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表演理论范文

时间:2023-10-09 11:22:58

影视表演理论

影视表演理论范文第1篇

电影电视媒体已经成为当前最为大众化、最具影响力的媒体形式。从好莱坞电影所创造的幺J想世界,到电视新闻所关注的现实生活,到铺天盖地各类电视剧集的播出,无不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世界,渗透着我们的生活。

艺术学院的影视艺术教学,也随着影视艺术的蓬勃发展,教学内容日益深入,受学生关注的程度不断提高。影视艺术教研室从理论入手,边教学边实践,将影视艺术教学拉出课堂,探索出一条理论、实践再到理论的创新教学模式。近年来,军艺的影视艺术教研室共参与拍摄影视作品十余部,在《半个萝卜一个坑》、((新兵张本旺》、《十一班》、((无名高地》等军旅影视作品的拍摄过程中,我们将创作理论实践相结合,从影视艺术的整体制作过程开始,给同学们全景展现影视艺术创作的整体规律。影视创作前期创作前期主要包括项目选题,剧本的策划与写作。在影视艺术教学的实践中,这绝不是一个孤立的环节。目前,教研室参加制作的影视作品,都是由我们参与选题、共同创作完成。在创作作品之前,首先需要相关创作理论的支撑。如何选题,如何表现主旨,如何结构人物,如何设置情节,这一切都由一定的创作规律所支配。而在我们创作拍摄现代军旅题材的作品时,又要将这一创作规律融汇到现代军人生活中,要以另一种的思维去体验和解读这个命题,使其具有源于生活的独创性。而一部作品的独特性并不体现在故事、情节、细节的差异上,而是体现在我们所使用的处理方法上。同样是塑造士兵,可以有《新兵张本旺》中张本旺初入军营的懵懂,也可以有《十一班》中窦无双融入绿色的坚定。在剧本的创作阶段,为了使理论与实践能达到更有效的结合,我们有时会邀请摄影、美术等主创部门参与到创作中,这是因为,影视剧作为一门综合艺术,它的创作过程不是一个单一部门能完成的,在初创阶段融入各部门主创的意见,有利于编导演在前期工作过程中能更好地把握镜头、场景,以及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这种创作模式,常会创造出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在这一创作过程中,我们最终再回到剧本创作的起点——故事。情节的设置、人物的塑造才是一部戏的最终目的,而合适的场景和镜头只为这个目的服务。在创作过程中,我们必须学会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在理论中找寻实践的方法,这样才可以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二影视创作中期影视制作中期主要是镜头的摄制工作。

在这一制作周期内,主要以导演为中心展开工作。在这里,导演与演员,导演与各摄制部门的关系是主要关系。本文将主要就导演与演员的关系进行探讨。首先是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的关系。影视表演与戏剧表演就其艺术本质而言并无差别,都是演员利用自身作为创作材料,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题思想的一种艺术形式。但就具体表演实践而言,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在创作过程中又有着一定的具体区别。我们通常所说的戏剧表演是由演员扮演人物当众展示故事情节的一种艺术形式,其中演员扮演人物,当众表演和展示情节这三个条件结合,使戏剧形成自己特有的品质。在戏剧中,戏剧演员的表演是艺术创作的一个整体,是以演员为主并依赖演员的表演艺术来完成的。在戏剧表演中,导演意图是靠演员现场表演和舞台调度来加以实现的。而在影视作品的制作过程中,影视主要是依靠画面来表现的,由画面构成的艺术语言是它们的第一要素,它主要是以“导演为中心”,而演员在整体过程中只是起到其中一个元素的作用,景物、道具、灯光等部门都可以参与剧情,甚至能独立地表现其内涵和寓意。影片《十一班》中,窦无双雨中的背影是其坚毅军人品质的写照,片尾全班登长城的脚步又寓意十一班巳成为钢铁长城新鲜血液。在这里,“景物”已经改变了它们的从属地位,和演员的表演一样是屏幕与银幕造型中的莺要元素,和演员结合在一起,共同完成塑造屏幕与银幕形象的任务。再来看导演与演员的关系。表演的理论里,舞台交流,判断反应是表演的基础。而在影视创作实践中,人物的塑造通常只需要完成即可,所有演员的演出,遵照剧本所写的单纯的肢体动作,不需要任何的修饰,越简单越好,千万不要想如何入戏。《无名高地》的情绪段落,表现女主角决定放弃唾手可得的一次不属于自己的机会,这场戏只需要演员从领导办公室门前走过,走到房子的另一端。而对于演员提出的“怎么走”的疑问,导演给出了“坚定地走”这一最简单回答。其实,简单和直接就是影视艺术中的基本概念。越简单,越直接,就越贴近生活。在这里,演员不需要过多地去发挥,去创作,因为,每一个个体演员在整部戏里,就像房子里的一颗颗钉子,钉子绝对不需要像房子一样,钉子就是钉子。第三是从理论到实践。面对镜头,有的同学拼命找着平时课堂戏剧教学中的舞台感,但从表演一开始,他们既要适应摄影师、灯光师从摄影技巧上对演员的要求,又要面对不同摄影技巧推拉摇移、俯仰升降、长焦距、变焦距等对演员表演的不同要求和限制。于是,镜头面前有些同学便显得束手无策,好像不会演戏的新手,在表演中,有时候既忙于找光,找机位,又忙于记台词,找人物感觉,表演起来较为吃力。为了弥补不足,有的同学便卖力去表演表现,而越是着力,越是表演生硬,越会失去感觉。有些同学甚至对自己课堂所学“声台形表”是否实用产生了怀疑。面对同学们的困惑,我们一起分析原因,让大家了解问题不是出在同学们专业素质不足了,而是在于没有将理论灵活地运用的实践中去。面对同学们的束手无措,我们着力加强对大家镜头感的培养,让大家放松心态,充分了解影视表演的内在规律。

让大家先一起找到影视表演和戏剧表演的相同点,二者都是自如的生活,只不过,一个是在舞台上,一个是在镜头中,二者都是生活的还原。经过了几条的拍摄与实践,同学们在镜头前渐渐找到了感觉,也明显把握了节奏。第四来分析由实践到理论。在影视艺术实践过程中,参与拍摄的学员无论是作为演员,还是剧组工作人员,都能用心体验角色,认真揣摩人物,并熟悉制作流程,付出了辛勤的努力。学员们在掌握了影视表演的艺术规律后的几天拍摄中,变得更加自信,能更快进入角色,更好地学会在镜头前如何自如地表演。但是,另外一种现象,通常也会引起学员们的质疑,这就是剧组的有些角色,由非专业演员甚至是场工临时担任,这些龙套有时仍能取得较好的扮演效果。于是,有些学员便对自程东海: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到理论己的表演产生了质疑,认为,几年的学习不如几天的客串,进而对表演理论也产生了怀疑。对此,我们组织学员对表演的理论实践进行客观分析,对所谓的专非演员和非专业演员进行了比对。通过镜头回放,我们看到,一些非专业演员的表演其实非常专业,通过在剧组的实地锻炼和耳闻目睹,很多非专业演员在镜头前都能自如地表演,这和表演理论里所讲的“表演就是舞台上自如的生活”是一致的。在另一方面,导演之所以选择非专业演员临时客串,大都是由于剧中人物与生活人物吻合度较高的需要。换句话说,就是非专业演员大多是本色出演,所以,他们的表演尽管不是科班出身,但如果套用相关表演理论,他们在表演中的信念、交流反应都极为准确。三影视创作后期影视制作后期主要包括剪辑、特效、字幕与合成等工作,其中每一项都包括其他的一些事项和工作。后期制作主要将拍摄回来的素材进行重新组接、添加效果、配上音乐等环节,因为任何一个影视作品在拍摄时一般都不会按照故事的发展次序或时间顺序来拍摄,而是根据相同的场景来安排镜头,因此事实上存在大量的跳拍镜头。即使是同一场戏中,也不完全是按照顺序拍摄,这就需要对影片进行剪辑。有时为了增加画面的感染力,增强拍摄效果,则需要添加一些特殊的效果。影视创作的后期,可以说是成品的制作过程,又是一个从理论上检验实践成果最好的机会。由于影视艺术从时间上的不可逆转性,人们才说,影视艺术是一种缺憾的艺术。创作前期对剧本故事的把握,创作中期对拍摄镜头的动用,在后期制作阶段,常会发现一些难以弥补的遗憾。而正是这种缺憾,使我们在回顾艺术创作的全过程时,由实践到理论会产生一些深层次的思考,这些思考,对于整部作品的剪辑,对于以后艺术创作的经验的总结,都是大有益处的。

影视创作是一个实践的过程,但凡是实践都需要一个理论的支撑,而理论在实践中并不能解决实际遇到的每一个问题,这就需要自己在实践中独自去思索。好的电影永远是想法占70%,制作占30%,有一个好的点子或者创作想法这是十分重要的。在实践中去检验已学理论的正确性,在实践之后再根据自身的经验积累去总结一些创作方法,这就是对于理论的重新解读和诠释。

影视表演理论范文第2篇

电影电视媒体已经成为当前最为大众化、最具影响力的媒体形式。从好莱坞电影所创造的幺J想世界,到电视新闻所关注的现实生活,到铺天盖地各类电视剧集的播出,无不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世界,渗透着我们的生活。

