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3 20:36:56

语言学论文

语言学论文范文第1篇

国内在认知语言学与英语语法教学相结合的研究方面,紧跟国际步伐,积极引进和吸收国际领域所取得的科研成果。所取得的进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从总体上介绍认知语言学对英语语法教学的启示。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比较多(如曾欣悦、刘正光,2009;林正军、姜晖,2012等)。他们主要基于国外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重在介绍和阐释认知语言学的语言观及其对语法教学的启示,并且根据相关文献和他们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一些语法教学原则为相关研究者和一线教师参考。

第二,详细探讨认知语言学中的某个理论在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国内的有些研究者在认知语言学与语法教学相结合的大框架下,选取某个具体理论开展研究,他们探讨的主要问题有如何把原型范畴理论应用于英语语法教学(比如李艳平、朱玉山,2011;季淑凤,2012等),图形—背景理论对英语语法教学的启示(杨敏,2009等),语言符号象似性对语法教学的启示(李耕科、牟玉新,2007等),构式语法在语法教学中的应用(林正军、刘永兵,2012等)等等。

第三,针对某个具体语法点开展实证研究。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是年轻人取得的,大部分是他们的硕博士论文。代表性的研究包括基于原型范畴理论和空间隐喻的英语介词教学实证研究(陶丽,2011),认知语言学观照下英语名词可数性的教学实证研究(粟志祥,2010),基于原型理论的多义词教学对多义词习得影响的实证研究(卢烈宏,2013),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名词化习得的认知语言学实证研究(钟书能,2004),意象图式理论与英语短语动词教学的实证研究(黎金琼,2008)等等。但总的来说,国内的相关研究成果原创性不够,理论深度不够。同类研究过多,比如,仅仅在中国期刊网上,关于象似性对英语语法教学的启示的论文就二十多篇,这是人力物力的极大浪费。

二、简评

从以上的文献调查来看,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认知语言学与英语语法教学相结合的研究都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但综合起来看,这方面的研究偏思辨的多,实证研究还显不足。我们认为,思辨性的研究不宜再做,这个领域更需要的是数据和实证。要知道,一线的英语教师对理论性过强的框架有排斥,他们更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操作规程。所以,我们建议,这方面的下一步研究应该更加关注如何把抽象的认知语言学理论转化成通俗易通的教学操作原则,并且一定要通过实证研究加以证明,这样才更有说服力,更有可能为一线的教师和学生接受。

Geeraerts(2006)预测认知语言学必然对实证研究有不断增长的需求:语料库研究、实验设计、实地调查等,同时,定量化的数据分析极有可能越来越占据中心位置,逐渐在语言学尤其是认知语言学中将学术标准提高到这样一个水平,即空洞无物的宣言将不受欢迎。他认为语言学需要一场实证革命,实证研究并不意味着要摒弃有利于纯描写研究的理论构建方法,而是要努力为理论提供证据并因此改进和完善理论。理论阐释因此应被视作成功的实证研究过程的一个步骤,好的实证研究尤其需要运用假设。

语言学论文范文第2篇

作了较系统深入的探讨,深感建立一门新的边缘学科—一民族语言学,十分必要。本文对这门新型学科的构

建提出有关分析与设想。

一、学科背景分析

首先将语言学与民族学结合起来研究的是19世纪欧洲的历史比较语言学家。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产生使

语言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同时又显示出它与其它社会科学和某些自然科学广泛的接缘性,并成为一门影

响其它学科的领先学科。早在18世纪下半叶,德国经典语文学家沃尔夫和布克就将语言定义为“民族的传

记”。19世纪初,历史比较语言学奠基人拉斯克和格林也认为语言是了解民族起源及其远古历史和亲缘关

系最重要的工具。格林宣言“我们的语言就是我们的历史”,认为语言比骨骼、武器和墓穴更能证明民族的

历史,民族历史文化的碑铭。拉斯克、格林对于语言历史主义的理解导致了19世纪下半叶以库恩为代表的

语言古生物学的产生。库恩利用语言的历史比较重建原始印欧人的神话和宗教;皮克特则从印欧语的证据中

找到雅利安文化的基本特征;希尔特甚至通过原始印欧语中的同源词推断印欧人的原始故乡及生态环境和社

会生活。以斯坦赫尔为代表的语言民族心理学派主张语言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表现出民族精神的自

我意识、世界观和逻辑思维。接着以施莱赫尔为代表的自然生物主义学派将达尔文对于物种起源的进化论应

用于语言的发生学研究,创立了语言谱系分类理论,从而为世界民族的分类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整个19世

纪,占统治地位的历史比较语言学一直把语言当作使用它的民族及其史前史研究取之不尽的文献资料。

自觉吸收并充分运用语言学理论、观点、方法、材料进行民族研究,是现代民族学的重要特征。摩尔根

在其划时代的民族学巨著《古代社会》中就运用了大量语言学资源。美国民族学之父博厄斯和他的学生萨丕

尔及同时代的马林诺夫斯基,既是著名的人类学家,又是极有造诣的语言学家。法国的列维·斯特劳斯将语

言学家雅可布逊的音位结构理论和分析方法应用于民族学研究,从而创立了本世纪中期风靡西欧的民族学结

构主义学派。继之而起的认识人类学仍以雅可布逊的理论为基础,着重于对不同民族语言中色彩词之研究,

使结构主义学派向更科学的方向迈进了一步。而人类学中的文化符号学理论,更是以索绪尔的语言符号学理

论和雅可布逊的音位结构理论为模式,把一切文化现象作为符号蓝本来理解,使符号论从语言学理论扩大为

适用于一切文化领域的共同理论。至于象征人类学的建立,也主要是移植语言学中象征和隐喻语义分析理论

之结果。

我国从本世纪初引进现代民族学开始,就吸收了国外结合语言研究民族的优良传统。程树德的《说文稽

古篇》,徐松石的《粤江流域人民史》和《泰族僮族越族考》,罗常培的《语言和文化》,都论述了语言与

民族文化、历史、心理、和婚姻制度的关系,以丰富生动的民族语言材料说明了从语言研究民族的

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研究的具体途径,在语言学和民族学之间架起了桥梁。80年代以来,杨kūn@①、

马学良、严学qún@②、戴庆厦、张公瑾等民族学家、语言学家更明确地提出要建立起为民族研究服务的

民族语言学,并在理论和方法上进行了重要的探讨。

列维·斯特劳斯说过:“语言学家和人类学家各走各的路。但是他们无疑要暂时停下来一下,不时地相

互交流他们的某些发现。”现在,无疑是该“相互交流”的时候了。

二、学科名称和性质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民族语言学不是一门凭空臆想出来的学科,它经历了两个世纪的孕育和形成过程

,具有悠久的学术渊源、厚实的学术背影、客观的理论基础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是人类语言学的延伸和发展

,是语言学与民族学有机结合而产生的语言学分支学科。正如人类语言学也称为语言人类学一样,民族语言

学有时也称为语言民族学。但有的学者将民族语言学与语言民族学分为两门不同性质的学科,认为前者是研究民族语言内部结构和演变规律的语言学分支学科,后者是通过语言研究民族特征和过程的民族学分支学科

,这是我们所不能苟同的。我们认为,任何纯语言的研究都以具体的民族语言为对象,没有必要从中再分出

一支“民族语言学”。又正如文化语言学不属于文化学的分支、社会语言学不属于社会学的分支一样,我们

所说的通过语言研究民族的“民族语言学”也自然不属于民族学的分支:它始终以语言研究为主体而以民族

研究为客体,只是对传统内部语言学研究范围的突破,并不能因此而改变它的语言学属性。

三、本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本学科至少与下列学科有密切关系。

1.民族语言学与语言学。自从索绪尔区分“内部语言学”与“外部语言学”后,语言学就“把一切跟

语言的组织、语言的系统无关的东西,简言之,一切我们用‘外部语言学’这个术语所指的东西排除出去的

。”这样,20世纪的语言学就逐渐背离了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在广泛的社会文化背景中研究语言的传

统,而成为单纯研究语言内部结构的原子分析学科。民族语言学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传统的回归,属于研究“

语言和民族的一切接触点”,研究“语言史和种族史或文化史之间可能存在的一切关系”而被索绪尔排挤出

来的“外部语言学”。

2.民族语言学与民族学。这是两门不同性质而又密切相关的学科。民族学一方面需要以语言为工具进

行田野调查,一方面需将语言作为民族重要的文化形态来研究。由于语言学总居于社会人文科学的前列,因

而民族学更多的是从语言学领域去获取民族研究的资料、理论、观点、方法。民族语言学则充分发挥本学科

的研究特长去深化民族研究的深度,通过语言去发掘、构拟民族历史特别是史前史,印证、补充有史以来的

民族文化形态,解释、解决现实社会生活中与语言有关的民族现象和民族问题。

3.民族语言与人类语言学。人类学分为体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两大类。文化人类学又可分为考古人

类学、民族学和人类语言学三类。人类语言学又再分为描写语言学、历史语言学、社会语言学三类。在实际

运用上,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又是混淆不清、可相互替代的概念。民族语言学与人类语言学最接近,有

直接的渊源关系。但人类语言立足于人类学,用人类学原则研究语言的本质和结构,注重语言的描写,如博

厄斯注重语言本身的交际功能,马林诺夫斯基注重语言的使用场合,列维·斯特劳斯注重语言的结构。民族

语言学则注重语言的民族属性和社会文化属性,而且还将涉及民族语言教育、语言与民族政治生活等现代社

会中的语言问题,这是与人类语言学的显著不同。

4.民族语言学与社会语言学。人类语言学本来包括社会语言学一科。但现行“社会语言学”主要从社

会现实环境角度考察语言,注重个人或阶层、集团的言语活动,研究语言变异和言语交际的各个方面,如语

码转换、话语类型、行业用语、双语现象、语言规划等等,这已与早期的人类语言学明显不同。民族语言学

在研究民族集团的现实社会语言现象如双语现象、语言地域变异、语言规划等方面与社会语言学部分重合。

但民族语言学是以民族语言为研究单位而不是以社会语言为研究单位。民族语言学更注重语言的文献资料作

用和文化运载功能。在研究方法上,用社会学的方法研究语言与用语言学的方法研究民族也不大不相同。

由于民族语言学是社会科学中的一科,因此必然带有社会科学一个共同的范围特征,即在其研究对象中

都部分涉及其他学科,与邻近学科广泛接缘,密切相通。但民族语言学作为一个整体学科体系,是其他任何

学科所不能包容的。

四、学科体系结构

民族语言学应包括如下研究对象和内容。

1.语言与民族共同体。古今中外的民族学家、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及政治家们对“民族”下过各种定

义,但几乎没有人否定共同语言是民族的重要特征。在民族的各种特征中,语言具有稳定对应性、完整外露性和综合表征性,是民族内聚外分最直接、客观的标志。在一定程度上,民族共同体就是语言共同体。民族

语言学必须从理论上全面、辩证地理解语言在民族共同体中的重要地位。如果仅因为某些语言与民族不对等

的偶然、例外现象,就否认语言作为民族主要特征的普遍性原则,就不可能建立任何科学概念。

2.语言与民族政策。民族语言政策是民族政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多民族国家,语言权利的平等与

否是具直接影响国家政局的重要因素。世界各地存在不平静的语言冲突,以语言为导线引起的民族冲突不时

发生。民族语言学有责任关注、揭示民族语言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研究各国特别是多民

族国家的语言政策、规划及语文建设、语文生活,纳入政治语言学的部分内容。

3.语言与民族历史。语言具有相对稳定性。社会发展了,过去的历史文化仍能沉积在现时的语言中,

因此语言就成为探索民族历史特别是民族史前史的重要资源。每个词都有它的历史,同时代表着相应的民族

史。正如语言学家S·H·Sagce所说:“词好比化石。词语中体现了首先创造和使用词语的那个社会的思想和

意识。……一块骨头化石能告诉我们一个灭绝了的世界的历史,同样,词语的遗迹也能向我们揭示古代社会

的斗争和那些早已消逝了的观念和知识。”

4.语言与民族文化。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是文化的载体和容器。民族语言学研究

语言与文化。主要着眼于语言、民族、文化三者间的相互关系;语言和文化的相对价值与绝对价值;语言和

文化的单线进化与多线进化;语言和文化的播化扩散;语言和文化的分化与聚合;语言和文化的普同与差异

;语言模式与文化模式;以及著名的“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等问题的分析和论证,以加深对语言、文化、

民族之间关系的了解。在研究这一系列问题时,民族语言学与人类语言学以及人类文化语言学有特别密切的

联系。

5.语言与民族心理。语言深深植根于民族的肌体中,在长期的文化传承中积极参与民族的一切精神活

动,是形成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重要条件。民族的社会文化、历史传统、生活方式、生存环境、的

