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思政教育范文

时间:2023-06-13 15:30:34

学生思政教育

学生思政教育范文第1篇

1.1坚持方式创新

在高校学生思政教育方式上要注意创新,首先要确认以人为本的理念,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其工作的重要性,自重者人必重之。在进行思政教育之时还需要注意平等的态度,保障工作正常有序进行。在传统的思政教育当中学生常常都是被迫接受,因为单方面的灌输,所以通常思政教育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新形势之下就应该对学生有足够的尊重,摒弃灌输式思政教育,通过建立平等关系,并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心理特征,积极引导学生的心理和思想健康发展。其次重视隐性教育方式。隐性教育的意思就是通过一种无意识、间接等方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思政教育。这种方式往往比较容易让人接受,并且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受到积极和健康的影响。最后是方式的创新,进行思政教育的创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坚持把先进性和广泛性相结合,在进行思政教育的工作之时针对不同的人不同的阶段需要有不同的内容和方式。第二,坚持将思政教育工作和解决学生具体问题相结合。高校学生许多思政问题都是来自现实生活当中,教育工作者在面对学生遇到这样的情况之时,应该积极的协助学生解决具体问题,消除学生消极、悲观、自卑等不良情绪。第三,坚持律己和律人相结合的方式。教育当中相关的教育工作者和社团组织、班级组织等要注重教师、组织者的带头作用,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管理。第四,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具体来讲就是要求要把正面教育、科学管理、纪律约束和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当中潜在的引导相结合。

1.2将思政教育和网络计算机相结合的方式

在如今信息技术和网络计算机如此发达的时代,在进行思政教育之时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计算机。将二者有机结合是当前高校进行思政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式,并且其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可以在进行相关的思政教育之时,将有关的图片、视频等运用到教育当中。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而且能够通过更加活泼生动的方式让学生积极的接受思政教育,在轻松有趣的氛围当中渐渐引导其思想心理正确发展。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三观,强化奋斗理念,增强学生是非辨别能力。同时可以搭建高校学生自我管理的网络平台,这是网络信息化时代之下进行思政教育的一个有利手段。高校学生还处在走向成熟的阶段,尤其是大一新生,才刚刚从管理严格的高中走向一个相对自由轻松的大学生活,进行思政教育更加有必要。通过网络平台的建设,学生一旦有了任何的问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和教师、同学进行交流,教师也可以对其进行引导。这样既避免了直接面对的尴尬,又能够有效的解决学生思想政治方面的问题。

1.3针对贫困大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政教育

前者是由于社会生活经济条件而导致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就要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思政教育之时需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要和普通大学生的思政教育有所区别,针对性的进行。抓住其特点和需求性,积极引导其思想政治朝着健康方向发展。另外在一般的高校当中多是汉族学生为主,而少数民族学生就成了一个小小的部分。面对如今各个高校对于少数民族的专业限制越来越少,以后少数民族进入非民族学校的情况将会越来越多。所以在进行思政教育之时也要注意这个渐渐扩大的群体,要做到尊重各个少数民族的信仰、宗教、习俗等。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进行思政教育的时候根据不同的民族制定相关的教育内容,使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在平等相互尊重的前提之下进行。

2结语

通过以上对于高校学生思政教育的必要性的研究可见,在高校进行思政教育是具有其重要性和必要性的。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也提出了一些思政教育的方式,比如摒弃传统模式创新教育方式、将计算机网络和思政教育相结合的方式、针对贫困大学生和少数民族的思政教育等。如今高校思政教育还不同程度的存在一些问题,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当中不断努力改进和完善制度及方式,保障高校学生的思政教育达到预期效果。

学生思政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思政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教育以及高等教育的双重特点,肩负着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高技能和高素质人才的重担。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的教学方式和人才培养的质量都不尽如人意,尤其是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政教育状况更是不容乐观,他们的思政教育显得尤为薄弱。作为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老师,我们必须加强学生的政治教育,努力去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努力把他们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有助于国家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有助于维持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一、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容

1.思想理念教育

高校的思政教育长期以来都是以我国领袖提出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来培养学生的思想理念。例如,以“三个代表”“八荣八耻”的思想教育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一员,需要充分考虑到社会、集体的利益,维护社会的长远发展,努力为国家的富强以及社会的进步发展做出贡献,不能做出危害国家以及社会成员利益的事情。

2.道德规范教育

高校思政教育除了教育学生以诚待人、尊老爱幼等道德方面的内容,在对快要毕业,即将进入社会的学生还进行职业道德规范的教育,使学生不管是在生活中、学习中还是工作中都更加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3.遵纪守法教育

基本的法律知识普及,是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容之一。高校学生基本上都是属于已经成年的学生,对法律知识需要一定的了解,需要知道法律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 需要明白哪些是法律所允许的行为,哪些又是触犯法律的行为; 需要懂得当自身权益收到侵害时,如何用法律知识来维护自身利益等相关内容的教育。

4.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教育学生要客观的看待自己的水平或是能力; 在处理问题时要有冷静的头脑和理性的分析能力,对情绪有很好的控制; 在面对挫折或是困难时,采取积极的态度面对和处理问题; 教育学生具有积极乐观的心态; 进入社会后要能适当的调整自己等方面的教育。

二、目前高职学生思政教育主要问题

当前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现状从整体上看,大学生思想积极、学习能力强、知识面丰富、具有冒险精神,面对社会的挑战,他们满怀信心和期望。但是,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转型,尤其是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很多大学生的思想己经受到一些不良风气和反主流价值观的侵袭,在这样复杂的社会条件下,很多大学生因为不能实现自我对社会的期望,己经开始从失落走向腐朽,思想混乱并开始变质。此外,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深入贯彻,这一代大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例不断上升,父母的宠爱使得他们十分依赖父母,缺乏独立生活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在进入大学之后,他们很难适应父母不在身边的生活,独立面对社会时,他们更是手足无措,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影响,产生了大学生缺乏集体观念、责任感等问题。同时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也对大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网络信息由于传播的广泛性和急速性,使得网络监管存在很多问题。网络信息的虚拟化和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大学生的视野和思维,但是从另一方面看,很多不良网络信息快速蔓延也对大学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加强改进高职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对策

要加强改进高职大学生思政教育,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考虑:

1.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要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只有使其具有政治学意义上的“合法性”,才能保证这一任务的完成。在高校教育中,只有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才能够切合实际,更好地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而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也能够提高广大师生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可程度,是其思想保证。

2.高职学校要调整整体教学规划

高职院校应该重新制定教学规划,以学生为本,推进科学发展思想作为学生思想政治课的主流。学校要清楚认识到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承担起相应重任,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为我国发展建设提供助力。第一步,学校通过合理改革原来的教学规划,以学生为本,服务学生,同等看待社会实践和理论教育,同等看重思想政治课教学和专业技能传授,协调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技术教育。第二步,高职院校在思政教学队伍上加大经费投入,培养、组建先进的思政教学队伍,尽全力提高思想政治授课老师的专业思想和整体能力。第三步,高职院校要坚持自身的教学独立性,不因经济形势波动变化而调整符合自身的课程规划,坚持专业课和思政课授课的协调性与系统性。

