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7 05:35:25

中美教育论文

中美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一)学生人数、教育时间

在全美5000万公立中小学生中,有900万在学校接受舞蹈教育,占18%。其中400万学生是由高素质的舞蹈教育者授课的,占8%。在中国,以上海市闸北区为例,在在校注册的6万名中小学生中,约2400名学生接受舞蹈教育,占4%。其中1000名学生有专业舞蹈教师授课,占1.7%。根据FastResponseSurveySystem(FRSS)公立中小学艺术教育调查报告(2009/10学年),3%的小学专门设有舞蹈课程,12%的中学专门设有舞蹈课程。由于美国的舞蹈课程是针对所有学生的,中国舞蹈课程只针对小部分学生,为了便于两国比较,将接受舞蹈教育学生的比例作为学校开展舞蹈教育的比例。以上海市闸北区为例,以每所小学平均900名学生,20名学生接受舞蹈教育计算,约2%小学开设舞蹈教程;以每所中学平均700名学生,20名学生接受舞蹈教育计算,约3%中学开展舞蹈教程,均低于美国。在美国53%的舞蹈课每周授课一次以上,在中国舞蹈课基本都是一周一次。

(二)舞蹈课程种类

从表1可以看出,美国中小学开设多种舞蹈课程,创造性舞蹈和现代舞比较受欢迎。13%的美国中学开始5门以上舞蹈课程。在中国,舞蹈课程比较单一,一般以民族舞和形体训练为主,学生选择余地较小。

(三)师资

以纽约州为例,根据表1统计,美国公立中小学舞蹈教育的学生/教师比是81:1。在中国,以上海市闸北区教育系统为例,专业舞蹈教师(包括中小学和校外教育机构如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共10名,学习舞蹈学生工2400人,学生/教师比为240:1,远远高于美国,这意味着教师分配到每个学生的时间少,在相同教授效率的情况下,教授的内容和质量将大大减少和下降。在美国,在开设舞蹈课程的中学中,53%的舞蹈课程由全职在校舞蹈专家教授,13%由兼职舞蹈专家教授,余下的31%由其他教师(驻场艺术家、任课教师、其他教师或志愿者)教授。在中国,以上海市闸北区教育系统为例,在开设舞蹈课程的75所中小学中,5所由该校全职的舞蹈专业教师教授,约15所由外聘的舞蹈专业教师教授,余下的约50所由该校其他教师如音乐教师教授。可见在中国中小学中全职的舞蹈专业教师的比例还是过低,中小学舞蹈教育过多地依赖校外的专业师资,因此缺乏连续性、系统性和全面性。在美国,要成为中小学舞蹈教师,必需取得大学本科学位,主修获辅修舞蹈,取得由当地教育机构规定的教育理论和实习的学分,并通过教师资格考试,以获得K-12国家舞蹈教师认证许可或凭证。在中国,要成为中小学舞蹈教师,需要取得教师资格证,中美都需要,但资格考试的专业难易度可能有区别。

(四)教育方法和理念

国外有一些新的舞蹈教育方法和理念值得我们研究借鉴。Brown和Parsons2008年的研究显示在学习舞蹈时大脑的左右半球都积极参与,创新的教学方法——“脑舞”(braindance)技术,已证明对所有年龄段舞蹈学习都行之有效。目前在国外,“脑舞”教学方法被广泛推广。国外舞蹈教育者认为音乐的学习对于舞蹈教育十分重要。学习音乐可以提高学生对运动的理解,提供背景供他们创造自己的舞蹈。因此他们建议在课堂上播放不同风格的音乐,也可邀请音乐人现场展示他们如何创作歌曲,教学生如何欣赏音乐。国外舞蹈教育者也认为可以在舞蹈班上引进良性竞争,让学生们参与舞蹈演出,或竞争独舞或特殊的舞蹈动作,实践对于他们学习舞蹈很重要。(五)舞蹈教育的地位1.艺术教育预算美国是一个地方分权的国家,发展教育的责任主要在州和地方,约94%来自州、地方政府和私立捐助,只有约6%来自联邦教育部。美国联邦教育部2012年的艺术教育预算是3.091万美元,按照月6%教育预算来源于联邦政府,以5000万公立中小学生计,每人艺术教育预算约为65元人民币。在中国,以大连市为例,全市中小学生共46.5万,2014年艺术教育预算为422万,每人艺术教育预算约为9元人民币,因此美国在艺术教育上的预算约是中国的7倍。2.舞蹈教育与毕业在美国,57%的中学要求通过艺术考试方可毕业。在这些要求通过艺术考试的中学中,15%的中学要求取得2学分以上。目前在美国50个州中,已有37个州将取得舞蹈证书作为高中毕业的必要条件。在中国的中小学中,舞蹈一直作为兴趣小组、兴趣班的形式存在,而且此类存在也仅可追溯至最近十余年。在中国教育体系中国有“正课”和“副科”之分,舞蹈学科可能连“副科”也称不上,因为它只是学生的“兴趣爱好”,因此并不作为毕业的必要条件。当然近几年,舞蹈特长生有升入更高学校的便利,但这在学生人数上仅是凤毛麟角。

二、结语

从上述的比较中可以看出,同美国相比,中国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舞蹈教育不论在学生受舞蹈教育的数量、质量,舞蹈师资的数量、质量,舞蹈教育财政的投入,舞蹈教育的硬件设施,舞蹈教育的方法、理念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落后,需要政府、教育决策部门、教育管理机构、学校、教师等从理念到制度到实践,从决策到管理到实施,加强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舞蹈教育的重视和投入,扩大舞蹈教育的受众范围,提高舞蹈教育的水平,进而提升国家的创造力、创新力。

中美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一、档案高等教育

新中国诞生后,档案工作和档案机构的急速扩展亟需大批档案专业人才。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原私立武昌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曾先后举办了档案管理专修班和训练班,均因缺乏适用教材而停办。1952年中国人民大学率先开办档案专业教育。至1984年底,全国已有24所普通高校、14所业余大学开设了档案专业。各高校在开设档案专业的同时,相应编写了大量的教材和讲义,培养出了一大批具有较高素质的档案专业教师。1985年,中国人民大学培养出了首批档案学专业硕士。

