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学设计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12 19:58:47

信息化教学设计教案

信息化教学设计教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教案 教学设计单元包 信息化教学设计

信息时代的到来,为教育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教师在教育信息化实施过程中是主体,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特别是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设计单元包是信息化教学设计的主要成果,它有助于教师自身专业素质的发展和专业能力的提升,教学设计单元包的设计、开发、使用、管理与评价,标志着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新的发展阶段。

一、教案解读

1.教案的定义

教案是指教师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编制的教学具体方案,上课的重要依据,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可分为课题计划和课时计划。有时仅指课时计划,一般包括班级、学科名称、课时和教学目标、课的类型、课的进程(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时间分配、作业题、师生活动设计)、教具等。

2.教案的具体内容和格式

(1)教案所包含的内容。课题(本课名称);教学目的(称教学目标,本课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课型(属新授课,还是复习课);课时(属第几课时);教学重点(本课所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教学难点(本课学习时易产生困难和障碍的知识点);教学过程(称课堂结构,说明教学进行的内容、方法步骤);作业处理(如何布置书面或口头作业);板书设计(上课时准备写在黑板上的内容);教具(辅助教学手段使用的工具)。

(2)教案编写的格式(请参照表1)

3.教案的思考

教师在教学大纲的要求下,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和课程计划机械地对上面的表格进行“填写”。教案的编写完全是为了教师的教,也就是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把课本上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很少考虑到学生的学和学生的发展及学习需要。在这样的教学设计下,学生无法发挥自己的个性,更难体现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同时还束缚了教师的思想,使其成为一成不变的“播种机”。因此,就要对传统的教案进行“思考”、“反思”,保留精华,剔除不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内容,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和不断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呼唤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思想,教学设计单元包就是信息化教学设计成果的体现。

二、教学设计单元包的概念、内涵及基本组成

1.教学设计单元包的概念及内涵

余胜泉等认为“在信息化教学条件下,教学设计单元包(Instructional unit design package)是为实现特定学科单元教学目标,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开发的一套相互关联的课程单元教学规划和支持材料,包含了借助于以多媒体网络为主的各种媒体实现的以学习活动为核心的多重教学活动支持的资源,主要由教学情境问题定义、教学活动设计规划、教学课件以及可以链接与嵌入的多媒体网络资源组成”。

教学设计单元包的内涵。教学设计单元包是教育信息化推进和信息化教学普及的产物,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含义也在逐步丰富和发展。教学设计单元包概念的发展,是以教学课件、学习资源、教学工具、学习工具和评价表等概念的发展为基础,以数字压缩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现实条件。其主要内涵有:(1)教学设计单元包的基本观念是大教学观、学习化课程观,基本立场是以人的学习为本,全面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的展开;(2)教学设计单元包的本质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施规划的一种物化形态;3.教学设计单元包的基本内容是涵盖教学目标情境化问题和丰富多样的“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4)教学设计单元包的构成包括支持学生的学习材料和教学的辅材料,主体部分是支持学生自主学习的材料;(5)教学设计单元包的使用与发展要考虑借助各种媒体的形式予以实现,在信息化浪潮中,教学设计单元包要以多媒体网络为主流媒体;(6)教学设计单元包的主体是学习者,学生是学习者,教师也是学习者,教师的学习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2.教学设计单元包的基本组成

教学设计单元包一般有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1)教学设计方案包括教学目标、学习目标的定义、教学对象分析、教学策略与教学活动设计、教学媒体的选择和分析、具体的教学流程图。

(2)多媒体教学课件,是专门为教学活动开展而设计的各种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或应用软件,是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和动画等的集合体。目前,人们通常用Powerpoint、Flash、FrontPage等多媒体编辑软件作为基本的技术平台来开发课件。多媒体教学课件的使用在为学生创造交互式学习环境的同时,能有效改善教学效果和提升教学质量。多媒体教学课件可以由教师自己制作,也可以是商品化软件,制作的软件不一定很精美,但一定要符合教学的需要,符合学习者的特征,具有教育性和科学性及较强的实用性。

(3)学生作品范例就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作品(包括作品的格式、评价量规,所使用的软件环境等)。学生作品一定是学习小组制作完成,教师在提供范例的同时要强调只是为学生或学习小组完成学习作品提供一个参考,对学生或学习小组完成作品给一个“模版”,要鼓励学生创新而不是“框”住学生的思想,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逐步达到和体验完成作品的快乐,在做中学。

(4)学习资源是围绕教学开展收集和整理的资源。这些资源包括教师收集到的供老师教学备课用的资源,还包括支持学生在学习过程有利于促进学生知识建构的资源、作品等。收集到的资源需按照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整理,便于资源建设和资源共享,延长资源的生命力,增加资源的利用率,提高资源的利用价值。

(5)活动过程模板(如实验报告模板、信息调查模板),根据学生主题的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需要填写一些调查表、实验报告、记录单、活动评价表等。教师要事先准备好这些学习记录表单的样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直接利用表单模板填写,这样有助于学生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学习任务本身,提高学习的效率。在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由于任务的多样性以及个性化,有些记录表单教师无法预先设计的,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行设计。

(6)活动过程评价量表,在教学活动展开中所采用的评价方法(对参与活动学生的观察评价、问卷调查等)、评价的对象(学习的差异、情感差异、信息处理能力差异等)、评价量表、评价数据、对评价数据的统计和分析。一般在课堂教学展开中,包括对教学活动展开过程中学生的表现(主要是课堂参与、协作学习过程中对小组的贡献、完成任务的情况、学习过程的态度与兴趣)、学生作品等进行评价的具体项目及标准,这些量表包括课堂观察表、学生互评表、自评表、教师评分表等。

三、教学设计单元包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采用山东淄博实验中学语文组周江老师完成的“经典爱情故事注定是悲剧吗?教学计划”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教学设计单元包,在《电化教育研究》2003年第4期上,这篇论文是在教育信息化大背景下完成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具体以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的框架问题(基本问题、单元问题、内容问题)为设计思路展开的。

1.“经典爱情故事注定是悲剧吗?教学计划”教学设计单元包的设计及基本组成

“经典爱情故事注定是悲剧吗?教学计划”的教学设计单元包是以可视化的文件夹的形式存放各种资源的,基于计算机辅助的效能工具软件来实现资源的有效管理,以“教师个人数字资源”文件夹(即为教学设计单元包)为核心,并分门别类地将各种文档或资源放入相应的文件夹类别中,其中子文件夹有:(1)版权信息;(2)图片声音(包括图片、声音、视频);(3)学生范例(包括学生演示文稿、学生网站);(4)单元支持(包括评价工具、学生支持、教师支持、单元计划)。经典爱情故事注定是悲剧吗?教学设计单元包文件夹如下图。

2.“经典爱情故事注定是悲剧吗?教学计划”教学设计单元包内容的分析

(1)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核心成果――教学设计单元包。教学设计单元包需要教师考虑教学当中的方方面面,要充分考虑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理论进行学科领域的设计(分析教学目标、确定学习主题、学习目标要求);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具备对文学现象的综合分析能力、深入社会调查问题的能力、利用网络或书籍查找并筛选资料的能力、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的能力、制作个人网页的能力、有较强的组织、编辑资料的能力、课程标准的研读、教学反思(差异化教学的设计与实施)等。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本质就是基于问题化的设计,提出有意义和有价值问题,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深层次建构。按照基于问题的设计思路,框架问题包括基本问题、单元问题和内容问题,参照表2。

(2)学习资源的设计和使用。教学设计单元包中有教师支持材料、学生支持材料、学生作品资源包括学生演示文稿和学生网站、印刷资料(四本爱情小说)、辅助材料(电脑、影碟机、投影仪等)、网络资源、其他(莎士比亚全集、《霍乱时期的爱情》,光盘《魂断蓝桥》)、帮助学生完成问题或任务的各种评价工具(对演示文稿、对出版物、对网站或网页、其他评价)等。

3.教学过程的设计(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认知工具的使用、学习情境的设计等)

信息化教学过程的设计要体现教学单元包的核心思想和具体内容,例如,利用教师演示文稿,提出本单元的基本问题,介绍单元学习计划;师生共同初步讨论所提出的基本问题,明确研究的方法(利用网络资源、影音资源,查找资料,分小组自主研究,通过对所选择的爱情故事的“故事背景、爱的开始、爱的进行式、爱的阻力、爱的结局”这五个方面对爱情故事进行分析);分小组进行研究(分头搜集资料,集体讨论,分析整理资料,资源共享);要求学生制作演示文稿;组织一场辩论等,这些都是教学单元包的内容,要一一在教学过程中体现。

四、在教学设计单元包中看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提升

从前文的分析可以得出:从教案到教学设计单元包是教师由传统教学观念向现代教学观念转变的关键。教案侧重教授知识的梳理以及对教材的重新组织;而教学设计单元包侧重教学活动与教育资源的设计(除了教学设计方案,还要包括学习活动、教学活动过程实施方案、学习资源、评价量表、实验报告模板等一切与教学相关的材料。从关注“具体的教材教法的研究”转变为关注“以促进学生高级思维的培养和知识深层次建构的发展为核心、促进学生高效率获取知识的能力”是从教案走向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根本转折点。

1.教案与教学设计单元包的比较(参照表3)

