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思政教育范文

时间:2023-06-13 15:30:34

学生思政教育

学生思政教育范文第1篇

1.1坚持方式创新

在高校学生思政教育方式上要注意创新,首先要确认以人为本的理念,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其工作的重要性,自重者人必重之。在进行思政教育之时还需要注意平等的态度,保障工作正常有序进行。在传统的思政教育当中学生常常都是被迫接受,因为单方面的灌输,所以通常思政教育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新形势之下就应该对学生有足够的尊重,摒弃灌输式思政教育,通过建立平等关系,并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心理特征,积极引导学生的心理和思想健康发展。其次重视隐性教育方式。隐性教育的意思就是通过一种无意识、间接等方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思政教育。这种方式往往比较容易让人接受,并且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受到积极和健康的影响。最后是方式的创新,进行思政教育的创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坚持把先进性和广泛性相结合,在进行思政教育的工作之时针对不同的人不同的阶段需要有不同的内容和方式。第二,坚持将思政教育工作和解决学生具体问题相结合。高校学生许多思政问题都是来自现实生活当中,教育工作者在面对学生遇到这样的情况之时,应该积极的协助学生解决具体问题,消除学生消极、悲观、自卑等不良情绪。第三,坚持律己和律人相结合的方式。教育当中相关的教育工作者和社团组织、班级组织等要注重教师、组织者的带头作用,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管理。第四,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具体来讲就是要求要把正面教育、科学管理、纪律约束和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当中潜在的引导相结合。

1.2将思政教育和网络计算机相结合的方式

在如今信息技术和网络计算机如此发达的时代,在进行思政教育之时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计算机。将二者有机结合是当前高校进行思政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式,并且其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可以在进行相关的思政教育之时,将有关的图片、视频等运用到教育当中。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而且能够通过更加活泼生动的方式让学生积极的接受思政教育,在轻松有趣的氛围当中渐渐引导其思想心理正确发展。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三观,强化奋斗理念,增强学生是非辨别能力。同时可以搭建高校学生自我管理的网络平台,这是网络信息化时代之下进行思政教育的一个有利手段。高校学生还处在走向成熟的阶段,尤其是大一新生,才刚刚从管理严格的高中走向一个相对自由轻松的大学生活,进行思政教育更加有必要。通过网络平台的建设,学生一旦有了任何的问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和教师、同学进行交流,教师也可以对其进行引导。这样既避免了直接面对的尴尬,又能够有效的解决学生思想政治方面的问题。

1.3针对贫困大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政教育

前者是由于社会生活经济条件而导致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就要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思政教育之时需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要和普通大学生的思政教育有所区别,针对性的进行。抓住其特点和需求性,积极引导其思想政治朝着健康方向发展。另外在一般的高校当中多是汉族学生为主,而少数民族学生就成了一个小小的部分。面对如今各个高校对于少数民族的专业限制越来越少,以后少数民族进入非民族学校的情况将会越来越多。所以在进行思政教育之时也要注意这个渐渐扩大的群体,要做到尊重各个少数民族的信仰、宗教、习俗等。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进行思政教育的时候根据不同的民族制定相关的教育内容,使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在平等相互尊重的前提之下进行。

2结语

通过以上对于高校学生思政教育的必要性的研究可见,在高校进行思政教育是具有其重要性和必要性的。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也提出了一些思政教育的方式,比如摒弃传统模式创新教育方式、将计算机网络和思政教育相结合的方式、针对贫困大学生和少数民族的思政教育等。如今高校思政教育还不同程度的存在一些问题,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当中不断努力改进和完善制度及方式,保障高校学生的思政教育达到预期效果。

学生思政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思政教育;途径

文化是时代的产物,是文明发展的特征。通过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能够了解前人的思想动态,了解前人的生活方式。文化是国家发展的软实力,是人们的精神食粮,而职业院校是承担教育工作的重要场所,因此在思政教学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时代发展所需。文化的弘扬和发展与民族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没有文化作为支撑,民族就无法发展。所以当今时代倡导树立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职业院校中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学相融合能够促进传统文化的持续稳定发展。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思政教育的价值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政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的产物,不仅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而且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完善,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丰富,涉及范围广,不仅包含哲学、教育学,还包含文学和艺术。我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线,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自强不息”,强调“中庸”和“天人合一”。这些思想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产物,并且能够应用到诸多领域,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虽然职业院校思政教育都是以教材为基础的,研究教材上的理论知识,但是部分教材内容融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素。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职业院校思政教材和教学内容是相通的,在职业院校思政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思政教育的教学内容,拓展职业院校学生的思维方式,帮助职业院校的学生在接受思政教育的同时提升文化素养,自觉承担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职责。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提高思政教育的教学成效

职业院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在接受思政教育之后,能够了解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内涵,认同并弘扬社会主义主流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精神[1],因此,在爱国层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职业院校思政教育有异曲同工之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时间较长,发展历史悠久,其中包含了诸多爱国情感,与此同时,在国家危难之际,涌现出众多民族英雄,出现了很多可歌可泣的爱国故事。职业院校教师在讲解文化故事、学习文化知识时,能够让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了解中华民族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苦难,以及祖国人民在面对国家危难时刻的奉献精神。与此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可以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进而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促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学习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将马克思主义与实际相结合,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马克思主义是职业院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中[2]。职业院校思政教育大多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教学重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相似之处进行融合,进而促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强调“以人为本”“荣辱观”,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勤政爱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理念息息相关。因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促进马克思主义发展,能够凸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特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性较强,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了诸多历史故事,所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进而提高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兴趣,促进马克思主义的持续发展。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思政教育的迫切性