美国的档案高等教育一直以研究生教育为主,没有档案专业本科教育。教师授课没有标准的教材,通常都是自编讲义,档案教师少之又少,全美加起来不足十位。迄今为止,共有23个州的38所大学设有档案专业的研究生教育。美国档案工作者协会于1994年通过了《档案学硕士学位课程指南》。该指南将学习课程分为三类,即档案学知识、相关学科知识和辅知识。教师授课的原则是偏重于具体原理和实际操作的讲授,授课形式灵活多样。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中美两国档案高等教育,无论是在教育体系、还是在教学内容、师资力量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其主要异同点在于:(一)在学科设置和师资力量方面,我国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档案高等教育体制,拥有丰富的档案专业教材和齐全的师资力量。而美国只有研究生教育,没有档案本科生教育,缺乏专门的档案学标准教材和专职教师。(二)在授课内容和形式方面,我国的档案专业授课形式略为死板,教师非常注重理论知识,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要求不是很强。而美国则注重于专业技能、相关学科知识和科研能力的培养。教师经常带学生去各类档案馆参观实习,然后在课堂上进行模拟表演,这种形式类似于MBA的案例教学,其教学效果相当不错。对照美国高等教育而言,我国档案专业教育存在着一些不足:①教材内容滞后,跟不上档案工作发展的最新形势和国内外档案学研究的最新成果;②学生动手能力弱,知识结构单一,对现代信息技术和相关学科知识缺乏相应的了解和掌握。笔者认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精神,强调实践技能和个人能力的发展;关注现实、保持与实际部门的联系应该是我国档案高等教育今后发展所应侧重的内容。

二、继续教育

1992年,国家档案局档案干部教育中心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举办了“档案干部继续教育电视讲座”,并出版了相应的电大教材。1997年制定了《档案专业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提出了档案专业人员继续教育的目标、形式和要求。随后,又颁布了《全国档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九五”培训要点》,该要点列举了18个方面的教育内容,主要有:电子文件的产生对档案工作的影响;档案术语的标准对档案学理论的影响;新型载体材料的保护技术、方法;当代档案馆的性质、功能;档案馆网布局及档案流向问题;走向21世纪的档案开放与利用;档案鉴定理论与企业档案的管理;信息共享档案目录中心的建设;文件中心和联合档案室;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检索体系等若干问题。

美国的继续教育是指某些大型档案馆对本馆新聘任的档案业务人员进行的一种大学后教育。美国国家档案与文件局建立了为期2年的在职培训制度。该制度要求新聘人员必须具有大学本科或本科以上学历,通晓美国历史,且具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由于竞争激烈,应聘者一般都具有相关专业的硕士学位。培训内容分为课堂教学、岗位轮训、论文写作及考评四个大方面。课堂教学的内容,主要有档案原则与技术、国家档案与文件局及其各部门的职能和任务、行政组织和管理程序以及人事、财务制度等、档案保护技术理论与实践、联邦文件管理和新技术的应用。这种培训方式,自始至终对学员要求非常严格,任何人都不敢有丝毫的松懈。

通过以上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中美两国的继续教育对推动两国档案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两国继续教育都是由行政管理部门牵头,教育内容丰富多彩,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着的现代社会。不同点在于:(一)对教育对象要求不一。在中国,所有从事档案工作的人员,不论其学历高低与否,均可以参加继续教育学习。而在美国,只有拥有大学本科或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员,才有资格参加继续教育学习。(二)在教育内容方面,中国比较注重对档案学基础理论及核心课题的研究。而美国则注重于对新技术的学习及对档案部门行政职能及人事、财务管理等知识的提前介入。岗位轮训是美国继续教育工作中最独到、最吸引人之处。学员在2至3个月的轮训期间,被交叉派往10至12个部门进行实习,熟悉馆藏、广泛直观的了解档案局(馆)的各项业务。各部门负责人可借此了解每个学生的特长和弱点,方便日后的聘用工作。无论是受训者还是培训者,都对这种作法感到非常满意。笔者认为,中国可以参考借鉴美国的这种轮训方式。当然,良好的投资是这项培训成功的必要条件。

三、岗位培训

1985年6月,国家教委、国家档案局在成都召开了“全国档案学教育改革座谈会。”会议提出中国档案教育必须由倚重职前教育向在职教育转变。自此,档案在职教育迅速发展,类型不断丰富。各地陆续建立了档案干部培训机构或基地,受训者不计其数。1990年7月,在辽宁鞍山召开的“全国档案教育工作座谈会”特别强调了要将岗位培训作为迅速提高在职档案干部队伍专业素质的有效方案。随后,国家档案局又在《关于开展档案人员岗位培训工作的意见》一文中明确要求,在1995年年底之前必须对所有在职人员轮训一遍,并将岗位培训合格证书作为上岗任职的资格证明。此后,该项工作在全国各地蓬勃开展。

美国岗位培训对象可分为三类:即从业前接受过和未接受过档案教育的档案专业人员和对档案专业感兴趣的业余爱好者。美国档案工作者协会一直是为美国档案界提供最为全面系统的岗位培训的重要力量。该协会在每年的春、秋两季以及夏季年会期间,大约要举办25-30个培训班。培训内容主要有16类,即收集和征集、鉴定、档案教育、著录与编目、电子文件、职业道德、信息科学、管理、社会宣传(包括档案馆及档案人员的管理)、口述史、保护、利用服务、特殊载体、专门馆藏、概论(档案原则与实践介绍)等。美国国家档案与文件局的现代档案学院也是提供档案管理人员培训的一个主要机构,每年夏、冬季都要举办一期培训班。

