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工作方案范文

时间:2023-12-03 15:02:27

舆情工作方案

舆情工作方案篇1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发挥网络监督的作用,推动作风建设,切实解决好广大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按照“快速反应、及时回复、强抓落实”的原则,建立健全科学、规范、有效的网络舆情工作长效管理机制,推动计生工作全面、有序、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全面提升工作质量。

二、网络舆情工作内容

围绕网上热点、难点问题,加大对本地网民关注较多的热点网络板块以及信息量相对集中、访问频繁、关注度高的网络媒体的巡查力度;针对网民提出的问题及时组织落实和回复;针对有关建设系统的网上不实言论,适时以发贴形式主动进行引导、疏导,消除负面影响;全面推行规范运行、主动服务、限时办结、责任追究等制度,完善网络舆情工作的公开透明、高效推进和监督制约机制,对办理结果及时整理汇总,做好统计上报工作。

三、工作要求

(一)进一步建立完善网上社情民意工作机制。由于网上传播主体泛化分散的特殊性,同时网上信息能够得到广大网民的重视并予以接纳,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对网络舆论予以正确的引导。我镇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完善网络舆情工作机构,明确网络舆情专职工作人员,实行分级负责制,明确工作重点和任务,针对网络舆情反应强烈、内容集中的问题制定应对措施并细化工作目标,做到责任到人,确保网络舆情工作落到实处。

(二)严格网上社情民意办理时限要求和工作质量。

1、明确办理时限。必须在网民发帖后3小时内,对网民反映的相关问题予以回应(含休息日、节假日);对能够迅速解决的一般问题,要在网民发帖后18小时内作出正式解答;暂时不能办理的,必须在回复中说明理由并承诺办理时限;但凡办理时限不能办理的,必须在回复中说明理由并承诺办理时限,但办理时限最长不得超过5个工作日。严格落实集中汇总上报制度、网络舆情员例会制度和集中网络舆情会制度。

2、规范回帖内容。加强对回复内容的审查,确保相关回复内容既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又符合镇党委、政府相关文件要求,同时坚决杜绝在回复内容中出现错字、别字、以及语意不通等问题。要增强回复内容的针对性,确保回复内容简明扼要,又切实可行,坚决杜绝用应付式、程式化语言回帖或含糊其辞的现象。

3、严肃工作纪律。做好群众反映问题的搜集、整理和落实工作,负责回复内容的初步确定,经单位主要负责人的最终审核并签字确认后报党政办办公室统一上网回复。条件许可情况下,主要负责人要亲自参与回复和办理工作。

4、进一步强化横向沟通。网络舆情工作采取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方法进行,认真排查梳理与我镇有关的网民提问之外,要加强与系统内相关单位的沟通。

(三)要加强对网上社情民意办理工作的督查。

1、加强对回复、办理情况的专项督查,对网民重复发帖反映的问题要进行重点调查分析、明确责任,根据实际情况交办落实,或提请领导会办解决。

舆情工作方案篇2

关键词 高校 网络舆情 风险 预警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积淀的结果 ,及时应对高校突发事件的机制本应为自成体系的构建预警防范机制方突发事件的先决条件;而现场处置机制是突发事件处置流程的关键因素 ,而在这一过程中事件舆情却不胫而走于网络信息化。对此,网络舆情的掌控及其导向机制对应对突发事件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环节,也是隶属于当前突发事件处置的重要组成部分。

1明确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传播特点和指导方向

当前,伴随互联网信息化的高速发展,移动互联网等新媒介飞速发展。对比我们所知诸如校园广播、校园报纸、杂志、电视等传统媒介,手机成为当今典型的新媒体舆论传播阵地。作为新媒体主要包括手机QQ、微信、微博、飞信、互联网,也包括高校新兴的易班新的网络信息传播媒体。

对比传统的舆情传播媒体,高新媒体下的网络舆情具有双向的交互性强、便捷性高、扩散性快等突出特点,@极大程度对突发事件舆情的处置造成了更为深刻的影响。

为此,网络舆情的指导思想关系着网络舆情处置的工作方向及其突发事件的处置成败。高校网络舆情的指导思想倘使不明确,将影响突发事件的进展甚至后果成败。学校强调突发事件新闻是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校方为进一步增强突发事件新闻宣传工作能力,及时、客观、全面、准确地权威信息,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维护社会稳定和谐,最大程度的避免和消除突发事件造成的负面影响,树立四川理工学院的良好形象,特制定专项预案。

对此,高校突发事件所引发的网络舆情指导思想应该是以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为目标,,结合"十三五规划"创新、协调、绿色、开发、共享的发展理念,并结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立轴点建立健全的网络舆情分析处置机制,促成高校校园网络舆情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发展,为师生服务,为推动高校发展服务。

2 制定科学突发事件处置机制及舆情风险预警方案

《礼记中庸》中讲到: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如何制定科学的突发事件处置机制及其舆情预警方案,做好事前预防、事中处置、事后引导,将网络舆情防范未然对事件的妥善处理是非常重要的,这将改变以往高校被动应对到主动预防的管理方式。

当前,国内众多院校对网络舆情的预警防范机制并未完善,学生的突发事件的把控更多是集中在班主任和辅导员身上;在应对舆情的传播也更多是耳闻口授、传统报纸杂志和新闻,并未完全关注到新媒体上下足功夫。高校网络舆预案是针对学校可能因某一突发事件所引发的网络舆情,以便快速、有序、高效地开展导向工作,降低消极影响,规避不良舆论所制定的相关预案。科学完备的舆情预案这有利于高校管理层尤其是学工第一线的辅导员增强危机意识,未雨绸缪,能抓住关键时机第一时间处的情;这也能提前辅导员对未雨绸缪的事件做到超前意识、提高预警防范的瞻前预判力。对此,四川理工学院坚持从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遵循"同步启动新闻机制、同步启动新闻媒体联系机制、同步启动记者采访管理机制、同步启动校内外舆情跟踪和通报机制"四个同步流程,完善后期处置追踪建档和教育反思。从而可见,高校着力健全和建制网络舆情预案、舆情信息监测、舆情动态监管机制预案,能在第一时间迅速准确鉴别不良舆情可能产生的危机和威胁,并且做出最坏程度的应急预案;也能在事件无法避免的客观情况发生下,能最大程度上减少危机带来的人身财产损失,更能遏制事态的进一步激化,规避负面舆情传播造势对高校形象的消极影响。

3 构建完善突发事件处置方案及网络舆情预警机制

众所周知全国震惊的川师大腾刚杀人案、云大马加爵碎尸案、上海复旦大学林森浩投毒案、南京航天航空大学金城学院袁某刺死室友案等等,一系列严重的恶性突发事件都引人深思,触目惊心让人痛惜。然而,当这些事件发生后,不良舆论将迅速通过网络舆论散步在各界,导致对整个事件的看法及其社会反响众说纷云,有对教育体制的反思、有对涉事杀人者的痛恨谩骂哦,也有对学校教育层管理不善的批评等等,当这些舆论被不良用心者左右时,将引发新的冲突和危机。因此,从突发事件事前预警方案到已发事件的处置方案,是一个必备的过程,其是否完备完善将直接影响到事件处置妥当与否的最终效果。前面主要讲了当前高校对突发事件的预警方案和舆情导向的预警方案,接下来主要从突发事件制定预警方案上升为构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导向机制的一个探讨。

首先, 优化高校舆论宣传生活氛围 ,规治校园周边秩序。以四川理工学院为例,分为黄岭、汇东、营盘三个校区,如何将三个校区的舆论环境进行优化整合,在其中某一个校区出现突发案例时,做好讯息披露机制,及时准确引导舆论导向。突发事件发生以后 ,公众对突发事件的了解主要是通过网络媒介和舆论宣传.媒介对突发事件的报道客观与否将影响着学校的声誉和形象。

其次,加强全校师生安全教育,普及突发事件应急常识。从当前的新媒体信息可知,每年各高校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它具有不可预知性 ,一旦事件发生后不立即采取处置机制的话,极有可能因为不良网络舆论激化矛盾,可能引发二次恶性事件。所以,高校应把普及突发事件的常识贯穿在高校的日常教育管理当中。

以四川理工学院为例,该项每年新生一入学就专门开设了入学与安全教育课。该课程主要包括安全知识教育、安全技能教育、安全责任教育、学籍学生手册宣传、及学生修读指南教育。该课程以考查必修课的形式,极大程度地针对大一新生入学后的学业迷茫、安全知识涣散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提高了大学生预警防范的意识,减少了安全事件的发生。并且,期末还组织全校性的安全知识网络竞赛,全校性的安全知识竞赛的参赛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三,该项竞赛活动提高全体师生的安全知识普及及其安全防范意识。