(一)部分职业院校学生思想意识薄弱

很多职业院校学生都没有意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思政教育中的重要性,甚至部分学生没有意识到思政教育是学习生涯中的必修课程。再加上现阶段网络比较发达,职业院校学生获取资源的途径较多,同时也会受到网络上诸多信息的影响,因此部分学生思想意识薄弱,缺乏正确的价值观。首先,部分学生缺乏传统的美德观。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碎片化学习和阅读已经成为职业院校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方式[3]。但是碎片化信息不利于帮助学生创建系统的思维。传统文化内涵丰富,思政教育理论充盈,如果放任学生利用碎片化的学习方式开展学习,则不利于学生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也不利于提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教学成效。其次,部分学生的发展意识薄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同时还要培养自强不息、努力奋斗、稳定成长的意识。但是由于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部分职业院校的学生存在不自信、学习懈怠等问题,所以在职业院校思政教育过程中,可以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努力奋斗的因素,让学生在和平年代也能够充分发挥爱国主义精神,以自强不息为理念,不断地提升自身能力。

(二)职业院校思政教育环境有待优化

首先,部分职业院校对思政教学重视程度不高。职业院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场所,大部分职业院校都将精力放在如何提高院校的注意力上,而忽略了思政教育。从课程安排上看,思政教育的课时远远少于其他课程的课时,与此同时,从考试层面看,思政教育的考试相对宽松,甚至部分职业院校采用开卷的方式进行考试,所以不涉及挂科或者不及格等问题。因此学生对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也不高。其次,思政教育是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连的,但是部分职业院校思政教育的教材更新速度较慢,教学工具也相对落后,因此不利于提高思政教育的教学效率。

(三)传统文化在思政教育中应用不足

首先,部分职业院校没有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之间的关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相分离。最典型的特征就是职业院校思政教育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占比较少,在课程设置上过于重视教材中的教学技能,片面地追求理论教学而忽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支撑,职业院校思政教育教学成效也很难提高。其次,部分职业院校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剥离,以至于在教学过程中所选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因此在开展思政教育过程中,学生会感觉思政教学比较枯燥,会对思政教育失去学习兴趣。

三、职业院校思政教育工作新思路

(一)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材相结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息息相关,因此职业院校要想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政教育中充分发挥作用,就必须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材紧密结合。首先,职业院校教师必须充分了解思政教材中包含哪些内容,然后找到思政教材中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通点。比如,在中华民族危急存亡时刻,中华儿女挺身而出,纷纷保护自己的国家,即使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他们也依旧与帝国主义作斗争,并最终取得胜利。而在现阶段,国际形势相对复杂,每一个公民都有保护国家的责任,都应该发挥自己的力量去维护国家的利益。职业院校教师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因素和爱国故事与当今时代的发展相结合,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让学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贡献自己的力量,也让学生能够自觉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4]。最后,要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涉及很多政治理念,教师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可以将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念与当今时代下党的方针政策相结合,进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理念。

(二)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熏陶功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民族发展的软实力,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思想和思维方式。因此职业院校教师在开展思政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功能。首先,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不能单纯地依赖教材,还要为学生引入课外读物,比如《论语》《孟子》等经典著作中既蕴含了治国理念的方针政策,也包含了为人处世之道。学生在品读经典的过程中,就能够接受著作中的思想理念,接受著作中的文化熏陶,从而塑造自身的思想价值,让学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职业院校的学生由于初次接受职业院校的教育,因此对现有的生活不太适应,不知道如何与人相处,此时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经典著作,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学习为人处世的方法,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其次,职业院校思政教育具有灵活性,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职业院校的教师还可以利用各类交流平台为学生传递思政教育的相关内容,让学生在课余时间也能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院校主要是为社会输送应用型人才,因此专业课占比较大,思政教育课时的占比较小,但是职业院校的学生基本上都有手机,职业院校内部会有相应的网络平台,思政教师可以将优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上传到相应的平台,让学生在课间阅读,通过这种方式既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思政教育。

(三)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导向功能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引导人的行为,因此在职业院校思政教学过程中,职业院校教师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导向功能,通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引导学生的行为,通过案例教学法来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导向功能。无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是思政教学,内容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在教学初期,职业院校教师可以为学生寻找典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事件、人物、结果,以及所体现的思想,通过研究案例的方式让学生深刻了解中华文化的内涵[5]。与此同时,案例研究与理论学习相比,更具有探索性,学生基本上不会产生厌倦的心理,而是在读故事的过程中学习到知识。学生在研究案例的过程中,也会被案例主人公的行为感染,进而在日常生活中面对相似的问题时,也会模仿案例主人公的行为,不做有损国家利益的事。教师选择的案例要具有时代性,要与时俱进,结合当下热点内容。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手机、学校网站等渠道了解时政热点,所以难度相对较低,另一方面要重点研究热点,让学生意识到无论是思政教育,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与实际相结合,都能够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四)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能够教化人的思想,约束人的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尤为丰富,其中节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职业院校教师开展思政教学过程中可以以节日为切入点,通过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了解各个节日的习俗和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节日的内涵认识并不丰富,比如提到清明节,学生首先会联想到放假,但是清明节是祭祖的重要节日,而且有扫墓、踏青等习俗。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将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融入其中,能够让学生了解节日的内涵,同时也能教育学生要尊敬长辈、敬重祖先。

四、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职业院校思政课程有相通之处,因此,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思政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优化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思政教学质量,帮助职业院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学生在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能够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思政教学中的相关内容去解决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郭少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学生思政教育的路径探讨[J].职业,2020(33):2.

[2]杨一唯.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思政教育相结合[J].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20(6):88.

[3]陈晴君.刍议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学生思政教育路径[J].教育教学论坛,2020(33):2.

