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素养意识范文

时间:2023-10-16 16:52:34

职业素养意识

职业素养意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学生 职业意识 职业素养 培育 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5B-0005-03

职业素养是影响一个人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因素,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往往能够使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得比较顺利,更容易得到提升,幸福指数也相对较高。良好的职业素养需要经过长期的培养、积累、沉淀和升华才能达成。当前,企业不但注重员工的技能知识,而且更加关注员工在职业进程中的动机、品质、能力等职业素养因素。因此,职业院校学生除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技术知识外,还要富有开拓进取、敢于担当、有责任、团结协作的精神,以及善于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能够较好处理上下级关系和同事之间的关系等。本文探索职业学校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的培育。

一、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的内涵

(一)职业意识。所谓职业意识,就是人脑对职业的反应,是人们对职业活动的认识、评价和态度等心理成分的综合反应。它来自具体的职业实践,是职业人通过对职业实践的总结分析形成的本职业约定俗成的职业认知和主要观点,它包括目标意识、质量意识、竞争意识、岗位意识等,通俗地说就是对各种职业行为的认知程度和反应程度,对职业生涯中各要素关系的总体反应。

(二)职业素养。职业素养可看作职业活动中的“公序良俗”,具体到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度、对工作岗位的热爱程度、对工作的热情和积极程度以及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的能力。从企业的角度来看,最基本的要求是员工要遵守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对企业有认同感,能较好地完成本职工作。更进一步的要求是希望员工热爱本职的岗位工作,能够关心企业的发展,与同事的关系融洽友好团结互助,有一定的钻研进取精神,能给企业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最终融入企业这个大家庭当中,同舟共济共命运。职业素养与职业意识密不可分,职业素养包含职业意识。

二、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培育的现状

当前,职业学校对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的培育逐渐重视,探索建立多种培养模式,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效果,尤其在职业技能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每年举办的技能大赛,包括市赛、区赛和国赛,锻炼和培养了一大批技能选手。但是,如何系统有效地去培育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还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在时间的安排上无论是课堂还是课外都相对不足。

(一)部分学生的陋习难改,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没能较好地培养起来。当前,职业院校招生规模在扩大,导致生源结构比较复杂,尤其是中职学生,由于采用注册入学,学生素养整体有所下滑。部分学生在学习中,上课玩手机或睡觉,实训课看网络小说、聊QQ、发微信。在生活中,有的学生为小事争执打架,如在饭堂吃饭不排队而动粗等;为小挫折无病;乱丢垃圾、损坏公物等。部分学生创新有限、守旧有余,好猎奇、喜刺激,格调不高。在团体活动中,部分学生沟通不畅通、团队合作意识差,拉帮结派、恃强凌弱。有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缺少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精神,只讲工资待遇,不图长远发展,频频“跳槽”。同时,部分职业学校还存在着“技能至上”、“能力越位”和片面追求“零距离上岗”的倾向,职业素质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相比较而言没能做到系统化。

(二)学校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偏重显性职业素养,轻视隐性职业素养。显性职业素养是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方面比较容易显现出来的素质,易于通过教学过程来提高、出成果。职业学校将大部分教育资源用于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培养上,当然容易取得较为显著的成绩,但是对于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行为和职业态度等起关键性作用的隐性职业素养,学校则相对忽视,缺乏对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三)学校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缺乏规范,体系不健全。在提升学生隐性职业素养方面,学校的教育工作系统性不强,组织构架不明确,设计意图不明显,主要有三大缺失:一是无组织制度保障,无领导、层级设置,无激励与约束机制;二是无人员保障,教育工作者本身身兼数职,工作任务繁重,恐难以胜任这方面工作;三是缺乏提炼,学校学生教育活动囊括了主题教育、文娱、体育、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方方面面,全方位、多角度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其中也包含了培育学生职业素养,但没有设置为专项工作,与考核脱节,资源分散,无经费预算,活动主题不突出,目的不明确,特色不鲜明,形式守旧,内容单薄。培育学生的职业素养,步骤应该是环环相扣、逻辑紧密的,而不是有远大目标,却缺乏操作性。

(四)课程体系设置不够完善,校企合作力度不够。由于职业教育非常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育,因此职业学校大多采取“2+1”或“半工半读”的教学模式,以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在企业实习。学生在校时间短,因而教学部门在安排教学计划时,尽量完成必修课,而忽视了职业素质培养课程,像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能不开就不开,而职业道德、礼仪等课程的课时也是一再压缩,得不到足够重视。学生最后一年大多是离开学校进行顶岗实习,但往往监控不到位,或存在假实习现象。再者,学校与企业的校企合作的力度不够,学生对企业文化的了解很少,导致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缺失。

三、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的培育策略

(一)以入学教育为起点,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学校的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实际上是一个职业准备阶段,让学生明白自己进入职校不仅仅是学习一技之长,还要学会如何做人,培育和提高自己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与技能。特别是中职学生,初中阶段的“挫折”感往往让其进入到职校后也没能较好地定位自己,因此在入学的前阶段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尤为重要。目前,大部分学生毕业后其职业位置是技术工人的岗位,学校要让学生充分认识这一点,并及早做好准备、做好计划。可以组织学生到有较多较集中顶岗实习生的企业去参观,看看师兄学姐们在企业工作的情况,从中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在新生入校后,对学生进行必要的专业教育,帮助学生了解职业状况,树立职业理想,强化职业意识。入学教育可采取多种形式,如军训、参观、听讲座等教育方式,使学生更直观了解工作环境和工作岗位。通过不同形式的专业教育,学生有了较充分的思想准备、明确的职业动机,初步树立职业意识。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专业老师不断强化这种意识,使其渗透到学生脑海深处,从而形成一种潜意识,贯穿到他们的行为中去,使学生逐步喜爱自己所学的专业,将来更热爱自己的职业。

(二)以体系建设为抓手,加强德育管理,使学生养成职业习惯。有了正确的职业意识,并不等于有了良好的职业习惯。相对来说,职业学校的学生行为习惯比较差。学生中染发、留长发,说脏话、痞话,乱扔垃圾、抽烟、没礼貌甚至打架斗殴等不良行为和习惯较为突出。帮助学生改变这些不良习惯,培养学生良好职业习惯是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首要任务。但是,良好行为规范的培养不是靠几次教育、几个活动就能完成的,它需要有一套完整的制度和严格的管理以及课程体系的完善与改革。课程体系方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强调要实施全面素质教育,要将“职业道德、人文教育”放在与专业技能培养的同等位置上,融入整个学习的全过程。在过程中注重个体与整体相结合、技能和素养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思政课和专业课相结合。德育上,一方面,要制订符合学生实际、具有较强操作性的管理制度和规定,并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反复强调,常抓不懈,利用各种活动,组织学生学习学校的规章制度,引导他们养成正确的各种行为规范,如打饭就餐、内务整理、仪容仪表、文明礼貌等,各个方面对自己要有严要求并作为学习生活的基本准则,为培养学生良好职业习惯打下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要出台学生在校评价体系,将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量化成分数,利用计算机数据库或自行开发的系统进行相应管理,在执行到位的情况下能够较大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在学校的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推行“7S”管理活动能更好地培育学生的职业素养。所谓“7S”,是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etsu)、素养(Shitsuke)、安全(Safety)和速度/节约(Speed/Saving)这7个词的缩写,与企业广为推行的“5S”管理内容基本一致,只是学生和员工的角色不同及企业把安全放第一位做单独强调,可以说推行“7S”管理活动是培育学生的职业素养重要方式之一,也比较容易建立起培养体系。

(三)推进教学改革,拓展学生的职业素养。各学校都比较重视教学改革,比如较流行的项目教学法、引导文件教学法、角色办演教学法、模拟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等,对教学质量的提升的确是传统教学方法不能相比的,但关键在于实施的过程不能新瓶装旧酒,换个名称算是教学改革。新课改强调学生在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这些能力的培育也是企业所需要的。针对不同的课程,应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法都提出了三维教学目标,尤其是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培养目标与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更吻合。但也不要拘泥于以上提到的一些教学方法,如柳州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汽修专业的汽车维护课程采用“12221”教学模式就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到4S店汽车维护工作马上就能上岗,因为课程的项目设置与4S店的工作任务基本一致,也就是说学生在4S店做的操作内容在学校实训室已做过,而且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在实训课的教学过程中融入企业的元素,把职业素养的培育也贯穿其中。

