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学范文

时间:2023-03-21 16:29:25

英美文学

英美文学范文第1篇

英国文学源远流长,经历了长期、复杂的发展演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学本体以外的各种现实的、历史的、政治的、文化的力量对文学发生着影响,文学内部遵循自身规律,历经盎格鲁—萨克逊、文艺复兴、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不同历史阶段。战后英国文学大致呈现从写实到实验和多元的走势。

美国文学在`19世纪末就已不再是“英国文学的一个分支”。进入20世纪,美国文学日趋成熟,成为真正意义上独立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族文学。战后美国文学历经50年代的新旧交替、60年代的实验主义精神浸润、70年代至世纪末的多元化发展阶段,形成了不同于以往历史时期的鲜明特色和特征。

二、英美文学批评理论概述

20世纪被称为“批评的世纪”。文学批评理论沿一条从“内在的研究”到“外在的研究”轨迹发展。“新批评”、结构主义、解构主义、新精神分析、读者反应批评、新历史主义、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等各种批评思想和理论革新了文学观念,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文学传统、典律构建、文学与文化、文学与社会关系的认识,为文学研究开辟出新的天地。

三、英美文学的认知功能和艺术价值

文学是对人生体验的文化表征。文学作品隐含对生活的思考、价值取向和特定的意识形态。阅读英美文学作品,是了解西方文化的一条重要途径,可以接触到支撑表层文化的深层文化,即西方文化中带根本性的思想观点、价值评判、西方人经常使用的视角,以及对这些视角的批评。

英美文学是对时代生活的审美表现,是英国人民和美国人民创造性使用英语语言的产物。英语表意功能强,文体风格变化多,或高雅、或通俗、或含蓄、或明快、或婉约、或粗犷,其丰富的表现力和独特的魅力在英美作家的作品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阅读优秀的英美文学作品,可以感受到英语音乐性的语调和五光十色的语汇,回味其“弦外之音”。

四、英美文学研究

开展外国文学研究,有助于我们开阔眼界,了解外国文化,丰富我们的知识,启迪我们的智慧,繁荣我们国家的文学创作和方法。促进中国文学发展,建设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外国文学研究的意义所在。就英美文学而言,可选择小说、诗歌、戏剧、文学批评理论、作家作品、文学流派、文学史、中外文学比较等作为具体研究对象。我们国家外国文学研究水平参差不齐,对英美经典作家的研究有待深入,对现当代文学跟踪研究有待加强。

五、英美文学教学模式

目前许多学校的英美文学课采用“文学史+选读”的模式。上文学史课时,教师罗列一大堆文学史知识,让学生死记硬背。学生因为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复述”,怎样形成自己对文学作品的见解便无从谈起。传统的文学课除了教授文学史外,常常要搞一点文学选读,作为对史的补充。这种“语录”式节选,破坏了作品的完整性。教师处理这些选段时,把大部分时间用在了解释句子和单词的意思上面。学生浅尝辄止,虽然上了一两年的文学课程,却没有接触过一部完整的小说或一个完整的剧本,没能学会如何欣赏和分析文学原著。由于教学内容是些死的知识,不少人便觉得英美文学课乏味、无用。

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改革思路:

1、读完整的作品。作品选读虽说是精选经典作品的华章彩段,但由于是只选片断,破坏了作品固有的整一性,难免有支离破碎的感觉。只有认认真真读过莎士比亚一个剧本,学生才能对莎士比亚的创作特色真正有所了解,才能说“我读过莎士比亚”,才能与人讨论莎士比亚,也才能写出有自己见解的评论文章出来阅读文学作品,从整体上去感受体验,学生会有所震动,有所启迪。

2、讲欣赏作品的方法。在传统的文学史课上,教师往往以“满堂灌”的方式,向学生传授文学知识。其实,生活在信息时代的学生可以很容易地通过网络、百科全书光盘等途径搜寻到这些知识。因此,英美文学课的重点应放在指导学生如何欣赏和分析作品上面。以英美小说为例,在阅读作品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分析主题表现、人物塑造、情节安排、叙述角度、象征细节、语言风格等。

3、写阅读心得。读书贵在有自己的心得体会。文学作品可以为写作提供题材和内容,写作则又深化了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两者互为补充。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许多名家均为语言大师。学生通过阅读,受其熏陶。英美文学课程的考核不搞闭卷考试,而是撰写课程论文。

按照上述思路组织教学,英美文学课程可以成为一门素质培养课。学生主动参与文本意义的寻找、发现、创造过程,逐步养成敏锐的感受能力,掌握严谨的分析方法,形成准确的表达方式。这种把丰富的感性经验上升到抽象的理性认识的感受、分析、表达能力,将使学生终身受益无穷,是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上立于不败之地的真正有用本领。在这过程中,学生的英语水平也会相应得到提高。

六、英美文学教学与大学英语教学

大学英语教学属基础语言技能训练,教学任务繁重,四级通过率压力大。但作为英语教师,我们不应忽视英美文学这一丰富多彩的资源库。

英语教师面临提高自己业务水平的任务,英美文学是科研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目前,大学生英语水平普遍提高,阅读能力较强,不少学校开设英美文学选修课的条件日趋成熟。

大学英语教学应增强英美文学意识,将英美文学导入英语教学,适当介绍当代英美著名作家的文学创作,向有能力的学生推荐优秀作品。在课堂教学中,可借鉴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模式,采用各种方法,如研读短篇小说,背诵诗歌,朗读剧本、扮演角色等,使学生不仅学习英语语言,也了解英美文学,加深对英美文化的认识。

英美文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文学教学模式构建主义读者反应

英美文学课是高等学校英语专业的必修课和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可是近年来英语专业普遍存在着文学教与学相互脱节、文学教学与语言实践的相互脱节、文学理论研究与英语教学实践的相互脱节等难题,使英语文学课孤立于语言课之外。如何改变学生对文学经典敬而远之,如何完善文学课教学方法?现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的观点。

1教学问题的成因

近年来,英美文学课在英语专业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日趋尴尬,不少学习者将文学课或文学作品阅读看成可有可无的科目,学习文学的意义对于他们来说更多的是在于获得学位。出现这个现象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1理性教育泛化

理性主义教育理念在中国有坚固的基础,它具体体现为:重知识轻经验,重科技轻人文;重视人文学科的工具功能,忽视人文学科的综合功能;迷信书本知识,忽视生活知识;只强调掌握知识的数量和精确度。

1.2功利思想失衡

随着市场经济观念的普及和广泛接受,人们一方面对外语的作用越来越重视,另一方面也把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思想映射在外语学习之中。商务英语,经贸英语,旅游英语,和法律英语等实用性很强的专业应运而生,此类“生存英语”(survival)立竿见影,故较多学习者对其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热情。这种实用主义风气,“重技能,轻人文”的弊端冲击着文学课教学,助长了学习者轻视与人文修养有关的课程,助长了他们对文学“敬而远之”的倾向。

