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直播范文

时间:2023-02-25 09:44:27

新闻直播

新闻直播范文第1篇

观众朋友们,欢迎您在7:00准时收看我们的新闻直播。

这几天,马花花小姐一直是我们大家关注的焦点,因为他一次又一次地创造世界记录,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而今天,我们又收到了一条好消息DD马花花小姐又创造世界记录啦!她成了世界上的超胖子!体重25000公斤!

新华报评论:

中国出了个神人!

保定日报评论:

这才是我们炎黄子孙的气概!

燕赵都市报评论:

相信后人永远都会记住马花花!

而那些网友们的评论也少不了:

马花花,我们要学习你那种坚持不懈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马花花,支持你!

不知道她得多少奖金了!能不能给我分点?

而记者们更是把马花花小姐家围得水泄不通,马花花小姐想上厕所,可根本出不去!只好憋了半天。

我们中央台记者还是对马花花进行了采访:

记者:马花花小姐,您创造这种奇迹容易吗?

马花花:当然不容易了!我每天要喝250袋牛奶,再吃10吨牛肉呢!

记者:您能吃得下吗?

马花花:有时一天就要上10趟厕所!还常把我撑得直翻白眼!

记者:好可怜!

马花花:我每上一次厕所就要花费一个小时呢!因此我每天睡觉的时间只有三个小时。您看,我得黑眼圈了吧!

记者:好,那就鼓励您,希望您能成为世界上最像熊猫的人!

马花花:谢谢。

新闻直播范文第2篇

“电视是一种即时传真的媒介”,鲍列夫认为“电视的一个重要审美特点是叙述‘此时此刻的事件’,直接播映采访现场,把观众带进此时此刻正在发生的历史事件中,这一事件只有明天才能搬上银幕, 后天才能成为文学、戏剧和绘画的主题。”电视的这种“现在时态”的本体特性使它有别于电影、报刊等媒介,广播虽然也属于现在时态的媒介,但它只能传播听觉形态的信息。所以,电视声画结合传播信息的特点又使它优于广播媒介, 而最能体现电视即时传真特性的方式就是直播。与录播相比,直播节目的优势明显:

1.新闻直播是时效性最强的传播方式。过去新闻的时效观是今日新闻今日报,而直播使新闻的时效观变为现场新闻现在报。直播真正做到了新闻事件的零时差报道。

2.新闻直播增强了报道的真实感。虽然新闻直播过程中也会有镜头的切换和选择,但因为直播中时空状态是相对完整的,从而让观众感觉到报道内容更真实。

3.新闻直播状态下观众有极强的参与感。新闻直播带给观众的现场感和期待感是其他传播手段望尘莫及的。新闻直播让观众在事件发生的时候“身临其境”,直接感受到现场的氛围,“亲眼目睹”事件的发展过程。新闻电视直播做到了第一现场、第一时间的共时拍摄、共时传播,真正满足了观众对外部世界的“共时需求”。

二、电视新闻直播局限性

然而新闻直播仅仅作为一种最能体现电视技巧的一种传播方式,并非所有的题材都适合直播,也并非所有的直播都比录播的传播效果要好。直播手段也有其局限性。

首先,新闻直播在抢得快速时效的同时,难以掩盖其在信息可控性上的先天不足。新闻直播时对新闻时间的同步记录传播,传播过程中突发性、偶发性的事件随时都会出现,这就增大了信息控制的难度,于是直播中“出错”的几率就很高。

其次,新闻直播不见得是信息量最大的传播形式。新闻直播是对新闻事件过程的纪录,在相对原生态的过程展示中难免会有信息重复的存在,一些无效冗长的信息也会随之产生,因此在单位时间内传播的信息量会低于经过剪辑的录播。这种情况在一些重大工程项目、考古发掘、仪式庆典以及重大政治事件的直播过程中会经常出现。在这种直播中,如果处理不当观众很容易产生视觉疲劳而中途换台。如何在现场出现信息低谷时及时进行调控,插播有效信息引起观众的兴趣,是值得思考的。

再次,新闻直播的即时传播会影响报道的准确性和深度。新闻直播对时效性的要求极高,它最本质的一点就是快, 快速的报道使得记者在抢得先机的同时无法迅速收集资料、深入了解事件的背景,从而影响到对新闻事件本质的准确判断。这样的直播报道会流于新闻事件的表象而未挖掘到新闻事件的深层价值,自然影响报道的深度。长此以往会给新闻的可信度带来危机。这一点在日渐兴旺的民生新闻直播中有所表现。

三、适合直播的内容

1.直播的内容应具有动态发展的事件性,过程性、现场感要强。人类天性中的猎奇心理使得观众对充满故事性的事件有强烈的关注欲望。使用直播手段进行电视传播时应当考虑到观众的这种需要。直播新闻事件,事件在动态发展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悬念、冲突、戏剧性等元素会牢牢抓住观众的心,激起观众强烈的收视期待。同时,直播的新闻事件现场应该是极富含金量的现场,应具有必视性的因素,能够使观众看过之后印象深刻。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些一般性的行政会议、仪式、庆典、名人采访等制约性太强的活动不适合用直播方式进行传播。

2.充满悬念性的、具有强烈的不可预知性事件,是最适合使用直播手段进行传播的。直播的最大美丽就在于与观众一起去感受未知。事件过程与结果的不可预知性能够激起观众强烈的收视期待去关注事件的进展。

3.具有不可重复性的重大事件即时效性强的重大事件是适合进行直播的。直播使这种不可重复变成瞬间永恒。比如一些罕见的天文奇观、自然现象,对观众而言既充满新异又具有相当的时效性和相对的不可重复性,但受所处地域及天气、观测条件的限制,能看到的人毕竟是少数,在这种情况下用电视直播的形式,让更多的人通过电视屏幕进行观看,能够很好地满足观众的需要。

新闻直播范文第3篇

而且,庄稀海坚持认为,直播并不是从秀场来的,其终点也不是秀场。秀场对直播的推动价值在于,让人们觉察到“原来直播并没有这么难”。将来直播一定会成为一种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手段、工具和渠道,这比已经是红海的秀场要广阔得多,当然能驾驭“直播”这个概念的,一定是巨头。

