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经贸情况报告范文

时间:2023-11-21 09:48:01

中美经贸情况报告

中美经贸情况报告篇1

以前的文章中曾介绍过,在总干事拉米的倡议下,WTO成立了贸易措施监督机制,定期出台监督报告,监督各国在金融危机后采取的新贸易措施,从而集体对保护主义进行监控。这一举动得到了4月G20伦敦峰会的肯定和认可。G20呼吁WTO与相关国际组织共同监督G20抵制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的情况并做出公开报告。

9月24日、25日,第三次G20峰会将在美国匹兹堡举行,这份新报告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报告的内容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保护主义仍有抬头倾向

报告认为,2009年4至8月,G20没有因应对金融危机而采取广泛的贸易和投资限制。但是,自从危机爆发,各国的政策取向不断向保护主义滑落。各国政府有必要尽快共同制定取消这些政策的计划。

尽管一些国家的经济已出现复苏迹象,但危机仍不能说已完全结束,未来几年的保护主义压力仍会持续存在,G20领导人有必要保持警醒,采取适当的贸易和投资政策,使其对经济复苏发挥促进作用。鉴此,G20领导人应在开放市场方面做出更大的承诺,以实际行动兑现其在2010年结束WTO多哈回合谈判的呼吁。

贸易和投资趋势仍然不尽乐观

2009年,世界货物贸易总量将收缩10%。6月,全球贸易出现2.5%的小幅回升,是2008年7月以来的最大单月增幅,也是危机后首次主要经济体的出口都出现增长,但世界贸易总量较2008年4月仍相差19%。预计年内将保持缓慢增长。7月,以美元计算,除巴西、墨西哥和韩国外,G20国家的进出口都实现增长。

预计2009年,国际直接投资水平在2008年下降14%的基础上将进一步下降30-40%,亦即由1.7万亿美元跌至不足1.2万亿美元。OECD国家吸引外资将由1.02万亿美元降至5000亿美元。G20国家吸引外资将下降30%,至7000亿美元。

贸易措施情况复杂

关税提高和非关税措施增多的现象都有所增加,主要集中在钢铁和汽车等部门。欧盟和美国还重新实施了奶类出口补贴。经济刺激计划中的补贴成分令人担忧,且包含一些购买本国货限制。

贸易救济措施目前总体与去年持平,但预计将大幅增加。一些国家也采取了便利贸易的措施,中国还在服务业方面采取了进一步自由化的措施。

投资措施总体透明

投资措施总体上趋于开放和透明,但也有少量具有歧视性。例如,加拿大和德国以安全为由所采取的投资审查以及美国等实行的紧急投资限制。

中美经贸情况报告篇2

2008年12月17日记者从财政部获悉,经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审议并报国务院批准,我国将从2009年1月1日起进一步调整进出口关税税则,主要涉及最惠国税率、年度暂定税率、协定税率、特惠税率及税则税目等方面。

财政部表示,调整后,我国2009年进出口税则税目总数由2008年的7758个增至7868个。经过此次降税,除鲜草莓等5种商品还有1年的降税实施期外,我国已经基本履行完毕加入世贸组织的降税承诺,关税总水平由加入世贸组织时的15.3%降至目前的9.8%,其中农产品平均税率为15.2%,工业品平均税率为8.9%。

据介绍,2009年我国将进一步降低鲜草莓等5种商品的进口关税;继续对小麦、玉米、稻谷和大米、糖、羊毛、毛条、棉花等7种农产品和尿素、复合肥、磷酸氢二铵等3种化肥实施关税配额管理,并调低11种胶卷的从量税税率。

中国要求世贸组织调查美反补贴和反倾销措施

中国2008年12月22日要求世界贸易组织设立专家组,就美国对中国标准钢管、矩形钢管、复合编织袋和非公路用轮胎采取的反补贴和反倾销措施的合法性进行调查。

这是中国第二次把美国的反补贴和反倾销措施诉诸世贸组织。2007年9月份,中国曾把美国针对中国铜版纸采取的反补贴和反倾销措施诉诸世贸组织。

美国就中国“知名品牌”项目向世贸组织提

2008年12月19日,美国贸易代表施瓦布表示,美国已要求与中国就中国的“知名品牌”项目进行世贸组织争端解决磋商程序。这些项目主要用来促进中国知名品牌的全球发展,增加中国品牌商品在全球的销售。

美国表示,其关注的不仅是这些项目提供不恰当的出口补贴(通常属于世贸组织规则禁止的),更重要的是这些项目中的贸易保护型产业政策。

四部委:中国将跨国追究外资非正常撤离责任

中国商务部、外交部、公安部、司法部近日联合印发《外资非正常撤离中国相关利益方跨国追究与诉讼工作指引》。对于非正常撤离中国的外资,四部委将加强工作协调配合,做好跨国追究与诉讼相关工作,为中方相关利益人提供切实可行的司法救济与协助,追究逃逸者的法律责任,最大限度地挽回当事人的经济损失。

拉米呼吁世贸组织成员努力完成多哈回合谈判

WTO总干事拉米2008年12月17日在日内瓦表示,世贸组织成员明年应继续以推动完成多哈回合谈判为目标。他建议各谈判小组新年过后立即恢复工作,在巩固多哈回合谈判现有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弥合尚存的分歧。

拉米在当天举行的世贸组织全体成员会议上指出,完成多哈回合谈判的目标不应改变。他说,前不久公布的农业和非农产品市场准入领域最新妥协方案体现了全体成员经过长期谈判所取得的成果,明年的谈判应该在这些成果的基础上进行。

美巴贸易冲突加剧,WTO放弃年终部长级会议计划

据《亚洲新闻网》2008年12月13日刊文称,本来有望在12月即可获得解决的WTO全球自由贸易协定又于近日流产,此结果给先前一度声称新达成的协议将促进全球经济增长的支持者们重重一击。

由于巴西指责美国过于“贪婪”而引发了两国再起贸易相关的冲突,WTO总干事长拉米因此信心不足,认为拟于年终举行的部长级会议将面临“出人意料”的过高的失败风险,并因此撤消了召开上述部长级会议的计划。

东盟国家签署三项自由贸易新协议

部分东盟国家经济部长2008年12月16日在新加坡签署东盟货物、服务和投资自由贸易新协议, 这三份文件是现有相关协议的改进和升级版,涉及范围更广,开放的自贸领域更多。媒体评论称,这显示了推进东盟经济共同体建设的决心。

东盟10个成员国中的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老挝、柬埔寨和文莱6个国家的经济部长当天共同签署了《东盟货物贸易协议》《东盟服务贸易框架协议(第7版)》和《东盟广泛投资协议》,并向东盟秘书长素林递交了签字文本。据报道,另外4个东盟成员国泰国、菲律宾、越南和缅甸不久也将签署这些协议。

新加坡与海湾合作组织签订自由贸易协定

新加坡近日称,该国已经与拥有6个成员国的海湾合作组织(GCC)签订一项自由贸易协定,以使得双边贸易在目前424亿坡元(合287亿美元)的基础上得到促进。

根据该协议,GCC成员国将对新加坡约99%的出口商品免收关税,而新加坡对GCC成员国所有出口商品的关税将一律免除。此外,新加坡企业将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沙特阿拉伯及卡塔尔市场获得更优异的进入条件,覆盖领域包括建造、信息技术及环境服务等。

中韩达成1800亿元货币互换协议

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召开前夕,中国人民银行和韩国银行正式宣布达成向金融体系提供短期流动性的货币互换协议。2008年12月12日,央行公告称,该协议提供的流动性支持规模为1800亿元人民币/38万亿韩元(合28.29亿美元),中韩双方将进一步探讨将互换货币兑换成储备货币的可能性及比例。

日本大型制造业企业景况指数出现30多年最大跌幅

日本中央银行――日本银行2008年12月15日发表的最新企业短期经济观测调查结果显示,反映大型制造业企业对当前经济景气现状感受情况的景况指数――“日银短观”(DI)出现30多年最大跌幅。

在上一次于9月份进行的调查中,大型制造业企业景况指数为负3,本次则骤降至负24,下降21个点,且连续5个季度下跌,跌幅创1975年以来的最高纪录。而对于3个月后景气感受情况的评价指数更是下挫至负36,显示受金融危机影响,日本大型制造业企业收益趋于恶化,对全球经济陷入衰退的担心进一步加深。

