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学教学范文

时间:2023-03-15 12:47:43

英美文学教学

英美文学教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文学教学模式构建主义读者反应

英美文学课是高等学校英语专业的必修课和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可是近年来英语专业普遍存在着文学教与学相互脱节、文学教学与语言实践的相互脱节、文学理论研究与英语教学实践的相互脱节等难题,使英语文学课孤立于语言课之外。如何改变学生对文学经典敬而远之,如何完善文学课教学方法?现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的观点。

1教学问题的成因

近年来,英美文学课在英语专业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日趋尴尬,不少学习者将文学课或文学作品阅读看成可有可无的科目,学习文学的意义对于他们来说更多的是在于获得学位。出现这个现象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1理性教育泛化

理性主义教育理念在中国有坚固的基础,它具体体现为:重知识轻经验,重科技轻人文;重视人文学科的工具功能,忽视人文学科的综合功能;迷信书本知识,忽视生活知识;只强调掌握知识的数量和精确度。

1.2功利思想失衡

随着市场经济观念的普及和广泛接受,人们一方面对外语的作用越来越重视,另一方面也把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思想映射在外语学习之中。商务英语,经贸英语,旅游英语,和法律英语等实用性很强的专业应运而生,此类“生存英语”(survival)立竿见影,故较多学习者对其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热情。这种实用主义风气,“重技能,轻人文”的弊端冲击着文学课教学,助长了学习者轻视与人文修养有关的课程,助长了他们对文学“敬而远之”的倾向。

1.3教学方法单一

“下课对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全忘记”这种景象不是英美文学课教师所愿意看到的现象。因受课时有限等客观因素的制约,教师要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对英美文学有个基本了解,教师不得已采用单向输入模式,向学习者提供或灌输大量文学史知识;长此以往,学习者表现出更多的惰性,学习经典作品成为应付考试不得不完成的任务,他们难以真正走“进”作品之中,久而久之,教与学双方势必产生某种不应有的距离和隔阂。单一教学模式在传授文学知识的同时也在降低甚至扼杀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冗长的背景介绍,缺乏与实际相关的分析,以及相对陈旧的教学理念等多方面元素,妨碍着大多数学生直接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和作者的激情。这种模式有碍于引导学习者的发散性、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更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名著选读”教改课题组认为,单一教学模式在传授文学知识的同时也在降低甚至扼杀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此种教学模式过多注重传授相关知识,却忽视了以下特点:文学作品类属艺术范畴,文学作品的创作凝结着作家的激情;文学作品不但有其社会公用,还要给人愉悦。但冗长的背景介绍,缺乏与实际相关的分析,加之文化差异以及相对陈旧的教学理念及方法等多方面元素,妨碍着大多数学生直接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和作者的激情,加剧他们的陌生感乃至畏惧感。此外,师生之间“给予”和“接受”的人际关系使教师无形中扮演了一种貌似权威的角色,它有碍于学生自尊心和独立性的发展,有碍于引导学习者的发散性、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更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应该说,理性主义教育的泛化直接导致了学习者的功利思想;教师采用单向输出的教学方法,也折射出文学教学中所存在的三方面不和谐关系:即文学课的教与学脱节、文学课与语言实践脱节、文学教学理论的研究与外语教学实践脱节。这说明英美文学教学还缺乏一种更为行之有效的模式,传统教学模式需改革优化。

2教学模式优化的必要性

名著课教学对象为大学英语专业的学生,大多数已具备良好的语言技能。一方面,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英语水平有待提高,但同时又厌倦以操练为主要形式的传统方法,渴望通过更为高级的形式或渠道来提高水平。书面表达在一定程度上为他们提供了阐述自己看法的机会,但因书面形式多为个体行为,受限于学生个体与教师单向交流,影响力较为有限,难以产生大范围共鸣。因此,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获取知识,提高实际能力,使更多学生走进名著经典,体会其丰富内涵及艺术魅力。

3理论支持与模式界定

近年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合作学习理论在众多学科的教学实践中收效显著,尤其对培养发散性思维,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以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3.1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基于学习活动和语言本身的社会性和对话性之上的构建主义学习是一种在追求学习目标与问题解决的活动中,使用多种认知工具及学习资源,学习者一起工作并相互支持的学习。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者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只是被动接受者。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利用现有知识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学习是由学生的内部动机及好奇心,进步的需要以及同伴间的相互作用驱动的积极主动的知识建构过程,教师要达到有效的教学效果,首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激发其认知兴趣,单一的外部环境刺激有时不能完全奏效;其次,学生不仅是信息的消费者,更是信息的创造生产着,他们需要实际操作以激发学习动力,以信息产出为媒介促进信息输入的良好循环。具有双重身份的文学阅读课,知识和语言兼而有之,要达到有效教学,就要对它所涉及的双重社会性和对话性予以相应或更多重视。因此,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对改进文学课教学模式有着内在的关系和作用。

3.2读者反应理论

将文学界定于复杂性/松散型学科,因而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开放性期待读者通过发挥想象对作品内化,需要读者积极的意向性再创造活动。文学作品是作家意向性,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唯有通过读者创造性阅读,它的意义和艺术质量才能以丰富多彩的面貌为人们所知。因此,文学作品须融入接受者的思想和情感、倾向和评价,它的意义和生命力体现在要求读者的参与。

读者反应理论为文学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理论基础,它符合现代外语教学法和现代外语教学规律,它提倡以研究为中心的文论思想,这恰好与建构主义的知识观不谋而合,即知识有其客观性与主观性,知识的抽象性与具体性共存,理论性知识与生活体验型知识共存。

上述理论为规范英美文学教学深层发展的教学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为我们构建“自主,互动,合作,探究”的文学教学模式及开展实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白锡汉.英美文学教学与语言能力的关系研究.汉中师范学院学报,2004.

[2]陈琦,张建伟.构建主义与英语改革[J].教育技术通讯论著选摘,1999.

英美文学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英美文学;教学模式;人文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英美文学课程是我国高等院校英语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的主干课程之一。在如今经济全球化和国内激烈竞争的市场大环境下,英美文学教学地位发生了巨大变化。目前大部分高校的教学现状是:与英美文学课程相比较,英语专业学生更喜欢上与日常生活、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实用型课程如导游英语、酒店英语、法律英语、实用英语等,而不喜欢难度大、与其就业关系没有直接联系的知识型课程。目前中国社会现实是:国家仅需要少量外语与文学、外语与语言学相符合的专业人才,以从事外国文学和语言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而大量需要的是外语与其他交叉学科如外交、经贸、法律、新闻等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在日常工作中,他们只是把外语作为一种交流的工具。培养这种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是市场经济对外语专业教育提出的要求,是新时代对英语专业教师的需求。如何改进英美文学课程教学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进而从整体上促进其人文素质的提高,成为教师们努力的方向。笔者经过了几年的摸索实践,改变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为以培养能力为主的教学方法,践行了以问题为导向,以选作为主轴,以提高学生人文素质为根本的开发内化教学模式。

二、开发内化教学模式下的英美文学教学实践

(一)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

要引导和促成学生将观念、品格、知识、能力和方法内化为成功素质,鼓励学生课后阅读大量英美原著小说,诵读优美的诗歌和散文,进行戏剧模拟和创作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己在课堂上的指导地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适时提问并锻炼学生的提问能力,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在不知不觉中引领学生走进文学艺术的殿堂。教师可在有限的时间内截取文学作品中一些与作品主题思想和语言艺术关联的段落提一到两个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教师可设计与人物塑造、情景描写、主题思想相关的问题,也可是与语言艺术和作品风格相关的问题。设计的问题要明确、具体、新颖、有趣,富有启发性,能引导和催发学生思考;问题也要针对学生的知识基础,以教学的难点和重点以及创新点为原则进行设计,具有适当的难度阶梯;问题也必须具有灵活性。必要的时候,教师可指导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课堂专题讨论或者辩论,鼓励学生发表个人独到的见解和学生之间的讨论和辩论,让学生在讨论或者辩论中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可以使学生对问题本身有一个更明确、更深刻的印象,也可使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文学教学课堂中来。比如在讲解美国浪漫主义作家霍桑的短篇小说《少年布朗》(Young Goodman Brown)时,教师先把作者的创作背景和相关理论等资料以PPT课件形式呈现给学生,然后介绍该作品,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加以评论,以图示的形式把奥地利精神分析创始人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关于自我、本我和超我以及意识、潜意识和下意识的定义展现给学生,使学生能直观的理解抽象的定义。在联系作品时,笔者设计了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作品如何呈现了布朗的本我?如何通过梦的形式体现自我压抑?愿望又是怎样在梦境中得到展现和释放?这部短篇小说和作者的代表作《红字》有何共同点?是否可以用精神分析理论去分析《红字》?随着讨论的展开,学生逐步加深了对理论的理解。还需要指出的是,问题是除了必要的课前问题导入,课堂上设置问题引领思考,在课后作业这一环节中,教师也需要设计一些与课堂内容有关的延伸思考问题,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寻求信息,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对于文学的学习,不再局限于书面的文本阅读,而是催生了多方面的思考和感悟,这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文学兴趣,并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合作精神、自主学习和主动思考的能力,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质。