特点,以及本民族的爱好、兴趣、气质、性格、情操、能力都可通过语言表现出来。语言是洞察人类心智的

窗口,通过语言可以看出民族的心理状态、认知方式和思维轨迹。例如通过不同文化背景中的语言禁忌、崇

拜和委婉语,以及各民族对事物的隐喻方式,就可洞察民族的心理。

6.语言与民族感情。因为语言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有血肉相连的关系,因而每一民族的成员都有一种

超越阶层、阶级和国家而忠于自己民族语言的始终不渝的深厚感情,这就是语言忠诚。异族的压迫、欺凌最

能激发民族意识,体现出语言忠诚;当一民族遭受异族统治时,对民族语言的忠诚与否,常成为判别有无民

族气节和民族感情的标准;对处于不利环境中的移民集团来说,语言忠诚成为加强内部团结、保持民族特性

、抗拒外来同化的旗帜;在现代社会,语言忠诚是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武器。民族语言学应大量揭示语言忠

诚的事实,提醒社会尊重少数民族的语言情感,帮助分析、研究、解决现代社会日益尖锐的语言冲突和民族

矛盾。

7.语言与民族教育。少数民族有使用本民族语言接受教育的权利和学习主体民族语言的义务。双语教

育是世界各多民族国家普遍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民族语言学对于民族教育而言,主要研究少数民族的双语

教育问题,分析母语教育的民族文化性、复杂性、重要性,研究双语教育的特征、规律、步骤和管理方法,

介绍国外双语教育的政策、措施、动态、经验,为制定我国的双语教育方针提供理论咨询和现实服务。

8.语言与民族文学。文学是对语言的艺术加工,并通过语言形式表现出来。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

是文学的基础。语言的民族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文学的民族特色。不同的语言结构可以制约文学的体载和表现方式,不同语言中的典故、成语、俗语、警句等使文学作品表现出不同的情趣、韵味和风格特色。民

族语言学应通过对比揭示不同民族与其文学(特别是最能体现语言本色的民族民间文学)之间相互协调、制

约的关系和共同发展的规律。

9.语言与民族地理。民族的语言分布与其地理分布、民族分化与语言分化、民族迁徒与底层地名、异

民族的地缘关系对语言的影响都有密切关系。民族语言学必须与地名学、语言地理类型学和区域语言学结合

起来,研究语言的发展和民族的发展,研究语言和民族的分化和聚合过程,研究语言、方言的划分与民族的

地理划分等问题。利用语言中的地名透视民族的历史文化景观、移民史、经济史、交通史以及民族的历史分

布和文化层次等。

10.语言与民族接触。不同民族间的互相交流接触,必定在彼此的语言中留下痕迹,甚至对语言产生

重大影响。从正面的影响来看,语言中的借词是民族文化接触和交流的证据。正如语言学家帕默尔所说:“

如同考古学家根据陶器、装饰品和武器等文物的分布情况作出推论一样,对于语言借贷情况的分析也会给文

化接触以及民族关系的研究提供线索。”从负面的影响看,异民族因频繁、长期的密切接触而形成的洋泾浜

语、克里奥尔语等混合语言,也是语言学研究的既定内容。

11.语言与文化生态。这是站在文化生态学的角度进一步研究语言与民族文化的关系,研究民族的语

言和文化对于人类文化的净化、调节、补偿、代谢功能。文化生态学认为,人类各族文化构成一个复杂的生

态系统,每一具体的民族文化都在这一经纬相间的生态网络中占有一席之地,抽掉其中任何一根线股,人类

文化都将出现无法弥补的破绽。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拯救少数民族语言特别是濒危语种,就成为延续民族

文化和保持人类文化生态平衡的重大工程。民族语言学有责任唤起社会的良知,像保护自然物种一样保护少

数民族的语言文化。

12.非言语交际的民族特色。非言语交际包括使用体态语、实物语言(如烽火、狼烟、火把、树枝等

)、鼓角、哨语以及结绳、契刻、图画等类似于语言的信号进行交际。民族语言学和人类学除研究人类语言

及其文字的起源发展外,还十分注重对非言语形式的研究。象征人类学就把体态语作为一种重要的象征手段

。我国人类学家林惠祥先生将上述非言语形式“总括于最广义的‘语言’之下。”研究这些语言的辅助形式

,可加深对民族早期文化和民族特色的更深入了解。

以上12个研究专题,只是笔者初步设想的研究框架中的一部分,并不能概括民族语言学的全部内容。

其中有些设想尚未成熟,有待于进一步修订和完善。

五、学科研究方法

方法论对每门现代科学的理论和实践都有重大意义。系统的研究方法是学科成熟的标志之一。根据性质

、功能和应用范围的不同,科学方法可分三个层面:认识方法、哲学方法和学科方法。认识方法即理论思维

方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法和辩证唯物法是认识自然、社会和思维最为普遍规律的方法。哲学方法包括

归纳法、演绎法、类比法等,是逻辑思维和推理的方法。上述方法是一般科学研究中都适用的方法,自然也

是民族语言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学科方法指适用于某一类型学科的具体方法,主要有数学方法、物理学方法

、生物学方法和语文学方法(又叫人文历史学方法)。我们需要阐述的是适用于民族语言学的语文学方法。

除田野调查法、音位记音法等一般熟知的调查方法外,本学科研究方法主要有下述若干种。

1.历时遗留考证法。我们借用泰勒《原始文化》中运用的“遗留”(Survival)这一术语作为运用历史

比较语言学原理纵向考证民族历史和史前史所用方法的总称。泰勒用“遗留”表示“仪式、习俗、观点等从

一个初级文化阶段转移到另一较晚的阶段,它们是初级文化阶段的生动的见证或活的文献。”他没有提到语。19世纪欧洲的语言古生物学首创了从语言考证民族历史的方法—一又称语言古生物学方法。这一方法

又包括词源学分析法、语言底层考证法、古文字考据法等。这是考证民族历史最重要的语言学方法。

2.共时背景分析法。通过语言的共时或横向对比发现不同民族现象的功能和特点,揭示其共性或差异

性。又包括语言禁忌分析法、多义词共时意义历时法、合成词词素分解法等。例如比较藏语中对“鱼”的忌

讳和汉语中对“鱼”的崇拜,可发现藏族的与汉族传统文化心理的差异;从泰语中“巫、医”同词

现象,可知泰族曾有过巫医合一的历史;由云南傈傈语把北方叫“水头”,把南方叫“水尾”,可知当地河

流的走向是由北而南;纳西语中大树叫“树母”,小树叫“树男”,可作原始母系氏族社会的证据。这一方

法主要起补充、印证或提供线索之用。

3.词汇密度考察法。不同民族语言中某类词汇密度的高低,乃是其生活需要和生存环境决定的。通过

对词汇分布密度的考察,可发现不同民族的需要和环境。摩尔根最先使用这一方法研究人类野蛮阶段初、中

、晚期的主要贡献。例如他从荷马诗篇中高密度的有关麦、田、房屋、船只……的词汇,推断野蛮时代晚期

人类就具有了有关谷物和田野农业、建房筑城、还可能使用钉子造船……的知识和经验。再如从我国北方三

江流域赫哲族语言中高密度的鱼、渔猎工具和山、水、兽神的词汇,就可看出赫哲人居住的自然环境、生活

方式和心理状态。

4.借词观照法。这一方法主要用以研究民族间的接触交流。罗常培《语言与文化》第四章《从借字看

文化的接触》指出了运用这一方法的具体途径。

5.语言谱系分类法。民族分类的主要方法。施莱赫尔创立的语言谱系分类法,对民族的亲缘分类产生

了重大影响。我国民族学家凌纯声在40年代最先运用这一方法将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划分为百越、氐羌、苗

瑶三大族系,分别相当于汉藏语系中的壮侗、藏缅、苗瑶三大语族,从而奠定了我国民族分类的基础。至今

这一方法仍是民族分类中最有影响和应用价值的方法。

6.谱牒追踪法。这一方法包括应用亲属称谓和父子连名两类语言资料追踪古代家族制度和渊源。摩尔

根首创用亲属称谓研究人类家族制度和婚姻制度的发展变化。罗常培最先发现我国藏缅语族中的父子连名现

象,并据此解决了几个民族史上悬而未决的民族如摆夷、南诏的归属问题。研究者近来还发现有母子、舅甥

连名现象,并且不局限于藏缅语族。这一方法尽管有某种缺陷,但仍是民族学界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

7.结构分析法。列维·斯特劳斯将语言学中音位分析的方法应用到亲属制度以及神话的研究上,开创

了民族学结构学派。结构分析法运用精密的数学公式和数理逻辑,把社会作为一个无意识的、封闭式的结构

进行分析,是一种演绎的方法。有的学者认为它是唯心主义的,将会自然消亡或不再发展。也有的学者认为

这一方法既完成了它的使命,又始终有未尽价值。

8.词汇统计法。又称语言年代学方法。是根据核心词汇在发展中遗留下来的百分比计算语言发展年代

和亲属关系的方法,为美国人类学家、语言学家斯瓦迪什在50年代初根据碳14年代测定法模型创立的。

这一方法建立在语言中核心词汇按恒定比率(第1000年后平均保留约81%)发展变化的假设上,可用

以根据亲属语言(后人发展应用于方言)中共有的同源词的百分比来推算它们从原始母语中分化出来的年代

及亲缘关系的远近,因而也可用以测定同源民族分离的年代和关系的亲疏。

9.隐喻解码法。语言中的词汇性的隐喻是根据相似原则以已知名未知的意义变化方式,是不同民族根

据自身认知水平和心理状态对所指对象客观评价的结果。民族心理学和象征人类学的部分内容就建立在对隐

喻的解码上。例如英语COCK本指公鸡,又隐喻人的;台湾高山族阿眉斯语把虹叫做“依特克(神名)的圈套”。又如畜牧文化类型的蒙古族,用“兔子的”隐喻圆形的板栗,而具有山林文化特征的南方少数

民族,往往用“果”隐喻圆形的物体如纽扣、辣椒、眼珠、炸弹等。通过隐喻可探究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征和

心理。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到,建立一门相对独立的分支学科—一民族语言学,不仅有必要,而且有可能。建立

民族语言学,可以强化我们的学科意识,促进语言学与民族学之间的联系,有利于扩展语言研究的广度,推

进民族研究的深度,繁荣我们的学术研究。语言学界应与民族学界密切合作,为建立这一学科共同努力。

主要引用参考书目

威廉·汤母逊:《十九世纪以前的语言学史》。

摩尔根:《古代社会》。

绫部恒雄:《文化人类学十五种理论》。

列维·斯特劳斯:《语言学和人类学中的结构分析》。

马学良、戴庆厦:《论“语言民族学”》。

张公瑾:《语言民族学》(施正一主编《广义民族学》第三编)。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

泰勒:《原始文化》。

帕默尔:《语言学概论》。

林惠祥:《文化人类学》。

童恩正:《文化人类学》。

徐通锵:《历史语言学》。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方加方下加土

语言学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本文基于SSCI数据库1992-2011年语言学领域影响因子排名前20位的期刊论文和引文数据,对该领域论文的分布特征和引文影响进行分析,并探究中国作者在该领域的国际合作情况及论文影响力等研究现状。

关键词:语言学 国际论文 引文影响

语言学是社会和人文科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也是一个涉及心理学、声学、教育学等众多领域的交叉学科。本文选取国际SSCI数据库1992-2011年收录的16757篇语言学领域的代表性论文,通过论文和引文的数据分析,探究该领域国际论文的分布规律和引文影响,并对中国作者的相关论文分布和国际合作等问题进行具体讨论和分析,为语言学领域的科技管理提供了一定的数据基础和政策依据。

一、 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于美国Thomson Reuters公司的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和Journal Citation Report (JCR) 期刊引证报告。选取JCR中语言学(Linguistics)领域影响因子排名前20位的期刊为研究对象,下载1992-2011年该20种期刊在SSCI中收录的所有16757篇论文,并分析其论文分布及相关引文特征。所研究的20种期刊刊名及影响因子展示在表1中。

表1 语言学领域排名前20位SCI/SSCI期刊名称及影响因子

二、语言学领域国际论文分布特征及引文影响

1. 语言学领域国际论文的时间分布

图1展示了1992-2011年20年间语言学领域国际论文数量的发展趋势。从图中可见, 1992-2001十年间论文数量持续增长,从最初(1992-1993年)的814篇升至1969篇(2000-2001年)。2002-2003年论文数量有所下降,其后4年(2004-2007)再次增长,2006-2007年达到峰值(2080篇),但之后两年再度回落,最终2010-2011年上升至2043篇。

图1语言学领域国际论文的时间分布(1992-2001)

2. 语言学领域国际论文的国家分布及引文影响分析

对下载的16757篇论文作者地址进行分析,其中来自美国的论文共9010篇,占所有论文的53.8%,居绝对统治地位,远远超出排名第二的英格兰(2081篇,占12.4%)。图2展示了论文份额高于1%的前15位的国家,其中中国排名第14位,共发表181篇论文。

