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艺术教育范文

时间:2023-02-26 19:32:33

戏曲艺术教育

戏曲艺术教育范文第1篇

一、戏曲艺术教育对振奋民族精神起着重要作用

戏曲是我国传统的戏剧形式。中国的戏曲艺术在世界艺坛独树一帜,是融表演、演唱为一体且运用多种艺术手段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艺术,是综合各种艺术成分浑然一体的。唱、念、做、打是戏曲的突出特点,行腔转调、发音吐字,都有一定规矩和要求,而做工的手、眼、身、法、步,都要经过专门的严格训练,念白的韵白和口白均要有音乐性,武打要干净利落、稳妥准确、轻捷灵便。其表现手段的程式要求更是严格,唱、念、做、打和音乐伴奏以及服装、化妆、布景、道具等都有一定格式。它集中国各民族文化之大成,是经过无数艺术家继往开来不断创新积累的结晶,是博大精深的艺术体系。戏曲文化的发展史体现了中国民族艺术文化发展过程。所以,高校艺术教育开设戏曲艺术课,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民族民间艺术的认识,进一步了解民族民间艺术事业的发展,而且能促进学生学国传统艺术文化的积极性。

目前高校大多数学生喜欢流行歌曲、摇滚乐等,有些对西方音乐也颇有兴趣,然而对中国音乐却提不起兴趣特别是对我国戏曲艺术知之更少。不知道“徽班进京”、“四大名旦”、“四大须生”是什么,对千百年传唱不衰的戏曲剧目与代表人物、中国的戏剧创作大师缺乏了解。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人们对教育的认识也在提高,越来越认识到了发达国家所重视的通才教育的重要性。许多国家以立法或者国家计划的形式把戏曲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规范化,而我国这种现状与当前艺术教育的要求极不吻合,要改变这一状况,必须下大力气来抓。

戏曲走进高校艺术教育的课堂是艺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通过戏曲艺术教育,使学生认识、掌握戏曲艺术的特点和规律,扬长避短,发扬光大,使更多学生知道我们的国家是拥有丰富文化遗产的文明古国。在这些遗产中,戏曲则是独具风貌的重要艺术形式。要让学生知道,这里有令人拍案叫绝的表演,有长久传唱不衰的唱段,还有传播范围极广的民间传说。这些必将激起学生对中国戏曲文化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因此,为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对高校学生进行戏曲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二、戏曲艺术教育是培养学生鉴赏能力和才能的重要途径

在高校艺术教育中开展戏曲教育,对培养、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政府正积极推广素质教育,这既是为了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为了解决学生将来适应社会需要的问题。与潜移默化地提高人的修养的音乐、美术相比,戏曲对人不但有类似的潜在影响还能更直接的改善、提高人的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音乐、美术的学习和训练对非专业人士来说主要是提供一个基础,使之将来能进行个体的单项艺术欣赏和艺术活动,而戏曲是综合的艺术,是一种集服装、化妆、表演、舞蹈、歌唱、武术、杂技、布景、道具等诸多表演技能、技巧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唱、念、做、打,行行俱全;手、眼、身、法、步,都要经过严格训练;甩发、拍须、抬袖、台步等都有一定格规。高校学生通过学习戏曲艺术,可置身于戏曲艺术的熏陶之中,将使他们的艺术鉴赏力不断提高。那些脍炙人口、久唱不衰的著名曲目和唱段,不但把学生带入了优美的境界,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得以丰富和提高,拓宽了学生的视野,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戏曲艺术教育包括实践内容在内的戏曲课程比音乐、美术课程要复杂的多,学生要面临更大、更多的挑战。戏曲大都是从初级教育开始的,首先是了解、赏析。教师从戏曲的形成、发展、历史的沿续,从经典剧目、剧中人物、著名表演艺术家的生平等一般性知识人手,将学生逐渐引入戏曲艺术的欣赏之中。此后,可欣赏著名艺术家的有代表性的演唱与表演,进而发展到对戏曲艺术风格、表现形式、内容主题及典型人物的分析与鉴赏。同时要把赏析与学唱、学做结合起来。除课堂教学外,还可通过“视、听结合”这一重要的教学方法,以电教仪器所产生的效果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借助录像、录音、投影等电教媒体,引导学生步入欣赏戏曲艺术的门坎,引发其兴趣,使之在“视、听、想、说”、“抢答赛”、“演唱会”、“故事会”、“梨园拾零”、“梨园春”、“秦之声”等活动中,不断参与、竞争、学习,掌握全部学习内容。还可通过看演出、参观演出前的;隹备工作等形式,让学生直接接触戏曲表演艺术,化被动为主动。当学习进入较高层次的学习阶段之后,学生的鉴赏力将得以升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与喜好,选择一些易学、易唱、易做的剧目进行学唱与学做,使之循序渐进地步入不同角色和人物的学习之中,不断提高学生鉴赏能力,比如把越剧《十八相送》的梁山伯送祝英台这~著名段子搬进课堂,让学生体验他们从书房到长亭,走了十八里,一路上穿村、过桥、傍井台、进庙堂、眨眼之间场景数变,情感纠葛缠绵的情境。又如让学生体会京剧《秋江》中的老艄公和陈妙常所处秋江的风险和小船随波逐流的情景,都是用虚拟动作表现的手法特点,使学生深刻理解戏曲的真谛,提高学生的演绎能力。

青年学子们凭借其特有的创作激情和强烈的表现欲望使得戏曲在校园中的兴起及快速发展成为趋势,在多元化的发展形态下,此项工作不仅要在中小学进行普及,高校教育管理部门也应制定具体的改革措施,将戏曲引入学校艺术课程中来,要在高等学校中大力推广戏曲艺术。设计高校艺术教育课程时,应把戏曲艺术课设计为必修课,让戏曲作为高校艺术教育的主要学习科目,用音乐、舞蹈、美术、戏曲的功能共同支撑起高校艺术教育发展的整体。为了使素质教育能够真正得到全面推进,培养合格的戏曲师资已成为最为迫切的工作,一个合格的戏曲教师,不但能讲授史论课程,还要懂得戏曲实践的各个方面,能指导学生进行业余戏曲实践,使高校艺术教育培养的人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能够适应社会多种实际需求,改革因循守旧的教育方式,不断提高戏曲在高校艺术教育中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它在艺术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为国家培养高质量的合格人才。

论文关键词:戏曲艺术艺术教育中国文化史高校美术教育音乐教育世界文明中华民族

戏曲艺术教育范文第2篇

戏曲是我国传统的戏剧形式。中国的戏曲艺术在世界艺坛独树一帜,是融表演、演唱为一体且运用多种艺术手段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艺术,是综合各种艺术成分浑然一体的。唱、念、做、打是戏曲的突出特点,行腔转调、发音吐字,都有一定规矩和要求,而做工的手、眼、身、法、步,都要经过专门的严格训练,念白的韵白和口白均要有音乐性,武打要干净利落、稳妥准确、轻捷灵便。其表现手段的程式要求更是严格,唱、念、做、打和音乐伴奏以及服装、化妆、布景、道具等都有一定格式。它集中国各民族文化之大成,是经过无数艺术家继往开来不断创新积累的结晶,是博大精深的艺术体系。戏曲文化的发展史体现了中国民族艺术文化发展过程。所以,高校艺术教育开设戏曲艺术课,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民族民间艺术的认识,进一步了解民族民间艺术事业的发展,而且能促进学生学国传统艺术文化的积极性。

目前高校大多数学生喜欢流行歌曲、摇滚乐等,有些对西方音乐也颇有兴趣,然而对中国音乐却提不起兴趣特别是对我国戏曲艺术知之更少。不知道“徽班进京”、“四大名旦”、“四大须生”是什么,对千百年传唱不衰的戏曲剧目与代表人物、中国的戏剧创作大师缺乏了解。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人们对教育的认识也在提高,越来越认识到了发达国家所重视的通才教育的重要性。许多国家以立法或者国家计划的形式把戏曲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规范化,而我国这种现状与当前艺术教育的要求极不吻合,要改变这一状况,必须下大力气来抓。

戏曲走进高校艺术教育的课堂是艺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通过戏曲艺术教育,使学生认识、掌握戏曲艺术的特点和规律,扬长避短,发扬光大,使更多学生知道我们的国家是拥有丰富文化遗产的文明古国。在这些遗产中,戏曲则是独具风貌的重要艺术形式。要让学生知道,这里有令人拍案叫绝的表演,有长久传唱不衰的唱段,还有传播范围极广的民间传说。这些必将激起学生对中国戏曲文化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因此,为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对高校学生进行戏曲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二、戏曲艺术教育是培养学生鉴赏能力和才能的重要途径