1.3教学方法单一

“下课对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全忘记”这种景象不是英美文学课教师所愿意看到的现象。因受课时有限等客观因素的制约,教师要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对英美文学有个基本了解,教师不得已采用单向输入模式,向学习者提供或灌输大量文学史知识;长此以往,学习者表现出更多的惰性,学习经典作品成为应付考试不得不完成的任务,他们难以真正走“进”作品之中,久而久之,教与学双方势必产生某种不应有的距离和隔阂。单一教学模式在传授文学知识的同时也在降低甚至扼杀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冗长的背景介绍,缺乏与实际相关的分析,以及相对陈旧的教学理念等多方面元素,妨碍着大多数学生直接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和作者的激情。这种模式有碍于引导学习者的发散性、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更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名著选读”教改课题组认为,单一教学模式在传授文学知识的同时也在降低甚至扼杀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此种教学模式过多注重传授相关知识,却忽视了以下特点:文学作品类属艺术范畴,文学作品的创作凝结着作家的激情;文学作品不但有其社会公用,还要给人愉悦。但冗长的背景介绍,缺乏与实际相关的分析,加之文化差异以及相对陈旧的教学理念及方法等多方面元素,妨碍着大多数学生直接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和作者的激情,加剧他们的陌生感乃至畏惧感。此外,师生之间“给予”和“接受”的人际关系使教师无形中扮演了一种貌似权威的角色,它有碍于学生自尊心和独立性的发展,有碍于引导学习者的发散性、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更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应该说,理性主义教育的泛化直接导致了学习者的功利思想;教师采用单向输出的教学方法,也折射出文学教学中所存在的三方面不和谐关系:即文学课的教与学脱节、文学课与语言实践脱节、文学教学理论的研究与外语教学实践脱节。这说明英美文学教学还缺乏一种更为行之有效的模式,传统教学模式需改革优化。

2教学模式优化的必要性

名著课教学对象为大学英语专业的学生,大多数已具备良好的语言技能。一方面,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英语水平有待提高,但同时又厌倦以操练为主要形式的传统方法,渴望通过更为高级的形式或渠道来提高水平。书面表达在一定程度上为他们提供了阐述自己看法的机会,但因书面形式多为个体行为,受限于学生个体与教师单向交流,影响力较为有限,难以产生大范围共鸣。因此,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获取知识,提高实际能力,使更多学生走进名著经典,体会其丰富内涵及艺术魅力。

3理论支持与模式界定

近年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合作学习理论在众多学科的教学实践中收效显著,尤其对培养发散性思维,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以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3.1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基于学习活动和语言本身的社会性和对话性之上的构建主义学习是一种在追求学习目标与问题解决的活动中,使用多种认知工具及学习资源,学习者一起工作并相互支持的学习。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者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只是被动接受者。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利用现有知识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学习是由学生的内部动机及好奇心,进步的需要以及同伴间的相互作用驱动的积极主动的知识建构过程,教师要达到有效的教学效果,首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激发其认知兴趣,单一的外部环境刺激有时不能完全奏效;其次,学生不仅是信息的消费者,更是信息的创造生产着,他们需要实际操作以激发学习动力,以信息产出为媒介促进信息输入的良好循环。具有双重身份的文学阅读课,知识和语言兼而有之,要达到有效教学,就要对它所涉及的双重社会性和对话性予以相应或更多重视。因此,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对改进文学课教学模式有着内在的关系和作用。

3.2读者反应理论

将文学界定于复杂性/松散型学科,因而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开放性期待读者通过发挥想象对作品内化,需要读者积极的意向性再创造活动。文学作品是作家意向性,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唯有通过读者创造性阅读,它的意义和艺术质量才能以丰富多彩的面貌为人们所知。因此,文学作品须融入接受者的思想和情感、倾向和评价,它的意义和生命力体现在要求读者的参与。

读者反应理论为文学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理论基础,它符合现代外语教学法和现代外语教学规律,它提倡以研究为中心的文论思想,这恰好与建构主义的知识观不谋而合,即知识有其客观性与主观性,知识的抽象性与具体性共存,理论性知识与生活体验型知识共存。

上述理论为规范英美文学教学深层发展的教学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为我们构建“自主,互动,合作,探究”的文学教学模式及开展实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白锡汉.英美文学教学与语言能力的关系研究.汉中师范学院学报,2004.

[2]陈琦,张建伟.构建主义与英语改革[J].教育技术通讯论著选摘,1999.

英美文学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的新形势下,注重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英美文学教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通过英美文学教学培养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性,培养跨文化意识应遵循的原则以及利用英美文学培养跨文化意识的教学思路。

随着国际经济、文化、政治等领域发展步伐的加快,交流日益频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国际交往合作更加频繁,国际交流也越来越广泛,多种文化相互交汇碰撞、交流融合,在这种环境下,如果不了解英美国家的风俗文化、行为习惯、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不同文化间就会产生误解甚至冲突,影响交际的顺利进行。由此,外语教学中,关注目标语文化,提高跨文化意识,注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的重要。“跨文化意识”是指外语学习者对于其所学习的目的语文化具有较好的知识掌握和较强的适应能力与交际能力,能像目的语本族人的思维一样来思考问题并作出反映,以及进行各种交往活动。具有“跨文化意识”的外语学习者能自觉地消除在与目的语本族人进行交往时可能碰到的各种障碍,以保证整个交往过程的有效性。外语教学不仅仅是语言知识的学习,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一部分,外语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文化知识和文化意识。文学又是文化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始终与文化相伴相生。因此,通过英美文学认识英美文化、培养跨文化意识是一种有效的教学途径。

一、英美文学教学是培养跨文化意识的有效途径

首先,文学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和民族个性的重要表现形式。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文化知识、文学知识及其具有的哲学、人文、美学等价值是某一民族社会文化的缩影,是学生了解英语民族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思想观念、风土人情等文化因素最鲜活、最丰富、最直接的材料。通过英美文学认识英美文化和国民性格是一种基于文化认知和文化认可的跨文化交流层次,它的重心是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和思想疆域,提高综合人文素质,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文学是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文化修养的重要源泉,涉猎古希腊、罗马神话,了解基督教《圣经》故事及人物典故,熟悉一些神话传说中的神抵,可以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有利于语言学习中文化因素的积淀。

其次,文学是提高文化素养和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语言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又是艺术的语言,是学生学习和模仿最理想的语言和文化材料。特定的文化常常在其语言中留下深刻的烙印,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学生除了要对原文语言有精确的理解和把握之外,还要对两种文化,尤其是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有较全面的认识和了解。西方文学实质上就反映和代表着西方文化,优秀的文学作品既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又是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语言源泉。新《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清楚表明,文学课程担负着提高学生英语水平,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跨文化意识的双重职责。

再次,文学的生动性和通俗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文学是最优美的语言,如果我们要学习和获得最优美的语言,我们就必须学习文学。”(李赋宁语)语言文字的魅力在文学作品中体现得最为充分,因为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是以语言为载体的。学习英美文学,不但可以在接受作品内容情节的同时,掌握语言这个工具,文学作品中渗透的跨文化意识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刺激学生的求知欲。因此,在语言教学和学习中,我们应该充分重视文化因素的影响和作用,广泛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了解有关西方的哲学、历史、人文地理、风土人情和社会风俗。