图2语言学领域国际论文的国家分布(1992-2001)

3. 语言学领域高影响论文分析

在16757篇论文中,被引次数最高的一篇论文题目是‘The nature of recollection and familiarity: A review of 30 years of research’[1], 该论文是发表于2002年的一篇综述性论文(Review),截止2013年1月17日已被引1067次。在研究型论文(article)中,被引次数最高的前三篇论文题目分别为‘Event-related brain potentials elicited by syntactic anomaly’(1992年,被引509次), ‘Mixed-effects modeling with crossed random effects for subjects and items’(2008年,被引502次), ‘Category interference in translation and picture naming - evidence for asymmetric connections between bilingual memory representations’(1994年,被引474次) [2-4]。

三、 语言学领域中国论文分布与引文影响

1. 语言学领域中国论文机构分布

在研究的16757篇论文中,署名含中国(Peoples R China)地址的论文共有181篇。表2列出了发文超过10篇的前6所机构英文名称和论文数量,分别为,香港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论文的机构分布非常集中,前6所机构的论文数达到156篇,占中国全部论文数的86%。

表2 语言学领域中国论文的机构分布

2. 语言学领域中国论文的国际合作分布

在论文地址包含中国的181篇论文中,有88篇为国际合著论文,国际合作率高达48.6%。在国际合著论文中,美国、英格兰和澳大利亚是中国在语言学领域最大的合作伙伴,分别合作发表43篇、33篇与10篇论文。中国在该领域的国际合作以北美、欧洲和澳洲国家为主导,与世界其它地区的合作相对较少。对比中国的国际合作论文与国内论文的影响力发现,在中国作者独立发表的93篇论文中,篇均被引次数为5.19次,而88篇国际合著论文的篇均被引频次为7.75次,由此可见,国际合作可显著提升论文的影响力和关注度。

四、研究结论

语言学领域的16757篇代表性国际论文的数据分析结果表明,美国在该领域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美国、英格兰和澳大利亚是中国在语言学领域最大的合作伙伴,国际合作论文提升了中国论文的影响度,但中国论文的整体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在中国作者发表的181篇论文中,超过半数的论文(99篇)是从心理学的方向研究语言学的相关问题的,在其它相关领域和方向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拓展和挖掘。

参考文献:

[1] Yonelinas, AP. The nature of recollection and familiarity: A review of 30 years of research [J].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2002, 46(3): 441-517.

[2] Osterhout, L& Holcomb, Pj. Event-related brain potentials elicited by syntactic anomaly

Mixed-effects modeling with crossed random effects for subjects and items [J].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1992, 31(6): 785-806.

[3] Baayen, R. H., Davidson, D. J.& Bates, D. M. Mixed-effects modeling with crossed random effects for subjects and items [J].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2008, 59(4): 390-412.

语言学论文范文第4篇

祝克懿《互文性理论的的多元思维特征》首次将互文性理论中“多元”思维特征作为与“互动”并列的思维特征提取出来,对其进行论证分析,从语篇语言学的系统、关系、层级观等角度切入,深入讨论了互文性理论的多元思维特征。聂仁发《有关语篇结构的几个概念》将语篇的宏观结构分为基于内容的事理结构、主题结构、文体结构和基于形式的普遍结构,并简略探讨了这几种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施麟麒《孟子的话语理解观———“以意逆志”新解》对孟子关于话语理解的名言“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作了较详尽的考辨分析。杨亦鸣《言语障碍的神经机制研究》介绍了神经语言学与言语障碍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历史,并从中英文阅读障碍跨文化对比、汉语成年口吃者词汇加工的ERP研究、语音与聋人词汇阅读三个方面展示了语言学与科技结合的良好前景。李怡《跨文化语用研究语料收集方法———观察记录vs角色扮演》以汉英“请求”言语行为跨文化对比研究为例,探讨了观察记录和角色扮演作为语料收集的两种方法收集的语料差异、各自的优劣及适用领域。周毅《社会符号学视野下文人画语篇结构及成因》从语言符号、视觉符号与社会文化情景的互动关系来探究文人画。周明强《埋怨性话语标记语语用功能探析》讨论了埋怨性话语标记(如“真是的”“、何必呢”等)的语用功能。

二、汉语国际教育的学科建设、汉语研究和教学法

崔希亮《汉语国际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围绕着汉语本体、教师、学生、技术保障、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五个方面,结合丰富生动的案例阐述了这个学科目前面临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周小兵《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与应用语言学》分析了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现状、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生培养与学科发展等重要问题,介绍了中山大学国际汉语学院近年在该领域的拓展。王建华《语言经济学视野下的汉语国际教育》认为汉语不仅是一种人力资源,也是一种经济资源;汉语国际教育不仅是一项语言文化事业,也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经济价值。陆俭明《要加强语言信息结构的研究———重新认识“把”字句》以语言信息结构理论为依据,针对以往“把”字句教学中的释义局限,重新定义把字句的语法意义及对汉语国际教育句法教学的功用。马真《要加强词语的用法研究》以副词“按说”、状态词“好端端(的)”、“反而”、“一概”等为例,指出外国留学生词语偏误出现的部分原因,是词语用法研究的缺位和辞书注释的缺陷(缺乏语义背景),强调了加强词语用法研究的重要性。税昌锡《面向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体标记事态分布研究》梳理了“了”、“着”、“过”等体标记教学的历史,借用过程哲学将事件看作随时间展开的动态过程,建立了一个事件过程的事态结构模型。吴应辉《美国沉浸式汉语教学的现状、特点与思考》全面介绍了沉浸式语言教学的概念和历史、美国沉浸式汉语教学发展现状、美国沉浸式汉语教学的主要特点。严慧仙《文化认同的多模态话语分析及其对跨文化能力培养的启示———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以多模态话语分析为理论框架,从文字、画面、声音三个方面对《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及加长版宣传片的多模态文本进行解码,解读该片所表达的文化认同特征。沈阳《关于汉语规范化的若干问题》阐述了汉语规范化的理论问题,也对当下语言生活实践出现的不规范乱象进行了批评。胡云晚《政府门户网站背景下的语言规范观》通过对浙江省101个地级市、市辖区、县级市、县、自治县政府门户网站的语言监测表明,政府门户网站语言失范率奇高,远大于传统纸质媒介。并提出要实现政府语言的规范表达的相关策略。赵翠阳《异形词社会使用调查与〈现代汉语词典〉两版整理规范研究》通过对北大的CCL语料库(现代汉语)、人民网语料以及国家语委的现代汉语语料库的语料考察,整理分析了四类异形词。杨同用《词的功能与语文词典的词性标注和释义》着重对词的功能与词性的关系、功能变化与词义的关系、词的功能变化对语文辞书词性标注和释义的影响等进行了讨论。

三、结语

综观论文的研究议题,可以梳理出应用语言学学科发展的一些重要特点:一是“言(研)以致用”。应用语言学的研究渗透了服务国家、服务社会、关注语言生活的意识。二是“学术无疆”。应用语言学学科的研究具有越来越明显的国际化视野;学术研究需要多学科的交流互动。三是“学科有界”。应用语言学虽然多以实际的语言问题的研究为出发点,但这并不意味着它缺乏理论。本次论坛的议题似乎是学者们约定俗成的一个自然疆界,其背后的学理依据,为进一步规整学科的研究任务和范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语言学论文范文第5篇

如语音部分,学生较难掌握的某些元音与辅音存在于某些同学的少数民族语言及方言里,通过这些同学的现场发音并对这些同学的发音进行采集,可以提升学习效果。比如颤音的学习,对于民族语言及方言中没有此辅音的同学来说,学习起来难度较大,而维吾尔语、撒拉语、蒙古语等北方民族语言中存在,这些同学的现场发音,让其他同学真切地感受到这个音的发音特点,同时我们将其采集下来,整理到教学语料库中,为教学服务。又如语法部分,语法的组合规则中讲到述宾结构,这种结构是人类语言中普通存在的结构,但两个成分的排列次序不同语言各不相同,汉语中宾语在述语之后,而傈僳语、彝语等少数民族语言中宾语在述语之前。我们通过对傈僳族、彝族等少数民族同学的语言资料进行采集,丰富教学语料的同时更好地加深同学们对这一语言现象的认识,并引导同学们去留意与思考这种语言现象。再如语义和语用部分,关于词的象征意义,我们在教学中举出同一词,在英语、法语、日语等语言中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学生对自己懂得的语言能自然接受,但对自己陌生的语言恐怕就不是那么容易理解了。那么在讲这一知识点之前,可要求学生去收集自己少数民族语言或汉语方言中具有象征意义的词,在课堂上让学生参与讨论,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积发,课堂气氛得以活跃,相关的理论知识大家也很容易接收。作为教师,如果针对不同章节,组织学生有意识地收集相关的语料,建构属于自己院校的语言学概论教学语料库,那么长期积累下来就是非常可贵的民族院校语言学概论教学素材。

二.分组实践:基于调查与报告相结合的教学互动

民族院校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少数民族或汉语方言区域,他们的母语大多为少数民族语言或汉语方言,这是民族院校语言学概论实践教学的优势所在。近三年来,我们给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开设语言学概论,对所有学生进行细致调查,收集学生掌握语言的基本情况,并建立学生语言基本信息库。这个基本信息库包括有学生的姓名、学号、民族、籍贯、掌握民族语言及汉语方言情况、掌握文字情况等内容。来自不同民族的学生拥有不同的母语,涉及不少民族语言,如壮语、黎语、藏语、苗语、白族语、畲语、蒙古语、维吾尔语、彝语、侗语、水语、锡伯语、哈萨克语、撒拉语、珞巴语、土家语、傣语、朝鲜语、布依族语、仫佬语等,还包括不少的汉语方言,遍及各大方言区,如赣方言、粤方言、吴方言、湘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及东北、西北、西南及江淮等方言。基于学生语言基本信息库,按掌握民族语言及汉语方言的情况进行分组,这就形成语言学概论实践教学的基本组成单位,大部分的调查与报告均以小组进行安排。

语音部分的教学历来是语言学概论教学中的难点。语音部分要求明确认识语音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初步掌握人类发音、准确掌握普通话发音的基本原理和常用国际音标。这些教学内容本身就有较强的实践性,如果单纯从理论着眼,讲授发音相关原理,学生接受效果就很差。讲语音的物理属性,涉及语音四要素音高、音长、音强、音质等,讲其生理属性就会涉及发音器官、发音部位,这些内容倘若抽象进行讲解,学生难于理解,就需要借助一些实物、运用一些仪器来进行讲解,让学生实际去使用浪纹仪、语图仪等,通过亲自去实践加深对语音四要素的理解与认识。对于常用国际音标的掌握,除了课堂上通过录音与教师的实际发音,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发音要领去体会外,还需要课外的练习与辅导。民族院校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少数民族或汉语的不同方言区域,对常用国际音标的学习自然会呈现出个体的差异性。针对这一点,我们对所有学生掌握民族语言及方言情况进行了统计,建立了数据库,根据不同民族语言及汉语方言,对学生进行了分组,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加强了分组的课外辅导。在学习了语音部分后,让同学们根据给定的语料运用录音软件对自己的民族语言及方言进行了录音,鼓励学生运用国际音标进行基本的记音活动。在记音过程中,同学们会自觉地运用国际音标,遇到问题也能通过查找相关资料、与老师同学讨论的方式来解决,在这种实践教学形式中,学生加深了对常用国际音标的认识与运用,进而达到相关的教学目的。语法部分的教学内容过于抽象,如何让学生去理解语法结构的基本规律?如何去理解与分析语法现象中的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怎样理解语言的普遍特征?如何分析语言的结构类型?这就需要在讲授理论的同时加强实践教学。我们将这些问题细化,例如语法的组合规则中语素是怎样构成词的,结合自己的母语来谈谈这个问题。学生会首先想到自己母语的情况,对自己的语言进行调查,不得其解时,到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进行补充,在课堂上也能将自己的思考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语言的结构类型可按构词法与句法的不同角度进行划分,让学生首先去考察自己母语的结构类型,并进行论证,形成研究小论文,分组进行讨论,并请每组代表在课堂上将小组讨论的重要观点进行陈述,这种研究报告的教学形式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习的效果。再如,语言的演变与分化规律性较强,语言发展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社会方言、地域方言及亲属语言的关系如何?这一部分的内容实践性较强,可组织学生深入不同阶层、各行业调查语言使用情况,对社会方言的形成及特点有更深入地认识;按所属方言不同进行分组讨论,各地方言有何特点;利用图书馆的资源,查找亲属语言的相关资料,了解其研究的历史、方法及重要观点。