(四)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培育学生的职业素养。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既能激发学生对各种爱好的积极性,同时又能在活动中无形地培育学生的职业素养。比如学校开办业余团校和党校,培养学生骨干,积极推动“讲文明、树新风”、“创优良学风、校风”等文明评比活动的开展;在学生中开展职业生涯设计比赛,模拟求职大赛、书法比赛、演讲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团队精神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学校应有计划地开展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和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如有的学校开展醒狮队和舞龙等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第二课堂,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全校性的学生技能节和文化艺术节,如某职校开展的创业一条街、美食一条街等活动,能体现各专业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和德育活动的广泛开展,既可以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又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供了舞台,极大地促进了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职业学校只有把职业素养培育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活的全过程,强化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学生才能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职业发展。

(五)以实习实训为突破,训练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技能是人们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也是职业人奉献社会、服务企业的生存之本。职业学校的学生通过参加实习实训,不仅能训练和提高职业技能,更重要的是技能训练的各项规范要求无疑是在培育学生的职业素养。学校应加强实训教学环节的管理,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各类技能比武活动,为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提供有利条件。在专业技能培养方面严格按照职业资格认证考试的要求进行考核,将职业能力的培养渗透到职业课程教学之中,将常规教学与职业技能鉴定有机地结合起来,广泛开展职业技能的培训与鉴定,把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学生推荐就业的重要依据。实习实训是实现工学结合教学的有效途径,工学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增强就业能力,故应真正落实好、抓好学生顶岗实习这一环节,及时做好跟踪、巡点和回访工作,以稳定学生的在岗实习。

(六)加大学校与企业合作力度,有效培育学生的职业素养。学生在校企联办的企业里实习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重要途径。通过校企合作,引进现代企业文化,让学生接受现代企业文化的熏陶;通过联合办学,学校可以根据企业的发展要求和岗位需要来制定培养目标、教学内容;通过订单办学能使学生较早了解到企业文化,懂得提高自己职业素养的重要性。同时学校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网络、板报和宣传等文化载体,宣传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传播企业文化,缩小学习与就业之间的距离,培育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学校在校园开设联合办学企业宣传园地,制作宣传板,使学生和家长能更好更全面地了解企业情况。对于校企合作,很多职业学校都比较重视,有些做得较好,但大多数情况下对于学校和企业来说是一边热一边冷,企业的热情度并不高。这需要国家政策的引导,或许企业经历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阵痛后会有所改观。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关于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中提到开展校企联合招生、鼓励企业加强与学校合作配套政策的制订等,这会给深化校企合作提供新的机遇。

综上,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的培育并不是学校单方面的事情,是靠社会、企业、学校和家庭来共同完成的。社会、企业、学校和家庭应让学生明白培养和提高职业素养的重要性,职业素养与专业技能同样重要,使学生在往后就业中能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在工作上能较快地融入企业当中,适应企业的文化和工作要求,进而使自己的职业生涯得到顺利发展,更好地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杨明刚.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研究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0(17)

[2]石秀珠.管理专业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途径探索[J].中国电力研究,2010(18)

[3]刘伟.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探索[J].职教论坛,2010(20)

[4]汪涛,郭宁.新形势下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S1)

[5]麦克斯研究院.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叶文海(1969― ),男,广西平南人,柳州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汽车工程专业部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课教师,高级讲师,工程师,汽车维修高级技师。

职业素养意识范文第2篇

一、教学实践中文化意识与语文教师职业素养

有“北魏南李”之称的著名语文教师李镇西说过,他无意要惹火烧身对语文的学科性质发表自己的见解,但他认为语文学科绝不等同自然科学,不能用“严密”“客观”的逻辑体系来要求它。语文教学的内容当然有知识,但孤立的知识再多,都不代表语文素养本身。教学是语文教师“文化意识”水平最直接的体现,语文教师除了要有扎实的语言功底,还要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崇高的精神思想。没有脱离文本的语言教学,更没有脱离精神意识的文本。在语文教学中赋予文字符号精神文化内涵,这是一个具有“文化意识“的教师必须具备的。例如,“推敲”,它是动词组成的并列词组,如果没有教师讲解,学生就很难知道它的确切含义(反复考虑、锤炼的意思)以及背后所蕴含的故事(贾岛吟诗炼词的故事)。再如,“汗牛充栋”,从本意上是指书很多,用牛车都拉不完,仅从本意上讲不难,但不说清楚成语所处的时代背景,为什么是“牛”不是“马”(春秋时期主要用牛车作为运输工具)?不讲清楚成语的典故,学生也很难在脑海中浮现出古人收集藏书、追求知识智慧时的生动画面,也难体验不到古人对知识的渴求。这样的语文教师也谈不上具有文化意识素养。符号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历史文化背景的再现和其背后强大的精神力量。教师缺乏赋予文字历史文化意义和强大的精神文化的能力,那么这个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至少是缺乏人文性的。例如,李镇西老师在上《孔乙己》这一课时,对“秋风一天凉比一天”这样的句子就进行了深挖,不仅要让学生读出秋风所烘托出来的气氛、情感,还要让学生联想到秋风和孔乙己悲惨命运的关系,把秋风比作当时的社会,表现了作者对旧社会的憎恨,赋予文字以生命力。所以,任何脱离“文化意识”的语言教学,都不可能称之为真正的语言教学。

二、班级建设中的文化意识与语文教师职业素养

文化意识可以理解为社会群体通过大脑共同的意识形成的价值观或理想体系。其形式都以群体的物质存在表现,如斯巴达人崇尚武力,英国推崇绅士教育。每个集体、民族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和精神风貌,这是每个民族的文化气质。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对自己教学的班集体也负有这样一个文化建设的责任。有的班级爱学习,有的班级爱劳动,这不全是学生的素养问题,多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作用。有报告说,某中学的语文老师给每个学生都取了字,同学之间称呼不叫名,叫字,有文气又亲切,这也是班级文化,无形中也培养了班级古文学习的兴趣。有凝聚力的班级往往都有自己的规章制度和文化故事,他们会习惯性地使用一些大家认为生僻的词汇或者对某种事物有其特殊的情感。一个好的语文老师要善于运用文化意识,建设班级文化。魏书生老师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他将民主管理融入班级文化,在他的班级里,人人都有事做,有事管,都愿承担责任。所以,即便老师不在,班级依然秩序井然。好的班风学风学生学习事半功倍。但要培养好的班风学风,教师还得在文化意识上多下功夫,建设健康文明的班级文化。总之,对语文教师“文化意识”素养的提出,在实用主义盛行和我国应试教育为主的今天,不仅是对时代教育的反思,也是对语文教师教育观念的重塑。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加强“文化意识”培养,还要在教学实践中树立这一意识,融汇贯通运用于整个教学实践中。

作者:杨成洪 高阳 窦纪军

职业素养意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铁道类学生 职业意识 职业素养 准职业化管理

铁路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是铁路生产运输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随着我国高铁的迅速发展,铁路行业对铁路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提出了除知识和技能之外的更多要求,即学生在铁路岗位上的职业意识与职业素养。目前,高职院校的生源来源的形式主要有单招生、对口生和统招生这三种,这些学生主要存在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队意识、功利主义较为明显等特点,这些是与铁路运输行业的要求背道而驰的,而且铁路高职院校学生的意识和素养与铁路对一线职工所要求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如何提高铁道类专业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缩减与铁路对一线职工要求的职业意识与职业素养之间的差距,探索学生职业意识与职业素养培养工作的新思路和工作方法,是当前铁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当前高职铁道类专业学生职业意识与职业素养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铁道类专业学生的主要群体特点

(1)文化基础差,学习主动性不足,缺乏自我约束和管理能力。近几年,铁路的快速发展导致对员工数量的需求越来越多,而且铁路的职工普遍工资较高、待遇好,导致了铁道类专业成为了高等教育的热门专业之一,因此,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生来就读铁道类专业。虽然近两年有部分高于二本分数线的学生报名铁道类的高职院校,但铁路高职院校的生源主要还是通过单招、对口考试的学生以及高考分数处于末端的学生,总的来看,铁路高职院校的学生还是具有对学习缺乏热情的特点,不仅文化基础较差,考试成绩分数低,而且各方面的素质都难以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一方面,大部分学生都沿袭以前不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接受知识的速度较慢,不善于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预习、学习和复习,并且缺乏对知识广泛涉猎、主动汲取与探索的精神;同时,他们在学习上不具有计划性,被动上课、被动完成作业。另一方面,他们总是没有组织观念、时间观念、上课经常迟到,甚至是无故旷课,学习纪律散漫,上课基本都在玩手机、睡觉或者聊天;宿舍内务脏乱差,垃圾堆在宿舍不按时倒;不重视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沉迷网络游戏,经常玩游戏很晚,甚至通宵不睡等。