最后,落实工作预案,构建反应机制。高校辅导员还是领导层在做出网络舆情工作机制之前,首先得了解新媒体网络的传播性质及其传播的阶段。网络舆情传播的方式如先前所讲的特点还具有参与群体的广泛性、参与散步信息的匿名性、传播途径的多样性,传播受众的感染性,所谓感染性指的是如同瘟疫和蝴蝶效应,一旦发生,能立即感染传播一大片人群。最终可能出现传播结果的破坏性,直接影响学生的正常教学活动和事发属校的声誉。

以四川理工学院为例,该校有健全的心理工作部门,特设专门的心理资深的心理咨询师。该工作部门的心理咨询师都是具有国家认可的专门心理咨询师证书的一定数量的师资队伍,在四川理工学院三个校区实现联动坐班机制,每天都设有专门心理咨询科室安排值班心理咨询师。该部门主要针对大学生的身心失衡、学业困难、适应困扰、情感困惑、心理障碍及其危机干预等诸多方面提高咨询帮助的服务性部门。这个部门不仅仅针对学生,也对教师进行辅导服务。通过这个专门特设的心理工作中心可以消除学生因危机事件带来的心理理压力,引导广大师生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化解突发事件,调试心理平衡。最后,高校相关职能部门应该就事件的处置做一个专项教育会,各级职能干部理应积极总结反思。危机结束初期可以通过高校官方微信、微博、官方网站等新网络媒介,对此事事件的处置前因后果进行信息透明化公开。此外,要求各专业班主任和专职辅导员结合危机案例,开一次专项交流做谈话,对广大师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防止类似的事件在自己所带的学生中再次发生。

综上所述,高校作为传承文化和学术的阵地,也是数万人群聚集,各类突发事件时有发生的不可忽视的公共场所。在应对新媒体网络传播快速 、便捷及交互性强等新媒体视域下的新特点 ,及其新媒体信息传播的零碎化所衍生的不良舆情导向使得高校舆情管理难度更加严峻,高校突发事件处置中网络舆情引导的预警机制的构建迫在眉睫,已然刻不容缓。

项目名称:本文系2016年四川省教育厅 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西南交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高校辅导员专项)“新媒体视域下高校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引导及管理机制研究”(项目批准号CJSFZ16-2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陈娅萍,袁奋光等.新形势下高校突发事件与辅导员工作探究[J].长春理工大W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2] 叶金福.建立和完善高校突发事件的应对机制[J].马克主义与现实,2004.

舆情工作方案篇3

关键词:互联网;反贪工作;网络舆情

作为我们反贪干警,必须不断提高与网络媒体打交道的能力,才能与时俱进、应对自如,真正做好反贪工作。

一、检察机关反贪部门应对网络舆情方面的基本途径

近几年来,随着网络在反贪工作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通过分析网络事件,根据实际工作情况,通过三项途径提升应对网络舆情能力,促进反贪工作健康发展。一是未雨绸缪,制定详细应急预案。通过几次认真研究,制定了详细的应急预案,带领网络舆情小组学习熟悉掌握。做到密切跟踪、准确分析。二是注重配合,与宣传部门建立协作机制。积极与政治处和当地市宣传部门沟通联系、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宣传部门的工作优势,积极建立协作机制,并形成书面制度,确定具体联系人和负责人。争取得到协作部门的理解支持。三是加强培训,提高干警应对能力。反贪部门在办案工作中不断提高干警对网络舆情的关注度,通过实际案例解析、网上模拟演练、相关知识灌输等方式,加强干警对网络舆情知识的学习和培训,使干警做到了解网络舆情发生、发展规律,掌握应对网络舆情方式、方法。

二、当前反贪工作应对网络舆情存在的问题

从工作实践中来看,特别是基层反贪工作的实际来看,对网络舆情认识、发现到应对,存在较多问题,重视程度不够,应对措施不成熟,与网络舆情的发展速度相比,对网络舆情的处置能力和认识程度严重滞后。在具体工作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干警对网络事件不敏感。许多干警认为网络事件离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很远,认为出现网络上的舆情是极个别的事情,甚至是个别领导对此项工作缺乏重视、不注重收集,把应对网络舆情当成是“副业”、虚事来看待,缺乏应有的敏感性。如今是信息时代,是自媒体时代,大量的网民对反贪工作非常关注,对检察机关反贪情况的信息公开要求和参与监督意识越来越强,但反贪部门对此认识还非常不够,有就办案而办案,业务和网络舆情工作项分离的情况,对可能引发的网络热点缺乏足够重视和敏感度,对事件的发展缺乏预判能力,最终会失去舆情引导的最佳时机,给反贪工作带来负面影响。二是个别单位缺乏有效的成熟的应对机制。对大多数反贪部门而言,现如今虽然对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有了一定的认识,也建立了一些应对制度,但是相比网络舆情的发展速度而言,还有很多方面不能适应和有效应对网络事件的发生,例如制度总信息收集不够,处置方案不科学,应对措施缺乏有效性等。三是缺乏有专门知识的人员。以前,我们通过传统媒体就可以控制信息的趋势和走向,如今,网络媒介使互动交流性更强,微博、QQ、微信等网络舆情方式日益活跃,对信息的传播速度和广度远远超出了传统媒体,传统媒体已不能保持主导地位。因此,我们对传统的应对方法已经完全不能跟上当前信息爆炸的节奏,缺乏专业知识,认识不正确、技巧不成熟。

三、应对网络舆情的对策研究

面对着互联网飞速发展态势给反贪工作带来的深刻舆论变化,我们必须正确认识、迅速适应并把握主动权,接受网络对反贪工作的监督,才能做到利用网络为反贪工作服务,从而深化检务公开工作。一要增强主动意识,正确对待网络舆情。网络舆情与检察机关反贪部门的形象息息相关,对网络舆情的认识,要改变过去忽视和害怕的心理。要直面,不要回避,要主动,不要被动,要敏感,不要麻木,把主动的关注舆情、引导舆情、公开一定工作情况作为一种跟业务同样重要的工作来对待,把正确引导、妥善处置舆情作为反贪干警必备的能力来培养。二要增强处置能力,学会应对网络舆情。要学会处置网络舆情,首先必须深入了解和学习网络相关知识,学会利用网络解决网络中引发的与反贪有关的事件的能力,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新挑战。工作中,特别是反贪部门,要想在引导网络舆情中应起到主导的作用,就要主动宣传我们在预防职务犯罪、打击职务犯罪的做法,公布一些现实案例,对某个案件的办理情况主动公开,主动接受网络的监督,才能更好把握相关工作在网络上的话语权,才能使群众不费力地了解反贪工作,而不是道听途说、随意猜测。三要多做宣传,坦然接受网络舆情。在社会监督越来越强大的形势下,要正确对待网络监督对反贪工作的监督,不回避、不害怕,要做到好坏话都能听。对于网络上出现的对工作不利的负面信息,不能单纯地看做恶意捏造,围追堵截,而是要思考自身原因,反省工作中是不是有解释不清、工作不细的问题,是否在某项工作中方式不对,影响了群众的合法权益,敢于自我批评,敢于面对事实。

[参考文献]

[1]洪小娟,刘雅囡,姜楠.移动互联网舆情生成机制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2:25-30.

[2]范玉明.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微博”发展分析[J].新闻爱好者,2010,04:105-106.

[3]郭乐天.互联网虚假信息的控制与网络舆情的引导[J].新闻记者,2005(2):23-26.

[4]孙东滨,梅锋.移动互联网对社会舆情的影响[J].通信管理与技术,2012(6):6-8.