[4]刘维佳,张凯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体系的几个问题[J].山海经(教育前沿),2020(2):2.

[5]刘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职业院校思政教育的思考:以河南水利与环境职业学院为例[J].产城(上半月),2021(10):2.

学生思政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微博 大学生 思政教育

“微博”,即微小博客,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它的服务平台广,支持手机、电脑、IPAD等多种设备;对使用者的知识技术要求却不高,从几岁小孩到耄耋老人,只要认识基本的汉字,都可以在“微博”上找到自己的一片天地;“微博”上的信息言简意赅却丰富多样,消息及时迅速,可在极短时间内影响、辐射极多受众。因此自2009年进入中国市场后,“微博”便受到网民的广泛追崇。

以目前聚焦了全国人民目光的奥运会为例,“微博”这种新媒介成为国人观看奥运会时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在西方,包括CNN在内的一些媒体,将这次奥运会称为第一届‘推特奥运会’。但是在中国,推特并不普及,这儿上演的可不是‘推特奥运会’,而是‘微博奥运会’。自从2009年,也就是北京奥运会后一年,中国的网络巨头之一—新浪在中国推广‘类推特’的业务‘微博’开始,微博在中国广泛流行开来。 现在,几大领头的微博网站共有约2.5亿用户,这些微博网站为用户们提供了一个各抒己见的平台。当然,近期人们讨论的热点就是伦敦奥运会了。每天,用户们发表上百万条有关奥运的评论,很多评论都是为在奥运赛场上取得优异成绩的运动员们的加油鼓励,以及祝贺与欢呼。近几天,在奥运会中打破两个奥运会纪录、取得两枚金牌的游泳健将叶诗文更是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在人们“微博”转发、评论间,渐渐形成了一些具有吸引力的、也更加公正的共同认识。大家普遍认为叶诗文赢得光明正大,我们中国运动员身正不怕影子歪,对国外一些别有用心的批评、质疑不足挂心。这种舆论凝聚成一股巨大的、具有向心力的力量,在社会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发挥作用,国民的爱国心、爱国情与日俱增。

“微博”不仅使用人数多,可以形成精神凝聚力,还可以通过舆论确实发挥改良社会的作用。在“佛山小悦悦事件”中,两岁女童小悦悦相继被两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视而不见,漠然离去。事件一经报道,就在“微博”上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在交流中网友们意识到国人怕事、冷漠的道德缺陷,发出改变现状、不做冷漠中国人的呼声。目前,在这种新的共识下,大家对待此类事件变得积极、热心,而处理方式也更加理性、有效。再如,郭美美等各类“炫富一族”,在“微博”上不断炫耀自己“啃老”、奢侈、扭曲的生活,引发了网友们的普遍反感。在此类“反面教材”的衬托中,青年一代重新审视自身价值观,有助于其端正思想、正确地对待金钱和物质……“微博”参与现实生活建构的案例不胜枚举。马克思主义经典观念认为,物质决定意识,但意识可以反作用于物质。“微博”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如果加以引导,使之更加规范化,必将可以爆发出影响、改善社会的巨大能量。

大学生作为网络上最活跃、最时髦的群体,对于“微博”的接受、使用,自然最为快速、广泛,也最具影响力。当代大学生喜欢用“微博”分享自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抒发心情,或者分享美食,又或传播知识点……大学生在使用“微博”的过程中分享资讯,开阔眼界,并宣泄了情感,“微博”成为大学生们信赖的“密友”。基于这种现状,“微博”为大学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契机。

首先,“微博”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和素材。思政工作者可以利用“微博”与时俱进、了解现实。他们可以通过“微博”轻松获得重要而有价值的信息和素材,发现大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内容,并适时地运用到教育工作中,使教育更具时代感、吸引力和说服力。其次,“微博”为思政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了解学生的平台。传统的思政教育大多以大班教学的形式完成,教师承担的教学任务多,工作较为繁重,与学生交流沟通机会比较少,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加之,所谓两岁一个代沟,现在的学生都是思想个性、独立的“90后”,他们与思政老师(尤其是年级较大的思政老师)之间,兴趣、爱好、关注点,等等,皆有巨大差异,这为当下思政教育工作增加了难度。“微博”的广泛应用,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了解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他们可以利用“微博”的关注功能,关注学生关注的内容,与之进行沟通。任何教育都要做到有的放矢,这样了解学生的思政老师才能更加有针对性、更有效率地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再次,“微博”还以新颖的传播方法丰富了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途径。传统的思政教育工作多以课堂教学为主,大多采用“一对多”、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尽管教师们尝试各种手段企图改革,但对于不愿意聆听长篇大论的“90 后”来说,劝导式的思政课还是显得枯燥乏味。而“微博”实现了信息的网状传播、个性传播、简短快捷传播。思政工作者完全可以利用“微博”这一新渠道灵活、便捷地展开面目一新的思政教育。思政工作的这种新形势更加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言而总之,“微博”无疑成为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新媒介,树立起未来思政教育的风向标。

