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文化管理范文

时间:2023-10-16 16:52:34

艺术文化管理

艺术文化管理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构建和谐企业,构建以和谐为主导价值观的企业文化,是在总书记提出构建和谐社会之后我国企业文化建设中关注的焦点问题。而以厂歌、班歌大合唱等为主要形式的群众艺术活动,在构建以和谐为主题的企业文化的建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和谐企业文化“自下而上”、“柔性、温暖”的构建特色

2005年12月,由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颁布的《2006年~2020年中国企业文化建设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铸造和谐;诚信为基,创新为魂;打造特色,彰显个性;积极引导,逐步推进”的企业文化建设指导方针。这一方针的提出,标志着我国企业文化的建设开始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即以“和谐”为主导价值观去构建企业文化的时期。

构建以和谐为主导价值观的企业文化,是在总书记提出构建和谐社会之后我国企业文化建设中最为关注的焦点理论问题,也是我国的各个企业都在努力尝试的焦点实践问题,也是我国企业文化不同于他国企业文化的本质差异之所在。所谓“和谐”,就是企业组织的核心价值观与我国现今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相统一的状态;就是企业与所在的地理环境高度融合的意识并尊重大自然的赐予的态度;就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互助、互利与互容的利益观念;就是企业内部人与人之间的良性竞争与共同进步的关系。这种和谐企业文化的核心内涵,包含着久远而古老的中国文化底蕴,它要求在构建过程中体现更多的柔性、温暖、亲切与自然。和以往我们引进的西方企业文化理论不同的是,它更加注意“自下而上”的形成流程与广泛的群众参与,并以此营造企业中最为和谐的人际关系,进而形成和谐的企业文化,最终以这种“和谐”为最大的促进力与推动力,促进企业获得最大的发展。

二、艺术活动是促进和谐企业文化形成的强有力手段

和谐企业文化的提出,带有浓重的中国特色与鲜明的时代特点。因此,和谐企业文化的构建,也应该紧密结合我国的国情、民情与我国企业建设的独特特点,挖掘符合时代特点、符合职工需求的方法与手段,使和谐企业文化得以形成。

作为多年从事音乐教学与研究的艺术工作者,笔者以为,艺术活动是促进和谐企业文化形成的最恰当与最强有力的手段。

1.艺术活动可以通过独特的魅力对人的精神世界产生强烈的影响,其效果胜于其他手段的作用。

艺术是人类精神最美丽的花朵,她以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轻松,快乐,富有情趣。在给人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刺激的同时,以其独特的感染力、震撼力、号召力、影响力熏陶人的精神世界,或者使人热血沸腾,激发出强烈的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某个行业的高尚情怀;或者使人心生向往,希望自己能够像艺术作品中的英雄人物一样高大、辉煌,受人尊敬;或者使人陷入深思,思考那些艺术活动中蕴藏的人生哲理、生活智慧及价值理想;或者使人净化心灵并提高对自我的要求。

艺术具有独特的魅力,她与单纯的政治思想工作或者强硬的规章制度相比,更生动形象,更富有情趣,更柔和细致,更能深入人心。其作品中蕴含的深刻的思想、高雅的品味和隽永的意境,对人的精神世界形成的强大的震憾力和激励作用是其他工作手段所难以企及的。

2.艺术活动可以全员参与,以此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从而充分发挥和谐企业文化构建中员工的主导作用。

艺术活动的另一个重要魅力在于能够全员参与。群众性艺术活动在我国有着广泛的历史积淀,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也有过许多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

具体到一个特定的企业,可以通过群众性艺术活动,传递本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歌颂企业中的英雄人物与榜样人物;宣传企业的规章制度与各种纪律。这种活动形式本身不但体现了全员参与的和谐状态,而且活动过程也是和谐、快乐的,所达到的效果远远高于那种“自上而下”的命令与强迫。在全员主动自觉的参与中,一个企业的文化就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了全体员工的思想与行为当中。这种更加含蓄与更加尊重人的构建方式,充分体现了在构建和谐企业文化中员工所起到的主导作用。从而有别于其他企业文化建立中的管理者为主导的构建特征。

3.艺术活动全体员工的精神品质获得提升,从而为构建和谐企业文化打下良好的思想与心理基础。

以群众性艺术活动为基础手段,通过全员参与的过程,不但将企业文化的方方面面渗透到全体员工的精神世界,而且,艺术创作与表演本身也会激发员工的创造精神,培养员工兼容并蓄的宽容精神,以及相互间的合作精神,员工的整体精神素质与文化修养在艺术活动中得以升华。这种升华了的精神世界,正是和谐企业文化精神内涵的本质属性。同时也为其接受并自觉实施某个企业特定的核心价值观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础与心理基础。

三、艺术活动开展的基本设计与基本样式

和谐企业文化构建中的艺术活动的开展,需要精心的设计与规划。其设计的基本依据是某个企业组织对企业本身特点的充分了解,对企业愿景的充分考虑。其设计的基本内容应该围绕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优秀人物事件的描述,相关的规章制度与纪律的讲解等进行。其艺术活动样式的选择,应该注重大众化,通俗化,参与形强等特点,在众多的艺术品种中选取合唱、小品、通俗歌曲演唱、故事会、等样式,以达到全员参与,长期开展的目的。

1.选取适合本企业生产特点与员工欣赏特点的音乐作为厂歌,每日播放,从而传递基本的价值观与企业愿景。

2.选取既富有艺术感染力、又适合本企业职工审美情趣的文艺作品如电影等定期播放,组织全体员工观看,以使其受到启迪与教育。

3.以厂歌、班歌大合唱,先进人物事件小品、故事表演,励志歌曲演唱会,流行通俗歌手模仿秀等等为主要形式,定期组织员工进行创作、表演、比赛等活动,以使全员都有参与的机会。

艺术文化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艺术设计本土文化西部开发创新发展

在我国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经济战略的重点转向了中西部地区,艺术设计的探索方向也转向了西部本土文化的发掘。而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也是我们党面向新世纪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进程中的重大步骤,具有从现代的工业文明逐步向生态文明(绿色文明)建设转化,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重大标志性意义。

一、艺术设计在发掘西部本土文化中的独特优势

艺术设计的文化审美特质和丰富的实用艺术内涵,决定了其在发掘西部本土文化中的独特优势。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的价值观念已开始发生深刻的变化,即从以满足物质经济价值为中心开始转向以追求高雅文明、获得高品位文化艺术享受的精神价值观为主导的现代价值观念新体系。正像丹麦哥本哈根未来研究所主任沃尔夫·伦森在美国《未来学家》杂志上发表的文章《21世纪——梦幻社会》中指出的那样,目前的商业已经发展到一个新前沿——想象、激情以及梦幻世界。①不仅娱乐业,而且日用品行业也在产品中加入故事和情感。由于将某个故事或者一段传奇赋于商品中,会出现越来越多的“情感”产品,消费者选择商品越来越看重“非物质的考虑”。这就预示着未来的商战将变成文化商战,未来的竞争将变成文化竞争。美国著名学者丹尼尔·贝尔曾把“经济逐步转向生产那种由文化所展示的生活方式”②看成我们时展的一大趋势,也就是说今天的文化就是明天的经济,文化正在成为经济发展的先导,文化不是经济的奴仆,而恰恰是经济的主人。中国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五千年文明史的漫长岁月中,中华民族积累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创造了令全世界瞩目的灿烂文化。在整个世界文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中国的西部是少数民族相对集中的地区,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源地。各个民族之间长期以来的冲撞与融合深化和促进了西部地区的文化发展。但由于受到地理环境与地势的影响,西部地区的本土文化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掘,西部经济也一直处于落后状态。而随着我国经济战略目标的转移,西部地区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西部的本土文化也得到了一个不容错过的发展契机。如何利用有利的客观条件来开发西部本土文化以促进西部经济进一步的发展呢?文化就其本质而言,是人类通过符号媒介对自然界的一种适应行为。人类为了更好地适应自然界,使自身能够生存下去,就必须与大自然和睦相处。而要做到这一点,人类就必须重视经验的积累。人类处理经验有两种基本的文化方式,一是科学,二是艺术。科学依据普遍性以探求特殊性,艺术则根据特殊性来探求普遍性,二者从完全相反的方向趋于同一个目标。而作为艺术和科学技术相结合的设计则毋庸置疑自始至终起了桥梁和中介的作用。由此可见,艺术设计在整个文化活动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并进而影响到整个经济活动。

艺术设计的独特优势具体体现在:艺术设计是以“美术+造型+设计”为基础的综合性视觉艺术,它是文化产业的重要技术支撑和文化产品其研究、开发、创新设计的理论知识与技术方法体系之一。③设计活动,一方面给人类生存带来了方便的物质享受,另一方面又作为人所创造的人工符号和生存环境影响着人的观念和行为。设计包含着人性的因素,凝聚着人类的理智和价值观念。正因为此,才使艺术设计广泛地渗透到人们衣、食、住、行、用及娱乐的各个领域,带来了艺术设计的蓬勃发展并且倍受社会的青睐。由于拓宽了专业口径,艺术设计专业不仅包括了传统的广告、包装、装潢、装饰、室内、室外、书籍装帧、装饰画、宣传画、字体、CI形象设计、印刷排版、新闻美术设计,还包含了环境艺术、造型艺术、园林设计、建筑造型、旅游与城市景观、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电脑艺术设计与网页设计等。因此,它具有服务面广、适应性强、技术含量高的特点,其内含的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的渗透力、附着力、扩张力、融合性又极强,有利于提高商品的附加值。包装打造精品名牌,对实现商品生产的现代化,既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又满足审美心理需求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为西部大开发传播造势

发掘其本土文化,以实现最广泛的交流与沟通西部大开发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是一个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它绝不是一个或者几个“五年计划”就可以开发出来的,需要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总裁总结他们的经营实践时曾深有体验和感触地说:“资源是会枯竭的,唯有文化才能生生不息……用文化粘接起来的血肉之情,它的源泉是无穷的。”④此语极其深刻贴切地道出了通过文化作为中介进行传播造势,缔造和强化一种共同的文化与信念的重大意义。它是西部大开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中的资源,是强大的精神动力之源,人力资源之本,创新发展之基。三、艺术设计在西部本土文化开发中的市场定位

以上已从传播造势和实现最广泛的信息交流沟通及其意义方面阐述了发掘西部本土文化的理性依据。那么,试问艺术设计到底能为西部大开发具体做些什么?