在高校艺术教育中开展戏曲教育,对培养、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政府正积极推广素质教育,这既是为了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为了解决学生将来适应社会需要的问题。与潜移默化地提高人的修养的音乐、美术相比,戏曲对人不但有类似的潜在影响还能更直接的改善、提高人的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音乐、美术的学习和训练对非专业人士来说主要是提供一个基础,使之将来能进行个体的单项艺术欣赏和艺术活动,而戏曲是综合的艺术,是一种集服装、化妆、表演、舞蹈、歌唱、武术、杂技、布景、道具等诸多表演技能、技巧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唱、念、做、打,行行俱全;手、眼、身、法、步,都要经过严格训练;甩发、拍须、抬袖、台步等都有一定格规。高校学生通过学习戏曲艺术,可置身于戏曲艺术的熏陶之中,将使他们的艺术鉴赏力不断提高。那些脍炙人口、久唱不衰的著名曲目和唱段,不但把学生带入了优美的境界,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得以丰富和提高,拓宽了学生的视野,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戏曲艺术教育包括实践内容在内的戏曲课程比音乐、美术课程要复杂的多,学生要面临更大、更多的挑战。戏曲大都是从初级教育开始的,首先是了解、赏析。教师从戏曲的形成、发展、历史的沿续,从经典剧目、剧中人物、著名表演艺术家的生平等一般性知识人手,将学生逐渐引入戏曲艺术的欣赏之中。此后,可欣赏著名艺术家的有代表性的演唱与表演,进而发展到对戏曲艺术风格、表现形式、内容主题及典型人物的分析与鉴赏。同时要把赏析与学唱、学做结合起来。除课堂教学外,还可通过“视、听结合”这一重要的教学方法,以电教仪器所产生的效果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借助录像、录音、投影等电教媒体,引导学生步入欣赏戏曲艺术的门坎,引发其兴趣,使之在“视、听、想、说”、“抢答赛”、“演唱会”、“故事会”、“梨园拾零”、“梨园春”、“秦之声”等活动中,不断参与、竞争、学习,掌握全部学习内容。还可通过看演出、参观演出前的;隹备工作等形式,让学生直接接触戏曲表演艺术,化被动为主动。当学习进入较高层次的学习阶段之后,学生的鉴赏力将得以升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与喜好,选择一些易学、易唱、易做的剧目进行学唱与学做,使之循序渐进地步入不同角色和人物的学习之中,不断提高学生鉴赏能力,比如把越剧《十八相送》的梁山伯送祝英台这~著名段子搬进课堂,让学生体验他们从书房到长亭,走了十八里,一路上穿村、过桥、傍井台、进庙堂、眨眼之间场景数变,情感纠葛缠绵的情境。又如让学生体会京剧《秋江》中的老艄公和陈妙常所处秋江的风险和小船随波逐流的情景,都是用虚拟动作表现的手法特点,使学生深刻理解戏曲的真谛,提高学生的演绎能力。

戏曲艺术教育范文第3篇

一、实施戏曲艺术教育是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渠道

中国的戏曲艺术在世界艺坛中独树一帜,是融表演、演唱为一体,并以唱、念、做、打的综合性表演为基本形式的独特艺术门类;是集中国各民族音乐、文化之大成,经无数艺术家继往开来不断创新积累的结晶;它是一个博大精深的艺术体系,具有颇为丰富的各种表演手段。戏曲文化的发展史也体现了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发展过程。所以,提倡学校开设戏曲艺术课,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认识,进一步了解民族民间音乐发展,而且能促进学生学国传统的音乐文化。戏曲艺术含有丰富生动的历史知识,因此,对戏曲艺术的学习和欣赏,有助于学生历史知识的丰富,有助于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纵观当前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出现了歌唱性乐曲教学的单一局面,课堂上常见的是中外名曲,我国民族特有的艺术形式,诸如戏曲、曲艺所见甚少。有些学生对西方音乐卓有兴趣,对贝多芬,施特劳斯,柴可夫斯基了解掌握较多,而对中国音乐杰作知之不多。尤其对我国戏曲艺术知之甚少。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徽班进京,什么是四大名旦、四大须生。对千百年传唱不衰的戏曲剧目与代表人物知之甚微;对中国自己的戏剧创作大师象关汉卿、汤显祖、王实甫、田汉、夏衍等知之甚少;对古往今来著名的戏曲剧作《西厢记》、《窦娥冤》、《桃花扇》、《白蛇传》、《红灯记》、《白毛女》、《沙家浜》缺乏了解。这种现状与当前我国音乐素质教育极不吻合,要打破这一僵局,必须作出极大的努力。

实践证明:艺术形式与艺术追求和思想意识与精神风貌密切相关。不同的形式与追求其结果不尽相同。时下,从中小学音乐教育找到与戏曲艺术结合的切入点异常重要。通过戏曲艺术教学,使更多学生知道我们的国家是拥有丰富文化遗产的文明古国,在这些遗产中戏曲则是独具风貌的重要艺术形式。这里有令人拍案叫绝的表演,有长久传唱不衰的乐曲,还有传播范围极广的民间传说。这些必将激起中小学生对中国戏曲文化的追求与兴趣,激发他们的民族信心与自豪感。因此,为弘扬民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对中小学生进行戏曲艺术教育是音乐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

二、实施戏曲艺术教育是培养学生鉴赏能力和演唱才能的重要途径

实践证明在中小学校开设音乐戏曲,对培养、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戏曲是一种集服装、化妆、表演、舞蹈、歌唱、术、杂技等诸多表演技能和技巧于一体的综合艺术,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唱念做打行行俱全,中小学生通过初学可置身于戏曲艺术熏陶之中,将使他们的艺术鉴赏力不断提高。那些脍炙人口、久唱不衰的著名曲目和唱段,如“花木兰”、“表花名”、“小放牛”、“:小姑贤”、“小女婿”,以及“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穿林海跨雪原”等,不但把学生带入了优美的境界,同时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的艺术鉴赏力也得以丰富和提高。

戏曲艺术教育的初级阶段是了解和赏析的阶段。教师从戏曲的形成、发展、历史的沿革出发,试从经典剧目、剧中人物、著名表演艺术家的生平等一般性知识入手,将学生逐渐引入戏曲艺术的欣赏之中。由欣赏著名艺术家,如梅兰芳、马连良、尚长荣、叶少兰等有代表性的演唱与表演,进而发展到对戏曲艺术风格、表现形式、内容主题及典型人物的分析与鉴赏。

要把赏析与学唱、学做结合起来。除课堂教学外,还可通过看录相、听录音、看演出、参观演出前的准备工作等形式,让学生直接接触戏曲表演艺术实际。通过真真切切的看和明明白白的听,化被动为主动,很快进入学唱阶段和学习表演阶段。只有进入这样阶段,学生的鉴赏力才能得以升华。这一阶段要努力开发学生内在的表演才能。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与喜好,选择一些易学、易唱、易做的剧目进行学唱与学做,使之循序渐进地步入不同角色和人物的学习之中。象京剧《沙家浜》,“智斗”一场,评剧《花为媒》,表花名一折都可根据不同角色,使学生积极参与进来,一改传统单一教学模式为全方位音乐教学模式。三、实施戏曲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种体现

素质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教会学生做人,做什么人和怎样做人。因此,在戏曲艺术教学中有一点不可忽视,即革命传统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这主要体现在现代戏曲中,特别是象杨子荣、郭建光、李铁梅等典型的艺术形象,通过学生传唱,振奋他们的精神斗志。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是普通政治课所不能替代的。

当然,传统戏也同样具有德育功能。如歌颂民族英雄主义、杰出爱国将领、仁人志士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剧目有:《岳母刺字》、《苏武牧羊》、《杨门女将》、《穆桂英挂帅》、《红灯照》、《秋瑾》等;体现正义、惩恶扶善、舍已救人精神的剧目有京剧《赵氏孤儿》、《除三害》、《铡美案》、《赤桑镇》等;取材于历史名著和历史故事的剧目有《打渔杀家》、《将相和》、《霸王别姬》、《打龙袍》、《二进宫》等;其他剧种、曲艺等也是同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好戏,如评剧《井台会》、《打金枝》、《茶瓶计》、《三节烈》等戏曲教育都丰富充实了音乐艺术教育,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促进了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力的提高,对学生全面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因此,在中小学校中普及和推广戏曲教育既是继承与学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实际需要。

