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信息范文

时间:2023-11-04 07:04:01

舆情信息

舆情信息篇1

关键词:舆情信息;受众;说服;真实性

作者简介:廖志坤,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 长沙 410081)

袁 会,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博士(湖南 长沙 410081)

一、研究背景

受众对舆情事件相关信息的评估和选择性信任阶段,是网络舆情传播过程中的关键阶段。网络舆情事件的真实性判定问题,尤其是网络谣言的传播问题,一直是学界热议的话题。网络谣言是网络舆情传播过程中的伴生现象,针对谣言是否有事实依据的问题,美国的社会学者Morin曾指出,(谣言)完全通过口头传播,并且往往没有任何事实依据?q?。但更多学者相信,谣言并非空穴来风,而只是“未经官方证实”。美国心理学者和谣言研究的重要奠基人AllPort就曾强调谣言的未经证实性,即缺乏具体的相关资料来证实其确切性?r?。来自法国的传播学者让・诺埃尔・卡普费雷认为,谣言并非只是未经证实的信息,在其观点中,谣言也有可能是已被官方辟谣过的相关信息?s?。关于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受众信任问题,美国的传播学者Rosnow等通过研究认为,人们更倾向于在进行信息的可信性判断后,传播他们所认为的真实的信息?t?。基于有关判断的透镜模型,美国心理学家Brunswik认为,人们根据各种线索为基础和前提来形成自己的信息判断方式?u?。在关于态度对判断的重要性的问题上,美国社会学者Pratkanis等相信,态度会影响人们对与之相关的信息的判断?v?。较早研究受众在信息接收过程中的判断倾向问题的美国心理学者Prasad还曾在研究中注意到非科学信息的地域性,即与当地迷信、风俗内容相一致的信息更容易被接收和传播?w?。

二、研究方法

无论舆情事件的诞生条件是否复杂,传播途径是否多样,传播效果是否惊人,舆情信息最简单和最直接的传播目的总是要“让人们相信”。受众对网络舆情信息的信任问题尽管是一个复杂的议题,但从信息本身来看,我们总是可以通过对它们的分析和总结,得到它们身上的可信性线索。本研究受到谣言研究领域的集大成者――美国心理学者DiFonzo对股市信息的可信性线索的研究启发,力图运用关键事件法,获得相关启示。关键事件法最早被应用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是客观评价体系中最简单的一种研究形式,该方法主要是通过观察、访谈等资料收集方式,了解和分析研究对象所提供的关键信息点,并通过对这些信息点的统计和分析,深入揭示研究对象的认知和行为方式。

在具体的操作程序上,笔者运用“滚雪球”的抽样方式,首先随机选择3名调查对象,随后,再请他们提供符合研究目标的其他调查对象,最终得到本研究的总体调查对象20名。此后,笔者针对他们的网络舆情信息认知状况进行访谈,在尽可能地了解他们的舆情信息接触和认知经历的同时,探究访谈中发现并起关键作用的信息可信性线索。在本研究的20名调查对象中,从性别分布上看,男性为13名,占65%,女性为7名,占35%;从年龄分布上看,20岁以下的调查对象4人,占20%,20~29岁的调查对象9人,占45%,30~39岁的调查对象6人,占30%,40岁以上的调查对象1人,占5%;从受教育程度分布上看,高中、中专及以下学历的受访者1人,占5%,大专或本科学历的受访者13人,占65%,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受访者6人,占30%。本研究中涉及的舆情事件数量共计43个。

在访谈过程中,受访者会被问到以下几个主要问题:“请列举几个您听说过,并在真实性问题上曾引起您较深入思考的舆情事件。”“在一个从0到10的量表中(0表示完全无信心,10表示完全有信心),请您评价这些事件的可信性,并对其打分。”“您是如何形成这些评价的?”“(某个)舆情事件中的哪些方面/属性/特点/线索让您认为这起事件是值得相信的?”“在一个从0到10的量表中(0表示完全无信心,10表示完全有信心),评价(某个)事件中的(某些)方面/属性/特点/线索的可信性,并对其打分。”随后,研究人员通过对线索可信度和受访者对相关舆情事件的相信程度进行赋值,并通过对访谈所得到的文本信息进行分类编码和聚类分析,最终得出影响受访者对舆情事件可信性判断的主要线索。

三、研究发现和讨论

本研究通过对20名受访者提供的43个网络舆情事件的可信性线索进行归纳式编码,得出与可信性线索有关的几个结果:出现比例统计值排序;可信度与受访者对相关事件的相信程度的交叉分析结果排序;可信度均值计算排序。综合考察上述三种排序结果,并对其进行加权排序,最后得出与网络舆情事件可信度相关的,排名前6的主要线索:

1. 舆情事件的相关信息来源

在本研究的线索加权排序中,“舆情事件的相关信息来源”线索排名第1,其排序加权结果为2.3。在本研究涉及的网络舆情事件中,有62.8%的舆情信息的信源情况曾在受访者的舆情信息评估阶段被考量。将信源可信度与受访者对舆情事件的相信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可以发现,两者成显著相关(F=10.105,P=0.000 1

受众获得舆情信息的媒介平台是多样化的,网络新闻机构、论坛社区、微博等,都可能成为受众获知相关信息的直接平台。其中,专业新闻机构总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公众的传统认知中,新闻机构的信息总是通过正规途径获取,并经过层层把关的。而如今,随着信息权力的日益分化和网络信息传播中“把关人”的缺失,信息市场的资源格局正在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新闻机构的信息来源也日益呈现多元化趋势。由此,相关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与社会责任感的提升和新闻机构信息系统的合理统筹便显得尤为重要。在高速信息公路上生存,及时的信息获取及快速的信息已经成为不同新闻媒体的重要竞争手段。但是,在争取新闻信息机会和权力的同时,相关从业人员一定要遵守职业规范,媒体机构也应该根据现实情况,实时调整信息生产、加工等业务流程。网络媒体在行业竞争中立稳脚跟的同时,理应更加珍惜并维护行业声誉,秉持社会责任感。此外,网络知名人士也是被受访者认可的重要信息来源。2013年10月,网络名人董如彬被捕,他曾利用网络意见领袖的身份,多次在网上编造事实并恶意炒作,在他过的虚假信息中,仅其中5条就被转发4 852次、评论4 194条,点击量31万余次?x?。网络名人一般具有一定的社会声望和公众关注度,他们所的信息很容易带来广泛的社会影响。

第二种信源即事件中相关信息的来源。如前文所述,网络舆情信息的加工总是需要一定的传播技巧,而提供看似可靠的信息来源便是主要技巧之一。一则信息能否令人接收并相信,它的来源可信度非常重要,因为虚假信息的通常特点便是“空穴来风”。网络信息无以计数,信息质量良莠不齐,面对汹涌的信息浪潮,受众总会借助一定的甄别技术和经验,对信息进行区别化处理。与人际传播不同,网络环境中的信息传播具有匿名性和海量化等特点,网络舆情事件的信息来源常常是隐蔽的,这就使得网络信息传播的受众往往很难主动追溯信息的初始发端,在这种情况下,有明确信源的信息文本无疑显得更加可信。

2. 舆情事件的话题内容与受众自身的相关程度

在网络舆情事件可信性的相关线索排序中,排在第2位的是“舆情事件的话题内容与受众自身的相关程度”,其线索排序加权结果为2.7。网络舆情事件所传递的信息内容是否与自身的生活息息相关,成为受众判断舆情信息真实性的重要因素。与个人切身利益的相关程度,决定了人们对此类信息的关注和信任程度。本次访谈中,有60.0%的受访者直接或间接提到了“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类似观点,这是因为受访者谈到的问题或多或少与自身相关,且这些问题在舆论信息的传播过程中,通常容易激发恐惧等情绪。舆论学认为,关注舆情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人们进行环境评估和危机应对的重要手段。

当网络舆情事件,特别是与本身息息相关的、恐惧型舆情事件发生时,公众往往会产生强烈的恐慌和不安全感,随即,他们会利用各种方法应对诸如此类的不和谐因素,应对方式之一便是“引以为戒”,加强防范。这也是某一类话题的舆情事件总是频繁出现的原因。举例而言,与幼儿园环境安全相关的舆情事件总是层出不穷。尽管每次事件涉及的具体地点和事件情况都不尽相同,但此类信息的出现总能迅速刺激人们的神经,甚至引起不同程度的社会恐慌。孩童的生活和成长安全,不仅是父母亲属重视的话题,也是全社会的关注所在。此类信息的产生、扩散,从一定程度上说,总能迎合社会大众的心理需求。此外,食品生产和销售安全问题,也是容易引发舆情事件的热点话题。许多食品企业一直处在食品安全舆论的风口浪尖,如肯德基、可口可乐等快餐企业。由于食品产量大,营销范围广,消费者相对较多,这些企业的产品安全和食用健康问题一直是消费者关注的重点,从而针对此类餐饮企业的网络谣言便层出不穷。西式快餐一直是中国儿童热衷的食品,儿童食品安全一直是食品安全问题的重中之重。从“卫生门”、“豆浆门”事件到“速成鸡”事件,肯德基几乎成为食品安全话题中的众矢之的,而一旦关于此类企业的食品安全谣言曝光,人们的第一反应便是对涉及食品的质疑和排斥。对健康饮食的追求和对自身及家人安危的担忧,使消费者在面对此类舆情信息时,通常采取“宁信”态度,用更为谨慎的态度认知环境,应对危机。

3. 舆情事件中的主要信息被受众接收的次数

“舆情事件中的主要信息被受众接收的次数”线索,在本研究的可信性线索加权排序中排在第3位,其排序加权结果为3.0。在本研究受访者提到的舆情事件中,55.8%的舆情事件因为被受访者多次接触或多渠道获得而增加了可信性。Hasher等早期曾经通过实验得出,如果人们听到某件事情的次数足够多,他们终究会选择相信这件事?y?。随后,许多研究者也重复了这项实验,来研究这种“虚幻真实效应”。中国有句俗语,叫“三人成虎”,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是对这种效应的观照。美国的心理学者Allport和Lepkin曾经发现,先前听过某信息的研究对象,相较于先前没有听过这则信息的研究对象,更倾向于选择相信它???。谣言研究领域的著名传播学者Knapp在谈论谣言对公共舆论的影响时也曾经说过,谣言一旦出现,总可以裹挟大量公众,它被告知的次数越多,就似乎越有道理???。本研究也发现,“看到多次”也成为受访者选择相信网络舆情事件的一个可信性线索。重复地被看到、听取和评估,可以增加信息的可信度。

另一方面,被接收次数较多,往往从侧面反映了舆情信息的公众获知度,可以认为,受众选择相信接收次数高的网络舆情信息,也与受众的从众心理有关。在对待公共事件的认知和判断上,个体有可能选择符合舆论倾向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此时,个体的认知已经不只是一种个体的心理行为,而成为社会互动的结果。这种从众心理和从众行为,可以帮助个体获取归属感和存在感,从另一方面讲,这也是一种“思考倦怠”的表现。