阿根廷出口增速将大幅下降

2008年12月14日,阿根廷一家研究机构公布报告称,受全球金融危机和初级产品价格大幅下跌的影响,预计阿根廷2009年的出口额仅比2008年小幅增加2%左右,增长速度将创下近年来的新低。

阿根廷经济咨询机构阿贝塞卜公司当天公布的研究报告称,从2003年至2007年,阿根廷的出口额以年均16.5%的速度保持高速增长。2008年上半年阿根廷的出口形势仍然比较乐观,但是到了下半年情况骤然恶化,预计2008年全年的出口额比2007年增加8.5%左右,增速仅为前几年的一半左右。

研究机构预测德国经济衰退将持续至2010年

德国慕尼黑经济研究所2008年12月11日发表的最新经济形势报告指出,德国经济衰退将持续到2010年。

报告预测,2009年德国国内生产总值将下降2.2%,2010年将有所好转,但仍将下降0.2%~0.3%。与此同时,德国的失业人数2009年将增加54万,2010年则可能突破400万关口。报告指出,到2010年,德国就业人数将大幅减少,而国家财政赤字有可能重新突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对欧盟成员国3%的上限规定。

巴基斯坦和古巴将加强双边贸易和经济合作

据国外媒体近日报道,巴基斯坦和古巴将签署一份技术合作协议以加强双边贸易和经济合作。

中美经贸情况报告篇3

从境外投资行政审批制度的历史沿革来看,我国对境外投资的管制经历了一个由紧到松、再由松到紧的变化过程。  ?

(一)第一阶段(1979~1985年)

我国对境外投资进行审批的法规依据,最早可以追溯到1979年8月国务院颁布的15项经济改革措施,其中的第13项明确规定“允许出国办企业”。由于当时并无境外投资的经验,且国家的外汇储备又极为有限,虽然将境外投资作为改革措施之一,在这方面的控制还是相当严格的,仅允许一些中央部委级企业、以及个别省、直辖市所属企业尝试性地开展境外投资活动。这一阶段投资项目不多,年均境外投资额仅为2500万美元(在1979~1983年间,年均境外投资额仅为920万美元),企业平均投资规模也只有95万美元。

(二)第二阶段(1986~1991年)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我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在境外投资方面也积累起一些经验,于是政府开始放松对境外投资的管制。1983年,国务院授权外经贸部为在国外开设合资经营企业的审批和管理的归口部门,外经贸部据此制定了《关于在境外举办非贸易性企业的审批和管理规定(试行稿)》(该规定于1985年开始试行,详见刘向东主编《中国对外经济贸易政策指南》,第1276页,经济管理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1985年规定”)。

根据该规定,到国外(在港澳地区举办的合资或独资经营企业,其审批与管理办法不在本办法之列)。举办合资经营企业(我国在国外举办独资经营企业的审批与管理,亦照该办法办理),中方投资额在100万(含1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由主办单位的上级部门(省、市、自治区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向外经贸部申报,由外经贸部征求我驻外使(领)馆和有关部门意见后审批;中方境外投资额在100万美元以下的项目,由主办单位的上级部门直接征求我驻外使(领)馆同意后审批。?

上述规定使境外投资的审批条件得到了明确,境外投资权不再仅仅授予少数企业,因而这一阶段的年均境外投资额大幅度上升,达到2.08亿美元,企业平均投资规模也明显增大,达到140万美元。

(三)第三阶段(1992~1998年)

在投资额迅速增长的同时,我国的境外投资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是存在着分散性和盲目性,投资失败、资本外逃等现象时有发生。这一方面是由于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能力还比较弱,另一方面是由于政府对境外投资的管理体制还不完善。由于上述问题的出现,再加上当时国家外汇收支状况严峻,1991年,《国务院批转国家计委关于加强海外投资项目管理意见的通知》(以下简称“1991年通知”)又对境外(包括港澳地区)投资的审批程序进行了修改。

根据该通知:凡需向国家申请资金,或境外借款国内(母公司或机构)担保,或产品返销国内需国家综合平衡,以及中方投资额在100万(含1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其项目建议书和可研报告由国家计委会同有关部门审批,合同、章程由外经贸部审批并颁发批准证书;中方投资额在3000万(含3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其项目建议书和可研报告由国家计委会同有关部门初审后报国务院审批;中方投资额在100万美元以下的项目,符合当前到海外投资的方针,资金、市场等不需要国家综合平衡解决的,其项目建议书、可研报告以及合同和章程,分别由国务院各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指定的综合部门审批。

通过1991年通知与1985年规定的比较可以发现,新的审批制度对境外投资的管制、特别是大型投资项目的管制明显加强,这主要体现在审批环节的增加上:100万美元以上项目的审批部门从3个增加到5个(新增国家计委和外管局),100万美元以下项目的审批部门则从2个增加到3个(新增了外管局);另一方面,审批的内容也得到了细化:新制度详细规定了项目建议书、可研报告、合同和章程的具体内容。这一阶段的年均境外投资额仍有明显增长,为7.05亿美元,但企业平均投资规模则降至106万美元。

(四)第四阶段(1999年至今)

1999年,为鼓励我国轻工、纺织、家电等行业具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到境外开展带料加工装配业务,《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外经贸部、国家经贸委、财政部关于鼓励企业开展境外带料加工装配业务意见的通知》(国办发〔1999〕17号(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网站http:∥mogtec.gov.cn/),以下简称“1999年通知”)对这类境外投资项目规定了单独的审批程序。

根据该通知:由中央大型企业工委管理的企业,直接向外经贸部、国家经贸委申报;其他企业向企业注册地的省级外经贸主管部门、经贸主管部门(经贸委、计经委)申报,再由后者向外经贸部、国家经贸委申报。国家经贸委对项目建议书和可研报告进行审查,外经贸部根据国家经贸委的初审意见,在征求驻外经(商)参机构意见后,对项目进行最终审核。?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1999年的规定等于是将带料加工类境外投资项目的审批权由国家计委转到了国家经贸委。比较起来,前者的审批要比后者更为严格,因而此举实际上是放松了对带料加工类境外投资项目的管制。这一阶段(1999~2001)的年均境外投资额与上一阶段基本持平,为6.78亿美元,而企业平均投资规模则增长了1倍,达到218万美元。?

图1

1979~2001年中国境外投资情况

从上述4个阶段的变化中可以看出,我国主要是以投资额的大小来划分对境外投资项目的审批权限的,大项目(100万美元以上)由中央政府审,小项目由地方政府审,且地方的审批相对宽松。同时,在中央政府的层次,国家计委的审批相对严格,其他部门则相对宽松。国家对境外投资管制的松紧程度主要就是通过在两级政府之间,以及在中央政府各部门之间划分并调整审批权限来体现的。从图1中可以看出,这种审批权限的划分和调整对境外投资的发展速度,特别是企业平均投资规模的大小,有着相当明显的影响。?

二、现行境外投资行政审批的程序

现行境外投资行政审批制度的主要依据是1991年通知和1999年通知,前者规定了一般性境外投资项目的审批程序(见图2、图3),后者则规定了境外带料加工投资项目的审批程序(图4)。

(一)中方投资额小于100万美元的项目的审批程序

1.中方投资额在100万美元以下的项目,符合当前到海外投资的方针,资金、市场等不需要国家综合平衡解决的,其项目建议书、可研报告以及合同和章程,分别由国务院各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

图2

投资额小于100万美元项目的审批程序

指定的综合部门审批。前往未建交国家、港澳及其他敏感地区投资的项目,其项目建议书和可研报告须报外经贸部,由其会同有关部门审批。

2.项目建议书与可研报告可以合并编制,同时报送。

3.综合部门须征求驻在国使领馆对项目建议书的意见。

4.由省级外汇管理局境外汇风险和外汇资金来源进行审查。

5.项目通过审批后,项目建议书与可研报告报国家计委备案,合同和章程报外经贸部备案,并由外经贸部颁发批准证书。

(二)中方投资额大于100万美元的项目的审批程序?

