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方剂范文

时间:2023-02-26 09:15:35

中药方剂

中药方剂范文第1篇

1.1排除标准所有患者均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自身免疫性肝炎、乙醇和药物中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重型肝炎、精神疾病患者,胃肠道、内分泌、血液、心脑肾肺原发性疾病患者,哺乳期和妊娠期妇女。

1.2方法对照组患者应用干扰素联合常规护肝治疗,具体操作方法:肌肉注射500MU的干扰素α-2b,每周3次,之后每天口服2次利巴韦林片,每次500mg,保证适当的休息。在此基础上将肝流量增加,以进食易消化的高维生素、高蛋白食物为主,促进患者肝脏的修复,同时加强患者的心理干预,树立患者治疗信心,同时正视疾病,并且应用常规保肝药物,促进病情的稳定。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应用中药方剂治疗,药物组成:大枣适量、金银花100g、薏米150g、白术100g、人参50g、生黄芪150g、紫河车100g、鸡血藤150g、白花蛇草100g、阿胶50g,将以上中药熬制成增效白升汤,每日1剂,分3次口服。

1.3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患者治疗后,HCV-RNA阴性,ALT恢复正常,无压痛及叩痛,肝脾恢复正常或回缩,临床症状消失;有效:患者治疗后,无明显叩痛及压痛,肝脾肿大稳定不变,症状消失或减轻,HCV-RNA阴性或ALT恢复正常;无效:患者治疗后,各项症状均未得到明显改善,并且HCV-RNA阳性,有严重叩痛和压痛。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肝功能情况、临床治疗效果及其不良反应情况。

1.4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6.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肝功能恢复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肝功能指标较治疗前改善明显,且观察组的改善幅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临床疗效比较经过治疗,观察组显效20例、有效2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3.48%;对照组显效15例、有效18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2.5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在初期用药之后大部分均出现了脱发、食欲下降、发热和腹泻等不良反应,但均在耐受范围,持续性用药2周之后以上症状明显改善,而失眠和轻度乏力症状则在停药之后消失。同时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服用利巴韦林之后分别有3例和2例患者发生了溶血性贫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6.52%(3/46)、5.00%(2/4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丙型病毒性肝炎属于传染性疾病的一种,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则是致病因,目前临床上将其划分为慢性丙型肝炎和急性丙型肝炎,前者为病毒血症持续时间长达6个月之久仍存在;后者主要为隐匿性感染,症状不明显。患者感染丙型肝炎病毒有一定的潜伏期,因此早期极不容易察觉,再加上临床误诊或者漏诊等,使得临床上早期检出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概率不高,往往发现的时候已经是慢性化感染阶段,对疾病的治疗和转归极为不利。据相关调查研究显示,目前我国乃至全球的丙型病毒性肝炎患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并且极易发生转化,发展成为原发性肝癌和肝硬化,最终导致患者发生死亡。因此有效防治丙型病毒性肝炎已经成为全球关注和研究的重要问题。本研究中,选用的治疗药物为利巴韦林和干扰素,目前这是临床治疗标准方案,并且在治疗有效性上已经得到了全球的公认。以上两种药物的作用机理是抑制病毒RNA的复制,激活T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使感染细胞发生凋亡,将丙肝的传染率降低,修复肝脏器官,改善并恢复肝功能[4]。但是以上两种药物均有一定的不良反应,部分患者因此放弃治疗,不利于治疗的进行。我国传统中医学理论将其归为“肝着”“黄疸”和“肋痛”等范畴,同时还将病因进行了内外划分,其中内因是正气不足、劳倦过度、久病耗伤、脾胃虚弱、情志不舒和酒食所伤等;外因则是疫毒之邪、湿热、外感湿浊等。由于该病反复感染,或者是被误诊误治,导致疾病迁延不愈、热邪湿留,再加上情绪、睡眠不足和不良饮食习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湿伤阳,热伤阴,气滞导致血瘀,长此以往,对患者的脾胃肝肾功能造成严重损伤,并发生相关病理变化,如血瘀脾虚、肝郁气滞等。

4结论

本研究中,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添加中药方剂增效白升汤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总有效率高达93.48%,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2.5%;同时肝功能恢复情况也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方剂中的黄芪和人参均具有补气扶正的功效;大枣具有调节营卫、益气生津的作用;白花蛇草和金银花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鸡血藤、紫河车、阿胶则具有养血益精的功效;白术和薏米则具有健脾胃的功效。诸药合用,具有健脾和胃、清热解毒、益气养阴的作用,同时提升血色素和红细胞减少者的免疫功能。以上研究结果与李弘町的研究具有一致性,进一步说明了应用干扰素联合中药方剂治疗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可行性和重要性,在后期的临床治疗过程中可将该方案作为首选。

中药方剂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药方剂; 肝硬化腹水; 治疗

[中图分类号]R96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7-059-01

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进行性肝病,系不同原因引起的肝脏慢性弥漫性炎症,或广泛的肝实质变性和坏死继续发展的结果。肝硬化及其并发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有着广泛的合作前景。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门诊部收治的60例患者,其中男性39例,女性21例,年龄28-65岁;以对照、随机为原则,将纳入的研究对象按就诊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病人例数比例为1:1。纳入实验组的男性21例,女性9例;纳入对照组的男性18例,女性12例。

1.2 处理方法:两组对象均予同样的西药基础治疗方式,其中实验组予口服中药方剂,每日1次;对照组不予任何中药治疗。

2 结果

2.1 治疗2周后,实验组总有效率90.0%;对照组总有效率33.3%。秩和检验显示两组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

2.2 治疗4周后,实验组总有效率96.7%;对照组总有效率90.0%。秩和检查显示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

3 讨论

中医对于肝硬化的认识是从肝硬化的一些症状、体征表现体现出来的。如对胁痛、鼓胀、黄疽、出血、昏迷等的辨证治疗,实际上就包括了现代医学诊断的肝硬化的并发症在内。-般来说,代偿期肝硬化多从中医胁痛、积聚论治,而失代偿期肝硬化由于并发症的存在,多从中医鼓胀、出血、昏迷等论治。因此中医学在肝病的保肝降酶、消退黄疽、清除腹水及水肿、扶助正气、预防复发等多方面治疗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研究中药方剂,方用:柴胡3-6g,白芍10g,枳壳10-20g,黄芪15-30g,白术10g,甘草6g。随症加减:气滞血瘀加鳖甲、赤芍、丹参、莪术等;热郁血瘀者加广郁金、水牛角、西草根;纳呆者加谷芽、麦芽、鸡内金等;胁痛甚者,酌加延胡索、金铃子等;黄疸者酌加茵陈、大黄;谷丙转氨酶异常者,加垂盆草、连钱草、白花蛇舌草等;(哑)血明显者,去赤芍、丹参加白茅根、参三七或加用安络血、维生素K等。上方水适量煎服,1天1剂,分两次服用。本方具有疏肝解郁健脾之功,临床效果表明,本方可以明显改善肝功能,并降低血清透明质酸、腺苷脱氨酶,从而有效地治疗肝纤维化。大黄常常被单独或配伍使用治疗肝性脑病和上消化道出血。大黄具有清热泻火解毒作用,又能活血祛瘀泻下。大黄合有促进血液凝固的化学成分,现代中药学研究认为、大黄除了有肯定的止血作用外,还有抗菌、泻下作用,使肠腔内的炎性产物、毒素及积血迅速从大便排除,可减少氨的产生,使肝昏迷发生机会减少。白及质粘而涩,有收敛止血作用,能消肿、生肌、抑菌,可显著缩短凝血时间及凝血酶原时间,能使红细胞凝集,形成血栓,有修补血管快报作用。因此大黄治疗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取得了一定疗效。