四、实施戏曲艺术教育的建议

在认清对中小学生音乐课和课外活动进行戏曲知识学习与演唱教育的重要性同时,更应抓紧实验操作。在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面上调查,摸清底数,选择确立好试点校、试点班。由点带面,让典型带动一般,先进行普及戏曲基本知识的工作,然后步入实际课教学。

2、欣赏与演唱要同步进行。学生在欣赏戏曲时教师要注重剧情人物介绍,并渗透思想内容,让学生先激起对剧中正面人物的热爱;然后,让京胡、手风琴、录音机交错进行伴奏,重点对有影响的生旦净优秀唱段进行教唱与练唱,以至排练20分钟左右的小折子戏等。

戏曲艺术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戏曲教育;师范教育;戏曲艺术

中图分类号:J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09)11-0165-01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民族文化多彩纷呈,历史悠久;不同地区的文化艺术形式与亦独具风彩。然而,在众多的文化种类中,作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艺术代表的戏曲艺术更绚丽多姿。据统计,中国有戏曲剧种300余种。古今名人、名曲、名段和剧目在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以梅兰芳为代表的梅兰芳舞台艺术体系更是傲立世界三大舞台表演艺术体系之首。然而,由于种种观念的影响,在一些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忽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戏曲知识的传播和戏曲音乐的渗透。大学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戏曲知识的传播和戏曲音乐的渗透也是不够的。总书记多次号召振兴京剧事业,这是发挥戏曲艺术教育功能,为提高民族素质服务的重要举措。

一、实施戏曲艺术教育是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渠道

戏曲文化的发展史也体现了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发展过程。所以,提倡学校开设戏曲艺术课,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认识,进一步了解民族民间音乐发展,而且能促进学生学国传统的音乐文化。戏曲艺术含有丰富生动的历史知识,因此,对戏曲艺术的学习和欣赏,有助于学生历史知识的丰富,有助于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纵观当前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出现了歌唱性乐曲教学的单一局面,课堂上常见的是中外名曲,我国民族特有的艺术形式,诸如戏曲、曲艺所见甚少。有些学生对西方音乐卓有兴趣,对贝多芬,施特劳斯,柴可夫斯基了解掌握较多,而对中国音乐杰作知之不多。尤其对我国戏曲艺术知之甚少。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徽班进京,什么是四大名旦、四大须生。对千百年传唱不衰的戏曲剧目与代表人物知之甚微;对中国自己的戏剧创作大师象关汉卿、汤显祖、王实甫、田汉、夏衍等知之甚少;对古往今来著名的戏曲剧作《西厢记》、《窦娥冤》、《桃花扇》、《白蛇传》、《红灯记》、《白毛女》、《沙家浜》缺乏了解。这种现状与当前我国音乐素质教育极不吻合,要打破这一僵局,必须作出极大的努力。

实践证明:戏曲艺术自古以来就是歌颂中华美德,贬义人间丑恶为主。戏曲艺术形式与艺术追求和思想意识与精神风貌密切相关。不同的形式与追求其结果不尽相同。时下,从中小学音乐教育找到与戏曲艺术结合的切入点异常重要。通过戏曲艺术教学,使更多学生知道我们的国家是拥有丰富文化遗产的文明古国,在这些遗产中戏曲则是独具风貌的重要艺术形式。这里有令人拍案叫绝的表演,有长久传唱不衰的乐曲,还有传播范围极广的民间传说。这些必将激起中小学生对中国戏曲文化的追求与兴趣,激发他们的民族信心与自豪感。因此,为弘扬民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对中小学生进行戏曲艺术教育是音乐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

二、实施戏曲艺术教育是培养学生鉴赏能力和演唱才能的重要途径

实践证明在中小学校开设音乐戏曲,对培养、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戏曲是一种集服装、化妆、表演、舞蹈、歌唱、术、杂技等诸多表演技能和技巧于一体的综合艺术,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唱念做打行行俱全,中小学生通过初学可置身于戏曲艺术熏陶之中,将使他们的艺术鉴赏力不断提高。那些脍炙人口、久唱不衰的著名曲目和唱段,如“花木兰”、“表花名”、“小放牛”、“:小姑贤”、“小女婿”,以及“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穿林海跨雪原”等,不但把学生带入了优美的境界,同时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的艺术鉴赏力也得以丰富和提高。

三、实施戏曲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种体现

素质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教会学生做人,做什么人和怎样做人。因此,在戏曲艺术教学中有一点不可忽视,即革命传统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这主要体现在现代戏曲中,特别是象杨子荣、郭建光、李铁梅等典型的艺术形象,通过学生传唱,振奋他们的精神斗志。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是普通政治课所不能替代的。当然,传统戏也同样具有德育功能。如歌颂民族英雄主义、杰出爱国将领、仁人志士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剧目有:《岳母刺字》、《苏武牧羊》、《杨门女将》、《穆桂英挂帅》、《红灯照》、《秋瑾》等;体现正义、惩恶扶善、舍已救人精神的剧目有京剧《赵氏孤儿》、《除三害》、《铡美案》、《赤桑镇》等。因此,在中小学校中普及和推广戏曲教育既是继承与学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实际需要。

四、实施戏曲艺术教育的建议

(一)面上调查,摸清底数,选择确立好试点校、试点班。由点带面,让典型带动一般,先进行普及戏曲基本知识的工作,然后步入实际课教学。

(二)欣赏与演唱要同步进行。学生在欣赏戏曲时教师要注重剧情人物介绍,并渗透思想内容,让学生先激起对剧中正面人物的热爱;然后,让京胡、手风琴、录音机交错进行伴奏,重点对有影响的生旦净优秀唱段进行教唱与练唱,以至排练20分钟左右的小折子戏等。

戏曲艺术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民族艺术;戏曲;教育模式;艺术教育;普及;发展;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J802.3文献标识码:A

Study on the Xiqu Opera Spreading and Educating Mode in the New Era

LI Dong-yin

(School of Music and Film & TV,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7)

作为民族文化精魂的中国戏曲艺术,有它发源时期的艰辛,发祥时期的辉煌和发展时期的困惑,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将这份世界瑰宝传承下去,为它注入更旺盛的生命力,就要在继承、发展和开拓三个方面进行理论辨析,研究戏曲艺术的原有的生存状态、发展现状和开拓前景,从继承式教育这个角度研究中国戏曲艺术的特有品质,从发展教育的角度分析戏曲繁荣时期的多种可为元素,从开拓的角度探讨戏曲发展的多维空间。并强调教学剧目选材、戏曲表演的创新舞台呈现和观众的戏剧接受的“三维互动”,不仅要提倡通过现代媒介促使戏曲艺术的广泛普及,更重要的是要戏曲艺术教育的前期铺垫,这是戏曲艺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戏曲艺术教育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戏剧艺术是一个民族、国家、群体精神生活和文化形式的最生动最直接的呈现形式。它在文本立意上是对社会主流意识的径直表达及所谓的“高台教化”,在舞台呈现上具有写意特征,有人称之为“表意主义戏剧”,在审美特征上具有雅俗共赏的特点,在“戏剧接受”上适于城市市民及乡村农民的审美视野。对于戏剧这种综合化艺术的界定有很多的说法,但无论我们说它是“以歌舞演故事”,或是“由人物扮演角色当众展示故事情节”或是“以拟身代言为主要手段的装扮艺术”,其最初的源头都是人类远古时期融生产、宗教、艺术、游戏于一体的,以模仿狩猎或战争为主要内容的巫术活动;而它的成熟或说是“完形”通常要等到一个民族进入文明时代后。