图3

投资额大于100万美元项目的审批程序

1.除了中方投资额在100万(含1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以下4类境外投资项目也按本流程审批:(1)需向国家申请资金;(2)境外借款国内(母公司或机构)担保;(3)产品返销国内需国家综合平衡;(4)国务院管理的公司和国家计划单列的企业集团投资的非贸易性项目。

2.根据企业的隶属关系,分别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的计划部门或国务院主管部门进行项目初审。国务院直接管理的公司和国家计划单列的企业集团可以直接报国家计委审批。项目建议书经审批机关批准后,方可进行可研报告的编制工作。

3.地方计划部门或国务院主管部门须征求驻在国使领馆对项目建议书的意见。

4.项目通过初审后,由国家计委对项目建议书和可研报告进行审批。中方投资额在3000万(含3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由国家计委上报国务院审批。

5.由国家外汇管理局对项目的外汇风险和外汇资金来源进行审查。

6.由外经贸部对项目的合同和章程进行审批并颁发批准证书。

(三)境外带料加工装配投资项目的审批程序

图4

境外带料加工装配投资项目的审批程序

1.企业向其注册地的省级外经贸主管部门(外经贸委、厅或局)和经贸主管部门(经贸委、经委或计经委)同时申报。国务院直接管理的公司和国家计划单列的企业集团可直接报国家经贸委审批。

2.中方投资额在300万(含3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项目建议书经批准后方可进行可研报告的编制;300万美元以下项目的项目建议书与可研报告原则上可合并编制。?

3.由省级外经贸主管部门会同经贸主管部门(经贸委、计经委)共同向外经贸部、国家经贸委申报。  

4.由外汇管理局对项目的外汇风险和外汇资金来源进行审查。100万(含100万)美元以上项目由国家外管局办理,100万美元以下项目由省级外管局办理。

5.国家经贸委对项目建议书和可研报告进行审查,并将符合条件的项目送外经贸部核准。

6.外经贸部根据国家经贸委的初审意见,在征求驻外经(商)参机构意见后,对项目进行最终审核。对审核通过的项目颁发《境外带料加工装配企业批准证书》。

三、现行审批制度已不适应新形势下实施“走出去”战略的要求

首先应当承认,我国尚不具备全面开放境外投资的条件,在现阶段还不能取消对境外投资的行政审批。这是由以下几个因素决定的。?

第一,我国经济整体发展水平还不高。根据国际经验,当一国的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以上时,该国才具备了较强的境外投资实力,而目前我国人均GDP不足1000美元。在大型企业中真正有实力从事跨国并购和国际化经营的还不多,大多数企业仍处于依托国内低成本生产优势在海外构建营销网络、开展带料加工装配业务的阶段。

  第二,国有企业在从事境外投资的主体中占有很高比例。我国经济体制正处于转轨时期,许多国有企业产权关系不明晰,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市场纪律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因盲目投资造成资产流失的风险依然较大。

第三,资本项目可兑换需要分步实施。目前,国际收支状况和外汇储备并不是制约境外投资的主要因素,不过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其它主要条件,如综合国力、金融监管能力、健全的微观主体、成熟的金融市场等,尚不完全具备。

第四,我国不是资本过剩的国家。我国的工业化尚未完成,二元经济现象十分突出,经济增长中的资金缺口仍然存在。现阶段银行大量存差的出现,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没有到位以及对部分行业的准入限制造成的,并不表明我国资本过剩。

根据国际经验,各国对境外投资从严格管制到全面放开,中间都有一个逐步放宽政府审批的过程。企业“走出去”投资,开展各种各样的经济活动,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直至通过并购、资产运作形成大型跨国公司,也要有一个逐步发展壮大的过程。因此,当前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需要改进政府管理境外投资的内容和方式,而不是完全放弃管理。

同时也必须看到,现行审批制度存在许多问题,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实施“走出去”战略的要求。?

(一)现行审批制度存在的弊端

政府在行使宏观经济管理职能的同时,也代表国有资产的出资人干预企业的微观经济活动,结果造成现行的审批制度存在诸多弊端,具体表现为:?

1.审批的层次多,效率低

从流程图中可以看出,目前中方投资额在100万美元以上的境外投资项目需要经过驻外使领馆、地方计划部门(或国务院主管部门)、国家计委、外经贸部、国家外管局等5个部门的审批;中方投资额在100万美元以下的项目也须经过驻外使领馆、地方政府(或国务院主管部门指定的综合部门)、省级外管局等3个部门的审批。?

同时,没有从流程图上反映出来的是各部门内部还实行层层报批制度,这进一步降低了审批效率。另外,一旦出现部门意见不一致的情况,就会大大延长审批时间。

2.审批的内容过多过细并存在重复?

由于没有将政府的宏观管理职能和出资人职能分开,各部门都十分注重对投资项目商业风险的审查,这就造成了审批内容的过多过细和重复。各部门要求报送的文件主要都是项目建议书和可研报告,而这两份文件均包含了许多有关商业风险的审查内容,如中方单位的生产经营状况,合作对象的名称、注册国家和法定地址,项目总投资、中方投资额和资金来源构成,产品的市场需求分析,拟采用的生产技术和设备,等等。

3.审批制度不透明

有关境外投资审批的法规均以内部文件的形式存在,企业很难知晓具体的审批程序及要求,往往是在碰了壁(报送文件不符合要求、或是报送的部门不对口,而被退回)之后,才能“摸索”出门道。

同时,由于审批制度的不透明,有关各部门审批时限的规定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这也是造成审批效率低下的原因之一。?

4.事后监督不够

各部门普遍存在重事前审批、轻事后监督的问题,虽然在审批时很注重投资主体资质和项目风险这两项内容,并要求企业定期报送财务报表,但却缺乏更具体的事后监督措施,投资项目的进展情况事实上并未得到有效的跟踪。?

(二)弊端造成的后果

1.从企业的角度来说,上述弊端造成的危害有3个方面

其一,审批制度的低效率和不透明,使企业在进行投资决策时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和很高的时间成本,不少企业因此而错失投资良机,影响了发展。

其二,现行审批制度规定,在可研报告得到批准之前,企业不得与外方签署有约束力的文件,这就造成了两个问题:若不能提前通过审批,则企业在与外方进行谈判时就会底气不足,担心谈成后国家不予批准,从而影响企业信誉;若外方得知项目已通过中国政府审批时,会趁机提出更为苛刻的条件,使我方利益受损,甚至导致项目搁浅。

其三,审批制度的低效率也是导致部分企业违规操作、逃避审批的原因之一。为了抓住投资机会,不少企业被迫运用非正常手段绕过审批(比如通过压低投资额或化整为零的方法,使投资额低于计委审批限额)或者干脆“先斩后奏”。这实际上是政策造成了企业行为的扭曲。

2.从政府的角度来说,上述弊端造成的危害有4个方面

其一,评估项目的微观商业风险,本来是企业自身和中介机构的任务,而在现行体制下却由政府承揽了,这消耗了各部门有限的资源,使其不能将足够的精力投入到对境外投资的宏观管理中去。

其二,政府掌握的有关境外投资的信息和知识还很不充分,进行宏观管理尚且困难,判断项目的风险更是力不从心。

其三,审批职能重叠造成部门利益的冲突,出于各自利益的考虑,谁也不愿放权,使得国家有关“走出去”的战略无法真正落实到位。

其四,审批的高成本也容易诱发寻租行为,造成企业走门路、跑关系,甚至可能滋生腐败。

(三)实施“走出去”战略,要求对现行审批制度进行改革

虽然我国在整体上还没有达到全面放开境外投资的阶段,但经过10余年的发展,确实有一部分企业已具备了一定的所有权优势,有能力到境外投资。它们拥有较强的产品研发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在国内已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规模,占据了相当的市场份额,同时也通过出口贸易对国际市场的情况有了深入的了解。它们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和比较科学的投资决策体制,已成为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另一方面,这些企业也有到境外投资的动力。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化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内企业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许多企业已经意识到,只有努力巩固、拓展国际市场,才能维持生存,而境外投资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其一,境外投资有助于绕过贸易壁垒;其二,境外投资有助于准确、及时地掌握市场需求信息;其三,对于许多消费类产品来说,只有到当地建立售后服务体系才可能打开出口市场;其四,境外投资有助于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正是基于上述现实,国家提出了“走出去”战略。将“引进来”和“走出去”紧密结合起来,有助于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后劲。“走出去”战略与“市场多元化”战略、“以质取胜”战略、“科技兴贸”战略和“大经贸”战略都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它所拥有的跨国公司的实力所决定的。因此,除了弥补我国国内资源和市场的不足,促进我国技术、设备和产品的出口,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和技术之外,“走出去”战略还提出了培育我国自己的跨国公司的目标,这就使境外投资的意义上升到了新的高度。