在肝硬化的治疗过程中存在着两方面的转归情况。一方面实胀与虚胀之间的转化,以及各个证候之间的转化。肝硬化在临床表现上往往是虚实夹杂互见。但当实胀攻伐不当时,可以转化为虚胀;而虚胀若一味过补,就会导致出现标实的还候。一般来讲,气滞湿阻型肝硬化,因其病机主要在肝脾两脏,且病多属早期,正气未衰,若及时治疗,预后尚好;寒湿困脾型和脾肾阳虚型肝硬化,其病机主要系脾肾阳虚,阴寒过胜,经温补脾肾,通阳利水等治疗,亦可逐渐祛除邪气.恢复正气,同时由于其病机较为一致,若及时、合理治疗,预后亦尚可;至于湿热蕴结型和肝肾阴虚型肝硬化,因其病机寒热错杂,若清热、滋阴则易助湿,温阳利水则易助热,而肝脾癌血型肝硬化又常常与它型混杂、结合,因病久而致邪盛正衰,难于治愈,预后多为不良。另一方面、随着疾病的发展,会出现各种并发症。到疾病晚期,出现腹部膨大如瓮,青筋怒张,脐心突出、大便塘泄,四肢消瘦,则预后不良。若致肝肾衰竭,甚致阴阳离绝,则可见尿闭、神昏、抽搐、跃逆等症,最终导致死亡。

4 结论

中药方剂对肝硬化腹水有一定疗效,疗效较单纯用西药显著。中药方剂具有抗细胞炎症、降酶、保护肝细胞膜、促进肝细胞损伤修复及肝细胞再生作用,对肝硬化、肝纤维化的进展有抑制作用;其对血管具有再通、修复的能力,且能降低门脉压力;亦具有促进血浆白蛋白生成的作用,这对肝硬化腹水的形成也具有抑制作用,能巩固疗效。本方在临床应用上有比较好的疗效,但具体机理仍需进一步研究,使该治疗方剂有效成分得以归纳,为临床推广打基础。

参考文献

[1] 锅子光, 熊曼筑,等主编.现代中医治疗学[M].成都: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2] 马翔华. 逐水行瘀汤治疗顽固性肝硬化腹水临床观察[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 2004,(06) .

中药方剂范文第3篇

[中图分类号]R289[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9(a)-162-02

由于中药的综合药理作用能促进机体修复且毒副作用相对较小,远期疗效上更有其独特优点,故采用中药方剂治疗胃病,可以在治疗的同时调节脾胃功能,增强机体抗病能力,易于取得较好效果。

1 调整胃肠功能

许多中药方剂对胃肠功能有较好的调节作用,这在治疗用药上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证明大柴胡汤有抗乙酰胆碱、抗组胺作用,能明显影响胃酸的调节机制,减少胃黏膜损伤。四君子汤对胃肠平滑肌有双向调节作用,还有对抗乙酰胆碱及肾上腺素的作用,并可改善胃肠微循环,降低胃pH值[1]。补中益气汤有拮抗五肽胃泌素、磷酸组织胺的促泌酸作用[1],并能调节胃蛋白酶的分泌和活性。麦门冬汤能纠正胃酸pH值偏低或缺乏。以甘草、白芨、元胡、三七、白芍、茯苓、海螵蛸组成的胃炎方剂有抑制胃液分泌、降低胃酸含量的效果。很多用于胃病的方剂都能促进胃肠蠕动,如逍遥散,经实验研究,此方在一定浓度下有兴奋胃肠和增加胃液的作用。既能改善胃肠功能的调节作用,又能改善内环境。

2 免疫与抗感染

免疫力的增强有利于机体修复和提高免疫力,中药方剂在此有着独特的优势。以健脾为主要功能的组方如补中益气汤等都具有增强免疫功能的效果。四君子汤可以提高萎缩的胸腺细胞的功能,使制造出更多的免疫细胞,还有研究表明四君子汤对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有显著的促进作用[2]。血府逐瘀汤能促进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并参与免疫应答调节作用,此方可对抗渗出性炎症及增殖性炎症。大柴胡汤能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和抑制变态反应,并有较强的抗感染效果。香砂六君子汤可以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萎缩性胃炎。

3 抗溃疡及止血

中药的调节功能和营养作用,对溃疡的修复很有好处。药理实验证明,四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大柴胡汤等能降低胃pH值,保护胃黏膜,抑制胃溃疡。有人以黄连、沉香、白芨、浙贝、三七等组方治疗胃溃疡,随访1年,症状复发率低于甲氰咪胍对照组。而以黄芪、白芍、五灵脂、甘草、元胡、大黄、蒲公英的组方以及黄芪建中汤对胃溃疡有较好的促进愈合作用[3]。有人用补中益气汤治疗上消化道出血41例均有效果[4]。云南白药在上消化道出血中的治疗效果与去甲肾上腺素相近。

4 抗肿瘤与抗突变

中药免疫调节作用对增强机体的抗肿瘤及抗突变效果是得到证实的,甚至有的组方对肿瘤细胞有直接抑制、杀伤作用,并且具有选择性,这是很有价值的。资料显示补中益气汤能改善荷瘤机体蛋白质代谢,对荷瘤机体产生有益影响,并能增强环磷酰胺的抗癌活性,同时降低其毒副作用[3]。芍药甘草汤与顺铂合用,可增强顺铂的抗癌效果。云南白药中的皂苷成分也具有明显抗癌活性。四君子汤的药理研究表明,其对体外培养的食管癌和肺癌细胞有明显抑制作用,而对十二指肠未见明显损害,反而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4]。扶正中药在抗致畸、抗突变方面有许多报道,中药扶正祛邪的思维在防止慢性胃病癌变方面具有独到之处。

在胃病治疗中使用中药,应详细辨证并同时对症使用,以求取得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白刚,肖洪彬. 中药方剂研究与应用大全[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304,306,440,443,446.

[2]上海中医学院. 中医年鉴[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8.100.

[3]王占玺. 张仲景药法研究[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435.

