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概况课程总结范文

时间:2023-10-29 10:53:00

英美概况课程总结

英美概况课程总结篇1

论文摘要:传统的课堂教学因其固有的弱点而经常遭到批评,因此用传统方法讲授英美概况很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来优化和改进课堂教学是当前学校教育改革的一条重要途径。本文探讨了传统《英美概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现代教育技术在本课程中的运用。

一、《英美概况》课程的特点

英美概况是高校英语专业高年级的一门必修课。该课程向学生介绍英美两国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科学、宗教、教育、文化、风俗等社会生活的方面的基本知识,目的在于使学生熟悉英美国家的风土人情,·英美人民的思维方式以及民族发展史,从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英语语言的应用能力。由于这门课程信息量大,涉及面宽,内容纷杂,在教学中难免遇到困难。有些高校直接聘请外籍教师讲授该课,但多数外籍教师只是随便挑点本国的节日、风俗、趣事给学生泛泛而谈,教学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结果如蜻蜒点水,跑马看花。中国教师在讲授这门课时,能够注意中西差异,课程思路清晰,完整,系统性强,但同样面临着难以妥善解决的问题。第一年,笔者采用传统的板书教学方式,感觉本来很生动的一门课变得枯燥乏味,教学效果也是事倍功半。因此采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己成为迫切之需。

二、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性

目前在我国大学里,英美概况课程的教学主要是以教师依靠教材讲解为主,学生阅读为辅,教学内容较为枯燥,缺少趣味性、实用性。因此,造成了教师机械的讲,学生被动的听,更有甚者,有的教师把这门课程看作是一门泛读课,学生也把这门课程看作是可有可无的扩展词汇课、增大阅读量的阅读教材,从而极大地降低了这门英语专业必修课的地位。一只笔、一本书的传统教学方法己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也使得在有限的课堂活动中,教师无法大量地、生动地、多渠道地向学生传输信息;学生感到教学内容缺少趣味性,也很难集中精力听课,半年学习之后,对英美国家的整体形象仍然比较淡薄和模糊,并,L,对英美国家的自然、地理、历史、政治、经济等基本情况的了解还远远满足不了人们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的需要。针对在山青院中进行英美概况教学出现的各种问题,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应用了现代教育技术辅助英美概况课教学。

三、如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英美概况教学

英美概况课程由于反映的社会背景知识颇多,内容又分散。因此,在授课中,除了课堂讲授以外,教师可以利用Audition,Powerpoint,Flash,Ausware,绘声绘影等软件制作文本,动画、音频和视频,借助电脑投影设备和幻灯片相结合等辅助教学,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使英美概况抽象的概念形象化。PowerPoin软件信息呈现形式多样化,笔者从当代大学生学习英关概况的实际困难入手,同时依据不同章节的特点,选用了PowerPoint中适当的媒体形式辅助该课程的教学,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变学生学习《英美概况》的途径,它可以综合调动现代教育技术参与,变静为动,变抽象为直观,把难以理解、不易讲清或不宜用板书表达的内容生动直观地表达出来。

(1)文本。文本是进行概况教学的主要媒体。概况课内容纷繁复杂,信息量大,大量的使用板书费时费力,严重影响教学进程。而多媒体文本的应用基本上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在文本内容制作仁,要注意文本的页面设计要清晰,简明,字体适中,便十阅读,重要的内容可借助加粗,下划线,或醒目颜色标出。文本的使用最大的好处在于解决了板书费时费力的问题,减少出错。例如讲解英国历史时,教师可以在互联网上收集英国相关资料,经过整理后呈现在名媒体课件上,大量的信息传播在普通教室是难以实现的。对于一些专有名词的介绍,有了文本的提示,更加便于学生理解,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转贴于

(2)图片。从对教师的要求来看,《英美概况》课程涉及主要英语语言国家文化的方方面面,不仅要求教师的语言能力要强,更要求教师的知识面要广。另外,大部分教师都没有海外进修或考察的经历,对某些问题的理解和掌握难免有纸上谈兵之嫌。因此只能根据书本向学生描述英美国家的情况,但是任何详细的描述都不如图片直接、生动。图片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不出国门看世界的途径,这对于英美概况教学作用尤为突出。一幅图片的信息相当于几千文字,直接的感官刺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和联想力,给学生留下深刻、逼真的印象。例如在讲解英国高等学校的剑桥三一学院,康桥时,可从网络中选取图片,这比教师单纯空洞地描述要生动形象得多。真实的图像通常具有极强的表现力,直接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兴趣,弥补文字、日头表达形象性差的不足,加上教师对图片进行恰当地讲解,学生将得到清晰的概念,一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音频。音频作为一种媒体有其独特的不能取代的作用,使教学锦卜添花,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在介绍英美国旗和国歌时,可以播放英美国家的国歌;讲解美国总统选举时,可以选取著名的总统就职演说进行播放;在介绍美国音乐时,可播放如“爵士”、“布鲁斯”、“摇滚”等有代表性的音乐,进而再总结出不同音乐的特征。通过这种音频手段的使用,使学生如身临其境,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减轻学习疲劳,心情愉悦,这对于学好英美概况课程有着不可言喻的作用。

(4)视频。本课程的重点在于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对周围事物的洞察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要达到这一目的,就要求学生阅读大量原版文献或欣赏原版电影、纪录片等,因此视频作为一种表现力强的媒体形式变得不可或缺。根据英美概况课程的特点,笔者在讲解的过程中适当使用了一些视频资料。例如《空军一号》可以让学生对美国总统的座驾及对美国国会的权利分配等有所了解;在讲解英国女「时,可以播放女主庆生阅兵的短片:讲解历史时,可以适当播放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大国崛起》之英美篇等。在选择视频资料时,其一,要注意和课程内容紧密结合:其二,要注意长度适中,既能说明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不过多占用有限的课堂时间。故可以用绘声绘影软件对视频进行适当的剪切,以期起到最好的课堂效果。

