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课堂范文

时间:2023-05-30 11:37:40

中学课堂

中学课堂范文第1篇

一、创设问题情境,体验“玩中学科学”乐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借助学生生活中曾经活动的趣味性,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例如,在平时的生活中,学生经常有意无意地玩磁铁,磁铁对他们来说并不陌生,而且玩磁铁还是他们的一大趣事。针对这一情况,在新课伊始,笔者以问题的形式,提出:“你们认为磁铁能吸引什么?”这一问题激起了学生已有的玩性,他们根据积存的生活经验踊跃回答,课堂气氛一下子热情高涨,学习的兴趣有效地激发了。在学生兴趣盎然的情景中,笔者切入主题:“怎样验证我们刚才的说法是否正确?”在问题情境中,自然地导入到下一轮有目的的“玩”中。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方法。

二、创新活动形式,提升“玩中学科学”实效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了著名的认知发展理论:只有自我发现的东西,儿童才能积极地将其同化,从而产生深刻印象。皮亚杰强调,只有儿童自己积极参与各种活动,才能有效地帮助他们从直观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从而把握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培养和发展儿童的智力、能力。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刚接触科学,对科学的认识也较肤浅,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们对科学的追求仅凭着好奇和懵懂,新鲜劲过了就疲于学习。因此,要让学生保持学科学的热情,只有不断变化“玩”的形式,刺激他们的多种感官,让他们时时充满激情,沉浸在快乐的课堂学习中,全神贯注地投入探究,在探究活动中,提升科学知识,发展科学能力。

(一)丰富“玩中学科学”的类型

科学课要联系实际,设计一系列“玩”的活动,将科学知识融于趣味性的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学习科学的快乐。在《磁铁有磁性》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借助多媒体课件,采用观察、猜测、游戏、实验等活动类型,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生持续学习的热情。

1.观察活动

它是小学生获取感性认识的重要活动方式。通过观察,学生可以感知事物外部特征,提出问题,甚至发现一些规律。教学中,辨认哪些是铁制品这个环节中,笔者出示各种硬币、茶叶罐、水龙头等,学生观察判断并交流,哪些是铁材料做的?在观察活动中,学生观察的角度不一,有的注重材质的观察,有的则注重表面的观察(茶叶罐表面贴着纸),通过最后看一看、摸一摸,感知哪些是铁制品,从而培养他们准确、细致的科学学习品质。

2.猜测活动

科学课中的猜测是一种科学性的预测,它是学生建立在已有生活经验上,符合基本科学逻辑的一种合理的估计,而不是一种漫无目的的瞎猜。猜测是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教学中,笔者多处设计猜测环节,如:在探究磁铁的性质实验前,笔者用实物投影出示实验材料,介绍铁片、铜片和铝片后,让学生先预测一下物体会不会被磁铁吸引,然后再做实验进行检验;在探究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铁的实验前,引领学生猜测磁铁被纸包住了,隔着纸,还能吸铁吗?猜测建构了已有的生活经验,增强了学生科学探究的动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3.实验活动

实验是科学课的关键,是培养科学学习兴趣,动手操作能力,观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实验常被科学课堂广泛使用。在教学中,笔者设计了验证性实验――对哪些是铁制品观察猜测后,验证哪些是铁做的;探究性实验――磁铁隔着物体能不能吸铁?实验中,学生在动手的基础上,思维真正地活跃起来,各项能力得到了培养,在感知和体验的过程中,内化了科学探究能力。

4.游戏活动

游戏是一种学生喜欢的活动。在游戏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浓,思维异常活跃。为此,我在课堂尾声,设计了《取针》的游戏,意在运用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铁的特性。生动有趣的游戏激活内容,激活思维,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呈现“玩中学科学”的多样性

科学教学中,“玩”的形式不应只是单一的,而应该体现在多个层面。自我探究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师生合作学习,都是有效的“玩”的形式。

1.师生互动

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建立师生互动的学习机制,营造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实践能力。互动分为语言互动和实验互动等。《磁铁有磁性》一课教学中,师生实验互动运用较多。如:教师演示实验时,学生提出建议和实验的方法步骤,教师和学生商讨着进行实验探究。学生自主实验时,教师随机指导。这样的互动体现师生互为教学行为的主体,充分发挥教学双方的主体性作用。师生在同一教学目标下同时发生作用,互相取长补短,互相促进,互相提高。

2.生生互动

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经常采用以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开展教学,小组合作给科学课带来较多的交流和活力。生生活动中,学生有自己的见解,也关注别人的答案,继而反省自己的答案,活动使他们互助互补,竞相提高。本课的教学,磁铁的性质和磁铁隔物吸铁这两个实验均采用小组合作进行探究,在实验活动中,气氛活跃,学生之间商讨着、争执着,思维的火花在激烈地碰撞、迸发着,积淀着,丰富了课堂内容,增添了课堂活力。

3.生本互动

文本是语言、符号、图像的堆积,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巧用文本,将文本知识内化。教材只为我们提供一个范本,如何选取相关内容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做法,在教学《我们的小缆车》时,我有机选用了文本中的图示和表格,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文本中的图示补充感官的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利用实验记录表,让他们准确记录,根据记录的内容正确推断实验结论。学生和文本多次互动,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得以提升,文本的科学知识逐渐内化。

三、规划教学过程,留足“玩中学科学”的空间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留给学生充足的玩的时间和空间。在玩的时间上,每节课至少有1/3的时间,最好能达到2/3的时间让学生主动进行玩中学习,玩中探究,包括思考、实验操作、观察、讨论、实践活动等多种方式。在玩的空间上,可采用学生个别玩、小组玩、大组讨论、学生情景表演或上台演示等形式,组织形式多样化扩大了单位时间内学生主动活动的空间,而且释放了每个学生的精神活力。在课堂上要留有充足的玩的时间,留有参与玩的空间,以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通过积极思维,用玩中探究的方法,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让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动眼、动脑,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玩、推理、讨论等去发现问题、发现规律,得出结论。

如《磁铁》一课,在教了磁铁的性质以后,可以设计总结性的问题:“给你一物体,怎样判断它是否带磁?”问题提出后,放手让学生动手进行玩中探究。五分钟过去了,结果学生想出了许多方法来证明物体是否带磁。如:吊起物体,反复摆动它,静止后,它是否总是能指示南北方向;能不能吸住不带磁的小铁钉;与磁铁的一极靠近能不能互相排斥或互相吸引……这些方法,如果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时空,让学生动手进行玩中实验,玩中探究、学生怎能想得出?