综上所述,现阶段我国既具备了“走出去”的可能性,也明确了“走出去”的必要性。然而,现行境外投资审批制度所依据的主要还是1991年颁布的政策文件,对大项目(中方投资额在100万美元以上)的严格审批直接导致了企业平均投资规模偏小,再加上利润汇回的要求,显然不利于境外企业的成长和我们自己的跨国公司的形成。1999年通知放松了对带料加工类境外投资项目的审批,从局部打开了一个缺口,但企业境外投资的动机绝不仅限于带料加工。同时,17号文也未能解决审批制度的种种弊端,企业的境外投资仍然受到比较大的限制。因此,为了配合“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有必要对现行境外投资审批制度进行改革。

四、改革行政审批制度的具体建议

建议尽快出台新的法规以对现行审批制度进行调整。一方面,要提高审批效率,并有条件地放宽对境外投资的管制,为国内优势企业的境外投资创造便利的条件;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对境外投资的宏观管理。

(一)精简审批内容,减少审批环节

保留审批中有关投资主体资质的内容,去掉有关项目商业风险的内容。投资的商业风险应由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机构、银行、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去评估。可研报告、合同和章程不再列入审批范围。

新法规的制定工作可由多个部门共同参与,但须明确各部门的审批职能和分工,避免交叉重叠。可以考虑由一个部门、或是国务院下设的一个联席会议牵头,会同相关部门进行“并联审批”(即各部门的审批同时进行,而不再有先后次序。),以协调各部门意见并缩短审批时间。

在各部门内部也应精简审批层次,减少文件转圈现象。?

(二)适度扩大中央和地方政府部门的审批权限

整体提高中央政府部门的审批门槛以赋予地方政府部门更大的审批权限。地方政府的审批权限扩大后仍须保持与中央政府一致的审批标准。

中央政府部门的审批权限也可以进一步扩大,须报国务院审批的项目不一定再以投资额划线,只有那些涉及国家安全或属国家限制投资的重大项目由国务院负责终审。

(三)赋予优势大型企业一定的投资自主权

可按照资产质量、资信等级、法人治理结构、境外投资绩效等标准,在国家确定的试点企业集团和条件较好的大型企业中选择一批优势企业,作为培育我国跨国公司的重点对象,对其境外投资活动赋予预先申报规划、自主决策投资、事后上报备案的权利。

优势企业名单应定期复审,动态调整。编制优势企业名单的目的和实际效果是境外投资政策向大企业倾斜,在不违反市场规则的条件下,促进资源向大企业集中。

(四)加强对投资项目的事后监督

建立具备实效的事后监督机制,以确保企业在审批阶段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同时,投资绩效也是对优势企业名单进行动态调整的重要依据。