2.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

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化单元教学设计方案、学生作品规范、范例、教学课件、评价量规、教学支撑材料、参考资源、单元实施方案;(2)学习任务与问题设计;(3)学习资源查找与设计;(4)教学过程设计;(5)学生作品范例设计;(6)评价量规设计;(7)单元实施方案设计;(8)教学设计过程的评价与修改。

3.教学设计单元包对教师信息化设计能力的提高

教学设计单元包被认为是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核心成果,教师“领会”教学设计单元包的“内涵”,“吃透”教学设计单元包的“精髓”,在教学实践中设计进而实施教学设计单元包,并在实施前、中、后三阶段对教学设计单元包进行反思和修正,对于教师信息化设计能力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教学设计单元包中蕴含着现代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单元包体现着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精髓,教学设计单元包的设计过程蕴含着新教育思想,其中主要体现了基于建构主义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思想,余胜泉教授提出了基于建构主义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教师通过设计“教学单元包”来强化自己对基于建构主义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的运用,在于实践中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同时,又可以通过新理论进一步促进教学实践,如此反复信息化设计能力将得到不断的提高。

(2)教学设计单元包的“问题设计”有助于教师信息化设计能力的提高。余胜泉教授认为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在先进教育理念(尤其是建构主义)指导下,根据时代的新特点,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本媒介,以设计“问题”情境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发展的教学策略为核心的教学规划与准备的系统化过程。这表明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关键模块是问题设计,这就要求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激励学生主动探究,通过课程问题来激发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思考所学的内容。信息化教学设计要求教师具有“问题意识”,通过从“教案”设计到“教学设计单元包”设计的“训练”,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

对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成果(教学设计单元包)、案例(经典爱情故事注定是悲剧吗)和模式(基于建构主义的信息化教学设计)的介绍,相信广大教师对于教学方案的编写一定会有全新的认识,不再局限于教学大纲和教材的束缚,不再只是把传递系统的知识作为方案设计的惟一目标,不再只是为了方便自己的“教”而设计,而是把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把“问题”的设计(任务驱动)提上“日程”,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和媒体工具,为学生的学习创造真实的情境,把所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是真正的为了学生的“学”而进行设计,既教给了学生基本知识,又让学生学会了如何学习。同样,在新的理念的指导下,教师也在不断地进步和发展。

五、结语

教案越来越不能适应教学的发展,它严重束缚了教师的创造能力,更不利于对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教学设计单元包的出现为教师更好地开展“教与学”的活动带来了“新理念”、“新思维”、“新工具”,教师从传统教案编写上升到教学设计单元包的设计、开发、使用、管理和评价,促进了教师自身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教师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夏征农.辞海(下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2]余胜泉,吴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网络时代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严寒冰.信息化教学评价――量规实用工具.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4]周江.经典爱情故事注定是悲剧吗?电化教育研究,2003(4).

[5]宋新芳,孔艳,刘成新.WebQuest设计与应用调查分析.中国电化教育,2006(5).

信息化教学设计教案范文第2篇

新时期教育信息化为教育现代化最为鲜明的时代特征,在这样的背景下,就需要我们结合各个学科的教学需求积极发展教学信息化。中职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培养社会基础性人才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计算机课程是中职教育的重要课程,为了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中职计算机教学必须顺应信息化发展需求,积极开展信息化教学。目前,中职计算机教学设计还比较单一化和简单化,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对中职学生技能训练不足。在信息化环境下,中职计算机教学设计必须改变过去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模式,探索全新的教学方式,最终促进教学质量提升。本文主要结合实际情况,就基于信息化环境的中职计算机教学设计进行了分析,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对同行有一定帮助。

关键词:

信息化环境;中职计算机;教学设计;研究

在信息化大背景下,教育的信息化过程中实际上就是网络和计算机技术在教育领域被广泛应用的过程,人们通过对网络和计算机的应用,使得二者在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中被广泛的应用。在全新的历史时期,实现教育教学的信息化和现代化已经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教育教学工作人员开发和研究全新课题。中职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实现信息化是将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化技术完美结合的过程,对改变过去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有着显著的帮助。

1、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

1.1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构建是中职计算机信息化教学设计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在现阶段的计算机教学过程中,信息化技术已经不单单只是辅助学生开展学习的主要手段,更多的是指引学生更好开展学习的一种手段。对于中职学生来说,他们年龄还比较小,大部分学习和生活时间都是在校园中度过的,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条件、教学方法和班级风貌等因素都可能会影响到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因此,中职学校要想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就需要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实现中职计算机教学设计的信息化,保证学生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计算机课程习中。

1.2教学理论

在中职计算机教学过程中,通过应用教学理论,用特定的教学概念和命题等教学方案描述教材中的相关内容,科学组织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做好教学理论研究和探讨工作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率,更好的适应中职计算机教学规律。

1.3教学目标

在实际的中职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对教学效果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利用信息化技术对教学目标进行科学预测,更加高效的掌握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序,帮助计算机教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保证学生能够学习到更加有价值的计算机操作技能。

2、基于信息化环境的中职计算机教学设计研究

2.1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结合课程标准要求和教学对象的实际特点将教学的各个要素进行科学有序的安排,制定科学的教学方案和教学计划。教学设计过程中重点做好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方案、教学手段、教学步骤和教学课时的安排等几方面内容,但是应该注意的是教学设计并不是指教案。教案只是对某一节课各个教学环节的安排,而教学设计除了要对本节课进行科学设计之外,还要全面体现出本节课程的中心点,全面体现出教师对这节课程的整体看法和教学把控。

2.2教学设计方案编制

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应该包含教材分析,学生学习情况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分析、教学课时设计、教学资源收集、教学思路设计、教学评价、课堂教学时间分配和教学总结反思等内容,这是对教师编写教学设计方案编写的基本要求。教学设计方案编制过程中要考虑齐全,尊重学生,以学生为教学中心,充分发挥好学生的主体地位。

2.3中职计算机信息化教学设计

中职计算机信息化教学是以现代化教学理念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后续支撑,积极应用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在中职计算机信息化教学过程中,要求将教学观念、教学组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技术和教学评价等一系列的因素实现信息化。中职计算机信息化教学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情景化教学,加强合作学习,对学习环境进行全面设计,积极应用各种信息资源开展教学。中职计算机信息化教学要求教师及时转变过去传统的教学理念,根据学生专业需求,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促进计算机操作技能的提升。以网页设计为例,整体教学思路就是通过项目教学,安排和学生专业相结合的教学内容,通过将学生分组,将计算机课程中的相关内容融入其中,借助信息化辅助手段,激发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对项目进行科学评价。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将课程分为不同的教学阶段,围绕教学目标和项目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先将学生进行分组,以小组形式开展项目。然后让学生结合项目要求充分收集材料,设计调查问卷,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将项目初期结果在校园网上公布,然后将制作好的网页在校园网上展示。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实现一边学习,一边实践操作,整个教学活动借助多种信息化手段。利用项目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保证中职学生能够积极投入到自主学习中,教师的教学角色也发生了转变,更好的促进学生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提升。

参考文献:

[1]提高计算机专业教师信息化技能水平的策略研究[J].邱红.职业技术.2012(07)

[2]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及实践浅析[J].吴嘉竹.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07)

[3]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J].于荟,于清跃,赵利顺,刘超,沈浩.广州化工.2017(02)

[4]高职《机械制图及CAD基础》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及实践——以“两正交圆柱相贯线的画法”教学设计为例[J].付友.时代农机.2017(01)

信息化教学设计教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Word排版;样式;大纲;目录

中图分类号:TP3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36-2851-02

1 引言

随教学评价工作的推进,各院校对教员在教学一线的教学资料的种类、内容及格式有了更高的要求,如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课程教学设计、实施方案、制式教案、一堂课教学设计等等,面对纷繁教学资料其中教学大纲、一堂课教学设计等很多内容均可从教案中进行抽取。因此,精通WORD排版,巧妙设置教案各段落的样式,可以大大提高教员的办公效率。

2 关于教学资料通用性的考虑

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课程教学设计、实施方案等教学资料中关于教材知识体系的内容大多与教员的教案中的纲目性的内容基本相同,方便快捷地提取出教案大纲,能够大大加快教员对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课程教学设计、实施方案等教学资料的补充和完善。WORD中通过段落样式、插入目录以及文档结构图等功能,可实现对任何WORD文档大纲的创建、编辑及查看,其中段落样式是其他功能得以实现的基础,所以,正确、规范的设置教案各个段落的样式是广大教员迎接评建、提高信息化办公效率的关键。

3 规范教案格式具体操作步骤

3.1 明确并创建教案将使用的样式

教案中一般常用5-7级标题制。如章标题、节标题、一级标题、二级标题、三级标题、内容序列及内容部分等,其中每一级标题对其段落样式有不同的规定,如章标题要求黑体初号居中,而节标题要求黑体三号加粗左对齐等。编写教案过程中如果每段都根据标题要求一步步设置,不仅繁琐而且容易出现前后样式不一的现象。为此我们可以利用WORD自定义样式的功能将所需样式进行定义,并列在样式表中以便使用。Word2003中具体操作如下:

以自定义章标题为例。首先,自定义格式。新建文档后,视图中显示任务窗格选择“样式和格式”任务窗格,单击“新样式…”按钮,创建新样式,并按章标题的格式要求设置其格式。其次,为确定该样式在大纲视图中的级别,还需设置该样式的大纲级别,即单击“格式”按钮选择“段落”,在“段落”对话框中设置大纲级别,这里章标题大纲级别设置为1。如果,希望每次新建一WORD文档都会有章标题样式则将“新样式”对话框左下的添加到模板选项进行勾选(如图1所示),单击确定章标题样式设置完毕。以此类推,分别设置其他自定义样式。

3.2 便于操作,建立“教案样式”工具栏

建立“教案样式”工具栏的目的是快速应用自定义的一系列样式,类似WORD常用工具栏如图2 所示。

图1 自定义章标题样式

图2 教案样式工具栏

图3 自定义“教案样式”工具栏

图4 基于规范教案的大纲视图

图5基于规范教案的文档结构图

该工具栏创建的具体方法为:单击“工具”菜单,选择“自定义”选项,在“工具栏”选项卡中单击“新建”,在新建工具栏对话框中设置工具栏名称为“教案样式”。确定后WORD中会出现一浮动的空“教案样式”工具栏。选择“命令”选项卡,类别选择“样式”,命令选择前面所自定义的样式(如图3所示),分别拖动到“教案样式”工具栏中,最终完成“教案样式”工具栏的创建。

4 基于规范教案的应用

1)利用大纲视图查看教案大纲,具体效果如图4所示。

2)利用文档结构图快速定位,效果如图5所示。

3)创建与提取教案目录

索引与目录是WORD中比较强大的功能,但常常由于文档各段落应用的样式和格式不统一、不规范,因此该功能不能很好的发挥作用。本文通过前面所述方法建立规范教案后,可以很快创建并提取教案目录。具体操作如下:

首先将光标定位到教案页首或页尾,单击“插入”菜单,选择“引用”,选择“索引和目录”,在弹出的“索引和目录”对话框中,选择“目录”选项卡,选择一种格式,设置显示级别,单击“选项”按钮设置目录建自自定义的样式。根据自定义样式的内容分别设置为1、2、3….级,如章标题设为1,节标题设为2,一级标题设为3,二级标题设为4,等等。设置完毕后,自光标后自动一域的形式插入教案的大纲目录。

目录在编辑状态下,带有灰色底纹,但打印时无底纹。同时,目录中每项条目都具有超链接功能,即Ctrl+左键单击可迅速跳转到教案中该条目所在位置。若不想使用超链接功能可选择所有目录,利用Ctrl+Shift+F9快捷键将超链接断开。

5 结束语

在当今信息化的时代,教育工作的信息化发展更应当面向实际、面向教学一线。本文从教员对教学资料的准备及管理工作实际需要出发,挖掘常用办公软件功能,设计出样式及索引目录的高级应用,目的在于提高广大教学工作者工作效率,节约出更多的时间服务于教学一线。

参考文献:

[1] 王诚君,杨全月.中文Word 2003应用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 神龙工作室.新编Word 2003中文版从入门到精通[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信息化教学设计教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策略

信息化校园建设对教师的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及教学手段产生了极大影响,信息化能力成为教学团队成员必备的基本能力,进而对教师提出新的角色要求:教师应该是学习过程与资源的设计者和开发者、学习过程的引导着和促进者、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和协作者、学习过程的监控和评估者、学生完美人格的朔造者、教学的研究者[1]。教学团队把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促进教师发展作为提升团队现代化教育技术整体水平的重要途径[2]。

目前,学校教师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还不能满足高等学校教育发展的要求,高校师资教育技术素质不高已成为学校推进教学改革的关键[3],因此探索适合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技术提升的有效方法或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从以下几方面探究借助团队平台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有效策略,适应信息化时代下教育教学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育质量。

1 学科课程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并注重教学反思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在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意义与基本原则,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中的角色与功能,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策略与模式的基础上,鼓励教师主动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使每位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化教学意识和态度,能运用教育技术的相关理论指导教与学的实践,掌握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方法并进行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施,熟悉各种常用教学媒体和设备的操作、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同时,教师应把学科课程教学、教法与现代教学技术科学整合,优势互补,提升自身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最终实现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品质满足社会需求创新人才的培养。

整合的实质与落脚点是要变革传统教学结构(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即,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新型的、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即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乃至课堂教学的主宰,转变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知识的讲述者、良好情操的培育者,学习环境的创设者、提供者,学生深化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由知识灌输对象和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和情感体验与培育的主体,最终达到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培养(即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

经常性的教学反思是提升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大学教师一定要养成经常性进行教学反思的良好习惯,在每一次的教学工作结束后对教学过程和结果进行回顾性反思,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以便下一次能够有所改善,增强与同行的广泛交流,提高教学反思的效果。

2 组建教学团队教师相互协作优势互补共同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

教师肩负着国家培养未来创新人才的重大责任,因此高校教师应不断自我完善,掌握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本着熟悉课堂教学、研究课堂教学、服务课堂教学、引领课堂教学的方针,以教师教育信息化技术能力提升为目标,以合作和研讨为载体,组建教学团队。优秀教学团队合作联盟引导了教师相互协作、资源共享、共同发展、合作多赢,平等互利、优势互补,从理念上和实践中共同提升所有教师信息化教学工作能力和效率,教师获得了持续发展与理论提升的有力保障。这样,通过教学团队这一持续发展与理论提升的有力指导平台强化相同学科或不同学科老、中、青教师间的协同工作、交流、分享、反思,有利于团队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和快速提升,最终服务于课堂教学。

3 建立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良好环境

在网络信息时代,应该有效利用良好的信息技术环境为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提供一个便捷有效的学习平台。首先,让教师在网络平台学习过程中充分感受到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这样才有可能使教师形成正确对待信息技术的态度、意识和技能。其次,应着眼于准备、开发和申报与教师教学相关的精品视频共享课程群,让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建设精品共享课程群的过程中发展自身的信息素养,有效地改变目前存在的教师课程教学单一,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的现状,使精品视频教学资源得到充分共享。课堂教学和精品视频共享教学资源形成相互支持、互相促进的局面,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最后,要构建良好的网络教育环境,问题讨论可以在网上即时进行,也可通过BBS、E-mail等非即时方式进行等。总之,要构建一个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实时与非实时的全方位交流和资源共享平台,创建最佳的网络学习环境。

4 坚持知识学习,注重实践,使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与教学工作实际应用能力相匹配

大学教师应该是终身学习的力行者,领跑者,大学教师应把学到的信息化技术,教学理念与教学设计等运用到具体的课程教学中,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即将信息技术与教师教学活动相融合的能力,是信息化社会中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能力。结合教学实践活动,学会反思,要在反思中形成实践性知识。对于教师来讲,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不可或缺的重要知识,经过教学反思后不仅要对教学活动进行有力的改善,更重要的是要培养自身信息化技术应用的实践性知识,要善于总结,形成系统化的反思,进而内化为自己的实践性知识来促进自己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

5 举办信息化技术专题讲座等形式多样的信息化教学培训,培养运用教育技术解决问题的意识

培训是教师信息化技术素养提升的主要途径和重要方式,是教师终身学习的必由之路,是信息技术运用与教育的重要保证。邀请信息化技术专业教师、学科专家举办教育技术专题讲座,以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合理有效使用信息化技术为主题,着重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学习理论、教学设计理论,以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相关理论与技能等培训,目的是要提升教师的教育技术素养,即综合应用各种技术资源来创设高效学习环境、优化课堂教学,培养教师运用教育技术解决问题的意识、能力与道德。培训中应该注重不同专业的个性化特色,将技术与不同专业内容相结合,将技术与教学法相融合,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最终实现教师运用信息化技术对教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能力的提升。

6 树立教学技术理念,自发研修培育教师信息化能力

教育信息化已经对传统的教学思想、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产生了重要影响,教师必须树立教学技术理念,不断地对与学习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

自发研修是指教师针对在教学、科研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了解决教学、科研的实际需要,为了提高信息技术水平和信息素养能力而自发地、有目的学习相关知识、掌握相关技能和相关研究活动;自行通过相关网站学习多媒体制作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教学课件的制作方法。自发研修是培养教师在工作实践中,自觉反思教育行为,有目的地选择内容进行自学、研修。教师在实践活动中的感悟、体验的归类、提升和解决信息技术在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知识的内化,都依赖教师个体复杂的思维过程的完成,这种模式自主性强,学习内容由教师自主选择,教师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起到关键的作用。在自发研修模式下,教师的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并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是在教师的内在驱动下进行的学习。自发研修充分发挥了学习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使命感和迫切感,特别有利于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活动,有利于教学设计,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可以说:自发研修是最具有生命力和活力的培养信息素养的模式。

7 以网络为代表的信息化环境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帮助

在教学信息化方面,互联网为知识传播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工具,也为高校师生的学校交流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平台,知识分享变得更加容易,互为师生时代已经到来。信息化环境具有交互性、可控性、开放性、虚拟现实的仿真性、同步或异步通讯、远程传输等特征,它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主要体现在:扩展学习空间、改变学习方式、改善学习环境、增强媒体传递。大学教师需要快速面对这种挑战,适应新的教学与学习环境,提高自身素养,提高信息化教学能力,改变教学行为,从而改善高校教育教学质量,满足社会对人才培育的需要。