四、延伸拓展活动,延长“玩中学科学”的余韵

科学教学应该是开放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依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伸。教师不要仅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狭小的空间内,教室外更是学生们学习科学的广阔天地。教师要有意识地把科学学习和探究延伸到课外,拓展学生的信息渠道,利用存在于教科书外的各种资源,这样,孩子眼中的科学世界将是妙趣横生的。为此,《磁铁有磁性》课堂教学结束时,笔者作了课后延伸:让学生回家继续“玩”磁铁,可以用一块磁铁玩,尝试多块磁铁玩,把你的发现记录下来,再一起交流,看谁的发现多,看谁的发现妙。课间,学生或独自玩,或几人成群玩,他们兴奋地告诉笔者:磁铁有时会有一种相互推开的力,有时又有一种相互吸引的力……相信他们在课后会有更多的探究活动,在尽情地玩中有更多的发现,也会有更多的思考。

在小学科学学科教学活动中,把“玩中学科学”贯穿于课堂的始末,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他们在宽松愉悦的学习气氛中,充满激情地学习着、探究着、发现着,科学知识和学科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内化。“玩中学科学”提高了学习效率,促进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从而使科学课堂更具生命活力。

(湖州师范学院物理系100713班 313000

中学课堂范文第2篇

作为课堂改革的一种新模式,“导学案”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本着解放学生主体的理念,由教师灵活运用各种指导或引导的方式,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自主掌握课堂知识的教学方式方法的总称,其由师之“导”和生之“学”两部分有机组成。其中,师之“导”是指在充分重视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围绕着课堂教学目标与任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习、思考、训练等的过程;生之“学”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解放自身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自主地运用各种方法学习、掌握知识,提升自己能力与素质的过程。

“导学案”强调把教师的引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结合起来,实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与促进,不是简单地“解放”教师和学生,而是“要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引,以解决现实问题为重点;要改变课程设置与实施中过于偏重理论知识内容的倾向,实现从注重知识向注重求知过程的转变;要改变教师教育课程实施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和以教师所教授学科知识为中心的倾向,强调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实现教师从以知识为本向以人为本的转变。”[1]旨在引导教师处理好课堂教学内容与课堂时间及学生学习接受能力之间的关系,以做到用适当的方法在适当的时间讲适当的问题,出适当的效果。在倡导减负、追求高效课堂的今天,其是值得提倡的一种教学模式。

二、“导”与“学”――如何有机、高效的结合

在这场源于学生,始于教师的高效课堂改革活动中,“导学案”要求我们要关注学生,调动学生,提升学生,同时还应充分关注到教师主体尤其是这个主体的课堂角色作用――“引导、组织、调控、颠簸,是激活悟性、诱发灵性,唤醒沉睡的心灵,而不是扼杀学生的创造精神,窒息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要让学生在课堂上乐于表达,敢于表现,勇于探究。”[2]我们要重视教师的这种作用,尤其是课堂引导作用。那么,该如何做到把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有机、高效结合呢?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环节来做来做:

1. 导学环节。即教师在一节课开讲之前,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当堂课的内容。在这个环节中,首先教师需要通过多媒体、导学纲要、板书等形式显示学习的任务或要达到的目标,明确自主学习的时间和检测方法等要求,以为学生自学提供指导。其次,这种自学前的指导一定要具体、明确,这样学生在学习时心中有数,才能在自学的过程中增强针对性,提高学习的效率。[3]

2. 导读环节。这是一个学生在明确学习目标与任务的前提下展开自主学习课堂知识的过程,也是教师具体指导学生如何阅读进行自学的过程。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需要不断地巡视学生,一方面督促学生认真自学,并及时掌握不同层次学生的自学情况;另一方面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学生以自学指导。在这里,教师要重点指导学法,因为我们给学生最重要的不是金子,而是点金术,方法得当,事半功倍。[4]通过这一环节,要使学生学会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展开自主学习,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会发现问题,并努力寻求问题的解决。

3. 导思环节。即在教师针对课堂教学目标或任务与学生自学情况进行讲解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点拨诱导,设置疑问,以开动学生脑力活动,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掌握知识,更学会学习与独立解决问题,即获得智慧。学习不只是为了获得知识,更是为了获得智慧。知识是死的,智慧是活的,因为它就是活生生的自我的闪光。[5]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获并学有所用。

4. 导练环节。这是一个帮助巩固练习、整理提高的过程,它分为课题演练与课下训练两部分。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注意遵循目标性原则、少儿精原则、启发性原则等精选习题,以实现高效的知识迁移和变式训练,并采用互评与测评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整理和系统已有知识,促进其自身的发展。因为学习的本质是发展,其中内部变化是基础,是根本,外部表现是形式,是承载体。我们要通过学生的“表现力”来推动他的“摄取力”,使其内部变化与外部表现之间呈现出一种“以内养外,以外表内;内外协调,表里贯通”的关系,[6]实现内外一致的变化与发展。

总之,“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它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个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7]而课堂教学所关心的已不只是学生自主地学习,而是学习自主、训练自主、养成自主学习的品质,[8]要让学生学会学习,体验其中的成功与快乐,让其学有所获、学有所成,学有所思,终生受益。同时,这也是在回归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实现以生为本的新课改的理念。[9]

三、“导”与“学”――要做好有机结合的基础工作

1. 教师要熟悉教学大纲,尤其是其中的教学目标。作为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学大纲涵盖了某一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和思想、教学内容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的进度以及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等,是贯彻教育思想和落实教学计划的基本保证,对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尤其是其中的进教学目标,更是学科教师教学时的方向旗与总的参考。只有认真钻研大纲,熟悉大纲,找准和充分把握了教学目标,教师才能够创造性地把握和使用教材,才能在学期教学中做到心中有数、游刃有余。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的教学才能实现“把学生从高一个单纯、幼稚的孩子造就成为一个思想先进、志向远大、德才兼备、气度高华、活力充盈、昂扬向上的时代青年。”[10]

2. 教师要充分理解、明白教材意图。作为教师讲授内容与知识的材料,教材是主要的教学资源,也是教与学的重要凭借。因此,教师应认真研究和分析教材,把握教材基本内容,充分理解教材的意图,明确教学的重难点,细化知识点,为课堂教学教学做好准备。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明晰课堂教学内容与要达到的目标,才能根据教学内容、要求有效进行课堂教学的组织,也才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游刃有余地进行课堂导学,从而使课堂充满知识、智慧与灵魂的碰撞,否则,课堂就可能会因为对教材准备不足而显得知识缺乏或浅薄而黯然无色。正如“没有知识内容,教育就等于无米之炊,学生无法获得精神营养”。[11]

3. 教师要摸清学生的真实情况,包括其知识、能力、学习方法以及学习中的不足与欠缺。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而要做到此,就必须对学生的真实情况有基本的了解,这样才能方便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课程与课堂教学安排,从而做到在教学中有的放矢;也才能因材施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应有的知识与能力的提升,实现“有教无类”。

4. 教师还需要深刻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实践,明白学生的日常生活经历。并以此在课堂教学尤其是课堂导学过程中,能结合学生熟悉、明白、易懂的生活实例,让学生不仅能更快、更有效地掌握课堂知识,而且能学以致用。同时,学生学到的知识跟其社会生活是如此贴近,会让学生加深对知识作用的认识,增强对知识的渴盼,从而有助于其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因为教学不仅是在“教知”,也是在“教人”。[12]只有把知识的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知识的学习对学生来说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知识才在个体的生活中是生生不息的“活”的知识,是“生活的知识”,即“生活的智慧”,也只有在这种教学活动中,学生才能够根据自己的经验、兴趣、自己的理解水平,能动地改造知识,赋予知识个性化意义,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性才能充分表现出来。[13]这时知识的学习已不仅仅属于认知范畴,它已拓展到情感、人格等领域,伴随着知识增长的是人格的健全发展。

5. 教师要培养一颗爱心,学会用爱心浇灌“幼苗”。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应是充满了情感和温馨的。弗洛姆认为,“只有一种情感既能够满足人们与世界结合的需要,而且同时又能使人获得整体性与个性的统一,这种情感就是爱。爱就是在保持自身完整性与独立性的前提下,与外在的某人某物的结合。这是一种分享与交流的体验,它使人能充分展示其内在的能动性。对爱的体验使人们对幻想的需要不复存在,它无需夸大别人或抬高自己,因为主动地去爱与分享能使人超越个体化的存在。”[14]所以,教师要想构建理想的高效课堂、实现“桃李园”满芬芳的愿景,就需要在教学中充满爱心,学会用爱来交换爱,用信任来交换信任,用灵魂触动灵魂,从而其也才能成为可能鼓励和推动学生前进的教师。

总之,导学案作为新课改的产物,对实现高效课堂是“一剂良方”。寄希望于教育的诸位践行者能发挥好教师的“导”,把师之“导”与生之“学”有效结合起来,从而使这场“围绕学生、服务学生、激发学生、在于学生、通过学生、为了学生”的高效课堂活动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使新课改的精神落到实处。

注释:

[1]全.教育研究方法[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9:2.