3.加强高职师生重视思政教育观念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扮演引导角色,所以,思政教学的好坏很大一部分取决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加强自身专业素养,开展思政理论的深度学习,让教学内容契合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跟上时代潮流,另一方面还要在授课过程中展现教师的人文关怀,以学生为本,服务学生,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而学生在思政教育中则扮演着理论学习者和实践者的角色,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有历史重任。所以,高职学生要摆正对思政课的态度,清楚认识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主动认真地学习思政理论,协调好专业学习与思政学习的时间,协调好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的时间,协调自身专业能力的提升与思想品德的提高。

4.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结合的德育体系

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的影响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这三者之间应该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的立体德育体系,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外部环境和舆论导向。所以笔者在此处呼吁全社会都应该努力去帮助建立良好的教育外部环境,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社会风气,使得社会层面上的教育成为高职院校学生思政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

5.加强网络教育安全,把握住网络思政教育的主动权

网络是影响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一个重要媒介,学生思政教育必须注重网络发展的趋势及其产生的相关道德问题,从网络着手,在网络上增强学生们的责任意识和政治意识,建立知识性、趣味性以及服务性等于一体的思政教育活动,不断的去开展高职学生的思政教育空间和渠道,这样才能牢牢把握住网络思政教育的主动权,从而形成一个网上网下思政一体化教育的合力局面。

6.加强高职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

育人为本,知行合一。开展社会实践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有助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情民意,增长才干,有助于大学生锻炼意志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高职学校要高度重视社会实践活动,大力推进“实践育人工程”:每年至少组织一支社会实践队伍、百人学生参加暑期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活动,参加各种志愿服务活动,积极鼓励学生深入西部农村、了解社会基层,在服务社会中增长知识和才干。开展志愿服务,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把志愿者工作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提升大学生基本素质等工作相结合。

总之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作为核心任务,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学生头脑,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不断提高学生的政治理想、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文化素养,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提供坚实的政治保障和思想保障。

参考文献:

[1] 顾姗姗.初探当代大学生思政教育与管理的有效途径[J].科技资讯,2010

学生思政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地域文化;思政教育;“六有”青年

一思政教育需要即时性和全面性

区别于其它专业学科的授课,大学生思想教育当中既有不变的精髓,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培养对党的认可与忠诚。又有必变的要求,在当今时代就是贯彻系列讲话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成为有理想,有担当,有追求,有品质,有作为,有修养的青年。对广大思政教育工作者而言,不但要指明目标,而且要具体而微,充分认识到思想教育是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灵魂和指南,结合当今时代和学生个人的精神基础,对症下药,未雨绸缪。即时性也就是随着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适时调整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学生进入大学校园之前,精神世界也绝非一张白纸,由于中小学阶段未来有统一有序的思想教育,能够代表学生价值观念层次的就是当地的地域文化。这种文化的概念范围很广阔,包括各地区人们的处世方式,人生目标和价值取向。虽没有系统的灌输,但由于少年阶段是个人观念形成的时期,地域文化依就奠定思想基础。然而,进入大学后,广泛和密切的交往必然引起碰撞,因此,思政教育的全面性就是要充分考虑到学生自身的基础,能够让大学阶段成为学生思想升华的一种结点。

二地域文化作用于思想的表现和意义

如同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会产生沟通障碍。对于不同地域的人而言,区别主要体现为对生活中各类事务处理优先度和处事倾向的不同。例如北方地区的人将人际交往和事务处理看作不可分割的一体,南方地区的人则更乐于分开对待。那么大学生尚不能随着环境的变化有意识地去调整自己的行为,当发现自己行为异于别人时,不能认识到这是正常现像,易产生被孤立的心理。久而久之,会有形成心理阻碍的可能。即便是在践行“六有”大学生的过程中,如若只使用单独地域文化更易接受的方式,会让别的学生产生厌倦甚至逆反的心理。也就是说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六有大学生是不可更改的必须目标,然而殊途同归。我们有机会根据学生精神层次的不同采取更为细致和具体的方式,利用地域文化在学生思想中已形成的基础,让学生在情感上认同和接受思想教育,使其达到一个更好的效果。如果不明确地域文化差异性的重要程度,思政教育工作很难摆脱干枯的说教。而当前个性化服务的思政教育强调针对大学生个体特别情况展开教育,注重教育方式的灵活多样。但是这种针对性教育活动没有能确立大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意义—地域文化的差异性。教育的目标与意义被限定了,地域化差异性的多元化被简单地认为是细枝未节。要认识到的是,地域文化又是宝贵的思政教育资源。其内涵丰富,包括物质,制度,美学等多种类型的文化性质。就表现形式而言,地域文化又可划分为历史文化,革命文化,自然生态文化等不同类型。地域文化以显性和隐性两种方式对人们生活进行影响,以显性的地方性知识供给个体,人物典故等。另一种是以隐性的地方传统和精神的形式塑造个体。对高校思政教育而言,无论是隐性或是显性,都是作为一种教育资源而存在的。它对高校思政教育内容的丰富有极大的意义。类似南方沿海重视教育的传统,东北地区乐于助人的风尚,云贵地区与自然生态密不可分的人情风土等地域文化内容都是对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并且更深入人心地渗透到人民群众当中去。而这些生动的文化形式既可以作为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也可以成为践行“六有”大学生活动中具体的实践形式。而针对个体开展的个性化思政教育也必须要以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教育资源为前提。总之,如果利用得当,地域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将大有裨益,也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的保留和传承。将成为思想教育摆脱无力说教的关键一步,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

三文化心理差异对同学关系的影响及解决办法

地域文化在大学生对学习,日常生活习惯,生活消费观念,行为模式方面,有在差异和选择上的偏好。例如中西部地区学生受勤俭朴素传统文化的影响,消费观念保守甚至滞后,来自东部沿海文化区域的同学思想较为开放,学生的消费观念也更为超前,他们更愿意去跟潮流,花在娱乐和精神层面上面的费用远高于西部和内地地区的学生。就情感和态度的表达方式而言,东部沿海省份的同学一般表现在轻视人情和传统风俗,尊重规则和制度,情感表达直接但难以持久;内地和西部地区的学生则习惯于从伦理道德上来考虑制度的合理性,情感表达较为持久,构建和谐的同学关系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之一。和谐的同学关系构建过程没有标准化,程序化的标准,具有不同文化心理的大学生,其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同学关系的构建正是在交往和矛盾中才得以解决。因此,重视地域文化差异,构建和谐同学关系,将地域文化差异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内容结合起来考察,才能构建和谐的同学关系和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质量。地域文化所导致的大学生价值观念差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上,即人生目标的选择有整体性上的不同和为实现目标而采取的方法有所不同。然而,由于大学生中存在严重的从众心理和不成熟的心态,极有可能对受其他地域文化影响较大的学生持偏见和孤立的态度。解决这个问题关键就是要把文化心理多元化作为一项基本的准则来肯定和推行,减少外地学生的心理压力。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有意识的融入不同地域文化的比对过程,鼓励学生自己思考,分析各类文化心理在不同情况下表现出来的特征。要让学生以唯物主义的精神辩证的看待地域文化的产生和作用,意识到这与地理和时代的因素密不可分,以及在指导劳动人民改造自然和积极生活的过程中地域文化所起到的消极和积极作用。地域文化在长时间的形成过程中有其精华,也必有糟粕。那么大学生对其最理想的对待方式就是去粗取精。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将地域文化的具体内容作为教育的资源,提炼出其中最具有正能量的部分并通过多种形式的践行方法让学生从心底产生认同感。从而培养学生汲取精神养分的能力,对各类文化采取尊重的态度,形成不断提升自己,完善自己的意识。