舆情工作方案篇4

一、网络舆情的特点

网络舆情是指公众通过互联网对自己关心的或关涉自身利益的社会公共事业所表达的意见、态度的总和,反映公众的情绪和社会政治态度。网络舆情信息来源于网站新闻评论、论坛与社区BBS、QQ、MSN、博客、微博等信息。其特点如下:

1.突发性:网络舆情的形成非常迅速,往往一个热点事件的存在加上情绪化得意见,就可以成为点燃一片舆论的导火索,其事先的征兆极其微小。

2.破坏性:由于网上舆论传播迅速并且波及范围很广,所以一经传播破坏性就很大。

3.紧迫性:舆情危机必须要求涉及的相关当事人迅速作出正确的反应,防止事态的扩大,减少损失。

4.偏差性:网络由于缺少规则限制和有效监督,网民会利用网络宣泄情绪,容易不利于社会稳定的言论。

5.多元性:从舆情主体的范围来看,网民分布于社会各阶层和各个领域;从舆情的话题来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舆情来源上看,网民随时可以在网上,发表后的言论还可以被任意评论和转载。

二、做好网络舆情工作的对策

近几年网络最突出的事件有 “云南躲猫猫”、“贵州瓮安事件”、“辽阳检察院书记员掌掴女童”、?“贫困县女检察长被曝开百万豪车”等等,这些案件都是涉及司法的网络舆情案件,都是通过网络热炒,引起政府重视,再作出顺乎民意的处理。可见网络舆情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如果对负面的网络舆情发现不及时,反映迟缓,措施不当,会给检察机关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笔者就如何做好涉检网络舆情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一)高度重视网络舆情工作

一是加强组织与领导,将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管理机构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成立网络舆情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网络舆情工作的组织部署、督导落实,并明确某个部门重点负责网络实时监控,保持对内对外的沟通联系,保障网络舆情处置工作联动顺畅;二是建立健全涉检网络舆情逐级报告制度、舆情处理预案制度等制度,提升网络舆情危机的化解能力;三是加强自身网络化建设,配备充足人员第一时间进行网络舆情管理。

(二)科学理性应对涉检网络舆情

英国危机公共专家里杰斯特提出危机处理应对必须遵循的的三T原则为:以我为主提供情况、提供全部情况、尽快提供情况,即主动、迅速、充分的沟通原则。结合检察实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应对网络舆情:

一是大力推行阳光检务,加强网络舆情引导。充分利用各类检察宣传途径、门户网站、手机短信等载体向当事人和社会公开及时、客观、依法公开日常检察工作、检察机关职能、检务流程和处理结果,积极开展“检察开放日”活动,接受人民群众来访,邀请人民群众参观,主动公开检察机关工作职责、办案流程等不的事项和程序,不断拓宽人民群众了解检察工作的渠道,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对检察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二是提高执法水平,打造一支忠诚、公正、清廉、文明的检察队伍。检察机关要 努力提升执法公信力,做到“自身正、自身硬、自身净”,对于群众关注的检察工作中的敏感问题、热点话题,要及时公布事实真相,表明处理态度,回应群众质疑。在执法办案过程中做到规范执法,依法办案,坚持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和法律尊严,用人民群众信服的方式文明执法、依法办案,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取信于民。全力打造检察机关执法为民的形象,争取最大限度地消除涉检网络舆情的负面影响,维护检察机关的良好形象。

三是加强沟通协调,形成处置合力。与上级检察机关建立密切联系,加强请示报告和沟通协调,提升舆情信息防控水平。同时,加强与党委宣传、公安网络安全管理机构等部门的联系协调,拓宽与网络媒体的沟通渠道,争取其理解、支持和配合,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主动开展舆论引导,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

四是积极应对、及时处理网络舆情。要在第一时间将涉检网络舆情上报领导小组,快速建立起与相关部门稳定、顺畅、高效的联动机制。新闻发言人在第一时间,向有效媒体直截了当地披露有效信息。同时对涉检舆情进行分析、判断,准确查找舆情信息产生的原因。根据舆情事件的发展态势和走向,同时争取媒体支持,最及时、权威的信息,引导网络舆情的正确走向,使涉检网络舆情危机得到及时化解和妥善处置。

五是善于总结经验,拓展办案思路。要把网络舆情作为听取民声的渠道,吸取其中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努力使网络舆情成为促进科学决策、改进检察工作的助推力量。对于网络舆情中揭露社会事件背后涉及职务犯罪的舆情进行分析,从而从中发现案件线索,拓展查案途径。

(三)合理借助技术手段监控及分析网络舆情

由于网络信息存在来源复杂、信息量大、更新快速、传播广泛等特点,单纯依靠人工来处理极易造成网络舆情信息收集、分析和处置工作滞后。特别在应对突发的负面网络舆情事件时,经常因为不能全面和及时掌握舆情信息而错失应对和引导的良机。因此,还需要加强相关信息技术的研究,并配套相应的科技手段来进行网络舆情监控和分析。

参考文献:

[1]王天意.网络舆论引导与和谐论坛建设[M].人民出版社,2008.

舆情工作方案篇5

【关键词】 网络;涉腐舆情;舆情监测;科学研判;处置

一、涉腐舆情频发的现实状况

网络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从“表哥”、“房叔”的落马,到“刘铁男涉嫌严重违纪”等热点事件,“网络曝光―纪委介入―查实处理”已经成为腐败案件查处的一条重要路径,网络反腐彰显了前所未有的强大威力。纪检工作人员对网络涉腐舆情要保持清醒的认识,积极看待网络反腐,依法进行调查,快速做出回应。

二、当前涉腐舆情处置中存在的问题

1、主动意识不足

在微笑“表哥”杨达才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当网络舆情的矛头由一个由官员在36人死亡惨剧前的“笑场”,而指向政府,要求政府对价格不菲的名表是否为官员“合法财产”作出回应时,相关部门没有及时给公众一个负责任的答复,最终,“表哥”虽被查处,但是当地政府也透支了公信。

2、思想认识不够

在“跨省追捕”的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地方官员“忌惮”互联网这个“放大器”和“舆论场”,对网上反映当地的问题不但不给予重视和解决,反而动用公权力 “捂盖子”,导致 “依法犯法”,在网络上引起了对政府公共权力的质疑。

3、网络涉腐舆情处置机制不完善

一些网络涉腐舆情因处置不当,会逐步演化为舆情危机,酿成严重后果。“微笑表哥”、“跨省追捕”这些案例背后,相关纪检监察部门往往是缺位的,同时也暴露出合理预测和有效引导危机能力的不足。网络涉腐舆情处置机制不完善的弊端,通常表现在对网络涉腐舆情的处置上缺乏组织领导,缺乏应急预案,缺乏技术监控,缺乏制度保障。

三、如何积极有效的处置涉腐舆情

1、正确认识网络反腐的形势

2012年新华网一项“你最愿意用什么渠道参与反腐”调查中,75%的人选择用网络曝光,而选择通过、审计等官方渠道的不足10%。这些数据告诉我们,越来越多的网民关注网络监督,当遇到社会不良现象时会选择网络曝光。

不平则鸣。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网络反腐是民意的表达。网络涉腐舆情的本质就是关注社会,关注反腐倡廉。中纪委书记曾经说过,“网上的舆论,包括骂声我们都要听”。倾听是直面网络舆情的起码前提。如果拒绝倾听,视网上的舆论为洪水猛兽,一味封堵,那么引导网络舆情自然就无从谈起。相关纪检监察部门要善于“在网骂中听诤言”,正确认识网络反腐的形势。

2、完善网络涉腐舆情收集、处置机制

应对网络突发涉腐舆情,只有不断完善舆情收集机制,才能做到早发现、早处置,避免纪检部门网上失语造成网络舆情的扩散和失控。广西兴业县纪委自主研发了一套网络舆情监控管理系统,“电子眼”24小时监控涉腐网络舆情,全面精确提取网站、论坛、博客、社区、微博等多种信息源,自动搜集本区涉及反腐倡廉建设等方面网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为正确严办处置涉腐舆情提供了基本保障。一些企业的纪检部门没有条件建立舆情监控系统的,可与新闻宣传部或舆情管理部门建立涉腐涉纪舆情收集协作机制,在新闻舆情管理的平台上开发纪检监察功能,实现信息共享。

在充分收集网络涉腐舆情信息的基础上,还要探索建立网络涉腐舆情处置机制。一是要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成立网络涉腐舆情工作领导小组,完善监测、调查、反馈机构,配备专门的工作人员从事监测、评估、预警、处置工作。二是针对网络突发涉腐舆情要有完备的应急预案、可执行的工作制度和顺畅的工作流程。

3、遇到涉腐舆情快速反应、积极应对

面对舆情,在印刷媒体时代,如报刊,杂志,要抓住舆情产生的“黄金24小时”;在新媒体时代,如论坛,博客,要抓住舆情产生的“黄金4小时”;在微博客时代,要抓住舆情产生的“黄金1小时”。快速反应、果断处置,是正确处理网络涉腐舆情的关键,要坚持客观、公正的处置原则,全面、细致调查还原事实,做到信息反馈快、研究分析快、调查核实快、处理落实快,通过快查快结表明态度、回应关切。重庆市北碚区原区委书记雷政富在其不雅视频曝光后63小时被免职并立案调查;山东省农业厅原副厅长单增德因“离婚承诺书”,在12小时后被立案调查。这种对涉腐舆情的高度重视和快速反应迅速化解了政府部门舆情危机,也得到社会和网民的肯定。