[2]杨.论语文教育的课程观[J].课程.教材.教法,2012(2).

[3][4][8]周德藩.一个朴素的教育奇迹[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68-69,85,41.

[5]周国平.尼采:站在世纪的转折点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46.

[6]盛群力.论有效教学的十个要义――教学设计的视角[J].课程・教材・教法,2012(4).

[7]UNESCO.学会生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08.

[9]乔军豫.刍议高中语文课堂散步式教学[J].现代语文,2011(11).

[10]宋林平.“爱”是教育的灵魂――从春晖中学谈起[J].素质教育大参考,2012(4A).

[11]金生.理解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154.

[12][13]戴建军.教师教育智慧生成的阻抗因素[J].课程・教材・教法,2012(6).

[14]埃里希・弗洛姆.健全的社会[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3:34.

作者简介:代小芳(1984-),女,河南临颍人,重庆道南中学校教师,中学二级。研究方向:哲学;

中学课堂范文第3篇

(1)教材缺少适应地域特点的内容。

美术教材是美术教育、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教师和学生在知识传授活动中的主要信息媒介,美术教材应贴近学生实际生活。该中学使用的美术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汉语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此教科书的基本体系是以各种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为主线,以由浅入深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副线,密切关联,穿插并行的。并且从观念、结构、内容几方面强调了创新。在新疆农村,此教科书使用较为普遍,但在市县级学校使用效果明显好于农村乡村学校。

(2)双语教育水平低。

现如今,汉语已经成为国际交流的重要语言,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只有掌握汉语才能真正谈得上面向全国、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现在新疆的少数民族中小学双语教学已经普及,但是在偏远农村少数民族学校双语教学达不到预先期望的水平。该乡中学的双语教学是制约学校发展的关键问题,很大一部分学生与汉族教师沟通困难。双语教师教学态度与教学能力不高,没有真正达到教学目标。

(3)硬件设施落后。

美术课堂教学物资设备完善的程度是衡量学校美术学科建设水平、美术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斯玛瓦提乡中学美术硬件设施简陋,全校只有一台老旧的投影仪,一间美术教室也形同虚设,被用来堆放学校的杂物,而且必要的画板、画架空缺。美术课堂上必要的图片展示教学方法得不到实现。

(4)教学目标的片面。

由于我国教育长期受应试教育教学模式的影响,农村家庭和学校倾向于语文、数学等主要考试学科教学,而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再因为美术在学科大家庭中“地位”不高,又不需要应付考试,导致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遗失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的培养。

2对斯玛瓦提乡中学美术课堂教学的对策

通过对斯玛瓦提乡中学出现的一些美术课堂教学制约因素的思考,归纳出了以下几点改进意见和对策。

(1)转变传统思想观念,让美术进入学生生活。

提高美术教学的质量让美术进入学生的生活,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是一项重要的前提条件,我们应端正对美术学科地位的认识。农村学校美术教学受传统教学观念的长期禁锢,再加上教育管理意识落后以及家长和学校重视程度不够,使得这种旧的传统教学模式与新课程下的教学模式相互并存,并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新课改的贯彻实施。传统美术教育缺少开放性而忽略了学生自身的发展,注重机械式模仿。我们应该让学生的美术学习从封闭走向开放,把美术学习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用生活实践更好的解读课本。

(2)重视美术教学教研,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农村学校开展美术教育科研活动有利于充实学生的学习生活,开阔学生的思想眼界,密切联系学生和社会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探索意识和创造能力。但课外活动的开展不是盲目随意的。一是要遵循自主性、实践性、趣味性、教育性的原则;二是课外活动的内容,形式要多样化。为学生的美术学习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因地制宜,开发当地资源优势,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因地制宜,挖掘本地乡土美术资源。农村的美术教学要联系农村教育的实际情况,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资源引入到自己的美术学习过程中来,化劣势为优势,教师要引导学生把美术学习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在斯玛瓦提乡这样的农村有很好的美术学习资源,只是我们没有认真探索和挖掘。例如,学生上泥塑课,虽然没有橡皮泥,但是可以让学生去利用大自然的泥土,用泥巴去代替橡皮泥,既省钱又符合当地条件,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学生可以借助自然条件补充学习材料,用麦秆、树叶、棉花等就可以制作出美丽的作品,我们要借助这样的资源来让学生获得与众不同的收获。

(4)提高教师素质,改善美术教学条件。

美术教师是美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美术教师的职业意识及其知识、技能和人格素养等方面,都制约着美术教育的发展。新世纪的美术教师要具备高尚的师德和艺德、坚实的美术知识和技能、良好的教学能力、不懈的研究和创造精神、将康德心理素质,同时学校和社会也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3结论

以上是笔者对支教四个月的和田县斯玛瓦提乡中学美术课堂教学的体会和浅析。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教师都要不断地更新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运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实现课堂的有效教学,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随着我国对偏远农村地区教育投资力度的加大,我相信这些问题一定会得到进一步解决,农村美术教育一定会上升一个新的台阶。

中学课堂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1-028-01

在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一堂课中的语言及表情、“三主”原则、辅助教具和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三维目标的统筹考虑、板书设计等方面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健环节,必须要在这些方面下功夫,以达到课堂教学优化的目的。

一、优化好教师的课堂语言

教师的课堂语言很重要。从走进教室开始一堂课起,教师就要面带微笑,语言和表情让学生有一种亲切感,这种亲切感是一堂课“教”与“学”有机结合的感情基调,能有效地形成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让师生自觉与不自觉地进入课堂角色。对学生回答问题出现的错误和违犯课堂纪律的现象,教师的指正方法及方式要恰当,要在既能纠正、又能使学生愉快的原则内进行;对回答问题正确、教学配合较好的学生,要给予鼓励,对其他同学也有鼓舞作用。这些既能使一堂课轻松愉快,又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要多用“学生语言”。所谓“学生语言”,就是适合学生年龄段腔调的语言。教师的语言过于成人化,过于深奥的哲理化、书面化,过份地严肃化、个性化,难免教师和学生的兴趣脱节,不能产生共鸣。我们在从事课堂教学时,一定要掌握学生的语言特征,用学生语言教学。教师语言尽量学生化、贴切化,从而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正确把握“三主”原则

所谓“三主”原则,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练习为主线”。这个“三主”原则是很早以前就提出的,我们有很大一部教师也知道,然而还有一大部分教师没有真正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

以教师为主导中的“导”,是引导、指导的意思。教师的“导”,是教师要“导”好一堂课的整个过程,包括各环切的衔接、学生的学习活动状况、整堂课的纪律,等等。上一节课是为了在一节课之内完成一项教学任务。可有的教师为了讲完教学内容,唯恐时间不够、学生听不懂而满堂灌,把教师自己当成是这堂课的主体,忘记了教师自己“导”的身份和作用,这是错误的。

“以学生为主体”,就是指在一堂课的过程中,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来消化整堂课的教学内容。学生是一堂课的主体,上一堂课的目的,不只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而主要是为了使学生如何掌握一定的知识,也就是教学生任何学的问题。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根握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知识水平,精心设计,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来完成教学任务。

“以练习为主线”是指教师在言简意赅地把一堂课的教学任务讲授完后,要安排习题来巩固、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当堂课的所学内容。“练习”是一堂课的重要内容之一,不能忽视,更不能没有。“练习”可以安排在讲授完知识之后,也可以贯串在知识讲授之中。“练习”要切题,要难易适中。