中药方剂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药方剂;涂抹外用;宫颈糜烂;疗效

宫颈糜烂属宫颈炎最为常见的症状表现,其属于妇科高发病症之一,曾有相关文献统计报道,我国约有35%以上的已婚妇女曾发该病症,其中25~35岁年龄阶段妇女为多发群体。该病症若得不到有效治疗,其炎症反应长时间的刺激可引发宫颈癌性病变,对患者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1]。临床治疗宫颈糜烂多采用局部物理治疗,以传统微波治疗为主,其疗效虽较好,但对后期复发并无一定的预防。而我国中医学认为宫颈糜烂属带下病,其湿邪侵入,脾肾阴虚所形成,采用中药方剂行外用之法,通过中医药学病理机制清热解毒、祛湿邪、活血生肌来进行治疗。本文则采用中药方剂糜灵膏外用法治疗宫颈糜烂,其疗效受到充分认可,疗效确切,现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7月~2015年2月收治的宫颈糜烂患者171例,年龄20~37岁,平均年龄(27.6±3.3)岁,本组研究患者均接受妇科检查诊断,符合《妇产科学》宫颈糜烂Ⅰ、Ⅱ、Ⅲ种程度诊断标准。其中21例Ⅰ糜烂,113例Ⅱ糜烂,37Ⅲ糜烂。采用数字标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86例,年龄20~36岁,平均年龄(28.1±3.1)岁,11例Ⅰ糜烂,56例Ⅱ糜烂,19例Ⅲ糜烂,采用中药方剂糜灵膏进行治疗;对照组85例,年龄21~37岁,平均年龄(27.2±3.5)岁,10例Ⅰ糜烂,57例Ⅱ糜烂,18Ⅲ糜烂,采用常规微波治疗方式。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1.2方法

1.2.1对照组 去截石位,采用CFT-2100 型微波仪,其功率不可超过45W,将探讨消毒后探于宫颈糜烂患处,行顺时针方式微波灼烧,其治疗范围可位于糜烂病灶外展0.2cm,根据患者糜烂情况调整微波灼烧时间与深度,当病灶区域组织呈灰白色凝固状态即可。术后给予抗生素治疗1w,保持外阴清洁卫生。

1.2.2观察组 去截石位,行外阴消毒、辅以扩阴器扩展宫颈暴露糜烂区域,使用提前备好的糜灵膏,其中药方剂为:15g苦参、15g山慈姑、10g鸦胆子、5g生半夏、12g没药、8g枯矾、100g甘油。将糜灵膏涂抹至糜烂患处,涂抹药物时注意保护阴道壁,避免阴道损伤,换药1次/d,持续用药3d,随后每周观察宫颈恢复情况。两组患者均于治疗1个月后随访观察患者糜烂处结痂、脱痂以及愈合恢复情况。

1.3疗效评价 通过阴道镜检测患者宫颈修复情况评价疗效。①痊愈:症状体征消失,宫颈光滑、糜烂组织消失;②显效:糜烂面基本消失(大于60%),患处有肉芽生长;③好转:糜烂处得到改善,症状改善;④无效:糜烂面无改善。疗效有效率=(痊愈+显效+好转)/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纳入SPSS19.0统计软件中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比较,以率(%)表示,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x±s)表示,若(P

2 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结果 所有患者通过有效治疗后均得到明显好转,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并无明显差异(χ2=1.2072,P=0.0651)无统计学意义;其中对照组痊愈率明显高于观察组(χ2=6.4864,P=0.01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两组患者糜烂患处治疗后恢复情况对比结果 观察组患者糜烂部位经治疗后结痂、脱痂以及愈合等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患者(t=20.7495,P=0.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3 讨论

宫颈糜烂作为妇科多发病症之一,其主要是因宫颈炎病情发展的病理变化,同时也是初期宫颈癌的诱发因素。该病临床中多表现为白带异常或增多,带下存在血色或浓稠分泌物过多,伴有轻度腹痛等症状[2]。而我国中医学将宫颈糜烂归属于带下症状,根据其中医致病机理记载表明本病多为外邪侵润,湿热注下,化运疏泄不畅,致血瘀滞气而成[3]。患者多伴随脾虚化运失职,肾阳虚,阴虚假实,导致筋脉不通形成糜烂。中医药学治疗其症多采取解毒祛湿为主,活血化瘀为辅。

本院所采用的中药方剂糜灵膏其由苦参、慈姑、鸦胆子、没药、枯矾、生半夏等药材结合而成,其方剂可作解毒、祛湿、活血、生肌、清热之效。而笔者通过现代中医药学分析证实,其山慈菇、苦参可行抗菌、抗炎作用,没药、生半夏具有止痛活血、清热解毒功效;而枯矾可行蛋白凝固之效,与微波加热效果相似,配以甘油可用于抗溃疡、保护患处水分不流失。几味药材合用可有效抑制宫颈糜烂炎症反应,促进患处结痂愈合。

本组研究结果也表明中药材糜灵膏具有令人满意的疗效,其无毒副作用,安全可靠,并将笔者通过回访患者发现,患者在外用该药并无明显瘢痕,这也对部分抵触手术物理治疗的患者带来了全新的疗法。而本组研究中外用中药方剂的患者结痂恢复时间明显低于常规微波治疗法,值得推广。但是中药方剂的外用限制以及对Ⅲ度糜烂疗效尚有不足,因此对于这类疗法尚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付文,何贵翔.宫颈糜烂的联合治疗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5):834-836.

[2]张泽媛,陈衍华.中药药膜治疗宫颈糜烂60例疗效观察[J].四川中医,2007,25(9):76-77.

中药方剂范文第5篇

摘要:从中医理论、中药方剂的分析入手,联系中药方剂配伍理论、组方法则、剂型选择、命名的实际,探索中药方荆的美学特性。

关键词:中药方荆;剂型;美学特性

中图分类号:R2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7)05-0992-03

纵观中医药学的发展史,人们可以看到,有不少朴素的医学审美思想的萌芽。如成书于春秋至秦汉的《皇帝内经》,就第一次把医学与美学结合起来,坚持人与自然、与社会统一的美学原则。其中涉及到人与自然“同类相动”的整体美;“阴阳消长”的平衡美;“五行相克”的协调美;“四诊合参”的辨证美;“组方法则”的协同美。中药方剂学是依据中医理论研究中药方剂配伍运用的学科,中药方剂用于防病治病,其历史悠久,理论严谨,剂型广泛,工艺精湛,疗效肯定,是祖国医药学宝贵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涉及学科广泛,需要知识全面。本文仅从调解阴阳、组方原则、剂型疗效、名称寓意4个方面简述蕴涵在中药方剂及其用药中的美学特性。

1调解阴阳平衡美

中医以“阴阳”关系为指南,讲究寒热、虚实和五行的相生相克。它将疾病看作是身体各机能关系失衡的结果。中医认为,机能亢进、津液瘀积等热证多属阳盛,而机能衰退、津液消耗等寒证则多属阴盛。“阳盛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阴盛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盛之变,病之形能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而且,阴阳之间还有着一种彼此消长的辩证关系。“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凡一切活力不够,少气、怕冷、懒言、疲倦、易累等症,均属阳虚之证;凡一切功能缺损,血少、面黄、体瘦、骨热等症,均属阴虚之症。阳虚就该补阳,阴虚就该补阴。这就是所谓辨证施治。“阴盛而阳虚,先补其阳,后泻其阴而和之。阴虚而阳盛,先补其阴,后泄其阳而和之。”(《灵枢・终始》)总之,中医的治疗方针是从“阴阳”关系入手,使原来失去平衡的身体机能恢复常态。也正因如此,中药的配制和使用方法与西药完全不同,它不讲究“提纯”而讲究“配伍”,即因地、因时、因人、因症而不断调整配方,使阴阳最终达到新的平衡。人体是一个阴阳平衡的统一整体,阴阳平衡,身体才能健康,阴阳失调,就会导致疾病的产生。治疗疾病的关键在于调理阴阳,“洞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如补阳方剂肾气丸,由干地黄、山药、山萸肉、泽泻、茯苓、丹皮、桂枝、炮附子组成。为末,炼蜜为丸。主治肾阳不足所致的腰酸脚软,身半以下常有冷感,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脉虚弱,以及痰多、脚气、消渴等证。方中以附子、桂枝温补肾阳,为主药,以六味地黄丸滋补肾阴,为辅佐药。诸药合用,使阴阳协调,肾气充足,诸证自然消除。又如六味地黄丸重用熟地黄的滋补肾阴,填精益髓而生血为君,山茱萸补益肝肾、涩精、敛汗,山药补脾阴而固精为臣,牡丹皮清泄肝火为佐,茯苓、泽泻清热利尿,泻火利湿为使,全方配伍补而不滞,甘淡平和,用于肝肾阴虚之症极为合适,故有“六味地黄熟地君,补泻兼施滋肾功,山萸淮药各等分,牡丹泽泻一般同”之汤头歇谣。治则与用药体现出“阴阳消长”的平衡美。