四东北地区的地域文化与思政教育

东北地区历史十分丰富,也遗留下大量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思想教育素材。其豪迈的性格特色也可以被纳入到大学生的人格塑造中。但遗憾的是,对于华东华南地区在改革开放和教育建设中的暂时领先。使得东北地区高等院校更多地去借鉴发达地区的思政教育手段,而忽略了对本地域内思政教育素材的挖掘和发现,最好能循序渐进地建立一个有东北地区特色的思政教育模式。发扬以雷锋为典型的听党指挥,助人为乐的风格,传承以杨靖宇为代表的艰苦奋斗,精忠报国的品质。摒弃民族文化中部分落后于时代的性格特质,吸收全国各个地区的职业精神。而实现这一切最有可能的阶段和方式,就必须是大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来自不同地区的不同学生,要在认可和保护他们原有的文化心理的基础之上,再潜移默化的,以东北地区中积极和有代表性的事例作为资源,以此来培养他们对党的忠诚和认知,奋斗不止的品质以及豪迈乐观的性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有高水平素质的大学生人才,而培养大学生最重要的就在于思想政治建设。广大思想教育工作者在步入新常态的社会建设中要紧密团结在以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奠定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而奋斗。

参考文献

[1]冯黎明.文化的地域差异性与国家意志的总体化—中国现代性的两个方面[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6(5):10-15.

[2]全国普通高校“两课”教育教学调研工作领导小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文献选编[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张凤琦.“地域文化”概念及其研究路径探析[J].浙江社会科学,2008(4):63-66.

[4]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论[M].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学生思政教育范文第4篇

针对上述中职学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究:

1.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学校主要以教材为模板,按照大纲要求进行教学活动。但是现行的教育体制决定了教材上的内容死板,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和要求。

2.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不断进步,人们的价值观已经被严重扭曲,普遍趋向经济利益,信奉有钱就是万能的、一切向钱看齐等言论。举例来说:人们在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上趋于选择个人利益;在人生理想和人生现实的关系上趋于选择人生现实,放弃人生理想;在艰苦奋斗和贪图享乐的关系上趋于选择贪图享乐,不愿意吃苦奉献。

3.由于招生制度的改革缺乏公平竞争机制,导致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现阶段的就业形势使学生对于前途失去信心,导致了学生的悲观情绪。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没有取得良好的成效,就会使得学生在悲观中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产生混日子的想法,进而逃避现实和责任,在贪图享乐中自甘堕落。

4.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进步,加之现在的独生子女居多。父母对于独生子女的溺爱使得子女本身娇生惯养,抗打击能力差,心理素质低,对父母产生严重的依赖性。

5.由于部分学生心智不成熟性和法律意识淡薄,承受不住来自外在的打击,思想容易走向极端产生严重的报复心理,影响了学校的教学秩序的安定和其他学生的安全。

6.外部环境的影响给学生带来的冲击。由于学校教育的滞后性,学生在发现所受教育与社会实际相脱节后会产生叛逆心理,这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综上所述,加强中职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达到了迫在眉睫的程度。

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方法

1.改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观念。在中职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会出现抓不住重点的现象。这是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针对性所引起的,另一方面学生思维活跃、接触面广、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所以在对其进行思想教育时难以把握他们的思想。为改善解决这个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转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观念。一方面,我们要引导学生建立起主动意识、责任意识。让学生自觉的进行自我管理、控制、约束、激励,进一步学会如何主动学习、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处理外界的影响,从而把握住学习上的主动性、行为上的自律性、生活上的独立性、理想上的坚定性,最后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社会价值。另一方面,一切事物都具有其规律性,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样如此,我们也必须按规律办事。这一规律就是要将我们的思想教育工作观念从强硬灌输变为引导启发。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地表达心中的想法和意见,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学生错误的想法和观点引导到正确的方向。

2.以身作则,发挥教育者的表率作用。教育者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者,不仅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而且要正确的认识到自己所担负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教科书中的知识,二是如何做人,如何做事。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同时也要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只有教师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水平,才能担负起教育学生的重任。要使学生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水平并非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一方面要受到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教师的教育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学生正处于心理不成熟的阶段,还未形成完整的人生观、价值观,其行为也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教师需要对其进行一定的引导,为学生的发展指明正确的方向,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所以说,教育者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以身作则,发挥教育者的表率引导作用。

3.不断创新,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不应该片面的固定在教科书之中,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不断创新,使新鲜感、时代性取代过去的枯燥感、落后性,追求教育内容具有职业道德、人生理想和追求,使教学内容可以切实地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在具体的教育工作中,一方面,可以利用中职学校实践环节上的优点,将职业技能实践与思想教育工作相结合。另一方面,可以利用中职学校的职业教育特点,广泛地开展不同形式的青年志愿者活动,比如家电、汽车维修、家装设计和社区服务等。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切实的感受到自身的社会价值的实现过程,自觉地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4.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网络开展工作。由于科技的不断进度,网络已经深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与传统的话语体系相比,对于学生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这对于我们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不仅是一个严峻的现实挑战,同样也是一个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机会。对于网络,我们不应该消极地、被迫地接受,而是应该本着与时俱进的精神利用好网络这一资源。首先,我们要建立完善的校园局域网,利用网络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可以摆脱课堂上的说教式模式,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以学生所能接受、喜闻乐见的形式,潜移默化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其次,对于网站内容要不断更新,保持新鲜感,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消息、开展讨论。

学生思政教育范文第5篇

1、语文教育的内容

所谓的语文教育,实际上就是关于人文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具有非常明显的人文性特征。特别是大学语文,通过对一些经典美文和诗歌的赏析,将其中的人文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分离出来,极大地滋润了学生的心灵,这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基础作用,也在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做出正确引导。

2、语文教育的优势

首先,高校语文教育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学生在每一个阶段都要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这是学生以后面对社会、履行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的思想上的指导。所以,高校语文教育之所以存在,正是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语文不同于中学语文、高中语文,它通过直观的、感观的方式将故事中的情景表达出来,其感染力不是其他阶段的语文教育能体现出来的,学生在这种感染力下,也能够通过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其次,高校语文教育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高校语文教育更多的是侧重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学生在即将踏入社会时,最应该提高的就是实践应用能力。语文教育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逐步提高学生的“读”、“写”、“听”、“看”以及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语文教育与思政教育是息息相关的,是互为促进的,一旦两者相互结合,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想象的。最后,高校语文教育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体现了身为每个中国人民对于自己生长的国土和民族所怀有的深切的依恋之情,青少年是我国爱国主义精神的传承者和弘扬者,通过对各种文章的赏析,很容易让学生体会到爱国主义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二、思政教育的内容及特点