学生思政教育范文第4篇

一、大学生思政教育是主流意识形态的信息传播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信息传播传播学的“5W传播模式”是研究传播过程的一种重要模式,用这一模式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作如下理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为对象的教育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在思政工作者与大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大学思政工作者是信息的发出者,是传播活动的发起人,是传播者;大学生是接受信息的一方,是受传者;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传播信息,是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中心环节;大学思政工作者借助语言、文字、表情等传达和交流观念、知识、思想的方式属于传播媒介;大学生在接受教师发出的信息后,在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行为等方面所发生的朝着国家意志方向的变化属于传播效果。可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包含了传播学者拉斯韦尔提出的传播过程的“5W传播模式”的五种基本要素: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取得什么效果。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传播,是师生之间信息的交流和互动。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传播者的导控性导控性是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大学生思政教育是通过大学思政教师的信息传播,将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到符合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上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哪些观点应该提倡,哪些观点应该反对;哪些事情应该弘扬,哪些现象应予批评;哪些是正面宣传的典型,哪些是负面警示的材料,其指向性都很鲜明,都是由教师来导控的。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的实践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其目的不仅仅是使大学生“知”,更重要的是使他们“行”。对于这门课程来说“,行”是测评“知”的试金石,事实上,思想政治教育是无法用考试测评的,只有通过大学生的身体力行、社会实践,才能真正检验其是否收到了实效。

二、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因素

(一)传统教学的筛选信息和议程设置面临严峻挑战新媒体带来的媒介资源泛社会化,彻底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格局,每个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随时随地获取信息,并通过互联网发表自己的观点,传统的“舆论一律”的信息空间被打破,在信息传播方面,出现了众声喧哗的局面。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微信公众平台上线,微信舆论场成为一股强大的传播力量,真正实现了信息传播的“去中心化”。这一技术支撑及传播特点,为大学生成为“新意见阶层”提供了可能,同时,也使相关部门的信息筛选及议程设置面临更严峻的现实挑战。

(二)传统教学的灌输模式达不到传播的预期目的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表明,传统的灌输式的模式是失败的。原因如下:一、政治体制的改革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多侧面认识客观事物与社会现象的大背景,也提供了更多的发言机会,“一言堂”的传播局面已成为历史。二、信息传播技术带来了信息环境的巨大变化,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模式失去了发挥作用的信息基础,其传播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三、受众对信息的“使用与满足”动机,导致了他们对信息的选择性接触、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而这种对信息的“使用与满足”不像对客观实在的物体那样明确,有时甚至给人一种假象,比如,对于同一问题的看法、观点,大学生在考试答卷上与现实生活中,可能不一致,甚至截然相反。以上原因导致了灌输式教学模式的失败,大学生不可能把被动接受的信息主动转变为社会实践活动。

(三)作为受众的大学生心理在悄然地发生着隐性变化伴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一些新事物、新动态、新思想层出不穷,在短期内难以成为官方媒体或学校教育宣传、解释的重点,却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大学生易于接受新生事物,面对迅速改变的社会环境,他们的心理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对于带有强烈而生硬的意识形态内容以及居高临下的灌输式的传播方式,本能地用自我心理防线予以隔离,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课没有传播的某些思想和事物,喜欢亲近、接受。因为人们对于某一思想观点的接受或认同,总是参杂着自己的主观需求,而主观需求又是与切身利益紧密相连的。在思想多元化的今天,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大学生总要最大限度地寻找能够与自己的切身利益相契合的思想观点。

三、传播学对提高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效性的启示

传播的方式方法必须与外部环境、受众特点等相适合,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面对新的信息环境,面对新的信息环境中的大学生,传统的方法已经滞后,因而,探寻与时展相适应的传播方法,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条可行性路径。

(一)增强教育内容的人文关怀内容作为传播交流活动的基本要素,在传播中始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传播学的角度讲,如果一厢情愿地期望用意识形态的理论来改变受众,结果会事与愿违,传播效果研究表明,“魔弹论”或“皮下注射论”的观点是错误的,因为它是一种唯意志论观点。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除了体现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内容外,还应反映大学生的现实需要与个体关切,将与大学生个人发展、前途密切相关的问题纳入到讲解中,突出传授内容的人文关怀。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用理论知识为实际问题提供解决的思路,提高这门课程与大学生现实需要的结合度。

(二)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起主导作用,而大学生则处于主体地位。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彻底改变了人们接收、传播信息的方法,因此,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应该重新审视自己与大学生的关系,我讲你听的“灌输”方法已经行不通。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以大学生为中心,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大学生看作是服务对象,更加关注大学生的实际情感、态度和行为,最大限度地与他们交流、沟通,从而有的放矢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三)提高教育方法的艺术水平做好思想政治工作需要一定的技巧,科学利用传播技巧对传播效果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传播效果研究表明,在所要传播的思想和观念一定的情况下,如果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技巧,会收到不同的传播效果。第一,“两面提示”。

借鉴传播学的传播技巧可以采取两种做法。一种是完全站在需要宣传的意识形态的一方,仅向大学生解释自己的观点或判断,这种做法在传播学上被称为“一面提示”,这种做法虽然观点明确,但是,有时候显得武断;另一种做法是,根据所要传播的意识形态的观点,在向大学生解释己方观点或推出有利于己方的材料时,也展示不同的观点尤其是与自己不一致的观点或不利于自己的材料,这种做法在传播学上被称为“两面提示”。研究表明,对于具有一定的知识文化水平的人,“两面提示”的效果好于“一面提示”。大学生对客观事物具有一定的既有倾向,因此,运用“两面提示”更加客观,不易引起他们的逆反心理,还有较强的“免疫效果”。第二,“明示结论”与“寓观点于材料之中”相结合。大学思政工作者向大学生直接表达自己观点的方法是“明示结论”,将自己的观点隐含在所讲的内容中的方法是“寓观点于材料之中”。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如果适当地向他们提供一些判断材料,将所要宣传的观点巧妙地渗透于材料之中,引导他们思考,适当时候还可以组织大学生进行辩论,这样,不仅能最大限度地传播自己的观点,而且能使大学生感觉到结论是由他们自己思考或讨论得出的,他们才会心悦诚服地接受。第三,“诉诸理性”与“诉诸感情”相结合。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诉诸理性”就是教师运用逻辑方法来讲解思政内容,达到说服大学生的目的;而“诉诸感情”是通过营造氛围或带有鲜明主观色彩的语言来感染大学生,以达到影响大学生的目的。在传播学上,哪种方法更为有效,至今学者们仍没有一致的结论,两种方法的有效性因人、因事、因时而异。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这两种方法应该兼顾,比如,在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既需要用逻辑方法进行讲解,也需要举一些身边生动鲜活的例子进行阐释,既需要“晓之以理”,也需要“动之以情”,教学实践表明,将二者有机结合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总之,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和信息环境的变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大学思政教师应该面对现实,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相关学科结合起来,深入研究相关学科中可资借鉴的理论,并将这些理论运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学生思政教育范文第5篇

