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工作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11 06:36:39

舆情工作报告

舆情工作报告范文第1篇

其实,大数据技术早在“两会”大放光彩之前,就已成为互联网企业业务创新、各级政府部门体察民意的最佳工具。许多企业对大数据应用的关注程度在几年前,就已经得到了具体应用,很多企业也随之设立了首席数据官(CDO)这样的职位,而许多分析机构早就经营起了"数据买卖"。

许多人也许不知道,在使用大数据对此次两会“政府工作报告”热点词汇分析以及“环境治理”、“三公公开”、“互联网金融”等过去一年中的搜索热词加工、解释的背后,一套强大的IT基础设施正在飞速运转。而这套强大的IT基础设施提供方正是曙光公司,其大数据处理平台通过强大的采集、存储、分析和提炼能力,为各大门户网站提供底层数据支撑。

作为为本次大数据看“两会”提供盛宴的“厨师长”,曙光公司大数据首席技术工程师宋怀明博士表示:“从舆情产品服务的角度看,浓缩海量信息、抵抗‘数据爆炸’,已成舆情分析平台最基本的需求。为此,曙光大数据解决方案采用了社会化行为分析技术,通对海量文本、图片、视音频等数字化内容进行集中存储和智能检索,实现互联网热点数据的深层次挖掘,。用户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的碰撞比对、频率分析、语义分析、多维融合、深度挖掘等创新特性,改变传统情报分析中的逻辑推理、综合统计、比较联系、特征解释等相对落后的技术手段,进而实现各要素之间的深度关联和智能判断。”

如今,“大数据看两会”的热潮已经延伸到会场。两会期间,多位大数据产学研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从各个方面提出了关于大数据的应用问题,包含制定大数据标准、大数据助力网络安全、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大数据平台、使用大数据分析解决PM2.5问题、利用大数据解决教育资源不平等等问题。而作为中国高性能计算领导者和云计算领先企业,曙光公司已经率先一步,为各大行业用户开辟出了一条摘取大数据果实的捷径。

舆情工作报告范文第2篇

其实这不算是新概念,舆论对此问题的关注可以上溯到1986年首次召开的“环渤海地区经济联合市长联席会”上。

进入新世纪后,随着国家层面开始对京津冀地区的协同发展进行一系列部署,舆论对相关问题的关注也逐渐升级。如2004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在正式宣布启动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编制工作后的次日,有近百家媒体开始跟进报道。当时舆论普遍认为京、津、冀三地在区域协同发展上已有共识,并对相关规划的编制工作抱有一定期待。

自2004年到2013年的近十年间,舆论对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问题的关注度呈缓慢上升趋势。其中2010年底到2011年上半年,国家“十二五”规划及2011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对“首都经济圈”这一新说法的阐述带动了相关舆情的发展,在当时形成了一波舆情传播高峰。

随着2013年年底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召开,2014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阐述及《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出台,“京津冀一体化”问题受到了舆论前所未有的关注。

本轮舆情的“引爆点”在保定。

先是“保定将成为北京政治副中心”的传闻迅速传播;后是北京方面第一时间“辟谣”;再有《河北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对保定“首都功能疏解”的城市定位;最后演变成各路人马去保定买房致当地房价大涨。事件一波三折的发展吊足了舆论胃口。

在本轮的舆情传播中,有两点值得关注:

一是“京津冀一体化”的说法被大面积普及。

虽然舆论长久以来一直保持着对京津冀地区的协同发展的关注,但“京津冀一体化”这个词是在最近一个月才在舆论场上大面积普及开来。通过百度指数可知,今年3月份以前,“京津冀一体化”的百度指数为0,但近期已攀升到近9000了。

二是不同类型的媒体平台均对此事件保持高度关注。

传统媒体方面:通过对最近一周相关舆情的监测,我们发现自3月25日至4月2日,传统媒体及PC端新闻网站对相关新闻的报道转载总量已超过30万篇。微信、微博等自媒体方面:通过抽样发现,有将近2/3的关注时政并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自媒体在最近一周内推送了与“京津冀一体化”相关的内容。网民方面:因保定近日的“房地产热”,有相当规模的网民参与了新闻报道后的评论或BBS、博客中的讨论。

媒体及网民对“京津冀一体化”有三大关注点:定位问题,交通问题,环境问题。

如何化解北京的城市病,是“京津冀一体化”的关键。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认为,“京津冀一体化”的核心在北京。“从2004年京津冀经济合作区被首次提升至国家层面,三地融合的设想至今已走过近十年时间。打破原有的发展定式,走向一体化,京津冀还要克服诸多难题。”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肖金成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应“加强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完善京津冀交通体系”。他建议,“一是整合城际公路交通和城市道路交通,积极推进大运量的城际快速轨道交通建设;二是以加强沿海经济带交通联系为目标,形成纵贯南北的综合交通体系;三是加强空港、港口之间的分工与协作,形成完善的航空港、海港体系。”

“京津冀一体化一定要以治污为出发点,首先要解决的应是已经让我们忍无可忍的雾霾问题。”有相当一部分网民认为,环境问题才是京津冀发展面临的最直接的挑战。

舆情工作报告范文第3篇

从传播趋势可以发现,新闻媒体和自媒体对此话题的关注走势大致一致,均在监测期首日呈现“高开”态势,虽然次日传播量有小幅下降,但第三日传播量同时飙升,达到整个舆情监测期的最高值。

当日走势与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及城镇化有较大关系。舆情监测后期两大平台传播走势虽略有不同,但后期的“翘尾”走势表明该话题的热度还将持续。

除资金难题、户籍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内容外,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文化建设,尤其是“乡愁”得到了媒体更多的关注。此外,智慧城市和城镇化建设的融合发展,城市生态环境等问题也受到了舆论的高度关注。

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对已在城镇就业和居住但尚未落户的外来人口,以居住证为载体提供相应基本公共服务,取消居住证收费。有媒体感慨s“个中意义,没有感同身受,人们很难体会。不知户籍坚冰渐融,能驱走多少无奈与j惶。”

融资问题早已被业界视为新型城镇化推进的第一大难点,大量的基础设施投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户籍制度等都需要解决资金来源。同时,地方政府负载能力有限。因此有代表建议运用市场机制,吸引外来资金参与城镇化建设。“如果按照目前的速度发展,到2030年,我国需要合计144万亿~238万亿元的城市基础设施投入。”

随着信息技术的全面普及,智慧城市建设热潮升级。评论认为,“智慧城市建设通过顶层设计、技术主导、人文架构、理念融合等,能够有效解决城市扩张带来的一系列现实问题。”智慧城市建设可在硬件方面提升城镇化建设的质量和民众生活水平,文化建设则在软环境领域守护并传承发展民族特色,让民众在城镇化进程中获得更多的情感寄托。