1、思政教育的内容

思政教育是为了实现最终的社会目标,对大学生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思想教育、政治教育,使其拥有较高的政治素养,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2、思政教育的特点

首先,思政教育具有组织性。思政教育是为实现我国最终的政治目标来培养学生的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内容是辅助实现我国伟大的民族复兴目标的,而不是随便制定的,其最终的理想结果就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其次,思政教育具有时代性。思政教育的美容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对青少年的思政教育就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容易被青少年接受和认同,展现出时代的活力和勃勃生机。再次,思政教育具有系统性。只有系统性、完整性的思政教育,其内容才会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产生连续性、系统性的影响,才会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不断自我完善自我改进。长此以往,学生才会形成一个坚定的提高思想道德的目标。最后,思政教育具有目的性。思政教育能够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其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成为建设社会主义需要的“四有”新人。

三、反思语文教育中思政教育的缺失

1、语文教育与思政教育难以融合

目前大多数高校都存在着对语文教育定位不准确的问题,对语文教育认识不够深刻,不够重视,对语文教育的偏差就可能会导致思政教育的不完整性和限制性。对语文教育的定位不准确主要体现在:第一,语文教育的边缘化。目前许多高校对语文教育都保持着一副或有或无的态度,都将语文课程列入了公共课程,没有将语文教育列入重点教育内容之内,这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导致学生放弃了语文这门课程,也减少了一条提高整体素质、培养思想道德的途径,造成语文价值观上的重大偏差。第二,许多高校领导阶层对语文教育不重视。这个体现在相对其他科目,学生的语文成绩总体偏低,教师在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也存在应付问题。这就在总体上导致了语文教育定位的不准确性。对语文教育定位的不准确性,就会使得思政教育的出现偏向性错误。

2、语文教育和思政教育出现脱节现象

一般来讲,我国的语文教育与思政教育在内容上相互贯穿、相互融合,在形式上相互渗透,在作用上相互促进,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由于我国大多数高校都无法认识到这一点,甚至存在着语文教育和思政教育互相分离的状态。这些高校在教育内容和形式上还在受传统教学方法和观念的束缚,没有创新意识,仍旧在以常规的教育方式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这种常规的思想教育虽然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对学生而言却是强制性的灌输,这对于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是起不到太大的作用的。常规的思想教育是脱胎于语文教育的,但从实际上来说,语文教育与思政教育是互相联系,密不可分的,两者之间有着相当大的关联。大学语文教育是根据故事让学生在创设的情景中进行情感体验,通过对故事内容的吸收以及故事本身所传递的情感,学生更能够被吸引、被感动,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道德情操,在潜移默化中发展个人。大学语文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脱节是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阻碍。

3、教学方式的单一性,难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巨大作用

我国传统的教学方式就是“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方式历经几千年都不曾改变,我国的教育传授正是有了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教学质量和效果才得不到较大提升。传统的教学方式会让学生产生惰性,自我思考和主动学习的能力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接受能力也在下降,对于思想道德的教育的认同感降低,就会逐渐遗忘,思政教育的作用也很难发挥出来。因此,我们不应该只受制与传统的教学方式,要逐渐培养创新意识,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的局面。

四、针对在教育方面的缺失,提出的使大学语文教育和思政教育相互结合,共同发挥作用的策略

1、准确定位,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对高校语文教学进行准确定位,要重新审视语文教育的重要性,将语文教育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将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结合起来,实现语文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共同发展,这样有利于极大地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在高校语文教育中最重要的就是准确地对语文教育进行定位,语文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对学生认识道德品质的作用有着不可替代的引导和启迪作用,将两者联合起来共同发展,才是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正确选择。

2、挖掘教学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协调发展

语文教育中最不缺乏的就是情感饱满,内容积极向上的文章或者诗歌,这些文学作品都是对现实世界的反映和认识,通过对这些优秀作品的学习,学生更能够在这些文学作品中找到属于自己认识世界的方式,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非常有帮助的。学生能够通过文学作品对客观世界的描述找到探索世界的方法,总结客观规律,尊重社会现实。另外,文学作品中有很多励志的例子,它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为实现自我目标和理想树立了榜样,激发了学生的潜能和拼搏精神,这更能为学生养成良好的、健康的积极心态,提高道德素养,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升华。

3、增强创新意识,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法和观念已经不再适应教育改革的要求,这就要求教育者要有创新意识,突破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进行多元化教学。高校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的教学方法也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对于语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还是要以课堂为主,选取更多的优秀作品让学生们进行赏析和品读,一般情况下选入语文教材的以励志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题材的较多,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都是极为有效的。同时,在语文课堂上还可以通过写作的方式来深化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作文写作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很好的表达方式,作文写作能够进一步抒发学生心中情感和感慨,以文字的形式来记录学生内心的真实感受,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锻炼学生的逻辑能力,还能够强化学生的内心感受,体现内心的情怀,更有利于学生思想道德的升华。综上所述,学生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使命,是未来社会的接班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力量,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语文教育与思政教育同时作为大学教育的基础学科,更是体现两者的基础性作用。语文教育是思政教育的基础,语文教育与思政教育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的培养发挥着巨大的影响。但是反思当今教育现状,我们不得不承认语文教育中对学生的思政教育还有一定的缺失,我们必须要正视这个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尽最大努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保护新一代的健康成长。

学生思政教育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职学生;思政教育;重要性

1 高职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1.1 高职学生是将要奋斗在我国建设第一线的重要人才,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各类人才的基地,其培养出来的人才直接影响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关系到中国梦的实现。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企业对于职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不仅仅是专业知识过硬、实践能力强这么单一了,而是从德、智、体、美多方面考虑。更欢迎基础扎实、发展全面、素质全面、眼界开阔、知识面较广富、有活力的学生。从高职教育的实际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绝不是可有可无

的锦上添花,而是实实在在的雪中送炭。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将直接影响高职教育的办学方向和教育水平。所以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是顺应社会发展方向,同时也为学生自身谋福利的事情。

1.2 在高等职业教育高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培养适应市场需求,德才兼备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已成为高职院校办学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而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技能的同时,忽视了其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出现了重技能、轻德育的现象,导致部分学生树立了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所以培养高职学生思想政治修养是一个非常有必要的课题。

2 当今高职生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学院对于思政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众所周知,大多数学院相对于思想政治这一块工作来说,更加重视的是学生学习以及纪律的管理,因此大多数学院的思想政治工作做的也是不尽如人意,通常是上面有指示,下面相对应的做一做面子上的工作,根本起不到实质性的作用。往往学院领导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到了落实实践这一块就变得阳奉阴违了,所谓的思想政治学习也变成学生的自由活动时间,原本不错的想法事与愿违,而学院大多数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得不说间接导致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难以进行。