近代以来,人们通常用“戏曲”一词来指称中国特别是汉族固有的传统戏剧。中国戏曲、古希腊戏剧、印度的梵剧被并称为世界最古老的三大剧种,而后两者已经成为历史的遗迹,只有中国的戏曲艺术还在维持着它一脉相承的文化血缘和艺术传统,它具有写意性是将生活进行高度的凝练,它具有程式性是将生活进行提炼创造出的完美的表达形式,它具有通俗性是将生活的原生态及地域文化融汇成独特的艺术品格。并在继承与发展的轨迹上延展开拓它的戏剧精神,使之这个古老又年轻的艺术依然活跃在中国现在的舞台上。因此,所谓“中国戏曲”其实是一个容共时与历时两种形态和多种所指于一体的复合名词。可见它包含内容的广泛,生命力的旺盛。戏曲既对应着现今依然活跃着的作为“国剧”的京剧艺术,还有各种地方戏曲。也包括着早已退出历史舞台的宋金杂剧、宋元南戏、元明杂剧和明清传奇。就其发展而言,中国戏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孕育创生,此后不断发展衍变的过程,我们大致可将这一历程简述为:创生(中国戏曲文化在创生阶段就有着多元化血统,它融合了歌舞杂耍、滑稽表演、说唱艺术于一体而形成了中国最早期的戏曲艺术)――到唐代的参军戏的初具规模――以“荆刘拜杀”为代表的南戏阶段――以“关马郑白”四大家为代表的元杂剧的勃兴阶段――文人士大夫的妙舞轻歌的明清传奇艺术的盛衰――地方戏的崛起和京剧艺术的闪亮登场。可以说它就像孕育生命一样,走出了自己的生活流程。中国戏曲的流迁衍变,始终根植于中国历史文化的传统之中。同时它也是特定历史形态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多种中国传统作用下的结果。中国戏曲综合化程度之高,构成要素之复杂,孕育时间之漫长及其生命力之顽强,在世界戏剧文化史中是绝无仅有的。

那么就其共时形态来说,中国戏曲是现今中国至少300种以上戏曲门类的总称。这些剧种的界定主要缘于地方语言、音乐曲调和流布的地区来划分的。如川剧、汉剧、秦腔、黄梅戏、越剧、粤剧等;也有因民族而划分的如傣剧、白剧等。可见无论是从历史的深度还是现时的广度而言,更或民族文化的积淀,它足可以担当起“国粹”的称号,足以引起中国艺术工作者的重视。

二、中国戏曲艺术教育的现状

当然我们首先承认任何一门艺术都有它的峰谷时期。戏曲艺术在宋元时期作为社会唯一的一门综合化的艺术形式被推崇,并主宰着社会的欣赏和创作群,的确有着非常辉煌的时期。但是今天面对多重艺术元素的介入和多种传播方式的冲击,戏曲已经不是唯一的艺术样式了,而且明显在表现内容和表现形式上有着和时代不太和谐的地方。所以常听到有人议论今天的戏曲已经是沉积层艺术了。

据笔者所了解,现在除了地方戏曲学校外,涉及到戏曲教育的也就只有中国戏曲学院和上海戏剧学院等为数不多的几家。就在这为数不多的几家中高校为了适应市场的发展和生源的问题也相继开设了影视文学,文化传播和影视导演学等系列的学科或方向,又进一步将戏曲艺术教育边缘化。在初级阶段的人才选拔和培养方面也没有注意到不同剧种的协调可持续性,有政策的倾向于京剧等大剧种的人才培养,而且在高等教育阶段教育教学人员缺乏甚至层次不高,给下一批地人才教育和培养带来了新的难题和局限。

2008年初天津发起了“京剧进校园”的活动,在部分小学校园里开展京剧的普及教育活动。这本让人非常振奋的开始很快就带来了众多的疑惑和难题,天津电视台的财经报道中显赫的打出了这样的标题“京剧进校园能走多久”。从中我们也的确看到了很多的问题,比如小学生的兴趣的耐久性、课程时间的安排、师资的来源,相关的高校教育中的戏曲艺术教育人员的培养问题接踵而来。

戏曲艺术的发展历程中有很多辉煌的时期,但今天的戏剧艺术是以什么样的姿态存在,它会以什么样的趋势继续走下去,谁能接手它继续传承下去,这是关系到戏曲这块瑰宝在今天这个年代怎样延续生命,怎样再创辉煌的重要问题。随着文化产业化主张的提出,使得我们很多的戏曲艺术工作者从靠政府吃饭的思想中醒悟过来。而且真正优秀的剧目,真正的生存途径必须是面对市场,面对观众的。这就形成了作者――作品――观众的三位一体的互动表现。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让戏剧有更好的发展,怎样通过文化产业的赢利而加大戏曲教育和文化事业的投入,怎样通过人才的培养来创造新一代的表演者和懂得欣赏的观众群,从而重新架构戏曲艺术在众多艺术样式中的地位和在国人心中的地位。这些相继出现的诸多问题摆在了每一位戏剧工作者和艺术教育者面前。不同的剧种在今天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状况,有的剧种随着时间和受众范围的缩小而渐渐萎缩甚至消亡;可是有的剧种不仅有了发展而且发展空间还相当广阔。这些现象是值得我们去研究和发现的重要方面,因此我们是否可以在戏曲人才的选拔,戏曲人才的培养以及加大初高等教育的综合素养的培养从而营造新一代的欣赏群中入手,从继承这个角度探讨戏曲艺术这一民族文化的根基和属性;从戏曲发展的角度切入研究其这一民族文化形式的内涵和诸多的戏剧元素;从戏曲的开拓上聚焦,研究这一文化艺术形式发展的文化积淀和它的内驱力。

三、戏曲艺术教育的拓展空间

从戏曲艺术形成的表演者、教学作品和观众的审美素养的三个主体性体现来看,我们认为哪个方面都少不了教育的立足先行。

1.戏曲知识的普及成为艺术素质培养的基础内容之一

很多人会想到或认为戏曲艺术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会是戏曲艺术教育的第一步,笔者却不这样认为。戏曲艺术人才的培养是需要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人们常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在这样长期且艰苦的过程中才能练就艺人的唱、念、做、打的好功夫。而这程式性恰恰是戏曲的精华所在。戏曲艺术是一种高度综合的艺术门类,而且秉承了中国艺术传统中的写意性、虚拟性和程式性的特点。而这些特点也绝不是一个十岁甚至更小的孩子能过理解和喜欢的内容。所以让孩子了解戏曲、喜欢戏曲、从而选择戏曲表演这是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在戏曲艺术教育的普及问题上,还应想到我们的教育要从兴趣入手。其实真正的戏曲艺术的熏陶和培养到也不一定要从成形的戏曲剧目或演出中获得。戏曲艺术既然是一门综合艺术,它所包含的元素就有很多,其中的每一个点都可能成为孩子们的钟爱。比如,天津市青少年活动中心2008年赴德国演出的节目名为《小花旦》,该节目是从京剧表演中得到启发,利用京歌、脸谱和服装、以及角色行当中的“花旦”和“武生”的结合,在德国深受小朋友的欢迎,引起了超前的反响。

可以说,让京剧进小学校园是非常难得的想法和好的尝试。但是戏曲以什么样的形式进校园是非常关键的,难道说让四岁的孩子唱《秦香莲》就是真戏曲,让孩子唱京歌就不是吗?难道让孩子学着小翻、旋子、圆场、水袖就是真戏曲,让孩子穿上可爱的戏装舞蹈就不是吗?难道说把脸谱画在脸上是真戏曲,画在纸上就不是吗?难道说只有戏校里的老师教出来的才是戏曲,我们的美术老师、舞蹈老师教出来的就不是戏曲?我看,利用戏曲艺术中的某些元素来调动孩子的兴趣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让孩子喜欢上戏曲,能接受戏曲艺术的表现形式是发展戏曲和继承戏曲艺术的第一步。

2.戏曲人才的选拔应重视综合素质的提高

在人才选拔的过程中还应注意到均衡不同剧种。中国的地方戏多达300多种,但在人才的选拔中非常明显的有所偏重,比如地方艺校在选拔学生的过程中会把条件较好的学生分到京剧等大剧种的班里。以至现在很多地方剧种发展不容乐观,这也是非常值得注意的一面。

在选拔的过程中也应注意到文化素养的基础,戏曲人才的选拔可以说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我们的戏曲教育是从孩童时代起的,练得是童子功,这种训练伴随着孩子的成长以至成熟。今天的戏曲艺术教育依然秉承着“师造化”的传统,按照老师的一招一式摹仿训练,所谓特色也各成宗派。而且在戏班学习的孩子历来对于文化课的重视程度不够关注,试想中国的戏曲艺术是在综合了多重技艺的基础上经过了几个世纪的研磨,集众多艺术元素和艺术家的心血一直顽强的走到了今天。是一块具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瑰宝,才以它夺目的色彩展示在世人面前。我们更应该为它不断的汲取营养,滋润成长。不能一味的取材而不丰富,把一份有内涵有意蕴的文化产品,变成机械的劳动和熟练功、架子活,那就是太可悲不过的事情了。