4. 舆情事件相关信息文本的叙事性

在本研究的线索加权排序中,“舆情事件相关信息文本的叙事性”线索排名第4,排序加权结果为4.0。叙事性即舆情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文本特征。在本研究中,45.2%的舆情事件因为其信息文本的叙事性而使被受访者相信。本研究将舆情信息的叙事性总结为三个方面:

首先是细节性,即信息的“讲述者”提供了较为详细的细节描述。细节的提供可以提升信息的可信性,因为虚构的信息常是大略叙述并漏洞百出的。顺理成章的细节描述可以为受众提供更加“精致”和可信的信息。数字列举和形态描述等细节呈现手段,会提供给受众一定的即视感,而这种如同身临其境的感官刺激,恰恰有可能成为增加信息真实性的有效手段。

其次是情感性,即信息文本的字里行间体现着“讲述者”的强烈情感。“讲述者”情感因素的呈现有可能引起“共情”效应,激发受众情感,从而增强信息的传播效果。在本研究受访者提供的网络舆情案例中,有25.6%的舆情事件因为生动的情感描述而增加了受访者对其可信度的信心。在45.0%的受访者看来,夹带情感因素的叙述内容“总不至于是完全捏造的”。

第三是情节性,即信息文本中有着较为详细的事件详述和情节起伏。适当的情节描述,一方面增加了信息文本的可读性,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受众的参与感。这种参与感使受众更倾向于相信舆情事件的现实存在。

5. 舆情事件的信息内容与受众原有认知的协调程度

“舆情事件的信息内容与受众原有认知的协调程度”在本研究的线索加权排序中排名第5,排序加权结果为4.3。本研究中,与舆情事件内容和受众认知协调度相关的线索共计32个,其可信度均值为7.3。认知不协调是某些舆情事件吸引受众眼球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受众对舆情事件所传递信息的接受和认可却往往依赖于信息内容与受众已有认知的协调度。本文所提到的受众认知,一方面是指受众基于自身特点和行为惯例的知识储备,另一方面,是指受众对周遭环境的一贯认识。认知不协调会引发个体的心理抵抗,个体会对不协调因素变得敏感、抵制,并进而产生一定的焦虑情绪。简而言之,面对每日复杂汹涌的信息浪潮,人们更倾向于去选择相信他们本来应该相信的信息。具体到本研究的具体问题中,如果舆情事件所传递的信息与信息接收者本身的信息储备、态度或已有判断相去甚远,那么他们便会产生一种怀疑态度及信息抵触感,从而对所接收到的信息的真实性产生质疑。

相反,与信息接收者本身的信息储备、态度或已有判断协调的舆情信息,则相对易被取信。19世纪70年代的《纽约太阳报》编辑主任约翰・博加特曾经把新闻解释为“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这种对新闻本质的认识,在某种程度上,其实是基于受众原有认知的一种判断。同样,对舆情信息而言,与受众的已有认知结构相协调,也是其所传递的信息内容被受众接受的重要因素。舆情信息一旦与信息接收者的已有知识储备和心理预期相吻合,便大大加强了信息的被相信并接受的可能。

6. 舆情事件被讲述时所涉及的佐证形式

在网络舆情事件可信性的相关线索排序中,排在第6位的是“舆情事件被讲述时所涉及的佐证形式”,其线索排序加权结果为4.7。网络信息具有独特的多媒体特性,与传统信息不同,网络信息的呈现形式通常是复杂多样的。舆情事件在传播过程中,除包含文字信息外,还有可能涉及其他类型的信息形式,如视频、图片、链接等。本研究发现,诸如此类的佐证形式与文字信息形式的结合,有助于提高舆情事件信息的传播效度,常常成为传播者达成传播目的的重要手段。在本研究的访谈过程中,40%的受访者都不同程度地提及视频、图片等信息形式的出现对其信息相信程度的影响。相对于文字形式而言,视频、图片等形式的信息,在其与受众的心理互动中更具备如“意义生产者”一般的劝服力量。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视觉争议可以简单替代文字争议,而是指视觉类信息能够包含很大的信息量,可以通过戏剧性和作用力等特殊功能,在一定程度上产生消解社会争议的作用???。具体而言,音像信息直接而逼真,它们一旦诉诸受众的感性接收,就可以增加信息受众的现场感和参与感。外部链接则提供给受众进一步深入探究的可能,令其更加相信所见到的信息是“经得住推敲”的。而联系方式的附加更像是给予受众可靠的、负责任的信息来源,可以大大增加网络舆情信息的可信性。

四、结 论

受众在面对多数网络舆情事件时,不会选择一味盲从,也不会全盘否定,他们会根据自身的原有知识储备和认知结构对所得信息进行内在筛选。当受众秉持的原有观点与舆情事件所传递的信息内容一致时,他们更倾向于去巩固或继续秉持原有观点;而一旦舆情信息与受众原有的认知结构发生冲突,甚至完全颠覆受众原有认知,则会引发受众的内在焦虑。为了应对这种不安感,他们会选择否定、排斥信息内容中与自己原有的意见、态度与观点相左的信息元素,以使不和谐因素对自己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在认知失调现象发生时,人们通常会选择摒弃与他们的内在信念和价值观相冲突的论断,以此来减少认知的不和谐。认知失调会对受众形成隐性的接收刺激,受众在舆情信息的接收阶段,面临着针对信息内容的细节性筛选,当某个舆情事件传递的信息中出现足够多的刺激点时,受众便会选择不相信或者摒弃相关的舆情信息。

因此,舆情信息能否被相信,很大程度上在于它能否符合并达到接收者的心理预期。一条信息可以顺利得到某一个接收者的接收和传播,却很有可能在另一个接收者处碰壁。网络信息的受众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个体,虽然虚拟的网络环境和匿名化的用户体验,可以给受众带来新的角色特征,但现实个体的原有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还是会或多或少地影响个体的网络行为和信息选择,面对网络舆情信息时,受众同样也有可能把原有的现实偏见带入到针对舆情信息的选择性信任中。

网络舆情事件的传播过程,从本质上讲,还是一种信息的传递过程。当人们对于某种信息的获取需求远远大于在他们的能力范围内可以获得的信息量的时候,信息失衡的局面便会产生。为了应对这一问题,人们便会借助多种途径来满足自己的信息需求。网络舆情信息和网络谣言的传播,赋予了人们信息获取和自我满足的新渠道。在信息不畅及全面信息难以被获取的前提下,人们更倾向于依据自身标准,对所接触的信息进行选择性获取和选择性关注。人们选择相信某种信息而摒弃另一种信息,很大程度上缘于他们对信息指涉主体或信息内容等方面的个人偏见。所有的新闻都是一份公告???。从结构上来讲,所有的舆情信息也都可以归结为公告形式的P-F命题(即某人做某事)。通过P(某人)元素和F(某事)元素的相互组合,可以总结出四种主要的信息结构形式,即:肯定正面人物、否定正面人物、肯定负面人物和否定负面人物。其中,否定正面人物和肯定负面人物的信息比较容易吸引受众眼球,但在针对信息内容的接收和信任阶段,肯定正面人物和否定负面人物的信息类型则更容易令人信服。许多网络舆情事件传播的初始目的并非仅仅是让受众获知信息,而是令其传递的信息被受众相信和接受。新异性是新闻的主要属性之一,一则新闻要想吸引公众眼球,一个行之有效的手段便是利用不同寻常的题材和出人意料的内容引发公众注意。因此,否定正面人物和肯定负面人物的信息更有可能成为一则标准的新闻;而对许多舆情事件而言,肯定正面人物和否定负面人物的信息结构则更有可能与接收者原有的认知结构发生和谐反应,从而增加其信息内容的可信度。

在网络舆情事件的传播过程和公众的态度倾向和行为选择过程中,集体无意识的现象时有发生。集体无意识一般指通过遗传所保留的、许多相同类型的经验在人们的心理最深层积淀的普遍性精神,这一现象也是舆情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在此种集体无意识的作用前提下,理性思考有可能受到弱化,而利己主义和非理性情绪对舆情信息的筛选作用则有可能得到加强。公众总是倾向于去选择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的信息内容,以达到引以为戒、规避风险等目的。这便是公共健康等民生类话题的网络事件总是一遍遍曝光在公众面前的原因。公众总是倾向于宁愿去相信关系自身发展和人身安全的舆情信息,从另一个角度说,他们也需要通过此类信息的获取,来对自身的生存环境进行认知和评估,并应对基于现实危机的不安和焦虑感。

舆情信息篇2

为落实中央领导密切关注网上舆情、提升舆论引导能力的重要指示,近年来中安在线不断加大投入,大力发展网络舆情监测与分析系列产品和服务,包括涉皖网络舆情、危机公关和舆论引导服务等等。旨在依托中安在线权威媒体平台和先进技术手段和报业集团深厚的人才储备,以网络舆情研判为基础,提供智库类综合信息服务,帮助各级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探索利用互联网倾听民意呼声,改进工作方式。

中安在线网络舆情监测

与分析业务情况介绍

中安在线互联网舆情分析监测产品结合互联网信息传播特点,实现对门户、新闻、社交、博客、论坛、微博等网站中的海量信息进行实时监测和采集,借助于数据挖掘、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对所采集得到的信息进行主题检测、内容提取、自动消重、自动分类、专题聚焦,并通过统计分析自动生成时间趋势分析、话题传播分析和舆情简报、舆情专报以及舆情预警,真实体现舆情动态。中安在线最新投入近百万元购置的专用服务器,能够对国内外十余万家新闻网站、论坛、博客等进行24小时不间断监控,每天处理信息峰值可达1000余万条,将为客户提供最快、最全、最准的舆情信息服务和权威、专业的舆情咨询服务。

中安在线舆情系列产品与服务

第一,基于PC客户端的网络舆情监测平台。

通过软件平台服务模式给用户提供网络舆情监测服务,用户不需要单独部署舆情采集服务器,只需通过帐号密码登录中安在线PC客户端服务系统,即可全面监测网络舆情。用户可通过PC客户端服务平台日常监测上万家网站的新闻、博客、论坛及微博等信息。智能化、人性化的设计为用户提供信息检索、专题设置、趋势浏览、数据分析、简报生成等各项功能,用户无需培训就可以进行操作。

第二,网络舆情手机报。

《网络舆情手机报》以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管理决策层为重点服务对象,旨在帮助这些群体从海量的信息中,以最快的速度掌握最有价值的信息,把握最新网络舆情,为其作出正确决策提供舆情参考。

《网络舆情手机报》突破其他手机报内容大同小异、只是简单复制传统媒体内容、缺乏创新的缺陷,以专业的功底为用户提供了一份真正有原创性和独家性的手机报。它将各主流网站、论坛、博客、社区、境外媒体、民间流行短信等一网打尽,通过科学统计分析,获得可观数据,并以独特视角分析、归纳、总结,排出一周最热最新时事话题,多层次、全方位展现民情民意、专家态度、部门观点等舆论动向。

