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课程改革考察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21 07:29:55

英语课程改革考察报告

英语课程改革考察报告范文第1篇

Abstract: In the era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information explosion, the importance of English is more and more highlighted. Training high level English talents is the key of English teaching. And demand analysis is an important factor in teaching of English.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demand analysis, this article investigated the English learning situation of the students of a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university by adopting the combination of questionnaire and interview method to analyze the students' English learning situation. This article discusses English learning demand from five aspects: students' English background, motivation and difficulties of learning English, the attitude towards the teacher’s teaching way,English learning situation and college English curriculum reform.

关键词:需求分析;英语学习;理工科

Key words: demand analysis;English learning;science and engineering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2-0193-03

0 引言

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的时代,英语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这样一个时代里,高校如何培养高水平英语人才的话题越演越激烈。2014年,第四届全国大学英语院长/系主任高级论坛上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王守仁教授强调大学英语教学是为了更好满足学生的需求。与会的另一位知名学者、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秦秀白教授也强调大学英语教材改革必须满足学生的需求。如此看来,满足学生需求的英语教学显得格外重要。本文基于需求分析来探索理工科学生对英语课程的需求情况。

1 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又称需求评价,由Richterich于1972年首次提出。需求分析旨在满足外语学习者在未来的语言使用环境中的交际需求(余卫华,2000:20);而Jack C.Richards认为需求分析是收集学习者需求的过程。关于需求分析的定义,Munby(1978)认为语言课程中的需求分析是为了符合不同层次不同学习目标学习者的需求。而语言学家Ellis(1994)提出需求分析是获取详尽学习者需求的有效方式,学习者使用该种语言的特定目标:语言的哪一方面需要掌握、起始水平和目标水平。Brown(1995)则强调需求分析在课程设计中的基础性作用。毫无疑问课程设计中的需求分析是为了满足学生的需求。

2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来研究理工科新生的英语学习需求。作者采用问卷和访谈的形式来收集信息和数据。问卷首先对受试者的个人情况调查,如年龄、家乡、高考英语成绩、学习英语成绩。问卷主体涉及17个问题,其中有16选择题和1个问答题。问题1-3为背景问题(英语基础如何、英语学习中最弱的项目和语法中最弱的项目)、4-6关于英语学习的动机和困难(学习英语的目的、英语学习的难处和平时英语学习情况)、7-12关于教师和教学材料(期冀教师上课使用的语言、授课方式、授课内容和教材的难易度和有用性)、13-15关于学生业余英语学习(期冀英语课程、课后英语学习时间和途径)、16-17关于学生对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态度(期冀大学英语开设课程和对大学英语改革的看法)。研究对象为云南某理工科院校大一新生,总共发放120份问卷,回收问卷103份,其中有效问卷87份,并对其中15人进行了访谈。数据分析采用科学统计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3 结论

3.1 背景 受试者中约67%来自云南本省,而剩下的33%主要来自中东部地区(仅有一名学生来自西部宁夏)。调查发现,云南学生的高考英语平均成绩与中东部学生有一定的差异,据调查显示云南英语平均成绩95.06,中东部学生109.41。从学习年限上来看,云南学生的英语学龄绝大多数在6年,也就是说学生从初中才开始接触英语,而中东部地区的学生则拥有10-15年的英语学龄。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其英语成绩产出有一定的关联。Lenneberg(1967)提出语言学习的关键期建设(CPH),强调语言学习的关键期为2岁到13岁,超过这一年龄,将会是低效的语言学习。Dekeyser,Ravid&Alf-shabtay(2004)曾指出十岁时习得词汇和句法的最佳年龄。根据几个学者的观点,云南学生英语成绩的低产出可能与其开始学习英语的年龄有关。

3.2 动机和困难 大学英语学习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能力(陈克衡,1988:59)。2007年版《大学英语课程标准》中强调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调查研究显示:52%学生学习英语是为了以后更好的就业;22%学生是为出国做准备;19%学生为考试而学英语;7%学生为了自己的兴趣而学。

大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动机是为以后工作生活提供一个工具(周燕、高一虹,2009:117)。与调查结果显示一致,大学生学习英语更多的是为了以后的工作。

通用英语(EGP)和专业英语(ESP)是近年来大学英语改革的焦点(蔡基刚,2004:24)。专业英语这一概念于1987年由Hutchinson和Waters提出,指英语教学和学科、就业相结合。调查研究显示,大学生对于通用英语和专业英语的需求上,67%的学生趋向于专业英语教学,11%认为基础更重要,而22%则认为无所谓。

关于这一问题,章振邦教授(2003)和程雨明(2004)皆认为在具有高英语水平能力的基础上开展专业英语教学。然而针对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2007年版《大学英语课程标准》中把大学英语分成必修课和选修课:综合英语1-4为必修英语;专业选修英语课。这一措施为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提供了便利。基于此,笔者认为大学英语课程应该必修英语课程和选修英语课程相结合,为学生提供多方面的需求。

语言是一个复杂的现象(绍华,2005:1)。英语教学包括语言、词汇、语法、句法、听力、写作、文化等等。问及哪一部分最难学,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答案。调查研究显示:32%认为语法难学;14%学生认为词汇;21%学生认为听力;24%认为口语;9%认为其它。

英语语法与中文语法具有显著的差异。在时态上,英文句子有时态的区别而中文的句子无时态(杨静怡,2008:27)。这也是中国学生学习语法的难点之一。在交谈中,学生表示希望能够增加语法、听力和口语的训练。英语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注重中英的差别,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英文文法。

3.3 教师和教材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当组织者、引导者、评价者、促进者和参与者的作用(杨华堂,2006:23)。在课堂教学中,研究调查表明:78%的学生希望老师上课中英文结合授课;16%学生希望英文授课;6%则希望中文授课。而对于教室上课方式,73%学生希望师生互动式课堂模式,25%学生希望教师直接主导讲授式,仅有2%学生认为以学生自我讲解的课堂模式。

采访当中,受试者表示教室上课课文阅读时采用英文,而讲解时基本上偏向于中文,他们希望能参插简单的英文讲解;而对于教学方式,教师喜欢直接陈述而间或提问学生,受试者希望能参插更多的师生互动形式。