三、着力处理三维目标

所谓“三维目标”,一是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培养,二是教学过程安排与教学方法的运用,三是对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培养。

1、关于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培养问题中的“知识的传授”,包括一堂课教学内容的质与量,“质”是指教学内容对学生的积极作用和积极意义,有的教学内容对学生的作用和意义很凸显,有的教学内容对学生的作用和意义不凸显,甚至没有积极作用和积极意义。不凸显的,教师要给学生挖掘;没有积极作用和积极意义的,就略讲或不讲。所谓“技能培养”,是指教学生会学习,怎样学习。所以,教师要精心设计,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来完成教学任务,不能是只让学生知道、掌握这些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如何掌握这些知识,知道解决问题的关键点。

2、关于教学过程的安排与教学方法的运用,就是要统筹安排好整堂课的全过程。重点是要把握好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练习为主线的“三主”原则。

3、关于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培养问题,不能让学生的思想情操只停留在所讲内容的知识点上,而是要着力点拨,使主题得以升华,使学生的思想感情迁移、升华,有所教益。如讲授《田忌赛马》一课,田忌赛马的经过讲得非常清楚,但没有点拨和强调,在以后生活中遇到类似的问题,要想到“田忌赛马”取胜的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从事的活动得以取胜。

四、适当利用辅助教具和现代教学手段

首先要考虑到教具的“新、奇”。这里所指的“教具”不只是象三角板、直尺等一些常规教具,而是指一些自制的辅助教具。所制的辅助教具要从“新、奇”上下功夫。新奇教具的浓厚趣味性,能激发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趣味,从而予教与乐,予教于游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度过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在游戏中完成一堂课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玩乐中掌握所应掌握的知识。

五、注重课堂环节和细节

中学课堂范文第5篇

例如:课堂演示实验失败或出现异常,学生突然发问超出所学的范畴或出现其它令教师尴尬的事情等。这些偶然事件的发生,使教师难以按教案设计的步骤进行教学。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求教师在具备其它各种能力和技能的同时,还必须具有较好的教学机智,也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灵活自如地驾驭课堂能力;或在教学过程中面对意外发生的事情,敏感地洞察学生的思维,快速调整教学方案,采取新的措施,圆满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教学机智作为教师的一种能力,目前在高师院校对学生的培养上还没有足够的重视,造成学生在教育实习或对于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来说,深感这方面的能力欠缺。那么怎样才能具有较好的教学机智,以及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随机应变呢?

一、注意学生的反馈信息

化学课堂教学是要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是否能达到这个教学目的,需要课堂上随时了解教学现状,找出现状与达到目的之间的差距,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反馈的信息(如课堂提问、实验操作、课堂练习以及学生的脸部表情变化等)改变和调节教学,对教学进行有效控制。因此,教师必须采取多种方式方法,让学生尽快提供反馈信息创设条件,引导学生注意提供正确的反馈信息,迅速而有效地调整教学,保证课堂教学过程的信息流处于最隹传输状态,获得最优教学效果。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偶发事件,使原来设计方案中信息的传输程序受到冲击、干扰甚至破坏,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根据当时的反馈信息果断地采取随机控制的办法,改变、调整信息的传输程序或信息传输手段,以保证教学效果不受影响。

二、搞好化学教学程序

化学教学程序的设计是化学教学工作中最基本环节,根据化学教学目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结合化学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具体情况,以及教学条件和环境,对不同层次的化学教学系统,规划出自己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并预测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引起的教与学的效果。这是教师的必备常识不必多谈。

三、掌握化学课堂教学的应变技巧

课堂教学能否做到随机应变,常常是判断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标志,能做到这一点,除了前面提到的两个方面外,还必须要求教师具有高度的自我控制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思想品德等,对课堂教学能做出快速而准确的判断和恰当的处理方法。化学课堂教学中偶然性的产生因素较多,教学失控的原因复杂,但一般出现较多的情况有以下几点:

(1)对学生认识能力评价过高,疑难问题教学处理不好,课堂教学陷入被动。(2)对学生认识能力评价过低,教学过程激发不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课堂教学和学生思维陷入“钝化”状态。(3)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个别学生的回答和发问或远离主题,或龙头马尾,不着边际。(4)对实验探索不足或设备条件不具备,导致课堂演示实验失败。(5)学生求异思维活跃,提出许多超越知识体系范畴或教学进度的问题。

如何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偶发事件进行随机调控,下面笔者就化学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偶发事件提出几种应变技巧。绕道迂回,调节难度。在课堂教学中,发现当原来设计的问题失去对学生思维的锻炼效能时,应及时调节难度。如果原来设计的问题难度过大,要适当变换角度或适当补充铺垫绕道迂回,放缓思考的坡度或化难为易;如果原来设计的问题过于浅易,要追加问题,以调节难度,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

因势利导,变被动为主动。在教学过程中,由于突发事件的发生,使课堂陷入被动,这时可想办法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因势利导,把出现的事情与教学联系起来,扭转被动局面,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作演示实验时,由于客观原因实验不成功或出现结果异常,学生议论纷纷,这时教师可马上话锋一转,叫学生回答实验为什么不成功,这样可引导学生从反应的原理、实验装置设计、试剂的选择以及条件的控制等方面进行思考和分析,同样可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制造氛围,创设情境。沉闷的课堂气氛难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但过于喧哗的课堂又难以使学生冷静思考,及时把握教学中学生的情绪,及时调控课堂使学生的思维保持兴奋活泼状态。如在课堂教学中,将实验设计更具有突发性,仪器安装更具有审美性,操作演示更具有科学性和规范性;将思考问题的设计带有连续性、阶梯性、跳跃性;教学语言的选择注重情意性、幽默感以及悬念的巧设和思维路径的变异等都是创造良好课堂气氛的有效途径。

当机立断,对症下药。当学生的发问或回答出乎意料之外,而根据要求必须做出明确回答时,应当机立断,给予果断的肯定或否定的答复,以避免因犹豫不决而带来的课堂混乱和学生思想上的彷徨。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对关键之处学生答非所问时,要及时把握学生的思维脉搏,发现问题症结,采取针对性措施。善于反诘和回避。当学生所提问题的实质要澄清,或者问题的依据不明确时,要善于反诘,让学生在新的条件下思考找出结果。如当有学生问:硫酸氢钠电离时有H+,并且具有酸性,它是一种酸吗?反诘的问题是:硫酸氢钠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H+吗?如果学生所提问题不属本节课所学内容(以后学习中还要研究)或重点时,应予以回避,可以婉转加以说明,适可而止,避免节外生枝纠缠不清,小题大做,喧宾夺主,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总之不能让学生牵着鼻子走,把教学的主动权始终控制在教师手中。

中学课堂范文第6篇

[关键词]中学高效课堂 现状 解决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5-0193-01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利用科学的方法,发挥学生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创造性,达到中学高效课堂的最终目标。那么当代中学课堂的现状是怎样的?用何种方法来成就中学高效课堂呢?下面我们对这些问题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中学课堂的现状

从中学的课堂教学调研中我们了解到,目前,值得欣慰的是部分学校已经从传统的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模式转变,中学课堂教学开始重视了学生的学,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可以选择性学习,可以自主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多向互动交往得到了重视,学生以往的教学活动中被动、消极的状态得到了改善。此外,部分中学课堂教学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过程转变成学生获得技能技巧的过程。以往单纯的知识传授是复习旧知―传授新知―巩固新知的过程,现在是学生从教师那里获得学习技能,运用所学到的技能技巧去解决问题的过程。