二、培养跨文化意识应遵循的原则

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渗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即实用性原则、阶段性原则、交际性原则。

实用性原则要求教师所提供的语言材料,导人的文化内容与英语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密切相关,同时应突出语言的生动性,情景的真实性,材料的生活性,培养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对自己民族的了解和热爱,对他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从而使其形成合理的跨文化心态。

阶段性原则要求文化内容的导人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充分考虑学生的语言水平、认知能力和心理状态,根据学生语言的发展水平和接受能力,采用由浅人深、由表及里的渐进教育方式,让学生充分了解所学文化内容的本质。从介绍英语国家人民的日常生活开始,逐步更多地涉及他们的文化背景、历史传统、人文地理等,以至更深人地探讨人生态度、道德价值观等。

交际性原则认为培养跨文化意识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既然语言是交际的手段,又是文化的载体,那么,教师就有责任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让学生在学习语言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学会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背景、风土人情和生活方式,使文化通过语言的交流得到传递沟通,语言通过文化的渗透得到合理的交流发展。

三、利用英美文学培养跨文化意识的教学思路

首先,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挖掘教材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培养和渗透跨文化意识。广泛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了解和熟悉西方文化并从中汲取有益的东西,才能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语言水平。教材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教师不能把课文仅仅当成单纯的语言教材,而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让学生放眼世界,扩大视野。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对英美文化的敏感性和洞察力,教师还可以配合教材内容恰当地补充相关的文化背景以及中英文化差异的知识介绍,使学生在具备一定的语言交际能力的同时具备应有的文化交际能力。教师在授课时采取启发和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鼓励学生发表个人独到的见解和进行相互之间的讨论,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文学教学课堂中来。教师要培养学生独立开展研究工作的能力,不能一味地进行理性的抽象与概括,不能要求统一理解模式和死记硬背。这样,才能使学生切身感受语言大师们的语言艺术、学习巩固语言知识的同时,也让他们学会从文学作品中认识社会、体验人生,感受不同的文化内涵,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

其次,教师应尽量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文学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技术具有信息容量大、内容丰富、效率高、覆盖面广等特点。在英美文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计算机软件或课件、录像机、投影仪、光盘等直观有效的手段。除了课堂教学外,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在课外也应该充分发挥其作用,课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由名家名作改编的电影、欣赏精彩对白或学习英美国家文化背景知识,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让思维突破原有的束缚,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另外,学生根据原著自编自演也是非常有效的学习途径。学生在编、导、演的过程中,能充分理解把握原著的历史背景,穿越了时空与文化的差异,与文学作品作直接的对话。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大量的英语经典文学作品,积累有关的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社会文化关系等方面的材料。阅读能使学生了解英语在不同语境中的语言风格的知识,以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将自己在文学作品鉴赏过程中获得的对作品的理解用文字表达出来,以深化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鉴赏力和书面表达能力。文学作品的阅读可以从易到难,从简写本开始,逐步过渡到读原版作品。这里阅读文学作品不仅指小说,还包括阅读报纸杂志、时事等。因为现在的刊物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有助于学生了解当前社会动态、科学文化的最新成就和英语语言发展新趋向,获取丰富的跨文化知识。

英美文学范文第4篇

英美文学是了解英美文化的重要窗口,是英语语言的精粹和重要载体,是英美国家文化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英美国家文化的知识瑰宝,诸如莎士比亚、歌德、狄更斯、培根、哈代、爱默生、海明威、马克?吐温等文学大家的作品,它的语言光辉、文学魅力、哲学思想、思想教育性是全人类不可多得的财富。在认识到英美文学作品的价值的基础上,外事工作人员有必要主动加强对这些作品的阅读与赏析,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与鉴赏,了解英美文化的知识背景、民族特点、精神思潮、科技发展等;与此同时,利用这些作品装备自己的头脑,扩大知识范围,接受情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熏陶。从而体现其独特的教育价值,提高外事人员在工作中利用英语处理问题的能力,实现自我教育功能。

二、英美文学作品的阅读与鉴赏

(一)针对不同的文学形式,用不同的欣赏方法和角度全面把握作品的意义以小说为例,《牛虻》是一部经典的革命作品。作者通过主人公牛虻、神父蒙泰尼里与教会三者之间复杂的“三角”关系,成功地塑造了人性“两难”的艺术张力。塑造了主人公牛虻在面对革命理想与骨肉人伦之间相冲突时的思想挣扎与斗争;蒙泰尼里———作为神父也作为父亲的他,在面临信仰与亲情之间难以选择的痛苦,使读者深刻感受到小说中强烈的情感冲突和震撼力,揭露基督教会对人们思想戕害罪行。又如在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中塑造的简爱的形象是多面性的,简爱的形象有助于我们解读作家本人的生活,这部自传体小说并非完全虚构,它凝聚着作者本人丰富的人生体验。此外,作品可以帮助了解作家所处时代的社会面貌以及所反映的社会矛盾主题。充分反应了作者当时所处的社会的等级森严、势利傲慢的贵族和鄙陋习气。通过对她们作品中女主人简爱的分析,透视了在十八、十九世纪的英国,女性地位的低下以及受男性社会压迫和歧视的状况,作为一名觉醒了的简爱,简爱向往自由、追求平等和独立的成为其性格中的特质,对现实和命运作出勇敢的斗争,这些宝贵的品质对读者具有深远的影响,尤其对当代女性寻求自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细读完整的文学作品,从整体上去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义所有真正的文学欣赏活动都从文本的精读开始。不同的人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精读,在精读过程中对作品进行认真思考,或者与他人进行交流与沟通,再通过自己的总结和反思,从整体上去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义,认识到作品的深度和广度,从而更透彻地理解问题。作品选读虽说是经典作品精华章节部分,例如如果只是读了莎翁的《哈姆雷特》中的一些片段,是无法对哈姆雷特本人和莎士比亚做出全面的评价和判断的,如同西方格言所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三)梳理英美文学作品之中的脉络,加深理解作品的意义英美文学作品之中的脉络,是对作品体现的民族思想及其演变的系统梳理和归类,它成为打破文学史限制和年代界限,灌注整个文学作品之中的动脉。阅读之前最好能够制定相应的阅读计划和安排,主动搜集与作品相关的诸如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宗教的背景知识,这样有助于将文学作品放在特定的思想范畴和格局中进行,才能开放地、辩证地、批判地理解其内容,在充分了解民族思想的演变的基础上,又对文学作品有完整的解读和欣赏。具体地说,辩证地了解某种在英美文化中至关重要的思想理念在不同时代文学作品中的展现、认识不同时期作家对某种思想的不同解读和反应、探索该民族思想对现今英美人文化、思想观念。经验证明,英美文学作品的阅读与鉴赏可以很好的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提高审美阅读能力和了解英美国家文化及思想,便于读者形成一套独特的学习方式和对重要的作家作品和重要的文学思潮的掌握。