直播的切入口有两个:社交与新闻。

在社交方面其实已有巨头入场了。5月13日,旗下拥有“秒拍”和“小咖秀”的一下科技宣布,联合新浪微博推出直播产品“一直播”。“一直播”会作为新浪微博内置的一个功能,用户可以用新浪微博一键点击进行直播。演员贾乃亮担任“一直播”的首席创意官,并用“一直播”对话韩国人气偶像宋仲基,15分钟内吸引了730多万人观看。

至于网易,其门户基因就是做有态度的新闻,网易直播也会从硬新闻的直播入手。庄稀海告诉记者:“网易新闻客户端打算在下一个版本把直播放进首页。一直以来我们对新闻的定义是新近发生的事实,但我们可以通过直播把新闻变成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当新闻发生的时候,我们的记者就在现场,你可以体验到现场的感觉,甚至延伸到参与新闻的发生。”

5月20日上午10点19分,网易新闻客户端的微博账号放出了预告:“波士堂首次网络直播迎来:果壳网创始人@姬十三 。小伙伴们将首次先于电视台看到一个不一样的姬十三。看他如何招架网友整蛊,更有现场爆料,互动环节,今天15:00,网易直播万事俱备,只欠你撩!”

《波士堂》是由第一财经、东方卫视、唯众传播联合打造的高端访谈互动节目。网易直播中心节目主编丹和同事们在网易新闻客户端将接近三个小时的节目进行了直播。她们时刻和前方保持沟通,精神高度紧张。此外,前方会不断传回文字素材和照片,丹和同事们会做好图文直播,以考虑到网友的不同喜好。丹说,最让她兴奋的还是网友和嘉宾互动环节。网友们提问比较热烈,比如果壳是不是商业化进行太快了,姬十三都给予了比较及时和得体的回答,这次直播在当时获得了20万人次的点击观看。

当然,这种形式绝对不是网易直播的全部图景。

庄稀海表示,直播介入新闻后的一个必然结果是:大众介入新闻创作。最终效果是“任何重要的事情发生的时候,我们都能迅速地找到报道人,包括有记者、学生、拍客、团队、机构、媒体,还有大专院校的学生”。

新闻直播范文第4篇

广播新闻现场直播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末期以来,获得较快发展。综观国内各广播电台组织的新闻现场直播,多取材于受到关注度较高、有较广泛社会意义的重要题材。对这样的题材进行大时段、大容量、多方位、多媒介的现场的、集中的报道,其新闻价值、社会影响力显然是其他许多广播手段所不可比拟的。现场直播报道是报道和播出同步进行的,可以说,新闻现场就是“直播室”。在这一“直播室”里,记者事先只能有一个大致的安排,不可能让现场发生的一切都按自己的采访意图发展。尤其是一些比较重大的事件,场面比较大,可能发生的情况很多,有时甚至会出现事先预定的报道方案因种种原因不能如期实施的情况,因此现场直播报道的记者应该具备灵活的应变能力。灵活应变能力大致地讲由三个方面组成。一是不扰。在现场直播报道中,记者要在大庭广众之下进行采访工作,处在现场“表演”的情景之中,肯定既会招来众人的目光,又会引来许多围观的群众。这时记者的应变能力就表现在能够排除干扰,克服困难,按照自己的采访意图发展,使自己的采访达到目的。二是处变不乱。有些新闻现场极易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有时甚至还很混乱,这就要求记者要具备稳定的心理素质,做到处乱不惊,排除干扰,头脑清醒,按部就班地完成自己的采访任务。三是随机应变。由于新闻现场情况千变万化,不确定成分较多,现场记者必须要有反应灵敏的现场应变能力,能对现场出现的各种情况应付自如,对于没有预料到的情况,能迅速果断地做出判断,不得已要舍弃原有计划的只能舍弃,该弥补的计划,果断补救,有时甚至要作出必要的“救场”措施,保证直播报道任务的完成。在现场直播报道中,记者不能忽视现场音响的强大作用,记者的运用音响能力也是现场直播报道成功与否的关键。

以传播声音为其存在方式的广播,给予音响十分重要的位置。音响在反映事物的过程中,能获得比记者口述这种有声言语更具体、更形象、更真实的效果。它能够使线性语流形象化、立体化、增强现场感,使听众有听其声如临其境之感。也就是说,好的音响听起来比记者的叙述更有说服力、感染力。因此,在现场直播报道中,记者不能忽视现场音响的强大作用。在现场直播报道过程中,记者要充分利用现场音响,要抓住有特点能烘托主题思想的音响,把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音响在报道中巧妙地予以传递。唯有如此,才能既提高报道的质量,丰富报道的内容,又增强新闻的真实性,提高可听性,使新闻产生亲和力和感染力,拉近与听众的距离,力求做出来的报道能丰富多彩,生动可听。这就要求记者要有丰富的音响知识,能够辨别各种富有典型意义的音响,要有捕捉音响的观察力和判断力,要充分认识到利用音响的重要性。

广播新闻现场直播,其主体内容必须是新闻性事件。这是其新闻性的内在必然。具体分析,有四层含义:

其一,事件本身具有的新闻性。这是新闻现场直播与其他非新闻现场直播的根本区别,也是确定新闻现场直播的规定性的基本因素。这里涉及新闻现场直播选题方面的两个问题:

一是进行直播的新闻事件是否适合做新闻现场直播的问题。新闻现场直播的选题,从它的意义、进程、节奏、现场音响、背景资料等各个方面,都应具有典型性、代表性、显著性,或具有较高的受众关注度――直播选题应大体上能兼顾这样一些要素,或在其中某一要素上较为突出――千万不能“拣进篮子里的都是菜”,不论什么选题都做现场直播,否则,就是“硬做”,硬做出来的直播再好也恐难收到好的传播效果。

二是有的直播“是不是”新闻现场直播的问题,即现场直播的定性问题。比较突出的是,以建党日、建国日等纪念日或教师节、劳动节等节假日为由头组织的直播,能否称其为新闻现场直播。特别是根据广播电台自身需要而设计出由头,制造一个现场来进行的直播,能不能算是新闻现场直播?前者无论如何还算有个由头,后者恐怕就难说了,因为如果广播电台不去组织那个现场,那么在你设计的那个时段里,不会发生你所设计的所谓“新闻”。这里列举的两类直播最突出的毛病就是缺乏新闻事件这个基础。这个问题在各类广播新闻作品评奖中也是颇具争议的。