值得注意的是,还有一部分中学课堂尤其是农村的中学课堂基本上还是依靠传统的“三个一”:一本书、一支笔、一张嘴。多媒体的应用和电子课件的制作等仍未得到普及。教学方法上也得不到新的突破,教师不厌其烦地讲,学生机械地写,活动环节相当呆板,完全是传统的讲解式和填鸭式模式。另外,还有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摆在我们眼前,中老年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存在盲点,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二是不愿花费力气去掌握操作技能,导致教学设备得不到应用,而造成中学课堂效率相对较低。

二、创办中学高效课堂的方法

高效课堂的建立需要教师和学生的一个公共平台,在此平台上只有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自觉性的方法才能称之为高效的课堂。笔者认为,追求课堂的高效应当做到以下四个行之有效。

(一)准备有效

我们知道没有准备的课堂目标是不明确的,内容是杂乱无章的,课堂的调动是无力的,对课堂的每一秒钟是难以充分利用的。因此,欲达到高效的课堂,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有相当充分的准备工作。对教师而言应当是备课、备学生。这就需要教师应当做好准备:1.对全面课堂的准备;2.对预设置问题的准备;3.对讨论中问题的准备;4.对教学内容总体的准备。对学生而言,做好课前预习工作确是必不可少的。首先是对上堂课的知识回顾,其次是对课堂的知识点的预习,最后是对课堂工具的准备,例如铅笔、中性笔、草稿纸等的准备工作。

(二)课堂有效

充分利用好课堂的每一秒钟对构建高效课堂起着重要的作用,这就需要教师的传授方法有效、练习有效以及教师和学生的交流有效。做到传授有效就应当要求教师对知识点内容的讲述简练准确、化繁为简,从现实生活为出发点、不故弄玄虚;对逻辑性的知识做到不枯燥,对感性的知识做到不模糊空洞。做到方法有效就应当要求教师将自己的性格和教学内容相结合,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做到练习有效,就应要求老师对当堂课所讲的知识及时有效地去联系,让教师所讲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知识,甚至转化为学生的能力。做到教师和学生的交流有效,则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构建一个平等的平台。构建此平台就需要教师在提问学生的过程中感知学生的思维、情绪和细微心理的感知,尊重学生的想法,耐心引导、点拨学生的未知,做到和学生、和课堂的融为一起的意境结合。

(三)反思有效

很多教师对于课堂任务的完成就是上完课,而对于自己的课堂、教学甚至学生的反馈都很少再去思考,这样做难以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对自己的教学风格更是难以形成。对于很多学生而言课堂的任务就是学习完新的知识点、做好老师布置的作业就完成了课堂的任务,很少再去思考课堂中遇到的困惑等,这样做对自己学习成绩的提高也是非常的困难。因此,有效的反思对教师、学生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教师而言对于反思的内容可以是在课堂上的成功之处、不足之处、学生的困惑、教学中的灵感、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反思等等。而对于学生而言反思的内容主要有在课堂上所学内容回顾、整理,明确自己学会了哪些知识、是否还有别的方法解决该问题、还有哪些知识没有学会以及在课堂中的困惑。当然学生也可以充分利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地来提升自己。

三、小结

总之,高效的课堂离不开老师精巧的教学设计,更离不开学生和老师一起构建的平等平台。对老师而言,不仅要精心的备课、备学生、备情景,还要备和课堂相关的一切主客观性因素,想更多学生的需求,运筹帷幄,才能足够运用自己的智慧,随时应对课堂中未曾预料的情况,构建和谐课堂,构建高效课堂。对学生而言,正是做好了充分的课前准备、课中积极相应老师的问题、课后深刻反思,和老师一起追逐课堂教学中的精彩,使教学课堂风景无限,共同构建行之有效的课堂。

【参考文献】

[1]黄青松.创新自强教育模式、促进学生自主发展[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02).

中学课堂范文第7篇

中学 生态课堂 创建

当前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使得生态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教育生态学便应运而生并方兴未艾。以生态学的视角研究中学课堂教学,有助于解决当前中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创建和谐的中学课堂教学生态,进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生态课堂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1.生态课堂的概念

生态是指自然界中生物群落之间、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建立的动态平衡关系。课堂指的是学校里用来进行教学活动的场所。因此,生态课堂就是由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学生、教师、教学环境等诸多因素形成的一个教学生态系统,其要素之间是一种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关系。

2.生态课堂的基本特征

(1)多样性

生态学认为,一个生态系统能保持生产、消费和分解过程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是以系统内生物物种(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多样性为前提的,失去这一前提,系统就会失去平衡。生态系统内的每一个物种都有其各自的形态、结构、特性与生存发展规律,具有各自对应的功能与地位,具有各自的物质与能量需要。由此可见,对生态课堂而言,多样性是其得以存在的物质基础,是其作为特殊的生态系统的最基本特征之一。生态课堂必然是学生充分张扬和发展个性的舞台,创建生态课堂就是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都能够绽放出生命中最绚烂的光彩。

(2)开放性

生态学认为,生态系统只有保持开放,与外界环境保持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交换、流动,系统才能保持动态平衡,才能充满活力和可持续发展。生态课堂作为一个特殊的生态系统,开放性是其最基本的特征之一。生态课堂的开放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教学内容既可以是教材知识,也可以是教材以外来自教学参考资料的知识,还可以是来自教师自身的实践性知识;既可以是教师课前预设的知识,也可以是课中师生共同生成的知识。二是教学方式的开放性。教学方式既可以是注重预设的讲授法、谈话法,又可以是注重生成的探究法、课题研究法。三是教学手段的开放性。教学手段既可以是信息单向流动的常规教学媒体、电光类教学媒体、电声类教学媒体、影视类教学媒体、多媒体,又可以是信息双向流动的网络。四是教学资源的开放性。教学资源既可以从教材中搜集,可通过学校图书室查找,可通过室内实验、室外观测、野外考察、参观访问、社会调查获得,还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通过浏览、下载、归纳、整理而获取网络资源。五是教学空间的开放性。教学既可在教室里进行,也可在教室外进行;既可在校内进行,也可在校外进行。

(3)和谐性

生态学认为,生态系统中的每一生态要素都有自身固有的生存发展规律,每一生态系统整体上都呈现出自然和谐的特征[1]。生态课堂作为一个特殊的生态系统,和谐性是其最显著的特征。其主要表现为:一是教学环境的自然和谐。生态课堂无论是在教学“硬环境”方面,如教室的建筑质量、形状、结构形式、空间大小、光线、色彩设计、座位排列等,还是在“软环境”方面,如教师教学理念、教学风格、学生学习氛围、师生关系等,都呈现顺乎自然、和谐的特征。二是教学过程的自然和谐。生态课堂符合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特点及学习规律,师生在生态课堂中呈现神态表情自然、语言行为自由、和谐发展的特征。

(4)共生性

生态学认为,生态系统中各生态主体是多元并存、互利共生的。每一生态主体的存在和发展是以其他生态主体同时并存和发展为条件的,各生态主体之间呈现出相互依存、互利共生、共同发展的显著关系特点。因此,在生态课堂系统中,各生态主体之间也存在一种类似的多元并存、互利共生的生态关系。具体表现为:一是师生间相互依存,互利共生。教师与学生通过科学定位生态位、和谐互动得以教学相长,共同发展。二是生生间多元并存、互利共生。生态课堂系统中学生之间在性格、兴趣、能力等心理特征方面存在着显著的个体差异,通过课堂生态系统的多元并存、和谐互动,巧妙地实现了生态个体间的优化组合、互利共生和共同发展[2]。