(5)建立个人Blog。教师可以建立个人Blog。随着信息化的日益发展,在日常生活之外,许多教师和学生也逐渐开始把Blog作为学习知识的工具。目前,Blog在《英美概况》教学中的应用主要是教师建立博客,将与课程相关的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方式,将自己日常的教学心得、教案、PPT课件等上传发表,搭建数字化教学平台。在这个平台卜,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参与,对于学生来说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对于教师来说可以激励自己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四、结束语

英美概况课程总结篇2

关键词:英语专业;考试改革;过程性考核

高校英语专业这么多年以来,对学生的评估方式一直是以平时成绩加期末成绩构成,两者比重通常为3:7,甚至是2:8。长久以来,在学生心中树立了这样一个概念:期末考试是唯一需要重视的,因而忽视了平时的学习。而英语专业本身不同于其他专业,它需要更多平时的锻炼和积累。因此,从期末结果性考察转向平时过程性考察成为了本次改革的基本理念。在探索过程中,英语写作、英语泛读、英美文学、英汉翻译、汉英翻译、英美概况、英语口语、英语语音这几门课程被选定为考试改革的试点课程。

一、加大过程性考核

英语写作、英语泛读、英美文学、英汉翻译、汉英翻译这几门课程的考核,在我校历年来都是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笔试两者相结合的方式,它们在期末课程总成绩中的比重为3:7。改革后,增加了过程性考核,则总成绩构成变为:平时成绩×30%+(过程性考核成绩+期末考试成绩×80%)×70%。

1.平时成绩

平时成绩由三部分构成,即考勤、作业和课堂表现。考勤占三分之一,主要记录学生的出勤情况,虽然最终只占总成绩的10%,但如果学生无故旷课三次以上,将没有资格参加期末考试。作业占三分之一,主要记录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和质量;课堂表现记录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是否积极,是否认真投入地参与到小组讨论当中,也占三分之一。

2.过程性考核

过程性考核的设计初衷在于,将本学期的所学的内容进行分解,让学生们在平时完成,以加强学生平时学习的积累。

英语写作课。本课程在我校英语专业的第三、第四和第五个学期开设,每学期共写五篇。要求任课教师收取全班作业,并批阅反馈给学生。

英语泛读课。本课程在我校英语专业的第一至第四个学期开设,前两学期写摘要,后两学期写读书报告,每学期五篇。要求任课教师收取全班作业,并批阅反馈给学生。

英美文学课的过程性考核形式是写一部英、美文学作品的读书报告,字数不少于1000字,每学期一次。本课程的考核偏重文学赏析和评论。要求任课教师收取全班作业,并批阅反馈给学生。

英汉翻译课程的过程性考核形式是长篇翻译。每学期一次,译文字数至少为1500字。要求任课教师收取全班作业,批阅并集中反馈给学生。

3.期末考试

以上课程均有期末闭卷考试。过程性考核偏向于综合能力的考察,而期末考试则偏向于细节能力的考察。课程内所学的所有知识内容都在考察范围之内。试卷的设计有机结合课内外知识内容,并融合主客观题型,全面地考察学生。

二、改革考试形式

英美概况、英语口语、英语语音这三门课程的改革形式有所不同,结合课程的特点,在期末总成绩构成上仍然是由平时成绩加上期末考试成绩,并各占30%和70%。

英美概况课。旧有的期末考试以闭卷笔试的形式进行,但知识量过大,很难掌握,学生也很难有积极性。改革后,每个学生在学期中,根据课本所学内容选择课题进行研究,并写成书面材料。在期末时,进行脱稿自述,然后回答教师的提问。书面材料成绩+自述成绩+回答问题成绩,一起构成期末考试成绩。

英语口语和英语语音课。传统方式是由每位代课教师测试自己的学生,这样会使学生不重视考试。改革后,由口语考官在学期末进行统一组织测试,口语考官是由其他两至三名教师构成。

三、执行情况和效果分析

所有任课教师都统一思想,认真执行考试改革方案,并积累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对学生的所有考核、考试材料也都一一备案。改革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不仅能更科学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使学生更加清楚英语学习的理念,不再只重视期末考试,也重视平时的学习和积累。

在改革过程中,还发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和困难。首先,改革后的考试考核方式虽然更全面地记录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但是给教师带来了更多的工作负担,因此也需要学校提供多方面的保障和支持。其次,对过程的监管力度倍增,加大了过程性考核比重,丰富了考试形式,也对教学监管人员及教学辅助人员提出了更多要求,因此,要全院系统地同步推进考试改革。

参考文献:

[1]张翠芳,腾志军.浅析普通高校考试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2,(11).

[2]姚勇.高校素质教育与大学考试改革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2,(1).