3.戏曲艺术教育方向要观注到专业技能和素质培养的双重领域

戏曲艺术人才的培养,和戏曲艺术教育是两回事。前者说的是专业人才培养,后者则是专业人才和兴趣人才的双重效应。

对于戏曲专业人才的培养,笔者认为是有难度的。首先,戏曲艺术教育大多都停留在中等教育阶段,大部分以艺校或艺校升格后的大专结尾,专门培养戏曲艺术人员的高等院校少之又少,这就形成了宝塔形模式。其次像中国戏曲学院这样的院校每年培养的大学生能到地方艺校作老师的又更少。大多数老师可以说是产自院团的高职称人员或艺校的毕业生,形成了圈里转的状态,对于学生的突破、创新与交流形成了很大的阻碍。再次,综合性大学办戏曲艺术教育也面临着诸多问题。生源紧缺:生源主要来自地方艺校,而地方艺校的优秀的毕业生都会选择专业培养院校;我们现在的戏曲团体还没有出现学历热的现象,大部分艺校毕业生毕业后直接进戏曲团体,没有就业和求学的压力和紧迫感,就业就又分散了一部分生源。其次地方艺校的学生由于长年的技术训练很难达到各省市规定的艺术类本科录取的分数线,又给不多的生源设置了一道障碍,能考上学的就更少了。生源少,投入大,久而久之办学就成了萎缩状态。甚至有的院校一想到这样的问题就对办戏曲艺术教育望而却步了。这些问题也都希望得到有关政策的关照和关注。才能让有志进修的戏曲人才顺利进入高等教育的环节。

但是戏曲艺术教育不仅仅限于专业教育,有很多成功的或良好的经验在各大院校开始尝试。比如,在文学类课程中开始中国戏曲史、戏曲唱词写作、戏曲舞台形态和导表演艺术体验这样的课程,让戏曲走入课程体系;在课程开始的过程中开始戏曲脸谱、戏曲身段、戏曲唱腔等课堂实训课,让艺术形式走进课堂,让高校学生和戏曲艺术零距离接触;组织学生进剧场现场观摩,真正体现戏曲艺术的综合化表演和全面的展示,体验剧场效果带来的巨大的震撼力;在高校社团文化中开展戏曲兴趣社团,并组织交流演出,培养新鲜感和实践参与的能力,让孩子走上舞台,变成为我的行为,增强主动性和荣耀感。这些对于戏曲艺术的普及教育都会起到巨大的推动力。

4.电视媒体等宣传形式的有效运用。

传统的人才选拔是通过求学的途径进行的,但随着多重媒体的介入我们近几年发现电视大赛不仅成为人们关注的喜闻乐见的演出形式,而且也间接的完成了人才选拔的结果。

由于大赛的演出实况是面向全社会的,所以它的公开、公平、公正的程度也为观众所信任。所以它很好的完成了艺术的普及、带动、测试、选拔的目的。在今天的电视栏目中有很多是关于戏曲艺术的擂台赛,有很多栏目非常受当地乃至全国观众的关注,如河南电视台的“梨园春擂台赛”。该栏目开办于1994年,1999年改版后得到很好的社会反响,尤其增加的擂台赛的环节大大提高了该栏目的收视率。经过了13年的磨砺很好的将戏曲艺术和电视传媒结合到了一起,收视率高达35.7%。当然河南豫剧在河南省有着较好群众基础的,在历史上出现过很多著名的河南豫剧表演艺术家如常香玉、马金凤等人,马老师现今虽然已经80多岁了但仍然活跃在戏曲舞台上。这些人对河南豫剧的推动作用极大。而河南省又是人口大省,开办擂台赛在生源上占有很大的优势。其实我们有很多栏目也都将自己的地域文化和观众的关切点结合到一起,走出了很好的发展道路,也为社会提供了共享、参与、选拔的途径和空间。像“擂台赛”这样的栏目,创作人员将专业表演和群众娱乐相结合;将栏目由一个展示的方式变成了互动的方式;让观众从台下走向舞台,从成人艺术变为大人和孩子的共享艺术。于是观众觉得艺术与他们越来越近,由崇拜、陌生变成欣赏、熟悉。观众不再觉得那是高不可攀的行为,就愿意积极动手参与,并展示给大家共同欣赏,并进一步促动自己再训练和学习。尤其令人惊喜的是一群少儿参加了擂台赛,这些戏曲的小精灵既有优美且略带稚嫩的嗓音,又能加入程式表演的俏美,还能极力表现出自己所理解的舞台人物的神韵,这使人们重新看到了戏曲振兴的希望。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业余演员走向了专业人士,很多素质和兴趣很高的人才被选拔,从事了戏曲艺术工作。这条展示、培养、选拔的途径越来越受到人们和专业人士的关注。这是一个实践―教育―再实践的有效平台。也是新媒体的有效运用。

戏曲艺术教育范文第6篇

一、戏曲艺术的在高校中德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一)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感知功能

德育教育是高校教书育人中一项重要的任务,加强对大学生的德育教育,高校需要从对大学生对道德最基础的认识和理解开始,由朦朦胧胧到清清楚楚,由感官认识到本质理解,戏曲艺术通过独具的艺术表现形式,用经过多少辈人积累下来的文化精华,贴近生活的感染力,吸引大学生观看。大学生观看戏曲艺术的过程中,通过感知分辨善、恶、美、丑,对中华民族传承已久的道德内涵有一个感性认识,对于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情,自己所做的一些行为能够分辨出正误来,对于生活中的道德操守有了正确的理解。

(二)陶冶大学生的道德情操

大学生道德情操不是大学生在课堂上经过教室的讲解就可以获得的,需要的是每个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去汲取和获得,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得到迅速提升和实现质的飞跃的,需要的是循序渐近的提升,不断积累而来。戏曲艺术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其蕴含的底蕴之深、其教育人的领域之广,作用及其重要。在高校通过戏曲艺术中惟妙惟肖、扣人心弦的表演激发大学生内心世界潜在的道德意识,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刻画来牵动大学生内心世界中辨忠奸、识真伪的道德意识,通过对大学生内心真真实实的震撼,陶冶大学生的道德情操。

(三)促进大学生摆正道德价值观

如今我国物质及精神领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网络的飞速发展让文化传播一日千里。大学生正处于道德家价值观念形成阶段,内心中道德观念是否正确,会影响到及后走上社会后乃其一生。在大学用戏曲艺术的感染力,通过艺术展示,让大学生懂得为人处世的礼节、善恶忠奸之常纲,如《岳母刺字》演绎岳飞精忠报国和岳母的博怀,《响九霄》把著名艺人田际云投身革命、献身艺术的高贵道德品质展现得淋漓尽致,让大学生观看后祛除内心中一些自私自利的意识,摆正自己道德观念,从为国家、为民族、为他人利益着想,识大体、顾大局摆正自己学习的目的,为今后融入社会,为国担重担、为民族担重任、为亲人担责任而努力读书。

(四)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承下去

戏曲艺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内涵丰富、源远流长,在诸多戏曲表演中爱国主义、厚德载物、舍己为人、逆境奋斗、诚实守信、孝心敬老等一个个故事的演绎和传承中影响着中华儿女,并付诸于行动,给国家和社会道德建设树立了积极向上的好榜样。对于大学生来讲戏曲艺术通过故事的演绎和悠久历史传承的展示,能够增强其内心的民族精神、爱国主义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戏曲艺术用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在大学生欣赏过程中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道德精粹植于内心世界中,潜移默化实现《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要求的“爱国守法、文明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将中国传统美德传承下去,为构建和谐社会付诸自己的力量。

二、发挥戏曲艺术的在高校中德育教育中重要作用的几点建议

(一)戏曲艺术进入课堂

将戏曲艺术引入德育教育的课堂,用其实质内涵教育大学生讲道德、追求真、善、美,摒弃假、恶、丑十分必要。戏曲艺术作为国粹,发挥其在德育教育中促动作用,需要国家和高校的重视,有目的结合德育教育将戏曲艺术引入课堂,通过对戏曲艺术基本知识的讲解以及对精品曲目的鉴赏,如《岳母刺字》、《苏武牧羊》、《秋瑾》、《铡刀下的红梅》、《小二黑结婚》等优秀剧目让大学生在了解戏曲艺术基础上通过鉴赏、评论不断提高自身思想道德水平。在鉴赏的基础上可以组织喜欢表演的同学根据历史故事写剧本或模仿表演,让大学生自进一步深入了解戏曲艺术的同时从自身实际切实体会道德实质所在,真正做到辨忠奸、识美丑。

