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联合公报范文

时间:2023-10-31 17:20:27

中美联合公报篇1

摘 要:长期以来,中美两国对于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法律性质存在着极大的争议:中国认为中美三个联合公报是有拘束力的条约,美国却否认这一点。这种争议的结果既严重损害了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权威性,更严重阻碍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发展。根据国际条约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理论,特别是从条约的基本特征、美国国内法关于条约的定性、三个联合公报的履约情况等方面进行的深入分析表明,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确定无疑是有拘束力的条约。基于此,中国政府应该积极寻求维护中美三个联合公报权威性及其条约性质的法律对策。

关键词: 中美三个联合公报;条约法;有约必守;法律后果

中美关系的正常化以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为基础。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分别是:中美两国于1972年2月28日发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联合公报》(以下简称《上海公报》)、1978年12月12日发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以下简称《建交公报》)、1982年8月17日发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联合公报》(以下简称《八一七公报》)。中美三个联合公报构成了中美关系的政治基础,成为指导两国关系发展的纲领性文件[1]。实践已经证明,中美关系能否持续、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关键在于美国能否切实有效地遵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但是,长期以来,美国在台湾问题、西藏问题、新疆问题、人权问题、对台武器销售等问题上不断违反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重要原则。美国的上述行为不仅严重损害了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权威性,也严重违反了国际条约法上“有约必守”的原则,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更严重破坏了中美关系的健康发展。从国际法角度分析,美国违反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重要“借口”是:否定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条约性质。因此,从国际法角度对中美三个联合公报进行深入分析,并积极寻找应对美国错误行为的法律对策,就变得非常必要。

一、 中美关于三个联合公报的条约性质争议及其后果

(一)中国对三个联合公报条约性质的认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条约集》(第19集,1972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条约集》(第25集,1978年)分别将1972年的中美《上海公报》和1978年的中美《建交公报》收录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条约集》一直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编辑的、按照年度方式连续出版的、系统刊载自1949年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的条约文件的唯一官方出版物,具有高度的官方权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条约程序法》第16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的条约和协定由外交部编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条约集》。”《中华人民共和国条约集》开宗明义地表示:“该条约集所收入的是条约和条约性质的文件。”这些都是中国政府认可上述联合公报条约性质的最权威理由。另一方面,中国法学界的主流观点均认为,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属于条约,是国际法上具有条约约束力的法律文件。例如,刘文宗教授等认为:根据1969年《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的规定,中美三个联合公报是以"联合公报"形式发表的,当然具有条约的性质。(参见:李红.台湾问题与中美关系[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11):59.)秦晓程教授认为,“对中美三个联合公报条约性质的认识,中国一贯认为其构成中美之间具有法律拘束力的条约。”(参见:秦晓程.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条约的形式研究[D].北京:北京大学,2003:52. )王庆海和刘爽认为,“中美三个联合公报是条约,美国应承担条约的义务。”(参见:王庆海,刘爽.从国际法看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2,(5):24.)周尤认为,“中美三个联合公报是条约。”(参见:周尤.“中美三个联合公报”法律问题初探[D].北京:外交学院,2003:11-13. )彭飞认为,“中美三个联合公报是带有拘束性质的法律文件,对中美两国政府都有拘束力。”(参见:彭飞.国际组织决议作为国际法渊源及其法律效力探析[D].上海: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2010:17.)

综上所述,中国政府和学界均认可中美三个联合公报是国际法上有拘束力的条约。

(二)美国政府官员及部分学者对三个联合公报条约性质的否定

自三个联合公报公布以来,美国的不少政府官员和学者鼓吹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不是条约的言论,不断地质疑其条约性质。具体来说,美国方面关于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不属于条约的观点和理由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只是美国反映未来政策的政治声明,不属于条约,因此没有拘束力。早在1972年2月28日《上海公报》之时,尼克松在和台湾当局驻美国“大使”沈剑虹谈话时就说:“《上海公报》不是一项条约,仅是一项联合声明,双方就各项问题表示本身的立场,并未试图达成协议。”[2]1982年8月18日,美国助理国务卿约翰赫德在美国外交事务委员会作证时指出:中美《八一七公报》只是属于美国未来的政策,而不属于条约或协定[3]。此外,在 《八一七公报》达成以后,美国国务院在给参议院一个小组委员会的信中竟然说,公报“只是总统的一项政策声明”,美国在向台湾出售武器上所作出的承诺“不是一项行政协定,并不具有国际法所有的约束力的权利或义务。”[4]此后,美国国务院一直对《八一七公报》的性质持这种看法[3],从而否定其条约性质。

第二,美国的不少政府官员和学者还认为,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只是美国总统缔结的协议,不属于国际条约,因而没有法律拘束力。美国国会参众两院的一些议员坚持认为,根据美国《宪法》,美国的条约由总统缔结并需要取得参议院出席议员2/3以上同意,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都没有经过美国参议院的同意,不符合条约所需要的国内法程序条件。此外,美国一些学者持否定态度的理由还包括: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一直以来未在联合国秘书处登记;既没有在美国国会的条约集中公布,也未在美国政府的条约集中公布[5]。

(三)否定中美三个联合公报条约性质的严重后果

第一,美国极力否认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条约性质,将《与台湾关系法》凌驾于其之上,并频频以此为由违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规定。《与台湾关系法》是美国国会于1979年3月中旬通过,并于1979年 4月10日由总统签字批准通过的。美国认为,《与台湾关系法》是美国国会正式批准的,属于有效的美国法律,其效力要高于中美三个联合公报。这也成为了美国频频违反三个联合公报的借口。例如,美国在《八一七公报》中明确承诺,限制乃至最终取消对台武器销售。但事实上,美国政府不但没有限制对台武器销售,而且不断提高对台武器销售的数量和性能。美国显然违反了《与台湾关系法》中的承诺,并以近年来两岸军力不对等为由,对中方的抗议不予理睬。

第二,美国否定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条约性质,严重削弱了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权威性,导致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中许多重要内容无法落实。如果说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仅仅是表达了中美之间的某种政治态度,那么这种政治态度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或情事的变化而改变。特别是已经过去30多年了,美国完全可以找到改变这种政治态度的理由,而且美国仅需为不履行这种政治态度而承担政治道义的责任。但如果中美三个联合公报是条约,根据国际条约法上的“有约必守原则”,国际条约法上的“有约必守原则”是指:一个合法缔结的条约,当事方有依约善意履行的义务。善意履行条约也就是诚实地和正直地履行条约,从而要求不仅按照条约的文字,而且也按照条约的精神履行条约,要求不仅不以任何行为破坏条约的宗旨和目的,而且予以不折不扣的履行。(参见:李浩培.条约法概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272.)违约方就需承担国际法上的责任,并且在国际社会中承受极大的压力。美国极力否认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条约性质,其用意就是促使其滑入政治态度的轨道,其结果是不仅导致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权威性大受贬损,而且还导致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中的许多重要内容如“台湾地位问题”、“对台武器销售问题”、“不干涉内政原则”等,均无法有效落实。 第三,美国否定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条约性质,还导致中美关于三个联合公报的许多具体争议问题无法通过条约法框架解决,从而持续争议。如:(1)在《建交公报》中,美国是“承认”还是“认识到”“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这是中美双方重要的一个争议。(2)在《八一七公报》中,美国认为,美国终止售台武器是以中国保证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为前提的;中国则认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与美国终止售台武器没有关系。(3)中国认为,美国的《与台湾关系法》严重违反了中美《建交公报》的原则;美国认为,《八一七公报》中所阐明的政策同《与台湾关系法》是完全一致的,军售将根据《与台湾关系法》得以继续。上述争议无法通过条约法的框架解决,延续至今。

第四,美国否定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条约性质,严重违反了国际条约法上的“有约必守”原则,更是严重破坏了中美关系。根据国际条约法的“有约必守”原则,凡是合法有效的条约,缔约方应该诚实善意地遵守。尽管美国否定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性质,为不遵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寻找“借口”,但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作为有拘束力的条约是无可改变的事实,美国违反条约也难逃其责。进一步而言,中美关系能否持续、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关键在于美国能否切实有效地遵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

因此,必须坚决捍卫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条约性质,这是反击美国违反三个联合公报行为的最有效方法。

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是有拘束力的条约

虽然美国政府官员和美国学者提出了种种观点和理由,否定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条约性质,但是却无法改变其作为条约的事实。无论是从条约法的基本原则和理论,还是从美国国内法的规定,无论是从《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的规定,还是从国际社会的实践,无论是从国际法院的司法判例,还是从中美的履约实践来看,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作为有约束力的条约是值得肯定的。具体理由如下:

(一)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完全具备条约的基本特征

1.中美三个联合公报规定了中美两国的权利义务

国际条约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必须包含具体的权利义务。正如《奥本海国际法》(第8版)的修订者劳特派特法官在“某些挪威贷款案”中所认为的那样:“条约是创设相互间权利义务的意图的体现”。ICJ, Case concerning Certain Norwegian Loans (France v. Norway), ICJ Reports, 1957:49.《奥本海国际法》(第9版)修订者詹宁斯和瓦茨也持相似的观点[6]。在“卡塔尔和巴林间海洋划界和领土问题案”中,国际法院就认为两国之间关于将争端提交给法院的换文和备忘录构成国际法上的条约,因为其创设了国际法上的权利和义务。

ICJ, Case concerning Maritime Delimitation and Territorial Questions between Qatar and Bahrain (Qatar v. Bahrain), Jurisdiction and Admissibility, ICJ Reports, 1994:140-147.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中关于不少权利义务的规定,是非常明确的。具体来说:

《上海公报》和《八一七公报》都非常明确地规定:“任何一方都不应当在亚太地区以及世界上任何地区谋求霸权。”这一规定不仅具有具体的针对性内容,而且在措词上也使用了“不应当”这样一个具有强制性色彩的词语,其义务性规定的特征非常明显。再如在《八一七公报》中,“美国政府声明,它不寻求执行一项长期向台湾出售武器的政策,它向台湾出售的武器在性能和数量上将不超过中美建交后近几年供应的水平,它准备逐步减少它对台湾的武器出售,并经过一段时间导致最后的解决。”这一规定表明,美国承担逐步减少并且最终取消售台武器的明确义务。即使是中美双方争议最大的台湾问题,同样也体现了美国的相关义务。特别是《建交公报》中规定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并基于这个原因,将仅同台湾保持文化、商务和其他非官方关系。这里虽然没有明确地指出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但是美国“同台湾仅保持非官方关系”的前提显然是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否则,假设美国认为台湾是一个独立的国家,是不可能因为“对一个政府的承认”而导致与另外一个国家仅保持非官方关系。以后发生的许多事实也都是符合这一逻辑的,比如:美国的历届政府都表示遵守三个联合公报中关于台湾问题的承诺;都表示奉行“一个中国”的政策,反对“一中一台”或“两个中国”;美国在中国入世的问题上大力支持中国提出的“先大陆后台湾”的策略,等等。

2.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体现了中美双方一致的意思表示

虽然国际条约有正式和简式之分,但这两者之间没有法律效力的区别。在决定条约的法律拘束力时,诸如条约生效的日期、终止的日期和签名等条款都是次要的因素。国际法院在“爱琴海案”判决中也指出:上述内容的缺乏并不影响法院对联合公报法律性质的确定。ICJ, Aegean Sea Continental Shelf (Greece v. Turkey), ICJ Reports, 1978:3.一般认为,确定一项文件是否构成条约的决定性因素是其当事各方在缔造该文件过程中的意思表示[7]。中美三个联合公报正是体现了中美双方一致的意思表示:

第一,中美三个联合公报都是以促进中美之间的友好往来,减少两国的摩擦为目的。早在1972年的《上海公报》中,中美两国已认识到中美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是符合所有国家的利益的,并都希望减少国际军事冲突的危险;之后的中美《建交公报》更是直接以建立外交关系为主要目的;再之后的《八一七公报》同样体现了促进中美关系友好发展的目的。可见,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促进中美之间正常交往的目的和宗旨是非常明确的。

第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同样也以促进世界和平为目的。三个联合公报都有维护世界和平、反对谋求霸权、减少军事冲突等相关内容。可见,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促进世界和平的目的和宗旨也是非常明确的。

第三,中美在三个联合公报中就许多具体的细节也都达成了一致的意见。例如,在1972年《上海公报》中,中美双方就诸多事务达成一致,包括了台湾的未来[8]。《上海公报》签订后,美国总统尼克松在返回安德鲁空军基地的讲话就具体表述了这些一致的意见:我们(中美双方)在很多领域迈开了必要而且重要的第一步。我们就扩大文化、教育和旅游交流达成了一致;我们同意开启并扩大两国的贸易;我们同意加强并扩大业已开始的两国政府之间的交流;更重要的是,我们同意采取一些国际措施以减少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国际冲突和敌对的危险;我们都反对太平洋地区的霸权;我们同意国际争端应该通过和平方式解决。[9]

3.中美三个联合公报是完全以国际法为准的

以国际法为准也是条约的基本特征之一。1969年的《维也纳条约法公约》关于条约的定义就将“以国际法为准”作为条约概念的基本构成要素。“以国际法为准”不仅包含了创设国际法上权利和义务的意图要素,YILC, Report of the International Law Commission on the Work of Its Eighteenth Session, YILC Reports, 1996:189.而且还指的是条约必须符合国际法,违反国际法的条约无效[10]。前者不再赘述。就后者来说,中美三个联合公报是两国政府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缔结的;其主要内容是反对霸权、建立两国外交关系、促进两国贸易和文化交流等;其目的、宗旨不仅合法,而且还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可见,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缔结主体、缔结程序、内容和目的都是完全合法的。因此,中美三个联合公报是完全以国际法为准的。

(二)美国的国内法制度不能否定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条约拘束力

美国政府官员和部分学者否定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条约性质,其关键是基于美国国内法体制下的条约缔结形式。笔者认为,美国的国内法制度不能否定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条约拘束力,理由如下:

第一,从根本上说,美国国内法关于条约的定性还是以《维也纳条约法公约》为依据的。尽管美国不是《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的缔约国,但是《美国第三次外交关系法重述》指出:《维也纳条约法公约》是习惯法的汇编而成的法典,美国接受其作为规制国际条约的法律[11]。根据《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第2.1(a)条的规定:称“条约”者,谓国家间所缔结而以国际法为准之国际书面协定,不论其载于一项单独文书或两项以上相互有关之文书内,亦不论其特定名称如何。从国际法委员会的报告来看,“以换文、会议记录、谅解备忘录、联合声明或其他以类似程序缔结的文件,不是一种偶然或例外情况,而是在国际实践中经常适用并且呈现增加趋势的文件方式”;U.N. International Law Commission, Yearbook of the International Law Commission, 1962(II):161.“这类文件不能适当地被称为正式文件,但是他们毫无疑问地是受条约法规范的国际协议。因此,一项一般的关于条约法的国际条约必须覆盖这些协议。”

U.N. International Law Commission, Yearbook of the International Law Commission, 1966(II):188.美国《对外关系法重述》借鉴条约法公约的定义,认为条约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国际组织之间的意欲具有法律拘束力并受国际法约束的协议。”综上,从《维也纳条约法公约》和国际法委员会的规定来看,以联合公报为名称的国际协议如果具备条约的各种要素,可以作为有拘束力的条约的一种,而这恰恰又是美国国内法所认可的。

第二,从美国的宪法体制来看,美国总统具有非常广泛的缔约权。美国总统缔结的条约分为“条约”和“行政协定”两大类。就前者而言,根据美国《宪法》第2条第2款的规定:美国总统在参议院提供意见和同意下,有权缔结条约,但以出席的参议员2/3多数赞成为条件。因此,对美国来说,凡是以“条约”为名的国际协议都必须是而且必然是通过了《宪法》第2条第2款规定的特殊程序而缔结的。中美之间迄今为止只有4个双边条约是由美国参议院2/3多数批准通过的。这4个条约分别是:(1)《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美利坚合众国政府对1984年4月30日签订的关于对所得避免双重征税和防止偷税漏税的协定的议定书第七款解释的议定书》(1986年5月10日);(2)《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美利坚合众国政府关于对所得避免双重征税和防止偷税漏税的协定、议定书及换文》(1984年4月30日);(3)《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政府关于互免海运、空运企业运输收入税收的协定》(1982年3月5日);(4)《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政府领事条约》(1980年9月17日)。资料来源:thomas.loc.gov/cgi-bin/ntquery.就后者来说,又可以分为“国会的行政协定”和“总统的行政协定”。美国国会的行政协定离不开国会的授权或立法,其又可以再细分为两种。一种是总统根据国会的立法而缔结的行政协定,另一种是总统根据国会两院的共同决议而缔结的行政协定。(参见:李浩培.条约法概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1987:89.)美国总统的行政协定产生于总统与美国国会关于缔约权的纷争,这种纷争的结果是“总统可以根据自己的权力达成某些协议”[12]。中美三个联合公报是美国总统缔结的,其内容又涉及维护国际和平,承认外国政府,建立外交关系和削减武器销售等重要内容。在United States v. Curtiss-Wright Corp.案中,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判决指出:处理对外事务的权力被排他地授予国家政府,总统是这个政府的唯一代表,总统单独缔结这种协定的资格不容怀疑[5]638。笔者据此认为,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从性质上说当属于总统的行政协定。美国总统的行政协定同样具有条约的法律性质。例如,美国通过1937年的“美国诉贝尔蒙特案”与1942年的“美国诉平克案”确立了行政协定无需参议院的介入,对州法有约束力的原则。这一原则在“B埃尔曼公司诉美国案”中也得到了体现,美法之间的商务协定就是根据1897年《关税法》签订的。联邦最高法院认为,虽然它不是这样的条约——“享有须美国参议院批准条约的显贵”,但它是由两个主权国家的代表谈判、以缔约国的名义并代表缔约国缔结的处理两国之间重要商务关系的国际协约。如果它在技术上不是必须经过批准的条约,不管怎样,它是一个由美国国会授权,在总统的权力下谈判和公布的协约,这样的协约是条约[13]。