艺术设计运用CI形象设计、广告设计、包装装潢设计、造型设计等形式包装企业及其产品,使其不断增强形象竞争力,贯穿到企业积聚核心优势之创造性实践活动的始终。因此不仅要注意学习、吸收、移植、引用国外先进的设计思想观念和技能,而且更要注重对西部地区民族本土文化和精神创造进行深入系统地研究与再创造,才能在塑造企业形象,包装打造精品名牌,铸就竞争优势中孕育出惊人的创造力和文化力,使最后的王牌——企业形象打造出赋予其应有的竞争力、震撼力和令人叹服的影响力。

艺术设计综合应用科技、经济、文化、艺术等知识与技能,赋予西部生产的商品在材料、结构、性状、功能、色彩、式样、光泽、明洁度、平整度、精度、手感、装饰、包装等方面组成具有整体灵性的时代新形象,打造出能满足审美需求和富有艺术感染力的精品名牌,使商品更适销对路,更有价值,更具魅力,更富人性和情感,使消费者在“冷漠的工业产品和热情的人体之间找到共鸣区域”。有专家指出:国内品牌与国际品牌的重大差距在于缺乏应有的灵性。而让灵性出壳的关键就在于有无高水平的艺术与设计。这就需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成果,广泛深入地分析研究消费者的生活、生理、心理、审美、发展等需求和所处地域的历史文化特征,进行整体创新,大幅度提高产品的内外质量,成为人们欣赏的文化艺术品,塑造出特有的灵性并让消费者感受到,从而变为带有“情感化”的商品。正是在“情感化”上找到人与产品的共鸣区域,从而创造出一种文化,营造出一种温馨和谐的工作生活环境。有人说“可口可乐”是位最走红的通俗歌手,“万宝路”是位身穿“牛仔”的西部硬汉,米老鼠、唐老鸭是欢乐的童话天地,“红豆”是游子无尽的相思……那么,让这些品牌具有生命灵性的东西是什么?是文化。它可以代表企业的哲学理念、价值观念、精神追求,也可代表一个时代的文化特征、一段美好历史的记忆及一种时尚、一种氛围、一种寄托等等。所以我们说:名牌的背后是文化,名牌的创造是一种文化的创造,名牌的选择是一种文化的选择,名牌的消费是一种文化的消费。

名牌文化所展示的是学问与艺术的结合,是商业机智和深远创意的有机构成。这正是现代艺术设计动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以企业文化(生产文化的主体)、市场文化(商品流通的文化)和消费文化的发展与融合为背景,致力于创造、挖掘和发展西部地区的本土民族文化,吸收国外先进的技术方法,包装打造精品名牌,形成“征服世界”的文化魅力,为西部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所应做出的主要贡献。同时,艺术设计也将在迎接西部大开发的历史进程中抓住机遇,不断创新,创造出体现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巨大成就,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注释:

①②王世德《商业文化与广告美》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2

③朱建强等《CI视觉设计与传播》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3

④秦朔《传播成功学》广州出版社1998.3

参考文献:

[1]朱建强等.CI视觉设计与传播[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3

[2]秦朔.传播成功学[M].广州出版社,1998.3

[3]王世德.商业文化与广告美[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2

艺术文化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实验室波普艺术波普广告艺术文化

矛盾使人们赖以生存的社会空间变成了一个大的实验室,各种各样的文化思潮都是在这个实验室里得到产生、检验、重生和升华的,广告艺术文化也不例外。它借助社会发展出现的审美矛盾冲突,为时代的潮流要求,不断地把艺术和设计,甚至是多种语言形式融合在一起,试图寻求它独特的社会美学风格。不同的社会时期有不同的审美倾向,广告艺术文化要以不同的精神姿态表现、影射时代的审美特征,就必需不断地寻求最佳的时代设计表现语言,才能求得它的社会商业出路;波普艺术的诞生发展,给广告设计艺术注入了新的血液,借助波普表现语言发展起来的广告艺术文化,我们暂且称之为波普广告艺术文化。波普广告艺术文化也跟其他的广告一样,也是要不断地进行试验和尝试才能更好地寻求社会商业出路的,因此,我们说,波普广告艺术文化是实验室里的文化。

随着科学技术、工业的发展,知识爆炸的社会面临着层出不穷的问题,政治、经济、道德、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在所难免,传统的美学文化也受到前所未有的一次考验和历练。事实证明,传统的绘画已很难满足所有人的精神需要,在这样的情况下,20世纪50年代,在社会这个实验室里,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波普艺术”应运而生,并且成为那个时代时尚的代名词。广告艺术往往是通过把握艺术文化潮流来把握流行的商业文化的,当波普艺术冲击着传统绘画领域并试图打碎生活与艺术的界限时,作为大众文化实用艺术的广告艺术也同样被“波普”风潮所波及。为了迎合人们的审美口味,也为了自身的生存需要,广告设计者把波普艺术的观念和其大胆的表现手法尝试引用到广告设计中来,使得广告艺术几乎在一夜之间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时尚的大街小巷上时,让那些追求“酷”生活的现代年轻人喷发出了对它火一样的热情。这种不循规蹈矩的广告艺术实验,它粗糙却很是标新立异,它抽象但又个性鲜明,它平面但意会的简洁图案、随性但隐喻的诉求文字、抽象但张扬艳丽的色彩,还有纯粹舞动的表现线条,所有这些都恰恰象征着青春的一种挥霍,一种潮流年轻人的自由自在的写照。这次广告艺术与波普艺术的混合反应,不管是物理反应还是化学反应的实验结果,都暂时迎合了具有复杂审美倾向的年轻新一代的口味,抓住这样的一种口味倾向,设计者更是相信了安迪·沃霍尔说过的一句话:“Everythingisbeautiful.Popiseverything.”(所有的事物都是美丽的,波普就是所有的事物。)

因此,任何事物都成了设计者尝试用来设计广告艺术的构成元素,所有的构成元素都被试图在实验过程中求证它们的存在价值,或许是浮躁的现代年轻人喜欢新奇的艺术视觉冲击力,或许是毫无禁忌的表达游戏更能体现时尚气息和现代人的生活态度,年轻人喜欢借助这种文化潮流来宣泄情感,标榜自己的个性,同时证明自己跟艺术文化走得最近;虽然广告艺术的这种波普实验尝试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一些人的审美倾向,但波普广告艺术毕竟是踩着年轻的步子而来,它在一点点地逼近人们的生活、影响人们的生活,淋漓尽致的波普广告艺术,也诱发了我们对广告艺术领域的更多期待。但通俗、趣味、大众和即时的时尚之风,无论是在概念上还是在行为方法上,它们都是有待于人们的发掘和发展求证的。因此,波普广告艺术文化也仍然需要设计者们不断地探索和把握,仍然需要时间、空间对它的考验,仍然被不同时期、不同人群的审美情趣所左右,它注定要带着实验室的味道一路走去,这样,它才能把准流行文化的脉搏,才能更具时代的时尚精神内涵,才能更好地立足于商业市场。

波普广告艺术作为一种大众文化,又产生在观念艺术这样的文化背景中,在一定嬗变的时期内,其概念的定义,需要一定的实验求证过程。波普艺术是踏着工业的尘埃而来的,是后现代美术的征兆。一开始,波普艺术就是以理性的、批判的、自然的、直白的、嘲讽的、矛盾的等这样一种复合姿态出现的。对于这样一种新的艺术形态,理论家们关于“波普”的定义最初也曾有过多种不同的解释,那么,在艺术文化多元化的新观念激发下,借助“波普”来刺激和推动广告艺术发展和变化而形成的波普广告艺术文化应怎样来定义,这是人们需要解决的一个课题。当科技不断地被运用到艺术领域里来时,艺术和生活的界限逐渐消解,纯艺术的波普艺术和大众艺术的波普广告艺术,它们无论是在手段上还是在形式上都有交集,更何况它们还存在于不同的社会时期和不同的地域里。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对它们的含义界定是不同的,正如“……各种不同类型的图像正以惊人的速度不断地增加。因此……例如广告、电影和电视等,也要求我们对其作出新的文化阐释。”①那么,怎样把握波普艺术和波普广告艺术之间的界定,需要一个相当的求证过程,这个过程就是社会的肯定和人们的认可。什么是波普艺术,什么是波普广告艺术,这要由它们在人们的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来决定的。这个决定需要时间和空间的验证,况且,概念又是一个抽象物,要想正确地把握一种新生事物的概念,需要人们长时间的实践活动才能证明概念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因此,我们说波普广告艺术文化的概念也一样,在多元化的艺术文化概念遍地开花的社会时期里,在一定时期内,其概念的定位注定是要在社会实验室里来等待着最终的最佳结论。

广告艺术要想借鉴和融会波普艺术来实现它的不一样的社会价值,就得寻找两者之间的艺术交汇点,寻找就是不断地尝试和实验。要想波普广告创造出最大的商业经济价值,再精明的广告设计者也要在艺术思想、题材选择和表现手法上学会怎样去把握波普艺术的内在魅力,消化并有效地利用其积极因素,这样,波普艺术才能真正地服务于广告艺术,最大限度地为广告艺术带来商业卖点。达尔文的《进化论》里说道: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波普广告艺术也有其发生、发展的过程,要发展、要立足于市场,甚至要渗透到商业的各个领域去,这需要波普广告艺术既要恪守传达信息的职责,又要满足不同的消费群体的欣赏需求;既要对审美潮流“见风使舵”,又要不断地紧跟时代的潮流。当波普艺术作为一种大众文化扩张到广告设计领域时,要个性化、要全球化品位的广告艺术设计,当然不能对波普艺术进行简单的复制、移用或是全盘照搬,而是要设计者不断地探索和寻求设计艺术与波普艺术的切入点。考虑时代、人文、时间、空间的不同,尝试运用、投放市场、总结经验,最终找到更能赢得人心、深入人心,更能保持鲜活生命力的经典波普广告艺术文化的发展思路。所有这些,都是设计者们绞尽脑汁地去尝试、去研究的结果。有研究就有设计实验的可能,设计者的设计实验行为,其实就是波普广告艺术在社会实验室里的实验行为过程。

波普艺术的发展经历了矛盾曲折的道路历程,通过把脉文化潮流而发生发展的广告艺术,受波普潮流起落的影响,波普广告艺术文化也随时经历着市场的考验。流行的艺术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往往是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的晴雨表,社会的某个时代、某个阶段都有它相应的不同的艺术风格产生、流行,就算是同一种风格,也可能会有不同的表现手法、解释技巧等现象出现,并且,波普经历的盛衰也是众所周知的。社会在进步,人们的生活条件不断提高,审美情趣也随着在发生变化,怀着想做现代先锋设计师雄心的广告设计者,密切关注波普艺术在社会文化领域的变化动态,随时准备尝试调整自己的设计思路,以便使自己的思路能赶上潮流、引领潮流。如:当波普喊着“颠覆”或盛行或混沌于人们的生活时,设计师就在审视波普元素在设计中的地位,领会波普的实在精神意义和其他设计元素的关系,种种。以此企图形成鲜明个性风格,独占市场,因为,毕竟广告艺术不是设计师一个人的艺术行为,而是社会对商业信息的视觉艺术要求的行为。广告的目的是为了传达商业信息,信息又在观众读取时经过消化形成“加式”的信息艺术内涵,观众的参与使波普广告艺术受时尚文化思潮的影响很大,波普广告艺术要不断地迎合和引领人们的审美时尚。它需要学会怎样精致地去言明他物,需要随着时尚文化、艺术思潮的浪头,调整和挑战自己的艺术领域极限,让设计更加具有品位,以求社会、商业市场对它最大限度地接纳。调整和挑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在不断地实施试验的过程。

我们不难看出,当人们试图要给波普广告艺术定义时,当设计者们不动声色地把波普的精神引领到广告艺术中来时,实际上,他们在做着一件非常了不起的艺术文化实验活动,他们真正地使“波普艺术”的“打破艺术与生活的界限”“艺术生活化”的宗旨得以实现,从而也使广告设计艺术进入到一个全新的表现、视觉效果境界,波普广告设计艺术文化的社会生活化,正是关注大众文化的艺术思潮的结果“……通俗的、大众的、可消费的、便宜的、大批生产的、年轻的、机智诙谐的、诡秘的、有刺激性和冒险性的……”②是它的本色,它的视觉符号通过与“波普”的日益撞击与交融,使现代的街头表现得异常的活跃,易于辨别的公共图像使冰冷的街道多了几分调侃和浪漫。大众文化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它时刻影响着设计文化的发展,就像有一句话说的“更有意义的是,大众文化对于设计的影响作用也从此成为设计领域中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③既然是课题,就不会没有试验,波普广告艺术就是一个要有试验的设计艺术课题,所以我们说,它是社会实验室里的产物。

注释:

①(德)汉斯·贝尔廷等著,常宁生编译.艺术史的终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第1次印刷,第24页。

②门小勇主编.平面设计史.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第155页。

③同②,第156页。

参考文献:

[1](德)汉斯·贝尔廷等著,常宁生编译.艺术史的终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第1次印刷.

[2]李世丁,袁乐清著.沟通秘境:广告文案之道.广东经济出版社出版,2001年4月.