(二)以选作为主轴的教学模式

我国近二十年出版的最为流行最为权威的英美文学教材系列,通常都包括英美文学史和英美文学作品选读两部分。而且无论是文学史还是作品选读,几乎无一例外的是以史为纲的编排方式。这种编排的优点是有利于学生对英美文学有一个宏观上的认识,弊端是这种认识非常模糊和零碎。因为学生最初接触的都是古代文学部分,作品创作时间遥远、语言晦涩难懂,跟现实生活差距太大,很容易被学生遗忘。这种传统的把文学史凌驾于文学作品之上的教学模式违反了西方文学的本质意义和价值,即倡导表现人的真实情感、个性、人格、潜能、价值、尊严以及人性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在讲解一个作家或一部作品时,先从时代背景讲起,然后是作家生平的罗列,接着是作品的内容和主题思想总结,最后是写作风格和艺术创作特点分析。这种四段论的程序化教学方法无法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也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学生课堂上都没有多大兴趣,课后阅读也就不太积极。同时,文学课自身的特点也造成了教学效果的不理想性。外语专业的大多数课程都有一个既定的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如两课时的翻译课是教给学生某种翻译方法并让学生达到熟练运用的目的,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呈现基本的翻译理论,然后与其他翻译方法进行比较,让学生找出不同翻译方法的异同点,交代一下注意事项,最后通过布置翻译作业以检测学生对该翻译方法的掌握程度。而文学课却没有这样明确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其设置完全在于教师自己。目前的专业课程辅导书的编写就是极好的例证:教师可以轻而易举的找到与英语专业其他主干课程配套的教师用书,唯独这门课,有众多版本的教材,却缺乏与之匹配的教师用书。可见这门课的自由度太大了,教师既可以自由选择教学方式,也可以自由选择教学内容,这是一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课程。它无疑给教师带来了颇大的难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只能开设一年的英美文学课程,就不能再以文学史为中心,而必须以选作为主轴辐射开来,还文学作品以本质研读教学课。因为只有这样才是原汁原味的教学,学生才可以通过品读、吸收和消化作品来领略语言的魅力。只有当学生在语言的大海里畅游久了,通过潜移默化,通过举一反三,才能将观念、品格、知识、能力和方法内化为素质,提升其自身的语言鉴赏能力,走进外语民族的心灵深处。

(三)以提高学生人文素质为根本的教学模式

过去,人们偏重政治性较强的作品。新形势下,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成为时代的主题。对英美文学教学而言,挖掘人文主义思想成为了教学的精髓。作为有史以来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莫言在2012年喜获诺贝尔文学奖,激发了人们对文学作品的狂热,而其获奖的原因更是激起了人们对人文主义思想的探求。当然,人文主义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每个时代、每部作品,对人文主义都有不同的阐释。每位作家也对人文主义有不同的理解,都赋予了它丰富多彩的内容和意义。从莎士比亚到狄更斯再到劳伦斯,从霍桑到马克吐温再到海明威,他们无不结合所处的时代和各自的人生阅历,在作品中对人文主义做了独到的理解和形象化的表述。因此正确引导学生从英美文学名著中接受积极的人文主义思想,对塑造他们深沉完美、积极向上的人格是大有裨益的。在每个时代,选取一位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家,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然后辐射开来,可最好地表现该时代的人文主义思想特征和文学发展面貌。比如,学习文艺复兴时期文学,选取莎士比亚悲剧作品的最高成就《哈姆雷特》(Hamlet)来进行重点学习。通过学习,学生就能明白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理性思想,主要关注人和人性,这包括人的尊严、人的价值、人的才能的展示,而不是神和信仰,“人本位”与“神本位”思想严重对抗。因此,剧本所有主角在最后一幕全部死去,这出注定的悲剧至此得到最好的完善。

三、结语

当今中国经济和社会正处速发展的转型期,抓住时代契机,改革英美文学教学模式,与时俱进是历史赋予专业英语教师的职业使命。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反思、和总结,践行以问题为导向,以选作为主轴,以提高人文素质为根本的开发内化教学模式是目前英美文学教学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同社会实际紧密相联系,并以不断变化的教学对象为研究目标的教学实践,一定会带给英美文学教学更美好的前景。

参考文献:

[1] 赵作斌. 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9.

[2] 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4).

[3] 曹英华. 改革“英美文学”课程教学 培养学生人文素质[J].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09(6).

[4] 李嘉娜. 英美文学教学观念必须与时俱进[J]. 山东外语教学, 2008(1).

英美文学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高校英语专业 英美文学课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英美文学课是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一门十分重要的专业知识课程。2000年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明确规定:“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然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些“实用性”的课程,诸如商务英语、文秘英语、法律英语、旅游英语等的出现,一直处于主干课程地位的文学课逐渐被边缘化。与此同时,许多学生还对其冠以“不实用”的称号。针对这一现象,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应当深思,如何在当今的形势下,实施文学课的教学,并摆脱其尴尬的境地?我认为,任何一门课程,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最好方法就是提高其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此,本着“兴趣”的原则,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针对此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教学内容

长久以来,英美文学课的教学通常都是以英美文学史及英美文学经典作品选读两大模块为主要内容。我认为,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当今的大学生。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招生规模的扩大,现在的高等教育已经从往年的精英教育转为了大众教育,而毕业生的工作也从国家分配变成了自谋出路。所以说,知道浪漫主义时期是指从哪一年到哪一年,在此期间主要有哪些代表作品;约翰・弥尔顿是哪一年代的人,他的作品的艺术特点是什么,等等,对现在的大多数学生来讲,没有任何的实用价值,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些东西并不能为日后的就业增添筹码。另外,即使有些同学想学好文学课,但是老师课堂上对于文史及作品时代意义的长篇大论,也使得他们逐渐失去了兴趣。那么,文学课到底要如何来上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并且能让他们有所收获呢?我认为,针对当前的形势,文学课的教授可以调整为“当代作品为主,经典作品为辅,同时并配以西方文学理论的导入”这一框架。

首先,为什么要选择以当代作品为主,经典作品为辅呢?因为文学作品其实就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缩影。如果我们过多地关注经典作品,学生将很难把其与自己的生活联系在一起,而产生共鸣。另外,大部分经典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文字通常较为晦涩难懂,而这会导致学生望而却步,进一步失去兴趣。然而,近些年的文学作品并非如此,因为不管是在内容上还是在语言上,它们都更加贴近我们的生活,学生读起来比较容易投入。有人担心当代的文学作品不如以前的优秀,课堂上引入这些作品会导致学生不能欣赏最经典的语言。其实不然,因为现在的文学作品中也不乏上乘之作,有很多荣获过诺贝尔奖(Nobel Prize)、普利策奖(Pulitzer Prize)等各种奖项。例如,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的作品《最蓝的眼睛》、《宠儿》等就可以被选进文学课堂。另外,迈克尔的《时时刻刻》(1999年荣获普利策奖)也可以列入我们的教学大纲。同时,还有一些华裔文学作品,诸如谭恩美的《喜福会》,汤婷婷的《女勇士》等也都是很好的选择。而至于为辅的经典作品,我们可以将那些已经被改编成电影的,大众所熟知的《傲慢与偏见》、《简・爱》、《飘》等佳作带进课堂。这样一来,学生的兴趣将会大大提高。

