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问学生到学生问

时间:2022-08-12 08:41:34

从问学生到学生问

摘 要: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但是很多初中生问题意识比较薄弱。本文就初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一些做法进行论述。

关键词: 新课改 初中英语教学 问题意识 培养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目标,就是要“改变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就是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本次课改所倡导的以弘扬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的自主学习的理念,彰显了学生学习活动中“问题意识”的重要性。传统教学是把传授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方式,忽视了学生问题意识的激发和培养,当今课堂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没有问题”,即学生只会回答问题不会提出问题。模式化的教学行为和方法培养出了答题的高手、提问的低能儿,造就了大量缺乏创造和灵气的学生。

其实,任何创新都源于提出问题。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不会提问就不会有新思想、新方法、新发现和新知识的种子。教师应该使学生头脑中的问号越来越多,而不是使学生头脑里的问号变成句号。

一、反思回顾,去伪存真

以往为了节省课堂时间,加大课堂容量,很多教师都倾向于让几个学习好的、回答问题有把握的学生作答。这样一来,许多学生都会习惯于默默不语。并且答对者常常得到表扬或掌声,答错者或被冷落,或受到批评,甚至是罚站或挖苦,学生的自尊、自信都会受到损害,他们会因此变得不敢发问,或不敢举手回答问题,即使有胆量者,也要三思而后行。长此以往,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淡化了,理所当然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发展就受到了影响。

随着新课改的大力推行,一线教师一定要跳出一切为了考试,为了一切考试,考试为了一切的恶性循环。要从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个三维目标的角度出发来进行教学设计。我们在课题设计时要以人为本,不能让课堂都堆满了知识点,或是大量的习题操练,以及形形的测验考试,要给学生时间思考。

二、营造氛围,海纳百川

精心呵护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所跨出的第一步。教师要允许学生质疑教师所讲的内容,准许学生自由提问,无论是课内问还是课外问,无论是问教材所讲还是课外读物所及,无论是问现在讲的还是问过去讲的,都要看作“闪光点”。

常听人批判说这个班级上课比较死,那个班比较活跃,其实这就是班级氛围的问题。如果教师总是把自己定位为一个管理者、教育者,以长者的姿态与学生交往,他们就会处于一种拘束、紧张、焦虑、胆怯的状态中,课上、课后就会死气沉沉,缺少活力。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老师不但要遵循上课的规律去引导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要艺术地用声音语言和肢体语言积极营造民主互动的班级氛围。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问题,鼓励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锐意创新。

在学生成功时,教师要充分利用“Good.”“Well done.”“You’ve got it.”“You are very clever.”等话语激励学生,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

对学生出现的与教师所提的问题无关的奇思妙想不应批评,以免打击他们的积极性,可以用“That’s interesting”“Really?” “OK.We can discuss it after class.”等话语去分享学生的想法,保护学生思维的创新性和独立性。

如果英语老师在学生受挫沮丧时能抓住机会,循循善诱,适时鼓励,学生就能重新找回信心,师生关系会更融洽,教学效果会更好,他们以后还会勇于尝试。

三、立足课堂,有的放矢

心理学家在研究创新思维的培养问题时指出:“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不会自然涌现,它取决于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况。”所以,教师必须经常地、有意识地为学生精心创设培养问题意识的环节。

1.从“扶”到“放”,训练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先“扶”着学生去探索知识,然后在掌握现有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再次发现,积极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思考、想象去着手发现,了解新知识、新思想和新方法;“放”手让学生去探索。这样就不但会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灵活,而且会让学生在探索中实现质疑的飞跃,使认知过程变为一个再创造的过程,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如:在进行写作训练时,教师可先“扶”着学生学习,掌握写作的要领,然后就可“放”开手让学生去干。先是实战练习再是互相批判他人的习作,指出优劣。这样比教师一讲到底有效得多。

2.合作探索,培养主动分析问题的能力。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模式为所有的学生提供了成功的机会。采取小组合作的方法,让学生在合作中动脑、动手、动口,从而达到同学间彼此沟通,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目的。这对于拓宽学生的思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都是十分有利的。例如:在教授定语从句时,老师可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来竞赛,让他们根据句子总结定语从句的规则,看哪组总结得又快又多。

小组学习给爱动爱玩的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参与表现的机会,使枯燥的内容学起来饶有兴趣,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现成功的喜悦,并且使学生开拓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3.注重学法,训练解决问题的能力。

法国科学家伯纳德说:“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我们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以阻碍才能的发挥。”我们要注重学习的过程和方法,给方法教育一个整体的指导思想。绝不能像过去那样零敲碎打,被淹没在知识的海洋。例如:我们平时在教授课文教材时就可渗透阅读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会问会思考问题。课文的题目,每段的中心句是文章段落的眼睛、思维的窗口,有的揭示文章的主要内容,有的暗示中心和范围,有的显示体裁、人称。引导学生对此提出问题,既有利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又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文章中的关键句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教师要指导学生抓关键句质疑,从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学完一课后,要启发学生对文章中心思想、布局、谋篇、用词甚至是标点的使用等方面提出不同的看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另外,教师还可以挑一些合适的文章,自编选择题目,规定时间,来训练学生的应试阅读能力。

古人云:“读书须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们这些沐浴在新课改春风中的一线教师一定要勇于尝试探索,寻找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方法,不但让学生能提出问题,而且让学生去验证真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到生活中寻找真理。

参考文献:

[1]澎鸿舫.论教学中学习动机的激发.2007.

[2]张硕.关于中学英语教学方法的思考.2003.

上一篇:如何在英语课堂进行美育渗透 下一篇:8A Unit 5 Integrated skills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