2君臣佐使协同美

君、臣、佐、使,又称主、辅、佐、使。中药方剂的配方,不是功能相同的药物简单的堆砌,也不是单纯各药效的简单相加,而是以中医学理论的精髓“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指导,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以医药学家千百年来临床实践宝贵经验为依据,形成成方和相应制剂,以“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相配伍,以发挥药物整体的相互协同、相互制约的作用,提高药物疗效,扩大治疗范围,减轻药物烈性或毒性,达到相得益彰,相辅相成的目的。如麻黄汤,由麻黄、桂枝、杏仁、炙干草组成。本方是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的主要方剂,风寒之邪侵入人体,汗液不能向外排泄,故见恶寒发热无汗等症;肺主皮毛,皮毛紧闭,使肺气不能宣通,故出现咳喘之症。治宜发汗宣肺之法。方中麻黄发汗解表以散风寒,宣利肺气以平喘咳,为主药。桂枝发汗解肌,温经通阳,即可增强麻黄发汗解表之力,又可解除肢体之疼痛,为辅药;杏仁降利肺气协助麻黄以平喘,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用以缓和桂枝之辛燥,并防止麻黄过于发散,为使药。诸药同用,君、臣、佐、使相互协同又相互制约,共成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之功效。体现了君、臣、佐、使的协同美。又如四逆汤,由熟附子、干姜、炙甘草组成,有显著持久的强心作用而用于阳虚欲脱,四肢厥逆,下利清谷,脉微欲绝之症。全方伍用,毒性比单用附子降低四倍,而单用附子不仅毒性大,强心作用也不明显,又不持久,而单用干姜、甘草均无强心作用。这就说明,四逆汤的功效是由3味药物伍用产生的,是一种协同的、综合的整体功效。从中可见中药方剂组方思路、组方原则和药物组合的协同美、整体美。

3用药考究剂型美

中药来源于自然界的植物、动物、矿物,中医用药除讲究药物的产地和适时采收外,还非常重视药物的炮制加工。多数要经过加工炮制方可入药。药物的炮制方法大致分为5种:修制、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和其他制法。药物通过炮制可以消除或降低毒性、烈性和副作用;改变药物的性能,使之更能适合病情的需要,充分发挥药效;或产生新的疗效。另外,药物的炮制有利于药物的制剂、贮存和去杂。

中药制剂所用的原料药物的加工炮制也是十分讲究的。中医认为炮制“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强调炮制“贵在适中”,目的是:在药物的炮制过程中,既要保存药物的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等原有药性,又要通过炮制改变药物的某些性质,降低毒性,充分发挥药效之目的。

中医把加工炮制后的药物还要制成一定的剂型才能给患者服用。常见的剂型有:丸、散、膏、丹、片、汤、针、胶、酒、露、茶、锭、灸、熨、糖浆、线剂等。中药的剂型选择,一是要考虑药性:《神农本草经》序录中记载:“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煎者、宜酒渍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人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根据药物性质的不同制成不同剂型,以更好地发挥药物疗效,如处方中含有毒性和刺激性药物时,则宜制成糊丸、蜡丸、缓释片等;遇胃酸易分解失效的药物成分,宜制成肠溶胶囊或肠溶片剂;某些药物制成液体制剂不稳定时,可制成散剂、片剂、粉针剂或油溶液等。随着中药制剂学的发展,中药传统制剂的优点得到继承和发扬,用现代科学的理论技术,研究中药传统剂型、制剂,是对传统中药方剂的美学特性的继承和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药物协同作用和整体疗效。二是考虑临床用药的需要:中医认为应“因病而设,因证而别”。金元四

大家之一李东垣谓:“汤者荡也,去大病用之,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丸者缓也,不能速去也,其用药舒缓而治之意也。”《圣济经》载“凡导引痹郁者于酒为宜,膏取其膏润以祛邪毒,凡皮肤蕴蓄之气,膏能消之,又能摩之也。”说明中药所制剂型是原于临床病证上的不同,而有所设立。药物制成何种剂型,要临床的实际来确定。由于病有轻重缓急,证有表里虚实,因此,对于剂型的选择亦不同。如急症用药,药效宜速,故采用汤剂,“汤者荡也,”也可选用注射剂、舌下片(丸)剂、气雾剂等;缓症用药,药效宜缓,常用丸剂,“丸者缓也,”滋补用药,药效宜持久,常采用蜜丸、水丸、糊丸、缓释片等;皮肤疾患,一般采用膏药、软膏等;某些腔道疾患如痔疮、瘘管,可用栓剂、条剂、线剂或钉剂等。中药制成一定的剂型后,尚须按一定的用药原则和服药方法服用。第一部中药专著《神农本草经》序录就有“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饮食不消以吐下药,鬼注蛊毒以毒药,痈肿创瘤以创药,风湿以风湿药,各随其所宜”的记载,体现了针对各种疾病对症用药的原则。对于用药的方法,该书主张务须适量和谨慎,切不孟浪从事。尤其是有毒药物,不可多服久服,所谓“先起如黍粟,病去即止,不去倍之,不去十之,取去为度”。对不同部位的疾病与服药时间的关系也很注意,该序录中又说:“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后服药;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药而后食;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满而在夜。”中医的用药原则和服药方法,会直接影响药物的功能和疗效的发挥,为历代医家所重视。由此可见中医用药剂型与服法的变化美。

古代医家既遵循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又做到“师其法而不泥其方”,以应万变之病情。清代著名医家王清任善用活血化瘀药物,他创制了五逐瘀汤,即血府逐瘀汤、通窍活血汤、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身痛逐瘀汤。虽各方多以川芎、当归、桃仁、红花、赤芍为基础药物,通过配伍组成了行气开胸、通阳开窍、疏肝行气止痛、温里祛寒、通络宣痹止痛的方剂,分别衍化成治疗身体各部疼痛的五逐瘀汤。足以见得中药方剂的衍化之美。