针对上述中职学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究:

1.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学校主要以教材为模板,按照大纲要求进行教学活动。但是现行的教育体制决定了教材上的内容死板,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和要求。

2.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不断进步,人们的价值观已经被严重扭曲,普遍趋向经济利益,信奉有钱就是万能的、一切向钱看齐等言论。举例来说:人们在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上趋于选择个人利益;在人生理想和人生现实的关系上趋于选择人生现实,放弃人生理想;在艰苦奋斗和贪图享乐的关系上趋于选择贪图享乐,不愿意吃苦奉献。

3.由于招生制度的改革缺乏公平竞争机制,导致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现阶段的就业形势使学生对于前途失去信心,导致了学生的悲观情绪。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没有取得良好的成效,就会使得学生在悲观中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产生混日子的想法,进而逃避现实和责任,在贪图享乐中自甘堕落。

4.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进步,加之现在的独生子女居多。父母对于独生子女的溺爱使得子女本身娇生惯养,抗打击能力差,心理素质低,对父母产生严重的依赖性。

5.由于部分学生心智不成熟性和法律意识淡薄,承受不住来自外在的打击,思想容易走向极端产生严重的报复心理,影响了学校的教学秩序的安定和其他学生的安全。

6.外部环境的影响给学生带来的冲击。由于学校教育的滞后性,学生在发现所受教育与社会实际相脱节后会产生叛逆心理,这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综上所述,加强中职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达到了迫在眉睫的程度。

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方法

1.改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观念。在中职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会出现抓不住重点的现象。这是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针对性所引起的,另一方面学生思维活跃、接触面广、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所以在对其进行思想教育时难以把握他们的思想。为改善解决这个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转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观念。一方面,我们要引导学生建立起主动意识、责任意识。让学生自觉的进行自我管理、控制、约束、激励,进一步学会如何主动学习、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处理外界的影响,从而把握住学习上的主动性、行为上的自律性、生活上的独立性、理想上的坚定性,最后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社会价值。另一方面,一切事物都具有其规律性,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样如此,我们也必须按规律办事。这一规律就是要将我们的思想教育工作观念从强硬灌输变为引导启发。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地表达心中的想法和意见,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学生错误的想法和观点引导到正确的方向。

2.以身作则,发挥教育者的表率作用。教育者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者,不仅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而且要正确的认识到自己所担负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教科书中的知识,二是如何做人,如何做事。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同时也要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只有教师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水平,才能担负起教育学生的重任。要使学生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水平并非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一方面要受到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教师的教育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学生正处于心理不成熟的阶段,还未形成完整的人生观、价值观,其行为也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教师需要对其进行一定的引导,为学生的发展指明正确的方向,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所以说,教育者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以身作则,发挥教育者的表率引导作用。

3.不断创新,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不应该片面的固定在教科书之中,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不断创新,使新鲜感、时代性取代过去的枯燥感、落后性,追求教育内容具有职业道德、人生理想和追求,使教学内容可以切实地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在具体的教育工作中,一方面,可以利用中职学校实践环节上的优点,将职业技能实践与思想教育工作相结合。另一方面,可以利用中职学校的职业教育特点,广泛地开展不同形式的青年志愿者活动,比如家电、汽车维修、家装设计和社区服务等。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切实的感受到自身的社会价值的实现过程,自觉地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4.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网络开展工作。由于科技的不断进度,网络已经深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与传统的话语体系相比,对于学生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这对于我们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不仅是一个严峻的现实挑战,同样也是一个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机会。对于网络,我们不应该消极地、被迫地接受,而是应该本着与时俱进的精神利用好网络这一资源。首先,我们要建立完善的校园局域网,利用网络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可以摆脱课堂上的说教式模式,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以学生所能接受、喜闻乐见的形式,潜移默化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其次,对于网站内容要不断更新,保持新鲜感,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消息、开展讨论。

学生思政教育范文第6篇

1、语文教育的内容

所谓的语文教育,实际上就是关于人文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具有非常明显的人文性特征。特别是大学语文,通过对一些经典美文和诗歌的赏析,将其中的人文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分离出来,极大地滋润了学生的心灵,这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基础作用,也在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做出正确引导。

2、语文教育的优势

首先,高校语文教育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学生在每一个阶段都要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这是学生以后面对社会、履行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的思想上的指导。所以,高校语文教育之所以存在,正是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语文不同于中学语文、高中语文,它通过直观的、感观的方式将故事中的情景表达出来,其感染力不是其他阶段的语文教育能体现出来的,学生在这种感染力下,也能够通过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其次,高校语文教育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高校语文教育更多的是侧重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学生在即将踏入社会时,最应该提高的就是实践应用能力。语文教育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逐步提高学生的“读”、“写”、“听”、“看”以及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语文教育与思政教育是息息相关的,是互为促进的,一旦两者相互结合,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想象的。最后,高校语文教育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体现了身为每个中国人民对于自己生长的国土和民族所怀有的深切的依恋之情,青少年是我国爱国主义精神的传承者和弘扬者,通过对各种文章的赏析,很容易让学生体会到爱国主义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二、思政教育的内容及特点

