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培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9 12:49:38

舆情培训总结

舆情培训总结范文第1篇

一是成立工作机构,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中共乡委员会书记任组长,分管乡长任副组长,其他8站所办负责人任成员的的网络舆情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办公室,负责对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由机关各办所、各行政村、企事业单位组成的近20人的网络舆情管理员队伍,负责网络评论引导、网络信息公开、加强与各社会论坛沟通联系等工作。管理员要求是中共党员,有较高的政治觉悟,熟悉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工作责任心强,熟悉国家计算机保密制度和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此外,通过不断宣传与发动,形成由本地社会论坛网友自发组成的网络舆情引导志愿者队伍。

二是健全工作机制,规范网评行为。上半年,乡率先制定出台《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网络评论引导工作的相关规定》、《重大网情信息处理办法》共3个文件,建立日常联系协调机制、网络舆情分析处置机制、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培训学习机制、网络舆情通报制度和保障激励机制共6项制度,召开了4次网络舆情信息工作会议,明确网络舆情管理员的职责和工作方法,提前作好重大网络舆情的应对准备。今年上半年,乡网评队伍已对天涯、等3个论坛的多个帖子进行了及时介入和正确引导,并在每月月底,对本月舆情信息进行总结归纳,形成书面材料上交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领导小组。

三是夯实网评基础,激发工作热情。乡组织办为20位网络舆情管理员提供上网必备的工作条件和经费保障,并将网络舆情工作纳入年度工作绩效考核;同时,结合今年“群教”活动,在全乡网络舆情管理员中开展争先评优活动,对优秀工作者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充分调动网络舆情管理员的工作积极性。

四是加大培训力度,强化素质建设。乡以政策讲解、组织方面业务培训、交谈研讨等多种形式为抓手,进一步加强网络舆情管理员思想和业务素质教育,使网络舆情管理员充分了解乡党政领导和干部队伍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建设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引导网络舆论的主导能力。

舆情培训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风险管理 分析研究

一、声誉风险的演变阶段和应对

(一)萌芽阶段

一是从以人为本的角度体谅客户的感受,给予客户力所能及的安抚和帮助。对于确属本行过错的,应及时承认错误,给予合理的补偿,求得客户的理解,及时化解矛盾。二是对于微博方面的投诉和信息,可以主动联系求证,请求博主删帖。对于记者采访,可以给予婉拒,并联系其主管部门说明情况,避免报道。

(二)发展阶段

一是与当地主流媒体联系,确保负面报道不刊发、不转投、不转载;新闻媒体到基层网点采访时,网点负责人及一线员工在热情接待的同时,必须立即报告,在较短时间内做出应急反应。二是对事件进行分析,对于双方均有过错的或我方无过错的,应积极进行磋商,对于对方恶意诽谤或攻击银行的,应积极求得当地政府、公安和宣传主管部门的支持。三是积极引导微博舆情导向,通过组织微博评论员对事件给予澄清,分散观点,引导网络评论向有利于银行的方向转化。

(三)爆发阶段

一是明确统一的披露口径,任何部门和个人未经批准不得擅自披露或相关信息,防止因为发言不当导致矛盾进一步恶化。二是及时给予正面引导,对于银行确无过错的,要及时澄清;对于银行业务或产品有瑕疵的,要及时更正并给予说明;对于银行确有问题或过错的,应联系主流媒体减少报道,重点抓主要渠道进行阻断和深埋,避免或减少后续深度报道。微博方面,可以联系关系较好的知名博主进行引导性评论。三是积极做好主管部门和监管部门的沟通解释工作,求得理解和支持,减少事件处理过程中的被动性。

(四)消除阶段

在风险爆发的末期阶段,虽然主要媒体可能已不再进行后续报道,受众的焦点已转向其他热点,但仍不可掉以轻心。舆情监测团队要密切关注动向,防止事件重新被炒作成为热点。

二、声誉风险应对措施

(一)明确管理责任,强化指导培训

1.健全制度,明确责任。要建立健全声誉风险管理相关规章制度,明确辖内新闻维护、声誉风险管理的维护与管理责任,积极主动地创建、维护、巩固和提升建行的良好声誉,对各类投诉要在第一时间按要求如实报告,并及时、主动、果断地采取相应措施化解风险,严禁拖延或瞒报等行为的发生。

2.强化培训,提升技能。为提高全行上下对网络舆情监测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增强全体员工研判、应对、处置网络舆情的能力,对上级行的声誉风险管理培训要作及时的转培训,并通过专门会议、条线学习等方式加强培训。

3.把握关键,源头预防。要积极引导员工主动维护银行的声誉,将声誉风险管理文化渗透到每一个工作岗位和环节。及时向辖属各单位发送工作提示,重点关注客户投诉,收费、类业务等热点问题并及时妥善处置。

(二)确定监测重点,加强日常管理

1.明确监测重点。在坚持舆情监测“早中晚一日三搜”的前提下,进一步扩大信息采集面,将搜集触角从网站论坛延伸至博客、微博、即时通信工具及音频视频等传播媒体,在“拓面”、“提效”、“提质”上狠下工夫,确保负面舆情得到及时发现和妥善引导。

2.规范信息披露机制。必须明确未经相关领导或办公室同意,任何单位和员工不得擅自接受媒体采访,不得擅自在互联网上建行的任何信息。

3.加强媒体关系维护。把媒体当作重要客户,加强与当地市场化媒体、网络媒体关系的维护。组织开展主题采访活动,邀请媒体记者实地采访,大力宣传建行在落实宏观政策、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和服务社会民生等方面的成果。加强与各类媒体的沟通联系,搭建起良好的协调交流平台,分层次做好与当地媒体高层、编辑、记者的对接与沟通,通过战略合作、栏目合作等形式,达到沟通与宣传的双重效果。

(三)积极迅速处置,做好正面宣传

1.优化负面舆情处置步骤。针对网络舆情的内容和形式,一是在第一时间、第一地点予以正面跟帖,做好引导、解释工作;二是及时报告反馈信息。积极向省行汇报,争取政策、技术支持;三是调集一切力量查找源头,快速识别舆情真伪,有针对性地开展危机公关。尽最大努力找到发帖人,了解发帖原委,用心交流,消除发帖人疑虑与不悦,争取理解与支持。在得到发帖人的正面回应后,再与当地党政、媒体联系,对可能引起扩散的帖子进行删除;四是反查制度完善与合理性,进一步做好规范工作;五是整理、分析案例,认真总结,全员培训,举一反三。

2.做实收集分析通报工作。声誉风险事件处置结束后,要及时召开专门会议,对声誉风险事件应对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评估,深入分析声誉风险事件产生的原因,总结事件处置的经验和教训,建立健全有关事件处置预案,弥补相关管理漏洞,健全声誉风险管理机制,并及时组织有侧重点的内部培训,进一步提升全行员工应对舆情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舆情培训总结范文第3篇

2011年5月武汉市某区宣传部文明办工作总结及6月工作计划

理论科

1、完成硚口区在线理论学习平台服务器测试;

2、全区单位重点调研课题;

3、参加全省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经验交流会和理论工作座谈会;

4、召开建党90周年征文部署会,组织理论文章参加全市征文活动;

