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法范文

时间:2023-09-14 10:40:13

阅读教学法

阅读教学法范文第1篇

实践证明,人们对一个具体事物的认识,总是由粗到细、由浅入深的。语文阅读教学也应如此。基于这个认识规律,“反刍式”阅读教学法,确是符合语文阅读教学实际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法。

一、“反刍式”阅读教学法的具体实施

如何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采用“反刍式”教学,我们不妨把学生阅读一篇课文的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粗读、研讨、细读、总结。

粗读。阅读一篇课文,粗读是第一步。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拿来一篇课文,先只求大概地粗读一番。但在粗读的过程,必须预先制订一个目标:粗读记叙文,人物、事件、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粗读说明文,必求了解说明事物的特征,说明的顺序,说明的逻辑;粗读议论文,必求驾驭议论文的论点、论据、论证;粗读诗歌,必求了解诗歌的节奏、感情、语气;粗读古文,必求把握文言实词、虚词。粗读的过程实际上是就是“粗粗咀嚼”的过程,为下阶段奠基。

研讨。研讨阶段是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的阶段,是对课文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阶段。粗读以后,学生对课文已有初步的理解,但这种理解还是不全面的,不深刻的,还需要根据教学目的,在全面感知的基础上,有重点地研讨课文的内容和写作技巧,进一步理解课文的思想,受到感染和熏陶。研讨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有的可以采用学生讨论,教师总结的方法;有的可以采用教师提问,启发学生思维的方法;有的可以由教师直接讲解;还有的综台采用多种方法。总之,研讨的过程,不外乎是“咽下去”的过程,整个过程是一个过滤的阶段。

细读。经过前两个阶段的阅读,学生对一篇课文已有了一个初步的大概的认识,但还不完善完美,还有待再认识。细读的过程便是对一篇课文的“细细咀嚼”的过程。细读并不单指对课文再重复一次的阅读,而是对已有知识的再分析。对一篇课文的阅读分析,经过前两

个阶段,学生已基本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如篇章结构、重点词句的意义及其在文中的作用,但我们还可以指导学生在挖掘文章的主题思想以及写作技巧上大作文章。教会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使他们对一篇课文的认识是深刻的而不是肤浅的,是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是有机联系的而不是杂乱无章的。

总结。理解一篇课文是重要的,但理解之后能够及时进行有效总结,从理论高度上统帅全文,则是至关重要的,没有进行总结的知识,是零散的不系统的知识,往往会造成。“一叶遮目,不见森林”的现象,也会造成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打折扣。因此,总结的过程,是学生彻底掌握知识的过程,也是“反刍式”阅读教学法中“再咽下”的过程。

二、“反刍式”阅读教学法所遵循的规律和原则

首先,是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人们对一个事物,先是停留对其表面现象的认识(即感性认识),再经过判断、归纳、推理的过程,逐步形成对这一事物内部联系的认识(即理性认识)。这一规律是人们认识事物的普遍规律,具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指导意义。“反刍式”阅读教学法,正是遵循这一普遍规律的。

其次,符合中学语文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同步进行的教学原则。中学语文教学法认为:在语言训练的同时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要从具体到抽象,通过比较、分析、综合、归纳等方式学生既学得知识,又得到思维训练,藉以得到知识积累。

再次,是符合学生实际的。学生掌握知识,有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反刍式”阅读教学法实际上是这一过程的翻版。

三、“反刍式”阅读教学法在语文曩拳中有何实效

从形式上开创了新的阅读教学法,避免了阅读教学的单一串讲形式,不仅给教师在教学上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方法佐以辅翼,而且给学生在阅读上提供了一条积累知识的遗径。

从效果上真正体现了课堂的“三为主”原则(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阅读教学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语文教学 阅读教学法 新课程改革

新课程改革的许多新理念给语文阅读课堂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阅读课堂开始走向自主、人文、活跃、开放。坚冰打破,千帆竞发,这无疑是语文教学的一大进步。但热闹的语文课堂的背后,我们也不容忽视几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否则阅读课就会偏离正确的轨道,发挥不了在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作用。当今教育强调知识学习的探索性和创新性,教师不能再袭用传统的以情节分析为中心的教师满堂讲、满堂问的模式。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所以,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感悟。依据这些教育理念,教师采用怎样的阅读教学方法与学生获得怎样的学习效果是密切联系的,因为每一种阅读教学方法都应由教师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下阅读课教学就要注重方法,达到阅读、积累、提高写作等多方面的效果。

一、兴趣激发,注重激趣

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等因素,抓住学习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和谐的对话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1.实体情境。教师充分利用实物指导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受和理解。此法尤其适用于中低年级语文教材中常识性课文的教学,如教材中的《庐山的云雾》,有条件的话,可让学生观察“云雾”这些自然现象,了解云雾的一些特点;又如《触摸春天》、《桂林山水》、《荷花》此类涉及山川日月、花鸟鱼虫等的教学内容,如有条件,可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体验认识,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激趣。

2.语感情境。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导,老师绘声绘色的语言渲染也是创设情境的很好方式。例如教学《白鹭》,当白鹭的图像出现在孩子眼前时,老师若以富有情感色彩的形象化的语言加以描绘:“看,这是一只多么美丽的白鹭,闪闪发光的双眼,它洁白高贵的外衣,脚上还穿着一双金黄色的高筒皮靴,多酷啊!”学生听了老师的描绘,则能充分感受白鹭的美丽。教师通过这样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能培养学生正确敏锐的语感,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联想,体会其情境。

3.想象情境。运用扩散思维的方法,启发学生合理想象,揣摩作品中人物的心理,关注人物的命运,让学生真正“进入角色”,强化感受,由“动情”到“悟理”。如在教学《麻雀》中老麻雀救小麻雀时,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想象小麻雀遇到了什么危险,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设身处地地为小麻雀着想,为老麻雀着想。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得整堂课学生始终能以饱满的情绪参与学习,提高教学效率。

二、强化基础,注重积累

古语说得好: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学习语文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没有必要的积累谈深层次的阅读是一句空话。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引导学生学会“积累”。语言的学习是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随时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精彩片断,培养语感,养成习惯。教材中引导积累语言一靠背诵,二靠抄写。教师应通过交流、检查使之落实,从而引导学生主动积累,培养兴趣,并逐步养成习惯。在这方面,很多语文教师都有一些好办法,效果很不错。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文本时一定要关注学生字词句的理解与积累,一定要关注精彩语段和名篇的背诵默写,也一定要关注文章、文学常识的积累。

