药学知识,或者对医药学概貌缺乏全面的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究其原因是学时有限、教材内容繁多、脱离实践,因而学生难以掌握,学习兴趣不浓。非医学专业学生学习医药知识不是最主要的目的,而是激发学习医药知识的兴趣。所以,除了改善课堂教学方法外,还可营造第二课堂的学习氛围。例如,请一些著名的老中医来校开展讲座,组织学生参观学院的药园、标本室,包括到中医院药房或药店调研、学习,等等。让学生养成善于观察、乐于思考、重在实践的学习态度,使教学更注重理论联系实践,达到“学做结合”的模式。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氛围,更容易接受和热爱中医药的学习。

综上所述,为了给非医药专业学生教好《中医药基础》课程,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改进目前的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增强学习中医药的兴趣,才能为国家培养中医药复合人才。

参考文献:

[1]钱珍珠等.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的医学课程设置的现状分析――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为例[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3).

中医药基础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医药院校;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是高等中医药院校实验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的重要的实践环节。随着基础医学相关学科的发展,目前多数中医药院校已建成了以显微形态、机能、解剖、生物化学等实验内容为主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使中医药学生的医学理论基础得到了全面加强。结合中医药院校的特点及笔者多年来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经验,从实验内容、实验操作、实验考核及实验教学管理与发展趋势等几个方面做了改革尝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改革实验内容,完善教学体系

实验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满足其求知欲,还能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一些实验现象,掌握其自然规律,加深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我国“本科教学评估体系指标”中明确指出,实验教学中要有基本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实行分层次的递进式教学[1]。为此,我们提出了“三手抓,三手都要硬”的实验教学发展理念,把基本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全部列入教学改革范围,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1.1基本验证性实验

基本验证性实验多为一些经典实验项目,旨在培养中医药专业学生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为后续实验课程打下基础。此类实验项目多为一些经典实验项目,如常用实验动物的基本使用方法;实验动物手术方法;常用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等,这些实验项目在实验教学改革中应当有选择地予以保留。

1.2综合性实验

开设综合性实验的目的在于使中医药专业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和掌握基础医学各个学科的实验知识,促进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为学生提供一个较好地运用各个学科知识来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2],并培养中医药专业学生端正、严谨的科学作风。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开设了“体液因素及药物对离体心脏活动的影响”“家兔动脉血压调节”等一系列综合性实验内容,倡导学生综合运用生理、病理生理、药理等学科的知识来分析实验现象,以使其自己理清知识点,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3设计性实验

设计性实验是学生在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实验技能后,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完成的一种实验教学形式,也是实验教学的高级阶段[3]。为了迎合设计性实验教学,我们创造性地为中医药各专业学生开设了基础医学综合设计实验课程。该门课程的教学,首先由教师针对实验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进行讲解,并为学生提供中医药研究的实验方向;再由学生通过查阅文献来自行设计完整的实验方案,独立完成;最后进行实验结果分析,撰写实验报告并进行答辩。实践证明,此种实验教学形式符合新时期实验教学发展趋势,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值得提倡。

2改革实验过程,增加学生动手操作机会

学生动手能力是否提高是衡量实验课程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而在实验课上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就显得尤为重要。当前高等中医药院校均存在实验室建设经费不足的问题,实验材料、仪器设备均难以满足日益增多的学生需要,加之院校对实验技术人员素质的提高重视不够,这些都会影响学生实验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面对此种情况,我们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制定了以合理分组、优化实验为主的解决方案,充分挖掘现有教学实验室潜力,确保中医药各个专业的学生在进行实验时都有独立动手操作的机会。如在“家兔动脉血压调节”实验中,我们主张以“模拟手术”的形式让每组4名学生分工合作,他们可以分别担任“主刀医生”“助手”“麻醉师”等不同角色,共同完成这一较为复杂的实验项目。加强实验课堂管理,也是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有效的课堂管理,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预期的实验教学效果,一般从实验前、中、后三个方面来着手加强管理。在实验开始之前,教师应要求学生撰写预习报告并认真检查,以发现学生对实验原理、实验操作步骤预习中的问题,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预习报告制度不仅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加深了学生对实验知识的理解,而且还能够减少学生实验操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减少试剂和耗材的不必要消耗,增加实验的成功率。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严格要求学生认真操作,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特别是实验中出现的异常现象,教师应要求学生如实记录数据和现象,并和学生一起分析原因,解释这些异常实验现象,从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实验结束后,教师应让学生充分讨论本次实验过程,解释实验现象,并在此基础上撰写实验报告,以巩固理论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改革实验考核方法,全面评价学生实际水平

实验考核一直是实验教学改革中不可忽视的一项内容,传统的以实验报告的书写作为评价依据的考核方法难以反映学生的实际实验水平[4]。我们考虑到中医药院校基础医学实验课程的特殊性,把实验成绩分成形成性成绩(占70%)和终结性成绩(占30%)两部分,其中形成性成绩包括预习报告和实验报告的书写、小组自评与互评及实验操作考试三部分,它们相辅相成,互为依托。预习报告(占5%)可以反映学生对实验内容的预习情况;实验报告(占10%)可以反映学生的实验记录是否完整;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是否准确;以及学生对实验结果的讨论是否深刻,所以对于实验报告和预习报告的考核应予以保留。小组自评与互评(占15%)是每个实验小组成员的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是实验操作情况和学生自我表现的真实反映;实验操作考试(40%)是对学生所掌握的实验操作知识的综合评价,可采取“一对一”的考试形式,由学生随机抽取试题并独立进行操作,教师根据学生的操作情况给出成绩。终结性成绩主要是指实验知识的理论考试成绩。就像理论课重视实验操作一样,实验课程也应重视理论讲授。在每学期末给学生安排一次以实验理论和操作知识为主要内容的理论考试,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实验知识的理解。实践证明,以上这种多元化的实验考核方式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教与学的情况,也较为合理、全面地评价了学生的实际水平。

4加强实验教学,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4.1探索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

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是一种组织形式和实验过程相结合的新型实验教学模式,它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前提,由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项目,并以此为实验过程来进行学习[5]。在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始终注重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的实施和开放式实验教学平台的建设。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总会有一部分学生对实验操作有浓厚的兴趣,表现出较强的求知欲。对于这部分专业基础扎实的学生,教师应采取较为灵活的启发式和开放式教学方法,让其参与到各种形式的开放实验项目中来,而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组成实验小组,在教师指导下,自行检索文献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并予以实施,使其有所作为,有所收获。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教学改革,充分调动了学生开展实验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丰富了实验教学内容,促使实验项目不断更新完善,值得提倡。

4.2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

实验技术队伍是实验教学工作和实验室建设中最核心的人才资源,但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实验技术人员在中医药院校中依然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他们长期处于“教学辅助”地位,缺乏完善的职称、培训和考核体系,加之人事政策方面缺乏支持力度,青年人才往往以“人事”“人事派遣”“合同工”等形式留在实验室工作,这些都限制了实验技术人员自身的发展,工作积极性难以调动,实验教学发展亦受到了严重的制约。要改变这种局面,就要完善实验技术队伍建设规划,为其搭建个人发展平台;同时转变观念,提高实验技术人员地位,为其合理定编设岗,解决编制等各种人事问题,优化人才结构,从而调动实验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科学的职称评定制度及考核培训机制,以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综合素质,促进实验教学的发展。

5结语

随着知识的增长和更新,社会对中医药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科研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对医学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是医学教育的基础,对其在教学内容、实验过程、考核方法等几个方面进行改革是现代实验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将对中医药专业学生知识体系的掌握及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夏道宗.中医药院校食品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创新的方法研究[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18(10):917-919.