三、讨论

英美文学范文第5篇

古今中外,文学界对于文学批评的重视程度都随着时间的发展越来越高,而且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我们渐渐的发现,对于同样的作品,不同的国家对其的评价是不同的,也可以说文学批评受到各国文化差异的影响。每个国家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而这些文化背景在一定程度上会对该国家的文学评论产生一定的影响。也正是存在差异的文化评论造成了文学评论的多样性。英美文化也是如此,存在着差异,对英美两国的文学评论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下面是我对这一问题的简单认识。

关键词:

英美文化;文化差异;文学评论

一.文学评论的内涵

文学评论,顾名思义,评论文学。用专业的术语来讲,是应用文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对特定的文学内容,比如说文学作品,文学思想等进行探讨、研究等一系列文学性质的活动,以解释文学发展的内部规律,从而帮助相关的文学家进行文学创造,推动整个文学的健康稳定发展。

二.英美文学的相关内容

英美文学是对英、美两国民间文化艺术的总称。同样的是两个现实生活的生动反应。我认为文学具有很强的表现能力和表述功能,而且英美两国的文化比较多元化,决定了其文学风格的多元化,戏剧、小说、诗歌等类型多样,各具特点:(1)英国文学的特点英国是一个临海国家,不仅气候极具海洋性,其文学也是如此,包容性十足,充满着浪漫主义的气息,再加上英国的经济、历史发展传统,在经历了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之后,英国的文学由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开始转向写实主义,这是英国文学发展的一般趋势。(2)美国文学的特点美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移民国家,建国的时间比较短,在19世纪之前,美国文学可以说是依附于英国文学,具有英国文学的一些特征,但是在19世纪末期之后,美国文学开始脱离英国文学,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多方面、平民化、自由化等。就像美国的社会一样充满着自由、民主的气息。

三.英美文学评论的内容

各国的文学评论各具特点,但是仍然是有规律可循的,需要注意三个问题,首先是文学伦理问题,这是要放在首位进行考虑的问题;其次是道德评论,这是进行文学评论的关键所在;最后是审美评论问题。具体到英美两国来说,文学评论与该国发展的实际情况有着极大的关系,在女权主义、殖民主义等思想观念的影响下,文学评论研究文学和社会的关系,开创了文学研究的新方向。

四.英美文化差异对于英美文学的影响

(1)英美两国的语言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1.英国的语言英国文化历史悠久,民族文化发展时间较长,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就拿英国的官方语言:英文来讲,许多的文学评论家在对英国文学进行评论时,使用语言十分的谨慎,这既能说明文学评论家谨慎的态度,同时也更能说明英文的地位和重要性,可以说英文便是英国的象征,因此出于这样的态度,英国文学评论是相对拘谨的、缺乏新时期的创新与个性;

2.美国的语言美国官方使用的语言也是英文,但是却是美式英文,虽然说在本质上,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没有发生什么变化,但是就是美式英语的称谓便能很好的说明问题,美式英语是美国的创造,是美国争取独立的体现,众所周知美国发展历史比较短,而且是移民国家,文化发展多元化特征十分显著,在独立之后,美国在政治、历史等方面都没有历史遗留问题,可以说美国的民主革命是十分成功的,相应的在文学评论方面美国的文学评论就彰显个性和创新性。

(2)文化历史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人本主义是英美两国共同宣扬与崇拜的,但是英美两国的人本主义又存在着具体的差别:

1.人本主义是英国发展历史上很早便出现的,但是在文学评论领域人本主义是十分保守的,神权和禁欲主义依然处于主导地位,我认为这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不彻底的生动体现,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在文学领域的再现,莎士比亚是英国最为伟大的文学家,我认为没有之一,莎士比亚不仅影响了英国一代人,更影响了整个世界。他的作品可以说是英国文学创作的典型代表,对其作品进行研究之后发现,人文主义在其作品中有很多的体现。

2.相比英国的人本主义,美国就十分创新、独特。当然这和美国发展的历史是密不可分的,美国的独立是十分果断的,没有历史遗留问题,争取独立自由的观念理论深入人心,美国的人本主义十分的激进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有对人本主义的创新理解。在这基础上美国的文学评论就显得更加激进、创新。

五、小结:

影响文学评论的因素是多样的,其中影响因素最大的便是历史文化因素,不同的历史传统造就了不同的历史文化发展方向,同时也影响到了之后出现的文学评论,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文学评论必须建立在自身的文化之上,不可用自身的标准去衡量他国文化,这样对于理解他国的文化是不利的。

英美文学范文第6篇

关键词:英美文学;教学;现状分析

1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世界各国对英语的运用普遍提高,英语作为一种世界语言已成为各国交往和沟通的重要语言。教育部也十分重视国民的英语教育教学,尤其是高校大学生英语教育在教育改革的推动下,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思想和理念的束缚,高校英语教育教学方面也日益显露处自身不可避免的一些弊端。例如在英美文学教学中教师多采用单向枯燥的讲授式教学方法,课堂氛围缺乏激情,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也缺乏兴趣和动力;学生在应对传统的应试教育也持无所谓态度,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习惯了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但教学成果并不显著。因此,针对如此现状,如何能够保持和提升英美文学教学在我国高校教育中不断创新,不断激发和提高学生对英美文学学习的内在动力和兴趣,逐步转变教育教学模式以创造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的课堂教学氛围,如何充分运用与时俱进的教学理论和理念指导教学过程顺利进行都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然而笔者认为,只有教师以先进的教学理论为教学指导思想,因材施教,才能促使大学生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获得知识并得到具体运用技能的训练。如教师应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差异,并针对这些差异化进行教学理念和方式的调整,涉及到教学内容的编排、课堂活动的设置、课后作业任务的布置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估模式、标准等。大学英美文学课程属于理论应用型课程,具有丰富的理论背景和人文艺术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明确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智能差别采取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以此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育教学过程中,从而提高英美文学教学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2我国英美文学教学现状与分析

2.1教学目标模糊不清:

传统的语言教学过程中总是存在“重语言轻文学”的教学理念和现象,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学校和教师对英美文学教学目标的不确定性。高校英语教学大纲已经明确规定了英美文学教学的基本结构和框架,指出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于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鉴赏英语文学著作的技能,掌握理解文学、鉴赏文学的知识和分析能力,形成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开拓自己的视野和知识构架。但这一教学目标仍显得概括笼统,因此明确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开展英美文学教学的前提和关键。

2.2教师整体素质亟待提高:

纵观我国大部分高校的实际情况,担任英美文学教学的教师均是学校聘请的中青年高校教师,相对经验颇为丰富的老教师和教授而言,年轻教师的教学经验尚显不足,文学背景和文学功底也相对欠缺,甚至还有部分教师对所教授的英美文学课程本身就存在一定的不认同感和排斥情绪,其中还有些高校教师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并未达到胜任教学的基本要求和标准。具体表现为:第一,教师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开展无针对性教学;第二,教师在课堂教学方法中采用单一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忽略了课堂氛围的营造;第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少课堂互动,忽视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此外,目前高校开设的英语专业较多,招收的英语专业学生也很多,而高校师资力量的缺乏也是需要进一步的扩充和加强。