第三,美国政府目前不将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列入《美国条约和其他国际协定集》的作法,从某种意义上显示了美国政府不将中美三个联合公报视为条约的态度。但是,由于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完全具备条约的基本要素,毫无疑问属于国际法上的条约。根据《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第27条规定:“一当事国不得援引其国内法规定为理由而不履行条约。”另一方面,根据国际法,如果条约已经生效,缺少国内法的公布程序并不影响条约的效力[14]。综上,中美三个联合公报虽然没有被美国国务院和美国国会收入条约集并加以公布,但不能否定其条约拘束力。相反,美国还要为其不作为承担国际责任。

(三)中美双方在实践中的履约行为佐证了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条约拘束力

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公布之后,中国所有的涉外人员在党中央正确领导下,不以社会制度论亲疏、不以意识形态画线,认真恪守三个联合公报的原则为发展和加强中美关系而不懈努力。中国方面一直以来都严格遵守公报的规定,并全面履行公报规定的义务。中国政府在很多重要场合都一再强调三个联合公报是中美两国关系的重要基础,并且希望美国也认真遵守公报的内容。

美国方面一直以来都反复强调三个联合公报的重要意义,并且表示会遵守三个联合公报中的各项原则。自尼克松以来的美国历届政府:福特、卡特、里根、布什、克林顿和小布什,也都毫无例外地郑重做出过基本一致的表述,表示美国政府会恪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中的有关义务,体现出对三个联合公报拘束力的尊重和确认。美国政府虽然在行动上有不少违反中美三个联合的作法,但也有一些遵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作法:

例如,早在1972年《上海公报》签订后,美国就开始逐渐减少和台湾之间在军事上的联系。1976年的《波士顿全球报告》指出,美国承诺在1976年左右将从台湾撤回50%的美国驻军和大批的军事顾问[15]。又如,1979年的中美《建交公报》发表之后,美国撤走了驻台美军,停止了美台条约,断绝了与台湾当局的“外交关系”,基本上履行了“断交、撤军、废约”三项承诺。当然在售台武器方面美国屡屡违背公约精神,这种违反约定义务的行为遭到了中国强烈的抗议和反对。1982年中美《八一七公报》的缔结是由于美国违背《建交公报》的规定和一般国际法原则,向台湾出售武器引起的。双方经过激烈的争论,终于在1982年8月17日达成协议。在协议缔结后的1983年2月3日,美国国务卿与中国外长会谈时,美国国务卿表示,里根总统指示他向中方表明,美国将恪守《八一七公报》中所作出的承诺。在1982年的《八一七公报》签订后,虽然美国总体上频频违约,但美国对台军售的数量的确一度以每年2千万美元的速度减少,从1984年至1987年,美国对台军售的金额从7亿8千万美元减少到7亿2千万美元。Hungdah Chiu, The Taiwan Relation Act and Sino-American Relations, 1990:33.再如,即使是在美国国会通过了《与台湾关系法》后,美国政府也从没有表示过将不履行1979年的《建交公报》,而是一再表示美国政府将遵守建交时达成的谅解,并以符合谅解规定的方式执行该法转贴于   综上,中美双方在实践中的履约行为佐证了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法律约束力。在这一点上,如果仅仅将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理解为中美两国政府共同的政策声明,不能解释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为何会在两国关系中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

(四)否定中美三个联合公报是条约的其它一些理由均不成立

第一,中美三个联合公报有些内容比较笼统或空洞,并不导致对其法律约束力的否定。虽然中美三个联合中有些内容比较笼统或空洞,

例如,在《上海公报》中,中美双方声明:“中美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是符合所有国家的利益的”;“双方都希望减少国际军事冲突的危险。”在《建交公报》中,中美双方强调:“双方都希望减少国际军事冲突的危险”、“双方认为,中美关系正常化不仅符合中国人民和美国人民的利益,而且有助于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事业。”在《八一七公报》中,中美双方强调:“中美关系的发展不仅符合两国人民的利益,而且也有利于世界和平与稳定。双方决心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加强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和其他方面的联系,为继续发展中美两国政府和人民之间的关系共同作出重大努力。”上述这些概括性的规定也往往成为美国否认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条约性质的理由。但是并不能排除权利义务的存在。国际法也没有任何规则,规定一项条约中不能有对权利义务以外的事项的叙述或不能有过多的这类叙述。从国际缔约实践来看,《巴黎非战公约》、《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等文件中相当部分的条款,从某些角度看都是抽象笼统的,但这些文件的法律性质是没有疑问的。进一步而言,相同的事项或内容既可以通过没有法律约束力的文件来确定,也可以通过具有严格法律约束力的文件加以规定。例如,1948《世界人权宣言》中阐明的权利,有许多被1966年的《公民及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吸纳甚至照抄。前者不是有条约约束力的文件,而后者无疑是一个条约。更何况,对于同样的内容规定,可以用狭义的条约名称和形式的文件加以规定,也可以用联合声明或联合公报为名称的文件加以规定。如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第7条和1978年《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第2条的比较,是一个明显的例证。《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联合声明》(1972年9月29日)第7条:“…。两国任何一方都不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中日和平友好条约》(1978年8月12日)第2条:“任何一方都不应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或其他任何地区谋求霸权,并反对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两者的用词和表述几乎完全相同[16]。因此,尽管有些联合公报的内容比较笼统或空洞,但并不妨碍其成为有拘束力的条约。

第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虽未经我国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但并不影响其条约性质。根据我国1982年《宪法》和1990年《缔结条约程序法》,条约和重要的协定必须经过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但是我国1982年《宪法》是1982年12月4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公布施行的,我国1990年《缔结条约程序法》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会于1990年12月28日通过并施行的。上述两部法律均施行于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之后,根据“法不溯及既往”的原则,中美三个联合公报虽未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但并不影响其条约性质。另一方面,在中国关于缔结条约的传统思想中,“信”占有核心和基础的地位。中国采用“联合公报(声明)”的形式就是表达“信守”的意义。从1966年到1973年,中国与其他国家签订了60个联合公报[17]。当然,强调联合公报(声明)中达成一致的协议应该遵守,可能不是完全从明确的法律角度出发。基于此,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中华人民共和国条约集》中收录的这类文件陡然减少。但是,在某些政治影响较大或者具有特别意义的情况下,中国仍然可能选用联合公报(声明)作为条约性文件的名称,这时该文件无疑具有法律拘束力,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就属于这一情况。另一个重要的例证是,《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于1984年12月9日由两国政府首脑正式签署,该声明甚至在联合国《条约参考导引》中,被作为以联合声明形式缔结条约的典型例证。UN Office Legal Affairs, Treaty Reference Guide 2001, 2001:1.

第三,中美三个联合公报虽然没有在联合国秘书处登记,但并不影响其条约性质。《联合国宪章》第102条规定了条约必须登记的原则:“一、本宪章发生效力后,联合国任何会员国缔结的一切条约及国际协定应尽速在秘书处登记,并由秘书处公布之;二、当事国对于未经依本条第1项规定登记的条约或国际协定不得向联合国机关援引之。”据此,中美三个联合公报虽然没有在联合国秘书处登记,但这只导致当事国不得向联合国机关进行援引的法律后果,而并不导致对其条约性质的否定。事实上,国家由于疏忽大意经常忘记去联合国秘书处登记条约[5]635。

三、中国的相关对策分析

中美三个联合公报是在中美关系的蜜月期间签订的,这样的历史机遇不可复制。特别是中美《八一七公报》 是在非常有利于中国的背景下达成的。虽然中美三个联合公报无法解决中美之间的所有问题,但它们为中美关系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也有利于维护中国的主权。如果美国方面切实遵守三个公报,中美两国之间的许多摩擦本来是可以避免的。但后来的事实表明,美国并没有严格履行公报,甚至不时有严重违反公报的情况。因此,我国应该积极维护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及其条约性质。具体建议如下:

从中国国内层面来说,中国政府本身要公开明确表示三个联合公报为条约,并且大力加强我国各界对三个联合公报条约性质的认识。由于中国政府并未在公开场合明确指出三个联合公报是条约,从而不仅给我国的外交带来了麻烦,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三个联合公报的法律性质在中国国内处于模糊的状态,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条约集》就未将1982年的《八一七公报》收入其中。因此,笔者建议如下:首先,中国政府以后应该在公开场合明确表示三个联合公报是条约;其次,《中华人民共和国条约集》应该将1982年的《八一七公报》补录其中;再次,加强国内的宣传,提高国民对中美三个联合公报条约性质的认识。

从国际层面来说,中国应当做到:首先,根据《联合国宪章》第102条的规定,将三个联合公报提交联合国秘书处登记,以便在联合国各机关中援引之,从而增强三个联合公报的权威性。迄今为止,中国一直没有向联合国秘书处提出登记申请,也没有和美国协商要将三个联合公报向联合国秘书处申请登记,这些作法确实比较消极。笔者建议,中国可以先与美国协商,协商不成,可以单独向联合国秘书处申请登记,以便在联合国各机关中援引之,从而增强三个联合公报的权威性。其次,中方可要求美方就三个联合公报的争议内容在条约法框架下进行谈判并作出解释。由于三个联合公报的中英文版本存在着不同之处,导致中美两国对公报的不同解读;再加上美国国内对三个联合公报有许多不同的理解,非常不利于三个联合公报的执行。因此,中国可要求美国就三个联合公报的争议内容在条约法的框架下进行谈判,作出解释,并达成一致,从而有利于三个联合公报的执行。再次,国际法院诉讼或国际仲裁机构仲裁的方式。如果中美双方无法就争议的内容通过谈判或解释达成一致,可以通过向国际法院提起诉讼的方式或者向国际仲裁机构提出仲裁的方式来解决争议。根据《联合国国际法院规约》第36条的规定,法院对条约解释问题的管辖属于任意选择强制管辖。换言之,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解释问题也属于国际法院任意选择强制管辖的范畴。既然美国接受了国际法院的任意强制管辖权,中国就可以据此向国际法院起诉,由国际法院来解决此争议。或者,中美也可以达成一项“特别仲裁协议”,将此争议提交国际仲裁机构仲裁解决。最后,中国要敦促美国言行一致,并且通过美国国内法明确三个联合公报的法律效力。中美三个联合公报既是国际法上的条约,也是美国国内法上总统的行政协定。美国法院似乎不愿意受理涉及国会与总统权力冲突的案件,一般都把类似案件界定为政治问题而加以回避。美国的这种态度和作法,显然非常不利于三个联合公报在美国国内的执行。另一方面,美国的这种作法是以国内法为依据拒不履行国际义务的表现,属于国际不法行为。因此,中国要积极敦促美国言行一致,并通过国内法明确三个联合公报的法律效力,杜绝违反三个联合公报的行为再次发生。转贴于 参考文献

[1]唐家璇.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核心是确立一个中国原则[N].人民日报,2004-02-28(4).

[2]沈剑虹.使美八年纪要[M].台湾:台湾联经出版公司,1982:10.

[3]Marian Nash. U.S. Practice: Contemporary Practice of the United States Relating to International Law[J].The American Society of International Law 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88, No.2, 1994:318-322.

[4]陶文钊.中美关系史:下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133-134.

[5]Jerry Z. Li. The Legal Status of Three Sino-US Joint Communiqués[J].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5, No.3, 2006:634-635.

[6]R. Jennings, A. Watts. OppenhEim’s International Law[M].9th ed. London: Longman Group UK Limited, 1992:1189.

[7]李浩培.条约、非条约和准条约[G]//王铁崖,李浩培.中国国际法年刊.北京:法律出版社,1985:51.

[8]M. J. Peterson. Recognition of Governments Should Not Be Abolished[J].The American Society of International Law 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77, No.1, 1983: 33-36.

[9]David C. Whitney. The American President[M].New York:Doubleday & Company, Inc., 1975:368.

[10]端木正.国际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267.

[11]The American Law Institute. Restatement of the Law, Third, ForEIgn Relations Law of the United States[M].Minnesota: American Law Institute Publishers, 1986:113-118.

[12]路易斯亨金.宪政民主对外事务[M].邓正来,译.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83.

[13]吕宏.国际条约在美国的司法执行[D].北京:外交学院,2003:7-8.

[14]Jan Klabbers.The Concept of Treaty in International Law[M].1st ed.The Hague: Springer, 1996:8.

[15]Grant F. Rhode, Reid E. Whitlock. Treatie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1949-1978: An Annotated Compilation[M].Colorado: Westview Press, 1980:193.

[16]秦晓程.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条约的形式研究[D].北京:北京大学,2003:50.

[17]Hungdah Chiu. Agreement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 Calendar of Events, 1966-1980[M].New York: Praeger Publishers Inc., 1982:227.

Effect of the Three Sino-US Joint Communiqués: Countermeasures of China

WANG Yong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Shanghai 200042, China)

Abstract:For a long time, China and the U.S.A. have got different opinions on the effect of the three Sino-US joint communiqués. China holds that the communiqués are treaties with legal binding forces while the U.S.A. absolutely denies it. The pergence has not only weakened the authority of the communiqués, but also prejudiced the two country’s relationship. In view of the basic principles and logic of international treaties, especial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basic features of the treaties, the provisions in the US domestic law concerning international treaties, and the performance of the Communiqués, we may safely say that they are binding treaties, based on which, the Chinese government should actively seek measures to secure their authority as well as treaty status.

中美联合公报篇2

关键词 非专业情报组织 安全战略 地位

分类号 E141.6

1 美国竞争情报体系构成

美国拥有世界最为庞大、完善的情报体系,大致可以分为专业情报机构和非专业情报机构。专业情报机构又可分为国家情报机构(如中央情报局、国家安全局等)、国防部情报机构(如国防情报局等)、各军兵种情报机构(如海军、陆军、海军、海军陆战队情报局等)、行政部门情报机构(如联邦调查局,国务院、商业部、能源部、财政部情报机构等)(参照《美国情报界》资料),他们与国内各级、各部门情报机构保持密切联系,相互传递情报,形成完善的国家专业情报体系;非专业情报机构包括各类情报研究咨询公司、大学战略情报和专门情报研究机、研究型思想库、政府驻外机构等。此外,还有一个全美学术性组织美国竞争情报专业人员协会(SCIP),他们共同构成了美国完善的竞争情报网络。

美国专业情报机构的主要任务是保证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支持国家战略。冷战结束后,美国专业情报机构的工作重心从军事情报向经济情报与科技情报转移。非专业情报机构主要从事经济科技情报搜集研究,同时也研究政治和军事情报。专业和非专业情报机构存在兼业经营、合作融合的现象。2安全情报合作的背景分析及战略共识

信息时代,公开情报资料工作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正如一位美国情报专家所言:美国情报界过去使用的80%数据来自于公开资料,而非通过秘密手段获得。由于各国政府的开放政策,目前这个数字大约已经达到90%-95%,美国政府充分认识到利用这一信息源的重要性。

同时,信息时代给全球情报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公开信息最显著的特点是其海量性。近年来,在公开情报搜集、分析和研究方面,美国部级的专业情报机构(包括联邦和各军种的情报组织)情报分析研究任务日益繁重,人手明显不足,这一点在“9・11”事件以后得到证明。

随着美国安全战略和情报战略的多元化,专业情报机构的工作任务和工作对象也日益多元化。2006年《四年防务评估报告》把“敌人”更清晰地定义为:“分散的、多国和多民族的恐怖主义网络”。《美国国防战略》认为美国所处的战略环境是“处于战争状态的国家”,面临的挑战和威胁包括:中东、全球恐怖主义网络、核武器的扩散和转移、中国崛起和东亚秩序、全球性传染病、能源以及加强基础安全设施。上述美国重要战略报告都认为,“当今环境的主要特点是不确定性,不仅有以往传统性的威胁,而且包括常规性威胁、破坏性威胁和灾难性威胁。

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的多元化需要优势的情报能力作保障,以确保美国国家利益和本土及其驻外机构的安全,这一任务主要依靠联邦和各军种级的专业情报机构。然而面对海量的信息搜集和繁重的情报分析,专业情报机构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是不够的,同国内非专业情报机构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成为他们的必然选择。同时美国发达的咨询业和高素质的研究人员的存在,为专业情报机构寻求合作、把部分工作委托给非专业情报机构来做提供了可能。

“9・11”事件以后,美国政府认识到国家专业情报机构和非专业情报机构合作的重要性,这在一系列的重要文件和战略报告中得以体现。2006年《国家情报战略》突出强调情报力量的联合与合作,首先是本国情报界之间的联合,包括联合国内非专业情报力量。该战略要求联邦调查局、国土安全部、各州及地方情报机构在同一个情报战略下运作。同时,美国情报界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到公开情报资料的重要性;在情报的分析研究方面,美国情报机构提出把一部分工作委托给民间研究机构来做,美国情报界以中央情报局为主逐渐扩大与其他机构的合作,军队的情报机构也同其他非专业情报机构开展了合作。