4、涉腐舆情宜疏不宜堵

(1)培养意见领袖。加强纪检监察部门和网民的互动是纪检监察部门参与网络涉腐舆情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如泰州开通廉政博客、开办反腐倡廉网络访谈节目,邀请市纪委主要领导应邀在人民网开通实名博客并参与人民网网络视频访谈,发挥“意见领袖”作用。这样做最直接的好处是,即使有棘手的涉腐舆情发生,来自纪检监察系统的权威的“意见领袖”可以客观冷静地将舆情向正面、积极的方向引导,降低网络舆情的负面影响。

(2)完善新闻发言人和网评员队伍。在舆情事件应对中,新闻发言人的作用是顺畅信息渠道,统一宣传口径,还原事实真相,用智慧和魅力获取舆论支持,控制舆情负面影响。当前是网络舆情危机频发的时代,对新闻发言人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新闻素质、传播素质、面对公众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纪检监察部门要高度重视对新闻发言人的培养。其次,要充实网评员队伍。网络评论员或提供信息,或发帖支持,或撰写评论,或协助调查,可以有效弥补纪检监察力量的不足。

(3)畅通民意。反腐工作需要依靠群众,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取信于民,让群众满意,畅通群众举报的渠道,保护群众的安全和利益尤为重要。广东开通纪检监察手机短信举报平台,形成了集来信、来访、12388电话举报、网络举报、手机短信举报以及涉腐网络舆情搜索于一体的“5+1”全方位、立体化的举报受理渠道网,推动了纪检监察工作的有效开展。

在新媒体时代,纪检监察部门要充分发挥新媒体的正面作用,积极主动地处置涉腐舆情,避免舆情酝酿爆发后再被动地去做“消防队员”。应对网络涉腐舆情要从“战略”上高度重视,从“战术”上积极探索和建立长效机制,推动网络舆论监督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成为助推反腐倡廉工作的“正能量”。

【参考文献】

[1] 魏明涛,徐长安.应对反腐倡廉网络舆情问题的研究[J].中国信息界,2012.05.

[2] 刘彬,房建.政府应对舆情危机的对策研究[J].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03.

[3] 胡俊生,骆海明.政府化解网络舆情危机的对策研究―基于“微笑表哥”的个案分析[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

【作者简介】

舆情工作方案篇6

1.1 问题的提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国民“有闲”[1]时间逐步延长,我国已逐步进入“有闲社会”[2],同时旅游也逐渐成为社会休闲的主要方式,网络空间中旅游议题也随之聚集。同时随着网络社会的到来,旅游网络舆情危机事件的发生也常态化,并于近年数量大幅增加[3],旅游网络舆情危机治理的需求日益突现。基于云计算构建以旅游网络舆情信息为中心的舆情收集、分析、处理、利用等基础档案数据,建立旅游网络舆情云档案体系具有深远意义。

1.2 旅游网络舆情云档案的?r值。2015年李克强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要求大力推行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在社会诸领域中的应用。智慧旅游的发展也对旅游网络舆情档案化、信息化提出了要求。同时,以高度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为特征的后工业化时代[4],挖掘云档案意义深远。

1.2.1 有利于促进旅游网络舆情信息的整合。档案集成管理是档案管理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标志,它能使具体管理活动中的各要素整合为统一体,从而实现信息规模效应。当前我国旅游网络舆情信息的整合还处于起步阶段,其资源价值还未充分显现。云计算等新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由技术进步助推管理水平提升成为档案管理面对的重要机遇。云档案系统是一个集旅游网络信息的收集、处理、研判、使用及归档于一体的资源整合平台,可以使信息资源的规模效应逐渐呈现。

1.2.2 有利于旅游网络舆情档案的技术化、规范化。档案管理采用了一系列新技术、方法,但对新技术的融合水平还不高,致使相关业务仍处于分散化的低层次。云档案系统将业务通过云平台来实现,旅游网络舆情通过监测点自动进行收集、研判、预警及归档,提升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和工作的主动性,实现档案管理的技术化和规范化。

1.2.3 有利于旅游网络舆情资源的充分利用。旅游网络舆情是有闲社会中关注民生状况和现实需求的一个重要渠道,同时也是有关部门做出回应的依据和平台,因此旅游网络舆情档案建设要突出其资源特性,充分挖掘其潜在价值。基于云计算的平台可以有效实现档案的跨资源共享,有效避免档案资源的重复建设,形成旅游网络舆情的“大数据”, 建立以人为本的共建共享系统。[5]

2 旅游网络舆情云档案体系构建困境及路径选择

2.1 云档案体系构建面临的困境。

结合旅游网络舆情档案资源的特点和云档案建设中面临的实际,在体系构建中存在以下困境:

2.1.1 技术贫乏。旅游网络舆情云档案体系主要实现跨平台、跨部门、集约化的档案管理功能,该系统的构建面临的首要难题是技术瓶颈,档案管理部门很难掌握并利用云计算来构建平台,自己开发软件、搭建服务器是不太现实的。

2.1.2 资金枯乏。云平台是建立在大规模服务器基础上的,硬件投资将是一项巨大的投入,档案部门通常很难承受自主建设的费用,还需开发专门针对旅游网络舆情档案管理的软件平台,由于技术、资金缺乏,此项任务通常很难通过部门内部实现。

2.1.3 人员缺乏。平台从设计到维护、管理都需要专业人员进行,当前档案管理部门的人员大多来自于档案学、图书馆学等领域,计算机背景人员稀缺。专门设立机构招聘或培养专门的技术人员产生的成本又较高,短期解决专业人才稀缺问题很难实现,这将严重影响到档案管理信息化的进程。

2.1.4 资源匮乏。平台形成相关领域信息的“大数据”环境,要求必须掌握全面的信息源,而档案管理部门所掌握的信息源远远不够。信息资源的有限性很难满足云服务海量数据的需求,档案信息资源的匮乏也是云档案体系面临的又一难点。

2.2 ITO模式对于困境的化解。ITO(Information Technology Outsourcing)是信息技术外包的简称,是指档案部门将旅游网络云档案平台建设、维护等相关技术服务通过外包的形式全部或部分交给企业,既体现技术的专业性,也充分注重用户的现实需求,对于破解旅游网络舆情云档案平台建设难题具有积极意义。

第一,ITO提供专业技术支持。ITO模式可以提供专业化的技术服务,解决档案部门技术缺乏的问题,目前信息服务外包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运作体系,可以为社会提供专业化服务。

第二,ITO可以有效降低平台建设及运行成本。自主开发的信息系统后续维护、升级费用较多,ITO摒弃自主开发的方式,将服务外包给服务商,只需提出功能要求即可,支付的成本只有服务费用,实现了成本的最小化。

第三,ITO可以提供专业化人才支持。信息社会要求信息化专业人才,档案管理部门需培养和开发本部门人才的同时主动利用现成的专业化服务。ITO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使档案管理部门在现有条件下解决技术人才缺乏的难题。

第四,ITO服务商掌握着海量信息资源。当前一些成熟的服务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硬件和数据规模,其拥有的服务器中掌握了海量的信息资源,为开展档案服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 基于ITO的旅游网络舆情档案管理体系框架

3.1 体系构建的目标。基于ITO的旅游网络舆情档案管理体系是以信息技术外包的方式,构建跨部门、跨资源、互联共享的旅游网络舆情档案管理平台,其目的在于实现档案管理的系统化、集约化、信息化、智能化、共享化和精准化的“六化”任务。

3.1.1 档案流程系统化。档案是一种重要的信息资源,信息社会中各种电子信息的大量产生和信息系统的使用,使得档案表现为信息化、电子化的新形式,传统的档案管理流程对于海量的电子档案的管理表现乏力,尤其是基于网络舆论产生的非正式的、非模式化的档案管理,更是难上加难。因此构建一套上下统一、部门协调、资源整合的档案管理系统,有利于实现档案管理流程系统化。