在境外设立的企业受当地法律法规约束和当地监管部门监督,我国对境外投资项目的事后监督主要以境内投资主体为对象。

中美经贸情况报告篇4

国际经济贸易中会产生争端,解决这些争端的办法也就应运而生。国际经贸争端作为国际争端的一种基本形式,一直在国际关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1948年成立的关贸总协定,为解决这些争端提供了一个场所和一系列规则,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世贸组织,作为关贸总协定的继受者,通过引进“否定协商一致”原则、自动程序、交叉报复,建立统一的争端解决程序、设立上诉程序等有效措施,对关贸总协定争端解决机制进行了完善。 但是,这并非意味着国际经贸争端的解决难题就此迎刃而解。在复杂的现实情况中,仅仅依靠WTO争端解决机制是无法圆满解决问题的。因此,探究WTO背景下的国际经贸争端解决之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当今国际经贸争端的新趋势 当今世界,国家间经济交往日益频繁,无论是发达国家,抑或是发展中国家,其经济发展与整个世界经济密切相关。其间所发生的磨檫近几年来,呈现出以下新趋势。 (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使国际经贸争端的激烈程度有所提高 从贸易争端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一国与他国的联系越多,发生贸易争端的可能性就越大。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意味着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国内经济受国际经济影响越来越大,与他国发生利益冲突的可能性就越大。同时,由于近年来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一直不景气,其国内经济增长减缓甚至陷入衰退,出现严重的开工不足,失业率不断攀升,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出于这样的考虑,各国对进口贸易的状况更加关注。贸易争端的激烈程度有加强的趋势。 (二)争端领域有所扩大 在工业化发展时期,国际贸易争端主要表现在纺织品、汽车、家电等货物贸易领域;而在信息化发展时期,国际贸易争端主要表现在半导体、电讯、IT等高新技术产业。众所周知,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是能否发生贸易争端的决定因素。而产业结构的升级,促使服务贸易增长速度快于货物贸易。这必将导致国际贸易争端有货物贸易领域扩展到服务贸易领域。 各国就限制服务业开放的冲突将成为今后国际贸易争端的一个新的焦点。 (三)反倾销、保障措施以及新型措施的广泛使用 WTO规则中,允许其成员方在一定条件下实施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进行产业保护。反倾销和反补贴措施是WTO规则所允许的维护公平竞争的重要手段,而保障措施则是允许缔约方在达到贸易自由化过程中,可以兼顾各自国家眼前的或急迫的局部利益,在二者发生矛盾与冲突时,可以暂时放弃规则,进行自我调整。 自1947年起,国际社会各成员以GATT/WTO机制为依托和支柱,力图通过互惠互利的安排,各自大幅度削减关税及其他贸易壁垒,逐步建立起健全的多边贸易体制,以促进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实现共同的经济繁荣。这是国际社会各成员协力追求的共同利益和长远利益。但是,在追求实现共同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同时,各成员却仍然有自己的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这就难免引起种种新的矛盾与冲突。归根结蒂,就是各成员在经济主权上的限制与反限制。理论上,合理运用上述措施,是不会对他国经济造成严重侵害的。但是,某些WTO成员为了自身局部的和眼前的利益,不惜背弃自己作出的承诺和所承担的国际义务,凭借自己的经济实力,利用规则,以公平贸易为借口,频频无端发起反倾销和实施保障措施。这方面最为突出的例子,莫过于2009年3月至2009年12月间美国依据其本国贸易法“201条款”采取针对外来钢铁进口产品的“保障措施”。 同时,技术壁垒花样不断翻新。技术壁垒作为一种外源性的贸易限制措施,正成为越来越多的国家频繁限制产品进口,保护本国产业的武器。就我国而言,以提高检疫标准、增加检测项目、繁琐通关程序为手段的技术壁垒对我国外贸发展的约束日趋严重。此外,通过技术标准、卫生标准、知识产权、计量单位、电子数据交换等手段设置技术壁垒,也有愈发普遍的趋势。 二、对WTO争端解决机制的质疑 在目前的经济大环境下,国际经贸争端的解决的确是一个难题。而由于世贸组织在机制构建上的先进性,到WTO争端解决机构去起诉,成为了许多国家解决争端的首选。但是,任何一个法律制度都不仅仅是纸面上的条文,而必须通过一定的机制得以实现。笔者认为,在WTO背景下,世贸组织的争端解决机制是否可以圆满解决国际经贸争端,还值得细细拷问。 (一)争端解决机制概况分析 世贸组织设立的争端解决机构(DSB),隶属 于部长会议。DSB有权“设立专家组,采纳专家组和上诉机构报告,监督裁决和建议的执行,以及授权暂停适用有关协定项下的关税减让和其他义务”。尤为重要的是,DSB彻底改变了GATT实行的“协商一致”程序,代之以“反向协商一致”(negative consensus)的决策原则,即“一致反对,才能否决”。 可见,WTO的争端解决机制与GATT原有机制相比,强硬、高效了许多。同时,这种机制倘若能够正常地进行运作,对于国际经贸争端中的当事方,尤其是经济实力强大的当事方,将是一种较为有力的约束。以往,经济实力强大的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往往“仗势欺人”,实行霸权主义,造成对弱小国家贸易的极大损害;而出现WTO争端机制之后,即使是美国这样的超级贸易大国,在DSB的裁断面前,也难以凭借其经济强势,借助过去的“协商一致”原则,随心所欲地逃避任何制裁。WTO规则的强硬甚至使世界头号强国——美国都感觉到有些吃不消。是否接受WTO体制,尤其是其中不可分割的争端解决机制,曾经引发了美国国会内议员的激烈争论,并经过广播、电视、报刊等各种媒体炒作,形成全国性的论战,著名学者杰克逊教授称之为“1994年主权大辩论”(the Great 1994 Sovereignty Debate)。 有人势必会说,“既然WTO争端解决机制有如此重要的进步,那么国际经贸争端就大可以从容地提交DSB解决了。”这是一种典型的对WTO规则的崇拜,抑或说是迷信!在纷繁复杂的国际经济交往环境中,坦率的讲,笔者认为:没有所谓的“放之四海皆准”的解决途径。不同的客观条件,需要不同的解决途径。两个WTO成员发生了贸易争端,在组织规则框架内进行解决固然不失为一可行之道,但未必就是争端解决的最优选择。 (二)实证分析——“欧美301条款争端案”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让我们就“欧美301条款争端案”的现实情况,对WTO争端解决机制作进一步探究吧。 1998年11月25日,作为对美国动用“301条款”单方宣布即将对欧共体采取报复制裁措施的回应,欧共体向DSB提出要求与美国磋商,以解决《美国贸易法》中的“301条款”问题。随后,又在1999年1月26日要求正式成立专家组,审理此案。欧共体的这一举动,把“美欧香蕉案”中气势汹汹的原告——美国推上了新案的被告席。 众所周知,“301条款”是美国贸易代表用以威胁和压服外国政府贸易对手的重要手段,充分体现了美国在国际贸易领域的经济霸权。其核心内容是:如果美国贸易代表单方认为外国的某项立法或政策“不公平”、“不公正”或“不合理”,损害或限制了美国的商业利益,则有权径自依照美国贸易法“301条款”规定的职权和程序,采取各种单边性、强制性的报复措施,以迫使对方妥协,消除对美国商业造成的损害或限制,或者提供美国官方认可的赔偿。它的主旨在于保证美国产品能够长驱直入和充分占领其他国家的国内市场。 因此,许多吃过“301条款”苦头的国家,在这一案件中,由欧共体牵头,一呼多应:巴西、加拿大、喀麦隆、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古巴、多米尼加、厄瓜多尔、中国香港、印度、以色列、牙买加、日本、韩国、以及泰国,先后纷纷要求以与本案有利害关系的“第三方”身份,参与本案的磋商谈判和专家组的审理程序。从双方实力对比上看,几可称为“旗鼓相当”。这种局面,在世界贸易发展史上,是十分罕见的。 本案专家组在1999年3月31日组建成立,经约九个月的审理,于1999年12月22日签发了审结报告书,并呈交DSB审批。其核心结论是: 专家组基本上赞同和接受了欧共体对美国“301条款”的指控,批驳和拒绝了美国作出的抗辩。但是,专家组又认为,仅凭初步证据,还不足以最终确认美国已经背弃了《WTO协定》的国际义务,还应当综合考察美国国内的“体制因素和行政因素”(institutional and administrative elements),才能作出全面的认定。可以说,在这一点上,专家组完全赞同和接受美国代表根据SAA提出的抗辩,驳回了欧共体代表提出的指控。最终认定欧共体指控的《美国贸易法》“301条款”各点,并不违反WTO体制中DSU以及GATT1994的有关规定。 从专家组结论中,可以看出:专家组不但没有切实遵照DSU第11条规定的职能和职责,认真审查美国“301条款”;反而把实际上只是一纸空文、内容自相矛盾、毫无法律强制约束力的 SAA,美化为美国的“承诺和保证”,并鼓吹“可予以信赖”。这份报告旨在两大集团之间,双方讨好,左右逢源;对美国“301条款”采取“小骂大帮忙”的手法,曲为辩解,加以袒护宽纵。漏洞和疑窦甚多,留下隐患不小。 这份审结报告讨好了双方,至少给双方都保全了面子。报告在政治上是很圆滑的,但其法律根基的某些方面,却是破绽百出。其所具有的政策方针性含义,令人对WTO争端解决机制产生了严重的关切和忧虑。试问,以上述报告的形式,来解决存在的争端,除了让各方从心理上得到一点安慰,能够稍稍精神胜利一下外,似乎对问题的实际解决能起到实质性的帮助吗? 正如杰克逊教授于1994年3月23日以美国“对外贸易代表公署”总顾问的身份,出席参议院财政委员会公听会时所做的解释所言:“关于WTO体制的销案国及其对美国法律的各种影响作用,存在着某些思想混乱。几乎可以肯定,就象美国国会处理最近几项贸易协定的情况一样,WTO和乌拉圭回合订立的各项条约并不会自行贯彻在美国法律之中,因此,它们不能自动地变成美国法律的一部分。同理,WTO专家小组争端解决程序作出的结论也不能自动地变成美国法律的一部分。相反,通常是经过美国国会正式立法,美国才必须履行各种国际义务或执行专家组报告书作出的结论。一旦美国认为问题十分重要,以致明知自己的某种行为可能不符合自己承担的国际义务,却仍然有意地违背有关的国际性规范准则,那么,根据美国的宪法体制,美国政府仍然享有如此行事的权力。这种权力能够成为事态发生严重错误时的重要抑制力量。”这种言论体现了美国式主权的信念,即参加WTO这一全球性多边体制之后,美国仍然有权不受多边主义的约束,仍然有权继续推行其单边主义的政策和法律。这是美国参加WTO之后,之所以不断地用美国的单边主义阻挠、冲击和破坏WTO多边主义,其最主要的思想理论根源!在美国单边主义与WTO多边主义交锋中,胜利往往属于美国,因为实力强大、滥用规则、推行单边主义的美国不用为之前的行为付出任何代价。WTO争端解决机制在“欧美301争端案”中各打五十大板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它的软弱无能。WTO所倡导的多边体制,在面对强大的美国,如此无奈,实为一重大失败。 三、解决之道 通过对“欧美301条款争端案”的简单回顾,我们对WTO争端解决机制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能够清醒地意识到:在WTO背景下,光依靠WTO争端解决机制来处理国际经贸争端尚不足以达到机制设想的效果,机制实际运作存在困难。但是,我们也不能抹杀其作出的巨大成绩。不得不承认,WTO争端解决机制是现有争端解决手段中最为重要的一种。至于国际经贸争端解决之道,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一)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 WTO争端解决机制由于其高效率和公正(在处理极个别案件时有待考量),赢得了广大成员方的信任。有数据显示,自WTO成立的十年以来,已经受理了超过300件贸易争端,涉及好几十个国家和地区,而GATT在长达48年时间里却只承接了300多件。 客观地说,上述机制在处理大多数贸易争端时,能够凭借机制较GATT争端解决机制强硬的特性,来保证裁决的公正性,并及时得以执行。只有在极少数案件中,专家组才会出于对种种案外因素的考虑,作出不那么令人信服的结论。但是,总体来讲,WTO争端解决机制在争端解决中发挥的正面作用远远大于负面效应。不失为争端解决中的重要手段。所以,作为WTO成员,我们在应对争端过程中,应当积极地利用这一机制,与对手作周旋,利用规则允许的各种条件,为我国国内经济健康、有序、高效发展赢取宝贵的缓冲时间,达到我们加入WTO所期望的目的。 (二)积极参与制定国际经济规则 在WTO争端解决机制建立之初,体现了美国等大国的选择。发达国家作为规则的主要制定者,必然使规则反映其利益和要求。但是,随着大量发展中国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力量对比就会发生相互制衡作用,规则不会再过于偏向某一方,最终使规则趋向合理,能够反映不同主体的要求。目前,许多欠发达成员已经从消极接受规则发展到积极参与规则制定,使新规则尽可能反映自己的利益。国际法发展潮流呈现出由权力导向转为规则导向的趋势。 我们切不可因为前途坎坷,就放弃自己制定规则的权利和信念。“日本酒税案”中上诉机构就明确指出:“《WTO协定》是一个国际条约,其实质相当于一个国际合同。达成这些协定条款本身表明,WTO成员是在行使国家主权 ,追求各自国家利益的基础上达成的协定。为获得作为一个WTO成员可以获得的利益,作为交换,各成员同意根据《WTO协定》的承诺来行使其国家主权”。即阐明了条约约定至上的原则,不去考虑条约约定本身以及约定实施结果的合理性和公平性。如果我们不去积极制定规则,只是一味接受,必定会在许多问题上受人摆布,丧失自主权。 同时,我们也要在其他重要的国际经济组织中,争取话语权,介入规则的制定和实施,切实提高我国的国际形象。 在WTO背景下,我们提出要重视规则的作用,就意味着任何成员在履行义务时将不会有过去那么多灵活性;在WTO体制下出现的任何争端,其首选的解决方式,是法律而不是政治和外交。 (三)其他手段 毋庸置疑,经济,从来都不是,也不可能是单纯的经济问题。经济作为一切利益的根本,决定了它必然与政治、文化等种种问题相互纠缠。历史上,解决经济利益最常用的手段是政治,尤其是武力政治。其结果往往极大地破坏经济,为任何一方所不愿。毕竟,无产者失去的,只能是锁链。GATT乃至WTO的出现,就是期望通过法律体制和平解决国际经济争端。但这不是说,政治、外交等其他手段就可以弃之不用,束之高阁了。 现实争端中,存在着一些用法律手段难以解决的特殊情况。在案件看似简单的法律现象的背后,隐藏着深层次的政治、文化背景。在这种情形下,缺乏必要的政治、外交手段,是不可能达到解决争端之目的的。当然,这类手段仅仅作为辅助之用。争端解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仍然是法律。 现实的问题是:对法律、政治、外交等手段的利用,是否能够形成一个行之有效的机制,用以解决国际经贸争端呢?这一问题还有待广大学者进一步思考。