[3](英)杰里米·安斯利著,蔡松坚译.设计百年——20世纪平面设计的先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2005年2月.

[4]门小勇主编.平面设计史.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

艺术文化管理范文第4篇

一、充分认识艺术档案的功能,增强文化艺术档案的意识

是全社会的文化财富文化艺术档案是文化事业发展的历史见证;是文化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档案是国家文化事业机构、文艺团体和个人在艺术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有一定保存价值的,以各种形式存在的原始记录。有文字记录、音像照片、实物、电子文档、出版物等等。完整地收集、糸统地整理、这些原始资料,是提升文化站对艺术档案管理水平的基础:是文化遗产保护和继承的必要条件;是科学地促进文化事业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从文化艺术档案管理中发现它有3个显著的特点:①形象性。艺术档案反映的社会生活,反映的艺术工作者的精神劳动及其艺术创造成果,是通过艺术作品本身的艺术形象这一特殊手段体现出来的。②成套性。一项艺术业务活动形成的艺术档案,所有项目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反映了综合艺术的各种艺术要素的不可分割性,反映了各类艺术业务人员共同进行的集体的、和谐的艺术思维活动的全过程及其成果,反映了各种形式档案材料之间内在的联系。③多样性。艺术档案用多种不同的记录手段,在不同的载体上,以不同的方式共同反映一项艺术活动的全过程及其成果,造成了档案材料类型的多样性。从某种意义上讲,艺术档案能使文化艺术的生命得以沿续。反之,没有艺术档案,群众文化活动的历史就有可能被阻断,从而不能得到有效的传承和发展。我国的文化历史悠久,就是由于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使我国历史上许多民间文化艺术种类,缺乏艺术档案的保存而淹灭在浩淼的历史海洋之中。顾此,做好艺术档案工作收编和整理是文化站义不容辞的责任工作。在工作中的各个环节要倍加重视、不可忽略。各级领导都应当切实加强对文化艺术档案的重视,加强领导,切合实际,在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要配备充足,为做好艺术档案工作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

二、加强业务学习,提升档案业务的管理水平

乡镇文化站是最基层的一个文化单位,受当地政府的直接领导,业务上受文化局的指导。我在刚参加工作时的上岗培训是到市文化馆培训的,在文化馆的二个月时间内,对文化站的业务作了一个糸统的学习,其中一项就是怎样做好文化艺术档案的管理工作,文化馆对档案管理工作进行了糸统理论学习和档案工作具体业务的指导并实践,进而掌握了艺术档案管理的基本规程。但要做好艺术档案工作,靠这一点还远远不够的,只有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学习,尤其要加强对现代信息技术的掌握,熟练运用电子计算机及现代化设备的掌握和利用,才能使文化艺术档案的进一步完整。文化站的工作人员,在文化艺术档案的管理上要通过收集、整理、保管、鉴定、检索、利用、编目、统计这8个环节。才能达到档案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在艺术档案的管

理中。

1)应保证艺术档案材料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有效保证这二个“性”就必须重视艺术档案的现场跟踪收集。所谓现场跟踪收集就是档案收集要与艺术活动实施过程同步进行。群众文化活动一般不可能“复制”,许多活动离开了现场,就无真实可言。群众文化活动是为适应社会与群众需求而举办的,是人民群众自愿参加、自我实现、自我进行的活动。每次活动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并不直接体现为文、形、声而“凝固”下来。因此,群众文化活动的艺术档案,需要人们在活动过程中自觉地把流动的要素同步转化为多样化的艺术档案形式让这些活动永远存在。身为文化站成员既是活动的策划者和实施者,又是文化艺术档案的管理者,对同步收集整个活动的策划书、会议通知、会议照片、专家论证资料和活动现场照片、图像、录音带等,进行多角度、多方面的收集带来方便,对文化艺术活动的档案的完整性,起到重要作用。艺术档案的现场跟踪收集,还更能体现整个活动全貌的真实性,还能及时真实记录现场突发事件。在保证活动实际体现的部分,更要注意收集整个活动的点点滴滴,档案材料收集在不失时机之外,还要保证整个活动轨迹的完整。往往在实际工作中会产生这样一种现象:一次活动过后,只注意收集了活动体现部分的档案材料,忽视了活动筹备阶段的材料收集、活动高潮过后社会舆论的反馈材料和活动总结材料的收集,这就很难使生动活泼、多姿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全貌在艺术档案中再现。因此,追踪艺术活动的轨迹,及时收集全部有价值的艺术档案,是保证艺术档案完整性和真实性的基础。及时收集材料是保证材料完整的一个关键手段,乡镇文化员只要妥协保管,及时归档就应当是一卷比较完整的档案。

2)艺术档案材料系统整理过程中,应根据不同内容和载体分别进行立卷。艺术档案是档案门类中比较特殊的一种,它分布广、范围大、内容丰富,从各种艺术门类、艺术产品、艺术家传略到艺术生产的全过程,都属于艺术档案收集的范畴。艺术档案形式的多样性决定了艺术档案立卷方式的复合性。艺术档案材料应按内容、种类分别组卷。活动材料应按活动分类组卷;艺术科研材料应按科研专题分类组卷;艺术教育材料应按各专业课程分类组卷;社会文化、文化交流材料应按业务活动进行组卷。

3)艺术档案管理的八要素中,整理和利用是关键。在对艺术档案进行科学整理方面,要严格按照文化部和国家档案局制定的《艺术档案管理办法》的分类标准,共六章三十一条之规定。它是当前科学进行艺术档案整理的唯一的参照工具,它在艺术档案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上最具有指导性依据。它是根据文化事业发展部门设置和文化艺术生产的活动的规律,按照艺术档案产生的领域,从大的范围内,确立了艺术档案的六大类划分:

第一,文学创作材料:包括文学创作活动形成的材料;文学本(手稿与印刷本);创作素材材料;采风材料。

第二、艺术表演材料:剧本,包括导演本、演出本、改编本、移植本、外国剧作译稿;还应保留创作的手稿、修改本、发表本。一般在收集时,归档最后定稿外,还需保留首次修改稿,以及演出时的字幕电子版本;导演和舞蹈编导材料、导演构思、导演计划、导演阐述、排练计划;场记、舞台调度材料;舞谱材料;总谱、分谱、旋律曲谱、钢琴谱、合唱谱;剧照、造型照、空景照、气氛照、活动照;角色手记和演员心得;舞台布景设计和制作图;灯光设计图等。

第三、美术、摄影材料:包括绘画、雕塑、工艺美术、民间美术、书法篆刻、美术展览、摄影艺术等活动材料。

第四、社会文化材料:群众文学、群众艺术活动、群众艺术业务培训和辅导、群众文化艺术理论研究、民族民间艺术调查、传统民族民间艺术挖掘、抢救、整理、馆(站)举办的或参加市、区、街道各类文化艺术节等活动形成的材料。

第五、艺术研究材料:文学艺术论著研究、美术研究、艺术史研究、艺术品种研究、艺术专题研究、艺术作品研究等形成的材料.

三、文化站在艺术档案管理上要有创新精神

艺术档案工作创新还处在一个艰苦探索的过程,如何进一步发挥艺术档案作用的,不但需要我们付出艰苦的思想劳作,还要敢于探索创新。只有这样,才能让艺术档案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中发挥更大的推动作用。

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成果的日新月异,鞭策和促进着整个艺术档案管理工作必须全面加强。如何保持文化站群文艺术档案管理的自身特色,又能使之更规范现代化管理,这一课题既需要单位领导的重视、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又需要我们文化站的同志加强学习,提高素质,以高度的敬业精神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做好本职工作,对时代、对社会、对文化艺术档案这一宝贵的文化资料

艺术文化管理范文第5篇

人创造了文化,而文化又影响着人,渗透于人,塑造着人,所以我们无论是在精神还是在物质的实践活动中,都必须格外注重文化修养这一问题。文化修养是声乐艺术的灵魂。

一、声乐的属性

从声乐的文化属性看,声乐本身就是文化的产物,尤其是音乐文化的产物。因为从它的形式到内容的不断变化、不断充实、不断升华的过程中,浸透了人的聪明智慧、美学思想、音乐观念、音乐思维、音乐逻辑。所以,学者们都说一部声乐发展史,实质上就是一部世界音乐思想的发展史、音乐思维的发展史。

什么是声乐,它是音乐的一种,是以人声为乐器演奏(演唱)出来的音乐。人声的特点非其他乐器能比,它的音乐对人类来说是最先听到的,最先感受到的,交流思想信息、情感的声音,以人声的音乐打动人更直接更赋予感染力。怪不得很多教器乐演奏的老师常向自己的学生说:“你拉的(或吹的)要象歌唱的一样”。就连演奏曲谱上就有“如歌的”这个表情术语。人声的音乐有其他乐器没有的特点,在多数作品中人声的音乐都有歌词,于是这部分音乐就有了双重表现,词和音乐的结合使内容不确定的音乐带上了文学给予的相当确定性,又使比较确定性的文字带上了不确定的色彩,引人去联想,从听觉引起的心绪是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感受。声乐的社会功能是极强的,因为人人都能唱歌。歌者动情动容,听者感人肺腑,艺术魅力无与伦比。

二、文化修养的重要性

正因为音乐有以上的属性和特点,围绕着它就产生了大量的声乐作曲家、歌唱家,产生了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浩如烟海的作品,使之独自成为一个完整的声乐艺术体系,成为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成为一个音乐王国,具有了深厚而巨大的文化内涵。

既然声乐是一个完整的艺术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又有浓烈的文化内涵,那么,作为一个声乐艺术的实践者,要想驾驭这门艺术,就必然要有强大的艺术能力,而这强大的艺术能力除了有过硬的技术,主要来源于文化修养的深厚广博。歌曲或声乐作品是文学艺术和声乐艺术的二合体,声乐作品大都以思想深刻、内涵丰富、文学性强、艺术性高的诗词或歌曲音乐创作的文学基础,形成了声乐作品的文学性和文学特征。比如,中国歌曲、歌剧中可能涉及的体裁起码有诗、词、剧本、小说、散曲、时调等。拿现已知的著名声乐作品来讲,已涉及有古诗数十首,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唐诗、宋词诸多作家、元代及明清的诗词作者,以及近现代的刘半农、徐志摩、田汉等作家。外国歌曲、清唱剧和歌剧中所涉及的体裁有诗、剧本、小说、神话、史诗等。涉及的作家从英国的莎士比亚到法国的戈蒂埃、魏尔伦,从德国的歌德、席勒、海涅到俄国的普希金、托尔斯泰。还有圣经中的故事、赞美诗、经文歌等也进入了声乐文献。歌唱与文学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歌词的文学性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歌曲的艺术性,而对歌唱中文学性的认识也同样反映出一个歌唱者的文化水平和审美能力。要唱好任何一首歌曲或表现好任何一个声乐作品,首先要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文学内容理解透彻,在充分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才能运用声音正确表现出歌曲作品质的内涵,表现作品思想内容和文学内容的艺术境界。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学知识,像《玫瑰三愿》、《红豆词》、《阳关三叠》等歌曲,就可能出现内容理解上的难度。另一方面,声乐演唱不只是对作品的一种传达的再现,更重要的是一种创作性的艺术活动,即所谓的二度创作。因此,在对声乐作品的演绎中,就需要通过自己所具有的和掌握的文学知识和文化修养,对声乐作品的时代背景、表现特征、艺术手法、民族特色等,进行分析和掌握,这样才能根据声乐作品的文学内容、音乐风格和表现特征进行最佳的设计和安排,从而使声乐作品的艺术处理和艺术表现,更加合乎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本意。所以,文化修养对声乐艺术的实践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我们不能认识这一点,并身体力行地去提高文化修养,那我们就会变得苍白无力、单薄乏味,在博大的声乐艺术的瀚海中只能停留在表面或不深的层面而显得华而不实,或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我们可以说,深厚的文化修养能使我们从哲学的高度、思想的高度、人性的高度去触摸声乐艺术最深邃、最本质的东西,引领我们从声乐艺术的必然王国走进声乐艺术的自由王国。三、声乐艺术实践者的“品位”