2.2 学生从本质上没有理解到思想政治的重要性。思政课对于学生来说比较苦恼,尤其对于高职生来说。大学期间思政课往往是大课或者考查课,这使得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的重视变得不太够,只要过了,不挂科便万事大吉。其实思政课对于学生而言应该是上学期间最好的思想政治收获机会,但因为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而被忽视。而从学生本身来看,高职生大多是中学期间成绩偏后的同学,普遍存在厌学心理,这并不是对于学生的歧视或者否定,但是事实就是如此,因此高职生对于接受学习方面的事物通常有抵触心理。

3 如何有效的展开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3.1 加强系部团组织工作,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用校园文化凝聚师生,鼓舞师生,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为此,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举办各种文学文化、爱情文化、交往文化、手机文化等文化活动,将优良的学风与深层次的文化构建结合起来,着力提高高职生的人文素质。学院还应当加大对政治学习的监管力度,增加政治学习的有效性,而且应该对于政治学习进行合理化的整改,将政治学习变得更加接地气,贴合学生心理,使学生更加容易接受。

3.2 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抓好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学生的很多观念在中学时期就已经形成,但是潜移默化的善向引导还是能够对他们产生相当大的有利影响的。所以不能忽略对于学生一些细小习惯的养成,尽可能的要让学生改掉一些不良喜好,将错误留在学院,在工作岗位上展现出自己最优秀的一面。学院与企业相结合,日常教育同时引进企业文化,要让学生熟悉企业,不能关门搞德育,要利用企业技术比武的机会,让学生观摩,现场说法,培养学生的职业自豪感。

3.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时期是一个人人生观、价值观成型的重要阶段。直接和学生接触的班主任、辅导员在教书的同时还要育人,智育并德育,积极开展各类文艺、主

题班会等活动来引导教育高职学生。结合我院半军事化管理的铁路特色,让高职生在心态上认识到自己角色发生的变化,应该

按“铁路工作人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尽高职学生应尽的责任。

同时学院要求学生每个假期都要进行社会实践,通过社会实践,

提高学生社会参与能力,增加社会经验和社会阅历,学会感恩,感恩亲情,感恩社会,认识社会。 在班级日常管理中,班主任和辅

导员要深入学生宿舍,多关心学生日常生活,看看他们住的暖和

不暖和,能不能吃上热乎饭等点点滴滴小事,营造一个活泼、积极上进、和谐的班级氛围,让学生有一个自由、宽松、快乐的学习环境。

3.4 加强学院思想政治工作硬件设施,安排学生积极参加实践。现今不少高职院校都存在着思想政治工作硬件设施不完善的弊病,如没有专业的政治学教室,没有供人阅读的政治学习资料等,这同时也是学院对于这块工作不重视的体现,因此为同学们提供一个较为统一的学习环境,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根据社会的需要和实践的内容,有针对性地组织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如组织学生暑期到铁路局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关注自闭儿童活动等。让学生在这些实践活动中体会为他人服务的快乐和满足,从而提高思想道德情操。

总之,在高职院校中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新体制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特性的反映,也是当今社会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同时更是学院贯彻党对于高职生培育的方针。高职院校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是紧跟党的脚步前进的标志,构建合理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是学院学生管理工作成熟的表现,也可以为扭转长期以来形成的把思想政治教育从完整的教育中割裂抽离出来的少数人抓德育、脱离知识教育抓思想政治教育的被动局面,更是是学院更好的管理学生,使学生自觉履行思想政治工作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李厚锐.加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性探讨.

[2]刘琳.简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学生思政教育范文第7篇

1.1思想政治观念现实化,且知行不统一

1.1.1入党动机功利化,群体间差异明显大学生是党员发展的“中坚力量”,是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希望所在。大多数学生认可并支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但59.4%的大学生表示入党主要基于一个现实原因,即为了个人发展方面考虑,想在就业等方面获得优势。通过对“就业方向”和“入党意愿”两个名义变量作卡方检验,卡方值为48.747>df=24,且显著性水平为0.002<0.05,说明两者呈现差异性。对比后我们发现,已入党和有入党意向的学生更倾向于政府机关、国企、事业单位(91.1%、85.2%、81.7%)等“体制内”的工作单位。而在其他学生身上,我们没有发现类似的集中趋势,选择进入政府机关、国企、事业单位的比例分别为7.9%、14.8%和18.3%。大学生入党动机的功利化趋势值得我们关注,不少大学生党员把入党看成是找工作的“砝码”和考公务员的“准入证”。因此,如何引导学生端正入党的动机,重拾崇高的信仰,培养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精神,是社会转型期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关键。

1.1.2入党积极性较高,却对入党程序了解不足数据表明,除学生党员外,80.9%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入党意愿,其中25.5%的学生入党信念非常坚定。这说明大学生对党的认可度较高,并愿意加入其中成为一名党员。通过对“对党员发展程序了解”和“政治面貌”两个名义变量作卡方检验,可得卡方值为201.663>df=12,且显著性水平为0.000<0.05,说明两者呈现显著性差异。结合数据可知,学生党员对党员发展程序的了解程度高于普通同学。学生党员中,有91.2%的人了解党员发展过程;而在共青团员中,了解党员发展程序的人只有31.6%。作为党员发展的后备力量,学生团员思想上积极要求入党,但是却没有具体行动,不主动了解入党的基本条件和发展程序,表现出思想和行为的不统一性。

1.2思想观念注重实际、趋于理性

1.2.1金钱观与消费观总体理性当问及怎样看待金钱时,有60.4%的大学生认为“金钱只是生活保障之一,不必看得太重”。他们购物时考虑的因素,也以“实用”(60.2%)和“价格”(21.2%)为主,这说明大学生大多拥有正确的金钱观,能够理性地看待金钱,并能理性消费,选择物美价廉的商品。

1.2.2恋爱、择友注重个人品质在对大学生的恋爱观进行调查时,我们发现56.4%的人看中恋爱对象的人品,29.7%的人看中性格,8.0%的人看中外貌,4.9%的学生看中才能,看中家庭背景的仅有1.1%。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在恋爱、择友方面比较注重人品与性格,对恋爱对象内涵比较关注,对家庭背景等外在因素考量不多,不太赞同“门当户对”的传统婚恋观。

1.2.3择业注重兴趣,就业注重务实高校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大学生的就业观也悄然发生着改变,不再好高骛远、毫不妥协,变得更加理性。择业时,大学生以“兴趣”和“专业”作为最主要的衡量标准。但是在求职过程中,不少大学生选择了“曲线救国”,近一半的会根据现实情况选择“先就业再择业”,就业观更加灵活机动。而且在薪资要求上更趋于实际,70%的大学生把月收入期望值定在2000-4000元区间内。