当前该校采用的是新世纪大学综合英语系列书本,本文对该书籍对该校生的难易程度和有用性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发现:19%学生认为该系列书太难,74%学生认为该系列书籍难度系数适中,而7%学生认为该系列书本比较简单。另一项调查研究显示:14%学生认为该书有用;52%学生认为无所谓有用没用;而22%学生则认为该书没用。

研究调查表明绝大部分学生认为该系列书籍难度适中,这符合Krashen的输入假设(Input Hypothesis),他认为学习者习得的最佳可理解性输入应该不能太难或太容易,太难易于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太容易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性(胡壮麟,2008:207)。而对于书本的有用性,其与秦秀白教授在全国第四届大学英语院长/系主任会议上的发言相悖,秦教授强调该系列书籍是以学生为主导。文秋芳教授(2014:1)指出了其原因:无论怎样改,社会和学生似乎对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满意度都没有明显提高。原因有二:一方面国家对大学生英语水平的要求愈来愈高,另一方面不少学校在想方设法压缩大学英语课程的学分和学习周期(蔡基刚,2012;王守仁、王海啸,2011)。采访中,受试者强调其觉得专用英语更适合他们以后的工作,对他们来说更有用。因此,教师要在学习生活中转变其观念,可以让有能力的学生学习专用英语,但必须摆正态度,通用英语是基础。

3.4 自主学习 教育是教与学的结合。教师负责教学,学生的责任是学习,也可以说是自主学习。江庆心(2006:12)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的实质,就是教师帮助学生不断强化自主学习意识、养成自主学习的行为习惯并高自主学习能力的师生互动过程。本文从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和自主学习内容入手进行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表明绝大部分学生每周英语时间在10h以下。而这其中,他们绝大部分时间花费在教科书的掌握上,这一数据与石进芳老师(2014)基于理工科学生英语学习的研究一致。石老师采用元认知策略训练来研究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并取得一定成效,在此,笔者认为该理工科学校教师可以借鉴石老师的研究成果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成效。

3.5 大学英语课程改革 专用英语(ESP)能否替代通用英语(EGP),这是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争论最为激烈的问题之一(文秋芳,2014:1)。文老师指出当前存在两种观点:专用英语替代通用英语教学与专用英语与通用英语教学相辅相成。文老师本人更倾向于后者。本文从大学英语课程是否需要改革以及如何改革两方面入手来调查研究。

44%学生认为大学英语需要改革,在他们看来大学英语需要改革,需要以就业为导向,与他们的专业相结合,在此,如笔者在3.3中提到的那般,教师应当帮助学生摆正态度,有能力的学生可以选择学习专用英语选修课来提高自身能力。

4 结语

需求分析是大学英语课程发展中的核心问题。本文以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以定量分析方法,采用科学统计法来分析理工科学生英语学习需求。从理工科学生的英语水平、英语学习动机和困难、教师教学方法和教材的需求、自主学习情况以及对当前大学英语课程改革态度5个维度入手。

大学英语改革是现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热点,然基于文秋芳老师(2014)的研究,结合该校学生的英语基础,专用英语并不适合他们的必修课。建议采取通用英语必修课和专用英语的选修课相结合的方式求,基于通用英语为基础英语课程,针对不同层次和不同英语学习需求的学生多方面开设英语选修课程,满足学生的多层次需求。同时要提高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大学英语课程改革聚焦于自主学习(江庆心,2006:15)。古人云:师父领进门,修行在自己。因此,自主学习是提高自身英语学习的关键,笔者认为大一学生处于高中和大学的衔接点,教师应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自主学习模式。学生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同时,应该多方面多维度的扩充其英语知识面,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无论大学英语改革与否,帮助学生端正英语学习态度、引导其英语学习自主性是大学英语教师刻不容缓的责任。

参考文献:

[1]Brown,J.D. The Elements of Language Curriculum: A Systemic Approach to Program Development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DeKeyser,R.,Ravid,D.,&Alfi-shabtay,I.,(2004). Age effects in Russian immigrants acquiring English or Hebrew.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Applied Liguistics, Porland, OR.

[3]Ellis,R.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4]Hutchinson, T. & Waters, A.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5]Jack C.Richards,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Language Teaching[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8.

[6]Munby, John, Communicative Syllabus Design[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8.

[7]Lenneberg, E.(1967).Biological Foundations of Language. New York: John Wiley.

[8]Richterich,R.A Model for the Definition of Language Needs ofAdults Learning a ModernLanguage.Strasbourg :Council of Europe,1972.

[9]蔡基刚.ESP 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J].外语界,2004(2):22-28.

[10]蔡基刚.从统一性和规范性到个性化和多元化[J].中国大学教学,2009(3):82-85.

[11]蔡基刚.中国大学英语教学路在何方?[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12]陈克衡.对“大学英语教学目的”的理解[J].教育与现代化,1988:59-61.

[13]程雨民.入世形势下的外语教改[J].外国语,2002(6):10- 12.

[14]戴炜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教学“一条龙”[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5):322-327.

[15]韩宁.英语自主学习能力调查与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4(1):102-10.

[16]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7]华邵.语言经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8]江庆心.论教师介入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J].外国语,2006(2):10-15.

[19]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0]林德华.中国学生英语写作中的从句错误――一项基于语料库的研究[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3):49-52.

[21]龙献平,刘喜琴.大学生英语语法学习观调查及其对语法教学的启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6):28-30.

[22]卢仁顺.“输出假设”研究对我国英语教学的启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4):34-37.

[23]石进芳.网络环境下理工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一项基于元认知策略训练的实证研究[J].中国外语,2010(2):63-67.

[24]王守仁,王海啸.2011.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方向[J].中国外语,(5):1-5.

[25]王守仁,坚持科学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观[J].外语界,2013(6):9-13.

[26]文秋芳.大学英语面临的挑战与对策:课程论视角[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2(2):283-292.

[27]文秋芳.大学英语教学中通用英语与专用英语之争:问题与对策[J].2014(1):1-5.

[28]徐杰舜,吴政富.云南省民族教育政策考察报告[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7:12-16.

[29]杨华堂.英语教师的中介作用[J].外语界,2006(2):23-29.

[30]杨静怡.中英文的部分差异浅谈英语学习[J].职业技术,2008(1):27.

[31]余卫华.需求分析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20-23.

[32]章振邦.也谈我国外语教改问题[J].外国语,2003(4):1-6.