2.3学生学习英美文学兴趣缺失: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在英美文学课程的学习中,学生兴趣缺失、课堂参与性不高。具体表现主要有:英美文学作为选修课程相较其他课程受欢迎程度不高,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很难参与到教师设置的课堂讨论或课堂活动中,课后主动阅读英美文学著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十分欠缺。

2.4课程与社会大环境不对接:

传统的英美文学课程的设置、教材内容素材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等难以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缺乏与时俱进的创新思路。目前英美文学课程的社会背景涉及到我国高等教育目标由专业人才教育转向了通识人才教育培养。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本科或专科)在学习英美文学课程后也不一定就从事与英美文学领域相关的工作。而对于英美文学教学的研究性人才培养主要集中在硕士或博士研究生教育阶段。目前,多数英美文学的教材设置主要针对英语专业的学生,专业程度化较高,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生词较多、课文难以理解,掌握课程内容存在一定的困难,从而导致学生对该课程产生恐惧和畏难心理,降低了学习的兴趣,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2.5英美文学课时相对较少:

据相关调查研究显示,我国高校倾向于在课程设置时将英美文学课程设置为学生的公共选修课程,而没有设置为必修课或专业课。并且在选修课程的设置中多数采用大班集体授课形式教学。作为选修课在课时设置方面就会相对减少,一周一般安排两节课的时间,在一学期或两学期的时间内完成教学内容。课程的定位和课时量的设置就体现了高校对于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的重视程度,因而影响了教师的教学认知和教学热情,同时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该课程重要性的认知。

2.6教学方法单一:

在英美文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教学方法较为陈旧、单一,多采用单向式的灌注教学或讲授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认为学生知识的获得是通过课堂教师的单一讲解和传授而来,在教学活动中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生自身的接纳信息的能力。虽然近些年课程改革得到了一些成效,在教师教学理念和方法上有了一定的改进,但整体情况不容乐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创新思维和创新手段,在使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的情况下也摆脱不了照本宣科的教学形式。

2.7考核标准生硬:

据调查发现,我国大部分学校在英美文学课程的考核方式中多数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试卷题目类型主要涉及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阅读题、分析题等,囊括领域较为广泛,但多数学生为了能够获得一个漂亮的分数,多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考前的备考,使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相关知识和学习技巧,缺乏日后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技能的训练,也严重影响和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3结语

综上所述,在英美文学教学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应当充分联合起来,反思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在必要的条件下,把一定的心理学和教学理论融入到实践教学当中去,充分发掘和满足学生的优势潜能,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开展英美文学教学活动,才能彻底实现教育改革创新,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李.论MI理论与外国文学教学[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5,(2).

[3]陈明明;浅谈素质教育下的英美文学教学模式[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02期.

[4]邓天中;英语文学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谈本科英语文学教学与批评的关系[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5]刘玉红;胡蕾;对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的回顾与思考[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英美文学范文第7篇

一、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目标

高等院校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高度文化修养的人,也就是说要开发智力,而智力的基础是文化知识。文学是社会生活的集中和典型反映。优秀的文学作品,为人类文明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可以从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作品中,了解各种不同时期的社会情况和问题,增加知识,丰富思想,扩大视野。对学习外国语言的学生来说,这种了解更为重要,也更为直接,更为深刻。文学课还可以,使学生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和讨论,提高理解、分析和鉴赏能力。文学鉴赏水平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之一,文学及其文学理论的发展也是一个民族文化水平高低和兴旺发达的标志之一。

二、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现状

1.市场经济下英美文学地位尴尬近年来,市场经济,消费文化,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兴起,大学英美文学课的影响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再加上很多人倡导所谓的“实用型人才“观念,更直接影响到大专院校的英美文学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很可惜,我们看到,许多高校的急功近利和全然不顾压缩教学大纲和英美文学课的教学内容。从表面上看,这些安排似乎是合理的,符合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的需求,并帮助毕业生找工作,这似乎是聪明、务实的措施,但恰恰与大学培养人文精神的原则是想违背的。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英美文学课程实际上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尴尬的地位看似取决于商品化社会等客观因素,但也和英美文学课程本身在课程规划、教学实践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和缺陷紧密相关。

2.课程教材参差不齐,缺少系统性的规划现有的教材有很多不理想的地方,选用的英国文学史上的一些作品教学材料已经过时,涵盖内容不完整,一些更重要的作家被忽略。对当代艺术作品,包括非常有限;美国文学的版本多强调文学的历史,选读相对较少;教学的重点从知识背景到作家的生活不全面,虽然逐步形成了一定的系统,但不够全面。这导致学生思维僵化,缺乏见解。

3.教学手段等技术方面受限,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如今已经到了21世纪,但是在英语文学教学中,大多数学校仍然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缺乏教学设施和教学课件。单一的媒体往往很难对学生产生的感官刺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尽管一些教师也使用课件,教师对课件的依赖变成教师阅读PPT的教学方式。此外,由于缺乏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基本上都是教师单方面的解释和灌输,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学习的积极性被压抑,其结果将是一方面教师讲授无精打采或自我陶醉,另一方面学生听得沉闷或分心。

三、改进英美文学教学之思考

1.加强合作如今,多种媒体教学资源使得学生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去单兵作战的教师,缺乏教学方法的交流与合作,已不符合高素质人才要求。因此,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合作的教学方式是每个老师应该认真思考的一个新命题。首先,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英美文学课是英语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教学,以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与理解的能力以及英语语言能力。教师之间广泛合作来研究文学,是必要的。合作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集体备课,让教师讨论课程内容、教学重点和难点,交换意见、互相学习,使教学效果更加理想。其次,加强师生之间的合作。教师和学生作为一个整体,形成一个有机互动的氛围,有利于促进学生活跃思维。一方面要突出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提出鼓舞人心的问题、任务。教师在课堂上适当地提出问题,通过讨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作为学生的合作伙伴,应该启发和鼓励学生表达他们的意见。即使他们的看法是有偏见的,但不要轻易否定他们,而是要正确的引导。另一方面,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应该学会多角度分析作品,使用更精确的语言和评论,并提高对原著的认识和个人人文素质。此外,学生间的合作是必不可少的。不管课内外,应积极参加小组讨论,共同提高。最后,加强跨学科的合作。英美文学和哲学、心理学、美学等许多其他学科紧密相连,加强对相关学科知识的运用,能为教学开辟更广阔的空间。因此,建立相关学科的选修或聘请专职教师为学生演讲,丰富学生和教师的知识结构,拓宽他们的知识面是必要的。

2.完善课程教学体系课程建设是教学的中心环节。提高学科建设的同时,应重视课程改革。根据学科特点,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态度和价值观等,形成一个特定主题的学习指标体系。完善英语文学的课程结构和系统,编制科学合理的课程大纲、课程评价体系和课程实践大纲。在师资队伍、课程、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等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并促进其他提高课程建设和专业团体的建设。优化人才培养过程中,促进课程体系建设。对教学内容进行的科学判断,精心挑选,大胆选择、有效整合。我们应该牢牢把握基本知识和核心竞争力。在同一时间,要实现整个学科的学习。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以现代高等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为指导,在科学技术和知识经济的迅速崛起与飞速发展的紧密结合下,充分利用课内外时间通过各种形式的科技创新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育人才,以实现中国高等教育的跨世纪发展的宏伟目标。在课程体系中,要坚持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统一,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统一。