综上所述,中美两国的岗位培训为两国档案工作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主要异同点在于:(一)培训目的不同。中国的岗位培训是一种上岗资格证明,而美国的岗位培训则是档案专业人员和档案业余爱好者获取和加强专业知识的一条主要途径。(二)培训内容不一。中国的岗位培训课程是我们经常所说的档案五门基础课,即文书学、档案管理学、档案编纂学、科技档案学、档案保护学,课程内容相对而言比较滞后。美国的岗位培训课程比较侧重于对档案工作具体业务环节的讲授。尤为突出的一点是,非常注重对“口述史”的讲授,这一差异缘于中美两国档案工作者对“口述史”的理解程度。美国档案工作者比较注重对“口述史”的研究和探讨,中国档案工作者还没有普遍意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美国史密森研究院档案馆前任馆长威廉·W·莫斯先生所著的两本口述史专著——OralHistoryProgram(口述史计划手册)和Archives,OralHistoryandOralTradition(档案、口述史与口头传说)在国际档案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笔者认为,把这项工作当作填补历史空白、完善馆藏结构的一种有效措施,应该是行之有效的。

参考资料:

1窦晓光:《论我国档案继续教育的几个问题》,《档案》1998年第1期。

2张照余:《走向辉煌——档案教育事业的形成与发展》,《中国档案》1999年第7期。

3李音:《美国的档案教育与培训》,《中国档案》1999年第8期。

4吴建华:《关于档案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几点设想》,《档案学通讯》1996年第2期。

中美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儿童似一张白纸,可塑性极大,而美术活动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活动,画画、折折、剪剪、涂涂等,很适合儿童爱动手的天性,在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综合实践领域中,能锻炼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同时对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实践能力的提高以及耐心细致的良好习惯的养成有着好的作用。

二、以美益智,培养想象创新能力

创造性的培养是美术教育的核心和灵魂,儿童美术教育是一种创造性的教育,能激发儿童无尽的想象力,通过美术活动来发展儿童的想象力,比其它学科更能让学生愉快的接受,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来进行。

1.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多思、多练,学会创造美

习作和创造是检验学生美术知识运用和审美观念表现传达的重要环节,也是检验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又是启发学生思维和兴趣,发展学生主动性和特长的极好机会,教师要注重学生练笔,要尽力为他们营造和谐轻松的习作环境与创造环境,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大胆构想,学会主动创造美。如在学习《手型的联想》一课时,我采用小组之间竞赛的形式,学生画完一幅画,可以继续画第二幅第三幅,比谁的想法奇特有新意,比谁的小手变化多。比赛结束时,学生以手性为基础,通过想象添加,画出了很多创意的画,如同一个五指分开的形状,有的同学变成了帽子,有的变成了小鱼,有的变成了一座山上的五棵数,有的变成柳树,还有的变成了果子树,五人合唱团,还有的变成了五指山,一朵凋零的花朵。孩子的想象力奇特的让人折服。

2.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针对儿童的好奇心,我在课堂上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把教学工作变成学生欢乐鼓舞和全面发展的源泉。如找一些绘画材料,一些新方法来画画,让学生知道画不但可以画在纸上,还可以画在树叶上,画在布上,地板上,石头上,不但可以用笔画,还可以用矿泉水瓶子,用手指画,用植物籽粒粘贴画,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想象力也充分调动起来了。

3.依托评价展示,巩固创新意识

营造良好的表现氛围,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表现自我是人的本能,也是人类发展进步的动力,小学生有自我表现的欲望,只有及时肯定学生取得的成绩,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木偶戏》和《提线纸偶》时,在学生通过展示讨论评价作品的动作表情服装方面,哪些地方有创意,与众不同后,让学生分组分角色表演,把自己的想法惟妙惟肖地演义出来,这样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表演欲望,巩固了创新意识。

三、以美育德,陶冶高尚的情操

美术是一种思想情感的形象表现,它作为艺术与美的结合,给人类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触动人们心灵深处的精神情感,启迪着人们智慧的心窗,通过美术活动感受美的形象,美的意境,拨动其情感之弦,在愉悦中受到教育。有个宽大的胸怀和广阔的眼界,从而培养追求真善美,摒弃假丑恶的情操,努力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自觉抵制不良的社会现象,促进全面和谐的健康成长。

中美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教学风格

(一)美国设计类教学“市场派”与“创意派”倾向

1.受美国式实用主义文化的影响,美国高校的设计类教学也带有强烈的实用色彩。学生的作品注重细节、实用性与商业性。2.设计教学强调创意的独特性,注重设计师个人独立的精神与追求。在美国高校的教学评估中,学生作品的最终效果对他们来说往往不是最重要的,设计师的独立创作精神和设计思考的过程更受重视。3.由于美国多元化的社会环境和自由的生活气息,学生无论在课程选择还是设计方法选择上都体现出很大的自由性。学生的设计方式更加自由和多样化。从总体上看,美国高校的设计教育提倡创意、实用性能与美观性的结合,强调高新科技对设计的支撑作用与跨学科的创新思维。

(二)国内设计类教学“学院派”倾向

相对而言,国内高校设计教学则较多偏重于造型、美学形式与整体艺术效果。国内大多数高等院校设计学科的专业教师往往有美术学习背景,强调设计作品的美感和艺术形式。在这种教学理念下,学生的作品也更具概念性与艺术性。但“学院派”设计离市场需求和受众较远,学生在走出校园后通常会有一定的不适应性,与市场化设计鸿沟较大。

教学设备

(一)美国教学设备的科学化与人性化

由于美国的科技和材料工业都比较发达,美国设计类院校的教学设备也十分先进和人性化。多数高校都覆盖有无线网络,学生可随时随地上网,通过网络搜索资料和素材。除此之外,免费扫描仪、自动投币的复印机、打印机等自助服务设备在教学楼处处可见,为学生提供了很大便利。美国设计类院校比较注重实验教学,实验室和实验设备相当齐全。诸如喷绘、染织、金工、木工、金属铸造、玻璃陶瓷等实验室,多数实验室都配备先进的设施器材和专门的指导人员,学生一般只要经过登记注册和教导就能使用,没有专业限制。设计类学生在进行专业创作时可以利用便捷的资源和设备实现自己的创作意图。跨专业的实验空间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跨界思考能力和创意思维,给学生的创作提供了更多选择和可能性,也充分体现了艺术与技术的统一。此外,很多设计类院校还针对部分学生的专业需求提供独立工作室。尤其是在研究生教学这一块,多数院校都给研究生安排了独立的设计工作室。学生可以在自己的私人工作室里自由安排空间,进行专业创作。