其次,为什么要引入西方文学理论的教学呢?在我国高校中,西方文学理论一直是处于一种缺席的状态。很多大学在文学课的讲授中根本不会涉及理论的内容。对此,郑州大学的郭英剑教授曾经指出:“文学理论的缺失是令人深思的。”“文学理论可以使我们以完全不同的方式去阅读经典作品,并使我们意识到经典作家要比过去人们对他们的认识复杂得多。”确实,西方文学理论的历史源远流长,尤其到了20世纪后,更是百花齐放,诸如结构主义、解构主义、新历史主义、女权主义、后殖民主义等。

二、教学方法

在中国,无论是哪一门课程的教学,一直以来最传统的授课方法都是“老师台上说,学生台下听”,文学课更是如此。这往往造成老师台上口若悬河,学生台下昏昏欲睡的现象。所以,要解决这一问题,提高学生对文学的热情,我们要去思索新的教学方法。我认为,课堂从以老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就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因为对文学的认知其实无所谓对错,毕竟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让学生参与其中,告诉大家他们的想法并进行诠释,不仅可以使他们的表现欲得以释放,增强自信心,而且可以使学生主动学习。刘润清教授在其《论大学英语教学》一书中指出:“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如果承认学生的智能作用,就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态度,增强学习信心,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习兴趣,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自己参加语言运用。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给予指导,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培养他们自学的能力。”(刘润清,2000)

另外,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很多高校越来越重视此现代科技手段在课堂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文学课恰是最适合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科目之一。因为文学课的信息量非常大,时代背景性也很强,如果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简单明了地突出重点难点,而且可以让学生对作品有很好的感官上的认识与了解。例如,对于某一部文学作品的教学,我们可以在课件中插入作者的图片,所反映时代的图片等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其兴趣。不仅如此,在文学的教学中,我们还可以大量运用由作品所改编的影片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因为通过观看电影,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并且分析文学作品。例如,我在教学中,对于一些经典著作的讲解,像《简・爱》、《傲慢与偏见》、《飘》、《哈姆雷特》等均采用了影片授课,而对于当代的一些作品,如《喜福会》、《时时刻刻》、《美食祈祷和恋爱》等也都通过电影进行讲授。学生更为积极主动地与同学探讨男女主人公的思想活动与行为。所以我认为,影视教学在当今社会的文学教学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总之,在当前形势下,传统的文学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如今的大学生。所以,我们要从兴趣着手,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上进行改善,使得学生喜欢文学,重视文学,而不再使其边缘化。

参考文献:

[1]程爱民等.关于我国高等英美文学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J].外语研究,2002,(1).

[2]郭英剑.从文学理论的缺席谈起――文学教育的目的是什么[J].郑州大学学报,2002,(5):5-7.

[3]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英美文学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阅读;背诵;文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09)-03-0102-02

一切语言的学习只有两条路:一是强记,二是博览。因此,英美文学教学应通过让学生多接触,多熏习英美名著;反复背诵英文经典原作,帮助学生了解英美国家的人文地理、历史传说、风土人情和社会风尚,培养学生具有跨文化交际的知识和能力,成为融通中西文化的国际性人才。文学作品以其独特的地位为语言学习发挥出十分独特的的作用。

英国一位大诗人叶芝指出:“文学在我心中是世界重要的教育力量,是所有价值的最高创造者,这种力量不仅通过每人所公认的神圣书籍里实现,而且通过富有强度和力量的真诚的歌、故事和戏剧里的每一想象来展示。”从内涵方面讲,文学是人生智慧的源头,是为人处世的准则,可修身养性,通达事理。文学是浓缩了的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的“智识”的结晶。所以组织学生反复阅读精选的经典作品,不仅可以向学生进行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满足学生对学习的要求,而且随着文化知识的积累和丰富,学生对语言本身的理解会更深刻、更透彻,反之又促进了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真正达到培养学生能够运用英语准确、顺利地进行交流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学到地地道道的英语。学生一边领略洗练、珍贵的语言,并透过语言贴近文学形象的心灵世界,触摸作者的内心呼唤。同时感受、想象、理解融为一体,兴趣因升华而高雅起来。阅读也是精神层面的文化濡染。文化最持久的魅力又在于它孕育了人性精神,使心灵获得价值感、皈依感、和谐感、崇高感。通过阅读,教师可营造特定的文化氛围,引导学生从悦耳悦目、到悦心悦意,直至悦志悦神,甚至潜移默化他们的气质。文学作品的价值还将伴随其人生经历的成长而如吐芬芳、绽放光明。特别是这种大方地吸收西学,消融而变化之,使西方文化之精髓化归为“我”的营养,很容易开发一个人的理性,而涵养出深广的心胸和能力。从而增强不同文化的认同感和包容性,从而更好地促进语言和文化的发展,以及不同语言、文化间的交流和沟通。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人的一生时间和精力有限,熟读一些有高度价值的书,可以直探人性本源,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比较迅速地启迪自己的理性,并且眼界、胸襟开阔,终身受益无穷。而且阅读文学作品是学生获得‘思想’的重要途径,它能把学生带出课堂,投入丰富多采的现实语言环境,学到真实的英语。阅读为学生提供了“广泛的学习情景”,由‘背景’或文化差异造成的问题只有靠广泛阅读来解决。近年有些学者提出要恢复其地位,因为它是外国学生学习英语国家文化的“必由之路”;是开拓学生思路,促使学生创造的重要手段;它能使学生真正弄懂英语的来龙去脉。夸克等人提出:“即使用最讲实利的观点来看,语言教学也必须把文学列为自己最基本的教材”。而且英美文学教材内容丰富,保持英语语言系统的完整性,充分体现文化内涵,体现先进的科学文化精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读面越广,知识面越宽,越能较快地把握英语的构成要素及构成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系统地完整地掌握英语。

背诵的作用又是什么呢?

1.背诵的过程要经过:准确地识读单词--再通过视觉神经传到大脑神经中枢--大脑神经中枢指挥发音系统准确地发出语音。在连贯的、系统的、成篇的、不间断地识记--背诵中,视觉准确捕捉单词的能力,视觉神经准确、迅速的传导能力,人脑神经系统对发音系统的指挥调控能力等,均能得到扎扎实实的培养和提高。背诵还可以巩固已学知识,因为文章是由词、短语、句子等组成,涉及语音、语法、词汇等,要想较好地背诵一篇短文,必须对它所涉及的各种语言知识有理解,反过来,反复朗读课文能帮助学生掌握所学语言。

2.背诵能内化情感。不管朗读什么篇、段,都要全身心地投入,要在认真领会、准确把握教材的精神实质后,诉诸于声,那么声音发出时负载的思想内容、情感符号,会比文本自身原生态的意、志、情更为丰富。因为朗读能使课文语言内化而成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在说写时,自然而然地“出口成章”,“下笔如有神”。

3.背诵能培养语感,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良好的语言习惯,指语言运用纯熟而自然结合度几乎近于本能。这是一种直感,在极短的时间内,对语言有所领悟,有所辨别--对好的语言,善于吸收;对不好的,则善于辨别而摒弃之。英语教学的真谛不在于让学生明白,更在于引导学生去应用。洪宗礼先生曾说过:“读书不能只停留在字音和表面字义上,要在读中精思、悟神、明理,这样读书才能真正读出书中之‘味’”。口语表达能力也提高了

4.记忆的容量越大,越容易产生新的发明以及发现。犹太人之所有很多天才,就是因为犹太人是记忆的民族。他们独创性的思考是从那里产生的呢? 优秀的发明或发只能从储存在头脑中的优秀知识来创造。因此,背诵是学好英语的重要手段,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学生书山有路“巧”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把背诵变为学好英语的“帆”和“桨”,自由地扬“帆”使“桨“,在学海中遨游,打下良好的语言和文化根基。

总之,文学课程教学以作品为中心,以介绍文学欣赏方法为内容,阅读作品、讨论问题、观摩录相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为目的。在此基础上,反复阅读和背诵经典名著是必要的,有益的。把大自然中的美、生活中的美、语言中的美、教材教法中的美化作阳光,变成雨露,深深地渗透到学生心里,让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感悟美、赏析美、体验美,进而创造出美。

参考文献:

[1]杜瑞清.英语教学与英美文化[J].外语教学,1987(3):27-30.