5、组织召开《“庆祝建党90周年?党的光辉历程”报告会》;

6、与区房产局对接,制作区政协《加快公租房建设,切实缓解中低收入居民住房难》调研课题标书;

7、编发2011年第4、5期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自学参考资料。

新闻科

1.组织汉正街地区老鼠街、十三行市场关闭活动系列报道;

2.在汉正街地区广泛开展查处“住改非”行为宣传活动;

3.对汉正街综合整治和搬迁改造各项活动积极组织媒体报道,如汉正街市场工商“打假”专项整治,汉正街东片打击“住改非”行动,东富商城打围等;

4.接待市“治庸办”安排记者对我区政务中心采访活动,并积极组织省市各大媒体宣传报道我区治庸问责活动开展情况;

5.应对“5.19”长丰大道楼房垮塌事件境内外媒体报道及其他数起突发事件处置;

6.对硚口民族工业博物馆开馆等区重大活动组织密集报道;

7.对楚天都市报报道汉正街无证幼儿园作善后处理。

宣教科

1、每天向市委宣传部报送舆情信息5-8条;

2、开展舆情调研,召开相关街道拆迁座谈会;

3、召开2011年全区舆情信息工作会议;

4、开展建党90周年系列活动,印发《关于做好硚口区纪念建党90周年各项宣传教育工作》的通知;

5、举行硚口区庆祝建党90周年“党的伟大历程”报告会;

6、区委纪念建党90周年文件宣传教育部分报送;

7、全区纪念建党90周年相关活动跟踪部署;

8、区政研会年审相关工作协调联系;

9、曾照慧、易虎见义勇为先进群体宣传后续工作;

10、向市委宣传部报送我区先进典型董明;

11、组织部分骨干舆情信息员参加全市舆情信息培训班;

12、部署参与全市“书写大武汉——万人书法大奖赛”活动;

13、慰问我区先进典型姚大建;

14、向市辛亥革命筹备办报送我区重大活动。

办公室

1、关于全区文化产业发展两个文件的修订工作;

2、“十个全覆盖”工作自查总结;

3、“治庸问责”优化投资发展环境相关工作;

4、“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相关工作;

5、“创先争优”相关工作;

6、“结对共建”相关工作;

7、公务员津补贴实施情况清理自查工作;

8、报送公务用车情况登记等表格;

9、其他日常工作。

文明办

1.组织开展了食品安全承诺服务活动;

2.深化文明行动计划,开展了文明过马路周末劝导活动;

3.召开了全区2011年精神文明建创表彰工作会和未成年人工作联席会;

4.完成了“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第三届武汉市道德模范”的推荐评选;

5.评定了全区首届“我身边的好人”;

6.完成了30%社区市民学校申报工作;

7.公布全民教育周“一节好课”选题内容,各街道确定上报课题;

8.全市“童心向党 红歌永唱”比赛报名准备工作;

9.报送“童心向党 红歌永唱”活动总结;

10.组织董明为全区未成年人作了一场励志报告;

11.深化“十万市民进课堂”工程。按月开展

€´º€á€ 全区市民教育讲坛《文明家庭和谐社会—家庭礼仪面面观》。

宣传部(文明办)2011年6月工作安排

理论科

1、启动硚口在线学习平台,在全区开展在线选学活动;

2、制发通知,巡视督导全区各单位中心组联组学习;

3、调研部分单位抽查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推进情况;

4、组织“社会管理的创新与科学化”区委中心组专题学习会议;

5、组织召开全区“十佳调研报告成果转化观摩会”;

6、参与区政协调研课题招标,中标《加快公租房建设》课题;

7、组织撰写硚口区民族工业博物馆有关文章;

8、制发通知,启动全区学习型党组织评比表彰活动;11、网上学习通知,学习“庆祝建党90周年?党的光辉历程”报告会。

新闻科

1.组织报道端午期间张隽先画册签售活动;

2.组织报道易家街成立揭牌仪式;

3.日常舆情监控活动;

4.继续对汉正街专项整治行动组织媒体报道;

5.组织迎接建党90周年活动系列报道,发掘基层党员好人好事并积极宣传。

宣教科

1、每天向市委宣传部报送舆情信息5-8条;

2、开展舆情调研,编发舆情动态;

3、部署纪念建党90周年干部群众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活动;

4、收集“书写大武汉——万人书法大奖赛”参赛作品;

5、区政研会年审正式启动;

6、收集政研会相关论文,推荐上报市政研会;

7、筹备召开政研会年会,召开相关协调会;

8、第二届“十大和谐硚口建设者”评选启动;

9、与区残联联合举办“阳光洒满爱的家园——硚口区残疾人事业向建党90周年献礼”大型主题颁奖典礼暨文艺演出;

10、宣教科2011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安排;

11、到开发区民族工业博物馆调研,编发相关舆情动态;

12、到原申新纱厂旧址调研,编发相关舆情动态。

办公室

1、迎接全省机关档案工作目标管理考评工作;

2、2011年上半年两型社会建设工作总结;

3、“治庸问责”优化投资发展环境相关工作;

4、“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相关工作;

5、“创先争优”相关工作;

6、“结对共建”相关工作;

7、部分人事工作;

8、公文、信息、会务、财务等日常工作。

文明办

1.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巡视窗口单位、市场;

2.市级以上文明单位培训或联谊会;

3.拟定2011年全区文明创建考核办法;

4.拟定文明单位长效管理办法;

5.开展文明创建工作培训;

6.董明志愿者服务队挂牌;

7.志愿者联席会工作会议;

8.建立全区市民学校建设标准,创评第二批“示范市民学校”,推进“达标市民学校”创建;

9.市民素质调研;

10.硚口区中心学校挂牌;

11、新申报社区市民学校调研硬件建设情况;

€´º€á€ 12.开展首届全区“我身边的好人”表彰活动,编印《“我身边的好人”事迹选》;

13.通过网络、媒体等等渠道,宣传道德模范事迹;

14.与教育局探讨道德档案的运用方式和“美德少年”荣誉的运用方式;

15.深化“十万市民进课堂”工程。按月开展全区市民教育讲坛:《员工职业化素质》;

16.参与大城管管理系统的建设,六月份完成试运行准备工作;

17.分解2011年版《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

舆情培训总结范文第4篇

一、建立网络舆情收集引导机制的意义

网络舆情是指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公众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的有较强影响力、倾向性的言论、观点、意见和情绪等表现的总和。网络舆情表达快捷、信息多元、方式互动,具备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它具有直接性、多元性、突发性、隐匿性、扩散性等特点。企业、私营业主、个体工商户、消费者等服务对象在互联网中发表各类言论,提出许多问题,迫切需要与工商部门进行信息沟通、反馈,但由于互联网信息的海量,未建立一套有效的互联网信息筛选分析机制,工商部门不能及时获取相关诉求,导致信息不共享、信息单边传递、信息不能及时反馈、无法建立信息交流等情况。建立一套有效的互联网信息筛选分析机制,并建立信息沟通交流平台、及早收集网络舆情、及早研究网络舆情形成和发展规律、及早对可能产生的现实危机的走向、规模进行判断,对于正确引导网络舆论,掌握工作主动权,促进工商各项工作正常有序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建立网络舆情收集引导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快速有效的网络舆情收集机制。目前,工商部门建立的舆情收集手段大多只停留在人工收集筛选阶段,没有与网络舆情监测和舆情分析相匹配的技术手段。在舆情危机事件发生后,难以从互联网海量信息中及时有效地获取深层次、高质量的网络舆情信息,往往造成舆情危机事件引导处置工作的被动。由于网上信息量十分巨大,我们必须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网络舆情予以分析与研判,从而得出精准的研判结论。