英语课程改革考察报告范文第2篇

为丝绸之路文化的研究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而努力

――在2008年年会上的致辞/周俭3-5

丝绸之路文研究中心2008年年会论文专辑序/王景慧3-6

崤函古道交通线路的形成与变迁/李久昌3-7

丝绸之路西安至泾川段线路研究/赵斌3-22

陕西凤翔境内古丝绸之路考略/杨曙明3-26

丝绸之路之陕西、甘肃中东部线路的形成与发展/李健超3-31

丝绸之路陇右南道陇山段的交通路线/雍际春苏海洋3-33

唐代河西走廊交通道路考/李并成3-36

丝绸之路青海段交通线综考/苏海洋雍际春3-39

丝路葱岭道初步调查/王炳华3-43

环境对古代都城选择的影响

――以汉、唐时期西安地区为例/芦佳洁3-52

简论唐代丝绸之路的前后期变化/袁黎明3-57

北宋时期西北地区民族分布与交通格局的改变/杨方方3-62

明清陕甘交通道路的新发展与丝绸之路变迁/张萍吕强3-67

民国时期甘肃的道路建设与丝绸之路变迁/梁坤3-76

塔里木河下游地区交通变化所反映的历史环境变迁

/韩春鲜肖爱玲3-81

五代、北宋时期陆上丝绸之路输入品辑考/杨蕤3-87

丝绸之路植物交流探源/郭风平郭新荣王立宏3-98

丝绸之路上的佛教石窟/介永强3-105

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个具有特区性质的城区――大唐西市

/吕琳吕仁义3-108

明南京城和西安城建城比较/周俊玲董艳3-110

青海大通县明代长城敌台刍议/闫3-113

关于丝绸之路国际旅游线路开发的思考/吕琳吕仁义3-117

唐乾陵申遗依据与对策初步分析/刘军民3-120

张雷震:大美新疆成就的魅力画家/汪志杰3-128

考古与考察

秦西垂陵区出土青铜器铭中的“秦子”问题/祝中熹1-5

明故进阶镇国将军、都指挥同知张贵墓志铭考释

/马顺平 穆朝娜1-11

平凉市崆峒山宝塔概述/宋钢1-14

郑振铎1957年甘肃行记暨敦煌考察报告/王睿颖 刘进宝2-50

吐鲁番契约所见汉字大写数字的起源/董永强2-54

勤政爱民开元盛世

――唐长安兴庆宫勤政务本楼研究/窦鹏2-56

对甘宁青三省区考古成果的一次回顾

――评《甘宁青考古八讲》/邵明杰2-59

阿房宫及其规模考/项福库2-61

秦亭新考/王文斌2-63

青城镇古建筑概述/李全武2-64

敦煌两关丝路杂谈

――以阳关博物馆成立五周年暨《敦煌诗选》出版座谈会发言为中心/初世宾4-5

甘肃张家川史前文化遗址及相关问题考/ 王文斌4-15

晋西奏乐画像石分析/刘宇统 刘文进4-17

铁笼山地理位置考/包鹏4-20

献文帝与云冈石窟/员小中4-23

孔子秦州弟子考/魏红霞4-25

尉迟迥与拉梢寺大佛/杜斗城5-5

百年来简牍出土数量新统计/孛鹏旭5-8

浅析中国古壶游戏/王义芝 宋琪5-11

白杨林黄河岩画考/刘再明5-12

陶公新建昌马河大桥碑记考释/吴浩军5-15

成县杜甫草堂刘埘刘诗碑考/蔡副全5-17

宗日遗址石棺葬文化族属探讨/闫 徐红梅6-21

静宁州庙学建修述略/王科社6-25

甘肃山丹境内明长城遗存及勘察保护/韩建成6-30

北魏“飞人”杨大眼奔跑速度考证/蔡副全6-34

丝路秦陇道天水古城略考/张婷6-37

金冕墓志铭考析/张有财6-39

从考古看丝绸之路祁山道的形成/苏海洋雍际春7-5

河西公与莫高窟/李茹7-9

浅析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中的太阳崇拜/裴蕾7-14

张家川县南川宋墓研究/李雪峰7-17

简论临沂汉画像石的题材内容/周晓莉7-21

北石窟寺研究成果述论/崔惠萍8-34

楼底村1号窟与王母宫石窟稍细密并行线衣纹考察/夏朗云8-39

唐临与龙门石窟291号窟/朱佩8-43

唐会州及其属县、关口考/孙长龙8-45

靖远黄河古渡口考证/刘永胜8-48

“渭之间”与“渭之会”