艺术学院的影视艺术教学,也随着影视艺术的蓬勃发展,教学内容日益深入,受学生关注的程度不断提高。影视艺术教研室从理论入手,边教学边实践,将影视艺术教学拉出课堂,探索出一条理论、实践再到理论的创新教学模式。近年来,军艺的影视艺术教研室共参与拍摄影视作品十余部,在《半个萝卜一个坑》、((新兵张本旺》、《十一班》、((无名高地》等军旅影视作品的拍摄过程中,我们将创作理论实践相结合,从影视艺术的整体制作过程开始,给同学们全景展现影视艺术创作的整体规律。影视创作前期创作前期主要包括项目选题,剧本的策划与写作。在影视艺术教学的实践中,这绝不是一个孤立的环节。目前,教研室参加制作的影视作品,都是由我们参与选题、共同创作完成。在创作作品之前,首先需要相关创作理论的支撑。如何选题,如何表现主旨,如何结构人物,如何设置情节,这一切都由一定的创作规律所支配。而在我们创作拍摄现代军旅题材的作品时,又要将这一创作规律融汇到现代军人生活中,要以另一种的思维去体验和解读这个命题,使其具有源于生活的独创性。而一部作品的独特性并不体现在故事、情节、细节的差异上,而是体现在我们所使用的处理方法上。同样是塑造士兵,可以有《新兵张本旺》中张本旺初入军营的懵懂,也可以有《十一班》中窦无双融入绿色的坚定。在剧本的创作阶段,为了使理论与实践能达到更有效的结合,我们有时会邀请摄影、美术等主创部门参与到创作中,这是因为,影视剧作为一门综合艺术,它的创作过程不是一个单一部门能完成的,在初创阶段融入各部门主创的意见,有利于编导演在前期工作过程中能更好地把握镜头、场景,以及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这种创作模式,常会创造出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在这一创作过程中,我们最终再回到剧本创作的起点——故事。情节的设置、人物的塑造才是一部戏的最终目的,而合适的场景和镜头只为这个目的服务。在创作过程中,我们必须学会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在理论中找寻实践的方法,这样才可以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二影视创作中期影视制作中期主要是镜头的摄制工作。

在这一制作周期内,主要以导演为中心展开工作。在这里,导演与演员,导演与各摄制部门的关系是主要关系。本文将主要就导演与演员的关系进行探讨。首先是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的关系。影视表演与戏剧表演就其艺术本质而言并无差别,都是演员利用自身作为创作材料,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题思想的一种艺术形式。但就具体表演实践而言,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在创作过程中又有着一定的具体区别。我们通常所说的戏剧表演是由演员扮演人物当众展示故事情节的一种艺术形式,其中演员扮演人物,当众表演和展示情节这三个条件结合,使戏剧形成自己特有的品质。在戏剧中,戏剧演员的表演是艺术创作的一个整体,是以演员为主并依赖演员的表演艺术来完成的。在戏剧表演中,导演意图是靠演员现场表演和舞台调度来加以实现的。而在影视作品的制作过程中,影视主要是依靠画面来表现的,由画面构成的艺术语言是它们的第一要素,它主要是以“导演为中心”,而演员在整体过程中只是起到其中一个元素的作用,景物、道具、灯光等部门都可以参与剧情,甚至能独立地表现其内涵和寓意。影片《十一班》中,窦无双雨中的背影是其坚毅军人品质的写照,片尾全班登长城的脚步又寓意十一班巳成为钢铁长城新鲜血液。在这里,“景物”已经改变了它们的从属地位,和演员的表演一样是屏幕与银幕造型中的莺要元素,和演员结合在一起,共同完成塑造屏幕与银幕形象的任务。再来看导演与演员的关系。表演的理论里,舞台交流,判断反应是表演的基础。而在影视创作实践中,人物的塑造通常只需要完成即可,所有演员的演出,遵照剧本所写的单纯的肢体动作,不需要任何的修饰,越简单越好,千万不要想如何入戏。《无名高地》的情绪段落,表现女主角决定放弃唾手可得的一次不属于自己的机会,这场戏只需要演员从领导办公室门前走过,走到房子的另一端。而对于演员提出的“怎么走”的疑问,导演给出了“坚定地走”这一最简单回答。其实,简单和直接就是影视艺术中的基本概念。越简单,越直接,就越贴近生活。在这里,演员不需要过多地去发挥,去创作,因为,每一个个体演员在整部戏里,就像房子里的一颗颗钉子,钉子绝对不需要像房子一样,钉子就是钉子。第三是从理论到实践。面对镜头,有的同学拼命找着平时课堂戏剧教学中的舞台感,但从表演一开始,他们既要适应摄影师、灯光师从摄影技巧上对演员的要求,又要面对不同摄影技巧推拉摇移、俯仰升降、长焦距、变焦距等对演员表演的不同要求和限制。于是,镜头面前有些同学便显得束手无策,好像不会演戏的新手,在表演中,有时候既忙于找光,找机位,又忙于记台词,找人物感觉,表演起来较为吃力。为了弥补不足,有的同学便卖力去表演表现,而越是着力,越是表演生硬,越会失去感觉。有些同学甚至对自己课堂所学“声台形表”是否实用产生了怀疑。面对同学们的困惑,我们一起分析原因,让大家了解问题不是出在同学们专业素质不足了,而是在于没有将理论灵活地运用的实践中去。面对同学们的束手无措,我们着力加强对大家镜头感的培养,让大家放松心态,充分了解影视表演的内在规律。

让大家先一起找到影视表演和戏剧表演的相同点,二者都是自如的生活,只不过,一个是在舞台上,一个是在镜头中,二者都是生活的还原。经过了几条的拍摄与实践,同学们在镜头前渐渐找到了感觉,也明显把握了节奏。第四来分析由实践到理论。在影视艺术实践过程中,参与拍摄的学员无论是作为演员,还是剧组工作人员,都能用心体验角色,认真揣摩人物,并熟悉制作流程,付出了辛勤的努力。学员们在掌握了影视表演的艺术规律后的几天拍摄中,变得更加自信,能更快进入角色,更好地学会在镜头前如何自如地表演。但是,另外一种现象,通常也会引起学员们的质疑,这就是剧组的有些角色,由非专业演员甚至是场工临时担任,这些龙套有时仍能取得较好的扮演效果。于是,有些学员便对自程东海: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到理论己的表演产生了质疑,认为,几年的学习不如几天的客串,进而对表演理论也产生了怀疑。对此,我们组织学员对表演的理论实践进行客观分析,对所谓的专非演员和非专业演员进行了比对。通过镜头回放,我们看到,一些非专业演员的表演其实非常专业,通过在剧组的实地锻炼和耳闻目睹,很多非专业演员在镜头前都能自如地表演,这和表演理论里所讲的“表演就是舞台上自如的生活”是一致的。在另一方面,导演之所以选择非专业演员临时客串,大都是由于剧中人物与生活人物吻合度较高的需要。换句话说,就是非专业演员大多是本色出演,所以,他们的表演尽管不是科班出身,但如果套用相关表演理论,他们在表演中的信念、交流反应都极为准确。三影视创作后期影视制作后期主要包括剪辑、特效、字幕与合成等工作,其中每一项都包括其他的一些事项和工作。后期制作主要将拍摄回来的素材进行重新组接、添加效果、配上音乐等环节,因为任何一个影视作品在拍摄时一般都不会按照故事的发展次序或时间顺序来拍摄,而是根据相同的场景来安排镜头,因此事实上存在大量的跳拍镜头。即使是同一场戏中,也不完全是按照顺序拍摄,这就需要对影片进行剪辑。有时为了增加画面的感染力,增强拍摄效果,则需要添加一些特殊的效果。影视创作的后期,可以说是成品的制作过程,又是一个从理论上检验实践成果最好的机会。由于影视艺术从时间上的不可逆转性,人们才说,影视艺术是一种缺憾的艺术。创作前期对剧本故事的把握,创作中期对拍摄镜头的动用,在后期制作阶段,常会发现一些难以弥补的遗憾。而正是这种缺憾,使我们在回顾艺术创作的全过程时,由实践到理论会产生一些深层次的思考,这些思考,对于整部作品的剪辑,对于以后艺术创作的经验的总结,都是大有益处的。

影视创作是一个实践的过程,但凡是实践都需要一个理论的支撑,而理论在实践中并不能解决实际遇到的每一个问题,这就需要自己在实践中独自去思索。好的电影永远是想法占70%,制作占30%,有一个好的点子或者创作想法这是十分重要的。在实践中去检验已学理论的正确性,在实践之后再根据自身的经验积累去总结一些创作方法,这就是对于理论的重新解读和诠释。

影视表演理论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中国电影;表演风格;多样性;个性化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13.006

电影进入中国已有百年,从《定军山》算起,中国人的影视表演历史也有八十年了。在这一百年的历程中,中国电影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经历几代电影人的努力奋斗,终于实现了电影大国的梦想。尤其是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以来,中国电影更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产量逐年提高,与国际电影界的交流与合作也是日趋紧密,特别是我国的优秀电影作品更是在国际上频频获奖,既为国家争得了荣誉,也为中国作为世界上一个有影响的电影大国奠定了地位。