在中国的文学艺术领域,有文如其人、画如其人、字如其人、歌如其人的说法。这是因为声乐艺术是情感的艺术,音乐的艺术,是关于人的艺术,演唱歌曲是演唱者思想情感、人生体验的外化,是其艺术观、审美观的音乐化。所以,在歌唱的声音中,常有强烈的文化品味和文化韵味,是演唱者文化修养集合式的音乐体现。因此,我们不能设想一个趣味低俗的、气质猥琐的人能唱出优雅高贵的歌声;同样,我们也不可能设想一个艺术感迟钝,对音乐缺少本质理解的人能唱出令人感动的歌声。所以,我们要想让歌声打动人,震撼人的灵魂,那么,我们必须先从做人开始,做一个爱憎分明、抑恶扬善的人,做一个真诚而又自然的人,做一个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人,做一个既能被别人打动又能打动别人的人,做一个远离世俗、远离浮躁而又贴近现实的人。总之,要做一个有品位的人,而要想成为这样的人,依然离不开文化的修养。当我们凭借着文化修养真正的成为“美”的人了,那我们的歌声也就有了内在的魅力,富有美丽的生命色彩,就能撞击人的心灵。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声乐大师的身上得到印证。世界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多明戈,著名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周小燕、沈湘等,这些大师的声乐艺术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程度,代表了声乐演唱和声乐教育领域的最高艺术成就。他们之所以能够达到如此辉煌的艺术巅峰,当然有娴熟超人的技术做后盾,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吸取了人类文化的营养,对音乐、对社会、对生活有着自己独到的思考、体验和渴望,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性格,是自己成为一个具有内在精神的人。比如周小燕先生不但有丰富广博的音乐修养,而且受过哲学、人文主义精神的熏陶,崇尚理性,热爱和平生活,一直没有停止用音乐来追求真善美,追求艺术的真谛,培养出了很多世界歌唱艺术的拔尖人才。多明戈在上海演出,因感冒演唱有些纰漏(失声),但是他那富有感染力的形体语言以及他富有神韵的面部表情实现了高度和谐。难怪有人感叹:“多明戈用心在演唱”依然令人陶醉、令人震撼。

文学使我们丰富,历史使我们厚重,哲学使我们睿智,思想使我们深刻,艺术使我们触类旁通而富有灵感与激情。我们对这些文化积累越广博越深厚,声乐艺术的境界越高,声乐的艺术世界就越宽阔,越新鲜多彩。

艺术文化管理范文第6篇

(一)艺术管理是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微观管理

以促进文化创意产业事业发展为目的文化创意是时代梦想的符号化,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非物质性。艺术管理应该把握人们的时代梦想,包括人们自我实现的需要和对未来生活的期待,关注人们的情感逻辑,满足人们的精神追求,不断更新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意。

(二)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意

为艺术管理发展与创新提供动力文化创意产业以文化为内容,创意为导向,以创作、创造、创新为手段,以文化内容和创意成果为产业的核心价值。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意推动了艺术管理的发展,艺术管理的发展又使文化创意产业具备越来越多的创意特色。两者是相互交叉、相互依存、螺旋上升、共同进步的关系。

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趋势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影视、图书、音乐、美术、戏剧及艺术品等文化娱乐消费越来越大。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附加值高、可持续发展性等特点,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成为不少国家的强国发展战略,是21世纪最具活力的朝阳行业。步入21世纪,我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呼声日益增高,政府不断出台新政,积极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效益明显。据统计,2011年我国文化产品出口总计187亿美元,是10年前的6倍,其中视觉艺术品出口93.3亿美元,占同期我国文化产品出口的49.9%。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速度惊人,是历史最好时期,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预计到2016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将达1.8万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5%以上,文化创意产业将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文化创意是时代梦想的符号化,具有非物质性,创意产品就是要满足人们的精神追求,所以所有文化创意产业都要以创意为动力,以“梦想”为导向,提供大众喜爱的文化、艺术、精神、心理、娱乐产品。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艺术管理的启示

(一)艺术管理以“梦想”为导向

20世纪90年代,“韩流”在我国文化市场成席卷之势,诠释了文化创意产业对艺术管理的启示。90年代,我国正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人深感精神压力巨大,梦想追求安定、温馨、富足的生活。韩国影视剧画面的美轮美奂、生活场景温馨感人,这些正好满足了广大中国观众的精神需求,这就是“韩流”成功的重要原因。人们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就会追求更高的精神文化层面需求。演艺事业就要生产丰富的文化产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和精神需求。如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让专业和业余青年歌手站在舞台上展示才艺,平等竞争,接受公开选拔,这一创意符合人们反对办事托关系的精神需求。青年男女站在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舞台上展示了平等竞争、超越自我的现代精神和直面生活、勇于挑战的胆略智慧,所以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在社会上反响强烈,深受人们青睐。

(二)艺术管理要以创意为动力

国内电视选秀类节目属于创意产业,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现场直播歌舞表演,选拔表现突出的选手,艺术管理与电视业的结合是很好的创意。此后,电视综艺节目纷纷涌现,丰富了电视荧屏,综艺节目收视率激增,我国的演艺事业因此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后来各电视台互相抄袭,创意匮乏,节目同质化现象日趋严重,电视选秀类节目开始走下坡路。后来艺术管理者以创意为动力,使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快乐男声》大放光彩,随后东方卫视的《我型我秀》《舞林大会》等节目,在商业上也取得了巨大成功。艺术管理创新造星机制。明星不是天生的,推出一个明星,要花费大量的金钱和精力,成本高昂。艺术管理者创新造星机制,创新选秀节目,“超女”“快男”以低成本造星,效果明显,收获却相当可观。艺术管理是对文化艺术产业的微观管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趋势是以创意为动力,以“梦想”为导向,大量生产富有精神性、娱乐性的文化艺术产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提升的精神需求。这一发展趋势正是我们艺术管理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艺术文化管理范文第7篇

香港政府推动公共艺术发展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时值城市面貌沧桑巨变,维港两岸高楼笋立,博物馆、文化中心等文化设施相继竣工。此时香港公共艺术之发展,显得步履迟缓,尤乏点睛之笔以彰显城市风采。1989年,民政局下属之香港美术馆新馆举行户外雕塑比赛,6件作品获奖,是为第一次通过政府牵头征集公共艺术作品。同年,九龙公园内安置展示雕塑作品23件。1994年,市政局举办雕塑展,为又一大型公共艺术项目。1995年成立之香港艺术发展局,致力于资助各类香港艺术项目,包括公共艺术以及公共艺术教育。1999年,“公共艺术计划”正式启动,定期举办,征集全港优秀公共艺术,安置于各种类型的城市空间中,以此鼓励各类机构、商业公司、个人参与支持公共艺术品之创作,以丰富城市景观。2001年,政府“康文署”下设艺术推广办公室,专门从事城市公共空间艺术风景的设计。此外,政府之房屋署、市区重建局等亦有结合各类建设项目,委任艺术家创作置于公共空间的雕塑作品。非牟利文化组织,如香港公共艺术、香港社区文化中心、“艺术在医院”、“文化葫芦”等亦积极参与。开发商及私人公司则以太古集团、香港地铁最热衷于公共艺术的发展。2003年以后,文化创意产业被列为香港六大支柱产业之一,公共艺术亦进入政府视线。2004年完成之《香港公共艺术研究》报告,是首份针对香港的公共艺术现状及发展的政府委托之专门研究,对当时香港的公共艺术作了普查,并对今后之发展提出展望。该报告指出,香港缺乏专门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建议今后将公共艺术纳入学校正规教育中,并推行广泛的教育活动,以提高公共艺术的创作与欣赏水平。十年来,政府推动公共艺术初见成效,虽仍未形成城市艺术风景线,但亦妙作迭出,悄然点缀于街头巷尾,增添空间趣味,营造文化氛围。作品题材大都贴民生活,抑或包含纪念意义,阐释人文与地方之联系。例如,市区重建局于中环街市外墙所绘之“漫游中环”壁画,中有一巨型偃卧之漫画人像,寓意中环为香港之金融政治中心,驱车驱马,过客匆匆。然而,生活本当有张有弛,何不浮生半日,偷闲一刻?另外,艺术推广办公室在旺角上海街一历史公共厕所外墙绘上装饰性传统图案,颠覆了公共厕所的传统形象。另一方面,香港一向具有中西包容的开放城市心态,以及高度的民间文化自觉性,因此也出现了表现手法前卫、内容富有争议的公共艺术作品。这类作品大多出现在雕塑展览中,部分亦活跃于社区空间里。前者如2013年,西九龙充气雕塑展中展出了数件作品,其中PaulMccarthy的“狗屎”将一堆真实的狗屎放大250倍,且表现逼真。虽此作品非开“狗屎”主题之先例,但仍因其外观不雅,成为众矢之的。另一件作品,以“烤乳猪”为艺术表现形式,令游人穿梭“猪肚”。社区艺术典型者,有在社区收集旧物,将其转变成所谓艺术作品。围绕这些作品,往往疑云重重,意见不一,从而引发公众对于香港公共艺术的思考。例如,如何理解公共艺术?外观丑陋的作品是否是劣作?民间自发与政府主导的公共艺术差异何在?社区文化的发展需要哪些条件?政府当如何支持社区艺术之发展?香港的公共艺术管理体系是否完善?这些疑惑一方面反映出公共艺术日益受到社会关注;另一方面亦显示公共艺术教育之不足,相关知识有欠普及。

二、香港的公共艺术教育

在此背景之下,近年来香港公共艺术教育有所发展。提供公共艺术及相关课程的教育机构与课程包括香港理工大学设计系、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中文大学文化管理课程、中大继续教育学院文化管理课程等。其中,理大设计系与中大艺术系,培养公共艺术创作人才。学生作品在香港艺术展中屡获佳绩。中大继续教育学院文化管理课程则从公共艺术历史及评论的角度,教授学生观察及评论公共艺术的方法。因该课程针对副学士学位学生,理论程度相对较浅。香港中文大学文化管理文学士课程于2012年成立,旨在配合政府的文化及创意产业政策培养人才。其中,“公共及社区艺术”一课为该课程三年级选修课,阐释公共艺术之含义,介绍公共艺术评估之方法,引导学生以文化批判之眼光审视公权力与纪念雕塑之关系,并培育学生策划公共艺术、管理公共艺术,为公共艺术设计场地,以及设计扶持社区艺术政策之实践能力,实为跨学科、系统教授公共及社区艺术之课程。该课程的另一亮点,是课程设计力求寓教于乐,形式生动,并且融知识与实践于一体,创造性采用虚拟场景、实战演练之新颖教学方法。课程围绕一个虚拟项目展开:假设香港政府决计于2020年前,拆除目前除立法会大楼外所有建筑,重建中环。香港艺术推广办公室受命,规划并发展新中环之公共及社区艺术,委托三家咨询公司从事研究,提供咨询报告。在2013年秋季课程中,学生自由组合,成立三家公共艺术咨询公司,分别取名PaisanoCultureandDevelopmentConsultancyLtd.,HashtagCulturalManagementCoLtd.,以及APlusCulturalManagementConsultancyCo.Ltd.,担当为政府提供咨询之重任。各组成员扮演不同专业角色,包括项目研究兼公司总裁、公共艺术规划咨询师、公共艺术管理咨询师、城市设计师,以及公共或社区艺术家等。课程分两部分,完成前五讲后,各组前往中环,展开中环公共艺术之调研,鉴别艺术品之类别,评估艺术品之公共性(publicness)及有效性(effectiveness)。在此基础上,发觉不足,从而提出新中环公共及社区艺术发展之目标。课程后半部分,配合各专题,公司成员各司其职,逐项完成公共及社区艺术规划、管理之咨询、城市设计,以及艺术品之创作。课程亦包含设计软件技术培训,学生学会运用Sketchup8基本功能,完成设计,并制作艺术品模型。课程于期末报告会上达到高潮,学生基于课堂知识,提出不少有益于启发本港公共艺术发展之建议,例如,创设公共艺术规划办公室、设立艺术家道德保护法、改革赋税以资公共艺术项目、建设香港雕塑公园和公共艺术长廊等。本课程与“项目委托方”艺术推广办公室合作密切,艺推办官员于期中亲临课堂,介绍业务,并出席学生期末报告会,聆听学生所提咨询方案。期末报告会与会者另有小区艺术家、表演艺术家等多人。