――兼议对《史记》的态度/祝中熹9-5

成纪城古址及其周围环境考/王仲宪9-11

关于墓志形制的几个问题/刘天琪9-14

元代青花瓷与景德镇/朱亦梅9-18

浅议炳灵寺石窟释迦、多宝造像/丁万华黄平9-20

周道始兴秦“豳”说补缀/侯丕勋10-5

齐家文化经济形态探讨/宋燕平10-9

论曾侯乙编钟与编磬/杨晓东10-11

居延汉简《相宝剑刀》册研究综述/韩华 狄晓霞10-13

陕北神木大保当汉画像石形质初探/邱楠 梁昭华王轶峰10-17

简论甘肃境内长城墙体类型/潘玉灵梁建宏10-21

从甘肃出土文物重新认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尤宝铭10-25

动物纹艺术与欧亚草原之路/晁舸11-5

浅析卢文在鄯善地区流行的原因/张秀萍11-11

天水市王家新窑宋墓相关问题初探/庞耀先庞萍11-14

略论西夏天盛元宝钱币版别及武威西夏钱币考古的重要价值

/于光建张吉林 黎大祥11-19

长城工牌考释/张晓东冯庆11-22

甘肃考古发现的汉、魏时期伏羲、女娲图像/赵莉11-24

炳灵寺第138窟壁画加固与修复/唐正宪 刘亨发11-26

咸阳古渡遗址出土的隋唐佛教造像/王一名11-28

悬泉汉简中有关西域精绝国的材料/张德芳12-5

从敦煌吐鲁番文书看唐前期的均田制/张升森12-8

吐鲁番出土文书词语新考三则/董永强12-11

马家窑彩陶艺术的和谐之美/李晓阳12-13

法生造像碑初拓本简释/张萍12-16

清代太平关银锭考释/王一名12-19

毛词《沁园春・雪》发表过程新考/王猛龙12-22

史前文化

彩陶与中华文化的起源/李清凌2-23

论原始彩陶的装饰纹样及其审美特征/吕玮李东风2-26

浅探马家窑文化彩陶艺术/周建2-28

边疆史地

古代红河地区的交通开发与中越贸易/范淑萍1-17

明代肃镇军政杂考

――以《肃镇华夷志》为主/高启安 邰惠莉1-20

浅谈羁縻制度对广西地区经济文化的影响/缑广则杜宗景1-24

史地研究

近年来明清社会救济研究述评/黄兆宏 姚延玲5-35

汉武帝对归汉匈奴的安置及作用/赵新正5-41

党中央和兰州“八办”对西路军的营救活动/孙轶5-43

从对华空中援助看战时中美关系/高薇薇5-45

汉唐丝路驿站小考/董艳6-41

郑和与海上丝瓷贸易/张海博6-46

吐鲁番租佃契约研究/尚辉6-49

论杨一清的吐鲁番朝贡观/李海盈6-52

民国时期甘肃省灾荒研究述评/杨洪远6-54

试论武威在西夏王朝的历史/于光建张吉林7-23

鼓吹乐起源之辨析/于雨琴7-26

明清以来白银地区儒家文化教育发展因素分析/肖生禄7-30

魏晋十六国北朝西北各政权的人才兴国/李清凌9-23

从线性模式理论视角论羊报的信息传播 /杨公成9-29

红色文献资料综述/赵莉9-31

历史研究

前凉的治国与儒学思想/陈林军10-28

陕甘宁边区对刘志丹的宣传和歌颂/赵 莉10-30

甘肃近代商业和商人的兴起及特点/邓慧君11-30

试析红河地区传统交通的兴起与发展/范淑萍11-34

浅析赵国灭亡之原因/孙乾博11-36

唐代盐务政策在山东地区实施情况述评/陈海军11-39

清代甘肃的义学/黄兆宏12-24

宋初景德镇青白瓷来源及分布研究/江凌 詹嘉12-26

唐蕃古道上的茶马重镇――洮州卫城/陈秉仁12-29

西北史地

北宋时期陕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杜林渊祁远虎段熔2-30

谢觉哉与陕甘宁边区“三三制”政权的建立/马廷龙2-35

汉代甘肃河西地区农作物浅述

――以历代出土汉简为例/班睿 韩华2-37

陇南市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李恒2-44

近代甘肃集市研究综述/张世定8-51

党项人与其铸造的铁质钱币/陈之伟张秀莲8-55

甘肃农垦在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的挑战与对策/包会存8-57

张家川县民族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张杰 陈黎明8-59

敦煌学

西北师范大学与敦煌学/尚辉2-46

论敦煌艺术在现代再生的张力/魏学宏2-47

文化论坛

汉赋中的服饰描写与汉代礼乐精神/郑煦卓1-27

论余怀《余子说史》的遗民情怀/钟继刚1-35

论青藏地区传统文化的特征/张建英1-37

读图时代的视觉文化及其社会影响/黄建军1-40

世界文化遗产视野中的锁阳城遗址/李并成2-5

从文化起源看中西伦理差异/马忠2-8

从“无咎”到“难养”的小人

――记《诗经》时代和《论语》时代的“小人”/肖从礼2-13

保护中华古籍维系文化根脉

――关于古籍保护的现状、难题及措施分析/刘伟红2-15

试析六尺巷遗址的历史渊源、文化精髓及现实意义/吴玲2-18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吴琼2-20