3 合作优势

面对海量的信息,美国联邦情报机构不可能雇佣足够多的情报搜集和分析人员,同样也不能网罗所有的情报和IT业界精英,而目标的多元化使得情报工作日益繁重,由此产生了合作需求。美国非专业情报机构如民营公司、大学、研究所、政府非专业情报部门不但为数众多,而且集中了大批情报界专业人士和众多著名专家学者,他们在与联邦专业情报机构合作方面具有如下优势:

3.1 良好的背景和高素质的人才

非专业情报机构中,许多是由政府投资或赞助建立,曾经或正在和联邦情报机构合作,其中不少研究人员和企业情报人员有联邦或军队情报工作背景。如美国竞争情报从业者协会4位最有声望的权威中,3位有中央情报局(CIA)工作背景,他们有自己的咨询公司,而且这些咨询公司很有影响力。这些为与美国专业情报机构的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高素质的人才是合作的基础。许多高科技公司、软件公司、信息公司聚集了大批的IT业界和情报界的青年才俊。以高水平战略研究成果和独创见解著称的兰德公司,网罗了大批专业人才、专家学者,还为政府和学术界培养了一批顶级的人才,如提出“第二次打击”概念的数理逻辑学家兼经济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艾伯特,沃尔斯蒂特,前中央情报局长、国防部长、能源部长詹姆斯,施莱辛格等大量情报人才、军事人才和战略家。

3.2 卓越的经验和开阔的视野

美国情报咨询业相当发达,藏龙卧虎,在专门信息理解、数据挖掘、公共情报分析等方面具有卓越的能力和水平,除众多民营公司外,大型民间思想库如兰德公司、传统基金会、布鲁金斯学会、美国企业研究所、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规模庞大,资金雄厚,合作对象包括联邦政府、许多外国政府和跨国公司。不仅从事军事情报、国家安全研究,还从事商务调研、经济情报搜集,具有丰富的情报工作经验,在情报研究方面视野开阔,目光敏锐独到。

3.3 独立的思想和独特的视角

美国众多的非专业情报机构依靠准确的情报、优秀的研究成果赢得政府、企业的合作。虽然许多研究机构具有半官方性质,如赫德森研究所、海军分析研究所和全国战略情报中心等,大多与政府有历史渊源,由政府倡导或资助成立,与政府合作关系比较固定,许多项目和资金也来自政府或军队,但是作为研究机构,他们更注重研究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兰德公司其成立初期主要是为空军服务,其研究的独立性是由专门的监事会来保障实现。正因为如此,兰德公司赢得盛誉。

这类研究机构拥有庞大的决策专家群,同时接受外国学者作为客座研究员,还经常派人到世界各地进行实地调查,进行广泛国际交流,能够对各类课题进行系统的跨学科的分析

研究,因而具有开阔独特的视野和很强的情报分析能力。

4 合作方式

4.1 情报合作的市场化――与企业外包合作

情报项目外包,即通过企业尤其是高科技企业搜集情报,是最常见、最低层次的合作方式。由于情报搜集的信源公开,这一合作方式受到美国国防部的关注,现在美国军队指挥部门也有意采用这种方式搜集情报。

目前,美国国防部加大了从公开信息源中搜集情报的力度,例如借民营公司搜集有价值的军事情报。《国防新闻》周刊曾经报道过五角大楼与高科技公司saffron科技公司、Factiva信息公司签署了三年合同,合作研究和开报,包括多项国防部重点项目,从海量的“公共信息”中提取、挖掘难以轻易破解其中最具价值的情报。

美国情报外包耗资惊人。据报道,2006年美国国防部和私人机构签署了总价值达10亿美元的30份合同,为五角大楼4个军种和国防部下属的国防部情报局搜集和分析情报,为此支付外部分析专家10亿美元。情报机构还通过开办商号,以承包商身份承包工程等形式,借商业外衣的掩护,在国外开展情报工作。

4.2 情报合作的学术化――对大学研究机构的资助

大学研究机构是美国重大战略情报和专门情报的合作对象,他们利用大学高层次人才密集、学科领先、综合性强、资料丰富、信息灵通、自由的学术研究氛围进行深层次的合作。乔治大学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动态研究所、哈佛大学国际事务中心、加州大学国际和战略研究中心等都是重要合作方。2006年9月出台的2l世纪美国国家安全战略――“铸造法治之下的自由世界”即“普林斯顿计划”作为美国情报部门与大学合作的典型,集中反映了整个美国思想界的智慧。该研究计划工程浩大,由普林斯顿大学伍德罗・成尔逊公共与国际事务学院组织,并得到了该学院和福特基金会的支持。

该计划由前国家安全顾问安东尼・莱克与前国务卿、现任职干胡佛研究所的乔治・舒尔茨担任“计划”共同主席,吸收政坛元老布热津斯基、奥尔布莱特和基辛格,美国最著名的大学和研究所,美国军方、主流媒体、不同党派近400名研究人员参与,历时两年多,最终长达96页、涉及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全方位的报告,清楚地阐明了在未来数十年里指导国家的核心原则。

4.3 情报合作的战略化――对研究所的资助与控制

作为美国政府与社会思想库的研究所,不仅满足现代国家和社会日益复杂的决策需要,在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许多方面,特别是在国家内外政策制订过程中,作用日益凸现,成为美国社会第4种权力。

当代美国各类思想库型研究所数量惊人,据估计超过1200个。其中部分研究所,如斯坦福国际咨询研究所、美国企业研究所、布鲁金斯学会、赫德森研究所是美国重要政策研究机构,具有半官方性质,历史上与政府渊源颇深,政府合作项目占其研究项目很大比重。赫德森研究所早先以研究核战争著称,现在防务问题占其研究项目的一半。斯坦福研究所最大的合同单位是美国国防部和其他政府部门,75%以上的项目都是属于政府的,包括美国国防部等。全国战略情报中心是美国专门从事国家安全和防务问题调研的半公开情报研究机构。它自称其宗旨在于鼓励民间与军方合作。这类研究所同时服务于军事情报和经济情报,同政府长期合作,专门从事与美国国家安全和对外政策有关的政治、经济、军事情报和战略问题等研究和分析。

有些研究所逐渐为政党和财团控制,成为他们的代言人。有“右翼思潮的思想库”之称的胡佛研究所是重要的保守政策研究机构,主要得到加利福尼亚财团和洛克菲勒财团的支持,摩根和梅隆财团也有相当影响。美国企业研究所主要受摩根财团控制。

美国专业情报机构还利用研究机构在海外的分支机构,打着学术招牌搜集情报。目前香港某研究中心,回归前曾是美国中情局负责搜集我国各类政治、经济情报的中心,还有一些学术机构,在香港回归前也受中情局控制,中情局常年给予其多达百万美元的巨额经费资助。

这些研究所从事范围广泛的公开,情报研究,专业情报机构人员经常参加这些机构的研讨活动,资助一些研究机构部分情报课题的研究,并利用他们的研究成果。

4.4 情报合作的内部化一融入政府驻外机构

美国情报机构还通过机构融合的方式与联邦政府非情报部门合作。大使馆、领事馆及代表机构是他们在外国常用公开情报搜集工作的主要场所之一。仅美国驻香港总领事馆人数常年保持在300人以上,其中有大量中央情报局(CIA)以及美国三军的情报人员。他们还通过美国政府资助美国之音进行情报搜集。

对于上述的情报合作,美国政府保密专家的评价不一,政府内部合作、同大学合作、同研究所合作得到了肯定,但是雇佣商业机构情报人员遭到政府保密专家的反对。美国情报机构对此作出积极回应,表示将努力减少对私人情报机构的依赖。但可以预言:随着美国情报目标和任务的多元化,国内非专业情报机构和政府的合作不但不会减少,而且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5 对我国竞争情报体系建设的启示

中美联合公报篇3

[关键词]因特网传媒网站网上新闻业

近年来,随着因特(互联)网的迅速崛起,传统新闻传媒上网和网上新闻业的发展,已成为社会传播中的一道亮丽景观。本文试图通过传媒网站的网页观察、传媒界有关人士访谈及有关文献(包括网上资料)研究,对我国内地传媒网站的发展历程作一简单探讨,并将之同美国的传媒网站状况,作一番比较,以期引发更多、更深刻的比较研究,从而为我国网络媒体借鉴美国网络媒体的经验,提供参考。

一、从一报/一台/一网站到联手合作

我国与美国传媒上网的实践,都始于报刊上网网络版。我国于1994年4月作为第71个国家正式接入因特网。约一年半后,《中国贸易报》在我国内地报纸中率先登上因特网网络版。这标志着我国内地新闻传媒业迈出了加盟因特网的第一步。此后不久,又有一些内地报刊进入因特网,其中有的依托一些公用信息网或其它网络服务主站上网,有的则自己单独在因特网上设立网址。[1]我国内地广电传媒于1996年第四季度开始其上网的实践。1996年10月,广东人民广播电台建立了网站。同年12月中央电视台建立了网站。[2]它们分别是我国内地广播和电视领域中领先一步涉足网上传播的机构。总体看来,进入1997年前,我国传媒上网仅处于尝试阶段,在内容更新、网页设计、制作技巧等一系列方面,都尚无法同国际上传媒网站的水准相比。

我国中央级的重要新闻传媒单位,大都于1996年底到1997年初开始其网站建设。例如,《人民日报》社于1997年1月建立网站,将报社所办的系列报刊推上网。进入1997年后,我国内地逐渐有更多的传媒机构新上网。根据有关论文,截至到1998年初《文汇报》推出网络版,我国内地已有59家报纸在因特网上推出网络版。[3]到1998年,我国内地已开始形成“传媒上网热”。笔者曾于1998年-99年上半年对我国上海、广州、深圳、北京和杭州5个城市若干传媒机构有关人士进行访谈(包括面访和邮寄问卷的书面访谈),访谈结果发现,被访的5家上海新闻机构均在1998年开始进行网上传播,其余4个城市中被访的17家传媒机构的上网起始时间也以1998年居多。有关部门公布的关于传媒网站的资料,也显示1998年起传媒上网态势大为加强。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公布的资料表明,至1998年底,已有127家报纸上网。1999年夏天,有关专家在一次新闻媒体网络传播研讨会上提供的资料显示,当时网络版报纸的数量已达270;此外,还有约100家广电机构已建立网站;两家通讯社──新华社和中新社,也已上网。[4]事实表明,进入1998年后,我国内地传媒上网的发展势头远远超过以往两年多。新闻传媒上网的迅速发展,曾被评为1998?晷挛沤?0件大事之一。1999年,我国传媒上网热得到持续,到1999年底,全国已建立独立域名的新闻机构已达700多家。[5]

进入2000年以来,我国内地出现了地域内多家传媒机构联手创建大型网站的新现象。北京和上海的传媒的做法,尤具代表性。在北京,9家主要市属新闻媒体与一家国际文化传播中心及一家信息技术公司共同发起创办了千龙新闻网,它于2000年5月8日开通,以“权威、实时、全面、独家”为目标。在上海,10家上海主要传媒机构联手创建了东方网,它于5月28日开通,定位为:以新闻传播为主的综合性网站,采劝新闻导入、服务衔接、商务展开“的发展策略。这两家网站综合运用其所依托的媒体的新闻资源,提供丰富的内容服务。(有关网站内容的讨论将在第二部分展开。)

千龙新闻网和东方网声势甚是浩大,有关宣传非常密集。由于宣传得力,加上突破了原有的媒体界限,得以综合利用联手媒体的信息资源,内容丰富,手段多样化,它们显示出较强的竞争力。以东方网为例,据其内容部主任苏蓉娟2000年秋季介绍,该网开通后日访问人次稳定在110万左右。

2000年下半年,又传出了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携手在网上建立“报网联盟”的佳话:云南省昆明市的《生活新报》、福建省福州市的《东南快报》与厦门的万事网2000年下半年达成深度合作协议,合作组成一个“报网联盟”,准备构建一个东西部人力、自然、经济和社会诸种资源的全方位信息信道,为两地的经济发展服务。[6]它们推出了网址为的“第1视觉”网站。该网站提出了“横看中国,东西特别"的口号和”做大媒体,树立知名品牌“的目标,并称自己联合了《华西都市报》、《厦门商报》等几十家传统媒体,融会东西、辐射全国,以新闻为先导,开设了包括华东视线、活在东土、西部看点、生在西域等在内的一系列特色栏目。[7]

在我国内地传媒网站发展的历程中,由传媒机构单打独斗分别单家建立网站,到若干传媒机构联手合作共同创建大型网站,构成了发展的一个方面。

美国是因特网的诞生地,在网上新闻业的发展中,也走在前沿。世界范围内报刊在因特(互联)网上建立网站网络版的实践始于1994年,美国走在最先。据《美国新闻学评论》公布的资料,1998年12月世界上网络版报纸达4,925家,其中一大半是美国的。[8]到2000年,美国已有55%的杂志推出网络版。[9]美国广电传媒上网者数量也很大。1999年,美国已有800多家电视台、1,000家广播电台提供网上信息服务。[10]美国传媒上网,最初也是一些报刊分别单家建立网站网络版。《今日美国》、《圣何塞信使报》、《芝家哥论坛报》等,都是较早网络版的报纸。随着美国传媒上网的发展,很快就出现了媒体联手和媒体同相关行业的公司联合共建网站的现象。例如,早在1996年,(美国)全国广播公司就和微软公司联手创建了微软-全国广播公司电视台(MSNBC),在因特(互联)网上建立了网站。美国时代华纳公司所属的各家杂志社,较早就联手建立了网点Pathfinder.2000年以来,媒体联手和媒体同相关行业联手营建网站的态势,在美国又有明显加强。时代华纳公司和美国最大的因特网接入服务提供商美国在线合并,成为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公司,开创了大众传媒业和信息技术业在网络时代联手的新篇章。而美国媒体网上联手的佳话也是频传。如,《纽约时报》和美国广播公司(ABC)联盟,《华盛顿邮报》公司同(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联合……由于网络技术以其融合性特征,可将图、文、声、像等各种信息符号形式在因特网上集为一体,因此,在新闻传媒的上网进程中,报社与电子传媒机构合作,在信息形式方面互通有无的做法,频频出现。

《华盛顿邮报》公司与美国全国广播公司于1999年11月宣布联合,很快又带动了各自所属的媒体间新的网上联手。据美国“编辑与发行者在线”提供的消息,2000年6月份,《新闻周刊》网站与网站联盟,产生了新网址:。[11]通过两家公司的联盟,MSNBC将可使用10多家报刊的内容,尤其是能从《华盛顿邮报》那儿尽早见到要闻集锦并择优运用于播放和网上传播;而《新闻周刊》和《华盛顿邮报》则可使用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的川流不息的视频档案。例如,在小埃连事件发生后几分钟内,《华盛顿邮报》网络版上即推出了一系列影像。[12]

此外,美国媒体间网上联手中还出现了地方报刊同全国性的网上新闻网络如MSNBC网站、CNN的网站、美国在线的“数字城”等签约合作的新动态,前者希望由此将其地方性的信息内容推向全国,并从全国性的网上(广电)新闻网络获取视频内容。例如,《亚里桑那共和报》、《波士顿先驱报》和《西雅图邮报》的网站都同MSNBC网站签订了协议。它们都在与MSNBC合办的网页上,每天放上几篇当地新闻报道。它们指出,签订协议旨在获得全国层面上的知名度和增添它们的访问量——通过MSNBC网站上通向它们的链接。[13]这些报纸网站还同CNN网站和美国在线“数字城”签订了协议。《亚里桑那共和报》网站还加盟了奈特—里德报团公司网站的“现实城市”网络。除了使其内容在全国亮相外,这些报纸都希望得到视频内容,[14]以便使报纸网站增强互动性,克服静态方式。

将中、美媒体网站的情况相比较,不难发现同中有异。美国媒体间网上联手带有明显的跨地域性的特征。而媒体的跨地域性联合,正同因特网在传播中的跨地域、跨国界的特点相契合,从而有利于网络优势的发挥。另外,争取获得品牌效应是美国传媒网上合作的新的推动力。地方报刊等小型传媒机构在网上挂靠知名度很高、影响极广的大型传媒网站的实践,充分显示了这一点。相比之下,我国的千龙新闻网和东方网,都是地域内媒体联合的实例。打品牌尚未成为我国内地传媒在网上联手中的考虑重点。

二、从简单地将印刷版的内容推上网,到形成丰富而有特色的网站内容

在我国内地传媒上网处于尝试阶段时,报刊网站仅将报纸文库的内容部分推上网的做法,颇具典型性。进入1997年后,情况产生了变化。一些专业类报纸尤其是电子类报纸如“《计算机世界报》、《中国计算机报》、《计算机报》等的网络版已初具规模,信息的种类、容量以及制作水平都有了一定的提高。”[15]综合类报纸的网站的信息服务,向着符合网络版的基本特点的方向努力。1997年1月建立的《人民日报》网站尤其值得一提。该网站依靠报社在人员、经济条件、技术设备等方面的雄厚实力,很快就将网络版办得富有特色。笔者于1997年-98年对其网页的观察发现,它不但提供报社的系列报刊的印刷版的内容,而且经常开展“金报网上调查”活动,并推出“报刊寻航”、“信息导航”、“数据库”等网上的特色信息服务,还提供通向其它“知名站点”的链接,而且还推出“专题报道”专辑,为用户研究时事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此外,据有关论文介绍,一些原来已建立网址的报纸如《粤港信息日报》、《羊城晚报》等,在1997年下半年开始重整旗鼓,其网络版从内容到制作都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16]