近年以来,中国的电影艺术发展迅速。影片创作繁荣,产生了大量的优秀作品。电影类型逐渐丰富,风格化更是成为了电影创作的常态。武侠片、功夫片等等,已经成为中国电影的形象代表。这其中,尤其是歌舞片异军突起,开始进入国人的视野,并在第一时间成为了国产影片的一个新的亮点。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电影创作的多元化,风格的多样化将成为电影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中国电影将进入一个多类型、多流派、多风格的时期。我们将要面对的是一个对中国电影人有着全新的,更高,更全面要求的电影创作环境。这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影片对于电影演员表演的要求将会与以往大大的不同。

影视表演是影视作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镜头语言的一个主要表现对象和构成内容。影视作品的表现内容和主题决定了其艺术表现形式及风格感,而作品的表现形式及风格感又对影视表演提出了不同的作品各自不同的要求。

在当今这个艺术创作追求个人独特风格的时代,影视作品中的表演甚至被要求到了“一片一格”的地步。影视表演因为影视发展的需求而越来越呈现出它的多样性和表现性。

在传统的表演理论当中,追求个性化的表演被认为是一种在人物性格化创造美学中的至高境界。而今,随着时代的进步、观众观演要求的变化、艺术作品创作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艺术理论的不断发展,对于这一表演审美方式的传统解释也赋予了一些新的内涵。个性化的人物塑造已经不再仅仅被理解成为“使演员赋予所塑造的人物典型化的性格”。同时也可以解释成为“演员表演风格本身的个性化处理”。

“表演风格本身的个性化处理”的一个比较典型的影视作品代表即《三毛从军记》。在这部影片中,演员的表演跨越了传统的所谓“体验派”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已经带有鲜明的表现美学色彩了。因为与整部影片美学标准的契合,使得演员的表演在与整部作品的风格感上达到了高度的统一,使影片和演员的表演能够有机协调,最终达到了极佳的效果。

电影的主体是镜头,演员在镜头前的表演是要为影片的主体而服务的,所以,影视表演的个性化处理要与影片的风格样式保持高度的一致。只有这样,才能让作品具有完整感。

如今,影视作品风格的多样性决定了影视作品审美标准的多样性,决定了观众对于影视作品中的表演审美标准的多样性。这一变化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导致了影视作品中演员表演风格的多样性发展。

中国影视作品中的演员表演历来是遵循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理论体系的创作方法。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有三点:

1.中国的影视作品不论在创作体制和创作方法上,都受前苏联电影创作的影响极深。而前苏联的电影创作在对于演员表演的要求上则是一贯遵循斯坦尼体系的创作方法的。

2.直到改革开放前,中国影视作品的创作多年以来没有体现出在作品风格样式感上的个性化和多样性。大部分作品都是现实主义风格和题材的叙事剧,这导致了在影视表演上,斯坦尼体系创作方法的“普遍适用性”。

3.在中国的表演艺术教学中,因为一些历史原因造成了中国所有的表演教学单位在教学时都只教授学生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理论体系的创作方法。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极少接触到除斯坦尼体系以外的表演理论体系。以至于中国的影视演员基本不掌握其它体系的创作方法。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是上世纪三十年代进入中国的。它是世界上第一套科学的、完整的演剧理论体系。它在全世界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对二十世纪的世界演剧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但就表演来说,斯坦尼体系中关于演员的创作原理和训练方法,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本人称之为体验派。

从人物塑造的方法上,斯坦尼体系要求的不是模仿形象,而是“成为形象”、生活在形象之中,并要求在人物创造过程中有真正的体验,每次演出都应根据预先深入研究过的人物形象的生活逻辑,重新创造生动的有机过程,而不是重复过去的表演。

斯坦尼认为,唯有遵循演员的人的有机天性的法则,表演艺术才能表达人物内心生活深邃细腻的情感,从而使观众领悟并产生共鸣。《演员自我修养》论述了如何训练演员的创作元素,并使之臻于完善从而产生真正的舞台创作自我感觉。

上世纪三十年代,斯坦尼根据唯物主义世界观和谢勤诺夫与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的学说,认识到行动的形体性质对角色内心过程的决定意义。因此,他晚年在创作方法上的重大发现——形体行动方法,使斯坦尼体系更加具有了科学性。

这个方法确信心理与形体的有机统一和相互影响,因此提出演员创造角色不应从很少受意志和意识支配的心理状态出发,而应从行动的逻辑出发,通过反射作用激发与它相应的感情的逻辑,去影响演员的心理和下意识。

斯坦尼体系是十分重视演员在角色中的言语行动和对于台词的掌握。为使语言成为行动的真正手段,他认为,演员在说话前应先使符合逻辑的形体行动得到巩固,然后再转入言语行动。在记熟台词和说话之前,应当把握住剧中人的思想逻辑,唤起对于台词的需求,领会它们之所以产生的原因。

影视表演理论范文第4篇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电影创作的多元化,风格的多样化将成为电影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中国电影将进入一个多类型、多流派、多风格的时期。我们将要面对的是一个对中国电影人有着全新的,更高,更全面要求的电影创作环境。这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影片对于电影演员表演的要求将会与以往大大的不同。影视表演是影视作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镜头语言的一个主要表现对象和构成内容。影视作品的表现内容和主题决定了其艺术表现形式及风格感,而作品的表现形式及风格感又对影视表演提出了不同的作品各自不同的要求。在当今这个艺术创作追求个人独特风格的时代,影视作品中的表演甚至被要求到了“一片一格”的地步。影视表演因为影视发展的需求而越来越呈现出它的多样性和表现性。在传统的表演理论当中,追求个性化的表演被认为是一种在人物性格化创造美学中的至高境界。而今,随着时代的进步、观众观演要求的变化、艺术作品创作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艺术理论的不断发展,对于这一表演审美方式的传统解释也赋予了一些新的内涵。个性化的人物塑造已经不再仅仅被理解成为“使演员赋予所塑造的人物典型化的性格”。同时也可以解释成为“演员表演风格本身的个性化处理”。

“表演风格本身的个性化处理”的一个比较典型的影视作品代表即《三毛从军记》。在这部影片中,演员的表演跨越了传统的所谓“体验派”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已经带有鲜明的表现美学色彩了。因为与整部影片美学标准的契合,使得演员的表演在与整部作品的风格感上达到了高度的统一,使影片和演员的表演能够有机协调,最终达到了极佳的效果。电影的主体是镜头,演员在镜头前的表演是要为影片的主体而服务的,所以,影视表演的个性化处理要与影片的风格样式保持高度的一致。只有这样,才能让作品具有完整感。如今,影视作品风格的多样性决定了影视作品审美标准的多样性,决定了观众对于影视作品中的表演审美标准的多样性。这一变化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导致了影视作品中演员表演风格的多样性发展。

中国影视作品中的演员表演历来是遵循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理论体系的创作方法。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有三点:1.中国的影视作品不论在创作体制和创作方法上,都受前苏联电影创作的影响极深。而前苏联的电影创作在对于演员表演的要求上则是一贯遵循斯坦尼体系的创作方法的。2.直到改革开放前,中国影视作品的创作多年以来没有体现出在作品风格样式感上的个性化和多样性。大部分作品都是现实主义风格和题材的叙事剧,这导致了在影视表演上,斯坦尼体系创作方法的“普遍适用性”。3.在中国的表演艺术教学中,因为一些历史原因造成了中国所有的表演教学单位在教学时都只教授学生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理论体系的创作方法。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极少接触到除斯坦尼体系以外的表演理论体系。以至于中国的影视演员基本不掌握其它体系的创作方法。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是上世纪三十年代进入中国的。它是世界上第一套科学的、完整的演剧理论体系。它在全世界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对二十世纪的世界演剧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但就表演来说,斯坦尼体系中关于演员的创作原理和训练方法,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本人称之为体验派。

从人物塑造的方法上,斯坦尼体系要求的不是模仿形象,而是“成为形象”、生活在形象之中,并要求在人物创造过程中有真正的体验,每次演出都应根据预先深入研究过的人物形象的生活逻辑,重新创造生动的有机过程,而不是重复过去的表演。斯坦尼认为,唯有遵循演员的人的有机天性的法则,表演艺术才能表达人物内心生活深邃细腻的情感,从而使观众领悟并产生共鸣。《演员自我修养》论述了如何训练演员的创作元素,并使之臻于完善从而产生真正的舞台创作自我感觉。上世纪三十年代,斯坦尼根据唯物主义世界观和谢勤诺夫与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的学说,认识到行动的形体性质对角色内心过程的决定意义。因此,他晚年在创作方法上的重大发现——形体行动方法,使斯坦尼体系更加具有了科学性。