三、巧用评价,激活课堂

新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方式正逐步由单一的教师评向多元评价转变,也就是既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又有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学生的互相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教师应紧紧抓住课堂评价语言这一法宝,在教学中利用文本的内容进行巧用评价,激活学生的情绪,创造一种美妙的语境,让课堂评价语言这个最直接、最有效的评价方式真正发挥其独有的魅力,使被评价的学生都能得到学习成功的满足,都能提高学习的兴趣,都能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于永正老师在一次公开课上不经意地让一位男同学读课文,这位同学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而又声情并茂。于老师听完他的朗读后主动走上前去,微笑着和这位男生握手,并真诚地说:“你读得太好了,播音员也不过如此。在读这篇课文上,我不如你,我和同学们想再听你朗读一遍。”话音未落,听课的老师和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掌声是送给精彩表现的学生,更是送给对学生进行真诚评价的于老师。在这样充满爱意的课堂中,学生展现了蓬勃的生命活力,享受到了语文的欢乐。

四、开展合作学习,提高阅读能力

由读到写是学生阅读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和升华。这里说的写,并不是说写写生字、写写课文,而是从大语文教学观角度考虑的。从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写句子,到中年级的写片段,再到高年级的把人物、动物、活动、事件等写具体,这并不是一日之功,需要语文教师耐心地、持之以恒地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培养他们养成勤于动手、勤于练笔的习惯,逐渐培养他们写作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因此,兴趣的激发是课堂教学的关键。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以教材为突破口,找准聚集点,捕捉契机,依据学生特点,灵活变换角度,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并把学生引入情景,从而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激发求知欲,吸引学生主动地探索延伸。

1.引导学生有创意、多角度地体验性朗读,树立体验性阅读教学观。小学语文教材在编排上,给学生阅读的情感开辟了一个广阔的园地——在内容的选择上,多是韵文,读起来朗朗上口,图文并茂,吸引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意境上,饱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及人文精神,这些都必须经过学生反复朗读、吟诵、想象才能理解和感受。为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为学生的情感发展创设情境,尊重并鼓励他们独特的阅读感受,挖掘情感因素,升华情感体验,引导他们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

2.引导学生充分想象,丰富体验,树立拓展性阅读教学观。《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为了在阅读教学实践中落实这些基本理念,《新课标》在课程目标中提出了要扩大阅读面的要求,在“大语文”教育观下,阅读教学要立足于课本但绝不能禁锢于课本。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树立拓展性阅读教学观,加速学生的拓展阅读,迅速有效地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使学生的人文底蕴加宽加厚。

3.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树立创造性阅读教学观。《新课标》明确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新课程积极倡导的三种学习方式之一,合作学习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言堂”、学生以“个体学习”为主的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有利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品质,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学生人格和心理的健康成长。

五、把学法指导引入阅读教学之中

素质教育的又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发展性和基础性,为学生今后的人生和步入社会的发展打下基础的基本素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毫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句话启迪我们,阅读教学改革必须重视“怎样学”,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还是教会学生学习的过程。教法和学法必须同步,相互协调,使学生不仅“学会”更要“会学”,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具体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学习方法的示范,学习过程的指点,学习规律的揭示,学习能力的培养。

阅读教学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美读感染法 咬文嚼字法 语境品读法 切己体察法 媒体直觉法

阅读是人们从书面语言中提取信息的一种最基本的学习活动。阅读是一个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同时也是一种智力技能。阅读教学是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活动。它在语文素质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承担着特殊的任务。

阅读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计划中所占课时最多,教学分量最大,承担的教学任务也最重,它在语文教育中居于重心的地位。阅读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开发智力的主要渠道。在语文教学中,要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这些任务主要通过阅读教学来落实。阅读教学要完成培养阅读能力并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任务,必须在教学活动中运用恰当的方法。其中语感教学法是比较行之有效的。

语感教学法是一种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领悟能力的方法。语文能力主要是指听说读写,这四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如何联系?靠语感。训练学生的语感,既是语文教学的返朴归真,又是适应现代化的需要。学生的语言功底,智力水平,思想品质,审美情趣,文学修养一级生活实际技能等因素,都能通过语感表现出来,语感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培养语感也是适应快节奏,高效率的日益信息化的现代社会的需要。语感教学的具体方法有:

1.美读感染法。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处还它激昂,委婉处还它委婉,诸如此类。美读的方法,所读的若是白话文,就如戏剧演员读台词那样。所读的若是文言文,就用各地读文言的传统读法,一定要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写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感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很大的收获。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学生的朗读,尤其是经典的文章,像朱自清的《绿》、《春》、《背影》,季羡林的《幽径悲剧》,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等优美的散文,我们通过反复诵读,读出语言的意蕴,读出作者的情感。

2.咬文嚼字法。对课文的特点,字词句子或段落,采用品一品、评一评、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比一比等办法,让学生在比较中体味语言运用的妙处,以培养语感。如一个人人皆知的实例,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劝他把“推”字改为“敲”字。因为“敲”字以动衬静,更能突出夜之深、境之静。这段典故由此传为美谈,于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得好听一点,都说“推敲”。可见一字之变不仅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更动了思想情感。再比如我们的现代作家朱自清先生在创作过程中也是字斟句酌,力求每个用词都能达到明显的表达效果,如《春》中“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偷偷地”和“钻”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是小草人格化,富有情感;写出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表现了春草在一经意之间已悄然而出的情景,抒发了作者惊喜的感觉。”“钻”字用得何等传神;“嫩嫩的,绿绿的”,“草软绵绵的”,又是何等简洁而富有质感地写出了初春草的特点。这样的实例是举不完的,我只希望我们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能逐渐的培养学生咬文嚼字的好习惯,品读出语言的妙处,品出作者的情感。

3.语境品读法。根据教学需要,结合上下文,从作者的身份、 地位、职业、思想、处境、心情及表达目的和写作背景,理解言语作品的具体含义、言外之意和深层含义,从动态语言中获得语感。我想这一点是每个教师都会做的一个教学流程,尤其分析到一些具有时代意义的作品,如鲁迅的《故乡》,我们在学习它的过程中就必须要明白作品的创作背景:《故乡》是以一九一九年十二月初,作者从北京回到故乡所接触的人物、事件为素材的,写于一九二一年初,但却概括了一九二一年前三十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旧中国农村日趋破败、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面貌。