[2]李庭芗. 英语教学法[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

[3]刘润清.外语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1):7-12.

英美文学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英美文学;课程;现状;教学改革

在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随着教学环境的不断变化与教学要求的不断扩展,英美文学这门英语专业的必修科目重要性也在不断显现[1]。学生在学习英美文学课程之后,知识储藏会更为丰富,个人视野会得到开阔,人文素养也会得到比较明显的提高,这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于意义。伴随高校英语专业的改革发展,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的滞后性也逐渐显现出来,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需要院校及教师作出针对性改革,以此为基点来确保英美文学课程的开展可以为英语人才的培养所服务。

一、英美文学课程的重要性

(一)提高学生英语水平

在当今全球范围内,各国联系愈加紧密,交往变得更为密切,英语作为世界范围内应用率最高的语言之一,其重要性也得以不断凸现。在此背景下,我国很多高校的学生都选择英语作为个人专业,希望具备较高的英语能力,为个人日后就业发展奠定基础。因此,高校的教师就需要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而英美文学课程就是重要的途径之一。学生通过英美文学的学习,可以掌握丰富的西方文化知识,这样,学生就可以在以后的工作中与其它国家的人进行顺畅的交流,以此不断提高个人英语水平[2]。

(二)扩展视野

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不太注重学生的个人视野扩展,这样,会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知识的过程中存在视野不够开阔的现象,对于其英语能力的提高有严重的阻碍作用。但是,在学习英美文学课程中,学生可以了解到很多西方国家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也会了解到当地的经济、政治、宗教、文化等。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内容,个人视野会得到进一步开阔,知识储备得到较好的扩充,自身英语学习能力、应用能力自然会得到提高[3]。

(三)方便学生就业

高校的学生培养目标主要是为了方便学生就业,但是,若是院校不重视英美文学专业教学,学生的综合实力无法得到提高,在就业中就会缺乏竞争实力。通过学习英美文学课程,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英语知识掌握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都会得到明显提高。这样一来,学生在就业中就会具备较强的竞争能力,便于学生找到符合自身的工作。

二、目前高校英美文学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课时安排不合理

高校英美文学专业的具体内容十分繁多,但是很多院校并未认清这一现实,没有安排足够的课时,这样,教师只能在有限的课时之内向学生灌输大量的知识,教学中的重点内容无法得到明显的体现,这会导致教学主次方面存在偏颇,学生难以吸收和消化相关知识。这样一来,高校英美文学专业自然无法得到有效开展,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二)教师素质较低

一些高校的管理者,认为英美文学专业的重要性无法与翻译、语言学等课程相比,因此,在选择教师的时候很少去对其进行综合考量,甚至安排一些兼职教师去讲解英美文学。由于教师自身素质较低,对于英美文学专业的知识点掌握程度较差,这就很容易导致英美文学专业课程的开展存在不科学之处,教师无法将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体现出来。可以说,教师素质较低,对于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的实施存在严重阻碍之处,更会给学生的系统学习带来阻碍[4]。

(三)教学方法落后

很多英美文学专业的教师,对于课程的具体变化方向缺乏系统性把握,也没有对教学方法作出相应的调整,这就导致英美文学专业的实际教学与课程发展之间存在严重的脱节。教师若是一直沿用陈旧、单一的教学方法,英美文学课程开展就会面临很多困难,学生的兴趣会被进一步削弱,这也就会造成英美文学的教学效果存在严重的缺失[5]。

三、高校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合理安排课时

高校若想真正实现英美文学专业的课程教学改革,首先就需要保证英美文学专业具有足够的课时,而这需要院校给予英美文学足够的重视。很多高校英语专业的管理者,认为语言学、翻译、听力、口语等内容是学生学习英语中需要重点把握的,而英美文学则是可有可无的一门学科,这就直接导致了英美文学在不受重视的前提下存在课时不合理的问题。在提高学生英语能力方面,语言学等课程固然重要,但英美文学课程的开展可以确保学生具备将听力、口语等教学内容活学活用的能力。学生只有通过学习英美文学,才能掌握西方英美国家的语言习惯等,才能在与对方交流中体现出较强的适应性,避免交流不畅等问题的出现。因此,学校必须为英美文学专业安排充足的课时。只有在具备充足课时的前提下,英美文学专业的教师才能确保将重点一一凸显出来,教师所讲解的知识点才会真正被学生吸收,避免出现因课时不足造成出现知识填塞现象[6]。

(二)提高教师素质

英美文学专业与其它英文专业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该专业除了基本的专业知识外,还具有不同国家的不同风貌、不同特点等,这就需要教师在具备专业能力的基础上,切实掌握这些基本的文化内容。因此,教师素质的高低,对于英美文学课程开展十分重要。某高校为了保证英美文学专业教学的整体质量,针对教师的素质进行了切实提高。该校在选拔相关教师时,对教师进行了全方位考核,除了要求教师本人的基本教学能力牢固、扎实之外,还要求教师了解和熟悉英美国家的风土人情、文化、政治、日常生活、娱乐等多方面内容,若是教师在英美国家有生活或工作经验更好。在选择教师的时候,该院校会对教师的综合能力进行笔试,还会要求教师进行英美文学课程试讲,通过上述考核的教师才能入选。教师在入选之后,还会接受系统、科学的培训,并针对培训内容进行考察,还会安排专门的教学督导人员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全面分析与评分。这样,该院校英美文学教师素质提高工作得到顺利开展,对课程开展质量起到了较强的辅助作用[7]。

(三)改革教学方法

英美文学专业的教师,需要不断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这样才能实现该专业教学的整体改革顺利进行,在教学方法改革中,教师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开展问题式教学

问题式教学是英美文学课程需要重视的教学形式的一种,教师在授课之前抛出与本课内容相关的问题,为学生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进行思考,也可以针对问题进行自主探讨分析。教师可以在课上根据学生对问题的分析情况进行总结,并与学生进行共同讨论。这样,学生通过思考问题,就会对本课的内容有大致掌握,在学习过程中会变得更有针对性。

2、多媒体教学法

传统的英美文学专业教学,教师一般重视知识点的灌输,但很少注重吸引学生的兴趣。在此背景下,多媒体教学可发挥自身价值。教师让学生在课上收看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英美电影、电视剧、纪录片等,也可以让学生收听英文歌曲。这样,学生在面对这些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时,可切实激起学习欲望,课堂氛围也会变得更加生动,学生的注意力就会高度集中,教学效果自然可以得到切实保证。

3、合作学习法

英美文学专业教学的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分组,为每一个小组布置与本课内容相关的问题、作业等,让各个小组进行自主讨论。学生通过参与合作学习,就会对英美文学的知识有更为深刻的理解,与此同时,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等,还加强了合作能力与实践能力,这对于学生通过英美文学的学习来提高个人综合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8]。

(四)对评价方式进行改革

传统的英美文学课程评价,教师一般比较倾向于对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评价分析,却没有认识到学生日常表现的重要价值,这样一来,该课程的评价工作质量就存在严重疏漏,评价工作也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某教师在对英美文学课程进行教改工作时,对传统的课程评价方式进行了切实改革。该教师在新的评价工作中规定,学生的考试成绩占到课程评价的50%,课上表现要占到30%,学习过程中各方面能力的提高与主动性占到评价工作的20%。这样一来,该教师就将英美文学专业的课程评价工作变得更加科学、合理,在重视学生考试成绩的基础上,同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个人能力、综合素质、学习态度等。在此评价标准体系之下,学生就会从以前的重视成绩转向重视学习全过程,在学习英美文学的过程中会变得更加积极主动,全面提高个人综合能力。该教师发现,在新型的评价体系带动之下,学生的考试成绩不仅得到了切实的提高,各方面综合能力与整体素质也得到了较好的提升,教改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四、结语

随着当今高校的不断发展,英美文学教学已经无法满足教学目标的变化与学生的实际需求,导致英美文学课程存在严重的滞后性。在此背景下,高校英语教学专业若想实现深度发展,教学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需要得到切实关注。高校与教师需要认清英美文学课程的自身重要价值,并且针对其所存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相关的教学改革措施。教师可以从教材、教学方法等多个方面入手,确保教改工作的顺利进行,确保课程教学改革的整体质量。

作者:管英杰 单位:辽宁省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祁继香.高职高专院校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5(04).