(二)戏曲艺术融入校园

中国的德育教育很多时候停留在书本上,重视课堂上教育,很多时候忽视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一点一滴的事情在潜移默化中对大学生实施德育教育。随着大学生进入大学,高校教育肩负的使命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同时肩负着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神圣使命。德育教育是高校教育中的重要一环,不可或缺,做好德育教育工作,戏曲艺术可以发挥其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润物细无声”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在高校注重戏曲艺术的传播,通过建立社团,聘请戏曲名人、名家讲解、表演,激发大学生的欣赏、创作、表演的积极主动性。鼓励大学生多参与戏曲艺术欣赏、创作、表演,在参与中接受中国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戏曲艺术,接纳吸收其中道德精粹所在,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发挥出戏曲艺术在高校德育教育中应有的作用。

(三)高校与戏曲艺术表演团体实现对接

中国的戏曲艺术有着深刻的内涵,独具的民族特色和丰富的表演形式,赋予它独有的育人功能。在中国,戏曲艺术表演团体遍及祖国各地,不同地方的戏曲艺术表演团体都聚集着一大批优秀的戏曲艺术演员,他们传承中华民族戏曲艺术的精粹,为将民族瑰宝传承和发扬光大而付诸自己的心血。高校与戏曲艺术团体实现对接,将戏曲艺术表演团体请进校园让这些优秀的戏曲表演艺术家将民族的、优秀的东西展示给大学生,用一个个感人的故事陶冶大学生道德情操,触及心灵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戏曲艺术表演团体也需要改变观念,适应当今社会发展要求主动和高校对接,通过优惠或免票的形式吸引大学生观看戏曲艺术表演,同时和高校大学生中喜爱戏曲的同学结对子建立长久的联系,多沟通,多指导大学生戏迷怎样表演、化妆,体验戏曲表演中的乐趣和苦练基本功的艰辛,明白“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真正含义所在。在高校与戏曲艺术表演团体对接过程中,国家及地方政府可以从加强大学生德育教育和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等多角度出发,多支持、多鼓励,并从资金上对高校与戏曲艺术边演团体的对接大力支持,有条件的可以在高校中建立独具民族特色的戏曲博物馆,供大学生观摩探究。国家、高校、戏曲艺术表演团体共同努力下,创造条件为大学生具有深刻道德内涵的文艺作品,在欣赏和参与中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得到不断提高,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道德高尚、热爱国家、心系民生的好青年!

作者:周晏 单位:吉林工商学院

参考文献:

[1]魏亚.论戏曲文化艺术的推广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J].安徽农学通报,2007(1).

[2]熊伟.谈高校校园戏曲艺术欣赏与德育渗透[J].湖北社会科学,2004(3).

[3]孙伟、冯磊.论戏曲艺术与校园德育的交融[J].高校教育管理,2012(3).

[4]张庆年.高校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校园文化[J].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1).

戏曲艺术教育范文第7篇

(一)传承道德文化,提高道德认识

戏曲艺术用歌舞来演故事,以叙事的形式展现编者的表演意图。一部戏曲作品展现着一段历史时期的爱恨情仇,传达着一个时代的道德追求。这些都可以在戏曲艺术的点滴中捕捉到。如戏曲《千里走单骑》中,关羽重情重义、英武果敢、百折不挠的英雄形象为人拍手称快,千年不衰。这正是中华民族传统“忠义”道德观念的传承。同时,我国戏曲形式多样,对传统文化的阐释角度非常丰富,能够满足不同人群、不同层面的精神需求。通过戏曲艺术的熏陶,自然而然地形成人们的道德认同,提高了道德认知的效果。

(二)陶冶道德情操,引领道德文化

实现道德教育教化功能的关键就在于激发被教育者的道德情感。由于道德情感相对保守、隐晦,因此如何让被教育者产生道德“共鸣”是一个难题。戏曲艺术恰恰能够借助其形式多样的表演手段,精美绝伦的艺术造型,惟妙惟肖的表演程式,多角度的吸引观众,使受众在感受戏曲艺术魅力的同时,潜移默化地与剧中的人物形成道德情感认同,从而起到陶冶情操的作用。戏曲自古以来就被人们作为获取历史及社会知识的有效手段,因而,中国历来就有“观戏如读书”一说。在欣赏戏曲艺术的同时,我们可以由人物的装扮、言行、唱腔等对人物善恶定位做出基本判断。这种潜意识的思考,有助于我们树立自身的道德价值。如京剧《沙家浜》中,抗日群众代表阿庆嫂为革命事业奋勇奋战的事迹可歌可泣。在观看之余,会感受到主人公巨大的人格魅力,激发我们的斗志。

二、戏曲艺术道德教育功能的特点

美育与道德具有相互包容性,两者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戏曲艺术基于其特殊的历史积淀及艺术形式,在道德教育中展现着独特的魅力和功能。

(一)戏曲艺术道德教育的时效性

戏曲艺术作品本身就是艺术家对自身情感的宣泄。观众在欣赏戏曲艺术的同时,也借助艺术作品实现了自身情感的宣泄。因而,每一部优秀的戏曲艺术作品都是特定的人在特定时代下状态的外露。通过戏曲作品本身,我们能依稀看到作者内心的诉求和整个时代人们的心理需求。同一时代的领悟是连接作品与受众之间情感的钥匙。它能唤起人们道德情感的共鸣,使道德教育之花在不经意间得到滋养。

(二)戏曲艺术道德教育的生动性

柏拉图认为,艺术作品对受众的影响是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形成的。戏曲艺术善于通过创设故事环境、营造情感氛围来演绎生活,从而引起观众的情感认同。当我们欣赏完一部作品后,常常会不自觉地拷问良心,这种自觉的人生思考和情感的约束行为最能达到潜移默化的道德教化功能。我国的戏曲非常善于借助文学、音乐、表演、绘画、舞蹈等多种形式来触发人的认知系统。正是这种生动的道德教育情境,最大限度地激发了人们对于道德学习的积极性。

(三)戏曲艺术道德教育的形象性

常言道:戏里有,世上有。一部戏剧影响一代人的例子并不罕见。戏曲艺术中所运用的唱腔、舞蹈都作为最直观的艺术形式,通过最直接的方式触发人的视觉和听觉系统,达到认识和理解戏剧主题的目的,使人们在情感的体验中分清美丑,明辨是非。戏剧中人物的忠、奸、善、恶、美、丑都通过一个个故事展现出来。人物的形象非常突出,其吸引力不言而喻。正是戏剧艺术的这种特点,使得戏曲艺术道德教育更容易被受众所接受和喜爱。

三、戏曲艺术道德教育功能的实践途径

(一)构建高效人才培养机制

戏曲是以人为本的艺术创作劳动,因而人才是实现戏曲艺术道德教育功能的基础。我们要将人才培养作为戏曲艺术道德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常抓不懈。首先要有一批培育德艺双馨的戏曲艺术工作者,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创新理念,建设新型戏曲人才培养基地,依托艺术院校的优质教育资源,让德才兼备的新人不断补充道戏曲艺术工作的队伍中,不断强化戏曲艺术工作者道德素质水平。同时,还要培育一批具有良好艺术修养的道德教育工作者,改变传统说教式道德教育格局,积极探索道德教育的多种形式,不断提升将道德融于戏曲艺术的能力,以符合时代和现实的需求。

(二)建立戏曲艺术传承发展机制

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对戏曲艺术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想要更好的发挥其道德教育功能,还需要戏曲艺术本身不断传承与发展,并不断深入挖掘其道德教育资源。同时,要将传统戏曲艺术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纳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纲要,不断克服戏曲艺术传承与保护的问题,实现戏曲艺术的可持续发展,为道德教育提供源源不断的优质资源。

(三)加快转变戏曲艺术的发展模式

戏曲艺术的发展不仅要依靠其自身发展规律,还需要以市场为导向获取更强有力的资金支持。这就需要戏曲艺术紧随科技创新的脚步,不断加快产业化进程,不断的实现社会价值。我们应当准确把握市场运行规律,生产符合时展与群众需要的艺术产品,不断提高戏曲艺术的市场竞争力水平。同时,用科学的营销策略来保障戏曲艺术的市场化水平。笔者相信,通过戏曲艺术与市场经济的良性互动,一定能更好的发挥戏曲的社会价值。