8 学校高度重视和个人意愿将直接影响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

大学的基本职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但人才培养是第一位的。为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学校要高度重视教学工作,积极创造良好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与氛围,为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创造条件。首先,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对教师的业绩考评不能过多看重科研成果,而不重视教学质量。其次,积极创建良好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与氛围,让教师教学工作中处处不离开现代信息技术。

许多信息化教学能力强的教师,在缺乏学校政策、资金支持的状况下,依然努力不懈,就是因为教师本身具有强烈的意愿。当教师有意愿改变现状时,就会对信息技术的使用采取正向的态度,易于接受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9 教学设计单元包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提升

从教案到教学设计单元包是教师由传统教学观念向现代教学观念转变的关键。教案侧重教授知识的梳理以及对教材的重新组织;而教学设计单元包侧重教学活动与教育资源的设计。从关注“具体的教材教法的研究”转变为关注“以促进学生高级思维的培养和知识深层次建构的发展为核心、促进学生高效率获取知识的能力”是从教案走向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根本转折点。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在先进教育理念指导下,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本媒介,以设计问题情境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提高的教学策略为核心的教学规划与准备的系统工程。信息化教学设计要求教师具有问题意识,通过教师从传统教案编写上升到教学设计单元包的设计、开发、使用、管理和评价的训练,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

通过对教学单元包的设计,相信教师对教学方案的设计一定会有全新的认识,不再只是为了方便自己的教而设计,而是把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把问题的设计提上日程,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和媒体工具,为学生的学习创造真实的情境,把所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是真正为了学生的学而进行设计,既教给学生了基本知识,又让学生学会了如何学习。在新的理念指导下,教师在不断进步和发展。

综上所述,教育技术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是推动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方面,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关键在于教师素质的提升,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教学能力,尤其是接受新的教育观念,教学模式,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以便适应未来信息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活动。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必须要在学习中做自省和行为跟进才有成效,必须走:案例学习――反思――亲身实践 + 同伴互助的道路。同时要处理好以下几对关系:讲授与探究、课程与网络、理论与实践、自主与协作、过程与结果等。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既能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作为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对教师综合素质提升,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峰. 教师信息化教学素养的内涵、现状及提升[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2:25-29.

[2]马艳波. 论高等院校在职教师信息化能力的培育[J].高等教育, 2013, 11: 179-181.

信息化教学设计教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微课;小学语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微课是信息时代的产物,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有效调整与改革,其既有传统课堂传授知识与技能的作用,同时,其更利于促进课堂教学良好氛围的构建。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身能力,掌握好各个衔接点,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微课更好地发展。

1微课与教师信息化教学的关系

1.1微课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提升:信息化教学设计是一种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结合各种资源,充分运用科学、系统的方法,合理安排教学各个环节,最终实现教学最优化的过程。微课实际上是对教学设计的精细化过程,教师在设计、录制课程过程中,需要不断对知识点与用语做精练处理,同时对教学设计进行再重组与设计。重组再加工的目的在于使教学更具互动性与针对性。与传统课堂教学课件不同,微视频课件更加注重是否适合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这需要教师具有更高的技术水平。总之,微课提升了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能力。

1.2微课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的提升:信息化教学实施是教师为确保顺利实施教学,计划与检查、评价与反馈、控制与调节教与学,以达成预期教学目标的过程。这一过程充分展现了教师的独特思维,是教育教学活动具体的表现形式。教学实施需要综合多种能力,主要包括语言表达、知识整合、教师与学生协作、教学资源运用等能力。因为微课更注重教学设计是否体现个性化、教学策略选择是否得当及教学资源重组是否科学,所以更加促进教师不断提升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

1.3微课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监控能力的提升:信息化教学监控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针对课程与学生的,即教师对教学活动的整体计划与安排、过程与表现的检查、结果与成绩的评价与反馈;另一部分是针对教师自己的,即教师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矫正与自我控制。信息化教学监控最高境界就是让学生学会自我监控,那么就要提升学生的元认知水平,这里的认知活动是指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的再认知活动。互动型微课就能促进这样的监控,如监测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

2基于微课的小学语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策略

2.1培训与激励并行,提高教师课前准备能力:小学语文课堂课前准备工作包括:分析课程标准与教材、选择教学内容与方法策略、分析学习者特征,初步设计教学教学过程等。为了达到以上这些,教师不仅要具备一定程度的信息化教学理念,同时还应具备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能力。不管是活动还是计划,前期都必须做好设计工作,教学设计等级标准达到优秀后,就可作为一种参照,并指引教学过程,使其更加规范。事实上,从选题到撰写制作脚本,再到最终制作,教师都是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设计能力的,比如针对一篇课文,传统教学教案与微课教案是不同的,较之前,在微课环境下,教师不仅要懂得宏观把握教学进程,使得教学设计体现出的逻辑性更强,同时微观方面也要学会以学生为中心,并进行合理地调整。近年来,将微课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发现持续不断的培训是教师成长的动力,教师在跟踪指导、培训及头脑风暴下,很容易脱颖而出,而且许多教师成为专业领跑者,有效推动了教学改革实践工作。另外,还需不断努力提升教师的教学理念,使得教师不仅有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夙愿,而且在外部激励策略下还能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深度,比如,定期或不定期开展一些培训,并适时地给予头脑风暴;或是适当地用绩效考核、年终绩效等外部激励策略。

2.2技术培训与实践,提高教师课堂实施能力:教学设计使得教师的教学更加有章有法,是决定课堂好坏的前提;但同样的,一节好课是不可能仅靠照搬教学设计而实现的,是需要打破条条框框的。教师与学生均为特殊群体,因为学生千差万别,学生的思维更是如此,教学环节往往是瞬息万变的。基于以上,我们发现,一节好课既是设计的,也是生成的。特别是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教师在课堂上需要面对的情况更多,这需要教师具备更高的信息化实施能力。目前,信息化课堂教学实施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娴熟的信息化设备操作能力及充分的信息化资源利用能力。其中,教师信息化设备是否操作熟练决定了教师自身信息技术水平,也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是否能够顺利开展。面对教学设备偶尔出现的小故障、小毛病,教师必须懂得处理与维修。另外,教学资源只是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提供服务的,所以要特别注意其使用目的、时机与方式,不能只是为了用而用。另外,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因为有了多媒体元素的介入,很容易分散小学生的注意力,造成课堂发生混乱,因此教师还必须具备良好的课堂管理能力,用教学内容再次激发学生的注意力,使得课堂教学顺利实施下去,这不仅是保障,更是艺术。在制作微课过程中,通过资料的搜集、整理与利用,教师信息化资源的利用能力会不断增强。再者,各种教研活动与头脑风暴不仅利于课堂实施,同时还能提升教师的应用能力。

2.3外部激发与内在自醒,提高课后总结能力:教师通过信息化教学评价与教学后反思都可以使得教师对课堂有一个更为完整的认识,在不断的反差对比中,教师不断地发现教学实施前、后所存在的各种问题,促使其课堂教学与反思能力不断提升。当然更为重要的是,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不仅是受外部因素的激励,同样也需教师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意识。教师具有较强的自我提高意识后,其专业能力也会跟着迅速地发展起来。所以个人不断地内省才是促使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不断发展与进步的动力与保障,这样不仅促使教师不断在反思中增长有效经验,进而实现从模仿到创新的迁移。

3结语

总之,微课不仅有效提升了我国小徐语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而且促进了教师自身的发展。同时,小学生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也能够获得更多的优秀学习资源,更利于其思维迁移,促进其有效学习。

参考文献

[1]陈思兴.小学语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策略[J].教育信息技术,2016(9):24-27.

[2]徐安贞.小学语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研究[J].素质教育,2016(28):138.

信息化教学设计教案范文第6篇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大赛;启发

教育部鲁昕副部长曾提出:改革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变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方式,普遍推行仿真实训教学和模拟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技能打包教学等适合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

中等职业教育应更加重视信息化教学来更有效地提高中职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全面能力。而举办信息化教学大赛是提高中职信息化教学的其中一个有效措施。下面笔者将详细阐述市信息化教学大赛的比赛项目、说明、评分指标、赛后启发、大赛注意事项等如下:

一、比赛项目主要包括

1.多媒体教学软件比赛(项目1)

2.信息化教学设计比赛(项目2)

笔者参加的是项目2,故只探讨市信息化教学大赛项目2的比赛。

二、比赛项目说明 

项目2——信息化教学设计比赛 

此项目考察教师按照现代教学理念,科学、合理、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环境,系统优化教学过程的能力。 

1.教学设计应基于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充分利用信息化环境、资源和技术。 

2.教学设计可以选择课堂教学、实训教学及网络教学等多种形式,可以是一个独立的教学单元,也可以是某一个教学单元中的部分内容,但应保证其教学的完整性。 

3. 教学设计应有教案、现场说课稿,以及现场讲解演示光盘(含供演示用的多媒体教学资源)。 

4. 信息化教学设计属个人项目,应是参赛教师原创。 

5. 赛前完成教学设计,按照参赛教师抽号顺序进行比赛,参赛教师讲解教学设计10分钟,答辩5分钟,换场3分钟。 

三、大赛评分指标

项目2——信息化教学设计比赛

评比指标 分值 评比要素

教学设计 30 教学目标、内容及要求清晰、准确;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重难点问题或者完成特定教学任务的作用突出,体现“做中教、做中学”