这个方法确信心理与形体的有机统一和相互影响,因此提出演员创造角色不应从很少受意志和意识支配的心理状态出发,而应从行动的逻辑出发,通过反射作用激发与它相应的感情的逻辑,去影响演员的心理和下意识。斯坦尼体系是十分重视演员在角色中的言语行动和对于台词的掌握。为使语言成为行动的真正手段,他认为,演员在说话前应先使符合逻辑的形体行动得到巩固,然后再转入言语行动。在记熟台词和说话之前,应当把握住剧中人的思想逻辑,唤起对于台词的需求,领会它们之所以产生的原因。斯坦尼体系建立了表演艺术中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方法,为表演艺术的理论和实践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戏剧、影视表演因为引进了他的理论体系,从而建立了一套科学的、完整的表演理论,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优秀表演人才并创作出了众多的优秀作品。

以后,中国电影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不但产业规模得到较大的发展,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在这些优秀作品中,包含了众多的电影类型。思想的解放、与国外交流的增多、价值观的改变使得中国电影的美学标准日趋多元化。这个变化使传统的斯坦尼体系单一的体验派表演观念和创作方法已经不再能适用于当今所有的影视作品对于表演的需求,于是,中国的影视表演者们开始尝试引进并成功实践了一些非斯坦尼体系的表演创作方法。在影片《开往春天的地铁》中,曾经出现了演员以角色身份对着镜头向观众进行表述的情节,这在以往的中国电影中是没有出现过的处理样式。在中国的影视表演上,演员第一次在电影表演中运用了“间离方法”。这种方法尽管在戏剧舞台上已经有至少半个世纪的历史,但是出现在影视中,却成为了一种全新的表演方式。

“间离方法”,也称作“陌生化方法”,是德国人布莱希特在上世纪提出的一种全新的美学概念,同时又是一种新的表演理论和方法。它的基本含义是利用艺术方法把平常的事物变得不平常,揭示事物的因果关系,暴露事物的矛盾性质,使人们认识改变事物的可能性。但就表演方法而言,“间离方法”的特殊性在于要求演员和角色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要把二者融合为一,演员要高于角色,驾驭角色,表演角色。布莱希特反对演员陷于神志恍惚的下意识表演状态之中,要求演员用理智支配感情,用训练有素的优美动作去表演人物,揭示角色行为的社会目的性。

由于演员在表演中与角色保持着一定的距离,重在利用完美的技巧去表演人物,因此给表演带来一种朴实明净的情调,使观众从容不迫的欣赏艺术,观察思考人生的问题。这种创作方法尤其要求演员善于观察生活,研究各种人的具有社会性的言行特征,注意人的出生、教养经历所形成的心理素质和体态仪表。认为这样才能为创造角色提供生活基础。布莱希特体系训练演员时,要求形体、台词、歌唱、舞蹈并重。在表演时,要求演员先理解剧本,从故事入手,真实自然的创造角色。演员在镜头前表演时,是具有一定的假定性的,这样就可以有意识的突破“第四堵墙”,具备和以往不同的表演方式。

他反对把观众带入幻觉式剧情,这就是布莱希特表演理论的特点。由于布莱希特体系的这些特点以及与斯坦尼体系的不同,为了区分二者,我们一般把布莱希特体系中对于表演的方法流派称之为“表现派”或“体现派”。也由于布莱希特体系表演理论对于演员外部技巧的更多要求,在演出实践中的具体运用经常见于歌舞叙事剧和音乐舞蹈电影。在这一方面取得取得最高成就的当属美国的歌舞片。而同属歌舞片范畴的印度电影则因电影中的歌舞极少承载叙事功能,所以在表演本质上与布莱希特体系有着性质上的差别。在中国早期电影时期,曾经出现过一批演员表演上表现形式感极强的电影作品,如三十年代的《芭蕉叶上诗》、《歌女红牡丹》、《雨过天青》和《歌场春色》等等。可以说,中国电影中以演员外部表现技巧为主要表现手段的作品产生和发展并不亚于好莱坞。但是可惜的是,新中国成立以后,这种类型化的电影生产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我们记忆中所能有的印象除了舞台艺术片以外,不过是《海上生明月》等少数的几部,而且形式比较单调,基本以歌曲演唱为主,歌曲中的戏剧成分也极少。但就是这极少数的作品,也依然在挑战着当时一统天下的斯坦尼心理现实主义的表演理论体系。

近年以来,随着国外舞台艺术片《猫》、《钟楼怪人》,以及音乐剧改编电影《红磨坊》、《芝加哥》等影片进入中国,中国电影歌舞片类型的发展步伐也在日渐加快。已经放映和正在创作的如《如果?爱》和《爱我就给我跳支舞》以及《精武门》等等,都在尝试着以歌舞等艺术表现形式为手段,增加演员的外部表现技巧以达到加强对观众的感染力,并同时使电影观众对于影片的戏剧情境时刻保持间离的效果。这种电影类型的发展和变化,势必带来对于影视演员表演观念和要求上的变化。它使得演员在镜头前的表演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现实主义的表演观和理论体系,而是通过外部技术要求上的变化使中国影视剧中演员的表演在风格流派和理论体系上产生了重大突破并得到极大拓展,让国产电影中的表演体系呈现出更加多元的状态。使电影表演美学从单纯再现生活的原形态达到了一种表现美学的高度。这样的发展变化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将会成为一种趋势,也势必对电影表演理论产生一定的影响。由此我们可以预见到两点:1、影视表演风格的多样性将成为一种趋势。2、影视演员外部表现技巧将会变得越来越重要。

影视表演理论范文第5篇

布莱希特的演剧体系主要是“间离效果”理论,是布莱希特提出的一种全新的演剧理论。他主张通过表演将平常的事物陌生化,以此来揭示事物的本质,表现事物之间的矛盾性,从而通过艺术影响使人们意识到现实是可以改变的。也就是说,他不是主张演员服从于角色,而是强调演员高于角色,演员在现实的舞台表演中只有驾驭角色才能将来源于生活的故事陌生化,实现其要表达的艺术理念。我国对布莱希特理论的引入是在上世纪30年代,但只是对其理论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建国后黄佐临先生领导的对布莱希特模式的模拟尝试,对中国的戏剧艺术产生巨大影响,到当代布莱希特理论已经系统的应用到我国的戏曲表演中来,既促进了中国传统戏剧的发展,也推动了东西方戏曲文化的交流。

二、我国表演艺术现状

我国表演艺术的发展受经济全球化商业背景的影响出现大众化、商业化的倾向,严重影响了表演艺术的品味和质量,对我国影视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冲击,甚至使影视文化的发展陷入僵局。影视文化的大众化对表演艺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大众审美的单一化和类型化限制了表演艺术的发展,造成表演格式化,没有特色;第二,大众审美带有低级庸俗的特点,降低了表演的品质,使表演失去了最真实的特色;第三,表演为了迎合大众口味,为了追求商业价值而丧失了其人文价值。现阶段我国很多影视表演没有底线,过分的满足观众精神幻想的需求而出现了违背人文的问题。对日本战争中中国军人的夸大表演就体现了这一点。第四,表演丧失自己的特色。随着青春偶像剧和韩剧的流行,一大部分商家迫于利益的需要对成功的剧本进行模仿,造成了表演雷同,使表演失去特色。

三、三大表演资源的融合对我国表演艺术的影响

戏剧和影视其实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概念,它们的艺术门类和美学原则都不尽相同,但是就表演艺术来看,戏剧的表演艺术对影视的表演艺术有着深刻的影响。下面就以《铁齿铜牙纪晓岚》为例,具体的分析三大体系的融合对我国当代影视表演艺术的影响。

(一)更加真实的情感体验

我国当代表演艺术受斯式体系的影响,更加注重对演员内心的体验。斯式体系的核心内容就是对内心情感的体验,他要求演员在实际的表演过程中体验角色的内心情感,再通过肢体动作、面部表情等将这种内心情感表现出来,使角色更加生动立体,体现人性的复杂。《铁齿铜牙纪晓岚》中王刚扮演的和珅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王刚在对和珅这一形象的演绎中,几乎每一个眼神都体现了他的精明算计和贪婪,但是在面对他唯一的儿子时,又会流露出他作为父亲超乎寻常的慈爱,就只眼神一项他已将和珅的内心世界表现的淋漓尽致。王刚先生的表演完全遵循了和珅的心理问题和生活逻辑,体现了人物内心的复杂,符合斯式体系的理论。

(二)应用间离效果

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理论对我国的影视表演也有很深的影响。中国的很多表演艺术家在都将这一理论应用到具体的表演实践中,将平常的角色或事物陌生化,给观众一种距离感和新奇性,从而达到吸引观众的目的,促使整个表演取得成功。在《铁齿铜牙纪晓岚》中这一理论也有所体现。在传统的观念中皇帝一直是高高在上,神圣不可侵犯的,可本剧的编剧却将皇帝平民化,甚至在微服过程中皇帝还体验了贩夫走卒的人生,既给观众一种陌生新奇的感觉,也体现了本剧所要表达的思想。

(三)民族戏曲表现

梅兰芳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国的民族戏曲的理论体系和表演特色,这一体系对当代表演艺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在具体表演中以生末净旦丑划分人物性格,突出人物内在、夸大人物外在。在《铁齿铜牙纪晓岚》一剧中,张铁林扮演的乾隆是一位中老年男子,性格刚毅,代表了京剧中的老生;王刚扮演的和珅狡诈贪婪,代表了京剧中的文丑;而张国立所扮演的纪晓岚虽性格复杂,但是其本身所表现的正义必将其划分到净的行列。