[2]刘会芳,刘新霞,赵燕燕,等.机能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措施[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0,27(1):110-112.

[3]于海玲,朴日龙,李迎军.机能实验学设计性实验教学的体会与思考[J].中国保健营养,2012,(6):1584-1585.

[4]蔡建秋,金清理,李士本,等.构建实验项目评价机制,推动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7):150-152.

[5]周蓉,陈玲,朱国庆.机能实验室开放与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3,15(12):1084-1086.

中医药基础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医药基础》 高职院校 教学探讨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247-01

0.引言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发展,《中医药基础》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更加重视对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高职院校一直以培养优秀的实用型人才为办学宗旨,但是传统的《中医药基础》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的重视程度不足,教学中将知识与实际生活脱离严重,导致教学效率较低,无法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1.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新课改要求教师能够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传统的《中医药基础》教学中,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理论性知识教学中,但是《中医药基础》理论知识较为抽象和复杂,学生在学习中需要识记太多的知识,经常会造成记忆的混乱。加上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学习的兴趣降低,学习积极性不高,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受到严重的限制[1]。新课改下要求教师在教学汇总能够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实践能力、沟通能力、发散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尤其在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高职院校的学生必须要以提高实践能力为根本学习目标以促进学生未来的就业发展。

2.创新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就要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中医药基础》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首先,教师可以采用问题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指的是教师在教学中以提问的形式进行教学。采用提问教学法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目的。例如,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女生对自己的容颜比较在意,大家知道有哪些中药可以达到美容养颜的作用吗?”这样,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会更加集中,对教学更加感兴趣[2];其次,教师可以使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需要教师使用具体实践案例来进行教学。《中医药基础》属于理论性的教学课程,但是完全对理论知识进行讲解会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差,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有效性。案例教学法则可以让教师在教学中以最简单和直接的形式来进行教学,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来获取必要的理论知识,并能够将理论知识融会贯通,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最后,教师还可以采用生活教学法进行教学。生活教学法又被叫做知识迁移教学法。对于《中医药基础》教学来说,部分教学内容较为抽象,如中医药中涉及的人体静脉知识以及阴阳五行知识等。对于这部分知识,教师需要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能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创新教学模式

传统的《中医药基础》教学中,教师设计的教学模式存在不少问题,如教学方式较为单一,教学评价不够完善等,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亟待提高。新课改背景下要提高高职院校《中医药基础》的教学效率必须要求教师要创新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更加灵活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并完善教学的评价体系,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4.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

新课改指出,教师应该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知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在《中医药基础》教学中,《中医药基础》学科知识较为复杂,学生在教学中很有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在教学中能够为学生解惑的机会并不多,因此要求教师能够在课后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倾听学生的学习建议,以便调整自己的教学步伐。

5.结语

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思维和方法等均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要求教师能够改变传统的教学思维,加强对学生实际学习效果的关注。因此,新课改背景下高职院校中医药基础课程教学要求教师能够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并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王正值,沙筠,徐毓华,冯俊志. 高职药学类专业《中医药基础》课程教学设计[J]. 光明中医,2015,12:2700-2701.

中医药基础学范文第4篇

如果不能通过主观努力去消除,教书育人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现在的学生知识面广,社会阅历宽,有主见,有民主意识,教师很难也不能再按照学校和自己的教育方法或尺度去“雕刻”学生,更重要的是去引导学生,给学生自由的课堂空间。实践证明,师生关系越融洽,教学效果越好。首先,教师应去除自以为是、刚愎自用的不良心态,不要以发号施令者自居,应以正直开朗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如果像“私塾先生”整天板着面孔,学生犯错误靠“戒尺”去惩罚,哪有学生愿意靠近教师?更别说积极有效地传业授道;其次,不要把学生的一些特点当成教学阻碍,用挑剔的眼光去看待学生,时间长了,就会觉得学生全身都是毛病。既影响教学心情,又让学生越来越抵触教师,成为一种恶性循环。因此,教师应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鼓励他们积极地融入教学课堂,给他们创造一个交流、提问、互动的平台,让学生明确自己才是课堂的主人;最后,教师个人的魅力也不可忽视。学生都希望自己的教师素质过硬,做到讲知识时博学贯通,讲体育时身手矫健,讲娱乐时吹拉弹唱,样样俱全……虽然达到目标艰难,但只要努力,教师的综合素质也会不断提高,赢得学生的钦佩,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学生自然会喜欢自己所教的课程。同时,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应多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在愉悦的教学环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二、改变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

常常会有一些教师在传统教学方法上徘徊,他们责任心强,教学态度认真,一节课从头讲到尾,生怕学生遗漏知识点,整节课下来,自己和学生都会疲惫不堪,可效果却很一般。这样的方法不适合非医药专业学生的教学需要,他们学习《中医药基础》课程的目的以激发学习兴趣为主,了解胜于掌握,兴趣大于成绩。那么,如何让非医药专业学生在短时间内花费更少的精力,达到最大的教学效果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进行优化:

1.去繁存简,突出重点

课程的知识点繁多,再加上非医药专业学生的学习重点是自己的专业,很难抽出大部分精力来学习医药知识。因此,在有限的学时内,如果不对课本内容做出合理的取舍,不做到“简而精”,就无法达到教学目的,甚至让学生失去学习医药知识的兴趣。例如,在“中药基础知识”的教学中,各种主治的药物加在一起有几百种,如果每种中药都给学生讲解很不现实,学生也很难吸收消化。我们要考虑学生喜欢听什么,多站在他们的立场上去讲。学生在学校难免出现感冒、发烧等一些常见病,可以把教学重点放在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中药上,如解表药、清热药、化痰止咳平喘药等,学生感兴趣就会认真听,再举一反三,和其他主治药物相关联,加深印象。又如,非医药专业学生接触临床的机会很少,有关“中医学基础知识”的诊法就可以舍弃不讲或少讲。这样一来,重点突出,学生才能记得住,听得懂,用得上,才会提升学习的兴趣。

2.提倡自主学习,多种教学方法并存

大学的课堂教学不同于高中,应以自学为核心,情景式教学为先导,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将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分析、自我总结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例如,在五行学说的讲解过程中,将学生分为五组,让学生分别扮演金木水火土这几种角色,自行总结五行的特点和相生相克的原则,再由代表辩论。又如,讲到方剂的“感冒用药”时,可以把教室变成诊室,一些学生扮演患者(描述症状),另一些学生则扮演医生(诊断开方),教师引导没有参与扮演的学生通过患者的描述鉴别是风热感冒还是风寒感冒,以及相应的临床表现。同时,根据开出的药方,利用声音、视频、图像等多媒体课件或药材实物演示,让学生更为形象直观地了解中医药中难懂的概念,增长知识面。任何教学方法都有各自的适用范围,有些教师善于使用研究性教学法讲解中药知识,有些则善于使用拓展法将本课程的三大知识点融会贯通……只要善于综合利用教学方法,会比单纯地使用讲授法的效果好得多。多种教学方法并存的课堂,会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增加学习的成就感和愉悦感。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机械式、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切合实际和实践激发学习医药知识的兴趣。