1、思政教育的内容

思政教育是为了实现最终的社会目标,对大学生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思想教育、政治教育,使其拥有较高的政治素养,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2、思政教育的特点

首先,思政教育具有组织性。思政教育是为实现我国最终的政治目标来培养学生的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内容是辅助实现我国伟大的民族复兴目标的,而不是随便制定的,其最终的理想结果就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其次,思政教育具有时代性。思政教育的美容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对青少年的思政教育就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容易被青少年接受和认同,展现出时代的活力和勃勃生机。再次,思政教育具有系统性。只有系统性、完整性的思政教育,其内容才会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产生连续性、系统性的影响,才会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不断自我完善自我改进。长此以往,学生才会形成一个坚定的提高思想道德的目标。最后,思政教育具有目的性。思政教育能够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其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成为建设社会主义需要的“四有”新人。

三、反思语文教育中思政教育的缺失

1、语文教育与思政教育难以融合

目前大多数高校都存在着对语文教育定位不准确的问题,对语文教育认识不够深刻,不够重视,对语文教育的偏差就可能会导致思政教育的不完整性和限制性。对语文教育的定位不准确主要体现在:第一,语文教育的边缘化。目前许多高校对语文教育都保持着一副或有或无的态度,都将语文课程列入了公共课程,没有将语文教育列入重点教育内容之内,这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导致学生放弃了语文这门课程,也减少了一条提高整体素质、培养思想道德的途径,造成语文价值观上的重大偏差。第二,许多高校领导阶层对语文教育不重视。这个体现在相对其他科目,学生的语文成绩总体偏低,教师在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也存在应付问题。这就在总体上导致了语文教育定位的不准确性。对语文教育定位的不准确性,就会使得思政教育的出现偏向性错误。

2、语文教育和思政教育出现脱节现象

一般来讲,我国的语文教育与思政教育在内容上相互贯穿、相互融合,在形式上相互渗透,在作用上相互促进,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由于我国大多数高校都无法认识到这一点,甚至存在着语文教育和思政教育互相分离的状态。这些高校在教育内容和形式上还在受传统教学方法和观念的束缚,没有创新意识,仍旧在以常规的教育方式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这种常规的思想教育虽然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对学生而言却是强制性的灌输,这对于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是起不到太大的作用的。常规的思想教育是脱胎于语文教育的,但从实际上来说,语文教育与思政教育是互相联系,密不可分的,两者之间有着相当大的关联。大学语文教育是根据故事让学生在创设的情景中进行情感体验,通过对故事内容的吸收以及故事本身所传递的情感,学生更能够被吸引、被感动,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道德情操,在潜移默化中发展个人。大学语文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脱节是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阻碍。

3、教学方式的单一性,难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巨大作用

我国传统的教学方式就是“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方式历经几千年都不曾改变,我国的教育传授正是有了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教学质量和效果才得不到较大提升。传统的教学方式会让学生产生惰性,自我思考和主动学习的能力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接受能力也在下降,对于思想道德的教育的认同感降低,就会逐渐遗忘,思政教育的作用也很难发挥出来。因此,我们不应该只受制与传统的教学方式,要逐渐培养创新意识,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的局面。

四、针对在教育方面的缺失,提出的使大学语文教育和思政教育相互结合,共同发挥作用的策略

1、准确定位,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对高校语文教学进行准确定位,要重新审视语文教育的重要性,将语文教育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将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结合起来,实现语文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共同发展,这样有利于极大地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在高校语文教育中最重要的就是准确地对语文教育进行定位,语文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对学生认识道德品质的作用有着不可替代的引导和启迪作用,将两者联合起来共同发展,才是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正确选择。

2、挖掘教学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协调发展

语文教育中最不缺乏的就是情感饱满,内容积极向上的文章或者诗歌,这些文学作品都是对现实世界的反映和认识,通过对这些优秀作品的学习,学生更能够在这些文学作品中找到属于自己认识世界的方式,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非常有帮助的。学生能够通过文学作品对客观世界的描述找到探索世界的方法,总结客观规律,尊重社会现实。另外,文学作品中有很多励志的例子,它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为实现自我目标和理想树立了榜样,激发了学生的潜能和拼搏精神,这更能为学生养成良好的、健康的积极心态,提高道德素养,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升华。

3、增强创新意识,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法和观念已经不再适应教育改革的要求,这就要求教育者要有创新意识,突破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进行多元化教学。高校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的教学方法也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对于语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还是要以课堂为主,选取更多的优秀作品让学生们进行赏析和品读,一般情况下选入语文教材的以励志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题材的较多,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都是极为有效的。同时,在语文课堂上还可以通过写作的方式来深化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作文写作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很好的表达方式,作文写作能够进一步抒发学生心中情感和感慨,以文字的形式来记录学生内心的真实感受,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锻炼学生的逻辑能力,还能够强化学生的内心感受,体现内心的情怀,更有利于学生思想道德的升华。综上所述,学生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使命,是未来社会的接班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力量,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语文教育与思政教育同时作为大学教育的基础学科,更是体现两者的基础性作用。语文教育是思政教育的基础,语文教育与思政教育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的培养发挥着巨大的影响。但是反思当今教育现状,我们不得不承认语文教育中对学生的思政教育还有一定的缺失,我们必须要正视这个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尽最大努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保护新一代的健康成长。