四、结语

总之,戏曲艺术是一种服务大众的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因此,借助戏曲艺术发展这一有利时机,努力从源头上找到戏曲艺术与道德教育的契合之处至关重要,可以以此实现戏曲艺术“以美辅德”的特殊渗透功能。

戏曲艺术教育范文第8篇

一、戏曲艺术的在高校中德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一)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感知功能

德育教育是高校教书育人中一项重要的任务,加强对大学生的德育教育,高校需要从对大学生对道德最基础的认识和理解开始,由朦朦胧胧到清清楚楚,由感官认识到本质理解,戏曲艺术通过独具的艺术表现形式,用经过多少辈人积累下来的文化精华,贴近生活的感染力,吸引大学生观看。大学生观看戏曲艺术的过程中,通过感知分辨善、恶、美、丑,对中华民族传承已久的道德内涵有一个感性认识,对于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情,自己所做的一些行为能够分辨出正误来,对于生活中的道德操守有了正确的理解。

(二)陶冶大学生的道德情操

大学生道德情操不是大学生在课堂上经过教室的讲解就可以获得的,需要的是每个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去汲取和获得,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得到迅速提升和实现质的飞跃的,需要的是循序渐近的提升,不断积累而来。戏曲艺术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其蕴含的底蕴之深、其教育人的领域之广,作用及其重要。在高校通过戏曲艺术中惟妙惟肖、扣人心弦的表演激发大学生内心世界潜在的道德意识,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刻画来牵动大学生内心世界中辨忠奸、识真伪的道德意识,通过对大学生内心真真实实的震撼,陶冶大学生的道德情操。

(三)促进大学生摆正道德价值观

如今我国物质及精神领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网络的飞速发展让文化传播一日千里。大学生正处于道德家价值观念形成阶段,内心中道德观念是否正确,会影响到及后走上社会后乃其一生。在大学用戏曲艺术的感染力,通过艺术展示,让大学生懂得为人处世的礼节、善恶忠奸之常纲,如《岳母刺字》演绎岳飞精忠报国和岳母的博怀,《响九霄》把着名艺人田际云投身革命、献身艺术的高贵道德品质展现得淋漓尽致,让大学生观看后祛除内心中一些自私自利的意识,摆正自己道德观念,从为国家、为民族、为他人利益着想,识大体、顾大局摆正自己学习的目的,为今后融入社会,为国担重担、为民族担重任、为亲人担责任而努力读书。

(四)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承下去

戏曲艺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内涵丰富、源远流长,在诸多戏曲表演中爱国主义、厚德载物、舍己为人、逆境奋斗、诚实守信、孝心敬老等一个个故事的演绎和传承中影响着中华儿女,并付诸于行动,给国家和社会道德建设树立了积极向上的好榜样。对于大学生来讲戏曲艺术通过故事的演绎和悠久历史传承的展示,能够增强其内心的民族精神、爱国主义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戏曲艺术用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在大学生欣赏过程中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道德精粹植于内心世界中,潜移默化实现《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要求的“爱国守法、文明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将中国传统美德传承下去,为构建和谐社会付诸自己的力量。

二、发挥戏曲艺术的在高校中德育教育中重要作用的几点建议

(一)戏曲艺术进入课堂

将戏曲艺术引入德育教育的课堂,用其实质内涵教育大学生讲道德、追求真、善、美,摒弃假、恶、丑十分必要。戏曲艺术作为国粹,发挥其在德育教育中促动作用,需要国家和高校的重视,有目的结合德育教育将戏曲艺术引入课堂,通过对戏曲艺术基本知识的讲解以及对精品曲目的鉴赏,如《岳母刺字》、《苏武牧羊》、《秋瑾》、《铡刀下的红梅》、《小二黑结婚》等优秀剧目让大学生在了解戏曲艺术基础上通过鉴赏、评论不断提高自身思想道德水平。在鉴赏的基础上可以组织喜欢表演的同学根据历史故事写剧本或模仿表演,让大学生自进一步深入了解戏曲艺术的同时从自身实际切实体会道德实质所在,真正做到辨忠奸、识美丑。

(二)戏曲艺术融入校园

中国的德育教育很多时候停留在书本上,重视课堂上教育,很多时候忽视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一点一滴的事情在潜移默化中对大学生实施德育教育。随着大学生进入大学,高校教育肩负的使命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同时肩负着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神圣使命。德育教育是高校教育中的重要一环,不可或缺,做好德育教育工作,戏曲艺术可以发挥其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润物细无声”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在高校注重戏曲艺术的传播,通过建立社团,聘请戏曲名人、名家讲解、表演,激发大学生的欣赏、创作、表演的积极主动性。鼓励大学生多参与戏曲艺术欣赏、创作、表演,在参与中接受中国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戏曲艺术,接纳吸收其中道德精粹所在,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发挥出戏曲艺术在高校德育教育中应有的作用。

(三)高校与戏曲艺术表演团体实现对接

戏曲艺术教育范文第9篇

【关键词】戏曲重建;人文教育;普及化;艺术感知力

戏曲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承载着丰厚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思想。当今社会愈来愈多元化、国际化,各种流行元素冲击着人们的感官。绚烂多姿的多元文艺使得传统的戏曲艺术和现代人的生活拉开了距离。但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生命之根,关系着民族的兴衰存亡。在这一前提下,一些政府部门、文艺单位、专家学者乃至普通大众都开始意识到重建戏曲艺术对民族文化薪火相传的重要性,并为之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对于教育部门而言,重建戏曲就要落实到培养观众这一点上来。

一、培养艺术感知力是戏曲欣赏普及化的关键

作为世界上最为古老的三大剧种(古希腊戏剧、印度梵剧、中国戏曲)之中唯一流传至今的中国戏曲仍未失去自身的艺术魅力,在舞台上仍然兼具众美,生机盎然。戏曲的综合性、程式性、虚拟性的基本特征,包含了中华文化所滋养生发的独特的审美意蕴,具有深远悠长的写意性美。重建中国戏曲,针对观众而言,必须提高国人对于传统艺术的鉴赏力,重塑观众对于虚拟写意的艺术观和审美观,继而培养起观众对这一古老而优美的艺术样式的兴趣和热爱。

重塑观众的艺术观和审美观,一朝一夕不可完成,须是从小培养,自幼熏染。问及现在的年轻人,大多对戏曲看不懂,听不明白。究其原因,在于中国戏曲独特的艺术性而导致的“艰奥的美”,欣赏这种美,需要日积月累戏曲文化知识,熟知戏曲中综合性的手法,程式化的技巧和虚拟化的含义。对一种艺术的鉴赏力是需要通过培养而练就的。正如蒋锡武先生谈到京剧时所说的那样:“一个民族的欣赏水平的保持、提高,是需要有相应的‘艰奥的美’的艺术来维系,来促成的。西方人说:‘欣赏艺术,就是欣赏困难的克服。’不能去克服欣赏困难,何来欣赏水平的提高?因此,我们要保持京剧的‘艰奥的美’的特性,除了作为民族艺术之精髓的京剧自身的意义外,同时也具有重建民族的艺术感知能力的意义。我们这个民族,既需要京剧的大艺术家,同时也需要京剧的大鉴赏家。”这句话恰好对应着重建中国戏曲对于观众的要求。因此,培养孩子对戏曲艺术的感知欣赏能力,是重建中国戏曲的希望。

二、戏曲的普及化教育应从小抓起、循序渐进

我国现阶段从幼儿教育到成人教育,戏曲的普及欣赏实在是微乎其微,基本上都是浮光掠影、蜻蜓点水,无法触碰到戏曲艺术博大精深的真谛。但也有极个别对戏曲艺术特别重视的教育部门,对孩子在戏曲艺术的教育上付出努力,卓见成效。如广东省育才幼儿院二院的“走近粤剧”系列音乐综合活动,“(幼儿在其中)获得的不仅是关于粤剧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习民间音乐的兴趣,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民族精神。”江苏海门天补中学成立的“补天戏曲社”,“在当代学生中传播戏曲知识,培养他们对戏曲的兴趣,提高戏曲欣赏水平,乃是弘扬民族文化途径之一。”他们十余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更是得到了郭汉城先生的肯定与鼓励。可见幼儿园、学校等教育部门作为戏曲艺术普及的大舞台是大有可为的。

戏曲艺术的欣赏应该是一种普及化的教育,从教育的初期即开始,并伴随孩子成长教育的每个阶段。这就需要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加大戏曲教育在各个教育阶段的比重。