3.1.2 管理平台集约化。对旅游管理部门而言档案管理更为重要,其不仅是业务流程的收尾,更是改进服务的开始。但传统档案管理模式下各部门间处于分散化、碎片化的状态,使部门档案融合度不高,基于ITO的旅游网络舆情档案管理体系就是要通过将最难的技术工作外包给技术服务商,外包开发专门的档案管理平台,实现旅游网络舆情档案管理的系统化、一体化、协同化和资源的共享化,从而实现管理平台的集约化。

3.1.3 管理手段信息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信息化建设成为档案工作的必然要求,尤其是旅游网络舆情档案对信息化水平要求更高。同时,信息化本身也是档案业务发展、提高档案工作人员素质和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需要,基于ITO的档案管理体系正好能够实现这一目标。

3.1.4 管理方式智能化。随着“互联网+”概念的提出及信息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智慧档案的概念和实践已经因应而生。ITO模式下的旅游网络舆情档案管理系统可以将技术开发、维护等外包,而其他功能都由部门根据实际需要设计,使档案管理流程进行重新设计,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对档案进行智能处理,从而提升档案管理智能化水平。

3.1.5 档案资源共享化。通过云档案系统设计将所有旅游网络舆情档案存储于云端,而各档案管理部门及外部用户都通过获取相应的权限而获取档案资源,从而使相关档案信息充分共享、整合,最大可能地发挥档案信息应用的价值。

3.1.6 档案服务精准化。随着大数据在各项工作中的应用,“精准”已经成为管理服务领域的工作要求,基于云的档案平台在精准服务方面有诸多优势。标准化的数据库、海量的数据有利于情报的深度开发和趋势识别;通过网络直接将服务面向服务对象,避免服务真空;与IT商合作,有利于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有效保证档案服务的精准化。

3.2 平台构建的原则。

3.2.1 以“混合云”为服务模式。云计算服务供应商以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三种方式提供服务,公有云安全性较差,私有云费用较高,混合云结合二者的优点将安全性要求较高的数据置于私有云,同时享受公有云的“大数据”资源。旅游网络舆情档案需要充分利用公有云的数据,同时也加强安全保障,因此混合云应当成为服务模式。

3.2.2 以ITO?槿砑?开发途径。软件开发是该平台构建的主要内容,其通过ITO的形式进行,即档案管理部门成立相关机构论证平台的功能,并进一步与信息技术服务商协调,由服务商提供技术支持和维护,用户端的操作由档案管理部门完成,但供应商承担培训义务,因此在资金短缺、技术人才缺乏的情况下ITO是软件开发的理想途径。

3.2.3 以顾客需求为服务导向。档案管理尤其是旅游网络舆情档案主要面向旅游管理部门及旅客,其构建过程要坚持顾客需求为中心的理念,突破传统档案只为部门服务、归档的认识,切实从用户的角度出发、主动开发档案资源,满足用户需求,为旅游网络舆情治理提供支持。

3.2.4 以信息公开为服务方式。数据共享已经成为信息社会的广泛需求,其是信息增值的直接途径,也是保障公民知情权的基本要求。现代社会旅游已成为民众休闲的主要方式,旅游舆论特别是网络舆论已经成为民众休闲选择的重要依据,旅游档案管理部门有必要也有需要将该信息向网民公开,在旅游网络舆情档案管理平台构建中,要充分考虑到信息公开的功能设计和顾客要求,以信息公开为最基本的服务方式。

3.2.5 以信息安全为平台保障。安全问题是电子档案系统最脆弱的环节,是其功能正常发挥的前提和保障,以ITO为基础的旅游网络舆情云将系统置于企业级的安全网络环境中,由专业技术人才进行维护,有效避免了传统档案中各种突发事件造成的档案安全风险,实现档案管理全流程安全保障[6]。

3.3 体系的总体框架。基于ITO的旅游网络舆情档案管理系统主要以信息技术服务外包的方式通过与供应商合作,开发一套基于云计算的旅游网络舆情档案管理平台,结构如图1所示,主要包括用户层、业务层、数据层、物理层和管理层5个层次,其中用户层由外包商开发,由档案管理部门获取相应使用和管理权限,其他几个层次由外包商结合档案管理部门的要求,利用自身资源进行开发,并承担相关的安全维护和技术支持服务。

3.3.1 物理层。物理层在体系中处于底层,属于硬件支持层,主要是云服务器、交换机、存储器及其他设备所处层次,其是整个体系的核心部分,大型的IT企业通常拥有大规模的服务器等硬件资源,其不但可以保证数据运行的质量,同时使网络环境的安全性得到保障,该层次的服务可以通过购买实现。

3.3.2 数据层。数据层是档案管理系统的业务核心,为档案业务的开展提供数据服务。其主要由基础数据库、部门数据库、动态数据库、其他数据库组成。基础数据库是关于旅游档案的基础信息数据库,由国家旅游局掌握的公共旅游信息为主构成;部门数据库由特定的档案管理部门独立掌握具有一定部门特性和专业属性以及保密要求的数据库;动态数据库主要基于自动侦测技术,动态地对互联网中的旅游舆情信息进行监测、收集、整理和归档等;其他数据库是为了满足一些其他要求建立的专门数据库,如统计信息数据库等。

3.3.3 业务层。业务层也即功能层、应用层,它主要表现为开展旅游舆情档案管理的一系列软件、应用,主要由档案管理部门根据旅游网络舆情档案管理的内容提出功能设计要求,由技术服务商开发设计的软件平台,具体可以包括档案采集、档案转移、档案处理、档案存储、档案服务、档案统计等功能。该层次以物理层和数据层为支撑进行,是业务功能开展的主要层次,其所有数据都处于数据库中,一些保密性较强的数据库应当置于私有云中。

3.3.4 管理层。管理层是对整个云平台中业务层、数据层、物理层进行的支持工作,包括安全管理、服务管理、质量管理、监控管理、使用计量和系统维护等工作,其主要由IT服务商的专业技术团队进行的。由于技术管理队伍较为专业,因此档案管理部门无需组织专门的技术队伍,可以节约大量资金和人力成本。

3.3.5 用户层。用户层是档案管理部门与ITO供应商根据合同与系统功能设计提供给用户使用的层次,包括用户权限、浏览器端功能、客户端等。该层次是整个旅游网络舆情档案管理系统的入口和服务的出口,也是档案部门工作人员从事档案管理业务的主要平台,所有的业务活动都是通过这个平台来实现的。公众等其他主体获取相关信息的渠道也由此层次设置,并通过接入互联网来实现。

4 总结与展望

舆情工作方案篇7

网络舆论一般情况下能正确反映普通大众的呼声,合理反映民意,作为一种“普遍的、无形的和强制的力量”来监督人民法院,促进司法过程实现前所未有的公开透明。但与此同时,网络舆论具有情绪化、非理性化和工具化等内在缺陷,对我国司法公信力的建设构成了负面影响和挑战。

(一)个别人民法院、法官的违法违纪或不文明行为、个别案件审判或执行存在错误或瑕疵引发网络舆论聚焦放大,损害了司法公信力如2010年5月网络上热议的山东省潍坊市坊子区法官收黑钱被偷拍的新闻以及《山东法官收黑钱院长千里来善后》的网络视频,引起全国媒体包括中央电视台在内的各大传媒、网站密集报道。法官收钱办案的消息和评论形成了强大的舆论风暴,给人民法院和法官的形象造成极大损害,降低了司法公信力。又如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人民法院2009年审结的“协警临时性案”,本是一起并不复杂的案件。辩护律师所持的“临时性的即意犯罪”的意见并非法律用语,却被判决书引用并采纳。该案件在网络上引发广泛争议,网民质疑“以临时性为借口换减轻刑罚”。“临时性的即意犯罪”被演绎为“临时性”后蹿红网络,使人民法院成为舆论的漩涡,最后演变为一场网民质疑司法公信力的“盛会”。尽管上述行为和判决是个别现象,部分网民以偏概全,向人民法院猛抛“板砖”,强烈质疑司法公正,损害了人民法院的司法公信力。