4寓意深刻方名美

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古代美学思想的影响,中药方剂名称(方名)独具特色,而且名称寓意深刻,给人以美的享受。有的由方名即可知其药物组成,如栀子豉汤、苓桂术甘汤、葱豉汤、麻杏石甘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有的中药方剂按功能主治命名,安神丸、益胃汤、驱蛔汤、血府逐瘀汤、止嗽散、活络效灵丹、开胸顺气丸、通窍活血汤等。有的中药方剂名称同时兼顾药名和功能主治,如厚朴温中汤、半夏泻心汤、附子理中丸、龙胆泻肝丸、枳实导滞丸等。有的中药方剂名称重温古代的典故,或了解历史。史国公酒、玉真散等以纪念药物创始人而命名,天台乌药散、都梁丸等以产地而命名;而青娥丸、诸葛行军散(又名武侯行军散)等则以历史传说而命名,青娥丸,传说唐朝广州太尉张寿明白发苍苍,几经医治,效果甚微,后服以杜仲、补骨脂、胡桃仁、大蒜组成的方剂后白发转黑,高兴之际,诗兴大发,书写了“夺得春光来在手,青娥休笑白髭髯”之佳句,“青娥”喻意乌发少女,该方就借此诗而命名;诸葛行军散(又名武侯行军散),传说三国时,武侯诸葛亮辅助皇叔刘备讨伐东吴,三夏时节,烈日炎炎,全军挥汗行军,为免暑邪侵犯减员,他创制了夏季旅行必备,行军野营常用,主治夏伤暑热、头晕腹泻的著名方剂一诸葛行军散。

由于受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药方剂理论中蕴涵很多美学特性和美的要素,对此加以挖掘和整理,将促进中医药事业和医学美学的全面、快速发展。

中药方剂范文第6篇

关键词:麻子仁丸方;胃肠燥热;脾约型便秘;疗效观察

麻子仁丸,出自东汉时期医圣张仲景所著之《伤寒杂病论》,方由麻子仁、芍药、枳实、大黄、厚朴、杏仁等药物组成,是治疗脾约证的代表方剂。具有润肠泄热、行气通便的作用, 主治肠胃燥热,津液不足。大便干结,小便频数。

便秘指大便秘结,壅塞不通表现为大便坚硬,排出困难和排便次数减少,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可出现于各种急慢性病证过程中[1]。是指排便次数减少、粪便量减少、粪便干结、排便费力等。上述症状同时存在2种以上时,可诊断为症状性便秘。排便时间长,一般多在20min以上。通常以排便频率减少为主,一般每2~3d或更长时间排便一次(或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患儿15例,辩证为肠胃积热型。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2~15岁,病程1~5年,所有患者均有大便干结症状,舌红,苔稍黄、少津。排便周期3~7d,排便费力,排便无规律,粪质干硬,食欲及睡眠差,心烦口干或口舌生疮,4例有肛裂病史,2例伴有痔疮,7例常伴口臭,3例体质差,易患上呼吸道感染。

1.2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以及《上海市中医病症诊疗常规》[3]:①大便秘结不通,排便时间延长,以上1次/d,硬质坚硬。②大便干结,干燥如栗。③经全身体检及理化检查排除肠道器质性疾病。

1.3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麻子仁丸方加法治疗,并配合饮食调理(清淡饮食,多食蔬菜瓜果等含纤维素多的食物),为方便用药,均采用三九制药厂生产的中药颗粒剂:麻子仁2代、大黄2代、枳实1包、厚朴1包、白芍1包、杏仁1包、甘草1包,并随症加,伴痔疮者加桃仁、当归各1包,痔疮出血属胃肠燥热者加槐花、地榆,伴肛裂者出血者亦加地榆、槐花1包,伴口干者加生地、麦冬、天花粉各1包。剂量如下:2~4岁患儿每副药分6次,4~6岁每副药分4次,6岁以上分3次,均3次/d口服,蜂蜜水冲服。每个疗程10d,治疗期间忌食辛辣、刺激、油腻、煎炸熏烤及热性食品食物,时也应禁烟、禁酒,多食蔬菜及其他粗纤维食物,多饮水。

2结果

2.1疗效判定标准 ①治愈:治疗10d,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腹胀或排便伴随症状消失,大便正常巩固治疗2疗程停药,追踪半年无复发。②有效:治疗10d,临床症状明显减轻,大便变软,易排便,排便周期缩短。巩固治疗2疗程停药,追踪患儿整体情况好转。③未愈:经过1个疗程治疗,大便仍干结,症状无改善,继续调药治疗1疗程,症状仍无改善者。

2.2疗效观察 经过3个疗程的治疗观察,本组15例患儿中治愈9例,显效3例,无效3例,有效率80%,平均治疗时间20d。且在治疗过程中没有出现不适反应。

3讨论

中医学认为,便秘的病因不外热、实、冷、虚4个方面,胃肠积热发为热秘,阴寒积滞发为冷秘,气血阴阳不足发为虚秘[4]。

便秘是临床的常见病,表现为大变量太少、太硬、或排便太困难、排便时间延长,少则3~5d无排便,甚至10d无排便等情况。胃肠燥热、脾约型便秘乃因肠胃燥热,脾津不足所致,其所带来的危害极大,临床常见的有:①肛肠疾病:如疝气 、痔疮、 肛裂等;②胃肠功能紊乱:食欲不振、 腹部胀满、口苦、口臭、嗳气、排气增多等;③影响大脑正常功能可导致记忆力下降、注意力分散、思维迟钝等;④易并发口腔疱疹、唇周及面部座疮等;西医常用的解决方案有:①口服泻药或应用开塞露灌肠等暂时解决问题,该方案易耐药,泻药量多需随用药次数的增多而加量,且易产生依赖性;②按摩腹部,摩腹需达到一定的力度,每日顺时针按摩可促进胃肠蠕动,进而促进排便。

麻子仁丸系中医泻下药中润下药物的范畴,自古即治疗便秘的常用药,根据《伤寒明理论》提出的"燥者润之、留者攻之"原则,该类疾病应润肠泻实,宜润肠药与泻下药同用,而该方中麻子仁性平、质润、多脂,功能润肠通便,杏仁上肃肺气,下润大肠,白芍养血敛阴;大黄、厚朴、枳实俗称小承气汤,可泻热通便,行气除满消痞;蜂蜜甘缓,既助麻子仁润肠通便,使腑气通,津液行,二则甘润减缓小承气汤攻下之力,对于大便干结者,可加用生地、石斛生津通便。大便干结型便秘原因在于肠道蠕动慢,胃肠道自身分泌粘液少,而麻子仁丸方可增液、、促进胃肠蠕动,缓慢调理胃肠道功能,故长期服用可从根本上解决大便干结导致的便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资料:

[1]彭松林.麻子仁丸加减治疗便秘51例临床观察[J].河南中医,2010(8).

[2]陈佑邦,丁泽民,干祖望,等.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1).

[3]刘国华,张明岛,施杞,等.上海市中医病症诊断常规[S].2版.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3:30-31.

