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披露制度范文

时间:2023-03-13 03:07:33

信息披露制度

信息披露制度范文第1篇

一、信息披露制度的变迁

制度变迁是制度的创立、变更、转换及随时间变化而被打破的过程,可以理解为一种效率更高的制度对另一种制度的替代过程。

信息披露制度发展至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大致可把这一期间分为自愿性安排和强制性安排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愿性安排阶段(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30年代)。在该阶段,公司的会计信息被视为商业秘密。会计信息的披露以自愿为主,其目的在于从资本市场筹集更多的资金。因此,信息往往只是在标准的报表格式里填充大量诱人的“筹资广告”。特别是进入19世纪80年代,工业企业的规模进一步扩大,资金的稀缺性相对提高,股票融资方式得到广泛的应用后,资本市场上投机、欺诈行为横行,其整体运作能力呈无序状态,资源配置功能扭曲,最终导致了20世纪30年代初股票市场的大崩溃。到了后期,政府、证券交易所、银行等部门以及一些学者开始探索新的制度。

第二阶段:强制性安排阶段(从20世纪30年展至今)。20世纪30年代初股票市场的崩溃促使政府介入公司的信息披露。美国《证券法》、《证券交易法》的颁布标志着会计信息自愿性披露时代的结束,依法披露成为股份公司的法定义务。从30年代末开始,会计职业界着手建立和强化会计规范、审计规范,提出以“真实、公允”作为会计信息的质量标准,规范和完善信息披露的格式和内容。在该阶段,“泡沫公司”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扼制,交易成本大大降低,资本市场朝着有效性的方向发展。

但是,即使在带有法律约束力的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框架下,不同程度的会计信息造假事件依然大量存在。

二、信息披露制度变迁的动力机制

1.变迁的内在根源

在现有制度安排外存在着的无法实现的潜在利润是信息披露制度变迁的内在动力。从理论上讲,社会的技术结构决定了社会经济活动的上限,适宜的制度结构可以将经济活动尽力推向上限,不适宜的制度结构则会使得经济活动呈现出收缩、衰退的趋势,可能发生变迁。

首先,分析信息披露制度的创新。到19世纪中期,技术的变迁提升了经济活动的上限,促进了社会分工的发展,使产出在相当范围内发生规模报酬递增,从而导致规模大的股份公司组织的制度安排变得有利可图。但社会分工也是有成本的,它在实现分工与合作所创造收益的同时,也相应地提高了交易成本(如信息成本、成本等)。尤其在股份公司组织的制度安排中,财务资本所有者与人力资本所有者之间的分工合作是通过资本市场联系起来的,属于一种松散的、不对称的合作与竞争关系。在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的假设前提下,这种合作关系下的交易成本会显得十分高昂,甚至可能超过分工合作所创造的收益。基于这一背景,为了降低交易成本,最大限度地实现潜在利润,信息披露制度得以产生。上述论述的内在逻辑是:技术变迁规模经济、社会分工股份公司组织安排信息披露制度安排。高昂的交易成本是信息披露制度创新的直接诱因。可见,信息披露制度安排的创新旨在弥补资本所有者与人力资本所有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减少合作竞争关系中的机会主义和不确定性,降低交易成本,以维持长期合作,通过合作者个体利益最大化的达成来实现技术变迁所带来的潜在利润。

其次,分析信息披露制度的再安排。以信息披露制度安排由自愿性安排向强制性安排的变迁为例:自愿性信息披露制度的建立使股份公司组织安排得到了发展,部分地释放了技术变迁所创造的新的收入流。可如何在财务资本所有者与人力资本所有者之间公平地分割这些新的收入流呢?在自愿性信息披露制度安排下,财务资本所有者可利用的会计信息是由人力资本所有者自愿加工、披露的,显然,财务资本所有者的利益不能得到保证,公平的合作基础会受到虚假会计信息的侵蚀。这种自愿性信息披露制度不仅没能弥补财务资本所有者与人力资本所有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促进股份公司组织安排的完善,反而助长了机会主义行为,导致了交易费用的进一步提高和社会资源的更大浪费,甚至发生“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导致整个证券市场的土崩瓦解。20世纪30年代初股票市场的崩溃就是例证。在这种制度安排下,个体利益、社会福利的最大化都难以实现,潜在利润仍然大量存在,这足以诱使投资者、企业以及政府去进行信息披露制度安排的创新。其结果促使政府开始介入信息披露,实现了由自愿性信息披露制度向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的变迁。分析其他的信息披露制度的再安排也会得出类似的结论。

可见,潜在利润的存在是信息披露制度变迁的内在动力。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公允性,以及财务资本所有者与人力资本所有者之间公平的合作基础,以维系财务资本所有者与人力资本所有者之间广泛、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是信息披露制度安排实现潜在利润的途径。

2.引起制度不均衡的因素分析

(1)社会知识存量的积累。社会科学的进步,加深了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因而不仅提高了个人管理现行制度安排的能力,还提高了个人领会和创造新制度安排的能力,扩大了制度选择集合,从而产生对制度安排变迁的需求。如:资本金、累计折旧等概念的提出及相关制度的安排主要是人们对经济业务本质的认识提高后的结果,而这一认识的提高又归功于社会科学知识的积累。

(2)技术的变迁。一方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技术结构决定社会制度结构。技术的变迁有可能引致信息披露制度安排的变迁。如前所述,信息披露制度的创立本身就是技术变迁的产物。又如:信息披露制度建立初期,主要披露企业的财务信息,采用表内披露是在这一需求下的制度安排。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变迁,人力资本、无形资产等难以用货币度量的因素在企业经营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单一表内披露安排已不能全面反映企业的真实情况,这就促使单一表内披露安排向表内表外披露相结合的安排变迁。另一方面,技术的变迁还能改变特定安排的相对效率,从而引起安排的变迁。如电脑技术的发展促成了账务自动化处理对手工处理的替代,数理统计知识的进步使抽样审计取代全面审计成为现实。

(3)其他制度安排的改变。林毅夫曾经指出,最有效的制度安排是一种函数,尤其是制度结构中其他制度安排的函数。其他制度安排的变迁也可能诱使信息披露制度的变迁。如资本市场的建立和发展使我国原来分行业的会计规范制度被统一的会计规范制度取代。而在其他制度安排中,对信息披露制度变迁影响最深刻、最直接的是政府的政策安排。

(4)经济交往面的扩大。会计既具有社会性,又带有技术性。从其社会性的角度来讲,会计规范涉及到社会个体或集团的利益和地位,不同社会制度结构下的信息披露制度应该存有差异;从其技术性的角度来讲,不同社会制度结构下的信息披露制度安排之间又可以相互借鉴、移植,而且这种制度借鉴、移植有利于降低制度安排的变迁成本。经济交往面的扩大会提高这种制度借鉴、制度移植的可能性。以我国会计规范的制定为例,在对外开放以前,我国的会计规范以学习或照搬原苏联的会计规范为主,变动较少。改革开放扩大了我国信息披露制度的选择集合,加快了制度变迁的节奏,在短短的几年内,我国逐步建立了完善的会计规范和审计规范体系。目前,分析和借鉴国外制度安排已成为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的必经阶段。近年来我国在信息披露制度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与对外经济交往面的扩大是分不开的。

上述各种因素对信息披露制度变迁的影响是连续的、交错的,而信息披露制度的变迁相对来讲是离散的、跳跃式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信息披露制度的均衡状态也只是一种相对的均衡。信息披露制度安排的变迁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信息披露制度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会计信息;完善;制度;提供;披露;改进

1 提高信息披露的时效性和规范性

信息披露的及时性是预防内幕交易的关键所在。我国《证券法》对上市公司年报、中报、季报披露时间规定的过于宽松。目前,证监会要求上市公司于每年7~8月份披露半年报,于1~4月披露上年度报告、于会计年度前三个月、九个月结束后三十日内披露季度报告。这种信息披露制度很难保证信息的及时性,同时也为选择性披露和内幕交易的发生提供便利。因此,应缩短披露的时间。在这方面可以借鉴美国上市公司电子化数据收集、分析及检索系统。1983年美国sec的信息技术办公室即着手进行有关证券信息披露电子化系统即上市公司电子信息收集检索系统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它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加快具有时间敏感性的信息申报登记,增加证券市场的效率和公平,促进投资者、上市公司和市场的有效运行。

我国目前的会计信息披露采取指定报刊及网站披露的方式,各家上市公司披露的年报在内容与格式上也具有较大不同,不利于投资者进行分析。因此,建立一个以适应我国证券市场特点的电子化披露系统为主的跨媒体信息披露平台,使得信息披露更加及时、快速,且能够提供完整的、标准化的、格式化的资料和数据库,将大大促进公开信息的高效充分运用,提高证券市场信息的透明度、公开与公平性。监管机构能通过对信息披露内容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管理,控制信息的质量和流向渠道,获得更好的监管效果。投资者也可以通过及时、规范的会计信息披露更好的进行投资决策。

2 改进信息披露内容

运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就投资者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需求进行统计分析,并将调查结果与上市公司向投资者披露会计信息的现状进行比较,其中,关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内容构成(如表1)的调查分析表明,财务报表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还远远不能满足投资者的需求,其中部分会计信息已在现行会计报告中以报表注释、附表等形式进行披露,如会计方法的改变、报告主体的改变、资产抵押、或有负债和或有资产等;另外部分会计信息还未在现行会计报告中得到披露,如人力资源信息、财务预测信息、物价变动影响信息和管理部门对会计信息的分析等。