第三,网络舆情专供报告。

依托技术领先、覆盖最广、功能强大的网络舆情监测系统,结合多年积累的丰富舆情专业经验和行业积累,中安在线舆情监测系统可提供多种形式的网络舆情研究报告,包括《网络要情日报》、《网络舆情周报》、《网络舆情月报》、《网络舆情专报》等。除既有栏目外,可根据客户需求调整栏目设置。《网络要情日报》(普适版),由网络舆情分析师对舆情热点进行筛选,然后对相关话题的网民言论进行梳理和深度加工,在此基础上作出分析研判。包括当日舆情热点,媒体关注度、网民主要观点等。每个工作日一期,提供纸质文件和电子版文档,便于审阅及收藏。

让舆情信息服务更上一层楼

第一,加快建设全省贯通的网络舆情信息应急管理平台及指挥系统。

拟结合省网宣办舆情应急处主持建设的全省舆情应急监测指挥系统,由省网宣办应急处、中安在线分别牵头建设安徽省政务舆情与企业舆情应急监测指挥中心,两大中心同属一级平台。构建以省网宣办为监测中枢、各市县区宣传部门、各省属企业为神经末梢、中安在线为运维保障的全省舆情监测联动平台。

政务类一级平台设在省网宣办舆情应急处,各地市和各县(市、区)分设二级和三级平台。企业类一级平台设在中安在线,各省属大型企业可根据自身情况设立二三级平台。2015年,二级平台铺设到全省16个地市(已购买平台的地市只需进行数据端口对接),三级平台铺设到60%的县(市、区);2016年,做到全省所有县(市、区)全部接入平台。

中安在线负责该平台的日常运维工作,包括舆情数据源配置、平台软硬件支撑、客户端部署、技术后期升级开发等工作。新媒体集团义务为省一级平台提供日常运维服务。二、三级平台以收费服务的形式提供基本运维服务与增值服务。其中基本运维服务指为二三级平台的账号运营提供整体技术支持,保障平台日常运行;增值服务指根据服务单位需求,提供的代监测、预警、分析、培训、处置及网络形象修复等。

第二,建立健全协同配合、运转高效的网络舆情信息服务体系。

拟升级原中安在线舆情中心,组建安徽新媒体集团大数据舆情中心,统筹发展大数据舆情信息产业。向省委宣传部申请建成“安徽省舆情信息研究基地”,引入社会第三方技术服务类公司,以及散布省内外的舆情专家资源,提升本网舆情项目的服务水平及社会影响力;加快舆情信息服务的产品研发、内容建设。规划建设《安徽舆情参考》杂志、安徽舆情网(中安在线舆情频道),定期舆情中心研究成果;研究全省范围内的舆情应对评价体系,地市舆情应对排行榜(为市县定制考评体系)。争取宣传部支持,并在全省范围内予以推广;推进网民留言办理各项工作,保持安徽群众网意见征集平台、网上问政、中安论坛等网上舆论渠道通畅,为各级党委政府听取民意搭好平台;加强队伍建设、提升舆情信息服务能力。推动新媒智库项目建设,加强与社会公司、外部智库的合作。加强网上舆情处置能力建设,大力开展面向基层的网络舆情业务知识培训。

第三,进一步规范全省网络舆情信息服务工作。

当前安徽省网络舆情信息服务的渠道和方式极不规范,建议主管部门早日出台相关政策,对行业予以整顿规范。包括行业的资质准入、备案制度。舆情信息作为涉及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特殊信息服务,必须强制要求提供服务的企业具备互联网信息服务一类资质,并在省网信办审核登记,未经登记不得为党政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提供网络舆情服务。开通网络举报专线,严厉打击非法提供舆情信息服务的企业等。

舆情信息篇3

    院校图书馆的网络用户,主要有教学科研人员、行政工勤人员和在校学生,其中以学生为主。由于学生不仅在人数中占的比例大,且对网络的利用程度高。因此,侧重于大学生情况作分析。当前大学生的时代特征决定了他们网络行为的特征。当代大学生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1社会变迁中的价值观变化

    当代的大学生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他们成长的年代中,社会经济体制发生了实质性改变,从而使社会价值观向现代化、多元化发展。这种变化在青年中表现更为显着。同时,互联网、手机的广泛应用为当代青年构建了不同以往的“电子世界”。这种特殊的经历建构起新的青年亚文化[11]。

    1.2政治意识的复杂化

    笔者认为当代大学生大都接受并倾向主流意识形态。仅从大学生党员人数增长之快即可充分说明这一点。正如有的研究结果反映,“由于中国现代化的特殊历史际遇,历史形成的政治意识共识性地存在,构成了当代大学生的复杂图景;‘潜规则’意识影响下的前现代的权利观是传统的遗风……参与型的公民文化意识体现的是现代的精神……平面化政治认知模式反映的是后现代的风格”[12]。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当代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可能产生一定的向心力、但平面化的政治认知模式却未能形成真正的凝聚力。所以要从各个方面防止外界因素在大学生群体中产生负面影响。网络舆情的引导是院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宜关注的重点之一。以上是从舆情主体大学生角度的简略分析,至于对舆情客体———中介性事项试做讨论“舆情的客体是中介性事项所涉及的各个管理部门和服务部门”[13]。一般而言,网络的开放性和虚拟性可能使网络舆情有以下特征:即“直接性,通过BBS、博客网站,网民可以直接发表意见;突发性,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偏差性,网络成为一些网民发泄情绪的空间”[13]。院校图书馆做为文献信息枢纽,宜重视舆情引导,使之向积极方向演化。

    2对图书馆舆情引导方式的思考

    2.1建立、健全网络信息服务的相关制度

    从法律上讲,国家有义务保护公民的网络言论自由,但国家同时有界定公民网络自由界限的责任。中国的院校绝大多数为国家办学,新兴的民办高等教育机构也受到较严格的控制。中国宪法第51条,刑法第363条,出版管理条例第26条,以及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都应当作为院校图书馆制定信息管理与服务章程的依据。

    2.2注意有关研究动态,适当借鉴施行

    近年关于网络舆情研究较为热烈,参与者涉及较多行业和学科。而图书馆这个文献信息机构对这方面研究却处于相对后发态势。宜借鉴有关研究成果,或援引某些观点启迪思路,或借鉴某些方法化裁应用。如柯惠新教授等人于近年提出“重大事件舆情监测指标体系与预警分析模型”[14]。虽然是从宏观角度提出的思路,但因具有可操作性,对启迪思路不无裨益。更重要的是立足事件,制定与图书馆适宜的办法。如郭山撰文,根据吉林图书馆实践,通过分析网络媒体舆情监测的特点,提出为政府机关提供网络媒体舆情监测的设想[15]。院校图书馆也可以结合馆情、校情提出可操作性的措施。以上大都是在学习、借鉴专家学者论述和同行经验的基础上,从应然性角度出发,提出一些看法而已。考虑到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处于各地的不同层次、类型的院校,其微观信息环境差别较大,更主要的是由于舆情主体———大学生的知识背景,学科类别的差别,使他们的就业前景、现实追求有较大不同。各省、市,各级,各类院校中,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方式也有所不同,如果凭借学习后冥想推演,提出一些看似正确的舆情引导“对策”,可能不会和现实吻合。但具体到图书馆从业者在工作中都存在一些可通约的方式,对舆情引导可能起到积极影响。

    2.3图书馆人员在舆情引导中有所作为

    2.3.1创建良好的信息环境

    图书馆是一个微观信息环境,我们谈良好的信息环境,未必要新鲜火炽,但起码要中规中矩,恪守规则。以电子阅览室为例,应是环境整洁,按时开放并及时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另外,要重视服务的细节,使图书馆的网站和电子阅览室能为广大师生提供具体而微的服务,如网上续借、网上咨询、网上讨论。总之,要加强与读者的沟通、了解,提高服务技能与服务质量,只要对用户的需求有所帮助。正如有文章在论述政府网站时所说的“如果说一个宣传性的政府网站是一尊金光闪闪的佛像供人顶礼拜膜,一个服务型的政府网站更像是一个饭店门口的服务生”[16]。对行政机关的网站,有识之士尚且寄予厚望,何况院校图书馆本来就是学术性的服务机构[17]?谦逊竭诚服务是图书馆的职能。只有这样,才能产生亲和力,与用户、读者建立起互相信赖关系,从而成为能够发挥积极作用的“中介性事项”,在舆情引导中成为正能量。

    2.3.2敬业律己,做好舆情引导

    图书馆作为文献信息枢纽,日常工作中要收集整理、存储、传递大量的网络信息。在信息传递中,凡属和教学科研密切相关的信息,应当全面收集,及时整理、迅速传递。然而图书馆网站也必然会出现一些相对热门、乃至“敏感”的社会信息。如公共事件信息,微博信息,以及其它渠道传播的“社会新闻”乃至公共人物“八卦信息”,恰恰是这几类信息,往往能引起网络用户的兴趣,传播的速度更快,范围更广。对此宜采取“不介入,不传播”的态度。但应关注其中一些动向,对其中夹杂的激化舆情的负面倾向则应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正如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之一《周易》中揭示的“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18]。广大同行在各类高等院校图书馆工作,对主流意识的规范、价值取向是烂熟于胸的。持谨慎态度处理网络信息服务既有益于舆情引导,又提高自身生存发展安全系数。二者兼得,何乐而不为。

    3结语

舆情信息篇4

这次全市舆情信息调研工作会议,是经部长办公会研究决定召开的。这次会议主要是学习贯彻和省委宣传部舆情信息工作会议精神,用科学发展观统一思想,研究和部署全市舆情信息调研工作,不断提高宣传思想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刚才,会议传达学习了和省委宣传部舆情信息调研工作会议精神,交流了经验,研究部署下一步舆情信息调研工作,省委宣传部研究室的周主任和卞主任特地来参加这次会议,就怎样收集、整理、传报舆情信息工作等内容进行了专题讲座。会议开得很好,很有成效。下面,我讲几点意见。[文秘站网文章-找范文,到文秘站网]

一、认清形势,明确责任,充分认识到做好舆情信息调研工作的重要意义

第一、做好舆情信息调研工作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需要。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中央反复强调,越是长期执政,越要防止脱离群众;只有解决了保持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这一重大课题,才能不断增强执政的群众基础。中央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树立了亲民爱民的良好形象,赢得了国内外的广泛赞誉。特别是重视舆情、重视民意的做法,得到人民群众的交口称赞。重视和加强舆情信息工作,正是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的重要体现,是探访民情民瘼、了解社情民意、加强党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提高党的战斗力、凝聚力的重要措施。我们要以神圣的使命感、更加负责的态度做好舆情信息调研工作,在党和人民群众之间架好信息沟通的桥梁。