舆情工作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网络舆情;编辑策划;分析研判;舆论引导

中图分类号:G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10-0145-02

一、按新闻学规律客观处理信息的能力

1.舆情编辑工作特殊性。舆情编辑工作,就是披沙拣金。网络共生的环境下,民意就是考量政治环境的晴雨表。这就要求我们对地方网络的公共治理,按新闻的性质和规律看待舆情焦点在于民生民情。网络舆情通过网络传播,将编辑意图、正能量的声音发散出去,有效地提升了平台的感召力、影响力。舆情编辑工作的特殊性,要求编辑应具有明辨是非、立场坚定、把握全局的政治素质,筑牢思想防线,抵御谣言、谩骂、刻意诋毁、颠倒黑白的不良信息,培养从复杂舆论中客观分析和提炼要害信息的能力。

2.舆情信息处理的编辑立场。舆情编辑从搜集舆情信息统计、分析、判断、综合的各个方面来看,编辑立场关系到社会热点引导、改革政策为稳定大局倾斜等的重点问题,目前,自贡市政府的门户网站,在实施运行中能及时用网站平台政令、经济社会动态信息,开设了网民诉求通道,有关回应网民敏感问题,该上升到政府工作议题的能从制度上、源头上得到有效解决。这样的编辑立场能敏锐快捷提炼要点,有效化解隔阂和对立情绪,在收集整理网络舆情上发挥了编辑作用。

3.新闻价值决定引导方向。新闻的价值在于时新性,这里即指网上新近发生的新鲜事件、最新言论、政策变化、社会动态等广泛内容。此间,以网络传播规律来看,这时,“舆论领袖”影响受众的作用非常明显。当网络出现一些不明不白似是而非的信息时,网民往往分不清客观事实而无所适从,他们就需要权威的“舆论领袖”的声音进行舆论引导,编辑挺身而出以“舆论领袖”的方式,澄清事实内容,以此作为编辑决策的依据。同时,编辑需要建立稳定的用户群,寻找适合自己的经营模式。我们的网民有空前的话语权,较为自由地表达观点与感受。但“由于网络空间中法律道德的约束较弱,如果网民缺乏自律,就会导致某些不负责任的言论[1]。”需要编辑在一些大是大非问题上,包括维护法治、维护国家利益,促进地方经济,衡量其新闻价值,引导舆情发展有着重要的方向作用。

二、加强舆情监测、引导和建言

自贡市舆情中心每天要浏览监测网络舆情有关的信息,经常关注市内外主要门户网站、政府网站、新闻网站或论坛等。论坛主要关注天涯社区、四川在线、猫扑大杂烩网站、搜狐社区等;新闻网站重点关注人民网、新华网、四川新闻网、自贡在线等;微博类主要关注新浪、网易、腾讯等。在网页监测浏览中,切实注意和自贡市有关的敏感的话题。

自贡市舆情监测引导系统,一是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意见》,努力建设和培养一支政治、业务、网络素质高的网络评论员、舆情网评员队伍,每天负责对网络论坛开展日常监测和重点网站舆情巡查,对此进行汇总、登记和总结;二是坚持对舆论热点、媒体关注焦点、舆情级别、发展走向,及时地准确地全面掌握,做到及早发现、第一时间报告的处置状态。对那些网上举报线索不准确的含糊的舆情,找准线索查实,在调查疏导中、采取事后善处等措施,确保主流舆论引领;三是从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出发,广泛征求社会各界人士对政府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以群众最关心的根本利益着想,思考和修正工作偏差,再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四是目的明确,建言为上。舆情编辑最关键的是,洞察舆情走向,化解舆情矛盾。编辑应说服当事人及时澄清事实,消除误会,使可能引起的舆情事件转化为积极因素;以平等公正善意的态度获得公众的信任认同,利于舆情危机消除或化解。在建言时,在大量舆情案例的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提供合理、恰当的处置意见,对其处置手段优缺点和时间节点的把握和推测,要有参照系、预见性和前瞻性,不仅能回答情况是什么,还能回答怎么办。

进行网络舆情反思性分析研判,具体针对舆情可能诱发的危机事件,交流舆情研判中、决策中得失的总结。应定期组织召开网络舆情评析会,讨论预警方案和判断标准的制定,以便有针对地开展编辑策划。网民讨论的话题繁多,涵盖社会方方面面,这就要求编辑具有话题发现能力和网络舆情追踪技术。

1.编辑熟练掌握舆情分析系统工具的必要性。在当今网络各种舆论繁多而杂乱,各种论坛网友爆料已成为披露社会阴暗面第一现场。要从海量信息中找到热点的敏感话题,并对其趋势发展变化及时跟进引导,已成为舆情分析研究的重点,并实现话题发现与追踪。舆情分析系统十分重要,编辑能使用这个工具,要在第一时间发现舆情、引导舆情、处置舆情。我们所使用的v2014.3 绿色特别网络舆情监控系统,支持搜索各类论坛、博客、微博、新闻网等。在运行中,要注意初始化设置是做好舆情分析的第一步,你关注的主题自动程序会自动搜索,并给予实时提示。自动程序还可以把舆情发送到编辑的手机上,随时随地提醒,在任何情况下知晓舆情有无变化。在这个监控系统中,关键词检测、追踪,以信息聚类为基本技术手段,即“将文本聚类问题转换为话题特征聚类问题,并依据事件对语言文本信息流进行重新组织与利用。[2]”

2.抽样统计分析。应用统计学知识在舆情抽样统计分析中十分重要,针对舆情的影响力、民众利益的关切度和对公共形象的破坏程度,设置参数与数据分析框架。抽样应选择有权威性、影响力大的论坛、博客和新闻网站,关注点击多、回复多的新闻或者帖子,多选新帖兼顾不同倾向性言论,做到意见最大化材料丰富性。为了保障舆情分析结果客观、公正、准确,科学的抽样遵循目的性原则、可测性原则、可行性原则等。因为科学规范的抽样是进行舆情事件分析前期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舆情分析结论的可靠性,如事件发展概况与脉络、民众主要观点与情绪、与有无行动计划性、对社会体制构成怎样的冲击,甚至有无被支持或利用的可能性。

3.构建舆情报告真实、全面、及时。通过判断特征词类型,并进行特点标注,从而构建倾向性语气词典和标准数据集,从而为倾向性深入研究分析提供支撑。形成点对点、点对面、面对点的信息传播,又可以是面对面的信息传播。及时采用“化解、澄清、删除、正听”等策略原则,化解舆情危机,发挥主流媒体优势引导舆论。如果缺乏相应系统和技术获取分析信息,就很难使舆情报告及时做到全面性、真实性。常见的舆情报告有条目型、综述型和专题型。条目型舆情报告是将搜集到的相关热点资讯进行摘编,按照正负面顺序,将消息以条目的形式罗列出来。比较条目型、综述型舆情报告适用于进行较为全面、综合地描述重大社会热点问题发生的引起某个阶层或团体强烈关注的、又有争议的热点事件,通过对事件进行综述性总结,点评其影响及解决办法的理由等。至于专题型舆情报告,则是对某个行业、某个范围,引起社会普遍关注并持续发展变化的事件。专题型报告以叙述为主,对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产生的影响、以及在网上传播的情况作统计,如跟帖多少、转载多少、网民评论的观点比例等都要简单描述,最后是报告的结论是最重要的,它必须建立在编辑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结果包含翔实的数据和图表。