二、当前中学课堂存在的非生态问题

1.课堂教学“硬环境”的非生态

教学“硬环境”是指由学校内外各种物质的、物理的要素所组成的一种有形的“环境”。它由教学设施、教学信息载体等构成。其中教室环境是其核心要素。当前中学课堂教学“硬环境”的非生态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教室的色彩设计不和谐。现在中学教室环境色彩的设计一般是:墙壁为白色,窗帘为蓝色或随意色,桌椅颜色为咖啡色、蓝色、灰色等。而这些色彩的搭配并不完全符合色彩自身的和谐统一,也不符合色彩与学生身心发展的协调统一。二是教室座位排列方式不合理。当前中学教室座位仍主要以行列式排列方式为主。这种排列方式不仅拉大了师生之间的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而且不利于师生之间的有机互动和教学活动的开展,如课堂讨论活动、角色扮演活动、游戏活动等。三是班级规模过大。由于优质教育资源主要集中于少数重点中学,导致“航母”级中学盛行,班级人数规模过大,通常在50人以上。班级规模的失衡,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2.课堂教学“软环境”的非生态

教学“软环境”是指由学校的办学精神、办学理念、奋斗目标、校训、校风、教风、学风、校园舆论、生生关系、师师关系、师生关系等所组成的一种无形的“环境”。当前中学课堂教学“软环境”的非生态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校园文化环境欠佳,如有的学校缺乏明确的办学精神、办学理念、奋斗目标、校训,有的学校校风、教风、学风不好。糟糕的外部环境极大地影响了课堂生态系统的平衡和持续发展。二是师生关系不和谐,主要表现为师生生态定位不科学。教师越位,在课堂教学中处于绝对支配地位,严重压抑了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造成和谐互动、可持续发展的课堂生态功能失常,师生关系面临危机。三是生生、师生关系不和谐。

3.课堂教学方式的非生态

依据生态理论,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应遵循课程本身的教学规律,同时还应根据教学对象的学习特点及学习规律采用适切性的课程教学方式。然而当前中学课堂教学中却仍存在非生态的课堂教学方式,主要表现为:一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二是强制灌输式的教学方式。

4.课堂教学环节的非生态

在以教师为中心和强制灌输的教学方式控制下,课堂教学环节从导入、讲授、板书、演示、提问到承转、练习、指导、结课、布置作业都是围绕教师的教而设计的,忽略了另外一个生态主体――学生的学,导致二者不能融合共生、共同发展。

5.课堂学习评价方式的非生态

当前中学课堂学习评价方式非生态问题主要表现为:评价功能失调,过分强调甄别功能,而比较忽视发展功能;评价重心偏离,过分注重结果评价,而忽视过程评价;主体单一,过分强调教师评价,而忽视学生自评和互评;评价内容片面,过分强调知识与技能,而忽视能力、情意、个性等方面;评价类型单调,重视相对评价、定量评价,而轻视绝对评价与个体内差异评价、定性评价;评价方法单调,以考试法为主,而很少采用观察法、谈话法、作业法和档案袋法。

三、创建中学生态课堂的对策

1.打造生态的课堂教学“硬环境”

生态的教学“硬环境”是创建中学生态课堂的前提。首先,要科学选择和设计教室色彩。要注意选择积极轻松、富有生机和活力的教室色彩,如绿色、天蓝色等。同时要注意色彩的搭配,如冷色与暖色的搭配等。其次,要注意调整教室座位排列方式。要将传统的突出教师主体地位、不利于师生互动的行列式排列方式改为平等的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有利于师生互动的开放的“田字型”、“马蹄型”、“T字型”等排列方式。还可根据不同教学活动的目的采取不同的座位排列方式。再次,组建适宜的班级规模。小班教学有利于合作学习的开展,如讨论、报告会等,也有利于因材施教和个别辅导的进行。调查研究表明,30人以内是比较理想的班级规模。这样通过以上教学“硬环境”的变化,促进课堂多元生态交往机制的形成,最终使课堂形成一个相互依存、平等共生、具有生态性的“学习共同体”。

2.营造生态的课堂教学“软环境”

生态的教学“软环境”是创建中学生态课堂的关键。首先,要创建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要注重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努力形成对学生情操具有陶冶作用的优良校风、教风、学风;要通过不断传递社会正能量和加强学校榜样模范人物的宣传,营造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校园舆论;要按照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和时展的客观要求,结合各中学实际,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其次,科学定位师生生态位。生态位指生态主体在其生物系统中的功能与地位,反映生态主体之间的关系。从生态位的角度看,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每一生态主体都有不同于其他主体的时间维度、空间位置及功能地位。依据此理论,处于同一生态环境中的各生态主体“各司其职”,共同形成了有利于各生态主体共同发展的同一生态环境[3]。要创建生态课堂,首先要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还原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即“原生态位”和知识建构者的角色定位。

3.创建生态的课堂教学方式

生态的教学方式是创建中学生态课堂的核心内容。实现教学目标的一个根本前提,就是必须要充分了解并遵循学科的教学规律和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规律。如中学思想政治课作为对中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特殊课程,其教学规律主要是强调课程影响的潜移默化和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体验。而作为教学对象的中学生,其自主学习的需求和能力都较强。因此,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应根据思想教育的特殊规律和中学生学习的特殊规律,在教学中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教师的教为辅。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充分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一般而言,中学课堂教学中应强调教师的启发式教学、发现式教学,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参与学习、体验学习、实践学习等学习方式。

4.设计生态的课堂教学环节

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设计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下放权利,还学习自于学生,使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通过学生对学习目标的制定、学习方案的设计、教学资源的选择、课堂过程的实施、学习过程的管理、学习结果的评价、教学方式的改进等环节的充分参与,使课堂教学活动真正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重心”回归。

5.创建生态的学习评价方式

生态的学习评价方式既是生态课堂创建的重要方面,也是引导和促进课堂生态化的基本手段。传统的以考试为主、注重结果的学习评价方式,易造成学习评价手段的异化,即为了考试而学习,忽视了学习的生态过程。特别对于以强调价值观和理想信念形成为目的的中学课堂教学而言,能否创建生态的学习评价方式,将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中学教育目标能否有效地实现。生态的课堂学习评价方式注重和突出发展性评价、过程评价、多元评价、全面评价、多样评价。在积极创建生态的学习评价方式过程中,可依据中学课堂的具体教学目标和能力培养要求进行分项考察。生态学习评价方式的创建具体可通过以下方面来实现:要求理解的教学内容可通过案例分析和提问的方式评价,要求应用的内容可通过参与课堂演讲、模拟实践和课题报告的方式评价,而要求能力转化和态度观念转变的内容可通过社会实践和体验总结的方式评价。在评价过程中,评价方式还应因人而异,并随教学的进程和效果而灵活调整,实现与课堂教学过程的动态衔接和相互促进。

参考文献

[1] 周庆元,黄耀红.走向课堂的生态和谐[J].高等教育研究,2008(3).

[2] 项先银.生态课堂:探寻政治课堂教学的真谛[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7(9).

[3] 崔永奇.新课程理念下思想政治生态课堂的创建[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11(22).