英美概况课程总结篇3

关键词:语境;语境设置;英美概况

        1  语境

        一般来讲,语境指使用语言时的环境。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指书面语的上下文或口语的前言后语所形成的言语环境;后者是指言语表达时的具体环境(既可指具体场合、也可指社会环境)。

        2  语境设置的意义

        巧妙生动的语境设置能够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热情。尤其针对目前大学高年级学生缺课比较严重这一现象,增加原本比较枯燥的英美概况课一定的语境设置,提高学生学习英美概况课的兴趣,把学生重新吸引回课堂。

        3  语境的设置在英美概况课程中的应用

        英美概况课主要是让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多增加关于讲英语国家(主要为英国、美国)的社会与文化知识的了解,进一步促进学生学习对于英语语言的学习, 全面提升学生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英语技能。无论学生们学习哪门课程,最终他们选择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交际,而交际的双方各自不同的认知环境,也就是课程当中所涉及到的关于历史和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是完全不同的,语境中的各个因素都可能影响交际双方话语的表达和理解,从而关系到交际能否成功。因而在教学当中要多注意中西文化的差异对交流的双方在不同的语境中的影响,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词汇空缺现象。词汇空缺现象是指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差异,一种语言有的词在另一种语言中也许没有对应或契合的词。例如:英语中的american dream(美国梦),指美国标榜的立国精神,人人自由和机会均等;pink lady(红妆女人),指一种鸡尾酒名等等。这些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词汇,在英语中也很难找到对应的词汇。因而在教学过程当中,要多增加对这方面词汇的语境设置,以期让同学们更好的了解英美国家的情况,并最终达到更好的交流的目的。(2)歧义问题。英语同汉语一样,存在着大量一词多意的现象,所以必须要在特定的语境当中,才能够了解这些词的含义,例如,hot这个既可以译成“热的”,还可以译成“辣的”,it’s hot today.这句话的意思是今天天气热,我们不能把它译成今天辣。当然除此之外,英语当中还有很多这样的词汇,如果稍微不注意在翻译过程中就会出现错误。因而,在介绍的英美文化的部分,务必要给学生特别指明这一点。(3)词汇的语义和文化内涵的不等值英汉词汇的语义和文化内涵的不等值主要表现在概念意义(conceptual meaning)、内涵意义(connotative meaning)和搭配意义(collocative meaning)上。①概念意义是一个词的基本意义,它是抽象的,与客观事物不发生直接的联系。概念意义是交际的核心因素,不正确理解词的概念意义,就会引起交际冲突。如:汉语中“爱人”一 词是指自己的配偶(丈夫或妻子),而英语中“lover”一词则指情人(情夫或情妇)。汉语中 的“叔叔”,是指父亲的弟弟或比父亲年轻的长辈,而英语中“uncle”一词的意义范围要大得多,它既可以指父亲的兄、弟,也可以指母亲的兄、弟。

类似的称谓用词还很多,像grandfather,grandmother,father-in-law,cousin等等。②内涵意义是超出概念意义以外的意义,往往与客观事物的本性和特点有联系。如:idealism在英语中有两个意义,一是作为哲学术语,意思是“唯心主义”,不包含任何褒贬之 意;而汉语中的“唯心主义”则具有贬义。另一个意义是“理想主义”,可表示肯定或否定 ,或兼而有之;而汉语中的“理想主义”往往含有脱离实际的意思,含有贬义。类似的还有:individualism和“个人主义”,politics和“政治”,community和“社团”,propaganda和“宣传”,idealist和“唯心主义者”,liberalism和“自由主义者”,intellectual和“知识分子”,peasant和“农民”,boyfriend和“男朋友”,girlfriend和“女朋友”等等,其内涵意义都 不能划上等号。③搭配意义主要是指词与词之间的横向组合关系,搭配往往也是约定俗成的,不能用母 语的搭配规律套用到英语学习中去。如:汉语中的“雨后春笋”、“多如牛毛”、“挥金如土”在英语中应用“spring up like mushrooms(蘑菇)”,“as plentiful as blackberries(黑莓)”,“spend money like water(水)”。所以,在英美概况课的教学当中,要适当的增加关于这方面知识的介绍。

        4  总结

        语境的设置对英美概况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英美概况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随时帮助学生营造英语语言环境。这种学习到的知识比死记硬背学到的东西更牢固。

参考文献:

[1]赫德利.在语境中教语言[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2]何自然.语用学和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常敬宇.语境和对外汉语教学[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6.

英美概况课程总结篇4

【关键词】英语国家概况;教学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2-0228-01

《英语国家概况》是我国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教学中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这门课程的宗旨是通过讲述英语,美国、加拿大等英语国家历史、地理、政治、教育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情况,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对英美文化的辨识度和敏感性,培养学生的理解力以及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然而,与其他专业课如《综合英语》、《英语阅读》、《英语语法》相比,此课程的设置还相对滞后,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为了推动该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本文作者通过分析英语国家概况课程的教学现状,提出改革意见,旨在给予本门课程的教学工作提供明确的指导。

一、英语国家概况的教学现状分析

(一)课程重视度的缺乏。根据高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英语国家概况课程被指定为专业必修课。然而此课程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虽然各高校对此课程的开设时间和具体安排不同,但是大多数高校将此课程安排在大三学年的选修课程,每周2个学时,开设时间为一年,共72个学时,总共2个学分。甚至有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将其安排在大二下半年,开课仅为36个学时,作者所在学校也不例外。面对庞杂的知识,根本无法利用全面立体的方式生动形象地让学生吃透每个知识点,同时对教师备课工作也造成极大压力。另一方面,由于此课安排课时和学分均较少,很多学生并不能意识到其专业课的地位。

(二)教师素质的缺乏。虽然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担任此课程教学的教师多为中国籍教师,既了解本国教材编写的重难点,也能够充分结合国情对比补充各种知识点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但是依然会出现由于备课量大,搜索课内外信息视频图片工作过于庞杂等原因,部分教师为了方便不仔细讲解扩充课程内容,甚至只照本宣科选读课文原文。此外,教师本身缺乏对课程知识的认知,不能够准确对课程进行系统专业知识分析解读,只能是信息资料的堆砌。