第二,做好舆情信息调研工作是应对改革发展稳定的复杂局面需要。目前我国正处在人均国民收入将由1000美元上升到3000美元,经济发展进入攀升期的阶段,改革的难度在加大,复杂性在加深,矛盾在加剧,稳定的任务尤其艰巨。世界各国现代化进程的历史经验表明,这一阶段搞好了,经济社会就会跃上一个新台阶,顺利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这一阶段搞不好,失业率居高不下,贫富悬殊拉大,通货膨胀严重,社会矛盾加剧,生态环境恶化,就有可能发生经济危机、社会动荡或政权更迭,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严重倒退。应对改革发展稳定的复杂局面,要求我们必须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切实加强舆情信息调研,高度关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高度关注改革发展中利益关系调整引发的深层次矛盾,高度关注经济发展中高平均数下掩盖着的不平衡状态,高度关注困难群体的生产生活问题,不断提高统揽全局、谋划长远、协调各方、见微知著的能力,确保最大多数人民群众共同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

第三、做好舆情信息调研工作是提高宣传思想工作整体水平的需要。舆情信息调研工作事关宣传思想工作全局,是整个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宣传思想工作各项方针政策是否科学,舆论引导是否正确,工作是不是具有前瞻性和预见性,都必须以掌握全面、准确、及时的信息为前提。宣传思想工作执行部署如何,进展情况怎样,工作中存在什么问题,也需要通过舆情信息调研工作进行反馈,从而为进一步调整工作、加强指导提供依据。总结工作经验,离不开舆情信息调研工作;提高宣传思想工作水平,同样离不开舆情信息调研工作。舆情信息调研工作已经成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舆情信息调研工作部门已经成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部门,舆情信息调研工作队伍已经成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力量。

第四、做好舆情信息调研工作是当前宣传思想工作新形势的需要。从当前工作情况看,舆情信息调研工作已经成为领导进行决策、指导工作的重要参考和依据,中央、省市委及宣传思想战线各级各部门重视舆情信息调研工作的程度非常之高。舆情信息刊物已经成为领导了解情况、指导工作的重要渠道。每当做出重大决策、发生重大事件,各级领导都要在第一时间内看到舆情报告,及时了解社会各阶层的思想动态反映。每当重大活动、重要工作部署出台之前,也都建立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之上,保证了各项工作能够符合客观实际,切合群众意愿,取得良好效果。从全省情况看,各地都在大力加强舆情信息调研工作,积极性空前高涨。都成立了专门机构,创办了专门的舆情信息刊物,信息报送数量和质量大幅提高。今年以来,市委宣传部将舆情信息工作放在突出位置,成立了舆情信息中心,创办《舆情快报》,出台一系列规章制度,正在形成良好的工作机制,但是与先进地区相比我们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和不足。新的形势要求我们进一步增强做好舆情信息工作的使命感、紧迫感和责任感,正视不足、抓住机遇、奋起直追。

二、突出重点,强化服务,不断提高信息调研工作的整体水平

(一)围绕重点,全面反映工作大局和重要战略部署。舆情信息调研工作只有紧密围绕全市中心工作和宣传思想工作的大局展开,才能更好地发挥参谋助手作用,才能发挥最大效益,才能提升整体工作水平。要紧紧围绕以市委加快建设经济强市的战略目标紧紧围绕省、市委关于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紧扣用科学发展观统一思想,促进经济更快更好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关心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维护社会稳定,加强党的建设等重大工作,开展舆情信息和调研工作。在工作中,要高度关注宣传思想工作中的重要部署。一是高度关注怎样把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引向深入的问题。重视解决“两热两冷”的问题,即“上面热下面冷”的问题和城市热农村冷的问题。突出抓好“两个薄弱环节”,即网络和青年的理论武装。舆情信息要及时反映这方面的情况。二是高度关注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问题。当前,全党全社会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大气候正在形成,各项工作正全面展开。舆情信息要关注群众反映强烈、影响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突出问题,及时报送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好事实事和经验做法。三是高度关注思想理论领域的问题。既要及时反映巩固和发展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的经验和做法,还要注意反映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态势和走向,以及整合和引导的办法、措施。要密切关注当前新的思想理论观点,讨论的热点问题,有什么倾向性的问题,社会思潮的分布、特点和走势,及时收集综合整理,报送领导决策参考。四是高度关注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发展。今年中央正在制

定的《文化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和《20__年-2020年文化发展纲要》,这两个具有规范性、指导性的文件将推动文化体制改革迈出更大步伐。我市也正在加强文化体制改革准备工作。舆情信息要多关注大众的文化需求、文化消费倾向和文化消费结构。(二)关注热点,及时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动态。舆情信息是帮助领导决策、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参考和途径,同时有着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干部群众的思想动态反映,是群众意愿、呼声、意见的体现,社会热点难点问题,集中反映了群众的所思所想和利益诉求,是舆情信息重要集结点。要是重视干部群众的思想动态反映,高度关注干部群众对重大决策部署、国内外重大突发事件、宣传思想文化战线重要举措的思想反映,及时全面准确收集报送。对中央和省、市委重大决策部署的思想反映、重要的思想倾向性问题的反映、重要的国内外大事的反映,必须确保“第一时间”,做到当快则快、能快则快,保证上级机关和领导同志及时把握动态情况。要重视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如干部群众对“三农”问题、就业问题、收入分配、公共安全和生产事故、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执法问题和社会治安、祖国统一、民族和宗教问题等的看法和态度,需要舆情信息予以高度关注,及时研究分析,加大收集报送力度,使舆情信息工作成为知民意、晓民情,察民心、解民忧的重要途径,为党和政府解决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提供决策依据。要按照内紧外松的原则加强舆情调研,摸清群众思想状态,提出疏导情绪、引导舆论、活血化淤的对策预案。

(三)展示亮点,全面反映全市宣传思想工作的新经验。今年的宣传思想工作正按照中央提出的新要求,在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这“三性”上下功夫,这就要求我们舆情信息工作要跟上宣传思想工作的这个态势,对宣传思想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的社会环境、社会背景和面临的新挑战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反映各地各部门各单位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新经验新办法方面的举措和取得的成效。

(四)解决难点,加强宣传思想工作重大课题的调查研究。要围绕全市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提出的重大课题,加强调查研究,形成有深度的成熟的调研报告。宣传部门要充分发挥好综合协调职能,整合全部宣传思想战线的力量,紧紧抓住全省工作大局和宣传思想工作大局,确定重大课题,组织几次重大的调研活动,出几个大的成果,解决几个突出问题。按照省委宣传部的要求,今年要全力抓好“文化产业发展”和“增强党对意识形态的控制力”两个重点课题,要力争推出高水平的调研成果。要树立“大信息、大调研”的观念,加强与横向单位、业务部门的协作,拓展工作联系范围,把工作触角延伸地长一些、广一些、深一些,善于借用外力、整合资源,把依靠研究室自己力量开展调研与组织协调社会力量开展调研结合起来,把重要的力量放到组织调研、规划调研、指导调研上,积极通过委托调研、合作研究、专题咨询、集体攻关等形式开展调查研究,以较少的人力和资源获得更多的更有价值的成果。

三、完善机制,探索规律,为舆情信息调研工作顺利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一)加强领导,明确任务,将舆情信息工作摆上重要位置。舆情信息调研工作要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职能和经常性工作。宣传思想战线的领导同志要以身作则,把舆情信息调研工作纳入工作日程,把这一工作抓在手中。采取切实措施,认真组织,精心部署。要选配政治敏感性强、业务能力强、责任心强的优秀人员到舆情信息调研工作岗位,加大培养力度,关心他们的成长进步,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专兼职信息调研干部队伍。要给从事舆情信息调研工作的同志出题目、下任务、压担子,在舆情信息调研方面出一批成果。要保护信息调研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支持他们积极收集信息、如实反映真实情况,既报喜、又报忧。舆情信息工作是一项需要长年累月付出辛苦的工作,舆情信息调研工作实行量化考核,任务重,压力大,从事舆情信息调研工作的同志们非常辛苦,各级各单位要爱护从事信息工作的同志,从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多关心、多理解、多支持。要为信息工作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在参加会议、阅读文件、交通通信等方面,提供必要的条件。要提供必要的工作手段和设施,加大投入,搞好基础设施建设,畅通信息渠道,配备好工作所需要的电脑、传真机、通讯联络等设备,提供业务经费保障,提高舆情信息调研网络的自动化水平。

(二)健全网络,拓宽渠道,不断整合多种舆情信息资源。网络的完善程度决定着舆情信息调研工作的水平。要做到凡是有人群的地方,都要纳入舆情信息和调研工作的视野;凡是有党组织的地方,都要有机构或人员做舆情信息调研工作;党组织建到哪里,舆情信息和调研工作就要跟进到哪里。目前来看,我们在舆情信息调研网络建设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网络还不够健全和完善,在覆盖面和触及面上还很不够。下一步要进一步整合优化舆情信息调研网络,形成市县区宣传部门网络、市直宣传文化系统网络、舆情信息直报点网络、市委宣传部机关网络、社会信息网络等五大网络系统,做到上下贯通,运转正常,覆盖全面,形成以市委宣传部为龙头,市、县纵向到底,机关科室、市直单位横向到边,宣传系统、直报单位、相关单位延伸衔接,使舆情信息调研工作的触角延伸到宣传思想工作的各个环节,延伸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加强学习,端正作风,建设高素质舆情信息工作队伍。舆情信息工作者是宣传思想战线的先头部队,要求具有较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一是要不断增强政治意识。进一步增强政治责任感、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善于用政治的眼光观察分析问题,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发现那些带有全局性、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从大量的常规工作中,发现那些能够对推动工作带来启示的新经验、新思想、新事物。二是增强大局意识。要始终心系大局、胸怀全局,从大局着眼,自觉主动地服从大局,善于从大局的高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要想大事、议大事,主动研究那些涉及面广、群众关心、影响全局的问题。三是增强服务意识。要紧紧围绕为领导决策和工作大局服务,及时准确地反映社会舆情变化、分析工作发展态势、提供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做到上路、对路、适路。四是增强精品意识。要把舆情信息调研成果的转化率作为衡量工作成效和水平的第一指标。看舆情信息调研工作做得怎么样,不能只看写多少条、多少篇、多少字,报上去多少、发了多少,关键看舆情信息调研成果中有多少转化成了领导的决策依据,进而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多大的推动作用。做到选题要“精”,使我们选的课题与党委政府关心的问题相吻合;调查要“深”,真正深入到基层,沉下身子,掌握第一手的材料;研究要“细”,真正做到观点正、分析透、建议实。同时,要不断提高学习思考的能力、文字工作的水平和调查研究的本领,使舆情信息调研工作更好地为全局工作服务,为领导决策服务。

(四)建立制度,强化措施,促进形成信息工作的长效机制。要按照市委宣传部关于建立完善全市宣传思想工作目标体系、制度体系、监督体系等“三个体系”的要求,把舆情信息调研工作纳入“三个体系”建设,加强制度建设,不断形成长效工作机制。要切实抓好《舆情信