(二)网络舆论进行“网络审判”,部分当事人利用网络舆论干扰司法审判活动,冲击了司法公信力社会转型期的我国,社会阶层分化、利益主体多元化,各种矛盾、纠纷交织。在网络时代,由于传播速度快、公众参与面广等特点,人民法院作为解决纠纷的机关,受到前所未有的瞩目。网络舆论对司法活动越俎代庖的现象并不鲜见。有的网站、网民片面理解言论自由,滥用监督权,不了解甚至不尊重司法活动的基本程序,对人民法院未终审的案件随意发表评论,引导社会舆论,给人民法院的公正审判施加了影响和压力。有的网站记者没有摆正舆论监督者的位置,有意无意地站到一方当事人的立场,发表片面观点、极端言论。有的网络媒体追求“眼球经济”,在案件还未判决之前,就给犯罪嫌疑人冠上“贪官”、“罪犯”、“罪不容诛”之类的帽子。案件的证据和事实都未经过人民法院庭审质证和认定,网络媒体即进行分析、评论,作出“判决”,得出结论,对人民法院提出质疑、责难、挑战,从而引发民众的各种联想、猜测,伴之产生的不满甚至愤怒就通过网络这个平台释放出来,形成强大的舆论,进行“网络审判”,把人民法院推向风口浪尖。近几年发生的许霆案、彭宇案、张明宝案、河南公路天价收费案等之所以短时间内引起广泛关注,其实就是网络舆论推动的结果。部分当事人认为“上诉不如上访,上访不如上网”,他们受到不公正待遇后,希望借助强大的网络力量改变现状,争取到对自己有利的支持。有的在网上发泄不满、捕风捉影地抹黑法官,有的歪曲事实攻讦人民法院司法不公,有的盗网络舆论监督之名,行破坏和干预独立审判之实,在网络上大发不实之词,试图引起网上共鸣,让“案件变成事件”,借助网络舆论风扰司法裁判和执行。部分网民置身事外,很少质疑网络信息的真实性,他们未全面了解客观情况,也不进行理性思辨,仅凭主观臆断发表意见,带有严重的感彩。他们面对现代陌生人社会的生活压力,对传统道德有着一种“田园牧歌”式的幻想,往往站在道德捍卫者的角度对案件进行评价和道德批判。更可怕的是,司法活动有时会被“网络黑社会”介入,如中央电视台在2009年12月19日《经济半小时》节目曝光了“网络黑社会”现象,报道中一位网络公关公司营销总监说:“期待当代包青天评判,话题的矛盾性都是非常强的,相当于在网络上造出了舆论,逼到一个风口浪尖上,国家不得不判,我做到的是让2.2亿网民全知道这事,五万元短平快,300家论坛是最核心最积累人气的地方,50%网民在上面。”面对网络舆论洪流,人民法院很难排除干扰,独善其身,保持中立,唯法是尊,判案时常面临两难境地:屈从大众思维、网络民意,则可能背离法律,有损法治原则;不遵从大众思维、网络民意,则可能遭受网民围攻,降低司法裁判的大众接受度和社会公信力。

(三)不当网络舆论对司法公正造成损害,削弱了司法公信力“没有程序正义就没有实体正义”,即程序的正义是保障结果正确的前提。实体正义之“正义”更侧重于“真实”,而程序正义之“正义”则更侧重于“正当”。程序的独立价值体现于过程之中,与结果没有必然的关系。人们会尽可能地选择那些有利于发现结果真实的程序,但因为结果的真实只是一种主观的相对的真实,所以它更要受过程的价值的制约。诉讼程序是一个封闭的法律程序,其信息来源渠道受当事人举证责任、不告不理等法律规则的限制。法官判案的过程是审查、判断在诉讼程序中提出的有限信息和证据的过程,未进入诉讼程序的信息、证据不应当成为法官裁判的依据。裁判的公正性首先体现的是程序正义,而非实体正义。网络舆论则偏重于追求事实真相,如网络舆论的信息来源较诉讼程序中产生的信息更全面,网络舆论比司法裁判可能更能体现实体正义。当网络媒体对个案大肆制造舆论、左右舆论、诱导舆论,调动起社会大众的情绪,形成强大的社会公意合流时,就会对人民法院审判形成巨大冲击,实际上就把人民法院和法官推向了社会的对立面。网络舆论对于案件的强势、主观的报道和宣传实际上是对案件的“预审”,从而加剧司法判决与法律准则之间的背离,也进一步削弱司法的公信力,加剧司法权的边缘化。

二、人民法院应对网络舆情的现状及不足

人民法院长期以来对于如何运用传媒资源塑造公正形象缺乏经验、能力和训练,存在着不少问题。部分法院领导观念陈旧,习惯于“捂盖子”、“遮丑”,将媒体监督定性在正面报道的层面上。他们媒体意识淡漠,不掌握传媒新闻传播的规律,也未全面了解新媒体、新环境、新特点,未能充分认识到网络传媒作为“社会排气阀”具有宣泄民众情感、舒缓心理压力的正面作用,一概排斥网络监督,更不知如何将网络“为我所用”,疏民意解民怨。在发生网络涉法舆情危机时,他们往往消极被动,应对媒体能力不足,欠缺经验技巧,有时会引起媒体、民众对司法公正的猜疑,最后造成人民法院在舆论上处于被动地位,损及司法公信力。部分法院应对网络舆情危机不利,存在以下不足:1.舆情危机处置机制不健全,不能适时果断地处理危机。对新兴的网络舆情缺乏有效手段。对网络不实言论,主要采取删帖了事,很少对事实进行澄清。有些问题早已解决,但反映问题的材料一直在网络中转帖。2.不善于和网络新媒体沟通,不能有效借助网络管理部门的力量平息舆情,也难以发挥主流媒体的引导作用。比如,在2009年十大影响性诉讼案件中,人民法院没有及时建立起传媒沟通的良好机制,对出现在诉讼前或诉讼中所发生的冲突问题,没有及时与传媒保持互动。司法机关大都经历过从被动解释到不得不积极应对的发展过程,不善于对事件的成因与发展做出预判,不善于利用大众传媒、借用案件开展宣传法制的工作,反倒被各种民怨之声、破坏司法权威之声占据了一定的“上风”。3.缺乏网络舆情危机意识以及处置网络舆情危机的经验和技巧,容易导致枝节横生,衍生新的网络热点。同时对网络舆情危机的收集和分析工作也明显滞后,造成危机事件处置的被动。人民法院设立的网站、微博不符合信息时代要求,难以满足民众的司法需求。全国的各级人民法院基本建立了网站,开通官方微博的人民法院数量逐年递增。但与数以千计的公安微博相比,法院微博显得势单力薄。在新浪网政务微博中,司法部门的微博在影响力前200名的政府机构职能部门微博中只占1.5%,不如公安机关的56.4%。人民法院已经建成的多数网站、微博存在一些问题:网站、微博建设流于形式,只满足于网站、微博的建成;版面设计缺乏职业特色,没有形成亮点;网站、微博更新不及时,内容陈旧;网站、微博信息内容偏离了公众的需要,缺乏公众所急需的有针对性的法律服务,缺乏主动与网友的实质交流互动,缺乏亲和力;微博建而不用现象严重,未能发挥微博的便捷、灵活、迅速功能,增进与网民的沟通交流;微博管理处于混乱状态,科学化、常态化、规范化程度不高。大多数法院微博侧重“自我形象展示”,而对社会关注的审判执行、队伍建设等热点、难点问题披露少,通过微博积极回应公众关切少,通过微博解决实际问题少。大部分法院网站点击率极低、微博粉丝少,网民关注度不高。

三、应对网络舆情,提高司法公信力建设

人民法院除了做好公正司法、提高法官的素质和司法能力、保持司法廉洁、注重诉讼调解、大力加强法院文化、作风建设等常规工作之外,还应依据网络舆论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强司法公信力建设。

(一)在处理网络舆论关注的“公案”时应吸纳合理民意,避免“网络审判”案件审理过程不是机械过程,法官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天外来客”,认定事实、适用法律时不可能闭目塞听,应积极回应网络舆论,吸纳其中的合理成分,争取裁判结果能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正如我国宋朝的胡石壁所言:“法意、人情,实同一体,循人情而违法意,不可也,守法意而拂人情,亦不可也。权衡两者之间,使上不违于法意,下不拂于人情,则通行而无弊矣。”对于网络舆论关注的个案,人民法院应科学分析、客观对待网络舆情,尊重人情民意、民间智慧、生活逻辑。但同时不被“网络民意”牵着鼻子走,违背法律原则、一味妥协退让,让位于“网络审判”。人民法院审理案件时应秉承“法律的归法律,道德的归道德”的立场,坚守“正当程序”的法治要求,对网络民意进行适当的区隔,借助网民的事实发现与观点论辩,依据法律事实,选择适用法律规则,并以严密的逻辑推理,运用适当的司法方法,得出裁判结论。司法过程中,人民法院要利用各种手段引导网络舆论,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说服民众接受判决,提升司法公信力。