从我国内地1998年开始形成“传媒上网热”起,不少新闻传媒网站逐渐致力于改变仅仅将作为其“母体”的传媒机构的传统的传播内容或部分内容搬上网的简单化做法,努力注意发挥网络优势并根据自身的母体机构的特点和条件,开拓新颖独创的内容与服务,丰富了网站的传播内容。形成具有特色的网站内容的趋势,开始出现。《人民日报》网站此时更是继续向办出创意迈进。它注意利用网络的瞬时传播的优势,提高重大新闻的时效性,争创了多项第一。如:1998年3月我国“两会”期间,它在国内网络媒体中率先实行即时报道“两会”。1999年5月,北约袭击我驻南使馆,《人民日报》网站在国内媒体中首家我国记者采写的北约袭击我驻南使馆的消息。随后,该网站又迅速在电话采访《人民日报》驻南记者吕岩松后,首家了大使馆被炸目击记。1999年12月,它在国内媒体中首次派出两名网络记者参与举世瞩目的澳门回归报道。[17]《人民日报》网站在发挥网络传播的互动性优势、争取用户参与、为公众提供在网上表达意见的新天地方面,也在国内传媒网站中开风气之先。1999年5月9日,《人民日报》网站开设了名为“抗议北约暴行BBS论坛”的电子论坛,以强烈抗议北约暴行。这是我国内地传统传媒?沟耐绨嬷惺状慰ǖ牡缱勇厶场K笆艿胶D谕庵泄说娜攘一队潭桃桓鲈拢咸看锏?万条。”[18](该论坛后改名为“强国论坛。”)同年9月13日,该论坛上的帖数跃居全球中文论坛第一名。[19]此后,《人民日报》网站又陆续推出了“企业家论坛”、“健康论坛”等若干论坛。《人民日报》网站还不断根据新的社会发展和社会热点,推出新的内容和服务。例如,1999年,政府上网工程隆重推出,成为我国信息化过程中的重要新举措,《人民日报》网站及时推出“政府上网”栏目。

2000年,我国中央级主要新闻媒体网站纷纷改版更名,进一步拓展其内容。如《人民日报》网站于2000年4月推出新版;网站名称已于8月21日起由“人民日报网络版”改为“人民网”。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几位研究生通过对《人民日报》网站的研究,认为新版的“眉目更清晰、层次和布局更合理”,且页面更对称。[20]改版后,《人民日报》网站内容有了进一步拓展,朝着以新闻信息为主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方向发展。它更加突出内容的原创性,分类的科学性也进一步受到重视。此外,它在实现网上音频、视频节目的直播、录播方面,也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21]

在人民网众多的新闻栏目中,笔者在此想专门提一下“中国地方新闻联报网”。通过设立这一栏目,《人民日报》网站使用户得以进入一网即可浏览各地新闻媒体的精粹。在当前这样一个信息激增、因特网上网站、网页迅速激增的年代,网络用户可以选择的网上信息源之多,不胜枚举。但是,任何人每天都只有24小时的时间,这却又是永恒的事实。所以即使因特网上的网站和网页之多,成为天文数字,人们受时间的限制,始终只能选择访问为数很有限的网站、网页。网站越多,网站间争夺用户注意力(或者说争夺“眼球”)的竞争,也就越激烈,一般说来,知名度较高的网站,选中的可能性也相应较高。各地新闻媒体的精粹,集中出现在《人民日报》网站上,实在是大大方便用户之举。

《光明日报》报业集团的网站、中央电视台的网站、新华社的网站等中央级的主要新闻媒体的网站,也在2000年进行了改版,扩大了其内容和服务的范围。新华社网站2000年7月进行改版后,称为新华网,由8个语种的中外文网站、12家社属报刊网站、35家地方分支社网站组成,栏目由12个增加到168个。[22]《光明日报》报业集团的网站已改称为光明网。笔者2000年9月的浏览发现,其网页的最上部,在网站标识、日期旁边为“新闻专辑、热点聚焦”,下面网页纵向分为5个条块,从左往右为“今日要闻”、“图片新闻”、“特别报道”、“光明百网”(按知识内容分类)和“光明日报系列报刊”。在最右边的条块中,“光明日报系列报刊”底下为“服务信息”,再往下,是“精选网站”,最下面,为“文化专题”。网页布局简单明了且重点突出,并显示出光明网将《光明日报》面向知识界,重视文化信息的特色,带到了网上。

2000年出现的地域内各重要新闻媒体联手营造的大型传媒网站平台——千龙新闻网和东方网,开通以来注意发挥网络优势,正在形成丰富多彩而又有自身特色的内容。在千龙新闻网的网页上,新闻内容按10大板块(频道),其中包括“港澳台特快”和“今日世界”。这显示出该网站重视全面提供新闻信息,高度关注港澳台信息和面向世界的特色。该网站发挥网络的多媒体技术优势,其新闻展现手段多姿多彩,除了以文字为主的新闻,还有“视频新闻”、“音频新闻”、“图片新闻”和“卡通新闻”。此外,其“新闻时刻”、“千龙互动”、“众口说千龙”、“新闻网站导航”、“媒体精粹”等栏目的设立,体现了该网站充分发挥并利用了网络的瞬时传播、互动性、巨量承载信息等优势。

东方网开通后,笔者进行浏览观察的结果发现,除了提供若干新闻板块(频道)外,它还提供十几个栏目的服务类信息,其中包括“投资环境”、“人事信息”、“求职指南”、“求医问药”、“时尚屋”等。东方网首页上还有“媒体连接”和“推荐网站”,分别提供导向其创办媒体的链接和我国一些主要网络媒体的链接。东方网在开通百日后,于2000年9月8日进行全新改版,亮出“权威、实时、综合、服务、互动”的口号。笔者2000年9月9日的网上冲浪发现,东方网的新闻板块增添了“东方娱乐”、“东方军事”、“东方少年”和“东方之旅”等,其它信息栏目也有新增内容。但原先8大新闻板块中的“东方商机”,虽然创办时颇让网站人员得意,可是因它的访问量排名从未进入前50位,在改版中被砍去。[23]网站人员的期望与受众反馈的差异,可说耐人寻味,而东方网根据点击率适时作了调整,说明了网站对受众反馈的重视。在发挥网络传播的互动性优势方面,东方网开通了BBS和东方直通车,作为与受众沟通的桥梁。据有关人士介绍,东方直通车已成为东方网点击人次最多的栏目。东方网还发挥网络传播的迅捷优势方面,力求做到新闻及时更新,24小时更新,稿库中的重大新闻稿1小时内上网。[24]东方?陌媲昂蟮囊趁姹冉希允玖瞬宦凼窃凇靶挛诺既搿被故窃凇胺裣谓印被故窃凇吧涛裾箍狈矫妫陌婧笸镜哪谌荻几鞣岣欢嗖剩改扛啵馑得餍掳嬖诼涫灯浞⒄共呗灾校致踅艘徊健?/P>

上述讨论表明,从内容上来说,我国内地传媒网站正朝着发挥网络优势、进一步拓展内容范畴、形成特色的方向迈进。其中一些佼佼者如《人民日报》网站、《光明日报》网站等,在这方面取得了公认的成功。但是,由于创办网站的传媒机构在人力、财力、技术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这些传媒网站在这方面的发展,并不平衡,根据2000年的有关资料,其中多数网站“的信息内容只是传统新闻的翻版,只有10%的网站对信息进行了重组和充实。[25]

美国由于传媒业高度发达,竞争极其激烈,形成特色早在因特网未出现前,就已是传统新闻传媒在竞争中求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策略。美国传媒开始上网后,在形成特色方面,也就分外注意,不论是传媒界巨头的网站,还是名不见经传的传媒机构的网站,都为此煞费苦心。试以几家美国媒体网站为例。美国著名经济信息权威媒体《华尔街日报》建立网站后,常把一些印刷版不适用或不便用的稿件,如一些政府的经济报告、某些特殊行业的经营预算等推上网。[26]这些信息对于研究经济形势,颇有用处。该网站还定期组织编辑或专栏作家在网上回答网站访问者的询问,或与访问者一起探讨共同感兴趣的问题。美国报界巨头《华盛顿邮报》的网站,是访问者数量很大,影响甚广的传媒网站。早在1998年12月,其月受众数即已达到190万。该网站受到用户青睐的一条重要原因是:该报决策层从网站初创时起就明确意识到,网络版不能仅仅成为一份计算机荧光屏上的报纸。根据这一思路,《华盛顿邮报》网站创办几年来努力形成其自身的特色,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提供迅捷的重大新闻报道,在一些重大新闻发生时让网络版抢先注销新闻。例如,1997年美国弗吉尼亚州州长竞选运动的结果,1997年英国原王妃戴安娜之死,1999克林顿与莱温斯基的绯闻,等等,网络版都抢先注销。[27]

(2)在其网络版上刊登原创性的内容,如特意为其“网络时报”(CyberTimes)(后改称“技术”Technology)专版制作的独家新闻。该报网络版正在稳定地扩大网上独创性的内容的范围。[28]

(3)采用“广播模式”的运作,每月提供5至6小时网上实时闲聊或其它谈话类节目,由《华盛顿邮报》记者、评论员和各类嘉宾亮相登场,与公众进行互动交流。

(4)开发具有特色的服务娱乐性内容。[29]

《华尔街日报》和《华盛顿邮报》同属于大型的且闻名世界的报社。但是,美国成功的、办出特色的传媒网站,并非都是大型的、世界闻名的媒介机构创办的。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太阳海滨媒介集团公司创办的Sunline网站和美国首都华盛顿附近的一家视频作品制作公司GardyMcGrathInternational创办的“网上电视”网站(TVontheWeb)之成功,可以说明这一点。

太阳海滨媒介集团公司坐落在佛罗里达州西南部,下有一系列地方性的、服务于社区的报纸和杂志。从1996年创立网络部Sunline起,该传媒公司就把服务于社区的经验运用于开拓新颖的网上服务,定下了社区第

一、新闻第二的发展策略。根据贴近用户、服务于社区的原则,Sunline大量开发突出地方性特色的内容,取得了一系列成功。至1998年11月,夏洛特县10%至15%的人每日上午上该网站访问。该网站ISP的注册用户中,74%都在网站上建有个人网页;400家社区群体也由此上网,其中包括夏洛特县政府,它在网上建立了300页长的网点。到1999年,该网站的网络服务供应已能盈利,它所提供的房地产信息服务,已成为该行业中最具创新性的一种服务,房地产经纪人已经付费给该网站,以使用其服务。[30]

中美联合公报篇4

[关键词]因特网传媒网站网上新闻业

近年来,随着因特(互联)网的迅速崛起,传统新闻传媒上网和网上新闻业的发展,已成为社会传播中的一道亮丽景观。本文试图通过传媒网站的网页观察、传媒界有关人士访谈及有关文献(包括网上资料)研究,对我国内地传媒网站的发展历程作一简单探讨,并将之同美国的传媒网站状况,作一番比较,以期引发更多、更深刻的比较研究,从而为我国网络媒体借鉴美国网络媒体的经验,提供参考。

一、从一报/一台/一网站到联手合作

我国与美国传媒上网的实践,都始于报刊上网网络版。我国于1994年4月作为第71个国家正式接入因特网。约一年半后,《中国贸易报》在我国内地报纸中率先登上因特网网络版。这标志着我国内地新闻传媒业迈出了加盟因特网的第一步。此后不久,又有一些内地报刊进入因特网,其中有的依托一些公用信息网或其它网络服务主站上网,有的则自己单独在因特网上设立网址。[1]我国内地广电传媒于1996年第四季度开始其上网的实践。1996年10月,广东人民广播电台建立了网站。同年12月中央电视台建立了网站。[2]它们分别是我国内地广播和电视领域中领先一步涉足网上传播的机构。总体看来,进入1997年前,我国传媒上网仅处于尝试阶段,在内容更新、网页设计、制作技巧等一系列方面,都尚无法同国际上传媒网站的水准相比。

我国中央级的重要新闻传媒单位,大都于1996年底到1997年初开始其网站建设。例如,《人民日报》社于1997年1月建立网站,将报社所办的系列报刊推上网。进入1997年后,我国内地逐渐有更多的传媒机构新上网。根据有关论文,截至到1998年初《文汇报》推出网络版,我国内地已有59家报纸在因特网上推出网络版。[3]到1998年,我国内地已开始形成“传媒上网热”。笔者曾于1998年-99年上半年对我国上海、广州、深圳、北京和杭州5个城市若干传媒机构有关人士进行访谈(包括面访和邮寄问卷的书面访谈),访谈结果发现,被访的5家上海新闻机构均在1998年开始进行网上传播,其余4个城市中被访的17家传媒机构的上网起始时间也以1998年居多。有关部门公布的关于传媒网站的资料,也显示1998年起传媒上网态势大为加强。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公布的资料表明,至1998年底,已有127家报纸上网。1999年夏天,有关专家在一次新闻媒体网络传播研讨会上提供的资料显示,当时网络版报纸的数量已达270;此外,还有约100家广电机构已建立网站;两家通讯社──新华社和中新社,也已上网。[4]事实表明,进入1998年后,我国内地传媒上网的发展势头远远超过以往两年多。新闻传媒上网的迅速发展,曾被评为1998年新闻界10件大事之一。1999年,我国传媒上网热得到持续,到1999年底,全国已建立独立域名的新闻机构已达700多家。[5]

进入2000年以来,我国内地出现了地域内多家传媒机构联手创建大型网站的新现象。北京和上海的传媒的做法,尤具代表性。在北京,9家主要市属新闻媒体与一家国际文化传播中心及一家信息技术公司共同发起创办了千龙新闻网,它于2000年5月8日开通,以“权威、实时、全面、独家”为目标。在上海,10家上海主要传媒机构联手创建了东方网,它于5月28日开通,定位为:以新闻传播为主的综合性网站,采劝新闻导入、服务衔接、商务展开“的发展策略。这两家网站综合运用其所依托的媒体的新闻资源,提供丰富的内容服务。(有关网站内容的讨论将在第二部分展开。)

千龙新闻网和东方网声势甚是浩大,有关宣传非常密集。由于宣传得力,加上突破了原有的媒体界限,得以综合利用联手媒体的信息资源,内容丰富,手段多样化,它们显示出较强的竞争力。以东方网为例,据其内容部主任苏蓉娟2000年秋季介绍,该网开通后日访问人次稳定在110万左右。

2000年下半年,又传出了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携手在网上建立“报网联盟”的佳话:云南省昆明市的《生活新报》、福建省福州市的《东南快报》与厦门的万事网2000年下半年达成深度合作协议,合作组成一个“报网联盟”,准备构建一个东西部人力、自然、经济和社会诸种资源的全方位信息信道,为两地的经济发展服务。[6]它们推出了网址为的“第1视觉”网站。该网站提出了“横看中国,东西特别"的口号和”做大媒体,树立知名品牌“的目标,并称自己联合了《华西都市报》、《厦门商报》等几十家传统媒体,融会东西、辐射全国,以新闻为先导,开设了包括华东视线、活在东土、西部看点、生在西域等在内的一系列特色栏目。[在我国内地传媒网站发展的历程中,由传媒机构单打独斗分别单家建立网站,到若干传媒机构联手合作共同创建大型网站,构成了发展的一个方面。

美国是因特网的诞生地,在网上新闻业的发展中,也走在前沿。世界范围内报刊在因特(互联)网上建立网站网络版的实践始于1994年,美国走在最先。据《美国新闻学评论》公布的资料,1998年12月世界上网络版报纸达4,925家,其中一大半是美国的。[8]到2000年,美国已有55%的杂志推出网络版。[9]美国广电传媒上网者数量也很大。1999年,美国已有800多家电视台、1,000家广播电台提供网上信息服务。[10]美国传媒上网,最初也是一些报刊分别单家建立网站网络版。《今日美国》、《圣何塞信使报》、《芝家哥论坛报》等,都是较早网络版的报纸。随着美国传媒上网的发展,很快就出现了媒体联手和媒体同相关行业的公司联合共建网站的现象。例如,早在1996年,(美国)全国广播公司就和微软公司联手创建了微软-全国广播公司电视台(MSNBC),在因特(互联)网上建立了网站。美国时代华纳公司所属的各家杂志社,较早就联手建立了网点Pathfinder.2000年以来,媒体联手和媒体同相关行业联手营建网站的态势,在美国又有明显加强。时代华纳公司和美国最大的因特网接入服务提供商美国在线合并,成为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公司,开创了大众传媒业和信息技术业在网络时代联手的新篇章。而美国媒体网上联手的佳话也是频传。如,《纽约时报》和美国广播公司(ABC)联盟,《华盛顿邮报》公司同(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联合……由于网络技术以其融合性特征,可将图、文、声、像等各种信息符号形式在因特网上集为一体,因此,在新闻传媒的上网进程中,报社与电子传媒机构合作,在信息形式方面互通有无的做法,频频出现。