3.教师的教学观念需要与时俱进在教育改革中,人们发现已悄然出现了一个新的质量概念。它主要是基于对学生是否具有适应社会的整体素质和实践能力,特别是创造力的质量标准的概念和专业需求。这个质量的概念,要求学生既要掌握一定的知识量,而且还能够使用掌握的知识,而且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我们必须促进质量标准问题上的改革,按照学生培训规格和质量标准,在新形势下,重新制定、修改培训方案、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

4.多媒体教学进入课堂多媒体教学是一种辅助教学方式,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而兴起。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在中国的大专院校已经充分意识到利用现代技术,以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性。英美文学课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很多经典已经成为电影或电视连续剧,这使得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十分必要。实践证明,整个教学环节使用多媒体,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四、总结

英美文学范文第8篇

关键词:《王子与贫儿》 英美文学 教学设计

引言

《王子与贫儿》的原型是一个英国古老的童话故事,将两个身份完全不同的人进行身份对调之后,发生了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马克・吐温借助这样的故事表达了自己心中对主流社会的批判。马克・吐温创作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利用幽默的语言将自己的观点阐述出来,展示自己的批判精神,《王子与贫儿》这部作品对他的创作方式就是一种很好的阐释,让读者在阅读的时候,会捧腹大笑,但是笑过之后也会对其中的深刻含义进行思考。

一、英美文学的教育的重要性

英美文学教育是当前高校教育过程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在英美文学教育过程中,各种文学作品是重要的教材,通过对各种英美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分析,可以培养学生对英美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同时也可以加深学生对西方文学以及文化的了解,在英美文学教育过程中,应该要对各种英美文学作品进行利用,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掌握英美文学的精髓,提升文学素养,培养文学底蕴。与此同时,英美文学教育也能不断提升学生的基本语言能力与人文素质,培养学生对英美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同时能增加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落实到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主要有几个方面的作用。第一,能够引导学生对作品的创作者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一个作家的成就,不仅在于他的文学作品,更在于他的经历以及创作成就。第二,通过对作品的语言特色、作者的写作风格的介绍,引导学生欣赏作品中的写作手法和词语词汇运用特色,可以培养学生对英美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能够明白英美文学创作的规律。第三,通过对具体的作品的教育,能够让学生对作品的主题思想以及表达的深层次含义有一个认知。由此可见,加强英美文学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王子与贫儿》背景的教学设计

马克・吐温是美国文坛上的一个代表人物,具有多重身份,是小说家、著名演说家、杰出作家,也是一名著名的记者。马克・吐温的文学创作之路与他的人生轨迹有很大的关系,十二岁时由于父亲去世,迫于生计,他只好辍学开始到工厂当小工,为了维持生计,他换过很多工作,做过密西西比河的领航员、矿工,也当过新闻记者,在从事新闻行业的时候,渐渐发现自己喜欢上了写作,于是开始创作一些有趣的小品,从而开始自己的写作生涯。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有小说、剧本、散文、诗歌等,从内容上讲,主要是对各种社会现象以及人性的丑恶进行批判;从风格上讲,幽默与讽刺是他的写作特点。正是由于写作风格比较独特,因此他成为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且一些主要作品都已经有了中文译本。对他的作品进行阅读和分析可以发现,从美国最初的资本主义形成一直到发展成为帝国主义的过程中,都有马克・吐温的作品一路陪伴。由于经历得较多,他的创作也逐渐从轻快的笔调转化为辛辣的讽刺,再到悲观厌世。前期创作中,马克・吐温的作品以辛辣讽刺居多,而后期的作品语言比较激烈,因此他的作品成为很好的英美文学教学素材,在我国很多高校的英美文学课程中,都可以见到他的文学作品。

《王子与贫儿》是马克・吐温创作中期的作品,在他的文学创作生涯中,可以算作是过渡作品,采用童话讽刺的形式,对美国的资产主义社会进行了十分猛烈的抨击,这部作品在美国文学领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文学地位,与他的《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有同样的现实意义。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对人物性格的描写十分深刻,对人的审美已经达到了一种炉火纯青的地步,尤其是对儿童的心理的刻画,十分生动形象,是真正做到了从儿童的角度来看待问题、看待社会,将人性中的矛盾、复杂描写得十分到位。《王子与贫儿》这部作品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个是两个主人公的错位,让他们与原来根本不属于自己的现实环境发生了碰撞,在这种陌生的环境中,总会闹出很多笑话,展现人物的固执、善良以及人性中的矛盾性和复杂性;另一个是通过对人物形象在身份错位之后的环境中的心理状态进行描绘,揭露了封建统治者与劳动人民在生活上以及人性上的对立状态,塑造了丰满的人物形象。

三、小说《王子与贫儿》教学课堂设计

(一)主题思想设计

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对读者产生深刻的影响,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作者用一种艺术的方式将生活中的琐碎以及各种现象展现出来,为现实披上了文学的衣裳。马克・吐温非常善于使用夸张的表现手法,尤其是对各种社会的丑恶现象进行描述时,这种夸张手法的应用,会给读者带来更大的冲击力。在这部作品中,作者使用的夸张的表现手法,对小说的主旨就是一种很好的展示。马克・吐温对以汤姆的父亲为代表的底层社会的愚昧无知和贪婪残暴进行了深刻的描写,汤姆一出生就没有得到过任何关爱,唯一得到的就是父亲的打骂以及压榨,虽然有好心的牧师一直循循善诱这个可怜的孩童,但是他的父亲却一次次地将他引到另一条完全相反的道路上,这种矛盾的生活使得汤姆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发生了改变,人性中的自私以及贪婪在汤姆父亲的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和残暴的行径背后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观察和讽刺,这种夸张的背后也隐藏了底层人民的无奈,作者虽然也会同情底层人民的生活,但对于他们的狭隘以及贪婪心理的批判更为严重一些。此外,作者对资产阶级的昏庸无能也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尽管亨利八世是英国历史名望较高的君主,但是外界对他的质疑和批判依旧很多,昏庸和无能成为这位国王全文的标签。作为统治者,其愚昧无知的态度使他丧失了对国家的观察和统治能力,统治者对自己所管理的国家没有充分的了解就盲目地进行管理,是作者极力批判的一个方面。夸张的手法在这部小说中随处可见,尤其在对人物形象进行刻画的时候夸张手法更加明显,马克・吐温利用这种方式对丧失自己的人格、理智和良知的行为进行了控诉,对于底层人民的痛苦生活表示同情,更对愚昧的统治者进行批判。这些现象在美国社会中十分平常,马克・吐温不愿意看到但是又不得不接受现实。