证券市场投资者正是以上市公司所披露的会计信息作为其投资决策的判断依据,目前的信息披露内容无法完全满足投资者的信息需求,部分投资者就会对证券分析师的分析报告、投资建议产生依赖,甚至会花尽心思试图去寻求“内幕信息”;而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不充分、不及时,给选择性披露和内幕交易的滋生创造了条件,使得一些会引起公司股价变动、影响公司未来发展的信息没有及时向所有投资者公开,反而通过一些不正常渠道流入市场,扰乱了证券市场的正常运行秩序。因而应该通过规范扩大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内容,变为部分自愿性信息披露为强制信息披露,使所有投资者能够充分了解公司相关会计信息。例如,加强预测性财务信息披露,财务预测性信息主要提供反映公司未来财务状况、经营业绩等的前瞻性财务信息,如果财务预测性信息质量可靠,这些信息将比财务报表提供的信息更具实用性。建立强制性披露的财务预测制度,会对公众投资者决策提供信息帮助。同时加强其他与投资者密切相关的信息披露。目前,我国信息披露制度过分倚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又过分依赖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对于一些与投资者密切相关的其他会计信息,如市场面信息、政策面信息及上市公司非财务信息缺乏详细规定,应通过立法形式将这些信息提供数量、种类、范围等做出明确界定。

参考文献:

信息披露制度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当下我国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能够以较小资源损耗的代价最大限度地提高证券市场的有效性,促进中国资本市场的发育和成熟。因而,对强制信息披露制度的理论体系、价值基拙以及我国信息披露制度存在间题研究,对我们完善自己强制信息披露制度有着相当的意义。

依靠强制性信息披露,以培育、完善市场本身机制的运转增强市场投资者、中介机构和上市公司管理层对市场的理解和信心是世界各国日益广泛的做法。但中国目前尚未就这一制度进行充分的研究并得出明确的结论有关证券市场监管的理论和实践正处于一个游离于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和实质性审查制度之间的状态。了解强制信息披露制度的理论体系、价值基础以及当下我国信息披露制度存在的问题,对我们完善自己强制信息披露制度有着不可低估的意义。

一、强制信息披辱制度的含义及其理论体系

强制信息披露制度是指在证券市场上借助各种金融工具向公众筹集资金的公司及其相关的个人,依照法律规定以完整、及时、准确的方式向所有投资者和整个证券市场公开、公平、公正地披露与该筹资行为及其持续性身份相关的信息。

强制信息披露制度的主要理论体系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第一提供与证券发行相关的一切信息并保证其真实全面、准确、及时是证券发行人的法定义务。第二假设所有投资者都能基于相关公开披露的信息作为适合自己的理性投资判断,那么因此而产生的经济盈亏完全是投资者自己的风险。第三,证券发行只受信息披露是否符合法律要求的程度的影响,其他有关企业自身素质等因素均不作为证券发行审核的要件。第四,证券管理机构的职责是审查披露信息的全面性、真实性、准确性与及时性。管理者无权对发行行为及证券本身的品质作出判断。管理的目标是保证投资者能够获得判断的基础而非代替投资者作出判断。第五,发行人在申报后法定肘间内如未被证券管理机关拒绝注册,发行注册即为生效,证券发行且无需政府授权。第六在证券发行过程中如果证券管理机构发现发行人公开信息有虚伪、误导、不实、欺诈等情形可以颁布停止方式,阻止证券发行并要求发行者承担法律责任。第七,发行人对其公开披露文件中的不实陈述所导致投资者的损失承担法律责任,并不对投资者因其自身投资决策失误或因不实陈述以外的原因导致的损失负有法律责任。

二、强制信息披路制度的价值基础

信息披露最初源于商业公司发展的自身要求,而法院对欺诈与不实陈述的制裁及自律机构对披露的要求为信息披露制度的建立提供了动力,并最终为成文法规范所确定。在这样的演变过程中不应忽略的是法律价值的变化对该制度的影响。在强制信息披露制度中显然存在的是诚信和效率。

诚实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证券法本质上是市场之法,它调整证券市场多主体之间的关系,因此遵循诚信原则也就当然贯穿于它的方方面面,不论是证券发行、交易,也不论是上市公司、证券商还是中介机构其行为都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没有强制信息披露,证券市场的配置效率将大大降低。强制信息披露使所有上市公司平等披露各种信息使所有投资者平等地接收信息,促进了证券市场自由竞争的实现和证券市场的发展。

三、我国信息披路制度存在的问题

在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能够以较小资源损耗的代价一定程度上地提高证券市场的有效性,促进中国资本市场的发育和成熟。但是,当下我国的信息披露制度亦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不能及时发现问题。股票发行过程中的信息披露由中国证监会负责监管从已经查处的案例来看,不少在招股说明书中作假的行为没有及时发现。交易所对上市公司的持续信息披露进行监管对于持续信息披露的载体定期报告和临时报告的审查,交易所在相当一段对调查采取事前审查的办法,由于人力与时间的制约造成了事实上的审查不严,不能及时发现问题。

第二,处罚不力。我国证券法缺乏民事责任的规定,因此在实践中对违法行为一般都采用行政处罚的办法解决,但由于对受害投资者没有补偿,从而没有对违规者起到有效的威慑作用。即使在行政责任与刑事责任方面,执法力度同样不够,许多作假的上市公司和中介机构没有完全按规定处理。

第三,我国对注册会计师行业主要采取政府监管的模式。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不发达,条块分割与地方本位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导致地方政府为谋取地方经济利益,通过介入地方注册会计师行业市场管理,进一步削弱行业自律体系的权威性。

第四,对注册会计师及事务所的处罚仅限于行政处罚。还没有会计师或事务所因参与造假向遭受损失的投资者作民事赔偿。正是由于我国民事赔偿和刑事处罚制度的不完善造成注册会计师及事务所违规成本极低,处罚不能起到有效的威慑作用。

造成对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监督管理不力的直接原因,首先是监管框架的缺陷。我国证券监管属于政府监管,但完全依赖政府监管市场是不现实的。政府获取信息能力,用于监管的资源都是有限的,因此政府没有足够的能力来监控一切。其次,监管根本目标事实上错位。在实践中,由于立法的缺陷造成投资者的利益没有受到有效保护,从而违规处罚没有起到威慑作用。再次,监管部门的职权设置不利于对违规的监管。交易所的处罚权力有限,对信息披露违规的监管能力有限。证监会有调查权和更大的处罚权,但在制度上证监会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有多大的责任是一个目前尚未解决的问题。中注协对会计师事务所管理主要在于职业道德、审计准则的监督,不能调查上市公司,故很难通过对事务所的检查发现上市公司信息违规行为。

从深层次探求原因,信息披露监管不力源于体制上的弊端。我国监管政策一贯强调证券市场要为搞活大中型国有企业服务,企业主要依靠政府意志进入资本市场因此在事实上形成的发行审核惯例是凡是获得了发行额度的企业,很少有通不过审核的,发行审核实质上流于形式诱发了企业的虚假包装现象。在海外成熟的证券市场上,中介机构与监管部门实际上共同监管着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而我国中介机构长期缺乏独立性,严格的行政管制抑制了行业自律。同时,由于实行严格的行业准入,在限制竞争中中介机构利益严重依存上市公司而法律责任的欠缺更使中介人员违法成本极低,最终在信息披露问题上中介机构与上市公司一道与监管部门周旋,大大增加了监管的难度。

四、中国强制信息披路制度的完善

首先在证券发行方面要取消发行额度实行注册制。发行额度是证券市场创立早期特定经济环境下的产物,明显具有计划经济的烙印,如今已远远与市场规律不相适应。其负面影响早已超过控制市场风险的作用,相反由于人为因素的干扰大大增强了市场风险,应当坚决取消。注册制彻底贯彻了公开原则因而更加科学,更加符合证券市场内在的要求,特别是在我们这样一个行政权力天然强大、市场机制正在发育的市场中,它对于减少行政干预,促进了市场竞争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其次,在持续信息披露方面,要赋予证交所更大的处罚权。证交所与上市公司的密切联系是其他机构所不及的。上市公司上市后的信息披露,无论是定期报告还是临时报告都要经过证交所,因此证交所实际上处于持续信息披露监管的第一线,并且由于其特殊职能也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赋予证交所较大处罚权可以与其及时发现问题的优势相匹配,否则虽能及时发现问题却无法及时制止,监管效果大打折扣。证交所具有较大处罚权还可以弥补证监会监管的不足,事实已证明,在任何一个国家仅依靠政府监管机构去监督信息披露是远远不够的,由证交所这样的民间机构通过多种合法手段去预防、制止违法信息披露,其效果往往很明显。多重方向的监督总好过一个方向的监督,证交所的力量正在于此。②这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必然要求。

信息披露制度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预测性信息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的这一特点决定了上市公司预测性信息的披露更需要法律制度的保障。因此,我国应逐步通过司法实践建立起适合预测信息披露特点的民事责任制度,切实保护投资人的合法权益。同时,借鉴美国安全港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制定适合我国证券市场的预测性信息披露免责制度,保障信息披露主体的正当利益,积极鼓励和正确引导上市公司披露预测信息。