(二)国内设计类教学设备仍需改进

国内大部分设计类院校学生的工作空间仍然是以教室、寝室为主。虽然教学设备和实验室环境已逐渐完善,但学生在使用时仍存在很多障碍。很多院校的实验室和实验设备只在相关的专业课程期间开放,学生在课外使用需要严格的申请和审批。此外,部分实验室和实验设备在开放时还存在专业限制,实验室资源共享不足,给学生的使用带来很大不便。因此,如何优化实验教学条件,完善实验设备管理是值得国内设计教学人员思考的问题。

校企合作

(一)美国校企合作更具稳定性与永续性

美国非常注重设计教育的校企合作,企业无论从资金还是实践环境上都给予高校大力支持,而且这种支持往往是长期、稳定、公益性的。由于紧密的校企合作和学习,美国学生的设计也往往比较商业化、市场化,更接近企业需求。如美国哥伦布艺术与设计大学(COLUMBUSCOLLEGEOFART&DESIGN)与维多利亚的秘密公司(VICTORIA''''SSECRET)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维多利亚的秘密公司每年为哥伦布艺术与设计大学提供丰厚的资金赞助和最新设计材料的供应。此外,公司还常年在学校设置“维多利亚秘密设计大奖”等多个比赛和奖项,获奖的产品设计能得到在维多利亚秘密品牌店进行销售的机会。

(二)国内校企合作仍需深入

中美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初中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更喜欢有趣自主的课堂形式,他们会乐于尝试,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创作表达。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以生为本,采用多样教学形式与学习方式,给学生更多自主空间。如引入情境,学生观察比较、想象驰骋;或组织美术欣赏与评价,说说个人感受与想法;或交流讨论,探究美术构思,获取知识与技能;或提供材料,学生自由绘画、模仿翻新、大胆创造,等等。这样避免了单一的讲解,打破了“曲高和寡”的局面,学生不再是被动听讲,被动模仿,而是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展示自我,使他们的心智和艺术创作巧妙地融合起来,进而提高学生美术素养与审美情趣。

如教学《以刀》时,采取猜谜、作品欣赏、观察比较、讨论探究等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诱导他们结合木刻版画特征,设计与制作创意性的黑白木刻作品。比如猜谜引入:要求学生猜猜我国过新年的时候贴于门上的手持器物的人的名字。然后教师呈现木刻年画“门神”图片,提问学生古代年画是怎样制作的?最后教师简单介绍传统木刻版画的样式、形式和特点,让学生感知版画,提高学习兴趣。又如欣赏《正面的自画像》与“明暗素描头像”时,可先比较刻刀的用法,再亲自在小木板上用圆刀与三角刀进行刻画,感受两者刻出的线条是否一样,试着总结归纳。这样,通过观察对比,学生亲手尝试刻刀,增强体验,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便于交流与表达。比较“黑白稿”与“实景图例”时要求学生说说版画底稿构思时的注意事项,使其自主探究有关版画底稿的构思,分析黑白木刻版画展现的内容,强化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尊重差异,实施分层教学

由教育心理学理论看,学生因受到社会环境、家庭因素、遗传因素的不同影响,他们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差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个别差异”。在教学过程中,若要促使全体学生主动、全面发展,教师需要分层教学,换而言之,就是根据教学对象智力以及非智力因素发展中的个体差异,区别对待,发掘学生潜能,探寻教学最佳结合点。另外,由美术课程标准看,美术教育绝非只针对少数学生,而是面向全体学生,所以要坚信每位同学均具有美术学习能力,尽量让不同发展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进步与发展,让他们充满学习信心。

所以,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需要遵循因材施教的理念,注重教学分层,针对学生不同的认知能力,设计不同的目标,提出分层问题,布置分层练习,予以分层指导与评价。给学生更自由、更广阔的想象创造空间,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其结合自身绘画能力,自由选取学习内容,得到不同的表现,让更多的学生体验美术创造的成功,进一步保护与提高基础较差、表现能力较弱的同学对美术学习的热情。如教学《时间的“表情”》时,我设计了如下分层制作目标:学困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与制作作品雏形即可;中等生需借助所学知识,发挥一定想象,在基础作品上增加创意;优等生要综合运用原有知识与技能,发掘与利用多样材料创造,设计出独具特色的优秀作品。这样,就可以尊重与发挥每位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

总之,在初中美术教学中,为了更好地适应新课程与素质教育的要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教师需要从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形式的设计与组织、分层教学等方面下功夫,为学生营造生动、自由的学习环境,使他们带着积极的情趣主动地进行美术学习活动,进行个性化创造。

中美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一)初中美术情感教育渗透力不足

笔者就某一中学某一次美术课作为实例进行研究,探讨教师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对学生美术鉴赏能力提升的影响,将20名学生分成两组进行不同方式的美术教学,受到情感教化的学生对艺术画作的分析和鉴赏更为深入;接受技能教学的另一组学生可熟悉地掌握绘画技巧。然后给两组学生布置独立创作的作业时,接受感情教化的学生创作的作品的艺术价值与创新性远远强于只接受技能培训的学生。

(二)中学美术情感教学模式受传统观念的制约

美术教学在初中教学中地位不高,美术师资力量薄弱,美术教师接受的讲学与培训机会少,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陈旧,使得原本活跃灵动的美术课堂变得枯燥乏味。部分教师对教授的美术画作认识不足,对画作的艺术价值评价不准确。对美术的价值没有从“人的情感”中探求真知,被利益化的市场价值导向误导。美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渠道,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传统教学手段没有真正引导学生发现艺术的美,美术课堂中的艺术氛围没有真正营造出来,更挫伤缺乏美术兴趣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解决初中美术教学情感教学问题策略

随着初中美术情感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在发现其发展过程中已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以下改进建议,为促进初中美术情感教学提供发展策略。