(二)完善司法公开制度,设立网络发言人,做好网络直播庭审、裁判文书上网工作“正义不仅应当实现,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加以实现。”网络受众之所以容易对审判过程及判决结果产生各种怀疑,很多时候源于信息的不通畅,来自主流媒体的正规信息得不到有效的传播。主动增强司法透明度,及时把真实信息传播到普通受众,保障民众对人民法院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可以有效遏制网络流言的产生和传播。人民法院应设立网络新闻发言人,整合各类司法信息资源,以视频、文字、图片等多种形式,在互联网上新闻及司法信息,并就社会公众关心的问题、利益诉求,通过网络新闻平台和网络舆论监督回复专栏,以“网络新闻发言人”的名义采取发帖、跟帖的形式及时予以答复。答复时应避免大话空话和模糊辞令,减少网民猜疑。力图做到对网民的回复“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应”,努力维护和打造人民法院尊重民意、对民众负责的良好公众形象。选择部分案件进行网络庭审直播,将审理过程公开化、透明化,直播时可以当庭宣判,对网民进行法治教育,引导民众,培养民众的法律、程序、规则意识。裁判文书是人民法院的工作成果和司法公信力的载体,应该在网络上予以公布,接受网民的检视和评价,消除网民的疑问和误解,平息网络谣言,取信于民。

(三)采取司法便民措施,加强网站建设,设立网络诉讼服务中心,开设符合时代要求的法院微博人民法院要用网络的办法解决网络出现的问题,不惜人力物力财力,精心打造网站,在法院与民意之间架起一座“金桥”,了解民意、传达民意、疏导民意和吸纳民意。摒弃“保密才有助于稳定”的观念,在网络上公开可以公开的司法信息,及时更新网站内容。要经过不懈努力,把法院网站建成本辖区内网民信赖、喜闻乐见的网络媒体,为司法网络舆论引导提供强有力的发力平台,掌握网络舆论宣传阵地的主动权,正确引导网上舆论。在网站上应设立网络诉讼服务中心,为民众提供全方位的司法服务。网民在网络诉讼服务中心可以查阅法院快讯、开庭信息、拍卖公告及结果公示、送达公告,法律法规、诉讼指南、诉讼文书格式。服务中心可以为当事人提供网上立案、网上、材料收转、案件查询、约见法官、委托鉴定、申请判后答疑、网上阅卷、查阅诉讼收费计算方法等各项便民服务。服务中心也可以设置资深法官工作室、人民调解工作室、连线社区等栏目为民排忧解难,并接受网上违法违纪举报、审判作风监督、申请司法救助等,使网民接受便利服务的同时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满足公众日益增强的司法需要。人民法院应开通贴近时代脉搏的微博,占领这块重要的公共舆论阵地,找准自己的位置和发出自己的声音。法院微博不能盲目跟风、流于形式,要将其真正打造成促进司法公开的重要工具以及法院提供便民服务的有效平台,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和举措,真诚吸纳民意和面对批评,破除有碍微博发展的作秀风。法院微博应做到兼顾信息的权威性、准确性和司法活动的特殊性。法院应建立健全一整套关于微博运行管理方面的制度规范,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和技术支持,提高运用现代传媒的能力,推动落实司法民主公开的长效机制。摆脱“司法未处理就不能发言”等机械教条观念的束缚。善于互动,增强语言的亲和力和感染力,紧密联系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用浅显易懂的语言“翻译”各类专业的法律术语,让更多的群众参与到法院微博的信息交流中来。要能宽容不同的声音,在沟通中实现求同存异,除涉及人身攻击的帖子外,轻易不要删帖。

(四)建立网络涉法舆情应急处置机制,应对网络涉法舆情突发事件建立网络涉法舆情应急处置机制,该机制包括网络涉法舆情监测机制、信息沟通报告机制、舆情研判引导机制、事件处置机制、新闻机制、记者接待管理机制、总结评估机制外,要重点抓好网络涉法舆情预测评估机制建设,强化审判执行人员网络舆情意识,对网络涉法舆情不抬高、不回避,坦然应对。对社会关注度高的案件要实行风险评估,随时做好舆论应对准备,注重从立案、审判、执行、审判监督、各个环节把握矛盾纠纷的焦点,及时公正透明地化解纠纷。在司法活动遭受网络舆论强烈干预时,应事先向党委、政府通报案情,善于借助党委和政府力量来排除对抗,维护法院的审判独立性。在网络涉法舆情危机、突发事件到来时,人民法院应迅速启动应急预案,争取在第一时间给予回应,抢占先机和话语权,主动设置话题。尽早与有影响力的主流媒体沟通,注重发挥主流媒体的作用,搞好舆论引导,迅速平息舆论风暴。同时查找自身原因,检查工作中的缺失,公开坦承失误和不足,迅速启动问责程序,处理失职、渎职人员,树立人民法院负责任的良好形象,从而提高司法公信力。

舆情工作方案篇8

关键词:网络舆情问题对策

Abstract: In the new situation and how we can improve rapid response network public opinion, correctly guide public opinion online, timely and effective processing network media crises, the current government is facing a very important and urgent new tasks, but also an urgent need to address the major issues .Keywords: network public opinion Problem Countermeasure

中图分类号:G350.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网络舆情,有人将其定义为“互联网上流行的对社会问题的看法或言论”,也有人认为“互联网上传播的对某一焦点事态所表现出的多数人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共同意见或言论”。我认为网络舆情为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公众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的有较强影响力、倾向性的言论和观点,主要通过论坛、博客、新闻跟帖、转帖等实现并加以强化。

由于互联网具有虚拟性、隐蔽性、发散性、渗透性和随意性等特点,越来越多的网民乐意通过这种渠道来表达观点、传播思想。对相关政府部门来说,如何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及时监测、有效引导,以及对网络舆论危机的积极化解,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国家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应有内涵。

互联网新时代条件下,政府管理部门及其他相关职能机构,对网络舆情尤其是负面舆情的监测预警与控制,从而实现有效化解网络舆论危机的目的,包括监测、预警、应对三个环节。在监测环节,有关人员和系统对网络舆情的内容、走向、价值观等方面进行密切关注,将最新情况及时反映到有关部门;在预警环节,对内容进行判断和归纳,哪些会对社会稳定造成负面影响,哪些容易引发激烈的社会矛盾,哪些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对这些正在形成、有可能产生更大范围影响的舆论进行筛选,为接下来可能发生的网络舆情走向做好各种应对准备;在应对环节,当网络舆情变为现实的网络舆论危机事件后,有关政府部门采取的具体行动,如何化解危机、消除不良影响。这三个环节有机组合,从整体上构成了网络舆情联动应急机制。

一、舆情监测

网络舆情监测分为日常监测和突发事件监测两种。

日常监测将网络舆情监测作为本部门的一项日常工作不间断进行,随时掌握网络舆论的导向、特点和趋势。日常监测的意义在于,随时了解网络舆论的动态、方向;一旦发现有不利于社会稳定、重大的虚假舆情,可以及时反馈到有关部门;通过“舆论领袖”等手段,对日常舆情进行引导;为有关部门提供社会舆情方面的决策支持。

突发事件监测将当发生群体性突发事件时,对相关网络舆情的监测。突发事件的变化因素多,内部关系较为复杂,发展趋势难以预测,相关信息纷繁复杂,给管理机构的信息判断和决策增加了难度。另外,由于突发事件中的矛盾双方往往处于对立状态,影响或阻碍了原有信息沟通渠道的正常功能,从而给各种“小道消息” 提供了填补信息真空的机会。此类事件突发性强、社会影响大、给决策者思考的时间短,如果不及时准确获得最新信息并加以判断处理,产生的后果非常严重。而巨大的压力使决策者很难从容地对所有信息进行采集、整理和判别,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可能被遗漏或者忽视,从而对处理决策产生误导。因此,在突发事件出现时,完善的舆情监测机制、及时有效的舆情信息汇集和分析,全面掌握与该事件密切相关的各种信息,极其重要。

二、网络舆情预警

网络舆情预警是指从危机事件的征兆出现到危机开始造成可感知的损失这段时间内,化解和应对危机所采取的必要、有效行动。网络舆情的预警流程主要包括以下环节:

1.制定危机预警方案。针对各种类型的危机事件,制定比较详尽的判断标准和预警方案,以做到有所准备,一旦危机出现便有章可循、对症下药。

2.密切关注事态发展。保持对事态的第一时间获知权,加强监测力度。

3.及时传递和沟通信息。即与舆论危机涉及的政府相关部门保持紧密沟通,建立和运用这种信息沟通机制,已经成为网络舆情管理部门的重要经验。以上海为例,无论在涉日舆情、地铁调价,还是普陀城管打人等“网络热点舆情”处理上,各部门协同作战、相互配合、共同商议,判断危机走向,对预案进行适当修正和调整,以符合实际所需是危机应对的重要措施。