4.舆情编辑的策划。编辑的策划,倾向于广泛听取民意而集民智,为领导提供决策依据。网络舆情汇集分析工作流程,是对整个工作全面而系统的筹划和安排,如图1所示。

在图1中可以看出网络舆情汇集和分析工作的复杂性,从策划起对舆情信息的需求和发现开始,到分析结果成为策划者操作的整个过程。其中策划和需求是起点和终点的交叉利用,各环节指编辑工作规划-舆情汇集-整理和评价-舆情分析预警-报送和反馈等,它们共同构成主体是网络舆情信息汇集和分析工作报告。在更普遍的状态中,信息需求可以在舆情评价时,确定对某些研究对象的评价依据和标准,包括指标名称和数值,以及策划者怎样主动听取群众建议和呼声、怎样最大限度寻证民意认同,怎样在对话中协商增加决策的可接受性,怎样以一种适宜的倾向性消除群众误解和网民的隔阂。同时,也应注意网络了解民意的局限性,网络是不能取代编辑的实地调查研究,更不能取代政府的政策研究、专家的战略思考。所以对网络出现表露的民意民情,需要编辑一双“慧眼”分辨是否良莠,辨别优劣是非,是慎重判别和认真选择的必然。

构建网络舆情策划指标体系,是按目标性、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的原则,多层次、多角度将网络舆情的特点表现出来;“多层次多角度地揭示事物之间的关联性和系统性,将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成多个相联系的部分,通过研究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就能透彻认识整体,并准确定位关键制约因素。[3]”基于舆情编辑工作特殊性和素质要求综合性特点,体现在具有按新闻学规律客观处理信息、监测、引导和建言的能力上,才能建立舆情编辑策划分析研判系统,构建舆情报告的真实、全面、及时,使舆情能够促进社会对话,发挥正能量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陶建杰.网络舆情联动应急机制初探[J].青年记者,2007(8).

[2] 李振.网络舆情预测关键技术研究――一种基于话题关注度的热点获取[D].郑州大学,2010.

舆情工作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舆情管理;创新;虚拟社会管理

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2011年2月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就抓好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指出,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2011年5月30日主持召开政治局会议,研究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问题。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带头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人民安居乐业,对继续抓好和用好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党和国家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网络舆情管理是虚拟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如何提升网络舆情管理对加强和创新虚拟社会管理尤为重要与迫切,也是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方式之一。

一、网络舆情管理对创新虚拟社会管理的意义与作用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的重大战略任务,是“十二五”时期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标本兼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主要从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和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做了明确要求。因而,如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建设充满活力、和谐稳定社会的迫切要求,在新时期,虚拟社会管理又是社会管理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舆情管理又对创新虚拟社会管理具有重要作用。

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正改变着人们获取信息和传播信息的方式。截止2010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4.57亿,较2009年增加7330万人。网络媒体也已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后的新媒体,已成为人们日益关注、工作、生活的重要传播工具之一。人们通过网络媒体了解世界、获取信息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网络舆情的主要来源有新闻门户网站、博客、论坛、BBS、联合新闻RSS等新的信息平台,较传统媒体具有传播迅捷、信息多元、交流互动、范围广、更新快等优势。舆情通过网络传播决定了它的快捷、突发、偏差等特点,如果不对网络舆情及时了解处理,势必会对虚拟社会管理产生一定的作用与影响,因而,加强网络舆情管理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积极作用。

二、我国网络舆情管理现状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与应用,我们应对网络舆情管理还要加快步伐,创新手段。目前主要体现如下:

(一)政府机构高度重视。舆情是民意体现的方式之一,也是政府机构、领导干部尤其关注与重视的重要内容,省市以上领导层尤为重视,就舆情工作进行专题学习培训与制定对策。2006年甘肃省在国内公开首部舆情蓝皮书《甘肃省舆情分析与预测》,对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微博问政日渐成形。微博、搜索引擎迅猛发展,搜索引擎使用率达到81.9%,用户规模达到3.75亿,成为网民第一大应用。传统门户网站地位有所下降,而搜索作用为互联网发展的引擎,已成为新的互联网门户。微博客用户数初具规模,我国微博用户规模达到6311万,在网民中占13.8%,微博成为危机舆情事件曝光的主渠道之一,也是网络舆情的重要集散地。各级政府部门、领导干部相继“微博问政”,目前中国已有2400余个政务微博,截止2011年3月20日,全国范围内共有实名认证的政务机构微博1708个,政府官员微博720个,“微博问政”已成为政府信息公开新趋势。

(三)危机事件层出不断。2007年山西“黑砖窑”事件后,不断涌现新的网络舆论热点,也在不断改变着中国舆论格局;2011年出现的“盐荒”事件,由于控制事态比较及时,才及时恢复了社会秩序,确保了社会和谐稳定。上海交大《2010中国危机管理年度报告》显示中国危机管理的整体水平还有待提高。其中33%的事件在发生当天曝光,2010年影响较大的危机舆情事件网络首发比例从2009年的53%上升到67%,舆情消退时间越来越快、主体反应速度越来越快。其中市县为事件高发区,每五天发生一起。层出不断的突发重大事件的热点,给我们的社会管理带来了新的课题。提升网络舆情管理水平对创新虚拟社会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网络舆情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网络是虚拟的、开放的,网络信息具有匿名性、自由性,因而在网络信息方面的管理就显得尤为复杂,虽然我国在这一领域也相继制定有关法律,但网络舆情的具体管理无明文规定的法律法规,法规体系建设明显滞后于网络的发展,已不适应新的网络舆情变化发展的需要。美国参议院1995年6月通过了《传播净化法案》,韩国2001年颁布了《互联网内容过滤法令》,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管理经验,及早应用到我国网络舆情的管理中来。

三、如何提升网络舆情管理促进创新虚拟社会管理

网络舆情是我们的新课题,提升网络舆情管理对促进创新虚拟社会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如何科学管理网络舆情对建设和谐社会十分必要。

(一)完善公共诚信体系。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儒家传统思想就要求我们要讲求诚信,只有不断完善公共诚信体系,才能有利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健全公共诚信体系,有利于降低社会运作成本,提高社会效率。只有讲诚信的社会,人们才不会出现误会与混乱,大家才能更有效地理解与沟通。

(二)健全新闻发言人制度。今年2月全国党委新闻发言人培训班首次在京举办,各级政府机构不同程度都相继成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充分体现建立健全新闻发言人制度是加强与创新虚拟社会管理的有效方式之一。新闻发言人制度有利于相关部门及时妥善处理和回应各种突发舆情,在第一时间有关权威信息,抓住舆论的主动权,及时化解各种突发事件。

(三)规范网络环境,提升网络舆情管理水平。截止2010年12月,中国的网站数减少191万个,年降幅41%,主要是国家加大互联网领域的安全治理,提升互联网基础资源的质量。与此同时,网页数和网页字节等互联网资源数在大幅上升。因而,相关领域的法律法规要及时出台,以适应新的网络环境,配套的管理部门与管理程序也要充分明确,以方便促进网络舆情的管理。