三.学生本位:引导民族视野下的语言学创新项目

立足民族院校特点,指导学生进行语言学创新项目研究,在项目的申报与研究中将民族性、现实性与专业性三者融合在一起,在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背景之下,将民俗与语言结合在一起,拓展学生视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学生将语言学理论运用于实践调查与现象分析的能力与水平。在进行语言学概论教学时,我们将所有学生掌握语言及方言的情况作了细致的统计与调查,由于学生人数过百,掌握少数民族语言种类及汉语方言较为丰富,我们按其所掌握语言的情况对学生进行了分组,我们开展的所有实践活动均以小组形式进行,在各种教学实践活动中,每个小组内部通力合作,有些作业是单独完成,但有些作业如研究报告之类,我们要求以小组形式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小组内容成员之间合作意识、团队意识加强,成员之间加强讨论与交流,学生在此过程中自主创新性得以提升,在老师的适当指导下可申报创新项目,进行深入研究。目前我们指导学生成功申请了与语言学相关校级、省级、部级创新项目,在项目的申请与完成过程中,学生们对语言学概论的学习热情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实践的调查过程中,不断地加强语言学概论基础的学习,尤其是其中较难的语音部分,这部分在实践调查中显得格外重要,是语言实践调查的前提。在此阶段,这种学习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转化为一种主动的需求,学习的内容也不仅是课堂上的有限知识,而是调查实地的鲜活而丰富的生活体验。

少数民族民歌以少数民族语言为载体,蕴藏着丰富的民族文化,以此作为研究对象,让学生深入关注自己的民族文化的同时,又能运用语言学概论的相关理论对民歌的语言载体进行深层次的探讨与研究。比如有学生是畲族的,会说畲语,对畲族山歌很感兴趣,我们指导学生收集与整理传抄及口头流传的畲族山歌,从语言的角度,对山歌中的韵律、词语及修辞手法进行研究。又如有学生来自蒙古族,会蒙语,对鄂尔多斯准格尔旗漫翰调很感兴趣,我们引导学生收集与整理这种民间山歌,对其中存在的方言词、蒙语词进行探究,考察漫翰调变迁的历史。再如对蒙古族长调民歌的调查与研究、对土家族哭嫁歌的田野调查与研究等等,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区域、不同的民族,以语言为载体的民歌、传说、谣谚等又是如此的丰富,为语言学概论课程的创新项目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极为有力地提升了语言学概论实践教学的效果。语言学概论教学历来重视理论课程教学,没有专门的实践教学方案,实践教学活动一直处于附属地位,流于形式而没有实质效果。为有效地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我们制订了相应的实践教学方案,围绕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安排好实践教学的具体内容,对实践教学的组织形式做出细致安排,对实践活动的成绩评定做出详细的说明。学生实践教学成绩的评定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通过学生书面作业评定成绩;一部分是通过参与实践活动评定成绩。这两部分的成绩占学生课程总成绩的40%。书面作业可以是通过文献调查完成的相关教学练习,还可以是通过社会调查形成的书面调查报告,通过研究某一论题完成的研究报告等等,根据其完成的情况评定等级。按学生所属民族语言及汉语方言的不同,将所有学生进行分组,尽量每个小组内部成员所属语言一致,选定组长,有系统地组织实践活动,采取同学互学互评制度,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提升学生将理论运用实践能力的同时,加强团队意识。笔者结合近三年来的实践教学,探索了语言学概论实践教学的创新路径,即,构建民族特色的语言学概论教学语料库、开展基于调查与报告相结合的分组实践教学、加强民族视野下学生本位的语言学创新项目研究,对于推进民族院校语言学概论的实践教学具有积极意义。

语言学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元功能,Halliday,发展历史,现状

MetafunctionsinSystemicFunctionalLinguistics

YangBingjunQinChaoxian

(SchoolofForeignLanguages,ZhongshanUniversity,510275)

Abstract:AsonekernelideaofSystemicFunctionalGrammarwhichhasgreatly

influencedlinguisticsinthelatetwentiethcentury,metafunctionhas

undergoneaprocessofdevelopmentandimprovement.Thispaperfirstly

reviewsmodernlinguists’contributionwhichlaidafoundationforthe

developmentofmetafunctionbeforeHalliday,andthenintroducesthedevelopmental

progressandthelatestrevisionsofHalliday’smetafunction,andfinally

givesabriefsummaryofsomesystemiclinguists’contributiontometafunction.

Keywords:metafunction,Halliday,historyofdevelopment,presentstate

1.引言

DirvinandFried(1987:x)称,二十世纪的语言学是以结构、系统和功能这三个基本概念的全面发展为特点的。而以系统和功能为基点的系统功能语法在二十世纪后半期对语言学界产生了巨大冲击,从目前的势头看,这种冲击还会延续下去。为能更好地理解系统功能语法,我们将对该理论的一大核心内容--元功能思想作一综述,以便对它作更深入的理解。首先我们将回顾Halliday之前的现代语言学者对元功能思想所作出的奠基性的贡献,然后着重介绍Halliday元功能思想的发展过程及最新修订情况,最后概述系统功能语言学界内部对元功能思想的发展与贡献。

2.Halliday之前的功能思想

从语言学史的角度看,功能的思想可以追溯到Protagoras和Plato为代表的语言学观,Protagoras和Plato为代表的以人类学为本的语言传统已经关心语义与修辞功能的关系;而从现代语言学的角度看,功能的思想最初是Malinowski以及布拉格学派的Mathesius等人明确提出的。

功能的思想在Malinowski与布拉格学派之前也散见于一些学者的论著中,比如Passy(1912),Jespersen(1922)(钱军1998)。1923年,Malinowski从人类学的角度明确区分了语言的三大功能:活动功能(Active)、叙述功能(Narrative)和巫术功能(Magical),他还提出了"意义即为语境中的功能"(meaning

asfunctionincontext)的思想。同年,Mathesius提出了二功能说,即语言的基本功能是交际功能(Communicative

function),表现为两种情况:单纯的交际,如传达信息;表示呼吁,如要求、命令。Mathesius(1975)后来仍然坚持这一观点。

从1934年起,心理学家Büler从心理学的角度区分了语言的四种功能:表达功能(Representational)、表情功能(Expressive)、意欲功能(Conative)和所指功能(Referential)。布拉格学派的Mukarovsky在Büler功能说的基础上补充了语言的另外一个功能:美学功能(Aesthetic),亦称诗歌功能(Poetic)。

受Büler思想的影响,布拉格学派在《论纲》(Thèses)中阐述了语言的两个基本功能:体现智能言语活动的社会功能及体现感情言语活动的表现功能。社会功能又分为两方面,一是交际功能,即说什么;一是诗歌功能,即怎么说。布拉格学派对功能的理解与哥本哈根学派不同。前者从目的论的角度来理解功能,功能就等于目的;后者从数学函数的角度来理解功能,功能就是严格的依赖关系(戚雨村

1997:70-4)。

1935年,Malinowski修订了他原来的提法,把语言的功能概括为两个,即实用功能(Pragmatic)与巫术功能(Magical),后来他又增补了另一功能--寒暄功能(Phatic)。

也是在1935年,语言学家Firth发展了Malinowski的思想,他指出意义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语音功能(phoneticfunction),词汇、词法及句法功能(lexical,

morphological,andsyntacticalfunction),一定语境下语言表达方式的功能(locution),以及语义范围(the

provinceofsemantics)(Firth1935/1957:33)。Firth(1957:21)还特别说明,他要做的是找出能够应用于描述特定语言的普遍语言理论,而不是去找应用于描述普遍语言的普遍理论。

1960年,布拉格学派的Jakobson在Büler的功能观的基础上将语言的功能扩展为六个:指称功能(Referential)、诗歌功能(Poetic)、表情功能(Emotive)、呼吁功能(Conative)、寒暄功能(Phatic)及元语功能(Metalingual)。他实际上是综合了Büler和Malinowski的功能观,但他提出的元语功能是创造性的。

Martinet(1962)认为,我们要区别语言的两种功能,一是语言在社会生活中所完成的功能,二是语言单位在完成交际过程中所承担的功能。第一种功能又包括交际功能、表达功能、思维推理功能、称谓功能及美学功能;第二种功能包括语言单位的作用及一定语境中语言单位之间的关系(冯志伟

1987:131-2)。

受Mathesius与Büler的影响,学者们开始关注语言的内在问题,布拉格学派的Dane?(1964)、Firbas(1964)以及Vachek(1966)提出了"功能句子观"(Functional

sentenceperspective)、"话语的组织"(Organizationofutterance)和"句子的语义结构"(Semantic

structureofsentence)等(Gregory1987:95)。此外,GarvinandMathiot(1975:148-156)概括了标准语的四个功能:联合功能(Unifying)、区分功能(Separatist)、威信功能(Prestige)及参照功能(Frame-of-reference)。

笔者认为,Malinowski,Mathesius,Büler等学者都讨论语言的功能,但他们所说的功能是指人作为语言的外部观察者所能观察到的语言功能,实质上是对语言在社会生活中的用途的抽象概括。Firth接受了Malinowski的"意义即为语境中的功能"的思想,但他没有停留在语言的社会功用这个层面,他试图寻找能描述特定语言的普遍语言理论。Jakobson的"六功能说"不仅概括了语言的外部功能,他还提出了"元语功能"的概念。这些思想无疑为Halliday的元功能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Halliday元功能思想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Halliday在其早期的论文中,把及物性(Transitivity)、情态(Mood)与主位(Theme)看作"英语分句中的三种主要句法选择"(1967:199),并与认知、言语角色和信息呈现相关。Halliday(1968:207)认为,把英语系统网络分为较独立的三个组成成分为语言功能提供了句法基础。其间,他把功能组成成分称作"宏功能"(Macrofunction)。

Halliday(1969)认为,及物性包括了Vachek所归纳的"对事实的了解,语言外部现实的目标与内容"以及Dane?所说的"句子的语义结?quot;;情态、参与者间的关系(Participant

relation)以及言语角色(Speechrole)包括了Büler提出的"说话者态度"及"说话者影响听话者的意图";主位则相当于Mathesius"功能句子分析"(functional

sentenceanalysis)中的分句部分,也相当于Dane?的"话语的组织"(Halliday1969:81)。

在1969年的文章中,Halliday把功能当作"语法的组成成分"(componentsofthegrammar),并认为语法共有四种组成成分,逻辑成分属于其中之一,逻辑选择就是说话者通过它表达"纯"(抽象)形式关系的选择,这些选择从经验角度看是过程,从语篇角度看是连接词(Halliday

1969:80-82)。大约该文发表后一年,"组成成分"被改称为"语言功能"(functionsoflanguage),包括概念功能(Ideational)、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及语篇功能(Textual)(Halliday

1970a)。该文中,Halliday认为逻辑成分的具体体现与其它成分不同,未化归"语言功能"(Halliday1970a)。也就是在1970年,Halliday讨论了功能与结构之间的关系(Halliday

1970b)。

Halliday(1973:9-13;1975a:19-21)进一步讨论了语言个体发生,通过对幼儿语言的研究,指出语言有七个微功能(Microfunction):工具功能(Instrumental)、控制功能(Regulatory)、交互功能(Interactional)、个体功能(Personal)、启发功能(Heuristic)、想象功能(Imaginative)及描述功能(Representational)(参见胡壮麟等

1989)。随着幼儿的成长,工具功能和控制功能组成实用功能(Pragmatic),个体功能和启发功能组成理(Mathetic)。随着幼儿的进一步成长,实用功能逐渐转化为成人语言的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理发展成为成人语言的概念功能(Ideational),所有功能共同组成语篇功能(Textual)。

1970年至1977年间,Halliday的研究还涉及到了"潜势"(Potential)。他认为,个人能"做什么"是意义学(semiotics)*所关心的问题,能"意味着什么"是语义学(semantics)所关心的问题,能"说什么"是词汇语法所关心的问题,而个人的音"听起来是什么"则是音位学所关心的问题。Gregory指出,就象布拉格学派的学者那样,Halliday越来越肯定了"说话者为中心",说话者既是生活经历的观察者、他人行为的介入者,也是语境中语篇的制造者(Gregory

1987:96)。这些思想分别与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联系了起来。在此期间,Halliday(1975b:26)还指出,语场(field)、语旨(mode)和语式(tenor)分别与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相关联。

Halliday(1978,1979)把语言当作一个意义系统(semioticsystem),是一个有两个或更多体现层的代码系统。他(1978:112-3)把功能组成成分改称"元功能"(Metafunction)。他还指出,语言有三层体现关系:由词汇语法体现的意义层、由语音体现的词汇语法层以及词汇语法层本身。在此,功能被当作"意义模式"(modes

ofmeaning)并属于意义层。Halliday修订了原来(1969)的观点,认为三个功能中概念功能包括了经验功能和逻辑功能。从语义而不是语言的角度看,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都属于"外在功能"(extrinsic),与语篇功能相对,语篇功能是使其它功能得以实现的功能;而从词汇语法层上看,逻辑功能与其它功能不同,因为它是单变量的(univariate),"可以单独、而且总是单独通过循环结构加以体现"(Halliday