(三)教材内容单一陈旧。此门课程的中英文教材种类和版本繁多,各有千秋,可圈可点,总体呈现出的现象是内容陈旧,连续使用多年不进行及时更新;编排欠缺合理性,除了本身生词和专有术语较多外,知识点较为零散,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难度。加之缺乏足够的辅教材和信息,很难做到课前全面预习,课后及时准备复习知识点,造成教学质量受影响,教学效果不理想的现象。

二、英语国家概况教学应对建议

(一)明确课程重要性。作为一门难以掌握的英语专业核心必修课程,为了避免知识信息内容繁杂带来的任务量与课时压缩太紧的矛盾,根据具体实际情况适当地增加课时,既可以给予教师更多备课时间和授课空间,也会给予学生消化知识点的时间。只有同时引起教师和学生的足够关注和重视,明确其重要性才能缓冲了众多高校普遍存在的矛盾。

(二)提高教师素质。此课程要求教师既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还要有全面深厚的文化背景知识,开拓、竞争的基本能力,做到融贯中外,旁征博引。因此,各高校应加强对教师素质进行培养,使其具备专业全面的学科知识。此外,还要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意识,只有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热爱教育事业,才能提高教学水平。

(三)优化教学内容和丰富教学手段。一方面,面对陈旧传统的教材,要不断更新教材内容,各高校可以根据不同出版社多种教材编写的特点,进行互补对比,在选择授课使用的主要教材的同时分列不同专题,设置相应的习题,列举出一系列阅读难度较低相关的辅教材和自学网站,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索分析,不但能获得答案,加深记忆,同时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此课程的教学应灵活地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设备来辅助教学,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系统专业地深入了解所学内容。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既能辅助教师直观地传授知识,也能让学生获得感官刺激,提升学习兴趣,把授课内容深深地印刻在脑海中。精心选材和丰富教学手段,优化教学效果,寓教于乐。

三、结语

综上所述,面对英语国家概况这门容量大、教学内容集中、课时少、综合性强的课程,提出其存在的问题如课程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师素质欠缺、教材更新较慢的现状,并给予了相关的建议。只有明确该课程的重要性,加快教材改革的进度,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化教学内容和重视教学辅助手段,才能使我国的英语国家概况的教学更上一层楼。

作者简介:

英美概况课程总结篇5

关键词:《英语国家概况》;合作学习法;任务教学法

0 前言

随着知识经济和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中西方文化交流、碰撞和合作不断加强,现代社会对英语专业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有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根据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的规定,《英语国家概况》是英语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其总体目标是:比较系统地介绍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主要英语国家历史、地理、社会、经济、政治、教育等方面的情况及其文化传统,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1 传统的《英语国家概况》课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英语国家概况》课的教学以传授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作为教学重点,教学方法以知识灌输法为主,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首先,从教学内容来看,传统教学模式只注重对文化的物质层面和制度层面的介绍,忽视了对跨文化交际影响较大的深层文化因素,比如:一个民族的传统、宗教思想、价值观念、风俗习惯、仪式、解决问题方式等。其次,从文化本身的特性来看,文化是动态的,文化随时间、地点和人物的变换而发生变化。但传统的教学模式给予学生的是一成不变的事实性描述,缺乏对某一文化现象的历史起源及最新动态的描述。最后,从教学方式来看,以知识灌输法为主的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培养学生对文化诧异的敏感性和识别力,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 合作学习法和任务型教学的理论基础

《英语国家概况》课应该如何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使课堂教学从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转向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将合作学习法与任务型教学法结合来加以实现。合作学习法,又称协作学习,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成绩作为评价标准,共同完成教学活动。任务型教学法是一种以任务或活动为核心单位计划组织语言教学的途径,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强调“在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的语言教学方法。合作学习法与任务型教学法结合是指教师设计学习任务,指导并帮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合作、协商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过程。

3 合作学习法和任务教学法在《英语国家概况》课程中的应用

本研究将合作学习法和任务教学法应用于《英语国家概况》课程,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课堂演示活动。受试班级为华中农业大学外语系2005级商务英语3班和4班,共62名本科学生。具体的教学步骤如下:

3.1 教师设计选题

选题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小组活动的进行。一般来说选题既要与课程的性质和内容紧密联系,还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例如,笔者将整个小组活动命名为“文化万花筒”,为学生设计了各国民族服饰、特色美食、坐标建筑、传统节日、著名大学等选题。

3.2 学生组建小组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2-3个选题。教师遵循“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基本原则,根据学生的兴趣,参考学生的成绩和能力,将他们分成5-6人的小组。每个小组推选出组长一名,负责组内协调和与教师的沟通。

3.3 制作小组名片

由小组长主持,通过小组讨论确定本组的组名,口号,风格。每个组的全体成员合影,作为本组的封面照。根据统一的模板,每位组员分别制作自己的幻灯片,展现自我风采。小组长将组员的幻灯片汇总,制作成一个文件。制作小组名片有利于教师在短时间内熟悉、了解学生,同时可以激发学生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比如“当乔丹遇上库尔尼科娃”,“Fistival”, “AT”等组名都极具个性。同时各小组也有了自己的定位,形成了本组独特的文化。

3.4 小组分工,搜集资料

各小组组长组织讨论,缩小各组选题范围,并进行分工,直至每位组员都有明确的任务。教师参与小组讨论,了解各组的进展, 并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建议。小组成员在充分了解小组总体任务和自己的具体任务后,通过图书馆和互联网等途径广泛地搜集相关资料,制作幻灯片。此后,小组成员再次聚会,确定演示活动的形式,讨论演示活动的整体安排及细节问题。