[2]张洁.“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评述[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09).

[3]唐志钦.地方本科院校英美文学课程课堂教学改革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1(11).

[4]骆寒波,黄雪玲,李存晰.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专业“英美文学”课程创新教学研究[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01).

[5]聂磊.高职高专英美文学教学探究[J].语文建设,2013(27).

[6]邓景茹.高职院校研究性英美文学教学模式探究[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2).

[7]李国芬.师范院校英美文学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5(06).

英美文学教学范文第6篇

英国文学源远流长,经历了长期、复杂的发展演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学本体以外的各种现实的、历史的、政治的、文化的力量对文学发生着影响,文学内部遵循自身规律,历经盎格鲁—萨克逊、文艺复兴、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不同历史阶段。战后英国文学大致呈现从写实到实验和多元的走势。

美国文学在`19世纪末就已不再是“英国文学的一个分支”。进入20世纪,美国文学日趋成熟,成为真正意义上独立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族文学。战后美国文学历经50年代的新旧交替、60年代的实验主义精神浸润、70年代至世纪末的多元化发展阶段,形成了不同于以往历史时期的鲜明特色和特征。 二、英美文学批评理论概述

20世纪被称为“批评的世纪”。文学批评理论沿一条从“内在的研究”到“外在的研究”轨迹发展。“新批评”、结构主义、解构主义、新精神分析、读者反应批评、新历史主义、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等各种批评思想和理论革新了文学观念,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文学传统、典律构建、文学与文化、文学与社会关系的认识,为文学研究开辟出新的天地。

三、英美文学的认知功能和艺术价值

文学是对人生体验的文化表征。文学作品隐含对生活的思考、价值取向和特定的意识形态。阅读英美文学作品,是了解西方文化的一条重要途径,可以接触到支撑表层文化的深层文化,即西方文化中带根本性的思想观点、价值评判、西方人经常使用的视角,以及对这些视角的批评。

英美文学是对时代生活的审美表现,是英国人民和美国人民创造性使用英语语言的产物。英语表意功能强,文体风格变化多,或高雅、或通俗、或含蓄、或明快、或婉约、或粗犷,其丰富的表现力和独特的魅力在英美作家的作品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阅读优秀的英美文学作品,可以感受到英语音乐性的语调和五光十色的语汇,回味其“弦外之音”。

四、英美文学研究

开展外国文学研究,有助于我们开阔眼界,了解外国文化,丰富我们的知识,启迪我们的智慧,繁荣我们国家的文学创作和方法。促进中国文学发展,建设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外国文学研究的意义所在。就英美文学而言,可选择小说、诗歌、戏剧、文学批评理论、作家作品、文学流派、文学史、中外文学比较等作为具体研究对象。我们国家外国文学研究水平参差不齐,对英美经典作家的研究有待深入,对现当代文学跟踪研究有待加强。

五、英美文学教学模式

目前许多学校的英美文学课采用“文学史+选读”的模式。上文学史课时,教师罗列一大堆文学史知识,让学生死记硬背。学生因为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复述”,怎样形成自己对文学作品的见解便无从谈起。传统的文学课除了教授文学史外,常常要搞一点文学选读,作为对史的补充。这种“语录”式节选,破坏了作品的完整性。教师处理这些选段时,把大部分时间用在了解释句子和单词的意思上面。学生浅尝辄止,虽然上了一两年的文学课程,却没有接触过一部完整的小说或一个完整的剧本,没能学会如何欣赏和分析文学原著。由于教学内容是些死的知识,不少人便觉得英美文学课乏味、无用。

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改革思路:

1、读完整的作品。作品选读虽说是精选经典作品的华章彩段,但由于是只选片断,破坏了作品固有的整一性,难免有支离破碎的感觉。只有认认真真读过莎士比亚一个剧本,学生才能对莎士比亚的创作特色真正有所了解,才能说“我读过莎士比亚”,才能与人讨论莎士比亚,也才能写出有自己见解的评论文章出来。阅读文学作品,从整体上去感受体验,学生会有所震动,有所启迪。

2、讲欣赏作品的方法。在传统的文学史课上,教师往往以“满堂灌”的方式,向学生传授文学知识。其实,生活在信息时代的学生可以很容易地通过网络、百科全书光盘等途径搜寻到这些知识。因此,英美文学课的重点应放在指导学生如何欣赏和分析作品上面。以英美小说为例,在阅读作品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分析主题表现、人物塑造、情节安排、叙述角度、象征细节、语言风格等。

3、写阅读心得。读书贵在有自己的心得体会。文学作品可以为写作提供题材和内容,写作则又深化了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两者互为补充。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许多名家均为语言大师。学生通过阅读,受其熏陶。英美文学课程的考核不搞闭卷考试,而是撰写课程论文。

按照上述思路组织教学,英美文学课程可以成为一门素质培养课。学生主动参与文本意义的寻找、发现、创造过程,逐步养成敏锐的感受能力,掌握严谨的分析方法,形成准确的表达方式。这种把丰富的感性经验上升到抽象的理性认识的感受、分析、表达能力,将使学生终身受益无穷,是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上立于不败之地的真正有用本领。在这过程中,学生的英语水平也会相应得到提高。

六、英美文学教学与大学英语教学

大学英语教学属基础语言技能训练,教学任务繁重,四级通过率压力大。但作为英语教师,我们不应忽视英美文学这一丰富多彩的资源库。

英语教师面临提高自己业务水平的任务,英美文学是科研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目前,大学生英语水平普遍提高,阅读能力较强,不少学校开设英美文学选修课的条件日趋成熟。

大学英语教学应增强英美文学意识,将英美文学导入英语教学,适当介绍当代英美著名作家的文学创作,向有能力的学生推荐优秀作品。在课堂教学中,可借鉴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模式,采用各种方法,如研读短篇小说,背诵诗歌,朗读剧本、扮演角色等,使学生不仅学习英语语言,也了解英美文学,加深对英美文化的认识。

英美文学教学范文第7篇

关键词:英美文学教学综合素质文学欣赏

一、英美文学教学与大专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高等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除了专业素质以外,还应包括道德、科学文化、心理多方面的素质,而文学课在培养、提高以上素质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文学作品的赏析在英语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能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

1.英美文学能够促进学生语言技能的提高。文学语言是艺术的语言,是语言大师经过雕琢的语言,具有形象生动、精美凝练、典雅深邃的特点,是学生学习和模仿语言的最好材料。学生在阅读学习英美文学作品时,能够巩固他们已经习得的语言知识,进一步养成对英语的敏感性,从而增强他们应用英语语言的能力。

2.英美文学能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英美文学名著这些艺术珍品以新颖独特的艺术形式,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多姿多彩的艺术技巧,荡人心魄的艺术魅力,不仅孕育着我们的审美意识,培养提高着我们的审美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获得一种审美经验,形成一种审美个性,构筑起学生诗意心灵世界。所以,英美文学教学不是讲解一部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特征,也不是对艺术特点作静态分析,而是把这些静态的材料放进文学的美的语境中引发出动态的、有生命的力量。让学生在哈姆雷特、麦克白的优美独白中体会生存和死亡,思考人生的意义;在罗狄克和施曼娜对爱情与责任的选择中,探讨人生的一些根本问题。这样,英美文学教学才能在人才培养中,起到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重要作用。

