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数学教育范文

时间:2023-06-04 11:42:38

中学数学教育

中学数学教育范文第1篇

【摘要】本文简单的阐述了数学史在数学教育中的德育和智育功能。

【关键词】数学史德育智育

数学是真、善、美的统一体,数学的人文精神对于求真,持善形成完美的人格,促进德育智育,美育全面

发展和终身教育具有重大作用。

而数学史对于数学教育的意义早在19世纪就被西方数学史家和数学教育工作者所认识。这种认识似乎又与

18世纪的一种教育理念密切相关: 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创始人孔德(te,1798~1857)提出,对

孩子的教育在方式和顺序上都必须符合历史上人类的教育,因为个体知识的发生与历史上人类知识的发生是

一致的[1]。这种理念使后世数学教育家相信:数学史对于数学教学来说就是一种十分有效、不可或缺的

工具。到20世纪70年代,数学史对数学教育的意义已经是许多西方数学教育家的共识:利用它可以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精神、启发学生的人格成长、预见学生的认知发展等等。

于是,我们看到了西方中学数学课本中数学史内容的增加。丹麦的一套中学教材即由女数学史家安德逊(K.

Anderson)主编,数学史完全融入了教材内容本身。再者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也是继承人类文化的

过程,因为人在本质上是文化遗传物,世世代代积累的文化要由人来继承。所以数学史知识在中学教育中的

充分发挥,会给学生的数学学习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基于这一点,提出几点思考愿于大家共同讨论。

1数学史在德育方面所起的作用

1.1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中华民族是智慧的民族,中国古代数学硕果累累,许多成果传入世界其他地区,对整个世界数学的发展,

有着不可低估的推动作用。

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已普遍使用算筹这一有效的计算工具,这是我们祖先极出色的创造,使我国成为世

界上最早使用十进位制的国家。先进的计算方法使我国古代数学在计算方面取得一系列出色的成就:秦汉

时期的分数运算法则、负数引进、比例算法、线行方程组消元解法、勾股术、阳马术等;5世纪的圆周率精

确测算;7-8世纪的三次方程组的数值解法和二次内插法;11-14世纪的贾宪三角、勾股测圆术等14-15世纪

的珠算。这些成就都具有世界意义。

通过对我国数学史的学习,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唤起他们振兴中华的雄心壮志,随着改

革开放,如今的学生更要了解中国的数学史,了解中华几千年的科技文明,否则青年一代可能丧失民族自

尊心、自信心,这是很危险的。

1.2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

数学史可以培养人的优良的道德品质,特别是优秀数学家的事迹,这种作用更加明显。爱因斯坦在悼念居

里夫人时说:"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

。"数学史对人品质的陶冶是多方面的,对人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我国近代人所皆知的数学家华罗庚、以初中学历成为世界级的数学家和美、德等多国科学院的院士。他在

解析数论、代数学、多复变函数论、数值分析等领域作出了一系列的重大贡献,为祖国赢得了荣誉。如果没

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没有为国争光的奋斗目标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他怎么可能自学成才而取得如

此伟大的成就。没有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他怎么会放弃国外的优厚待遇,回到祖国,为祖国培养了一批又一

批年轻的数学家。华罗庚教授的优秀品质以及他"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的至理名言将会永远激励学

生努力学习,积极进取。

2数学史在智育方面所起的作用

2.1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著名的教育家皮亚杰所说:"所有的智力方面的工作要依赖于兴趣。"一个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

数学着迷的教师才是最优秀的教师,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它决定着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参

与学习活动。在新的教育理念下,进行数学史教育,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其变被动学习为主动

学习。

讲二项式定理时,作为二项展开式的系数表,教材中出现了"杨辉三角"。教师不妨让学生多了解一些关于它

的知识。世界上最早发现并应用这一"三角"的人,并不是杨辉,而是我国北宋时期的著名数学家贾宪。此图

原名为"开方作法本源"。运用此图既可求得任意高次展开式系数,又可进行任意高次幂的开方,它还是研究

任意高次方程数值解法的基础。在欧洲人们称它为"帕斯卡三角"。虽然帕斯卡在距贾宪几百年以后才发现

了它,但他对它进行了更进一步的研究,建立了正整数次幂的二项式定理:(a+b)n=an+C1nan-1b+ Cn2an-

2b2+…+ Cnn-1abn-1+bn(n∈N)帕斯卡还把这一"三角"用于高阶等差数列求和,并成功地应用它解决了

过程中的赌金分配的难题——点数问题,以此成为概率论的创始人。

2.2有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数学史教学中不仅要有具体的数学史料的教学,更要注意数学精神的宣传。数学精神就涉及到学生非智力因

素的培养,这种精神包括两个要素,即对理性(真理)与完美的追求。教学中要注意整个数学成果的产生及其

背景的介绍,使学生了解探索数学观念的历程,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方法论。例如,数学一贯被认为是严密精

细的科学,学生也从来不怀疑所学知识是否存在问题,但数学的严谨性是逐步建立起来的,目前仍存在巩固数

学基础、探索数学意义等问题。让学生了解这些,对启发思维、培养创新是大有好处的。再者,以数学家追

求数学真理的事迹来感染学生,这样可以使人文精神教育在数学史教学中顺利自然地得到贯彻。

数学史是人类的认识史、发明史和创造史,其中蕴涵着可供后人借鉴的巨大思想财富。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财

富为现代教育服务,应当引起我国教育界足够的重视。在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世界各国都在寻求有效

的人才培养途径,力求造就高质量的人才,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有人说,古代是通才取胜,近代是专才取

胜,而能取胜于现代者,则是专才基础上的通才。因此在中学数学教育中加强数学史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中学数学教育范文第2篇

一、数学教育研究在中学数学教学工作中的定位

传统认为,中学数学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教书育人,并不要求他们承担更多的教育研究任务。教育研究是为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对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探索的一种特殊认识活动,其结果可以帮助解决当前教育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比如:怎样解决基础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全面转化过程中出现的许多新情况、新矛盾;如何应社会之需改革教学方法,更新数学教学内容;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和应用数学能力等,这些都需要通过教育理论和实验来加以解决。