中美经贸情况报告篇5

复苏放缓,贸易萎靡——美国金融形势评论

3月份,美国经济仍保持复苏势头,但较2月份有所放缓。

就业方面,美国劳工部非农就业报告显示,2月份美国非农就业人数环比增长22.7万,为2011年初以来美国非农就业人数首次连续3个月增长20万以上。此外,修正数据显示,去年12月和今年1月非农就业增量较早先公布值多出6.1万。另外,劳工部上周首次申请失业救济人数报告显示,截至3月17目的一周中,经季调初请失业金人数降至34.8万,为2008年2月以来最低;截至3月10日的一周中,联邦常规失业救济项目下持续领取救济人数环比降至335万,为2008年8月以来最低。数据表明,美国就业市场正在加速复苏,经济基本面正在改善,对奥巴马竞选连任非常有利。但美国长期失业问题依然严峻,在截至2月底总计1280万的失业人口中,约43%的人失业时间已超过6个月。

消费方面,美国商务部零售报告显示,2月份美国经季调零售额环比增至4078亿美元,增幅达1.1%,为过去5个月新高;至于消费的未来走势,美国汤森路透/密歇根大学消费者信心指数显示,3月份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由75.3降至74.3,创年内最低,表明汽油价格上涨的负面影响开始在3月份逐渐显现。年初至今,美国汽油零售均价已上涨25美分,至每加仑3.57美元,接近历史同期最高水平。一旦突破4美元的重要心理价位,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将会改变,消费支出将大幅减少。

房地产方面,在新屋销售领域,美国商务部数据显示,1月份美国新屋销售疲弱,季调并年化销量环比下跌0.9%。但1月份新屋中位价增长0.3%,虽同比下跌9.6%,但为去年10月以来最高。此外,存销比降至5.6个月,为2006年1月以来最低。在二手房销售领域,美国房地产经纪商协会二手房签约销售报告显示,1月份美国二手房签销量环比增20%,签销指数为97.0,创2010年4月以来新高。数据表明美国房地产市场仍处于初步复苏阶段,彻底复苏将是一个长期且缓慢的过程。

制造业方面,美国供应管理协会制造业报告显示,由于制造企业新订单减少和原材料价格攀升,2月份美国制造业指数由54.1降至52.4,为去年11月以来最低。美国商务部数据显示,由于企业削减机器与设备开支,1月份美国耐用品订单总额达206l亿美元,环比下降4.0%。两项分别代表过去与未来的数据,均说明美国制造业复苏乏力。

服务业方面,美国供应管理协会服务业指数报告显示,得益于新订单需求增长和雇佣增加,2月份美国服务业指数由56.8增至57.3,创一年来最高。

总的来说,“美国经济一直都在适度扩张。就业市场状况已经取得了进一步的改善,失业率在最近几个月时间里已显著下滑,但仍旧处于较高水平。家庭支出和企业固定投资一直都在继续增长,但住房部门仍旧保持在受抑制的状态。最近几个月以来,通胀率一直都处于受抑制的状态,但原油和汽油价格近来有所上涨。较长期通胀前景一直都保持稳定。”但是,“全球金融市场上的紧张状况……仍旧对经济前景造成了重大的下行风险,原油和汽油价格的上涨将暂时推动通胀率上升”。基于此,美联储维持宽松货币政策不变:2014年底之前将联邦基金利率维持在极低水平;继续实施“扭曲操作”。然而,宽松货币政策尚不足以抑制金融市场对QE3的渴求,甚至臆想美联储会推出所谓的“冲销版QE”。不过由于经济状况的改善与通胀上升压力的存在,推出QE3的必要性正在继续淡化。

美国经济回暖加之欧债危机渐趋平稳,导致全球资金一改去年二季度以来大量涌入美债市场避险的趋势,转而投向股市等风险资产,美国国债和黄金等遭到抛售,造成近期美国国债收益率出现回升势头,10年期国债收益率升至2.374%,为去年10月以来首现。

美国国债收益率上升,首先意味着美国债务负担成本随之上升,这对美国本就捉襟见肘的财政状况无疑是雪上加霜。其次,国债收益率上升将带动美国住房抵押贷款利率上升,而抵押贷款利率上升无疑将对目前仅处于初步复苏阶段的美国房地产市场产生重大冲击。而且,利率上升也将加大企业融资难度,对实体经济同样十分不利。

目前,美国经济还十分脆弱,美联储虽未推出QE3,但货币政策一直相当宽松。国债收益率上升无疑是对美联储近期货币政策的挑战,相信美联储不会坐视不管。

虽然美国经济形势正在好转,但贸易状况萎靡:美国商务部数据显示,由于油价高涨和需求复苏推动进口创下历史新高,1月份美国贸易赤字达526亿美元,环比增长4%,增幅创2008年10月以来新高,其中对华贸易赤字扩大12.5%至260亿美元。此种情况下,美国不断挥舞“贸易大棒”,尤其将中国作为贸易战假想敌,一个月来针对中国的贸易制裁极其频繁,并采取行政和立法措施强化其实施贸易保护主义的能力。

一是组织机构上的保障。2月28日奥巴马签署命令,在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内部设立跨部门贸易执法中心,协调与美国贸易权利、国内贸易法律等有关的执法事宜,强化美国在推行市场开放方面的能力,为美国企业创造平等竞争环境,保障在国际贸易规则下美国贸易权利的实施和国内贸易法律的执行。

二是法律上的围堵。3月初美国国会通过一项修订《1930年关税法》的法案,以便对中国和越南等所谓“非市场经济国家”征收反补贴税。该法案涉及20余种商品,涵盖了从中国进口的钢、铝、纸、化工原料以及从越南进口的塑料购物袋等。

中美经贸情况报告篇6

原料药出口退税调整

2003年10月,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了财税[2003]222号《关于调整出口货物退税率的通知》。根据有关规定,我国大宗品种原料药出口退税率下调2至4个百分点,这一调整政策曾被一些原料药企业称为继产品降价、原材料能源价格上涨后的“第三重压力”。而事实证明此次退税率的调整对医药行业的出口影响并不大。据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的统计资料显示,2004年化学原料药类出口数量同比增长35.8%,出口金额同比增长88%。今年头三个月我国化学原料药出口总额为18.15亿美元,同比增长32.84%,实现贸易顺差4.74亿美元,延续了良好的贸易态势。

中国医改基本上不成功

“目前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基本上是不成功的。”7月28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副部长葛延风说。由他担任课题组负责人的最新医改研究报告于近日,报告对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行了总体性评价和反思,并提出了医疗改革的新框架。

报告指出,当前的一些改革思路和做法,都存在很大问题,其消极后果主要表现为,医疗服务的公平性下降和卫生投入的宏观效率低下。报告还说,现在医疗卫生体制出现商业化、市场化的倾向是完全错误的,违背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基本规律。此外,城镇医疗保险制度本身存在明显缺陷,发展前景不容乐观。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期待变革。

卫生部通报今年第二季度重大食物中毒情况

2005年第二季度,卫生部共收到全国重大食物中毒事件报告67起,中毒2129人,死亡59人。与去年同期相比,报告起数减少49.2%,中毒人数减少54.7%,死亡人数减少39.2%;与上季度相比,报告起数增加31.4%,中毒人数增加71.1%,死亡人数增加43.9%。

与一季度相比,微生物性食物中毒大幅度增加,报告起数增加700.0%,中毒人数增加930.2%,死亡4人。据分析,二季度气温普遍升高,适合细菌生长繁殖,一旦食物储存、食用不当,极易引起微生物性食物中毒。