3.文学作品不仅是语言综合运用的典范,更是一种文化的集中体现。英美文学作品无疑反映了英美文化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它们完全迥异于中国文化。通过英美文学教学研习异域文化,领略异域文化风采,可以开阔胸襟,逐渐培养学生的文化宽容精神。例如,威廉•福克纳的系列小说,描写了南方盛衰的历史及新旧文明的冲突,被称为美国内战后南方礼仪、道德、风俗、习惯、信仰与价值观诸方面的百科全书。

二、专科英语专业教学中引入英美文学的作用

在专科英语专业教学中引入英美文学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之一。有了兴趣,学习也就会充满乐趣,效果也会明显。现在专科英语专业的教材多为实用性内容,这些内容相对比较枯燥、乏味,死记硬背的多,触动心灵的少,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文学作品则不同。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丰富多彩,引人入胜。文学作品不仅有大量活生生的语言现象,更有曲折的故事情节和悬念。即便在文学欣赏初期,学生在追寻故事情节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自身的英文水平,了解了英美文化。在提升学生英文水平方面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体现:在语言层面上,学生可以通过作家的文学作品了解他们经常采用了一系列的写作手段,如用典故、双关、倒装,等等修辞手法。在语篇层面上,读者会自然而然地从总体上把握文本,避免了语言层面的局限,渐入欣赏佳境,为最后的审美层面作好铺垫与过渡。在审美层面上,读者会在语言和语篇的基础之上,对欣赏进一步深化,在总体上和宏观上对文学文本有所感悟。

三、文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合理选择教材

有效的教授英美文学的关键之一在于文学作品的选择。“如果一篇文章在语言和文学层次上都非常难以理解的话,那么它对我们并没有多少益处。”相对于本科英语专业而言,专科英语专业的学生英语基础较弱,课时较少。针对这一特点,笔者认为在教材的选择上应该偏重于近现代的英美文学作品;文学作品中所推崇的科学、民主和创新精神对学生也会有很大的影响。英美文学课程的开设将对学生人文精神、道德修养、文化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2.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

在欣赏英美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学生的英语水平会不知不觉地得到提高。然而,文学欣赏不单纯等于语言的学习,它远远超出了学习语言的范畴。如果我们单为读者提供一系列的文学选段阅读,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其语言,而不是作品中那些有趣的故事,实际上我们从某种程度上误读了文学。针对专科英语专业的特点,英美文学的教学方式更要注意灵活多样。首先,老师在讲解文学作品时,不应只注重作者和作品内容的介绍,而应该更多地帮助学生学会对作品的鉴赏和评价,要鼓励学生通过解读文字的过程去理解文章的内涵。老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个阅读和思考的场所,鼓励学生学会个性化的阅读和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于同一部作品的理解,可能会因人、因时、因地而各不相同,老师应时刻牢记“对某部作品的正确理解并不仅仅只有一种”,要容忍并鼓励学生提出他们自己的观点,营造一种自由的学习氛围。在这一过程中,老师的讲解要少而精,要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积极地讨论,学会独立地、创造性地思考,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力,建立一种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交流。由于专科课时的限制,在英语专业的教学计划中,以实用性英语课程设置为中心,英美文学课程所占的比重很小,这势必对课堂上进行系统地学习英美文学造成很大的不便,因此我们可以把英美文学的教学引入到英语专业教学的各类相关课程。

3.要积极引导学生养成写阅读心得的好习惯

读书贵在有自己的心得体会。文学作品可以为写作提供题材和内容,写作则又深化了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两者互为补充。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许多名家均为语言大师。读者通过阅读,受其熏陶。写阅读心得和读书笔记,有助于读者及时总结自己的思考,积累第一手资料,为将来的写作打好良好的基础。同时,英美文学作品的阅读可以成为一门素质培养课,教师应该鼓励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文本意义的寻找、发现、创造过程,逐步养成敏锐的感受能力,掌握严谨的分析方法,形成准确的表达方式。这种把丰富的感性经验上升到抽象的理性认识的感受、分析、表达能力,将使学生终身受益无穷。另外,如果条件允许,教学方式还可以以学术讲坛式的方式作为课堂知识的补充,英美文学教学当然实以知识传授为主,但授予学生解读文学作品的方法也相当重要。不同的方法适用解读不同的作家和作品。而不是从一而终地用一种固定不变似乎统领一切的分析方法来讲授性质不同的流派和作品。在生动运用批评视角里展示每部作品的特色,要告诉学生解释可以是不同的,这是读者的理解,作品的本义和读者的理解有时并不等同,这将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总之,英美文学教学是拓展学生素质,提高人生境界的重要手段。如果在教学观念,方法和手段方面进行一些行之有效的改造,那么文学教育必将在大专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方面发挥不可小觑的作用。

参考文献:

[1]SandraMckay.LiteratureintheESLClassroom[A].Christo2pherBrumfit&RonaldCarter(Ed).LiteratureandLanguageTeaching[C].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00,119-193.

[2]HGWiddowson.TeachingLanguageasCommunication[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78.112.

英美文学教学范文第8篇

关键词: 英美文学教学 学生视角 英语专业八级考试 毕业论文

英美文学是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2000年由教育部批准实施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指出:“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可见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如何上好这门课是众多教师及学者这些年积极探讨的话题。有对教学方法的探讨,封闭式教学到开放式教学;对教学内容的研究,以史为主还是以文为主;有对教学手段的探讨,如何把影视作品运用到教学过程中等。这些对英美文学课程的多角度探讨,对这门课程的改革与建设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笔者转变课堂授课视角,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探讨英美文学这门课程的教学方法。

一、学习者分析

学生是教师授课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所以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分析是上好一门课的前提。对学生的分析可以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方式和学习动机这几个方面入手。而认知水平主要是针对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英美文学这门课程一般安排在高校外语院系本科三年级阶段,英语专业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在一、二年级已经接受了英语这门语言严格的基本功训练,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已经相对较高。因此从大三学生的认知水平角度来看,当然,这里也不否认学生与学生之间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但总的来说,他们已经能阅读、理解并欣赏英美文学的原著。至于学生的学习方式,目前,中国学生比较习惯的是接受型学习方式,虽然很多学者都在极力倡导新型的任务型教学手段,尽可能使学生多接触合作学习或者探究式学习,但是不得不承认学生还是倾向于接受型学习方式。因此,如果在课堂中完全拒绝接受型教学,而只进行合作型教学,则可能会影响教学进度,有很大可能无法传授系统的专业知识给学生。因此对当今的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需要把接受型教学与合作型教学相结合,这样才会使英美文学教学循序渐进地进行,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性。最后是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可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内部动机可以说是学生自发的,如果学生喜欢英语的文学作品,那么他们就会自发地、积极地接触这些文学作品,而不需要外部因素来干预,学习者也会在学习活动中得到满足。外部动机是由外部诱因引起的动机。就像英美文学这门课程是一门必修课,学生选修这门课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这是不得不修的学分。其他,则因为大三学生将面临英语专业八级考试(以下简称“专八”),虽然英美文学的常识部分只占很少的分数,但还是有很多学生希望能在课堂中收获知识的一个原因。因此,与专八相结合,把专八中的英美文学常识部分引入到传统的接受型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是一种可以实践的方法。另外,大三学生已经开始准备毕业论文,而英语专业学生中会有一部分学生选择文学作品作为毕业论文,而英美文学这门课能够让他们多了解一些作家、作品,这将有助于他们挑选到适合自己的题材。教师可以在对作品进行讲解的同时,与论文挂钩,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进行文学方面论文的选题、列提纲等工作,让学生可以提前了解到写论文的一些步骤,这样定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这部分的课堂教学的主体应该是学生,所以,这部分教学可以结合合作型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性和协调性,还能拓宽学生视野,发挥其创新性。和论文挂钩是很好的通过外部动机让学生主动参与英美文学学习的一个方法。

虽然学生学习某一门课程的外部动机都是短暂的、有时效性的,但教师不应忽视其发挥的有益的一面。在英美文学这门课程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试着通过与专八相结合和与论文挂钩这两种外部动机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二、与专八相结合