上市公司披露预测信息可以弥补传统财务报告仅仅反映公司过去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的缺陷,有助于减少投资者和公司管理当局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增强证券市场的公开性和公平性,推进资本市场的发展。但它的产生主要基于主观的估计和评价,因此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预测性信息的这一特点决定了上市公司预测性信息的披露更需要法律制度的保障。一方面,防范上市公司舞弊,以提高预测性信息质量,保护信息使用者的利益;另一方面,防范信息使用者对上市公司的无理诉讼,以保护上市公司的正当利益,积极鼓励和正确引导上市公司披露预测信息。

一、上市公司预测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现状分析

我国目前对有关预测性信息披露的违法违规行为一般采用行政处罚的办法解决,中国证监会对上市公司违反信息披露法规的处罚方式主要有警告和罚款两种。上海和深圳两地交易所对上市公司因信息披露违规的处罚,主要有公开谴责、内部批评和责令改正三种。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的有关条文规定:发行人、承销的证券公司公告招股说明书、公司债券募集办法、财务会计报告、上市报告文件、年度报告、中期报告、临时报告,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有重大遗漏,致使投资者在证券交易中遭受失的,发行人、承销的证券公司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发行人、承销的证券公司的负有责任的董事、监事、经理应当承担连带赔偿责任。但上市公司误导性陈述给投资者造成的损失尚未纳入民事诉讼中。

2002年1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颁布了《关于受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侵权纠纷案件有关问题的通知》,2003年1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关于审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这两个文件初步开启了中国证券市场民事赔偿制度的大门。但是,它仅就虚假陈述类的民事赔偿作了程序性的规定,而且设置了权宜性的前置条件。因此,在实务中的可操作性不强,没有对违规者起到很好的惩戒和威慑作用。

本文认为主要采用行政手段处罚违规公司,不能对违规者起到很好的威慑作用,无法从根本上遏制虚假披露情况的发生,只有追究信息舞弊主体的民事责任,才能给予虚假信息的受害人充分的补偿,同时对信息舞弊者给予有效的法律威慑。目前我国在惩治预测违规中很少涉及民事赔偿责任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现行的法律中缺乏关于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管理层及财务分析师进行诉讼的规定。根据我国《公司法》和《民法通则》的规定,公司与董事及高级管理人员之间存在着委托关系,因此当公司董事及高级管理人员侵犯公司利益使公司遭受损失时,公司可以直接追究其法律责任。然而,股东与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之间不具有这种直接的委托关系。因而股东不能直接违法的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因此,一方面,我国应通过司法实践确立起适合预测信息披露特点的民事诉讼规则,切实保护投资人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可以借鉴美国“安全港规则”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制定适合我国证券市场的预测性信息披露免责制度,保障信息披露主体的正当利益,积极鼓励和正确引导上市公司披露预测信息。

二、民事责任制度的建立

建立预测性信息披露的民事责任制度主要应明确以下法律要件:

(一)预测信息民事赔偿责任的当事人

确定预测信息民事赔偿责任的当事人就要明确法律关系中的权利主体和义务主体。权利主体的身份必须是一个可以确定的群体,即根据虚假财务预测信息买卖证券而遭受财产损失的投资者(包括组织和个人,这里的组织一般指拥有法人地位的团体,包括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咨询公司、证券投资基金、供应商、债权人等)。

义务主体是指实施虚假信息披露并承担法律责任的人。根据信息披露的不同种类和具体情况,以下几类人员应该对信息披露承担民事责任:①发行或上市公司,虽然公司本身不存在意识能力,其行为是由其员工来完成的,但作为具有民事承担能力的法人实体,公司应该对其披露行为负责。②发行公司的董事、监事、经理等高级管理人员,这些自然人作为公司的决策者和执行人应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过,在实践中要根据具体情况区别对待。由于招股说明书是经全部董事审阅、批准的,因此一旦发生问题,全体董事会成员均应对不实陈述负责。③专业人士,包括公司律师、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人员、证券承销商、上市推荐人以及其他技术性的专业人员。这些专业顾问在预测信息向外界披露之前都已了解公司所作预测并出具了专家意见。公司律师提供的法律意见书、注册会计师的预测审核报告均构成信息披露内容的组成部分,他们将对所出具的书面文件中的陈述负责并承担相关责任。

(二)归责原则

所谓归责原则,是指确认和追究侵权行为人的民事责任的依据。现代民事归责原则主要有三种:一是无过错原则。只要预测信息质量存在缺陷并给信息使用者造成了损害,无论信息生产者在生产或报告过程中是否具有过错,均应对信息使用者承担损害赔偿责任。二是过错责任原则(法学上的“过错”,是指支配行为人从事在法律上和道德上应受非难的行为的故意和过失状态,即行为人通过违背法律和道德的行为表现出来的主观状态)。预测信息生产和报告者只对因自己的过错造成的损害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同时受害人应对侵害人的过错负举证责任。三是过错推定原则。是指信息使用者能证明其所遭受的损害是由信息提供者行为所致,而信息提供者又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则可以推定信息提供方有过错,并应负相应的民事责任。对于信息披露关系中的各方,分别应适用什么归责原则,要进行具体分析:

1、发行方、上市公司。发行方作为承担信息披露义务的最主要责任人,通常会适用最为严苛的一项原则。各国法律一般规定发行人或发起人承担无过错责任,只要信息公开文件有虚假或隐瞒事项,除发行人或发起人能够证明原告在取得证券时已经知悉外,应就整个文件内容承担绝对责任。

2、公司董事、监事、经理及其他在公开文件上签章的人员。各国大多采用过错推定责任原则。虽然应用过错推定原则看似是法律倾向于保护公司内部人员,但在设计预测信息披露民事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时,我们必须顾及方方面面的利益,既要最大限度地补偿投资者,又要减少或防止无理诉讼,以鼓励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行为,增加其信息披露的动力。另外,鉴于中国目前国有企业存在产权不明,内部人控制严重的问题,没有真正履行相应职责的董事不应该对信息质量问题负责。

3、专业人士。各国都规定了核查信息的注册会计师或会计师事务所的责任,大体上是采有限度的过错或推定过错原则,即只对其参与、负责的事项和经其出具或签章的信息文件负责,若能证明自己确实已尽谨慎忠实之义务则可免责。我国《证券法》没有对在信息公开中专业人士的民事免责做出明确规定,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民事责任的主体都要承担绝对的民事责任。在实务中,这导致了注册会计师界和法律界的巨大争论。今后在这个问题上我国可以参考国外相关法律的规定,根据我国国情,在充分协调各方利益的基础上做出规定。

(三)诉讼时效

诉讼时效的长短关系到责任判定结果和市场效率问题。美、日、韩等国家的证券法规定,证券信息披露的民事赔偿在原告了解事实之日起一年内有效,但最长时效有别,美、韩均规定3年,而日本、台湾地区为5年。我国证券法律中没有对民事诉讼时效作专门规定,在实践中一般援用《民法通则》关于两年的一般诉讼时效,从知道或应该知道的权利被侵害之时起算,最长时间为20年。本文认为,鉴于证券法律制度的特殊性,有必要规定一个较短的诉讼时效期间。可参考国外的立法,规定违反财务预测信息披露义务的民事责任之诉讼时效为1年,自请求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但是从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超过5年的,其请求权归于消灭。这有利于维护投资者的权利,又能保持证券市场经济秩序的稳定。

(四)诉讼方式

证券民事诉讼案件面对的现实是受害者人数众多,而且地域分布分散,信息沟通存在一定的困难,不利于分散于各地的投资者的权益保护。为了给投资者提供诉讼上的便利,也为了法院的审理、判决和执行程序提高效率,在积累了一定的司法实践经验后,应借鉴国际惯例,允许进行集团诉讼。证券监管部门应尽快拟订并颁布证券集团诉讼试行规则,并且指定不同区域受理此类诉讼的法院,由它们在最高人民法院的指导监督下,受理其管辖地区范围内的证券集团诉讼。此举不但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诉讼人的相关费用,省去了复杂繁琐的法律程序,也可以加快法院审理证券信息案件的效率,达到维护证券市场秩序的目的。

三、免责制度的建立

在保护投资人利益的同时,我们也必须采取措施保障上市公司的正当权益,以鼓励他们进行预测信息的披露。在这方面可以借鉴美国的“安全港制度”。

(一)安全港制度

1、安全港规则

1979年SEC制定了Rule175和Rule3b-6,旨在保护符合规定的预测性信息披露行为,以使发行人善意并有合理依据的预测行为免受违反联邦证券法的指控并不必承担法律责任。这两个条款又被称为1979年安全港规则。

安全港制度的实行后,在一定程度上为预测提供了保障,但也暴露出了一些弊端:首先,1979年安全港规则仅仅适用于在向SEC提交的文件中做出或确认的预测性陈述。而这在实践中往往是不可行的,因为,预测性陈述一般是在发行人与证券分析员的交流中随机做出的,如要逐一在文件中进行确认,操作的难度很大,也就无法受到法律的保护。其次,预测信息的更正和更新义务不明确。1979年安全港规则没有明确规定,发行人做出预测性陈述后,是否以及何时具有更正和更新义务。发行人通常无法预见做出预测性陈述后可能导致的后果,发行人权衡之下,为了避免承担责任可能放弃披露预测。