中学数学教师参与这些研究,就能在这些重大问题上促进教育理论与实际的密切结合,促进教育科学研究的健康发展。首先,中学数学教师处于教学第一线,面临许多问题和困难,有问题就有困惑就有解决问题的愿望和兴趣。这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研究素材,而且也为我们的课题选择奠定了基础;其次,中学数学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这是进行教育科研的必要材料,也是探索教育运行规律的重要依据;再次,中学教师最了解基层情况,熟悉学生,因而不管是进行教育调查还是组织教育实验都比较方便可靠,这既为真实、全面、深刻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也对较准确地感受和判断教育科学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的运用情况及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所有这些,都是中学数学教师进行教育研究的有利条件。从这个角度来讲中学数学教师不仅具有教书育人的责任,而且也负有教育教学研究的责任。再从时展的角度来看,实施素质教育要求中学数学教师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而较高的业务素质以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透彻理解为前提,并且需要必要的科研活动的正向拉动。总之,对于中学数学教师来说教学与科研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缺一不可。

二、中学数学教师从事教育研究的原则

中学数学教师开展数学教育研究的目的是辨析正确的数学教育观念,追求科学的数学教学方法,探索数学教育规律,推动数学教育发展。首先,以数学素质教育为出发点,数学素质教育是数学能力培养的教育。我们正处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换时期,数学教育研究必须立足于这个转换:从围绕传授数学知识的研究转向围绕培养数学能力的研究。其次,以教育实践为基础,数学教育是以数学知识为载体的教育活动,数学教育研究归根结底是一种教育研究。教育研究的基础是教育实践活动,数学教育研究亦是如此。这样数学教育研究的选题原则就应该是既要符合数学教育发展规律,又不能超越研究者个人的经验范围和知识水平,对于那些实践无法检验的课题,或者研究者个人无力论证的课题,切不可盲目地选作研究对象,对于数学教师来说,若打算作数学教学改革宏观的研究,须具有一定的教育理论修养;若打算作数学思想方法的研究,则须具备深厚的数学理论知识;若打算作以数据调查分析为基础的教学研究,须能够灵活应用统计知识;若打算作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研究,还须掌握计算机知识或与该专业人员合作开展研究。

三、中学数学教育研究的内容

中学数学教育研究的内容由其研究的目的所决定。

1.数学教育观念的更新

数学教育发展处在传统向现代过渡的历史转折时期,新的教育观念的树立是实现转变的根本。然而,在“应试教育”思想指导下,传统的数学教育是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学生以做题多少、考分多少来衡量自己,这样势必影响数学素质教育。因此,剖析这些陈旧的教育观念的种种弊端,探讨素质教育的理论和教学模式,这时的数学观、学生观、人才观、教学观、质量观以及评价观等都是中学数学教育需要研究的问题,中学数学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对问题进行认真分析、研究。

2.数学教学研究

数学教学研究的基本任务是研究数学教学的内容、过程、原则、途径、方法及教学工作的组织等问题。这些来自教学第一线的问题,对有教学实践经验的数学教师来说,应该最有发言权。数学教学研究的内容有宏观和微观之分。如数学教学的一般理论、课程整合设计、数学教育的目的等涉及全局的属宏观方面;还有一部分则仅涉及局部,例如一位教师的某种教学方法的评估、关于某段教材的处理、关于学生差异性的研究等范围较小属微观方面的。对于中学数学教师来说,更适合作微观方面的研究。比如,确定难点、分析难点、分散难点、突破难点是每一位数学教师都无法回避的教学问题。

3.解题研究

解题研究是中学数学教师的一项研究内容。这是因为从小学到高中,教师和学生,面对着无穷无尽的习题和考题。有人比喻说中国是数学解题“王国”,课上讲题、课下练题、考试考题、杂志登题,到处是题的世界。当然学数学一定要解题,比如数学观念要通过例题去理解,数学知识要通过习题去巩固。关键是我们如何看待解题,是仅限于该题如何解,还是通过解题来培养学生创造、发现的能力。一般来说,解题研究可以分为解题方法研究、解题思想研究与数学应用题的研究。

4.数学教育功能的探讨

中学数学教育范文第3篇

现代中学数学教育是基础教育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于培养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分析能力、推理能力、计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等都是非常重要的,是“素质教育”的内涵之一。在中学数学教育的过程中,为进一步提高学生数学素质,通过多年的教学总结,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教材编写

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的线索和工具,是实现课程标准、提高数学素质、实施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教材和课程标准一样是造就一代人的数学素质的工具,不可不高度重视,在班级授课制的教学体制下,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用什么样的教材就能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毫无疑问,在课程新标准下的教材的编写,已不再是过去那种单一化的版本,而是百花齐放的局面,这为各类学校提供了比较和选择的余地。可以根据校情、班情进行选择,这是一大进步。新教材所选择的数学素材,就来源于自然、社会与科学中的现象,是密切联系当前生活实际的问题,把数学问题生活化,让数学知识回到现实生活中,将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返璞归真,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3],不要为问题而脱离实际,使数学纯化,与生活产生隔阂,但也要反映一定的数学价值,将数学本来的魅力充分展现出来。 新教材的内容编排和呈现突出了知识形成与应用过程,轻结果重过程,体现了螺旋上升的原则,采用逐步加深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的理解,这比以往的教材改进了许多。 新教材的最重要的一个特点是关注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介绍了有关的数学背景,特别是设计上先进了许多,这是很好的。作为数学教师应深入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摈弃传统的教育理念,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为最终目的,充分发挥教材的教育和教学功能。所以,好的教材应是以课程新标准为依据的,不偏不倚,恰如其分,带头执行课程新标准的。