舆情信息篇5

[关键词]大数据;舆情分析;图书馆;增值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2.127

[中图分类号]G25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2-0-02

0 引 言

近两年来,大数据已经成为全民关注的一个名词,各行各业纷纷投身大数据的热潮,政府部门也相继启动各种大数据项目。而当前现有数据中心技术不能完全满足大数据的需求,这就有可能会引发IT界的技术革新、架构重构等问题。目前舆情服务正在进行行业规范和整合,基于大数据的舆情分析,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精准地掌握各项事态的发展,从而有利于得出正确结论,作出精准预测。 这样的形势为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将基于大数据的舆情分析与传统的图书馆信息服务相结合,可以挖掘用户潜在的知识需求,拓展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渠道,衍生出新的信息增值服务,达到图书馆资源、服务、用户三者之间的有机结合,推动行业的发展。

1 大数据与舆情分析

1.1 大数据的概念

大数据这一概念是在2011年5月首次提出的,但是到目前为止人们对于大数据的概念、内涵等有着多种的定义与理解,并未形成一个统一的规范。通过比较不同的概念会发现,尽管各种定义在对大数据的内涵的具体表达中会有所不同,但普遍存在这样一个共识:大数据是指无法在可承受的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来适应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下面笔者从大数据的内容和应用上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首先,大数据从内容上包含了三种类型的数据,即结构化、半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结构化数据是指能够用统一的逻辑结构表示的数据,如数字、符号等,反之则为非结构化数据,如邮件、视频、论坛帖子等。而半结构化的数据与上面两种不同,它虽然是结构化的数据,但结构变化很大,无法在数据库中简单地建一个表与之对应,如智能设备、社交网站等会产生大量的半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在当前这样一个网络社会中,人们所面对的信息更多的半结构化与非结构化的数据,对这些数据的分析是传统数据挖掘工具的短板,也正是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新型企业的优势。

其次,从大数据的应用上来说,大数据技术并不是静态地存储与展示数据,而是动态地对数据进行高速、实时分析。如在对图书馆用户需求分析的过程中,可以结合用户往日的阅读行为、查询记录等,运用大数据技术实时预测出用户的需求。在实际应用中,大数据的应用往往与云计算相结合,云计算所特有的高速、分布式处理技术、云存储技术等是大数据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挖掘的基础和依托。

1.2 舆情分析

舆情分析就是对某个问题相关的舆情进行深层次的分析研究,最终得到相关结论的过程。举例来说就是,当一件事情发生后,人们通过网络、电视、报刊等途径了解事情发生的详情,随之对其进行抨击,或同情、或感性、或理性的评论,对这些评论进行分析、汇总,识别其中的关键信息,作出有利于事态发展的正确决定。舆情的收集渠道有多种,如报刊、门户网站、论坛、微博等。

传统舆情分析,依赖随机采样,采用模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来得出相关结论,作出态势预测,具有单一化、静态化的缺点。而基于大数据的舆情分析,在传统的基础上,采集更多的相关数据,对所有的舆情信息进行量化,可以得出超出人类经验的精准化结果。如中国足球队在时隔15年后再次进入12强的机率,传统分析为32.7%,而结合了专业数据、队员信息、天气情况等各项指标的大数据分析,结果则为86.2%。

2 图书馆信息增值服务

图书馆信息服务实质上就是实现信息的传播、交流、增值的过程。图书馆为用户提供了纸制的、网络的文字、图像、视频等信息,用户对这些信息筛选、整理,使这些信息成为自己需要的有用信息,同时对这些信息分析、研究、判断,使其效用与价值得到更大的发挥,从而实现信息的增值。

具体来说,信息的增值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量的增值;二是质的增值;三是信息的使用价值。在实际工作中,对大量同类微观信息的分析、加工,就可以获得潜在的宏观信息,通过量的积累,来产生质的变化,微观信息就会得到增值。同时在信息的增值过程中,随着信息反映出来的新问题,人们需要及时作出新决策,在新的经营决策中实现信息价值的再利用,也就是信息的二次增值。

对于图书馆的信息增值服务,图书馆工作人员要在传统图书馆对信息产品简单的供给和接受模式基础上,开展更多个性化、差异化的服务。图书馆拥有海量的纸质资源与数字资源,如何将这些资源共享,利用基于大数据的舆情分析来增强信息的价值和创造力,实现图书馆资源信息的增值?下面笔者从3个方面来进行简要探讨。

3 基于大数据的图书馆信息增值服务的实现

3.1 树立“大数据思维”,拓展用户主体

大数据时代带给人们的不仅是先进的技术与工具,更重要的是一种新的思维模式――大数据思维。大数据关注的从来都不是局部、单线的的信息来源,而是尽可能多地拓展收集信息源,这样最后得到的结论才能更精准。同样,基于大数据的理念,图书馆应将服务用户延伸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如政府、企业等,将服务内容延伸到舆情分析、预警,决策制定等事件处理的各个环节。

3.2 打造信息资源舆情监测分析平台,实现数据价值最大化

图书馆工作人员应将大数库技术与云计算技术结合,为政府和企业打造共享数据平台,从而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以及对舆情的实时监测分析。这样就能够解决各系统之间的“孤岛”状态,从数据收集、挖掘到数据提取、报表等,将各个系统数据、技术共享,实现信息数据价值的最大化。

下面笔者简单描述一下数据平台的具体实现方式。数据平台利用物理服务器,搭建若干虚拟机,并基于NAS、IP SAN、FCS SAN等技术,架构虚拟化存储体系。同时在此云平台的基础上,架构舆情监测分析系统。如图1所示,平台底层为基础资源服务(IaaS),主要包括虚拟存储、虚拟服务器等;中间层为平台即服务(PaaS),主要为平台提供大数据服务及相应的技术组件完成舆情监测分析的功能,如网页爬虫组件、舆情分析组件、日志服务等;最上层为软件即服务(SaaS),为用户提供舆情应用服务。

图1 信息舆情监测分析平台

3.3 以用户为导向,提升深层服务能力

图书馆应当利用用户阅读的行为偏好,对用户进行行为分析。在大数据时代,用户行为数据主要由5个活动步骤产生:阅读服务需求、阅读活动信息采集、阅读模式选择、阅读活动开展以及用户阅读反馈。图书馆应根据用户阅读活动的生命周期,对行为数据进行采集、分析、决策等。同时在采集数据时应尽量减少采集的盲点,提高采集数据的精桷性、及时性。通过对用户行为数据的舆情分析,就可以勾勒出每一个用户的“数字剪影”,洞悉用户的需求,从而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深层化的服务。

当前智能手机已经成为大量用户的必备工具,所以图书馆还应在手机APP端作好文章,拓展采集数据的广度和深度,增强数据的可用性。

4 结 语

笔者预见,随着大数据应用的深入,图书馆必将迎来新的发展。当然,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的参与,而目前图书馆行业的人才结构仍有些传统和单一。因此图书馆还应重点加强对数据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积极参与技术研发,为行业的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总之,图书馆作为提供公共服务资源的部门,必须承担起信息传播的责任,通过对数据的生产、分析、解读,探索出一条为用户提供多元化信息服务的发展之路。

主要参考文献

[1]张毅,赵雅洁.论大数据在图书馆管理与服务中的应用[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5(9).

[2]唐涛.基于大数据的网络舆情分析方法研究[J].现代情报,2014(3).

[3]李祝启,陆和建,申林.政府网络舆情日志大数据挖掘实证研究[J].情报科学,2014(11).

舆情信息篇6

网络舆情是极具现阶段中国政治与社会特色的研究领域。作为新兴的社会现象和研究领域,网络舆情得到国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取得了较大进展。网络舆情研究作为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涵盖了新闻传播学、公共管理学、社会学、信息技术、情报学、统计学等多个学科。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兰月新老师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公共安全视角下网络舆情风险建模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5CXW015)采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多学科交叉系统研究公共安全视角下网络舆情风险问题,为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提供了参考。本专题共八篇文章,分两组刊发,其中第一组所刊发的四篇文章主要围绕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开展风险研究,主要包括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网络舆情风险管理模式、网络舆情首发信息风险评估以及网络舆情主体交互机理研究等;第二组主要围绕网络谣言风险治理问题开展研究,主要包括网络谣言风险发生机理与治理、网络谣言综合分类方法、面向网络谣言的网民心理评估、网络演化博弈分析等。

本刊相信这些研究成果将对大数据时代政府应对网络舆情风险问题提供借鉴和理论支撑作用。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是由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的异常波动,给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政府公信力以及其他有关方面带来不良影响的风险。在这里,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就是指具有价值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根据发送者的意愿,按照一定的渠道途径和方向,从信息源到达信息接收端的整个活动过程。而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建构,是准确及时评价其风险,虚拟社会管理创新内在要求,也是营造健康舆论秩序、维护社会和谐的应有之义。

1 相关研究评述

风险评价指标是指用来反映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的具体指标。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的一项基础工程。就这个问题,国内外不少学者对此作了不少探索,并取得了很多有价值的成果。如张一文等[1]学者根据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作用机理,建立了总计44个指标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李玉海、李友巍[2]则从社会环境、网络舆论主体、主体行为以及网络舆论本体四个方面构建了一套网络舆论风险评价体系。喻国明[3]从时间维度、数量维度、显著维度、集中维度、意见维度来构建网络舆情评价指标体系。兰月新[4]所建立的网络舆情安全评估指标体系则包括3个层面,即网民反应、突发事件信息特性及其事态扩散状况。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实验室以第三方学术机构的中立视角提出了一套社会舆情指数,内含4个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5]。此外,戴媛、郝晓伟等[6]也在其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所设计的网络舆情信息的安全评估指标体系。就国外的相关研究来看,Welty C、Murdockj W.等[7]提出要应用神经网络、遗传算法、朴素贝叶斯等方法技术实现网络舆情风险的评价与安全监控。Gil-Garcia[8]则认为网络舆情风险采集、评价和预警主要是运用文本聚类等方法来实现的。Tsou等[9]认为通过对网络舆情的主题分类和倾向性分析,可以很好实现网络舆情的风险评价与监管的目标。

通过对这些研究成果的回顾和整理,可以发现,以上学者在探讨构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时,特别注意以下4个方面:一是注意分析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的理论内涵和基本特征,以便于指标体系能够切实反映其实际面貌、发展状态以及风险情况;二是注意结合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的演化阶段。演化阶段不同,其风险也就不同,着力分析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的演化过程和演化阶段,对于构建科学有效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很有启迪;三是注意学术整合和研究成果的彼此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积淀,为当前研究奠定了雄厚基础,积极吸取其宝贵成果,对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意义深远;四是注重技术方法的应用。应用科学的技术方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能够为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构建带来便利。本文将在借鉴以上成果的基础上,基于UML建模方法实际构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2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构建的遵循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很多方面,在构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之时,还需注意把握以下几点原则。