(2)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队合作意识、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目前铁路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都是90后,90后基本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中的大多数都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谦让,做任何事情都以利益为前提,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和奉献精神;在学习和工作中不讲求团结协作,团队协作意识较弱,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对集体活动的参与缺少热情,过分地强调自我,且善于表现自我,对集体观念认识不够,导致集体荣誉感不强;同时认为自己进入大学就应该有自由,反感学校的管理制度。

在铁路高职院校,铁道类专业的学生都是与铁路行业上的一线工种对口的,铁路行业都在学生毕业前一年就到学校面试应届毕业生,有的甚至在第一学年就被铁路单位面试通过并提前录取,成为了订单班的学生。因此,这些学生的职业意识都普遍缺乏,他们都认为自己只要毕业前所有的科目都通过,在铁路大量需要人才的情况下,自己的毕业和就业肯定没问题,这导致他们只注重专业科目的通过率,而不重视对职业意识与职业素养的培养,知道自己能在铁路行业工作,但是缺乏对未来岗位的正确认识和合理规划,没有考虑到自己同时还是未来铁路行业职工的身份,不具备较强的职业角色意识,对将来的职业目标、工作岗位、职业态度等缺乏理解,毕业后大多数学生都不能迅速进入铁路三班倒、半军事化管理、高度集中的职业角色的转换。

(二)铁路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意识与职业素养培养的缺失

铁路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铁路高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阵地,担负着培养铁路高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因此,在培养铁道类专业的学生时,学校更多的是注重学生铁路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的培养,在学生对未来岗位上的职业意识与职业素养的培养比较缺乏,这些都是由于铁路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职业意识与职业素养的培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导致的。一方面,虽然铁路高职院校都在三年的学习生涯中每学期开设就业指导课,但是每学期开设的学时过少,而且形式过于单一,导致在对学生职业意识与职业素养方面的培养力量不够。另一方面,虽然作为铁路院校,但是在学校教育方面还是与铁路的企业文化脱离较多,部分任课老师由于不是铁路专业,也没有到铁路行业进行挂职锻炼,对铁路企业文化的认识也是一知半解,一般只会向学生传授书本上的专业知识和实训课程需要掌握的技能,但是在铁路企业文化中的就业目标、企业价值观、管理风格、工作模式、组织纪律、竞争程度等方面的职业意识与职业素养基本无从涉及。

二、高职铁道类专业学生职业意识与职业素养培养的实现途径

职业意识,就是人们对职业劳动的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等心理素质与思想素质的综合反映。而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体现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它能很好地衡量从业者能否适应、胜任所从事的岗位。高职铁道类专业学生职业意识与职业素养培养可以通过职业意识主题教育和准职业化管理这两个方式进行培养。

(一)第二课堂“职业意识主题教育”培养学生的规范、责任、团队、质量意识

高职铁道类专业学生的职业意识与职业素养的培养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其中,学生的职业技能主要通过第一课堂的教育来达到,而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则更多依靠第二课堂来实现。具体来说,职业意识就是指规范意识、责任意识、团队意识和质量意识,铁路高职院校可以通过采取“职业意识主题教育活动”这个第二课堂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规范意识、责任意识、团队意识、质量意识。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可以采取三大梯级五个模块来进行,即在第一学期,实施主题为“规范意识”的职业意识培养,“规范意识”是指发自内心的、以工作中的规则为自己行动准绳的意识,这是作为一名合格的铁路职工的最基本要求;在第二学期,实施主题为“责任意识”的职业意识培养,责任意识就是对自己可能比不喜欢的工作毫无怨言地承担并认真做好,强化铁路职工的责任意识是确保铁路运输安全的首要条件;在第三学期,实施主题为“团队意识”的职业意识培养,团队意识指整体配合意识,分为团队目标、团队角色、团队关系及团队运作过程四个方面;在第四学期,实施主题为“质量意识”的职业意识培养,质量意识是指铁路生产运输过程是否合理,是否与铁路企业设定的生产运输基准一致;在第三学年,实施主题为“实践与固化”的职业意识培养。培养学生的规范、责任、团队和质量意识可以通过设计与这四个方面意识相关的形式多种多样的主题活动为载体,如专业技能竞赛、辩论赛、篮球赛、情景模拟赛等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意志力、进取心、抗挫抗压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让学生提前感知、感悟铁路企业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以及责任感与荣誉感。

(二)“准职业化管理”培养学生的铁路职业素养

准职业化管理即半军事化管理,是指学校基本模仿军队管理方式,通过制定较为严格的规章制度来管理学生的一种方式。作为一项学生管理制度,准职业化管理坚持严格管理、严格要求与疏导教育相结合的原则。铁路高职院校应该充分认识到准职业化管理的重要性,学校各级领导和辅导员思想上也要重视,认真落实此项工作,监督检查力度要够,不能停留在形式上,应按照准职业化管理的相关要求来培养铁道类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在实际操作中,铁路高职院校应根据铁路行业现场工作的特点,采取准职业化管理,按照铁路一线班组上班前点名、上班时上交手机等操作方式,在铁道类专业学生中推行晨跑、早操、课前集队点名、从课前集队场地列队进教室、课堂手机入袋、宿舍内务标准化、实训服装专业统一规范化等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守时、守纪的观念,有利于提高他们的集体观念认识,约束他们形成一个良好的习惯,以铁路准职工的标准来要求和规范自己。

铁路高职院校是为铁路生产运输行业输送高技能型人才的摇篮,高职铁道类专业学生的职业意识与职业素养是保证铁路生产运输工作正常开展的重要关健,铁路高职院校一定要重视多渠道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与职业素养,采用职业意识主题教育活动和准职业化管理双重结合的模式,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与职业素养,帮助铁道类专业毕业生更好地适应和开展铁路运输生产工作,有力地服务铁路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1]李一龙.铁路职业意识[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2]万晖,饶勤武.“90后”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缺失与重建研究[J].职教论坛,2011.

[3]杨健.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及其教育[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21).

[4]徐明友.职业院校应多渠道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J].职教论坛,2010,(11).

职业素养意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职业指导;从业人员;职业素养

1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劳动用人制度的改革,传统的“分配制”就业模式被打破,就业总量和结构性矛盾非常大,就业形势严峻。面对日益增加的就业压力,不但需要追求就业率,而且还要考虑就业质量和终身的职业发展,故职业指导显得日益重要。职业指导作为新兴的、极为复杂、具有较强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工作,为求职者就业、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提供咨询和指导。在职业指导过程中,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成为职业指导工作的关键因素,是实现人职匹配的基础。基于此,本文分析职业指导从业人员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并探讨提高职业指导从业人员职业素养的途径。

2职业指导从业人员应具备的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是指从事某职业应具备的素质和修养,与其他它职业相比,职业指导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会更高。职业指导从业人员应具备包括坚定的职业意识、良好的道德素养、专业的知识素养、较高的能力素养等职业素养。

2.1坚定的职业意识

职业意识是职业素养的重心。各种职业从业人员从事之前需充分科学地认识该职业,具备坚定的职业意识。职业指导从业人员的职业意识要求从业人员以求职者和用人单位的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认真地为他们提供服务,故必须拥有强烈的责任感意识、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职业指导工作较为复杂和繁忙,从业人员长期面对这些工作难免会产生消极的工作态度,这就要求职业指导从业人员要有积极的心态;职业指导人员的职业责任感要求工作认真负责并具有主人翁意识,把不同求职者的需求视为己事,树立为人服务的强烈责任感意识;任何职业都需与时俱进,面对职业市场的瞬息万变,职业指导从业人员需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并不断更新完善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时刻站在时代的前端。

2.2良好的道德素养

职业道德是职业素养的灵魂。职业指导从业人员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才能引导服务对象拥有积极的“三观”和求职态度;职业指导需与各种人打交道,以人为本的服务精神是职业指导人员职业道德的根本出发点;职业指导需收集、共享和利用信息,这就要求职业指导从业人员需具客观真实的职业道德。

2.3专业的知识素养

职业指导属于多学科、多层次交叉的综合性学科,从事职业指导的人员不但需具备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咨询学等知识,而且还要熟悉职业指导的理论知识,能帮助求职者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开发职业潜能。面对性格迥异的咨询者,职业指导人员需先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态和需求,再利用心理咨询和指导的知识,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规划指导,这就要求从业人员能够掌握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基本知识;从业人员的管理学和咨询学的知识背景,有利于其更好地根据咨询者的情况进行职业的规划和指导。