(四)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对舆情监测预警机制。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测,及时发现舆情,及时处理,将可能出现的矛盾消除在爆发的初期,增强社会管理的预警性,准确把握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与此同时,舆情监测的资源要加以整合,明确相关管理部门的合作机制与职责,认真做好舆情的监测分析工作,积极发挥舆情管理的预警功能,正确应对各种舆情的出现,化解危机,消除矛盾。舆情的预警机制对于努力建设社会和谐发展,不断推进国家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五)加强网络舆情引导,促进虚拟社会管理良性循环。除了及时关注网络舆情热点,我们也要正确把握舆情发展规律,有效处理网络舆情发展,不断增强对网络舆情发展的预见性,积极掌握网络舆情的新动向,努力增加网络舆情的话语权。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也在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工作报告中指出,“要畅通信息收集、报送和反馈渠道,积极探索利用互联网收集社情民意的新方式,及时准确地把握全局性、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努力成为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反映群众意见诉求的重要渠道,成为党和政府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的重要方面。”网络舆情的管理关键在于引导,尤其要加强对网络“意见领袖”的引导,正确引导网络舆情能使我们的社会发展产生良性循环,促进我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六)网络舆情管理关键在于及时解决热点问题。网络使我们能更快地了解民意,成为我们了解民意的渠道,网络舆情的解决,关键在于我们如何解决热点问题,并要求我们及时处理好相关热点,尤其是在反腐、通胀等人们关心的热点,能为我们提供许多有价值的线索,对我们的相关领域工作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如果我们不能充分利用好网络舆情,不能有效处理好网络舆情的相关情况,就会产生新的问题。只有有效地解决好人民关心的热点问题,才是我们舆情管理长冶久安之策,同时也会为舆情管理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综上所述,网络是新时代的产物,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方便,网络舆情的出现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研究课题,管理社会创新离不开“虑拟社会”管理创新,如何提升网络舆情管理水平,创新虚拟社会管理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011.1

[2]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实验室.2010中国危机管理年度报

告,2011.1

[3]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4]社会管理创新离不开“虚拟社会”管理创新[J]人民日

报,2011-6-30

作者简介:

舆情工作报告范文第6篇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立法决策服务;“两会”服务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2)09-0033-04

1 公共图书馆开展立法决策服务的意义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在2011年3月10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作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中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这一方面标志着中国法治建设开始迈进“后立法时代”,并且对新立法项目、质量、技术的确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就目标阶段而言,法律体系的形成,只是说明有了一个法律的宏观构架,而法律体系内部的完善、补充和配套立法工作仍然任务艰巨。鉴于此,当前立法决策机关就越来越重视科学立法的重要性,重视立法过程中对文献信息的收集、加工及深度挖掘工作,特别是对民众所关心的热点、难点等舆情信息的收集及分析,也即舆情分析。舆情分析对社会舆情有表达、监测、反馈和预测的作用,深入分析舆情走势,及时反映舆情动态,科学预测未来发展,提出合理化的对策建议,有利于政府决策者掌握社会舆情,增强政府工作人员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从而为政府决策提供更多有力的支持。

目前政府信息系统在信息的收集与分析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方面政府部门由于本身拥有的文献资源及员工的知识背景有限,对纵跨历史、横穿各个学科领域的综合性信息的把握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另一方面,其工作人员在信息的采用上重直接工作和非文献性信息,轻间接分析研究和文献性信息,在信息的处理上,其文献检索及深加工能力弱。因此,加强文献信息收集及加工工作是当前党政机关的当务之急,也是完善领导决策工作的重要手段。而作为主要的信息服务机构,公共图书馆恰恰弥补了政府信息系统的不足,公共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和专业人才优势使公共图书馆成为政府立法决策部门坚强后盾,二者密不可分。一方面,公共图书馆为领导决策提供及时高效的服务,这是公共图书馆拓展服务领域的机遇,是公共图书馆扩大社会影响的机遇,是公共图书馆提升政府重视程度的机遇,也是图书馆社会服务职能的体现。另一方面,公共图书馆的馆藏优势、人才优势、技术优势和服务优势,为政府的立法决策工作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力量,使政府部门能够为社会大众谋取更多的福利,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于人民。因此,公共图书馆的情报研究人员要与各级领导决策者建立密切的联系,要根据他们的需求,进行收集和整理有关信息资料,把整理出来的新信息及时传递给他们,同时,努力挖掘和开发出更多预测性的信息资料,为他们决策提供可行依据。

2 我国公共图书馆开展立法决策服务概况

2.1 发展历程

我国图书馆为政府开展舆情信息服务较早的是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1991年就创办《决策内参》系列内部刊物,“开创了我国图书馆界开发利用海外华文文献为党政军高层决策机关提供智囊性高端服务的先河”。广州市图书馆、佛山市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河南省图书馆等紧随其后,于1992-1993年先后创立了类似《决策内参》等的内部刊物,2000年以后,各大省市级图书馆基本都了自己的内部刊物;但是,直到1998年,国家图书馆才真正首次提出“立法决策服务”这一概念,并于1999年在正式成立了立法决策服务部,从最开始的“两会服务”,到后来的为党政机关日常工作的文献服务工作,再到后来的舆情监测,国家图书馆为全国各省市图书馆开启了良好的开端。在两会服务方面,除了国家图书馆外,开展较早的有山东省图书馆、江西省图书馆、济南市图书馆、甘肃省图书馆。山东省图书馆从2001年开始参与政协会议服务,江西省图书馆信息部从2004年开始进行“两会”服务,2005年山东济南市图书馆开展“两会”服务,2006年甘肃省图书馆第一次开展两会服务。自2008年国家图书馆两会服务平台及立法决策服务平台以来,全国各大图书馆都陆续开始开展两会服务,并致力于将为政府部门提供立法决策服务常态化。从历史发展来看,公共图书馆立法决策信息服务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呈现越来越多、越来越专业的发展状况。

2.2 副省级及以上城市公共图书馆提供的立法决策服务内容2.2.1 公共图书馆提供的立法决策服务内容

表1是笔者通过网络、口头等途径汇总的部分副省级及以上城市公共图书馆立法决策服务的内容和形式。从中可以看出公共图书馆立法决策服务的内容主要是为政府机关和各级领导提供立法信息等决策支持服务,为“党代会”和“两会”提供专题、咨询服务,以及为科研、为科研和地方建设提供信息服务等。

(1)为政府机关和各级领导提供立法信息等决策支持服务

一是图书馆围绕政府的中心工作和重大决策,扫描海内外反馈信息,加工整理后提供给各领导机关,作为其决策参考。例如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从1991年起开展海外舆情监测,编辑《决策内参》、《文化内参》和《警界参考》,用户包括省委、省政府、省人大和省政协,还辐射到其他省份和驻外使节。二是通过建设专题网站或数据库,为政府提供参考决策服务。例如湖南省图书馆应省政协需求设计专栏,并建立数据库。数据库包括政协的调研报告数据库、各派的数据库、提案数据库、社情民意数据库和湖南省情数据库。