中学课堂范文第8篇

关键词:中学 政治教学 生命课堂 构建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2-0127-01

现阶段,虽然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不断进行新课程改革,但是改革的效果不是令人满意,很多学校面对激烈的竞争和升学压力,在教学过程中依然采用应试教学模式,导致了中学政治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性不强,忽视了学生个体的生命有意义。在中学政治教学中,针对传统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不足,新课程大纲明确提出了教学重点必须放在学生个体的成长和情感需求上,尊重学生个体的需求,尊重生命,从而切实提升中学政治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一、调动学生主体情感,唤醒政治课程的生命意识

首先,在政治教学中,教师应该以人文精神全面尊重学生的情感。真正的中学政治教育是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形成思想碰撞,达到知识的传播和智慧的交融等。教师通过自己的情感在学生心中产生一种情绪,教师利用这种情绪启迪学生思维,从而保证在学生心目中形成一种信任的情感需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感需求,设计出学生喜欢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积极性,从而切实提升学生的求知欲望和表现欲望,在课堂上教师要积极的鼓励学生要大胆质疑,大胆猜想,保证整个教学过程因为有了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而获得内在的动力,支持学生不断学习下去,最终使整个课堂成为张扬学生个性,释放学生激情的平台;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保证民主,做到平等交流。课堂上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的保持是需要建立在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教师在教学时必须全面重视学生的话语权,让学生敢于交流,通过建立教师和学生平等的对话,让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究问题,面对面,心与心的交换各自的意见,从而让学生发现学习政治的规律,并掌握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在学生积极参与和有效自我约束中,产生热爱学习的态度、乐于学习的情感、会学习的技能和灵活变通的能力。让学习成为学生一种内在的学习情感需求,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动力。

二、通过丰富的生活世界,提高中学政治课的生命质量

首先,教师要将理论知识从抽象的理性概念中转变为具体可感的丰富生活世界,不断对学生的思维进行丰富。教师在进行日常的教学设计过程中,要将教材和实际生活之间的界限突破,积极寻找这两个世界的契合点和共存点,将政治课程中抽象和难以理解的原理更加贴近生活,更加贴近中学生日常的生活体验。然后再通过教师认真的讲解和分析,让枯燥的政治课堂真正的活跃起来,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原来政治教材中这些枯燥的内容都是从实际生活中演变而来的,这些知识是有一定深刻意义和内涵的,这样就能保证全面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和智力的成长,同时还能够在学生的思想中产生思维火花,将书本中知识真正变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将课本上的理论深化成为学生日常的行动指南;其次,教师要将课堂教学和实际生活密切结合。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拓展学生的体验空间,积极的引导学生开展综合的实践学习活动。让学生走进社会、走进工厂、走进自然,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不断磨砺,吸取生活的真相,要通让学生真实的感受生活,体会生活,体验生命的社会属性,从而让学生从生命的角度审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让学生通过学习政治课程不仅懂得要热爱学习,热爱生活,而且是还要学会学习和学会生活,将知识真正的内化成为学生的生活智慧,这样生命个体的内涵将会更加的丰富和饱满。

三、塑造学生的崇高信仰,提升政治课程的生命价值

首先,政治教师应该密切关注学生内在品质的成长,做学生信仰的引导者。在进行信仰教育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教学的质量,切不可进行形式化和教条化教育,整个信仰教育要充满了人文素养,要从学生的实际成长需求入手,将信仰内化成学生自觉的道德需求,从而使其成为学生个体生命发展的内在动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紧密结合学生思想认知和时代要求,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发现的最新动态,用学生实际生活中最为浅显和鲜活的素材去开展学生的信仰教育。同时,教师还应该关注每一位学生的个体生长,保证学生知荣辱,乐于奉献,敢于超越自我,真正将信仰教育变成学生个体追求的目标和可行的人生理想;其次,为学生创建意义灵活和丰富的课堂氛围。在中学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应该将学生作为工厂大批量生产的材料,要求学生整齐划一,更不能从思想上禁锢学生的认知,要允许学生群体之间存在不一样的声音,积极鼓励学生大胆的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让学生通过在课堂上进行探究,发现全新的命题,并积极的探究下去。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通过激励,引导学生发展,保证每一个学生都是主体,最终全面促进学生全面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广良.大胆实施开放探究教学,促使课堂生辉添彩――山东省中学思想政治优质课评选观摩侧记[J]. 思想政治课教学. 2012(12)

[2]王雅贞.论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在中学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价值实现[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10(08)

[3]林钟烈.思想政治课实现人文关怀的几点思考[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10(06)

[4]刘宝利. 浅谈设问在中学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 教育实践与研究.2010(06)

[5]辛和全.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情境教学的运用[J]. 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3(22)

中学课堂范文第9篇

1“破窗效应”的诱发因素与课堂常见的“破窗效应”

“破窗现象”主要指“第一扇窗”打破之后所传递的不良信息,暗示着其它的窗户也可以被打破。在实验课堂中,那些偶然、个别、轻微的不良行为,若是对其熟视无睹,不及时加以引导或纠正,将会纵容更多的学生效尤,去“打烂更多的窗户”,导致个体问题转变为群体问题,引发“破窗效应”。在中学实验课堂管理上“破窗效应”时常凸现,究其原因,主要有5种诱发因素。根据这5种不同诱发因素,笔者把实验课堂常见的“破窗现象”及其引发的“破窗效应”对应地归纳为5个类别共24种(见表1~5)。1.1实验课堂规章制度不完善或教师执行不力实验课堂规章制度的不完善或教师执行不力都是“破窗效应”的主要诱因。实验课堂规章制度不完善,学生就“有机可乘”,钻空子或打球,出现表1中的“破窗现象”及其“破窗效应”。倘若教师对制度执行不力,不能指出并纠正学生的违章行为,及时堵上“第一扇破窗”,将引发“破窗效应”,扰乱实验课堂的秩序,危害整个班级的班风和学风。1.2第一次实验失败辐射的不良影响第一次实验失败也是实验课堂“破窗效应”的诱因之一。学生第一次做实验失败了,若教师没有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这种失败会辐射成多种不良影响,见表2。第一次实验就失败这扇“破窗”会成为学生的心理负担。学生害怕失败,为了掩饰失败而编造实验数据、生搬硬套课本结论、亦步亦趋做实验。这样就会打破更多的“窗户”,慢慢扭曲了学生的科学观、人生观和价值观。1.3教师言传身教失败的负面效应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行为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教师言传身教失败也是实验课堂“破窗效应”诱因之一。教师实验操作不规范、实验演示失败、编造实验失败理由等都将成为引人注目的“第一扇破窗”,会给学生强大的心理暗示,造成恶劣的“破窗效应”(见表3):学生盲目地效仿教师的行为,削弱了学生对实验观察的兴趣,歪曲了科学实事求是的原则,致使学生科学作风不严谨,科学态度不端正。1.4课堂行为的无效设计与粗糙处理课堂行为可分为设计行为和生成行为两类。实验课堂以教师的教学设计行为为指南,在设计行为的实施中会引发生成行为。设计行为和生成行为交错贯穿整个课堂,学生是行为的主体,教师是行为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因此,课堂行为的无效设计与粗糙处理也是实验课堂“破窗效应”的主要诱因。无效的设计行为或粗糙处理生成行为都很容易成为“第一扇破窗”,致使学生“学而不思”,惑而不问,课堂注意力分散,学习兴趣急剧下降,见表4。1.5教育与评价的方式不当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与评价会深刻影响学生的行为以及身心的发展。因此,教育与评价的方式不当也会诱发“破窗效应”,见表5。过于强调反面例子、单一的评价标准、滥用表面层次的批评或表扬等都不符合中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成为“破窗效应”的导火索。导致学生爱慕虚荣,成为应试工具,磨灭了实验课堂求真求实的本质,恶化师生关系,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