其二,新闻要素的放大。在新闻现场直播中,时间、地点、事件、原因和结果的报道都被放大,被深入挖掘,此即定义中所称“深度”之涵义。这是由直播方式上的渐近性、连续性、同步性等特性所决定的。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事件自身的演变会因过程的不同而出现不可预见的阶段性结果,因而,对事件的直播必然要对事件动态变化着的时、地、事、因、果等要素,不停地、跳跃地进行反复的――因而是加强式的、放大了的直播报道。新闻现场直播节目的这一特点,也是其他新闻节目样式所不具有的。

新闻直播范文第5篇

电视新闻直播的发展状况和主要形式

电视最早的传播方式都是录播。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新闻传播的时效性大大增强,对于很多突发的重要新闻,电视传统的拍摄采访、编辑制作、合成播出的录播方式,已很难满足人们对信息高效快速传播的需求。电视直播为适应受众的这种收视需求,采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开始采用直播方式。

目前的电视新闻直播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新闻栏目的直播。这种直播方式被称为“演播室直播”或“主持人直播”,栏目所需主要新闻条目已提前由记者编辑全部制作完成,到节目直播时段时,按照节目提要单,一条条的播出即可。直播的其实只有主持人自己,新闻事件并非“正在进行时”。所以,这种直播方式实际上是“准直播”。尽管如此,栏目直播的播出效果还是远远强于录播。首先直播给人以真实感;其次可以随时插播,有新的内容可以随时打断栏目内容正常播出顺序进行插播;另外还便于开展互动,比如在节目里就某个话题现场进行观众调查;等等。

二是重大事件的预期性现场直播。重大事件的关注度比较高,能够对这类事件进行现场直播,第一时间告知公众,自然能够吸引更多的“眼球”。重大事件的直播,一般都是有预期性的,比如国庆阅兵直播,事先经过多次排练,有详细的预案,直播就是按部就班地将事件完完整整地拍摄并直接播出,第一要务是保障“播出”安全,不出差错。重大事件的直播,往往牵涉部门非常多,操作难度较大。对于地方电视台来说,此类直播以上级部门的“规定性动作”居多。郑州电视台2009年重大事件的直播有5次,如大年初一花车巡游、正月十五焰火晚会和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等。虽然重大事件的直播工作量大,较难操作,但其播出效果一般都很好。比如去年的焰火晚会,平均收视率达到6个点,高出此时段日常收视率近3倍。因此,尽管运作不易,但对于可能直播的重大事件,电视台还是会努力争取的。

三是新闻事件的进程式现场直播。新闻讲究快,能够用最快的方式,将最新的事实呈现给观众,这样的直播才能更“打动人心”。近几年,随着小型直播车“SNG(Satellite News Gathering)”的推广,地方电视台也逐步具有了进行新闻直播的条件。利用“SNG”,记者可以深入新闻事件现场,将采访的内容通过微波或卫星技术同步传回电视台,进行现场直播,而观众在电视上看到的东西就是记者正在采访的,记者正在采访的也就是正在发生的,真正实现了新闻事件与新闻传播的同步进行。

综合来看,目前,电视台的新闻直播,主要以栏目演播室直播和部分新闻事件的现场直播为主,这样做既凸显了新闻的时效性,又保障了安全播出。

电视新闻直播的运作要点

一要加强对突发事件的直播。新闻以“内容为王”,尽管直播技术手段先进,但它也仅仅是一种先进的传播工具,利用这种工具传播什么,让大家看什么、听什么,才是更重要的。一般来说,能够进行新闻现场直播的事件很多,比如天气状况、交通信息等,既有正常进行的,也有突发的,实践证明,老百姓最关心的是突发性事件,往往收视率较高。比如,一次郑州市区西环附近自来水主干管爆管,事故不仅使周边大面积停水,而且造成了交通拥堵,现场是什么情况,有没有人修理,事故的原因,大概什么时间能恢复供水,等等,这些都是当时市民最关心的问题。郑州电视台以直播的方式第一时间告诉给广大观众,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是积极拓宽报道内容。在以突发事件作为新闻现场直播重点的同时,还应努力拓宽直播报道的领域和内容。突发事件是可遇不可求的,有一定的局限性。况且,随着社会上各项工作的加强和有关制度的完善,恶性突发事件只会越来越少。所以,就需要我们积极拓宽报道内容了。现代化建设事业、人们的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应当开阔视野,多选取一些与人民群众工作、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党和政府高度关注的、有一定现场感的新闻,也可以作为直播的题材选用。

三是报道形式灵活多变。新闻栏目的直播是有固定时段限制的,但新闻事件有很多是无法预知的,区别不同的内容,新闻直播报道的形式也要灵活多变。比如,栏目是下午6点开播,但5点时有个突发事件,这种情况一般是不具备新闻直播条件的。此时,可以利用直播车先对事件进行现场采访拍摄,之后,在车上进行简单的编辑,在栏目开播之后,利用直播车信息回传将编辑好的内容进行播出。如果事件有新的进展,还可以通过记者口述或现场采访来展现。利用直播手段,将报道形式做活,既可以保证质量,又能够拓宽报道内容。

四是正确处理直播报道和日常报道的关系。直播手段大量运用之后,有的电视台还专门设置直播组,要求每天都要有固定的新闻直播报道。直播组在“找”新闻,从事日常报道的记者也在“找”新闻,两件事,造成一个频道甚至一个栏目内部就出现题材“打架”,怎么办?这就需要处理好直播报道和日常报道的关系。比如,大雪造成旅客滞留这件事,直播组报道时,要突出“现在进行时”,当时的滞留状况如何、乘客如何反应,等等,侧重现场感。一般性的新闻报道则可以在“深”度和“广”度上做文章,一天滞留的总人数、车站采取的应对举措,等等。直播报道与日常报道如果有题材重合的情况,两者要形成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共同将题材做“快”做“深”。