(二)缺乏快速有效的网络舆情研判分析机制。网络舆情的研判分析机制是对网络媒体上舆情的定性与定量给出的一种价值和趋向判断的过程。网络舆情的研判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对网络舆情进行日常性和持续性跟踪与搜集。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网络舆情信息库;二是针对某一突发事件或某一特定任务进行有针对性的研判工作,任务完成则舆情活动便随之结束。这就需要建立快速有效的研判分析机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网络信息进行科学采集、上报、归并、整理、汇总、分析和研判。

(三)缺乏预防和引导网络舆情的管理机制。由于网络舆情的理论研究刚刚起步,再加之管理主体缺位等原因,导致网络舆情的产生、传播、处置、引导的全过程管理机制极不完善。而网络舆情则能以惊人的速度传播。短时间内得到数以万计网民的共鸣,具有极强的渗透性和集群效应。这就迫切需要尽快建立和完善预防、引导网络舆情的管理机制。

(四)缺乏网络舆情信息收集引导专业人员。有些部门对网络舆情不够重视,缺乏紧迫感和危机意识。不注重专业人员的培训,不善于和新闻媒体沟通。特别是对各种网络舆情危机不能进行科学预测、研判和引导。

(五)缺乏网络舆情预案演练。从现有情况看,一些地方对工商网络舆情工作缺乏前瞻性和预见性,没有编制网络舆情预案,更没有进行网络舆情预案演练,舆情发生时,往往措手不及。

三、建立网络舆情收集引导机制的对策建议

互联网作为一块正在加速膨胀的思想阵地和“信息自由超市”,已成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工商机关如何应对网络舆情危机,及时掌握网络舆情动态,不断增强引导网络舆论的本领,掌握网络舆论主动权,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提高认识,建立和完善网络舆情领导体系。一是精心构建网络舆情监督组织机构。根据网络舆情监督工作的需要,成立网络舆情领导组、网络舆情监测组、网络舆情调查组、网络舆情反馈组,开展涉及工商网络舆情的监测、评估、预警和应对工作。二是要进一步加大政务和党务公开。凡是与工商职权相关而又不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事项都应当公开。三是抓好工商门户网站建设。把工商门户网站建设成为征求意见、网上受理、在线交流、咨询问答、网上展览等多功能有序整合的统一平台,引导群众正确认识当前社会的矛盾,理性合法表达诉求。四是抓好12315申诉举报处理反馈工作。把12315平台建成一个与广大消费者和人民群众信息互动的平台、畅通民意的平台、接受社会监督和听取群众意见的平台以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问题的平台,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和处理消费纠纷的能力,树立工商部门良好形象。

(二)分层管理,建立舆情收集监测引导机制。一是实行分层管理原则,按行政区划和管辖区域划分网络舆情收集、处置、引导级别,落实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纳入绩效考评,实行责任追究。二是落实网络舆情收集人员。负责每天对网络舆情开展日常监测和重点网站、重点论坛的网络巡查,对网络舆情进行汇总、登记和总结。三是建立网络舆情评论员机制。经常对网络舆情评论员进行网络舆情危机技巧的培训和训练,特别要加强如何对各种网络舆情危机进行科学预测、研判和引导的培训和训练。四是坚持对涉及工商网络舆情的发展走向、舆论热点、媒体关注焦点、舆情级别和程度及时、准确、全面掌握,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五是广泛征求社会各界人士对工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及时修正工作偏差。对服务对象的抱怨、过激行为要及时处理化解。六是建立和完善网络舆情收集一体化平台。要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建立网络舆情自动收集系统,对重点网络进行适时监测,对海量信息进行自动筛选、过滤,缩短网络舆情收集时间,切实做到早发现、早处理。

(三)科学分类,建立快速有效的网络舆情研判分析机制。一是网络舆情预测性分析研判。根据一定时期网络舆情发生的特点和规律,召开网络舆情研判例会。查找网络舆情信息产生的原因,认真核实网络舆情反映的问题,对网络舆情走向作出正确的判断。二是网络舆情提示性分析研判。采取日通报、周研判、月分析和重大事件专题研判等形式,加强网络舆情信息的层级研判。三是网络舆情动态性分析研判。对一些影响面大、可能导致事件升级危机的舆情信息,要密切关注事态发展,保持对事态信息的第一时间获知掌控,及时准确地把握网络舆情事件的动态性发展。四是网络舆情反思性分析研判。组织召开网络舆情评析会,总结交流网络舆情研判决策的得失成败。五是定期进行网络舆情预案演练。既要有危机发生后应对遏制危机、消除危机、重建或恢复正常状态的多套行动方案,又要通过实战演练或计算机模拟演练,以提高领导者的指挥能力和职能部门的应变能力。

(四)分级管理,建立网络舆情应急预警系统。一是按照涉及工商部门网络舆情的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将涉及工商网络舆情分为特大(I级)、重大(II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四个等级,具体分为红、黄、橙、蓝“四色预警”,并建立相应的应急预警机制。二是按照对网络的掌握情况对辖区内或活跃网站划分等级,分为极高、高、中三个等级,对重点网站和等级较高网站重点监测。三是第一时间上报网络舆情,建立与相关部门和单位稳定、顺畅、高效的快速联动机制,适时规范权威信息,掌握权威信息的主导权。四是针对各种类型的危机事件,制订详尽的判断标准和预警方案,保持对事态的第一时间获知权。五是对网上出现的重大舆论动向,及时向有关部门、领导和上级网络舆情工作办公室报送和反馈。六是加强与互联网管理部门、主流网络媒体的沟通交流,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舆情培训总结范文第5篇

摘 要 本篇文章针对网络舆情档案的价值展开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同时结合网络舆情档案的形成与笔者的自身经验总结出了几点可行性较高的管理措施,其中包括进一步提高对网络舆情档案管理的重视度、进一步完善网络舆情档案的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大对网络舆情档案建设管理的业务培训力度以及进一步完善网络舆情档案管理的考核体系等等,以期能够带来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 网络舆情 档案管理 档案价值

一、网络舆情档案的形成

纵观我国各个区域的网络舆情监管现状来看,网络舆情档案大致是通过政府督查室、网络办公室、民生服务热线办公室以及各个归口部门的工作中所获得的。其中,网络办公室的主要职责是对网络环境展开全天候的监管,按照事件的重要程度来划分档案内容,针对内含重要信息的资料需要将其送至政府督查室,再经由主要领导批示后,根据批示内容来形成督查通报,责令相关单位按照通报内容来进行落实。针对普通问题而言,在处理完成后要形成舆情专报,待领导单位查阅完毕后,将专报收归为档案。对于民生建议类的舆情,则要转交给有关部门来由专人进行网上答复。