2.4较高的能力素养

除了拥有一定的知识素养,职业指导从业人员还需具备一定的基本能力即表达能力、交往能力、分析判断能力、职业指导实践能力。职业指导需与人直接打交道,因此从业人员需有较好的口头、文字、数据计算、非言语等表达能力,与人交往,以诚待人、善解人意;职业指导从业人员工作过程中需面对复杂的现象和错杂的信息,这就要求从业人员能分析、处理纷乱的信息得到有价值的信息,从中了解职业市场的变化、求职行为和心理的变化和发展趋势,提高工作的有效性;职业指导实践性强,从业人员应有较高的的实践能力即职业介绍和咨询能力、职业测试和解释能力、调查统计分析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等。

3 提高职业指导从业人员职业素养的途径

3.1加强学习,提高从业人员职业意识和道德素养

职业意识是职业素养的重心,道德素养是职业素养的灵魂。职业指导从业人员需不断加强学习以提高自己的职业意识和道德素养。通过多种途径,熟悉并掌握职业指导的理论,努力提高职业意识、敬业精神和道德水平。以求职咨询者为中心,树立服务意识,客观地了解服务对象的需求和想法,减少自己的主观偏见,在体谅他们的困难和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从专业的角度为他们提供帮助和指导服务。

3.2多方重视,建立完善^续教育和培训制度

职业指导工作具有较高的专业性和职业性,继续教育和培训是提高职业指导从业人员职业素养的有效途径。首先构建并完善继续教育和培训制度,为从业人员提供必要的培训条件。职业指导从业人员可进行坚持岗前培训、骨干培训、专题培训、日常培训、自我学习和集中学习、中长期和短期培训相结合等多种方式的培训。此外,职业指导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提升离不开社会实践,应通过深入社会和生产的一线,进行企事业单位的挂职锻炼和顶岗工作,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

3.3多举并措,强化专业技能培养和职业养成

职业指导具有多样性、前瞻性的特点,工作中需面对复杂的现象和错杂的信息如政策信息、市场信息、个人信息等多方信息,信息的采集、分析处理和预测是职业指导的重要环节。故首先需提高职业指导从业人员的信息采集、分析处理和预测的能力。其次,提高从业人员的测评能力,利用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交叉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技术,通过对咨询者的能力水平、行为特征和个人需求等进行系统的测评,更有利于从业人员科学地指导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三是建立完善对职业指导从业人员考评机制,科学评价职业指导工作成效,促进职业指导从业人员专业技能的自我强化和职业养成。

参考文献:

[1]阮春峰, 韩玉洁.试论职业指导人员的职业素养[J].文教资料, 2013(2):135-136.

[2]刘鹏, 薛建鹏.试论职业指导人员职业素养[J].成人教育, 2013, 33(1):107-108.

作者简介:

劳莉萍(1971-),女,硕士研究生,广西百色职业学院高级讲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指导;

职业素养意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技工院校 隐性职业素养 培养

职业素养(Professional Quality)是从事职业活动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思想(意识)、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技能。前三项是职业素养中的根基部分,又称隐性职业素养,职业技能(又称显性职业素养)是支撑职业人生的表象内容。目前,技校生的整体职业素质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在敬业爱岗、踏实肯干、与人合作等方面存在欠缺。如何更好培育地学生的职业素养是技工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要注重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笔者认为提升技工院校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对策有以下四条。

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隐性职业素养教育

课堂教学在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可加强学生对职业的认识和定位。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给自己一个定位;指导学生客观评价自我,着手为今后制订规划。在就业、择业指导中,学生可了解与本专业对应的职业群有关的职业资格,清楚地认识自己将来发展所需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同时,也使学生懂得职业不仅是谋生手段,更是奉献社会、实现人生价值、施展个人才智的重要途径。除“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之外,还要在德育政治课程和专业教学中渗透。德育课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让学生树立高度的责任心、事业心、严谨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求索精神。德育课作为思想教育的主阵地,德育教育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专业课程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有关专业基础知识,培养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还要教育学生如何做人,把职业素养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

二、建立行之有效的职业素养考评机制

目前,技工院校也逐步建立起职业素养培育课程体系,但很多院校的考评机制还仅仅停留在“一张纸、一支笔”的考试评价形式,无法有效衡量学生的职业素养,也造成学生对职业素养不很了解,纯粹为通过考试而机械背诵书本。可见,考评机制起着指挥棒的作用,指引着学生学习方向,对其改革已迫在眉睫。通过设计合理有效的考评机制,使技工院校学生养成合作意识、团队协作意识、竞争意识、吃苦耐劳意识等职业素养。职业素养的考评应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从职业技能、通过师生共同评价、动态考评与静态考评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和终成性评价相结合的考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尤其是会促进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提高,从而为用人单位培养出真正有用的高技能人才,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也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三、建立起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技工院校办学的必由之路,构建“三合作(合作办学、合作培养、合作就业)、三联动(政府、企业、学校联动)”的育人机制,让政府支持、企业参与学校教学,使学生在校学习阶段融入到企业、社会,这对培养学生隐性职业素养有很大帮助。技工院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学校可以聘请企事业单位技术骨干、政府职能部门专业人员参与课堂教学与修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同时吸收学生参与校企合作项目,把学生的课堂搬入企业,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学做结合。让学生在校期间就提前感受到企业文化,提高对企业的认同感,会对学生合作意识、团队协作意识、吃苦耐劳意识的培养起到促进作用。

四、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和课外活动,强化技工院校学生的职业意识

职业素养意识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职业素养教育 融合途径

基金项目:本文系杭州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度科研课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职业素养教育融合研究”(编号ky201318)的成果。

作者简介:张爱仙,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高职教育肩负着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企业岗位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使命。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是高职教育的重要内容,决定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水平和质量。如何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职业素养教育的融合,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是当前我院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努力方向。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职业素养教育的融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融入专业建设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我院加强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探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专业建设相结合的初步尝试。本文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结合汽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企业文化,思考和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职业素养教育如何融合的问题。

一、职业素养的基本内涵

职业是由于人类社会分工而产生的具有特定专业和专门职责、并以所得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社会劳动。职业素养简言之,是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职业素养高低是衡量职业人是否成熟的重要指标,是从业者职业生涯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职业素养问题关系到高职大学生能否顺利进入职场、未来事业是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因此,界定职业素养的内涵十分重要,但在学界,对职业素养的内涵有不同理解。例如:解厚荣(2010)认为职业素养是一个人在职场环境中表现出来的职业知识、职业行为、职业形象、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态度、职业尊严等方面的综合品质。叶菊珍(2010)认为职业素养概括起来就是职业过程中的综合素质或品质。包括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态度。郭春燕(2012)认为职业素养是职业人在从事某种职业时所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包括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情感和职业态度。分析上述对职业素养内涵的解读,本文认为,职业素养是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和要求,是从业者在从事某种职业时所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育高职大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平台

培育大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职教育的必修课。研究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职业素养教育融合的问题,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与职业素养教育有着相互融通的内容。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任务,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主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通过教学,逐步提高学生走向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文化、身心、法律、职业等方面的综合素质,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态度、职业价值观和职业纪律,更好地促进高职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和可持续发展。职业素养教育是指遵循职业发展规律和职业素质养成规律,对高职大学生进行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等方面的教育。职业素养教育是职业素质的养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重要内容和目的的教育,它包括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核心,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推进高职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平台。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职业素养教育融合的途径和方法

培养大学生职业素养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理念,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推进高职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载体。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深化教学改革中,要贯彻“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文化育人”的办学思路和“融”文化理念,探索和实践《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与职业素养教育融合的途径和方法,提高大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实现我院“学生体面就业”目标。

1、调整和丰富教学内容,突出职业素养教育。

根据青年汽车学院汽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我们调整和充实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在适应性教学中,强调职业活动中操作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交流能力、专业能力的重要性,指导学生设计大学生活规划,使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大学生活。在思想情操教育中,通过理想和爱国主义内容的教学,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和职业理想,将坚定的职业理想与对祖国的高度责任感结合起来,做一个坚定的爱国者。在人生价值教育中,要求学生做好人生规划的设计,树立高度的事业心和积极的职业态度,在职业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在道德修养教育中,突出职业道德教育,指导学生学习和感悟青年汽车集团“治厂方针、干部作风、工作作风、质量方针、技术领先、质量第一、用户第一”的文化内涵,提炼出汽车职业人必备的管理、责任、创新、技术、质量、服务六个职业意识,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敬业意识、诚信意识、创新意识、合作意识、进取意识、规范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奉献意识,并结合专业的特点,提出了汽检、汽制、汽营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要求。在法律修养教育中,通过法律精神、法治理念、宪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婚姻法、继承法和民法等内容的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使学生养成遵守法律法规并用法律法规维护自己正当权益的意识和习惯。