(2)为党代会和两会服务

舆情工作报告范文第7篇

“常规武器”的力量

在人大历史上,听取和审议工作报告一直是监督的“常规模式”。

说听取和审议工作报告是“常规武器”,是因为使用频率高,为各级人大常委会使用,并且还是监督法中四种经常性手段之中的“经常”。资料显示,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五年中共听取和审议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的41个专项工作报告,15个决算、审计和计划执行情况报告。而湖南省第十届人大常委会五年中听取和审议“一府两院”专项工作报告达到130项。

当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步入常态时,人们更关注其实效,即如何走出“蜻蜓点水”的仓促和“说了白说,一审了之”的窘境。

可喜的是,近年来人大常委会审议渐渐成了一种实质性讨论,对报告内容的具体审查也更加广泛而深刻,通过交办和督办审议意见等形式,努力提高监督实效。比如说,从2003年10月起,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工作机构开始整理、交办《审议意见》,使人大监督工作更有深度、更具实效。当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听取和审议有关工作报告后,积极向国务院提出建议,促进了出口退税拖欠问题的解决。根据常委会的建议,国务院连续四年从超收收入中共拿出2422亿元用于解决出口退税历史欠账,及时作出改革出口退税机制的决定,有力地推动了拖欠出口退税问题的解决。

建立通畅的监督系统

用好人大监督的“常规武器”,关键是监督“入口”和“出口”能够通畅。“入口”不通,议题不准,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缺乏针对性,缺乏民意基础;出口不通,审议意见落地无声,监督缺乏实效。

监督法规定,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的议题,根据七种途径反映的问题来确定,包括常委会执法检查、人大代表建议、常委会组成人员反映、各专委会和常委会工作机构调研、、社会关注的问题,以及“一府两院”要求报告专项工作。

在监督议题来源的路径中,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专委会和常委会工作机构调研的问题和“一府两院”要求报告专项工作往往受青睐。而代表建议、反映的问题没有与监督议题对接到位。这就造成代表建议年年提、群众重复比较集中的倾向性问题无法有效解决。资料显示,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五年共受理群众来信47万多件次,接待来访21万批次。在省级人大,一次人代会上代表提出的建议有上千件,群众每年的达上万件次。代表建议、反映的问题事实上成了人大监督的信息资源库,这里面包含监督法所提“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群众切身利益、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利用好这些信息资源,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更有现实针对性,可以促进社会关注问题的解决。因此,应充分发挥专委会、办事机构归集信息的作用,注意分析、综合代表建议、、舆论反映比较集中的信息,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人大监督的议题,以便从制度上、源头上推动这些问题的解决。近年来,有的地方流行通过媒体在短期内向社会征集建议议题,这种做法引起了公众关注,也起到了收集一些社情民意的效果。但是,匆匆征集民意也有量少、面窄、质量不高的问题。笔者认为,人大监督应着重用好制度内的信息渠道,重视民意舆情的日常归集和分析,而不是另辟蹊径,大路不走抄“小路”收集监督议题。

按照监督法规定,处理审议意见是人大常规监督的一着重棋。审议意见是联结监督程序与监督结果的纽带。处理审议意见是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的“出口”,直接关系到监督实效。监督“出口”若遭遇“瓶颈”,监督效能就很难释放。因此,交办审议意见、处理审议意见、督办审议意见、报告审议意见处理情况这些环节应当见诸实效。

对于特别重要的专项工作报告,常委会可以直接作出决议,要求政府、“两院”执行,解决问题的力度和成效更大。比如说,2008年6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了国务院《关于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及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情况的报告》,作出了决议,要求“举全国之力,扎扎实实做好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各项工作”。实践中,人大常委会就专项工作报告作出决议的次数极少,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另外,监督法设定了监督公开原则,要求常委会听取专项工作报告及审议意见,对审议意见研究处理情况或者执行决议情况的报告,应向本级人大代表通报并向社会公布。这一制度设计的初衷是保证公众对人大监督的知情权,促进人大监督不断增强实效。监督公开原则,尤其是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的公开在很多地方还没有启动,这是执行监督法、保障监督系统通畅的应当填补的空间。

表决报告及问责之争论

近年来,地方人大常委会对听取和审议的专项工作报告进行表决在一些地方渐渐推开。一项调查表明,湖北省17个市、州、林区、直管市中,有9个城市实施了对“一府两院”专项工作报告满意度测评,并在人大常委会议事规则中作了相应的规定。

因为表决不“过关”,常委会否决工作报告的案例屡见不鲜。比如说,在2006年,有甘肃省金昌市、夏河县,湖北省荆州市,河南省郑州市人大常委会分别否决了交警、检察院、政府关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看病难代表议案办理等报告。当年2月,因政府对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存在严重问题,海南省临高县人大常委会否决了政府关于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报告。而更由于一些单位和部门敷衍了事,不做实质性整改,该县人大常委会于一个月后又否决了县政府的整改工作报告。郑州市政府办理看病难议案的专项工作报告未被通过事件更是位列“2006年度中国十大宪法事例”之中。有的地方人大常委会还规定,对被否决工作报告的单位主要负责人将启动质询、辞职、撤职等问责程序。

这些表决和否决专项工作报告的案例,为媒体和民众所称赞。但随之而来的是关于表决专项工作报告是否合乎法理之争。

有人认为,常委会对报告进行表决,是完善人大监督工作程序的制度创新,增强了人大监督的刚性和实效。监督法虽然没有明确规定,但表决工作报告与监督法并不相悖。

有人则持不同意见,认为表决专项工作报告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要慎重行事。

应该说,地方人大常委会这种提高监督效能的探索精神值得肯定。监督法在规范人大监督的同时,也为人大监督工作创新预留了空间。如果把表决专项工作报告简单定性为“违背监督法”恐怕不够审慎。但是,表决单项工作报告确实面临着“妥当”、“科学”与否的问题。笔者认为,地方人大常委会在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如果对法律实施主管机关或有关部门的工作不满意,可以启用质询等监督手段,表决专项工作报告应慎用;对于事关大局、需要大力整改或推动的专项工作,可以对专项工作报告作出决议,有关机关必须执行人大常委会的决议。这样一来,既没有法律障碍,又可以解决审议疲软的问题。

2002年8月底,首次提交审议的《监督法》草案曾规定,“县级以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未批准工作报告的,可以由大会主席团提出处理意见,提请大会决定。”草案中还规定“工作报告未被批准的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应当于两个月内举行会议,听取和审议提出报告的机关根据代表审议意见再作的报告”。

但是,2006年8月通过的监督法却没有工作报告“未通过”的规定。对于工作报告未获通过是不是启动问责程序这一问题,2005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针对某省人大拟在《议事规则》中作出“工作报告在省人大或者常委会会议上两次未获批准,报告机关负责人应当提出辞职请求的规定”作出的答复是:“法律没有规定,需要进一步研究,以暂不做规定为宜。”工作报告未被通过,说明人大常委会对政府某一方面的工作不满意,而不是说报告的形式要件、文字表达有问题。有专家认为,若工作报告两次仍不被通过,有关国家机关负责人应立即提出辞职,“这是一个责任制政府和一个负责任的官员应当做的。”