四、总结

一直以来,三大表演体系都是独立作用于影视表演的,虽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已经不能满足当代影视文化发展的需求。如今促进三大体系的融合,不仅能促进表演艺术的发展,甚至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整个影视文化行业的变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影视表演理论范文第6篇

关键词:表演课程改革;表演教学;戏剧影视表演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表演艺术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斯派)、布莱希特(布派)和中国传统戏曲艺术(梅派)三大体系,这在学界基本上已达成共识。然而,从表演艺术教学的角度来看,三大演剧体系中影响最大的还是斯氏体系。布莱希特主张打破“第四堵墙”,追求“间离与陌生化效果”,理性有余,实用性不足,对表演艺术教学而言,可资借鉴之处相对较少;中国的传统戏曲极重表演性,对演员的训练手段与方法既成体系又行之有效,然而如何从传统的戏曲艺术中汲取经验,丰富和充实高校戏剧影视表演的课程教学,却未能引起有关人士的足够重视。只有斯氏体系,第一次使话剧表演艺术从演员的培养到舞台的实践都有了完整的科学体系,其影响遍及全世界。另一方面,当代表演艺术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却是丰富多彩、流派纷呈,如波兰的耶日・格洛托夫斯基的“质朴戏剧”派形体训练法、美国唐・理查逊的“轻松自如表演”法和“梅斯勒表演技巧”、欧洲杜兰的面部表演技巧等,都在试图开创出新的表演教学方法。然而从总体上看,世界范围内大多数国家的戏剧、影视艺术院校的表演教学课程,其本质上遵循的仍然是斯氏体系的精神、方法和原则。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著名的美国“方法派”以及与之渊源颇深的所谓“梅斯勒表演技巧”,虽然在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有所创新和突破,但此二者尊奉的根本原则和信条,仍然来自于斯氏体系。而且,前述的那些当代表演艺术教学流派,虽各有所长,却都难成体系,在表演艺术教学的全面性、科学性和实用性方面与体大思精的斯氏体系相去甚远,因而充其量只能作为斯氏体系的有益补充,而不可能取而代之。

我国高等艺术院校中的戏剧影视表演教学,大多采用斯氏体系的那一整套关于演员技巧、技能的培养方法,在角色塑造上也遵循了斯氏体系主张的综合性。而众所周知的世界范围内的“体验”与“体现”之争,直到上个世纪的60年代才引起了国内表演界的关注。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发表在《人民日报》的论文《狄德罗〈谈演员的矛盾〉》引发了国内关于该问题的争论,司徒冰、丁里、江俊、舒强、李少春、盖叫天等人都纷纷撰文参与讨论。这场论争的实质,是“京派”与“海派”的表演艺术家和理论家们在创作观念与价值上的对立与碰撞,其间不乏有门户之见,但总体上还是加深了人们对表演艺术理论及表演教学等问题的理解与思考,有其积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争论也使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到“体验”与“体现”的合理结合才是真正科学、可行的表演教学方法和训练方法,正如著名表演艺术家金山的总结:“没有体验,无从体现;没有体现,何必体验;体验要深,体现要精;体现在外,体验在内;内外结合,相互依存。” [注:参见金山著《恢复和发展我国话剧表、导演艺术的现实主义传统》,载于《金山戏剧论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86年版,第54页。]事实上,这一观点也是斯氏体系理论的题中之义。《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的主编克里斯蒂认为,“体验和体现诸元素在创造舞台形象的创作行动中是联合一体的,所以如果不从体验和体现诸元素的总体出发,就不可能正确地理解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 [注:参见[苏]格・克里斯蒂著《原编者说明》,载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第3卷,中国电影出版社,1961年版,第6页。]斯氏体系以“有机天性”理论为演员化身表演的心理学前提,要求演员从自我出发,设身处地,通过意识达到下意识,彻底化身为角色。亦即,“要在角色的生活环境中,和角色完全一样正确地、合乎逻辑地、有顺序地、像活生生的人那样地去思想、希望、企求和动作。” [注:参见[苏]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著《演员自我修养》,载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第2卷,中国电影出版社,1959年版,第28页。]另一方面,斯氏又在《演员自我修养》一书中详细地谈到了语言和形体训练,以及节奏、控制等表演技术,他要求演员把这些表演技能化为自己的第二天性,以便演戏时能够准确地表现角色。

因此,关于戏剧表演“体验”与“体现”的问题,应该划上一个句号了。在影视作品无论是数量还是其社会影响力都远甚于戏剧作品的今天,对于影视表演教学的深入探索和研究,无疑是表演艺术教学的一个新课题。我们认为,当前表演艺术教学的发展有以下两大趋势:

一、表演艺术教学和研究的重心,已从“体验”与“体现”孰优孰劣之争转向了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两种不同表演形态的关系问题。首先,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在艺术本质上是同一的,其差异性主要体现在表现手段和方式上。从戏剧表演到影视表演的形态变迁,既反映了现实的行业竞争的发展态势与动向,也体现着表演美学作为一门艺术学科的自身的发展脉络和趋势。表演课程的改革应当而且必须遵循表演美学的历史发展,坚持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在艺术本质上的同一性,围绕影视表演在表现方式和手段上的独特性,对当前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加以改革,使表演课程教学跟上表演美学发展的脚步,这应当成为表演艺术教育工作者们的共识。事实上,国外的不少艺术院校比如法国巴黎的欧洲演员学院、德国柏林表演艺术高等学校、英国威尔士表演与音乐学院以及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戏剧电影电视学院等大多已开设有与影视表演相关的影视表演课程和训练内容。相形之下,国内的艺术类院校在这方面就显得有些滞后。我们必须承认,高等艺术院校四年系统化的职业训练培养出的表演人才,在开始其职业生涯时有不少人走向了影视荧屏,而非传统的戏剧舞台。因此,培养既能适应戏剧舞台、又能适应影视镜头的表演艺术人才,将成为今后大多数高等艺术院校表演专业的主要任务。其次,我们从戏剧表演自身的发展和变化当中不难发现,戏剧表演中也存在着生活化和日常化的倾向。新时期以来的先锋戏剧和小剧场演出,都努力打破舞台演出的第四堵墙,不再注重舞台幻觉的营造,而是努力拉近演员与观众之间的距离,试图将舞台上的演出与现场的观众融为一体。戏剧表演的这一变化,与影视表演的生活化原则是相通的,两者有着天然的接近性,这是我们在探讨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的关系问题时需引起注意的一个方面。

二、在表演课程教学内容当中引入姊妹艺术的训练内容,是表演艺术教学的另一个重要趋势。一方面,增加姊妹艺术的训练课程,能够使表演系学生接触到更多的艺术门类知识,并掌握更多更全面的艺术才能和专业技能,这既符合艺术类学生专业培养的综合性要求,也将有力地拓展学生在本专业领域之外的发展可能性;另一方面,就当前演艺行业的发展现状而言,业内竞争日益激烈,观众的文化需求日益增长,编导、策划创意、制作、音乐、舞蹈、美术、书法、曲艺、播音与主持等多才艺技能,将越来越成为一个优秀的表演人才所必备的艺术素养和能力。只有兼具表演才能和多种才艺的混合型人才,才能满足观众的文化需求,才能在残酷的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姊妹艺术训练内容的引入,是由专业培养的综合性、当前的行业发展现状和观众的文化需求共同决定的,也是表演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

有鉴于此,表演艺术的教员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坚持以传统的戏剧表演教学内容和方式为基础,重视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这两种表演形态之间的差异,并及时地捕捉到行业发展的动态以及广大受众对演员自身的艺术才能和艺术素养提出的越来越全面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对现有的表演训练课程进行合理、有效的改革,是保持表演艺术课程的全面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的有力措施,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我国的演艺事业培养具有较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表演人才及适应各种风格、样式和科技手段的表现型人才的重要保证。

对于表演课程内容的改革,我们计划分三步进行:

首先,继续加强并改进现有的表演教学中的综合创作实验内容,这是表演课程改革的阶段性目标之一。表演综合创作实验的训练内容,通过对生活中的人物和事件细致而全面的观察和体验,对优秀文学作品的二度创作,以及独立的剧本创作和短片制作等方式,帮助学生全面地掌握听、说、看、写、演、导等综合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文艺素养和审美感知、判断能力,这也是对我们的学生能在四年的职业训练之后能有比较优秀的综合竞争实力的一个重要保证。只有在强化综合训练内容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够放心大胆地去尝试编导、策划创意及制作等进一步的课程改革内容。