2、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培育职业意识和能力。

改进和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职业素养教育融合的重要途径。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中,我们采用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演讲、播放影视资料、小组讨论、问题探究式、情境模拟式、案例分析、社会实践等各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从中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教育。例如:通过案例分析,请学生谈谈把汽车专业作为自己职业理想的理由以及如何努力实现职业理想的设想;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寻找身边的感动、发现身边之美的教学活动,然后在课堂上演示PPt,与班里其他同学分享;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爱国歌曲演唱的课堂教学活动;播放爱国主义影视资料,分组开展课堂讨论,然后每个组推荐1名同学在大班进行交流发言;开展校园文明与大学生公德状况调查ppt课件制作比赛,在课堂演示后评比发奖;在感知青年汽车集团企业文化的基础上,以图片、视频等形式,简要介绍我们汽车学院优秀毕业生和获得省以上技能大赛奖项的学生事迹,向学生提示和解释我们汽车学院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而实施的专业文化建设项目计划。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还开展“大学生基础文明养成”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养成文明行为习惯,并把学生基础文明表现列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成绩考核中。

高职教育是为学生今后职业活动能力可持续发展奠定职业技术基础和职业素养的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职业素养教育融合的途径和方法,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不断进行思考、探索和实践,以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中的独特作用。

参考文献

[1]刘丽《职业素养教育——时代赋予高职院校的历史使命》[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叶菊珍:《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实施的途径与方法》[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3]解厚荣《如何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4]饶素良《基于职业素养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改革研究》.[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5]胡若静、刘育兵《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途径探析》.[J].《职业教育》

职业素养意识范文第7篇

关键字:职业素养;文献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2-0106-02

一、职业素养的概念和分类研究

职业素养鼻祖San Francisco在其著作《职业素养》中这样定义: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是职业内在的要求,是一个人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职业素养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个体行为的总和构成了自身的职业素养。从表现形式上分为内化素养、外化素养。内化素养是职业素养中最根基的部分,包含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范畴;外化素养指计算机、英语、建筑等属技能范畴的素养。

职业界的职业素养具体量化表现为职商(英文career quotient简称CQ),体现一个社会人在职场中成功的素养及智慧。Blair Aolsin2002年6月在美国《商业周刊》首次提出“职商”[1]这一概念,提出工作技能、工作形象、工作态度、工作道德是职业素养中最根基的部分。

(一)对于职业技能是否包含在职业素养内的讨论。陆刚兰[2]把职业素养分为专业素养和非专业素养,专业素养就包括了专业技能素养;裘燕南[3]指出,职业素应该包含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职业道德及丰富的职业情感、良好的职业习惯;谭懿也认为职业技能包含应该包含职业技能。张翔云胡振宇[4]认为职业能力、专业知识(职业技能)、通用知识(经济知识、管理知识)和职业意识都应该是职业素养的内容。而也有一部分人认为职业技能不应该包含在职业素养内:黎光明[5]基于养成的角度明确提出职业技能不属于职业素养,主要是指从业者的精神文化潜质、是后天养成的且不同职业的从业者具有某些相同的素养要求;许亚琼将职业素养分为一般素养(职业道德、合作意识、学习意识、服从意识、质量意识)和核心素养(沟通意识、服务意识);同样刘玉梅[6]认为职业素养是业者具有的与从事具体职业相关的、对职业活动起关键作用的、非技能性的内在品质和能力。

(二)对职业素养的内涵出发,对职业素养的成分进行划分,这些界定大多认为职业素养不应该包含专业技能。陈再兵[7]认为职业素养分为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迟保忠[8]则把职业素养分为职业素质、职业态度;刘兰明[9]认为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发展是职业素养应该具备的内涵;韩晓华[10]保持应符合某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的观点认为职业素养应该包括:职业标准意识、敬业诚信、团队意识、人际交往能力、工作技能和学习能力。

二、关于职业素养的培养模式研究

我国一些职业院校,针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探索,出现了不少的研究成果:

(一)针对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素养要求,把职业素养与职业特点相结合而提出的研究方案。苏州市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主持的“职业实践活动与旅游人才素质培养研究”课题,目的是探索旅游专业课程教学中“以职业实践活动导向”的课程模式的可行性;湖南省桃源师范学校课题《职业学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研究》将本校三年制2002-2005级“三类行业八个专业的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突出了专业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1、职业素质培养的理论定位;2、以专业组室为主体办学模式的探究;3、教育类、服务类及制造应用类行业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4、三类行业八个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素质测训体系研究。

(二)把地方经济和地方特色相结合的培养方案。浙江安吉职教中心校2005年的研究课题《适合当地经济的中职生职业素养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以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职业行为培养为主要研究方向,以就业为导向,以道德为基础,以技能为根本,形成了职业道德修炼——根本;文化课(人文素养的提高)——保证;专业技能——目标;社会实践(实习)——提高,四个相辅相成的环节为一体的中职生职业素养培养体系。以上课题共性倾向于本校某些重点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培养学生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准职业人为目标的;陈解放(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在《基于中国国情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径选择》提出以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径。

(三)把职业教育与农村经济发展相结合的模式。江苏省常熟市高新园中等专业学校进行的课题《以就业为导向农村中职生职业素养培养》着眼于生源地是农村的中职生如何适应城乡一体化发展需要,进行职业思想、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行为习惯、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学习;重庆市江津三口中学研究的课题“新课程体系中培养农村初中学生职业素养的研究”则是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出发,把农村学生融入“三农”,让农村学生知道一些农业的基础知识和了解适合当地农业发展的一些实用技术,使农村学生有建设农村以及农村剩余劳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的思想,把农业基础知识的传授与生物、化学、地理、物理、思想政治等学科教学进行有机整合,聘请校外技术人员在科技示范户、种养殖大户的实地进行教学指导,将传统教育与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相结合,在不增设学科、不增加课时、不加大学生负担的前提下,结合农村实际、新课程改革要求和学科特点,充分利用农村初中阶段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培育农村学生职业素养。具有一定的职业倾向性,培育农村学生职业素养[11]。

虽然各地各院校经过研究实践形成了各种的培养模式,但是把职业素养单独立为一门课程的却少之又少。2003年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首创了职业基本素养课程。2009年编写并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安身立命之本——职业基本素养》教材,总结、提炼,首创性地提出了“十个学会”的教学内容,为帮助学生提高职业基本素养奠定了基础;江苏省无锡立信职教中心校组织了“推进学生十项职业素养修炼”的课题,分别从教学环境、育人情景、实践平台几方面着手进行实施,总结出一套本校的实施方法和评价方法[12]。

除了形成专门的课程,许多院校还形成了独特的教育模式比较突出的是苏州工业园区工业技术学校2009年4月提出了“以提升职业素养为核心的个性化职业教育[13]”英文表述为Individualized Vocational Education Focused on Improving Professional Quality,故简称IPQ教育模式,挖掘职业态度内涵,突出职业人格教育;以岗位综合能力为依据,构建个性化课程体系;借鉴课堂互动、学生自主发展的杜郎口(地名)中学经验,构建主体参与教育模式;以发展性评价为主体,构建多元评价体系;立足校本实际资源,构筑IPQ模式保障机制。试图构建具有特色的、能形成广泛影响的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模式。

三、结语

张忆雯[14](2010)提出中等职业学校只有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才能培养具有职业意识和职业技能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从实践研究中发现不同行业的技能是不同的,因此由于技能而引起的对素养的要求也各不相同,因此职业技能作为职业素养的基础组成是不容置疑的。在对职业素养教育的培养模式研究上各个院校都在向着完善、齐备、全面的方向发展,以职业道德修炼为根本,以技能提高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文化课结合实践课的培养为途径,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把普通知识教育和专业知识教育相结合,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通过课题、教学内容、主题班会等形式,把职业素养归纳、总结、提炼成基本的职业态度、意识,主要是针对意识层面的熏陶和指引,对职校学生进行职业素养的细化教育;针对区域、地方特色,把职业教育和地方资源、地方经济发展以及学生的个体成长、发展相结合,探讨出适合本区域、本校、本专业的中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既适合了时展的需要又提高了学生的就业,具有创新性和时代性。

参考文献:

[1]燕丽静.教育部2009年普通高中课改实验省教师远程培训.