三、总结

继报告会之后,学生成果又于2014年3月5日中大未来城市研究所讲座上展示,来自人类学系、地理系、艺术系的教授及学生受邀出席展示会,参与讨论。课程最终促使多学科兼容,同时令业界经验走进课堂,增强课堂知识之实用性;亦令书本知识走出课堂,启迪业界。学生则充当香港公共艺术发展之小小咨询师,于学习中获得饶有趣味之实践体验。

艺术文化管理范文第8篇

第一条为加强对涉外文化艺术表演及展览活动的管理,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涉外文化艺术表演活动,是指中国与外国间开展的各类音乐、舞蹈、戏剧、戏曲、曲艺、杂技、马戏、动物表演、魔术、木偶、皮影、民间文艺表演、服饰和时装表演、武术及气功演出等交流活动。

本规定所称涉外文化艺术展览活动,是指中国与外国间开展的各类美术、工艺美术、民间美术、摄影(图片)、书法碑帖、篆刻、古代和传统服饰、艺术收藏品以及专题性文化艺术展览等交流活动。

第三条本规定适用于下列活动:

(-)我国与外国政府间文化协定和合作文件确定的文化艺术表演及展览;

(二)我国与外国通过民间渠道开展的非商业性文化艺术表演及展览;

(三)我国与外国间进行的商业和有偿文化艺术表演及展览(展销);

(四)属于文化交流范畴的其他涉外文化艺术表演及展览。

第四条有关文物展览对外交流活动的管理办法,另行规定。

第五条涉外文化艺术表演及展览活动,必须服从国家外交工作的大局,服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大局。

第六条文化部负责全国涉外文化艺术表演及展览活动的归口管理和宏观调控,行使下列职权:

(-)统筹安排和组织实施部级涉外文化艺术表演及展览活动计划;

(二)协调、平衡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央和国家机关部委、系统和全国性人民团体的涉外文化艺术表演及展览工作;

(三)批准或不批准涉外文化艺术表演及展览活动的立项申请,本规定另有规定的除外;

(四)批准或不批准中央和国家机关部委、系统和全国性人民团体中个人通过因私渠道出国进行文化艺术表演或展览活动的申请;

(五)认定中央和国家机关部委、系统和全国性人民团体及所属机构涉外非商业性文化艺术表演及展览活动组织者的资格;

(六)审核并认定全国从事涉外商业和有偿文化艺术表演及展览(展销)活动的经营机构的资格;

(七)监督和检查涉外文化艺术表演及展览机构及活动情况;

(八)查处有重大影响的涉外文化艺术表演及展览活动中的违法事件;

(九)其他应由文化部行使的职权。

第七条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是本地区涉外文化艺术表演及展览活动的主管部门,行使下列职权:

(一)统筹安排和组织实施本省、自治区、直辖市涉外文化艺术表演及展览活动计划;

(二)协调、平衡本地区的涉外文化艺术表演及展览活动;

(三)负责本地区涉外文化艺术表演及展览项目、经营涉外商业和有偿文化艺术表演、展览(展销)活动机构资格认定的初审、报批、执行等事宜;

(四)批准或不批准已经文化部批准的本地区涉外非商业性文化艺术表演及展览项目20天以内的延期申请;

(五)批准或不批准本地区个人通过因私渠道出国进行文化艺术表演及展览活动的申请;

(六)认定本地区涉外非商业性文化艺术表演及展览活动组织者的资格;

(七)审核并认定本地区经营场所从事外国来华商业和有偿文化艺术表演及展览(展销)活动的资格;

(八)监督和检查本地区涉外文化艺术表演及展览机构的活动情况;

(九)协助上级领导机关或有关部门,查处本地区涉外文化艺术表演及展览活动中的违法事件;

(十)其他应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行使的职权。

第八条经批准的第七条第(四)、(五)和(七)项的项目,均须报文化部备案。

第二章组织者的资格认定

第九条文化部对从事涉外文化艺术表演及展览活动的组织者实行资格认定制度。

第十条下列部门和机构有资格从事涉外非商业性文化艺术表演及展览活动:

(一)文化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及其文化厅(局)

(二)文化部认定的有对外文化交流任务的中央和国家机关部委、系统和全国性人民团体;

(三)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认定的本地区有对外文化交流任务的部门和团体;

(四)文化部认定的有从事涉外商业和有偿文化艺术表演及展览(展销)资格的经营机构;

(五)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认定的有从事来华商业和有偿文化艺术表演及展览(展销)资格的经营场所(只限于来华项目)。

第十一条文化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按照本规定,在接受涉外非商业性文化艺术表演及展览立项申请的同时,根据申请单位的工作和任务性质、业务和组织能力对其进行资格认定。

第十二条申请从事涉外商业和有偿文化艺术表演及展览(展销)活动资格的经营机构,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经文化部或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认定的对外文化交流业务和能力;

(二)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和营业执照;

(三)有相应的从事对外文化活动必需的资金、设备及固定的办公地点;

(四)有相应的从事涉外文化艺术表演及展览活动的专业管理人员和组织能力;

(五)有健全的外汇财务管理制度和专职财会管理人员。

第十三条申请从事外国来华商业和有偿文化艺术表演及展览(展销)活动资格的经营场所,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本规定第十二条第(二)、(三)、(四)、(五)项规定的条件;

(二)有与演出或展览相适应的固定营业场所和设备;

(三)有符合国家规定的安全、消防和卫生设施。

第十四条涉外商业和有偿文化艺术表演及展览(展销)经营机构和经营场所的资格认定程序。

(一)具备本规定第十二条和第十三条规定条件的经营机构或经营场所,向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或有对外文化交流任务的中央和国家机关部委、系统和全国性人民团体提出申请。

(二)经营机构的资格认定,由其所在地文化厅(局)、有隶属关系的中央或国家机关部委、系统和全国性人民团体进行初审,通过后,出具有效证明,向文化部提出申请。

(三)经营场所的资格认定,由其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办理。

(四)经营机构申请时需提供营业执照、资信证明、资产使用证明、专业人员资历证明和财务制度文件。

(五)经营场所申请时除提供上述资料外,还须提供文化行政管理部门颁发的相应许可证和公安部门颁发的《安全合格证》。

(六)文化部及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在接到申请之日起批天内,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予以审批,合格者发给从事涉外商业和有偿文化艺术表演及展览(展销)经营活动资格证明。

第十五条对取得涉外商业和有偿文化艺术表演及展览(展销)活动资格的经营机构和经营场所,实行定期审验制度。

凡不再具备第十二条和第十三条规定条件的经营单位,资格认定部门有权取消或暂停其涉外商业和有偿文化艺术表演及展览(展销)活动的经营资格。

第三章派出和引进项目的内容

第十六条鼓励下列文化艺术表演及展览项目出国:

(一)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

(二)宣传我国现代化建设成就的;

(三)体现当今我国文化艺术水平的;

(四)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

(五)有利于促进中国同世界各国人民之间友谊的。

第十七条禁止有下列内容的文化艺术表演及展览项目出国:

(-)损害国家利益和形象的;

(二)违背国家对外方针和政策的;

(三)不利于我国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

(四)宣扬封建迷信和愚昧习俗的;

(五)表演上有损国格、人格或艺术上粗俗、低劣的;

(六)违反前往国家或地区和风俗习惯的;

(七)有可能损害我国同其他国家关系的;

(八)法律和行政法规禁止的其他内容。

第十八条鼓励下列文化艺术表演及展览项目来华:

(-)优秀的、具有世界水平的;

(二)内容健康、艺术上有借鉴作用的;

(三)传统文明、民族民间的;

(四)有利于提高公众艺术欣赏水平的;

(五)促进我国同其他国家间友谊的。

第十九条禁止有下列内容的文化艺术表演及展览项目来华:

(-)反对我国国家制度和政策、低毁我国国家形象的;

(二)影响我国社会稳定的;

(三)制造我国民族分裂、破坏国家统一的;

(四)干涉我国内政的;

(五)思想腐朽、颓废,表现形式庸俗、疯狂的;

(六)宣扬迷信、色情、暴力、恐怖、吸毒的;

(七)有损观众身心健康的;

(八)违反我国社会道德规范的;

(九)可能影响我国与其他国家友好关系的;

(十)法律和行政法规禁止的其他内容。

第二十条文化部对国际上流行,艺术表现手法独特,但不符合我民族习俗或有较大社会争议的艺术品类的引进,进行限制。此类项目不得进行公开演出或展览,仅供国内专业人员借鉴和观摩。

第四章项目的审批程序

第二十一条项目报批程序:

(-)项目主办(承办)单位按照行政隶属关系,向其所在有对外文化交流任务的中央和国家机关部委、系统和全国性人民团体、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等主管部门,提出立项申请,并附相关资料;

(二)上述主管部门对项目申请及相关资料进行审核,认为合格的,报文化部审批。

第二十二条我国与外国政府间文化协定和合作文件确定的文化艺术表演及展览交流项目,由文化部下达任务通知,各地方、各单位应认真落实。

第二十三条我国与外国通过民间渠道开展的非商业性文化艺术表演及展览交流活动由文化部确定任务,通知有关部门或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具体实施;或由有对外文化交流资格的机构,通过规定程序,报文化部批准后实施。

第二十四条我国与外国进行的商业和有偿文化艺术表演及展览(展销)活动,必须由经文化行政部门认定的有对外经营商业和有偿文化艺术表演及展览(展销)资格的机构、场所或团体提出申请,通过其所在地文化厅(局)、有隶属关系的中央或国家机关部委、系统和全国性人民团体,报文化部审批。

项目经文化部批准后,方可与外方签订正式合同,并报文化部备案。

第二十五条涉外非商业性艺术表演及展览项目的申请报告须包括下列资料:

(一)主办(承办)单位或个人的名称及背景资料;

(二)活动团组的名称、人员组成及名单等;

(三)活动内容、时间、地点、场次、经费来源及费用支付方式;

(四)全部节目录像带、展品照片及文字说明等;

(五)如出国项目,需附包括本条(二)、(三)项内容的外方邀请信或双方草签的意向书。

第二十六条申报涉外商业和有偿文化艺术表演及展览(展销)项目须提供下列资料:

(一)中方在确定外方经纪机构资信情况可靠之后,与其草签的意向书。

意向书的内容包括:

1.活动的组织单位或个人的国别、名称及所在地;

2.活动的内容、时间、地点及参加团组的人员组成;

3.演出或展览场次;

4.往返国际旅费、运费、保险费、当地食宿交通费、医疗费、演出及展览场地费、劳务费、宣传费和生活零用费的负担责任;

5.价格、报酬、付款方式及收入分配办法;

6.违约索赔等条款。

(二)涉外商业和有偿艺术表演及展览(展销)活动资格证明;

(三)国外合作方的有关背景资料、资信证明等;

(四)全部节目录像带、展品照片及文字说明等;