3.5 演示活动排练

在演示活动排练中,要求各组员相互配合,相互帮助。具体而言,每个组员在尽可能完成好自己的那部分演示活动之外,还要对其他组员在演示过程中的语言运用、动作、演示方式等细节问题一一进行评论、建议和改进,力求取得最好的效果。最后,各小组按顺序单独在教师面前进行预演,教师针对演出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修改意见。

3.6 小组课堂演示

各小组按照抽签顺序依次上台进行演示,其他小组及邀请的教师评委分别根据事先制定的评分标准进行评分,最终确定每个小组的总成绩。评分标准包括:第一、主题内容(40%);第二、演示形式(20%);第三、现场表现(40%)。

3.7 小组自评及组员互评

首先,各小组以讨论的形式自评,总结本组及自己在这次活动中的收获和不足,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为下次的活动积累经验和方法。然后,组员以书面形式为本组其它成员打分,对他们的表现予以评价。最后,教师对各组的演示活动进行全面、客观的点评。点评时一要注意多表扬和肯定,让学生参与小组活动的兴趣越加浓厚;二要指出须改进的地方,使学生的课堂演示越做越好。

4 结束语

合作学习法和任务教学法在《英语国家概况》课程中的应用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学生们对这门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口头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提高的同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锻炼;更为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进一步了解了学习者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在学习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责任,对于什么是“学习”以及可以“怎样学习”有了全新的认识。但是这次研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研究受试者只有62名,并不能概括所有的学生,研究结果还需进一步的验证;此外,还有些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如是否可以由教师与学生共同确定选题?如何更有效地评价每位学生的表现?如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最后,影响这门课程教学的其它因素文中尚未考虑周全,因此合作学习法和任务教学法在《英语国家概况》课程中的应用仍需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冯敏, 邹囡囡. 合作学习法――《英语国家概况》教学的有效方法[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6, (7).

英美概况课程总结篇6

一、教材与课改现状调查

在所能涉及到的英美概况类教材中,课程编排大同小异,时间性较强,在教学改革和课程模式方面,许多教师更加注重课程与多媒体的结合,与网络的结合,与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和与中外对文化比方面的研究,但对于课程本身的,尤其是教材的编排和教学内容的整合的探索上很少涉及,没有打破时间的局限,大多仍然以时间为主轴进行教学安排。本课程探讨旨在通过对英美概况课程的改革试验找到一条更加适合学生学习,教师讲授,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更加易于理解、掌握和探讨的课程教学模式,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通过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方法的影响,增加教师教学准备的系统性,完备性,使学生学习的知识更加系统化,增加学生所学知识的整体性,并能进一步加强学生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和批判能力的提高。从而加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对世界尤其是英语国家的认知能力,对今后与英语国家人员展开交流合作打下良好基础。

二、学生英美概况知识现状调查

笔者在2011年上半年英语专业三年级第二学期开学第一周,通过问卷方式对学生基本知识情况进行了调查,共发出调查问卷200张,回收有效问卷191张,占所有英语专业三年级在读学生的67%。本次问卷主要从人们熟知的美国通识知识入手,在地理,历史,政治,社会等方面拟定35道题目,作为主要的考察点,另外还有6道其他题目作为辅助参考对象。在回收的191份有效问卷中,正确率达到60%及以上者2人,占所调查人数的1%;正确率低于60%,在50%及以上者2人,占1%;正确率低于50%,在40%及以上者9人,占4.7%;正确率低于40%,在30%及以上者23人,占12%;正确率低于30%,在20%及以上者67人,占35%;正确率低于20%,在10%及以上者49人,占25.7%;正确率小于10%者39人,占20.4%。其中7份问卷得1分,只作对1道题;5份得0分。从调查情况来看,作为英语专业本科三年级下学期的学生来说,学生的英美文化社会背景知识的基础是非常薄弱的。学生普遍反映在初高中学习阶段并没有很好接受世界地理和历史教学,导致对一些常见的通识性地理和历史知识没有充分掌握。从调查的结果来看,有些学生的基本知识还是非常贫乏的,在所调查的191人当中,有52人不知道美国的首都或其英文表述。有相当一部分认为美国的首都是纽约;有84人不知道VOA电台,对于英语专业学生来学,这种结果是非常出乎意料的。对其它情况如文学,教育,习俗等方面的了解也不很理想。调查结果显示出加强英语国家背景文化知识学习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结果当中不排除英语问答对考生造成的困扰,但是对于大三的英语专业学生来讲,对于问题的理解和词义的辨认应该不会存在问题,所以整个调查结果所显示的学生现阶段对英美国家社会文化背景知识水平的掌握程度应该是可信的。