除此之外,民生服务热线要针对公开电话、网络信箱、政府信箱、网络在线问政等多条诉求区渠道中所反映上来的意见与建议来进行处理,连同地方上的协调部门来共同督办,同时根据事件的重要登记来形成舆情专报档案。

二、网络舆情档案的重要价值

网络舆情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来说,在发展的过程中难以避免的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为了将其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我们需要将管理重点锁定在网络舆情的公关处理上,从根本上加大对解决网络舆情问题的重视程度,杜绝在网络舆情档案管理工作中所出现的随意性与不规范性,进而将网络舆情档案的真正价值发挥出来。

(一)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舆情档案是机关档案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领导决策制定的主要参考依据。档案管理人员要将得到领导批示的舆情档案进行归档处理,并根据档案内容来做好分类装订,以便在日后有重要经营决策制定时可以在第一时间拿出一手资料,大幅提高决策结果的科学性与可行性。

(二)为矛盾化解提供支持力量

在信息时代中,互联网成为了反映社会热点的重要渠道,尤其是对于一些生活水平相对落后的区域而言,网络媒体经常会曝光一些诸如拆迁补偿不合理、区域干部私收贿赂、环境污染以及交通不畅通等民生问题。这些现象虽然很多都经过了多次的报道与解决,但仍然无法达到群众满意,如果没有之前的处理意见作为参考,很容易在制定新决策时出现重复处理现象,这不仅无法帮助社会民众解决实际问题,反而还会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形成更大的社会安全隐患。为此,通过加大对网络舆情档案的价值管理,则能够妥善的化解这一矛盾。

三、加强网络舆情档案管理的相关措施

(一)进一步提高对网络舆情档案管理的重视度

各个地方上的管理部门要尽快建立起统一化的协调机制来专门处理网络舆情,同时还要指定牵头单位来对相关的网络舆情档案来进行归档处理。各个单位管理者也要结合自身的经营与发展现状来构建出完善的档案工作网络,从岗位中选拔1-2名优秀员工来作为小组组长,将网络舆情档案的搜集与整理工作交给管理小组来全权处理,确保网络舆情档案的规定时间与移交时间。

(二)进一步完善网络舆情档案的管理制度

为了能够将网络舆情档案的真正价值发挥出来,让档案管理人员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各个地方上的相关单位要严格按照《档案法》中的相关制度来着手改进,一方面要加大对硬件建设的投入力度,确保单位内的库房达到“九防”标准,同时还要配备好档案保管室、档案橱柜、防火设备以及除湿设备等,另一方面则要进一步完善各项档案管理工作的措施制度,将档案移交手续落实到位,结合档案管理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来设计网络舆情档案的借阅手续,避免档案乱借乱发现象的出现,杜绝档案信息的分散与流失。

(三)进一步加大对网络舆情档案建设管理的业务培训力度

单位管理者要加大对网络舆情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力度,传授给他们最新的档案归档整理规则与系统录入方法,同时还要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安全操作意识。除此之外,管理者还要有针对性的开展有关于网络舆情的知识培训,着重培养档案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让他们具备独自处理档案收集、档案归档等工作,并且可以在第一时间将威胁到档案信息的安全隐患排除在外。

(四)进一步完善网络舆情档案管理的考核体系

为了能够更好的适应信息化的发展要求,各个地方上的相关单位要将网络舆情档案纳入到自身年度文书档案系统的录入范畴之中,同时还要将网络舆情档案的收集与归档情况作为内部员工的年度考核重点,在现有的基础之上加大考核与监管力度。针对那些表现优秀且工作完成到位的部门予以奖励,针对那些工作出现纰漏且积极性不高的单位或个人则要下发整改责任书,责令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整改工作。

参考文献:

[1] 董喜林,付立秋.网络舆情应对策略探讨[J].现代情报,2014(5)

[2] 方福建,王国华,徐晓琳.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片面化呈现”的形成机理――基于网民的视角[J].情报杂志,2014(4).

舆情培训总结范文第6篇

以主流媒体为主的网络舆情监测机构是我国目前最成熟的监测机构,也是最主要的监测方式。如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新华网网络舆情监测分析中心等,一些地方主流媒体所属的监测机构也是区域网络舆情监测的主力军,如大众网大众舆情、大江网大江舆情等。这类监测机构依托媒介资源,聚合软件开发、统计学、传播学、社会学、公共管理学、经济学等多学科专业人员,符合舆情监测需要多学科融合的特点。这些监测机构开展网络舆情监测理论研究,点评网络热点舆情,总结其中得失,提升公众舆情素养,并通过这些开展公共网络舆情服务;同时应用其开展公共网络舆情服务的影响及成果对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等提供有偿服务,取得了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的双丰收。这类监测机构最具代表的是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该监测室成立于2008年7月,在网络信息搜集上,人民网舆情监测室重视搜索技术的应用,依托人民网舆情监测平台、中文报刊监测系统,辅以公众搜索引擎,在搜索引擎解决不了的区域补充人工监测,形成了网络信息收集的有效模式。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率先开通了舆情频道,设立舆情会商室,刊登热点舆情报告,各种舆情排行榜。通过这些方式,就网络舆论情况、网络热点事件的成因及规律,进行分析和总结。这些公共舆情服务,提升了公众的舆情素养,增加了自身的影响力,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同时,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根据不同的客户提供有针对性的舆情监测服务,推广其舆情监测平台,提供舆情分析报告和突发事件咨询顾问服务,指导舆情应对,还编辑发行《网络舆情》杂志,发行价为每年3000多元,被称为史上最贵杂志,目前已发行近20000份。此外还开展培训服务,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二、以研究部门为主的监测机构

以高校和研究机构为主的监测机构,如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舆情(口碑)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实验室,这些机构兼顾学术研究与舆情监测服务,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加以学理分析。如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的《中国社会舆情年度报告》、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实验室的《中国社会舆情与危机管理报告》等从网络舆情的角度注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态势,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影响。虽然,高校、研究部门为主的服务机构较为专业,但也不是万能的,其中很多机构存在覆盖面广、针对性不强或者实践经验欠缺等问题,难以就部门、单位做详细的跟踪、监测分析,往往只有在出现了重大网络舆情时才能提供帮助和参考。

三、以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为主的舆情监测机构

随着网络舆论的加强,引起了社会各方对网络舆论的重视。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成立舆情监测机构以期通过网络加强了解公众对本部门、本行业的意见建议,减少网络负面舆论对自身的影响。这部分监测机构个体规模不大,数量多,专业性比较欠缺。目前这类监测机构大都由部门及单位所属的宣传等部门代为管理,少有独立的监测机构。监测的方法主要有日常监测和应急监测,监测范围涵盖新闻网站、社交网站、论坛、微博等。日常监测用日报、周报、月报、年报等形式,应急监测就某一舆情事件进行专题监测,以快报、专报等形式呈现。监测手段主要以人工监测为主,也有辅以监测系统监测或购买舆情监测机构的服务等。人工监测无法顾及海量的网络信息,很难对网络舆情作较为全面的梳理、统计、分析,只能就一件事、对一个点作报告。相比之下监测系统、监测信息更有针对性一些,但因目前市场上的网络舆情监测系统本身存在缺陷,所以监测的准确性还有待加强。