3.营造中医药学习氛围,关注第二课堂

究其原因是学时有限、教材内容繁多、脱离实践,因而学生难以掌握,学习兴趣不浓。非医学专业学生学习医药知识不是最主要的目的,而是激发学习医药知识的兴趣。所以,除了改善课堂教学方法外,还可营造第二课堂的学习氛围。例如,请一些著名的老中医来校开展讲座,组织学生参观学院的药园、标本室,包括到中医院药房或药店调研、学习,等等。让学生养成善于观察、乐于思考、重在实践的学习态度,使教学更注重理论联系实践,达到“学做结合”的模式。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氛围,更容易接受和热爱中医药的学习。综上所述,为了给非医药专业学生教好《中医药基础》课程,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改进目前的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增强学习中医药的兴趣,才能为国家培养中医药复合人才。

中医药基础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实验整合 实验教学体系 模块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4-0156-01

实验教学是大学本科专业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环节,实验教学相对于理论教学更具有直观性、实践性、综合性和创新性[1]。基础化学实验课程包括无机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和物理化学实验,即我们常说的“四大化学”实验,它是中医药院校各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实验技术,也是今后学习专业实验的基础,所以学好基础化学实验课程至关重要。

一、打破按单一学科设置实验,整合基础化学实验课程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实验内容都是基本的操作,有的实验项目放在大一开设,而有的放在大二开设,如“分析化学实验”中的“滴定分析操作”,实验内容是:(1)掌握容量瓶、移液管、滴定管的基本操作;(2)练习滴定操作、初步掌握准确确定终点的方法。而“无机化学实验”中的“醋酸电离常数和电离度的测定”实验内容是:(1)掌握容量瓶、移液管、滴定管的基本操作;(2)测定醋酸的电离度和电离平衡常数。两者都是以滴定分析操作为主,分析化学实验练习滴定分析操作,安排在大二开设,而无机化学实验是练习滴定分析操作后,再测定醋酸的电离度和电离平衡常数,却安排在大一第一学期开设;我们认为这一设置不合理,导致了大量问题的出现,如:(1)造成了实验场地安排的重复、实验教学设备的分散和实验试剂的重复配制、浪费现象; (2)学生做分析化学实验时认为实验重复,以前做过,导致做实验不专心; (3)增加了实验教辅人员的工作量等。

以上例为代表,尚有多个实验有此现象,综上原因,我们认为是一种传统的实验依附理论课程而带来的不适应当前人才培养模式的现象,应打破原来按单一学科设置实验,改变教学内容过度重复交叉,对基础化学实验课程进行整合,形成模块化、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思维和素质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构建和完善新的实验教学体系[2]

本院各专业基础实验教学体系建立的目标是:为培养具有较强基本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药学人才打好扎实根基。基础实验是专业实验课程的基石,只有基础实验技能扎实,才能更好的做好专业实验,才能对专业课程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运用。应紧扣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并完善符合药学院各专业特点的一体化、多模块的实验教学体系。整合实验教学内容,注重基本技能培养,建立“一级教育实验、二级教育实验、三级教育实验”的“渐进式”一体化基础实验教学体系。从培养学生的实验实践能力入手,“一级教育实验”全部为“四大化学”中的基本操作训练,安排在大一开设,着重训练学生基本实验操作的规范化、标准化;“二级教育实验”为原学科实验除去基础操作训练的实验;可安排在大一第二学期和大二开设,要求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能够运用熟练的基本操作技能完成每一门实验;“三级教育实验”为综合设计性实验,要求学生把前两级实验技能牢固掌握,尝试独立思考和完成融合“四大化学”技能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开放性思维。

1.为启迪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实验中心重视实验技术研究,实验项目选择、实验方案设计。

2.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性质、实验内容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验教学模式,中心不断改进教学实验方法,在保证实验教学要求的前提下,给学生选择实验内容和进行实验时间的灵活性,增强学生的兴趣和成就感。

3.改变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改变以往的实验都由教师准备好实验仪器并做详细讲解,学生只按教材步骤“照方抓药”的消极被动完成实验的状况;重视实验技术研究,实验项目选择,实验方案设计有利于启迪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验教学模式,形成以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为主的学习方式。

4.建立全面开放的基础性实验室

开放性实验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独立操作为核心,教师指导为辅助,将教学重点放在化学实验的设计思想和方法上[3]。建立专门的基础性实验室,重在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仪器设备的正确使用方法、规范法操作习惯。采取网上及课堂教学的方法,借助多媒体等手段,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4]。学生随时可进入实验室,利于节约大量的实验学时,用于锻炼基本操作能力及独立创新能力。

三、实施效果

1.精选实验内容、串联实验等整合方式,有利于基础化学实验的绿色化[5]。

2.良好的实验体系和教学方法能夯实学生的基础技能,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3.有利于促进各专业学生(包括医药学类专业以及食品、工程等非医类专业)综合实验操作能力、相互协作能力、思维能力及毕业论文质量等等方面的提高。

4.有利于培养医学本科创新性人才[6]。

5.通过教师教学、学生反馈相辅相成,有利于提高整个本科实验教学水平。

四、结语

2008年以前,国内高等院校各专业实验教学及其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处于相对单一和传统的状态,实验教学从属于理论教学,按各专业课程及其理论教学进度,开设各自相对独立的实验教学,从08年开始,打破“实验按学科设置”的实验教学改革在全国综合性院校逐渐推行,省教育厅明确,所有“省示范性实验中心”必须全力推行新的实验教学模式,以“部级示范实验中心”为标准,在全省范围全面铺开新的实验教学体系改革。

相对而言,中医药院校的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缓慢,目前,北京、上海、广州、南京中医药大学等兄弟院校都走在了改革最前端,我们应该借鉴兄弟院校的成功经验,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基础实验的整合,逐步推进实施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

参考文献:

[1]林庆宇,张 志,毛献萍等.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校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探索,贺州学院学报[J],2013,29(2):144-146

[2]江星明,刘文龙,李荣东. 通过示范中心建设推进实验教学体系改革,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J],2010,30(10):54-56

[3]倪春林,周家容,罗志刚等.农科基础化学教学中研究性实验的探索,理工高教研究[J],2010,29(1):108

[4]江星明,刘文龙,李荣东.药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探究,中国科教创新导刊[J],2010(28):66

[5]卜晓莉.基础化学实验的绿色化改革初探,广东化工[J],2013,40(7):149,145

[6]王虹,曹晓群.深化基础化学实验改革,培养医学本科创新人才,中国教育技术装备[J],2013,(9):130-131

作者简介:

江星明,男,硕士,实验师,主要从事中药质量与药物分析工作。

中医药基础学范文第6篇

为了提高学生的感官刺激和感性认识,笔者认为可以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尤其是制作精美且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视频对于该门课的学习特别有帮助。学生在看这样的视频时,基本都是目不转睛,非常有兴趣,且乐于学习。每次在视频播放后,笔者都要给学生提一些相关的专业问题,通过提问笔者感觉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很强,学习兴趣很浓,这样轻松愉快地就把知识掌握了。

2业余时间的专业协会活动

学习不止是课堂上的行为,课外的时间也是不容忽视的。高职学校的学生经常会有很多的业余时间,利用好这些时间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学习兴趣。

3互动学习让学习更有激情

笔者在课堂教学中非常注意和学生的互动,尤其是他们感兴趣的互动。比如在讲解“经络学”知识的时候,由于经络繁杂、涉及的穴位众多,学生初次接触这样的知识,难免会感到高深莫测,不好理解。正常的课堂讲解是枯燥乏味的,根本就提不起学生的学习热情,笔者通过反复摸索实践,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首先把经络学的知识化繁为简,只讲十二正经,别的经络一带而过,在十二正经里,只选一两个代表性的经络作为重点介绍,选择哪条经络基本都和季节相对应,达到学习、养生、保健于一体的目的。

比如春季重在养肝,又是外邪容易侵入人体的季节,因此在这个季节主要给学生介绍肝经和肺经两条经络。在讲解经络的时候更注重的是经络上的主要穴位介绍以及保健按摩的相关知识,同时在课堂上带领学生一起做。此外,笔者还给学生介绍他们感兴趣的东西,如女生爱美,就教她们进行几个穴位的美容按摩;有的男生脸上长痘痘,就教他们如何祛痘取穴按摩……通过这样的学习互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4把德育和该门课进行有机融合,使德育始终贯穿于教学

教书育人是每位教师的基本职责和师德要求,作为专业教师经常会感到专业教学和德育相互融合有难度。笔者在教学中也是不停地寻求好的融合方法,最好是能在专业教学中慢慢地渗透德育的理念和思想,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比如,前段时间某校班级男生与同学发生了矛盾,由于年轻,容易冲动,最后动手打架了。虽然这件事情没有发生在笔者所带的班级里,但有必要防患于未然,就像中医里经常强调的“治未病”一样。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在讲解肝经的时候,主要针对男生正气足、肝火旺的特点,把如何泻肝火,调节情绪和阴阳之间的平衡做了一次近乎完美的阐述,手把手教给他们穴位按压泻肝火,调阴阳,使学生既学会了知识又得到了保健,还提高了自己的修养,可以说做到了“一举三得”。

总之,教师的教法千差万别,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学习无止境,探索无止境,为了下一代,为了学生,笔者也在不断地学习和探索。

中医药基础学范文第7篇

1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医药院校基础医学课程大多还是承袭传统的医学教学模式,机械照搬西医临床专业基础医学的课程体系,即以学科为中心,按医学科目进行教学,各个知识点分散于不同的科目中。课程设置包括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等,在大一、大二阶段分别讲授。这种教学模式强调学科各自的独立性、系统性,而同一器官或系统的形态与功能、生理与病理等知识本是相互联系的,孤立地依据某一门课程难以阐述透彻,影响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因此这种忽略医学知识整体联系的传统模式在教与学两方面都存在明显弊端。在教师方面,各课程通常各自为阵,基于本课程的特点进行教学,难以完成知识点的有机衔接,无法给学生勾画出系统的基础医学知识体系。各课程教师为便于学生对本课程知识的理解,都必须做承前启后的铺垫,这又导致了一方面是教学内容的无序重复,另一方面是课时不足的尴尬局面。在学生方面,由于缺乏对基础医学课程体系的整体了解,在单个课程中学习某个知识点时,态度消极、被动,对所学基础医学知识理解不透彻、掌握不牢固,对后续临床各学科的学习起不到应有的促进作用。而且这种学习模式使学生的思维易于局限在某个专业范围内,对医学整体知识掌握不足,导致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下降。教学内容的无序重复浪费了学生的时间和精力,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及学习效果,学习耗时长、效率低。有鉴于此,必须对基础医学课程体系进行整合,探索出一套适合新型中医药人才培养需要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对基础医学整体知识的掌握,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学以致用,为造就专业水平高、动手能力强、更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医学人才服务。

2改革的对策

2.1变革教学模式打破传统学科界限,改变原有按医学科目进行的传统教学模式,结合临床实际需要,采用以系统为主线、形态和功能阐述相结合的新的横向教学模式。即将分属于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组织学、微生物与免疫学等课程的相关知识按系统进行整合,构建新的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模式进行横向教学。新模式不再以课程为单位分别安排教学,而是以系统为轴线,各科目教师穿插授课,着力为学生勾勒出基础医学的整体知识体系,使基础知识真正服务于临床实践,让学生提前对临床知识有直观的了解。以泌尿系统为例,在以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里,我们首先让学生明了肾脏的位置、形态,这部分知识由解剖学教师讲授;继而由组织学教师和生理学教师阐述肾脏的生理功能,包括肾小球的过滤、尿液的产生过程;最后由病理学教师讲解肾脏的常见病变,如尿毒症形成的机理等。这种教学模式的优势在于,当我们完成泌尿系统中肾脏的讲授时,学生对肾脏这一人体器官的位置、形态、生理以及常见的病理表现都有了比较完整的认识。这种从解剖、组织、生理、病理等课程横向同时进行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更易于理解与临床相关联的知识,而且便于各课程教师之间的互动与交流,防止了重要知识点的遗漏,同时也避免了授课内容的不必要重复,减少了课时数,为学生赢得了更多讨论与自主学习的机会。

2.2整合教学内容参考国外教育界倡导的融合性学习(blendedlearning)模式,从宏观的角度综合考察课程体系,站在整体的高度整合基础医学各学科知识,将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组织学等各课程内容按照结构-功能-病变的主线进行横向融合,构建新的教学模块,即基础医学教程。新模块分为理论与实验课两大部分,其中理论课程包括基础医学教程导论、基础医学教程各论(上)及基础医学教程各论(下);实验课包括基础医学形态实验与基础医学机能实验。通过整合,使各学科知识相互渗透,“实现形态与机能、宏观与微观、正常与异常、生理与病理等多种知识的综合”。新的教学模块强调整体意识即完整知识结构的构建,淡化了学科界限,使教学内容体现学科群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重组与综合,对基础医学课程内容进行整体优化与改革,避免了传统基础医学教学模式中常见的内容重复及相关联知识点衔接不充分等弊端,实现各学科间的有机衔接。这种整合体现了基础医学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整体理解和掌握,也强化了知识的整体性和实用性,缩短了基础医学的课堂教学与临床实践的距离,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注重理论联系实践,有利于增强学生未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在讲授法为主的同时,融合多种教学方法。例如设计一个主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带领学生参观解剖形态陈列室,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人体结构;指导学生进行显微镜观察、完成各种实验等。这种采用多专题和重讨论,将演示、参观、实验等方法有机融合起来的教学方法,改变了以往教师一言堂式的沉闷讲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习兴趣。学生能主动围绕专题积极讨论,活跃思维,深化思考,提高了学习效率。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将传统教学手段与网络化学习相结合,即将视听媒体、计算机辅助的学习方式与运用粉笔的传统学习方式相融合。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直观地观看结构图,并指导学生利用相关网站拓展获取知识的途径;同时在我们自己构建的网络教学平台上开展辅导与答疑,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这一系列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运用促进了教与学的融合,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又大大突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优化了教学效果。