三、课堂教学措施实施

本课程教学坚持创新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改变教学观念,加强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以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基本素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希望以启发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为核心,争取对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有所突破。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调查学生知识现状,了解学生知识结构,掌握学生目前知识掌握的总体情况。创设有益环境,积极为学生创造展现学习成果和个人学结的舞台,让学生的想法和看法能够有抒发和展示的机会。更新教学内容,根据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目的,重新编排了教学内容,整合教学资源。尽量形成主题鲜明,结构合理,重点突出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进行过程中另外一个重点内容就是根据现有材料,对教学内容的整理和编排。在实践期间,我们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参照学生实际情况,对英美概况教学内容根据主题内容作了大致划分,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更趋合理化。对于教学内容的划分,主要围绕使学生掌握英美概况知识的目的,从地理,历史,政治,教育,文学,习俗,国际影响等方面进行的。在每一部分中,都力求选取出具有代表性的重要的主题事件作为导入,并围绕主题进行扩展,既有助于学生把握重点,又有利于教师教学内容的开展。并能够以重点主题事件为线索,开展学生自学活动,激发学习兴趣,把握学习内容。在进行教学内容梳理的过程中,针对所使用教材的不足之处,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丰富,并且对重要事件进行了补充,为了增强课堂趣味性,并且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更鲜活的直观理解,我们采用了多媒体课堂教学方式,尽量使同学们对在现有条件下,不仅从文字上能够充分了解所学内容,而且视觉上能够直观的欣赏所学内容。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们收集整理的一定数量的图片资料和影像资料,内容不仅涉及地理,历史,社会,还有政治和宗教等。在教学过程中,在具体体现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和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的方针过程中,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先后有近90%的同学参与到了课堂活动教学中来,根据不同主题,从不同的角度对所学内容进行了概括总结或整理。相当一部分同学还就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或者对于在英美社会文化中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进行了集中整理,以课前报告的形式向大家汇报。在学期末,就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看法进行了意见征集。学生也从不同的方面对教学内容和授课方式及授课教师提出的意见和看法,成为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和方式的参考资料。

四、教学实施情况总结与反思

通过近四年的教学实践,初步形成了规范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也及时对教学内容手段进行了总结与反思。1.适应新时期的教学条件的新变化,不简单的把书本与教师作为教学信息的唯一来源。发挥信息时代的特点与优势,努力应用多媒体教学,积极引导、充分发挥网络优势,使学生合理应用。2.打破传统教学内容的普遍安排次序与方法,对教学内容重新进行选择与编排。根据选修课的特点进行教授,有一定的跳跃性,更适合选修课的课程教学。3.主题事件划分方法对于教学具有一定的优势。主题划分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集中,并且纵向横向相结合,易于搜集整理并教授。大量相关信息的集中也易于引起思考与思辨。4.多媒体的应用,使教学更加立体化。大量信息的直观表述,能增强感受性。高质量的视频材料能从多角度增加教学效果。5.学生主体参与,有利于调动学习积极性,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寻找。任务型的主题内容,目标明确。广泛的参与更利于学习风气的普遍培养,增强学习趣味性。从实践期间的实际教学情况来看,由于教学时间所限,教学内容还显过于庞大,教学安排较紧迫。有些部分安排还不尽合理,应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有所取舍。根据教学目的,应做好教学时间与内容的平衡,所以还要对教学内容作进一步的合理划分,做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在教学过程当中,应该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进一步完善和明晰教师的指导策略。课堂教学应注重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开展以主题任务为中心、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采用讨论式和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些方法的实践和探讨都有待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应用和完善。在中国未来的发展中,文化交流将成为我们相互了解的主要窗口。在这种情况下,对一个国家背景知识的掌握将成为交流双方的必备条件和必然要求。语言和它所涉及的文化是密不可分的,通过学习英美等英语国家社会文化方面的基础知识,跨越英语学习中的文化障碍,通过对诸方面知识的学习与实践,最终达到有效提高英语水平和交际能力的目的。

英美概况课程总结篇7

[关键词]大学生;课程类型;课堂互动

Abstract:Based on the questionnaire of 370 students in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e make an on-the-spot investigation in the state of the interaction of students in class in different types of courses. And then we offer some improving suggestions on the interaction of students in class.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 the type of course; the interaction in class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目前我国现存的教学体系中,有利于学生主体性发挥的条件日益缺失。尤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单纯传授知识,而学生机械接受知识的现象普遍存在。这种现象在高校的课堂中是否存在呢?对此,笔者通过对华中科技大学370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展开了对现代高校大学生课堂互动基本情况的分析研究。

一、 课堂互动的界定

“互动”作为一种社会学的基本概念,最早由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明确提出。继齐美尔之后,以美国著名社会学家乔治·米德为代表,结合进化论与行为主义的研究成果,继承和发展了齐美尔的互动,提出了个体通过运用语言符号进行社会互动的理论,后人称之为“符号互动论”。乔治·米德认为“互动”是一种基于符号和语言的相互作用过程。人类的社会互动就是以有意义的象征符号为基础的行动过程[1]。

我国社会学者郑杭生认为,所谓社会互动,指的是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社会交往活动[2]。

对以上概念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互动的概念,而且我们可以看出“互动”在形式上表现为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只要他们发生着关系——不论是行为上的还是心理上的,他们之间就发生了互动。因此,笔者认为互动是一种人际间交流的相互作用,其作用结果对互动双方都产生一定的影响。

课堂互动的概念基本上与互动的概念一致。所以笔者认同,课堂互动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构成教学活动的人之间通过信息传输而形成的具有稳定依赖性的教学交往活动[3]。

二、课堂互动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以华中科技大学全日制学生为调查总体,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调查对象。具体做法是:首先以院系为单位抽样;然后在抽中的院系中,以班级为抽样单位;最后,在抽中的班级中抽取学生。问卷调查采用自填方式收集。共计发放问卷450份,回收400份,根据问卷质量剔出了30份废卷,有效回收率为82 20%。