从以上四种监测方式可以看出,我国网络舆情监测行业比较粗放,监测的方式与机构自身实力的强弱有很大关系。从行业整体看,还是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缺乏能指导行业运行的理论基础,同时,网络舆情监测软件技术也有待深入开发、专业的网络舆情监测人员也比较短缺。网络舆情监测行业是一个新兴行业,如何促进其整体发展,还需要在实践发展中,从技术、人才和行业的整体布局上做出进一步的探索。

舆情培训总结范文第7篇

一、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员队伍的现状及问题——以上海部分高校为例

笔者曾就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员队伍建设问题,对上海16所高校进行抽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上海部分高校在网络舆情管理及队伍建设方面还存在诸多薄弱环节。

1、从体制设置看,上海部分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构的设置还不健全。有50%的高校没有设立专门从事或参与处理网络舆情工作的机构。即使一些高校设立了网络舆情管理相关的机构,挂靠的单位也不尽相同。宣传部、学生处、团委等都成为挂靠单位。党委办公室等实际上承担了舆情处理的中枢协调机构。

2、从人员构成来看,专门从事网络舆情管理工作人员相对缺乏。80%的高校舆情处理工作人员都是兼职人员。专门的舆情工作队伍、网络评论员占比较少。在遇到突发舆情事件时,缺乏网络意见领袖进行有针对性的舆情引导。

3、从队伍培训来看,网络舆情骨干的培训次数较少、方式单一。演练机会少和工作要求高,是高校舆情工作者面临的困难之一。其原因主要是网络突发事件的发生概率较低,容易导致高校忽视网络舆情队伍建设;同时一旦发生网络突发事件,又要求快速及时处理,这样就对处理突发事件的骨干提出更高的要求。调查显示,13%的高校没有任何培训,44%的高校培训频率仅为半年一次,单次培训时长仅为几小时到一天。

4、从专业技能看,舆情引导能力欠缺。调查显示,在遇到网络突发事件时,87.7%的高校仅仅是通过定期值班监控来“应对”网络舆情的突发事件,而主动相关信息的只占到总数的50%,进行主动引导的高校不到20%。舆情热点研判、事件处置和舆论引导是各高校网络舆情工作者最缺乏的能力。舆情热点研判能力和舆情事件处理能力的缺乏将直接导致高校网络舆情工作在面临突发事件时处于被动的位置。实际上,舆情引导能力是将“被动”转为“主动”、把“危机”转为“良机”的更高层次的能力,而高校却往往比较缺乏。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想见,即便是网络条件相对较好、思想观念相对开放的上海高校尚且如此,内地高校的情况可能更不容乐观。因此,加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员队伍建设现实的迫切性,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三、高校舆情引导员队伍的建构设想

一般而言,突发事件所带来的不确定性较一般性事件更为显著,而且由于受众缺乏亲身体验的机会和缺乏信息渠道,在“沉默的螺旋”效应和“第三人效应”下,对引导性信息的依赖度大为增加。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员作为突发事件的主要应对者,如果能利用网络工具有效地发挥自身的议题建构作用,引导受众正确认识突发事件的真相,对于引导舆论、安定情绪,妥善解决事件具有重要意义。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员队伍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从多方面着手。根据上海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员队伍的现状,我们总结探索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员队伍的建构三级模式,即“核心舆情引导员队伍”、“校园舆情引导员队伍”和“社会舆情引导员队伍”三个层次结构。

(一)加强核心舆情引导员队伍建设。核心网络舆情引导员队伍是指学校专门机构管理、接受专门机构安排专业从事网络舆情管理的师生队伍。网络舆情专门管理领导机构主要负责统筹协调网络舆情管理工作,是舆情工作的指挥部;核心舆情引导员队伍是高校专门从事网络舆情信息监测、搜集、上报、处置的师生,一般学生较多。这部分成员可以有三部分构成。首先,专门从事舆情事件处理的教师队伍。一般专职较少,以兼职为主。以挂靠在宣传部、学工部、团委、网络中心等部门为主,部门名称各异,“网宣办”、“网络办”、“网管中心”、“网络舆情分析研判中心”等。这些教师一般具有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思想政治教育、新闻学等背景,具有专业的网络舆情处理能力;第二,网络舆情助理员队伍。他们是舆情工作的核心力量,是网络舆情的观测者,是高校舆情工作的“眼睛”。该队伍一般以30-50人为宜,以有直升资格的高年级本科生和低年级研究生党员骨干为主。这些同学时间比较充裕,思想相对成熟、可靠,服务时间较长。他们平时对网络舆情信息进行搜集、汇报。在遇到突发舆情事件时,可以主动在网络上官方回应,也可以联系专业公司进行处理或者与负面信息的网络媒体进行交涉,还可以联系上级主管部门协助进行处理,或者组织人员发帖进行引导等;第三,一些公共网络社区的主要管理者。如论坛的“坛主”、区长、版主等,也包括贴吧的吧务管理组、人人网公共主页管理组、官方微博及附属单位微博的管理人员、相关QQ群的管理人员,相关MSN群、飞信群的管理人员等。这些管理成员是舆情引导的关键队伍,他们能够以普通网友的身份在关键时刻释放关键信息,澄清事实,引导舆情的健康发展。

(二)加强校园舆情引导员队伍建设。校园舆情引导员是指不定期在网络、媒体上相关信息、经常能引起网友和媒体注意的校内师生,包括舆情研究人员、专业教师、辅导员、学生骨干、网络意见领袖等。他们经常以专家、社团骨干、辅导员等身份活跃在媒体和网络上,涉及专业、思想政治教育、社团活动等相关的信息,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他们阐述本职工作,也同时在宣传高校的学术研究能力,塑造学校的良好形象。学校相关部门平时可与他们保持密切联系,经常向他们沟通 校情,倾听他们对学校发展的看法。一旦网络上发生涉及高校的负面舆情信息,他们可以第一时间知悉并向学校反馈,同时获得学校关于舆情事件的口径,有意识地引导舆情的健康发展。高校学生社团、党员骨干、专家学者众多,他们熟悉新媒体语言和网络环境,是校园舆情的“当事人”、“知情人”、“把关人”、“引导人”,在舆情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加强社会舆情引导员队伍建设。这支队伍与高校虽无直接的隶属关系,但是却可以和高校保持密切、友好的关系。他们或人数众多、或专业性强、或反应敏捷等,具有多方面的优势。他们可以包括多个群体。第一,专业的网络公关公司。目前网络水军和网络推手在网络上比较活跃,他们多属于网络公关公司类型。网络公关公司的社会属性姑且不论,他们毕竟在许多方面有引导舆论发展的能力,他们具有隐匿性强、通晓网络操作规则、熟谙大众接受心理、具有深远影响力等的特点。 “网络水军”对议程设置产生巨大影响,具有强大的舆论制造能量,能转移受众的注意力,从而引起社会的关注。高校在处理突发舆情时不能忽视网络水军的作用,网络水军由于人数众多,深谙“网道”,因此能够对舆情事件产生极大的影响。高校可以尝试和一些京、沪、粤等大中小型专业的网络公关公司保持适度的互动关系,策划主题,“营销”和推广学校形象,向社会传播高校正面形象,引导舆情事件的正确走向。第二,社会网络意见领袖。根据两级传播理论,意见领袖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具有举足重要的作用。目前微博是新媒体的代表性媒介,影响较大的微博意见领袖,动辄数万,更多者数十万、数百万。著名演员姚晨截至2013年1月初粉丝已达3200多万。根据“沉默的螺旋”(Spiral of silence)理论,当网评的声音倾向于赞同某一观点时,与其相悖的观点将渐渐失去支持,个体网民对舆情事件观点将最终与大众的态度趋于同步。微博意见领袖发一条微博就能被粉丝评论数万条,转发更是不计其数,影响力非报纸、广播等能比。高校如果与这些意见领袖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能够在舆情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向他们解释,借助他们的转发、评论将真实、正确的信息传达给更多的社会公众,则对澄清谣言、引导舆论走向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三,校友群体和社会其他友好人士。很多高校建校几十年、上百年,培养了数万、数十万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的栋梁之才。很多校友关注学校发展,心向学校,向学校捐款捐物回馈学校。也有很多高校(如上海交通大学)在全国各地甚至全球各地(美洲、亚洲、大洋洲等)成立校友会,联络和团结散布在各行业各区域的校友。发生在高校的舆情事件通过校友会等组织向校友转达正面和真实的信息,取得校友的支持和理解,再通过他们向社会传达正面信息,将会取得意想不到引导效果。在这个环节,校友会将发挥协调作用。