[2]陆刚兰.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J].中国成人教育.2008,(12)111-112.

[3]裘燕南.创设丰富教学情景提高学生职业素养[J].中国职业技术教.2007,(3):10-12.

[4]张翔云、胡振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量化评价方法.职业技术教育.2010,(2):56-58

[5]黎光明.要重视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J].当代教育论坛.2007,(8):125-127

[6]刘玉梅.如何培养高职高专学生的这素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5:122

[7]陈再兵.智障学生职业素养调查与教育对策[J].南京特教学院学报.2008,(2):22-25.

[8]迟保忠.如何培养职校学生的职业素养.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10,(5):274-275

[9]刘兰明.职业基本素养.2009:10-11.

[10]韩晓华.论高职学生文明行为与职业素养的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2009,(13):159

[11]职业学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研究.职业技术教育.2006,(28).

[12]刘兰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学特色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3

[13]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职业素养评价调查报告.江苏教育.2010,(1).

职业素养意识范文第8篇

关键词:隐性职业素养 内化 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C

1 引言

根据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戴维・麦克利兰博士的胜任力“冰山模型”,将职业素养比作整个冰山。把职业知识和技能称为显性职业素养,价值观、态度、自我形象、个性品质、内驱力、社会动机等就是隐性职业素养。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的总和就构成了一个人所具备的全部职业素养。显性职业素养可以通过各种学历证书、职业证书来证明,或者通过专业考试来验证。隐性职业素养具体表现为:敬业精神、合作态度、责任意识、执行力等。隐性职业素养决定、支撑着外在的显性职业素养,显性职业素养是隐性职业素养的外在表现。因此,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应该以培养显性职业素养为基础,重点培养隐性职业素养。

2 “内化”的概念及在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养中意义

《辞海》中对内化的定义:“内化是人对外部事物通过认知转化为内部思维的过程,也是个人接受群体或社会的规范并使之成为其人格的一部分的过程”。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内化是主体把某些东西结合进心里或者身体之中去;把另一个人的或者社会的观念、实际做法、标准或价值观作为自己的观念、实际做法或价值观”。

所以说内化意味着个体内心世界与一定的文化因素之问的协调、整合,它不仅使人类的许多知识与经验被吸收,转化为不同个体的知识与经验,而且使一定的社会规范与价值体系被吸收,转化为不同个体的信念、价值与态度。其实质就是要使培养对象获得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将学科知识结构、伦理道德、操作技能、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等转化为自身的隐性职业素养,争取让自己成长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

3 “内化”的途径

培养隐性职业素养,需要激发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需求,并作为一种日常需求固化,长此以往,便会形成一种自觉的利用隐性职业素养的无意识习惯。这样,培养对象对隐性职业素养的被动利用就会转变成主动需求。当他们把隐性职业素养当作自己无形的财富时,其隐性职业素养的内化就会形成。可见提高培养对象隐性职业素养意识是隐性职业素养内化的关键。下面就从情感教育方面来探讨如何提高学生隐性职业素养意识。

高职院校的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定型期,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创新能力等隐形职业素养形成和发展时期,这个时期采用情感教育打开学生隐性职业素养意识是符合高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因此,情感是打开学生隐性职业素养意识的一把钥匙,是隐性职业素养内化的捷径。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认为的那样,情感是土地,知识是种子,只关心种子而忘了耕地等于撒下种子喂麻雀。心理学认为,人的情感、行为是个性和情境相互作用的产物,高职院校学生的情感活动容易受到情境的暗示和强化,受所处情境的制约。在实施情感教育过程中,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情境。比如:在日常课程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的设置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体验探索知识的乐趣,合作解决问题的快乐,挖掘学生的创新力让典型事迹激发学生的敬业精神;在班集体活动中创设温馨、和谐的氛围,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尊重,都有归属感,有家的感觉;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利用机会介绍企业的典型事迹,激发学生的敬业精神。

4 “内化”在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养中作用

在隐性职业素养培养中内化起到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内化使隐性职业素养稳固化。职业素养一旦被学生所接受,就会形成相对稳固的、有一定认知结构的、有安全保障的知识系统。

第二,内化使隐性职业素养无形化。被内化的职业素养是学生无形的、经验式的无形资产,是企业共享的知识资源,它形成学生一生中无形的财富。

第三,内化使隐性职业素养无意化。内化的隐性职业素养被学生表现或被运用出来是一种自觉的流露,是完全地感觉化,工作以后,形成企业内的一种内在的潜在的信息流、知识流。作为隐性职业素养内化主体的个人及组织,能对某领域的现象迅速、明确地抓住其重点和关键所在,从而形成创新的亮点。

职业素养意识范文第9篇

关键词:“90 后”;理工科大学生;职业素养;实证研究

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剧增,就业问题变得越来越严峻,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突出关注大学生的职业素养[1]。另外,目前接受我国高等教育的大多数是“90 后”学生,他们这代人受网络的影响,在现实中欠缺沟通能力、团队意识,心态浮躁,急功近利,与“70后”“80后”相比职业素养缺失[2]。并且,理工科大学教育偏重于技能上的培养,忽视人文素质及道德修养的培养。部分用人单位认为当今理工科大学生在职业素养上存在一定缺失,主要表现在工学结合不足、仪表不得体、不遵守职业规范、缺乏基本的职业精神等方面[3]。因此,现在“90后”理工科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最大困难不是成绩和知识的欠缺,而是职业素养的缺乏。目前国内有关大学生职业素养的研究主要针对某一个专业或高职院校、大学生整体[4-8]展开研究,而针对“90后”理工科大学生的职业素养缺乏全面系统的思考。因此,本文通过对“90后”理工科大学生(以成都X高校为例)职业素养的调查,了解目前“90后”理工科大学生的职业素养现状,针对问题寻求解决办法,为“90后”理工科大学生的自我发展和理工科高校的培养计划提出建设性意见。

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美国学者莱尔・斯潘塞提出了素质冰山理论:个人的素质就像水中漂浮的一座冰山,露在水上的部分只有1/8,是容易鉴别的显性素质,如学历、荣誉等;潜在水下的部分占冰山的7/8,是不易鉴别的隐性素质,如道德意识、道德水平、价值观念等因素[9]。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思想(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技能四个方面,前三项是在人一生中逐步完善的,是职业素养中最根基、最潜在的部分,而职业技能通过学习、培训较容易获得,是支撑职业素养的显性内容[10]。

职业意识是指人们如何认识所从事的职业以及对职业持何种观点,在本研究中用职业规划(X1)、职场状况了解程度(X2)两个观测变量测量;职业道德是所从事职业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修养与道德品质的总和,在本研究中用诚信状况(X3)、责任奉献精神(X4)、公平公正精神(X5)三个观测变量测量;职业行为习惯是指人们在所从事职业中反映出的行为表现,在本研究中用按职业规范行事(X6)、工作习惯(X7)两个观测变量测量;职业技能即指学生将来就业所需的技术和能力,在本研究中用沟通协调能力(X8)、自我管理能力(X9)、主动学习能力(X10)、专业技能(X11)四个观测变量测量。根据职业素养的概念内涵可构造“90后”理工科大学生职业素养结构方程概念模型,该结构方程模型存在如下假设:H1潜变量(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技能)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H2性别不同的“90后”理工科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存在差异;H3年级不同的“90后”理工科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存在差异;H4学生干部经验不同的“90后”理工科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存在差异;H5实习经验不同的“90后”理工科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存在差异。

研究方法

1.研究样本

本研究的被试来自成都某理工科高校“90后”理工科大学生,共发放调查问卷 240份,有效问卷212份,有效率达88%。具体而言,在性别构成方面,男女性别抽样比例分别占67.05%和32.95%;在年级构成方面,大一占32.95%,大二占43.18%,大三占17.05%,大四占6.82%;在有无学生干部经历方面,有的占55.68%,没有的占44.32%;在有无实习经历方面,有的占17.05%,没有的占82.95%,上述4个方面的抽样数据表明,总体而言,本次抽样比例较为均衡且有代表性。