内容呈现 25 教案规范、完整、突出信息化教学特点;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数字化、媒体化,传输方式网络化;选用多媒体素材适当,表现方式合理

技术应用 25 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在教学中应用恰当;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

创新与实用 20 立意新颖,构思独特,设计巧妙;适用于实际教学,有推广性

四、笔者参加市信息化教学大赛的启发如下:

1、针对上述比赛说明,首先明确信息化教学的定义:

(1)、信息化教学就是在信息化环境中,教育者与学习者借助现代教育媒体、教育信息资源和教育技术方法进行的双边活动。 

(2)、信息化教学设计是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提出的,就是运用系统方法,以学为中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以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 

五、针对评分标准,获大奖需要注意的事项是:

1、选题创意 

(1)、要选择适合用信息化教学的课题。先考虑课题是不是适合采用信息化教学,是否容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选题例子有:水平仪、 全钻仪 、 双钟示波器、万用表、商贸、虚拟仿真网购、,汽修专业的刹车和汽车打蜡等。 

2、了解相关背景:

(1)、了解2010年11月 ,世界大学城(湖南)提出“以现代信息技术带动职业教育现代化,实现校校有平台,人人有空间。”

(2)、了解教学改革背景,主要思想有:人人成才、多样化成才,学、思、知、行相结合,资源全球化、活动协作化、知识获取网络化、学习自主化、教育终身化,教材多媒化。

3、定位上课依据:上课要求依据教学策略,生源特点,要对以往毕业学生做评价,对学生价值观 、 信仰等进行定位。

4、开拓教学资源

(1)、目前网络教育使用率为17%,89%学校有校园网,生机比达到7︰1。

(2)、故要在网络环境下,利用软件资源和电脑技术等, 可采用高教版数字化资源(嵌入编程软件)。

(3)、可利用网易教育频道看视频公开课,有1000门视频公开课,5000门资源共享课(网络课程网址为:.cn/)。

5、利用仿真软件实时教学

(1)、因当今仿真软件趋向于真实、完整、先进,要先创造情景,再确定任务,实施学习(两个老师教),总结评价,拓展提高。

(2)、要注意做到实时连线(监控系统信号),电脑,自动计时,利用后台数据库。

(3)、最初要制定认知、技能、素养目标,如:车东西要细心、耐心,制定知识、技能、态度目标。

(4)、一定要在信息化教室进行“教”与“学”。让学生参与进去在线点评。 

6、处理好教学设计的重点:采用优秀的教学设计理念,思考如何突破教学重点和教学效率。

7、应用新技术 : 新技术如,SMT生产实训室(虚拟场景)、视频片(虚拟仿真)、MAYA、

电子书、仿真技术,如:手机F4S。

8、制定好教学过程

(1)、过程包括感知、演示实验 、体验、领悟、技能评价、讨论完善、应用拓展。

(2)、要做中学、做中教、把学生分组、巡视分组学习情况。

9、选择好教学方法

(1)、可采用情景模拟、游戏教学法。

(2)、“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法包括项目教学法,混合式学习与合作探究学习法,网络——课堂相结合教学法。

(3)、最好采用小班化教学,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让学生感知认同,模仿,创新创造。

11、选择有效教学模式

(1)、可从“以教为主”教学模式 , “ 主导”——“ 主体”教学模式,以“学”为主教学模式中有效选择。

(2)、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采用测评系统,老师控制学生机,管理学生,教学互评(阅卷),学生只能做。(预设录屏频,学生可看,并练习,不会的话旁边有提示)

(3)、学习三部曲包括:a、看。b、练习。c、巩固。

a、系统答题分析:不要过于强调独立,应合作探究,培养能力,制定岗位工作任务,指导学生做什么,怎么做。 

b、动态模拟,解决问题。用口诀记忆,掌握要点。可采用小组比赛,闯关游戏,边游戏边测试与学习。可采用安全找错游戏,在线测试平台,三维动画等拓展延伸,多元化评价。

c、总结: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可在数字微格系统控制室上课,利用校园网,让学生边看,边讲,边比。

参考文献:

信息化教学设计教案范文第7篇

关键词:国培计划 现代教育技术 教师专业发展

1 引言

“国培计划”全称为“中小学教师部级培训计划”,是教育部、财政部于2010年开始实施的旨在提高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其包括“中小学教师示范性培训项目”和“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两项内容,通过创新培训机制,采取骨干教师脱产研修、集中培训和大规模教师远程培训相结合方式,对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骨干教师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以信息技术为依托、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的现代教育技术将在“国培计划”中发挥怎样的作用,即如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理念、方法和技术提升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的问题值得探讨。笔者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来探讨教师如何去做才能推进新课程的有效实施的策略问题,以期引起广大教师的关注。

2 树立新型教学观,深入领会“国培计划”的理念

实践的开展离不开理论的指导,只有在优秀理论的引导下实践才能取得成功。“国培计划”是基于新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下开展的,教师不但要学透这些新理论,还要将这些理论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去: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多元智能、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等。

这几种理论都是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不是让学生单单的去应付考试,而是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升学生作为“完人”的情感,让学生由被动的“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实际操作的探究者”,“国培计划”实施的理念也正体现于此。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造真实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将先前知识和新知识更好的“建构”起来,整合新知,修正旧知。

3 采用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的新型教学结构

目前西部中小学教师大多采用的仍然是传统的教学结构“以教师为中心”,这种方式造成了:教师的观念或者教参的所谓的“标准答案”代替了学生的思考,从而也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得学生常年如一日进行着同一个工作:“背”。谁背得好谁就能上重点,背得不好脑子笨,这些行为既弱化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打击了很多学生的学习信心:认为成绩不高,自己就是一个低能的人,什么也干不好。

通过“国培计划”项目的贯彻和实施,提升教师的教学观念,强化“双主”教学结构的应用: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如果不关注学生的发展和成长,一味的关注学生背后的“利益”(升学率、评优秀等),那么“国培计划”的开展也只能是“新世纪一场美丽的童话”;教学中同样也要看到“自己”(教师),相对于传统的教学而言,“双主”教学结构非但没有使教师的作用减弱,反而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不断利用培训交流和网络学习提升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这样才能站在时代的浪潮中引领学生的发展。另外,“双主”教学结构的实施还能促使教师和学生的“共成长”。信息时代的到来,“一朝学习、终身受用”的观念已过时,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和提升自己。

4 摆脱“教案”的束缚,开展信息化教学设计

教案的编写完全是为了教师的教,很少考虑到学生学习需要和学生的发展。教师应对传统的教案进行“思考”、“反思”,保留精华剔除糟粕。随着教育信息化和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师应摆脱“教案”的束缚,开展信息化教学设计。

4.1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简介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在先进教育理念(尤其是建构主义)指导下,根据时代的新特点,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本媒介,以设计“问题”情景以及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发展的教学策略为核心的教学规划与准备的系统化过程。

4.2教学设计单元包——信息化教学设计的主要成果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最终体现是教学设计单元包,其为实现特定学科单元教学目标,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开发的一套相互关联的课程单元教学规划和支持材料,包含了借助于以多媒体网络为主的各种媒体实现的以学习活动为核心的多重教学活动支持的资源。一般包括:

(1)教学设计方案。包括教学目标/学习目标的定义、教学对象分析、教学策略与教学活动设计、教学媒体的选择和分析、具体的教学流程图。(2)多媒体教学课件。专门为教学活动开展而设计的各种计算机应用软件,是文本、图形、图画、声音和动画等的集合体。目前,人们通常用Powerpoint、Flash、FrontPage等多媒体编辑软件作为基本的技术平台来开发课件。(3)学生作品范例。为便于学生了解学习成果的形式和要求,教师设计、制作的学生作品参考范例。 (4)学习参考资源。围绕教学开展收集和整理的资源(包括教师收集到的供老师教学备课用的资源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成的各种作品)(5)活动过程模板(如实验报告模板、信息调查模板)。根据学生主题的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需要填写一些调查表、实验报告、记录单、活动评价表等。(6)活动过程评价量表。在教学活动展开中所采用的评价方法(对参与活动的学生的观察评价、问卷调查等)、评价的对象(学习的差异、情感差异、信息处理能力差异等)、评价量表、评价数据、对评价数据的统计和分析。一般在课堂教学展开中,包括对教学活动展开过程中学生的表现(主要是课堂参与、协作学习过程中对小组的贡献、完成任务的情况、学习过程的态度与兴趣)、学生的作品等进行评价的具体项目及标准,这些量表包括课堂观察表、学生互评表、自评表、教师评分表等。

5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开展课堂教学的一个新途径,它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信息技术的介入,会使教师的课堂教学实施变得更加有效。这就需要在开展“国培计划”的培训中关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提升,否则,课堂可能会流于形式,变成“技术的泛滥地”。

6 结语

“国培计划”能否有效的实施关系着广大中小学教师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的大幅度提升,本文就现代教育技术将在“国培计划”中发挥怎样的作用粗略的谈了几点策略,以引起广大培训者和中小学教师的重视。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上)[J].电化教育研究.1997.3:3~6

信息化教学设计教案范文第8篇

【关键词】教学设计;教学工程;教育原理;教学原理;学习原理;信息视野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7―0008―06