2、预先警示原则

实践表明,1979年安全港规则并未有效地减轻披露者潜在的诉讼风险。有鉴于此,美国国会于1995年通过了《1995年私人证券诉讼改革法》(简称PSLRA),规定了预测性信息披露的免责制度,对安全港规则进行了修正,确立了“预先警示原则”(BespeaksCautionDoctrine),以减轻预测性信息披露者的潜在诉讼风险,减少了无理由的诉讼。预先警示原则,是指当提出预测性财务报表或意见时,若其中附带有相应的警示语句,且这些陈述不影响提供给投资者的总体信息组合,则该预测性报表将不构成证券欺诈行为。必须指出的是,预先警示性的语言要求必须有针对性,笼统的空谈是不具有法律效力的。

(二)对我国免责制度建设的启示

美国的安全港规则和预先警示原则,可以说是健全的预测性信息披露制度所不可缺少的制度设计。它们使持有正确动机的发行人及其相关人士愿意主动积极地披露预测性信息,同时又不必为自己的陈述责任而担忧。它们有利于资本市场的良性发展,促进股票价格更准确的反映公司的真实价值。

信息披露制度范文第5篇

【关键词】信息披露制度 强制性披露 自愿性披露

信息披露制度是指由市场监管者制定的,规范上市公司在证券发行与流通中信息披露行为的集合,其目的是保证上市公司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有效的、有利于其进行决策的信息。从市场管制的角度,信息披露制度又分为强制性披露和自愿性披露,两者相互对立,但又互为补充,两者相结合构成了较为完善的信息披露体系。

一、强制性信息披露

强制性信息披露是指市场监管部门通过信息披露制度明确规定上市公司必须进行的信息披露,如果不按规定披露,将给予处罚。强制性信息披露的特点即为强制性执行,主要体现了市场的公平性,对信息的强制性披露防止对与证券投资有关信息的不公平获取,遏制内幕交易的发生。

很多学者也认为上市公司的信息有公共物品的两个属性:一是当公司的信息出去后,就不能排除其他任何人使用该信息的权利,即无排他性;二是,当一个人使用了该信息,并不能减少其他人对此信息的使用,即无竞争性。公共物品往往因私人缔约成本过高而存在着供给的现象,因此就需要市场监管者的介入,强制上市公司对相关信息进行披露。

强制性信息披露虽然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但我们也应看到其存在的缺点:对上市公司信息的强制性披露实质也是一种用政府行为替代市场行为的过程,市场监管者要在对社会总成本效益进行衡量的基础上制定相关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这就需要市场监管者对整个资本市场的方方面面了如指掌,并对市场的发展趋势做出准确预判,但这对市场监管者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且市场监管者也是由许多具有利己动机的经济中的个体组成的,这也就决定了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存在缺陷;市场中的上市公司是多样性的,所拥有的信息也大相径庭,强制性披露制度不可能让所有公司都能合理的进行信息披露,可能会使某些公司出现过渡披露,某些公司出现披露不足;政策的制定往往滞后于实际情况,很多制度都是在事件发生以后才得以确立,而且随着经济环境的快速变迁,投资者对信息的需求也会发生较大变化,有些可能对投资者决策有用的信息,仍没有被要求进行强制性披露。对于强制性披露存在的以上缺陷,可以通过自愿性信息披露进行弥补。

二、自愿性信息披露

自愿性信息披露是指市场监管部门没有明确规定,上市公司主动进行的信息披露,其披露的主要为强制性信息披露之外的信息,是对强制性披露的有益补充。自愿性信息披露的特点即为上市公司对信息披露的自主选择权,其内容和形式都具有多样性和不确定性。上市公司进行自愿性信息披露的目的是为了维护或提升公司形象和投资者关系、回避可能存在的诉讼风险,或向市场传递公司潜在的投资价值,有助于降低公司在市场中的融资成本和提高公司证券的流动性,公司管理层亦可向委托人展现其治理公司的能力。

自愿性信息披露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内容宽泛,从具体内容上来看,既有财务信息也有非财务信息和战略信息等;从时间上来看,既有过往信息如员工培训和福利等信息,又有对未来的预测信息如盈利预测等;从空间上来看,既有公司内部的信息如公司产品销售趋势分析、占有率情况分析信息等,又有公司外部的信息如公司社会责任、环境保护信息等;从披露的形式来看,既有定量的信息如财务分析数据等,又有定性的描述性信息如公司发展计划、可持续经营能力等信息;自愿性信息披露有较强的外部性,自愿性信息披露可以有效加强公司内部管理层与外部信息使用者之间的沟通,使外部信息使用者能充分了解公司,以利于他们做出决策,并给他们带来或利或弊的影响,即所谓的外部性特征;自愿性信息的提供有较大的自主性,与强制性披露由相关制度强行规定、没有选择的余地不同的是,自愿性信息的披露完全取决于公司自己,可以选择任何内容、任何时间、任何形式、任何途径进行披露;自愿性信息披露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由于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内容完全由公司自主决定,监管部门对这些披露内容并没有明确规范和要求,而每个公司的情况又千差万别,且作为市场理性经济人的公司,其目的是最大化公司的自身利益,其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动机也有待商榷,所以其披露的内容就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

公司是否进行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决定因素较为复杂,但主要考虑的还是信息披露的收益和成本。从公司角度来说,如果公司通过自愿性信息披露获得的收益大于信息披露而发生的损失,则会愿意进行信息披露;反之,则公司就没有意愿进行自愿性信息披露。而从公司管理者的角度来说,他考虑得更多的是信息披露对自身的回报,其决策是否进行自愿性信息披露依赖于此项信息披露是否能最大化其当期报酬,在本文的研究中将从这个角度来对市场中的自愿性信息披露行为进行分析。

三、强制性信息披露和自愿性信息披露的相互关系

信息披露制度是解决上市公司委托人与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而产生的,从其发展历史来看,最开始公司进行的是自主选择性披露,随着信息披露逐渐成为公司约定俗成的做法,以及信息作为产品而导致的市场失灵,使市场监管者不得不开始制定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但经济环境在不断地变化发展,投资者对信息的需求不断快速增长,公司出于筹集资本的需要,在强制性披露之外又会进行新的自愿性披露信息,而在这部分自愿性披露信息普遍化以后,市场监管者又会将其扩充到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中。这一过程会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循环,并形成了强制性披露与自愿性披露的独特的螺旋式上升的演进过程,也导致了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不断扩张、新的自愿性披露信息又不断出现的趋势。

(一)强制性信息披露和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区别

从概念上来看,两者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

(1)两者在制度上的要求不同。强制性信息披露是基于相关制度安排的强制性要求,公司有必须完成的法定义务,如果不按要求进行披露会受到相应的惩罚。而自愿性信息披露并不是属于公司的义务范畴,在制度安排上并没有明确规定,是公司的自主选择,即使是不进行自愿性信息披露也不会受到处罚。

(2)两者的目的和理论基础不同。强制性信息披露是以市场失灵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为基础,公司的信息有着公共物品的属性,完全依靠私人契约将会使市场中的交易成本过高,从而导致市场中信息供给的不足和社会福利的无谓损失,而强制性信息披露可以从一定程度上缓解这种局面。自愿性信息披露是以契约理论、有效市场假说理论、信号传递理论为基础,是以公司的自身经济利益(或管理层的自身回报)为出发点的行为,其主要目的有维护或提升公司形象、改善投资者关系、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证券流动性、降低成本等等。

(二)强制性信息披露和自愿性信息披露的联系

在看到强制性信息披露和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区别的同时,我们更应深入了解两者的联系,以便更为合理地制定相关信息披露制度。

(1)两者都为公司内部向外部信息使用者传递信息的途径,其目的都是为了提高信息的质量,以帮助信息使用者做出有用的决策。

(2)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强制性信息披露并不能披露公司所有的信息,而信息使用者为了做出更为有用的决策,也会要求比强制性信息披露得更多的内容。自愿性信息披露可以作为强制性信息披露的补充,弥补信息使用者信息量的缺失。

信息披露制度范文第6篇

作者简介:邱龙广(1967-),男,重庆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主要从事会计理论与方法研究。E-mail:

刘 斌(1962-),男,重庆人,教授,会计学博士后,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会计理论与方法研究。

摘 要:目前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中缺失信息披露委员会制度。本文首先分析了信息披露的成因,然后从信息披露的复杂性、解决信息披露存在问题的紧迫性和信息披露战略管理的要求,多个角度探讨了设置信息披露委员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对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委员会的制度设计提出了初步的构想。

关键词:信息披露委员会;上市公司;公司治理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1)09-0057-05

美国安然公司会计造假丑闻发生后,美国国会草拟并通过了SOA(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提出上市公司建立信息披露委员会,完善信息披露控制体系的要求。目前部分美国上市公司已经成立了信息披露委员会,并建立了相应的机制以充分发挥信息披露委员会的功能。信息披露委员会被广泛视为公司治理和SOA合规的有效组成部分。而目前我国并没有任何一家上市公司设置了信息披露委员会,国内的研究文献也很少涉及到这方面的研究。本文试图结合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现状探讨设置信息披露委员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对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委员会的制度设计提出了初步的构想。