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民依然受着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在这个时期内,依附于帝国主义的各派军阀连年混战,地主豪绅对农民残酷压榨,使广大农村经济濒于破产,广大农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当时鲁迅目睹中国农村的破败情景与农民的悲惨生活,深为震动。同时,十月革命和又给他以极大鼓舞,使他看到了薄明的曙色。他开始探索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及其出路这样一些极其重要的问题。

只有明白了这已背景资料才能理解本篇小说的主题:揭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贫困的社会根源,表达了作者渴望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像这类的文章我们教者一定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查找资料和阅读相关作品的习惯,把相关知识链接起来,在动态学习过程中获得语感,感悟内涵。

4.切己体察法。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积累和人生经历,尤其是现代的中学生,他们思维活跃、敏捷、兴趣广泛、对各种科学文化知识有了一定的掌握。所以在学习课文语言的时候,我们可以大胆地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生活体验,去体察语言的意蕴、情感和韵味,以培养语感。

5.媒体直觉法。我们现在的教学基本上已经摆脱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已经广泛被运用,因此我们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手段刺激学生反复地听、看与言语相关的录音、图片、视频、 电影等直观性的内容,以增强阅读理解的形象性,从而强化学生的语感。比如在讲授舒乙的《都市精灵》,我们可以通过两组对比性很强的的图片展示:一幅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主题的美好画面,另一幅则反映颠沛流离、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的凄惨景象。这样让学生明白任何一个原始城市必然有鸟有鱼有兽,他们跟人类同在一个蓝天之下,同饮一江水,共同生长在一块土地之上,我们必须保护他们,才能建立起和谐社会。

这样直观的教学既让学生不觉得厌倦,又让他们获得情感体验。更能强化他们的语感。

王尚文老师认为:“语感是语文能力的纲,其他都是目;语感教学是语文教学的纲,其他都是目。纲举目张,否则,纲既不举,目亦难张。”余应源老师认为:“语感是语文能力的核心,是语文能力的作用方式。培养语感是培养语文能力的关键,那么培养语感就是语文教学目的之所在。能有效地培养发展学生语感的教学就是成功的教学,无助于或不利于培养学生语感的教学就是失败的教学。语感是进行语文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又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所在,而且是整个语文教学内容的核心。语感问题贯穿语文教学的始终,教学的每一时刻都要抓住语感,整个语文课都要围绕语感来运作。”总之,语感就象一束阳光,只有对学生的进行一系列的训练,才能增强它的光芒;只有进行了正确的导引才能让它有了方向,从而影响它的穿透力。

阅读教学法范文第4篇

一、 英语分级阅读教学方法

对同年龄段的学生,一般的分级阅读即是以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及性格特征为出发点,选择适合各自的阅读刊物,并在阅读过程中分别指导其正确阅读的一种教学方法。

针对普通高中的英语阅读来说,学生通常存在词汇少,习惯差,量不足,方法欠的缺点,而在教学中很多老师又会忽略掉学生课前预读课后指导的过程。英语分级阅读教学不是仅仅给学生提供一份分级的阅读清单,而是需要在科学分级标准下进行阅读物的选择,并在此标准下进行各层次的教学。

1.分级标准

(1)阅读物分级。从《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细则里可以看出,高中英语更应该提供多种选择,适应个性需求 ,即在完成共同基础的前提下,高中英语课程力求多样化,为每个学生提供自主选择和自我发展的机会,使学生在选择中提高规划人生和自主发展的能力,确立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

那么根据该细则对高中英语阅读能力需达到最低七级的要求:

a能从一般文章中获取和处理主要信息;b能理解文章主旨和作者意图;c能通过上下文猜测生词大意,理解语篇意义;d能通过文章中的线索进行推理;e能根据需要从网络等资源中获取信息;f能阅读适合高中生的英语报刊或杂志;g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23万词以上。

借助蓝思分级法(Lexile),再结合《书虫-牛津英汉双语读物》的分级方法,我们可对阅读物进行粗略分级,大致将高中阅读物分为三级:

Lexile 500L~850L 对应《书虫》里第三级1000生词量,适合高一学生;Lexile 650L~950L 对应《书虫》里第四级1500生词量,适合高一、高二学生;Lexile 800L~1200L 对应《书虫》里第五级2000生词量,适合高二、高三学生。

(2)学生分级。通过问卷调查、行为观察及语言阅读能力测试等方法,综合各方面因素,可将学生分为三级:优学生、中等生、学困生。当然我们在分级时,还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承受压力,明确告知只是一种教学的方法,而不是简单的评判标准。

2.分级教学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主要采取以下一些分级教学方法:

(1)实现学前引导:即在课前分发教学导案,让各级学生明确自己学习目标,并备注学习疑问,提出学习要求,让学生学会带着问题去阅读分析。设置有效的学习任务,根据不同层次在导案上提出不同学习任务,注意由易到难的过程,能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参与积极性而又不会间接打击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2)优化上课方式:课堂期间,教师先通过适当地点拨,对阅读文章进行简介展示,突出难点,理清课程思路,然后以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慢慢回答导案中提出的阅读要求或练习材料。同时通过小组模式进行阅读学习,同层次的同组学习,然后优学生和学困生同组学习,实现同组刺激的同时,以达到优帮差的教学目的。加大小组合作力度,共同探究解决问题,发扬合作精神,互相学习阅读技巧,共同完成学习目标。

(3)课后工作入细:根据课程教学情况,课后,老师做好量化记录,在下堂课开始之前进行成绩展示,做出相应的考评分级,对小组也进行口头评价,老师应学会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通过这样让他们及时发现自己存在的知识缺陷,引导其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法。同时老师根据学生情况,布置不同层次的作业,这样可以防止出现大量抄袭情况同时可以巩固教学质量。在这之后,老师再开始深化阅读文章,拓展课程知识,加大练习难度,以此扩大教学成果。

二、 分层教学法

1.英语分级阅读教学本质

从上文第二部分我们不难看出英语分级阅读教学其本质是个性化教学的体现,是根据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学习要求,让学生根据自己阅读能力去努力进行学习然后完成学习任务。从这个方面来说,分级阅读就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感受到阅读所带来美感的同时能扩大自己的阅读量,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让被动学习变成享受学习,增加学习兴趣。