其次,是围绕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在诸多问题上的异同对表演教学内容进行调整,这是表演课程改革的第二个阶段性目标。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是两种不同的表演形态,在艺术表现的手段上有很大的差异,但在艺术本质上是同一的。正如英国当代著名戏剧理论家和导演马丁・艾思林在谈到戏剧与电影电视时所言,“电影、电视剧和广播剧等这类机械录制的戏剧,不论在技术方面可能有多么不同,但基本上仍是戏剧,遵守的原则也就是戏剧的全部表达技巧所由产生的感受和领悟的心理学的基本原则。” [注:参见马丁・艾思林著《戏剧剖析》,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年版,第4页。]因此,首先必须认识到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在本质上的同一性,具言之,即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在自我与角色的统一性问题上是相同的,都需要演员在表演创作中完成从自我走向角色的过程。其次,在表现手段和方式上,影视表演确有其独特之处,比如表演的非连贯性、无法与观众实时沟通、语言、情绪、形体表现的分寸感等问题,都与传统的戏剧表演的方式有所不同。因此,针对影视表演的训练技巧、方法和手段,必须在表演课程的教学中得到切实的体现和认真的对待。唯有在表演教学中重视并合理地解决这些问题,我们的学生才能够在开始其艺术生涯时迅速地适应戏剧、影视、广告等不同的创作环境和创作条件,为其未来的事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三,表演课程改革第三个阶段目标,是要将音乐、舞蹈、美术、书法、曲艺、播音与主持等训练内容乃至包括唱、念、做、打等传统戏曲的训练内容纳入到现有的表演课程框架中来,并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合理有效的交叉训练。国内艺术院校的表演系大多没有认识到引入姊妹艺术技能训练内容的重要性,更不用说合理有效的教学实践。有识之士曾呼吁“戏曲声乐课”应成为表演系的重点课程,却只是着眼于戏曲表演人才的培养,目的在于“保护学生的‘嗓音生命’。” [注:参见姚红著《“戏曲声乐课”应成为表演系的重点课程》,载于《戏曲艺术》,2003年第3期。]而我们的培养对象是综合性的表演人才,他们的职业可能性将包括话剧、音乐剧、电影、电视剧、节目主持甚至广告等演艺领域。增加姊妹艺术的训练内容,既是培养综合性艺术人才的要求,也是帮助学生拓展行业发展可能性,提高其职业竞争能力的有力举措。

以上三个阶段性目标,或称三个步骤,可以归结为“一个加强,两个解决”。“一个加强”,即应当一如既往地坚持并加强现有的表演艺术训练中的综合创作实验部分。综合创作实验促使学生细致观察生活、认真遴选文艺作品,并在对其进行二度创作的过程中全面地锻炼其编、导、演等专业技能,增强学生的文艺修养和审美判断能力。可以说,能否坚持并加强综合创作实验的训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表演课程改革的成败。“两个解决”指的是表演课程改革过程中亟待解决的两个重要问题:一、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的异同,在艺术的本质上,同多异少;在艺术表现手段和方式上,则是同少异多。特别是在演员表演的连贯性、与观众的共鸣性、表演中语言及肢体动作的分寸感等问题,两者的差异极为明显。因此,表演课程的内容当中必须增加影视表演的针对性训练内容。二、以现有的戏剧表演训练内容为基础,加强其与音乐、舞蹈、美术、书法、曲艺、播音与主持等姊妹艺术训练内容的交叉与结合。姊妹艺术训练内容的强化,是增强学生专业拓展性的主要手段,是由当前行业发展的大趋势和受众的文化艺术需求共同决定的。因此,对我国演艺行业的现状及宏观发展趋势的准确判断,是解决该问题的重要前提和保证。

关于表演课程改革的具体思路和方法,我们提出,在现有的戏剧表演课程主干内容的基础上,以表演艺术的综合性、课程设计的科学性与表演教学的实用性为指导原则,结合现阶段戏剧、影视表演创作实践的具体要求,对表演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丰富和调整,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

1.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的形态综合。戏剧表演是必须坚持的基础性的训练方法和手段,其优势在于:表演的现场感、形象的直接可感、与观众的交流共鸣和表演的连贯性。戏剧表演训练内容是培养表演基本素质的有效途径,其科学性和实用性是在业界已达成共识,坚持戏剧表演的基础训练内容,这是一个前提。影视表演的表现空间往往被多样化的、丰富的影像手段所挤占,影视表演的难度在于表演过程中的非连贯性、与观众缺少实时交流、语言和肢体动作的分寸感把握等,影视演员在拍摄过程中难以检验自己的表演,这对演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对于影视表演在艺术表现手段和方式上的独特性,表演课程中要增加有针对性的影视表演训练内容。

2.表演综合创作实验。综合创作训练是表演课程教学中一项基础性的训练内容,也是培养学生专业综合能力的主要手段。通过对生活的深入观察和思考、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学习和改编乃至戏剧影视作品的再创作,扩大学生接触生活的范围,加深学生对生活的体悟与理解,培养学生看、听、说、写、读、编、导、演等专业综合能力,以及良好的审美判断与鉴赏能力。综合创作实验是表演课程的主干内容,也是表演课程教学当中必须始终坚持的基础。对于现有的表演综合创作实验部分,只有加大训练力度,提高训练水平,表演课程的改革方能顺利平稳地进行;无视综合创作实验的重要性和基础性而奢谈表演课程的改革,无疑是舍本逐末,买椟还珠。

3.演员和角色的自我实验。表演艺术的创作过程,是演员充分利用自身的性格、思想、情感、肌体等,将其融入人物以表达人物,也就是从自我走向角色的过程。前已说明,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在艺术的本质上是没有任何差别的,主要体现在自我与角色的统一性问题上,不论是戏剧演员还是影视演员,同样要经历一个从自我走向人物的角色创造过程。从自我――“他”我――我就是“他”,这个辨证统一的过程作为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之间根本性的相同之处,是我们必须要在戏剧影视表演教学中坚定不移的认识基础,也是我们在表演课程改革中思考和落实影视表演训练内容的出发点和原点。

4.基础理论、基础训练与社会实践的合理结合。现有的社会实践方式,主要是通过学院与校外的社会实践基地进行合作,以实习、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等形式,将课堂内的基础理论、基础训练与社会实践联系起来,虽然形式丰富多样,学生积极性也颇高,但从用人单位的反馈来看,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力度仍显不够。对此我们有这样一种设想,即与部分社会实践基地合作,开设一批以社会实践为主体内容的课程,并将其纳入学分制体系,以加大社会实践力度,使学生能更好、更快地融入快速变化的职业环境。当然,这种设想仍处于萌芽阶段,对于在操作中可能产生的问题如时间的安排、学生的管理、考核的方式等尚无深入的思考,然而,这也正是表演课程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

5.传统教材――新编教材的混合使用。科技手段的迅猛发展及其应用,使得戏剧、影视表演的创作环境和条件也在不断地更新与变化。现代化舞美设计的普遍应用、影视数码科技的大量使用以及新闻现场直播的发展趋势等,这一切无不要求置身其中的从业人员注意提高其职业适应能力。因此,对表演课程的教学应当及时吸取国内外先进的表演训练方法和经验,为将来要步入这些领域的学生们能够迅速适应职业环境作充分的准备。另一方面,社会的发展带来的审美观念的变迁,也必然要求诸如“穿针引线”、“缝补丁”等传统的表演训练方式成为历史的陈迹。诚然,当前我国表演课程的教材建设是薄弱的,基于此,保留传统教材中的精华部分,同时加强新编教材的建设和使用,以满足表演教学手段与时俱进的要求,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6.戏剧性表演与姊妹艺术的交叉训练。目前各高校中的表演课程内容,在其培养的最终目标上,主要侧重培养学生在有故事、情节、人物的戏剧性表演方面的才能,相关姊妹艺术的才艺训练在表演课程中或尚付阙如,或仅占极小比例。在这部分课程改革内容里,我们提出,要加大相关姊妹艺术的才艺训练比重,切实加强学生在专业上拓展性,使学生在掌握表演才能的基础上成为一个多才多艺的艺术多面手。因为,当今激烈的行业竞争环境和观众的社会审美需要,都在呼唤着兼具戏剧性表演才能和多种才艺技能的混合型演艺人才,这是行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们在表演课程改革中必须落实的一项工作。

影视表演理论范文第7篇

关键词:才艺实践;影视表演;教学

中图分类号:J9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10-0109-01

才艺实践是一个专业性、艺术性为主的实践方式。才艺实践有利于影视表演专业的课堂教学,并能够提高学生对舞台表现的感受力、创造力,拓宽学生的视野。影视表演专业的同学在专业上更具备实践精神,大量的才艺实践无疑为学生提供更好的艺术思维与创作的平台,量的积累才能达到质的飞跃,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会对专业有很大的帮助。

才艺实践是影视表演专业需要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包括的面非常广泛,如舞蹈、声乐、器乐、武术、朗诵等或是在某些方面的一技之长。许多影视中需要演员饰演的角色是有时代特征的,这就需要演员的专业素养,而这种专业素养的培养和才艺是紧密相连的,如跳宫廷舞、弹奏古典乐器、武打镜头等。