简论丝绸之路甘肃段物质文化遗产/李勇锋4-38

从象物传承看图赞的形成

――兼谈早期汉文化的传承方式/娄博4-42

大土苗族自然崇拜的生态效应与文化内涵初探

/江兴龙吴正彪张明珍吴昌龙4-46

试论剑在其发展历程中的文化表达/李然4-49

中国节庆文化审美透视/陈庆莲4-51

大众文化背景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王文 贾志斌 黄长军4-54

丝路遗产与维吾尔木卡姆传承/艾娣雅5-19

改变自然与人文面貌的中外植物文化交流/郭风平 郭新荣 王立宏5-21

中国饮食文化塑造的国民性格/王雨5-30

国家图书馆讲座及其作用/蔡萍5-33

嵩山历史建筑文化的审美守望/高天星6-5

先秦孝观念的历史演进/解娟娟6-12

试析柳公权书法思想中的禅学趣味/孙俊红6-14

浅析哈萨克民族的数字文化观/佟菲菲6-16

东莞群众文化的发展现状及趋势/连国栋6-18

先秦道家生死观的主要特点/郑国玉7-33

论《吕氏春秋》“贵公”思想对立党执政的借鉴意义/李小龙7-36

中西方大学校训的价值取向比较/巴永贵7-39

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与保护/尤宝铭8-61

藏传佛教复兴的社会原因初探/俞春荣8-64

考评:东莞基层文化建设的有效探索/申明鹤8-66

墨子国家观浅议/吴雅彬9-37

中庸与中道之比较/吴培红9-40

佛山祖庙北帝诞庙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高宇峰9-42

东莞基层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发展对策/曹黎俪9-46

浅析地方电视台新闻的本土化、故事化战略/吴卉9-48

汉代儒家统治思想及其对汉赋的影响/郑煦卓10-32

浅析儒、道互补的社会基础/孙婷10-37

应劭《姓氏篇》的产生背景及辑本状况/漆子扬10-39

《山海经》研究成果概述/张国平10-43

《西夏物质文化》书评/商明惠10-45

山丹地域文化及其形成/张乐10-47

儒学与中国文化软实力/屈永刚魏乐仪11-51

对《汉书・地理志》的几点认识/高小强11-55

丽江古城:是“商城”还是“殇城”/纳适11-57

浅议意大利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文明的崛起/张行11-60

论致良知与慎独

――兼论刘宗周对王阳明后学之修正/王 娜12-31

西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立法与少数民族文化认同/穆永强12-34

略论宗教文化的崇拜信仰对藏传佛教信仰和习俗的影响/马真福12-36

略述回族建筑对中华文明的贡献/马晓明12-39

试析新闻业的社会效益

――以党报为例/石培龙12-41

宗教文化

宗教观念,犹太艺术的原始规范/姜焕文1-43

宗教文化及其特征与功能/彭无情1-48

甘谷大佛――石窟雕塑艺术中的瑰宝/李亚太1-51

丝路中段巴克特利亚王国的希腊化艺术/沈爱凤2-68

浅谈炳灵寺第四窟明代壁画/赵雪芬 高庆军2-71

浅论临夏拱北建筑艺术/张有财2-74

耶稣与犹太教嬗变/姜焕文5-48

对女传教士慕拉弟的理性思考/寇润平 朱龙5-54

浅议藏传佛教艺术中的金铜造像艺术/李雪扬5-59

民俗文化

天水南宅子古民居的装饰艺术特色/董智斌1-53

浅谈陇南民间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纳康艳1-56

周城扎染技艺及其现状分析/董荪 郭凯1-57

室内家居设计中的风水观/ 海妙1-60

甘肃镇原县民俗文化资源开发SWOT分析

/刘学莘 宋魁彦 赵中元 张彤烨5-62

庆阳民间剪纸艺术现状考察报告

――以剪纸大师祁秀梅为例/马万军5-65

天水古民居南宅子的审美意蕴/薛灏5-68

谐音现象与民俗文化/邬继霞5-70

浅谈东乡族民间故事/周方圆7-43

新疆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族婚俗探析/薛洁7-46

试析土族服饰的审美意识/吕红娇7-48

碛口古镇民居建筑――窖洞的中国建筑艺术精神/陈强7-51

陕北窖洞民居的当代价值及其保护利用/周俊玲8-69

仪式与功能: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元宵灯场/李惠芬8-73

甘肃洮砚及其艺术特色/周晶8-75

甘肃影戏民俗及其文化内涵/路尧11-63

浅述武山旋鼓及其民俗文化内涵/张建龙11-67

凉州民间花灯艺术调查/王斌11-69

民族文化

彝族早期葫芦图腾阐释/陈飞鸿10-50

伊斯兰文化在构建当代和谐社会中的价值/马晓明10-52

旅游文化

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理性选择: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高邓华陵1-61

旅游地形象设计与推广策略研究

――以甘肃省为例/李巧玲1-67

浅论城市生态规划/丁伟钧胡敏1-70

二战后日本入境旅游业发展述评/ 马歆星1-72

丝绸之路区域旅游合作空间开发模式选择/梁雪松2-101

新疆库车旅游资源开发思考/董良泉2-103

兴义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易青松4-82

SWOT分析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

――以重庆万州区为例/郭仙芝4-84

西部民族体育文化在旅游产业链中的定位思考/马兴胜5-72

重庆民族地区城乡统筹中旅游经济的开发/刘永丹5-74

文物旅游资源保护简论/王媛媛6-57

陇西牡丹之特色及产业开发/梁宗文6-59

酒泉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旅游发展刍议/李永红吴浩军6-62

武威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王守云6-64

新疆沙漠旅游及其开发研究/康媛媛6-66

论新疆旅游商品市场的开发/路月雷高炜吴淑琴6-68

浅析丝绸之路旅游文化/刘博7-54

浅论肃北县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韩梅吴浩军7-57

浅析会宁红色旅游文化产业/徐长峰7-60

丝绸之路国内段旅游合作与开发/马耀峰8-5

联合国与丝绸之路/邹德浩8-11

丝绸之路旅游资源开发的战略与对策/申培德8-13

丝绸之路文化与旅游产业/董建国8-17

关于丝绸之路旅游与区域合作的思考/张文8-21

论中国旅游标志的新称名及文化象征意义/杨鉴8-23

挖掘藏区旅游资源服务旅游经济发展/次多8-27

藏族民俗与生态保护/尕藏才旦8-29

西安丝路文化旅游开发的基础和可行性分析/陆清8-31

甘肃旅游业立体开发模式新构想/张天顺卢海峰莫兴邦9-51

信息化助推旅游产业现代化/申培德9-54

国内旅游研究方法的方向:从理念阐释到理论实证/刘扬12-43

人文类旅游景点的引导体验导游讲解初探/杨晓君刘丽娟12-46

甘肃省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发展现状研究/杨波12-48

甘肃旅游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对策分析/郝希亮12-51

文学与语言

迢遥秦陇旧家山

――南宋诗人张的籍贯、生平及诗作略论/任遂虎2-76

论敦煌诗人笔下的敦煌风貌

――由敦煌诗歌残卷谈起/王莉2-79

抗争边缘化的命运

――试论《简爱》与《藻海无边》中的女性主义观点/刘卓2-82

英汉互译中因文化差异而导致的翻译不完全对等现象/杨茂华2-85

动物比喻的翻译在英汉翻译教学中的实践/张慧婷2-87

“很+名”研究综述/何艳萍2-88

《兰亭集序》的哲思/汪海峰4-58

秋日的别样情怀

――《双调忆王孙》与《晨曦比以往更柔和》的对比与赏析/慕玮4-60

1989~2008年中国文人骚客札记文学中的越南形象/陈建4-62

韩礼德式衔接在话语分析中的重要性及应用/袁憬4-65

《潜研堂诗续集》有关甘肃诗人邢澍的几首作品/漆子扬5-76

理论到欣赏实践的中介

――简评胡山林先生著作《文学欣赏》/刘军5-79

不同的故事相同的命运

――简析海丝特与叶二娘的悲剧人生/龚凌燕孟欣5-81

山西大同方言四字格的贬义性与其结构的关系/李丽平5-83

语法通则与词语的变异使用/杨晓琴5-85

《广韵》屋韵字上古韵部考/高天霞6-78

略论萧红小说的“女性关怀”/丁菊茸6-82

“燕”与“雁”的诗语意象分析/李博昊6-85

李梦阳复古理论中的“格调”与“真情”/邓雅心7-79

李益及其边塞诗/王金香7-81

从宋江身上的反讽看《水浒传》的严肃意义/徐军新7-83

追逐风追逐太阳

――俄罗斯象征派诗人巴尔蒙特及其诗歌主题/郭小芳7-85

畸变灵魂再现肝胆

――再论《巴黎圣母院》中的克洛德形象/张汉礼7-88

中流砥柱的“奇情异想”