全部问卷资料经检查核实编码,输入FOXPRO6.0数据库,然后导入SPSS11.5上进行统计分析。分析的类型主要是单变量的描述分析和多变量的回归分析。

“两课”、英语课和专业课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大学基本课程。笔者考虑到课堂互动的情况有可能受到不同类型课程的影响,选取“两课”、英语课和专业课课堂,并从大学生的角度来考察课堂互动的基本情况。问卷设计了五个问题:你觉得课堂互动是否需要;你觉得课堂互动的机会多吗;你觉得课堂互动是否满意;你在课堂互动中参与的频度如何;你在课堂互动参与的积极程度如何。这些问题描述了大学生在“两课”、英语课和专业课中课堂互动的基本情况。

1 不同类型课程课堂互动的需要程度

从表2的结果我们直观地看出,大学生在“两课”、英语课和专业课中,表现出“非常需要”的大学生所占的比率分别为15.95%、50.00%、28.65%,而表现出“比较需要”的大学生所占的比率分别为29.72%、36.49%、37.57%,“很不需要”的大学生所占比率分别为8.11%、0.54%、1.35%。

以上数据说明,无论是“两课”课堂,还是英语课课堂和专业课课堂,大部分大学生都表现出对课堂互动的需要。大学生对英语课的课堂互动的需要远远高于对“两课”和专业课的课堂互动需要。现有研究也表明,在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采取的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中心式”,学生仅仅是教师备课时想象的对象,其行为基本上是被动的,师生之间是控制与服从的关系。为了进一步论断“两课”、英语课和专业课的课堂互动的需要程度是否能推论总体,笔者对它们分别进行了单均值t检验。由于总体均值是未知的,本研究试以各项变量得分的理想最大值和理想最小值的均值作为总体均值,参与单均值假设检验。从表3的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对英语课的课堂互动的需要程度明显高于“两课”和专业课。换句话说,目前大学生对英语课课堂互动的需要程度最为迫切,这从另一方面也说明学校应该更加重视英语课堂互动,并鼓励教师为英语课堂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2 不同类型课程课堂互动机会的多少程度

表2的结果显示,在 “两课”、英语课和专业课中,大学生认为课堂互动“机会很少” 的比率分别为21.35%、9.73%和9.46%;认为课堂互动“机会较少”的大学生所占的比率分别为32.16%、24.86%和23.51%。

从表2数据可以看出,无论是在“两课”课堂,还是在专业课和英语课课堂,大学生普遍认为课堂互动的机会比较少。为了进一步论断“两课”课堂、英语课的课堂互动和专业课课堂互动的机会多少是否能推论总体,笔者同样对不同课程的课堂互动机会做了单均值t检验。从表3的结果可以看出,无论是“两课”课堂,还是英语课堂和专业课课堂,他们课程互动的机会都通过了检验,这说明目前大部分大学生认为“两课”课堂、英语课堂和专业课课堂互动的机会都很少。

3 不同类型课程课堂互动的满意程度

从表2的结果看出,在“两课”、英语课和专业课中,对课堂互动“很不满意”的大学生所占的比率分别为:8.65%、7.84%和5.14%;对课堂互动“不太满意”的大学生所占的比率分别为:32.97%、29.46%和21.62%;对课堂互动“非常满意”的大学生所占的比率分别为:1.89%、0.81%和1.08%。这些数据说明,无论是“两课”还是英语或者专业课,课堂互动的满意度都不容乐观,尤其是大学生对英语课课堂互动满意度最差。为了进一步论断课程的课堂互动的满意度是否能推论总体,笔者也对不同课程的课堂互动满意度做了单均值t检验。表3结果显示,这一结论可以推论总体。这意味着,大学生普遍对课堂互动不满意。以往的研究也证明,在教学过程中,片面强调教育者的主动地位,将受教育者的内化过程视为单一接收过程,忽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的主人地位的现象。

4 大学生课堂互动的参与频度

表2的统计结果显示,在 “两课”、英语课和专业课中,选“经常参与”的大学生所占比率分别为6.22%、10.81%和8.92%;选“有时参与”的大学生所占比率分别为21.08%、39.19%和38.65%;选“偶尔参与”的大学生所占比率分别为45.68%、43.24%和42.16%。从这些数据可以得知,大学生参与英语课课堂互动频度好于“两课”和专业课。笔者通过对不同课程的课堂互动参与频度做了单均值t检验。从表3的结果看出,无论是“两课”,还是英语课和专业课,大学生课堂互动的参与频度都不容乐观。

5 大学生课堂互动参与的积极程度

表2的结果使我们明显地看出,在“两课”、英语课和专业课中,对课堂互动参与“非常不积极”的大学生所占比率分别为10.81%、2.70%和5.41%;对课堂互动参与“不积极”的大学生所占比率分别为27.84%、20.81%和15.95%;对课堂互动参与“比较积极”的大学生所占比率分别为14.05%、21.08%和22.97%。以上数据说明,相对于“两课”课堂互动参与的积极程度,英语课和专业课课堂互动参与的积极程度较高。笔者采用同样的单均值t检验发现,无论是“两课”,还是英语课和专业课,大学生课堂互动的参与的积极程度还是比较低的(见表3)。

三、讨论与思考

综上所述,无论是“两课”,还是英语课和专业课,大学生的课堂互动情况不容乐观。比如,在课堂互动的需要方面,大学生普遍需要英语课课堂互动和专业课堂互动;在课堂互动机会方面,大部分大学生觉得课堂互动机会少,尤其是英语课和专业课;在课堂互动的满意程度方面,大部分学生都对课堂互动有较多的不满意;至于在课堂互动的参与频度和课堂互动参与的积极程度方面,英语课和专业课都好于“两课”。

因此,为加强大学生的课堂互动,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1)在教学内容上,教师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多样化、生动化。如果将现实生活中的知识和课堂知识结合起来,那么将极大地调动学生课堂互动的积极程度。

(2)在教学互动方式上,教师要采用多种互动方式,比如,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

(3)在互动的策略上,教师要注重课堂互动的艺术,多给学生以思考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宋林飞. 西方社会学理论[M].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259-261.