二、教师教学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数学思维过程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同时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组织、引导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与学生合作,努力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进行自主探索现合作交流,并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学习、渐渐进步,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取知识,形成技能,锻炼思维,发展能力,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不仅学到知道,更学到方法、思想。从目前的情况看,数学教学的情况远非如此,估且不论教师的水平是否可以达到,就教师的态度就值得怀疑,有的教师想如此却不敢如此,这与社会的教育观念相关。教师教学离不开数学教材,数学教材是数学教学的媒体,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线,教材不可能适应每个班每个人,教师要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进行创造性教学,结合学情利用教材,在课堂上,关注学生要多于关注教材,教育是一种关注,关注学生的成长,关注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环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适时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事实上,关注教材比关注学生多的情况还存在,忽略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环境,忽略个体差异的情况更是比比皆是,教师的教育观念也有待改变。教师教学还要好紧跟时代,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有效地使用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学习的内容图文并茂,栩栩如生,自然增加了教学的魅力,使学习者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益。从目前的情况看,现代教育技术还停留在纸上者居多,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也是走过堂,没有真正落实,甚至有的地方现代教育技术的设备只是不动产而已,这是相当可惜的资源浪费。可以说,今天让学生使用坏一台电脑,将来他会创造出若干台电脑,教育要舍得投资。

三、对学生的评价

教与学都要评价,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传统的评价手段比较单一,主要是测验与考试,只关注学习对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只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事实上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还要关注他们的情感和态度的形成和发展,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以定性描述为主,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不要把学生理想化。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手段和形式要多样化,要重视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课堂上适时对学生进行评价,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不仅仅是评价学生,还应评价教师的教学,教师要善于利用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有部分教师还认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只是评价学生,这中、是不对的。

四、教育观念

中学数学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数学建模;教师教育;教学

数学建模是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其中“数学模型”是运用数学工具,从理想化的角度对现实世界的某一研究对象做一些简化假设。

一、新课标中对数学建模的要求

教育部2003年新颁布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是我国中学数学应用与建模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将数学建模纳入了内容标准,并且通过实践证明,强化数学建模,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学会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还能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新课标下,数学的实际应用问题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新教材中的基本概念,也都是从相应的现实原型中抽象出来的。

二、国内外观点比较

国外数学教师在建模问题上存在许多分歧,近几年我国中学开展的数学建模活动又鲜见成功,现以如下几篇外国文献为例,

比较国内外在数学建模方面的已有成就和不足。

1.有没有必要在中学教师中开设数学建模活动

尽管数学建模为数学的教与学提供了很多好机会,但许多学校对于是否要开设数学建模课还是很犹豫的。国外Thomas Lingefjard的这篇文章就此问题做了调查,发现在大学中开设数学建模课遇到了许多阻碍,其主要原因在于:认为学校课程排得太挤,学生应当首先学习代数、计算、离散数学、几何、近似代数、统计等这些被认为更重要的课程;还有观点则认为数学建模涉及技术,数学学习一旦借助技术就是“不公平”和“模糊”的。与之相悖的观点,也有人认为在数学教师教育中很有必要开设数学建模课,提高教师的建模能力,从而辅导学生学好建模课,因为数学建模是学生数学能力的一种总结和评估方式。

2.数学建模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哪些知识

数学教师教育很少涉及建模方面的知识。文中提到教师知识应具备:(1)能够预测学生可能会想到的各种建模方法;(2)甄别出其中的代表方法;(3)理解各种建模思想;(4)鼓励小组活动,并与其他思想进行交流。在建模活动中教师需要调查学生的想法,从而给学生创造机遇,而学生则要对自己的想法做出评估,所以可尝试角色互换,由学生主导建模活动。

建模的任务就是给学生提供机会,对给定情境通过各式各样的方式加以解释。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分享他们的思想,讨论结束后留时间给学生交流,然后由学生重新定义并修正他们的模型。

3.中学数学教师关于数学建模的一些想法和活动

文中重点阐述了问题解决活动。学生需要在问题空间中进行搜索,以便使问题的初始状态达到目标状态的思维过程。如,学习相似三角形时,教师组织课堂活动,让学生去计算那些不能直接测量的学校建筑物的高度,如旗杆、树或最高的教学大楼等。

数学中的文字题称为应用题。教师认为问题解决是一种思维过程和生活技能,那些来源于真实情境,能激发学生好奇心的文字题是最有价值的。数学建模期望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非常规的现实问题,并运用数学技能寻找现实情境的解决方法,加强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在解决问题、描述现象并建立模型,解决其他学科出现的问题等方面都非常有用。

4.课堂上的数学建模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太过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探究式教

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基于“缺什么就补什么”的原则,我们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渗透建模思想,为学生架起一座从数学知识到实际问题的桥梁。

5.数学建模中怎么来建立好的问题

建模课程应以问题为主线兼顾方法的系统性。建模教学中应针对不同问题引导学生提高数学建模能力。数学建模课程发展到今天,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仍然是以问题为中心、较松散的“问题集”。在中小学数学教师的概念中,建模一般意味着“现实文字题”或“真实情境”,所以,在选取问题时需要注意问题解决的实践性,要能引起解决者的注意,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并促使学生想要解决问题。教师将问题解决看作思维过程甚至是一种生活技能。

三、数学建模的教学启示

我国奋斗在教学第一线的中学数学教师对正常的教学内容非常熟悉,但是对课外内容却相对生疏;对具体建模的内容和过程生疏,所以建模教学常常变成教学的负担。但作为一种数学语言和数学工具,建模能促进数学意义的理解。

在我国的中学数学建模教学中,建模应当也必须成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需要善于引导,多加启发。小组活动时,教师的角色就是引导学生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利用事先设计好的问题启发学生获得新知识,并试图了解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

四、建模和技术

中学数学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中学数学教育;数学教育原则;数学教育策略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中学数学教育的功能已经不是单一的教授学生知识。而应该是将传授知识与培养创新思维融于教学中。数学严谨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更是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必备素质和基本能力之一因此,中学数学的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让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根据数学本身的特点,在传授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积极探讨数学知识与教育的最佳结合点,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一、中学数学教学的原则

中学数学具有内容上的抽象性、应用的广泛性、推理的严谨性和结论的明确性等特点。因此,在中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应当一方面重视数学的教学规律,另一方面重视“学生”个性。本文认为一个科学的中学数学教学应当遵循如下教学原则:

1 个性原则

南于学生的个体和对数学的认知差异,且数学基础不同。因此应从学生个性特点出发,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分类教学,分步实施,个别指导,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2 民主性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一种赖以生存的环境来激发学生和老师思维,这种环境即心里自由环境和心里安全环境。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参与教学过程就必须民主。要尊重学生的发言,尊重学生的意见,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从而学生才能敢想、敢说,不断开拓自己的思维。

3 激励性原则

对学生“激励”在心理学被视为“行动”的外在动力。因而,教师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鼓励学生自评或他评。无论正确与错误,都不要轻易地否定学生的想法,批评学生教师应从学生的失误或偏差的思维过程中及时捕捉思维闳光点给予表扬,肯定成绩,通过经常性的激励性评价促进学生进行反思,扩展中学数学训练效果。

4 循序渐进性原则

中学数学教学要遵循认识的发展规律,分阶段,逐步实行。既要有序。又要有层,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近及远、由简到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或接受能力,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

5 发展性原则

当前,《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出“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的理念。发展性教学是促进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教学,是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教学中学教育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数学教育应该使学生具备接受未来延伸教育的基础,以顺应时展的要求

二、中学数学教学的策略

1 加强思想方法教学。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在中学数学中必须加强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给之予“鱼”,不如授之予“渔”。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的统称,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是密不可分的数学思想是人们对于数学研究的本质及规律的深刻认识,它来源于数学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方法,它指导知识与方法的应用,使知识向更深、更高层次发展;而数学方法则是数学思想的技术手段与表现形式。在教学过程中,加强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加强数学思想方法可以通过如下方式实现:

(1)创设问题情景,启发学生思维。学数学要求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数学的课堂教学要充分地发扬教学民主,尽量让学生读、息、议、练,给学生提供讨论和争议的机会,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发认知冲突,诱发质疑猜想,从而让学生产生一种学习需要。

(2)遵循数学思想方法,反复再现,逐步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技术,是中学生适应未来发展及培养其可持续发展潜力的必备素质。因此,中学数学教学应以数学思想方法构建教学理念,构建数学知识、数学能力、数学素质三维空间的数学教学框架。对于基本数学问题教学中应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培养,并经历渗透、反复、不断深化的过程,从而使数学思想方法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了理念,最终使学生数学能力及素养必将得到升华。

(3)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国际上享有盛名的荷兰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汉斯・弗赖登塔尔曾精辟地指出:“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中学数学也需要反思。从反思中学生能够多样化的发展其数学能力良好的反思能力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太太地提升,进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创新能力,进而影响到其他学科

2 加强数学兴趣引导

如运用古希腊有个大诡辩家芝诺提出“神行太保追不上乌龟”的故事引导学生进入极限数学的学习,进而使学生感知数学思想形成的生动历程。实现从“学数学”到“做数学”再到“玩数学”,实现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再到创造性学习的飞跃

3 构建数学模型,以实际应用引导对数学的思考和认知

中学数学教育范文第6篇

[摘要]中学数学教育改革是历史必然发展的趋势。我国中学数学教育改革迈出坚定的步伐,但仍然存在着教育模式老化,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亟待提高,理论与实际脱节,忽视学生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以及对师生的评价等问题,很难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本文试图透视这些问题找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数学教育 改革 兴趣

在我国中学数学教育过程中,有些学校还是将学生当成了学习机器,部分教师不研究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还是按照传统的模式教学,把书本的思想直接灌输给学生。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传统的数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充分暴露,中学数学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而在当今的中学数学教育改革过程中,必须正视传统中学数学教育改革存在的优点和弊端,融入现代中学数学教育的思想和理念,从而不断地完善中学数学教育。

一、完善和深化数学教育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生活中需要越来越多的数学语言,各种图表、统计数据向各行各业普通老百姓传递着大量信息。数学已不在是一个符号,它也是一种语言,是描述关系和模式的语言,是人人都必须学习、使用的语言。我国中学数学,在应试教育的驱使下,一味钻研难题、怪题,题海战术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受到的是相当片面的训练。使数学教育日益背离实际工作和现代生活。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数学教育模式的弊端已充分暴露。数学教育改革的呼声也已经越来越高,完善和深化数学教育改革已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二、中学数学教学改革还存在的一些问题

1.在中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模式比较老化

“填鸭式教育”在我们数学教育中应用广泛,也就是说“我讲你听”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信息的状态,最容易疲劳走神,教师也只能凭直觉、经验来判断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难以理解整体的真实情况。

2.中学数学教育改革过程中忽视对学生自学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的培养

在传统的数学教育中,比较重视知识和解题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这是一个极为令人担忧的现象。与此同时,在当前的数学教学模式下,答题只是个别学生的专利,绝大多数学生没有机会发表意见,这在中学中是很普遍的现象。

3.中学数学教育活动中不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传统的中学数学教学模式是教师满堂讲,学生靠模仿,学生很少参与。尤其是在中、高考指挥的应试教育下,很多都是采用灌知识、讲题型、遨游于题海,一味的钻研偏题、难题、怪题,使学生偏离了现实,让学生疲惫不堪,到头来学生也只是掌握了理论知识,根本不能将理论与实践结合。

三、推进和完善中学数学教育改革

针对这些在中学教育改革中出现的一些让人感到困惑的现象,为达到中学数学教育改革的目的,如何从这样的一种现状中摆脱出来,下面谈谈我对中学数学改革的一些看法:

1.从问题出发,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习数学

在数学教育过程中,概念教学占主导地位,教师不应该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应该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来理解和掌握新的知识概念,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习数学。这样,学生通过自己解决问题所得到的知识与能力,比老师硬塞给学生的知识理解得更透彻,掌握的更快,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学以致用,一般来说还能保持较长时间的记忆。