中药方剂范文第7篇

1.戒烟药贴:取肉桂、丁香各等份,食用味精少许。将肉桂、丁香研成细末后调入味精备用。戒烟者可每次取此药末0.5克,用医用凡士林或少量黄酒将其调成膏状,贴敷于合谷穴上,并用胶布将其固定。戒烟者在贴敷该药24小时后应换药1次,可连续贴药2~3次。

2.戒烟药茶:取地龙、鱼腥草各12克,远志15克。将上药一起入锅加500毫升的清水煎煮至药液仅剩一半时即成。此方可每日早晨空腹时服用1次,应连续服用5~7天。

3.戒烟药酒:取鱼腥草60克,远志、甘草各20克,地龙、广藿香、薄荷各15克。将上药捣烂后一起浸泡在1000毫升的高粱白酒中,连续浸泡7~15天后即可饮用。戒烟者可根据自己的酒量每日饮用6~8次,每次饮用10~15毫升,直至戒烟为止。此药酒不但有戒烟的功效,而且还可用于治疗肺热咳嗽、慢性支气管炎等病症。

4.戒烟药糖:取藿香60克,鱼腥草50克,远志、地龙各45克,薄荷、甘草各30克,白人参15克。将上药一起入锅加适量的清水用中火熬煮40分钟,再用小火熬至浓稠,然后在药液中加入白砂糖200克、口服葡萄糖粉50克,继续熬至药液呈膏状,趁热将其倒入表面涂有食用油的大搪瓷盘中,待此药膏稍冷却后将其分割成若干个小块(状如糖块)即成。戒烟者可经常含服此药糖。此戒烟药糖具有补气扶正、醒脑提神、解毒祛痰的功效,不仅可辅助戒烟,而且可改善人们因吸烟而引起的咳嗽、多痰、口干、咽燥等症状。

5.戒烟汤:取地龙、鱼腥草各12克,远志15克。将上药入锅加500毫升的清水煎煮30分钟即成。此戒烟汤可在早晨空腹时1次服完,应连续服用3~5天。戒烟者在服用此药汤之初仍会有思烟之感,但坚持服用该药后烟瘾可逐渐消除,甚至会厌恶烟味儿。

中药方剂范文第8篇

[关键词] 中药方剂;编码;医院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 R197.32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3(b)-0155-03

中药方剂是在辨证、辨病,确定立法的基础上,根据组方原则和结构,选择适宜药物组合而成的药方和制剂。方剂上承理法,下接药物,直接与证候相关,不仅是辨证论治中的关键环节,而且集中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丰富内涵与技巧,在中医学中占有独特的地位[1]。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亦称“医院管理信息系统”,是指利用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现代化手段,对医院及其所属各部门的人流、物流、财流进行综合管理,对在医疗活动各阶段产生的数据进行采集、储存、处理、提取、传输、汇总、加工生成各种信息,从而为医院的整体运行提供全面、自动化的管理及各种服务的信息系统。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HIS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展,医院临床医疗和医院管理正逐步向网络化、信息化和自动化迈进[2]。在信息化进程中,产品信息编码混乱,相关标准缺失,是管理效率低下的首要问题。中药方剂编码的规范化研究,不仅是HIS的要求,也是中药信息化、标准化的要求。《中医药标准化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明确提出,“开展中药饮片、方剂编码规则研究,制订中药饮片、方剂与物流领域编码标准”。目前国内外对中药方剂缺乏一套适应临床实际应用的科学编码系统。根据本院多年科研及HIS应用的现状,研究制订了常用中药方剂的编码系统。

1 中药方剂编码的基本原则与要求

制订中药方剂的编码,必须遵循唯一性、简单性、分类性、扩展性、完整性、一贯性、易记性等原则[3],在此基础上,中药方剂编码还应符合以下规范化要求。①方剂分类的规范化:要实现合理编码,必须遵循科学、系统、可延展等基本分类要求;②编码代码的规范化:代码的表示方法主要有英文字母法、数字法、暗示法和混合法等;③编码格式的规范化:方剂编码长度应一致,实际编码中代码位数难以一致时可以“00”补充缺位;④编码管理的规范化:设立专门部门进行编码的制订、管理,并通过各部门验证,如发现问题,及时更正。编码一旦制订,即应成为各部门共同遵守的规范性文件,不能随意改动[4]。

2 中药方剂编码规则

1个完整的方剂,主要包括名称、出处、组成、功效、主治、用法等信息。遵照中药方剂编码的原则和规范化要求,结合中药方剂特点和属性,按照方剂的功效分类,对名称、功效、组成(药味数)、用法(剂型)等信息进行编码,采用英文字母与数字混合的方法,形成5层14位结构的中药方剂编码规则。

2.1 中药方剂编码结构

中药方剂编码结构示意图见图1。

图1 中药方剂编码结构示意图

2.2 中药方剂编码分层说明

第1层为中药方剂名称代码,用4个大写英文字母表示,为了方便记忆和查询,取方剂名称的前4个字的汉语拼音首字母表示,如不足4个字的,后面用“V”补足。第2层为中药方剂功效分类代码,用3位阿拉伯数字表示,按其“功效”属性分类,“功效”类目划分以部级规划教材《方剂学》为依据[5],分为“解表剂、泻下剂、和解剂……”共21个类目,在其大类目之下又细分为59个小类目,如“解表方”中类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表里双解”4个小类,其分类与代码如下。解表方(00):辛温解表代码001、辛凉解表代码002、扶正解表代码003、表里双解代码004;泻下方(01):寒下代码011、温下代码012、润下代码013、逐下代码014、攻补兼施代码015;和解方(02):和解少阳代码021、调和肝脾代码022、调和肠胃代码023;清热方(03):清气分热代码031、清营凉血代码032、清热解毒代码033、清脏腑热代码034、清虚热代码035;祛暑方(04):祛暑方代码041;温里方(05):温中祛寒代码051、回阳救逆代码052、温经散寒代码053;补益方(06):补气代码061、补血代码062、气血双补代码063、补阴代码064、补阳代码065、阴阳双补代码066;固涩方(07):固表止汗代码071、敛肺止咳代码072、涩肠固脱代码073、涩精止遗代码074、固崩止带代码075;安神方(08):重镇安神代码081、滋养安神代码082;开窍方(09):凉开代码091、温开代码092;理气方(10):行气代码101、降气代码102;理血方(11):活血祛瘀代码111、止血代码112;治风方(12):疏散外风代码121、平熄内风代码122;治燥方(13):轻宣外燥代码131、滋阴润燥代码132;祛湿方(14):燥湿和胃代码141、清热祛湿代码142、利水渗湿代码143、温化寒湿代码144、祛风胜湿代码145;祛痰方(15):燥湿化痰代码151、清热化痰代码152、润燥化痰代码153、温化寒痰代码154、化痰熄风代码155;消食方(16):消食化滞代码161、健脾消食代码162;驱虫方(17):驱虫方代码171;涌吐方(18):涌吐方代码181;治疡方(19):内服代码191、外用代码192;其他方(20):其他代码201。第3层为中药方剂流水号,用3位阿拉伯数字表示,每类功效中的方剂按流水从000~999编号,分为1000个码段。第4层为中药方剂组成代码,用2位阿拉伯数字表示由多少味药组成,如由4味药组成用“04”表示。第5层为中药方剂用法代码,用2位阿拉伯数字表示,代表中药方剂的用法(剂型),具体代码见表1。