(五)文化行政部门对节目或作品内容的鉴定意见(世界名剧和名作除外);

(六)申报艺术团或展览团出国的项目,需提供中介机构与相关艺术团、展览(博物馆或其他部门之间的协议书。

第二十七条我国与外国友好省、州、市之间非商业性文化艺术表演(杂技或另有规定的除外)及展览交流项目,由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报同级人民政府审批,并报文化部备案。

第二十八条我国与外国友好省洲、市之间商业和有偿文化艺术表演及展览、杂技出国演出和跨出友好省、州、市之间的文化艺术表演及展览交流项目,须按本规定的程序,报文化部审批。

第二十九条杂技团携带熊猫出国演出,须经文化部会同外交部和林业部,报国务院审批。

第三十条携带其他珍稀动物出国或来国内展演,须按规定报文化部审批,办理有关动物检疫和进出境手续。

第三十一条同未建交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艺术表演及展览交流活动,须按审批程序,经文化部会同外交部,报国务院审批。

第三十二条组织跨部门或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涉外文化艺术表演及展览活动,须附所涉及部门或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的同意函,报文化部审批。

第三十三条报文化部审批的涉外文化艺术表演及展览项目,须按审批程序,在项目实施前2个月报到文化部。

第五章活动的管理

第三十四条未经批准,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对外作出承诺或与外方签订有关文化艺术表演及展览(展销)活动的正式合同。

第三十五条涉外文化艺术表演及展览项目的申报单位,必须是项目的主办或承办单位。严禁买卖或转让项目批件。

第三十六条派出文化艺术表演及展览团组应遵守下列规定:

(-)出国艺术表演及展览团组,应以专业人员为主;

(二)在外期间必须加强内部管理,严格组织纪律;

(三)在外开展活动,须接受我驻有关国家使(领)馆的领导;

(四)禁止利用出国从事文化艺术表演及展览交流之机,进行旅游或变相旅游;经营未经批准的商业活动;从事有损国格、人格活动等行为。

第三十七条禁止以劳务输出输入名义,或通过旅游、探亲和访友等渠道,从事文化艺术表演及展览的对外交流活动。

第三十八条涉外文化艺术表演及展览活动的承办单位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有关规定,接受政府文化行政部门、海关、工商、财政、税务、物价、公安、卫生、检疫、审计及其他有关部门的管理、监督和检查。

第三十九条主办单位如需变更已经文化部批准的涉外文化艺术表演及展览项目内容,或在签订正式合同时变更已经批准的意向书内容,须在活动具体实施前30天另行报批。

第六章罚则

第四十条违反本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省级以上文化行政部门根据情节轻重,给予警告、罚款、暂停或取消对外文化活动资格的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经批准,派出或邀请文化艺术表演及展览团组的;

(二)未经批准,延长在国外或国内停留时间的;

(三)未经批准,与外方签定演出及展览合同或进行经营性活动的;

(四)倒卖项目批件的;

(五)在申报项目过程中弄虚作假的;

(六)从事有损国格人格演出或展览活动的;

(七)造成恶劣影响或引起外交事件的。

前款规定的处罚可以并处。

第四十一条对发生第四十条情况的部门或地区,省级以上文化行政部门可以视情况,给予通报批评及暂停对外文化活动等处罚。

第四十二条对违反本规定,给国家和集体造成经济损失的,责令赔偿损失,并追究当事人和有关领导者的责任。

艺术文化管理范文第9篇

一、赣南的戏剧、民歌和曲艺

明清以来,赣南流行着不少土生土长丰富多彩的戏剧曲艺等艺术。有赣南采茶戏、宁都采茶戏、东河戏、赣州南北词、兴国南北词、于都道情等,其中以赣南采茶戏影响最大。赣南采茶戏形成于明末清初安运县九龙山一带的茶区,艺人在演艺中将粤东传入的采茶灯融于赣南的灯彩艺术之中。经过长期锤炼,到清初时就从唱茶歌、舞茶灯的原始形态衍变、创造形成了有简单情节,以大姐、二姐、茶童三个人物角色表演的最早赣南采茶戏--三角班。由于采茶戏源于劳动人民,有着深厚的民众基础,所以发展很快,迅速传入到信丰、于都、石城、赣县等地。清乾隆年间,赣南采茶戏向外传播成为赣中、赣东、湘中、闽西、闽北、粤东、粤北及广西一带的流行戏剧。

赣南采茶戏的舞蹈形态组合有三大部分。一是丑中见美的矮子步;二是风韵独特的单袖简;三是优美动人的扇子花。这些舞蹈动作皆来源于山区的生活,她的传统剧目有82种,分灯戏和杂套戏二大类?quot;灯戏"即茶灯戏,代表剧目是《九龙山摘茶》;杂套戏的代表剧目是以《反情》、《卖杂货》、《上广东》、《大劝夫》组成的"四大金刚"和以《肖妹子》、《补皮鞋》、《钓拐》、《老少配》组成的"四小金刚"。赣南采茶戏到清代中期,开始受到地方官府的歧视和打击逐渐衰退。1949年以后发掘民间优秀传统文化,赣采茶戏又重新得到光大成为江西的两大地方剧种之一。1979年传统剧目《茶童戏主》由上海人民制片厂摄制搬上银屏,蜚声全国卤嗑缒俊对趺刺覆宦!贰ⅰ斗缬杲忝没ā芬蚕群蟊话嵘弦弧!缎っ米印贰ⅰ恫蛊?鞋》、《钓拐》先后获省、地、国家奖还灌成唱片。《试妻》获1992年文化部艺术局全国戏剧小品比赛二等奖。大型赣南采茶戏《山歌情》1994年获文化部第四届文华大奖,"五个一"工程奖,赣南采茶戏已经成为赣南客家最有特色的地方剧种。

东河戏,是廷生于赣南的古老剧种之一,因发源于赣南贡江流域故称"东河戏"。明代嘉靖年间,在赣县与兴国交界的田村、白鹭等地流行一种以高腔曲牌清唱故事的坐堂班,坐堂班又在民间庙会游神,"扮故事"形式上发展到以高腔大本戏为主的舞台演唱,形成东河戏刍形。

清初,坐堂班与苏州来的一批以演唱昆曲为主的戏班合并,建?quot;凝秀班",将二种表演形式融合为一,此后又相继吸收了江西宜黄调、桂剧西皮戏、安庆调、弋板、兴国南北词等发展成为有高、昆、弹三大声腔,较为完整的地方剧种--东河戏。东河戏流行于赣县、兴国及与其相邻的万安、泰和、吉安一带。东河戏的角色分为九角头制,即老生、正生、小生、老旦、花旦、大花、二花、三花九行。传统剧目在1950年以前保存有一千余种。代表剧目有《雷锋塔》、《挽发记》、《玉簪记》、《扫秦》、《六国分相--刺股记》等。中央苏区时,还改编了不少东河剧现代革命剧目,如《活捉张辉赞》、《送朗参军》等,影响很大,风靡一时。

赣南的民歌和曲艺也同样透散出浓郁的乡土气息。民歌高亢刚健,朴实无华,有山歌、灯歌、风俗歌、小调、号子、儿歌等。赣南民歌大体可分为三个地域特点,一是南部的"三南"即龙南、定南、全南三县及东北部的寻乌、兴国,地理与广东部分地区接壤,语言相近;二是处于赣南东北边区的瑞金、石城、宁都三市(县),部分地域与福建交界,但中隔大山,语言差异相对较大,此区域的灯歌较著名,山歌受赣中影响较大;三是赣南中部的赣县、南康、信丰、于都等县市。由于靠近大江大河,船号、木排号子很流行,语言也较平和。赣南山歌的旋律起点音较高,然后大多来个高音拖腔,音调下行至主音结束。兴国山歌是诸县山歌中,旋律最美,最著特色的山歌,以即兴行腔为法。节奏自由优美,随唱随答,甚至中段用鼓伴奏?quot;哎呀嘞"是兴国山歌中最常用的感叹用语。

赣南小调很多,大体可分本地和外地小调两种。本地小调以交情歌为代表,还有叫化歌的"莲花落"等。

赣南风俗歌有年歌、婚礼歌、丧歌等。此外还流行道教音乐;有海青、碗花、上告等。

灯彩是赣南民间古老的传统歌舞,有龙灯、鲤鱼灯、摆字灯、高灯、狮子灯、云灯、茶蓝灯等近20种。大多用锣、锁呐、鼓伴奏,载歌载舞非常热闹,灯歌则是在灯彩表演中演唱的小调音乐,常见的有斑鸠调、进坑歌等。花灯又有耕田花鼓与灶背花鼓,又有进门歌和出门歌等趣味盈然。

赣南地方曲艺主要有南北词、道情、古文。南北调系清道光年间由南昌传入赣州经与本地民间曲艺结合,在曲俊⑶骱捅硌萆闲纬闪擞凶砸训胤教厣哪媳贝省D媳贝识嗔鞔诤佣母酉亍⑿斯⑷鸾鸺靶欧帷⒋笥唷⒚霰庇朊鑫鞯鹊兀愿又菽媳贝省⑿斯媳贝饰D媳贝视?80多种词目,如《天宫赐福》、《安安送米》,一般由7-13人围桌板体腔弹唱,词少腔长,精明紧凑。

宁都道清原系明代从外地传入的曲艺,是清初与当地民间音乐相融合、发展而形成的,是具体有本地特色的地方曲艺。由1人或多人演唱,节奏变化较大。曲调不板腔、联曲混合体有引子、曲头、尾子。传统节目有3000余种子,以《銮刀记》、《烟刀记》为独有。

于都古文,清道光流行于都,多为盲人用地方语言演唱,演员、乐师系一身,说唱结合,以唱为主,用勾简式渔鼓、竹板、小鼓伴奏。一般4句,上、下对应,即兴表演成份多。

二、工艺美术

剪纸与纸扎艺术在赣南古代就广泛流行于民间的各种喜庆、娱乐活动中,起着寓意和装饰作用。剪纸艺术用一把剪刀便可剪出许多生动、朴实的画面,常见的有"五谷丰登"、"三星高照"、"八仙过海"、"岁寒三友"、"喜上眉梢"等,衣裳、肚兜、鞋、帽上的刺绣也都是先剪纸样,摹到布上再刺绣的。纸扎艺术在民间更为盛行,以竹为骨扎好架子,面上贴彩纸、布、绢和剪好的图样。纸扎多是龙灯、动物、花卉、人物、彩船等,在春节、喜庆、庙会、宗族活动中广泛流行。旧时仅宁都县城就有纸扎店铺100多家。赣县田村老艺人刘盛涵家传的花灯、人物纸扎艺术十分精湛,1995年6月获取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授予的"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

雕刻艺术,在赣南主要有木雕和石雕。木雕以赣州、龙南、赣县艺人较多,善雕花板,广泛用于家俱、建筑之中。许多通雕、浮雕多在牌坊、民居祠堂、庙宇建筑中应用,即是一件艺术品又充当实用构件。如鳌鱼、卷草雀替和雕刻的隔架、斗拱、翼拱、窗门格扇等。石雕以兴国、赣县艺人为多,兴国盛产质地细腻的红石,赣南及赣中许多地方的大型石雕有不少是兴国红石,如乐安县流坑的一对大石狮均出于兴国。花岗岩也是赣南盛产的石材,多用于建筑和大型石雕。如宁都、南康、石城的一些牌坊、桥的栏板、望拄和门楼、柱础、石狮等。

刺绣艺术在赣南客家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多应用在衣、鞋、帽、裙、肚兜、荷包、床帘、轿帘等生活用品和服饰上。做工精细,风格古朴,立意多为吉祥与美好生活,色彩以红、黑、黄为多,风格独特。