――浅析《堂吉诃德》现代叙事技法的承前启后地位/高沁7-91

新闻语言的准确与模糊/卢敏7-93

简说刘克庄《后村诗话》的诗学观点/王政张正林8-77

论《长生殿》对至爱真情和理想人性的追求/叶小玲8-80

从《桃花源诗》看陶渊明/张旭8-82

《后西游记》与晚明文人价值观的变化趋势/刘丽华9-56

欧阳修诗歌民俗描写的主观意绪/王政 王娟9-60

理想和现实之间

――钗、黛之我见/李亚梅9-62

谈如何增强会议新闻的可读性/卢敏9-64

民间文化瑰宝――甘州宝卷/宋丽娟宋进林唐国增10-68

借神话传说诉闺中哀怨

――古诗《迢迢牵牛星》读后/黄焱10-76

论张九龄山水诗的内涵及诗史意义/姜朝晖10-78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直陈表达与含蓄表达产生的会话隐含

/袁 憬薛 武10-81

唐代志怪小说报恩主题探索/梁玉金11-71

《左传》女性人物形象探析/刘兆邵小龙11-74

试评林则徐关于甘肃丝绸之路的诗作/宋运娜11-77

悲情“他者”

――方方作品中女性形象分析/燕乔敏阿布都外力・克热木11-79

试论海派小说中女性悲剧的必然性/刘柳11-81

浅析阿拉伯语与维吾尔语字母及语音的区别/葛勇11-83

论写作的心理宣泄功能/赵11-86

唐诗英译认知模式研究

――以《春望》三译本为例/邓良春11-88

试析李清照诗与词风格迥异的原因/王玲12-54

《唐璜》中的拜伦形象浅析/刘海刚12-57

此“丑”非彼“”

――兼论中国古代鬼文化/王延模12-59

翻译过程中的语篇衔接与连贯/孙晓云12-61

文学探微

喀喇汗国文学发展原因探微/艾合买提・艾赛都拉1-91

《长恨歌》的爱情悲剧和人生悲剧意蕴/师红强1-93

《水浒传》的叙事结构所反映的民族文化心理/孙冠军1-94

黑人女性的成长之路

――浅析《他们眼望上苍》的女性主义思想/张璐1-96

艺术散论

拍摄民族风情 构建和谐文化

――读李芝庭民族风情摄影作品/雷茂奎1-75

中国史前音乐概况

――黄帝以前:史前时代至前16世纪/吴华龙1-78

“天籁之音”与“天凡之耳”