2.数据收集与整理

本研究采取5点计分法,选择“非常符合”计5分,选择“比较符合”计 4 分,选择“中立态度”计 3 分,选择“不太符合”计 2 分,选择“非常不符合”计 1 分。反向题则反向计分。在本问卷调查中,得分越高说明当前“90后”理工科大学生职业素养越好,得分越低说明“90后”理工科大学生职业素养越差。

3.分析方法

运用SPSS19.0和AMOS17.0软件分析数据,分析方法主要包括描述性统计、可靠性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和ANOVA 分析。

模型检验与实证分析

1.描述性统计分析

使用SPSS19.0计算平均值和标准差。“90后”理工科大学生在职业素养上处于中等水平(3.5),这表明当前“90后”理工科大学生的职业素养还有待提高。从各个方面来看,“90后”理工科大学生的职业意识(3.29)、职业道德(3.34)培养还略显不足,职业技能(3.71)、职业行为习惯(3.67)培养较好。

2.数据可靠性分析

采用Cronbach a来检验问卷各项的内部一致性,当Cronbach a值≥0.70时,属于高信度。本问卷的信度为0.792,各项目的Cronbach a值也在0.69以上,因此问卷的可信度较高。效度采用主成份因子分析进行检验,KMO为0.771,且各因子的值也在0.6以上。同时各观测变量的因子负荷均大于0.5,且通过最大方差旋转法提取特征值,4 个因子均大于1。说明问卷测量的项目比较准确地反映了4个因子的特征。

3.验证性因子分析

本研究运用统计软件AMOS17.0对假设模型进行检验,模型整体拟合度检验从绝对拟合度(X2/df,GFI,RMR,RMSEA=1.982,0.863,0.042,0.106)、简约拟合度(PNFI,PCFI=0.528,0.594)、增值拟合度(AGFI,CFI=0.762,0.859)三个方面进行。虽然部分指标不是很好(由于样本数据较少),但是关键性的绝对拟合指标已经达到标准(卡方自由度比值为1.982<3,符合绝对拟合标准),表明该模型的拟合程度可以被接受,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4.假设检验和分析

H1检验。职业意识与职业道德相关系数为0.441,职业道德与职业行为相关系数为0.721,职业意识与职业行为相关系数为0.722,职业行为与职业技能相关系数为0.809,职业意识与职业技能相关系数为0.514,职业道德与职业技能相关系数为0.506,四个维度之间有较高的正相关关系,故假设H1成立。另外,观测变量诚信状况和专业技能对潜变量的影响系数分别为0.396、0.329,对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的贡献相对比较低,说明当前“90后”理工科大学生诚信状况和专业技能水平相对比较低;责任奉献精神对潜变量职业道德的影响系数高达0.948,说明当前“90后”理工科大学生责任奉献精神相对较好。

H2检验。男生和女生在职业素养总体水平、职业道德上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在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技能维度上,男生显著高于女生(P=0.009,0.013,0.034)。故假设H2部分成立。

H3检验。不同年级的学生在职业素养总体水平及各维度上并无显著差异(P>0.05),故假设H3不成立。但一年级学生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较高,四年级学生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技能较高。

H4检验。拥有不同学生干部经验的学生在职业素养总体水平、职业道德、职业行为习惯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有学生干部经验的学生比没有的学生职业素养总体水平高。在职业意识、职业技能维度上有学生干部经验的学生显著高于没有学生干部经验的学生(P=0.03,0.005)。故假设H4部分成立。

H5检验。拥有不同实习经验的学生在职业素养总体水平、职业道德、职业行为习惯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有实习经验的学生比没有的学生职业素养总体水平高。在职业意识、职业技能维度上有实习经验的学生显著高于没有实习经验的学生(P=0.047,0.034)。故假设H5部分成立。

结论与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得到如下结论:第一,“90后”理工科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可以从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技能四个方面进行评价。第二,当前“90后”理工科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处于中等水平,尤其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培养还略显不足。第三,当前“90后”理工科大学生的诚信状况和专业技能水平较低,责任奉献精神相对较好。第四,性别是影响“90后”理工科大学生职业素养高低的因素(尤其“90后”理工科女大学生职业素养偏低),年级对“90后”理工科大学生职业素养没有显著影响。第五,拥有不同学生干部经验和不同实习经验的“90后”理工科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均在职业意识、职业技能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依据上述研究,笔者从以下三个角度提出一些建议,希望能够对提高“90后”理工科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有所助益。

第一,加强“90后”理工科女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特别是注重女大学生职业行为、职业技能的培养。例如:邀请优秀女教师代表和优秀女大学生代表开展针对理工科女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选修课。

第二,建立立体化的职业素养培养渠道,开展多元化的职业素养培养模式,扩展多样化的职业素养培养内容,寻求专业化的职业素养培养人员:

一是理工科院校应开展多元化的职业素养培养模式,避免理论教学的枯燥无味。据访谈显示:仅有22.6%的理工科大学生对当前学校职业素养教育满意,有79.4%的理工科大学生认为课堂职业素养教育与实际要求并不相符。同时,还存在教学形式呆板无趣(54.6%)、教材陈旧脱离现实(44.3%)等问题。当前“90后”理工科大学生赞同的职业素养培养渠道包括到与专业相关的企业或实习基地实习,参与社会实践,组织与职业素养相关的讲座。多开设与所学专业相结合,顺应社会需求的选修课。职业素养培养模式包括角色扮演、游戏互动式、案例分析式和实战模拟。职业素养培养内容包括人际关系、说话艺术的指导、职业规范与要求、职业化心态(51.14%)、时间管理、职业形象、商务礼仪、如何从自身专业的角度去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规划等,逐步提升对现代职场的认知水平。

二是定期邀请与专业相关行业的资深员工(61.36%)或与专业相关行业的管理人员(56.82%)进行授课,不应仅限于专业教师和选修课教师。据访谈显示:“90后”理工科大学生认为教师对职业素养的影响最弱,虽然有47.3%的学生表示教师偶尔会提到专业素养培养,有72.7%的学生表示专业教师在专业实训过程中偶尔会进行职业素养教育,但他们认为与职业有关的指导不会寻求教师的帮助,其意见不够有力,因为他们没有经历职场的激烈竞争,没有相关的职业经验。因此,在“90后”理工科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上以学生自己重视为主,教师只需定期进行指导。

三是在设置职业素养培养课程的时间方面:有51.1%的理工科大学生认为各个年级都应开设,但应有不同的侧重点。大一年级的学生应侧重职业行为习惯的培养,结合填报志愿了解其职业方向并及时规划总结。大二、大三年级侧重职业意识的培养,研究历年的就业形势及学长、学姐的就业状况和现代社会的职场状态,同时加强职业技能培养。大四侧重职业道德培养,同时促进其知识转化为技能。

第三,净化社会风气,避免不良社会风气对“90后”理工科大学生职业道德的负面影响。社会环境是复杂的,但是我们能运用社会环境中各种资源为“90后”理工科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创造有利条件,树立正面形象,传递正能量。

参考文献:

[1]李纲.大学生就业能力与职业素养需求调研[J].新东方,2009(12):46-49.

[2]万晖,饶勤武.90后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缺失与重建研究[J].职教论坛,2011(34):76-78.

[3]陈巧玲,徐 敏,许志山.以就业需求为导向的工科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问题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4):142-144.

[4]谢天勇,赵凤梅.当前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必要性[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4(2):49-50.

[5]周华权.基于模糊数学的大学生职业素养评价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1):131-132.

[6]苏翔.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思考―基于学生工作案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4(4):131-132.

[7]王双金,孙秀艳.论“职业素养”及其教育途径[J].继续教育研究,2014(4):12-14.

[8]谢纳泽.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多维路径探析[J].职教论坛,2014(2):36-38.

[9]谢洪.运用冰山理论构建职业素质培养的完整体系[J].广西教育,2012(31):180-182.

[10]许亚琼.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综述[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6(2):17-20.