引言

教学设计是教育教学的最重要研究领域之一。回溯教学设计上百年发展历程,一般将其分为三个发展阶段[1]:第一阶段(20世纪初―60年代)是以行为主义为核心理论的思想萌芽及早期发展阶段;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80年代)是以认知主义为核心理论的全面发展阶段;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是以精细加工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等多种学术思想整合而成的高速发展阶段。进入新世纪以来,教学设计研究领域展现出了百家争鸣的气象: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理论风靡一时[2];行为主义、认知主义的许多思想仍被广泛采纳;人本主义认知理论,后现代主义认知理论等认知理论的合理成分也被教学设计所吸收;新知识观、新人才观等观念也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阐释学、模糊逻辑、混沌理论中的一些理论养分也正被教学设计所吸取……,整个研究领域呈现多元化发展。本文将紧扣当前教学信息化时代背景,对基于信息视野教育原理的教学设计进行研究探讨。

一 信息视野教育原理、信息视野教学原理

信息视野教育原理是以信息为主线认识、改造教育教学的最基本理论,当教育具体化为教学时,就衍生为了信息视野教学原理[3],可如图1所示框架图简洁表示(黄景碧,2009)。如果从学生的角度思考教学原理则可变换为学习原理。信息视野教学原理是主导教学(典型地如教师通过课堂实施集体化主导教学)视角的理论基础。信息视野学习原理是主体学习(典型地如学生通过网络课程实施个别化主体学习)视角的理论基础。

二 基于信息视野教育教学原理的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1 基于信息视野教育教学原理的“信息安全及系统维护措施”教学设计理论分析

图1中所示,“教学工程”要素是教学系统七要素之一,是指为了实现教学信息交互最优化而所需要的过程环节及其相关事务。由于教学是一个过程,所以总是沿着教学工程这一过程相关的要素将其他六个要素联结起来探究教学的最优化。“教学工程”可进一步划分为教学设计(如设计课堂教学教案)、教学开发(如依据教学设计环节的课堂教学教案开发课件、教具等)、教学实施(如依据教学设计环节的课堂教学教案,利用教学开发环节开发的课件、教具,实施课堂教学)、教学管理(如对教案、课件教具、课堂教学实施等进行管理)、教学评价(如对教案、课件教具、课堂教学实施、课堂教学效果等进行评判)的迭代、螺旋式、循环往复向前发展的五环节,其中,教学设计是教学工程的首要环节,必须综合考虑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交互六要素和后续的教学开发、教学实施、教学管理、教学评价四环节,为整个教学系统形成蓝图,而不是简单预测,这正是当前基于设计的教学研究(Design-Based Research)逐渐替代预测性教学研究(Predictive Research)[4]的缘由。此时,图1所示教学原理与AECT’94教学技术定义: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is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design,development,utilization,management and evaluation of processes and resources for learning(教学技术是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是相吻合的。

由于软件世界是现实世界的数字信息化模拟,而教育世界也以信息为主线而探究,所以将教育工程与标准化发展着的软件工程比较研究,是合理的。例如,将软件工程领域的面向对象编程语言[5](如C#、JavaScript)、数据类型、数据结构、UML(统一建模语言)面向对象建模、ER(实体关系)数据建模、设计模式、配置管理、项目管理等理念迁移到教育工程领域,将能更好地把握教育工程,促进教育过程或教育产品的最优化。

教学设计必须建立在具体的教学案例之上[6][7],下面以信息技术课“信息安全及系统维护措施”课堂教学设计作为案例,首先进行教学设计理论分析,然后推导出设计结果概要。如表1所示。

(1) “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要素

教学内容是教学系统中教学信息的意义[8],教学方法是教学系统中教学信息处理的手段[9]。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是互相联系的,也就是说一定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教学方法。图1中教学内容要素所示,整个教学内容体系是实践、技术、科学、情意、哲学的统一,并可不断迭代深入为各学科直到满足教学实践需求为止[10]。这和当前提倡的“教育内容必须是科学技术与人文艺术的统一,又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统一”的思想是一致的,和当前强调学科交融思潮也是吻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相关联,则是教学实践方法(一般以教师讲述案例,学生主体实习、实验等为主导方法)、教学技术方法(一般以教师演示学生观摩、学生实训、教师利用或开发工具模型、软件模拟等为主导方法)、教学科学方法(一般以教师引导学生逻辑思维、讨论、练习,教师讲授,学生阅读教师指导、学生主体研究等为主导方法)、教学情意方法(一般以教师与学生之间情意交流、谈心共鸣、叙事、故事寓意,教师鼓励学生等为主导方法)、教学哲学方法(一般以教师问题引导学生思辨、学生反思、学生主体建构等为主导方法)的统一,这是因为每个方法对教育都有其自己独到的视角,就如美国教育研究协会(AERA)2009年会上提出,任何重大的教育问题都应该通过不同学科的联合研究才能得到最佳的解决方案[11]。当然,对于某一具体的教学,具有具体的教学内容,并应该根据该教学内容筛选、圈定合适的教学方法,将在表所示案例阐述。

本案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要素分析

“信息安全及系统维护措施”教学内容属于技术、科学层次的计算机信息科学技术子层次中关于信息安全的内容,但又必须坚持实践、技术、科学、情意、哲学的统一。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相关联,所以其教学方法应该以教学科学方法与教学技术方法(即教师引导学生逻辑思维、讨论、练习,教师讲授,学生阅读教师指导、学生主体研究、教师演示学生观摩、学生实训、教师利用或开发工具模型、软件模拟等)为主导,并坚持教学实践方法、教学技术方法、教学科学方法、教学情意方法、教学哲学方法的统一。

 重点:信息安全概念,知识(科学层次教学内容)。以教师引导学生逻辑思维、讨论、练习,教师讲授,学生阅读教师指导、学生主体研究等为主导方法(教学科学层次方法)。

 重点:信息保护技术,信息保护相关的实现操作(技术、实践层次教学内容)。以教师演示学生观摩、学生实训、教师利用或开发工具模型、软件模拟等为主导方法(教学技术、教学实践层次方法)。

 扩展:计算机犯罪及预防(情意层次教学内容)。以教师叙事、教师讲述案例故事等情意交流方法为主导(教育情意层次方法)。

 扩展:信息安全与反信息安全对立统一(哲学层次教学内容)。以教师问题引导学生思辨、学生反思、学生主体建构等为主导方法(教育哲学层次方法)。

(2) “教学媒体”要素

教学媒体是教学系统中教学信息的载体[12],习俗上根据人体的五种感觉器官划分媒体,图1中教学媒体要素所示,可划分为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触觉媒体、味觉媒体、嗅觉媒体。其中,视觉媒体根据计算机处理特点可分为文本、图像、视频、二维图形动画、三维图形动画等,可通过媒体工具系统掌握这些媒体,如通过Word、Photoshop、Premiere、Expression Web、Maya、Audition、Cakewalk分别掌握文本、图像、视频、二维图形动画、三维图形动画、波形音频、Midi器乐媒体技术,将非常有助于教育者教育能力的提高。

各媒体各有其适用场合和优缺点(例如文本语义精确但抽象,图像形象但可想性大,三维动画最能表达真实世界但制作成本高,等等)[13],某一具体的教学交互时刻,应该具有一个理想的教学媒体。

本案例的“教学媒体”要素分析

综合运用视觉媒体(文本、图像、图形、视频、动画)、听觉媒体、触觉媒体。

 科学归纳、演绎时主要使用文本媒体、听觉媒体,案例故事等主要使用视频动画声音媒体。

 上机实验等使用到触觉媒体。

(3) “教学交互”要素

教学交互指教学系统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学信息的传播与反馈[14],是包含一个或多个瞬间操作的过程。

图中(教学)交互要素所示,教学信息交互方式可分为:1)集体化面对面(典型地如教师课堂主导教学,该模式一般以40分钟左右课堂时间为总体过程,总体过程中教师集体化讲授是主导交互,并辅与其他交互,例如随着教学进程中的具体教学内容选用具体教育方法实现的教师提问、学生自测等各种交互)。2)集体化非面对面(典型地如学生课堂观看电视主体学习,该模式一般以40分钟左右课堂时间为总体过程,总体过程中学生集体化观摩是主导交互,并辅与其他交互,例如随着观摩学习进程中的具体学习内容选用具体学习方法实现的学生自主建构、学生自测等各种交互)。3)个别化面对面(典型地如家教,该模式一般以教师学生双方自约定的时间为总体过程,总体过程中学生个别化提问教师解答是主导交互,并辅与其他交互,例如随着学生提问教师指导进程中的具体教学内容选用具体教学方法实现的学生实训、教师讲授等各种交互)。4)个别化非面对面(典型地如学生登录网络课程主体学习,该模式一般以学生自定时间为总体过程,总体过程中学生个别化主体建构探究是主导交互,并辅与其他交互,例如随着学生主体建构探究学习进程中的具体学习内容选用具体学习方法实现的学生网络协作交流、学生通过网络向教师提交问题等各种交互)。

各交互方式各有其适用场合和优缺点(例如集体化教学只能依照学生群体的平均水平进行,难以兼顾平均水平上下的学生;个别化教学能依照个别学生的具体情形教学,但难以实现教学的规模性,等等)[15]。教学交互应该是集体化面对面、集体化非面对面、个别化面对面、个别化非面对面方式的统一,当然,某一具体的教学,应该具有一个理想的教学交互方式。