在英美文学的课堂上讲解与专八有关的英美文学常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活动。专八考试的英美文学常识部分主要来自于英美文学史,因此在英美文学课程的讲授过程中讲解文学史是非常有必要的。有些高校把英美文学选读和英美文学史分开教学,这样有其一定的不足。讲授英美文学选读的教师一般偏重对文学作品的讲解,而缺少对作品的横向或纵向之间联系的说明,比方说,同一时期不同作家之间他们的作品所反映出来的一些特点会存在共性;前一段文学思潮对后一代作家作品的影响等。而只讲授文学史的话,则会使课堂显得枯燥。一大堆文学基本知识的罗列会让学生难以消化,苦于记忆,无法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西方文学作品的多姿多彩。另外,2003年陈立华的《读史与读文,孰轻孰重?——谈英语专业美国文学课教学》和2004年刘加媚的《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应文史并重》这两篇文章,都支持这门课程的教学应该文史并重,笔者也认为最好是把英美文学选读和英美文学史这两门课程结合在一起上。

陈立华和刘加媚提出了文史并重的概念,而他们所提出的解决方法是把文学史部分让学生在课堂外自学,在课堂内发表意见,然后由老师做补充或评价;而文学作品则作为课堂上精讲的部分。这样可以降低文学史在课堂讲解中的比重。但笔者认为,如果让学生在课外自学文学史,即使有课堂上学生的发表和教师的补充说明,但学生很可能对于一些文学史上的基本概念,比方说浪漫主义、超现实主义,是否正确或完整掌握产生怀疑。因此,笔者设想,可否在这门课的讲授过程中,以文学作品的精读为主,文学史的讲解为辅,并且文学史的讲解要做到简明扼要,点到即止。在重点介绍一个文学作品前,教师可以先对这个作品产生时期的文学史上的一些概念或特征进行说明,再简单介绍那个时期,其他一些有名作家的作品及写作特点,而关于重点作家的生平介绍则可以学生课外自行搜索,课堂内发表的形式完成。这样一方面有助于学生从宏观上了解文学史,和专八相挂钩,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网络在课外获得更多的文学知识。此外,在讲解完一段一定时间范围内的文学史后,可以把专八考试中出现的文学常识部分拿出来对学生进行测验,一则可以让学生好好复习学过的内容,二则可以让学生更加重视英美文学这门课程。英美文学课程与专八结合的授课方式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与论文相挂钩

英美文学课程除了文学史之外,需要重点讲授的,当然还是文学作品。英美文学历史悠长,文学作品层出不穷又各具特色,因此众多教师在对作品讲解过程中,会深入分析作品的写作特点技巧等,希望能让学生欣赏到作品的独具的美,以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但笔者认为对文学作品的课堂讲解,可以与写论文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有更浓厚的兴趣参与课堂学习。

笔者所说的与写论文相结合的授课方式,是指在讲解一个文学作品时,可以发动学生搜索一些关于这个作品的先行研究,然后通过对这些论文的分析和借鉴,列出论文提纲,这样可以当做给即将着手毕业论文的学生一个提前练笔的机会,同时还可以通过小组成员的交流使他们聆听到不同的想法,并且很有可能帮助他们找到毕业论文的题材或想法。具体的做法是:在讲解某一作品时,可把一个班级分成四至五个小组,对每组成员进行工作安排。一个组的一半成员负责查找与这一作品相关的论文资料,对这些资料进行阅读分析后,发表其中的几篇论文。剩下来的成员对整个文学作品的内容进行说明。一般来说,我们所使用的教科书都是摘选一个作品中的某一章节让学生品味作者和其作品的思想特点,但只读一个作品的某一章节,是无法全面深刻地理解整个作品的内涵的,可能也无法让他们遇到感兴趣的某个点或者面,因此,在大三期间应该要适当鼓励学生尝试阅读完整的文学作品,在加深阅读功底和文学熏陶作用的同时,把握作品全局。最后,在那些发表结束后,才是对他们所读的文学作品经过讨论思考后的论文提纲的发表。当然,教师要随之对学生的发表进行评价,尤其是对学生论文提纲的原创性和创新性要予以重视。

另外,与论文结合的授课方式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选择文学作品时,内容不能太抽象深奥,篇幅不能太长。比方说,Henry James的作品虽然备受中外学者的推崇,但其中富含隐晦的比喻和象征和晦涩的文体,会让人感到头疼。如果让大学三年级的学生自己啃完一本Henry James的小说,可能对作品的理解就会让他们萌生怯意,而无法实现对作品的深刻解读,更不用说列出贴切的毕业论文提纲。而作品篇幅太长,也会让学生在阅读时费尽心力,从而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对作品的融会贯通,影响论文提纲的质量。第二,这种授课方式不宜太频繁,一个月一次的频率为佳。如果间隔期太短,当然会对课程进度有影响,其次,对学生来说,阅读量的负担太重,这想让他们理解并欣赏一部作品的目标可能会相差甚远。如果给学生一个月的时间做准备,他们不但有较充足的阅读时间,而且有利于各小组成员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展开有针对性的讨论,找到有建设性的观点。第三,要对论文提纲的原创性或创新性予以重点评价。当今,各大高校都在强调学生论文的原创性或创新性,很多学校要求学生对自己所写的论文进行学术不端检测,以此端正学术态度,防止学生论文抄袭现象的出现。因此,在与论文结合的这种授课方式下,教师也应该重点培养学生这方面的意识,提前给他们打预防针。在各小组成员的论文提纲发表结束后,对小组成员发表的熟练程度、成员之间合作气氛和他们论文提纲的创新程度,用A、B、C、D等不同等级对各小组的发表进行当场点评,其中要强调创新性在打分中的比重,以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

通过这种授课方式,学生与学生之间会展开互动,在面对一部作品时,不再是独自茫然失措,而是互相帮助理解作品,学会搜索资料,发现问题,展示各自的想法,扩大视野,这将为他们真正独立完成毕业论文的选题工作做提前的练习。当然,这种授课方式还会让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提高他们对英美文学这门课程的兴趣。

英美文学课程在培养专业英语人才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要上好这门课程,可以试着从学生视角出发,从他们重视的专八和毕业论文这两个角度着手,课堂应讲解或涉及这两方面的内容,促使学生积极正面地参与这门课程的学习,从而喜欢上这门课程。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26.

[2]陈立华.读史与读文,孰轻孰重——谈英语专业美国文学课教学[J].外国文学研究,2003(2):142.

英美文学教学范文第9篇

一、生态语言学

生态语言学(EcologyofLanguage),又称语言生态学(Eco-linguistics),是语言学与自然生态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1972年美国斯坦福大学E•Hangen在《语言生态学》一书中首次提出“语言生态”这一概念。他指出,“语言生态学”是一门研究任何特定语言与生态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的学科。这一理念将语言系统复归到自然生态系统中,但这里的“生态”与常规认识上的生态环境不一样,可以说是一种比喻,是指特定的语言与所在的社会、文化地理环境中相互依存、相互发展的关系。

二、生态语言学对英美文化教学的启示

英美文化教学对高职高专非英语专业学生提高英语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欣赏英语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作品表达的思想内涵,提高学生对英美文化的兴趣和了解。从生态语言学的角度看,英美文学教学是语言、文化、文学鉴赏、人文素质等交互影响的课程结构关系,表明在英美文化教学中要遵循生态语言学中的互动性、多元化、生态文化等观念。

(一)互动发展

英美文化教学中存在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师本关系、生本关系等多种交互关系,从生态语言学的角度看,英美文化教学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参与互动,并利用多媒体技术形成动态的教学环境,这个环境就是英美文化的生态教育环境。基于生态语言学的英美文化教学,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采用互动的方式使学生在生态语言环境中培养出对英美文化的审美能力。基于生态语言学的英美文学教学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教学,更是运用特殊语境培养学生情感和审美互动的教学。

(二)多元化文化教育

每个民族或国家在特点历史时期内都具有其独特的文化、价值理念,这些是由于宗教、等级、价值、知识等多方面因素集合而成的稳定性特征。语言也同样如此,能表现出一个民族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特征。随着不同地区之间文化交流的加强,语言成为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工具。因此,英美文学教学中对多元化文化的教育具有现实意义。在英美文学教学中,要注重文化的现实意义和作用,将文化传播融入文学中,结合文学作品将英美国家在不同时期的文化传达给学生,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学生对西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三)生态文化