一、信息披露缘起

企业是一系列合约的连接。上市公司是最现代的企业制度,其在既定的经营环境中从事各种交易,产生各种显性的和隐性的合约关系,形成公司的各种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利益相关者是指企业的参与者,他们被自己的利益和目标所驱动,因此必须依靠企业;而企业为了生存也必须依靠利益相关者。上市公司的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债权人、公司经理、公司职工、供应商、客户、市场中介(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金融分析师、信用评级机构等)、政府机关、社区、社会公众和潜在的投资者。在公司的诸多利益相关者之中,公司管理者直接参与了公司的经营管理活动,尤其是公司的高级管理者拥有公司生产经营全面而综合的信息而处于信息优势地位,而公司的其他利益相关者却处于信息劣势地位。在信息不对称普遍存在的情况下,市场交易中拥有更多信息的一方可能滥用自己单方面掌握的私人信息和隐藏知识,或者出现道德风险,机会主义地采取对方未能察觉的对其不利的隐藏行动,或者隐瞒实情,仅向对方有选择地提供对己方有利的信息,甚至误导或欺骗对方,以牟取己方的额外私利而损害对方的利益。同时,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因不明交易对手“究竟”而进行“逆向选择”,导致“柠檬市场”的出现,不能达成互利的交易结果,从而引起社会福利水平和经济效率的下降。

信息披露是解决信息不对称,减轻逆向选择造成的经济后果的有效办法。公司信息披露政策的会计研究开始于Grossman和Milgrom的重要结果:如果,①信息披露是无成本的,②投资者知道公司有私有信息,③公司能令人信服地把私人信息披露给投资者,④所有投资者以同样的方式回应公司的信息披露决定,和⑤公司知道投资者将怎样回应其私有信息的披露,那么因逆向选择机制,完全信息披露通过“打开隐藏信息思想”产生[3-4]。然而,公司信息披露同时符合上述五个条件是一种理想情况,再加上市场具有不完全性、不确定性和外部性特征,作为“公共产品”的公司信息的生产和披露将出现潜在的不足[5-6-7],为防止市场失灵,政府对公司信息披露提出了监管要求,规定公司信息披露必须满足公司利益相关者决策时的最低信息需要,由此产生了强制性信息披露。目前,各国政府针对强制性信息披露建立了完备的制度体系,我国也形成了以国家基本证券法律为主,相关的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等规范性文件为补充的全方位、多层次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框架。强制性信息披露是指法律、法规等文件中明确规定必须披露的内容。强制性信息披露规范化、标准化程度高,上市公司按强制性信息披露要求披露时选择余地小,提供的信息难以完全满足公司利益相关者决策时的信息需要。上市公司除了强制披露的信息而外,还留有大量的剩余信息。上市公司基于公司形象,公司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回避诉讼风险等动机主动披露信息,由此产生了自愿性信息披露。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2001年发表的《改进企业报告:提高自愿性信息披露》将自愿性信息披露定义为上市公司主动披露的、未被公认会计准则和证券监管部门明确要求的、基本的财务信息之外的信息。我国深圳证券交易所在2003年4月推出的《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研究报告》中首次正式提出自愿性信息披露,该报告认为,自愿性信息披露是指强制性披露以外的信息披露。强制性披露与自愿性披露的区分不是绝对的,二者之间相互作用。ETI EINHORN(2005)研究发现:公司进行自愿性信息披露的概率独立于强制性信息披露的内容,与强制性信息披露的信息质量非单调相关,与强制性披露中的自由裁量权水平负相关,与强制性披露范围正相关。论文结论阐明了强制性信息披露中的信息流或自愿性信息披露中的信息流必须考虑强制性信息披露和自愿性信息披露的相互作用后才能完全地理解。不考虑强制性信息披露的影响,公司提供自愿性信息披露的策略不能孤立地确定;同样,对自愿性信息披露的不理解,就不能恰当地评价强制性披露规定的价值。因此,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应该保持强制性信息披露与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均衡发展。

二、信息披露委员会设立的必要性

1.信息披露复杂性的要求

(1)影响信息披露的因素复杂

①宏观因素:融资体系和结构、法律体系、文化传统和价值观、会计职业团体的规模和发展速度等构成了一国的信息披露环境,对该国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整体质量产生系统性的影响。②公司特征:公司规模、行业(产业)差异、公司业绩、公司成长性、海外上市和国际化程度、公司的负债比例、聘任的会计师事务所等。③公司治理结构:股权结构(股东的性质、股权集中程度)、董事会结构(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比例、董事长是否兼任总经理、审计委员会是否存在、董事的薪酬构成等)、公司高管(尤其是高级经理的薪酬结构)等。上市公司在既定的信息披露环境中,诸多影响信息披露的因素在不同的上市公司中影响程度和方向呈现差异性。

(2)信息披露的经济后果复杂

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会引起公司的利益相关者相应的行为反应,给上市公司带来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在资本市场中,信息披露的质量将影响公司在资本市场股票的流动性,获取资本的成本和金融分析师对公司的跟踪;在产品市场上,公司的信息披露可能影响其竞争地位;在经理市场上,公司的信息披露将显示公司的管理才能;公司的福利信息、劳保政策、公益捐赠、环保计划、社区计划、被培训员工数目等信息的披露将影响市场对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评价,对公司的声誉、社会形象会产生影响……。总之,公司信息披露的经济后果表现在多个层面上,最终将影响公司资源的获取、投入―产出的效率和公司可持续健康的增长。

(3)信息披露的管理复杂

具体讲,在信息披露过程中,上市公司披露什么,如何披露,何时披露,借助何种手段和表达形式进行披露,如何形成最佳的信息披露流程和信息披露做法,如何确保信息披露质量并防止扭曲、虚假或选择性的信息披露,如何完善公司治理增强信息披露的有效性,等等,涉及一系列十分广泛、具体、复杂的因素和适配条件。

2.解决目前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要求

尽管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总体上呈现逐年提高的趋势,在信息的准确性、信息的广度和深度方面出现了明显的进步,但鉴于“新兴+转轨”的市场特征,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还存在一些问题。

(1)临时报告披露不规范

虽然几乎所有的上市公司的定期报告披露规范性强,但临时报告的披露却很不规范,在信息披露的披露方式、披露内容和披露时机上随意性很强,不分时间、不分场合随意披露信息,以至产生了大量的小道消息和内幕信息,对外进行披露的人员也很混乱,总经理、首席财务官、董事长等都在进行披露,有时候甚至互相矛盾,使得信息披露行为不严肃,容易影响投资者对信息的信任程度。

(2)信息披露不及时

这个问题普遍存在于上市公司当中,年报、半年报、季度报大多会拖到法律法规规定的最后披露时间段内才公布,临时性报告也存在严重滞后披露的情况。众所周知,过时的信息其效用会大打折扣或者根本没有任何的作用。而有些上市公司由于担心其所披露的信息造成的负面影响,往往迟迟不披露。这样,一方面为内幕交易和操纵市场行为赢得了时间、创造了条件,使中小投资者利益受损;另一方面则降低了信息的使用价值,造成投资者由于未及时得到该公司的重大信息,或错过获利机会,或被套牢而惨遭损失。

(3)信息披露不充分

信息“充分披露”原则要求只要是对决策者有用的信息,都应无保留予以公开。信息披露的内容可分为自愿性信息披露和强制性信息披露。强制性信息披露是国家《证券法》和《公司法》等相关法律规定的必须向公众披露的信息内容。而自愿性信息披露是指除强制性信息披露外,上市公司基于公司形象、回避诉讼风险等动机主动披露的信息,如公司管理当局对公司长期战略及竞争优势的评价、环境保护和社区责任、公司实际运作数据、前瞻性预测信息、公司治理效果等。管理当局披露自主性是自愿性信息披露制度的最大特点。这类信息的披露具有极大的操纵空间。由于法律、法规的局限性,某些重要的信息并未包括于强制信息披露内容中,却对投资者、债权人等其他利益相关者决策有极大的相关性,管理层可能没有予以披露,或者法律、法规规定的必须要进行披露的信息,也出于某些目的不进行披露,这样就导致了信息披露并不充分。信息披露不充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关联企业间的交易信息披露不够充分;二是对企业财务指标的揭示不够充分;三是对资金投资去向及利润构成的信息披露不够充分;四是对一些重要的事项的披露不够充分。

(4)信息披露不主动

不少上市公司把信息披露看成是一种额外的负担,不是主动地去披露有关信息,而是抱着能够少披露就尽量少披露、能不披露就尽量不披露的观念,除非是规定必须披露的。这种认识上的偏差使得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上处于一种被动应付的状况。

(5)信息披露缺乏可靠性

由于公司治理固有的缺陷,管理层可能会采取一些过激的方式追求利益,披露虚假的信息。这些不真实不可靠的信息就会误导投资者以及其他的信息使用者,对其造成巨大的损失。国外有美国安然、世界通迅及默克制药的丑闻,国内有银广夏、琼民源、科龙、德隆等事件,严重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扰乱了市场秩序。

(6)信息披露前缺乏保密性

很多公司未建立完善的信息保密制度或者信息保密执行力不强,在重要信息披露之前就已经有小道消息满天飞了,相信其中的大部分并非空穴来风。这就会产生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有人利用特殊的渠道获得这些消息谋取私利,一般来讲都是大股东或是公司重要人士,而中小投资者一般都无法获得这些信息,加大股市的投机性,对他们讲是很不公平的,而且泄露的信息由于没有规范的样本,在传播过程中会失真,从而误导信息使用者。

3.信息披露战略管理的要求

世界经济一体化,使得我国资本市场国际化进程加快,我国上市公司的利益相关者越来越呈现出国际化特征,再加上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必将使得未来的信息披露从形式到内容均将发生全面而深刻的变化。作为上市公司应把握信息披露发展趋势,战略性地管理信息披露,与时俱进。