2.分层教学的浅析

分层教学的概念自上世纪十九世纪在国外提出以来,在欧洲兴起了一场“新教育运动”,大大促进了科技文化的复兴。分层教育在在二十世纪开始盛行,并且开始呈多样化地发展,近几年来,在不断发展中,其理论与实践更趋于个性化、科学化。分层教学在国内的提出可追溯至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经过历史更迭,因为人口数量及地域文化的局限,直至后来的素质教育出台,实际的分层教育法并没有得到很大的发展,目前尚属于小规模的理论探索与实验阶段。

从上文所叙英语阅读的分级教学归纳起来,分层教学即实现教师分层备课、课堂分组教学、分层布置作业、课后分层测试、结果分层评测、最后分层辅导,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由目的达结果,再由结果达一个更新的目的。这个过程不仅仅适用于英语阅读教学,更实用于整个教学过程,从本质上说分层教学即是通过教学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达到相应的目标,使优学生、中等生、学困生都在学习过程中能学到东西,并且能完全消化,逐渐使低层次的学生向高层次接近,高层次学生能进一步学优,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全面素质的一种教学方法。

在进行分层教学时,我们应着重把握好教学管理模式、学生管理模式、教学观念、教学计划及方法几个方面,做到打破传统,结合传统,尽量能创造出一种能适合于大多数人的分层教育方法。

由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分层教育不只是一种简单的“因材施教”的课堂教学方法,更多存在于我们围绕个性化的学生主体做出不同方面的分层工作,尊重每一个差异主体的自身价值,不拔高亦不贬低,明确对主体“促优补差”的教学目标,尽量做到挖掘潜能、开发潜能、乃至培养潜能。

阅读教学法范文第5篇

一、课前引读

学生预习要弄清四个问题,即课文主要写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你怎样写?针对此文,首先,我设计课前引导:“同学们,我们学习《幼时记趣》已半年多了,谁还能说出这一课的主要内容?这一课主要写了哪些‘童趣’?课文是按什么结构来结构文章的?”从同类课文引入,既激发学习兴趣,又复习旧知,还能将学法迁移。然后,再引出本课课题:“从课题内容看,本课应该写哪些内容?写哪些事?如果是你写,该从哪几方面去写,反映怎样的主题?”学生兴趣盎然,纷纷发言。最后,让学生带着假设去预读课文。

二、课中引点

课前,学生已经按照要求进行了预习,倘若课堂仍按部就班讲授,不仅浪费时间,而且也枯燥无味。学生充分预习之后的课堂教学,重在正误点化。

课堂中的“引”主要有“四引”,即引入、引渡、引法、引境。

引入,即是平常所说的导语。“童年好似一曲古老而悠扬的歌谣,它吟唱着我们每个人童年的难忘,童年的故事都是我们记忆中的珍宝。今天让我们就随着这篇动听的乐章,一起去看一看鲁迅先生的童年故事。同学们课前一定预习得很好,看谁能离开课本按预习的要求汇报一下读书的情况。”简洁的引入,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很期待。

引渡主要是指课堂结构或课文段落间的过渡。在学生回答上述问题后,我把学生引渡到理清课文的脉络上来。“同学们,你们从课题了解了课文的哪些信息?”学生从课题上意识到课文着重记叙两个地方,文章是按时间和空间的变化来写的。

引法是根据课文内容及学生实际而采取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比如,本课是从《幼时记趣》一课引入的,所以我一开始就让学生对比二者写法的异同。通过讨论和交流,学生觉得两课都是写“童趣”的,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童年趣事主要在“百草园”,写童年枯燥的学习生活主要在“三味书屋”。

引境是指教师把学生引到课文所描写的情境中去。常用的引境方法有教师范读、小组合作朗读、电化教学的配音朗读等。比如,在学习“百草园”这一部分时,我让学生分组朗读课文描写的几件趣事,让学生体会作者儿时生活的无限乐趣。配音朗读让学生感受童年的天真无邪和快乐,最后去掉配音,让学生在清读中读出愉悦的感觉。

课堂教学中的“点”是指点拨。点不能面面俱到,而是有所侧重,画龙点睛。就内容而言,主要有点重点、点难点、点疑点三种。

关于点重点。比如,课文的第2至7自然段是课文第1部分的重点,学生通过上述朗读进入情境后,我通过点拨让学生体会作者描写的精彩之处及特点。描写昆虫时体现了三个方面的特征,即根据儿童的心理,抓住事物的特点写;文章不仅春、夏、秋景俱全,并且形、声、色、味皆备;条理分明,层次清晰。

关于点难点。比如,课文的第2部分,百草园是课文的难点,难就难在它的“主题”上。在“引法”环节,就有同学提出异议,认为第2部分是写三味书屋里的学习枯燥无味,而非写儿童的童年快乐。对此,在赏析课文第2部分后,我引导学生就第2部分的“主题”展开分组讨论,结果大家形成三种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通过写三味书屋乏味枯燥的生活,和第一部分的快乐形成对比关系;另一种看法认为,通过写三味书屋乏味枯燥的生活,和第一部分的快乐形成衬托关系,以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还有一种看法认为,主要写儿童千方百计在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生活中极力寻找快乐,其目的是与第一部分形成和谐统一的关系。为了让提出异议的那部分学生也能与第三种理解“和谐说”形成共鸣,我让学生找出课文中的相关语句及四件事。向先生问“怪哉”故事;在三味书屋后的小园内寻找属于自己的乐趣;师生读书的场面;学生做游戏、画画儿。学生们体会到,对于孩子来说,快乐是简单的,即使在荒芜的园地里,孩子依然可以发现属于自己的快乐,即使在乏味无趣的学堂中,他们也能够寻觅到属于自己的乐趣。当然,主题归纳并不强求全班的统一,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归纳。

关于点疑点。比如,在学生自主阅读后的汇报交流中,有学生质疑写美女蛇的故事是否有点跑题。为此,我让学生分组讨论并适当加以点拨,从而使学生最终取得共识:写美女蛇的故事是为了给百草园增添神秘色彩,同时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三、课后引伸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课文只是学生学习的范例。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实践和应用这些范例。如果我们把学生课前预习说成是知识的耕耘,课中学习是知识的播种的话,那么课后巩固则是知识的收获。这里的“引”是指从课文中引申到课堂外,这里的“伸”是指课堂知识的延伸,知识的迁移。