三、舆情引导员队伍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舆情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信息监测、紧急预警、及时上报、妥善处理、科学引导,是舆情信息工作的主要内容。每个环节对从事舆情工作的人员都有很高的要求。特别是对舆情引导员的组织纪律性、信息敏感性、技能专业性等,都有很高的要求,需要注意加强各个环节的管理。

一是要慎重选人。舆情信息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甚至某些信息具有性质。这就要求舆情引导员能够迅速把握舆情热点、准确分析舆情现状、预测舆情发展走势,要求他们最好具有计算机、新闻、政治学、社会学、统计学、情报学等专业背景,而且要熟悉网络文化,关注新闻时事和热点话题,对公共事件有客观及深刻的见解,能够吸引网友的注意。同时,要有一定的组织纪律性,能够有大局意识、品德端正、心向学校,团结协作,执行口径,不出偏差。因此,选人用人要特别严把“入口关”。

二是要加强培训。针对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员专业队伍素质不高的问题,高校应加强专业舆情工作人员的培训。一是可以定期或者不定期邀请专门的网络舆情研究学者、传媒领域的权威、网络公关公司、社会网络意见领袖等从社会学、心理学、舆论学、传播学等多个学科角度进行综合培训,同时增加模拟情景操作演练,注重应用新技术,培养他们在舆情引导各个环节的技能。经过系统培训,使骨干逐渐具备意见领袖的素质。事实上,“网络意见领袖”不但要具备独特的见解、高超的语言把握艺术、敏锐的感知、敏捷的反应速度、活跃的在线状态,而且要有设置议题、引导走向的能力。特别是微博时代,成为意见领袖难度更高,但如果掌握技巧,可能会更容易。

二是要加强管理。舆情引导员构成成分复杂,人员流动较大,要注意在组织发动、信息传递、方向引导等方面的科学管理,注意加强流程、纪律、方法等方面的规范要求。特别是成员管理,高校可以采取情感沟通、参观母校、提供培训等多种多样的方式,强化他们的认同感、归属感。坚决杜绝“泄密”、“反水”等负能量的出现。

“真正的批判要分析的不是答案,而是问题……每个问题只要已成为现实的问题,就能得到答案。” 近年来与高校相关的舆情事件呈现“高发”趋势,而许多高校却在舆情引导方面凸显“引导力”的薄弱与缺位,尤其是当前不少高校的舆情引导员队伍还没有建立起来。这或许已成为马克思所讲“现实的问题”在目前高校舆情引导方面的现实反映,希望能引起诸位同仁的重视。当然,本文也只是一点初步探究,重在抛砖引玉。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舆情培训总结范文第8篇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思想意识日趋多元化,社会利益矛盾突出的社会转型期,公共卫生事件、安全事故、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时有发生,这些突发事件具有很强的新闻性,同时也具有相当的敏感性。随着自媒体的迅猛发展和新技术的普及应用,信息传播和舆论生成的渠道之多、速度之快前所未有,舆情态势日趋严峻。

“不日新者必日退。”新形势下的舆情应对关乎社会稳定和党和政府形象,是检验执政能力的重要指标,提高突发事件的舆情应对能力和水平,应当成为党政领导干部的必修课。

当前突发事件舆情应对中存在的问题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环境破坏和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紧急事件。具有突然爆发、情势紧迫、变化难料、危害严重、关乎公众利益、社会关注度高等特点。

根据性质和机理不同,突发事件主要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当事方在突发事件中的媒体应对策略,直接影响到事件的发展以及处理。

当前,在突发事件的舆情应对中,普遍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对舆情应对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危机意识淡薄。一些地方预警和应急机制不完善,一些干部的信息获取能力和危机公关意识欠缺,丧失了掌握信息、引导舆论的主动权。而且由于种种原因,对突发事件瞒报、漏报、迟报的现象依然存在,许多本可在初始阶段就能化解的矛盾,由于应对不力导致事件扩大化,造成严重后果。

对舆情的研判不够及时准确。正确、快速的分析研判,是成功处理突发事件的重要前提。遇到突发事件,有的地方没有立即组织涉事单位负责人、有关专家和业务骨干进行研判,或没有坚持多层面分析、多角度思考、全方位评估,从而出现误判错判的情况。

部门联动机制尚未完全形成。许多危机处理不力的案例都有一个共同的症结:没有迅速统一口径,导致前期信息出口过多,造成被动。危机的解决需要各部门之间的通力合作,但原有的行政归属、权限以及“各自为政”的观念成为障碍,导致出现无法迅速形成合力、无法迅速链接、无法迅速协调等问题,不但一再延误时机,甚至导致危机。

善待善用新闻媒体理念有待强化。在当前舆论监督大行其道并大显身手的网络时代,有的突发事件处置者还在用传统的思维和管理方式来对待媒体,没有认识到媒体的地位和作用,更没有摆正自身与媒体的关系;又或不尊重新闻传播规律,不坦诚对待记者,无法争取到对方的理解和支持。

突发事件中的舆情应对原则

根据突发事件的特性,其舆情应对应该遵循及时准确、公开透明、规范有序、科学适度的原则进行。

及时准确。公众高度重视突发事件,媒体视突发事件为争夺受众的重大题材,都希望在第一时间获知突发事件的准确信息。随着网络的普及,突发事件能瞬间扩散和广泛覆盖,成为舆论热点。因此,突发事件发生后,党政部门如果不及时权威信息,正确有效引导舆论,网上的不实信息和言论就会误导公众,导致事态扩大。事实证明,当突发事件发生后,党委政府相关负责同志必须第一时间赶到事发现场、第一时间了解事件情况、第一时间落实责任主体、第一时间制定对外口径、第一时间准确信息、第一时间跟踪研判舆情、第一时间组织权威评论、第一时间回应社会关切、第一时间进行问责处理,从而抢占第一落点,形成“首声效应”,引领舆论导向。