(二)创作语言风格赏析

在马克・吐温的创作过程中,幽默以及辛辣讽刺是两大特点。在这部小说中,这两种语言形式也有所应用,爱德华与汤姆的人生轨迹的对比,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讽刺,当两个身份互换之后,在生活中所出现的各种闹剧,隐藏了一种深深的悲哀。作为一个贫苦儿童,汤姆过够了穷人的生活,他一直都渴望自己可以过上王子一样的生活,但是成了王子之后,他在奢华和浮夸的生活中调整自己,以便能够尽快进入角色。一个普通人能够顺利地成为一个国家的继承人,这无疑是对传统的贵族观念的一种巨大讽刺,这是作者对传统的出身观念的一种否定。在描述的过程中,作者使用的夸张的表达手法,将这种讽刺加强,给人带来更多哲学的思考。爱德华在与汤姆交换身份之后,走入底层社会中,他切身体会到底层人民生活的疾苦,作者使用了极为夸张的语言对他进入底层社会之后的生活进行了描绘,所以当爱德华在尝遍了人间疾苦之后,还是希望可以回归到贵族生活中,即使是曾经的贵族亨利也仅仅是用一种玩笑的态度来看待这位落难的公子王孙。这种黑色幽默的语言表达方式,道出了作者的重要思想,其实在平行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并没有什么区别,人与人之所以会有区别,在思想上会有不同的想法,是因为他们所处的环境不同。

(三)人物形象分析

汤姆和爱德华是这部小说中的两个主人公,汤姆作为一名小乞丐,完全代表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民,他和家人住在垃圾大院,以乞讨、偷盗为生,和王子同一天出生,长得几乎一模一样。汤姆一直希望可以过上王子的生活,当最开始与王子互换身份被囚禁在王宫时,他感受到一种莫名的束缚和压力,因此想要恢复自由,但是后来渐渐习惯了王子的生活,他的行为表明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民对上层社会的一种向往。爱德华作为一个含着金汤勺出生的王子,一直深处王宫,非常向往外面的精彩世界,也希望可以尝试一下自由的生活,于是和汤姆互换身份,在平常的生活中饱尝了人间疾苦,亲眼看到了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老百姓的艰难生活,这一切让他为自己当初的决定感到后悔不已。

结语

《王子与贫儿》是马克・吐温中期的一部代表作品,从本文的分析可知,这部作品中的主旨的体现于作者使用的文学创作方式有关,作者独特的黑色幽默的表达方式,将主题刻画得十分深刻,这部作品因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在我国英美文学教学中一直都是重要的教学素材,可以加深学生对英美文学的认知。语

参考文献

[1] 李向红.用童话揭示历史 用历史寄托现实――读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王子与乞丐》有感[J].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2).

[2] 张丽.浅析马克・吐温《王子与贫儿》的结构艺术[J]. 时代文学(双月版). 2006(02).

[3] 范川凤.马克・吐温的幽默语言艺术[J]. 逻辑与语言学习. 1994(03).

[4] 周玲.马克・吐温对美国现实的批判及其影响[J]. 海外英语. 2010(06).

英美文学范文第9篇

英国文学源远流长,经历了长期、复杂的发展演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学本体以外的各种现实的、历史的、政治的、文化的力量对文学发生着影响,文学内部遵循自身规律,历经盎格鲁—萨克逊、文艺复兴、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不同历史阶段。战后英国文学大致呈现从写实到实验和多元的走势。

美国文学在`19世纪末就已不再是“英国文学的一个分支”。进入20世纪,美国文学日趋成熟,成为真正意义上独立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族文学。战后美国文学历经50年代的新旧交替、60年代的实验主义精神浸润、70年代至世纪末的多元化发展阶段,形成了不同于以往历史时期的鲜明特色和特征。

二、英美文学批评理论概述

20世纪被称为“批评的世纪”。文学批评理论沿一条从“内在的研究”到“外在的研究”轨迹发展。“新批评”、结构主义、解构主义、新精神分析、读者反应批评、新历史主义、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等各种批评思想和理论革新了文学观念,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文学传统、典律构建、文学与文化、文学与社会关系的认识,为文学研究开辟出新的天地。

三、英美文学的认知功能和艺术价值

文学是对人生体验的文化表征。文学作品隐含对生活的思考、价值取向和特定的意识形态。阅读英美文学作品,是了解西方文化的一条重要途径,可以接触到支撑表层文化的深层文化,即西方文化中带根本性的思想观点、价值评判、西方人经常使用的视角,以及对这些视角的批评。

英美文学是对时代生活的审美表现,是英国人民和美国人民创造性使用英语语言的产物。英语表意功能强,文体风格变化多,或高雅、或通俗、或含蓄、或明快、或婉约、或粗犷,其丰富的表现力和独特的魅力在英美作家的作品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阅读优秀的英美文学作品,可以感受到英语音乐性的语调和五光十色的语汇,回味其“弦外之音”。

四、英美文学研究

开展外国文学研究,有助于我们开阔眼界,了解外国文化,丰富我们的知识,启迪我们的智慧,繁荣我们国家的文学创作和方法。促进中国文学发展,建设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外国文学研究的意义所在。就英美文学而言,可选择小说、诗歌、戏剧、文学批评理论、作家作品、文学流派、文学史、中外文学比较等作为具体研究对象。我们国家外国文学研究水平参差不齐,对英美经典作家的研究有待深入,对现当代文学跟踪研究有待加强。

五、英美文学教学模式

目前许多学校的英美文学课采用“文学史+选读”的模式。上文学史课时,教师罗列一大堆文学史知识,让学生死记硬背。学生因为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复述”,怎样形成自己对文学作品的见解便无从谈起。传统的文学课除了教授文学史外,常常要搞一点文学选读,作为对史的补充。这种“语录”式节选,破坏了作品的完整性。教师处理这些选段时,把大部分时间用在了解释句子和单词的意思上面。学生浅尝辄止,虽然上了一两年的文学课程,却没有接触过一部完整的小说或一个完整的剧本,没能学会如何欣赏和分析文学原著。由于教学内容是些死的知识,不少人便觉得英美文学课乏味、无用。

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改革思路:

1、读完整的作品。作品选读虽说是精选经典作品的华章彩段,但由于是只选片断,破坏了作品固有的整一性,难免有支离破碎的感觉。只有认认真真读过莎士比亚一个剧本,学生才能对莎士比亚的创作特色真正有所了解,才能说“我读过莎士比亚”,才能与人讨论莎士比亚,也才能写出有自己见解的评论文章出来。阅读文学作品,从整体上去感受体验,学生会有所震动,有所启迪。

2、讲欣赏作品的方法。在传统的文学史课上,教师往往以“满堂灌”的方式,向学生传授文学知识。其实,生活在信息时代的学生可以很容易地通过网络、百科全书光盘等途径搜寻到这些知识。因此,英美文学课的重点应放在指导学生如何欣赏和分析作品上面。以英美小说为例,在阅读作品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分析主题表现、人物塑造、情节安排、叙述角度、象征细节、语言风格等。