用时还要有素质较高的队伍和有效的机制保障。现场直播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环节多、牵涉部门多,技术性强,要保障正常运行,必须有素质较高的队伍和有效的机制保障。直播人员要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和较强的业务技术,要突出集体意识、协作精神,尤其是主持人,现场应变能力要非常强,能够应对复杂多变的现场。在机制上,要保障部门联运的顺畅,直播车出动采访,技术部门、传输部门的服务举措必须跟上,要让记者辛苦采访到的最新鲜的东西,准确无误地传送到观众眼前。

新闻直播范文第6篇

以目前国内电视新闻直播情况来看,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演播室直播,多是固定时段的新闻节目,演播室的播讲和观众时间同步,只不过记者的新闻采访,要经过提前拍摄,编辑制作,时效性稍有损失,但是适用于常规新闻报道。另一种是现场直播,利用大型转播车或者直播设备,与新闻事件同步,在一个完整的时空里,同步展现事件的发生过程。这种直播,适用于突发事件,重大新闻以及大型策划类报道。但无论是演播室直播,还是现场直播,都随时考验电视人的表达能力、应变能力以及发现和感受能力。于是乎,每一场电视直播,对编播人员、出镜记者以及演播室主持人来说,都是一场展示,是新闻职业素养的展示,也是新闻直播业务能力的展示。

编播人员:直播无小事 百密不能有一疏

演播室直播,是目前国内各大电视媒体最常见的新闻报道方式,由于节目所需的新闻报道内容,大都是记者提前采制完成的,只需要主持人和编播人员精心配合,顺利播出即可。

中国有句老话:百密必有一疏。的确,对于像央视新闻频道这样,24小时轮流播出的直播新闻来说,演播室大大小小的状况也在所难免。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导播和主持人缺乏及时沟通,画面切回演播室时,主持人还在化妆、喝水、甚至打哈欠。最不靠谱的是,主持人正在播报新闻,居然有工作人员冲进了演播室,帮主持人整理桌面上的稿子。当然,这位不合时宜的工作人员,也在全国观众面前露了个脸。

其实,这样的错误,完全是因为编播人员一时疏忽造成的,比如,导播在切回演播室之前,应该提前通过耳机通知支持人一声,这样,就不至于让主持人“当众献丑”;比如,工作人员在冲进演播室之前,应该提前确认直播状态,是在走片子还是在录演播室,只要注意一个很小的细节,就不会犯下人尽皆知的错误。

出镜记者:意外随时会发生 随机应变要从容

做过现场直播的人都知道,无论直播方案做得多详细,预案设计多周全,仍有一些意料之外的事件会和你不期而遇。难怪有记者在总结直播报道经验时说:“在现场,你不是出镜的脸,你是观察细节变化的眼睛,是判断分析新闻的脑子。”

例如:辽宁卫视一档新闻节目,要和现场记者做直播连线,之前所有的调试和沟通都很顺利,可让人万万没想到的是,就在马上要把直播信号切进演播室的前一分钟,原定的出镜记者因为低血糖突然晕倒,现场和演播室的工作人员瞬间抓狂,因为事关重要新闻,此时让演播室主持人临时调整串联已经来不及,此时,另外一名出镜记者紧急顶上。万幸的是,这名出镜记者身经百战,在不了解任何背景,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一边看提纲,一边完成了直播连线。

有人说,直播,机会与风险并存。2013年元旦,辽宁卫视《说天下》为了做一期热闹喜庆的元旦特别节目,提前策划了两档现场直播,两辆转播车分别开赴盘锦卧龙湖和沈阳棋盘山,一路直播卧龙湖冬捕,一路直播棋盘山冬泳。按照事前敲定好的直播方案,一切都准备就绪。偏偏在临直播前,老天给大伙儿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冬捕的渔网破了,鱼全跑光了。体验过卧龙湖冬捕的人都知道,每年的冬捕,只有一张大网,从下网到收网,至少需要三天时间,而渔网破了这样的情况,是冬捕进行几年来,头一次遇见。眼看直播就要开始,已经没有了补救的余地,出镜记者只好紧急应对,安排主办方从其他地方运来一批活鱼,放置在出鱼口,用这种“造假”的方式,完成了冬捕直播。与此同时,另一路冬泳直播团队,也遇到了不小的变数,因为天气太冷,原定的冬泳团队并没有严格按照提前设计的方案和时间点下水。对于直播来说,时间点至关重要,五分钟的直播过程,每一分钟,分配哪一项内容,都必须提前敲定,不然,直播容易拖沓冗长,失去节奏,直播的观赏点也会消减。幸好出镜记者经验丰富,及时调整方案,从容应对,准确控制好了直播的节奏。

从这几场直播不难看出,出镜记者的应变能力以及现场掌控能力,是直播连线成败的关键,如果遇到突发状况,出镜记者先慌了手脚,那现场就会乱作一团。如果出镜记者在突发状况时能沉着应对,有条不紊,直播连线才会做到万无一失,不露痕迹。

主持人:打足十二分精神 巧妙化解尴尬

每一档直播节目,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小插曲,此时,需要主持人打足精神,巧妙化解。比如,贵州卫视有一档直播节目,女主持人身穿一件旗袍,正襟危坐播报新闻,突然,旗袍的纽扣崩开,露出了肚皮。其实,如果这位女主持人当时发现了这个状况,只需要随手把稿子抬高一点,挡上肚皮,就能巧妙化解尴尬,可惜的是,这位女主持人并没有意识到,或者意识到了也当做不知道,硬着头皮,把新闻播完了事。

辽宁卫视有位女主持人,在节目直播过程中,突然感觉肚子疼得厉害,趁播放片子的间隙,赶紧起身拿了一片止疼药放进嘴里,还没来得及喝水服药,镜头已经切回了演播室。幸好男搭档及时解了围,根据上一条片子的内容,临场发挥,给女主持人争取了足够的时间,硬生生把药片咽进了肚里。

如果说,随机应变,只是展现了主持人的直播业务能力,那么,敬业精神,才是一个主持人不可或缺的职业素养。2013年1月23日中午12点18分,沈阳、辽阳交界处发生5.1级地震,沈阳市区震感明显,当时,辽宁卫视《说天下》栏目正在直播,演播室的桌椅和吊灯出现了明显的摇晃,两位主持人仅仅迟疑了几秒钟,继续淡定播报,并把刚才地震的消息及个人感受,第一时间传递给了电视机前的观众。地震时段的节目视频还被央视《新闻联播》等多档新闻节目引用,主持人的敬业精神令人感动。