《华盛顿邮报》公司与美国全国广播公司于1999年11月宣布联合,很快又带动了各自所属的媒体间新的网上联手。据美国“编辑与发行者在线”提供的消息,2000年6月份,《新闻周刊》网站与网站联盟,产生了新网址:。[11]通过两家公司的联盟,MSNBC将可使用10多家报刊的内容,尤其是能从《华盛顿邮报》那儿尽早见到要闻集锦并择优运用于播放和网上传播;而《新闻周刊》和《华盛顿邮报》则可使用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的川流不息的视频档案。例如,在小埃连事件发生后几分钟内,《华盛顿邮报》网络版上即推出了一系列影像。[12]

此外,美国媒体间网上联手中还出现了地方报刊同全国性的网上新闻网络如MSNBC网站、CNN的网站、美国在线的“数字城”等签约合作的新动态,前者希望由此将其地方性的信息内容推向全国,并从全国性的网上(广电)新闻网络获取视频内容。例如,《亚里桑那共和报》、《波士顿先驱报》和《西雅图邮报》的网站都同MSNBC网站签订了协议。它们都在与MSNBC合办的网页上,每天放上几篇当地新闻报道。它们指出,签订协议旨在获得全国层面上的知名度和增添它们的访问量——通过MSNBC网站上通向它们的链接。[13]这些报纸网站还同CNN网站和美国在线“数字城”签订了协议。《亚里桑那共和报》网站还加盟了奈特—里德报团公司网站的“现实城市”网络。除了使其内容在全国亮相外,这些报纸都希望得到视频内容,[14]以便使报纸网站增强互动性,克服静态方式。

将中、美媒体网站的情况相比较,不难发现同中有异。美国媒体间网上联手带有明显的跨地域性的特征。而媒体的跨地域性联合,正同因特网在传播中的跨地域、跨国界的特点相契合,从而有利于网络优势的发挥。另外,争取获得品牌效应是美国传媒网上合作的新的推动力。地方报刊等小型传媒机构在网上挂靠知名度很高、影响极广的大型传媒网站的实践,充分显示了这一点。相比之下,我国的千龙新闻网和东方网,都是地域内媒体联合的实例。打品牌尚未成为我国内地传媒在网上联手中的考虑重点。二、从简单地将印刷版的内容推上网,到形成丰富而有特色的网站内容

在我国内地传媒上网处于尝试阶段时,报刊网站仅将报纸文库的内容部分推上网的做法,颇具典型性。进入1997年后,情况产生了变化。一些专业类报纸尤其是电子类报纸如“《计算机世界报》、《中国计算机报》、《计算机报》等的网络版已初具规模,信息的种类、容量以及制作水平都有了一定的提高。”[15]综合类报纸的网站的信息服务,向着符合网络版的基本特点的方向努力。1997年1月建立的《人民日报》网站尤其值得一提。该网站依靠报社在人员、经济条件、技术设备等方面的雄厚实力,很快就将网络版办得富有特色。笔者于1997年-98年对其网页的观察发现,它不但提供报社的系列报刊的印刷版的内容,而且经常开展“金报网上调查”活动,并推出“报刊寻航”、“信息导航”、“数据库”等网上的特色信息服务,还提供通向其它“知名站点”的链接,而且还推出“专题报道”专辑,为用户研究时事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此外,据有关论文介绍,一些原来已建立网址的报纸如《粤港信息日报》、《羊城晚报》等,在1997年下半年开始重整旗鼓,其网络版从内容到制作都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16]

从我国内地1998年开始形成“传媒上网热”起,不少新闻传媒网站逐渐致力于改变仅仅将作为其“母体”的传媒机构的传统的传播内容或部分内容搬上网的简单化做法,努力注意发挥网络优势并根据自身的母体机构的特点和条件,开拓新颖独创的内容与服务,丰富了网站的传播内容。形成具有特色的网站内容的趋势,开始出现。《人民日报》网站此时更是继续向办出创意迈进。它注意利用网络的瞬时传播的优势,提高重大新闻的时效性,争创了多项第一。如:1998年3月我国“两会”期间,它在国内网络媒体中率先实行即时报道“两会”。1999年5月,北约袭击我驻南使馆,《人民日报》网站在国内媒体中首家我国记者采写的北约袭击我驻南使馆的消息。随后,该网站又迅速在电话采访《人民日报》驻南记者吕岩松后,首家了大使馆被炸目击记。1999年12月,它在国内媒体中首次派出两名网络记者参与举世瞩目的澳门回归报道。[17]《人民日报》网站在发挥网络传播的互动性优势、争取用户参与、为公众提供在网上表达意见的新天地方面,也在国内传媒网站中开风气之先。1999年5月9日,《人民日报》网站开设了名为“抗议北约暴行BBS论坛”的电子论坛,以强烈抗议北约暴行。这是我国内地传统传媒机构的网络版中首次开通的电子论坛。它“受到海内外中国人的热烈欢迎,短短一个月,上贴量达到9万条。”[18](该论坛后改名为“强国论坛。”)同年9月13日,该论坛上的帖数跃居全球中文论坛第一名。[19]此后,《人民日报》网站又陆续推出了“企业家论坛”、“健康论坛”等若干论坛。《人民日报》网站还不断根据新的社会发展和社会热点,推出新的内容和服务。例如,1999年,政府上网工程隆重推出,成为我国信息化过程中的重要新举措,《人民日报》网站及时推出“政府上网”栏目。

2000年,我国中央级主要新闻媒体网站纷纷改版更名,进一步拓展其内容。如《人民日报》网站于2000年4月推出新版;网站名称已于8月21日起由“人民日报网络版”改为“人民网”。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几位研究生通过对《人民日报》网站的研究,认为新版的“眉目更清晰、层次和布局更合理”,且页面更对称。[20]改版后,《人民日报》网站内容有了进一步拓展,朝着以新闻信息为主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方向发展。它更加突出内容的原创性,分类的科学性也进一步受到重视。此外,它在实现网上音频、视频节目的直播、录播方面,也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21]

在人民网众多的新闻栏目中,笔者在此想专门提一下“中国地方新闻联报网”。通过设立这一栏目,《人民日报》网站使用户得以进入一网即可浏览各地新闻媒体的精粹。在当前这样一个信息激增、因特网上网站、网页迅速激增的年代,网络用户可以选择的网上信息源之多,不胜枚举。但是,任何人每天都只有24小时的时间,这却又是永恒的事实。所以即使因特网上的网站和网页之多,成为天文数字,人们受时间的限制,始终只能选择访问为数很有限的网站、网页。网站越多,网站间争夺用户注意力(或者说争夺“眼球”)的竞争,也就越激烈,一般说来,知名度较高的网站,选中的可能性也相应较高。各地新闻媒体的精粹,集中出现在《人民日报》网站上,实在是大大方便用户之举。光明日报》报业集团的网站、中央电视台的网站、新华社的网站等中央级的主要新闻媒体的网站,也在2000年进行了改版,扩大了其内容和服务的范围。新华社网站2000年7月进行改版后,称为新华网,由8个语种的中外文网站、12家社属报刊网站、35家地方分支社网站组成,栏目由12个增加到168个。[22]《光明日报》报业集团的网站已改称为光明网。笔者2000年9月的浏览发现,其网页的最上部,在网站标识、日期旁边为“新闻专辑、热点聚焦”,下面网页纵向分为5个条块,从左往右为“今日要闻”、“图片新闻”、“特别报道”、“光明百网”(按知识内容分类)和“光明日报系列报刊”。在最右边的条块中,“光明日报系列报刊”底下为“服务信息”,再往下,是“精选网站”,最下面,为“文化专题”。网页布局简单明了且重点突出,并显示出光明网将《光明日报》面向知识界,重视文化信息的特色,带到了网上。

2000年出现的地域内各重要新闻媒体联手营造的大型传媒网站平台——千龙新闻网和东方网,开通以来注意发挥网络优势,正在形成丰富多彩而又有自身特色的内容。在千龙新闻网的网页上,新闻内容按10大板块(频道),其中包括“港澳台特快”和“今日世界”。这显示出该网站重视全面提供新闻信息,高度关注港澳台信息和面向世界的特色。该网站发挥网络的多媒体技术优势,其新闻展现手段多姿多彩,除了以文字为主的新闻,还有“视频新闻”、“音频新闻”、“图片新闻”和“卡通新闻”。此外,其“新闻时刻”、“千龙互动”、“众口说千龙”、“新闻网站导航”、“媒体精粹”等栏目的设立,体现了该网站充分发挥并利用了网络的瞬时传播、互动性、巨量承载信息等优势。

东方网开通后,笔者进行浏览观察的结果发现,除了提供若干新闻板块(频道)外,它还提供十几个栏目的服务类信息,其中包括“投资环境”、“人事信息”、“求职指南”、“求医问药”、“时尚屋”等。东方网首页上还有“媒体连接”和“推荐网站”,分别提供导向其创办媒体的链接和我国一些主要网络媒体的链接。东方网在开通百日后,于2000年9月8日进行全新改版,亮出“权威、实时、综合、服务、互动”的口号。笔者2000年9月9日的网上冲浪发现,东方网的新闻板块增添了“东方娱乐”、“东方军事”、“东方少年”和“东方之旅”等,其它信息栏目也有新增内容。但原先8大新闻板块中的“东方商机”,虽然创办时颇让网站人员得意,可是因它的访问量排名从未进入前50位,在改版中被砍去。[23]网站人员的期望与受众反馈的差异,可说耐人寻味,而东方网根据点击率适时作了调整,说明了网站对受众反馈的重视。在发挥网络传播的互动性优势方面,东方网开通了BBS和东方直通车,作为与受众沟通的桥梁。据有关人士介绍,东方直通车已成为东方网点击人次最多的栏目。东方网还发挥网络传播的迅捷优势方面,力求做到新闻及时更新,24小时更新,稿库中的重大新闻稿1小时内上网。[24]东方网改版前后的页面比较,显示了不论是在“新闻导入”还是在“服务衔接”还是在“商务展开”方面,改版后网站的内容都更趋丰富多彩,栏目更多,这说明新版在落实其发展策略中,又迈进了一步。

上述讨论表明,从内容上来说,我国内地传媒网站正朝着发挥网络优势、进一步拓展内容范畴、形成特色的方向迈进。其中一些佼佼者如《人民日报》网站、《光明日报》网站等,在这方面取得了公认的成功。但是,由于创办网站的传媒机构在人力、财力、技术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这些传媒网站在这方面的发展,并不平衡,根据2000年的有关资料,其中多数网站“的信息内容只是传统新闻的翻版,只有10%的网站对信息进行了重组和充实。[25]

美国由于传媒业高度发达,竞争极其激烈,形成特色早在因特网未出现前,就已是传统新闻传媒在竞争中求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策略。美国传媒开始上网后,在形成特色方面,也就分外注意,不论是传媒界巨头的网站,还是名不见经传的传媒机构的网站,都为此煞费苦心。试以几家美国媒体网站为例。美国著名经济信息权威媒体《华尔街日报》建立网站后,常把一些印刷版不适用或不便用的稿件,如一些政府的经济报告、某些特殊行业的经营预算等推上网。[26]这些信息对于研究经济形势,颇有用处。该网站还定期组织编辑或专栏作家在网上回答网站访问者的询问,或与访问者一起探讨共同感兴趣的问题。美国报界巨头《华盛顿邮报》的网站,是访问者数量很大,影响甚广的传媒网站。早在1998年12月,其月受众数即已达到190万。该网站受到用户青睐的一条重要原因是:该报决策层从网站初创时起就明确意识到,网络版不能仅仅成为一份计算机荧光屏上的报纸。根据这一思路,《华盛顿邮报》网站创办几年来努力形成其自身的特色,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提供迅捷的重大新闻报道,在一些重大新闻发生时让网络版抢先注销新闻。例如,1997年美国弗吉尼亚州州长竞选运动的结果,1997年英国原王妃戴安娜之死,1999克林顿与莱温斯基的绯闻,等等,网络版都抢先注销。[27]

(2)在其网络版上刊登原创性的内容,如特意为其“网络时报”(CyberTimes)(后改称“技术”Technology)专版制作的独家新闻。该报网络版正在稳定地扩大网上独创性的内容的范围。[28]

(3)采用“广播模式”的运作,每月提供5至6小时网上实时闲聊或其它谈话类节目,由《华盛顿邮报》记者、评论员和各类嘉宾亮相登场,与公众进行互动交流。

(4)开发具有特色的服务娱乐性内容。[29]

《华尔街日报》和《华盛顿邮报》同属于大型的且闻名世界的报社。但是,美国成功的、办出特色的传媒网站,并非都是大型的、世界闻名的媒介机构创办的。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太阳海滨媒介集团公司创办的Sunline网站和美国首都华盛顿附近的一家视频作品制作公司GardyMcGrathInternational创办的“网上电视”网站(TVontheWeb)之成功,可以说明这一点。

太阳海滨媒介集团公司坐落在佛罗里达州西南部,下有一系列地方性的、服务于社区的报纸和杂志。从1996年创立网络部Sunline起,该传媒公司就把服务于社区的经验运用于开拓新颖的网上服务,定下了社区第一、新闻第二的发展策略。根据贴近用户、服务于社区的原则,Sunline大量开发突出地方性特色的内容,取得了一系列成功。至1998年11月,夏洛特县10%至15%的人每日上午上该网站访问。该网站ISP的注册用户中,74%都在网站上建有个人网页;400家社区群体也由此上网,其中包括夏洛特县政府,它在网上建立了300页长的网点。到1999年,该网站的网络服务供应已能盈利,它所提供的房地产信息服务,已成为该行业中最具创新性的一种服务,房地产经纪人已经付费给该网站,以使用其服务。[30]

美国“网上电视”网站创办于1997年3月,以创建一系列服务于特定的社区圈和受众群体的互动电视频道,努力提供特色服务,形成一系列电子社区圈作为发展策略。它以交互式网上闲谈、实况网播等服务,吸引登记用户(社区圈成员)不断回到各频道上来访问。在1999年,该网站已推出27个网络电视频道。各频道的重点,均是以实况网播和视频点播的形式,向登记用户提供时效性强的视频新闻和信息。这一网站成功地吸引了各频道用户“跨频道观看”,用户访问量迅速增加。到1999年,各频道上的实况网播、网上广告、电子商务、付费收看等项目,以及用户登记费,已为网站带来收入。该网站创建能招徕收入的互动电视频道的做法,已引起其它公司的兴趣。1999年7月,“网上电视”正式宣布与Ampex公司结成战略伙伴关系,后者为该网站注入了新的投资,为这家互动的视频网站的继续发展提供资金。[31]

同美国的传媒网站相比,我国多数传媒网站在形成特色方面还有较大差距,尚未在原创性内容、特色创意上下很大功夫。

三、影响逐渐扩大

在我国内地传媒上网初期,不少传媒网站访问者人数甚少。以上海的《文汇报》为例,1998年3月笔者对该报进行书面访谈的结果发现,当时平均每天约有1,000名读者在网上阅读其网络版。这一数目同该报印刷版为数近50万的发行量相比,显得极校又如笔者(1999年4月)对广州《南方日报》的书面访谈发现,其网络版平均每天访问人次达6,000多。同其印刷版的发行量80多万相比,这又是一个相对甚小的数目。但是,在5年的发展历程中,我国传媒网站的影响逐渐有所增强,一些办得较成功的传媒网站的访问量已颇引人注目。例如,《人民日报》网站的日页面最高访问量以每年10倍的速度递增,[32]在1999年初,该网站的日访问量已高达220多万次。[33]2000年下半年,该网站日访问量已增至约300万人次。在1998年底以来由不同机构组织的多次优秀网站评选中,《人民日报》网站均榜上有名。在发生重大新闻事件时,我国传媒网站尤其是中央新闻单位的网站,影响已开始较为明显。例如,在1999年5月8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袭击我驻南使馆后,“据不完全统计,中央各新闻单位网站,从5月8日至14日,仅7天访问人次总数突破3,460万,收到电子邮件9,000多封,”《人民日报》网站在高峰时“日页面访问量达到124万,点击量为1,250万次”。[34]转

在发生重大新闻事件时,网络成为相当一部分公众获知新闻信息的第一渠道的趋势,已开始在我国像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出现。上海复旦大学张国良教授等人的一项有关“上海市民与媒介生态”的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在重大事件发生时,以网络作为获知新闻的第一渠道的市民,更确切地说是“网民”,所占比例在具体个案中已高于报刊和广播,仅次于电视。例如,这调查发现,在台湾地区2000年选举新领导人事件发生时,上海“网民”获知台湾地区新当选的领导人是谁的第一渠道,依次分别为电视(36.7%)、网络(24.%)、报纸(18.4%)、听别人说(12.2%)、广播(6.1%)和杂志(2.0%)。调查结果还发现,调查对象表示未来将更多地接触的媒介,依次为电视(34.5%)、互联网(26.4%)、报纸(23.2%)、广播(10.0%)和杂志(7.7%)。[35]当然,这项研究调查的并不是各家传媒网站的受众数,但是,它显示了在我国最大的城市上海,网上新闻业已成为不容忽视的新闻渠道,在重大事件发生时,尤其如此。而且,网络媒体的影响范围,呈扩大趋势。