2.1 以政府发展规划为指导

政府发展规划是政府对未来一段时间内工作重点的描绘,它阐明了政府的战略意图,明晰了政府的活动纲领,对于防范、化解突发事件,维护经济社会稳定发展也做了重要部署。因此,我们在构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时,应坚持政府发展规划的相关指示精神,做到基本精神不背离。在这里,政府发展规划主要包括中央政府关于互联网发展与舆情应对方面的规划。当然,如果风险评价涉及到具体的地方政府,还应结合当地政府制定的相关发展规划。

2.2 正确定位评价的价值导向

价值导向是“目的价值导向与工具价值导向的辩证统一”[10]。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价值导向决定着评价指标体系的规模、结构、功能、性质以及其改革和发展的方向”[11]。因此,建构科学合理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首先应确立服务大局、系统评价与效益评价的价值取向。服务大局就是要求我们所做的风险评价要有利于揭示突发事件发生发展真相,摆正网络舆论的正确方向,维护当前政治稳定的大好局面。系统评价就是要把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把定性评价指标设计与定量评价指标设计、局部性评价指标设计与整体性评价指标设计有机结合起来。效益评价就是指在实施评价过程中,既要注重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的实质作用,同时又要兼顾风险评价成本,提高风险评价的效益。

2.3 处理好评价指标规模化与集约化的关系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必须涵盖一定数量规模的指标,不能“管中窥豹”,以偏概全,但是也不能事无巨细,滥设指标,使整个指标体系背离集约化原则。

2.4 科学选择评价指标设计工具

评价指标设计工具是一种评价指标构建的方式和手段。在此,本文选取了一种科学并且简便的风险评价指标设计工作,即UML方法。UML是目前比较标准的建模语言[12],是第三代用来为面向对象开发系统的可视化产品说明和编辑文档的方法[13]。该种方法坚持用户导向,包括需求分析、词法分析、用例、类图构建及分析几个环节。其主要应用是计算机相关系统的研发,如计算机管理系统、计算机视频点播系统、计算机销售系统等。将之应用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国外目前尚未检索到相关文献。就国内看,也是较少的,其中有魏庆平、张秋文[14]将UML建模语言应用于水电梯级开发移民评价指标体系 ,刘渝妍、赵卿、陈媛[15]构建了老年人口生活质量的UML指标体系框,其研究还是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总之,将UML建模语言应用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还属较新的尝试。该方法相较于传统的评价指标构建方法,更显直观和有效。它有利于充分吸收专家调研和既有研究成果的智慧成果,同时又能够把复杂的指标以较为直观的图形和表格的形式加以描述和解释,提高了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易操作性、便利性和科学性,是十分难得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工具,这也是本文选用UML作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工具的重要理由。

3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UML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文应用UML语言,构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基于这样的思路:在充分考虑和借鉴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遵循我们前面所述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一般原则,然后按照UML方法规定的步骤,一步一步的实施,即首先进行资料收集和专家访谈,掌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的内容,为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奠定基础,然后依次进行风险评价指标的筛选、修饰、模型构架,最后形成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类图,实现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目标。

3.1 资料收集与专家访谈

UML建模是一个迭代和增量的过程[14]。整个指标体系设计、建立的第一步就是进行相关的具体资料的收集,并对一些专家开展访谈。包括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通过对大型数据库资源进行信息检索,如中国知网多个数据库、超星图书馆等,查找汇聚有关风险评价的资料;二是学术会议专家咨询。如作者参加“中国社会公共安全论坛(2013)”(上海,2013年5月)、中国特色防灾减灾高层论坛(北京,2013年6月),就风险评价的相关问题,向与会专家、学者进行咨询。这些工作使我们获得了初步的认知: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尽管内容驳杂,涉及范围广,但主要还是体现在生成风险、传导扩散风险和平复风险3个方面。

(1)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生成风险。就是指突发事件发生后,在网上酝酿、产生网络舆情信息流进而传播扩散的可能性。

(2)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传导扩散风险。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的演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主题延伸。即在传导扩散过程中,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关注的内容更加丰富,也更加深入,使得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所包含的意义更多;二是范围扩大。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的波及人群更广泛,使得更多的人受到突发事件的牵连和波及,也使得更多的人把关注精力投入到该信息流传导扩散中;另一方面是信息流的传导扩散地区扩大,使得一些范围较小的区域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演化上升成为全国性问题;三是危害增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的快速传导扩散,使得导控成本快速增加,导控困难加大,给突发事件的现实处置和应对带来诸多不便,其现实危害和不利影响呈现上升趋势。

(3)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平复风险。一般来说,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演化,波及范围增大,影响加重,使政府倍感压力,在此情况下,政府部门必会采取措施,应对舆情信息流的风险与危机,使之逐渐衰退平复。但是这种衰退平复背后往往也不是绝对性的,在某种情况之下,也存在着死灰复燃、话题重启的可能性,也就是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平复风险。

3.2 评价指标的分析与筛选

评价指标的分析与筛选是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风险信息流风险评价的关键环节。这一环节的工作包括3个方面的具体内容:

(1)指标初选。对现实实践中的概念进行认真研读、分析、选择,得到初始指标:地区、网民、网民知识、生活保障、地区GDP数值、地区人均收入水平、和谐、地区和谐程度、收入、网民浏览次数、上网群众、主要网站突发事件议题点击率、类型、信息流、网站、浏览突发事件议题网民分布情况、主要网站议题回复、突发事件议题回复网贴数量、网络跟帖、网民发言情况、政府舆情响应速度、指标、政府舆情回应民众满意度、教育水平、网民职业、个人收入情况、浏览突发事件议题网民职业分布情况、政府回应情况、跟帖情况、监测人员情况、温饱、监测平善程度、和谐情况、舆情信息流已持续天数、信息流扩散天数、刊登突发事件议题主要网站情况、刊登突发事件议题数量、地区网民、突发事件解决情况。

(2)参与者提炼。基于UML建模语言规范,同时结合我们现实询问访谈中所涉及的实际人群,可以将参与者提炼划分为三大类:互联网用户、政府及相关公共部门和研究人员,一般而言,互联网用户、政府及相关公共部门是系统信息的提供者,研究人员则是系统信息的分析者。

(3)指标的复选。就是对初始指标做进一步的分析,挑选出更加适合需求的指标。其一,删除语义清晰度不明的词汇。如地区、温饱、生活保障、网民知识、教育水平、类型、指标、信息流;其二,保留语义近似的词中表达更为准确恰当的一个词汇,如地区和谐程度(和谐、地区和谐程度、和谐情况)、地区人均收入水平(地区人均收入水平、收入、个人收入情况)、主要网站突发事件议题点击率(网民浏览次数、主要网站突发事件议题点击率)、突发事件议题回复网贴数量(突发事件议题回复网贴数量、网络跟帖、网民发言情况、跟帖情况)、政府舆情回应民众满意度(政府舆情回应的民众满意度、政府回应情况)、舆情信息流已持续天数(舆情信息流已持续天数、信息流扩散天数)、地区网民(网民、上网群众、地区网民)、浏览突发事件议题网民职业分布情况(网民职业、浏览突发事件议题网民职业分布情况)(见表1)。

3.3 评价指标的用例修饰

根据表的顺序,依次对每一个候选指标按反应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的不同方进行文本描述(见表2、3、4)。

3.4 评价指标的构架模型

一是分组。分析“shall”语句中的内容并提取名词对象:国内生产总值、可供支配收入、社会和谐的基本程度、网民人数、有效点击的数量、演化地域范围、扩散程度、时间范围、职业类型、回应的是否迅捷、认可程度、人员素质水平、应急平台、突发事件的满意程度。对这些名词进行分组,以获得抽象的实体类。(1)含有国内生产总值、可供支配收入、社会和谐的基本程度、网民人数、这些词汇的用例,均从不同角度反映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生成风险,可以归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生成风险类;(2)含有有效点击的数量、演化地域范围、扩散程度、时间范围、职业类型这些词汇的用例,反映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传导扩散方面的风险,可以归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传导扩散风险类;(3)含有回应的是否迅捷、认可程度、人员素质水平、应急平台、突发事件的满意程度这些词汇的用例,展现了网络舆情信息流平复的风险,可以归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平复风险类。

二是包图和初始构架模型确定。在上述分组的基础上,用包图表示各子系统(类)的边界(见图1、2、3)。

d在前面工作的基础之上,我们进一步将矩形作为系统的边界,将上面已经构建的四个包图做整体合并,这样得到了初始构架模型(见图4)。

三是关系引入。建立用例之间的关系,就是对用例进行泛化处理,同时加入参与者,分析参与者与用例之间的关系。通过这一步骤,得到图5、6、7。

四是完善初始构架模型。初始构架模型建立后,并不是意味着全部工作的结束,下一步工作就是得到各用例图作进一步的规范和抽象。具体而言,就是通过对用例做更深层次的规范、抽象和替代,使指标更加科学有效。(1)规范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生成风险类包图。由于地区网民用例只是一个客观情况的说明,无法用具体的数值来评价,因此用地区网民数量用例来代替,可以较为准确的反映上访人员的具体情况;(2)规范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传导扩散风险类包图。用刊登突发事件议题主要网站数量用例代替刊登突发事件议题主要网站情况用例,用浏览突发事件议题网民的分布省份数用例代替浏览突发事件议题网民分布情况用例,用浏览突发事件议题网民职业分布数量用例代替浏览突发事件议题网民职业分布情况用例;(3)规范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平复风险类包图。用突发事件解决民众认可度用例代替突发事件解决情况用例。用监测人员素质水平用例代替监测人员情况用例。经过处理,每个包图内没有出现超越包图界定范围的用例。

笔者将引入新的参与者,即研究人员,同时将五个包图合并为完整的用例图,从而得到比较完善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架模型(见图8)。从图中可以看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生成风险、传导扩散风险和平复风险是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这个抽象用例的具体表现,在三个包图之下是各个具体的二级指标用例。

2.5 评价指标体系的体系结构类图分析

“UML中的包图是从专家抑或研究人员的观察角度收集系统的需求,而其中的类图则能为分析人员提供模仿现实世界的表达方式,让分析人员使用研究人员所采用的术语与研究人员交流”。[16]我们通过一系列步骤,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各级指标进行优化处理,从而获得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模型。随后我们又应用UML的辅助设计工具PowerDesigner,构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类图(见图9)。显然,从结构上来说,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由根类、大类和实现类三个层次组成。最高层面的属于根类,根类往下是大类,这两者之间彼此联系,相辅相成。大类是根类的深入拓广,体现的是根类的要求和特征,而根类又不能脱离大类而存在,离开了大类,根类就变得没有实际意义;再往下,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大类又是由各自的实现类组成。各个实现类通过属性的详细描述,展现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的诸多特征,进而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创造了条件。可见,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最终是由较低层次的对象构建并支撑起来的。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该结构类图,我们就能够明晰地确定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具有的指标项。