古代赣南盛产瓷器,唐宋达到高峰。以宋代赣州七里镇窑最为出名。七里镇窑产品以青白釉瓷、薄胎赭者色釉瓷、黑釉窑变为典型产品,瓷品纹饰以团菊、花卉卷草。图案丰富生动的黄陂窑青白釉瓷和以印花戏剧故事装饰为代表的固厚元窑及色泽乌黑光亮的东山坝窑黑釉瓷,还有釉色青白淡翠的寻乌上甲窑等,这些都是当时赣南质量优秀的瓷器。从瓷器的装饰艺术上看赣南瓷器多以花卉、人物的刻花或少数印花、窑变为主要表现手法,以龙窑烧造为主。

赣南自古就是文化比较发达的客家地区。有不少闻名于世的美术家和文学家。兴国人钟绍京不仅是唐代宰相而且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以清秀端庄的小楷为世人所崇。清初著名画家宁都人罗牧工画山水名声很大,被时人排名于五代画家董源与元代大画家黄公望之间,赣南的文学巨子更是辈出不穷,有唐代诗人家綦毋潜、南宋诗文雅健的赣县人曾几,清初"易堂九子"中的宁都魏禧、魏源,还有才华横溢的瑞金杨以任,先后入翰林的大余一门"四戴"--戴第元、戴均元、戴心亭、戴衢淳。赣南的堪舆文化名闻遐迩,杨派风水以杨筠松为祖师在曾文山等人的继承下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明永乐七年赣南的廖均卿、曾从政等人均因择皇陵有功而受皇封。与文化发展直接相关的赣南书院文化在北宋时就具有规模,时任赣州通判的周敦颐就已开坛讲学,授?quot;二程"(程颢、程颐),后来,濂溪书院成为赣州历史上经久不衰的著名书院。''''文天样少年时代百里寻父来到赣县吉塘读书。明代王阳明也在赣州开坛讲学,给后人留下赣州通天岩内"观心"的一段佳话,后人又设阳明书院"发扬光大"宋代赣南各州县具有一定规模的县,学就已达14所,书院12所。王安石还专著"虔州学记"以记府学的迁址。大余的周程书院也运近闻名,为皇帝赐书"道源书院",文天样为兴国的安湖书院做记,宋代书院文化得到社会和官府的大力支持,明清以后书院更是迅速发展,成为赣南民间或半官半私的讲学和教育场所。

三、文物名胜

以通天岩石窟为代表的石窟寺艺术是赣南古代客家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

通天岩石窟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赣州市西郊10公里,开创于唐末宋初时期。是江南现存最大的古代石窟,内有翠微岩、通天岩、同心岩、龙虎岩、忘归岩、观心岩6个洞窟,共有石刻造像359尊,石龛279座及宋以来的题刻128品,造像均为佛像菩萨、比例准确,气韵脱俗以通天岩窟中的数龛造像最为出色,是唐末北宋初期的精品。最早者为北宋熙宁六年(1073)题刻,以明代王阳明和唐邦佐书法最佳。北宋绍圣年间,坡游通天岩访赣州著名隐士阳孝本。二人一见如故,促膝谈心携游赣城成为佳话,后代文人骚客不继"后坡公至"提留诗话于通天岩。

罗田岩位于于雩都县南郊2.5公里,南朝时即有建寺,在罗田岩的悬岩峭壁上刻有唐以来的百余首题刻,可以以辩认的尚有20多条,其中年代最早的要算北宋嘉祜八年(1063)周敦颐《游罗田岩》的七言绝句,还有南宋岳飞、文天样、明代王阳明等名人的题刻。此外龙南玉石岩、宁都翠微峰、石城五龙岩、兴国大乌山、会昌汉仙岩、赣州马祖岩、龙潭等地均分布有宋、元、明时期的许多摩崖石刻,当中不泛有文天样、王阳明等名人手迹。然而赣南最早的题刻却当数上犹双溪乡石门溪旁的一方西普题刻小诗。最大的题刻则是崇义县思顺乡桶江村刻在一块高8米,宽14米巨石上183字的"茶寮碑",记述了王阳明当年镇压崇义农民起义炫耀武功的"丰功伟绩"碑。

赣南是全省现存古建筑最多的一个地区,在诸多古建筑中,以塔为著,最早的塔系赣县宝华寺内的唐代玉石塔,大理石砌成,塔身上浮雕许多佛教人物故事,是唐代马祖十大弟子之一的大觉禅师墓塔。赣南宋塔有6座,它们是赣州舍利塔、信直大圣寺塔、大余嘉祜寺塔、安运无为塔、石城宝福院塔。这些来塔大部分得到全面维修已向游人开放,明请塔在赣南就更多了。其他古建筑有江西现存最大的文庙即赣州文庙占地8000余平方米,于都明代木牌坊即步蟾坊,于都管敏春尚义坊,清代朗际石牌坊,石城扬村亭式坊等都是赣南数十座明清牌坊的精品,明请古桥中以安运永镇桥、龙南太平桥、信丰玉带桥为赣南诸桥之美。

中国近现代史上有2次波澜壮阔的伟大革命运动,一次是太平天国运动,另一次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人们又称太平天国革命,是一次客家人的革命运动。第二次的中央苏区革命斗争也可以说是一次以客家人为主体的革命斗争,这次革命写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初创阶段,留下了一大批以瑞金、兴国、于都、宁都、信丰为中心的革命斗争遗址。瑞金中央苏区革命遗址中有15处点,如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会址、中国共产党苏区中央局旧址、红军烈士纪念塔、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符旧址、叶坪红军检阅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叶坪洋溪旧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人民委员会旧址等。还有宁都起义指挥部旧址。皆为全国重点文物单位,也是弘扬客家人革命精神的见证。

艺术文化管理范文第10篇

教学课题由艺术实践中普遍性、典型性的问题生发,着眼于小型化、社区类、公益性的“演艺”与“策展”项目的实务操作方面。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集中围绕艺术社区服务、艺术基金会、艺术公众计划、艺术展演季等内容以“工作坊”的形式进行。课程工作坊是一种应用类实践性专业常见且有效的教学模式,大致包括实践议题、产学结合、情景模拟、角色扮演以及方案拟订等环节,其实施的方式随着不同的议题而变化。在美国,艺术机构的资金很大部分来自于民间捐赠(22%),而捐赠的关键在于拓展受众。伍丽莎在工作坊中以具体事例与大家分享“艺术筹资与受众拓展”议题,Steppenwolf剧院采取全方位跟踪服务方式将其中61%的次票观众发展成为年票会员;波士顿博物馆为18至34岁的观众专门举办派对,提供DJ、食物和酒水,78%的客人是第一次出现;女子合唱团重组使她们的听众扩大到原初的3倍之多。在师生的双向论辩中逐渐总结了以下共识:艺术筹资的共同之处在于市场调查、受众发展、确立组织目标并努力实现,首先要考虑到你能提供给资助方什么,其二你的目标和资助方的目标是否一致,其三如何维护双方的关系。对于“社区艺术制作”工作坊,伍丽莎和大家讨论的是如何深入了解社区需求并在不同的艺术机构中得以具体体现。在社区艺术制作过程中,一个好的角色甚至能关系到整场节目的成败;选角可以通过张贴海报等方式进行宣传,也可以通过投简历进行面试,然后通过投票产生。她还强调社区艺术制作更应确定排练时间、地点、人员方面的细节。另外,强大的关系网也是一台节目成功制作的关键所在;我们应发动身边的亲朋好友,建立良好的业内关系,要记住在社区艺术领域大家更多是合作伙伴,而非仅仅是竞争对手。格雷格“艺术博物馆与社区服务”工作坊探讨的依然是社区艺术,即美术馆是如何在社区及更大范围内进行推广的。让社区人员及时得到美术馆展览信息,可以采取很多细节性的措施,如报纸宣传、网络媒体宣传、商业界的一些会议等;吸引更多的艺术受众来参观展览,还可以举办开幕讲解、公开的讲座、书籍宣传、免费咖啡、筹募资金会议或者邀请一些诗人朗读或音乐表演等活动。在教学中大家深刻体会了贴心化服务和细节性措施是艺术博物馆拓展受众的重点,致力于全方位的前期宣传同时,活动期间也须加设各类活动,使博物馆在盈利的基础之上,带给消费者个性化的服务与享受,毋庸置疑这为扩大艺术领域市场与培养潜在受众创造了无限可能。来自台湾的林平教授举办的两场工作坊分别是美术馆的风险管理和美术机构的公众计划。在美术馆管理中最容易碰到事故风险和道德风险,林平老师和听众在讨论具体案例以及布展情景中逐步让大家知晓了风险的来源及预防。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人工运作,比如光线、温湿度、预防虫害等都是一个专业curator在运作美术馆时所注意的基本事项,一旦事故发生,对于美术品所造成的几乎都是永久性伤害。美术馆的道德风险管理这一话题,主要围绕美术馆馆员(尤其是馆长)的道德标准展开。一旦违反其道德标准,很可能造成馆内收藏作品价格上、艺术价值上的变化,从而引起拍卖市场甚至艺术界的震荡。对风险的规避,一是尽可能地将危害因素排除,避免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二是降低事故放生的频率和机会,并把危害的严重程度降到最低。美术机构的公众计划与文化资源的公共性密不可分,林平老师在这一课题里更多从学理思辨上与大家交流。文化资源不管形式与材质怎样变化,它最终都要达到吸引公众的目的。当然艺术的存在意义远不止于此,它将通过对所在地的文化涵养的修饰,突出文化艺术的特质而唤起人们对美学问题的思考、对文化共识的建构。这是美术馆与观众相互关系的价值所在。大家从工作坊中得到的印象是美术馆的公众计划其措施的推进关键在于理念的培育。美术馆就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名片,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蕴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一座美术馆呈现出来。新锐演出制作人、策展人对谈及现场教学观摩是对艺管专业现有的过多停留在理论讲授层面的教学形态进行变革的有益尝试。由于空泛的课堂讲授难以为继,所以这一教学方法很受学生欢迎,也对一线教师产生了很大的触动。两位受邀者都在艺术管理职场扎下根基,而且成绩颇丰,比如新锐制作人崔灿灿学油画出身,本科毕业后做过几年画刊编辑,志向使然走上独立策展人之路,目前正在组织策划成都国际双年展;而新锐策演人柏昱原是公务员出身,因为割舍不掉戏剧的梦想,毅然投身话剧导演兼策划人,已有不少作品问鼎央视频道。两位嘉宾分别把自己的从业之路以及其中的心得分享给学生,也谈了个人对当前国内外演出与展览的看法和判断,还针对青年艺管者本身应该保持的状态以及将来应该具备的品质提出了建议——年轻人也许资源尚少,经验不足,但其看待问题的态度是特有的,且极具价值。一名演艺经纪人或独立策展人必须付出艰辛的学术努力以及勇敢的社会担当,也必须具有道德底线和职业操守。而现场观摩则是将课本知识在真实场景中检验,学生不仅可以用耳听,而且还可以用眼看、用手做。演艺类“舞台管理”现场观摩在剧场进行,这其中包括演出前期安排制作会、做记录,提醒导演、服装、布景等相互协同工作;进剧场布置舞台,监督挂灯、对光、技术合成等各个工作,制定排练计划安排演员进场排练;演出过程中合理调度,提醒演员、音响灯光工作,解决各种突发状况;在演出结束后安排后续工作等。而美术类“布展”现场观摩则在校美术馆进行,在一场具体的展览中观摩、体会策展的构思以及布展的细节,比如展厅的环境、温度、灯光、装框、挂画等,再比如前期宣传、海报张贴、媒体邀请以及开幕式等环节。无论是“舞台监督”还是“布展”,都不能只凭经验办事,也不可照本宣科,需要从展演筹划阶段就参与其中一直到展演结束之后的总结,有效把握整场展演活动的规范,可谓细节决定成败。