公开透明。渴望真相是人的天性,尤其是自媒体的网络时代,真假难分、刺激眼球的“内幕揭秘”充斥网络。因此,突发事件发生后,如不及时公开真实情况,一些捕风捉影的的小道消息甚至谣言就会迅速传播,给事件处理和政府声誉带来负面影响。早在1906年,“现代公共关系之父”艾维・李就指出:“坦率而公开的向报界和公众提供迅速而准确的消息是处理公共危机的关键。”突发事件发生后,信息是否公开透明,能否满足公众知情权和监督权,对于化解危机至关重要。正因如此,2007年1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明确规定,各级政府部门必须及时、准确、客观、全面地有关事件的新闻信息,对于瞒报、谎报、迟报、漏报而延误处置时机或造成重大影响的,要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规范有序。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突发事件新闻和舆情引导工作,相继出台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对突发事件的信息和新闻报道做出明确规定。在突发事件舆情应对中,政府一方面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行事,树立自身的良好公信力;另一方面,又要坚持有序引导的原则,以客观理性的处置方式,回应社会特别是网络上出现的虚假、失实传闻,使舆情朝着理性、平和的方向发展,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科学适度。在突发事件的舆情引导中,党委政府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坚持戒堵宣疏、科学适度的引导原则,管理但不压制,沟通而不放任,以疏为主,因势利导。一要迅速开放传播通道,迅速持续地公布信息,让公众及时了解事态和处置情况。二要有效控制信息导向,牢牢把握舆情引导主动权,指定专门机构和人员负责事件信息的对外,并事先评估信息可能引发的各种反应。三要努力通过各种渠道消除谣言,降低负面影响。四要把握说话分寸和把准发言表态的尺度。

构建科学合理的舆情处置机制

舆情处置机制是指舆情应对各个环节所需的运行方式,目的是确保应对工作有序规范,增强科学决策、高效处置的胜算。

媒体应急机制。未动先谋,有备无患。当前,各地各部门高度重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工作,作为其中重要一环,制定媒体应急预案,做好舆情应对准备,有利于超前反馈、及时反映、防患于未然,增强信息主动性,掌握处置工作主动权。突发事件发生后,能否按照事先制定的媒体应急预案,及时披露信息、引导报道方向,往往决定舆情应对的成败。

网络监管机制。我国现有6亿多网民,在突发事件发生、发展、处置过程中,政府应加强网络信息管理,按照“谁经营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和法律保障,规范传播秩序,净化网络空间,防止因虚假信息、谣言猜测、恶意操作误导舆论。

舆情研判机制。舆情研判就是运用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对各类舆情信息进行梳理、比较、分析,力求通过表象认清本质,把握舆情走向,提出对策建议,辅助决策参考。突发事件发生后,要立即组织涉事单位负责人、有关专家和业务骨干进行研判,坚持多层面分析、多角度思考、全方位评估,快速精准研判,制定针对性强、操作性强、可防可控的应急措施。

新闻机制。新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有关各部门密切配合。突发事件发生后,除了召开新闻会,还应重视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的作用,并通过在主流媒体上新闻通稿、网络在线访谈等形式,让记者和公众及时了解事件情况和处置进展。

媒体服务机制。服务媒体是善待媒体的题中之义,党委政府要增强媒体服务意识,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一是做好信息服务,为各级各类媒体主动提供更便捷、更丰富、更专业的服务。二是要做好协调服务,在媒体和采访对象之间发挥好桥梁纽带和沟通协调的作用。三是做好后勤服务,可建立“一对一”媒体对口联系服务制度,有关部门应积极帮助媒体解决采访报道遇到的困难。四是做好培训服务,定期举办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现行政策法规、经济社会形势、新闻采编业务等专题培训。

联动合作机制。突发事件发生后,当事方应迅速向上级部门报告,争取上级部门领导的理解和支持,赢得工作的先机。同时,迅速与涉事单位沟通,真诚分析形势,形成合力,共同应对,确保事件正确处理;迅速与友好人士联系,及时整合行政、媒体等各种资源,积极争取支持和帮助。

舆情培训总结范文第9篇

200*年以来,我县宣传信息工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三贴近”要求,紧紧围绕全县工作大局和全县宣传思想工作的目标任务,着力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变化,着力反映干部群众的思想动态,着力反映重大事件和突发事件的社会舆情,着力反映宣传思想工作的新举措、新经验、新进展。200*年分别向省、市委宣传部报送舆情信息80多条,被市委宣传部采用29条,被省宣《宣传思想工作》和《**宣传信息》采用4条,为各级领导掌握社情民意、分析形势、推动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全年共组织撰写宣传理论调研文章30多篇,其中**部长的《挖掘和弘扬地方特色文化的几点思考》被《**宣传信息》和《**宣传信息》专期刊登。回顾过去的宣传信息工作,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领导重视,在队伍建设上下功夫。抓好舆情信息工作,队伍是基础,领导是关键。200*年,**部长上任伊始,对舆情信息工作极为重视,多次就信息工作进行批示并提出具体要求。他在全县宣传舆情信息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求各单位各部门要切实把舆情信息工作摆上议事日程,明确分管领导,指定专人负责,按照工作安排,切实做好“两个建设”,即舆情信息报送网络和舆情信息队伍的建设。专门邀请市委宣传部综合调研科科长**作了业务知识专题讲座,对相关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在全县基层各乡镇、各机关单位抽选40多名人员,成立了通讯员队伍,邀请**日报社总编**同志对他们进行业务培训,提高写作水平,促进了信息收集工作面上展开,确保信息质量。各单位各部门把那些能力强、作风硬、素质高、业务精的干部放到舆情信息工作岗位上。安排他们列席重要会议,参加有关重要活动,阅读有关重要文件,跟随领导调研,了解各部门和基层的工作情况。保证了舆情信息队伍工作人员的素质,为下一步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明确职责,在工作机制建设上下功夫。一是执行审核把关制。基层各单位撰写的信息、调研由部办公室把关并及时报送。二是实行全员参与制。部机关在确定1人为信息员的基础上,各科室做到人人重视信息和宣传工作、人人参与信息和宣传工作,对涉及到本科室业务工作的部署、贯彻、落实及对有关问题的建议、反映时,与部办公室通气,共同研究确定信息采写意见。对一些重点课题、重要信息和重头稿件的撰写,充分发挥集体智慧,集中优势力量,加强集体攻关。三是落实检查通报制。重点抓好对专职或兼职信息宣传员的督促检查,通过召开会议、开展座谈交流活动等形式,加强分类指导,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不重视信息和宣传工作、长期不报送稿件的基层单位,进行督查和通报。四是做好舆情信息考评,把舆情信息的报送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年终全县工作千分制考评,使舆情信息工作融入到全县工作中去,做到各乡镇、各部门共同重视。