虽然我国网上新闻业的影响在逐渐扩大,媒体网站中的佼佼者如《人民日报》网站等的受众规模已甚大,但是,我国传媒网站总体上来说目前尚不能构成我国网上新闻业中影响最大的部分。不但多数传媒网站的受众数还颇小,而且新闻媒体网站的点击率,远比不上新浪网等著名商业网站提供的新闻传播。据有关文章介绍,2000年初公布的中国互联网大赛的结果显示,获得新闻与媒体类网站第一名的《人民日报》网站的得票数是1,890张,而新浪网得票数达63,918张,网易得票57,163张,搜狐得票数为5,6147张。[36]当然,关于此类大赛的科学性等,社会上尚有争论,而且,网站的用户数统计本身又远比报刊发行量、广电传媒的视听率资料的统计,复杂得多。因此,笔者在此并不想夸大这些资料在判断网站受众率中的作用。但它们多少可以折射出我国媒体网站要成为我国网上新闻业中影响最大的部分,尚需付出艰苦的努力。

在美国,许多传媒网站的用户规模很大,具有广泛的影响力。早在1998年12月,根据一家专门对用户访问最为频繁的网站的情况进行调查的研究公司MediaMetrix提供的一些资料,在美国,一些最大的传媒网站当月的受众数量已逾百万,有些甚至超过500万。这些最大的传媒网站有:

到2000年7月,美国时代华纳在线和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网站的当月受众数量已逾1,500万(分别为16,365,000和15,434,000)。CNETNetwork的当月受众数量达1,085万,ZDNet网站的当月受众数量近1,000万(9,936,000)。[37]如果以页面访问量来计算,《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今日美国》等美国大报网站的日均页面访问量都达到300万以上。[38]

2000年夏天,美国若干家传媒网站的页面访问量,都达到了创记录的水平。如,《纽约时报》网站2000年7月份的月页面访问量高达1.23亿,其中7月25日的页面访问量高达570万,打破了该网站的日页面访问量记录。《纽约时报》网站将此归因于当天同时出现了三大新闻事件:迪克·切尼(DickCheney)被提名为小布什的竞选搭当,协和飞机的坠毁,以及中东和谈未果。又如,《亚里桑那共和报》网站2000年7月份的页面访问量达1,300万以上,创该网站月访问量之最。[39]

在美国,《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美国全国广播公司、时代华纳公司等传统媒体中的重要机构的网站,在影响力方面堪称其网上新闻业中的主流。正因为如此,美国计算机软件业巨头微软公司在1996年涉足网络新闻传播时,采取的是同美国全国广播公司合作建立网站的策略。2000年,网站又同《华盛顿邮报》、《新闻周刊》等著名全国性报刊及地方报刊如《西雅图邮报、》《波士顿先驱报》等在网上联手。美国最大的因特网接入服务供货商美国在线也于2000年同时代华纳公司合并,成立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公司。在美国,著名传统媒体的品牌效应、传统媒体提供信息内容的经验与权威性等优势,显然已构成在网上新闻业中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也构成吸引相关行业同传媒业在网上联手的重要推动因素。转综上所述,我国传媒网站的建设,经过约5年的发展,至2000年已形成媒体联手办网站、规模扩大,新闻信息和服务既走向内容和形式的丰富多彩又办出特色,影响逐渐扩大的趋势,而三者又互有关联。新闻媒体网站的影响力,撇开各种外界条件的影响不谈,取决于网站自身的发展水平,其中内容安排可说是核心所在。丰富多彩而又有自身特色的内容,当是成功的新闻媒体网站必具的条件。如果网站只是照搬传统媒体的传统的信息服务的内容,那么媒体网站的存在必要性就必然会受到质疑。此外,就网站间的相互关系来说,在争夺用户注意力或者说争夺“眼球”的竞争中,只有具有丰富多彩而又有自身特色的内容的网站,才能吸引和维系住广大用户的注意力或“眼球”。为开创丰富多彩而有特色的网站内容,传媒机构形成合力共建网站是有效途径。媒体联手共享信息资源,有助于丰富网站的内容,从而增添网站的吸引力,建立起有广泛影响的传媒网站。在这几个方面,美国传媒网站均有一些值得我们借鉴的做法和经验,我们应细加研究。

(作者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上海200083)

[1]王澄:《试论我国报纸网络版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硕士论文)1998年,第6页。

[2]闵大洪:《中国网络媒体的发展》,,2000/9/2.

[3]王澄:《试论我国报纸网络版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硕士论文)1998年,第5页。

[4]《浙江在线》,,1999/7/24.

[5]转引自闵大洪:《中国网络媒体的发展》,,2002/1/2.

[6]《中华新闻报》,2000/9/13.

[7],2001/9/16.

[8]转引自:NUAInternetSurveys,Dec.15,1998.nua.ie.

[9]赵启正:《中国网络新闻事业发展现状和趋势》。《新闻战线》,2000年第二期。

[10]胡正荣:《产业整合与跨世纪变革——美国广播电视业的发展方向》。《国际新闻界》,2000年第四期,第33—39页。

[11],2000/6/27.

[12],2000/6/27;,2000/6/27.

[13],2001/8/22.

[14],2001/8/22.

[15]王澄:《试论我国报纸网络版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硕士论文)1998年,第5页。

[16]出处同上,第6-7页。

[17]《中华新闻报》,2000年5月16日

[18]闵大洪:《中国网络媒体的发展》,,2001/9/2.

[19]《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07月24日。

[20]许颍、徐福建、刘毅、闵椿基:《从人民日报网络版改版看网上新闻媒体的发展策略》,,2000/9/2.

[21]《中华新闻报》,2000年5月16日。

[22]闵大洪:《中国网络媒体的发展》,,2000/9/2.

[23]《解放日报》,2000年9月10日。

[24]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学硕士生陈怡同苏蓉娟访谈时苏蓉娟答陈怡问,2000年8月。

[25]出处同上。

[26]丁一:《美国报界在因特网上的经营方式及其发展趋势》。《新闻与传播研究》,1997年第三期,第44-54页。

[27],1999/8/8.

[28],1999/8/25……

[29],1999/8/8.

[30],1999/8/8.

中美联合公报篇5

在安全与自由之间,斯诺登选择了后者。作为美国中央情报局(CIA,下称“美国中情局”)前雇员、美国国家安全局(NSA)的技术承包人,斯诺登通过英美两国媒体,曝光美国国安局和联邦调查局(FBI)正在开展一个代号为“棱镜”的秘密项目,两家机构可直接接入9家美国互联网公司中心服务器,挖掘数据以搜集情报。微软、雅虎、谷歌、Facebook、PalTalk、美国在线、Skype、YouTube、苹果等9家美国互联网公司均参与了这一项目。

在“棱镜”的折射下,中国几乎“”。美国建立多个监视、信息挖掘项目,通过与政府关系紧密的跨国企业,已经把中国网络的七经八脉全部打通,电话、视频、邮件,甚至每一个人的刷卡和旅游记录,都有可能被一一传送到美国国家安全局情报人员的硬盘里。

“棱镜”、“主干道”、“码头”、“核子”

“棱镜”曝光,一石激起千层浪。

香港民众上街游行,反对美国引渡斯诺登的要求;美国国家安全局连忙公关,表示该项目在反恐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美国媒体和民众质问道,侵犯个人隐私算不算恐怖主义?欧盟致信美国司法部长,要求对此“迅速”作出答复;与此同时,美国Facebook、微软两公司公开表态,美国政府确曾向它们索要过用户数据,而在此之前,多家互联网公司语焉不详,试图撇清关系。

事实上,“棱镜”仅仅是斯诺登呈给世界的一道“开胃菜”, 它只是美国监控项目“星际风”的一部分。

“9·11”事件后,美国通过的《爱国者法案》赋予了政府搜集大宗数据的权力。随后,国安局开始了一项秘密监控计划,代号“星际风”。

据美国《华盛顿邮报》报道,“星际风”被拆分为4个项目:“棱镜”、“主干道”、“码头”以及“核子”。“棱镜”和“核子”以截取内容为主,“棱镜”主要用于互联网信息截取,而“核子”则用来截获电话通话内容和关键信息。“主干道”和“码头”规模相对更大,“主干道”以电话监听为主,而“码头”则以互联网监视为主,两者皆依赖对“元数据”的处理。

所谓“元数据”可以理解为数据的数据,它能精确揭示通信时间、地点、使用设备、参与者等。有消息称,美国国家安全局花费了1.46亿美元购买硬盘等设备,专门用于存储元数据。

据美国彭博新闻社报道,上千家科技、金融和制造业公司正与美国国家安全部门紧密合作,向后者提供敏感信息。这些项目的参与者被称作“可信合作伙伴”。更让人担心的是,政府部门搜集的信息不仅用于保护本国国家安全,也用于入侵其他国家的计算机。

美国国安局

能拼出一个人的一生

斯诺登指出,美国情报机构的监控对象覆盖全球各地,其中,中国是其监控的重点目标。

自2009年以来,美国国家安全局一直在侵入中国内地和香港的电脑系统。斯诺登说,美国国安局的攻击目标包括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最大的网络中枢就在香港中文大学运营,其连接了谷歌、腾讯、中国移动等多家网络供应商)、特区政府公务员、企业和学生的电脑,以及位于内地的电脑系统。美国国安局全球范围内的网络攻击行动超过6.1万项,针对内地及香港的此类行动数以百计。

“我们(斯诺登受雇公司以及美国国安局)主要攻击网络中枢,像大型互联网路由器。”斯诺登说,“这样我们可以接触数以十万计电脑的通信数据,而不用入侵每一台电脑。”

除了主动攻击获取数据,美国国安局还经常要求众多科技公司为其“上供”信息。

根据斯诺登公布的证据和美国互联网公司“坦白”的材料,在2012年下半年,美国联邦、州及各级地方政府要求Facebook公司提供用户信息的次数多达10000次。这些资料信息涉及1.8万至1.9万名用户;在去年下半年,美国各级政府部门曾向微软索要用户资料达6000多次,这些资料涉及3.2万个用户。

斯诺登并非揭露“星际风”的第一人。2012年,美国国安局官员威廉姆·宾尼在意识到这个计划的可怕之后,离开了国安局,并向媒体披露了“星际风”计划。此前,宾尼的职责主要是破译密码,并设法将全球范围内的私人电话和电邮等信息导入安全局数据库。

宾尼说,这个宏大计划将电话、银行、网络等各个领域贯穿起来,通过抽取每个领域的资料,美国国安局就能拼出一个人的一生,随着他的银行交易、旅游行程、上网记录等信息源源不断地汇入,美国国安局几乎有能力描绘出这个人所有的生活细节。

通过接入互联网公司的中心服务器,美国情报分析人员可以轻松跟踪互联网使用者的一举一动,以及他们的所有联系人。过去6年中,“棱镜”计划可谓“硕果累累”。据悉,目前美国国安局约1/7的情报依赖该项目提供原始数据。

美国“金刚”渗透中国大起底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白朝阳

2012年,美国众议院常设特别情报委员会报告称,华为、中兴的产品威胁美国国家安全。今年,奥巴马总统签署开支法案,禁止包括司法部、商务部、航空航天局及联邦调查局在内的联邦政府机构,采购“中国所有、运营或提供补贴的企业制造、加工或组装的信息技术产品”。

而与华为和中兴等中国企业被美国拒之门外的情形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的“金刚”(思科、IBM、谷歌、高通、英特尔、苹果、甲骨文、微软)在中国却能长驱直入,而且,这些公司的产品都被用在了中国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上。

从手机到服务器,从办公软件到操作系统,从搜索引擎到无线通信技术,美国“金刚”几乎渗透到了中国网络的每一个环节;政府、海关、邮政、金融、铁路、民航、医疗、军警,每一个部门几乎都有美国科技巨头的影子。

实力强悍

中国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抽样监测显示,2011年,有近5万个境外IP地址作为木马或僵尸网络控制服务器,参与控制了我国境内近890万台主机,其中有超过99.4%的被控主机,源头在美国。而仿冒我国境内银行网站站点的IP,也有将近3/4来自美国。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沈丁立表示,近年来美国对我国内地和香港地区实施了高达6.1万项的网络攻击计划,对中国高价值的电子信息枢纽发动了进攻。可以想见,只要其中任何一项得逞,相关的我国政府和个人以及企业的电子通信就将大门洞开,国家机密和个人私密也将荡然无存,中国网络安全必然面临严重威胁。

中国的信息安全在以思科为代表的美国“金刚”面前形同虚设,在绝大多数核心领域,这8家企业都占据了庞大的市场份额。

IBM是全球最大的信息技术和业务解决方案公司,早在1934年,IBM就已经在中国开展业务。据IDC(互联网数据中心)数据显示,IBM在中国Unix服务器市场份额连续15年稳居第一,截至2012年第四季度,已达到76%。

思科是世界云计算市场上最大的IT产品提供商。1994年8月,思科北京办事处成立。目前,思科占据了中国电信163骨干网络约73%的份额,把持了163骨干网所有的超级核心节点和绝大部分普通核心节点。

微软的主要产品包括Windows操作系统、Internet Explorer网页浏览器及Microsoft Office办公软件套件。据NetMarketshare的数据显示,微软在中国台式电脑操作系统市场占有91%以上的份额,居行业主导地位。

自1985年成立后,高通在全球无线通信行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在目前发展最快的无线技术CDMA领域处于行业领先地位。根据中国电信公布的数据,2013年4月,中国电信新增CDMA用户216万,移动用户总数达1.7019亿。目前,高通也是唯一一家支持Android各层次手机的芯片厂商,而中国智能手机用户中使用安卓平台的占绝大多数。

截至2013年第一季度,英特尔在全球个人电脑半导体芯片市场占有85.2%的庞大份额,而搭载英特尔芯片的联想在中国个人电脑市场占有近40%的市场份额。2012年,联想搭载的芯片占英特尔收入的11%,此外,英特尔有18%的收入来自惠普,14%来自戴尔,而惠普和戴尔都在中国个人电脑市场占有相当大的份额。

虽然苹果在中国个人电脑市场的占有率非常有限,但却有很大的增长潜力。iPhone和iPad在中国表现非常抢眼,2013年1—3月,iPhone在中国城市用户占有率为23.2%, iPad在中国的市场份额达到60%以上。

甲骨文是世界上最大的企业软件公司,其产品主要有服务器及企业应用软件,1989年正式进入中国市场。2012年,甲骨文公司以40.7%的市场份额再次占据应用服务器市场首位。

谷歌被公认为是全球规模最大的搜索引擎,它提供了简单易用的免费信息服务。2012年10月2日,谷歌已经超越微软,成为按市值计算的全球第二大科技公司。

渗透广泛

《中国经济周刊》搜集整理2001年以来的公开信息发现,“金刚”在中国已经渗透到各个行业。

电信及互联网是“金刚”出没最多的行业,三大运营商、电商、门户网站、社交网络和“金刚”都有不同程度的合作。腾讯、阿里巴巴、百度、新浪等排名前20的互联网企业,思科设备占据了约60%份额。

政府部门也是“金刚”喜欢接触的对象之一。2006 年,英特尔与信息产业部签署了“共同推进中国农村、城市、企业和物流等信息化的合作备忘录”,同时又与中国教育部共同宣布启动“共创未来教育计划”,超过1万台计算机连接中国农村和互联网。而“金刚”和地方政府的合作项目数不胜数。

军工企业,“金刚”也很有兴趣。2012年12月21日,中电科软件信息服务公司与思科中国控股(香港)有限公司在京正式签署组建合资公司协议。合资公司将重点针对社会公共管理、行业信息化应用需求,提供有价值的端到端技术解决方案。合资公司投资总额将为2亿美元,其中,中电科软件信息服务公司占有57%的股权,思科中国控股(香港)有限公司占有43%的股权。

“金刚”也热衷和中国高校的合作。2007年,英特尔与大连市政府以及大连理工大学共同合作创建了“半导体技术学院”,以培养半导体人才;此后,各种合作项目陆续展开。2012年11月,清华大学—思科联合实验室二期启动;2013 年 6 月,云南大学与微软中国签署协议成立云南微软IT学院。

最为可怕的还是思科。在金融行业,中国四大银行及各城市商业银行的数据中心全部采用思科设备,思科占有金融行业70%以上的份额;在海关、公安、武警、工商、教育等政府机构,思科的份额超过了50%;在铁路系统,思科的份额约占60%;在民航,空中管制的骨干网络全部为思科设备;在机场、码头和港口,思科占有超过60%以上的份额;在石油、制造、轻工和烟草等行业,思科的份额超过60%,甚至很多企业和机构只采用思科设备;在电视台及传媒行业,思科的份额更是达到了80%以上……

在软件系统方面,微软等公司在中国几乎做到了全覆盖。

当前,中国包括政府部门、军队、武警、军工企业等在内的所有单位,几乎100%使用美国微软的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一些储存重要信息的数据库软件,以及工业控制系统,也均为西方高科技公司所研发。

美国政军两界的亲密伙伴

思科曾在2006年美国“网络战”中扮演过重要角色。

2006年2月10日,美国进行了一场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网络风暴”网络战演习。演习由美国国土安全部指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国务院、国防部、司法部、财政部、国安局、联邦调查局、中央情报局等115 家政府部门参与,思科是演习的重要设计者之一。

一直以来,思科和美国政军两界关系复杂:其CEO钱伯斯先后担任克林顿总统的贸易政策委员会成员和布什总统国家基础设施顾问委员会(NIAC)副主席等职位;美国国会535名议员中,有73位投资了思科,其中就包括美国现任国务卿克里;2012年,思科在游说经费上投入了121万美元,而过去的15年,思科用于游说国会的费用为1572.52万美元。