2003年10月,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了财税[2003]222号《关于调整出口货物退税率的通知》。根据有关规定,我国大宗品种原料药出口退税率下调2至4个百分点,这一调整政策曾被一些原料药企业称为继产品降价、原材料能源价格上涨后的“第三重压力”。而事实证明此次退税率的调整对医药行业的出口影响并不大。据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的统计资料显示,2004年化学原料药类出口数量同比增长35.8%,出口金额同比增长88%。今年头三个月我国化学原料药出口总额为18.15亿美元,同比增长32.84%,实现贸易顺差4.74亿美元,延续了良好的贸易态势。

调整是必然趋势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原料药生产凭借资源、人力成本等优势,产业迅速发展并在国际贸易舞台上崭露头角。原料药的快速增长离不开国家政策的鼓励和支持。”一位业内人士如是说。

据专门从事原料药市场研究的北京健康网的资料显示,我国1999年原料药中间体出口量52.08万吨,金额20.47亿美元,而到了2004年出口量已经飙升到104.36万吨,金额37.56亿美元,原料药出口量近六年的平均增长率达到17%以上。抗生素、维生素、氨基酸、生物碱、解热镇痛药、激素等成为我国原料药出口品种的生力军,其中青霉素和维生素C更是分别占据了世界供应量50%以上的份额。不少企业为了抢占和保住市场份额,不惜“赔本赚吆喝”,有的企业甚至坦言,出口退税是企业利润最后的底线。

出口退税是指对出口产品退还其在国内生产和流通环节实际缴纳的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和特别消费税。出口产品退税制度是一个国家税收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国家鼓励出口的一种政策,企业出口后国家将出口货物所含的增值税、消费税退还给出口企业,这样企业就可以把出口价格压得比较低,去抢占国际市场。出口退税是被世贸组织所允许的一种财政激励机制,已被世贸组织诸多成员国所应用。

据了解,我国从1985年开始实施出口退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国内出口企业的积极性和对外贸易额的增长。1994年,国家税务总局颁布了《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办法》,此后又多次对出口退税率、管理办法进行补充、修改、调整。去年初起实施的出口退税率调整是加入WTO后国家的一项政策性调整。

其实,出口退税的调整对行业的影响还是有迹可寻的。医保商会西药部主任乔海利介绍:“2003年底我国原料药出口出现高峰,主要是许多企业想赶在退税调整之前多出口,这种情况导致了2004年一季度出口有所下降,但是此后出口增长一直延续较高水平。”应该说,出口退税调整对企业影响不大。

不少专家认为,国家调整出口退税政策是大势所趋。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外汇储备日渐丰厚,我国对赚取外汇已变得不是那么迫切。近年来贸易摩擦持续升级,政策扶持实际上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副作用力。同时,我国相对较高的出口退税率,不仅使政府财政承受过大压力,也经常成为其他国家对中国进行贸易战的借口。

贸易摩擦导致的结果

近年来,我国医药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经受的摩擦不断升级,反倾销、特保、反垄断一次次引发行业的震动。资料显示,我国仅2003年医药产品就遭遇了5起来自不同国家的诉讼和裁决。去年9月,印度拟对我国的青霉素启动“特保”措施,消息传出,在青霉素领域引起恐慌;岁末,来自美国的两家企业又对我国维生素C“四巨头”提起反垄断诉讼。虽然被投诉的商品占我国原料药整个出口额的比重不高,但有的商品却是举足轻重的。一位业内人士说。

国际贸易的基本原则是向低成本转移生产,从而让全世界人民享受到价廉物美的产品。如果一旦掩盖了成本的真实情况,贸易就变得没有意义。”而反倾销正是以考察生产成本作为立案依据的。

中国和印度是世界原料药两大生产国,近年来由于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加剧,贸易摩擦也不断升级。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提供的资料显示,印度是对我国医药产品实施反倾销立案最多的国家,从1990年以来,在我国医药类产品遭受国外反倾销的43起案件中就有22起是印度提起的,涉案产品均为化学原料药,总涉案金额也已达1500万美元。有专家认为,中国医药商品在国际上屡遭反倾销,与我国现行的规模低价的贸易政策有关,而印度实行的是“两头在外”的贸易政策,即采购原料在外,产品出口在外。不久前,印度还出台了收取库存税的新规定,限制非创汇性进口。

去年底,美国对维生素C的反垄断已经传达出美国进一步挤压中国商品的信号。有报道称,7月上旬美国众议院的共和党和议员在同一天竞相提出提案,要求美国政府在贸易问题上对中国采取系列措施。两党的提案均主张对中国使用反补贴法。由于众院目前正在极力推动中美洲自由贸易协定过关,两党的新提案很可能将与此挂钩,这使得提案获得通过的可能性增大。专家预测,如果真如此将对我国对美贸易产生重大影响。

由于我国一些企业为争夺国际市场低于成本销售,对一些国家的产品冲击很大,因此目前一些国家提高了贸易壁垒,通过惩罚性关税设置障碍。无论是反倾销还是反垄断,对企业的惩罚力度都很大,在这种情况下国家通过减少退税迫使企业提高价格,是减少贸易摩擦的一种手段。与其让企业给其他国家交税还不如国家自己减少退税。

企业如何应对调整

有不少人认为退税政策调整会对企业竞争力造成伤害,有外贸公司透露,出口退税率下调几个百分点会使企业在与外商谈判中陷入被动。但也有人持不同观点。

健康网首席研究员吴惠芳认为,国内进出口企业在国际贸易中已经形成很好的抗击打能力。尤其是原料药,国际原料药市场风云变幻,价格低时,竞争会淘汰一些企业,这些企业退出后会引发价格新一轮上涨,挺住的企业就会在价格上涨时把利润补回来。

“这有点像期货和股票,出口退税调整虽然会压缩企业利润空间但是不会影响贸易往来。”

据测算,原料药出口退税下调2至4个百分点,相当于在出口价格上降低了2至4个点的利润,虽然不少企业都回避透露影响利润的具体数字,但是在年度报表中都提及了退税调整的减利因素。

为了减少调整对行业的影响,从去年开始,国内不少原料药企业都在悄然变化,最为明显的表现是“瘦身”。华药、鲁抗等大型原料药生产企业大都进行了产品结构调整,压缩原料药生产数量,甚至各厂的大修时间也达成了默契。不可否认,这一做法对原料药价格上翘起到了一定作用。

由于我国现行增值税税收政策实行的是“先征后返”原则,因此企业更关心的是调整对企业财务和资金所带来的影响。就目前而言,企业反应最多、最关注的问题是退税时间的长短。

据华北制药外贸公司财务处的一位工作人员介绍,其实跟过去相比,退税调整后速度明显快了,过去一年半退税很普遍,对企业来说这笔钱是看得见拿不到。现在的情况是大部分省市半年退税金就能到企业了,尤其是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等地情况较好。个别省份也可能有退税慢的,毕竟经济发展情况不同。

有专家指出,考察出口退税政策对医药行业的影响,有一点不容忽视,那就是政策的导向作用。调整后的政策是,西药制剂、医疗仪器及器械退税率不变,化学原料药退税率则平均下降了3个百分点,而紫杉醇原料更是取消了退税。总的看来,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出口,国家仍然给予较高的退税鼓励;而能源、原材料等低科技含量的产品出口,国家在退税方面不予鼓励。为此,有关专家建议企业不应该花过多的时间在出口退税上做文章,而是要努力开发高技术含量的品种。“医药产品只要成功进入高新技术产品名录就可享受高额退税,可惜的是,目前进入这个名录的医药商品非常少。”

中美经贸情况报告篇7

报告认为,进入21世纪以来,美印军贸关系虽出现了一系列重大进展,颇为引人瞩目。但是,过去10年间印度从美国购买的武器只占其对外军购总量的2%,其大部分武器仍从俄罗斯进口。影响美印军贸发展主要有以下几点。

美印军贸缺乏互信

美国担心售印装备存在安全隐患

报告写道,尽管美国近年来逐步放宽了对印防务出口限制,但先进敏感技术泄露到敌对国家的潜在风险始终是美国政府的最大顾虑。即使印度签署《通信与情报安全备忘录》、《基础交流与合作协议》和《防务技术最终用途监管协议》(见链接),美国政府也不会向其出口高度敏感的防务装备和技术。美国官员曾多次公开表示,美虽信任印度,但更担心其国防核心技术的安全问题。