直播,给电视人带来的是更高的要求,给观众带去的,却是一种真实!新闻,正是因为其突发性及不可预知性才具有价值;新闻直播,虽然可能是“粗糙”的,但正是这粗糙的真实感才成就了电视新闻直播永恒的魅力。

新闻直播范文第7篇

首次两小时直播

直播具有网络平台部分功能,是电视目前最快、也是和用户直接互动的方式。2012年《新闻晚高峰》成立直播组,针对百姓关心的民生大事,开始把直播这个手段放到最大来做。

2012年4月25日,江西省南昌市轨道交通“英雄一号”盾构机开始首推,这是英雄城地铁掘进的历史时刻。当天上午,江西五套打破正常节目安排,第一次对事件进行两小时的直播。为了让直播更清晰的展现地铁施工的过程,《新闻晚高峰》直播团队派出记者前往广州和上海,对建成后的地铁给当地市民生活带来的便利,进行了拍摄比较,避免了在直播南昌地铁盾构机掘进时,画面因单调而枯燥。而地下无法拍摄的部分,则使用动漫的形式来表现。

画面是电视最吸引观众的地方,而同步观看正在发生的重大事件,下一刻会发生什么,无疑是最大的悬念。《新闻晚高峰》在这次节目中使用了直播、3G现场、动漫、图表来满足观众对画面丰富化的渴求。同时,请专家到演播室,运用电话、微信、微博等多种手段来解决即时互动问题,观众不仅直观地了解了盾构机这一庞然大物如何在地底下施工作业,还看到了其它城市地铁建设惠及百姓的鲜活实例,从而对南昌的地铁建设和未来的规划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

“英雄一号盾构机首发仪式”成功直播后,《新闻晚高峰》再接再厉,于2012年5月21日进行了日环食直播。5月27日,还邀请中科院士,“嫦娥之父”欧阳自远来到节目直播室,进行两小时的直播。欧阳自远是江西人,生于吉安,是世界著名的天体化学家和地球化学家。欧阳院士与家乡的观众们通过电视直播的形式进行关于太空梦想的直接对话,引起了观众极大反响,也激起了许多孩子对于太空的幻想。质朴的欧阳院士告诉大家,只要用心努力,山区长大的孩子也可以有伟大的梦想。

每一次直播,都需要一个团队付出许多的努力,迎接很多挑战的《新闻晚高峰》在直播中,挑战一个又一个自己创下的记录。6月5日是环境保护日。《新闻晚高峰》首次派出记者赶往生命第三极,走进生命——可可西里,并在直播节目中实现了两地实时直播连线,传回了藏羚羊等画面。之后,高考前夕的“爱心护考行动”、江西高招录取分数线会,三病免费医治和振兴赣南苏区、南昌大雨、峡江截流、江西省歌舞剧院交响乐团“周末音乐会”首场演出、行风政风热线关于教育乱收费等多场直播,都是百姓关心、情系民生的报道。

首次跨国直播

《新闻晚高峰》直播运行的半年中,共进行了二十多次大型直播,也做了多种不同类别的选题,甚至把直播和主旋律的报道相结合,创新报道形态,获得了较好的效果。2012年7月28日,伦敦举办奥运会,《新闻晚高峰》首次把直播的目光投向了国外。

CPTN(全称“公共电视新闻网”)由上海广播电视合北京电视台、南方电视台、江西五套等全国多家电视台以平等、互助、共享为原则,共同发起搭建,主要通过当今最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实现电视新闻素材的及时共享、大型新闻行动的跨地域联动、重要新闻事件的直播合作。在伦敦奥运会期间,《新闻晚高峰》参与了CPTN由国内14家地面频道组成的联合报道组,在奥运期间推出极具个性化的、来源独特的奥运直播节目。这次直播开创了《新闻晚高峰》跨国直播的先例,每天从伦敦制作回传20分钟的节目,通过卫星、国际光缆等通讯手段,在伦敦演播室与南昌演播室进行直播。为加强和江西本土观众的互动,《新闻晚高峰》在每天的直播中,和腾讯、优酷等新媒体进行合作,加入了微博点评、电视新闻评论、微博墙互动等形式。在伦敦,《新闻晚高峰》采访团队策划了系列报道,关注伦敦的奥运气氛和相关比赛信息。同时,省内报道团队关注江西籍奥运冠军家乡和亲人的情况,伦敦奥运的江西元素等。其中,江西籍选手、伦敦唐人街的江西味道、景德镇艺术瓷器在英国、江西游客在伦敦、奥运开幕式李渡烟花等和江西有关联的直播报道,吸引了观众参加直播互动讨论。

资源的高效整合,解决了无数困难后的合力直播,还有和新媒体的全新合作模式,都是多家频道首次接触到的新领域。在奥运直播联盟报道后,CPTN成员单位有了进一步合作的期待。9月30日,《新闻晚高峰》和CPTN成员单位再一次联合推出了《全国高速公路免费通行》和《全国各地欢度中秋》节目直播。跨越地域的直播,点燃了许多传媒同仁的创作激情,为以后跨地域的直播合作奠定了基础。

首次6小时跨年直播

各地电视台合作直播的实践尝试,推动了品牌的影响力和公信力向广度、深度发展。2012年最后一天,为了迎接新一年的到来,《新闻晚高峰》和江苏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等15家省市电视台推出2013跨年直播活动。

这次直播时间长达6小时,《新闻晚高峰》的节目共分三个篇章。第一篇章:富裕江西,幸福中国;第二篇章:秀美江西,人文中国;第三篇章:和谐江西,温暖中国。节目直播了当天渔民的丰收起网,傩舞迎新,兴国庆新年全村豆腐宴,婺源龙灯,绳金塔迎新年倒计时等活动。15家省市电视台,也集合了各自频道的资源,把各自地域文化的最具特色的活动进行了直播。在6小时直播时间里,15家电视台多方交叉直播连线,井然有序地把全国共庆新年的快乐,用最直接的电视现场画面呈现在观众面前。当跨年的烟花第一时间铺满新年的夜空,当各地欢庆的人们兴奋的呐喊声通过直播的平台传来,天南地北同享新年快乐的情景通过直播得以实现。这是一场直播的盛宴。