例如,讲到幂函数的概念时,教师可以用生物中学到的细胞分裂作为引例: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二次分裂,得到4个细胞;三次分裂,得到8个细胞……细胞的个数分别为:2,2,2,2……2。这样的例子,教师要以启发式引导学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在这些现象中发现并总结数学规律,既降低了数学课堂的枯燥,拓宽了数学在其他学科的应用,也增添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学生也在解决问题中更进一步的学习数学。

2.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必须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在中学数学教育中,教师应当以传授、继承已有知识为中心,转变为着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现代数学理论认为向学生传授一定的基本知识,是数学教学的重要职能,但不是唯一职能。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智能。

例如,在直线l上同侧有C、D两点,在直线l上要求找一点M,使它对C、D两点的张角最大。

本题的解不能一眼就看出。这时教师可以这样去引导学生:假设动点M在直线l上从左向右逐渐移动,并随时观察∠α的变化,可发现:开始是张角极小,随着M点的右移,张角逐渐增大,当接近K点时,张角又逐渐变小(到了K点,张角等于0)。于是初步猜想,在这两个极端情况之间一定存在一点M0,它对C、D两点所张角最大。如果结合圆弧的圆周角的知识,便可进一步猜想:过C、D两点所作圆与直线l相切,切点M0即为所求。然而,过C、D两点且与直线l相切的圆是否只有一个,我们还需要再进一步引导学生猜想。这样随着猜想的不断深入,学生的创造性动机被有效地激发出来,创造性思维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3.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自觉意识和能力

数学知识是从事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知识。中学数学教育改革无论从教学形式和教材内容上,都应围绕让学生学得有兴趣,这个明确目标上。就学生学习数学而言,现代的数学教学不应该只注重解答现有的数学问题,需要考虑问题的来龙去脉和作用,学生并不只是机械的学习,要将所学到的抽象的知识自觉的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

在现代中学数学教育过程中,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自觉意识和能力。例如,我们在讲双曲线的运用时,是这样一道题目:在相距800米的A1、A2两个哨所到炮弹爆炸的声音相差两秒钟,已知声速为340米/秒,求炮弹爆炸点所在的双曲线的方程。

我们在现实中去讲解这个题目,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在多媒体计算机中可以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我们所希望的场景:我军阵地屡遭敌军导弹袭击,为了摧毁敌方导弹阵地,我军指挥员派出三人,在不同的地点报告听到敌人炮声的准确时间,然后,通过双曲线的知识确定了敌方的导弹阵地,并将其摧毁。学生以一个战场观察员的身份看到了双曲线知识在实战中的运用,自然对学习双曲线的学习产生了兴趣,对学生理解知识、记忆知识和运用知识有很大的帮助。这样的教学效果肯定远远强于以前在黑板上的教学效果,大大增强了学生在运用数学的自觉意识,也为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

中学数学教育范文第7篇

摘要:本文介绍了我国现代中学数学教育工作者的现状,对新课程标准的制订和执行、新教材的编写、教师的教学、学生的评价、教育观念等方面进行了认真的思考,提出了一些注意事项和对社会的呼吁。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学生评价,教育观念。 现代中学数学教育是基础教育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于培养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分析能力、推理能力、计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等都是非常重要的,是“素质教育”的内涵之一。 几年前,我国数学教育工作者提出:中学数学的素质教育或者说中学数学素质的教育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1] 对于现代中学数学教育的现状,美国内布拉其斯加大学数学教授史蒂文·邓巴认为:“之所以杜克大学的篮球水平始终能够保持在美国顶尖位置上,就是因为学校、教师以及家长们的通力合作,才造就出一批又一批篮球精英。然而目前美国中学的多数学生只知道把数字填进公式里,而不去理解怎样运用这些数据去解决实际问题。这正是我们在中学数学教育方面失败的所在。” 美国官方和教育专家们认为,一些亚洲和东欧国家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论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美国则把注意力放在一般的书本练习方面。这些完全不同的方法使得美国中学生数学成绩不佳。美国数学教育专家们呼吁,重新制定数学教学大纲。把解决问题、理解概念和实际应用三者结合起来,设计和安排教学内容,以尽快提高美国学生的数学水平。 20世纪以来,数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计算机的结合,使数学在研究领域、研究方式和应用范围等方面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现代中学数学教育地的观念和内容也与以往有所不同了,解决问题、理解概念和实际应用三者结合起来就是现代数学教育的主旋律。 当前我国中学数学教育的大致情况是,学校里爱好数学、成绩好、又觉得比较轻松的学生不太多,多数学生对学习数学缺乏兴趣。花的力气不少,但成绩并不好,数学成了学习的负担,拦路虎。大多数学生很难达到理想的数学水平和能力。其中有课程标准要求过高的原因;有教材内容过多过繁的原因;有教师水平不整齐,教得不够活的原因;更有现行评价体制的原因,因为数学是主科,总归是要考的,应试、要考高分的牵制力是很大的。 随着新的课程标准的出台,将会逐渐改变这种局面,但是执行新课程标准的人数以万计,我们必须统一认识,为我国中学数学教育发展,为培养新一代人才而达成共识。 一、 关于课程标准的思考 由美国数学教育家的呼吁可见,课程标准是左右一代人的数学素质的行动性纲领,不可不高度重视,不可不认真制订,不同的课程标准培养出不同的人。在重视数学素质教育的课程下,培养出来的人雨季一定比注重数学分数的应试教育的课程标准下的人才要多而且精。可以说课程标准是指挥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社会和家长形成数学教育观念的魔棒。在教育普遍受重视的今天,课程标准的制订更是关乎一代人的成长与发展的最重要的纲领性文件。 我国现行的课程新标准较以往的课程标准,显然是先进了不少,更符合国性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其制订的基本理念是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应用性、发展性、创造性,现阶段看来是合理的,课程新标准要求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这也是完全正确的,也完全符合数学文化素质的内涵。 课程新标准界定了数学素质的内涵,其中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更是精华;把数学看成是工具,用以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等;把数学看成是为其它科学提供语言、思想和方法的基础学科;把数学看成是培养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手段;把数学看成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后二者是十分重要的理念,这就为数学的素质教育各个环节拓宽了视野,开启了思路。