表1 中药方剂用法(剂型)代码

3 中药方剂编码示例

例如:“银翘散”由金银花、连翘、桔梗、薄荷、淡竹叶、甘草、荆芥穗、淡豆豉、牛蒡子、芦根组成,具辛凉解表,清热解毒的功效,用于风热感冒、发热头痛、口干咳嗽、咽喉疼痛、小便短赤。代码为YQSV0020011002,其中第1层第1~4位字母“YQSV”代表银翘散的名称,第2层第5~7位数字“002”代表属于“辛凉解表”类,第3层第8~10位数字“001“代表“辛凉解表类”的第1个方剂,其余依次类推。第4层第11、12位数字“10”代表由10味药组成,第5层第13、14位数字“02”代表其为散剂。按照该编码规则,对900余首中药方剂进行研究,给出了900个中药方剂编码,其中包含部级规划教材《方剂学》[5]《中医内科学》[6]《中医外科学》[7]《中医妇科学》[8]《中医儿科学》[9]《中医伤科学》[10]《2010年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三级中医医院检查评估专家手册》[11]《2010年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二级中医医院检查评估专家手册》[12]中的所有方剂。

4 中药方剂编码在HIS中的应用

4.1 协助医生开处方

临床上通过电脑系统开处方(电子处方),可以通过中药方剂编码方便快捷的找到所需要的处方,系统将原方所有信息(如药物组成、用量、功效、主治、用法、使用注意等)按规范录入数据库,并且设置程序可以在原方上进行加减,可有效提高开处方的效率,并规范书写中医处方,保证准确性。

4.2 有助于医院管理

中药方剂编码系统可协助HIS完成方药的自动划价、自动取药等工作;减少因划价员或药师理解偏差可能引发的错误给药;协助医院药房进行计算机管理,有利于医院信息的汇总[13-14];有利于中医药信息化、规范化、标准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谢鸣.方剂学现代研究[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42.

[2] 胡芳,沈绍武.医院信息系统体系架构构建研究[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2,33(11):16-21.

[3] 王丙义.信息分类与编码[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3:57-58.

[4] 熊先青,钟世禄,吴智慧.木门分类编码规则的研究[J].木材工业,2010,24(2):11-13.

[5] 李冀.方剂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

[6] 吴勉华,王新月.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

[7] 李曰庆,何清湖.中医外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

[8] 汪受传,虞坚尔.中医儿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

[9] 马宝璋,齐聪.中医妇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

[10] 王和鸣.中医伤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1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0年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三级中医医院检查评估专家手册[Z].2011.

[1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0年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二级中医医院检查评估专家手册[Z].2011.

[13] 张静茹,王映辉,杨辉,等.医院信息系统中药饮片编码规范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7,14(9):99-100.

[14] 方祝元,陈功,范晓薇,等.中医临床医疗科研信息共享系统建设及其应用[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2012,31(6):625-629.

中药方剂范文第9篇

关键词: 数据挖掘;中药方剂;数据预处理

中文分类号:TP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17-4016-02

1 绪言

中国悠久的中医药文化,是我国璀璨的文化瑰宝。随着现在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到中医药的强身保健作用。中药方剂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对数目庞大的手工汇总的中药方剂进行定量和分析,已经成为实现中药现代化的重要工作。中药方剂的数据挖掘研究,就要将我国丰富的中药资源和信息技术相结合,通过整理庞大的中药文献资料,为中药信息处理、转化及传播现代化做好准备工作。

中药方剂的数据挖掘研究,是将知识发现理论运用在中药的作用机制、中药方剂配伍规律、中药的药性功效关系等方面。在中药方剂的数据挖掘工作中,数据预处理是重要的数据准备与处理过程,工作量将占到50%以上。由于中药方剂多为手工记录和汇总,同时我国地域广大,中医药文化带有地域性差别,这也给中药方剂的数据预处理工作带来了难度。

2 中药方剂数据挖掘的发展

目前我国尚未建立比较完整的中药方剂数据挖掘系统,现有数据库只能提供检索、统计等一般,其包涵的大量隐含知识并未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利用。由于国外使用数据挖掘技术较早,西药的新药开发研究已经大量利用数据挖掘技术。

随着在世界范围内,中药的功效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中药产业的发展前景也更加广阔。因此,加快中药方剂的数据挖掘工作,不仅可以提高我国现有中药数据库的利用价值,缩短我国中药新药开发的周期,还可以避免中药信息资源的流失,真正提高我国中药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中医药界已经有一批科研院所及大专院校建成了一定数量的中医药文献型和事实型数据库,初步满足了中医药界文献检索的需要。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建立的“中医药期刊文献数据库”、“中医药报刊文献数据库”,北京中医药大学建立的“中药方剂数据库”, 北京中医研究院建立的“中国中药数据库”,浙江大建立的中医药科技数据库群等。

但是目前建立的大多数中药方剂数据库,只能提供检索和统计的服务,而没有对隐含在数据中的大量隐藏信息进行有效的利用。如何进一步深入将数据挖掘技术应用在中药方剂的研制和中药配伍的过程中,将为我国的中医药理论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为新药的研制带来更大的发展契机。

3 中药方剂的数据预处理

对中药方剂数据挖掘进行预处理,目的是初步将中药方剂转化为便于处理的数据。中国几千年的中医药发展历史,积累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但是由于其中包含的大多为医药实践的原始记录和经验,没有经过系统的整理,规范化程度比较低,所以对方剂信息进行预处理是非常必要的。而且由于数据挖掘工作对数据的要求比较高,数据预处理在整个数据挖掘过程中占有超过一半的时间,这也给中药方剂的数据预处理带来了更大的难度和更多的工作量。

为解决以上问题,模糊集理论、数据规约技术等提高了很好的适合中医药数据挖掘的预处理方法。通过对中药方剂进行预处理以后,可以更好的发现各种药物之间的关联和功效之间的影响关系,为中成药的新药研制提供理论支持。

数据预处理主要是对数据进行规格化操作。在正式进行数据挖掘之前,尤其是使用基于对象距离(distance一based)的挖掘算法时,如神经网络、k一最近邻分类(nearestneighborclassifier)等,必须进行数据规格化。也就是将中药数据信息转化为可操作信息并缩至特定的范围内。中药本身具有相当丰富的信息,包括药物的四气五味、功效、归经、有无毒性等方面。四性和五味不仅反映了药性特征,通过气味和合,又进一步决定方剂之性能,因此是重要的方剂信息。但中医对四性的认识是比较模糊的,为了在对方剂中的药物进行数据挖掘分析更为精确,研究中对上述信息转换为数字化形式。

在中药方剂数据库中,对于方剂表、症状表由于历史的传承以及方剂多为手工记录的原因,存在着空白字段、重复数据、中药名称和症状描述不规范等现象,经过预处理流程的修正和过滤,可以建立符合数据挖掘的规范标准。

1)对噪声数据的处理

由于中药方剂的历史跨度很大,有的药物命名和症状的表述,在不同的朝代都是不一致的,而且多为人工记录,这样造成了噪声数据很多。如果对于这些噪声数据处理的不好,会直接影响到后期的数据挖掘效果。首先应该对数据库中的缺损数据、重复数据进行筛选和过滤,同时对错误数据进行修改。