随着自然环境日益遭到破坏,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才开始增强。在生态环境危机的情况下,加强生态环境意识的教育是创建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生态文学教育逐渐融入高校文化教育中,主要通过生态文学教育体现出人类对自然、生活与艺术中生态美的研究,从而传达一种生态环保意识。一些英美文学作品通过对生态危机和生态环境污染的描写,激发读者的生态环保意识,并表现出对现代文明的质疑和批判,从而培养人们保护自然的责任。如《老人与海》《瓦尔登湖》《白鲸》等英美文学作品,在教学中将文学作品赏析和生态环保意识相融合,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下实现教学目标。

三、基于生态语言学的英美文学教学

(一)搭建生态教育的兴趣平台

兴趣平台的搭建是英美文化生态教育的前提条件。基于生态语言学的英美文化教学,主要以英美文学作品作为教学支撑,学生是教学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将生态、和谐、多元化的教育理念融入至教学课堂中,开展文学作品赏析、阅读观点交流、情感沟通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学作品审美能力。面对当前高校英美文学教学中缺乏生态教育理念的现状,教师应不断创新教育理念,综合运用多种教育媒介,搭建生态教育的兴趣平台,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首先,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将文学作品进行分类,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作品进行重点教学,或从文学作品中找出学生感兴趣的点,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领悟文学作品的内涵。其次,在信息时代下,教师要改变原有的讲座式教学方式,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创新教学方法。角色扮演法、讨论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创新教学模式在英美文学教学中能取得显著效果,例如,角色扮演使学生在充分理解文学作品的基础上进行作品角色体验,能更好地深入文学作品内部,感受文学作品的内涵;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更能激发学生表达对文学作品的看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制作出生动形象的动画、图案、影音等,形成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二)营造生态教学环境

英美文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课堂生态因素决定教学效果。教师要合理安排教学活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进行个性化发展。同时,教师也要参与至学的活动中,形成良性的互动,从而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英美文学生态教育是较为复杂的生态循环过程,不仅要营造出和谐互助的生态教育环境,还要全面考察生态系统中教师、学生、文学作品之间的相互关系。教师授课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反之,学生的学习成效对教师教学也有助推作用。教师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主要表现为教师为学生的文学欣赏营造出生态自然的学习环境,学生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主要表现为在学习过程中对生态自然知识的主动构建,这几方面的关系共同营造出和谐的英美文学生态教学环境。因此,教师在英美文学教学中要注重强调各种关系的互动,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将文学作品融入互动关系中,形成良好的课堂互动关系。

(三)提升学生生态审美境界

英美文学教学是对学生审美能力和精神世界的培养,使学生通过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学习反思生活现实。从这一角度讲,英美文学教学不能仅停留在语言教学上,要深入挖掘文学作品蕴含的思想内涵,完成文学作品内涵的审美教育。教师应充分挖掘英美文学作品的内涵,培养学生的生态责任意识,将英美文学作品中蕴含的生态思想和生态智慧传达给学生,引导学生学会尊重自然规律,自觉形成环保意识,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也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教师还要深入研究英美文学作品中蕴含的生活哲理、价值取向和生态智慧,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最终形成自然关怀。在提升英美文学教学的生态审美境界中,积极采用创新的教育手段,使学生在阅读赏析文学作品中获得思想和精神上的启迪,呈现出英美文学作品中蕴含的生态价值观。

四、结语

基于生态语言学的高校英美文学教学,首先应构建英美文学教育的生态系统,将教育者、学生、英美文学作品以及生态环境等融于统一的生态系统中,注重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通过搭建生态教育的兴趣平台,营造生态教学环境,提升学生生态审美境界,采用创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实现学生文学作品鉴赏能力的提升,树立生态环保意识。

英美文学教学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中学英语教学改革 英美文学教学 英语语言四项技能 人文素质

一、 英语教学的现状

英语在中国作为一种语言教学已有很长的历史了,培养了数以万计的能够运用英语的高等人才。当时的教学目的主要还是让中国人能够尽量熟练地把英语当成第二语言来使用,方便与世界的交往。可以说在整个社会英语水平较低的环境下,这种教学模式是可行的,也达到了提高英语使用水平的目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英语学习者的英语水平正在发生变化,但现有英语教学在一些方面却没有实质性的突破。人们(包括大部分英语教师)还是以考试为指挥棒,进行着应试教育。

二、 面临的挑战和制约

教育改革实施多年来,针对英语学科的变动为数不少,各级各类教材频繁更换,目的就是想提高该学科教学的有效性,但结果则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就是大部分学校大部分教师还依然没有跳出语言工具教学的模式与传统教学理念的惯性。主流的思想依然把它视作一种语言工具教学,将中学英语教学从单一的语言工具式教学提升为综合英语素养教学,这不是修补和改进式的改革,而是一种垂直换代的改革,理解并接纳这种新的教学理念,还需要时间和更多人的努力。

三、 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首先,在英语口语中进行英美文学教学的作用。

教师可结合中学教学特点,采取灵活多变的形式每次课后都给学生布置一定的任务,学生带着任务学习。这样就避免了教师“满堂灌”的弊端。为了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和口语水平,在英美文学课堂中,给学生创造仿真的英语环境,提供课堂参与机会――特别是英语口语表达的机会,鼓励和帮助学生创造性地自主地表达思想。在实际操作上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第一、英语复述。通过对课本中所学的英语经典篇章或观看过的英文影片进行复述,达到既巩固了内容又训练了口语的效果。第二、尽可能背诵诗歌、散文或优美的节选片段,加强英语语感。语感是学好一门语言的灵魂,有了语感提高其他学习技能就有了可能。第三、组织合作表演。针对熟悉的经典的英文片段分角色进行表演。加深对角色的理解与英美文化的体会。第四、组织英语角或英语社团。在老师或骨干学生的带领与组织下定期进行活动,在活动中可通过演讲比赛、辩论赛、读英美文学作品有感,甚至可以结合国内外或学生周围发生的大小事情进行交流,通过英语自由表达。

其次,在英语阅读中进行英美文学教学的作用。

学生词汇量的掌握和运用直接取决于阅读量的多寡,如何有效地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就成为一个热点问题。大量阅读英美文学原著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在读的过程中学生未必要理解其中的每一个词每一个句子,只读懂大意了解作者意图就可以了,因为这种阅读有别于考试中的任务型阅读理解。重在体会它们的语言。在英美文学课中,学生接触的读本中既有诗歌、散文、小说,又有戏剧,它们的特点是妙趣横生、文笔优美、语言地道。大量涉猎这些不同题材和体裁的英文文本让学生浸润在英语思维的世界。通过这种浸润式的阅读,学生不仅学到了英语语言知识,提高了语言阅读水平,而且还获得了美的享受。在帮助学生选读本时尽量选择简单、趣味性浓、时代感强的作家作品,同时授课教师也需有扎实的中西文学功底。

通过这种方式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自主学习的兴趣,又提高了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加深了学生对西方文化的理解。体现了语言教学的特点――时代性、生命性、灵活性。

四、 可能的教学方法

1. 通过观看经典英文电影

学生可以接触的是真实语言环境中原汁原味的英语。可以给学生播放经典英文影片,大量地道的听力材料的输人有助于学生突破听力理解的难关,提高英语听力水平,借助电影画面,增强其对英美文学的兴趣。有一点需注意的是在给学生播放改编电影的时候,教师不能仅仅扮演一个“播放器”的角色,而需结合内容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用英语进行积极的思考,提高学生主动思维的能力,同时对于出现的陌生单词、习语等给予适当的解释。

2. 教师可通过多样化的授课形式

采用英文为主、中文为辅的授课方式,这不仅对学生的听力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也对授课教师的英语口语,尤其是地道的交际用语的运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一个基本上是全英文的语境中,可达到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和英语思维能力的效果,增强其对英语单词的敏感度。但也不排除适当的地方或有必要的地方用中文。另外一种有效的方法就是教师在课堂中要和学生进行积极的、频繁的眼神交流和互动,或借助于肢体语言,密切关注学生的反应。

上一篇:营销监管论文范文 下一篇:应用题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