比如,我在这一课的总结阶段,做了这样的引伸:“同学们,鲁迅有如此快乐的童年,那么我们今天的学习生活快乐吗?请你也写出几件快乐的事或几个方面的快乐生活来!”当我将这一要求提出来时,有些同学用质疑的目光看着我,好像我是寿镜吾先生。为此,我鼓励学生写真话,诉真情,并激励大家与鲁迅比一比高低。学生在我的鼓励之下,一挥而就,不到半小时,写出了七八百字的作文。有的同学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他如何从一天近十小时的学习生活中寻找快乐,但部分同学认为此法不可取,学习不专一;有同学写学习如何的枯燥无味,但有同学建议要“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就必须刻苦学习;还有学生写学习有文化课,有音体美课,信息技术课、综合实践课等,所以学习生活是丰富多彩,素质是全面发展的,受到了大家的啧啧称赞与高度评价。

通过巧妙引伸这一环节,既使学生课堂所学知识与写作技能得到迁移应用,又使学生在写作评价中建立起科学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

“三引教学法”的实施,让我的语文教学真正实现了《语文新课标》关于角色转换的目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质疑者、探究者,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与引导者。

阅读教学法范文第6篇

关键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法

一、任务型教学法探究

1.任务型教学法的优势

任务型教学法是一种时下流行,受到不少英语教师追捧的阅读教学法。顾名思义,任务型教学法就是在任务教学中采用布置任务的方式,通过使学生完成教师所设置的任务,以达到相关的教学目的。任务型教学法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2.任务型教学法的运用

在新目标英语八年级Go for it下册Unit1 will people have robot这一单元中,任务教学法更能达到教学目的。这一单元的reading是Do you think you will have your own robot?在课文的预习阶段,教师要给学生下达相关的任务。例如,让学生观看某部关于机器人的电影,并且提出自己对于机器人未来发展方向的观点。在阅读课文中,教师同样要布置相关的任务。例如,比一比谁先读完课文、看看谁能将文中“robot”这个单词全都圈出来、文中出现了多少个疑问句等任务。通过提出这些任务,以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动力。

二、问题式教学法探究

1.问题式教学法的优势

问题式教学法是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一个收效不错的教学法,其主要是通过联系文前和文后相关的问题的方式,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问题式教学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目标性,能够使学生全神贯注地进行阅读。同时,带着相关的问题,则有利于学生充分地理解课文。

2.问题式教学法的运用

在新目标英语八年级Go for it下册Unit 2 what should I do 这一单元中,课文的题目是maybe you should learn to relax。这一单元主要在讲青少年遇到困扰时该如何处理。教师要充分结合前一部分中的两个短篇阅读,根据这两篇小阅读和大阅读之间的联系,设置相关的问题。例如,3a中的那个同学遇到了什么问题,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办,你是如何处理Self-check中遇到的问题的。通过这些问题的设置,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Reading,更有针对性,有利于学生充分地理解课文。

三、合作式教学法探究

1.合作式教学法的优势

合作式教学法也是近些年兴起的教学法,其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符合教育改革的精神,因此很多学校鼓励教师采用合作式教学。合作式教学法就是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发挥集体和团结的力量,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合作式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2.合作式教学法的运用

在新目标英语八年级Go for it下册Unit3 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 UFO arrived?中的Reading是Do you remember what you were doing?这一单元是对UFO的探讨,其语法点是过去进行时。阅读教学时,教师将全班进行分组,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得出各自的结论,然后各组派代表发言,最后教师进行总结。通过小组合作的模式,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学生更容易接受同龄人的观点和意见,因此小组学习能够使学生进行思维的碰撞,从而得出更加完善的观点。

四、情境式教学法探究

1.情境式教学法的优势

情境式教学法就是通过利用相关的道具、教学技巧等方式,构建有助于学生阅读的相关情境,以促进阅读教学的开展。情境式教学法是一种接地气的、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教学法。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具有教学效率高、教学效果明显的效果。

2.情境式教学法的运用

在新目标英语八年级Go for it下册Unit 5 if you go to the party,you will have a great time。这一单元的对话内容是关于聚会的,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可以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很轻松地运用情境式教学法。教师通过将教室装扮成party的方式,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的音乐,让学生穿上自己喜欢的衣服,教学这一节课。通过构建这样的情境,使学生认识到西方文化中的party文化,从而提高学生对于阅读对话的兴趣,同时有利于学生更充分地理解阅读中的相关细节。

五、交际式教学法探究

1.交际式教学法的优势

交际式教学法侧重英语阅读的功能教学,即明确英语阅读的教学目的是交际。在交际式教学法中,阅读变成交际的工具。通过交际式教学法,教师能够对学生的交际能力进行有效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有利于改变我国英语教学中“哑巴英语”的尴尬现象。

2.交际式教学法的运用

在新目标英语八年级Go for it下册Unit 4 he said I was hard-working,阅读的题目是she said helping others changed her life。在读完课文后,教师可以就相关的问题与学生用英语交流。例如,文中的女孩都做了什么事?她为什么会那么做?你认为你要如何帮助贫困山区的同龄人?在口语交流的过程中,一方面能够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另一方面,能够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王传亮.任务型教学法在初中英语阅读中的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2009.

[2]王鑫.问题式教学法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实验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

阅读教学法范文第7篇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础,语文课的大部分时间是用来进行阅读教学的。因此,阅读教学方法的优劣,直接影响到语文教学的效果。努力探讨最佳的阅读教学方法,是一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拟介绍一种阅读教学方法——设喻教学法。

一 喻教学的特点和作用

(一)设喻教学的特点

比喻的特点之一是形象性。有时人们所要表达的思想或观点比较抽象,这时,如果用一个比喻来说明,就能较形象生动地讲清楚,讲课的过程也是这样,教师要把有关课文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也可运用设喻的方法。如《文学与出汗》,这是一篇驳论性质的杂文,在这篇文章中,鲁迅批驳了梁实秋之流“文学没有阶级性”的反动谬论,教师要把这篇驳论的结构讲清楚,就可用设喻的方法。鲁迅在这篇文章中先概述论敌的论点和论据,这就好比是打靶子,这是“的”。“有的放矢”,接着鲁迅瞄准靶子,连发两箭,箭无虚发,第一支箭击中敌论的论据,第二支箭击中敌论的论点。

教师如果能按照这样的设喻来进行阅读教学,给学生的将是一个十分形象的驳论结构式,可以说,这样的教学效果比起干巴巴的介绍来要好得多,同时它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对学生知识的记忆也有很大的帮助,因为形象的东西常常是容易记住的。