如果要求大部分人都掌握高深的数学计算、推理和证明,把数学当作是人人都必须掌握的接受进一步教育的敲门砖。当然会使有的青少年把数学当作拦路虎而不当作培养能力的手段和数学文化,从而使在其它领域本的所发展和创造的人才。因为数学的缘故而失去信心、失去机会,这当然是课程标准的罪过而不是数学的缘故。但是,课程新标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从实践的角度考虑,如何解决“个体化教学”与班级授课制这一现实之间的矛盾[2]。课程标准的制订应是一个长期的探索的过程,不可能几个专家一挥而蹴,要反复实践,不断修改,不断更新,以适应新时期发展的需要。 总之,有了新的课程标准,便会有相应的新教材,相应的新教法,相应的新学法,相应的新评价,相应的新理念,也会改变现代中学数学教育的现状。 二、 关于教材编写的思考 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的线索和工具,是实现课程标准、提高数学素质、实施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教材和课程标准一样是造就一代人的数学素质的工具,不可不高度重视,在班级授课制的教学体制下,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用什么样的教材就能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毫无疑问,在课程新标准下的教材的编写,已不再是过去那种单一化的版本,而是百花齐放的局面,这为各类学校提供了比较和选择的余地。可以根据校情、班情进行选择,这是一大进步。 新教材所选择的数学素材,就来源于自然、社会与科学中的现象,是密切联系当前生活实际的问题,把数学问题生活化,让数学知识回到现实生活中,将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返璞归真,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3],不要为问题而脱离实际,使数学纯化,与生活产生隔阂,但也要反映一定的数学价值,将数学本来的魅力充分展现出来。 新教材的内容编排和呈现突出了知识形成与应用过程,轻结果重过程,体现了螺旋上升的原则,采用逐步加深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的理解,这比以往的教材改进了许多。 新教材的最重要的一个特点是关注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介绍了有关的数学背景,特别是设计上先进了许多,这是很好的。作为数学教师应深入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摈弃传统的教育理念,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为最终目的,充分发挥教材的教育和教学功能[4]。 但是,在众多执行新课程标准的人中,教材编写者是第一批执行者,若他们偏离轨道。真可以说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事实上,从目前的教材看就有此嫌疑,分明新课程标准不作要求的内容或者说已过时的内容,不在正文中出现,便要在教材的习题中出现,于是下面教学者,进一步扩大其力度,再走几步,可想而知,课程新标准也就新不了了,和原来列二致,这当然是指少数内容了。所以,好的教材应是以课程新标准为依据的,不偏不倚,恰如其分,带头执行课程新标准的。 总之,的了新教材,便会的相应的新素材,相应的新教法,相应的新学法,也会改变现代中学数学教育的现状。 三、 关于教师教学的思考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数学思维过程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数学教学应根据所要完成的教材内容,从学情出发,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课堂上教师要摒弃师道尊严,发扬教学民主。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同时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组织、引导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与学生合作,努力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进行自主探索现合作交流,并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学习、渐渐进步,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取知识,形成技能,锻炼思维,发展能力,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不仅学到知道,更学到方法、思想。从目前的情况看,数学教学的情况远非如此,估且不论教师的水平是否可以达到,就教师的态度就值得怀疑,有的教师想如此却不敢如此,这与社会的教育观念相关。

教师教学离不开数学教材,数学教材是数学教学的媒体,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线,教材不可能适应每个班每个人,教师要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进行创造性教学,结合学情利用教材,在课堂上,关注学生要多于关注教材,教育是一种关注,关注学生的成长,关注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环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5],适时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事实上,关注教材比关注学生多的情况还存在,忽略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环境,忽略个体差异的情况更是比比皆是,教师的教育观念也有待改变。 教师教学还要好紧跟时代,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有效地使用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学习的内容图文并茂,栩栩如生,自然增加了教学的魅力,使学习者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益[6]。从目前的情况看,现代教育技术还停留在纸上者居多,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也是走过堂,没有真正落实,甚至有的地方现代教育技术的设备只是不动产而已,这是相当可惜的资源浪费。可以说,今天让学生使用坏一台电脑,将来他会创造出若干台电脑,教育要舍得投资。 四、 关于学生评价的思考 教与学都要评价,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 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传统的评价手段比较单一,主要是测验与考试,只关注学习对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只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事实上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还要关注他们的情感和态度的形成和发展,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以定性描述为主,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不要把学生理想化。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手段和形式要多样化,要重视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课堂上适时对学生进行评价,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不仅仅是评价学生,还应评价教师的教学,教师要善于利用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有部分教师还认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只是评价学生,这中、是不对的。 五、 关于教育观念的思考 现在,家长和社会的教育观念一定程度上还停留在应试教育观念上,甚至一部分教师也不例外,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不在于课程标准,也不在于教材,而在于教师的教学和对学生的评价上。 首先,现在对学生评价的手段单一,还是定量评价为主的唯分数论英雄,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学生要当英雄就昼拿高分,学生的学习热情不是被激励出来的,而是利益驱动下产生的。 其次,现在教师教学也并未脱离应试教育,素质教育还停留在口头上,对教师而言,不是不想进行素质教育,这里有水平、观念的原因,也有其它原因,还有社会观念的原因。 素质教育观念的形成,光靠课程新标准的制订和执行,光靠新教材的开发利用,光靠教师和新教法,靠新的学生评价机制,都不足以形成,必须一步一步地走,中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为了尽快缩短这个过程的时间,的有利于国家和民族的强大,多出人才,必须大家都行动起来。 参考文献: [1]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 《改革热潮中的冷思考》 郑毓信 《中学数教学参考》9/2002 [3] 《新教材中的问题情境创设》陈辉志大才疏《湖南教育》6/2003 [4] 《引言教学的心理学意义》 刘吉存/孔令夯 《中学数教学参考》 12/2002 [5] 《教学过程就是一个关注的过程》桂文通通《中学数学》12/2002 [6] 《浅谈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点》 李征 《中小学素质教育》7·8/2001