1.2.4网络使用方式多样化,正视网络作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让各种信息无处不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大学生作为年轻人的代表,他们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网络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思想。64.7%的大学生认为网络必不可少。他们上网经常做的事情也呈现多样化,43.3%的学生上网聊天、浏览人人网、发微博,而且网络正成为大学生新兴的社交平台,越来越多的学生通过网络维系和同学的人际关系;21.0%的学生通过上网学习、查资料,获取知识;另外超过35%的学生利用网络玩游戏、看视频、购物,说明网络也成为他们的重要娱乐方式。诚然,网络对大学生产生了不可小觑的影响,而数据表明大学生对待网络的态度比较辩证客观,能够比较正确地认识网络对自己的作用,正视网络的作用。

1.3群体间心理状态差异较大表1:心理量表得分在户口性质、学生干部上的T检验分析

1.3.1农村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总体不如城镇大学生从表1“户口性质”指标来看,F值为0.001,显著性水平为0.972,可以接受两总体为等方差假设。从检验结果来看,城镇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平均分为40.2557,农村大学生的总平均分为39.1245,双尾检验的显著性水平为0.004<0.05,说明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即农村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总体不如城市大学生。进一步分析,在“自我认同”、“耐挫能力”、“人际交往”等维度上农村大学生的得分均显著低于城镇大学生。这说明相对而言,农村大学生在应对突发事件、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需要加强,而且他们需要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避免过分自卑。

1.3.2学生干部的心理状况整体好于非干部学生群体再看表1“学生干部”指标,F值为0.163,显著性水平为0.686,可以接受两总体为等方差假设。从检验结果来看,学生干部的平均分为40.7460,非学生干部的平均分为38.9488,双尾检验的显著性水平为0.000<0.05,说明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即担任学生干部的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总体上优于非干部学生。学生干部自身素质较高,而且作为校园里最活跃的群体,有更多的机会和老师接触,接受思想教育和心理辅导,即使出现了思想偏差和心理障碍也能被及时发现并纠正。

2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之处

2.1思想教育课程设置与学生需求脱节高校思想教育课的效果甚微,86.7%的学生认为这些课程对自己没有明显的帮助。通过交流,我们了解到大学生们对思想教育课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课程理论与现实相脱节、重复内容多。一方面,这些课程内容不少与中学的课程内容重复,没有贴近大学生的实际生活,就当前大学生的生活阅历和感悟能力而言,许多内容是难以领会的。另一方面,有的思想教育课老师侧重于说教式的讲课方式,脱离实际生活,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导致思想教育课的效果不如人意。

2.2学生党团建设工作不到位大学生入党的积极性高,而党员发展名额是有限的,所以各级党支部发展学生党员的规范性和公正性一直备受关注。但是学生对此满意度并不高,满意的比例只占总数的57.1%;还有31.6%的人对党员发展流程的规范性和公正性提出质疑。虽不能说,学校在党员发展方面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学校在党员提名、公示、考察等环节上的宣传和民主监督工作还不够细致,加深了学生对学校党团建设工作的疑惑。

2.3学生工作不够细致深入当生活中遭遇困境,大学生们首先会想到找同学、家人甚至恋人倾诉,而去找辅导员和老师的比例分别只有1.6%和1.2%。遇到烦心事时,大学生们更愿意求助于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而且朋辈群体已成为大学生寻求心理支持的重要对象。值得学校反思的是,极少有学生会向老师寻求帮助,这说明与学生朝夕相处的老师没有真正成为学生的“贴心人”。学生有话不肯跟老师说,导致老师无法把握学生的思想动向,难以发现问题,不利于开展学生工作。

3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建议

3.1优化思想教育课程设置关注学生思想动向,设计出既满足学生现实需求,又有良好教育效果的课程,应该成为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老师的授课方式也应改进,结合现实的案例,把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日常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激励入党积极分子学习政治理论、了解入党流程、树立崇高信仰,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导作用。

3.2加强思想和心理健康教育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放在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位置,加快引进专业的心理辅导人才,促进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完善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功能。高校老师和辅导员工作要细致深入,特别关注大一新生、农村大学生等群体的思想动态,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疏导的思想教育方式,不能简单地去否定、惩罚,要采用启发式的教育带领学生去辨别、比较,成为学生们愿意倾诉的“知心人”。

3.3充分发挥学生组织和朋辈教育的作用发挥学生组织的模范带头作用,主动发现同学中不良的思想动态,健全学生问题汇报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利用社团和学生会的力量,在校园中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大学生学习甄别错误思想观念的能力,营造良好的自我教育的氛围。此外,创造机会让更多学生在各级学生组织中接受锻炼,通过实践活动改善心理状态。

3.4发挥网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网络信息资源丰富、交流快捷便利、主体自由平等、不受时空限制等特征有利于“90后”大学生的发展,可以促进他们的成才[2]。学校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兴的交流平台,通过引导学生思想健康发展,以正确、积极、健康的交互信息建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并完善网络在党员发展、思政课教务评价、学生工作事务系统中的监督和反馈作用,做到真正的阳光透明。

学生思政教育范文第8篇

1.1教育环境发生变化带来了挑战一是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西方敌对势力凭借其经济与科技优势,采用各种手段加紧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不断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企图搞乱人民的思想,潜移默化地动摇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二是现代信息技术迅速普及,既为广大学生获取新信息、新知识和培养新技能提供了重要的条件,同时也为大量非主流的、甚至是消极文化的侵入提供了渠道,它打破了封闭状态下的单一文化背景,也减弱了思政课教师和信息和理论权威的角色。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生活中主体的自主性、获利的合理性、竞争的激励性、发展的多样性使得社会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特征日益明显,思想理论领域的噪音杂音时有出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使部分青年学生在思想观念、取向上出现了迷茫和徘徊。

1.2教育自身发生变化带来了挑战一是高等教育类型的变化。由于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完成“精英型”向“大众化”的转变,学生人数在短期内的迅速扩张,高校已无法对学生进行微观管理,加之思政课教师队伍生师比失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程度不高,之相适应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尚未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面临挑战。二是学生结构的变化。当代大学生多为80后、90后,独生子女比例大,自我意识强烈,加之正处于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年龄阶段,思想活动选择性、多变性强。加之家庭环境的差异、培养方式的不同、年龄性格的差别,使教育对象的层次复杂化、多样化,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物是人非”、“众口难调”的难题。三是就业方式的变化。高校就业制度的改革和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使得就业已成为许多学生在校期间活动的指挥棒,学生容易产生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心态,大学生在就业时往往把个人的经济利益放在首位,甚至在就业中弄虚作假,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时有发生。

1.3教育要求发生变化带来了挑战~是国家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新时期,以为首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根据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提出了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和谐社会、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等~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用这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武装当代大学生头脑,转化为他们自觉行动,进而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崭新要求。二是思政学科理论发展对自身工作提出了新要求。近年来,随着交往实践理论、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等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着眼于引导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所形成的合规律性的认识,着眼于现实生活实践,着眼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把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反映到实践中去,提高用理论指导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加强针对性和增强实效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2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2.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芎式方缺乏创新一是工作形式上的落后,许多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是通过大班制的上课、开会、听报告等方式来进行,其往往对象、层次不分,照本宣科,机械地照搬上级精神居高临下地灌输,这种形式很难适应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大学生思想实际结合不紧密。当今的大学生思想活跃,观念新,信息灵,这就迫切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多色彩、大容量。三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大学生的需求结合不够紧密,不能将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生活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不能从学生最关心的思想、政治、生活、工作、学习和就业等问题入手,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正对性、实效性减弱。四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形式缺乏创新性。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过多地强调个人对社会的服从和认同,忽视或淡化了人的主题性和人文精神的培育,重理论轻实践,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缺时代内涵和实际的应用价值。