3教学效果评估

3.1授课对象及教学模式授课对象为南京中医药大学2009级五年制本科中医学专业精诚计划实验班、普通中医班,精诚计划班35人,普通班41人。精诚计划班依据整合后的教学模块“基础医学教程”,以器官系统为中心进行横向教学;普通班采用传统的以课程为单位的一般教学模式。以泌尿系统为例,传统教学模式所用课时数为27,教学内容包括:泌尿系统的形态结构(组织学、标本实习、大体形态,9课时),由解剖组织学教研室承担;尿液的生成与排出(6课时)、尿液的生成与排出实验(3课时),由生理学教研室负责;泌尿系统病理(9课时),由病理学教研室完成。改革后的教学模式所用课时数为18,教学内容包括:泌尿系统的形态结构(3课时),由解剖组织学教研室承担;尿液的生成与排出(9课时),由生理学教研室负责;泌尿系统病理(6课时),由病理学教研室完成。需要说明的是,传统教学模式按学科安排教学,上述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负责的教学内容分别在各自的学科中横跨2-4个学期完成;而改革后的教学模式强调保证知识的系统性,因此上述教学内容横向整合在同一个学期中完成。

3.2测试方法在完成一个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后,教师组织该系统的病案讨论,学生进行综合性实验。在该系统的教学过程全部结束两周后,对学生进行测试。选择该系统最重要的知识点作为测试内容,学生采用口头表述或者书面作答的形式完成测试。3.3测试结果以泌尿系统为例,两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对泌尿系统各知识点的掌握和运用情况如下。

3.3.1肾的形态结构成绩测试结果精诚计划实验班:达标5人,基本达标23人,未达标7人,达标率80%;普通中医班:达标9人,基本达标22人,未达标10人,达标率76%。经χ2检验,χ2=1.228,P>0.05。两种模式下肾的形态结构成绩达标率无显著差异。

3.3.2肾小球的滤过过程成绩测试结果精诚计划实验班:达标7人,基本达标20人,未达标8人,达标率77%;普通中医班:总人数41人,达标5人,基本达标26人,未达标10人,达标率76%。经χ2检验,χ2=0.905,P>0.05。两种模式下肾小球的滤过过程达标率无显著差异。

3.3.3尿液的排出过程成绩测试结果精诚计划实验班:达标5人,基本达标22人,未达标8人,达标率77%;普通中医班:达标5人,基本达标25人,未达标11人,达标率73%。经χ2检验,χ2=0.193,P>0.05。两种模式下尿液的排出过程成绩达标率无显著差异。

3.3.4尿毒症的病因病机等成绩测试结果精诚计划实验班:达标4人,基本达标19人,未达标12人,达标率66%;普通中医班:达标4人,基本达标20人,未达标17人,达标率59%。经χ2检验,χ2=0.417,P>0.05。两种模式下尿毒症的病因病机等成绩达标率无显著差异。两个班级的达标率比较虽无统计学意义,但采用改革后新模式教学的精诚计划实验班总体成绩高于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的普通中医班。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章节的测试结果亦如此。

4新模式取得的成效及尚待完善之处

4.1已取得的成效新的教学模式打破了学科固有屏障,建立起多学科交叉且有机融合的课程教学体系,创立了多元化的课程模块,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从泌尿系统看,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除了将组织的微观结构部分压缩了一些(基于现代诊疗场所的检查已非常细化,不太需要医生读片),主体内容没有变化,从组织器官的形态结构到功能再到病理机制,一气呵成,课时减少了时,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完整地掌握了该系统的重要知识点。从测试成绩看,新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总体成绩以及优良比例普遍高于传统教学模式,虽然统计学上没有显著意义,但至少有以下两方面成效:其一,新的教学模式在学生学习成绩普遍有所提高的前提下,显著减少了教学课时数。课时数的减少是对学生时间和精力的直接解放,为他们拓展新知识创造了条件。其二,在后期对相关临床课程教师和学生的回访中,他们普遍认为,新的教学模式由于强调完整知识点的学习,使得学生的学习前瞻性更好、目的性更强,因而对知识点的掌握更透彻,增强了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切合社会需要。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还对上述两个班学生西医内科相关章节的考试成绩进行过比较,发现采用新模式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应用。

4.2待完善之处整合后的课程仍然分别由各科室各学科的教师担任,因此每门课程都需要有好几名教师来共同完成,而教师轮换太过频繁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听课效果造成影响。理想的做法是培养能胜任综合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以配合课程整合的实际需要。但目前我们的教师都是“学业有专攻”,要培养这种适应综合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尚需加大高校对教育人才培养的改革力度。新型综合教学人才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假以时日。此外,完整的课程整合应该是“从宏观到微观、从形态到功能、从正常到异常、从疾病到药物治疗”。如果能将药理学整合进来,便完成了理论学习到实际解决问题的完整循环,但这种跨院系的课程整合目前还存在一定难度。

中医药基础学范文第8篇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不仅仅是中医药院校一门公共基础课程,而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获得熟练使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在医学及相关交叉学科中良好的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通过扩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相关技能。目前中医药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在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上还有很大的空间,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学内容与医药学专业结合不够紧密的现象,往往是单纯强调计算机科学技术本身,学生对所学计算机知识在医学领域的应用缺乏系统、清晰的了解,不利于培养学生在医学领域中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医药院校学生的信息素养,CDIO作为一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论体系,用于在中医药院校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符合现代医药技术人才培养的需要,通过CDIO模式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协调沟通能力。本文从教师CDIO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案的设计、教学活动的实施、考核评价方式的改革及教学模式改革的建议等五个方面阐述CDIO模式下中医药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

1 培养教师的CDIO能

CDIO的理念不仅继承和发展了欧美20多年来工程教育改革的理念,更重要的是系统地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能力培养、全面实施以及检验测评的12条标准,其中两条标准对教师能力的提高提出了要求,即标准9教师能力的提升和标准10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学校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组织计算机教师参加医学信息学术会议和医学实践活动,与医学专业教师加强学科之间交流,促使计算机课程与医学专业知识的交叉、融合与渗透,组织教师进行CDIO知识培训,开展CDIO教学研讨与相关调研活动,转变授课教师原有的一些授课习惯性的思想和观念,让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要教师将CDIO精神灵活地贯穿在教学活动当中。教师构思、设计、实施与评价课程项目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积累知识、扩大视野、创新思维、提高理论层次和教学水平的过程,也是CDIO模式的应用过程和具体体现,它有利于教师业务能力和科研水平的提高。