2防治实验课堂“破窗效应”的有效措施

2.1完善课堂规章制度,防“破”于未然预防实验课堂“破窗效应”,首先要完善课堂规章制度。制度规范了学生的行为,使学生的课堂行为有参考的标准。教师应依章对实验课堂进行管理,令行禁止。对突发的违纪个案、实验安全事故等要及时妥善处理,强化制度的监督管理作用,将实验课堂上的“破窗效应”遏止在萌芽之中,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营造积极向上的班风和学风。2.2树立正确的实验成败观、科学观和价值观实验法是经典的科学研究方法之一,因此,实验课堂是中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重要平台。中学生尚未完全具备辩证看待成败的能力,求成心切,挫败之后容易气馁。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实验成败观、科学观和价值观:让学生了解科学发展史和科学家的探索故事,知道诸多科学成果都是在无数次实验失败后总结归因才得以成功的,牢记科学追求真理,不允许任何伪造和掺假。淡化第一次实验失败对学生辐射的不良影响,将“破窗效应”拦截在传播的过程。2.3夯实专业知识,重视教学反思教师夯实个人专业知识,可以最大限度减少言传身教失败的负面效应。尤其是青年教师,要多听课,多评课,积极参与学科团队的合作交流,提高自己的实验技能和课堂管理能力。同时,青年教师还要多上公开课,敢于展示自己,发现问题,不断简练、规范自己的教学语言。教师对于失败的实验演示应及时反思改进,亡羊补牢而为时未晚。用教师的自我反省开启学生的自我反思,形成师生互助共进的教学相长氛围,根除教师言传身教失败诱发的“破窗效应”所带来的恶劣影响。2.4有原则地处理设计行为与生成行为实验课堂的设计行为要基于学生的学情而定,设计行为要紧紧围绕实验教学的三维目标。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设置有层次性的问题,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引导学生有序地体验实验过程,感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并维持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处理课堂生成行为,要用三个原则去衡量:符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的生成行为要加以引导延伸;在不违背科学性原则的前提下对学生的“奇思妙想”予以合理的评价;把握利于提高教学实效性的生成行为并转化为课堂资源。有原则地处理设计行为与生成行为可以使学生敢于发问,学有所得。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促进师生友好互动交流的良性循环,避免“破窗现象”的凸现。2.5构建发展观的评价体系,巧用正性强化法构建发展观的评价体系,教师多元化评价学生的实验课堂行为,注重适量适度地评价学生的实验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促进智育、美育和德育的有机结合,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发展,有效加固课堂管理的“每一扇窗户”。正性强化法[8]:或称阳性强化法,应用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强调行为的改变是依据行为后果而定的,其目的在于矫正不良行为,训练与建立某种良好行为。教师在实验课堂上巧用正性强化法,鼓励正确的行为并使之得以持续,淡化不当行为,提高正确行为的出现概率。正性强化法符合中学生身心发展要求,大大减少了过于强调反面例子、表面层次的批评或表扬引发的“破窗效应”,让学生真心享受实验课堂的探究过程,使管理张弛有度,课堂高效有序。

作者:卢天宇 单位:龙岗区沙湾中学

中学课堂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中学音乐 高效课堂备课

当前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新的音乐教育理念和音乐课程体系也逐步建立,人们的生活节奏逐渐加快,工作效率逐渐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效率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有很多教师在上课时仍受“我教你唱、我说你听、我动你跟”陈旧方法的影响,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不高。教师的教学方法缺乏科学的教育理论依据,忽略了对学生兴趣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什么样的教学是高效的?有的教师讲得很多,但恰巧阻碍了学生的思考,阻碍了学生探索性学习想法的产生,这种教学不是高效教学。有的教师以学生自己探索为主,没有合理的引导,这也不叫高效。就高效课堂提出几个见解,与大家共勉。以期望能够真正提高课堂教与学的质量,从而达到实现音乐课堂高效教学的目的。

一、高效课堂设计的前提是教师精心的备课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众多新观点、新方法推陈出新的今日教坛,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是否得到发展是教学的最终目标,也已成为教师的普遍共识。向课堂的45分钟要成绩、要效果,高效教学理念的落脚点也正应了促进学生发展这一目标。因此,什么样的教学是高效的?首先备课标,因为课标是备课的依据,应该改变只看教材不看课标的不良的习惯,应该把课标熟记于心;其次备教材,教材是师生进行共同学习的平台,老师要整合各种资源,并对教材的分析和教学重难点了解的历历在目,力求做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再次备学生,就是要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因为教学总是在学生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循序渐进的。在课间应多与学生平等亲切地交流,这样就可以比较全面的了解学生。 只有充分而又精心的备课,上起课来才能从容不迫,游刃有余。由此可见,设计高效的课堂,备好课至关重要。

二、高效课堂设计,应注重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高效的课堂必然是充满思考的课堂。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资源,创设浓厚思考的氛围,让他们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在教学中,引发学生思考问题的策略有:

1、"捕捉新奇'找'问题"。中学音乐教学领域中有许多名词和知识对学生来说是新奇的,像 "调式" 、"和声" 、"华彩段"等。学生初次接触有关调式与和声的歌曲时,很容易产生各种疑问,以这些疑问为中心展开讨论,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摄取新知识的能力。

2、"发现矛盾'增'知识"。教学活动过程中有很多看似相近的概念,鼓励学生找出各概念的要点,对比异同,找出联系。如"音程"、"音域"等。针对这样的问题,开始学习时很多学生会有疑惑,经过讨论,学生举出了很多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音乐现象。这样借助学生间相互的讨论,不仅化解了疑点,而且增长了知识。

三、高效课堂的设计,应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注重向学生传授一些必要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音乐课堂学习效率。常用的方法是知识纵横向的联想和知识与实际唱歌的结合应用等方法。

1、通过知识横纵向的联想,使错综复杂的基础知识更加系统化、立体化、有序化。中学音乐乐理知识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并学会把某个知识点放在整个知识体系中加以理解,并通过实例来深化、拓展,使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更加有效,运用起来更加准确。因此,引导学生抓住乐理知识体系这根主线,丰富知识的内涵,扩大知识的外延,把中学音乐基础知识搭建成适合自己的一张理论体系网络。

2、在构建完善的乐理知识体系的同时,还应注意理论与实际应用的联系。

鼓励学生把所学的乐理知识应用于平时的唱歌消遣当中,注意理论与实际应用的联系。在学习有关大合唱中的分"声部"知识时,很多同学会问, "《黄河大合唱》中分声部唱法"产生原理是什么吗?对于诸如此类的问题,倡导学生运用自己所知道的乐理知识去讨论各种音乐现象的特点。这样不但知识得到了深刻的理解,也提高了学生应用实践的能力。

3、在预习、听讲、合作探究、复习和作业、总结等各个常规步骤中,引导学生唱什么、怎么唱、为什么唱、什么时候唱。并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形成习惯,当然,学生开始时会感到有点难度,只要持之以恒就会尝到甜头,继而会有更大的突破。我们要知道,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设计高效课堂的关键,也是开启学生智慧的金钥匙。要想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必须引导学生掌握科学、合理、高效的学习方法。

四、高效的课堂评价设计

任何的评价都不是随意的,课堂评价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准确的学到知识、更好的开展课堂教学工作,所以评价的前提是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创新成果,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人。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课堂的评价体系也越来越完善。一是教师要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进行评价,根据学生的心理成长进行评价。二是课堂评价有师生评价、生生评价、自我评价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但在现在的评价中运用最多的是教师评价,压抑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体现,所以在还课堂给学生的同时也应该还评价给学生,他们更了解课堂评价与学生之间的重要关系。教学中,要改变教师是评价的权威现象,把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平时我们经常强调要和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但当教师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时,师生关系显然是不平等的。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是教师的教学最直接的感受者,通过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可以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方法、形式是否符合学生的要求,有利于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进行反思,这样的教学才是活的循环,才是富有创造性的活动,也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教师的发展。

上一篇:原创文学范文 下一篇:农村婚姻法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