(一)开发多样性美术课程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发扬传统美术教学的优良之处,如对我国传统艺术画作的画风分析、虚实相生的传统画技的特点及山水人物特殊画风的传承,在此基础上注入对中国传统美术的情感。对一幅巨大的山水画作,作业时怀抱何种情怀进行创作,分析画中的人物表情、动作和行为特点,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画作的伟大力量。同一幅画作还可从不同鉴赏角度进行分析,激发学生思考画作的不同特点,除作者的爱国情感之外,还要有对祖国美好河山的赞美之情,感叹大自然的伟大奇妙。山河自然组合的意境、山环水绕的美妙都具有一种神奇力量,通过画笔展现在众人面前又是另一番滋味。教师可根据此类方法开发学生的情感世界,引领学生发现心灵的美,升华学生的情感世界,促进学生感性与理性思维综合平稳发展。

(二)发掘美术情感教育“人文性”

中学美术教学是多数学生学习美术的启蒙阶段,中学生在身心成长变化中情感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中学美术教育注重培养多数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不是培养专业艺术家极其高端的美术技能和技法。提高中学生的美术情操需从学生心理情感变化特点着手,在课堂上适当培养学生的独立创作精神、空间感知能力和思维灵动能力。灵感来源于现实中的各类客观事物,更高于现实,需要学生自主发动思维,在学生进行创造性思考的过程中,需要对其情感认知能力进行升华。

三、结语

快节奏发展的社会环境让多数人忽视了人文关怀,应试教育目的性过强,多数学校容易忽视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导致多数青少年情感世界一片空白,甚至往畸形方向变化,不但不利于初中美术教育的良性发展,甚至会产生社会问题。美术学科总体以提高学生欣赏评述、造型表现、综合探索与设计应用为教学出发点,而创新出奇的思维是美术教学的硬性要求。将情感教学融入美术课程中,关注学生情感变化,引导学生情感成长向积极乐观方向发展,帮助学生发现美术多元化情感内涵,同时体现美术教学的人文特点。

中美教育论文范文第7篇

一、理念

美国中学数学教育更注重数学思想思维方法、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具备利用数学工具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样的教学理念也一直贯穿于美国数学教育的过程中,比如当讲到函数概念时,不是单纯生硬地告诉学生y=(fx)是一个函数、有定义域、值域等理论化、概念性的东西,而是告诉学生函数是一种关系,生活中的很多事物之间的关系都可以用函数来表示、分析、解决,使学生能够建立所学数学知识与生活中实际情境的联系。相比之下,我国中学数学教育更加强调数学知识概念本身的扎实理解与掌握,一个明显的好处是可以为学生打下良好的数学基础,但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很难真正运用数学工具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教学形式

在我国中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发挥了教学的主导作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教师按照课程标准与考试的要求安排教学内容,主导教学过程,学生有义务去掌握老师所教授的内容并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相比之下,美国的课堂教学更加看重学生的学习体验,更多地强调计算工具的使用,比如普遍使用Ti系列计算器以及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更强调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而不只是对数学知识本身的学习。

三、教学内容

在具体内容安排上,国内数学教育更加注重学生对于知识概念的掌握与扎实理解以及对解题能力的培养,因此穿插了很多意在强调不同解题方法的例题以及课后练习,而国外数学教育则更加强调以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作为引入,并在教材中穿插很多实际的案例,以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与应用的联系。

四、考核标准

在美国,相对来说更加侧重对能力素质方面的考查。“学术才能测验”(SAT)这一考试工具是很多学生、学校认可并采纳最具权威的水平测试工具,作为考试工具,SAT重在测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意在甄别学生学术能力的高下,SAT考试没有统一的时间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何时何地参加SAT考试。而我国采取高考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甄选,侧重于对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以及所具备的解题能力的考查,两者侧重点不同,前者更加侧重能力的迁移性,而后者则更加强调检验学生在高中阶段所掌握的具体知识与技能。

综上所述,中国学生具备扎实良好的数学基础与解题能力,如果能够更加强调数学知识的情景化教学以及数学知识本身的应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那么一定能够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出真正能够发挥数学工具作用、具备解决问题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中美教育论文范文第8篇

1.1一般资料

1.1.1美国麻醉护理教育内容的描述

美国弗吉尼亚联邦大学的麻醉护理教育项目分为三类:硕士项目、临床型博士学位项目和联合项目。联合项目以硕士层次为主,但学生可选修博士课程。所有培训项目均为职后教育,即申请项目的学生必须为弗吉尼亚认证的注册护士,并具备一定的临床工作经验。教育课程以麻醉护理专业课程为主,辅以麻醉基础课程和科学研究,临床实践贯穿了整个培训周期。

1.1.2中国麻醉护理教育内容的描述

中国徐州医学院现有的麻醉护理相关教育以“护理学———麻醉护士专科方向”的形式出现,历经中专、大专和本科三个层次,为职前教育,即学生尚未获得中国法律认证的注册护士资格,也没有临床工作经验。教学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历时2.5年的普通护理学教育,第二阶段为历时1.5年的麻醉专业课程教学阶段,最后一年为临床实习阶段。

1.2方法

采用教育家贝雷迪提出的教育比较四步法对中美课程进行描述、解释、并置和比较。描述:包括中美两国麻醉护理教育的教育类型、教育层次、学生准入要求和培训课程;解释:归纳中美两国麻醉护理教育在以上4个方面的内容和特点;并置:对两国麻醉护理教育内容进行分析,形成比较概念,提取比较要素并以表格形式呈现;比较:对上述三步形成的所有内容进行全面比较,得出结论。