[2]郑杭生. 新编社会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124.

[3]孙新. 课堂互动的社会学分析[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3,(3):102-106.

英美概况课程总结篇8

巧妙的教学设计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条件。教学设计怎样才能做到巧妙?结合本节课,我认为应包括以下几个因素:

(1)先进的教学理念。本节课可以建立历史知识与现实的联系,让历史走进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和实践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和科教兴国的意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知识的横向和纵向联系法)的获取。

(2)对教学内容(结构、难点、重点)的准确把握和处理。本节内容为理论性较强的经济类知识。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期,是历史发生重大转折的前夜。这一时期受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英国、美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不同,进而引起了双方力量对比的逐渐变化。这种变化正是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根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有必要帮助学生理清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在17~19世纪70年代间的发展简况,特别是英国、美国的发展简况,得出“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是资本主义国家间矛盾加剧的根源”、“经济力量对比的变化是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根源”的认识,以利于知识的前后衔接。为此,我设计了“回顾17~19世纪70年代间英国、美国、法国、德国的发展概况”这一问题。本节课的重点是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期。英国、美国、法国、德国的经济发展情况及其原因。教材在阐述这一问题时,知识点多,琐碎而且重复。如果按教材顺序逐一讲述,不但耗时,而且学生负担过重。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有必要帮助学生掌握经济发展情况及原因的规律性。使学生在此基础上能举一反三,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我的目标一是引导学生学会总结规律,提高认识;二是引导学生运用表格来归纳琐碎的知识点。为此。我为课前学生的预习设计了两道问答题。一道为“英法、美德经济发展共同原因的对比分析及启示”:一道为“联系我国政府当前的经济发展政策谈谈你的认识”。前者的解答能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后者的解决,可以帮助学生找到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并有助于培养学生关注时事、关注现实生活的学习习惯。本节课的难点是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期英国、美国、法国、德国的国家特点。教材在介绍这一问题时。简明扼要。但是,因为其中的名词生涩、深奥,如托拉斯、容克、高利贷等,学生不易理解。我的设计是从国家特点的形成原因人手,将国家特点与经济发展相结合,通过一些数据等资料进行分析,深入浅出。化难为易。

(3)符合学生情况的学法指导和教学方法。高二年级文科班学生,以高考升学为目标。这决定了教学的要求是:既要讲清知识点、历史概念,还须弄清知识点间联系的方法和对历史规律的总结、认识。本节课的学法指导,我概括为:找规律,教方法。建立联系。“找规律”就是依据史实得出“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是资本主义国家间矛盾加剧的根源”、“经济力量对比的变化是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根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规律性认识。“教方法”主要是针对重点、难点找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方法,我推崇的是眉目分明的列表法。“建立联系”就是通过导入、习题等环节。建立由外而中、从古至今、从历史到现实之间的联系和联想。努力做到学以致用。

二、关于教学设计的实施

有了巧妙的教学设计不等同于能上好课。课堂教学是生命个体之间在特定情景下的交流与对话,具有丰富性、复杂性、多样性。正因为如此,即便是非常优秀而又有经验的老教师,也会出现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完全体现自己教学设计意图的情况。

本节课在我提出“回顾17~19世纪70年代间英国、美国、法国、德国的发展概况”这一问题后,就出现了意外。学生们对这一问题感到迷惘,因为他们尚未养成纵向、横向联系知识的思维习惯,对大跨度问题缺乏必要的解题方法。这让我感到为难。如果要解决此问题,必定要花较多的时间,而这一问题又不是本节的重点。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对课文中“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这一结论的理解就不很完整。我决定调动学生解决这一问题。为此,我付出了25分钟的代价,以至于在处理本节的重点“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期英国、美国、法国、德国的经济发展情况及其原因”时。显得仓促,而本节课的难点“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期英国、美国、法国、德国的国家特点”这一问题的解决更是有心而无时间了。

三、课后思考: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教师自己的教学设计

在一节课内,教师未能完成自己的教学设计,这是我们平时课堂教学中经常碰到的问题。对此,教师们往往有两种无奈的处理办法:要么不顾学生感受,占用学生的课间休息时间,拖堂将问题讲完:要么教师带着遗憾离开讲台。造成这一结局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的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中的实际之间产生了矛盾。那么,课堂教学中如何处理这一矛盾、顺利地实现教师自己的教学设计呢?我认为:

(1)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教学的出发点,把学生置于核心地位,教学设计首先要考虑的是符合学生的实际。一般来说,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大多考虑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接受程度。也会考虑全体学生及个性的差异,但是,较少去考虑学生的情绪、心理变化。每节课学生们的情绪和思维会因为教学情景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对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必须对教学的情景、学生的心理变化有充分的估计和应对措施。

(2)必须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虽然说教学设计的着力点应该放在教材的重点、难点上,但是。在课堂教学中,面对不同的学生,重点、难点也会有所变化。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进行调整,例如,原来设计了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问题,这一问题并非教材的重点、难点,本想交代一下就过去的。没有料到,以学生的现有水平,掌握不容易。而这一问题能突出本课在一个历史时期或阶段的地位。从建立大历史观及知识的联系要求出发,学生又必须要掌握。这时候,教师就应该将此问题作为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加以分析解决,帮助学生把理解教材的立足点提高到一个较高层次上。

上一篇:专业导论课程总结范文 下一篇:高职人文课程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