学生思政教育范文第7篇

在高校空间中,大学生参与创业实践,接受创业教育与创业服务、创业项目管理,本身就是进行思政教育的过程,这其中有着鲜明的价值解析。

1.1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

1.1.1首创价值

在快速发展变化的新时代,大学生作为创业的主要人群,以其高附加值的脑力资本,参与创意创新,具有首创价值。这种首创价值也就是创造内生力,青年的活力与创造力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内生动力,是积极的人力资本,在外界有力条件的支持下,首创价值催生新的市场价值与人生价值。

1.1.2市场价值

中国经历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动力。不可否认,新的创意可以催生新的市场,新的科技可以带来市场的繁荣,空白市场的开发更可以带来市场价值的增长。在开发市场价值的过程中,大学生作为未来的创业主体,进行创业实践,具有开发与繁荣市场价值,更具有规范市场的价值作用。

1.1.3人生价值

人生是一场永不停歇的奋斗。我国30多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积累,使得家庭供养子女的能力提高很多,不可避免的出现啃老族等,也有沉迷网络、无所事事、不能艰苦奋斗等迷失人生价值的青年群体。这部分青年群体,感受成功与幸福的能力较低,对于社会及家庭的责任缺失,对于个人的人生规划更是处于混乱状态。激励青年大学生敢于创新创业,也就是锻造人生价值的过程。

1.2高校进行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是育人价值塑造新阵地

1.2.1育人价值

创业教育始终是与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相适应。创业教育是一项整体的教育教学改革工程,与专业教育相辅相成。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合格人才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任务[1]。创业教育是多种教育综合进行的平台,育人价值是基本功能。在创新创业中,把社会责任感,奉献精神,集体精神,艰苦奋斗等优良品质融入其中,充分实现育人功能。

1.2.2参与价值

创业体系的各个主体是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者,作为创新创业社会的推动力量,他们的参与价值彰显社会的正能量。推动社会发展的能力及服务社会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参与性,参与价值也在不断演进。在创新创业大潮中,只有不断,有效的参与,才能够辨明功能转变的契机与价值,从而促进自身不断进步与提升。大学生作为参与主体,鼓励其在创新创业大潮中参与,共享。

1.2.3主导价值

主导价值是目前社会多元价值现状的主流,是进行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和根本原则。高校在进行创业教育与实践服务时,务必要紧紧把握主导价值的引领作用,与大学生创新创业价值融合。实现主导价值的地位巩固与养成创新,这本身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身成长的要求。这种主导价值滋养创业价值的实现,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青年群体的价值成长。

1.3大学生创业实践服务体系的构建是社会支持系统价值共享

构建稳定和谐的社会支持系统是形成创业教育氛围的重要保证。高校要在紧抓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多元合作,实现价值共享。

1.3.1共享价值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并不仅仅是大学生在高校内的简单培训,或者是模拟创业。真实的创业过程需要建立广泛的社会支持系统,实现创意、资源、平台等等共享。共享体现在公共资源共享、创意共享、管理理念共享、成果共享、价值体验共享等。这些共享价值,体现社会创业环境的优化,大众创业意识的增强,为建立创新型社会奠定基础。

1.3.2协同价值

大学生创业教育协同模式是多方主体的协同推进。“建立高校、企业、科研机构机构、政府、社会组织之间多元合作、互动共享的参与机制。”[2]社会支持系统间要充分合作,必须协调发展。协同精神与价值是现代社会支持新事物发展的新生力量,是大学生在创业中可以体会与运用的综合价值。

1.3.3德育价值

德育教育的实践载体是各种各样大学生积极参与的社会事务与活动的分享体验。这种分享体验经过内化成为大学生群体生成价值的一部分,这部分价值经过积淀与提升,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准体现,成为最有力的德育教育资源。在大学生创业实践的循环往复过程中,大学生德育价值是贯穿始终的,是支持大学生进行创业拓展的最有利的精神支持体系。

2高校大学生创业实践服务的特征辨析与现状解析

2.1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主要特征

在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中,创业教育是一个新兴领域,与高教其他领域一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创业教育的主要特征进行深度辨析,有利于厘清创业教育实践的发展脉络与重要节点。

2.1.1互动性

角色互动理论是现代西方社会学的主要理论,角色是由所处的社会地位决定的,互动更是角色之间一种社会化的活动。在这种社会互动中,大学生主体活动在互动过程中有很多限制。进行创业势必要突破这些限制,在创业的过程中实现在社会角色互动及角色转变,引导大学生群体实现角色互换。这种互动性,激发了大学生积极适应社会的良好心态,丰富知识储备,能力锻炼,为进入社会做好充分准备。

2.1.2创新性

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和实践能力,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主观能动性的体现,是推动社会发展和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大学生群体是社会创新的主体力量,这种创新力量主要是以新思维、新发明等为主要特征。在科技创业、思维创业中离不开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参与。目前我国社会的主要市场需求,集中于大学生不愿涉足的行业,要激发大学生群体在社会第三产业的创新能力,利用他们的创意,实现行业的创新发展。

2.1.3开放性

目前我国提倡大众创性,万众创业,对于创业领域的开放程度是前所未有的。行业领域,准入资格等的开放性可以允许大学生凭借技术或者智力能力参与很多行业的创业,在这些行业中留给他们更多的空间与机会,去实践,去思考,去拓展。这种开放性,让青年大学生呈现了阳光勇敢的一面,媒体大众对于青年群体的评价更为积极与正面。

2.1.4规范性

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政府与高校需要结合创业政策进行顶层设计,对于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实践以学习为起点,规范创意创业行为标准。在创业政策与制度、行业标准、财税政策、激励政策,扶植力度等方面给予规范的全程指导,辅助。同时要求大学生进行创业有规范的依据,实现规范化操作,减少创业过程中的不必要的消耗,让规范性体现价值,实现价值。