比喻的另一个特点是通俗性。对于有的道理,一用上比喻就很通俗了。就如前文提到的《文学与出汗》,鲁迅在批驳论据时用了归谬法:

英国有许多先前的文章不流传,我想,这是总会有的,但竟没有想到它们的消灭,乃是因为不写永久不变的人性,现在既然已经知道了这一层,却更不解它们既已消灭,现在的教授何从看见,却居然断定它们所写的是永久不变的人性了。

归谬法是先假设对方的错误论断是“正确”的,然后从此导出一个荒谬的结论,来证明对方论断的不能成立。归谬法批驳的力量是很厉害的。怎么个“厉害”?如果用一般的文字抽象说明实际上是很困难的,而且,也不一定能使人很通俗地理解。但我们可以这样说:我们用拳头打人,必定是先收紧拳头,然后再打出去,这样的拳头是很厉害的;归谬法就是收进来再打出去的拳头。这样说学生对归谬法作用的理解就不困难了。

(二)喻教学的作用

1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喻教学法是一种形象的阅读教学方法,它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课不像数理化,有严格的科学性,一环紧扣一环;所以要吸引学生,就必须依据语文课的特点,进行形象化的教学。设喻教学法就是根据语文课的这一特点而来的。设喻教学时,师生以一种形象的眼光来分析课文,使那些本来显得平淡的东西变得生动起来,从而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想象力

设喻教学的本身就是一种带有情感的教学。教师只有对这篇课文有相当的情感偏向,才能对课文进行设喻教学;而随着教师设喻教学的展开,学生的情感也逐渐地被激发出来,以至情不自禁地进入对作品的分析之中。设喻时还要进行联想,使本体与喻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必然会启发学生的想象,提高其想象能力。

(三)喻的方式

设喻的方式有很多,这里只想从整体设喻和局部设喻两方面来谈谈。

1整体设喻

这种设喻方式适合于文章结构的分析,前文提到的《文学与出汗》的结构分析;再如课文《汉堡港的变奏》的结构分析也适用。《汉堡港的变奏》可分为三大部分,其间的分界线是自成段落的两个过渡句。前一句是“这是一九七八年四月的一个星期天”;后一个句是“于是就来到了四月的那个明媚的星期天”。这篇课文开头提到:“汉堡港是一支古曲”,是中国的远洋货轮汉川号使得这支古曲发生了变奏。这便是课文提供的现成的设喻材料。这样三部分可分别作如下概括:“变奏的序曲”、“变奏的旋律”和“变奏的尾声”,而第二部分“变奏的旋律”又可分为:“重奏”、“主调”、“插曲”、“合奏”等四个部分。

当教师指挥学生演奏完这一动人的变奏后,学生一定会深深地沉浸在这美好的艺术境界中,他们在为中国海员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和科学的严谨态度而深深地感动的同时,也为这篇文章的动人的艺术结构而喝彩。本来,分析文章的结构往往是相当抽象和枯燥的,因为它总是要抛开具体生动的语言文字而进行概括,而设喻教学就较好地克服了这一弊端,还给学生以生动的形象。

2局部设喻

整体设喻因为是对整篇文章设喻,有很多困难,如喻体比较难找,又缺乏灵活性,且重点不能突出。而这些整体设喻的缺点恰恰是局部设喻可以避免的。局部设喻并不要求从整篇文章去考虑设喻,只是对课文的某一部分进行设喻。下面例举对《猎户》中董昆的肖像描写的局部设喻。

董昆的肖像描写像放电影一样,由三个镜头组成的。首先是一个全镜头:“彪形大汉”,用一个成语给读者一个最初的印象;接着是一个“中镜头”:“宽肩膀,高身材,手粗脚大”;最后推出的是一个特写镜头:“看他眯缝着眼睛,好像随时都在瞄准的样子。不笑不说话,一笑眼睛就眯得更厉害,可是眼睛微微睁一下,就有一种闪烁的射人的光芒。”呀,这才是一双名副其实的猎人的眼睛!

以上局部设喻,使学生很形象地了解了作者描写董昆肖像的顺序,即由远及近。徐迟的散文《黄山记》中有一段是描写黄山日出的,也可用局部设喻分析。这幅画的着色是十分精彩的:整幅画的底色是“暗蓝”的,然后再配以霞光的“紫蓝青绿诸色”,而这幅画的主色调却是红色,是那一轮“火球”的“鲜红”,那么醒目!这鲜红也特别:“从未见过这鲜红如此之红,也未见过这鲜红如此之鲜”。这确实是一幅色彩辉煌的“山上日出图”。课文中可以用“图”来设喻的还有许多,如“海上日出图”、“荷塘月色图”等等。

(四)喻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设喻的喻体有的大量来自日常生活,但也可直接来自课文。直接来自课文的喻体显得自然,学生也感到亲切,因此教师在阅读课文时要善于发现那些具有设喻效果的喻体。当然,来自课文的喻体还要经过强化,使之更明显。如前面提到的《汉堡港的变奏》一文,课文中仅有“汉堡港是一支古曲”一个比喻句,教师应抓住这一句进行强化设喻:不但“汉堡港”像一支古曲,其实《汉堡港的变奏》一文也像一支古曲,有序曲,有主调,有尾声。这样一强化,才能把课文中那些具有设喻效果的喻体为设喻阅读教学所用。

2、设喻教学中,设喻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设喻是为了更好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师不要把主要注意力放在设喻上,而应该着重对课文进行分析,也只有对课文的内容分析透了,才能设计出贴切、形象的比喻来。

3、设喻教学只是一种教学方法,它不是万能的,不是对一切课文都适用的。教师在运用这一教学方法时一定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来设计。任何牵强附会、随心所欲的设喻,将背离设喻教学的目的。

此外,在教学实际中,我们所采用的决不是单一的方法,而是综合的教学方法,所以,设喻教学如能与其他教学方法协调地结合在一起,更会相得益彰。

阅读教学法范文第8篇

所谓话题阅读教学法即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以一个或几个话题引导学生进入文本,自主研读,交流探究的教学方法。具体为:首先由教师认真研读教材,找出教材内容与学生知识结构的结合点,设置相应的话题;其次围绕话题让学生自主走入文本,理解课文;最后进行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在交流讨论中深入地理解课文,完成教学任务。在整个课堂中,“话题”的提出让老师有了抓手;“话题”的设置让课堂有了中心;“话题”的展开让学生有了空间。既改变了传统的课堂形式,做到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又避免了由“满堂灌”向“满堂问”的极端转变。使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严谨而不失活泼,丰富又不信马由僵。