2结果

2.1中美两国麻醉护理教育的比较

以麻醉护理的教育类型、教育层次、学生准入要求和培训课程内容4个维度作为框架,对中美两国现有麻醉护理教育形式进行比较。

2.2教育类型和教育层次比较

美国的麻醉护理培训在1933年前由当地医疗机构承担,为非学位教育。随后,经国家出台相关学位文件,麻醉护理开始向学位教育变革,培训机构也由当地医疗机构向大学转移,直到1998年美国麻醉护理教育最终确定硕士学位教育是其最低教育标准。在美国发展麻醉护理教育的过程中,其教育类型一直都为职后教育,教育层次自1998年开始提升为硕士及以上层次。中国的相关教育主要以“护理学———麻醉护士专科方向”的形式出现在极少数医学院校,在1993年徐州医学院率先与南京六合卫校联合开办三年制中专层次的麻醉与急救护理专业;此后又与福建闽北卫校合作开办大专层次教育;直到2004年徐州医学院开设本科教育层次的“护理学———麻醉护士专科方向”,除了学院派的麻醉护理教育形式外,各地医院也开始自发组织小规模的麻醉科护士的岗位培训,但形式各异,缺乏统一的系统,在此不做详细比较。由此可见,中国的麻醉护理教育发展史并不长,具有一定规模的麻醉护理教育均属于职前教育,教育层次经历了中专-大专-本科的提升过程。

2.3学生准入要求比较

美国弗吉尼亚联邦大学的硕士学位麻醉护理教育项目每年仅招收24~36位学生,解读项目的培养目标发现,其以培养能在临床为患者提供专业麻醉护理服务、制订完善的麻醉护理计划的实践型护理专家为目标,因此,对学生的准入要求比较严格,从教育背景、工作经验、学习能力、知识基础等多方面对申请参加培训项目的学生做了相关规定。可见,美国的麻醉护理教育属于精英教育,要求学生具备高水平的综合能力。中国的麻醉护理教育以学院派的职前教育为主,是在通科护理教育的基础上加入麻醉护理特色,对于学生的准入没有设定特殊要求。申请参加麻醉护理教育的学生只需要具备相应教育学历,并通过国家组织的适用于所有专业学生的统一招生考试即可。

2.4培训课程内容比较

美国弗吉尼亚联邦大学的硕士学位麻醉护理教育项目的课程可分为三类:麻醉护理的高级医学课程、麻醉护理的专业课程和麻醉护理的研究课程。其中,麻醉护理专业课程占据了重要地位。从麻醉护理教育的课程设置可以看出,美国采用的是模块式教学模式,即根据学生的能力及水平,将一门课程分为多个层次分段教学,如麻醉护理的原则和实践分为了五个层次,即Ⅰ~Ⅵ。这是一种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能够充分培养个体,使其具备优秀的职业素质。其次,弗吉尼亚联邦大学的麻醉护理教育为硕士以上层次的学位教育,因此,对于学生的科研能力具有一定要求,在课程中专门开设了研究方法的课程,以此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思维方式。此外,由于麻醉护理教育的专业实践性强,临床实习也为麻醉护理专业教育的重中之重,划分了6个阶段进行(即临床实习Ⅰ~Ⅵ),时间占据整个培训周期的50%,约12~18个月。中国的麻醉护理教育以通科护理教育课程为主要部分,即基础医学课程和护理专业课程,麻醉护理专业课程仅占据全部课程比重的15%左右。研究方法类课程没有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另行开设。徐州医学院的“护理学———麻醉专科护士方向”分为三个阶段,第三阶段为历时1年的临床实习,其中半年为内外科实习,半年为麻醉科实习,临床实习时间在整个教学周期中仅占据10%。

3讨论

3.1形成系统的课程是培养麻醉护理人才的前提

美国麻醉护理学会已有全国统一的指南对麻醉护理教育应该涉及的课程领域、培训周期、理论/实践课时的比例等做出了明确规定,保证了麻醉护理教育的统一化和系统化。我国职后麻醉护理培训仅在各地医院内部小规模开展,缺乏统一标准,在培训周期、课程领域等方面存在百家争鸣的现象。因此,我国的护理界学者应尽快开展麻醉护理职后教育的相关研究,运用科学方法形成系统的麻醉护理课程,推动我国麻醉护理职后教育规范化,以促进我国麻醉护理教育的发展,同时为我国出台相关政策文件提供依据。

3.2职后教育是中国麻醉护理教育的发展趋势

首先,麻醉护理工作本身的复杂性和技术性,以及麻醉患者围麻期意识状态的特殊性(非清醒或半清醒状态),都对麻醉护士的素质、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因此,接受没有任何临床工作经验的学生参加麻醉护理教育并不合适,可能导致他们进入麻醉科工作上手慢,无法快速胜任高强度和高难度的麻醉护理工作,这将对围麻期患者护理安全存在一定隐患。其次,中国目前的麻醉护理教育形式,即“护理学———麻醉专科护士方向”是在普通护理教育的基础上增加部分麻醉护理相关课程,使得学生早期、初步地接触麻醉护理的概念。在课程设置中,应该处于核心地位的麻醉护理专业课程仅占据课程比重的小部分,培养的学生在实际进入临床麻醉科后,还需要进一步接受岗位的继续教育,才能完全胜任麻醉护理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导致教育成本效率不高。最后,麻醉护理教育走职后教育路线是国际发展大趋势,在经济全球化、科技大发展的当今社会,中国应紧跟国际麻醉护理发展潮流,向职后教育转型。职后教育的发展将从两方面进行。

3.2.1以核心能力模型为指导培养麻醉护理人才

“以能力为本位”是近些年国内外职业教育所提倡的方式,这种以职业能力为培训立足点的教育能够针对性的培养具有专业工作能力的护理人员。麻醉护理作为一门临床专科性强、能力要求高的专业,采用以能力为本位的培养模式,能够更好地适应临床对于麻醉护理专业人才的需求。蒋莉莉、胡嘉乐等对麻醉护士的工作范畴和核心能力做了系统研究,这对开设以能力为本位的麻醉护理课程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未来接受此类职后专业教育的学生将被授予相关证书,并能从事临床麻醉护理工作。