2.2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目前,虽然各个高校在不同程度上都采取不同措施,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但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一是思政课教师队伍准入制度尚未建立。许多高校都把思想政治:亡作这个岗位视为大众岗位,把思想政治教育视为“万金油”,无论什么专业,无论新进离退,人都往这个岗位上放,使得思政课教师队伍存在整体素质不高、业务不精、数量不稳等问题。二是辅导员队伍建设专业化程度不高。高校辅导员队伍在人员的年龄结构、学历层次等方面取得长足的发展,但辅导员队伍依然存在着泛事务化的倾向,辅导员几乎包揽着学校学生的一切繁杂琐碎事务,客观上成为了学生的校园保姆、教师的行政助理、机关的事务勤杂、敏感时期的消防队员等等,如何在队伍专业化和工作事务化之间找到平衡,就成为了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前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2.3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考评工作机制尚未健全近年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注度与重视程度空前加强,各高校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给予了相当的重视,成立了班子、制定了政策,印发了制度,基本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大力支持的工作格局。但是由于没有形成相应的科学、简明、可操作性较强考核评价体系使得思想政治工作的落实与否、落实效果好坏无从考察,进而使大家工作积极性、紧迫性、责任感降低,形成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同时,由于没有形成检查、督导、评估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有效工作机制,不少学校存在着思想政治教育时间被“占、挤、压”的现象,实际工作中只是重视应付各级各类的评估、检查,致使应有的教育任务得不到有效落实。

3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与实践

新时期下如何更好地、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当代大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重大战略任务。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中要结合自身实际,创新方式,以人为本,突出特色,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3.1要加强领导,把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学校建设指标体系要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纳入建设指标体系,并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抓手,想办法、谋思路、给政策、找措施,不断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要加强领导,全面落实制度保障。要成立由学校领导任组长,其他,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确保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落实到学校工作各个方面,形成学校主导、学生工作部门主抓、学院学生自主创新相结合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要加强制度建设,细化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容和考核要求,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向制度化、科学化发展。二要加强研究,及时提供理论指导。要依托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部、思政教育研究会等机构,围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开展理论研究,探寻工作规律,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三要加强培训,不断完善考评机制。要按照“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要求,积极充实引进辅导员,坚持对新选拔辅导员岗前培训、举办辅导员工作经验交流会和座谈会,选拔优秀辅导员参加校外学习和培训等方式,提升辅导员理论水平。同时,进一步完善辅导员专业技术职务的评审办法,解决辅导员职称评聘问题。

3.2要坚持育人为本,全员全程全方位推进思政教育一要部门联动,调动教师、管理干部和服务人员全员育人。要建设学生工作会议、辅导员例会、团学组织工作例会三个层次的学生工作例会制度,形成了校学工部统一领导,各职能部门密切配合,学工部与院部齐抓共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机制:制定激励政策,积极推进机关党支部联系本科班、专业课教师担任本科生导师开展,形成党政机关干部管理育人,任课教师教书育人,工勤人员服务育人的全员育人格局。二要分类指导,以教风、学风、作风建设为抓手全程育人。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宏观指导、分类管理和分层服务,坚持从招生宣传开始到毕业生就业指导,乃至毕业后的跟踪服务等每一项工作都精心设计,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教学、管理、服务的各个方面。大力开展岗位“大练兵”、师德建设等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和教学能力:要通过主题班会、学生干部例会、专题研讨等形式,与学生交流谈心,与家长沟通联系,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学风;要狠抓制度和流程规范,实行教育与督查相结合,大力加强和改进工作作风,促使广大教职工特别是机关干部的服务意识不断增强。三要统筹协调,利用各种教育教学资源推进全方位育人。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积极将马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运用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深入推动“三进”工作;在学生的课中、课外,紧紧围绕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党的基本知识教育。

学生思政教育范文第9篇

【关键词】高校;思想正教育;现状

引言:

2004年8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第十六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该文件提出“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等学校政治工作的首要任务”。大学生是我国社会注意事业未来的接班人,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骨干,他们的思想政治面貌如何与我们国家的命运和前途是息息相关的。而大学生时期属于人的青年范畴,正是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正在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成熟,人生观和世界观正在形成时期。因此,有必要分析和探讨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并给出建设性的意见。

一 高校思想政治的工作形势及挑战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健康、积极和向上的,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同志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高度的认同,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充满了信心。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入,潮水般涌入国门的各种文化潮和价值观念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某些腐朽落后的生活方式也正在侵蚀着大学生的心灵,由此导致了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较之以前有很大的不同。而且在高校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些教育者自身思想素质不够硬,且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体制和机制问题。目前大学生面临着就业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就业压力和经济压力增大。根据目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状况,我们可以用“希望与挑战并存”来概括。

(一)外部环境的影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社会组织形式、经济成分、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分配方式日益趋于多样化,人们的多变性、选择性、差异性日益突出,当今社会多种经济成分共存,利益分配多元化,职业选择范围不断扩大。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学校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紧密,网络和信息技术使各种信息快速传播。这对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二)内部环境的制约

一些部门、地方和学校的领导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没有足够的重视,方法也不够多。而且不少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不强,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结合不紧,哲学社会科学的教材和内容滞后,缺乏吸引力和说服力。

(三)学生自身的原因

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是在家庭照顾过多的情况下成长的,有很强的优越感,在某种程度上,他们从小就生活在认为的“理想”环境中,缺乏人际交往的训练和现实环境的磨练,心智不够坚韧成熟。

二 针对问题的对策探索

(一)切实加强大学生的“三观”的教育

1.切实加强学生的世界观的教育,对他们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育,使大学生掌握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的认识论。

2.加强学生的人生观教育,使他们认识和理解人生目的和人生意义,正确指导他们对生活方向和生活道路的选择,指导和制约学生生活工作和学习。

3.加强价值观教育,使他们对人生目的和实践活动进行正确的认识和评价,引导大学生明确人生价值,努力为社会尽责,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重视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全体教职工和学生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具有学校特色的全体意识,以及体现、承载这种全体意识的行为方式和物质形态。因此,我们要切实加强和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努力建设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完善高校的各项教育措施设备,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要注重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的自身建设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职能及其劳动的特点,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具备良好的素质,需要采用多种教育培训方式来提高教育工作者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知识素质和能力素质。

(四)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把思想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在实际工作,学生的心理状况往往容易被忽视,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脱离受教育者的心理状况的影响,其教育效果自然不可能好。大学生面临的压力特别是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经济压力所引发的心理问题日益增多,严重影响了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健康素质诸方面的和谐发展。因此,我们需要有针对性的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的专门机构,不断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有效途径,确保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五)深化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我们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坚持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的统一,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和教材建设中的指导地位,进一步推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在此基础上,我们要根据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新世纪新阶段对人才素质的新要求和当代大学生思想发展的新特点,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