3、写阅读心得。读书贵在有自己的心得体会。文学作品可以为写作提供题材和内容,写作则又深化了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两者互为补充。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许多名家均为语言大师。学生通过阅读,受其熏陶。英美文学课程的考核不搞闭卷考试,而是撰写课程论文。

按照上述思路组织教学,英美文学课程可以成为一门素质培养课。学生主动参与文本意义的寻找、发现、创造过程,逐步养成敏锐的感受能力,掌握严谨的分析方法,形成准确的表达方式。这种把丰富的感性经验上升到抽象的理性认识的感受、分析、表达能力,将使学生终身受益无穷,是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上立于不败之地的真正有用本领。在这过程中,学生的英语水平也会相应得到提高。

六、英美文学教学与大学英语教学

大学英语教学属基础语言技能训练,教学任务繁重,四级通过率压力大。但作为英语教师,我们不应忽视英美文学这一丰富多彩的资源库。

英语教师面临提高自己业务水平的任务,英美文学是科研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目前,大学生英语水平普遍提高,阅读能力较强,不少学校开设英美文学选修课的条件日趋成熟。

大学英语教学应增强英美文学意识,将英美文学导入英语教学,适当介绍当代英美著名作家的文学创作,向有能力的学生推荐优秀作品。在课堂教学中,可借鉴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模式,采用各种方法,如研读短篇小说,背诵诗歌,朗读剧本、扮演角色等,使学生不仅学习英语语言,也了解英美文学,加深对英美文化的认识。

英美文学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高校英语专业 英美文学课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英美文学课是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一门十分重要的专业知识课程。2000年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明确规定:“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然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些“实用性”的课程,诸如商务英语、文秘英语、法律英语、旅游英语等的出现,一直处于主干课程地位的文学课逐渐被边缘化。与此同时,许多学生还对其冠以“不实用”的称号。针对这一现象,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应当深思,如何在当今的形势下,实施文学课的教学,并摆脱其尴尬的境地?我认为,任何一门课程,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最好方法就是提高其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此,本着“兴趣”的原则,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针对此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教学内容

长久以来,英美文学课的教学通常都是以英美文学史及英美文学经典作品选读两大模块为主要内容。我认为,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当今的大学生。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招生规模的扩大,现在的高等教育已经从往年的精英教育转为了大众教育,而毕业生的工作也从国家分配变成了自谋出路。所以说,知道浪漫主义时期是指从哪一年到哪一年,在此期间主要有哪些代表作品;约翰・弥尔顿是哪一年代的人,他的作品的艺术特点是什么,等等,对现在的大多数学生来讲,没有任何的实用价值,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些东西并不能为日后的就业增添筹码。另外,即使有些同学想学好文学课,但是老师课堂上对于文史及作品时代意义的长篇大论,也使得他们逐渐失去了兴趣。那么,文学课到底要如何来上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并且能让他们有所收获呢?我认为,针对当前的形势,文学课的教授可以调整为“当代作品为主,经典作品为辅,同时并配以西方文学理论的导入”这一框架。

首先,为什么要选择以当代作品为主,经典作品为辅呢?因为文学作品其实就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缩影。如果我们过多地关注经典作品,学生将很难把其与自己的生活联系在一起,而产生共鸣。另外,大部分经典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文字通常较为晦涩难懂,而这会导致学生望而却步,进一步失去兴趣。然而,近些年的文学作品并非如此,因为不管是在内容上还是在语言上,它们都更加贴近我们的生活,学生读起来比较容易投入。有人担心当代的文学作品不如以前的优秀,课堂上引入这些作品会导致学生不能欣赏最经典的语言。其实不然,因为现在的文学作品中也不乏上乘之作,有很多荣获过诺贝尔奖(Nobel Prize)、普利策奖(Pulitzer Prize)等各种奖项。例如,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的作品《最蓝的眼睛》、《宠儿》等就可以被选进文学课堂。另外,迈克尔的《时时刻刻》(1999年荣获普利策奖)也可以列入我们的教学大纲。同时,还有一些华裔文学作品,诸如谭恩美的《喜福会》,汤婷婷的《女勇士》等也都是很好的选择。而至于为辅的经典作品,我们可以将那些已经被改编成电影的,大众所熟知的《傲慢与偏见》、《简・爱》、《飘》等佳作带进课堂。这样一来,学生的兴趣将会大大提高。

其次,为什么要引入西方文学理论的教学呢?在我国高校中,西方文学理论一直是处于一种缺席的状态。很多大学在文学课的讲授中根本不会涉及理论的内容。对此,郑州大学的郭英剑教授曾经指出:“文学理论的缺失是令人深思的。”“文学理论可以使我们以完全不同的方式去阅读经典作品,并使我们意识到经典作家要比过去人们对他们的认识复杂得多。”确实,西方文学理论的历史源远流长,尤其到了20世纪后,更是百花齐放,诸如结构主义、解构主义、新历史主义、女权主义、后殖民主义等。

二、教学方法

在中国,无论是哪一门课程的教学,一直以来最传统的授课方法都是“老师台上说,学生台下听”,文学课更是如此。这往往造成老师台上口若悬河,学生台下昏昏欲睡的现象。所以,要解决这一问题,提高学生对文学的热情,我们要去思索新的教学方法。我认为,课堂从以老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就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因为对文学的认知其实无所谓对错,毕竟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让学生参与其中,告诉大家他们的想法并进行诠释,不仅可以使他们的表现欲得以释放,增强自信心,而且可以使学生主动学习。刘润清教授在其《论大学英语教学》一书中指出:“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如果承认学生的智能作用,就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态度,增强学习信心,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习兴趣,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自己参加语言运用。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给予指导,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培养他们自学的能力。”(刘润清,2000)

另外,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很多高校越来越重视此现代科技手段在课堂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文学课恰是最适合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科目之一。因为文学课的信息量非常大,时代背景性也很强,如果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简单明了地突出重点难点,而且可以让学生对作品有很好的感官上的认识与了解。例如,对于某一部文学作品的教学,我们可以在课件中插入作者的图片,所反映时代的图片等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其兴趣。不仅如此,在文学的教学中,我们还可以大量运用由作品所改编的影片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因为通过观看电影,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并且分析文学作品。例如,我在教学中,对于一些经典著作的讲解,像《简・爱》、《傲慢与偏见》、《飘》、《哈姆雷特》等均采用了影片授课,而对于当代的一些作品,如《喜福会》、《时时刻刻》、《美食祈祷和恋爱》等也都通过电影进行讲授。学生更为积极主动地与同学探讨男女主人公的思想活动与行为。所以我认为,影视教学在当今社会的文学教学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总之,在当前形势下,传统的文学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如今的大学生。所以,我们要从兴趣着手,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上进行改善,使得学生喜欢文学,重视文学,而不再使其边缘化。

参考文献:

[1]程爱民等.关于我国高等英美文学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J].外语研究,2002,(1).

[2]郭英剑.从文学理论的缺席谈起――文学教育的目的是什么[J].郑州大学学报,2002,(5):5-7.

[3]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上一篇:通俗文学范文 下一篇:反思文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