笔者认为,工作报告未被通过,有很多情形,比如说工作条件、法制环境等等,有的并不完全是法律实施主管机关的工作原因。人大应区别对待,不宜断然启动问责程序。

从某种意义上讲,法律的“真空”导致“未通过”案处理棘手的同时,也为地方人大的进一步探索提供了空间。可以预见,在监督实践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时,对“一府两院”报告“未通过”及处理程序,相关法律会作出更加规范而成熟的回应。

审议意见的效力和形成

关于审议意见的效力问题,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乔晓阳在其主编的监督法学习问答(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6年第1版)一书中有明确的界定:“审议意见从性质上说,不是人大常委会正式通过的文件,不具有法律效力。”

2006年9月,《全国人大机关贯彻实施监督法若干意见》将审议意见界定为,“常委会组成人员、列席人员审议专项工作报告、决算报告、计划执行情况报告、预算执行情况报告、审计工作报告、执法检查报告的意见、建议”,“《审议意见》要努力做到真实、全面、准确、鲜明。不同意见要如实反映,供‘一府两院’研究整改时参考。”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盛华仁在关于该意见的说明中进一步指出,《审议意见》是出席、列席常委会会议同志发言的综合,是对专项工作报告、执法检查报告的总体评价和对被监督单位工作的建议、批评与意见。盛华仁将审议意见的功能定位为“参考”,即被监督单位改进工作的参考,提供给干部管理部门作为考核了解干部的参考,报请中央有关领导同志作为了解社情民意的参考。

监督法规定,“一府两院”对审议意见“研究处理”,而不是执行。可见,审议意见并不具有实体性的约束力,只有程序性的约束力,即“一府两院”必须研究处理,并书面报告处理情况。

在明确审议意见的效力问题之后,需要把握审议意见的内容和制发程序。实践中,对此有不同的做法。

在审议意见内容方面,一种是包括常委会组成人员、列席人员的意见、建议,如全国人大常委会。另一种只包括常委会组成人员的意见、建议。笔者认为,既然审议意见不具有法律效力,把列席会议的人大代表意见列入其中“参考”也并无不妥之处。

审议意见的形成和交办大体上有三种途径:一种是由常委会工作机构、办事机构归纳整理后送请有关专门委员会负责人核阅后,报秘书长签发,分送“一府两院”研究处理,全国人大常委会采用这种形式。另一种是由有关专委会或者其他工作机构整理后经主任会议审议后交办。如2007年11月,北京市各级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办法规定,“由有关人大专门委员会或者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在常务委员会会议结束后及时整理,经主任会议讨论通过,形成审议意见书。”第三种是审议意见经由人大常委会审议、表决后交办。

笔者认为,审议意见是常委会组成人员意见的综合表达,审议意见无法也无须上升为常委会的统一意志,常委会表决审议意见明显不妥。主任会议负责处理常委会的重要日常工作,由主任会议通过并交办审议意见程序得当。

如果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对审议意见的研究处理和书面报告不满意怎么办?有的地方采取对审议意见研究处理报告进行表决的方式来测定,并设定了问责的规定。笔者认为,审议意见本身带有参考性和包容性,由会议对其研究处理书面报告进行表决,类似于表决专项工作报告。这种做法,同样需要慎重。如果大多数常委会组成人员对审议意见研究处理工作不满意,可以启动监督程序,包括质询等。

舆情工作报告范文第8篇

舆情处置科学化

互联网的受关注程度、影响力都已超过传统媒体,但基层新兴主流媒体建设相对滞后。县乡一级缺乏网络宣传阵地,导致县乡干部对虚拟的网络普遍存在隔膜感,更谈不上熟悉网络舆论生态、了解网络舆论应对规律,遇到网络突发事件或负面舆情后,有的采取“驼鸟政策”,不敢正面回应,错过改变舆情正负态势的良好时机;有的处置思维简单,应对失当,结果事与愿违、火上浇油,事件越酿越大。

红网分站全面铺开带来的最大变化是,基层干部手中掌握了网络宣传阵地,与互联网的心理距离缩小了,害怕心理逐渐消退,各地纷纷依托红网分站,建立网上舆情监测、报送和处置的工作机制,舆情处置工作有序展开。

在湘潭县,红网分站引进专业网络舆情监测系统,每天采用软件搜索和人工搜索相结合的方式,24小时监测网上舆情。一旦发现涉及湘潭县的负面舆情,第一时间通报相关单位网络发言人,迅速调查核实后第一时间向网民回复;情况复杂的,待调查后形成处理意见,由互联网宣传管理中心指导回复。县委、政府督察室对相关单位舆情回复进行督察,对不及时回复的进行督办。三年来解决网络反映的涉及教育、社保、住房等各类问题1600余个。

基层干部面对网络舆情的心态也在悄悄发生变化,面对突发事件,由过去的惊慌失措、“驼鸟政策”变为主动信息。从害怕、封闭到自信、开放、坦诚面对。

搭建民情通道

随着社会转型速度加快,我国进入了社会矛盾易发、多发、高发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各种社会问题变得更加突出和尖锐,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大量存在。网络为党和政府倾听群众呼声、解决民生问题开辟了便捷的通道。湖南各县市区借助红网分站平台,搭建网络民情通道,从网络上获取民情民意,在现实中解决群众关心的问题,疏导负面情绪,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2012年5月,浏阳市红网分站与市优化效能办联合推出“民声通道”投诉专栏,受理群众投诉。浏阳市优化效能办负责提供政策咨询和业务指导,督促各职能部门及时关注、处理、回复网络投诉;对不按时限要求办理、回复投诉的,通过行政问责、绩效考核等方式,追究相关单位和责任人的责任。2011年6月14日,一位市民以“讨要农民工血汗钱”为题投诉称,2007年到2008年,自己带领20多名农民工为当地一家电力安装公司做工,但工程完成后,安装公司却以种种借口拒付九万多块钱的工资,一直讨要未果。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受理投诉后,劳动监察大队多次上门协调、督察,月底就帮其讨回了拖延多年的工资。

安乡是一个较偏远的县,前些年社会矛盾比较多。2009年,仅一水之隔的湖北石首县发生的抢尸事件,对安乡县领导层的触动很大,县里下决心加强对网络民意的收集和处置,在分站论坛上开设了“网络问政”、“市民心声”等与群众沟通的板块,很多苗头性问题得到了及时遏制,县里的综治维稳工作近几年都排在全省前列。2011年4月,县职中一女生溺水死亡,因其失踪的前一天与三位女同学发生过矛盾,并有轻微扭扯,事件很快在分站论坛和社会上成为焦点话题,谣传她是被三个女同学打死,然后抛尸于河里,舆论形势变得复杂,事件有升温的趋势。县里通过分站论坛收集到舆情后,针对网友提出的关键疑点,决定邀请死者父亲到尸检现场进行监督,并通过分站及时通报尸检、调查、处理的情况。死者父亲对“生前溺水死亡”这个结论没有异议,这一关键证据公布后,谣言、猜测逐渐平息。