――歌唱中听力的重要性/杨晓东1-79

宣传艺术的极端异化

――“”时期的宣传画/蔡丽媛1-81

解析戈雅《查里四世一家》 /常艳 吴博1-83

浅析中国传统图案在广告设计中的应用/夏宁宁1-85

现代广告设计中的水墨意境/卫默1-87

浅论生活美与艺术丑/张洪梅1-89

唐宋时伊州乐面貌勾勒/黄适远2-90

民间布艺老虎鞋的功能特征/王珍慧2-92

基于现实与写实的思考

――也谈我国现实主义美术/沈冠东2-94

甘肃山水画创作题材优势思考/刘德军2-96

浅论吴冠中的美学思想/杨敏2-98

中国民族服装造型文脉解读/周萍2-99

自画自语/亚里昆・哈孜2-128

西域文化对元杂剧影响探微/阿米娜4-69

河西汉族民歌的内容及其曲调特点

――以张掖民歌为例/王文仁王大璋4-71

古曲《阳关三叠》的创作背景与流传/刘进军4-73

敦煌壁画艺术精神小议/张红玉4-75

浅谈兰州刻葫芦的发展及艺术特征/周晶4-77

鬼子母神是谁

――诃利帝母艺术形象的流变与溯源/宋琛4-79

凉州宝卷渊源及其艺术特色/李武莲5-87

明清时期陇右画家及画史初探/侯宗辉5-89

二胡演奏中的意念/段成瑶5-91

论互联网影响下的视觉传达设计/周海清5-93

浅论公文审美/宋莉娜6-70

中国汉字的审美艺术/王斐6-72

从京、沪艺术产业看艺术市场定位/刘静6-74

浅谈报道摄影/黄秀渝6-76

从早期佛像看佛教艺术东传及中西方文化交流/王琦7-62

敦煌莫高窟中唐代佛教塑像内容及其艺术特征/张萌萌7-69

谈敦煌艺术的精神力量/高月红7-71

书法网络传播现状之探析/杨仑7-74

从《贫民富翁》看电影的意识形态书写/彭柳7-77

浅论麦积山石窟的建筑艺术/张彩萍8-84

禅宗思想对中国书法的影响/靳莹8-86

传统绘画理论对水彩画的影响/张林8-89

绘画视觉语言对物理属性的再定义

――对马格里特艺术作品的探究/祁芬芬郑世华8-91

戏剧呼唤真实

――试论剧作家创作中真实性艺术的缺失/陈创8-93

隐在的悲剧性

――电影《图雅的婚事》和《左右》评析/徐翠8-95

丝绸之路与新疆古代草原艺术/周菁葆9-66

谈皮影艺术与戏剧的异同

――以甘肃地区为例/唐亚强9-70

对话与嬗变

――浅析早期油画家的中西融合探索之路/惠彦芳9-72

文学与绘画的审美时空/郝春燕9-76

浅析当前建筑漫游动画的优势与发展前景/张志腾9-79

论张芝创“一笔书”与赵壹《非草书》/刘小龙10-84

谈艺术图书的美术欣赏

――关于高校图书馆艺术阅览的特色服务/郝晓威10-88

版画创作实践与思考/李静10-90

以哲学思维方式谈当代舞蹈的发展/邓小娟10-92

谈“苦难意识”下第六代导演的美学风格/张倩10-94

论设计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谢明丽10-96

浅析丝绸之路对新疆少数民族绘画色彩风格形成的影响/董振辉11-92

浅议吴昌硕绘画作品的特点/关 云 关蕊 孔凡博11-94

敦煌写经书法述略/冉前林11-96

中国传统文化运用于现代艺术设计的创新思维/丁希勤11-99

对太极图式标志设计的尝试与感悟/杨明11-101

浅谈徐冰的文字艺术/潘骥 周军11-103

当代音乐创作要素及理念刍议

――观摩2008上海当代音乐周综述/王莉娜王卫东11-105

当代艺术语境中的敦煌艺术刍议/岳锋12-64

当代艺术的隐私/沈冠东12-67

“非理性”的绝对主义思想影响下的当代艺术/梅茹12-70

甘肃美术的地域特色与艺术个性/潘骥周军12-73

杨福音和他的纯粹简约艺术/席海婷12-75

中国古代纺织品凤纹造型与风格/曹娉12-77

浅议中国传统戏剧的跨文化传播/徐晓梅12-79

书法艺术“中和”思想刍议/黄晓慧12-81

遗址与保护

古遗址与古建筑保护方法探索及应用/贺林4-27

对大遗址环境整治中绿化的思考/白海峰4-31

陕西几处土遗址保护方法的探索/许艳4-34

规划与保护

田野石刻自然损坏机理及防护措施/陈晓峰刘玖莉杨金伟10-55

谈古代建筑的保养与修缮/任剑10-58

新农村建设中古民居的保护/李献土10-62

基于人本主义城市规划中的“城中村”改造/张小平成亮10-64

西部开发

试论西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立法的社会价值/穆永强11-41

兰州市新农村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张杰 吕瑞钰11-43

石羊河下游民勤发展现状分析及开发策略研究/李欣11-46

灾后重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以陇南灾区重建为例/张银龙11-48

文博工作

信息化与甘肃博物馆事业的发展/邵书兰2-105

武威磨嘴子汉墓新出土纺织品文物的保护/王菊2-107

新形势下湖南省博物馆科学管理与人本思想分析/吴小燕2-109

深化博物馆社会教育与服务工作之设想/王裕昌4-86

选聘志愿讲解员加强博物馆宣教工作

――以安徽桐城市博物馆为例/吴玲4-89

浅谈博物馆的社会需求和宣教功能/崔玉峰5-95

甘肃省博物馆免费开放的管理/尤宝铭5-97

科学管理高效利用

――博物馆、纪念馆藏品档案管理初探/朱薇6-88

关于榆中县博物馆陈列展览的几点思考/钱斌6-90

浅述文物保护与城市建设的关系/王灵光6-92

陈展文物保护问题初探/杨煜7-95

智能化系统在甘肃省博物馆展览大楼中的运用/王裕昌7-98

古建筑木结构病虫害防治初探/杨金玮陈晓峰刘玖莉9-81

“甘肃古生物化石展”的内容设计和陈列特点/张行9-87

博物馆与博物馆文化传播/于萍9-92

博物馆免费开放后人才战略的实施途径/王裕昌9-94

金融危机下背景下的大遗址保护/陈晓峰12-83

博物馆无障碍设施建设的理念与思考/王裕昌12-87

试谈博物馆搜集工作的几个问题/米玉梅12-91

图书管理

现代科技手段下善本图书管理与利用之间矛盾的化解

/冯瑞丽 杨桂莲4-105

浅谈新世纪图书馆员的角色定位与继续教育/张红娟4-108

数字图书馆数据备份系统方案的规划/郭晓玲6-94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文献采访工作探讨/赵文斌6-97

新时期高校图书馆期刊的现代化管理/孙春花6-100

论高校图书馆管理的理念创新/韩娟芳7-100

对公共图书馆服务创新的认识与思考/陈靖东7-102

浅谈甘南州图书馆藏学特色藏书体系建设/罗潭香赵凯平7-104

独立院校图书采访工作探索/陈涛12-93

高校院系资料室现状及建设浅议/李红玲12-95

甘肃省独立学院图书馆电子资源建设探讨/王亮12-97

图书馆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建设与传播/王凤娥12-100

论地方民族文献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奂玲12-102

政治与哲学

浅论的现代化思想/胡慧林5-99

论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孙武5-102

论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分析及现实意义/郭槐 李欢 刘恩赐5-104

论人的全面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于延群5-106

从形而上学追问中西哲学/薛瑞9-96

舍勒论神圣位格实在设定的可能性/仲凯9-99

浅谈以人为本视阈下警卫部队的科学发展/杨国伟9-101

政治与法律

论密尔的功利主义

――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一种新解释/李迎新8-97

论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法治政治发展中的法制建设

――以《民族区域自治法》配套建设为视角/武晓红 姚万禄8-99

我国法治文明建设对人文精神的拷问/刘建宁8-102

论实行激励机制的心要性/周建玲8-105

民主与法制

刑法目的新论

――利益视角下的新探索/朱洁莹4-92

维护司法公正推进基层法院体制改革/王莲4-96

对延长我国女性公务员退休年龄的分析/李魁4-99

少数民族地区人民调节制度现状分析

――以云南蒙自县为例/杨晓燕4-102

论进一步完善我国行政拘留制度/王刚6-102

健全我国价格听证制度的对策分析/张平芳6-106

金融与财务

新旧会计准则/李红1-122

论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选择/楚晓霞1-124

心理研究

需要层次与整体性思维

――论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胡小燕4-110

农业院校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对策分析/卫军利4-112

学校辅导与青少年身心发展压力应对/郑廷辉10-98

现代五项运动员在击剑项目中的心理训练方法/宋国杰10-101

对儿童成人化现象的思考

――以歌王杰克逊童年经历为例/姜晓宁10-104

教育实践

论新时期高校校史、校情教育的对策

――以青岛科技大学为例/张运君张丽娜1-98

高校安全保卫工作的系统工程设计/郭小军1-100

进一步强化高校后勤契约化管理之浅见/尉迟勤1-104

浅谈大学生实践创新活动的指导方法

/汝金珠 陈在铁 梁先进 夏银霞1-106

高校学生违纪现象多维分析与治理探究/施小青1-108

避免并克服翻译症/魏双霞1-111

浅议职高旅游专业礼仪课教法改进/胡雪雁1-114

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浅见/贺生海1-115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吴爱敏1-117

体育保健学课程教学改革措施探讨/赵霜1-118

儿童器乐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训练/陈蓉1-120

生活事件应对与大学生心理障碍预防/左利平2-112

关于大学生炒股现象研究/李建波纪云东2-115

利用多媒体语音室优化外语教学/李立君2-118

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途径分析/杜庆宏2-120

浅谈远程教育资源与语文教学/殷伟军2-122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张环琴2-123