从《新闻晚高峰》在2012年第一场两小时直播开始,到2012年最后一天的6小时跨年直播结束,《新闻晚高峰》进行了30多场大型直播,平均一个月达到了4次,向全省观众提供了丰富、鲜活、及时的电视直播报道。由此,《新闻晚高峰》栏目获得2012年江西广播电视创新创优“十大品牌栏目”。

每一次与时俱进的内容创新,总会引起收视和影响力的再次分配。做好电视节目,需要不断学习创新和全心投入。《新闻晚高峰》的新闻理念希望从最小的新闻切口报道大民生事件,用鲜活的事例来诠释人性背后的令人感动的正面能量。我们才刚刚开始,但一直会记得:无论走多远,都不要忘记最初为何出发。

(作者单位:江西广播电视台)

新闻直播范文第8篇

时间魅力:新闻时效最强化,受众感知同步化

就电视新闻的录播而言,其新闻(信息)的获取遵循的是这样的流程模式:新闻事件(信息源)新闻采集者新闻稿件新闻加工者新闻成品(信息)。在这个流程里,信息的获取分为了两个阶段:一是新闻的采集阶段,这主要是靠记者完成;二是新闻的加工阶段,这主要靠编辑完成。从这个模式中我们看到,真正可编码为信号的,是经过加工后的新闻成品。

而电视新闻的直播,其新闻(信息)的获取就不同了,它将新闻的采集和加工合二为一,即新闻采集者也是新闻加工者,新闻稿就是新闻成品。这样一来,直播就呈现出了一个新闻采、编、审、录等各个制作过程的共时态同步状态,完全省略了配音、编辑、合成制作等后期工作,从而大大节约了时间。于是,直播与录播之间便有了一个“时间差”。从新闻传播上来看,这个“时间差”弥足珍贵,具有“黄金”般的意义,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时间差”使新闻的时效性达到了最强化。所谓时效性,“是指新闻报道产生应有的社会效果的时间限度。即在多长时间的范围内使新闻生效”。①从新闻价值上来看,时效性越强的信息,新闻价值也就越大。时效性和真实性一样,是新闻的生命。在现代媒体之间的新闻竞争中,时效是取胜的最有效砝码,谁从“信源”到“信宿”用时最短,谁的时效就最强。而电视直播借助现代科学技术,“使‘信道’和‘信源’对‘信宿’的感知成为同步,从‘信源’到‘信宿’的时间差为零”。②因此,电视直播是在“第一时间”里报道了新闻,它使新闻的时效性达到了极致,能有效满足观众“先睹为快”的时效心理。

二是“时间差”使受众同步感知事件进程。直播使新闻事件的发生过程与新闻的报道过程、新闻的播出过程以及观众的收看过程共时同步。在新闻传播中,这是一个质的飞跃,将过去那种对已经发生的新闻报道提升到对正在发生的新闻报道。而“这种现在进行时式的报道比现在完成时式的报道所产生的影响冲击和渗透要强百倍”。③我们认为这种“现在进行时式”的报道至少在两个方面对受众产生了吸引力:一是满足,二是期待。满足体现在,直播的过程成为受众感知事件发展的过程,使其真正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能更好地满足受众欲知的心理;同时,电视直播的新闻都是重大的新闻事件,能同步耳闻目睹事件的过程,也很好地满足了受众“亲历”、见证重大历史事件的心理。至于期待,这是由于直播是对不断变化,不可预知的事件做“现在进行时式”的报道,其中隐含了众多“悬念”,尤其是战争、地震、水旱灾害等突发事件,其中“悬疑”更多,这使得受众有释疑的期待,也有猎奇的期待,甚至还有意外的期待等。变动的不可预知性正是新闻的最大魅力所在,电视直播彰显了这一魅力。

现场魅力:虚拟环境的逼真化

电视直播的现场魅力就是能使观众身临其境。但这个“境”不是实境,而是一个由数字信息虚构并且经过加工而成的“境”,也就是李普曼在《舆论学》中提出的“拟态环境”理论。李普曼认为人们接触到的媒介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之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而电视直播的魅力在于,它比录播更能使这个虚拟的环境逼真化。这是因为:

其一,直播现场摄录的新闻与观众所看新闻具有同时共态的特点,能使观众感觉到自己是和新闻事件同在,是在与新闻人物“同呼吸”、与新闻事件“共发展”,从而产生强烈的亲历感、参与感和见证感;

其二,直播是摄录、报道和播出同步的,这就意味着直播现场摄录的新闻内容与观众所看新闻内容具有“等同”的特点,这一特点使新闻的传播层次减到了最少。传播学中的“把关人”理论认为,“参与传播的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要从各自的观点上,对信息进行筛选与过滤”。④说明每经过一个传播层次的“把关”,传播信息都会不自觉地带上“把关人”的一些主观色彩,传播层次的“把关”次数越多,新闻的主观色彩愈浓,客观真实性也就愈少。从这个意义上讲,传播层次减到了最少,是较好地保证了新闻真实度与新鲜性的零损耗,较多地保存了原生态信息,较客观地保证了新闻事实的真实。

内容“等同”的特点还表明,报道者用摄像机所“看”到的,正是观众所看到的;报道者用录音机所“听”到的,正是观众所听到的;报道者对事件的探究过程,也正是观众获知新的信息的过程。在这里“报道者作为受众的延伸,参与并激活发展中的事态,使得直播具有了无可替代的优势和特性:现场性”。⑤这一点也正是传播学创始人之一麦克卢汉的“媒介是人体的延伸”理论的绝好实证。该理论认为,“媒介不是传播信息的渠道,而是延伸人的器官”。⑥也就是说,电视直播能在第一时间将观众的视觉延伸到现场,去看到事件的进程和周围的环境;能将观众的听觉延伸到现场,去听到现场人物的同期声和环境音响;还能通过对观众视觉听觉的综合运用去扩张触觉,找回“感觉总体”,进而去切身感受现场的氛围。这就是电视新闻直播独有的现场魅力。