表演就是把对生活的理解,对人生的感悟在规定的情境中,通过形体、语言表现出来。在这里结合演员和近年来优秀影视作品中的角色塑造,进行发掘和分析,也是对才艺实践对影视表演专业的作用进一步进行剖析。如:在2014年5月16日,张艺谋导演的电影《归来》全国上映。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演员张慧雯,因在电影中的出色表现,获得了观众的肯定,虽是张慧雯的荧幕首秀,但和陈道明、巩俐两位大牌的演员合作中张慧雯毫不怯场,也不夸张,将“丹丹”演绎的张弛有度。相信看过这部电影的朋友,会对张慧雯的舞蹈大为赞赏,面容清秀、大眼灵动的她,在《归来》中大秀芭蕾舞姿,却让人想不到的是她是民族舞专业出身,所以回到“才艺实践”这个主题,她的舞姿之所以让人称赏,更关键是她有一个良好的舞蹈基础,那么在塑造电影中“丹丹”这个会跳“红色娘子军”芭蕾的角色,让她更有力度的去把控需要的舞蹈镜头,让情节更加丰富与真实。

英国著名的戏剧理论家威廉・阿契尔说:“要使戏剧的兴趣能保持长久,就必须要有鲜明的人物性格。”而要体现人物性格的独特性和鲜明性,就必须选取典型的细节,找到人身上最显眼的那一处。艺术来源于生活,但其高于生活。我们普通的生活直接拍成影视剧,那也难免过于冗长,反而显得无趣与乏味。要想真实有意义的表达内容,就要进行提炼,进行艺术化的创作。这就要求影视的表演不能只是我们在生活记述,而是要通过别样的方式,具有美感的突出我们要表达的内容,抓住典型细节塑造鲜明人物性格。这样一来,特殊的才艺表演就是一种很好的表达手段,这种在生活中不常见的表演在影视表演上反而显现的自然、真实一气呵成。

才艺实践的加入,让影视表演更加有创意。表演是一种综合艺术,它包括:声、台、形、表各个方面。多方面的才艺让影视表演有更多的方式去诉说故事,表达思想。例如:舞剧的表演,全程无一句对话的表现形式,依然将故事展现的栩栩如生。这种方式运用到影视表演中一样会有一种观众内心强烈震撼。电影《万花嬉春》就是一部经典的歌舞剧电影。三个主人公在雨中欢唱的景象一定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尤其是金凯利一人独唱的那段一直被奉为经典传唱。这种多元的才艺让影视表演更加的精彩,有创意,不只是纯粹的对话那样呆板,有一种音乐和舞蹈独特的韵律。

课内才艺实践教学有多种形式,但重点是艺术专业的基本功训练。基本功是应用型艺术人才的基础,是靠长期刻苦练出来的。因此,对课内的才艺实践教学突出抓好各专业的基本功训练,不仅用教学计划把基本功训练的课时、内容和要求固定下来,而且还制定了各专业基本功训练的标准,凡不合格者不能进入下个阶段学习。学生经过扎实的基本功训练,一方面艺术技能迅速提高,另一方面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制力,而自制力又是学生成才最重要的内在动因。

所以说,才艺实践源于平日里扎实的基本功训练,只有在自身能力全面提升的情况下,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舞台艺术创作的能力。才艺实践对影视表演专业学习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在专业学习中才艺实践做得越充分,自身能力提升越快,从而对影视表演专业的发展越有帮助。

参考文献:

[1]梁伯龙,李月.戏剧表演基础[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

[2]张恒.影视艺术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实验教学模式探索[J].北京: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

[3]林洪桐.表演艺术教程[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

耿凯娟,女,汉族,北京联合大学广告学院,表演系2013级影视表演专业专升本在读学生。

李楠楠,女,汉族,北京联合大学广告学院,表演系2013级影视表演专业专升本在读学生。

何继昌,男,汉族,北京联合大学广告学院,表演系2013级影视表演专业专升本在读学生。

董 璐,本文通讯作者,北京联合大学广告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思政教育、音乐学。

影视表演理论范文第8篇

【关键词】影视表演 台词教学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1-0228-01

近年来,随着国内文化市场的迅速发展繁荣,各种类型和题材的影视作品层出不穷,有效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由于国内观众的审美能力和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影视演员表演的专业水平和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对国内艺术院校影视表演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作为艺术院校影视表演专业的一项重要教学内容,台词教学的有效性将直接决定专业教学的总体水平,也将给艺术院校的总体教学质量造成直接影响。

一、台词教学在艺术院校影视表演专业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台词教学是提高影视表演专业教学水平的关键。诗人艾略特曾经说过,“诗之所以具有诗性,也许是因为诗所包含的要比普通语言所能传达的更多,而不是更少”。这句名言很精确地概括出了艺术语言与普通语言之间的关系。台词是艺术语言的一种,影视演员在表演的过程中通过表达和运用台词,将会起到突出艺术效果的作用。

从影视演员的角度来说,演员在表演的过程中,除了运用肢体语言及表情等表演技巧以外,台词的表达也是重要的表演技巧之一。对于影视演员来说,通过将台词熟练准确地加以表达,无疑对塑造角色人物形象具有重要的作用。

2.台词教学是提高影视表演专业学生专业素质的必要途径。对于影视表演专业的学生来说,其综合素质和能力是多方面的,其词表达能力就是重要的内容之一。通过开展台词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影视表演专业的学生丰富自身的表演专业技能,而且还有助于提高语言表达及逻辑思维能力,全方位地提高其对影视表演艺术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3.台词教学能够帮助影视专业学生提高艺术再创作能力。影视表演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通过演员的演绎,将剧本等文学作品通过荧幕再现到观众面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影视演员需要根据自身对于作品的理解和认识,进行艺术的再创作。台词教学不仅需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气息和声调等等,而且还需要指导学生如何根据表演所需情境等采取适当的台词表达方式,实现艺术的再创作。

二、现阶段艺术院校台词教学有效性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阶段国内艺术院校影视表演专业集中存在着台词教学有效性不强的问题,具体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1.台词教学与表演实践脱节。当前,大部分艺术院校在台词教学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台词教学与表演实践相脱节的问题,很多艺术院校过于重视台词理论教学,强调发音、腔调、语气等方面,进而忽略了台词表达技巧及实践应用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实际上,在影视表演的过程中,演员的吐字发音固然重要,但是如何根据剧情发展及角色人物性格的需要采取适当的台词表达技巧,才是决定表演成败的关键所在。

2.台词教学的考核方式不科学。目前,很多艺术类院校的台词教学课程考核模式依然采取学生现场朗诵、教师现场评判等方式,考核结果不能全面反映出学生实际的台词表达能力,考核模式科学性不强,也就无法作为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参考,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严重不足。

三、对于提高台词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笔者认为,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影视表演行业发展的新要求,艺术院校迫切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全面提高台词教学课程的有效性:

1.合理设置和安排台词课程教学活动。对于艺术院校来说,一方面要合理安排台词课程的教学时间,适当增加台词表达实践训练课程的时长,另一方面则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有机结合,通过修订和完善台词课程专业教材,将理论教学的知识点与实践训练的内容有机衔接起来,避免现阶段台词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脱节的问题。

2.全面提高台词课程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为了提高台词教学的有效性,还要全面提高台词课程任课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一方面要加强对现有任课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定期安排教师参加各类业务知识培训,提高课程教学的专业化水平。另一方面则要广泛聘请优秀的影视演员担任台词实践教学课程的任课教师,利用优秀影视演员的表演经验,向学生集中传授在影视表演实践过程词表达和运用的技巧。

3.提高台词课程考核的科学化水平。对于艺术院校来说,还应当切实提高台词课程教学考核的科学化水平,除了采取现有的考核模式以外,还应当增加表演实践考核环节,利用学生参与影视剧组表演拍摄实践等活动为契机,由剧组导演担任台词课程考核教师,对学生的台词表达实践能力进行打分,并将考核结果纳入到专业课程考核成绩指标体系中来,将考核结果作为课程教学改革的直接依据。

参考文献:

[1]邓超.浅谈表演专业台词教学的拓展与深入.教师.2011(3)

[2]秦敏.对台词教学方法的一些探讨.前言.2012(4)

作者简介:

影视表演理论范文第9篇

关键词:创意产业化背景 影视表演专业 课程体系构建原则:“一中心、四模块”课程体系

创意产业化背景下,高职影视表演专业主要面向影视媒体、演艺团体、影视制作公司和群众文化推广机构,培养表演基本功扎实、角色塑造能力强,具有相应的文化素质和较强学习能力的高端技能型演艺人才和群众文化机构的文艺专干,及基础教育艺术师资。要求所培养的学生能根据本行业要求,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和表演技能,完成演出创作;能依据相关专业知识,组织群众文化活动、对群众文化实行策划管理、创作文艺作品、辅导剧目节目排练演出;并且能依据行业相关要求,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推动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教育的发展。这样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影视表演专业人才的培养和教育必须从战略的高度重视学生的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以适应影视产业不断发展对表演人才的要求。

一、高职影视表演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

(一)职业岗位需求原则。高职教育的出发点是培养岗位型人才,这个出发点决定了高职影视表演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不能单从理论体系的完整性角度考虑,而是应当以各个岗位的用人需求为着眼点,构建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和职业人格素质协调发展的整体优化的课程体系。

(二)实践性原则。高职教育的特色是以职业能力培养的系统性取代学科知识培养的系统性,因而其课程体系的建设必须按照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来进行,而职业能力的形成离不开实践。高职影视表演专业主要以学生表演能力的培养作为核心,而表演能力的形成则必须依靠实践。