浅谈多媒体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盛云2-125

浅谈幼儿成长过程中的诚实教育/董丽华2-126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初探/刘艳慧4-115

浅析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网站吸引机制/周斌4-117

高职“教学做考”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初探/龚花兰宗小忠4-119

刍议示范性高中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存在的问题/荆孝民4-121

初中思想品德课体验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周学良4-123

浅论小学识字教学/张环琴4-126

新加坡思想道德教育的启示与借鉴/李芳5-108

商务英语任务型教学CSLB模式初探/董维山5-111

高师工笔花鸟画教学浅议/张亚玲5-115

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邓伟 蒋梦 赵兵5-117

高等学校实行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探讨/姚仲强5-119

新课程理念下历史课堂教学的研究性学习/张彦琦5-121

普通中、小学大班额问题研究/刘雪莲5-124

浅论语文课堂提问艺术/魏平5-126

高校大类招生体制下人才培养的思考/刘青 傅剑6-108

大众化教育视阈下的高校学生教育思考/聂晓清6-110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商务英语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张艳双周斌李凌子郭婷婷6-113

高职教育如何依托市场经济提高创新能力/武军6-115

浅论职业教育中的创新之路/李敏荣6-117

浅析大学生设计思维的培养/黄成军6-119

平面设计图形创意教学策略研究/刘冠英6-121

浅谈体育教学中的娱乐教育/刘斌6-124

浅谈音乐教育在幼儿成长中的作用/陈晖6-126

竞争理念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潘成忠7-106

加强大学生艺术教育提升大学生艺术素养/张海鹏邓江7-108

试析音乐教育的民族化问题/张淼7-110

普通院校音乐专业民乐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谭敏7-112

地方高校美术教育与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以河池学院为例/韦静涛7-115

浅析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高强7-117

深层教学是促进中学英语课堂活动有效开展的关键/王卿7-120

试论语文综合性学习

――以中学语文教学为例/杨建成7-123

论21世纪的教师使命

――以中、小学教师为例/刘晓玲7-125

浅谈大学新生适应期心理不适原因及对策/坚瑞8-108

谈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苏丽蓉8-110

组织变革:解决大规模高等学校管理难题的现实途径/马春香8-112

浅谈学校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创新发展/吴敬权钟志良8-114

试论构建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支撑的教学新模式/赵中锋8-117

艺术体操的美育功能/宋春虹8-119

高校开展太极功夫扇的探索与实践/叶菁8-121

中职生应用文写作能力的培养/常逢杰8-123

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刘建利8-125

中学美术教学方法初探/马越8-127

浅谈高校大学生品德教育/张双宁郑玉中9-103

三项实践对培养师范生的重要性/刘兴9-105

试论我国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方向/张琴9-107

浅谈中等职业学校素质教育中的舞蹈教学/李倩9-110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哈萨克族中、小学双语教育现状调查

――以伊犁州直属县、市为个案/蔡红9-112

中、小学教师在职学历教育新思考/姚军9-121

在乡土历史教学中突出和发挥区域文化优势/陈颖9-124

审视语文新课程审美对象中的悲剧美

――以《斑羚飞渡》为例/马玲9-126

甘肃省普通高考招生计划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高 辉 程跟锁 郭建东10-107

从管理层面谈高校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改革

――以西北师范大学为例/秦煜世10-110

浅谈医学专科毕业生如何转变就业观念/张双宁 郑玉中10-112

论学校体育中学生的体育权利/李宁周红霞渠欣10-114

职业中专及普通中学语文教学现状调查

――以景泰职业中专及景泰二中为例/卢守潮10-116

浅谈高中学生英语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邝春霞10-120

试论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云王俊刚关红梅10-122

农村教师校本专业发展的基本方式与新趋向/黄二元10-124

浅谈打击乐活动中幼儿节奏感的培养/王丽娟10-127

经济危机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调控的思考/马小玲11-108

浅析新时期旅游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薛武11-110

略论历史教学中的“博”与“专”

――关于世界古代史教学改革的再思考/王宏谋11-112

民办高职院校师资建设外部制约因素的克服策略

/姚鹏铁原11-114

浅论高校体育如何继承少数民族体育/赵军辉11-117

职业院校英语教学现状及改革

――以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董娅丽11-119

班级管理的“三四六”模式 /贾祯11-122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英语教学模式探究/田虎林11-124

愉快玩耍乐于表达

――小学写作教学心得/张安秀11-126

浅析移动学习的特征及应用模式/高毅 崔向平12-104

新形势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问题及对策/王刚12-107

浅论音乐艺术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郭倩12-109

试论函授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李敬和12-111

浅谈诗歌教学与素质教育/张丽12-113

对农村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柳玲玲12-115

以人为本,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人

――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例/张艳梅12-117

论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李春霞12-119

动态与信息

“丝绸之路”新探源2-81

丝绸之路研究2008年度学术交流会在西安召开2-84

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2-119

香港举办“敦煌与丝绸之路”演讲4-91

敦煌新发现汉代烽燧遗址表明丝绸之路南北有捷径4-114

江苏等五省被纳入海上丝绸之路申遗计划5-7

中俄茶叶之路悄然复兴5-58

《喀什噶尔:中国古代丝绸之路上的绿洲城市》首发式在乌鲁木齐举行5-110

海上丝绸之路与文化创意产业高端论坛举行6-45

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共论古青州为丝路源头6-87

广州境内古遗址静待海上丝绸之路申遗成功6-99

“南海I号”将被打造成文化产业平台7-119

庆祝建国60周年“中和杯”书画大赛征稿启事7-128

草原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在陕西召开8-20

河南南阳方城是丝绸之路源头之一8-33

兰州大学召开敦煌学术史学术研讨会8-38

《登州与海上丝绸之路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出版8-104

专家认为:丝绸之路学术研究需要拓宽视野9-17

世界多国参与丝绸之路申遗9-98

丝绸之路文化研究中心简介9-128

甘肃丝绸之路博物馆建成开馆10-49

联合国贸发会《丝绸之路投资指南》10-119

“丝绸之路文物展”与“南京云锦展”在比利时同时开展11-54

中国大遗址保护精品工程在洛阳集体“亮相”11-85

丝绸之路杂志社书讯11-128

15国代表西安共商丝绸之路申遗12-56

上一篇:事业单位人才考察报告范文 下一篇:医院后勤外出考察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