在中药方剂描述中,常出现一词多义、词义模糊、语义重叠等现象。如“眩晕”一词,在《中国中医药主题词表》中解释为“眩是眼花,晕是头晕,统称为眩晕”。但是使用这个词描述单独出现的症状是不合适的,也不便于后期进一步进行症状的数据分析。因此对于“眩晕”可以用“头晕”和“目眩”两个词来代替,这样对症状的描述更合理。

2) 不完整数据

不完整数据是指对象的属性没有值。产生不完整数据的原因主要有:有的数据由于历史的原因没有保留下来;由于设备的故障或者是误解致使没有记录;有些方剂的属性数据在传承过程中,被认为没有必要而被人为的删除等。

中药方剂数据中很多存在不完整数据,如药名、药物剂量、症状等都存在缺损的现象。其中,由于方剂多为手工记录的原因,造成剂量数据的缺损最为突出。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可以采用回归分析、贝叶斯算法来推断出属性的最大可能值,这是采用的解决办法。

3)中药名称规范化

建国以后,我国中医药名词术语规范化的工作取得不少成绩,但和现代术语学的标准,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在实际工作中,不规范的名词术语常常见诸书刊,造成混乱。比如胸痹、心痛、真心痛、胸痛、厥心痛、卒心痛、暴心痛,临床上使用混乱。至于药名,则更为杂乱。如金银花,又称银花、双花;淫羊藿,又称仙灵脾。随着计算机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特别是名老专家诊疗系统、方药数据库等应用中,中药名称不规范是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医药学历史悠久,加上我国地域辽阔,方言从多,中国传统文化特色浓厚,以及少数民族医学、外来医学的影响,使得中医药名词术语规范化工作的任务尤其艰巨。

4)数据转换

数据转换是对数据进行规格化处理,将数据转换为可操作的信息,并将其值控制在指定的范围里。

在中药表述中,反映药物特性的四气五味、功效、有无毒性等信息,多是用文字形式表达,为了在对方剂中的数据进行挖掘的时候,保证结果更加精准,需要将这些文字信息转化为数字形式的数据。如将寒热温凉四性采用编码的形式表示,将五味酸甘苦咸辛分别用1、2、3、4、5编码表示,将药物的毒性大小用浮点形式的数据表示等。

在中药方剂的表达方式中,剂量的表述很不规范。由于历史的原因,剂量多以“斤、两、钱”表示。由于不同的历史朝代,对于重量的计量单位都是不一致的,所以要根据方剂的年代,换算出统一的重量数据,最终要将其转化为现代的“克”来表示。

4 总结

由于方剂中的药物不仅关联而且大量药物之间存在在相互的药性作用,所以进行数据的预处理,能够很好的降低后期数据挖掘过程中的数据噪声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利用数据挖掘算法,找出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探寻到具有更好疗效的中药组合,从而真正的将现代信息技术和传统中医药理论更好的结合在一起。

参考文献:

[1] 王欣.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医药信息整合进程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31(6):911-912.

[2] 胡建军.中药特性信息数据挖掘系统中的预处理设计[J].计算机工程,2008,34(21):284-285.

[3] 李力.数据挖掘算法研究及其在中药复方配伍分析中的应用[D].西南交通大学,2000:111-117.

[4] 李凌艳,李认书,孙鹤.数据挖掘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J].中草药,2010,41(5).

[5] 朱恒民.领域知识制导的数据挖掘技术及其在中药提取中的应用[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41-43.

[6] 朱金伟,鞠时光.基于数据挖掘的中医药数据预处理方法[J].计算机工程,2006,32(15):280-282.

中药方剂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中药方剂 乳腺增生症

乳腺增生病在女性疾病中最为多见,好发于30~50岁,占专科门诊的50%~70%。其主要病因是由于内分泌功能失调,体内的雌性激素和孕激素失去平衡所致。我院自2005年1月~2006年7月采用中药方剂治疗乳腺增生症 234例,疗效较为满意,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门诊患者465例,均为女性,年龄20~65岁,平均35.4岁;病程3天~15年;未婚者186例,已婚273例,离异或丧偶46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中药方剂组(234例)和对照组(231例),各组在年龄、病程、发病部位及婚姻状况分布上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P>0.05)。

临床表现及检查:乳痛和肿块为本病主要症状和体征。80%的患者有经前加重的胀痛史,经后疼痛减轻或消失;56%的患者双乳可触及不规则肿块和增厚的腺体;约30%的患者有腋下、上肢及肩背部疼痛。所有病例均行乳腺红外线扫描,见不同程度的局部血管增粗、增多和云雾状改变;X线钼靶摄片见乳腺呈棉花团,条索状密度增高影。

治疗方法:①中药方剂组:柴胡15g,莪术9g,当归15g,鸡内金9g,香附12g,王不留行12g,茯苓12g,甘草6g,桂枝12g,薄荷3g,白术9g,赤芍9g,青皮6g,丹参9g,白芍9g,乳香(炙)9g,没药(炙)9g。煎药内服,每日1剂,月经前14天服,14天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②对照组:逍遥丸8粒,口服,每日3次,月经前14天服, 14天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

疗效标准:按照中华全国中医外科学会乳腺病专题组制定的疗效评定标准评断。①临床治愈:肿块消失,乳痛消失,停药后3个月不复发;②显效:肿块最大直径缩小1/2以上,乳痛消失;③有效:肿块最大直径缩小不足1/2,乳痛减轻或肿块缩小1/2以上,乳痛减轻不明显;④无效:肿块不缩小或反而增大变硬,或单纯乳痛缓解。

结 果

疗效统计见表1,经X2检验,两组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

讨 论

乳腺增生病又可称为结构紊乱症,是临床最为常见的一种乳腺疾病,其发病率均占育龄期妇女50%。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既非炎症又非肿瘤,而是生理性增生与复旧不全造成的乳腺正常结构的紊乱[1]。中医称乳腺增生为“乳癖”,乳癖的病因从中医的发病观点来认识是由于肝郁气滞、冲任失调、痰瘀凝结而形成不同类型的肿块和疼痛,且与月经周期关系密切;而这一类型又以乳痛症为突出的症状,中医辨证属于“气滞型”。多见于中年妇女,其结块而乳痛的症状没有气滞明显,伴有月经周期紊乱,经量少而色淡或月经淋漓不尽,还可见排卵出血,腰酸膝软,神疲乏力等肾虚症状。乳腺增生病的西医治疗疗效较差,激素治疗不良反应大,停药后复发率高。

目前中药是治疗乳腺增生的最佳手段,中药治疗具有改善症状,消除肿块,从整体消除病因出发,效果好,有效率高,而且无任何不良反应。在治疗方面重在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故选择舒肝理气、调补冲任、活血化淤、软坚散结的药物。中药方剂中,柴胡、香附、青皮理气开郁,丹参活血化瘀,当归、白芍养血柔肝,莪术破血逐瘀,白术、鸡内金、茯苓健脾祛温,使之运化有权,气血有源,王不留行活血通经。全方疏肝理气,解郁逐瘀,软坚散结。改善血液循环,抗炎及调节内分泌作用。从表1中可见中药方剂治疗乳腺增生症,总有效率达95.3%,明显高于对照组,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上一篇:中药房范文 下一篇:中药制剂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