2 设计构思教学方案

中医药院校的计算机课程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医学计算机意识、普及医药计算机文化知识和培养学生在医药领域中的计算机开发能力,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的同时,密切与医药专业相结合,通过“做中学”和“基于项目”等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团队工作能力、与人沟通和交流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联系医学专业计算机应用实际和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调整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环节由理论教学、实验教学、综合应用教学等构成,确定课程考核形式多样化,设计教学项目,编制医学院校计算机课程教学大纲和教案。

3 实施CDIO模式教学活动

由于地域或者家境等原因,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参差不齐,教师理论教学的首次授课时以理论为主,在以后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应用项目教学和综合应用为辅,实验课以朋辈带教为主,教师指导为辅。实验授课前教师从每组中挑选学生担任“学生教员”,规定带教任务和带教目标,进行实验操作的辅导,“学生教员”按CDIO模式自行构思、设计并实施辅导全过程,教师根据需要进行实验前和实验中的指导,实验课结束时,进行成果展示与评价。“学生教员”角色可以不断轮换,使每个学生都从中收获到仅作为一个听课学生所收获不到的能力、进步与成功,它有效实现了“个性化教育”,实现了因材施教,从而解决学生计算机基础个体差异过大问题。利用学生参加见习和举办各类活动的机会,让学生运用计算机手段进行活动方案设计,将活动内容、计算机知识和医学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学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实现“做中学”,形成获取知识(自学)、共享知识(团队工作)、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总结知识(创新)和传播知识(沟通)等能力。教师通过搭建的网络教学平台、Email、QQ等加强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交流,互联网的发展使师生互动没有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可以给老师留言或在线咨询,教师可通过网络上传教学资源和答疑指导学生,网络宽松平等的氛围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4 改革考核评价方式

学生考核注重的是能力考核,根据平时实验成绩、期末上机考试、期末理论考试和项目设计成绩综合评定,其中平时实验成绩和项目设计成绩各占总成绩的20%,期末上机成绩和理论考试成绩各占30%,教师是项目的评估者,学生完成项目并进行成果展示,然后教师根据已制定标准进行评估。教学监督由教学双周志和教学反馈组成,教学评估建立定性定量的考核评价体系,专家评估、学生评价和教学设计三个方面进行考核,其中专家评估占40%,学生评价占50%,教学设计占10%。

5 CDIO模式改革建议

首先CDIO教学模式由国外引进,但是还需要根据中医药院校各专业自身特点进行合理设置,因此不但要求教师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还要求具备先进的工程设计思想,设计出符合各专业特点的CDIO创新型教学模式方案。其次,建立健全的CDIO考核和评价标准尤为重要,这是CDIO模式下计算机创新型教学模式改革的评估和反馈,可以从中找出在实施过程中的优缺点,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的完善。最后,要大力开展校企合作,充分发挥企业的信息优势、技术优势,和设施设备优势,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大大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张辉.CDIO教育理念下计算机实验教学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1,9.

[2]吴玉峰.基于CDIO模式的计算机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教育与职业,2013,6.

中医药基础学范文第9篇

关键词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多媒体教学;课件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7-0139-03

在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的大背景下,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来辅助教学的技术在各级各类教学中的运用逐渐普及,它将多媒体计算机与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动画等多种教学资源和信息有机结合为一体,是一种被广大教师广泛采用的教学手段,在高校、中学和小学等教学实践中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是医学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也是连接临床的桥梁课程。本课程教学内容抽象,知识点多而繁杂,部分内容抽象难理解。例如:医学免疫学内容抽象,看不见摸不着,理解起来非常困难;病原生物学内容繁杂,知识点多而枯燥,不易掌握和记忆,本校历届中医药专业的学生普遍反映本课程难学,每年考试不及格的人数相当多。加上在中医药院校本课程的开课学时普遍偏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法详细展开讲授教材的内容,无疑加大了学习的难度。因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已经不能满足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必须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笔者自2009年下学期开始制作《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多媒体课件并运用到本课程的教学,经多年的教学实践,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同时也发现一些存在的问题,现总结如下。

1 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静态图片与视频动画结合,有利于调动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课程包括“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和“人体寄生虫学”等三个部分的内容,不仅教学内容抽象难懂、枯燥乏味,而且内容多而杂,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非常多。但中医药院校的教学课时与西医院校相比较明显偏少,这对任课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在有限的课时内讲授更多的知识,而且要让学生能够听懂、理解和掌握。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一些抽象的内容(如医学免疫学部分的抗原、抗体、补体的概念非常抽象)不好理解,也很难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而多媒体教学的课件往往图文并茂、动静结合,通过将大量静态图片与动态视频和动画相结合、文字与语言相结合的方法,使枯燥的教学过程转变为生动活泼的教学过程,极大地刺激学生的眼、耳、大脑等多种器官,学生很容易接受,加上展示过程生动形象,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充分活跃课堂气氛,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讲授医学免疫学的“补体系统”一章时,补体的激活过程非常抽象,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参照国外教学资源制作了补体激活的动画过程,通过动画形式展示三条补体激活途径中从补体与激活物的结合开始,至C3转化酶、C5转化酶、膜攻击复合物形成以及靶细胞溶解的完整过程,同时结合大量图片对三条补体激活过程作了系统比较;在讲授人体寄生虫如钩虫、蛔虫、鞭虫和蛲虫的生活史时,通过大量的视频资料展示虫体的生长发育与感染的动态过程等。通过图片与视频素材的综合应用,使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显著增强了教学效果。

静态图片与视频动画结合,有利于重点与难点内容的掌握与理解 本课程“医学免疫学部分”有许多内容如免疫球蛋白结构、MHC分子对抗原的提呈、T细胞与B细胞对抗原的应答过程、I-IV型超敏反应的机理等内容抽象难懂,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难以将其讲解透彻,而这些内容又是本课程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学生对其理解、掌握的程度与教学效果关系密切。因而在本课程的多媒体教学中,笔者借助大量静态的平面与立体图片,并结合相关的视频对其进行详细讲授,学生通过直观、生动的图片和视频轻松理解和掌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内容。

如在讲授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时,运用Ig平面及立体结构图片,详细讲授其基本结构与功能分区,在此基础上结合动画讲授解不同水解蛋白酶对Ig的作用部位及水解片段的生物学作用;在讲授MHC分子对抗原的提呈作用时,通过网上下载的动画将MHC分子对内源性和外源性抗原的提呈过程完整展示出来,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讲解MHC分子的遗传特点及其在临床组织器官移植方面的应用;在讲授T细胞与B细胞对抗原的应答过程时,通过大量的图片和视频显示抗原的加工处理和提呈过程、处理后的抗原如何被T、B淋巴细胞识别结合以及T、B淋巴细胞如何活化、增殖和分化为效应细胞的具体过程,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结合动画讲授效应细胞如何发挥免疫效应和清除抗原异物的生物学作用,通过图片、视频和动画的综合运用,让本来抽象难懂的免疫应答过程很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掌握;在讲授Ⅰ-Ⅳ型超敏反应时,运用大量图片和视频展示各个不同类型的超敏反应机理的要点和区别,如Ⅰ型超敏反应中大量IgE抗体的形成及其结合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导致机体处于致敏状态是引起此类反应的关键,Ⅱ型超敏反应中自身抗体与靶细胞上抗原结合或自身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再吸附于靶细胞是引起此类反应的关键,Ⅲ型超敏反应中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免疫复合物在毛细血管壁上的沉积以及通过激活补体所造成的组织损伤是此类反应发生的关键等。