总结: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程度如何,对于党和国家的教育和思想路线贯彻力度有着直接的影响,也直接关系到大学生能否健康的成长。相信只要我们努力创新教育手段,开拓教育途径,做好思政教育工作,必然会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使其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社政司.《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学习辅导读本[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学生思政教育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诗教;高职;思政教育;关系;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13-0041-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13.020 [本刊网址]http:∥

高职思政教育在当前情况下面临新的挑战,因此探讨思政教学的新模式有重要的现实价值。高职学生的思政教育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以及接班人培养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只有不断适应形势的变化并且发展创新,才可以改进高职学生思政教育的效果,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可靠保障。当前高职思政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缺乏人文精神,因此思政教育的改革出路也就在于重拾人文精神。

一、高职学生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

第一,思政教育缺乏时代特色。改革开放之后,我国一方面在经济领域对外开放,另一方面也逐渐开放思想领域,各种价值观念以及思想潮流不断涌入,在人们思想当中占据各自的位置,特别是对高职学生的影响更是明显。这一严峻的形势给高职思政教育以及核心价值观念的普及提出严重的挑战。简言之,高职思政教育需要抢占学生的思想领地。不过当前高职学生的思想状况不够理想,存在着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以及享乐主义等方面的问题。部分学生甚至将这些思想上升为坚定的信念与人生理想。第二,思政教育的内容陈旧。当前高职思政教育的阵地主要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当中思想政治理论的灌输仍然被当作强化学生思政素质的重要形式。不过这种纯理论教学非但无法吸引新时期高职学生,甚至会给学生带来思想压力,乃至于导致部分学生出现逆反心理。第三,思政教育的人才建设落后。优质的思政教育工作离不开一支作风以及业务能力都比较扎实的人才队伍为支撑。不过当前情况下,我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人员普遍素质不高。这些教学人员往往不是科班出身,因此缺乏专业背景,这也影响到思政教学质量的改进。

二、高职学生思政教育的价值

高职学生思政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做人,因此需要首先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成人,这个问题属于社会科学思维的方式。不过对如何成人这一问题的回答,需要解决为什么这一问题,是一种反思性的思维方式,富含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缺乏的思政教育只能沦为空洞说教,无法真正让学生深思。需要指出的是,这恰恰是当前我国高职思政教育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思政教育要想重拾人文精神,也就是要在做到以理服人的前提下,可以做到以情感人。思政教育传授给学生的理论知识,只有在转化成为学生信念以及行为之后,才可以说是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其中情感在这一过程当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一方面是转化理论认识成为学生思想信念的重要催化剂,另一方面又是转化理论认识成为学生实际行动的关键推进器。因此高职思政教育需要对学生实施情感感化,从而唤起学生共鸣,通过为学生提供情感熏陶提高他们思想境界。思政教育当中重拾人文精神,也就是在道德教育的过程当中渗透审美教育,从而解决当前思政教育效率不如人意的问题。

三、诗教传统与高职学生思政教育的关系

通过将当前高职学生思政教育同传统儒家推崇的诗教进行对比,就可以发现目前思政教育的主要问题就在于缺乏审美形式,因此缺乏感化学生的力量。因此在高职学生思政教学的过程当中需要尝试积极引入诗教,首先就需要树立诗教这一教育理念。思政教学人员在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需要强调感化以及美育的应用,从而利用情感对学生实施美的熏陶。教学人员需要改变传统的思政教育理念,在课堂理论教学的过程当中,避免沦为片面的知识灌输,而是应当结合美的形式,有机融合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以及审美教育,诉诸学生理智的过程当中诉诸学生情感,紧密联系理性启示以及情感激动。引入诗教这一教学理念,还需要教学人员丰富完善思政课堂教学的内容。已有教学内容通常被定为逻辑化以及抽象性的政治理论和思想道德理论。与此同时在实际当中,文学艺术作品则被当作理论的生动表现或者形象注脚。因此从文学艺术作品人手,或者是同文学艺术作品相结合,与之结合通常情况下能够让理论教学充满活力与生机。经典作家对哲学、政治以及道德等问题的论述,往往注意同文学艺术之间的结合。当前高职思政教育教材编写以及教师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很多时候遗弃这方面丰富多彩的感性资源,而导致思政教学沦为苍白的说教。挖掘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以及经典著作当中的丰富资源,有利于探讨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审美教育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也是当前高职学生思政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

教师需要以饱满热忱以及丰富的情感投入到教学过程当中,综合使用各种不同的形式,让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传授关系变为沟通交流的关系,让学生可以自我表达情感,可以直面真善美的情境,通过引导来作出合理的行为选择。课堂理论教学的过程当中,也应当灵活运用主题演讲、案例教学、热点讨论、情境教学屠户社会实践等不同的教学形式。例如可以让学生培养朗读以及摘抄优美诗篇或者是其他经典文学作品的良好习惯,并且定期组织学生针对特定主题准备演讲,或者是针对特定案例来展开讨论。除此之外,教学人员还可以邀请社会当中的成功人士同学生来畅谈人生的经验。在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还可以组织学生举观看我国改革开放的相关纪录片,从而将改革开放过程当中的典型事例搬到舞台上,让学生能够自导自演小品、相声以及话剧。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在愉悦轻松的氛围当中,感受伟人的不朽精神以及英明睿智。

在我国诗教的传统可以说是源远流长的。所谓诗教指的是《诗经》所具有的温柔敦厚这一教育作用,后来泛指诗歌所具有的教育作用于目的。可以说在最初阶段诗以及教是合二为一的,诗教之间有机相融,因此被称之为诗教。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以及学科出现的分化,诗以及教也逐渐独立发展,成为艺术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两个独立门类。思想政治教育当中逐渐淡化诗这一色彩,而日益变得逻辑化、理论化以及抽象化。这种倾向越来越严重,从而严重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生动性以及趣味性。所以我们应当在高职学生的思政教育当中重新应用诗教。中华诗词当中有着非常丰富多样的道德教育资源,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诗词是善的内容以及美的形式之间的自然结合,并且我国的传统儒家思想当中,之所以高度重视诗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诗教可以把道德教化的作用展现得淋漓尽致,可以说是美育以及德育二者之间的有机统一。诗教通过运用美的法则来让人感受潜移默化的影响。借助于诗教可以让人形成审美的情趣.并且形成道德认知。人的道德认知以及审美情趣一旦契合,往往就会形成崇高道德理想、道德信念以及道德认识,并且会转化成为人们的道德行为,最终塑造坚定道德意志。当前高职思政教学失去美的法则,也没有美的内涵。教师以及学生得到的仅仅是单调、抽象以及枯燥的教学体验。学生以及教师都缺乏足够的兴趣。枯燥理论知识需要获得应有的形式,让教学过程充满生机。诗教独有的美的形式,必然可以满足高职思政教学在这一方面的需求。

上一篇:案例指导法范文 下一篇:测量专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