二、学术议题及表达

学术议题包括圆桌会议和学术讲座两个环节,涵盖的内容依然包括在艺术展演现实中普遍关注的操作性议题,既有经验性的反思,也有前沿性的探讨。此次之所以采取圆桌会议的形式实乃希望所有的与会者彼此之间没有权威,不受束缚,可以对议题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假设,从而达到广泛交流、深度研习的目的。两场圆桌会议分别围绕3个议题展开,其一侧重“专业”方面:1)在专业建设上如何从跨学科的架构中形塑艺术管理完整的教学体系;2)在教学上如何立足艺管实践性的专业品质进行课堂形态变革,包括如何面向社会推进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机制,如何开展项目与案例教学设计等;3)在科研上如何面向当下策展、演艺领域对艺术项目运作、艺术机构管理以及艺术市场营销等实践议题进行学术关照,也包括数据调研、案例分析等。其二侧重“职业”方面:1)如何实现艺术展演资源整合与共享,推进艺术信息、艺术项目运作、艺术机构管理以及艺术市场营销等;2)如何将不同场域的构思、策划跨界集结进而以市场化机制运作公益性的社区艺术项目。其三侧重学会建设方面:1)如何在中国艺管学会或青年艺管者联盟的框架下构建院校之间共享与合作机制,包括以学会名义进行科研课题立项、教学成果评审、学术刊物编印、年度报告公布等;2)如何拓展艺管学界与业界、政府、媒体的链接与合作渠道,包括对艺文发展项目进行咨询、评估与规划,围绕艺术演展、机构及市场等领域之核心议题、热点事项、重点人物进行年度评选、推介等。八场学术讲座涉及演艺领域的有钱世锦、林宏鸣和谢大京,涉及策展领域的有谢素贞、林平以及田川流等。钱世锦探讨的第一个问题是剧院、剧团、乐团建立演出季的必要性。设立演出季是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的艺术院团都在遵循的运作模式;更是体现一个表演艺术机构的运营是否专业规范的标志。钱老师由上海大剧院入手,分析了国内演出季的方方面面,要想成功制作优秀演出季,必须为节目以及市场做出充足的前期准备。演出季并不是一段时间内的节目堆积,而是有理念、有追求、有设计、有标准,符合剧院的发展宗旨与愿景,并体现剧院的运营特色以及内容质量要求。第二个问题是剧院团应急管理的思路与对策,1)提前做好应急预案,不管对于自己有多大把握,每个项目实施前都要有应急预案;2)在发生危机的时候首先确认是自己的过错并在第一时间做出真诚的道歉;3)保持信息畅通,做好沟通工作,设立发言人对媒体大众做出沟通;4)及时讨论并落实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林宏鸣就当前演艺业面向市场的机制创新、面向世界的品牌创新、面向市民的理念创新三方面向大家进行了深入了系统分析。其一,面向市场的机制创新,他呼吁要破解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型剧院经营管理的难题,把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有效分离。其二,面向世界的品牌创新,要求剧院运营理念是定位准确、特色鲜明、服务至上、营销制胜。其三,面向市民的理念创新,首先明确把艺术殿堂变成艺术课堂和人生课堂的观点,开展系列公益演出,并实行月月有开放日、周周有公益场、场场有学生票,把管理就是服务的观念渗透在全方位剧院管理工作中。谢大京以北京天桥演艺区为例从七个方面探讨了剧场群建设的创意与运营构想:1)构建政策运营平台,借鉴一臂之距管理方式,合理构建演艺街区;2)构建资本运营平台,打破一家垄断局面,合理竞争;3)构建人才孵化平台,免费培养专业型人才,最终回馈社会;4)构建天桥老艺人研习所平台,传承发展天桥传统演艺文化;5)构建创作平台,培养创作型人才;6)版权扩展,率先在演艺业去的版权效益;7)构建信息交流平台,整合街区演艺信息。台湾知名策展人、北京今日美术馆馆长谢素珍博士以“策展人的素养”为题对不同展览的创意理念从萌生到执行的过程与细节进行阐述,从而揭示了当今策展人所应具备的知识积累和工作性质。从策展的要素来说,艺术家宣传、展览场地租借、赞助资金筹集涉及营销学;从选择美术馆行政来说,作品的包装、运输、储藏、布展等,涉及安全、法律规范以及保险业务知识;从宣传的角度来说,有声媒体、无声媒体到画册的出版,涉及社会学、传媒领域知识的应用;从展览来说,涉及与艺术家的交流、定位主题、展览前言、主题阐述、学术研讨会的协调、安排以及现场互动,邀请适合展览的观众,涉及心理学与人际关系精准的把握;从赞助资金的角度来说,建立在对作品的运输、场地资金费用、画册出版等开销的评估。策划展览似乎现在成为一种时尚的职业,但也相当复杂多变,策展人在展会中负责活动的构思、组织、管理等事项,是一群智慧之人,必须了解艺术家的风格、思维方式、作品形态,能根据以往的作品推知艺术家能否做出符合展览要求的作品。同样来自台湾的东海大学林平教授以“谁是策展人”为题从广阔的视角阐述了独立策展人的社会角色与身份认同。早期策展人成为以公众利益出发的文化品位与知识的传播者;而今社会,独立策展人的滥觞成为策展中的一大难题。因此,首先我们需要扩大对于历史中策展人角色之变迁所框限的视野;其次持续观察、探讨与实践当代独立策展人所能扮演、突破的角色,在田野中持续检视和辨认这个职称的文化社会价值;再次我们需要反省和开拓策展人与艺术家创作之间的关系,扩大艺术创作所带来的文化再生和创造性能量。从当代角度来看展览,它提供给我们一些现实、美感、思辨的经验,也反映了策展人的能力。策展人不只是理论家,必须具有“作者意识”,具备告诉公众审美讯息的能力。策展人与当代艺术的社会价值在于策展人已经成为质问艺术的社会功能的主要代表者。田川流老师就艺术品投资的风险与前景发表自己的见解。首先,从社会的引力、艺术创制的需要、大众与艺术市场的需求三方面解释了艺术品投资已成为当代民众投资的新视域的原因;其次,介绍了以购置、储存与转卖(造型艺术),投资制作,艺术品信贷、股票与期货三方面为主的艺术品交易投资方式,他认为,投资的风险主要体现在市场的紊乱、竞争激烈、权利的制约、金钱的制约以及赝品的影响;最后,田川流教授从公平的市场与和谐的环境、健全投资法规、提升投资者素质等方面对艺术品投资的前景作了展望。

三、反思与期待

除8位来自中、美两国的嘉宾外,还有30多位来自国内剧院团、美术馆、媒体等一线青年从业者、50多位来自高校艺管类专业青年教师以及80多位艺管学科研究生、本科生参加了本次活动。而活动的主题及多元的呈现方式,使艺管领域不同的思想、观点以及问题经过彼此的碰撞、激荡、融汇,不仅纠正或丰富了原有的看法并且产生了一系列新的思路,也明晰了艺管者前行的路径。在大会总结交流阶段,与会人员普遍深化了对“艺术管理再出发”这一命题的认识和准备,并且对这次活动的策划及制作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大家认为南艺这次是在艺术管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举办的一次关键性活动,对艺术管理从规模到内涵的转型与升级具有标杆性意义。这次集聚和研讨把艺术管理在不同领域、不同场合各自模糊的、分散的声音清晰地、集体地表达了出来,把艺术管理现象化、经验化的议论纳入了学理化的反思与建构之中,这不仅使大家聚焦了艺术管理发展中的问题,而且指明了导致问题的根源以及解决问题的举措,并形成了艺术管理再出发的一系列新的共识和愿景。首先是推促文创语境生成。不管与会的业界还是学界代表都看到了艺管这个领域所面临的新形势以及庞大的发展格局,但是也都深刻地感受到其中面临的巨大困境。目前国内文化建设仍然是由政府主导或推动,而政府的方式基本沿用发展经济的思维和手段,以行政的力量干预或介入具体的生产与消费环节,这就与文创发展的社会形态有很大的区别。实际上近期经济改革已经形成“简政放权”共识“,该放的权放开,该管的事管好”,市场是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创意是社会进步的根本资源。故此,文化创意时代更需要有效协调政府、市场和民间社会的相互关系,政府着力创造宽松、多样化和开放的环境,以法律、税收等杠杆释放、激活文化发展的民间力量以及市场力量,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做的相反。在此语境下艺术管理才可获得足够的发展的空间和动力,艺管界的同仁对此有了很大的认识和反省。其次是着力艺管生态构建。对艺术发展现状而言,目前社会上充斥着艺术机构“战略化、集团化,大项目、大制作,出精品、出人才”这些口号式、一阵风的建设方案,从而忽视了普通人如何生活在艺术中、艺术如何在社区(基层)扎根、艺术机构如何从政府拨款/商业赞助/慈善捐赠里寻求经费支持,这些根本性的问题。社区化和公益性是艺术管理的两大形态,包含了艺术与商业的、与学术的关系。在主观旨趣和客观条件上尽可能与院团建立链接、尽可能向社区开放、尽可能凭借民间的力量,这是艺管活动同时也是其教学的基点。对于艺术管理这样一个开放化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谁也不可能关起门来练内功。现在艺术管理于中外大学以及中外院团之间的合作愈加广泛而深入,其实国内院校之间、院校与院团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是同等重要,而且与政府、企业以及媒体之间的联系更为重要。由此引申出了艺术管理以及艺术管理者的社会担当议题,对当下的艺术发展与建设如何发出清晰的声音,比如对院团改制、艺术品市场、基层文化馆站等社会公共议题作出应有的学术引领。第三是艺管专业实践性教学品质塑造。当前对艺管的专业教学模式有着不同的认识和实践,概括起来可以归为两类,其一是在讲授整体知识、系统理论的基础上拓展学生的学术、实践能力,其二是在案例式、项目化等技能性教学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实践、思维能力;前者面向社会进步以人文价值和学术训练为导向,后者面向市场利益以企业服务和职业训练为导向。但是就目前国内艺管而言,在诸多教学资源尚为欠缺的前提下,需要重新构建课堂形态,在课堂形态的变革中塑造实践性的专业品质,这是因为国内艺管发展比西方晚得多,而且学术积累薄弱且师资、课程以及人才培养标准都还不够成熟。变革当前的专业课堂教学形态,包括采取理论教学课题化、实践教学项目化的有效形式,也包括实行学界与业界合作授课以及将课堂搬到展厅里/舞台上等措施;同时还要求教师不再是简单的知识讲授者,而是问题的设计者以及解决问题的引导者;教师不仅具有深厚的学术背景,而且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善于表达,愿意与学生分享。本次活动由于受传统惯性影响在不少环节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或者说活动的初衷并没有完全实现。其一是在教学环节,学生的参与性不够深入,尽管主办方力图采用课程工作坊等有效形式,但是由于学生习惯了单一化的教学方式,以及受知识储备、问题意识等因素的影响,还不能充分地参与教学互动,不能深入地思考并提出问题,经过自身的主动性将学习资源扩展以及持续。当然这与老师的教学安排也有很大关系,如何将实践命题、学术议题转化为教学课题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其二,在学术环节老师的研讨乃至讲座还没有完全形成理论表述“接着说”的景象,学术交流呈现原地踏步的困境,不少人的发言讲的是自己曾经说过的,或者是别人早已讲过的老话题;也有一些谈的是琐碎的枝节,或者是片段的现象;甚至有个别老师在艺术管理专业于新的学科框架下办学10年后,还在纠缠于专业的体制化名称、定位及归属这样无甚意义的行政化议题,而不是致力于这个新兴专业的品质塑造和学术累积。这也从反面印证了本次活动的价值与意义所在,即“艺术管理再出发”的紧迫性和可行性。

上一篇:少年课外阅读设计范文 下一篇:职业素养意识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