中学数学教育范文第8篇

一、理念

美国中学数学教育更注重数学思想思维方法、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具备利用数学工具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样的教学理念也一直贯穿于美国数学教育的过程中,比如当讲到函数概念时,不是单纯生硬地告诉学生y=(fx)是一个函数、有定义域、值域等理论化、概念性的东西,而是告诉学生函数是一种关系,生活中的很多事物之间的关系都可以用函数来表示、分析、解决,使学生能够建立所学数学知识与生活中实际情境的联系。相比之下,我国中学数学教育更加强调数学知识概念本身的扎实理解与掌握,一个明显的好处是可以为学生打下良好的数学基础,但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很难真正运用数学工具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教学形式

在我国中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发挥了教学的主导作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教师按照课程标准与考试的要求安排教学内容,主导教学过程,学生有义务去掌握老师所教授的内容并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相比之下,美国的课堂教学更加看重学生的学习体验,更多地强调计算工具的使用,比如普遍使用Ti系列计算器以及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更强调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而不只是对数学知识本身的学习。

三、教学内容

在具体内容安排上,国内数学教育更加注重学生对于知识概念的掌握与扎实理解以及对解题能力的培养,因此穿插了很多意在强调不同解题方法的例题以及课后练习,而国外数学教育则更加强调以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作为引入,并在教材中穿插很多实际的案例,以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与应用的联系。

四、考核标准

在美国,相对来说更加侧重对能力素质方面的考查。“学术才能测验”(SAT)这一考试工具是很多学生、学校认可并采纳最具权威的水平测试工具,作为考试工具,SAT重在测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意在甄别学生学术能力的高下,SAT考试没有统一的时间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何时何地参加SAT考试。而我国采取高考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甄选,侧重于对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以及所具备的解题能力的考查,两者侧重点不同,前者更加侧重能力的迁移性,而后者则更加强调检验学生在高中阶段所掌握的具体知识与技能。

综上所述,中国学生具备扎实良好的数学基础与解题能力,如果能够更加强调数学知识的情景化教学以及数学知识本身的应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那么一定能够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出真正能够发挥数学工具作用、具备解决问题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中学数学教育范文第9篇

关键词 知识经济中学数学素质教育

一、知识经济时代要求我们重新认识数学

随着以计算机为标志的现代计算工具的出现,今天的数学再用当年恩格斯的“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来描述已显得有些苍白无力了,这就需要我们重新来认识数学,在知识经济时代,它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主要表现在:

1. 数学具有了作为科学的方法论的属性。

2. 数学是关于客观世界的模式的科学。

3. 数学是关于客观世界的数学化过程。

二、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具备高数学文化素养的人才

那么,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的普通公民应具备什么样的数学素质呢.普遍认为,一个人要想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必须具有高度的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而就数学素养来说,应至少具备以下的能力和观念。

1. 数学交流的能力。数学已渗入社会各部门,作为一种科学的语言,数学是现代社会中人际交流不可缺少的工具,能初步运用这种简约、准确的语言来接受、表达数学思想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

2. 应用数学的意识。就是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3. 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解决日常生活和各个学科中的问题,培养建立数学模型、了解数学方法、注重数学应用的创造性的数学能力,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合理的思维习惯。

三、中学数学教育的培养目标

1. 关于数学知识素养的培养目标

数学知识素养的培养目标是:通过中学数学教育使学生掌握数学里最基本、最普遍、最重要的代数和几何里的基础知识,同时使学生尽量多地学习一些近代和现代数学的一些初步知识,从而使他们具备当代社会中每一个公民能适应日常生活,参加生产劳动及进一步学习所必须的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特别是掌握一些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关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这些年一直重视不够。笔者认为,在中常数学教学中应向学生渗透以下的数学思想方法:1)导向型的思想方法,如抽象概括、化归、数学模型、数形结合、归纳猜想等;2)逻辑型的思想方法,如分类、类比、完全归纳、反证法、演绎法等;3)技巧型的思想方法,如换元法、待定系数法等,在人们目前的数学教学中,只对演绎法及一些具体的技巧型的思想方法有一定程度的重视,而对其它方法的重视则不够。我们今后必须大力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这是因为,数学思想方法不仅是获取知识的手段,而且它比知识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和更普遍的适用性,学生掌握了数学思想方法就能更快地获取知识、更透地理解知识,使他受益终生,同时,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之一。

2. 关于数学能力素养的培养目标

综合一些文献的论述,可以将数学能力培养目标表述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记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并进一步形成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些能力中,应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核心。另外,数学随着人类文化史上罕见的发展浪潮,也在疾驰向前,不具备数学自学能力和没有创造性的人是无法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自学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最重要的数学能力。

3. 关于数学品质的培养目标

在培养学生数学品质素养的教学中,我们应注意的方面:一是要结合数学知识的传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品质。由于数学品质对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依赖性,所以在知识传授过程中渗透品质的培养是进行品质培养的重要途径。再就是要有选择、有重点的向学生介绍数学的发展史和一些数学家的成长过程及主要事迹对学生进行品质教育。另外,因为学生的模仿力较强,所以教师本身应有良好的数学素养,教师应加强学术研究,努力探讨教育规律,以不断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以足以能够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

4. 关于创造性的培养目标

创造性是人的开拓精神的实质、核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或开拓精神,是数学教育始终令人感到鼓舞的奋斗目标。我们的中学数学教育关于创造性培养目标的确切要求,应当是:

1)通过数学知识的传授,形成学生的数学观念,要让学生形成“数学头脑”,在观察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每一个过程中,带有鲜明的“数学色彩”,做到能用数学的观点观察、审视发生在他们身边的每一件事,达到“三句话不离本行”,以不断形成适应未来社会激烈竞争的数学素养。

2)通过数学知识的传授、数学观念的发展和数学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具有可创性。学生掌握它们对于未来能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十分重要。

3)培养学生能解决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可以给定一种应用数学知识的现实环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寻求已知因素,自己设计解题程序,不一定要有统一的、预定的答案。