职业素养意识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导游专业;人才培养;职业素养

自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高职院校成为我国旅游人才尤其是导游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高职院校每年向社会输送大量的导游人员,为当地旅游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通过调查,目前在旅行社等相关行业就业的高职院校毕业生或接受过职业学校教育的人员占业内人数的45%以上,而且这个比例还在不断增长。可以预见,高职生将成为各旅行社的主力军。众所周知,导游处在旅游业的第一线,是旅游行业的窗口和形象,导游队伍职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旅游服务质量和旅游业整体经营水平。然而与近几年旅游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相对立的是导游职业的社会评价却在急剧下降,导游行业日益暴露出导游人员政治业务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服务意识和诚信意识较差、人文素养不高、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等职业素养方面的问题,已成为阻碍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此如何提高高职院校导游专业人才职业素养的培养是未来导游队伍建设的关键。

一、导游职业素养的内涵

笔者结合旅游业的性质和特点、旅行社行业对导游人才的素质需求,认为导游人员的职业素养应该包含职业意识、职业心态、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技能等五方面内容。

(一)职业意识

职业导游人员必须具备的职业意识有:政治意识、服务意识、服从意识、责任意识、诚信意识、市场和营销意识、奉献意识、舍弃意识、团队意识、创新意识、大局意识、计划意识、健康意识、危机意识、换位思考的意识等。

(二)职业心态

职业导游人员必须具备的职业心态有:积极的心态、认同自己职业的心态、主动的心态、自信的心态、终身学习的心态、包容的心态、一视同仁的心态、平等的心态、感恩的心态、抗挫折的心态、能吃苦的心态、竞争的心态等。

(三)职业道德

职业导游人员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有:爱国爱集体、爱家乡、热爱旅游事业、敬业、乐意为游客服务、情操高尚、作风正派、严于律己、遵纪守法等。

(四)职业行为

导游人员的职业行为主要是指导游人员对工作、对旅行社、对上司、对同事、对游客、对与旅游相关的合作企业、对自己等方面的行为规范。导游职业素养的成熟程度跟导游是否坚守这些职业行为成正相关。

(五)职业技能

导游人员的职业技能是导游工作岗位对导游人员专业服务技能的要求,主要有:能规范自己职业生涯、具备导游工作所必备的知识素养、独立的工作能力、善于与人打交道的能力、良好的导游能力、组织与协调能力、灵活应变能力、危机管理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等。

二、导游专业人才职业素养培养的现状

(一)导游专业人才教育中职业素养教育缺失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但也出现了诸如从“知识至上”转向“技能为上”的教育模式的现象,如高职院校导游专业教育过多的注重经济效益和企业经营方面的教育,忽视了人文教育;过多注重导游资格证考试的教育,忽视了学生导游职业素养养成的科学积累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积极提倡校企合作,却忽视了校企合作中学生导游职业意识教育等等。职业素养在学校的整个课程体系被边缘化,这恰恰也反映了高职院校的导游专业人才培养存在很多的不足。高质量的服务和设施是旅游业发展的优势所在,而培养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导游专业人才则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成功发展的关键。

(二)导游人员的继续教育制度落后

笔者通过调研发现,导游人员的继续教育问题突出,严重影响了导游职业素养的培养与成熟。第一,90%的旅行社没有建立健全导游人员培训体系,没有设立专门的培训部门和人员负责对新导游入职或日常的培训工作。旅行社管理者大多抱怨学校教育或培训不到位,但却没意识到高素质的导游人员的培养,行业企业提供的环境是其成长的关键。现实中,导游专业学生在校期间通过了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后,进入旅行社之后主要从事旅行社的导游工作,接受一些简单的业务培训,如导游词讲解、跟团锻炼,而旅行社对企业文化、规章制度、职业素养、团队的服务技巧的培训不重视。第二,旅行社行业主管部门对导游人员疏于管理,注册导游每年参加旅游行政管理举办的年审培训,只要交纳了年审费就可以顺利通过年审。培训内容与学校所授课程类似,导游参加年审的积极性低。第三,导游人员终身学习的观念没有形成,85%的导游人员忽视对自己职业生涯的规划,对导游工作的经验总结不足,机械地重复带团工作,影响自己导游服务品质的提升,也影响了旅行社和地区品牌导游的养成。

三、完善导游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路与对策

(一)努力提升导游职业的社会地位

高职院校是导游职业素养培养与形成的起点,更需要全行业全社会共同关注扶持导游专业人才的成长。导游职业社会地位的提高与导游人员职业素养的提升是相辅相成的。

第一,政府、主管部门和旅行社要重视并重新评估导游岗位和其职业能力,要意识到导游在工作过程中责任重大,因此只有健全导游的社会保障制度,推行公开合理的小费制度和考核机制,让导游人员有能力有信心来承担责任,并提高导游服务质量。

第二,旅游主管部门应充分利用媒体力量,普及旅游知识,公布旅游信息,引导国内游客理性消费和自我保护;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多报道优秀导游的模范事迹,重塑导游的正面社会形象,教育游客尊重导游服务人员和熟悉、接纳小费制度。

第三,旅行社企业应该高度重视导游人员,尊重并热爱导游人员。摒弃旅行社之间低价恶性竞争,推行健康有序的市场竞争机制,避免以减少导游待遇来降低经营成本,使导游人员有信心做到爱岗敬业、爱企业,与行业企业发展共进步。

(二)创新导游“领班”型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设置

教高(2006)16号的精神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导游专业要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职业素养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为目标,以旅行社企业导游岗位的职业能力为主线,创建并实施“领班”型人才为模式,进行课程优化设置,比如可构建紧紧围绕职业素养的人文素养、职业能力、拓展潜力的三大模块课程体系。摒弃旅游企业部门负责人、导游眼睛只盯着游客的钱袋子的陋习,培养学生诚信、热爱旅游事业的职业操守,重视人文素养、拓展潜力对导游职业素养形成的重要性,如在一般的思想政治和职业礼仪教育基础之上,可以开设专业认知、企业文化培育、角色体验、野外拓展与团队合作、不同团队的导游词编写、人际沟通与交往、商务谈判、危机管理、消费与服务心理等课程,并贯穿于整个“领班”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全过程。

(三)建立名副其实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教师是强教之本,是课程包的开发者,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教师授学生以“渔”,其本身必须具备“渔”和授“渔”的技能和素养。因此培养职业素养高、技能过硬的导游人才,要求打造一支名副其实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双师型”师资队伍由学校的教师和校外企业的兼职教师构成,进行基于“领班型”人才养成和工作过程的有效教学。校内教师的“双师”素质不仅仅只停留在口头上,要下企业进行一定时间的实践锻炼,要求常战常总结,真正了解企业需要什么,人才培养缺什么,并开发针对性的课程,服务于教学。抓住校内教师的特点进行有效地培训升格,如30岁左右的年轻骨干教师是重点,肯学肯干肯奉献,创新能力强;40岁左右的教师学习动力不足,喜欢安逸,不敢尝试下企业,可他们又是教学力量的核心。高职院校应建立完善有效可行的挂职机制,提高“双师”的素质。

(四)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内涵

为了加强导游专业人才职业素养的培养,高职院校应在课程实践教学、顶岗实习、与各个旅行社或旅游公司签订校外实习基地、实习协议、订单培养等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内涵,如教学过程中与合作企业共同开发课程、真实聘请企业方员工一同担任相应课程的教学任务、开设行业与企业文化课程、增设能提升导游专业人才职业素养的讲座、活动、实践或微型课程等,使培养的学生能真正符合市场及企业的需要。

(五)构建导游队伍的继续教育制度

构建企业、主管部门、学校“三位一体”的导游人员继续教育制度。第一,旅行社企业建立一套比较完整的员工培训体系,设立人力资源部门和专人进行负责。对在职员工和新入职的导游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培训内容可涉及旅游业发展趋势、企业文化、当地风情、导游词讲解与编写、团队操作与管理、职业生涯规划等。第二,主管部门要发挥对导游人员的监管引导作用,严格执行导游人员的年审制度,培训内容要跟上行业、市场变化的节奏;监督旅行社对导游人员的培养与管理,深入了解高职院校学生导游培养,为企业和学校搭桥。第三,高职院校对毕业生跟踪调研,了解毕业生继续教育方面的实施情况,并与合作的旅行社、主管部门积极商讨制订导游人员继续教育的培训内容、形式与方法,推进导游人员职业素养的养成与稳定。

参考文献:

[1] 黄华,等.“5.12”地震后对我国导游队伍建设的新认识[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3):56-57.

[2] 侯伟红.导游素质现状及对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5):231-232.

[3] 许亚琼.职业素养:职业教育亟待关注的课程研究领域[J].职业技术教育,2009,(19):49.

[4] 刘永滨.对开展职业素养教育的几点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09,(11):157-158.

[5] 周红雨.谈完善高职导游专业培养模式[J].辽宁高职学报,2003,(3):76-77.

[6] 魏凯.高等职业教育导游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7,(4).

[7] 顾翼炎.浅议职业学校导游专业的特色教学[J].考试周刊,2008,(21).

上一篇:艺术文化管理范文 下一篇:文化营销专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