3 评价指标体系的有效性分析

基于UML构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后,为检验该指标体系的有效性,我们对之进行了效度和信度的检测。

3.1 效度的检测

衡量我们所构建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效度,我们主要是通过计算评价指标的内容效度比(CVR)来实现的,计算公式为:

CVR=■

其中,ne为评定人员中认为指标很好地表示了评价对象范畴的人数;N为参加评定评价效度的总人数。若半数评定者不予认同该评价指标体系,CVR即为负值;所有评定者不予认同该评价指标体系,CVR为-1;评定者认同与不认同的意见出现相等时,CVR值为0;所有评定者都认同评价指标体系时,CVR值为1。就本文所构建的指标体系,我们征询了21位评定专家的意见,并通过统计得出了内容效度比CVR(见表5)。

我们发现,约有80%以上的指标效度比值在0.71以上。因此,该指标体系的指标大部分能够较好反映评价对象的特性要求,具有较高的效度,达到了指标构建的要求。

3.2 信度检测

对指标体系的效度检测合格后,我们采用计算克朗巴赫(Cronbach)内部一致性系数的方法来检测我们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的信度。其中克朗巴赫?琢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4 结语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属于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设计既有科学性又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具有相当大的难度。本文在分析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需注意问题的基础上,尝试应用新的研究方法,即UML方法,来探讨构建相应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属于一种新方法的应用。同时,基于该方法,可以实现评价指标构建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即能够充分发挥专家、政府工作人员以及普通民众在风险评价指标遴选中的作用,进而有助于增强评价指标遴选的科学化和包容性,同时这也在客观上起到了宣传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工作,提升政府和公众风险认知水平和应对能力的效果。当然,除了评价指标体系构建问题,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要成功实施还需要很多支持性的举措,简单来说,包括:一是要建立健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透明化及回收、处理机制,保证风险评价数据能够有效、及时和准确的获取;二是尝试建立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系统。即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科技,建立联网、快速、高效的风险评价系统平台,实现风险评价迅捷化;三是建立健全风险评价人力支持体系。即为我们要开展的风险评价工作配备良好的操作人员队伍,这一队伍可以由专业技术人员、政府工作人员及特定行业专家组成;四是重视评价结果应用。真正使风险评价成为改进政府工作作风,提升政府风险沟通能力的有效手段。只有将这些工作进行系统落实,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才可能落地生根。

参考文献:

[1] 张一文,齐佳音,方滨兴,等.非常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热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情报杂志,2010(11):71-75.

[2] 李玉海,李友巍.网络舆论风险评估体系探讨[J].情报杂志,2010(01):128-131.

[3] 喻国明.中国社会舆情年度报告(2012)[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2:11-13.

[4] 兰月新.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安全评估指标体系构建[J].情报杂志,2011(07):73-76.

[5] 谢耕耘,刘锐,徐颖,等.中国社会舆情与危机管理报告(2011)[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5.

[6] 戴媛,郝晓伟,郭岩,等.我国网络舆情安全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信息网络安全,2010(04):12-15.

[7] WELTY C,MURDOCKJ W.Towards knowledge acquisitionfrom information extraction[C].Proceedings of the 5th International

Semantic Web Conference(ISWC’06),Athens:GA,2006:709-722.

[8] Gil-Garcia R,Pons-Porrata A.Dynamic hierarchical algorithms for document clustering[J].PATTERN,RECOGNITI ON LETTERS,2010(31):469-477.

[9] Benjamin K Y,Raymond W M Yuen,Qi Yee Kwong,et al.Polarity Classification of Celebrity Coverage in the Chinese Press[C].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on Intelligence Analysis.Mc Lean,USA:2005.

[10] 袁贵仁.价值学引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350-351.

[11] 彭国甫.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评价研究[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113-114.

[12] [美]施穆勒.李虎等译.UML基础、案例与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2-15.

[13] OMG 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 Specification[EB/OL].[2016-03-20]http://.

[14] 魏庆平,张秋文. 水电梯级开发移民评价指标体系的UML模型[J].水力发电,2006(9):13-17.

[15] 刘渝妍,赵卿,陈媛.基于UML的老年人口生活质量指标体系框架模型设计[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10):14-19.

[16] 张玉亮.基于UML的公共图书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09(4):95-98.

舆情信息篇7

摘要:当前网络高速发展,互联网走进了千家万户,成为人们触手可及的第四媒体。随之而来的是信息化普遍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对人类活动的延续和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文章以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例,介绍了信息化时代网络舆情的重要特征及该校的预防和处理措施,对职业院校的舆论导向、分析和处理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信息化;网络舆情;预防;机制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网民的信息再造量和传输量从万级达到了百万甚至亿级,特别是随之产生的网络舆情的活跃达到空前的程度。小到家长里短、明星百事,大到国内外重大事件,可以在瞬间形成网上舆论,网络逐渐成为公众发表意见、参与社会生活、进行舆论监督的一个重要平台,其影响力日益扩大。好的舆情激励人,使人奋进;坏的舆情摧残人,给人压力。事实告诉我们,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处理不当,极有可能诱发民众的情绪和行为发生突变,从而破坏政治社会生活秩序和导致民众恐慌,对社会稳定形成严重威胁。对于一所学校而言,网络舆情同样可能会引起师生员工的情绪波动和行为变化。如果处理不当,不但会造成校园恶性事件,更会引发社会、家庭和学校的矛盾,故而校园网络舆情在信息化时代的预防和处理显得尤为重要。

一、网络舆情的认识

有学者指出,舆情是指公众对于现实社会及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是实现社会调控必不可少的制约力量。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公众在互联网上公开表达对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的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倾向性的共同意见。然而,网络舆情由于传播媒介的特殊性,又表现出一些不同于传统舆情的特点。比如,舆情来源的广泛性和匿名性、舆情的突发性、舆情倾向于问题揭露与现实批判、具有强大的群体极化倾向、容易形成强大的群体压力。

作为信息交流与知识共享的平台,网络无疑成为当前社情民意传达和反馈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渠道, 也使公众对政府的舆论监督作用获得了更大的发挥空间。当然,就学校而言,它是学校校务、党务公开,接受师生员工监督的一个重要渠道。但是,当错误的舆论通过网络无限放任地进行传播,甚至不断演变恶化时,舆论危机随时可能出现, 并进而引发混乱。社会管理者一旦丧失了舆论影响的主导权,其权威性和信任度就会受到挑战。因此,正确应对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建立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预防体系和处理机制,扭转不良舆情,创设健康舆情,使之成为推动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动力,在当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当前网络舆情事件应急处理中存在的问题

1.信息控制不当,导致舆情泛滥信息的过度控制会使师生只能够获得有限的信息,常见的方法就是采用回避、封堵的办法删除不良信息,堵多疏少。这种信息低量或许可以暂时确保稳定, 但长期的低信息量会导致信息贫乏,表面的超稳定恰恰是危机的前兆,使人产生神秘感,使互相猜测和小道消息发酵,虚假信息无限放大。信息的混乱、错误、延迟会在公众中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引起恐慌, 并对信息管理方的公信力造成巨大破坏。当然,超信息量也会导致信息污染,使有用信息被大量无用信息覆盖,无用信息的网络放大,将给稳定带来威胁。

2.预防措施不力, 响应速度缓慢

无可置疑,网络舆情突发事件考验着信息管理者的能力。由于我国现有的舆情监测体系自上而下管理的单一性,在处理非紧急事件时可以发挥一定作用。但是,网络舆情事件常常是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发生的,何时、何地、何人、何故及危害程度,具有不确定性。在网络舆论爆发时,公众迫切需要得到权威的信息,传统的管理方式不能形成一致行动的协调机制,在处理跨地区、跨部门的舆情事件时显得反应迟钝,行动缓慢。

三、网络舆情的实证解析

近年来,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将信息宣传工作作为推进日常工作、提升工作水平、促进品质发展的重要抓手。切实在工作创新上聚焦、在信息宣传上聚力、在锻炼队伍上聚神,特别是在网络宣传、舆情分析、预防和处理上下功夫,形成了网络舆情“12345”五步工作法,推动学校信息宣传工作整体水平不断提高,学校品质影响力不断提升。

1.把握一个原则,服务工作大局

将信息宣传工作作为学校争取各方支持、促进问题解决的重要方式,展示学校发展成果、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和提升美誉度、知名度的重要载体,推进学校事业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工作抓手,形成了领导重视、师生关心的良好局面,为全校工作整体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2.打造两类平台,扩大宣传影响

积极与市教育局信息办沟通,努力做到网络上有内容、报刊上有文字、电视上有形象、阵地上有声音,积极发挥良性舆情的激励作用。一是继续发挥好纸质媒介作用。重视发挥国家、省市、校级媒体优势,积极向中央和省市级媒体投稿,扩大学校事业发展影响力。二是探索运用好电视和网络宣传优势。及时向中央和省市电视台及人民网、中国教育网、中国江苏网、、江苏教育网等各种网络媒体报送信息,宣传学校整体形象。

3.培养三支队伍,构建宣传网络

2006年以来,学校建立了三支专兼职结合、精干高效的信息员队伍,构建校、系部、班信息宣传工作网络。一是《南京高职校校报》编辑队伍。主要由新闻采写、美编校对等岗位组成。每月召开编辑部会议。二是学校门户网和外网发文管理员队伍。主要由校务工作部信息宣传同志组成,并配备了两名网站超级管理员和一名分管领导,负责维护综合板块内容、审核上报信息。三是系部信息员队伍。各系部还根据系部情况,以教研室或归口工作为单位,构建系部二级信息员队伍,确保信息采集的及时性和来源的多元性。

4.坚持四个“贴近”,凸显宣传特点根据学校工作特点,努力在“四个贴近”上下功夫:一是“高站位”。贴近全市职业教育工作需求。要求及时将全市信息宣传工作重点传达到全体信息员,做到领会文件、了解政策、把握大势、掌握重点。二是“谋全局”。贴近全校工作规划。结合学校工作实际,将师生热点关注的、正在思考的、当前重点的、将要发生的以及有待解决的问题,作为信息采编切入点,确保宣传工作与学校工作思路合拍。三是“出精品”。贴近重点工作实际。要求信息员在摸上情、知内情、察外情的基础上,不做“抄录员”,做好“加工员”,贴近工作实际,捕捉亮点信息。四是“重实效”。贴近系部工作特点,要求信息员努力从系部特色工作中总结、挖掘、提炼各类宣传信息。

5.完善五项制度,增强保障体系

为进一步建立宣传工作长效机制,我们陆续建立五项制度,确保信息宣传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一是每日更新网站信息制度。坚持每个工作日更新,努力做到“每天都要洗脸穿新衣服”。二是每周汇编总结信息制度。各系部每周一次信息汇总,整理价值较大的信息和舆情上报学校。三是每月下发信息报送要点制度。

坚持每季向各单位信息员下发信息报送要点,引导信息员围绕统战中心工作报送信息,提高信息质量。四是每学期召开信息员会议制度。解读信息宣传工作计划、舆情要点,进行业务培训,通报各系部信息宣传情况等,让每位信息员了解工作,并指导他们站在全局高度,深入思考信息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不断撰写出标题新、内容新、有创意、质量高的信息,提高写作能力和舆情收集、分析、处理能力。五是每年信息工作评选表彰制度。结合信息宣传工作情况,坚持每年年底进行评比表彰,评选宣传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年度重点信息等,激发系部及广大信息员对信息宣传工作的热情。

此外,学校还在百度、搜狗、新浪建立唯一认证官方网站,注册学校官方微信平台、百度贴吧、西祠胡同建立账号,收集舆情,做到预防为主,重在处理。

总结我们在处理网络舆情时的经验和教训,可以得出结论:必须正确处理好公益性、主动性、时间性、定向性和一致性原则,必须建立健全机制,形成预警和处理一体化体系。比如,建立监测预警机制、舆情响应机制和法律保障机制,及时掌握舆情动态,确保公众知情权利,规范网络空间,方能从根本上引导舆情、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稳定社会。

参考文献

[1]徐晓日.网络舆情事件的应急处理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

[2]叶皓.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03.