1978:170)。

这样,Halliday通过一系列著述(1978,1979,1985,1994)给我们完整地展现了他的元功能思想。在此期间,元功能包括三个方面:概念功能、人际功能与语篇功能,概念功能又包括经验功能和逻辑功能,而且经验功能和逻辑功能在等级上低于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

近年来Halliday进一步发展了他的元功能思想。Halliday(1996:1)说,自然科学是关于自然的语言,社会科学是关于社会的语言,语言学则是关于语言的语言。关于语言的语言就是元语言。那么怎么能够区分元语言和语言呢?换句话说,怎么能把现象与关于现象的理论研究区分开呢?他认为这是个不小的问题。他还指出(1996:

7-8),元功能的相互依赖对语言演化、语言与其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都是至关重要的。在概念动能中,语法把人类存在的物质条件转化为意义。去"认识"事物就是去把它转化为意义,我们所说的"理解"就是这种转化过程。交际目的是在人际交流中通过交际得以实现;同样,人际关系是在构建概念(经验)的过程中通过概念构建得以制定。这样,每一个"意义行为"都同时涉及对世界的讨论以及对世界中的人产生作用。

Halliday近年来在科技语言与语法隐喻方面做的研究也体现了他的元功能思想的进一步完善。Halliday(1998:185-235)指出,每一种语言的语法是人类经验的理论,这是反映功能(Reflective);每一种自然语言的语法也是人际关系的制定,这是活动功能(Active)。这两个功能相互依赖,反过来由第三个功能,即推论功能(Discursive)实现。他进一步把语法的元功能框架用图概述如下:

(reflective)(active)(discursive)seenfrom’above’ideationallogical

experientialinterpersonaltextualseenfrom’below’iterativeconfigurational

(factivestructures)(segmental,prosodic,periodicstructures)

图1语法的元功能框架

图1表示,反映功能与逻辑功能和经验功能(合为概念功能)相对应,活动功能与人际功能相对应,推论功能与语篇功能相对应;而逻辑功能体现的是词汇语法层的迭代反复(iterative),具体表现为语句结构;经验功能、语篇功能和人际功能体现的是语句的配置(configurational)。该图表明,虽然Halliday还坚持用概念功能概括逻辑功能和经验功能,但他已经把逻辑功能、经验功能看作与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同级的元功能。

HallidayandMatthiessen最近著的一书(1999)的主题则是人类如何构建对世界的经验。经验的构建通常被当作是通过概念化的分类、图表、文字等艺术形式表现的知识来实现的。在此,Halliday

andMatthiessen把经验当作意义而非知识(notasknowingbutasmeaning),经验是构建于语言中的某种东西。换句话说,他们关心的是人类经验如何构建为一个语义系统。由于语言不仅在储存和交换经验中起重要作用,还在构建经验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言就成为阐释经验的基础(the

interpretivebase)。他们认为,语言不仅构建人类经验(此时语法的功能是解释,将经验转化为意义),还构建社会秩序(此时语法的功能是制定,通过意义形成秩序)。语言的功能语境分为两大类,一方面,语言构成人的经验,在这点上,语言的功能是构建;另一方面,语言构成人类之间的关系,在这点上,语言的功能不是构建,而是实施,实现社会交往。而语法使这两种意义模式融为一体。这与Halliday早期的思想本质上是一致的。在早期的研究中,他认为语义的抉择,尤其是属于人们相互关系的诸如称呼、礼仪等(即人际功能)所标记的不仅是个人,而且是社会集团。他最近这些思想是他早期思想的进一步抽象与升华。元功能不仅可以用来解释语言本身,还可以用来描述人类对世界的经验,解释人类经验的构建。

4.系统功能语言学界对元功能思想的发展

回顾二十世纪,语言学确实是以结构、系统和功能这三个基本概念的全面发展为特点的。西方系统功能语法学者Fawcett,Matthiessen,Martin,Gregory,Butler,Lemke等和东方(如中国和日本)的系统功能语言学者对元功能思想的发展都作出了重要贡献。限于篇幅,以下我们只对西方几位影响较大的学者的研究作一概述。

继Halliday后,系统功能语法学家中较早探讨元功能问题的是Fawcett。Fawcett(1973a,1973b)在元功能上与Halliday有两点不同:Fawcett所指的系统网络只限于语义学,他认为语言有六个元功能。这六个功能是:经验功能(Experiential)、逻辑功能(Logical)、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表情功能(Expressive,又称态度功能Attitudinal)、主位功能(Thematic)及信息功能(Informational)。Fawcett(1980)进一步发展了他的观点,他把语言学当作"原则上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分支"(1980:4)。他划分功能的标准似乎是不同的意义类型,而不是"横组合"或"纵聚合"关系。这样,他提出了八种功能组成成分与三种附加组成成分。八种功能成分分别是经验功能(Experiential)、逻辑关系(Logical

relations)、否定性(Negativity)、交互功能(Interactional)、情感功能(Affective,指行为者的情绪)、意态(Modality)、主位功能(Thematic)、信息功能(Informational)。Gregory认为,这八种功能中前三种其实与Halliday的概念功能是一致的,最后两种与Halliday的人际功能一致,而其它三种与Halliday的语篇功能一致(Gregory

1987:99-100)。Fawcett所指的三种附加成分是:推论(Inferential)、元语言(Metalingual)及话语组织(Discourse

organizational)功能。Gregory认为,Fawcett的这种做法缺乏概括性,因而他不可能象Halliday一样宣称所有的句子都可以用所有元功能加以解释;Gregory还认为,Fawcett的观点既有系统语法的一面,又有乔氏语法的一面,理论定位较为模糊(theoretical

ambiguity)(Gregory1987:99)

我们认为,MatthiessenandNesbitt(1996)对元功能思想的探讨对Halliday(1998)元功能观的修订有一定影响。Matthiessen

andNesbitt(1996:39-84)把四个功能放在一个平面来考察,并没有将经验功能与逻辑功能当作等级上低于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的功能。他们认为,对于所给定的体现范畴,如名词格,它既可以在一个元功能内起作用,也可以与其它功能结合而发生作用。梳理清不同的元功能视角,我们就可以探讨它们之间相互协调的程度有多大。这样元功能在语言系统中可以梳理为下图所示的情况:

instantionstratificationrankpotentialsemanticsAXISmetafunctionsystem

clauseinterpers.textualgrammarlexisdelicacyexper.wordstructure

logical?instantial’caserankingsystem’

图2元功能及语言系统

图2表示,语言系统可以分为六个轴,在级阶(rank)轴上有小句与词等单位,在精密度(delicacy)轴上有语法和词汇等单位,在系统轴上有系统和结构等单位,而在元功能轴上则有人际功能、语篇功能、经验功能和逻辑功能。这几个轴有机地形成了语言这个"轮子"及其运转。

Gregory也是较早研究语言功能的。Gregory(1967),GregoryandCarroll(1978)利用situation和context这两个概念来描述元功能思想。他所指的situation是"对语篇外特征的研究",context指"语篇特征的相关性"(Gregory

1967:178),由此便有"意义范畴"(situationalcategory)与"语义范畴"(contextualcategory)这两个概念。Gregory认为区分意义范畴与语义范畴是有必要的,因为这能够解释"功能语旨"(functional

tenor)和"个人语旨"(personaltenor)都是"语旨"。无论是功能语旨还是个人语旨,它们都是意义关系(semioticrelationship)的语义反映(semantic

reflection)(Gregory1967:182-3)。后来,Gregory进一步指出,依照个人语旨与功能语旨的不同,元功能分为四种:经验功能、语篇功能、人际功能以及多功能功能(Multifunctional)。人际功能与个人语旨相对应,多功能功能与功能语旨相对应。在词汇语法层上,经验功能的典型体现是"及物性"(Transitivity),语篇功能的典型体现是"主位/信息"(Theme/Information),人际功能的典型体现是"情态/意态"(Mood/Modality),而多功能功能的典型体现则是多种多样的(Gregory

1987:101-2)。后来,Gregory(1988:315)认为语言可能有以下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以及礼貌功能(Polite

function)。

Martin(1980/81:1)指出,把系统置入某一种元功能组成成分没有充分必要的横组合或纵聚合关系方面的理由。他把元功能解释为"对英语分句系统中纵聚合组合的经验判断",并且认为它是共时的,限于特定的级(分句),并在词汇语法层中封闭的系统内进行。他认为,元功能的概念是通过类推扩展到意义类型、语法级和词汇语法层,且一旦扩展后就不能用理想化语法加以检验。Martin(1987:26)后来指出,层次语法学家(stratificationalist)没有严格区分等级(Rank)与元功能等概念,因此在构建解释模式时分三个以上的层次,他们并没有在描述中区分纵聚合关系和横组合关系。最近,Martin指出,语言学家通常更关注在某一真理体系中强化某一视角的"正确性",而把与该视角相对的不同观点当作"错误的"观点;语言间的多样性被广为认同,而元语言间的多样性则未得到应有的关注(Martin

1996:323)。

受Leech(1983)的影响,Butler(1996)对元功能作了一番新的解释,其核心是基于纵聚合选择的系统语义学。与Leech的模式相比,Butler更强调环境因素的作用。Butler(1996:172)指出,Leech的语用学模式无法解释以下问题:某些情况下,表达礼貌的形式对上下文而言显得过于礼貌而被当作讥讽。他认为,系统功能语言学可以对此作出解释,但只有将来的研究提供对语场、语旨、语式和语境范畴的足够界定之后才能实现。说话者有一定的交际目的要通过语言来实现,这些交际目的的实现一部分是来自语境和先前话语的结构。为了实现这些目的,说话者必须从语言的语义源中给话语选择合适的命题内容,并选择合适?quot;语义力"(semantic

force)。因此,他认为人际功能在等级上应高于概念功能和表现功能(Representational)(Butler1996:172-3)。

Lemke对元功能思想也有一些不同的见解。Lemke认为,分句或句子不仅仅是通过它在语篇中的选择来体现意义,还通过它在更大的语篇组织中的位置以及它与其它语篇间的篇际关系(intertextual

relation)来体现意义(Lemke1995a)。后来Lemke进一步指出,它们不仅仅是通过选择来体现意义,还通过选择的展开及对先前语篇中的选择的进一步发展来体现意义。这些意义是"概念-主位意义"(Ideational-thematic)、"组织-语篇意义"(Organizational-textual)和"人际-态度意义"(Interpersonal-attitudinal)(Lemke

1995b)。通过对多媒体语篇的研究,Lemke(1998:91-4)指出,我们表达意义时总是同时建构对事物的表征(presentation),并指向这种表征或其它事物,以此创建一个有关要素的有组织的结构。多媒体语篇中,每一个意义形式中每一种功能所形成的意义都能调节其它意义形式中的各种意义,因而使意义成倍增加。这使得我们能表达原来没有表达过的意义,能表达被认为没有意义的意义。每一个表达意义的行动构成意义"呈现功能"(Presentational),它解释意义参与者与过程之间的关系,这在语言中叫表述功能(Representational)或命题功能(Propositional),在视图语言中叫表述功能或图表功能(Figural)。每一个意义行动也构成了一个"导向功能"(Orientational),它不仅表达了语言使用者对接受者的导向,也表达了两者之间的社会关系,这在语言中叫语用/交互功能(Pragmatic/Interactional)。每一个意义行动还表达了一个组织功能(Organizational),它在语篇空间及交流空间给整体或整体中的部分作出限定。可见,在Lemke看来,语言的三个元功能是:呈现功能、导向功能及组织功能。

5.结语

由于有Firth等众多学者的研究作为基础,Halliday的研究起点没有停留在语言在社会生活中所体现的外部功能,而是着重关注语言的内在问题,并充分考虑社会因素,由此提出了元功能思想。从1967年到1994年,Halliday一直在完善这个思想,其他系统功能语法学者都为此作出了重要贡献,比如:Fawcett的"八功能说",Matthiessen

&Nesbitt的功能级定位,Gregory从社会学角度出发提出的多功能功能及礼貌功能,Martin的元语言间多样性思想,Butler的人际功能高于其他功能的观点等。尤其是Lemke的一些思想对元功能思想的发展有极大促进,他指出,分句或句子不仅通过选择来体现意义,还通过选择的展开及对先前语篇中的选择的进一步发展来体现意义。通过对多媒体语篇的研究,他认为每一种功能所形成的意义间的相互调节使意义成倍增加,使得我们能表达原来没有表达过的意义,能表达被认为没有意义的意义。受这些思想的影响,以1996年的一篇论文为代表,Halliday的元功能观发生了一些变化,可以说是对他的研究的一个升华。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i)逻辑功能和经验功能与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同级,概念功能在等级上高于其他所有功能。(ii)元功能间的相互依赖对语言演化、语言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至关重要。(iii)从语法高度概括语言的三个功能,它们分别是反映功能、活动功能和推论功能。(iv)语言构建人类经验,也构建社会秩序,而这个过程可以通过元功能加以描述。可见,在广大系统功能语言学者的努力下,系统功能语法充分地研究了语言的内部特征和外在因素。而Halliday新近的这些思想则从更高的高度论述了语言及语言的功能,更加深入地结合了语言的内部特征和外在因素。总的思想是,元功能不仅可以描述语言,还可以描述人类经验的构建,描述社会秩序的构建。

参考文献

Benson,J.D.,Cummings,M.J.&Greaves,WS.(eds.).1988.Linguistics

inaSystemicPerspective.Amsterdam:Benjamins.