3.2.2麻醉护理教育走专业学位道路是未来展望

美国的麻醉护理教育经由非学位职后教育向学位教育发展,截至1998年全部转型为学位教育,并以硕士学位为最低教育标准。它的发展轨迹可为我国所借鉴,我们应以能力为本位的职后教育为起点培养麻醉护理人才,首先发展非学位教育,随着麻醉护理教育发展逐渐成熟,可在能力为本位的教育课程基础上增加科研类课程,使之逐渐达到研究生教育水平,发展麻醉护理的学位教育。这一方面可为临床优秀护理人才提供深造机会,开拓护理人才发展道路,在中国特色社会背景下稳中求速,既保证了临床麻醉护理质量,又加快了麻醉护理专业发展;另一方面,可推动护理学科下属二级学科的发展,为护理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提供发展借鉴和依据。

4小结

中美两所学校麻醉护理教育在教育类型、教育层次、学生准入标准和培训课程内容等方面存在差异。美国麻醉护理为职后教育,硕士学位教育是其最低教育标准,参加培训项目的准入学生均具备一定的教育背景,并且是在临床相关科室工作过一定年限的注册护士,教育内容以麻醉护理专业课程为主。我国以“护理学———麻醉专科护士方向”的形式开展职前教育,教育层次历经中专-大专-本科的过程,学校对于接受麻醉护理教育的学生没有特殊的准入标准;教育内容以普通护理教育课程为主。经过中美比较,我们对中国麻醉护理教育提出以下建议:

(1)形成系统的麻醉护理教育课程;

(2)职后教育是未来发展趋势:

(3)以能力为本位的职后教育为起点,以护理学位教育为未来目标。通过以上努力,以保障患者临床麻醉护理安全,推动麻醉护理学科发展。

中美教育论文范文第9篇

现在独生子女众多,他们一般受到两代人的宠爱,过度的家庭宠爱容易导致他们的情感和意志力薄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关注和鼓励,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帮助学生在心理上树立成功感受,在细微进步的过程中积聚起朝前走的动力,当他们获得了一点小小成就的肯定与鼓励后,必然会想要得到更大的成就。这就是对学生创造热情的激发,也是对学生潜能的诱导。教师要为学生构建一个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使其在美术学习过程中,能够用感情去体验,能够保持稳定、长久的审美兴趣。

二、初中美术教育提升学生审美素质的方式

1.加强审美教育

在初中美术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加强审美教育的开展,这样有助于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和落实。初中美术课程教学,需要教师克服上课的随意性,保证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但是也需要避免将学生向画家方向培养。在美术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初中美术教育的现状,向学生传授一些基础的绘画知识,并且关注学生审美素质与创造能力的提升。如,在课堂上多开展美术欣赏,美术欣赏课程教学的开展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艺术感知视野;强化学生的编织、剪切、版画等一些手工课的培养训练,以达到训练学生想象能力与审美能力的目的。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自身仪表,用整洁大方的穿着和板书熏陶学生,帮助学生养成积极、健康的心态。除此之外,教师还必须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帮助学生认识和创造美术作品,如能够从线条的搭配、色彩的搭配等方面表现作品。教师不能给学生限定太多的规则,否则容易限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造成学生作品中个性张力与内在活力的不足。因此,不论学生的作品所表现的是印象派特点,还是画面表现过于平淡,在讲评的时候教师都需要多鼓励学生,挑优点讲评,对学生创造性的一面加以肯定,以激发学生创造美和表现美的想法。笔者最近几年在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开展的改革工作,获得了一定的效果。

2.美化育人环境

最近几年,我国强化基础教育建设,不断进行教学环境与教学条件的优化。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努力让学生养成爱学习、讲卫生、爱护学校环境的习惯。另外,在美术教学中还可以通过生动具体的形象,向学生开展潜意识的思想教育与审美教育,这种教育形式的重点与核心在于以情动人,而不是要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述,教师甚至可以用静默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感受,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如,在教学楼内张贴罗中立的油画《父亲》,作品中的父亲是一位生活贫困的老农;张贴王福春的摄影作品《建设者之歌》,这幅作品表现的是一位吃苦耐劳的建设者形象;张贴彭耘的国画山水作品,其作品表现的是对家乡山河的赞美之情;等等。学生看到这些作品就会在心中产生一种振奋、努力的学习精神和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学生在感受自然美和艺术美的过程中,也在接受审美教育,学生辨别美丑的能力会自然地得到提升。

3.引领学生发现美

美是无处不在的,在初中美术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进行充分了解,以学生的视角为基本出发点,调动与启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且在美术课堂上让学生尽量多地接受一些美术工具和材料,帮助学生提升美术运用技能,在潜意识中提升学生认识美、发现美和欣赏美的能力。初中美术教师就是学生认识人类艺术美与自然美和社会美的引导者,其能够让学生了解美的表现方式与运行规律,从视觉、触觉等多个感官方面触动学生,培养学生的审美心理,并最终让学生能够用自己的力量创造美。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审美素质的培养,主要是通过美术欣赏课程教学。初一美术的学习内容是欧洲的近代风景画、静物画等,这个单元所选择的题材都是生活化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让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普通事物进行观察,将生活中的艺术和人的感情联系起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在上课之前可以让学生依照自身的喜好收集一些与学习内容相关的资料,如,让学生搜集要学习的作品创作者的生平轶事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先向学生展示一些经典作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光看待、品评作品。

4.深层次引导帮助学生形成审美心理特质

在上美术欣赏课的时候,学生都会对艺术课程有自己的看法和理解,在开始接触艺术的时候,学生的审美思想还不成熟,因此多是用自己的眼光去品评、看待,最初他们认为好的绘画作品就是画得像的作品,对一些外形画得不那么像的作品完全不理睬,是这些学生觉得画得不像不美的作品却是教师要介绍的世界名作。受到这种反差思维的影响,学生会慢慢认识到艺术作品不是外观画得像就是好的。学生有了这种思维方式后,就会突破表面的框架限制,探索作品表现的内在核心理念。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各种不同的美术作品时,需要选择一些内在核心理念不同的作品,让学生能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艺术作品,从而拓展学生欣赏艺术作品的眼界,而不能够只是将学生束缚在一个纯粹的欣赏区间内。如,教师将徐悲鸿的作品展示给学生欣赏时,学生会觉得很有气势,不自觉地就会对这些作品表示赞许。但是当教师将刘海粟的作品展示给学生的时候,学生会觉得看不懂,表现出非常迷惑。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这两位画家艺术创作风格的差异,以及各自使用的用色习惯和材料的差异。通过对这两位艺术家的作品的展示,可以让学生了解艺术家对美的追求不在于外在的像与不像,此外,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艺术作品对自然美的一种追求,引导学生在感受画家创作的美好形象的同时,体会作品当中所存在的各种纯真动人的思想情感,让学生在进行艺术作品欣赏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生活与艺术的情趣,并且从中感受到教育的思路。