反馈魅力:优化、影响新闻传播

就电视新闻的传播而言,录播与直播的反馈所产生的效果是有显著区别的。在录播中,受传者将信息反馈给传播者,传播者可以以此来检验和证实传播效果,可以以此来改进和优化下一步的传播内容、传播形式和传播行为,但传播者无法以此来影响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因为录播的新闻事件已经成为“历史”。而在直播中,受传者的信息反馈,则能通过传播者去影响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甚至参与其中。这就使电视直播更具魅力,具体表现在:

首先,电视直播的信息反馈能及时优化新闻传播。在“共时态”的现场同步直播中,受众反馈的信息可以得到传播者及时有效的回应。这个有效的回应表现在,传播者可以根据受众的反馈信息来对正在进行的传播内容、传播形式和传播行为做出及时有效的改进和优化,以满足受众更高的需求,以保证传播系统更佳状态地运行。而不像录播只能等“下一次”的“补救”和改进。

其次,电视直播的信息反馈能同步影响新闻事件。录播的新闻是既成的事实,而直播的新闻正在发生。对于正在发生的事件,受众不仅愿意投以更高的热情去评头论足,发表自己的意见,更愿意成为事件的一个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于是他们将自己的意见反馈给传播者,通过传播者“直接”去参与并影响事件。这种影响有的可以大到干预新闻事件的进程、发展,甚至结果。更为重要的是,传播者还可将反馈信息对新闻事件的影响情况,作为新闻传播的内容及时传播给受众。这都说明信息的反馈改变了传播的内容,受众参与到了传播之中,成为新闻事件的一部分。

再次,电视直播的信息反馈便于构建公共话语平台。由于“电视直播的信息反馈非常及时,并能形成传受双方良好的互动,因此,直播中能形成一个良好的信息交流平台,为广大受众提供一个公共话语空间”。⑦在这个公共话语平台上,传播者根据“议题设置”,让官员、百姓、专家、学者等社会各个阶层的人都走上这个平台,对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借助这个信息反馈及时的平台,形成全社会广泛的互动和参与。电视直播依靠信息反馈构建起的公共话语平台,有利于大众言论的畅通,也有利于政府舆论的及时引导,因此,深受传受双方的重视。

注释:

①王珏:《新闻广播电视概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6年。

②李岩:《广播电视新闻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③陆晔、赵民:《当代广播电视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

④⑥李彬:《传播学引论》(增补版),新华出版社,2003年。

⑤谢欣新:《电视新闻直播观念发展初探》,《中国电视》,2001(3)。

⑦邓海荣:《电视直播报道中即时性评论的功能价值探析》,《电视研究》,2007(1)。

(作者系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教授)

新闻直播范文第9篇

电视里正在播出的突发新闻,可能不是什么好事。如果你无声观看视频(即便不开声音,也能明白在演什么对吧?),可以使用Chyron的字幕服务,比如“Facebook将吞并电视新闻,鱼与熊掌兼得”。

这极好地解释了最近正在发生的事,现在,美国的大新闻已经被各种直播应用所掌控,而这些应用都是Facebook和Twitter的杰作。

不妨想想戴蒙德・雷诺兹(Diamond Reynolds)的视频,在男友费尔南多・卡斯提尔(Philando Castile)遭警察枪击后,她当即在车上录制了视频,并在Facebook Live上直播。或者再想想达拉斯那位持枪者恐怖狂暴的扫射场面,当时是一位名叫麦克・凯文・包蒂斯塔(Michael Kevin Bautista)的摄影师把这段视频放到了Facebook的直播App上。还有“Black Lives Matter”(黑人的命也是命)运动的领袖之一德瑞・麦克森(DeRay Mckesson),他录制了自己在路易斯安纳州巴吞鲁日(Baton Rouge)被逮捕时的视频,发到了Twitter的直播应用Periscope上。

这些事例都表明,直播应用的潜力并不仅仅是能比电视更快地把故事呈现给受众,它们还能极大地扩展你通常看到的那些故事。直播式新闻延伸了我们共同的观点,为我们展现出可能被新闻所忽略的那些人的视角,以及那些电视镜头永远都不会抵达的地方所发生的事情。

CNN前总裁乔纳森・克莱恩(Johathan Klein)表示:“Facebook Live能够成为最智能化的有线新闻网络。”克莱恩现在正在经营一家名为Tapp的数字媒体公司。他表示,拥有16.5亿用户的Facebook“能有效运用15亿端口来捕捉新闻,而其所能做的事情,只会比有线新闻网络更多”。

是的,克莱恩在揣测Facebook的潜力。现如今,Facebook或Twitter都尚未达到电视新闻网络的水平。Facebook Live仅仅是在几个月前与一些新闻机构合作创立的(其中包括《纽约时报》,Facebook会为其制作的直播视频支付费用)。直到最近,它才因为各种类似用食物恶搞的荒诞新闻出了名。Twitter的直播应用Periscope要更早一些,但同样也被认为只是提供一系列的一次性新闻,而非综合新闻来源。

但两家都会拓宽自己的领域,这一点毫无疑问。Twitter最近表示,它会与CBS新闻网共同合作直播和共和党代表大会。它还宣布了直播彭博社电视节目的计划,以及今年下半年直播NFL比赛的计划。 >> C N N的唐・莱蒙(D o n Lemon)准备从奥兰多枪杀案现场直播。

Facebook如何安排下一步的直播计划,目前还不明确,特别是在是否愿意让自己成为新闻公司的问题上,它还有所迟疑。它并不会达成很多交易以及推出许多产品,把自己变成某家有线电视网络的替代物。

很快,当你登录Facebook的时候就会发现,在右上方的推送里会出现符合你的口味的、一条条由专业人士或业余人士制作的视频―其中不仅有突发新闻,还有你所感兴趣话题的相关分析,它们都会迅速进入你的推送中,没有广告,也不会像传统电视新闻一样需要无止境的等待。

从商业角度而言,这对电视是种威胁。马特・罗索夫(Matt Rosoff)近期在《商业内幕》(Business Insider)中解释,直播是行业抵御互联网的最坚固壁垒。等Netflix这样的在线网络出现后,人们都不再订阅有线网络,好像它们有毒一样;继续缴纳每月订阅费的仅存原因在于,人们想观看实时新闻和体育赛事,这两种节目很难在网上看到。

现在,这种壁垒正在瓦解。如果你最近打开过有线电视,看到的很可能是直接从直播应用不断循环播放的视频。如果你看上几分钟,便会产生这样的想法:“等等,如果所有这些视频都是从Facebook上来的,我为什么还要看电视呢?”