吸收网络民智

利用互联网与民众沟通,倾听民意、化解矛盾,促进了广大干部与群众的良性互动。在这种良性互动中,决策时考虑网络民意、尊重网络民意、主动倾听网络民意,已经成为湖南不少基层干部的自觉行为。

汨罗是一个县级市,依托红网分站办起了有22个板块的“汨罗江社区”,并建立了完整的舆情收集、报送、处置、反馈、督查、考评机制,两年中回复或处理的群众诉求超过1000个,使社区非常火爆,市民上汨罗江社区参政议政成了一种习惯。2011年7月,有网民在“汨罗江社区”发出一篇题为“屈原桥将是杀人谷”的帖子,极力反对政府既定的连桥方案。汨罗分站立即将舆情报送给市委、政府主要领导,市政府很快就召集城镇办、规划办、建工办等研讨此事,同时派人赴长沙邀请专家对连桥方案进行评审。专家确认该方案有缺陷后,市长又召开办公会进行商讨,最后,根据专家意见对方案进行了调整,市民非常满意。

红网溆浦县分站先后开通了BBS论坛,开办了“百姓心声”、“民情直通车”、“县长信箱”等网络互动栏目,广泛接纳网民意见投诉。在快速办理网民意见投诉的同时,溆浦县还鼓励网民建言献策。2011年县人大、政协“两会”和县党代会召开前夕,网站开办“我为‘两会’献一策”、“党代会前网友说”等专栏,发动网民建言献策。这些活动共收集整理网民的建议和意见500多条,其中30多条被吸纳,县党代会《工作报告》中的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等多条,就来自网民的建议。每一次全县的重大会议,县里都主动邀请网站版主和网络“意见领袖”列席,让网民及时了解相关政策信息,畅通网络参政议政的渠道。

省市县联动实现立体化

红网分站和手机报覆盖全省的战略,不仅为基层宣传思想工作提供了新的工作平台,也为湖南全省的新闻宣传提供了支持。面对重大主题宣传时,红网会按照省委宣传部的统一部署,以省市县三级网站、手机报组成的“红网兵团”进行立体化宣传。

红网与一些分站进行深度合作,联手推出了“寻找湘西翠翠”、“红网网友市州行”、“神农文化节”等活动,为提高当地知名度,推动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起到作用。

2011年3月,受日本地震以及核泄漏影响,湖南各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食用盐抢购风潮。红网快速反应,主动引导,第一时间推出辟谣专题,该专题除了集纳相关的重要新闻、科普知识外,重点整合了红网各级分站的报道,如“岳阳市食盐供应充足,市民不必抢购”、“怀化市保证食盐供应,严禁投机涨价”、“湘潭县各大超市食盐恢复正常供应”、“泸溪县多部门联合执法打击不法盐贩”等等;红网和各县市区手机报也及时将各类辟谣信息发送到用户手中。“红网兵团”的集中宣传,对消除群体恐慌、稳定盐业市场起到了积极作用,湖南境内的“抢盐”风波很快平息。

基层分站

红网分站建设工作起步于2002年,开创了中国地方新闻网站建分站的“先河”。2010年,湖南省委宣传部、省委网宣办专门部署,支持红网县级分站建设,红网县级分站建设由此在全省123个县、市、区全面铺开。

舆情工作报告范文第9篇

在这一背景下,2013年11月,举世瞩目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系统阐述了关于互联网发展的问题,要求健全网络突发事件处置机制,形成正面引导和依法管理相结合的网络舆论工作格局,提出“加快完善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和舆论引导。这一高瞻远瞩的部署为新时期网络舆论工作指明了方向,贯彻会议精神,顺应互联网传播规律、尽快找到引导网上舆论的有效方法是当务之急。虽然,当下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对网络舆论的认识日益清晰,引导能力也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日新月异的舆论传播载体变化,复杂多变的网络生态环境,也为做好这项工作带来了实际操作中的困难,为了进一步提升舆论引导力,我们不妨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深化舆情工作机制 提升监测研判能力

面对网络舆情的挑战,要想做好工作,首先必须在理念上与时俱进,自觉按照中央的要求重视这项工作,扎扎实实地摸索出一套实用的舆情工作机制,这是做好网络舆论引导的基础。舆情工作机制是复杂而系统的课题,既是一个完整的链条,又可以分解成若干层面和角度。舆情监测方法和技术、舆情危机预警机制、舆情抽样分析体系、舆情研判和会商机制、舆情危机分级管理制度、舆情危机引导和修复制度、自媒体建设制度、舆情工作专业人员培养等都是这个链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网络舆情监测的覆盖面。做好监测才可能及早发现问题,并尽快解决问题。在人人都是报道者的“大众麦克风”时代,任何在监测环节的缺陷都可能导致舆论的危机深化和解决难度的增大。面对纷繁杂乱的网络舆论场,必须先了解网络舆论的主要传播载体,即明确监测范围和对象,特别如微博、微信、客户端等。面对如此多的舆情表达渠道,单单靠以人力为主的传统监测方式已经很难满足需要,应该转向技术和人工结合之路。

聚焦舆情热点,加强危机分级预警。网络舆情信息庞杂且无序,事无巨细一概而论地进行追踪并不是最佳方案。当下舆论的多元化更需要根据传播特点进行聚焦,实现舆情的分级预警和管理,比如按一般舆情、重点舆情、重大舆情、特别重大舆情等几个等级相应启动不同的预警机制。当然,具体工作方式每个单位都不尽相同,需要在实践中具体探索。

做好舆情抽样分析和研判工作。现在,任何舆情焦点都会引发全社会的普遍关注,舆情样本的数量会以几何级数递增,做好舆情信息抽样选择,以内涵、外延的综合标准科学地选取分析样本,对于进一步开展研判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科学取样后,就可以对舆情现状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把握,再从时空、民意和社会三个主要研判角度进行科学的趋势和规律判断。

积极摸索总结经验 提高引导沟通能力

近年来,各种网络问政平台和方式建立起来,在此基础上,网络问政和舆情引导能力有所加强,各地各部门在实践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一些网络舆情引导的新理念和新方法。然而,在日益复杂化的舆论环境下,加强舆论的应对和引导,既要积极摸索总结和推广既有经验,又要从一些方面入手不断创新。

注重响应网络舆情热点的速度、态度和层级。网络舆情事件往往发生很突然,第一时间回应,有个良好的态度,做事件的“第一定义者”,并给公众以好感,从而防止舆论话语权旁落至关重要,第一时间已经不是传统的“黄金24小时”,甚至不是“黄金四小时”,在微博和微信时代,一个小时都可能把舆情推向不可控的高度,这对于监测、预警和应对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提升网上信息透明度,取得理解和信任。透明度包括网络媒体报道情况,自媒体和互动情况,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管理等。信息透明是现代政治文明不可或缺的要素,也成为平息舆情危机的最有效举措。在网络世界中,谣言、流言和偏激声音比现实中更容易传播,提高透明度可以防止复杂网络世界中的各种不利猜测、质疑和炒作,最大化地压缩谣言、流言形成和大肆传播的空间,最终有效化解社会恐慌和平息舆情危机。