本案例的“教学交互”要素分析

 本案例属于课堂教学,属于教师学生之间一对多面对面、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交互方式。整个教学以40分钟左右课堂时间为总体过程,过程以教师讲授作为主要交互方法,并辅与其他交互,例如随着教学进程中的具体教学内容选用教师引导学生逻辑思维、讨论、练习,教师讲授,学生阅读教师指导、学生主体研究、教师演示学生观摩、学生实训等具体方法。如果开发网络课程,以便学生交互式学习自测,辅助课堂教学,将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 本案例是课堂教学,属于集体化教学方式,主要针对班级平均水平实施教学,对于超过班级平均水平的学生和低于班级平均水平的学生,将尽量争取时机对他们实施个别指导。

 本案例属于课堂教学,然后可迁移到面向其他各种教学交互方式的案例,如“信息安全及系统维护措施”网络教学设计(适合于学生通过网络课程实施个别化主体学习)、“信息安全及系统维护措施”研究性教学设计(适合于学生实施研究性学习),等等。

(4) “教师”、“学生”要素

教师、学生是教学系统中教学信息交互的双方(教学须以人为本),教师是信息交互的主导、学生是信息交互的主体,即教师以学生为教学对象(教学须以学生为中心),同时教师、学生各自内部加工、处理、建构、研究创新信息,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协作交互信息[16],教师、学生各自与环境交互信息。教师、学生要素可继续贯彻信息领域的软、硬件概念,进一步划分为“硬素质”和“软素质”。图1中所示,“硬素质”是“软素质”赖以工作的物质基础,“软素质”扩展“硬素质”而发挥。与教师的“硬素质”相关的有年龄、教龄、地域、性别等子要素,“软素质”相关的要素则是教师现有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交互、教学工程素养。相应地,与学生的“硬素质”相关的有年龄、学龄、地域、性别等子要素,“软素质”相关的要素则就是学生现有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媒体、学习交互、学习工程素养。对于某次具体的教学,必须根据教师自身的“硬素质”和“软素质”、学生的“硬素质”和“软素质”进行具体教学设计。

本案例的“学生”要素分析

本案例的学生是广西南宁市重点中学高一年级平行班的学生群体。“硬素质”方面,心智发育基本完全。“软素质”的“学习内容”方面,学生大多生活于省会城市,具备较好的个人信息素养,不过作为中学生,限于社会阅历,对信息化社会的理解并不是很透彻;“学习方法”方面,具有一定的科学归纳、演绎能力,具有一定的哲学思辩能力,接受能力较强,兴趣爱好广泛,有较强的表现欲望和创新精神。“学习媒体”方面,能使用各种媒体,不过仍然偏好视频、动画等直观媒体,而文本媒体最好作为精确语义需要时使用。“学习交互”方面,喜欢自主探究,热烈的讨论交流,一般不满足课堂上与教师的交互,更期望同学之间交互探讨,容易接受网络远程等交互方式。“学习工程”方面,具备工程组织的愿望和产品开发的兴趣,愿意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扩展学习,设计、开发、实施、管理、评价自身的学习。

本案例的“教师”要素分析

本案例的教师是青年男教师。“硬素质”方面,教龄不长,身心状况良好。“软素质”方面,信息素养较好,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交互”、“教学工程”都能具体把握,易于接受新的教学思想,有较强的教学创新精神。倾向比较轻松、自由、讨论交流式的课堂交互;粗犷大气的肢体媒体形象等。

2 基于信息视野教育教学原理的教学设计结果概要

根据上述教学设计理论分析,可推导出基于信息视野教育教学原理的“信息安全及系统维护措施”课堂教学设计(教案)概要如表1所示,主要根据教师、学生的整堂课堂的活动进程,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交互要素体现其中。基于该教学设计,然后可进入教学工程的开发(开发课件等)、实施(实施课堂教学等)、管理(课堂管理、教学管理等)、评价(教学效果评价反思等)四个后续环节,完成一次迭代,不断向前发展。

三 结语

本文紧扣当前教育信息化时代背景,对基于信息视野教育原理的教学设计进行研究探讨,期望为教育信息化时代教学设计及其相关理论提供一些借鉴。基于信息视野教育原理的教学设计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交互、教学工程七要素不断迭代深入为主线、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教学现实系统与教学软件系统相隐喻地探究教育教学,是各种教学设计的互补与重构,同时也促进教学工程与教学软件工程紧密结合,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也是教育规律美的一次体现。

基于信息视野教育原理的教学设计非常强调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的结合,例如寻找量化的参考标准比较二次课堂教学设计、二门网络课程设计的优劣,等等,将在后续工作中结合统计分析等定量方法展开。

参考文献

[1] 360doc.教学设计研究综述[DB/OL].

[2] Peggy A.Ertmer,Timothy J.Newby,盛群力译.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从教学设计的视角比较其关键特征[J].电化教育研究,2004,(3):34-37.

[3] 黄景碧.教育科学与技术原理及实践――信息视野的教育[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8:9-19.

[4] Amiel, T,Reeves, T. C. Design-Based Research and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thinking Technology and the Research Agenda[J].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 2008,(4):2940.

[5] 黄景碧.网络远程教学技术基础(含上机指导)[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113-164.

[6] 刘世清,李智晔.教学设计的类型与基本特征[J].现代教育技术,2001,(3):20-22.

[7] 林宪生.教学设计的概念、对象和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2000,(4):3-6.

[8] MediaWiki,wikipedia.Content[DB/OL].

[9] MediaWiki,wikipedia. Method [DB/OL].

[10] 黄景碧,彭宁,朱汝葵.试论教育的科学技术原理[J].现代教育技术,2008,(5):19-23.

[11] Michael J. Feuer. Disciplined Inquiry Education Research in the Circle of Knowledge [EB/OL].

[12] MediaWiki,wikipedia.Media [DB/OL].

[13] 黄景碧.网络远程教学技术基础(含上机指导)[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27.

[14] MediaWiki,wikipedia.interaction [DB/OL].

[15] 黄景碧,朱汝葵,黄小兰.试论网络远程教学对传统教学的兼容[J].教育与职业,2006,(20):99-100.

信息化教学设计教案范文第9篇

【关键词】“微课”颠覆制作

“微课”是指为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它的形式是自主学习,目的是最佳效果,设计是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形式是流媒体,内容是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时间是简短的,本质是完整的教学活动。因此,对于老师而言,最关键的是要从学生的角度去制作微课,而不是在教师的角度去制作,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笔者结合在实际教学中的经验,对“微课”谈谈几点看法:

一、“微课”背景浅析

在当代社会,“微”这个词大行其道,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微博”、“微信”、“微电影”迅速崛起,取代原来传统媒体的形式并受到人们的热捧。现在的时代被打上了“微时代”的标签。“微”胜在其短小、精悍。在追求快速、高效,享受快餐式文化的当今社会,“微”更符合人们的胃口。一篇不超过140字的微博,一部不长于20分钟的微电影,人们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获取想要的信息,打破了传统模式。“微时代”的到来给传统互联网应用带来了前所未有革命性的冲击,同时也给教育领域带来了不小的影响,它打破了传统的网络教学模式,“微”教学模式逐渐在教育领域兴起。

在国外,以美国北爱荷华大学LeRoyA.McGrew教授所提出的60―second Course以及英国纳皮尔大学T.P.Lee提出的the oneMinuteLecture(简称OML)为代表的微型教学模式是微课的雏形。最近几年,网络上的TED演讲视频获得大量的点击率。TED是美国理查德・沃曼在1984年发起创办的。自2006年起,TED演讲视频上传到网络上,短短几年时间就获取了大量的点击率。TED演讲视频的特点就是观点响亮,开门见山,毫无繁杂冗长叙述,时间通常控制在18分钟以内。这些特点与微课极为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微课”与传统教学视频比较

“微课”这种新型的教学资源建设和应用模式可以说是传统教学视频在“微时代”下的衍变。“微课”有其与生俱来的特性,这些特性颠覆了传统教学视频的模式。

首先,主题明确,针对性强。“微课”主要是为了解决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特别是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等内容。“微课”的教学目标相对单一,指向性明确,所有的教学设计与制作都是围绕某个知识点展开,不仅注重教师的“教”,更注重学生“学”的设计。传统教学视频往往是一堂课的复制,包含多个知识点,含有复杂众多的教学内容,更注重教师的“教”。可以说,“微课”是传统教学视频精华的浓缩。

其次,短小精悍,易传播。“微课”容量小,一段“微课”视频时间通常控制在15~20分钟之内。根据心理学上的研究,成年人的注意力集中在15分钟左右。“微课”在时间上符合人类的认知特点。“微课”的视频格式一般采用MP4、WMV、FLV等,视频加上教学课件、教案等总过也只有十几兆。因此“微课”容量小,容易在网络中传播和下载,用户可以在网络中流畅地在线观看“微课”视频,也可以方便地将其下载到各种数码设备上。而传统的教学视频往往要40~45分钟,时间长,容量大,在网络中传播和下载往往需要耗费较多的时间。

第三,半结构化,可扩充开放。“微课”具有半结构化特点,“微课”的资源要素可以随着教学需要不断地扩充、修改和完善。而传统教学视频资源结构紧密、固化封闭,难以扩充和修改。