综上所述,由于信息披露的复杂性及解决当前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和信息披露战略管理的需要,很有必要在上市公司中建立独立的信息披露管理机构――信息披露委员会。由信息披露委员会集中统一管理信息披露,必将完善信息披露制度,确保信息披露的及时、完整、真实、准确和公平,能有效地满足公司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要,并维护和提升公司的价值。

三、信息披露委员会设立的可行性

中国资本市场已经发展了20年,上市公司的各种信息披露标准,在形式上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粗糙到精细,从简略到丰富,从局部到完善,出现了巨大的进步。多年来我国上市公司已经按照有关信息披露法律法规的要求规范信息披露,尽管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为了保护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将信息披露置于公司治理的核心地位予以高度重视已经越来越成为市场的共识。我国上市公司建立的一整套公司治理制度安排已实践多年,在原来的公司治理机制中植入信息披露委员会制度,是一种诱致性制度变迁,是在原来的公司治理架构中对公司治理制度的完善,所花成本费用较少,简单易行。

四、信息披露委员会制度设计的构想

1.信息披露委员会的宗旨和目标

信息披露委员会是上市公司董事会的一个专业委员会,通过其功能的发挥,确保信息的生成质量和披露质量,实现信息披露的及时、完整、真实、准确和公平的目标,并确保公司价值的可持续增长。

2.信息披露委员会人员的组成

参考SOA的规定和SEC的要求,并结合我国上市公司的具体情况,信息披露委员会的人员组成包括: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财务主管、高级法律顾问、风险管理负责人、公关部经理、信息部负责人、熟悉信息披露流程的专家、公司各个营运部门的负责人和独立董事等。信息披露委员会成员应合理分工、协同负责,其中关键是信息披露管理专家要起实质性作用。

3.信息披露委员会的功能

(1)完善信息披露控制体系,增强信息披露的效果

信息披露控制体系是用来确保对所有的重大信息进行收集与汇总,并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对这些信息进行及时的评估与披露。信息披露控制体系应当包括控制结构和程序,以确保公开报告所披露信息的质量与及时性。信息披露控制体系既包括财务信息的控制体系,也包括非财务信息的控制体系,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体系是信息披露控制体系的一个部分。有效设计与运作的信息披露控制体系需要一整套政策、流程、人员、报告与系统基础架构。例如:建立一个标准的报告体系或流程,指派合适的人员,从下到上向管理层传递必要的信息;列出信息的要求并实时更新,确保所需的政策、活动与特定技能都能得到运用,从而创造出一个有效的机制来识别、记录、处理、总结与报告被要求披露的信息;明确信息披露过程中相关人员的职能、责任和权限,建立信息披露责任制;监控企业内外部变化,评估这些变化对其运营、财务报表与所需信息披露的影响;协调企业各个部门,让部门经理与各流程负责人参与,并让他们成为信息披露控制体系的一部分,研究影响导致负责信息报告的人员丧失客观公正的因素,确保负责信息报告的人员能够做到足够客观公正;记录信息披露控制结构和程序,并向负责人员反馈有关信息,负责执行这些控制结构和程序的人员在收到相应书面文件之后应当以书面文件形式确认他们对文件的理解等等。

(2)建立信息保密制度,确保信息披露公平

信息在披露之前应处于保密状态,否则信息泄漏违背了市场的“三公”原则,将产生较严重的经济后果。信息披露之前应该先生成信息,公司内部应该建立信息生成网络,公司各部门的负责人和财务主管以及其他人员将本部门的各方面的信息录入信息网中,让信息在公司组织内部有序流动,最终汇总至信息披露委员会,然后由信息披露委员会决策如何使用和披露信息。在信息生成和信息的组织内部流动的关键控制点必须落实信息生成、传递签名制度,明确信息相关人员的保密责任。总之,在公司对外披露信息之前,应有相应的制度措施保证信息生成、传递网络的屏蔽性,避免公司的实质信息外泄。

(3)制定信息披露最佳策略,形成最佳信息披露做法

研究公司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充分考虑信息披露的各种经济后果,准确预期信息披露相关各方的博弈反应,根据不同种类信息和不同信息接收者的特点,制定最佳的信息披露策略,形成一套完整的可操作性强的公司内、外最佳信息披露做法,包括良好的信息披露质量控制程序、问责机制、实施机制和风险管理机制等,以实现信息披露的最佳效果。

(4)培育形成健康、适宜的信息披露文化。

信息披露委员会应制定长、短期规划,形成信息披露文化培育的最佳准则,动用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公司里推行全员信息披露文化学习实践活动,形成公平、正义、诚信、无害和互利的信息披露文化,让信息披露制度扎根于优秀的文化土壤中,培育出既与国际接轨又彰显出中国资本市场独特的信息披露制度。

总之,信息披露的复杂性、解决当前信息披露问题和信息披露战略管理的需要共同要求对当前上市公司治理结构进行完善、整合,在董事会中植入信息披露委员会制度,充分发挥信息披露委员会的功能,确保信息生成和披露的质量,以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和公司利益相关者利益满意化目标。

参考文献:

[1] Cose,R.H.The Nature of the Firm[J].Economica, 1937,(4):386-405.

[2] George,A.A.The Market for “Lemons”: Quality Uncertainty and the Market Mechanism[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70,84(3): 488-500.

[3] Grossman, S.The Informational Role of Warranties and Private Disclosure about Product Quality[J].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81,24(3):461-483.

[4] Milgrom, P.Good News and Bad News:Representation Theorems and Applications[J].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1981,(12):380-391.

[5] Leftwich, R.Market Failure Fallacies and Accounting Information [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80,(2):193-211.

[6] Watts,R.,Zimmerman,J. Positive Accounting Theory:A Ten Year Perspective[J].The Accounting Review,1990,(1).

[7] Beaver,W. Financial Reporting: An Accounting Revolution[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82,(3).

[8] E TI EINHORN.The Nature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Mandatory and Voluntary Disclosures[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05,43(4).

[9] Jennifer, E.B. Recent Changes in Disclosure Regulation: Description and Evidence[J].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 2007,(13) :335-342.

[10] 友联时骏管理顾问.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释义[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11] Healy,P.M., Palipu,K.G.Information Asymmetry,Corporate Disclosure, and the Capital Markets: A Review of the Empirical Disclosure Literature[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01,(31):405-440.

[12] 上海证券交易所研究中心.中国公司治理报告(2008):透明度与信息披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13] 肖华.中国证券市场信息披露伦理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14] 高明华,等.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指数报告[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The System Design of Disclosure Committee

QIU Long-guang,LIU Bi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30, China)

Abstract:The current governance structure of listed companies in China is lack of the system of the information disclosure committee.Firstly the article has analyzed the causes of information disclosure; Secondly, From various angles the article has discussed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of the disclosure Commission to set, and presented the information disclosure Commission's preliminary system design concept.

信息披露制度范文第7篇

很多企业财务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不健全,由来已久,导致这样情况的原因是多样化的。具体来讲其缺陷和不足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会计信息的权威性丧失,难以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原则上来讲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企业财务会计信息披露的基本要求,很多情况下,在利益驱使下,企业往往会选择违规造假的方式去刻意的扩大经济业务数量误差,使得会计信息质量不断下降,失去权威性和公信力。其二,会计信息披露内容不健全,忽视了知识资本信息的披露。在企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知识资本的重要性慢慢展现出来。但是现阶段的会计信息披露将重点放在库存,机械设备等固定资产上,忽视了知识自办的披露,导致信息出现残缺。其三,信息披露的预见性很差,难以给予企业未来战略的制定提供依据。从本质上来讲,企业披露的财务会计信息不仅仅是过去的,也是未来的,在此基础上形成对于未来的预见,给予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依据。但是现实中的信息披露很少涉及到预见性的内容,难以发挥其作用。其四,缺乏社会意识,忽视了社会责任和社会贡献的披露。很多情况下,企业财务会计信息仅仅关注于企业自身的发展,忽视了社会责任和贡献,使得企业社会效益缺乏有效的界定材料。

二、如何完善企业财务会计信息披露制度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目前企业财务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存在的问题,去探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从而采取对应的措施去解决实际问题。详细来讲,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促进企业财务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

1.强化会计信息披露工作的管理和控制

财务会计信息的失真是由于市场主体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做出的错误判断,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企业财务会计信息披露工作监督体制的构建。一方面,积极发挥财务部门的监督作用,强化对于企业财务会计信息披露工作的管理和控制,对于出现信息作假的行为依法给予制裁;另外一方面,加强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立法工作,将其纳入到法律监督体系中去,保证营造良好的会计信息披露氛围,以确保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

2.注重财务会计信息内容的完整性

现阶段被纳入到财务报表中的会计信息还不够全面,尤其以无形资产来讲,仅仅涉及到专利权,著作权,特许权,版权,技术所有权,往往忽视了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起着重要作用的组织制度,人力资源管理,客户满意度等信息内容。使得财务会计信息披露存在不完善的问题。对此,我们应该积极立足实际情况,研究新情况,新特点,将新的会计信息纳入到财务会计信息披露体系中去。

3.关注财务会计信息披露的预见性

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大背景下,企业的投资者越来越多的想去了解企业的未来发展趋势。这就需要财务会计信息能够切实的体现出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也就是说我们应该积极将企业盈利预测,企业战略目标,企业发展规划,企业面对的潜在风险等内容纳入到信息披露体系中去,以实现财务会计信息披露的预见性。