Berry,M.,Butler,C.,Fawcett,R.P.&Huang,G.W.1996.(eds.)Meaning

andForm:SystemicFunctionalInterpretations---StudiesforM.A.K.Halliday.

Norwood:Ablex.

Büler,K.1934.TheoryofLanguage:therepresentationalfunctionoflanguage.

D.F.Goodwin(trans.).1990.Amsterdam:Benjamins.

Butler,municativefunctionandsemantics.InHallidayand

Fawcett(eds.).212-229.

--.1996.OntheConceptofanInterpersonalFunctioninEnglish.InBerry,

M.,Butler,C.,Fawcett,R.P.&Huang,G.W.(eds.).1996.

Dane?,F.1964.Athreelevelapproachtosyntax.TravauxLinguistiques

dePrague,I.

Dirvin,R.&FriedV.(eds.).1987.FunctionalisminLinguistics.Amsterdam:

Benjamins.

Ellis,J.1987.Thelogicalandtextualfunctions.InHalliday,M.A.K.

&Fawcett,R.P.(eds.).107-129.

Fawcett,R.P.1973a.Systemicfunctionalgrammarinacognitivemodel

oflanguage.UniversityCollege,London,ETICarchives.

--.1973b.Generatingasentenceinsystemicfunctionalgrammar.University

College,London,ETICarchives.

--.1980.CognitiveLinguisticsandSocialInteraction:TowardsanIntegrated

ModelofaSystemicFunctionalGrammarandtheOtherComponentsofaCommunicating

Mind.Heidelberg:JuliusGroosVerlag.

Firth,J.R.1935/1957.Thesemanticsoflinguisticsscience.Papersin

Linguistics1934-1951.London:OxfordUniversityPress.

Garvin&Mathiot.1975.Thefunctionsoflanguage:asocioculturalview.

AnthropologicalQuarterly.1975,(48):148-156.

Gregory,M.&Carroll,S.1978.LanguageandSituation:LanguageVarieties

inTheirSocialContext.London:RoutledgeandKeganPaul.

Gregory,M.1987.Metafunctions:aspectsoftheirdevelopment,statusand

useinsystemiclinguistics.InHalliday,M.A.K.&Fawcett,R.P.(eds.).

94-106.

--.1988.Genericsituationandregister.1988.InBenson,J.D.,Cummings,

M.J.&Greaves,WS.(eds.).301-330.

Halliday,M.A.K.1967.NotesontransitivityandthemeinEnglish.Part

2.JournalofLinguistics(3):199-244.

--.1968.NotesontransitivityandthemeinEnglish.Part3.Journalof

Linguistics(4):179-215.

--.1969.OptionsandfunctionsintheEnglishclause.BrnoStudiesin

English,8.AndInHallidayandMartin(eds.).1981:138-45.

--.1970a.LanguageStructureandLanguageFunction.InLyons(ed.).1970.

--.1970b.Functionaldiversityinlanguage,asseenfromaconsideration

ofmodalityandmoodinEnglish.FoundationsofLanguage,(6),3.

--.1973.ExplorationsintheFunctionsofLanguage.London:Arnold.

--.1975a.LearningHowtoMean.London:Arnold.

--.1975b.LanguageasSocialSemiotic:towardsageneralsociolinguistic

theory.InMakkaiandMakkai(eds.).1975.

--.1978.LanguageasSocialSemiotic:TheSocialInterpretationofLanguage

andMeanging.London:Arnold

--.1979.Modesofmeaningandmodesofexpression:typesofgrammatical

structure,andtheirdeterminationbydifferentsemanticsfunctions.In

D.J.Allerton,E.CarneyandD.Holdcroft(eds.).FunctionsandContext

inLinguisticAnalysis:AfestschriftforWilliamHaa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57-79.

--.1988.Ontheineffabilityofgrammaticalcategories.InBenson,J.

D.,Cummings,M.J.&Greaves,WS.(eds.).27-52.

--.1985/1994AnIntroductiontoFunctionalGrammar(2nded.)London:Arnold.

--.1996.Ongrammarandgrammatics.InHasan,R.,Cloran,C.andButt,

D.(eds.).1-38.

--.1998.Thingsandrelations:Regrammaticisingexperienceastechnical

knowledge.InMartin,J.R.&VeelR.(eds.).185-235.

Halliday,M.A.K.&Fawcett,R.P.1987(eds.).NewDevelopmentsinSystemic

Linguistics.London:FrancesPinter.

Halliday,M.A.K.&Martin,J.R.1981(eds.).ReadingsinSystemicLinguistics.

London:Batsford.

Halliday,M.A.K.&Matthiessen,C.M.I.M.1999.ConstruingExperience

ThroughMeaning:Alanguage-basedApproachtoCognition.CassellAcademic.

Hasan,R.,Cloran,C.andButt,D.(eds.)1996.FunctionalDescriptions:

TheoryinPractice.Amsterdam:Benjamins.

Jakobson,R.1960.LinguisticsandPoetics,SWIII:18-51.

Leech,G.N.1987.PrinciplesofPragmatics.London:Arnold.

Lemke,J.1995a.TextualPolitics:DiscourseandSocialTheory.London:

Taylor&Francis.

--.1995b.Intertextualityandtextsemantics.InM.GregoryandP.Fries

(eds.).DiscourseinSociety:FunctionalPerspectives.Norwood,N.J.:

Ablex.

--.1998.Multiplyingmeaning:visualandverbalsemioticsinthescientific

text.InMartin,J.R.&VeelR.(eds.).87-113.

Lyons,J.1970.(ed.).NewHorizonsinLinguistics.Harmondsworth:Penguin.

Makkai,A&Makkai,V.B.1975.(eds.).TheFirstLACUSForum.Carolina:

HornbeamPress.

Malinowski,B.1923.Theproblemofmeaninginprimitivelanguages.In

OgdenandRichard(eds.).1923.

Mathesius,V.1928.Onlinguisticcharacterologywithillustrationsfrom

ModernEnglish.ReprintedinVachek(ed.).1964.

--.1975.Afunctionalanalysisofpresent-dayEnglishonagenerallinguistic

basis.L.Duskova(trans.).J.Vachek(ed.).Hague:Mouton.

Martin,J.R.1980/1981.RegisterandMetafunction.Paperreadtothe7th

InternationalSystemicWorkshop.

--.1987.ThemeaningoffeaturesinsystemicLinguistics.InHalliday,

M.A.K.&Fawcett,R.P.(eds.).14-40.

--.1996.TransitivityinTagalog:AFunctionalInterpretationofCase.

InBerry,M.,Butler,C.,Fawcett,R.P.&Huang,G.W.(eds.).1996.

Martin,J.R.&VeelR.(eds.)1998.ReadingScience:CriticalandFunctional

PerspectivesonDiscourseofScience.London:Routledge.

Matthiessen,C.,Nesbitt,C.1996.OntheIdeaofTheory-NeutralDescriptions.

In:Hasan,R.,Cloran,C.,Butt,D.(eds.).39-84.

Odgen,C.K.&Richard,I.A.1923.(eds.).TheMeaningofMeaning.London:

RoutledgeandKeganPaul.

Vachek,J.1964.(ed.).APragueSchoolReaderinLinguistics.Bloomington:

IndianaUniversityPress.

--.1966.TheLinguisticSchoolofPrague.Bloomington:IndianaUniversity

Press.

冯志伟,1987,《现代语言学流派》。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胡壮麟,1995,《当代语言理论与应用》。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胡壮麟、朱永生、张德录,1989,《系统功能语法概论》。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戚雨村,1997,《现代语言学的特点与发展趋势》。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钱军,1998,《结构功能语言学》。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黄国文,1995,功能主义者的大集会--记国际功能语法会议,《国外语言学》,1995年第4期。

语言学论文范文第7篇

巴金先生《家》的英译本中的语言色彩极为浓重,包含很多的语言艺术,展示出了不同国家的语言在进行转换和翻译的时候需要注意的一些东西,要注重语言的简洁化、易懂化、个性化、形象化,让翻译的英语更通俗易懂。

1.简洁化的语言。

与其他文体相比,小说的语言更要求简洁化,让读者能够读懂,所以在进行具体的阐述词语及句子意思和语言表达的时候,简洁化的语言可以强化语言的艺术效果。而且《家》这部作品是一部话剧,更要求语言的简洁、简短化,这样不仅能够节省时间,还能够去除很多的细节性的陈词滥调及“零碎”的词语,让语言的组织更为精致、简练,通俗易懂。比如觉新和瑞钰在新婚之夜发现床底下的孩子时的对话,在进行翻译时巧妙的运用“sorry”这个单词简洁的表达出人物话语的言外之意。

2.易懂化的语言。

《家》作为一部话剧,讲求的是人物的对话要呈现出艺术的最佳效果,因此,必须在文学表达上需要让人物的对话让观众能够听懂、理解的了,实现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的语言特点,因此需要将英语口语的易懂口语化的直观表达效果体现出来,这是英译本小说的一个尤为突出的特点,对于话剧剧本在翻译时要把汉语有的短句、谚语用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

3.个性化的语言。

小说中的每个人物都有他们个性化的特点,在对一个人或是一件事进行表达时,需要研究每个情节的展现特点和每个人物独特的一面,认识不同层次阶级人物的语言特点,《家》的英译本就特别注意把握这一点,对每个人物的对话和心理活动都进行了研究,然后用幽默恰当的语言和英语中的不同时态将其翻译出来,利用不同的单词展示了每个人物及每个场景的特点。

4.形象化的语言。

话剧的剧本需要用语言、动作、表情、场景氛围将每个人物和场景形象化的表示出来,在汉语中有各种不同的词语可以形象表示出这些特点,在英译本中已经注意了这一点,通过运用一些语气词来表现出这些特点。比如在翻译冯乐山对新房布置的看法时,通过运用“Imustsay”这种语气词来形象表现“atrueaesthete”展示出这个人物的反面特点。

二、巧妙运用的文化词语

1.习语的翻译。

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文化,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物的行为、语言有不同的行为特点,所以,在文学作品中,需要将这些不同人物的行为、语言特点通过文字表现出来,小说中的汉语习语就是为了突出人物的特点,但是汉语文化博大精深,而且英语与汉语在使用时有很大的不同,在用英语对汉语作品进行翻译时,必须要让英语国家的读者能够理解这些不同,才能理解作品中的人物语境及特点。比如英译本中对习语“赴汤蹈火”的翻译是“togothroughfireandwater”,这两个习语在表达效果上还是有很大的差异的,但是英语国家的读者对这句话的理解也和我国读者的理解不一样,所以,英语国家的读者不仅要理解这个习语的表面意思,还要加深理解,从而让读者对作品的理解更全面。

2.俗语的翻译。

在成功的文学作品中俗语的运用是一大亮点,但是将汉语俗语进行英文翻译却很难,因为英语词汇、句子和中文语句有很大的不同,而且在语气的表现上也不一样,所以在英译本中俗语的翻译很难。比如“一连武装的兵居然连几个徒手的丘八也捉不到,哪个舅子才信!”这句话中“哪个舅子”是一句骂人的话,表达出来的语气很强烈,用英语进行翻译时要将这种强烈的语气表现出来,在英译本中,利用“whatfool”这种感叹的词汇将这种强烈的语调表现了出来,而且还有很大的强化作用,让读者能更好的理解这段话传达出的意思。

3.委婉词语的翻译。

巴金《家》中通过很多的委婉词语将一些比较枯燥的语句生动化,生动的表现出人物特点,而且巴金先生还对这些委婉语进行了精细化的处理,让作品更加生动,但是这却使作品翻译成英语有很大的难度。在英译本中翻译者通过对词汇的转移带动来将这种委婉生动的词语表现出来,让读者能更好的理解作品。比如对“污眼睛”的翻译,在汉语中本意是指一些东西不堪入目,但是作者为了加强作品的口语化和易懂化,故意用了这个词语来表现中国旧时代的妇女对一些不好的东西比较含蓄的表达方式,如果将其翻译成“弄脏眼睛”是错误的,而英译本中用了“dirty”这个单词虽然能够表现出一些正确的意思,但不能将整个句子的本意表现出来,所以会误导读者对作品的理解,不能将中国文学的语言之美呈现给作者。