中学数学教育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新课标;素质教育;中学数学;创新

我们常为一个颇为尴尬的话题争论不休,那就是我们参加中学生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往往是摘金夺银。无限风光,而我们的这些高材生经过大学四年甚至研究生三年或者更多的深造,到目前为止却始终与诺贝尔奖无缘。“高分低能”,这是我们不愿承认却不得不承认的客观事实。杨振宁先生回顾在美国的学习、生活时说,他的老师泰勒教授几乎每天都提出一些问题,尽管这些问题十有八九最终站不住脚,但剩下的一两个问题往往能引出新的发现、新的创意、新的发明,把课堂变成学生好奇心的引发地和自由发问的场所,应该是优秀教育的重要标志之一。这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要适应21世纪科技飞速发展的形势,满足社会全面多元的需要,我们实行了多年的传统数学教育模式、教育方式需要改革。如果再继续因循守旧,单纯地传授知识而不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与国际数学教育的距离将会越来越大。突破传统的数学教育模式,探索新的数学教学方法,全面提高中学生的数学素质,已是我们目前中学数学教育的当务之急。

中学数学教育新课程标准,是在充分吸收国际课程改革经验和我国数学教育改革成果的基础上制定的,它拓宽了数学领域,改进了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和情绪体验,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贯彻中学数学教育新课程标准,对于改变当前中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特别是改变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将起到十分现实而积极的作用。教师作为实施新课改,落实新课标的主体力量,是新课标的执行者、实践者与研究者,每一项教学改革如果缺少了教师的积极参与,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因此,广大中学数学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课改中去,迎接挑战,与时俱进。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使我国中学数学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发生一次历史性的变化。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等方面的变化,必然对教师的角色定位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组织者是指教师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组织学生营造和保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等:引导者是指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探究所需的先前经验,引导学生围绕问题的核心进行探索等:合作者是指建立平等的、民主的、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受到激励和鼓舞,得到指导和建议。“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新课标让我们的数学教师由一个单纯的“演说家”变成了身兼数职的“总导演”。因而要成为一个合格的中学数学教师,在许多方面必须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

教师首先要成为一个研究者。教师成为研究者目前已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趋势。过去我们的数学教师对教材、教参有较多的依赖性,随着课程综合性伸缩性的加大。一个中学数学教师如果只是满足于课本知识的传授,那么这对于学生还是教师自己都是不利的。新课程标准给教师留下了能够发挥的广阔空间,他们可以不拘泥于课本,可以更多地融入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会教书,而且要会设计和开展课程,懂得如何教书。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处于动态的人,因而也就不可能找到一套标准的既定模式,教学工作必然是永远充满着未知因素,永远需要研究的态度。

教师要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课改》指出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新课程呼唤综合型教师,这就要求数学教师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不仅要掌握数学学科知识,还需要掌握数学教育理论、科学艺术和信息技术等领域的知识。只有获得比学生更丰富详尽的信息和资料,才能吸引学生多样的兴趣,应对新课程的教学。比如当前蓬勃兴起的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学生充分发挥认知主体作用、学会学习、使知识和技能内化为素质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广大数学教师要充分利用其直观形象、丰富多彩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智慧,将教学引向深入。加强对一些落后地区的数学教师和一些老教师使用多媒体或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教学的培训,应该被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列入议事日程。

二、师生关系的重新定位

《课改》中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是适应新课程的一项措施。教师与学生都属于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在交流中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使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逐步转变为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通过真诚交流,让师生关系成为培养学生人格健康与和谐发展的场所。以期实现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基本态度的全面发展。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角色将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要积极地观察,认真地感受学习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并给予恰当的指导。还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还要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和合作精神。新课程中的课堂学习内容,将不仅是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必将融合其中。将使教师高高在上的地位发生变化,教师从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位置”。教师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提供把学生置于问题情景中的机会,引导学生思考和寻找眼前的与自己已有知识的联系,营造一个互相合作激励探索加深理解的氛围。鼓励学生参与活动,表达交流,并分享成功的喜悦。

三、教学方式、方法的更新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数学教学能力。传统的数学教学要求教师具有正确计算、逻辑思维、数学语言、数学解题、识图画图、分析教材、组织教材、板书设计、制作教具的能力,为适应新课程的需要,数学教师还要掌握新的技能,如具备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中的能力,具备课程的设计、整合开发的能力,具备广泛利用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等。

《课改》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探索性和开发性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教师不能代替学生思考,也不得以成人的眼光对学生的解答作出判断,要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概念是如何形成的,结论是怎样归纳得到的。数学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空间,给学生主动参与,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有中学数学教师让学生走上讲台,就探索出了一条素质教育的新路子。在起主导作用的教师把握好、引导好的前提下,让学生走上讲台,体现了教师教学的艺术性和创造性。此举对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上课的兴趣,锻炼学生的多种能力,都是行之有效而且意义深远的。

《课改》中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如何获得和掌握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学生的学习往往经历感知——概括——应用的认识过程。普遍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科学探索过程是一致的,都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才华个性和创造成果的过程。因此我们强调学习过程,就是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取新知的体验。如在数学定理公式的教学中,教师不应该过早地给出结论,而要让学生参与到结论的探索、发现、推导的过程,领悟其中的数学思想,使学生能主动地去接受这个结论。在数学定义教学中,我们也不能简单地下定义,而应当引导学生感受或领悟隐含于概念形成之中的数学思想。比如说,讲到“负数”的定义时,我们可以这样问学生:现在的气温是20℃,而到晚上是零下5℃,问这一天最高气温比最低气温高多少?学生知道应该用减法,可能也知道结果是25℃,但是20℃-5℃不能得出这结果啊。这就引出了负数及其表示方法。教师再用一条竖轴在黑板上演示一下,学生就会明白其中奥妙。为了加深印象,还可以更进一步让学生联系生活举一两个实例。头脑灵活的学生讲到电线杆其实在地下面还埋有一截,这下面的一截就像是气温的零下多少度一样。如此我们的数学思想才能渗透到教学之中,渗透到学生的思维之中,为以后的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上一篇:创业与投资范文 下一篇:高效传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