三、严格把关,在提高舆情信息报送质量上下功夫。一是坚持围绕大局、服务中心的原则。舆情信息工作时效性、政治性、政策性很强,坚持把讲政治、讲大局的要求贯彻到宣传舆情信息工作的具体实践中,紧紧围绕宣传思想工作的中心任务,及时全面了解社情民意,关注社会舆情的动态,特别是对各种重要问题、重大事件、重要政策的反映和特殊群体的思想动态。二是坚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讲真话、报实情,全面、准确、客观地反映真实情况,做好挖掘提炼工作,加大综合性信息、高层次信息和预测性信息的报送力度。三是坚持全面分析、综合运用的原则。既注意从信息渠道了解好做法、好经验、好典型,发现和挖掘素材;又时刻关注新闻媒体和互联网络,广泛收集社情民意,为领导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对一些有价值的信息素材和新闻线索,组织专题调研,进行深度挖掘和提炼,加以综合利用。努力提高对舆情信息的综合分析水平,努力从大量零散的信息中发现规律性、普遍性的问题,从而找到对策,提出建议,提高工作水平,提高服务质量。

我县的舆情信息工作,总体情况是好的,但同形势发展的需要相比,同各级领导的要求相比,同舆情信息工作本身所肩负的责任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和不足。突出表现在舆情信息的质量和为领导决策提供服务的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各单位、各部门和本部各科室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常规工作的总结和报送上存在很大的不平衡性,还没有办法使基层的宣传思想工作在省、市委宣传部信息刊物上得到全面快速反映;三是舆情建议类信息比较少;四是调研成果的转化、采用上还有较大的不足。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切实加以解决。

舆情培训总结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高校;公共卫生;突发性事件;网络舆情;应对策略

近年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我国频繁发生,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带来了巨大损失。[1]互联网被称为第四媒体,其广泛的信息触角和迅猛的发展势头正赶上并超越传统媒体,已成为人们传播信息的重要平台。随着高校内外部环境的日趋复杂,发生在高校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更加频繁,如何正确应对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建立网络舆情预警和研判机制,增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可预见性,是新时期疾控中心等卫生部门不断探讨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网络舆情监测在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重要性

民意表达的自由和多元化,以及网络信息传播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民众网络舆论诉求日益强烈,负面的网络舆论表达和传播,很可能造成不良社会影响,因此网络舆情监测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的定义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可能发生,或者已经发生的对公众身体健康可能造成,或造成重大损害的已查明原因或者未查明原因的传染病疫情,以及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等危害公众健康的突发公共事件。[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是指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刺激,公众在互联网上表达对事件的认知和态度,有较强倾向性的言论、看法和观点。

2、网络舆情监测在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呈上升趋势发展,网络舆情监测在事件发生早期若能做到及时发现和预警、正确引导,将会对妥善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稳定社会秩序起到积极作用。首先,有助于政府机构对焦点事件掌握舆论的主动权。通过网络舆情监测,政府部门领导可以了解本地区的公共卫生动态,一旦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可以做到及早发现和处置,积极开展正确舆论引导,避免引起公众恐慌,稳定社会秩序。其次,是通过网络舆情监测,可以对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起到舆论的监督与反馈作用,有利于推动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二、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表现

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指在校园内突然发生的,并有爆发倾向的传染性疾病、食物中毒或群体性不明原因的疾病,严重影响师生、员工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3]其具有以下特征:

1、突发性强

事件发生一般不可预知,突然爆发,令校方始料不及,难以事前防范。

2、危害性大

由于高校人员高度密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往往同时波及多人,尤其是传染性疾病,扩散速度快。

3、时效性强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旦发生,要求相关疾控部门必须迅速干预,果断决策处置。

4、事件网络传播速度快

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介的快速发展,使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本身成为话题,迅速在网络传播,直接影响社会生活的安定。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种类繁多,较难预测其蔓延范围和发展趋势,这就增加了科学判断和决策的难度。

三、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网络舆情应对策略

在建立完善的应对机制前提下,对于大部分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若能反应迅速,处置及时,准确地进行信息和新闻媒体报道,还是可将事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最大范围内减小其不利影响,使事件得到较好地解决。

1、建立高校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预案

高校针对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制定和完善应急预案。通过网络将相关电子文件上传到学校网站,在全校范围内广泛宣传学习,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制度上保障应急预案的运行,明确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组织领导机构和责任部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措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研判和预警机制以及应急预案启动标准。[4]同时,高校还应加强宣传教育、培训和演练,以及学生工作等部门相关人员应对网络舆情危机处理的培训,在增强应对危机意识和能力的同时,不断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创造一个有利于学校发展的应急管理模式。

2、建立网络舆情监测预警机制

目前,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监测和预警被我国各省份卫生部门所重视,陕西省市卫计委、西安市卫生局等均建立了舆情应对处置工作方案,开展定期的卫生舆情报告。网络舆情监测预警是对当前网络舆情做出评价分析并预测其发展趋势,及时做出未来事件应对的反应。[5]一般监测预警的对象主要是突发传染病事件,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做到及时处置的同时,加大对网络舆情的监测力度,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的监测,重点是信息的获取,要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展开全网搜索和动态监测。利用百度等搜索引擎,针对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新闻、论坛、微博、及时通信软件的动态网页进行有效地结构化信息抽取,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和方法,通过网页引用频次、网页内容权威性、网页内容关注点、用户访问量等关键数据,挖掘有规律的信息,对集合的内容进行分类、总结及事件发展的趋势预测,从而提出重要的舆情信息,对可能出现的扩大化、恶性化舆情信息及时预警和研判。[6]

3、积极引导网络舆论

高校应加强与师生、员工的沟通,掌握他们思想和行为动态的相关信息,形成系统有序的信息监测体系。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暴发时,校方便能够通过信息监测体系,及时掌握师生对事件的反应程度,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并积极和当地疾控部门沟通,实现与公众及媒体的良好沟通,畅通信息反馈渠道,及时疏通网络上消极的声音,减少突发事件所带来的危害和负面网络舆论的传播,最终促使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圆满解决。

4、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制度

高校所属地区的疾控机构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建立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逐级报告制度和网络直报系统,确保紧急情况报送渠道畅通。信息报送做到不瞒报、不漏报,报送及时、全面和准确,以便疾控部门及时控制疫情蔓延,做好防控工作。[7]

5、事后跟踪反馈和总结反思

事件发生过后,还应建立学校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跟踪反馈机制,及时进行相关反思和总结。面对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保障广大师生、员工的健康和生命安全,积极引导网络舆论,控制事件蔓延范围,维护社会稳定,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和控制长效机制已成为高校和疾控机构等卫生部门面临的新课题。

【参考文献】

[1] 郑秋莹,姚唐,邱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治理发展现状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3.

[2] 杨志威.从舆情方面应对高校突发事件地发生[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

[3] 计卫舸,武宇清.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的特征、类型及诱因分析.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2.

[4] 吴绍忠.互联网舆情预警机制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8.38-42.

[5] 霍飞,高浩宇,刘长娜,董校,王凤山.舆情监测在重大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中的应用.职业与健康,2013.12.

[6] 文美荣.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长效机制的构建[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0.2.

【作者简介】

上一篇:职场培训总结范文 下一篇:童装培训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