4.宗教词语的翻译。

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人对宗教的理解是一个包含多方面内容的具有混合性的文化体系,中国人的神既包含本国的也有从其他文化中借鉴过来的外国的神。而在对《家》作品中的一些宗教词语的翻译,英译本中做得并不是很突出,不能很好的表现出作品要传达的那种情感,有些都直接忽略掉了或是直接不翻译,有些的翻译在中国读者看来翻译的却很牵强。比如“两扇大门在里面,门上各站了一个手持大刀的顶天立地的彩色门神。”中对“门神”的翻译直接忽略了,没有进行翻译,这就让这句话翻译成英语就很不完整,让很多读者都理解不了这一场景。在对“拜菩萨”这个宗教词语进行翻译时,英译本中只是按照字面意思将其译成“pray”,中国读者看到时会很难理解这句话,译文没有将作品原文中的意思完整的表达出来,会影响读者对这句话场景及氛围的理解。

三、形象生动的语音词汇

1.拟声词的翻译。

用来描绘自然界中的不同声响特色的词语就是拟声词,它可以让文章更生动,而且能增强语言的魅力及美感。但是英语中的拟声词与汉语有很大的差异,所以要想把汉语中的拟声词完全翻译成英语是有难度的。比如对作品中的“打喳喳”的翻译,英译本中是“playingroughandtumble”,这种翻译很形象生动,将新婚之夜新娘与新郎亲热的场景完美的表现出来,展现了不同语言的魅力。

2.头韵的翻译。

在短语或是句子中,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单词的首字母辅音的重复就是头韵,它可以让句子更有节奏感,更富有诗意,增强句子、作品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在英译本中将这种头韵的美感翻译的很完美。比如将“哭哭啼啼”翻译成了“wailingandweeping”,用这种动名词来将沈氏当时的悲惨状况完美的表现了出来,极富语言美感。

四、多样的句法修辞

1.比喻的翻译。

比喻是文学作品中比较常用的修辞手法,包括明喻和暗喻,能够增强语言的艺术美。比较明显的连接词就是“像”、“似”、“变成”,英译本中将其译为“like”,渲染了气氛,也展现了英语的简洁之美。比如,“我们就像隔开的两个坟墓里的虫一样,谁生谁死,谁也不知道,永远见不着天日,永远出不了头”译成“Wearelikewormsintwoseparatetombs,notknowingwhethertheotherislivingordead,neverseeingthelightofday,neveremergingfromthedark.”,“likewormsintwoseparatetombs”形象的表现出了觉新和梅芬永远不能在一起的那种痛苦之情,虽然英语中没有比喻这个修辞手法,但却并不能阻止通过词语的灵活运用来展现出这些修辞手法,展现出了英语词汇的强大力量,一个单词能够很好的阐释一种修辞手法所传达的情境和人物性格特点。

2.排比的翻译。

将一些结构上相同或者是相似的、语气一致的一些词语或句子组合到一起的修辞手法就是排比,它能够增强句子的语气,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比如,“我结婚那一天,我托觉慧带给你一封信,在那信里,我喊,我叫,我要你听,听着我———可你当天就走了,一声不响就走了”,这句话中的“我喊,我叫,我要你听”有同样的结构,表现出了觉新的愤怒之情。在英译本中,翻译人员通过认真综合全面的分析,把原文中的三个并列结构翻译成了两句,“Ibeseechedyou,imploredyoutolistentome”,从表面上看这三句变成两句,省略了一句,但是并没有降低原句的表达效果,甚至译文的表达效果要比原文强烈很多,更能让读者感受到觉新当时的愤怒之情,这就是英文中省略句的强大力量,虽然与汉语句子相比,看起来句子少了或者是句子成分不完整了,但是却能将汉语想要表达的那种情感更加强烈的表现出来,这就是语言的艺术,语言的魅力。

五、总结

综上所述,本文语言学的角度对巴金《家》英译本中语言艺术和特点进行了分析,从文化词语、语音词汇、句法修辞方面将英语翻译的内容与汉语意思进行对比,让人们能够更加深刻的理解英译本的语言特色及书中各种人物的特点,从语言学的角度将人物的性格特点与各国语言的特点结合起来,展示出不同语言的语言特点及语言美感与魅力,希望能为提升更多作品的英译水平提供参考并贡献一份力量。

语言学论文范文第8篇

论文摘要:心理语言学自20世纪7O年代末介绍到中国后,经历了引进消化吸收、起步和快速发展三个主要阶段。我国心理语言学学科建设分为理论建设和实际具体研究两个方面。

心理语言学自20世纪70年代末介绍到中国后,经历了引进消化吸收、起步和快速发展三个主要阶段。我国心理语言学学科建设分为理沦建设和实际具体研究两个方面。下文将分三个阶段分别研究分析。

一、我国心理语言建设理论研究分析

l-吸收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最早在公开刊物上正式向国内学界介绍囤外心理语言学研究的是桂诗春教授。他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心理语言学专著《心理语言学》,全面阐述了这门新兴~-:N-的研究方向、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

2.起步阶段(8o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囤内学者们开始展开自己的基础理论研究,并不断将取得的研究成果运用到现实教学实践中。在这些研究中,集中反映国内学究成果的有桂诗春的《中国学生英语学习心理》,《实验心理语言学纲要》,彭聆龄教授主编的《心理语言学》,朱曼殊教授主编的《心理语言学》和常宝儒教授的《汉语语言心理学》。这几部著作都概括了世界心理语言学的理论成果,有的是以中国人学习外语的实验材料,有的是以汉语语言事实来丰富心理语言学的内容,表现出中国心理语言学家对本门学科诸问题的系统的理论见解。

3.发展阶段(90年代中期至今)。学者们结合了中国本土的特点,基础性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进一步加强。

一是心理词汇的研究。研究者们试图发现二语学习者的母语词汇和二语词汇是如何储存的,又是如何从大脑中提取的。董燕萍对中国学生的二语词汇进行研究后得出如下结论,对于翻译对等词所共有的概念元素来说,概念表征在大脑中足共享的,但一语词名和共享概念的联系要强于二语词名和共享概念的联系;xt,于翻译对等词所不共有的概念元素来说,这种不共有的差异一;h-面表现出一种被“调和”的趋势,另一面.TK表现出一种“独立”的趋势。该研究提出了“二语词汇双语心理词典的共享(分布式)非对称模型”。董燕萍、桂诗春对双语心理词库的七个表征模型进行了对t:Ic~)-*r.g-,发现其中存在四对冲突:(1)双语概念存储共享与存储独立;(2)概念调节与词汇连接;(3)局部式表征与分布式表征;(4)单编码系统与x2z.编码系统,并进一步说明了“共享(分布式)非对称模型”的合理性。董燕萍、周彩庆则通过实验证明,对于中高水平的外语学习者来说,集中接触高频熟词的多个义项及其搭配知识,能够很快提高受试的理解性词汇知识,而在此基础上对这些义项进行组织整理,则能提高受试的产出性词汇知识。张淑静重点探讨了二语心理词汇和母语心理词汇的差异,发现二语涮汇和母语词汇存在系统性差异,导致这些差异的既有语言因素,也有非语言因素。张淑静还采用联想实验的方法,通过比较母语者与二语者的反应类型,探讨了二语心理词汇的性质,发现对于相当一部分词而言,二语学习者还没有建立起语义联系,语音联系在二语心理词汇中起主导作用。赵翠莲的研究通过四个实验证明了多义词心理表征的发展模式。

二是句子的研究。李志雪简要介绍了句子理解中的几个主要的心理语言学模型及其理论基础。董燕萍、梁君英考察了动词和沦元构式在二语句子意义理解中的作用,发现受试的分类随语言水平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倾向。邓玉梅总结了近lO年来西方心理语言学关于篇章与句-T-加工两大领域的研究成果,多仁简要分折了一B1’-H学研究trl出现的新动向和解决心语学核C.-问题的可能途径。

三足篇章的研究。索玉柱研究r中囤大学生在英汉语篇解中的逻辑推理特征。他发现,从英汉语的差异方面和英汉语的共性来看,逻辑推理的处理时间也存在着明显的比较类型。索玉柱在研究了中围学生的逻辑推理后发现,中国学生在阅渎英汉语篇时进行连接推理;在理解篇章的过程类型语句(typesofprocess)时,中国学生对汉语的敏感程度明显要高于x,J-英语的敏感程度。而杨炳钧则综述了语篇理解的主要理论(命题理论、式理沦、容量理论),指出了这些理论存在的不足。李绍山在对文本易读性的研究中发现,关键问题是如何对文本的易读性进行科学准确的测量,这对阅读理论和阅读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3Z.。他认为,影响易读性的因素很多,除文本因素外,也不能忽略读者和环境这两个因索。而井世洁、李西君则指出,语篇主Pdi的建构是语篇理解的主要目的,它通过主题推理加工来实现。主题推理存在自动)m2r2~策略性加212两种方式,主题推理加工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发展完善。

二、我国心理语言eleeleN-建设具体应用研究分析

1.九十年代中期以前。在此之前,国内心理语言学界几乎没有实证性研究,而在第二阶段的研究仍然以介绍国外的研究成果为主,包括了一些心理语言学的研究对于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桂诗春研究了心理词汇问题,他通过视觉词汇辨i.k实验证明,英语学习者的英汉语共享统一的心理词汇,激活扩散可以在两种语言中交叉进行。桂诗春和李崴在另一项研究中进一步考察了中国学生词汇检索的语音编码问题,结果表明,中国学生在词汇检索中遵循多数实验所揭示的规律,英语字母或汉字的回述率较高一些;对中国学生而言,两种语言的词汇检索是不同的。桂诗春和李崴还研究了句子的短时记忆功能和特性。他们的实验表明,汉语句子加汉语词表的回述率与外国学者在用英语的受试中所获得的数据大致相同。李绍山使用快速系列视觉显示和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探讨了影响中国学生英语阅读的主要因素,发现命题和熟悉程度是影响阅读的最重要变量,难度和频率的重要性次之;包括命题和难度在一起的语言变量在阅读中所起的作用大于背景知识所起的作用。李崴利用PDP模型中的交互激活和竞争对记忆的提取和概括进行了模拟,初见成效。

2.发展阶段。运用心理语言学理论探讨外语教学问题的研究层出不穷,涵盖了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翻译等外语教学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在听力、口语以及阅读方面有了深入的研究。贾冠杰简要介绍了心理语言学的主要理论,并讨沦了这些理论对外语教学的指导作用。而很多学者研究了阅读的心理过程及影响心理过程的因素。严慧仙也以心理语言学模式为出发点,探讨了阅读技能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_解决这问题的办法。荣卉讨论_『学生在『蒯谈中趔到的障碍及眼动与阅读障碍之间的关系。蔡旭东提出,心理语言学有关阅渎过程的心理分析及视觉信息与非视觉信息卡lI关理沦对如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具有指导意义。

三、国内心理语言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在研究广度上存在失衡现象。心理语言学涉及语言理解、语言产生和语言习得三个方面,目前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语言理解方面(阅读理解和听力理解),而对语言产生(=f5面的和口头的)和语言习得的研究很少。

2.研究深度不够。虽然学者们进行了不少基础研究,也提出了一些理论模型,但这些模型往往是借鉴西方学者的模型,或对原有模型稍做修改,原创性还不够。:

3、实证性研究所占比例较低。国内学者进行的实证研究大都以重复性实验为主,或者仅仅停留在个人经验的思考上,在研究设计上还不够严密,研究结果说服力还不够强。

4、研究方法比较单一。国内心理语言学研究通常都是借用国J''''b的研究方法,研究方法上创新不够,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研究的发展。

语言学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英语教学;语言学

在英语教学中,学生主要是以获得知识(大都是间接知识)为主,并将知识储存起来,储存到一定程度,借助一定的语境,通过自己的模仿和实践,逐步将其转化为能力。在低年级英语教学阶段,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带领学生养成主动获取知识的习惯,拥有储存知识的方法,通过一定量的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体验这种转化的全部程序。这将有益于他们以后在其他课程的学习,自如地、高效地加速和加深知识向能力的新的转化。

要完成上述任务,离不开现代英语语言学的理论指导。有了语言学的科学指导,英语教师的教学工作会自觉起来,方法会多样性,程序也会日趋合理,效果的科学检验也会成为可能。

一、教学实践中语官学理论的渗透

目前英语教学教材都是以篇章为单位,篇章的载体是语言。英语教学是通过语言认知、语言传意和语言训练(书面语和口语)来提高人的思维、认识与表达能力和素养的。因此,英语教学势必在很大程度和很深的领域,接受现代语言学理论的指导。然而,目前英语教学对语言学的应用常常处于不自觉的状态,使得语言学宝贵理论财富和迫切学要改革的教学难以相融合。所以,有必要对两者的关系进一步讨论。