4.加强对社会贡献的信息披露

从企业社会效益的角度来讲,企业财务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中应该涉及到社会贡献和社会责任的内容,这不仅仅有利于各种利益群体关系的处理,还将在此过程中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使得各主体形成合力,以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将增值表纳入到财务报告体系中去,以充分展现出企业的社会效益。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财务信息披露制度还存在很多缺陷和不足,我们应该正视这样的问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财务信息披露的内容将会越来越丰富,披露的形式将会越来越多,企业财务信息披露的制度将会不断完善。我们应该以发展的观点去看待企业财务信息披露制度,为其不断完善做出自己的贡献,这是保证企业不断发展的关键所在。我相信,企业财务信息披露制度将会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完善的。

信息披露制度范文第8篇

(一)表外业务信息披露不足

一切不归属商业银行资产负载表,但会对其经营管理活动产生较大影响的业务都统称为表外业务。一般来说,商业银行都会通过公允价值法统计表外业务涵括的资产与负债。但是,一旦遇到交易种类繁杂或市场不活跃的特殊时期,公允价值法不仅不能完全确保表外业务的公允性,还为部分商业银行伪造信息提供了帮助,不利于国家金融秩序的维护。不仅如此,大部分商业银行在披露会计信息时,往往只选择部分无关紧要的信息进行披露,这种不尽不详的信息披露行为难免让人对表外业务信息的真实性、安全性、有效性产生怀疑,不利于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二)监管部门监管手段实际操作性不强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为国家经济发展带来了生机,还为商业银行进行违规操作提供了技术支持,这无形间加剧了监管部门的执法难度,阻碍了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的公正性与透明性。当前会计信息监管部门的执法手段较为单一,已经难以对日益隐蔽的信息披露违法行为开展有效的监督管理工作,助长了不良的歪风邪气,使部分商业银行视国家法律于无物,变本加厉地进行违法犯罪活动,对继续维护国家金融市场的稳定埋下隐患。

(三)会计报表内容过于简单

不论是上市商业银行还是中小型城市商业银行,几乎都存在会计报表过于简单、仅仅流于形式、没有起到任何实质性作用的问题。当前我国大部门商业银行上报的会计信息披露报表内容都缺乏针对性,没有或少有银行真正就问题本身做出详细的分析,完全披露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甚至部分银行直接用会计政策的基本情况取代信息管理中的问题上报给监察部门,妄图蒙混过关。

二、造成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原因

(一)商业银行高层自身原因

管理层作为商业银行日常工作的决策者,对其发展进步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受到我国行政体制的影响,大部分商业银行的高层管理人员由国家直接委派到任。由于银行经营效果与委派人员自身利益并无直接关联,导致管理层对银行发展不尽心,过于注重个人利益的得失,不惜以牺牲国家利益为代价换取个人利益。不仅如此,管理层违法成本低也是制约商业银行会计披露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现行的法律制度不够严谨,为违法乱纪现象的产生提供了条件。监管部门没有相关的法律依据对信息披露不尽不详行为作出处罚,只能眼睁睁看着不法分子逍遥法外。由于违法成本过低,部分银行管理高层为了获取高额的利益,不惜孤注一掷,以小处罚换取大回报。

(二)商业银行内部监管不力

当前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功能不健全,缺乏必要的内部监管手段,甚至存在领导胁迫员工参与会计信息造假等违法乱纪行为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商业银行的正常经营秩序,为其长远健康发展埋下了隐患。

三、有效解决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方法

(一)加强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工作

1、建立更完备的法律法规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环节可供参考的国家法规仅仅只有2002年颁布的《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暂行办法》一条,难以起到确保广大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的完整性、全面性、有效性、针对性等要求。对此,国家应该尽快根据我国实际国情与信息披露现状,制定出更加完备的法律法规,以迎合时展的需求,进一步规约束商业银行的行为,为监管部门提供必要的执法依据,促进我国商业银行向更好更快方向发展。

2、引进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

我国的商业银行可以以巴塞尔委员会制定的《巴塞尔协定》中关于会计信息披露治理的相关规定与原则为依据,吸收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与实际情况,制定出兼具中国特色与实际操作性能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为进一步填补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漏洞打下坚实的基础。(二)不断更新监管手段,强化监管部门的执法力度

1、建立规范化的商业银行监管信息处理系统

在商业银行内部建立规范化的监管信息处理系统,能将搜集到的原始信息进行有效分类、整合,以获取最有用的信息内容,解决相关监管部门信息不灵通、接收信息渠道过窄等问题。不仅如此,商业银行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将监管信息处理系统细化分解为不同的子系统,并加强各个子系统间的联系,把信息编织成一张信息网,扩大信息的接收面积,为银行获取最全面可靠的会计信息做好铺垫工作。2、加强监管部门的监督管理力度相关监管部门要不断加大监督管理力度,严厉打击破坏金融秩序、造假乱纪的行为,提高违法成本,实实在在地落实信息披露工作,不让其流于形式,进一步维护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环节的真实性、全面性、针对性,最大程度上保障信息披露的质量。

3、从实际出发,及时更新金融监管理念

在进行商业银行监管工作时,要坚持适度原则,任何忽视监管工作与过度重视监管工作的行为都不利于商业银行的稳定健康发展,甚至还可能对其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失。

4、加强商业银行自身监管力度

除了国家的监管外,商业银行也要不断加强内部监管工作,扩充监事会的成员、优化其结构,充分发挥监事会的监督管理作用,不断提高监管人员的专业素养与职业道德,最大程度上确保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的准确性、有效性。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商业银行最为维护国家金融秩序的关键环节,需要通过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发现自身发展的不足之处,及时分析更正,使会计信息更加公开透明,帮助其有效规避风险,实现健康稳定的发展目标。由于当前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商业银行内部监督、管理水平较落后,我国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中仍存在表外业务信息披露不足、监管部门监管手段实际操作性不强、会计报表内容过于简单、披露制度过于分散等问题。国家要想进一步稳定金融市场秩序,就必须要完善商业银行会计信息制度中的不足之处,建立更完备的法律法规,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不断更新监管手段,强化监管部门的执法力度。

信息披露制度范文第9篇

信息披露制度最早起源于英国。但是,当今世界信息披露制度最完善、最成熟的立法在美国。它关于信息披露的要求最初源于1911年堪萨斯州的《蓝天法》(Blue Sky Law)。1929年华尔街证券市场的大阵痛,以及阵痛前的非法投机、欺诈与操纵行为,促使了美国联邦政府1933年的《证券法》和1934年的《证券交易法》的颁布。在1933年的《证券法》中美国首次规定实行财务公开制度,这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信息披露制度。

1998年12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经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自1999年7月1日起施行。这是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大事,是中国证券市场法制建设的重要里程碑。如今,我国的信息披露制度日益完善并逐步形成体系化。现行的涉及信息披露的法律法规及规则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股票上市规则》以及各类关于信息披露的具体通知及要求等。

一、信息披露的监管与规范

从世界范围来看,信息披露需要从宏观上有专门的机构进行监督和管理,并从法规方面予以规范,我国也不例外。

1992年10月,为了适应我国证券管理的需要,国务院证券委员会成立,简称国务院证券委,同时还成立了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证监会。证券委负责全国证券市场的宏观管理,后者则是其执行机构。目前,证监会所颁布的“准则”或“细则”均已成为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必须遵循的官方文件。另外,我国各地的一些证券交易所还因市场管理地具体需要,补充规定了信息披露的具体内容。最后,在信息披露的监管体制中,注册会计师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信息披露的内容

信息披露是指凡影响股东、债权人或潜在投资者等对公司的目前和将来作出理性判断的,进而影响其决策行为的信息都应公布于众,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披露的对象

对于一个公开发行股票的公司来讲,其披露对象主要有债权人、股东、政府管理部门、潜在投资者、雇员和顾客等,这些对公司拥有或企图拥有直接的经济利益关系,且使用公司的财务会计信息进行评价和决策。

2.信息披露的原则

2.1可靠性。可靠性要求上市公司不论于何时、在何地、以何种方式披露信息,均应保证所披露的信息具有可靠性。

2.2相关性。相关性要求公司披露的信息在内容上不仅具有反馈的作用,而且还应具有预测的作用,帮助投资者通过对公司未来的理性判断,作出合理选择。

2.3重要性。重要性要求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应该对可能会引起公司股票市场价格产生较大影响的事项,作重点报道。

2.4充分披露。充分披露要求公司披露的信息要让投资者能够了解公司的全貌,事件的实质,问题的处理结果等。

3.信息披露的目的

信息披露最基本的目的是维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公众的基本利益,维护证券市场的良好秩序,落实公司管理人员所负的经营管理责任。

4.信息披露的内容

信息披露主要是通过资产负债表、收益表、现金流量表三张财务报表和标明作为财务报表一部分附注、其他报表和说明材料。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内容应包括数量性数据,非数量性信息。

4.1数量性数据的披露

一般认为,公司披露的会计信息除应重点提供历史和现在情况的信息,让投资者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对公司的未来作出自己的判断外,还应提供尽可能多的预测信息,这样会对投资者的投资决策给予很大的帮助。