网络舆情预警的意义在于及早发现危机的苗头,及早对可能产生的现实危机的走向、规模进行判断,及早通知各有关职能部门共同做好应对危机的准备。危机预警能力的高低,主要体现在能否从每天海量的网络言论中敏锐地发现潜在危机的苗头,以及准确判断这种发现与危机可能爆发之间的时间差。这个时间差越大,相关职能部门越有充裕的时间来准备,为下一阶段危机的有效应对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三、网络舆情应对

完善有效的网络舆情应对,必须要依托:

1.强大的组织保证和物质、技术支持。如上海市专门成立网络宣传管理办公室,与各大互联网站建立紧密的联系、沟通机制,通过网络编辑业务培训和资格认证制度加强网络舆情管理队伍的素质。

2.制定一套较为成熟的网络舆情日常监测制度。各地危机预案正在或者已经制定,尤其是面对突发事件,能够在短时间内制定高质量的预案。以九龙坡“重庆最牛钉子”户为例,预案内容包括通知重庆所有新闻网站,对相关消息不做头条、不开专题、不开设新闻留言板、不在论坛中讨论;加大监看力度,遇有相关敏感信息及时专报。

3.遇到重大突发事件,能够在短时间内调动和整合各种力量,形成联动,产生危机应对的合力。以“大渡口07年打狗事件”为例,宣传部网络管理指定专人积极与公安、通管局加强联系,及时沟通,及时处理;公安、通管局也指定专人与网管处联系,各部门间建立起了稳定、顺畅、高效的沟通渠道。这对于提高处理违规网站的时效,及时应对突发热点起到了关键作用。

4.危机事件后的系统有效评估。内容包括危机情况、采取措施、对下一阶段走向的研判、对前一阶段应对的总结、反思与建议等。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有好的评估机制,每经历一次危机,就是对管理部门应对网络舆情危机能力的提升。

尽管如此,由于网络传播是新事物,而网络舆情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尤其当出现重大突发网络舆情危机时,在很多方面因缺乏足够的经验而尚待改进。

1.对网络舆情监测范围有待扩展。很多部门,对网络舆情危机的日常监测,目前主要集中于卫生、教育等与老百姓日常生活联系密切的领域。事实上,社会生活中的任何领域,都有可能引发大的负面网络舆论,进而形成危机事件。因此,适当扩大监测范围,扩大监测机构的人员规模,是今后努力的方向之一。

2.预案大多是原则性规定,缺少具体的操作指导和演练。要做到预案求实,不仅要有危机发生后应对各种可能情况的多套行动(遏制危机、处理、消除危机,重建或恢复正常状态)方案,更要通过教育、培训、演练或计算机模拟、培养,提高领导者的指挥能力和职能部门的应变能力。从现有情况看,在制定网络舆情危机预案时,还有相当部分预案比较粗线条,也缺乏对预案内容的日常培训和演练。一个优秀的预案,就是一本好的操作手册,对危机发生时的具体步骤,都作了明确而细致的规定。当预案制定后,要不定期地进行演练,提高警惕性和实战能力。

3.信息公开要进一步提高。长期以来,有关部门在信息传递方面喜欢欺上瞒下,报喜不报忧,致使内部信息渠道严重阻塞或扭曲;与此同时,政府部门缺乏规范、及时的信息披露制度,政府各部门习惯用传统的方式应对大众传媒,使媒体的信息传递作用和社会监督作用受到极大限制。再加上部分政府为了“保稳定”,部分官员为了“保乌纱帽”,以及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过分看重吸近期局部利益,使得一些政府部门在危机处理中信息透明度较差。

四、完善网络舆情联动应急机制的措施

网络舆情联动应急机制中,监测、预警、应对三个环节,既有先后顺序、也有交叉混合。看起来,每个环节逐步向后推进,但实际上,不断融合、互动。监测是常规工作和基础工作,耗费精力最多。预警其次,当通过监测发现有可能产生负面影响的舆情时,就开始进入预警阶段。就发生概率而言,应对的几率最小,只有当现实的危机发生后,才开始进入应对程序。但是,危机应对的重要性并非可以由此而小觑。监测、预警、对应三个方面构成政府网络舆情管理部门最重要的工作任务,并形成紧密契合、逐层推进的工作流程。

1.制定详细而周密的网络舆情危机阶梯预案

详细而周密的预案,保证了在危机发生时有条不紊,获得最大程度的主动权。除了制定《网络舆情联动应急机制总预案》外,还可以借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将危机分为四级,即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和ⅳ级(一般)。每一等级都由不同级别、不同范围的力量参与到危机应对中,根据危机的等级,调动与之对应的资源和力量进行危机化解。

2.尽快实现网络立法

网络立法是净化网络空间,减少网络情绪型负面舆论的有效保障。国外的做法给了我们很好启示,美国参议院于1995年6月通过了《传播净化法案》。新加坡政府则规定,新加坡的3家isp(网络服务供应商)和拥有网址的政党、宗教团体和个人都必须在新加坡广播局注册并接受其管理。其管理的内容包括“可能引起对政府痛恨或轻视的内容,或煽动对政府不满的内容,以及危害公共安全和国防的”等等。

3.保持信息的公开通畅

有关研究显示,当权威信息缺失时,就给小道消息传播提供了契机。因此,当网络舆情危机出现时,要最大程度地争取传统媒体的支持,利用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是一个有效举措。通过新闻发言人,既向公众传递了权威信息,又将信息内容归口到“新闻发言人”这一权威信息源。

4.发挥“舆论领袖”的积极引导作用

根据传播学规律,“舆论领袖”在影响受众的态度方面,作用明显。尤其当网络上出现海量的信息时,一般公众往往会无所适从。这时候,他们更需要权威的“舆论领袖”的声音作为自身决策的重要依据。就目前我国一些较有影响力的论坛的参与情况看,培养论坛的“舆论领袖”,利用这些“舆论领袖”来引导网上舆论,已成为普遍做法。这些“舆论领袖”有见地、有代表性的发言一般被版主用醒目的字号和色彩加以强调,放在网页的突出位置,以强化主流言论,孤立非主流言论。

5.强化网络“把关人”

任何信息传播,都是信息选择的过程,其间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把关人”。网络把关人包括网站编辑、网管等,在信息选择、引导舆论方面的作用至关重要。网络把关人应是信息提供者、信息引路人、信息规范者和监督人,设置好有关话题或议题,吸引终端上的个人参与到公共话语空间,通过自由热烈的网络交互,及时的新闻报道,再加上详尽的事实背景材料,对不同空间的话语进行整合,在交流中引导大众舆论,促成正确舆论的形成。在把关中,切忌简单粗暴地删帖,要注重运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引导艺术,使网民产生理性和情感上的认同与共鸣。

6.加强技术在网络舆情引导控制中的作用

常用的网络技术手段包括对ip地址的监测、跟踪、封杀;网管的全天候值班监测,对负面消息进行及时清除;运用智能型软件进行敏感词组的自动过滤;对论坛发帖的延时审查及;对国外敏感网站浏览限制;部分重要论坛实行实名认证制度等。尽管这些做法会引来种种争议,但至少在短时期内依然是网络舆情引导控制的有效手段。

7.探索网络舆情联动应急创新机制

初步设想是,由网络管理部门牵头,负责网络舆情的日常监测,每天或每周按部门对网络舆情进行分类整理,针对各部门的情况,提供简单的舆情监测分析报告,及时向各职能部门进行反馈。或者可以建立专门的“网络舆情内部信息系统”,网络管理部门位于该系统的核心,负责将每天监测到的信息分门别类地传递到各职能部门。具体职能部门通过该系统,在第一时间内获得和本部门有关的最新网络舆情,并对这些舆情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研判,决定采用何种方式进行应对。当出现重大危机事件时,由各部门抽调熟悉业务的工作人员,加入到网络管理部门工作中。专业人士的加入,体现了具体职能部门对危机事件的重视,也体现了政府高效执政的姿态,对尽早化解危机,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姜胜洪.网络舆情热点的形成和发展、现状及舆论引导 学术论坛,2006,(4)。

上一篇:班主任工作方案范文 下一篇:村换届选举工作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