首先,语料与语理的关系。语言学是阐述语理的,语理是从纷繁复杂的语料中归纳出来的。但是,语理一般是对语言材料进行分解性的梳理,如把语言分解为音素或者音位来确定研究对象的语音学和音位学,研究句子结构成分及其相互关系的句法学,以及研究语言变迁的事实、机制和结果的历史语言学等等。然而,英语教材的编写并不是采用分解以后的语料,而是采用表达完整、复杂思想情感的言语作品来做语料。现代英语语言学中相关学科研究领域的研究对象,如语音、词汇、句子等,在英语教材中,既没有有意汇集起来,也没有经过有序的排列。因此,在日常将语言学理论转化为语言教学实践过程中,就需要教师具备语言规律综合起来运用的能力,能够对无序出现的语料进行有序处理。

其次,成熟的语言学以总结语言现象的规律为己任,而英语教学面对的是现象,并非规律。在教学实践中,讲解模式化了的语言规律非常枯燥,而语言现象由于自身的无序性,富有无限的魅力。因此,如果教师不分析语言现象,直接将抽象的语言规律套用在言语作品中,简单地用构词法、语法规则去阐发英语篇章作品,不仅会破坏言语作品的有机整体,扼杀其深刻的人文思想内涵,而且还会背离语言学规律生成的方法论,结果将语言学退化成没有语言事实基础的、空洞、生涩的条文。只有通过适当途径,引导学生学会敏锐地观察并发现语言现象,进而归纳出规律,才能达到“授认以渔”,的目的。

再次,语言承载的是思想,但语言学研究的是抽象的语言形式。近年来,文化研究的不断深人,为发掘语言的文化内涵和经验性内涵提供了新的思路。在实践中,英语教学面对的是负载着具体思想和文化的语言,而非纯粹的语言形式。因此,语言形式的习得,语言规律的把握,离不开语言内容的领悟,即领悟言语作品的思想情感。

二、英语语盲的现象与规律

言语作品体现的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作品中的语料的出现却是无序的、任意的。对于学习者,把握语料的难易程度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语料是否常用;二是语料本身文化内涵的深度。尽管教材本身已经事先经过编者的加工,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水平,但是任何一篇言语作品都不可能按照语料的使用频率和文化意蕴积淀的厚薄来选择所有的词语和义项,可能的只是按照表达思想的实际需要来选词择意。因此,语言的难易无法成为选择和排列篇章的现实标准。再者,言语作品内容的深浅与语言的难易并不具有对等关系。然而,语言学的研究说明,语义是系统的,语义关系是有理可循的。无序的语料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完全有可能在语言学的指导下有理化。

如何将语料和语理结合起来,把课文中别人的言语成果化成自己学生的能力?常见途径有两个。其一采用感性的方式:熟读和背诵。目的是形成语感,贮存语料备用,但速度较慢,方法难以举一反三;其二采用理性的方式:支解课文,单独讲解语料,分析语法规律。结果可能导致学生“食理不化”,了解的只是抽象语理,失去的可能是说话的能力,完全背离英语教学的综合目的。

实际上,从饱含思想感情言语作品跨越到抽象的语言规律,需要借助于对语言现象的把握。英语教学中可以参验的语言现象,必须是带有规律的语言事实。因为语言的规律性,所以才能反复出现,举一反三。讲解课文,与现象结合分析规律是有趣的,与内容结合体会主旨是科学的。鉴于学生对语境知识了解甚少,教师可以通过以下程序将语言现象及其规律结合起来,达到感性和理性的融合。

三、英语语盲的语感

语言感觉是英语教学最初的凭借,而语言修养是英语教学最终的目标。

语言感觉是一种不需要刻意组织就能自然运用语言和不需要来自外部的压力就能关注语言现象的习惯。语感本身就是一种能力,有时形成更高语言能力的基础—良好的修养比能力更综合,也最难达到一定的高度。提高学生的语感程度和修养高度可以借助于以下几个参数来实施具体的步骤。

1.语言材料把握的数量和质量。由于学时的限制,教师要鼓励学生将课本和其他教辅资源如影视片断、电台录音、报刊文章等相结合。既可以扩充学生阅读材料的数量,也可以将英语文化的方方面面展现出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他们的文化认知。为了能够把握学生语言材料掌握的程度,可以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广泛使用自己研发的网上测试系统,这样可以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效,制定和调整学习方法、策略,提高准确度和自如程度。

2.语用能力。语用能力表现为两个层面,即内部能力和外部效果。前者指对语料选择的能力和与语用同步的思维强度;后者是指说话的流畅性、感染力、对不同语境的适应性和语言风度,以及通过语言吸收思想的数量和深度。

3.学习能力。这包括语感形成的快慢及优劣,对语言现象的敏锐程度,解释语言想象和总结语言规律的能力,以及学习语言的兴趣和习惯。

现代学生已经经过一定的英语语言训练,无论是书面还是口头,都会具有某种语言习惯。因此,英语课具体从什么程度开始,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的起点不同,且原有的语言习惯对语言修养的更新提高会起到正负两个方面的作用。但是,只要教师将语言修养的训练看作是教学的最终一个目标来追求,那么所进行的语言修养教育就会体现出一定的自觉性,学生原有的良好语言习惯在得以发扬的同时,其不良习惯产生的可能副作用也一定能逐渐得以消除。语感是最基础的部分,关系到人的生存能力、发展能力、改造世界的能力。所以,过去和现在依旧存在的把英语教学的目的仅仅理解为狭隘的听、说、读、写、译等语言能力的培养的错误观点,必须得以纠正。

语言学论文范文第10篇

1.认知无意识性

每个人的认知侧重点不同,如“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从心理结构上,人翻译语言、运用语言、总结语言的方法各不相同。与其他感知觉一样,语言对视觉、听觉、触觉的影响力也相当大,在没有特殊命题的环境下,语言往往会通过环境传递给人潜意识。潜意识强烈,则说明人的行为会向着某种惯性而发展,并不会捋顺思想规律、行为规范而行。同时,认知意义下的语言发展,是依附于人本思想基础、社会外部环境来拟定的,认知语言学需根据哲学思想来创建自己的心智结构、判定自身感知能力。

2.心智体验性

体验是认知语言学的中心思想,与传统科学不同,体验是一种直观的感性认识,可以直接主导人的思想,而不需要后天教育。又如人一出生便对世上所有事物好奇一样,体验是人的精神特质,是人思想不同的根本原因。从唯心主义角度看,心智的体验价值是无与伦比的,形式上的语言计算、装饰、总结、统计都是对情感体验的亵渎。从本质思想上看,社会经验、行为要求、语言规范都是限制思想自由飞翔的障碍,但是它们的影响能力有限,真实体验是可以弱化认知语言障碍的。综上分析,“体验”犹如贯穿人身体的血液,感知犹如人的肌肉,它们是建立人思想外观景象的组成要素,也是促进思想与现实发生景象反应的助推力。

3.思维隐喻性

经上文可知,认知是不需要思维逻辑处理的情感,传统哲学对这个情感是排斥的,认为它映射了所有人类的本质执念,让人失去了约束范围,回到了思想自由、思维自由的时代。但是,从理解经验上看,认识语言学是具有一定思维形态的,并非全然忽略逻辑价值。人在社会大环境中,他的思想、行为大多在规范内很少会出现“越轨”行为,所以认识是人行为的感性冲动点,虽然它非常关键,直接能够影响语言体系的建立,但是隐喻的地位却是这个感性冲动点的节点,它能够让正向思维影响人,进而潜移默化干扰人的认知。长此以往,人的体验会自动排解掉思维定性部分,变成体验语言内容。

二、从体验哲学得到的认知语言启示

人的心智是通过认知、学习、实践得来的,从客观角度分析,身体、思想在特定环境、特定事物的化学影响下,它们的空间能动性、情绪感知能力、思维辩证想法都有所提高。由此可见,认知语言是人经历的特写,是生活经验的真实写照。从体验哲学身上,可以看到很多关于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构想,如语言将思维和思想分开,转换成相对独立的语言体系,在人理解、思索、概括的基础上完成语言交流,这种交流模式是具有一定认知功能的,能够帮助人们更深层次地了解事物。除此之外,体验哲学还能带给认知语言丰富的精神养料、具有主导效果的启示。具体内容如下:

1.语言符号象似性

认知语言经历两论相持、索绪尔、后索绪尔三个时期,其语言符号的象似性特征逐渐明朗。早期认知语言的词汇是平面的,语音、语义的解释范围单一,只作为供人们交流的工具。而如今在体验哲学的帮助下,认知语言的词汇逐渐变得立体化、多面化,句法、语法、语言篇幅都可以在格式、语句、词汇的变化下体现语言美。因此,体验哲学的基础学说丰富了认知语言的体裁,使认知语言在大多文学作品中广泛引用、备受关注。同时,认知情感会改变语言符号,让语言脱离自身语义,与环境结合,展现出与众不同的“经验之言”。这一特征,让认知语言符号失去了理据性,而更偏重于情感的宣泄和情绪的抒发。

2.思维隐喻的制动能力

(1)使认知语言的体验价值升高

日常生活中,人们会深受情感、社会关系、身体疾病等情绪波动因素影响,在大脑中产生一种冲动基因,这个基因会帮助认知语言扩大情感侵扰范围,成为占据人思维主体的语言要素。由此可见,无论是情感趋势,还是感觉运动,理性思维都可以将这些互不相关的体验组合在一起,变成集合型的认知语言,升华体验价值。

(2)认知语言“思维模式”的构建

体验哲学中将感性体验和理性思维融合在了一起,认为它们同为人的潜意识。从这个角度考虑,认知语言是完全可以构建符合自身语言风格、语言体系的思维模式,如“时间与金钱”。从概念上看,二者是两种不同特性的事物,但是隐喻思维将二者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时间是人最根本的资源,如自然资源一样,它们的概念是共通的,金钱是人最看重的资源,如生命一样,在潜意识思维中,二者虽然没有必然联系,但是它们完全可以在认知语言中使用。综上可知,认知语言的思维模式较为抽象,语言结构黏合范围非常大,可以囊括众多性质不同的词语。

(3)拓展抽象思维在认知语言中的应用

认知语言与科学论证不同,其体现的体验哲学是一种自由形式的情感和思想,如“理解是看见”,笛卡尔运用视觉域映射人心理情绪变化,让人的心智思维和直观触觉相互联系、相互解释。依靠抽象本体,转换直观事物,这是认知语言今后发展的主要路径,无论是“存在是数”,还是“珍爱是眼睛”,认知在这些语言中的引导能力丝毫没有减弱,反而能让人感受到不一样的语言情感,发人深思。

3.体验情感对认知语言中心意义的影响

认知语言中的符号、顺序、动作与体验情感是具有一定关联性的,形式上的中心意义并不占主导,语言认知效果是在大背景下完成的。体验哲学将认知语言划分成了若干个点,以点带面,将思想倾注到认知语言中,这样情感会成为语言的添加剂,形成较为多元、饱满的中心意义。如同象似性语言一样,认知语言也是有自治系统的,在这个系统中,人在社会上的现实经验、情感认知、生理基础都会干扰中心意义判定。所以,通常情况下,认知语言的解释能力和说服能力并不强,因为体验虽是深刻感悟,但是它们的语言结构对人类真实生活的影响并不大,只存在客观意义,并不具备主观价值。

三、基于体验哲学研究认知语言学的发展方向

认知语言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在体验哲学的丰富和融入下,其语言体系的创建效果显著,在当代语言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下一个阶段,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仍会围绕心智、思维、认知策略等方面依附体验哲学,创建符合自身语言隐喻思维模式的认知体系。

1.体验哲学的主导地位

体验哲学是认知语言学发展的根本,从思想、思维、情感等多个角度影响着其语言体系的发展,因此,体验哲学的心智主义可以连通认知语言与其他语言科学,让它们相互促进、融合发展。同时,在体验哲学的主导作用下,认知语言将摒弃掉传统自治体系,采用创新方式,客观、直接地体现情感,让语言更具描述功能,以提升语言的解释能力和说明能力。

2.与客观世界互动

人类是认知语言的使用者,所以认知语言应学会帮助人类认识客观世界,让心智、思维、情绪帮助人类在社会中处于和谐发展地位,不被孤立、不被遗弃。情感在转换生成语言的途中,势必会经历客观世界的打磨,这种打磨不完全是正面的,也不完全是负面的,认知语言与客观世界的互动情况可以改变这个影响趋向。由此可见,认知语言要想长远发展、被社会大众广泛使用,不仅要提高其认知功能、体验效果和理性思维,还需让其融入客观世界,与世界互动,形成自我语言影响,让认知语言影响人的客观情绪,引领人的社会行为。

四、结语

通过上文对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进行系统分析可知,体验哲学是认知语言的内核,是认知语言走向未来社会,走向普罗大众的必然选择。体验哲学的精髓———认知的无意识性、心智的体验性、思维的隐喻性,给认知语言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让它联通了自我认知、认知语言、哲学语言等研究领域,呈现出了非同一般的意义和价值。

上一篇:管理模式论文范文 下一篇:管理制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