舆情信息篇8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 舆情演化 动态干预

[作者简介]李京彬(1970- ),男,河北定州人,河北大学护理学院党委副书记,高级政工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郭杰(1983- ),男,河北保定人,河北大学护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河北 保定 071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省2011年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河北省大学生舆情热点调查及干预策略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HB11ZZ008,项目主持人:卢艳荣)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5-0037-02

大学生舆情是指大学生群体在一定时期内,围绕着校园内外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所持有的一系列态度、观点、判断和价值倾向。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精力旺盛、知识层次高、思维敏捷、创新意识强,然而他们缺乏应有的信息辨别能力,敏感单纯,价值取向多元化,不可避免地成为高校大学生舆情的主体。研究大学生舆情形成及演化规律不仅是构建和谐校园环境的需要,更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大学生舆情研究的目的

(一)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大学生知识层次高、思维敏捷、竞争和创新意识强,但也有相当部分大学生责任意识淡化、协作意识不强、缺乏诚信观念。多年来,高校不断强化人文素质教育,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内容,试图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但效果不容乐观,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思想政治教育没有结合学生个性发展和客观需求,更多地关注理论,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二是忽视了大学生舆情的建设性作用,人们往往只关注舆情的破坏性,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二)营造“以人为本”的育人环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宏观层面上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形态,在微观层面上就是根据学生的合理诉求,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大学生舆情有补益性舆情、损益性舆情、中性舆情三种性质的舆情。理论上讲,只要有舆情出现,就证明我们的育人环境存在不和谐的因素。建立合理的干预机制,采取积极的引导策略有利于营造高校“以人为本”的育人环境。

二、大学生舆情类型及传播特点

课题组根据王磊等人的研究成果,从大学生舆情中介性事件的视角设计了调查问卷,选择了河北省11所高校实施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涵盖了理、工、农、医四大学科门类,调查结果用spss17版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一)大学生舆情类型

按照学生对舆情事件的关注度及来源,我们将大学生舆情分为六种类型:

1.社会稳定类。当前,开放性的大学正在逐步走向社会化,由此引发的大学生舆情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严重影响学校的公众形象。社会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社会治安正在悄无声息地渗透到校园内,影响着学生的价值取向,威胁着校园环境的稳定。

2.校园生活类。校园生活事件是大学生接触最多的,这些事件关乎学生的切身利益,也最容易引发大学生舆情。如后勤部门的住宿环境、饭菜的质量、物价、校园周边环境等都是学生关注的焦点事件。

3.学习实践类。主要包括教师的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和教学态度、教学设备、教学管理等领域的事件。各类大学生社团和学生组织是学生在课外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载体,学生干部的素质、工作作风等是可能引发大学生舆情的常见事件。

4.人际关系类。调查结果显示: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恋爱关系是学生敏感的三大关系,也是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来源。其中,由恋爱关系导致的情感类型事件是大学生中最普遍、最热门的话题。

5.时事政治类。大学生思维活跃、喜欢新生事物,但做事情绪化、感情用事。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关注最多的政治事件有官员腐败、环境保护、国际政治等问题。

6.校园安全类。高校扩招和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之间的矛盾日益显著,时常会酿成影响到校园整体安全和稳定的重大事件。主要指涉及师生员工的突发公共卫生、交通肇事、自然灾害等事件。

(二)大学生舆情的传播途径

高校舆情信息传播途径主要有口传、网络传播。口传是占主导地位的传播方式。信息来源主要分三类:一是老师和同学。其中,同学之间的交流是信息的主要来源,特别是宿舍内同学之间的交流更为常见,他们每天学习、生活在一起,当遇到困惑时都愿意在这个群体内交流。二是学生社团。大学社团既是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平台,又是引发大学生舆情的重要场域。三是互联网。由于网络信息传播具有自由性、交互性、隐蔽性等特点,大学生更喜欢依赖网络获取信息,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邮件、微博、QQ、飞信等网络工具都已成为大学生交流信息的重要社交平台。

三、大学生舆情演化的规律

大学生舆情的核心要素包括舆情主客体、舆情空间和中介性事项。大学生舆情的主体是大学生群体。舆情的客体是中介性事项所涉及的学校管理和服务部门,包括教务部门、后勤部门、学生部门等。舆情空间是大学生舆情演化的场域或空间。大学生舆情的中介性事项与舆情客体密切相关,引发大学生舆情的具体事件。

(一)大学生舆情演变的驱动力

大学生舆情发展演化首先是学生之间不断交换信息、调整心态的过程。在舆情发展变化过程中,学生之间交流互动,高度关注动态信息,包括学校管理部门对事件的评价和做法、社会各界对事件的评价和反应等。同时,舆情演化的过程也是学校管理部门不断受学生和外界影响,调整政策的过程。高校管理部门在应对舆情的过程中,主要是根据所获信息调整舆情干预策略。舆情事项涉及学生的切身利益,引发学生心态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就是舆情演化内部推动力。所以,大学生舆情演化本质上既是学生、管理部门相互妥协的过程,也是学生的心态从不平衡到平衡的演变过程。

(二)大学生舆情演化的基本规律

大学生舆情演化推动学校各级管理部门不断地调整对舆情的认知水平,完善相应的应对策略。同样,大学生舆情演化的内部动力也推动学生不断调整自己的态度取向。从整体上看,高校大学生舆情演化一般要经过形成、增长、稳定性、消减、衰没几个阶段,实施不同的干预策略,各阶段持续时间会有明显的差异。

四、大学生舆情动态干预机制的建立

大学生舆情的出现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掌握一般的应对策略,建立一套长效机制,及时获取舆情信息,随时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和行为倾向,制定处置预案,实施动态干预。

(一)建立大学生舆情信息研判机制

1.建立信息员制度,延伸捕捉信息的敏感触角。学生是引发大学生舆情事件最直接的体验者,掌握的信息往往也是最可靠的。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信息员队伍,充分发挥团学干部、党员的作用,并赋予相应的权利和责任,形成以学生—宿舍长—学生干部—班长—辅导员为主要形式的网状信息通道。院系设置舆情直报点,院系接触到舆情信息后直接反馈到学校专职部门。信息员在第一时间直接与院系特定人员取得联系,便于校方及时掌握、快速处置。

2.建立舆情信息评判机制。舆情信息反映的是“中介性事项”对学生的思想和情绪产生的影响。舆情信息的评判就是整合舆情信息,评估舆情的性质,把相互关联的信息系统起来,找出其客观存在的因果关系,预测舆情的发展方向,为舆情干预做好准备。

3.建立校院两级舆情工作机制。建立校院两级舆情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专门的机构,统筹协作各个部门工作。组成人员中应有心理学方面的专家、相关部门领导、网络监管人员、辅导员、学生骨干。对学院而言,学生工作干部、辅导员作为专职人员,要求政治素质高,有丰富相关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对学校而言,要建立发言人制度,统一最新信息,应对新闻媒体。同时,学校还要组建一支政治素质强、思想觉悟高、网络技术过硬的信息监管队伍。

(二)大学生舆情动态干预策略

分化学生群体,缩小舆情影响力。舆情主体分化是舆情演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舆情负力量增强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据群体心理学理论,分化学生群体可采用以下方法:首先,发挥学生骨干的作用。做好学生骨干的引导工作,充分利用他们在学生群体的影响力,引起学生群体内部成员的分化。其次,充分利用学生价值取向的差异性。价值取向不同的学生对舆情事件刺激敏感程度不同。再有,学校管理部门要加强宣传力度,学生的不合理要求绝不能妥协,迫使学生转变态度。学生不合理的诉求处理不当可能会给另一个学生舆情安上定时炸弹。

1.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增强信息识别能力。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主要是提高他们对真实信息的识别能力。学校应改变宣传信息方式和内容,不仅要宣传正面信息,也要注意宣传负面信息。把事件造成的影响如实告知学生,这样可以培养他们对错误观念和错误信息的识别能力,提高信息免疫力。

2.增强事件透明度,避免学生猜疑。在网络环境下,任何事件不可能永远成为秘密。掩盖事件真相不仅会引起学生更多的猜测和不满,还会导致学生和学校管理部门的对立。舆情事件是学生舆情发生的刺激物,信息在学生之间传播会整合学生的价值判断最终导致事件失真。学生对事件真相的认识是模糊的,则无法进行理性的思考。增强舆情事件的透明度不仅可以减少学生对舆情事件的兴趣,还可以缩小舆情影响范围。

3.提高媒体应对能力,掌握舆论主动权。高校应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主动和媒体沟通,争取媒体的同情和支持。及时准确信息,引导舆论,使学生情绪反应和舆论导向趋于一致,符合实际。学校还应借助媒体的影响力,加强内部管理,建立更为完善的政策机制,将损益性舆情对高校的破坏作用降到最低程度,以积极的态度重新良好的社会形象。

4.完善内部管理机制,建立舆情反馈制度。从表面上看,舆情事件是引发舆情的直接原因,但舆情事件本身仅仅是导火索。舆情事件的出现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引发整个学生群体情绪恶化。我们应该看到,大学生舆情往往不只是指向事件本身,而是指向学校更深层次的政策、措施和管理制度。从长远的角度看,增益性舆情和损益性舆情对学校的发展都是建设性的,是可以转化的。学校应建立大学生舆情回馈机制,采用积极的应对策略,完善内部管理机制,认真总结经验,关注学生的合理需求,损益性大学生舆情亦能成为高校发展的动力。

[参考文献]

[1]王来华,张丽红.略论舆情空间[J].理论与现代化,2008(3).

[2]王磊.新时期大学生重点舆情及其快速干预机制的研究[J].学术论坛,2008(5).

上一篇:奖学金申请范文 下一篇:开学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