三、结语

初中美术教学是义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教师要对以往的教学方式进行相应的改变,在树立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初中美术教学要以学生的兴趣激发为切入点,不断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以达到提升学生欣赏能力的目的。按照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断提升美术教育效果。在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可忘记素质教育的教学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教学重点,切实将学生的审美水平提升至新的层面,将学生带进艺术学习的乐园,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国家的情感。

中美教育论文范文第10篇

1.1色彩的搭配

单一的颜色对于一个设计作品来是不能充分展现所要表达内涵的,除非有特定的要求。如果色彩与色彩进行搭配,就会展现一定的美感效果。但是色彩与色彩之间搭配不得当就会适得其反。有效的利用美术教育当中色彩原理显得相当之重要。在美术教育当中知道,暖色与暖色之间、暖色与中间色之间搭配会产生温暖、温馨,给人以亲近的效果。冷色与冷色之间、冷色与中间中间色之间就会产生寒冷、高冷的气质。高明度色彩与高明度色彩之间搭配就会产生特别明亮的感觉。灰暗色彩与灰暗色彩进行搭配就会产生一种非常幽暗、低调、内敛的感觉。如果把两种差异比较大颜色进行搭配,起到的效果就是特别的不自然、生硬。把多种多样的颜色、不同的明亮程度的颜色搭配到一起,所产生的效果就是,特别灵动、可爱、活泼。如果要营造一种安安静静的气氛、氛围,那就把色彩度相对不高、明度较暗的色彩进行搭配。如果想要展现华丽、外放、张扬的个性就要把色彩度较高的颜色搭配到一起。如果要展现沉稳、低调,就把色彩度低的搭配到一起。可以说颜色之间的搭配,使衣服的表情更加丰富。在赤橙黄绿青蓝紫当中,这些颜色的符号又是不同的,有的颜色会给人以兴奋,如黄色、红色、橙色。有的颜色给人以沉静,如内敛,青紫、青绿、青色。有的颜色热情似火、阳光奔放,如红色。有的颜色给人以沉稳、冷静,如蓝色。这就是美术教育当中所说的色彩联想。当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年龄段、性别之间以及个体对于颜色的联想是有差异性的。因此,在服装设计当中一定要有效地利用色彩、利用色彩联想、颜色之间的搭配,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服装设计水平。

1.2色彩的调和与选择

色彩的调和就是把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颜色按照一定的规律性、秩序性、和谐性搭配到一起,起到设计当中所想要的效果,或幽暗或愉悦。美术教育中色彩调和知识的掌握与运用会使服装作品的艺术性更加饱满。例如,对一个面料的纯度、明度进行降低,那么就利用黑色对面料进行调和。对服装色彩的纯度进行降低、明度提高,那就利用白色进行颜色调和。对服装色彩度、色相进行降低,就要利用灰色进行调和。对服装颜色对比度进行调和,就利用原色进行调和。例如,红色与绿色的对比度太过于强烈,那么就加入原色黄色进行调节。黄色和绿色产生橙色、黄色和红色产生黄绿色,如此对于颜色对比度过大的问题就得意解决。再有,服装色彩选择性上无不利用美术教育当中所学的知识。一个人的国度、民族、性别、年龄、性格、信仰、高矮胖瘦的不同,在服装设计颜色的选择上就会一定的差异性。美术教育当中,对于每个颜色表情都有详细的介绍。红色,代表着热情奔放、活力四射。橙色,代表着和蔼、阳光、有活力。黄色代表机灵、调皮。蓝色代表着理性。绿色代表着,温和、有亲和力。紫色,代表着纯情、热情。掌握了这些美术知识,才会对服装颜色选择上做到心中有数。

2服装设计中的点与线

在美术教育当中知道,点与线在构图当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点与线通过不同的表现形式,如点的位置、多少、大小形状、色彩及质地。线条的,运动性和方向性的变化,将对服装的功能性、装饰性产生影响。设计当中,想要使服装更具层次,点的利用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将点进行一定的排列组合,衣服上形成纹样。将这种纹样设计到衣服上之后,就不难发现其主体、宾体的层次感啦。如何在设计当中做到变化多样、思路新颖,点的排列、对称、颜色、尺寸大小是重要因素,利用点的不断变化,使得设计更具空间感、更加丰富多彩。服装作品的韵律表达、节奏表达、情感表达,都是通过点的变化取得的。再说线,线的利用是服装设计中总要的工具。线是服装两个面之间的纽带,线的贯穿才使得服装成为一个整体。服装的结构、造型、装饰、形体都需要线来完成。一件服装设计作品,想要有形态美感、独特风格,都是通过线来变现、创造的。一件服装的完美程度,在于它对人体美的展现。美术教育当中线形艺术对于服装展现的美发挥着作用。线形艺术,对于服装空间、服装风格产生影响。无数点的集合和线的延伸便产生了面。充分的、有效地的把握好点线之间艺术性,最终才能完成服装设计的主导,也就是面。

3总结

通过此文我们探究了服装设计中蕴含的美术教育,充分了解美术教育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体现了,美术教育对于服装设计的重要性。服装设计是对空间形态、面料质地以及变化规律的一种表达,具有艺术性。如果在服装设计当中缺少了对美术教育的运用,那么对于服装的自然结构、服装结构、时尚元素、轮廓造型的表达都会造成影响,使设计作品不够完整,没有表达力、创造力,将严重限制服装设计的思维。从而探究服装设计中的美术教育是绝对有必要的。

上一篇:国际教育论文范文 下一篇:新生教育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