中美联合公报篇6

目前各国会计实务,企业购并有两种会计处理方法,购买法和股权联合法(po汕ng ofln-terest accoounting)。①我国企业具体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企业合并》也规定企业购并会计处理可采用购买法或股权联合法。同一企业购并事项,采用股权联合法与采用购买法相较,会计记录和财务报告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对企业日后报告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影响甚大。因此,股权联合法的运用历来是会计界和经济界争议较大的一个问题。本文拟探讨股权联合法的历史发展、股权联合法与购买法的主要区别,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以供制定会计政策和选用会计方法参考。

一、历史发展一般认为,企业购并都是一家企业取得另一家企业的控制权,都可看作是企业收购,从而会计处理采用购买法是恰当的。但也有不能认定为企业收购的例外情况。比如,企业购并,没有一方能够被确认为购买方或被购买方,合并后的企业中没有占支配地位的股东,合并各方的股东对企业的全部或实际上全部净资产和经营,享有有相等的控制权;此外,合并各方的管理当局继续参加合并后企业的管理,合并各方的股东继续承担合并后企业的风险和分享其收益。这种情况,称为企业合并的股权联合形式。

股权联合法会计的一个假设是,这种企业联合的方式是所有者股权的集合,参加联合各方的股东各放弃对原企业的单独控制,转变为共同拥有、共同控制和管理联合后的企业,即由独占变为共享,并共同分担今后企业的风险和分享收益,企业购并事项并末改变企业持续经营的基础。因此,股权联合法会计以帐面价值为基础来记录企业购井取得的资产和负债,同时,被并企业购并前的收益,包括购并当期的全部收益、购并时期以前的收益(留存收益),也全数结转到购并后的企业。此外,股权联合法也没有任何商誉问题,因为这种企业购并不是购买,商誉只在企业购买时才确认入帐。

股权联合法最早在美国得到发展和流行。在美国,股权联合法会计处理的两个主要作法早至20年代就得到了承认。这两个主要作法是:(1)将被并企业的留存收益结转到购并后企业;(2)将被并企业资产的帐面价值作为购并后企业资产的帐面价值。②随着本世纪40年代的企业联合浪潮,股联合法与购买法均得到了长足的发展。40年代初期,po01ing ofinterests一词开始用于描述某种形式的企业购并。

1950年美aicpa的会计程序委员会(apb)了会计研究公报第40号(arb一40)《企业购并》(bmsiness combinations)。这是最早的有关企业购并会计处理的权威文件,第一次用“股权”(poolingofinterests)和“购买”(pmrchase)两词描述了两类企业联合的会计处理。在该公报中讨论了股权联合法的运用标准和会计处理方法。该公报提出了四项标准来帮助会计师判断企业购并是否属股权联合,这四项标准是:(1)原股东继续拥有股权;(2)成员公司的有关规模;(3)继续参加管理或有权控制管理当局;(4)企业活动的性质。在arb一40以前,极少的企业购并使用股权联合法,但从1950年后,企业购并加剧,股权联合法使用也频繁起来。

但是,arb一40对有关问题措词含糊,在实际执行中可有不同的解释。如在50年代,许多企业购并在性质上是一样的,但会计处理方法可以不同。因此,美会计原则委员会(cap)于1957年了arb一48《企业购并》(business combinatlon)来重新确定股权联合法的运用标准。arb一48使股权联合法的合法使用范围更大了,即使两家联合的公司,一家比另一家大19倍也可使用。

直到60年代后期,美国公认会计准则对企业购并选择会计处理方法的规定也不具体明确。如果企业联合满足股权联合的标准,会计处理既可采用购买法,也可采用股权联合法。由于股权联合法能产生较高的报告收益,在那段时期,几乎任何企业购并会计处理都采用股权联合法,而实际上大多企业联合是购买交易。wakefield指出,391家向纽约股票交易所申请发行股票用于合并和收购目的的公司,82.5%是采用股权联合法会计,随后的一个分析研究证实了它的说法。对1968年11月1日到1969年10月31日向纽约股票交易所上市申请公司的分析指出,在该期间有2000家公司提出发行股票申请,1087家是打算实行企业购并的,并打算采用和决定采用股权联合法会计的企业占82.89%⑧。

美国60年代对股权联合法的滥用导致了60年代的会计论战。人们广泛认为,采用股权联合法会计,人为刺激了企业购并活动,鼓励公司发出过量的债券和优先股证券,并误导了投资者。在60年代时期,人们己广泛知晓使用股权联合法会计可增加每股收益额(eps),这种较高的每股收益额可由以下情况获得:(1)出售购并的资产(在股权联合法下,购并的资产按帐面价值记录,出售市价往往高出帐面价值);(2)外发普通股数量的减少(企业购并时,部分支付现金,债务证券或优先股);(3)报告较低的折旧和摊销费用(因为资产按帐面价值记录,帐面价值又往往低于市价)。60年代,会计原则委员会(apb)组织了有关企业购并会计的两个研究,之后了二个研究意见:“对企业购并会计的批判研究”和“商誉会计”,但对股权联合法的普通采用没有什么影响。

由于批评滥用股校联权联合法的意见日益增多,美会计原则委员会(apb)决定纠正和解决这个问题。1970年8月,没布了apb opion no.16《企业购并》以取代arb一48,具体提出了股权联合法运用的12项条件,只有全部满足这些条件,股权朕合法才可以云运用。同时apb也规定,对企业会计的联合处理,购买法与股权联合法是不能互相替代的。如果上述几项不能全部满足,必须使用购买法,如果上述几项条件全部满足,必须使用股权联合法,非此即彼。apb认为对于企业的购并,购买法会计和股权朕合法会计各有其优点,不能接受一种方法,排斥一种方法。在企业购并中,如果支付现金或其他资产,或者发生负债,采用购买法更有说服力;如果发出有表决权的普通股,通过交换普通股突现企业购并,则采用股权联合法更有说服力。

apb一1 6后,非常成功地减少了企业联合采用股权联合法的企业数,抑制了股权联合法的滥用。但apb一i 6仍有许多概念问题和企业购又法是以并的舍汁方法同题需解决。1 973年,美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成立后,作了一些努力拭图在企业购并方面的会计方法等问题上有所作为,但由于种种原因,apb一1 6关于企业购并的会计处理、包括股权联合法等基本没有改变,apb一1 6仍然是这方面的一个权威文件。

其他一些国家如英国以及“国际会计准则”都制定了股权联合法采用的标准,但都没有apb一1 6这么详细。在英国,如果企业联合能满足1985公司法和标准会计实物公告ssap一23规定的条件,即可以使用股权联合法,但并不强制这样做。换句话说,即使满足这些规定的条件,也可不采用股权联合法,但如果不满足股权联合发法条件,就必须使用的购买法会计。其他一些国家,如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瑞士、瑞典等国也允许企业购并符合股权联合法条件时,既可以采用股权联合法,也可以采用购买法。而加拿大的作法同美国一样,当企业购并满足联合联合的条件时,必须采用股权联合法,不允许使用购买法。国际会计淮则22《企业购并》也规定当企业购并股权联合,必须采用股权联合法。

二、股权联合法和购买法的主要区别股权联合法与购买法相较,其区别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股权联合法下,取得的资产和负债只按它们购并前的帐面价值记录,不承认任何商誉。购买法下,取得的资产与负债按它们的公允份值记录,取得成本超过所取得超过所取得净资产公允份值部分记作商誉。换句活说,购买法下,只考虑所取得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份值,而不管其股东权益的帐面价值如何;股权联合法下,则只考虑所取得股权联合的帐面价值,而不管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如何,即股权联合法不改变资产负债的计量基础。

2.股权联合法下,被购买公司以前的留存收益,成为购并后公司留存收益的一部分。而在购买法下,被购买公司在购买前的留存收益,不合并成为购并后公司留存收益的一部分。

3.如果企业联合在会计期中发生,在购买法下,被购并公司的净收益只包括购并日以后期间的净收益。而股权联合法则要包括购并当年被购买公司全年的净收益。

4.购买法下,按公允价值记录的资产高于帐面价值部分及购买商誉,在购并以后的会计期间,由于存货的结转,固定资产折旧、商誉及其他无形资产的摊销,公司债券折价的摊销,使费用增大而减少购并后公司的利润。股权联合法下则不存在这个问题。

此外,股权联合法下,购并进来的资产是按帐面价值记录的,而资产的帐面价值又往往低于它们的公允价值,因此,购并后的企业还可从以后这些资产的出售获得较高的报告收益。

5.购买法下,购并时发生的直接费用作为购买成本资本化。而股权联合法下,购并时发的直接费用作为当年的费用处理。

6.股权联合法是以发出股票的帐面价值计量取得成本,购买法是以发出股票的公允价值计量取得成本,因此,在股权联合法下,购并后企业的股东权益数要比购买法下为低。另一方面,股权联合法下各期报告的收益又高于购买法。这一低一高,会使股权联合法下所报告的股东权益报酬率高于购买法,增加和改善购并企业的报告收益。但这种情况只发生于购并当年及以后较短的一段时期。

7.从会计假设的运用来看,购买法假定被购并企业是处于非持续经营状况,而股权联合法是假定被购并企业仍处于持续经营状况。

由于这些区别,导致了同一企业购并事项,采用股权联合法与采用购买法相较,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影响企业购并当期及购并后一段时期的报告收益和财务状况。

三、对股权联合法的支持与批评意见(一)对股权联合法的支持意见支持股权联合法会计的意见主要在以下几方面:

1.企业购并实务中,确实存在股权联合的情况。

2.在服权联合方式下,企业购并既不能转移资产也未发生负债,其交易是在两群股东之间发生的(交换股票),而不是两公司。因此,对公司资产和负债的计量不能使用新的会计基础,继续使用帐面价值、即历史成本是恰当的。股权联合法没有改变原来的会计基础,仍与历史成本会计原则一致。

3.股权联合法符合持续经营观念。在股权联合方式下,原双方公司的股东仍继续是购并后企业的股东,原企业也持续经营。因此,对公司的净资产不能使用新的会计基础。根据持续经营假定,一项资产在同一企业内,其使用寿命期间应使用历史成本计价;如果一项资产在企业内部转移,不应对该资产重新计价。同样,在股权联合法下,企业仍是持续经营,因此资产不能使用市价来重新计价。

4.购买法很难客观地确定企业购并发出股票、收到资产和承担债务的现行价值,而股权联合法不存在这个问题。

5.购买法下,参加企业购并的部分企业的资产(或负债)按公允价值重新计量和记录,而另一部分企业的资产(或负伤)仍按帐面价值记录,即在购井后的企业,资产(或负债)会出现两种计量基础。而股权联合法全按帐面价值记录,不会出现这个问题。也避免了购买法下,合并报表中母公司资产负债的计量是帐面价值,于公司的资产负伤的计量是公允价值的尴尬局面。

(二)股权联合法存在的问题及批评股权联合法仍坚持持续经营假设,没有改变原来的会计计量基础,对于公司资产和负债的计量继续使用帐面价值,仍与历史成本会计原则一致。这是股权联合法的优越之处。但股权联合法也存在较多的问题,而招致了种种批评。

对服权联合法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股权联合格念不成立。一些学者认为,所谓股权联合下,企业购并仅仅是两个股东群体之间的安排的说法,是一种虚构。实际上,企业联合是由两家公司的管理当局计划、谈判和执行的,不是收购公司的股东拿出股票去交换,而是公司发出新的股票去交换。此外,在大多情形下,说原双方公司的股东在企业联合后能保持相等的(差不多相等)权益,这种说法是不真实的。大多企业购并都是为了取得其他公司资产的控制权,购并后公司的多数股东支配着购并后的实体。因此,股权联合的概念不能成立。

2.股权联合法所说的企业购并时,被并企业仍持续经营的假定不能成立。之前无关联的两家公司合并,合并后的实体与原先两家单独的公司是不一样的,如企业的规模、企业的生产要素、资本结构都有了变化。说股权联合下,企业没有经济实质的变化,仍是持续经营是不成立的,因此,存在资产重新计量的新基础。

3.企业购并是一种议价的正常交易(a bargained arms-lengthtransaction),这种交易是以公允价值为基础的,而不是帐面价值。事实上,发出股票与以资产作为报酬没有什么差别。发出的股票也有价值,收购公司可以发行股票取得现金,再以现金去购买被购并公司的股票,只不过直接发出股票来交换要便当得多。发出股票的公允市价,即是收购企业的支出或说购买成本。因此,按帐面价值记录企业购并是不当的。

4.实务证明,股权联合法存在严重的缺陷,会给经济生活带来许多问题。

前文已指出,与购买法相较,股权联合法下,收购企业可通过企业购并得到一系列的好处:(1)购并当年可报告较高的收益;(2)购并以后各期,由于没有商誉和取得资产公允价值超过帐面价值差额的摊销,可以有较高的报告收益;(3)由于取得资产是按原帐面价值记录的,在企业购并后出售资产,即可得到“即时收益”(instant eamings);(4)会报告较高的股东权益报酬率。

如美国1967年的gmlf&lwestem公司的购并案例,发出股票价值18500万美元,但采用股权联合法记录的净资产少至10000万美元。其差额几乎立即吸收进了当期收益。⑥再如1968年美国leasco和r出ance保险公司的企业购并案例。该企业购并也采用股权联合法。leasco公司发出的有价证券价值40000万美元:reliance公司拥有一项投资组合。按合并时市价,值21500万美元,但按历史成本记录为11100万美元。1969年,leasco公司报告了出售该投资的收益2400万美元,占其当年净收益的60%。如果该投资组合按企业联合时leaseo公司的取得成本(发出证券市价)记录,该公司1969年将报告5800万美元的损失,而不是报告收益。因为从1968年到1969年,该投资组合的市价实际已跌减了。此外,两公司实现企业联合是1968年9月,刚好将reliance公司购并前的收益包括进了leasco公司于1968年9月30日截止的会计年度报表。因此,ijeasco公司的每股收益额(eps)该年度一下升到每股1.86美元,但如不采用股权联合法,其每股收益额将只有0.79美元。⑥企业联合的早期,公司常常发出渗水股票wateredstock)来实现企业购并,⑦即公司发出股票的面值要大于所取得净资产的市价。当时,按发出股票的面值记录取得资产价值的会计方法是允许的,尽管这样做夸大了资产的实际价值。美国1929年10月服市崩溃及随着发生的值的会计作法,这种指责,为以后股权联合法的运用制造了一个有利的环境,因为股权联合法是按取得资产的原帐面价值记录的,可说稳健之极。但始料不及的是,采用股权联合法又从另一方面粉饰了企业的经营,在一定时期歪曲了企业的报告收益和经营情况,诱使企业管理当局纷纷采用该方法,也在一定程度刺激了企业购并。

中美联合公报篇7

美国个人电脑制造商戴尔公司8月16日宣布,鉴于内部调查发现公司存在为达到业绩目标而篡改财报并欺瞒审计人员的现象,该公司将对过去四年多的财务报告进行重申,最多将把盈利调低1.5亿美元。

戴尔公司表示,它将重申2003财年至2006财年所有季度以及2007财年第一季度的财报,重申期间的盈利可能被调低5000万美元至1.5亿美元。其中影响最大的时期估计将是2003财年第一季度和2004财年第二季度,其盈利将分别被调低10%至13%。

戴尔公司说,这项调查的结果不会对本财年第二季度的业绩造成太大影响,并定于8月30日第二季度财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对戴尔公司部分会计和财务报告的审查正在进行中。

长虹正式入主美菱

8月16日,遭遇了近两年的波折,长虹收购美菱一事终于尘埃落定。当天,S美菱(000521)公告透露,公司已收到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深圳分公司出具的《过户登记确认书》,四川长虹受让合肥美菱持有的公司4500万股股份和长虹集团有限公司受让美菱集团持有的公司3785.2683万股股份,已于2007年8月15日完成过户登记手续。

此次股份过户完成后,四川长虹将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持有美菱公司4500万股股份(占美菱总股本的10.88%),美菱集团持有美菱公司4054.3692万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9.8%),为公司第二大股东,长虹集团持有美菱公司3785.2683万股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9.15%),为第三大股东。据悉,此前四川长虹曾透露,长虹空调业务三年内将注入到美菱,以解决同业竞争的问题。

美第三大电脑厂商

Gateway进入中国

8月16日,美国第三大电脑厂商Gateway宣布携手中国最大IT分销商神州数码,正式杀入中国市场。

神州数码是此次合作的最大受益者。据一位熟知合作内情的人士透露,神州数码是真正促成Gateway入华的幕后动力。“过去一年,神州为说服Gateway进入中国市场想了许多办法。加上Gateway最近也受到了联想的刺激,于是合作才一拍即合。”

据悉,双方的试探性合作早在三个月前就已经开始。今年6月,双方已经在国内部分城市进行了产品试销,不错的销量成为这次战略合作的契机,也加强了Gateway首席执行官埃德科尔曼“必胜”的信心。

桑菲:飞利浦手机成为“深圳制造”

中国电子(CEC)旗下深圳桑菲消费通信公司8月16日正式宣布,全面负责飞利浦手机业务的全球运营。这家为飞利浦代工10年的深圳企业借此“走出去”,大力开拓全球市场。桑菲总经理陈玉镇表示,8月底将推出八款飞利浦新品。

荷兰皇家飞利浦电子公司与桑菲签署的商标许可协议规定,桑菲获得飞利浦品牌五年使用权,第一年最低商标许可费为700万欧元,之后支付的许可费可逐年递减。双方还签署了知识产权协议,桑菲获得飞利浦全部的GSM手机专利,并拥有知识产权。飞利浦手机原有的全球渠道及供应体系,也全部归于桑菲旗下。此次整合飞利浦现有的全球市场渠道和销售队伍,有望短期内显著拓展飞利浦手机的市场空间。

中移动半年大赚379亿元

手机资费从双向收费改为单向收费似乎对中国移动的业绩没有多少负面的影响。不久前,中国移动在香港公布的上半年财报显示,今年1至6月,中国移动的营业额达到1666亿元,净利润379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上升了21.6%和25.7%。

公告显示,业绩大幅增长的原因是,手机资费下降拉动了农村等新兴市场用户的快速增长。目前中国移动3.32亿手机用户中,超过一半已实现单向收费,增加了用户的平均通话时间,此外短信、彩信、彩铃等增值业务增长迅速,短信等增值业务的收入已经占中移动总收入的四分之一强。

中移动表示,将对其H股股东每股派发0.922港元现金,并预计把全年利润的43%用于分红。

联想斥资抢占农村市场

8月初联想公司推出了标价仅为1499元的超低价农村电脑,一举刷新了3月份由戴尔公司创下的PC低价格纪录,也昭示了中国市场上日趋激烈的PC价格战已经开始蔓延至农村。

对于联想等从事电子业的公司来说,农村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市场。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陈绍鹏明确表示,新电脑的目标市场是中国农村,其计划是在三年内把联想产品带进10万个行政村,让300万以上农户用上信息科技产品。同时,他也表示超低价农村电脑的推出不会影响联想的财务健康。

中美联合公报篇8

从近年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校招生专业目录来看,艺术专业主要有:绘画、表演(音乐表演、舞蹈表演、影视表演、服装表演、表演艺术)、音乐(音乐学、音乐教育、器乐)、设计与制作(艺术设计、服装设计、工业设计、装饰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建筑工程设计、装潢艺术设计、电脑艺术设计、产品造型设计、广告设计与制作、多媒体设计与制作)、广播影视(影视学、导演、摄影、摄像、电视节目制作、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音像制作、录音艺术)、美术学(美术教育)、建筑学、广告学以及动画、雕塑等。

一般而言,把美术专业和对美术有一定要求的艺术专业统称为美术类专业。美术类专业主要有:绘画、美术学、美术教育、动画、雕塑、艺术设计、服装设计、工业设计、装饰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建筑工程设计、装潢艺术设计、电脑艺术设计、产品造型设计、广告设计与制作、多媒体设计与制作等。

84.哪些专业须经教育部批准后方可按艺术类专业招生?