印度抵制对美制装备的过度依赖

报告认为,印度对美国作为军火供应商的信誉一直心存怀疑。美国在上世纪70年代曾推迟向印度达拉布尔的核反应堆提供核燃料,1998年对印度实施制裁,2009年冻结印度为其“什瓦里克”级护卫舰采购的通用电气发动机的出口许可申请,这些都引发了印度的强烈不满,加剧了印度对美国的不信任感。正是出于这种疑虑,印度曾在2011年放弃购买美国的F-16和F/A-18战机。一些印度人认为,在危机时刻,美国可能拒绝向印度出口装备零部件,从而间接限制印政府的外交决策独立性。由于担心美国在出口许可上加以限制,印度并不热衷于采购美国高度敏感的装备产品,在采购军用飞机和导弹时,更倾向于选择不会被推迟发放出口许可的产品。

存在采办程序和体制

报告认为,印美国防贸易体制极其复杂,两国对彼此的采办和出口许可程序都不熟悉,导致两国丧失了很多合作机会。

报告写道,美国一般通过“对外军事援助计划”开展政府间武器贸易,并由国防部对此类贸易进行统一指导。但该计划过于死板,不能适应印度激烈的国防采办竞标机制,其中对未经政府授权的军贸活动规定过于严格,限制了美国军工企业同印度采办官员的谈判,而其他国家的军工企业可灵活同印方开展谈判,随时更改条件,自主性强,甚至可以在本国政府审查之前对印度做出许诺。相比之下,美国企业并不占据优势。此外,印度的采办竞标机制一般奉行“价低者得”,这也使价格昂贵的美制装备更加不受青睐。

报告认为,印度的采办机制也较为复杂,如美国官员就对印度表述模糊的税收规定不甚了解。印度的采办系统倾向于为其主要装备供应商提供更多优惠和便利。俄罗斯、法国、以色列等国同印度长期进行军贸合作,已积累了丰富经验,同印度采办官员保持着良好的私人关系,这些因素都能促进双方军贸关系的发展,是美国在短期内无法超越的。

美国对国防补偿贸易态度消极

国防补偿贸易指一国政府或企业在赢得国外军售订单后,将部分收入用于采购国的工业部门当作补偿的贸易,其形式通常包括联合生产、许可生产、技术转让和外国投资。

印度目前规定,如装备采购或技术转让合同价值超过30亿卢比(约合5600万美元),国外政府或企业必须将合同总价值的30%作为补偿重新投入印度,联合生产防务产品是印度最鼓励的补偿贸易形式。

报告写道,美国对补偿贸易的态度并不积极,认为补偿贸易虽然有利于促进对外军售,但也会提升国外防务商的竞争能力,削弱美小型和中小型防务转包商的相对优势,损害美国防工业基础实力。美国军工企业批评称,印度国防部门没有能力充分吸收补偿资金,政府监管力度不够,政策效率不高,对双边贸易发展制造了障碍,尤其是印度要求国外直接投资的74%投入印度本土企业,这是美国同印度开展联合生产履行补偿义务的最大障碍。而印度却并不认同上述观点,反驳称国外企业只关心如何降低履行补偿义务的成本和难度,而印度国防部更关心如何顺利完成军购项目,同时使其本国企业从对外军购中获得发展机会。(陈肖旭)

链接

影响美印军贸关系的重要协议和最终用途监管政策

美国向印度出售国防先进技术的意愿自然受印度欢迎,但部分人对此仍心存疑虑。印方的主要担忧来源于美国提倡的军事互操作性和各类技术保护协议。至今,印度仍拒绝加入美国为加强对外军事互操作性而制定的《通信与情报安全备忘录》和《基础交流与合作协议》,也没有充分配合美国执行《防务技术最终用途监管协议》。这些都限制了美对印出售先进防务技术的种类。

(1)《通信与情报安全备忘录》和《基础交流与合作协议》

《通信与情报安全备忘录》和《基础交流与合作协议》允许美国向签署国出售先进通信和制导技术,其中包括卫星导航技术、安全通信设备、同步激光制导系统以及其他美国独有的军事技术。《通信与情报安全备忘录》要求美制防务设备采购国确保其装备与美国系统保持兼容性,而《基础交流与合作协议》则要求采购国与美国开展后勤相互支持,并进行通信及相关设备的交流。美游说印度加入上述两个协议的努力在印度遭遇了巨大的阻力,部分原因就是印方官员不想与美国签署任何可能导致两国缔结军事联盟的协议。

(2)《防务技术最终用途监管协议》

《美国出口管制法》明确规定《防务出口最终用途监管协议》和《强化最终用途监管协议》适用于美国任何防务产品和服务的出口。2009年,美印签署《防务出口最终用途监管协议》。该协议给印度规定的核查反应时间远比其他国家的核查反应时间(平均45天)长,曾引起美方核查官员的不满。《强化最终用途监管协议》的核查工作主要依托美国防部的“金哨兵”计划实施,一些核查工作已经展开。

中美经贸情况报告篇8

分析人士认为,印度国内矿市场后市将会因为政策出台出现两种情况:62%以上品位印矿仍会上涨,但由于后期已经基本没有下调的可能,其在华市场的,销售情况将不容乐观,其市场份额将逐渐被其他国家的铁矿石产品取代;62%品位以下的印度矿估计在经过短期观望后将出现一定幅度的下调。

专家建议,目前中方应该正确对待政策的变化,对已经签订的合同,如果有补充协议的,应该要求印方降价;如果没有补充协议的,可以根据自己对资源的实际需求情况,权衡资源和利润,进行取舍。而对即将签订的新的合同,更应该站在新政策的角度,争取更合理的价格,保障自己的利益。

世贸组织2006年度世界贸易报告

世界贸易组织不久前2006年度世界贸易报告。该报告对2006年世界贸易发展形势进行分析,并对2 0 0 7年世界贸易发展趋势进行展望。该报告指出,2006年全球贸易增长8%,排在2000年以来年度商品贸易增长的第二位。该报告预测,鉴于全球金融和房地产市场存在的风险,以及全球贸易的极大失衡,2007年全球贸易只能增长6%。

欧盟将搜集外国贸易保护证据

日前,欧盟委员公布了欧盟全球对外贸易政策中的市场准入新战略,将搜集外国贸易保护证据,扫除成员国企业出口贸易的障碍。

欧盟委员会将加强与各成员国以及欧盟企业间的合作,组成专门的“侦查小组”,收集和制定第三国市场存在的贸易壁垒清单。之后,欧盟将施加外交压力,并不排除采取惩罚措施。除了成立专门的“侦查小组”以锁定潜在贸易壁垒并及时应对外,欧盟的新战略还包括:优化资源利用,将力量集中在新兴国家市场和知识产权保护等关键领域;更好地利用谈判机制,特别是多哈进程和欧盟新的自由贸易协议谈判,以取得消除非关税壁垒的成果;完善现有的市场准入数据库,建立新的企业举报制度,及时跟踪和记录第三国市场存在的贸易壁垒,尤其是非关税壁垒。

欧盟将一些关键贸易伙伴确立为优先针对的目标。这当中既包括美国和日本等传统贸易伙伴,也包括像中国、印度、巴西和俄罗斯这样的新兴经济体。

尼海关对进口货物清关时限做出新规定

尼日利亚海关5月表示,任何货物到港后28天之内不办理清关,将要被政府罚没。

货物自公布之日起,到港28天之后将被视为逾期货物刊登在公告上,超过30天法定有效期限后将被海关处理。货物超过法定有效期限后,进口商不得再对货物提法律要求。

尼海关做出上述决定,主要是针对一些进口商利用海关货物管理法所给予90天清关时限,故意拖延清关时间,并希望借此催促进口商及时办理货物清关提货。

韩明年1月起对汽车.电器限制重金属有害物质超标

韩国环境部5月公布,根据新颁布的相关资源循环法规定,自明年1月起汽车和电器电子产品(包括电视、冰箱、洗衣机、空调机、手机等10个产品)中的六种重金属有害物质含量不得超过新标准,其中铅和水银的含量不得超过1000mg/kg、镉含量不超过100mg/kg。

对此,韩国政府将强制实行规定的标准,要求从产品制造到废气排放都须符合标准,并提倡选择可易于再生利用的材料。

德国将简化有限责任公司注册手续

上一篇:专题组织生活会情况报告范文 下一篇:实践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