(三)动态发展原则。《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面向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实用人才,真正办出特色。”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而区域经济的发展又经常处于变动中,这就决定了影视表演专业必须关注市场对于人才的变化,不断的调整课程体系。

二、高职影视表演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

高职影视表演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首先进行职业岗位调研,确定影表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群)、岗位所具备的职业基本素质和岗位专业能力等。在调研的基础上,确认影表专业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群),并将相互关联的典型工作任务按照职业成长的规律和难易程度进行归类,形成典型工作任务的集合,即影表专业的若干行动领域。将完成行动领域工作所必须学习的系统性内容转化为课程(学习领域),从而构建专业核心课程的基本体系,再结合高职教育规律和表演艺术类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特殊要求,进而构建出影视表演专业“一中心、四模块”的课程体系。

三、高职影视表演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影视表演专业职业面向及职业岗位能力分析

影视表演专业主要培养电影电视演员,即在影视片中,进行形象(扮演角色)的直接体现和创造的人员。近年来,通过对湖南省话剧团、湖南卫视等文艺团体、影视机构、中小学校的调研分析,由于影视演员的职业功能和表演艺术蕴含的共性,专业对应的就业岗位,除影视演员外,还包括群众文化艺术馆(站)文艺专干,基础教育的艺术师资等。

根据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对影视表演专业职业专业能力及职业基本素质进行分析,结果如下表所示:

(二)典型工作任务及学习领域分析

在岗位分析的基础上,归纳本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行动领域,并将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

(三)构建“一中心、四模块”的专业课程体系

根据影视表演专业岗位及岗位群的任职要求,以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职业生涯为背景,以工作过程为基础,以工作任务为起点,将行动领域的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基本素质要求按照学生知识、技能形成过程和认知规律,以及学习领域和工作过程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课程的解构与重构。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核心,与行业企业共同构建“以角色创造能力培养为中心”,由 “职业核心能力模块”、“行业通用能力模块”、“岗位特定能力模块”和“职业拓展能力模块”组成的 “一中心、四模块”专业课程体系。

职业核心能力模块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体育舞蹈、智力与心理健康教育、时政与就业、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阅读与写作、国防教育等课程。旨在培养学生,作为传媒人必须具备的思想、道德、身体、心理素质和对传媒知识的认知素质。

行业通用能力模块主要包括基础乐理、摄像技术、艺术语言基本技巧、艺术作品欣赏等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必须够用的为职业服务的工具应用知识和能力。

岗位特定能力模块主要包括言表元素训练、戏剧片段排演、戏剧作品排演、艺术语言表达、人物语言表达、镜头前表演常识与技巧、影视剧拍摄、歌曲演唱、形体塑造、群众文化组织与管理等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从事本职业必备的专业核心能力和职业关键能力。

职业拓展能力模块主要包括导演基础、舞台美术鉴赏、合唱与指挥、化妆表演等课程。旨在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学生适岗、变岗与创新能力。

四、“一中心、四模块”课程体系建设措施

(一)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

聘请省内外影视媒体、演艺专家,与课程专家、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等组成素质结构合理、技艺及学识水平高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准确把握专业建设方向,为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的建构和实施、深化教学改革提供指导。

(二)校企联动,共建影视表演校内外实训基地

影视表演专业的教学实践历来都是以剧节目排演为主。不论是表演元素的训练、戏剧片段排演还是大戏的排演,学生基本都以舞台表演作为来作为教学和艺术实践的一种形式。虽然演员的主要任务是舞台演出,然而创意产业化背景下社会对于表演艺术人才的要求不仅停留在舞台演出这一点上,同时要求熟悉剧目生产作业流程,掌握剧目排练的组织管理技能、方法,能够独立进行角色的分析、设计和体现。要满足学生这些能力的培养,一方面要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开发生产性项目、拓展社会服务,建设融教学、排练、演出、摄制、服务五大功能于一体的影视表演实训基地。另一方面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必须达到进行技术应用课题合作、师资培养和生产性实训的要求,同时加强与影视媒体、文艺团体等的合作,保证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及合作的有效运行。

(三)加强双师结构的创意型师资队伍建设

基于“一中心、四模块”课程体系实施对教师结构、专业水平、教学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应重视教师双师素质的培养。可通过到影视、演艺行业或机构进行实践锻炼,参加校内外组织的师资培训,参加课程建设及教材编写,参加优质核心课程的建设和实训项目的开发,参加实训基地建设,参与原创剧(节)目的开发等方式,使其具备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表演技能,能胜任理实一体化的教学任务,能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研教改和剧(节)目的开发。同时聘请话剧团、影视传播公司等企业、行业的业务骨干担任兼职教师,建立兼职教师库,根据兼职教师的实际工作情况,灵活安排兼职教师的教学时间,保证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教学学时达到50%。兼职教师通过高职教育理论培训、高校教师资格培训和承担实践教学任务,使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显著的提升,并在此基础上,参与实践教学和学生顶岗实习的指导工作。

参考文献:

1、黄丽.以就业为导向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6):76-80.

2、宋专茂.以培养就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与实践[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2):43-47.

影视表演理论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影视表演;潜台词;内在语;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1-0149-01

影视表演是舞台剧的一门艺术类型,影视表演涉及灯光、导演、文学、舞美以及表演和剧本等方面,各个环节一定要进行紧密配合,才可以保证表演顺利完成。随着人们对影视表演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潜台词和内在语的重要性也就凸显出来了。人们对此研究得也越来越多,可见潜台词和内在语的重要性逐渐受到了人们的重视。本文对此进行分析,来逐步探讨影视表演中的潜台词和内在语的重要性。

一、影视表演的潜台词和内在语分析

影视表演是目前比较热门的艺术形式。对于影视表演而言,潜台词和内在语的形式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潜台词是区别于台词的表现手段或者技术。它强调在人物的内心当中去展现,观众可从人物的表情、内心所示以及其他的手段衬托来发现。潜的意思就是隐藏起来的现实,但是它终究是现实,只不过没有完全地变为现实,有一种若隐若现的感觉。按照海明威的冰山理论来说,就是半透明的一种形式。

内在语更加抽象,它是极其微妙的一种表现手段,主要通过演员细微的具体动作来展示。比如习惯性的动作等等。

二、影视表演中的潜台词和内在语的重要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精神生活的需求逐渐成为了市场消费主流,人们审美层次也进一步提高,这就为现代影视表演的表现力和表现效果提出了更多挑战。表现力对于影视表演至关重要,这是影视表演的特点,和时代的发展密切相关。因为从演员表演的角度看,不同的潜台词和内在语对于每个观众感受到的效果是不同的,因此认为影视表演是表现形式和表现效果的艺术。

影视表演的潜台词和内在语是通过身体表演、肢体动作和表情以及其他手段衬托来完成的艺术。这是传统的理论定义,也是公认的一种概念。演员在舞台上面通过说话、表情传达剧情,传达人物的内心世界,这和其他艺术形式不一样。影视表演是一个动态的可见的时空延续过程,小说等文学艺术和影视表演不同,文学可以通过想象来传达,但是影视表演不可以。因为人们在电视或者网络上面看影视表演,就是为了欣赏语言艺术和动作表演等。人物要想表达自己的感受,就只能用语言,或者肢体语言来传达。

随着影视表演观念的不断更新,我们发现,除了以上的方式来传达潜台词和内在语的效果,介绍剧情和人物形象,还可以用另外一种形式。这是一个很新潮的想法,就是通过现代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为影视表演的潜台词和内在语的表现提供新的技术支持。有一出影视表演叫青云志,其中有个片段就很好地体现了多媒体技术的衬托作用。大海的声音音响和热闹的人群形成了对比,主人公伴随着大海声音出场,这样就很好地形成了比对。再比如在《汉武大帝》里面,窦太后对汉景帝极不满意,差一点就要把汉景帝废掉,让他的弟弟当皇帝,这个时候,饰演汉景帝的演员焦晃,就表演得很到位,他用自己的特点表现出了那种自信和魄力,让观众看了以后觉得十分放心,达到了传神。最终影视表演成功,观众感到了有惊无险,这就是影视艺术表演的新型的潜台词类型和内在语的形式。

三、结语

综上所述,影视表演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期,在历史发展的过程里,融合了诸多现代技术手段和表演形式,成为了许多人心目当中最喜爱的艺术剧种之一,极大地丰富了老百姓的生活。虽然影视并不是最为热门的艺术表演形式,但是我们看到许多有志于发扬影视艺术的人在做着不同的努力。影视的火热就是由于不保守,敢于创新,才能取得今天的成绩。影视表演的最大魅力,就是它的潜台词和内在语的表现,这是它和其他表演最大的不同。对于演员来说,这个功力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它需要不断地摸索实践和科学的方式,才能让影视表演真正炉火纯青。作为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视表演艺术集中体现了现代文化的精髓和智慧,只有做到真正发挥出潜台词和内在语的作用,才能让影视表演更加有力。

参考文献:

[1][俄罗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著.演员自我修养[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美]博格斯,[美]皮特里著.看电影的艺术[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彭吉象著.影视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徐葆耕著.电影讲稿[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上一篇:合作社财务管理范文 下一篇:管理学常识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