4.2非数量性信息的披露

非数量性信息对于投资者和债权人的重要性和相关性,主要取决于决策上对他们的需要程度,因此非数量性信息仅对决策者有用才是相关的,也即应在信息披露时予以揭示。比如会计政策变更的披露,应在编报财务报告时,说明所采用的原则、规则和程序及对本期有重要影响或对以后各期可能有重要影响的会计政策变更,应予以说明并表明理由,如果政策变更的影响重大,应说明变更所带来的影响并列出其数额。

三、我国信息披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信息披露不真实

近年来,虽然监管机构已愈来愈重视上市公司披露信息的真实性,不断制定、完善相应法规,并加大了监管和处罚的力度,但一些上市公司为了满足上市要求,蓄意歪曲或不愿披露详细、真实的信息,提供虚假伪造的信息,或者虚报利润,或者对公司内部一些重大事项应予公布而没公布,或公开的信息不全面、不规范。

2.信息披露不充分

即对其应披露的信息不做全面的披露,对有利于公司的信息过量披露,而对于不利于公司的信息则三缄其口,采取避重就轻的手法,故意夸大部分事实,误导投资者,而通常被隐瞒的部分却大多是与公司发展有重大关系的,有的公司甚至对一些重大事件不予披露。

3.信息披露不及时

信息披露不及时是指上市公司对其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能对上市公司股票的市场价格产生较大影响的信息没有在规定的期限内披露。在证券市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能否及时,直接关系到众多投资者的利益,而信息披露一旦不及时,则可能为内幕人员利用时间差进行内幕交易、牟取暴利或及时避险提供了条件,这对于普通的中小投资者而言,无疑是极不公平、不公正的。

4.信息披露不主动

上市公司把信息披露看成是一种累赘和额外的负担,而不是一种应承担的义务和股东享有的权利,并没有主动披露信息的思想,使得披露流于形式,无法真正向信息使用者传递信息。

四、信息披露问题防范对策

1.完善信息披露监管制度

规范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必须有健全、完善的监管制度作保障。监管制度的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股票市场的稳定发展。目前,我国虽然也制定了相应的信息披露监管制度,但还不够完善,仍存在诸多漏洞和不足。《证券法》规定的原则性和可操作性差等问题严重影响着这部法律的实施效果,同时也影响着其他规范性文件作用的发挥。因此,应当加快完善《证券法》的相关规定,将法律中的“空白条款”尽量以规范的法的形式确定下来,使得《证券法》能够在法律层面上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搭建起一个相对完善的制度框架,这样不但有利于《证券法》的施行,而且也有利于其他层面相关规范性文件更好地发挥作用。

2.加大信息披露监管力度

目前,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先后制定并了《会计法》、《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企业会计准则》、《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披露细则》等数十项法规和制度。针对造假违规成本低的问题,应对那些敢于铤而走险的单位和个人加大处罚力度,对触犯法律的,要移送司法机关进行处理。

3.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监管

要整顿注册会计师、注册评估师和券商队伍,提高执业质量和道德水平。通过有效的培训,着力提升他们的职业道德、风险意识及法律意识水平,促使其自觉遵守执业准则,保持审计的独立性。同时,建立起覆盖全国范围的注册会计师从业信用档案,将注册会计师的执业信用水平与其职业生涯相联系,使注册会计师及事务所在极高的造假成本面前望而却步。

4.改革公司内部治理结构

由于我国的上市公司在上市过程中改革的不彻底,在公司治理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要优化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改变“一股独大、关联交易、母公司挪用子公司资金现象”的现状。要严格按照《上市公司治理准则》规范控股股东的行为,完善董事会的工作程序,加强董事会对经理层的监督,发挥独立董事的制约作用。

参考文献:

[1]党慕君.《浅议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02.

[2]叶哲斌.《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06.

[3]崔凌昊.李嵩.《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造假的原因及防范措施》.《理论学习》,2011.08.

[4]张慧蓉.《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反思》.《理论学习》,2011.08.

[5]刘现肖.《集团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问题简析》.《资本市场》,2011.07.

[6]姜铮莉.《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法制与社会》2010.10 (下).

信息披露制度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完善制度

一、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1. 披露的内容不完整,格式不规范。最为显著的是年度报告不规范,格式不符合要求。如有的公司不披露改聘会计师事务所这一重大事项。有的上市公司混淆年度报告和年度报告摘要,并错误地认为年度报告是对付证监会,年度报告摘要是对付证券交易所的。年度报告摘要是根据我国国情扩大信息披露范围的一种传播形式,它无法替代年度报告。

2. 会计制度的差异。我国会计制度和国际通行的会计惯例无论在公开提示财务信息方面,还是在合并报表的处理方面,都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别.各股份公司对同一问题的处理往往不尽一致。例如,同一行业的上市公司在招股说明书,年度报表的内容、程序、格式、时间和编制方式上往往相差甚远。

3.信息披露不真实。信息披露不真实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公司管理当局出于经营管理上的特殊目的,蓄意歪曲或不愿意披露详细、真实的信息。 (2)注册会计师出于自身眼前的既得利益,有违“客观、公正、独立”的原则,为公司出谋划策,出具虚假报告。(3)对比基础不统一,如在年度报告中,某一年份用含税数据,另一年份用不含税数据,从而误导公众。(4)应用不恰当的会计方法导致财务信意不能如实反映事实真相。

4.信息披露缺乏及时性。《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实施细则》规定,中期报告于每个会计年度前6个月结束后的两个月编制完成并披露,年报于每个会计年度结束后的四个月内编制并披露。这样长的时间间隔,使所披露信息失去时效性,也助长一些小道消息的滋长蔓延。且据中国证监会的统计表明,截止到1999年4月30日,向证监会按期报送上年度报告的上市公司,仅占应报告公司数的22.5%。经多次替促6月底仍有7家上市公司未履行报告义务。

二、政府和企业完善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理论基础

1.帕累托法则。西方经济学家帕累托对收人和分配进行广泛统计研究后得出一项法则;政府管制可以使社会产出接近社会最佳量,从而改善社会福利。当前,市场意义上的会计披露制度存在着市场失灵,由会计信息披露而导致的资源配置并非最佳各经济主体之间由于信息不对称情况的普遍存在,导致信息披露造成的经济利益不公平的状况也普遍存在。因此,就需要政府对信息披露制度进行一定程度的完善和管制。

2.公共产品理论的支持。公共产品能够提供社会福利,其最显著的特征是能够为个体社会成员消费或使用,并且公共产品不会因为某个人的消费而影响或减少其他人的消费机会。公开披露的会计信息可以在不同人之间免费传递,每个人都能消费信息的内容,因而公开披露的会计信息常常被假定为一种公共产品。对于公共产品。通常由政府提供或由政府实施管制和保护,会计信息的披露基本上采取了政府监督和管制、行业自律的方式。

3.委托理论。财产所有者和经营管理者之间是一种委托关系,双方都有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要求和理、所有者所追求的目标在于投资报酬最大化,而经营管理人员则有着更为广泛的经济和心理需求,两者之间的目标并不完全一致,存在着一定的冲突。单靠内在的自发的因素是难以持久稳定委托关系的。因此,问题的解决还要借助于完善对信息披露制度并加以的管制,以约束和监管经营管理者对于公司信息的披露和诠释。

4.信息披露的垄断性。对会计信息而言,也可以借鉴公共事业的做法,采取强制披露、严格管制的措施,这是一种相对有效的方法,因为让每个人都去购买同一信息,将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同时,强制披露的成本是比较低的,绝大多数的会计信息是公司内部会计系统的直接产品。相对通过个人契约的形式获得信息来说,强制披露大大地节约了投资者的成本;再者,强制披露、严格管制也可以制止由于信息披露的垄断性而带来的会计信息质量低劣乃至失真的现实弊端。

三、对完善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建议

1.提高管理者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认识。上市公司通过组织培训学习,使管理者提高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认识。让管理者意识到,对上市公司来讲,披露内部控制信息并非必然会增加企业的负担,反而是强化自身管理的重大举措。首先,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加强内部控制,能促使股东和其它投资者更好的知晓公司的财务情况和管理情况。其次,可利用内部控制提高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

2.完善内部控制有关法规制度。我国需要权威又统一的内部控制和信息披露标准。第一步要使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一些规定变为法律,进一步补充《会计法》、《公司法》的相应章节中,认真学习美国模式,设立独立的法案。然后要学习美国经验,开启证券市场的民事赔偿制度,结合我国证券市场的特点,严厉打击未按规定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行为,提高信息披露的违规成本。最后,由中国证监会统一施行和督促《内控指引》。

3.完善公司治理机制。由监事会、董事会、经理人员和股东四方面组成的控制和管理系统叫做内部监控机制。上市公司的各组织机构需各负其责。上市公司还需设立特定的内部控制审核委员会,对内部控制机制和执行工作负责等。各个年度末,董事会开出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后,经监事会审核,且对外披露后,由董事会承担内部控制评估报告的责任。只有完备的具备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时,才可能设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有效地发挥实现内部控制的目标。

4.加大对内控信息披露的监管力度。对上市公司报告虚假信息、隐瞒内部控制缺陷或不报告内部控制信息的情况,必须严厉处罚。要认真确定各种违规活动需采用的司法步骤,增强对政权民事责任的规定,实行重大的民事赔偿制度。

参考文献:

[1]于文: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12)

[2]陈莹 李歆:浅议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J].东方企业文化,2010,(1)

[3]池国华 朱俊卿: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现状研究与改进建议[J].科学决策,2009,(12)

上一篇:宣传文化论文范文 下一篇:戏曲艺术教育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