全方位、多角度强化网络沟通技巧。熟悉网络宣传规律、互联网技术和网络舆论引导的技巧,积极、主动、及时和熟练地运用官方网站、媒体网站、网民留言板、官方微博、微信以及网络发言人、网评员等新渠道或手段,进行信息和意见沟通。过程中要改变固有的宣传话语体系,转变文风,使用鲜活的网络语言和大众口语,摆事实、讲论据、重逻辑。网络平台的管理和使用者一定要学会与网友打交道,尊重网民的判断力,同时要有大局意识,对群众的利益更要有责任心,不能仅仅理性引导网民思考,还要探究问题产生的原因与关键,推动问题的解决。

搞好网络“统战”,团结网络有生力量。在近年社会舆情大事件中,网络名人和“意见领袖”的构成日益多元化,且发挥较大影响力的案例越来越多。当然,虽然有些网络名人言辞激烈,但本质上可能还是出于对社会管理工作的关注,分歧还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在市场经济和互联网时代,党和政府既需要团结以资本为纽带的“新社会阶层”,也要团结以互联网为纽带的“新意见阶层”,除了对少数偏激、恶意、非理性的网络名人进行批判外,还要发展“网上统一战线”,积极发展“盟友”,允许他们监督和批评自己、鼓励他们提出积极的合理化建议,在重大舆情事件发生时建立对话沟通机制,争取互信。

善待与善用结合 加强自媒体建设

善待外界力量和善用自身力量,二者的结合是舆论引导工作的成功之道。善待包括善待媒体、善待网民、善待网络名人,而善用则包括善用自身网络问政平台、善用专业网络舆情工作人员,以及善用微博、微信等网络自媒体工具。

微博自从诞生的那天起,就以一种不平凡的状态加速成长。目前,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人民网、新浪、腾讯等微博平台的总账号超过12亿个,微博已经成为舆情监测和引导的重要渠道之一。微博汇聚了社会各方代表,正是信息时代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必须争取的重要阵地,政务微博的“乘风破浪”也正是新时期群众路线的生动体现。

2011年以来,官方微博加速发展,数以万计的党政机构、企事业单位和党政官员入驻微博。微博“国家队”的崛起,有利于打通“两个舆论场”,促进网络官民互动渠道日益开阔。十以来,中央和地方党政机构更加重视微博、微信的发展,多地率先将政务微博写入当地政府工作报告,把微博建设作为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部分。2013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当前政府信息公开重点工作安排》,数次提到“政务微博”,2013年10月,中国政府网官方微博和微信开通。

在党政机构微博数量增多、亮点频现、遍地开花的大好形势下,完善日常和管理规定,进一步推进微博运营规范和制度化建设,无疑更加有利于与谣言及偏激、非理性声音的博弈。做好官方微博建设和管理,一方面着眼于提高信息速度和质量,以最快的速度澄清传闻和报告事件进展,影响网络舆论趋势变化,多提供“有营销”而不是空洞、说教、灌输式的信息,另一方面着眼于提高互动性、传播力,主动迅速回应各种问题,权威信息,掌握舆论话语主导权。做到这些,需要有懂行的领导,精干的团队,以及经过实践检验的、规范的管理制度。微博管理员专职化已是一个趋势,优秀的团队不仅仅能够保障微博日常运营的科学、严谨,也能有效地提高危机应对能力。当然,还要注意一些方法、细节,比如在没有最后结论时,表态主要是陈述事实和基本态度,切忌对事件迅速定性;一定要实事求是,哪怕澄清的无数事实中有一点不准确,也会使得政府公信力遭到质疑;适度使用网络语言,提升与网友沟通的技巧,突出人文关怀色彩等等。

作为机构官方微博的延伸,党政官员个人实名微博也开始增多,机构与个人微博在信息和沟通中互相配合,往往效果很好。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党政干部开设的个人微博不能取代机构微博的作用,个人微博虽无法与其公职身份完全分割,但毕竟强调个人色彩,在效果上不能完全继承党政机构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况且,公职人员职务变化快、流动性强,也不利于微博信息的稳定和持续。因此,微博建设重个人轻机构的现象需要警惕,不要出现某单位“微博名人一大堆,机构微博没人管”的局面。

舆情工作报告范文第10篇

关键词:P2P行业 五行营销 互联网金融 金融改革

2014年3月5日上午,国务院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在谈及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时,他表示,要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尽管只有短短的两句话,但是这是互联网金融首次进入中国的政府工作报告,代表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和监管已然进入中国政府高层的视野。

2007 年 8 月在上海成立中国首家P2P网络借贷平台。2011 年以后,网贷平台进入快速发展期。网贷平台数量从2011年的50家左右发展到 2013年的800家左右,成交规模从 2011 年的10亿发展到2013年的 1000亿左右。

图表来源于:社信基金 《2014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如何在上千家的P2P公司中脱颖而出,成为知名度和交易规模名利双收的旗舰级P2P平台?我们不妨研究下古代先贤的智慧结晶-“ 五行学“,古人从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他们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构成的,在不同的事物上有不同的表现。

金属元素散发出锐利的光芒,代表着精度和效率。当你确定要进行市场营销时,你要有一个清晰的目标,你想要传达的信息是什么。选择受众相对活跃的媒体圈覆盖目标用户;利用专业的定向技术抓取目标用户;制作精彩的广告创意吸引用户;投放过程中实时监控广告效果,并作出投放优化,达到推广效果的最大化。

木元素带来充满健康活力的能量,郁郁葱葱的疗愈功能。借助第三方服务或者自行开发舆情监测系统,全面覆盖P2P行业舆情主要传播介质:新闻报道、社区帖子、用户行为、机构信息、行业情报等。

水元素代表和谐柔顺,让用户感觉内容很主动,很有看点、很迷人。通过内容植入、新闻传播、CEO采访等软性手法将潜在用户转化为产品购买者火元素能点燃激情带来能量,代表能带来激励的行动。很多P2P平台在推广的时候往往都忽略了线下宣传的重要性,对于P2P行业初期发展来说,仅仅依靠线上宣传是不够的,加上线下活动,才能使网站更稳健地发展。一个成功的线下推介活动对于P2P平台聚集用户、提高流量、提升人气、扩大宣传、开拓业务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很多网站还没有对线下推介活动引起充分的重视,使得线下活动的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多举办线下活动益处很多,线下活动更多的是将活动的重心转移到了户外,让长期面对电脑的人们能够放松一下身心,而且通过线下活动的交流,也能使网站对目标群体有更深的了解,便于网站更好地发挥服务功能。线下推介活动重在持续性,只有不断的进行线下宣传,才能使网站的人气不断上升,从而大大增强了网站的综合实力。

土元素强大,和谐稳定,代表内在的平衡。跨屏联动针对特定群体,P2P广告实现多维定向投放,扩大了广告投放的回报率,更有效地利用垂直门户或门户财经的相对优势;由于精准定位,消费者也将避免在不同终端重复看到相同广告的尴尬。

上一篇:村支委工作报告范文 下一篇:运营主管工作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