话题阅读教学法为学生的自主阅读搭建了平台,在为学生指出阅读方向、让学生有目标的同时,又留空间于学生,让其自主阅读、理解感悟。实现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统一。

话题阅读教学法还课堂于学生,使学生真正的当家做主,有利于文本的多元解读和学生的个性发展。还语文课堂以鲜活、丰 富、人文的本来面目。

话题阅读教学法还将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习惯,让学生逐步养成善于思考、积极发言、平等交流、质疑探究的习惯。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使学生听说读写语文素养得以全面提高。

那么如何有效地运用话题阅读教学法呢?关键在于话题的设置。设置话题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根据课题设话题。课题是一篇文章的题目,对整篇文章内容起到概括或提示的作用,若能根据课题设置话题,易于学生迅速的走入文本,并在话题的解读中,不断走向深入。如《伟大的悲剧》一 课,便可根据课题设置如下话题:(1)说说这出“悲剧”;(2)谈谈它的“伟大”。话题(1)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而话题(2)则要求学生在初读的基础上进一步精读课文。这样既可以免去课堂上繁琐低效的提问,又把理解始终贯穿于阅读文本之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教学。

二、根据关键语句设话题。文章中常常有一些语句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结构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把这样的句子称之为关键句。在教学中若抓住这样的句子设置教学,往往能够事半功倍。如《行道树》中有“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 而正是这种痛苦把深沉给予我们”一句,执教本文时,我便抓住这句话设置了三个话题:(1)找出表现行道树“痛苦”的语句,读一读;(2)找出表现行道树“神圣”的语句,说一说;(3)谈一谈你对“神圣”与“痛苦”的认识。

三、巧从细节设话题。细节,是一种在阅读教学中不容忽视的课程资源。它虽然“细”,却是经过作者精心的构思,常常能折射出一篇文章的内涵。教学时抓住它,往往可牵一发而动全身。如八年级安排的胡适的文章《我的母亲》,在文中作者共三次写到了母亲的“哭”。第一次“哭”,文中写道:“她说到伤心处,往往掉下泪来”,是在教我读书时;第二次“哭”,文中写到:“这一天的天明时,她就不起床,轻轻地哭一场”,是在家庭发生矛盾时;第三次“哭”,文中写道:“这句话传到了我母亲的耳朵里,她气得大哭”,是在母亲受到了人格上的侮辱时。三次“哭”的细节虽小却表现出了母亲的性情,展示了母亲的形象,留给读者不尽的想象空间。同时,这三次“哭”也“牵”出全文所写的三件事。若在讲授本课时,设置话题“谈谈母亲的三‘哭’”,必能极大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在在阅读中不断体会出文章朴实文字背后的深情。

四、概括全文设话题。教师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进行文本的提炼和概括,或借用一些对文本的已有说法让学生读课文加以验证或评论,也是设置话题的一种方法。前者如《邓稼先》一文,教师研读全 文后可提出如下话题:《邓稼先》一文可用四字概括“奇人奇文”,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具体说明。后者如《孔乙己》一文,大家都知道“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是作者对孔乙己的态度,那么,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一评论设置话题:(1)根据课文说说孔乙己的“不幸”与“不争”;(2)探讨孔乙己“不幸”与“不争”的原因。

同时,所设话题还应注意做到:“准”。即选准切入点,要言不烦,使所设话题能够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如有位老师在执教《俗世奇人》一文时,便 从“奇”字入手,以“说说奇在何处”为话题,言简意赅而内蕴丰富,一词解读整篇文,为下面的学习提供了有力的把手。“趣”。即理趣结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因而话题的设置要易于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主动地投入学习。如在执教《邓稼先》一文时,我便以“奇”字激趣, 设置了“邓稼先奇在何处”、“找出《邓稼先》的奇”的话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成功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启”。即所设话题应具有启发性,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激起学生内心深处的求知欲,从而深入文本进行理性的学习。《卖蟹》一文是一篇优美的小说,分析人物形象也便成了教学重点,一位教师便设计 了“浅议小姑娘的笑与哭”这一话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了教学目标。“活”即话题的设置要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可侧重探究、可侧重欣赏,同篇文章可有不同的切入点,同类的文章也可侧重不同的知识点。如设计《珍珠鸟》一文,可从文章的主题设置话题“我看文中的‘爱’”,也可从文章的语言设置话题“欣赏文中动词之美”等等。

运用话题阅读教学法还应交给学生围绕话题展开阅读的方法:

一、变换话题,让其更具方向性。因话题往往是表述性的,问的意识不强,初用此法是要教给学生对话题作适当的变换从而使问题显性。如《伟大的悲剧》的话题一:说说这出悲剧,其实是让学生概述这则故事,便可以变其为:概述本文的内容。以让学生更快的走入课文。

二、分解话题,逐项解决。对于概括性较强的话题,还应教给学生分解话题。 如《孔乙己》一文的话题一:说说孔乙己 的“不幸”与“不争”,便可以分为(1)说说 孔乙己的“不幸”;(2)说说孔乙己的“不争”。让学生读课文时逐项解决,而不致顾 此失彼,使理解不够全面。

三、归纳分析,探求深意。根据话题的指向,学生应能从文中有所发现,但仅有这些还不够,还应该知道学生把所找到内容加以归纳、分析、比较从而深入文本 背后理解其深意,让阅读深入,提高阅读 的层次。

阅读教学法范文第9篇

一、一卡双环阅读教学法的步骤及方法

(一)摸清底细,搭配分组

教师先对班上的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弄清各层次学生的阅读自学能力,尽量遵循“自愿、区域(即座位)、竞争”三个要求,按好、中、差进行搭配,建立阅读自学小组,每组选一名成绩好的,有组织能力的学生任组长,组织小组成员自学,监督小组成员的自学情况。在班上建立起以教师为中心的监察网络,其结构如下:

(二)学生依自学卡自主学习

教师在上阅读课之前,发给每位学生一份《语文阅读自学卡》,布置学生自学,教师给学生提出自学的要求并根据教学重点设计一些思考题,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填好《语文阅读自学卡》。

(三)创新结构,认真导学

教师导学的结构可灵活多样,但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阅读内容不同,学生所处的年级不同,采用的导学结构也应有所不同。高年级的阅读教学通常可采用如下结构进行导学:

1.查。教师通过自学监察网络,查学生自学后完成《语文阅读自学卡》的情况(即进行自学反馈)。

2.疑。学生质疑,提出在自学中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根据学生自学的具体情况,学生质疑可采用在小组内或在班上进行)。

3.议。学生分小组或同桌的同学讨论以上疑难问题(即合作探究)。

4.说。小组选代表或由教师抽学生汇报讨论的情况(即学生展示合作学习的情况)

5.导。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以及课文的重点进行有的放矢的诱导。

6.练。学生根据大家的讨论和教师的诱导,进一步完善《语文阅读自学卡》。

7.评。“评”分为教师评和学生评。教师评主要是评价学生的自学和互学情况,表扬做得好的,指出不足;学生评主要是评自己的自学所得(包括知识、学法、写法)。

二、一卡双环阅读教学法的优点

1.学生通过填写《语文阅读自学卡》,基本上掌握了自学课文的方法步骤,对学生的学法起了一个导向的作用。

2.该教学法将学生的自主学习落到实处。学生要完成《语文阅读自学卡》,就必须认真地自学,积极地思考。同时学生完成后的《语文阅读自学卡》既给教师以信息反馈,也是对学生进行自学的验证,还可以帮助学生贮存知识。

3.该教学法训练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学生在自学的时候,可以充分发挥个人才干,不受教师思路的限制。

4.在导学时,学生提出自学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合作探究学习,这就培养了学生动脑、动口的习惯,同时,学生通过讨论解决了疑难问题,在心理上有一种自豪感,这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其学习的积极性。

5.该教学法做到了师生地位平等,“学”和“导”和谐,完全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6.该教学法对教师也起到了促进作用。它要求教师在课前必须作好充分准备,对所要教学的阅读课文要有透彻的理解。因为,一是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千奇百怪,教师要能随机应变;二是学生的自学可能偏离教材的重点,教师要能及时正确诱导。

阅读教学法范文第10篇

“以读为本,由读生疑,由读求悟,由读生情”是这一训练方法的指导思想。这一训练方法强调的以读为本,是对传统的讲读式教学方法的更新。讲读式教学方法包括讲解和朗读两方面。徐世英先生在《谈谈朗读教学》中,将朗读与讲解做过精辟的比较,他说:“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是摊平、摆开,朗读是融贯、呈现;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赋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能使人感受。”徐世英先生的一席话,将以学生为主体的朗读的优势充分体现了出来。在讲读式阅读教学基础上创立的“以读为本”的阅读训练方法,发扬了讲读教学法中的“读”之长,避去了“讲”之短,是一种更合理、更有效的阅读教学训练方法。

为什么实施“以读为本”的阅读训练方法,就可以实现快乐教学呢?

一、“以读为本”的阅读训练方法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

早在几十年前,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提出:解放孩子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解放眼睛,使他们能看;解放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嘴,使他们能谈;给以空间,使他们能接触大社会、大自然;给孩子以时间,使他们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这就要求老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语文论文去读课本、自己去提问、自己去感悟、自己去说、自己去评价。而教师则是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点拨、引导、激励,起一个引导者的作用。

学生在学习中,通过自己读、分组读、齐读、个别读等多种形式,能做到认真读文、大胆提问、勤于思考、用心感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

我在教小语第二册《达尔文和小松鼠》一文时,出现了这样的问答:

有一个学生问:达尔文为什么从来不捉弄小动物?

几小学生进行了补充回答:1.他要观察动物怎样生活。2.他喜欢小动物。3.他和小动物是朋友。4.他关心他的朋友。5.他爱护小动物。6.他尊重他的朋友。

透过这些提问、回答,可以看出同学们明白了处世之道:对待朋友,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尊重,要从了解朋友的立场去对朋友,不能存着捉弄、玩弄的心理对待朋友。

学生自主感悟到的这些知识,是讲读式阅读教学法无法做到的。说明学生对课文的分析、理解能力得到了提高,真正读懂了课文。

自主的学习使学生悟出了学习规律和学习方法,变得爱读、爱问、爱答、爱动脑了,由“怕学”变得“爱学”了。

二、“以读为本”的阅读训练方法使学生体会到了读书的乐趣

在读的过程中,一方面是课文的丰富的内涵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一方面是学生以自己的全部经验对课文作出的多元反应,培养了语言的想象力,形成了良好的语感。

学生在读、疑、思、悟的基础上,动手查一查(资料)、画一画(场景)、演一演(故事内容);动脑编一编(课文后续),谈一谈(读后感想)、评一评(同学作品)等多种形式的练习,在轻松有趣的游戏中潜移默化地积累了知识,锻炼了语言能力,拓宽了思维能力。

三、“以读为本”的阅读教学是以尊重学生为前提的阅读训练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相信他们的智慧、潜力和创造力。学生在回答相互提出的疑问时,要采取开放式的补充回答方式,不要拘泥于单一的答案。

我们班在学习《达尔文和小松鼠》一文时,有一个学生问:“松鼠妈妈为什么骂小松鼠是‘傻孩子’?”有几个学生进行了回答:1.小松鼠是松鼠妈妈的宝贝。2.松鼠妈妈很爱自己的孩子。3.松鼠妈妈关心自己的孩子。4.松鼠妈妈认为小松鼠遇到了危险,很着急。5.它很心疼小松鼠,怕它受到伤害。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作出了不同的回答,这些回答个个都与问题有联系,都是学生感悟的结果。如果学生的回语文论文答不够完整,可请其它同学进行补充,只要沾边,都应视其正确,予以肯定。即使学生的回答毫不沾边,也不要指责学生不对,反过来要肯定他敢于发言的一面,并表示老师相信他下次能答好。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非常重要。如果教师对学生足够尊重,认为他行,他的表现就会很棒。正如一副对联中写的:“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横批是“不服不行”。可见教师是否信任、尊重学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信心。受到尊重的学生必然会信心实足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愉快地学习。

四、“以读为本”的阅读教学法

使教师从刻板、僵化的教学模式中挣脱出来,接触到更多、更新的教学观念,能创造性地组织、策划教学,有了更多发挥能力的机会,顺应了时代的要求。

“以读为本”的阅读训练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发挥他们的个性,形成开放性思维、积累语言知识等都有很大作用;对饱受讲读式教学之“苦”的教师,也是一个值得推广和探讨的好教法。它使教变得宽松,使学变得愉快,是一种快乐教学法。

上一篇:高分子物理范文 下一篇:土地使用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