接着便出现了电视新闻的人口统计分水岭。那些经常观看有线电视新闻的人都是老年人。

在线直播应用给电视新闻带来的冲击,或许是有些言过其实了。过去十年间,“公民新闻”吸引了不少技术乐观主义者的眼球,然而博客、微博、播客以及其他任何事物无论怎样夸大地鼓吹或拓宽范围,都没能替代传统新闻。

直播应用不会扼杀CNN、MSNBC和福克斯新闻,但随着它们越来越受欢迎,会逼迫电视新闻提供商转变报道方式。

CBS新闻前总裁安德鲁・海沃德(Adrew Heyward)认为:“在线直播视频变得越混乱、越没有章法,主持人、分析师或诚实的爆料者就越重要。”

除了仅向你展示当天的新闻以及围绕它们的肤浅争论,电视新闻还会在深度报道、分析中注入更多资源,作为对网络的回应,以此来创造更广泛的视角。

新闻直播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视频直播 媒体融合 移动端

纸媒为什么要做移动视频直播

1.用户获取信息方式更新是根本动力。

传播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闻内容的生产和信息的传播接收方式发生了深刻的改变。自媒体的勃兴、用户生产内容的趋势导致传播去中心化。在新闻信息市场上,传统媒体生产的内容不再处于垄断地位,信息爆炸甚至泛滥,导致用户阅读新闻的时间更多的被瓜分,各类媒体对用户时间的争夺也越来越激烈。

因此,传统媒体尝试基于移动端的内容生产。但在4G网络普及前,传统媒体在移动端的内容生产,仍然局限于图文形式、至多加入了短视频。视频直播最初发端于秀场直播、游戏直播等领域,娱乐属性较强。有一N观点:“你可以不通过视频直播获取信息,但你不能忽视年轻人通过视频直播获取信息这一现象。”

随着移动网络建设和视频直播技术的进化,传统媒体开始尝试移动视频直播布局。所以,传统媒体涉足移动视频直播的根本推动力来自于用户获取信息方式的更新换代。

2.日报出版空档期的创新利用。

日报的出版周期长达24小时,传播的空档期不能拱手相让。在媒体融合方面走在前列的媒体,内容生产上强调移动端优先,这种优先,不仅体现在传播时间上的优先,更强调在传播地位上的重要。

传统的传播方式,读者和受众处于被动接收的视角和身份,与媒体之间是单向度的“传受”关系。在实时视频直播报道中,几乎“零时差”的传播方式,即时感、代入感、体验式强,网友的参与度大大提升。

传统媒体利用自身在新闻采编上的优势,第三方网站提供技术解决手段,网友对视频直播方式的认可和接受,于是这种新的内容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便有了诞生和生存的空间。而对于传统媒体来说,在报纸出版的空档期,这种全新的传播手段虽然带来了挑战,但更多的是机遇和作为。

武汉晚报的媒体融合实践

1.4个月21场直播的实践。

从2016年9月2日做第一场直播《跳水冠军湖北姑娘刘蕙瑕抵达武汉 快来围观!》开始,到12月28日一天做4场武汉重大工程的直播为止,4个月内,武汉晚报通过官方头条号共实施了21场直播,总播放数据超过201万,场均播放量近10万。

(1)关注度大提高。

在这21场直播中,体育题材有3.5场(交叉领域各算半场),社会题材4场,娱乐题材7场,商业题材0.5场,交通题材4场,城建、旅游各1场。从直播题材的分布来看,较为丰富全面。

从单场直播数据来看,交通题材的4场直播的参与人数均在1万人以上,数据最高的一场直播《武汉“速冻”天,今晚的回家路好走吗?》,参与人数和播放量达到了76万。

该场直播的策划由其于武汉当天的恶劣天气:“武汉市气象台23日11时27分道路结冰黄色预警信号:预计今天,武汉市大部有对交通有影响的道路结冰,请注意防范!”加上当天交通早高峰,武汉市内发生多起因道路结冰导致的交通事故。武汉晚报对交通晚高峰的交通情况,尤其是过江交通的情况进行了视频直播部署。

两位记者在寒风凛冽的武汉长江二桥上采访交警,播报路况,直播持续一个多小时,收获了大量网友的关注、评论和点赞。这场直播也是武汉晚报全年视频直播的“数据冠军”。

在交通题材的直播中,还有武汉机场线开通的直播参与人数超过了45万。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武汉网友更关注交通题材的视频直播。

另外社会、法律的题材,关注度也较高。2016年12月20日,视频直播《武汉的法院怎样帮民工讨薪?12个民工现场领26万元工资》的播放数据达到了22万。

(2)新闻表达网络化。

如视频直播标题,写作基本上遵循网络新闻标题写作的规范,注重提炼新闻事件的关键词、口语化、情感化表达,强调代入感。梳理武汉晚报这21场直播,可以发现,视频直播标题的高频词汇有:看、围观、你、直击、直播、美女等。

2016年10月24日,电影《我不是潘金莲》的幽默研讨会在华中师范大学进行。直播开始时的标题是“冯小刚、范冰冰开聊《我不是潘金莲》”。研讨会进行过程中,突然发生范冰冰离场的情况。直播标题随即被编辑改成,“冯小刚刘震云聊《我不是潘金莲》 范冰冰哭着离场”。但编辑认为,标题仍然没有突出范冰冰事件的传播点,在直播快结束时,再一次将标题修改为“范冰冰被‘断电’威胁赶出见面会 冯小刚发飙”。这场直播最终的播放数据达到了26万多。

(3)图文报道共生。

长期以来,对于一些“不重要”、“发不大”的线索和选题,文字记者往往放弃前往新闻现场。视频直播报道对于传统纸媒来说,有一个作用是,将记者往新闻现场赶。只要记者抵达了新闻现场,保不准会有什么“幺蛾子”发生。

还是以范冰冰事件为例。当晚,记者在做了视频直播报道后,还做了新媒体快讯、报纸的深度报道。次日,武汉晚报的新媒体编辑根据直播视频,剪辑出一部3分钟的短视频在官微推送的稿件中。

上一篇:早间新闻范文 下一篇:国内新闻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