在幼儿时期,老师可以针对孩子爱动的特点,让他们观看学习猴戏之类有意思的戏曲片断,初步培养孩子们对戏曲的基本认知。也可以针对各地不同的地域特点,选取一些地方剧种剧目的简单片断,做基本的教唱。幼儿较强的模仿能力会使他们的动作唱腔都一板一眼、有模有样,这样就让他们在实践中深化了对戏曲的基本印象。进入小学,孩子们的认知能力一步步提高,这时应该有针对性的做一些简单的戏曲知识普及。语文课上,可以选择一些戏曲文学中优美的套曲小令编入教材,让孩子们明白,中国古典文学不只是唐诗宋词的优美,更有作为世俗文学的戏曲的繁荣;音乐课上可以让孩子们认识戏曲的伴奏乐器,明白每一种乐器在戏曲演唱中的作用:美术课上,可以用那些活波生动的戏曲脸谱告诉孩子们戏曲的程式化美。到了中学阶段,戏曲的普及化教育就要更深一层,在学生的理解范围内适当加入戏曲程式化虚拟化动作的欣赏,让学生明白戏曲舞台上的各种动作的含义,可以加入戏曲片断的欣赏和学唱,加入经典名剧的文学性学习鉴赏。到了接受大学教育的时候,学生们对于戏曲的理解已经到了一个比较成熟的阶段,已经可以开始用艺术的眼光审视戏曲表演的方方面面,在大学校园内增加戏曲演出的机会,放宽戏曲社团的活动空间,开办戏曲鉴赏相关的课程,相信校园内的戏曲欣赏必将日益精雅化、专业化。

戏曲艺术教育范文第10篇

一、实施戏曲艺术教育是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渠道

中国的戏曲艺术在世界艺坛中独树一帜,是融表演、演唱为一体,并以唱、念、做、打的综合性表演为基本形式的独特艺术门类;是集中国各民族音乐、文化之大成,经无数艺术家继往开来不断创新积累的结晶;它是一个博大精深的艺术体系,具有颇为丰富的各种表演手段。戏曲文化的发展史也体现了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发展过程。所以,提倡学校开设戏曲艺术课,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认识,进一步了解民族民间音乐发展,而且可以促进学生学国传统的音乐文化。戏曲艺术含有丰富生动的历史知识,因此,对戏曲艺术的学习和欣赏,有助于学生丰富历史知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纵观当前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出现了歌唱性乐曲教学的单一局面,课堂上常见的是中外名曲。我国民族特有的艺术形式,诸如戏曲、曲艺所见甚少。有些学生对西方音乐卓有兴趣,对贝多芬、施特劳斯、柴可夫斯基了解掌握较多,而对中国音乐杰作知之甚少。尤其对我国传统戏曲艺术知之甚少。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徽班进京,什么是四大名旦、四大须生。他们对千百年传唱不衰的戏曲剧目与代表人物知之甚微;对中国的戏剧创作大师像关汉卿、汤显祖、王实甫、田汉、夏衍等知之甚少;对古往今来著名的戏曲剧作,如《西厢记》、《窦娥冤》、《桃花扇》、《白蛇传》、《红灯记》、《白毛女》、《沙家浜》等缺乏了解。这种现状与当前我国音乐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极不吻合,要打破这一僵局,必须作出极大的努力。

实践证明,艺术形式与艺术追求和思想意识及精神风貌密切相关。不同的形式与追求其结果不尽相同。时下,从中小学音乐教育戏曲艺术找到与结合的切入点异常重要。通过戏曲艺术教学,学生会知道我们的国家是拥有丰富文化遗产的文明古国,在这些遗产中戏曲则是独具风貌的重要艺术形式。这里有令人拍案叫绝的表演,有长久传唱不衰的乐曲,还有传播范围极广的民间传说。这些必将激起中小学生对中国戏曲文化的追求与兴趣,激发他们的民族信心与自豪感。因此,为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对中小学生进行戏曲艺术教育是音乐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

二、实施戏曲艺术教育是培养学生鉴赏能力和演唱才能的重要途径

实践证明在中小学校开设音乐戏曲课程,对培养、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戏曲是一种集服装、化妆、表演、舞蹈、歌唱、武术、杂技等诸多表演技能和技巧于一体的综合艺术,有着极高的审美价值。中小学生通过初学可置身于戏曲艺术熏陶之中,将使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不断得到提高。那些脍炙人口、久唱不衰的著名曲目和唱段,如“花木兰”、“表花名”、“小放牛”、“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穿林海跨雪原”等,不但把学生带入了优美的境界,同时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的艺术鉴赏力也得以丰富和提高。

戏曲艺术教育的初级阶段是了解和赏析的阶段。教师从戏曲的形成、发展、历史的沿革出发,试从经典剧目、剧中人物、著名表演艺术家的生平等一般性知识入手,将学生逐渐引入到戏曲艺术的欣赏之中。由欣赏著名艺术家,如梅兰芳、马连良、尚长荣、叶少兰等有代表性的演唱与表演,进而发展到对戏曲艺术风格、表现形式、内容主题及典型人物的分析与鉴赏。

要把赏析与学唱、学做结合起来。除课堂教学外,还可通过看录相、听录音、看演出、参观演出前的准备工作等形式,让学生直接接触戏曲表演艺术实际。通过真真切切的看和明明白白的听,化被动为主动,很快进入学唱阶段和学习表演阶段。只有进入这样的阶段,学生的鉴赏力才能得以升华。这一阶段要努力开发学生内在的表演才能。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与喜好,选择一些易学、易唱、易做的剧目学唱与学做,使之循序渐进地步入不同角色和人物的学习之中。像京剧《沙家浜》中“智斗”一场,评剧《花为媒》中“表花名”一折都可根据不同角色,使学生积极参与进来,改传统单一教学模式为全方位音乐教学模式。

三、实施戏曲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种体现

素质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教会学生做人,做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做人。因此,在戏曲艺术教学中有一点不可忽视,即革命传统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这主要体现在现代戏曲中,特别是像杨子荣、郭建光、李铁梅等典型的艺术形象,通过学生传唱,可以有效振奋他们的精神斗志。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是普通政治课不能替代的。

当然,传统戏也同样具有德育功能。如歌颂民族英雄主义、杰出爱国将领、仁人志士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剧目有《岳母刺字》、《苏武牧羊》、《杨门女将》、《穆桂英挂帅》、《红灯照》、《秋瑾》等;体现正义、惩恶扬善、舍已救人精神的剧目有京剧《赵氏孤儿》、《除三害》、《铡美案》、《赤桑镇》等。取材于历史名著和历史故事的剧目有《打渔杀家》、《将相和》、《霸王别姬》、《打龙袍》、《二进宫》等;其他剧种、曲艺等同样拥有深刻思想内涵的好戏,如评剧《井台会》、《打金枝》、《茶瓶计》、《三节烈》等。戏曲教育丰富充实了音乐艺术教育,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促进了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力的提高,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因此,在中小学校中普及和推广戏曲教育,既是继承与学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体现素质教育的实际需要。

四、实施戏曲艺术教育的建议

在认清对中小学生音乐课和课外活动进行戏曲知识学习与演唱教育的重要性的同时,更应抓紧实验操作。在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由各级教育部门作面上调查,摸清底数,选择确立好试点校、试点班。由点带面,让典型带动一般,先进行普及戏曲基本知识的工作,然后再步入实际课教学。

2.结合本地方的传统特色,将本地的特色剧种曲目与一些脍灸人口的其他曲目名家名唱单列成本,制作成乡土教材,并安排合理的教学课时。

3.欣赏与演唱要同步进行。学生在欣赏戏曲时,教师要注重剧情人物介绍,并渗透思想教育,激发起学生对剧中正面人物的热爱。然后,让京胡、手风琴、录音机交错进行伴奏,重点对有影响的生、旦、净的优秀唱段进行教唱与练唱,直至能够排练20分钟左右的小折子戏等。

4.尝试举办中小学生戏曲知识竞赛和中小学生戏曲剧票友比赛,在更多的中小学生中逐渐营造热爱戏曲、爱唱戏曲的学习氛围。

5.随时进行调查。教师要在学生中针对喜欢、比较喜欢、一般可以接受及不喜欢的戏曲情况进行随时调查摸底,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教育,促进戏曲艺术的普及教学。

上一篇:信息披露制度范文 下一篇:信用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