以下17种含有艺术属性的非艺术类本科专业须经教育部批准后方可按艺术类专业招生办法招生:学前教育、艺术教育、服装设计与工艺教育、装潢设计与工艺教育、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媒体创意、宝石及材料工艺学、工业设计、影视艺术技术、数字媒体艺术、建筑学、景观建筑设计、包装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公共事业管理及文化产业管理。录取时,高校在艺术类专业考试成绩合格的基础上,原则上按考生高考成绩从高分到低分顺序录取。

经教育部批准的学校和专业详见《教育部关于公布普通高等学校可继续按艺术类专业招生办法招生的非艺术类本科专业名单的通知》(教高函〔2009〕25号)。文件规定以外的其他所有非艺术类本科专业不得按照艺术类专业招生办法录取考生。

85.艺术专业招生分几个批次录取?各批次是如何划分的?

我省艺术专业的录取批次基本维持2011年批次安排不变,分四个时间段录取:艺术本科(一)、艺术本科(二)、艺术本科(三)和艺术高职(专科)。

艺术本科(一)录取:独立设置艺术院校的艺术本科专业、重点院校的艺术本科专业和经省招委同意的一般本科院校的艺术本科专业。艺术本科(二)录取:一般本科院校的艺术本科专业。艺术本科(三)录取: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的艺术本科专业。艺术高职(专科)录取:所有院校的高职(专科)艺术专业。

86. 经教育部批准自行划定文化录取控制分数线的院校有哪些?如何录取?

教育部批准39所院校的全部艺术专业和5所院校的部分艺术专业(简称“教育部批准院校”下同)自行划定文化成绩录取控制分数线。省招办将学校划定的录取控制分数线上专业合格的第一志愿考生档案,全部投给学校,由学校按对外公布的录取规则录取。44所院校是:

中央戏剧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 中央音乐学院

中国音乐学院 北京电影学院 北京舞蹈学院

中国戏曲学院 天津音乐学院 天津美术学院

鲁迅美术学院 沈阳音乐学院 吉林艺术学院

上海音乐学院 上海戏剧学院 南京艺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景德镇陶瓷学院 山东艺术学院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湖北美术学院 武汉音乐学院

广州美术学院 星海音乐学院 广西艺术学院

四川美术学院 四川音乐学院 云南艺术学院

西安美术学院 西安音乐学院 新疆艺术学院

解放军艺术学院 清华大学 东华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 北京服装学院

江南大学 天津工业大学 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

浙江理工大学(艺术设计本科专业 )

北京印刷学院(艺术设计本科专业)

苏州大学(艺术设计本科专业)

浙江传媒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摄影、录音艺术本科专业)

内蒙古大学(音乐表演、表演、音乐学3个本科专业)

87. 今年我省有哪些艺术专业实行统考或联考?联考专业合格控制分数线是多少?

我省组织了全省美术类专业统考,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非美术类本科专业校际联考、高职高专非美术类专业校际联考。

美术类本科、高职(专科)专业统考科目为三门课:素描(100分)、速写(100分)、色彩(100分)。

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非美术类本科实行校际联考的专业(类别):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表演(影视表演方向)、表演(演艺主持方向)、音乐表演、音乐学、摄影、舞蹈学等。各类专业考试总成绩为300分。

非美术类高职(专科)专业实行联考的有:音乐学、音乐表演、表演(影视表演方向)、表演(演艺主持方向)、摄影、舞蹈、播音与艺术主持类、广播电视编导类专业,各类专业考试总成绩为200分。

今年统考或联考专业合格控制分数线为:(1)美术类本科统考专业188分;(2)美术类高职高专统考专业169分;(3)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本科非美术类校际联考188分;(4)高职高专非美术类联考专业122分。

88.报考美术类专业的考生都要参加全省美术类专业统考吗?

考生报考 “教育部批准院校”的美术类本科专业,可以不参加全省美术类专业统考。这些高校的美术类专业可以不在统考合格基础上组织专业测试(以下简称“校考”),高校根据校考成绩确定合格生源,不考虑考生的统考成绩。需要提醒考生注意的是,“教育部批准院校”中可能会有部分高校要求考生参加统考,考生报考前一定要弄清楚高校的规定,如果高校要求考生统考合格,那么考生的统考成绩就一定要达到统考合格分数线。

考生报考艺术本科(一)批次录取的其它高校(除教育部批准院校)、艺术本科(二)和艺术本科(三)所有高校的美术类专业,均要参加全省美术类专业统考。未参加统考或统考成绩未达到省统一划定的统考合格控制分数线的考生,没有资格参与这些学校的美术类专业录取。艺术本科(二)和艺术本科(三)院校的美术类专业,学校不组织加试,录取时使用的专业成绩即为美术类统考成绩,美术类统考合格考生均可报考。

89.哪些高校的美术类本科专业组织校考?

安排在艺术本科(一)批次录取院校可以组织校考,除“教育部批准院校”以外,其它高校要在统考合格考生中组织校考,只有统考合格考生才能报考这些学校的校考。报考“教育部批准院校”美术类专业可以不考虑美术类统考成绩,如果学校要求考生统考合格,则考生一定要统考合格。艺术本科(一)院校的美术类本科专业,只能录取有本科专业合格证的考生。

90.报考非美术类联考高职(专科)专业的考生都要参加联考吗?

我省对非美术类高职(专科)专业实行联考,考生报考省内外院校的这七类高职(专科)专业,都要参加联考。也就是说,省内外所有院校(不包括“教育部批准院校”、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服装设计(服装表演与设计)专业、湖北艺术职业学院的舞蹈表演和影视表演专业)招收非美术类联考高职(专科)专业,均使用联考合格考生的联考成绩,学校不再自行组织校考,录取时使用的专业成绩即为联考成绩。未参加非美术类高职(专科)联考或联考成绩未达到全省统一划定的联考合格控制分数线的考生,不能参加非美术类联考高职(专科)专业的录取。

“教育部批准院校”中有部分高校要求考生参加联考或录取时直接使用我省联考成绩。

91.我省未实行联考的艺术专业如何进行专业测试?

对我省未实行统考或联考的专业,除独立学院和民办院校外由招生学校自行组织专业测试,自行发放专业合格证。如音乐类、表演类、播音主持等本科专业,我省没有组织联考,考生要参加招生院校自行组织的专业测试。考生只要获得了院校发放的专业合格证、高考成绩上线,就有资格参加录取。

92. 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的艺术专业招生有哪些政策规定?

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的艺术本科专业安排在艺术本科(三)录取,学校不能自行组织校考。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招收美术类本科、高职(专科)专业和非美术类本科、高职高专专业,直接使用我省统考(联考)合格考生的统考(联考)成绩,录取时使用的专业成绩即为统考(联考)成绩。

93. 考生如何获知自己的统考成绩并确认统考成绩是否合格?如何确认院校发放给自己的专业合格证是否有效?

考生统考成绩由湖北省教育考试院统一对外公布,考生可以在省教育考试院网站(hbea.edu.cn)查询。我省统一划定美术类统考本科专业合格控制分数线以及美术类和非美术类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本科、高职高专联考合格控制分数线。统考成绩达到合格控制分数线即为统考合格,不再单独给考生发放统考合格证。在统考基础上组织校考的高校,由高校给考生发放专业合格证。未参加统考或统考不合格的考生即使取得了某所高校的专业合格证,也不能作为专业合格生源。

2012年6月份,省招办将在湖北招生信息网(zsxx.e21.edu.cn)上公示艺术专业校考合格考生信息,考生可登陆网站查询自己的专业校考合格情况,确认自己的专业合格证。

94. 在省招办公布的艺术招生计划中,专业前的“”“”等符号是什么含义?

艺术类专业可以分为美术类专业和非美术类专业,在省招办公布的招生计划中专业名称前标记“”号的为美术类专业;标记“”号的为学校未单独组织专业测试、没有给考生发放专业合格证的专业,这些专业录取直接使用湖北省统考成绩。

(1)专业名称前只标记“”号的,为高校单独组织了专业测试、给考生发放了本校专业合格证的美术类专业。这些专业为艺术本科(一)录取院校的美术类本科专业。填报这些专业的考生,既要全省美术类专业统考合格,还要取得所报院校发放的专业合格证。

(2)专业名称前只标记“”号的,为使用湖北省统考合格成绩的专业。这些专业录取直接以我省统考成绩作为本校的专业成绩,统考合格的考生即可报考。

(3)专业名称前同时标记了“”“”号的,为使用我省美术统考成绩的美术类专业。招生院校对这些专业不单独组织专业测试、没有给考生发放本校专业合格证,这些专业录取直接以我省美术类统考成绩作为本校的专业成绩,美术类专业统考合格的考生即可报考。这些专业主要是在艺术本科(二)、艺术本科(三)和艺术高职高专录取的美术类专业。

(4)专业名称前没有作任何标记号的,有两种情况:一是我省没有组织统考或联考,由院校单独组织了专业测试、给考生发了本校专业合格证的专业;二是我省没有组织统考或联考,院校也没有组织专业测试,使用其他高校同层次、同专业合格成绩,考生持有招生院校认可的其他院校的专业合格证即可报考,认可哪些院校的专业合格证,与招生计划一并公布。

95.艺术专业志愿什么时候填报?如何填报?

艺术专业志愿在高考后估分填报,填报时间6月10日至15日。

艺术本科(一)为独立设置艺术院校的艺术本科专业、重点院校的艺术本科专业和经省招委同意的一般本科院校的艺术本科专业,志愿填在艺术类“艺术本科(一)”栏;艺术本科(二)为一般本科院校的艺术本科专业,志愿填在艺术类“艺术本科(二)”栏;艺术本科(三)为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的艺术本科专业,志愿填在艺术类“艺术本科(三)”栏;艺术高职高专志愿填在艺术类“艺术高职高专”栏。考生还可根据自己文化课考试科类和成绩填报第一至第四批院校的非艺术专业志愿。

艺术高职高专补录征集志愿填报时间为9月22-23日。

96. 填报艺术专业志愿要注意哪些问题?为什么艺术专业的第一志愿很重要?

(1)注意统考或联考成绩的适用范围。部分院校没有组织专业考试,录取时直接使用的专业成绩就是我省的统考或联考成绩,统考或联考成绩达到了省划定的专业合格控制分数线的考生,可以填报使用我省统考或联考成绩的院校。哪些院校、哪些专业使用我省统考或联考成绩,在省招办公布的招生计划中会有说明。

(2)报考自行组织了专业考试的院校,一定要取得所报院校的专业合格证。

(3)还有部分专业我省没有组织统考或联考,如艺术本科(二)的音乐、播音主持、舞蹈、服装表演等本科专业,考生只要获得了院校发放的专业合格证,就可以报考。

(4)要仔细查看专业名称后的备注说明,包括单科(比如英语)成绩要求、专业办学地点、收费标准等等。

(5)特别要注重选择好每批次的第一志愿。从往年的录取情况来看,多数院校的艺术专业生源比较充足,录取第一志愿考生的比例较大,尤其是艺术本科(一)院校录取第一志愿考生的比例更大,有些院校第一志愿生源扎堆比较严重,所以,填报好第一志愿至关重要,不要盲目,要量力而行。当然,重视填报第一志愿也不能放弃填报第二、三志愿。

(6)要了解高校的艺术录取规则。有些高校或专业录取时偏重文化成绩,有些偏重专业成绩。考生要根据自己的文化成绩和专业成绩选择自己有优势的填报。

97. 艺术专业如何录取?什么时候录取?

(1)对非联考专业和按规定由院校在联考基础上自行组织了专业测试的专业,录取时省招办将文化成绩达到录取控制分数线、第一志愿且专业合格的考生档案,一次性全部投给高校,由高校按对外公布的录取规则录取。(2)对直接使用联考成绩、未自行组织校考的专业,录取时综合高考文化考试和联考两部分成绩后按一定比例投档。投档成绩为(文化成绩×40%+联考成绩×60%)×2,投档比例在1:1.5以内,由高校在已投档考生中按对外公布的规则择优录取。(3)自行组织专业测试、自行发放专业合格证的院校,只能录取经省招办公示的本校专业合格名单中的考生。

艺术专业分四个时间段录取:艺术本科(一)录取时间:7月11-14日;艺术本科(二)录取时间:7月15日-21日;艺术本科(三)录取时间:7月22日-28日;艺术高职高专录取时间:7月29日-8月4日。

艺术高职高专因考生未报到空出的招生计划也将视情况进行补录,艺术高职高专补录时间为9月24日-25日。

98.我省进行自主招生试点的体、音、美院校(专业)如何录取?

武汉音乐学院、湖北美术学院的艺术专业、武汉体育学院及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科技学院的非美术类专业和体育专业、中南民族大学的艺术设计(服装设计与表演)本科专业、武汉纺织大学的艺术设计(服装设计与表演、广告设计与表演方向)本科专业、江汉大学的艺术设计(服装表演与形象设计)本科专业、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服装设计(服装表演与设计)高职高专专业、湖北艺术职业学院的舞蹈表演和影视表演高职高专专业实行自主招生试点,由院校自行组织专业测试、自行确定本校的专业合格标准和文化成绩录取控制分数线。招生录取方案、录取控制分数线和录取新生名单均应及时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并报省招办备案。

省招办将第一志愿专业合格且文化成绩达到录取控制分数线的考生档案,一次性全部投给学校,由学校根据录取规则录取。

99.体育专业志愿什么时候填报?如何填报?

体育专业志愿在高考后估分填报,填报时间6月10日至15日。

体育专业本科志愿填在体育类“体育本科”栏;体育专业高职高专志愿填在体育类“体育高职高专”栏。体育类考生还可根据自己文化课考试科类和成绩填报第一至第四批志愿。

100.填报体育专业志愿要注意什么?

(1)填报体育专业志愿的考生必须参加全省组织的体育素质测试,填报武汉体育学院和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科技学院体育专业的考生必须参加武汉体育学院单独组织的体育素质测试。

(2)同时参加了全省统一组织的体育素质测试和武汉体育学院单独组织的体育素质测试的考生,既可以填报武汉体育学院和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科技学院的体育专业,也可以填报其它院校体育专业。

(3)没有参加体育素质测试的考生填报体育类专业志愿等同于无效志愿。

(4)各招生院校对考生身高、体育素质和文化成绩有不同要求,考生应在了解所报院校的规定后填报。

101.体育专业按什么成绩投档?什么时候录取?

体育类本科、高职高专分别划定体育身体素质测试成绩录取控制分数线和文化成绩录取控制分数线。省招办将体育身体素质测试成绩、文化成绩达到录取控制分数线的考生根据考生志愿,按体育专业投档成绩(高考成绩的50%与体育身体素质测试成绩的75%之和)排序,从高分到低分按比例投档,由学校根据本校的录取规则录取。

上一篇:冬季施工技术措施范文 下一篇:师德师风整改措施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