通过近五年的多媒体教学情况课堂调查结果显示,超过83.8%的学生认为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对本课程中重点和难点内容的掌握和理解。

能够提供大量的信息,丰富了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由于多媒体课件的特殊表现形式,极大扩充了课堂教学内容的容量,除了课本知识以外,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还可将与授课内容相关的静态图片、视频、动画、文本、声音等各种素材加入到课件中,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可以学到更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解决了传统教学方式中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板书,而学生获取的信息量偏少的问题[1]。如在讲授细菌各论时,细菌的种类繁多,每种细菌都会涉及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以及防治原则等内容,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多而杂,而学生没有临床经验和感性认识,导致学生在学习这些抽象知识的过程中难度很大。为了克服这一难题,在多媒体课件中将每种细菌感染所引起的典型临床表现图片放在课件的首页,然后应用一个典型病例,通过图片展示病人的主诉、病史、症状、体征,再提出相关诊断和治疗方面的问题,就可牢牢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在此基础上再讲授细菌的基本知识和理论,让学生在问题的基础上去学习理论知识,就可保证学生在学习时不再感觉枯燥乏味,而是积极学习解决问题的办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开展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教学,不仅保证了课程重点和难点的教学效果,而且让教师有时间、有机会在课堂上讲授本课程的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等。通常来讲,专业教科书和教材的出版周期较长,不能及时将学科的一些新知识、新成就和新进展写进教材,加上教学课时的限制和不足,教师没有时间将这些新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灵活多变,通过将这些知识插入相关内容的多媒体课件中,就可很方便地介绍给学生。

如2010年下学期上课期间,正值“甲型H1N1流感病毒”从美国开始流行,笔者从英特网上收集、整理了大量的有关“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图片、视频等素材,并运用这些素材生动形象地向学生讲解了当时国内外“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流行情况、传染源、常见传播途径、实验室与临床诊断标准、防治原则及中医药抗流感病毒的作用特点。通过将这些最新研究结果的引入,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同时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加强了医学生的责任感,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 多媒体教学的不足

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学手段的标志,在中医药教学活动中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提高了中医药院校学生学习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的热情,保证了教学质量,也体现了多媒体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的优势。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多媒体的使用不科学,也会给中医药教学活动带来不利的影响。笔者认为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质量差。课件制作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和效果,有些课件直接将原来板书在黑板上的内容输入电脑,只是简单地将多媒体屏幕当成黑板来使用;有的教师只是盲目追求多媒体课件画面的美观,而忽视了基本的教学内容,虽然能够吸引学生,但是重点不突出,要掌握的内容没有充分展示出来,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有的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过程中,将所有的书本内容都罗列到多媒体课件中,导致在教学过程中重、难点不分。由于受到时间的限制,导致在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只能照本宣科,学生没有时间做笔记,甚至幻灯片还没有看清,教师就播放下一张,结果学生一头雾水、头晕目眩。因此,教师应依据本课程的教学大纲,把握重点和难点内容,以教材为蓝本来制作多媒体课件,精炼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内容。课件采用的图片、视频资料要清晰,动画要简洁了当,素材补充应以教学重点、难点为主。

2)忽略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影响课堂教学质量。教师要明确一点: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有的教师在应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时,过度依赖多媒体课件,对教学内容不熟悉,把脸转向屏幕,照着幻灯片把内容读出来;有的教师坐在电脑前,看着幻灯片宣读,板书很少,与学生基本没有交流,忽略师生之间的互动。这一点在各高校的多媒体教学检查中均发现有类似现象。因此,在进行多媒体教学时,教师首先要熟悉教学内容,把握教学重点,在此基础上注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如幻灯片的切换速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映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可以通过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与学生互动,遇到重点、难点内容要提醒学生,要讲透,同时要在黑板上进行板书等。

3 结语

综上所述,采用多媒体课件开展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的教学,对于提高中医药院校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教学质量有其独特的优势,但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为此,教师在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对教学大纲有着熟悉的把握,能对教材内容进行系统的把握;另一方面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曹朝晖,李邦良,佘美华,等.生物化学CAI课件在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6,20(3):185-187.

[2]郑清平,胡华平.多媒体技术在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7,

中医药基础学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中医药;高校;小学;协作

2011年5月,在我校中药系副主任史志超老师的领导下,我们成立了“高校与小学协作开展中医药启蒙教育模式的探讨”课题组,现将该课题所做的一些研究成果介绍如下:1 立项背景和意义

1.1 中医药基础教育日渐薄弱,面临灭绝危机 中医药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沃土中孕育出的一朵奇葩,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但在我国基础教育中却鲜有中医药知识的普及和文化的传承。在以现代医学为主流的潮流冲击下,当前中医药事业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中医赖以生存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正不断被削弱,民众对中医的信心和认识越来越淡薄。

1.2 开展本课题的意义 概而言之,本课题的开展有以下几方面意义:①高校与小学协作开展中医药启蒙教育,是中医药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如前所述,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和壮大,国内中医的生存环境越来越严峻,人们对中医药学的了解呈下降趋势,学校和社会对于中医在古代甚至现代为人们健康事业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也宣传得不够。②此课题的开展是中医药类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通过与小学协作,开展小学生中医药启蒙教育模式的探索和试点工作,可为将来确立一个可推广的成功样本做铺垫,同时还可使我校标本馆等教学资源向社会开放,在落实高校服务社会功能的同时,还能扩大我校知名度,为我校生源后备力量的培养探索有效途径。③中医药教育从童蒙开始,不仅符合中医药传统教育的规律,也是不断扩大中医药影响的需要。早期教育是中医药成才的一个特点,大多数中医药学大家都是从小耳闻目染、家传师授,才养成良好的习医习惯和兴趣。少年儿童有很强的记忆和想象潜力,这是小学基础教育的一个很大优势,如果能及早安排他们接触了解中医药知识,将来这批人由于早期接受了中医药基础教育,相信其专业思想牢固、基本功扎实,经过一定时间的锻炼也能成为名医。④高校与小学协作开展中医药启蒙教育,能形成互补、双赢的局面。由于基础教育的缺失,目前大多数高校学生对祖国传统医学缺乏信心、兴趣和必要的常识,对于高校而言,需要从小学着手解决这个问题。反过来,通过与高校合作,有助于解决目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专职教师配备严重不足的难题[2],帮助其推行基础教育新课改。⑤开展本课题,有利于落实对小学生的健康教育,有利于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激励小学生学国传统文化。中医药是祖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了解中医的“天人相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等哲学观点,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视野,帮助他们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培养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国家自豪感。

从2011年5月份开始,我校中药系部分老师同附近东裕小学协作,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中药系以其专门的人才优势帮助伙伴开展对小学生的中医药启蒙教育,让中医药启蒙教育起步,在以后的工作中通过对小学教师的指导和示范,逐步培养小学教师对中医药教育的兴趣和掌握中医药教育的基本技能。2 研究实施方案、技术路线

2.1 目标概括起来有以下3个方面:

2.1.1 对小学生推行中医药启蒙教育,培养小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情感和中医药健康常识的了解,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中小学通过与高校教师的协作,可以较快地启动中医药启蒙教育工作。

2.1.2 通过中药系教师与小学学校教师的共同工作,以及中药系教师的指导、示范,使小学教师能逐步独立地开展中医药启蒙教育。

2.1.3 研究中医药启蒙教育问题,探索中医药启蒙教育的方法。不同的学校有其特殊性,如何开展中医药启蒙教育,每个学校都必须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探索出一套适合本校的行之有效的办法。

2.2 实施步骤及实施办法

2.2.1 确定合作伙伴 以就近为原则,先在我校附近的小学挑选一两所项目感兴趣的小学作为合作伙伴,并与之共同制定协作计划。

2.2.2 小学方面成立相关的管理机构 小学生中医药启蒙目标的落实,需要一定的制度、机构和工作人员作保障。小学方面应成立在校长领导下的管理机构,它的主要职责是:协助及督促班主任搞好班级中医药启蒙教育工作;参与制定中医药启蒙教育的计划;组织中医药启蒙教育的活动;对班主任和其他小学教师进行相关培训。

2.2.3 摸底调查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从情感、认知程度等几个方面对小学生中医药知识的认知情况进行摸底调查,为以后的工作打基础。

2.2.4 探讨多种形式的中医药启蒙教育方法 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种:①举办中医药健康教育讲座。通过中药系专业教师开展健康讲座的方式,以讲故事、做游戏等通俗易懂的方法介绍中医药基础知识,普及中医药健康常识,促进全体学生对中医药认知程度的提高,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②协助小学建立自己的百草园,作为他们综合实践课的基地,营造学生认识中草药的氛围。③参观中药标本馆。配合小学教师,带领小学生参观我校中药标本馆及校园药用植物。④辅导学生参加药用植物种植实践活动。⑤进行专栏宣传。⑥设计主题活动。⑦辅导学生学习八段锦等传统健身操。⑧通过对小学教师专门的讲座和实践指导,逐步培养小学教师对中医药启蒙教育基本技能的掌握。⑨协助小学编写自己的中医药启蒙教育校本教材。

2.2.5 评价和反馈 评价工作是课题的关键操作步骤,应该渗透到课题研究的整个过程中去,以获取对每一阶段工作的有效反馈,并及时调整工作的方案和方法。评审方案分为综合评审和特色评审两部分,评审应体现基础教育新课改的精神,并正确处理以下几方面关系:①小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减轻学习负担的统一。②中医药的传承与基础教育如何有机的结合。③高校与小学的合作如何协调地开展。

目前,课题组已经基本完成以上各步骤工作,对小学教师的指导和小学中医药启蒙教育校本教材的编写工作正在进行中,进一步的成果将会陆续公布。

参考文献

[1] 白宏太.京剧进课堂的文化意义[J].人民教育,2008(7):23-24.

[2] 刘军,冉小丽.农村小学综合实践课亟待解决的问题[J].教育论坛,2008(4):35. 按蠖嗍咝Q宰婀骋窖狈π判摹⑿巳ず捅匾某J叮杂诟咝6裕枰有ё攀纸饩稣飧鑫侍狻7垂矗ü敫咝:献鳎兄诮饩瞿壳靶ё酆鲜导疃ㄖ敖淌ε浔秆现夭蛔愕哪烟猓,帮助其推行基础教育新课改。⑤开展本课题,有利于落实对小学生的健康教育,有利于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激励小学生学国传统文化。中医药是祖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了解中医的“天人相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等哲学观点,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视野,帮助他们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培养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国家自豪感。

从2011年5月份开始,我校中药系部分老师同附近东裕小学协作,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中药系以其专门的人才优势帮助伙伴开展对小学生的中医药启蒙教育,让中医药启蒙教育起步,在以后的工作中通过对小学教师的指导和示范,逐步培养小学教师对中医药教育的兴趣和掌握中医药教育的基本技能。2 研究实施方案、技术路线

2.1 目标概括起来有以下3个方面:

2.1.1 对小学生推行中医药启蒙教育,培养小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情感和中医药健康常识的了解,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中小学通过与高校教师的协作,可以较快地启动中医药启蒙教育工作。

2.1.2 通过中药系教师与小学学校教师的共同工作,以及中药系教师的指导、示范,使小学教师能逐步独立地开展中医药启蒙教育。

2.1.3 研究中医药启蒙教育问题,探索中医药启蒙教育的方法。不同的学校有其特殊性,如何开展中医药启蒙教育,每个学校都必须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探索出一套适合本校的行之有效的办法。

2.2 实施步骤及实施办法

2.2.1 确定合作伙伴 以就近为原则,先在我校附近的小学挑选一两所项目感兴趣的小学作为合作伙伴,并与之共同制定协作计划。

2.2.2 小学方面成立相关的管理机构 小学生中医药启蒙目标的落实,需要一定的制度、机构和工作人员作保障。小学方面应成立在校长领导下的管理机构,它的主要职责是:协助及督促班主任搞好班级中医药启蒙教育工作;参与制定中医药启蒙教育的计划;组织中医药启蒙教育的活动;对班主任和其他小学教师进行相关培训。

2.2.3 摸底调查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从情感、认知程度等几个方面对小学生中医药知识的认知情况进行摸底调查,为以后的工作打基础。

2.2.4 探讨多种形式的中医药启蒙教育方法 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种:①举办中医药健康教育讲座。通过中药系专业教师开展健康讲座的方式,以讲故事、做游戏等通俗易懂的方法介绍中医药基础知识,普及中医药健康常识,促进全体学生对中医药认知程度的提高,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②协助小学建立自己的百草园,作为他们综合实践课的基地,营造学生认识中草药的氛围。③参观中药标本馆。配合小学教师,带领小学生参观我校中药标本馆及校园药用植物。④辅导学生参加药用植物种植实践活动。⑤进行专栏宣传。⑥设计主题活动。⑦辅导学生学习八段锦等传统健身操。⑧通过对小学教师专门的讲座和实践指导,逐步培养小学教师对中医药启蒙教育基本技能的掌握。⑨协助小学编写自己的中医药启蒙教育校本教材。

2.2.5 评价和反馈 评价工作是课题的关键操作步骤,应该渗透到课题研究的整个过程中去,以获取对每一阶段工作的有效反馈,并及时调整工作的方案和方法。评审方案分为综合评审和特色评审两部分,评审应体现基础教育新课改的精神,并正确处理以下几方面关系:①小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减轻学习负担的统一。②中医药的传承与基础教育如何有机的结合。③高校与小学的合作如何协调地开展。

目前,课题组已经基本完成以上各步骤工作,对小学教师的指导和小学中医药启蒙教育校本教材的编写工作正在进行中,进一步的成果将会陆续公布。

参考文献

[1] 白宏太.京剧进课堂的文化意义[J].人民教育,2008(7):23-24.

[2] 刘军,冉小丽.农村小学综合实践课亟待解决的问题[J].教育论坛,2008(4):35.

上一篇:基础中医理论范文 下一篇:广告市场政策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