2.1.5导向性

在市场环境、制度环境等宏观方面良好状态下,政府与高校,社会与国家对于各项创业政策的推行,希望以市场的自主形式来实现各种资源的有效配置,激发市场活力,带动经济发展。大学生创业群体参与市场行为具有导向性,创业主体的市场行为与结果要与国家长远发展目标一致,实现市场价值衍生的社会价值。这种导向性同时也会激发新的创新点,导引市场的良性发展。

2.2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的作用及影响

2.2.1增强国家的创新创业能力,提升高校服务社会能力

我们生活的社会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相互影响的多元体系。在这种价值体系中,独立纯粹的个人只是一种理论的存在,每一个社会人都要融入民族、社会、国家。具备完善知识体系的大学生是优质的人力资本,敢于创新创业的青年群体更是具有巨大的创新能力。一个国家的创新创业能力,直接关系着国家的综合国力,影响国家的国际地位。创新能力更是关乎未来科技的发展方向,关系国家经济的走向,对一个国家影响是根本性的。高校培养创新能力人才,契合国家的发展需要。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高校服务社会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不仅为经济发展提供高质量的人力资本,也为经济发展提供科学技术的演进提供理论与实践的支撑,为社会公共价值的实现与普及提供科学有效的范本。

2.2.2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与道德意识

市场多元主体价值观念的影响,为青年群体的价值选择提供了支撑。为回应青年价值选择,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原则,做好思政教育,引导青年价值选择回归。青年群体的社会责任感淡泊,道德推脱现象已经引起我国社会的关注。要在社会实践中,对道德推脱与责任缺失进行有力的回击,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与道德意识,就要治理团体精神的涣散,疏导集体责任感淡化的症结,尊重个人利益的前提下,倡导与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中,培养价值认同与集体归属,体现团队力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开展创业教育与实践。重点以三种品质为着力点,即坚持正义原则、坚守高尚道德、愿意努力奉献,提升大学生群体的社会道德意识。

2.3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高校职能部门需要深入做好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探索结合。“创业教育不是临时添加在高校身上的政治任务,也不是高校面对大学生就业压力做出的一次无奈的被动选择,而是高校基于时展需要与学生个人发展需要进行的一次人才培养观念和模式的转变。”[3]从各高校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管理系统来看,存在主管部门权责不清的现象。从共青团主抓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创业比赛,到教务处主抓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申报与管理,看似实现功能的交接,实则还是两不相关;对于创业指导教师队伍的管理没有明确的资质要求,多数专任教师主观认为指导大学生创业隶属于学生工作,与教学关系不大;不少指导教师,对于本职工作外的创业指导,存在工作量、职称评定、科研压力等方面的质疑等,导致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整体质量不高;更为重要的是在目前的创新创业教育中,思政教育未能及时有效介入大学生创业教育。少数创业学生无视学校管理规定,逃课创业,成绩挂科等现象层出不穷,创业为盈利是追求,游走在利益与道德边缘,价值坚守滑坡,不利于大学生的成长。

3高校大学生创业实践服务与思政教育模式构建

3.1通过思政教育提升大学生创业文化主体自觉意识

目前有些专家指出,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功利化、形式化,急功近利想去快速培养一名企业家,实现市场利益与价值,而忽视了培养大学生的文化主体自觉意识,即使有创业成功的大学生,多数只有金钱价值而没有文化价值。“大学创业文化具有高深性、先进性及创新性等特征。”[4]文化自觉是大学文化功能的基本要求,文化自觉在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上具有重要作用。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物质财富积累情况下,家庭与个人的生存奋斗压力减小,生存性创业推动力减小。因此文化自觉应该是大学生进行创业的内生动力。而大学生因为人生经历有限,且有一部分大学生存在文化自觉的缺失,创业的文化自觉需要强有力的价值引导。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正确引导大学生的创业价值需求,培育新型的创业文化在文化自觉中可以提升自身的创业素养,提高创业能力。让创业的大学生在创业教育的进程中实现自我教育。

3.2以思政教育贯穿三个课程构建协同教育模式

我国创业教育相比国外基础比较薄弱。“在国外,创业教育不仅仅局限于大学生,而是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各个阶段都有比较系统的教育内容。”[5]传统教育的弊端,在教学内容上知识体系陈旧,与实际需要脱离;教学模式单一,重知识传授,轻理念启发;考核以熟记知识为标准,实践能力流于形式等。思政教育也存在上述弊端,因此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为契机,实现以思政教育与创业三个课程的协同模式构建。把创业教育内容与时代思政教育需要共同融入创业理论课程、创业活动课程,创业实践课程,并在大学的不同阶段给予实施,各有侧重。三个课程的建设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与现实需要,在这个三个课程中充分融入思政教育,是培养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同时也是依托现有高等教育模式和大学生知识能力养成规律的课程改革创新。

3.3建设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实力雄厚的教育工作队伍

要建立高校创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创业教师的培训机制,建立实力雄厚、赋予创新能力的教育工作队伍。“创业教育需要理论与实践并举ˋ双师型ˊ的师资,但是当前既有一定理论高度又具有丰富创业实践经验的ˋ学者型企业家ˊ或ˋ企业家型学者ˊ十分缺乏。”[6]面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新要求,高校内各部门的职能要做相应的调整与增加。在三个课程合理设计的基础上,把思政课程经过革新融入创业课程中。组建创业指导讲师团,普及创业教育。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组建创业指导讲师团。讲师团由大学生创业者,企业家,创业组织、风险投资公司等组成,可以对感兴趣创业的大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培训。同时也要鼓励高校中的师资队伍进行创业,在创业实践中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经验与教训共享,价值引导才能更有说服力。

上一篇:案例指导法范文 下一篇:测量专业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