三、“微课”制作流程

首先,选题。“微课”主要针对某一知识点展开教学,所以在“微课”的选题上不宜选择较多的知识点,而应该主要致力于将某个知识点讲清楚。

其次,教案编写。“微课”不仅仅是一段视频,它还包括教案、教学课件等其它资源要素,所以在选好题后,可以着手教案的编写。教案编写一般包括教学背景、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总结等方面内容。

再次,课件制作。“微课”的课件通常采用PPT格式,针对选定的知识点设计PPT。一段好的“微课”,课件很重要。对于课件的制作要求这里不过多叙述,课件制作尽量简洁明了,不要有过多冗长的文字。

最后,微视频制作。在以上步骤都完成之后,可以着手“微视频”的制作。首先,选择视频录制的手段。视频录制有几种方法:1)摄像机加黑板,此方式是使用黑板或投影为背景,教师在黑板前板书或投影,用摄像机将全过程摄录下来。此方法最好是有助手配合控制摄像机和课件的放映。2)使用录屏软件,此方式将为简单,一个人也可以轻松完成。在录制时采用录屏软件(例如:CamtasiaStudio),使用电脑将整个教学过程录制下来,包括:声音、图像及整个屏幕操作。录制的时候,尽量使用话筒,这样录入的声音才够清楚。视频录制完成使用非线性编辑软件进行后期制作,形成一段微课视频。

信息化教学设计教案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英特尔未来教育 教师培训 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教师是影响课程改革的关键因素,任何课程改革都不能忽视教师的作用,拥有不同的教育行为就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因此,教师所拥有的教育理念就成为影响新课改的关键因素,教师的培训对于其教育理念的建立和改变有着重要的作用。当前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培训是重中之重。要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应用,必须分步、分层次地对现有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和整合的培训,以为我国广大中小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提供课程整合研究的理论、方法、参考模式及范例,帮助教师在信息化教育实践中探索出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范例。

一、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1.培训的设计应能做到技术的培训与思想、观念的培训相结合,应从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入手,使教师能够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与精髓。

2.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内容选取应统观全局,从发展、系统、深度、广度(全球)四个维度上全面展示学科整合的理论和实践,选取符合学科特征、适应培训需要的内容。

3.培训内容的选择应以“新”、“实”为本,讲解受培训教师未知和少知的理论知识,力求使他们耳目一新,提高他们学习整合知识的兴趣。在培训中应着重讲解在学科整合研究和实践中可用的理论和技术。

4.培训方法设计应做到以案例为基础,以教学运用为目标,以教师在教学中的疑问为重点,解决教师的各方面信息能力的问题。

二、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应包括的内容

1.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教育思想、观念,以及教与学理论的培训。

要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必须转变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转变是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活动的前提。思想不转变,在传统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使用信息技术,只会是穿新鞋走老路,不能做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机融合,因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不仅仅是运用信息技术,它将伴随教育、教学领域内的一场深刻变革。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育观念建立在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的前提下,教师和外界环境都要围绕为学生服务,帮助和促进学生对知识进行有意义的建构。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等与传统教育相比,都要发生相应的转变。

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必须加强教育基本理论的培训。在学习理论方面,重点学习素质教育理念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素质教育理念是新型教学模式探索和构建的基础、引导与前提。教师在培训中学习现代教育理论与学习理论、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设计理论等,才能真正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各门学科的教与学中。

2.教学中教师的各种信息能力的培训。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指导意见》规定,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包括以下的内容:信息技术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操作系统、文字处理、因特网基础、文稿演示、电子表格、网页制作、课件制作等。这些实际上都是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教师除了要掌握这些基本的操作和软件的使用外,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以下几方面的能力: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能力,选择资源的能力,有效地获取信息资源的能力,评价信息资源的能力,使用信息资源的能力,开发信息资源的能力,与信息技术有关的信息意识、道德、伦理和法律问题。

目前,教师已经掌握了信息技术的操作,但是不知道信息技术如何与学科整合。因此,在教师的培训中,应对教师就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案例进行培训,以便教师能根据自己所任教的学科,进行模仿,开展整合。

三、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是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的有效方式

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主要是为了支持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有效利用而设计的一个全球性学科教师培训项目。通过培训,各学科教师能掌握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学会利用信息技术和资源进行教与学,掌握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新型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等信息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团队合作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的重点不是计算机的操作,而是让教师参与和体验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的模式。

英特尔未来教育课程具有以下鲜明的特点。

1.模块化结构

整个课程分为10个模块,这些模块标题为:(1)课程概述,准备单元计划;(2)为单元计划查找资源;(3)创建学生多媒体演示文稿;(4)创建学生出版物;(5)准备教师支持材料;(6)创建学生网站;(7)建立单元计划支持材料;(8)整合单元计划;(9)评价单元计划;(10)建立单元实施方案。这些模块贯穿着三条主线:

一是信息技术的使用。主要是利用微软的Office办公组件(Word,Excel,PowerPoint),这些都是常用的软件工具,并不涉及复杂的技术。

二是教学计划(教案)的设计。在第一模块就提供了一个教案模板,模板包括主题、所属学科、学生年级、教学目标、对应的课程标准、所需资源、学习过程、对特殊学生的教学调整、评价标准等。要求参训教师从这个模板出发,首先选定一个专题,随着教学进展逐步完善教案。

三是评价工具的使用。该课程采用“量规”(Rubric)作为结构化定量评价工具,对教学计划、学习资源、学员电子作品进行经常性的评价。

2.实用性目标

首先,该课程带有很强的实用性目标,其基本目的是让教师学会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强调动手实践,目标是设计一个单元教学计划包,我们称之为“包件”,作为技术产品带回学校去使用。一个包件含有:(1)单元教案:提供了对一个教学过程的详细描述;(2)学生作品范例:为学生提供的电子作品范例;(3)评价量规:针对学生电子作品的评价标准;(4)教学支撑材料:该单元所需的教学辅助材料,如作品引用记录,信息调查表,学生作业模板,教学管理工具等;(5)单元实施计划:描述实施该单元的时间安排、资源调配,以及各种保障措施。

3.以教法革新为特色

该培训课程在许多方面体现了当代教育教学改革的特点,特别明显的有以下方面:(1)信息技术的学科整合:本培训课程自始至终贯彻了学科整合的思想,让信息技术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去。(2)案例教学:本课程通过配套光盘和专用网站提供大量单元设计和电子作品范例,用案例进行教法改革的引导。(3)合作型学习:参训教师不但在本培训过程中参与许多合作性的活动,而且涉足带合作意义的教案,使他们的学生成为合作学习者。(4)研究型学习:本课程提供了许多设计研究型学习的教案范例,鼓励学生进行专题研究,特别是交叉学科专题的研究,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和收集数据,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自行得出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结论。(5)反思型学习:参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往往通过对自己以往熟悉的传统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以课件制作和传递知识为中心的运用教育技术的模式等进行反思,从而比较深刻地领悟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英特尔未来教育理念。(6)资源型学习:信息资源的利用是本培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参训教师都能快速获取和有效利用电子信息资源进行教学设计。一类是学科相关的参考资料,另一类是教案范例和学生电子作品范例。(7)面向作品的评价:由于传统的客观性评价方法(如选择题)不适合于评估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性能力,因此本课程采取结构化定量评价方法,利用量规作为评估工具。参训教师不但要学会用量规评估自己的教案,还要学会设计量规来评估学生电子作品和指导学生的学习。

4.以学生为本位

在培训中要求参训教师将信息技术应用的立足点放在学生身上,考虑如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因此在许多创作活动中,要求教师扮演学生的角色,去制作供学生参考的电子作品范例(称为学生作品,如多媒体演示文稿、电子小报和网站)和支持学生研究型学习的工具模板。

5.以活动为中心

我们过去常见的培训教材是以内容为中心,以知识学习为主的。而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师培训教材是以活动为中心的,指导参训教师通过一系列活动获得关于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引用的知识和形成信息化教学的设计能力。

6.信息化教学设计

该培训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参训教师学会使用信息技术,更重要的是学会设计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教学过程,让他们的学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学习活动,例如:专题相关信息的获取与加工;问题解决方法的探索;知识的建构、展示与传播;问题研讨与互动;学习过程的评价等。

英特尔未来教育采用“在做中学”,被培训者再培训被培训者的滚动培训方式,倡导以学员发展为本的培训理念。计算机技术在培训过程中不再是主要的学习内容,而仅仅作为学习的一种普通工具。这种任务驱动式的培训充分调动了学员的学习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的教师培训模式,为教师迎接教育信息化时代做好了准备。

如上所述,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师培训课程在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支持教育改革方面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新鲜经验。这种培训,的确有助于促进我们的教育理念更新和教学模式革新。但这并不意味着其就是惟一的最佳信息化教学模式。事实上,它提供的教学模式也有可以改进之处。我们应该在学习英特尔未来教育课程的基础上努力开拓,勇于探索,创造出更加丰富多彩的新颖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陈卫东,李芒.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培训设计.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4,(7).

[2]谢忠新,卫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师培训的探索.中国电化教育,2003,(2).

[3]祝智庭,黎加厚.走向中国教育改革实践的英特尔未来教育.电化教育研究,2003,(4).

[4]上海市教委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专家组.英特尔未来教育,2002.

[5]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评估专家组.英特尔未来教育2002年评估报告.

上一篇:语文字词教学范文 下一篇:小学数学公开课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