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案例范文

时间:2023-02-24 15:44:14

心理咨询案例

心理咨询案例范文第1篇

【关键词】考试焦虑;心理咨询;合理情绪疗法

一、来访者的一般资料

小陈(化名),女,20岁,身高约1.65米,体态发育正常,某大学中文系二年级学生。个人无重大躯体疾病史,无家族精神病史。

二、来访者要求咨询的问题

主诉:临近英语四级考试了,晚上紧张、焦虑的睡不着觉,并且这样的状态不是持续一天两天,而是将近一个月了。这两天开始怀疑自己可能有梦游症,更加焦虑,担心影响备考。

三、评估与诊断

(一)症状严重程度的评估

通过聆听来访者的自我陈述和咨询师观察,判断来访者症状严重程度较轻,对其个人生活无明显影响,有自知力和主动求助的意愿,为常人所能理解,知、情、意、行为及心理活动完整、协调,从上述情况判定为正常心理状态。根据本例的症状诊断为焦虑情绪,这属于一般心理问题,因为它对社会功能没有影响,也未泛化。

(二)鉴别诊断

1、与精神病的鉴别: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精神病的特点是患者的知情意不统一,没有自知力,也不主动求医,常伴有幻觉、妄想、逻辑思维紊乱及行为异常等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障碍。

2、与焦虑性神经症的鉴别:焦虑症是一种以焦虑情绪为主的神经症,以广泛和持续性焦虑或反复发作的惊恐不安为主要特征,常伴有自主神经紊乱、肌肉紧张与运动性不安。因此可以排除焦虑性神经症。

3、与严重心理问题相鉴别:严重心理问题的反应强度强烈,而且已经泛化,对社会功能造成了严重影响,病程大于2个月。而该来访者的问题没有泛化,持续的时间也没有超过一个月,对社会功能未造成影响,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四、归因分析

(一)生物原因:晚上常伴有失眠,白天疲劳,四肢乏力,眼睛酸痛。

(二)社会原因:在她生活的家庭环境中,由于高考失利自己考上一所普通大学,而弟弟却上了重点大学,自此觉得自己在亲戚朋友面前抬不起头。

(三)心理原因:性格有些急躁,争强好胜,求胜心切。存在不良认知:自我苛求,追求“我必须获得周围人的支持与赞赏”。有不合理信念:“我和弟弟是双胞胎,那我们就一定要一样的优秀”。

五、咨询方案的制定

(一)主要咨询方法与适用原理

20世纪50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A.Ellis发明了一种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合理情绪疗法,这种治疗方法通过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辨的方法,改变患者的非理性观念,解决他们情绪和行为上的问题。合理隋绪疗法的核心是ABC理论:A(Activating events)——诱发事件,B(Beliefs)——个体对事件的看法、解释及评价。C(Consequences)——继这一事件后,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理性情绪行为疗法认为,A不是引起C的直接原因,而是由于B个体对这些事件的评价和解释造成的。

(二)咨询目标

具体目标:1、进行放松训练,减少焦虑情绪;2、改变该求助者对身体状况的错误认知,身体的不适是由心理问题引起的;3、帮助来访者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不合理认知。

最终目标:1、来访者形成新的认知行为模式,改变其不合理信念;2、制定出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表,最终消除焦虑情绪,重塑自信心。

六、咨询过程

(一)采用合理情绪疗法中的质询式提问,消除来访者的错误认知。在此次咨询中,主要是采用合理隋绪疗法中的质询式提问,来消除来访者身体状况的错误认知。咨询师讲解了一些有关梦游症的一些知识,告诉她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日常生活规律,避免过度疲劳和高度的紧张状态,注意早睡早起,锻炼身体,使睡眠节律调整到最佳状态是进行预防保健的最佳方式。

(二)运用合理情绪疗法与来访者对自己错误的评价的想法进行辩论。在第三次咨询中来访者说明自己已经严格按照作息时间安排学习和生活了。此次咨询的目的是打破她认为弟弟如今什么方面都比她强的想法,增强她的自信心。

(三)继续用合理情绪疗法改变她的求全责备,即对自己要求完美的想法。通过引导来访者逐步认清自己的不合理的信念,使得来访者认识到她一直拿自己的缺点和别人的优点在比较,而对被人的缺点有很宽容,对自己却求全责备。

七、咨询效果评估

(一)来访者自我评估:通过这一阶段的咨询,觉得情绪比较稳定了,睡眠有了很大改善,能够比较坦然地面对四级考。

(二)来访者宿舍的同学:认为求助者的作息时间现在很有规律了,没很少听她说担心考试的事了。

(三)咨询师的评估:通过观察和回访,发现已达到了预订目标,改善了患者的考试焦虑状态。

八、结语

此次咨询,既有成功,也有失败:成功之处在于首先运用放松训练,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来访者的焦虑情绪。在这样的条件下,合理情绪疗法更能发挥作用。因为此时来访者能够心平气和的沟通、交流,更容易接受针对他的问题给出的建议和想法,能够促进问题的解决,为以后同类案例的解决提供了参考价值。当然,本案例所使用的合理情绪疗法以及咨询过程也存在诸多不妥之处,需要不断的改进和提升。

参考文献

1 郭念锋,心理咨询师(二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第1版,86-91

心理咨询案例范文第2篇

【摘要】本文是针对一名女性在复习CPA(注册会计师考试)过程中所遇到的考试焦虑心理问题所进行分析矫正。在分析产生考试心理焦虑症状原因的基础上,找出治疗的对策,最终解决问题。

【关键词】心理咨询;行为疗法;理性疗法

1 求助者一般资料

姓名:张楠 ,女,24岁, 大学本科 , 审计师 未婚 。

2 求助者自述

自诉现在就职于一家跨国会计事务所,从事审计工作。现面临CPA(注册会计师考试)的考试,虽然并未觉得考试压力有多大,但是就是无法集中精力看书复习,反而靠电脑游戏或者武侠小说来逃避备考。自从上了大学,考试多是临时突击,分数与以前差距也不大,总是可以及格的,于是,每次备考期间就逃避看书学习。备考期间会有一定的头痛、失眠、食欲不振等症状。这次参加CPA考试,觉得自己旧病复发了,缺少积极备考的目标和动力,为此心理非常焦急。

3 咨询师观察和了解到的情况

来访者对于考前放弃备考的行为和消极逃避式的备考方式其实起始于进入大学学习后。来访者讲述自己在复习期间的学习效率很低,随着考试期限的临近,失眠头痛等问题会有所加剧。但是逃避考试行为有所缓解,在考前两天左右的时间仍然会全神贯注与复习备考。但是,心理障碍及行为障碍仍然会随着考试来临的时间长短而变化。并且自己也担心,对于有些难度较高的考试,临考前几天复习肯定来不及,故前来寻求心理咨询。

4 评估与诊断

4.1 心理评估: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总粗分48分,总分60分,超过标准分7分;

SAS:总粗分69分,标准分86分,超过标准分36分;

4.2 鉴别诊断

(1)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精神病的特点是患者的知情意不统一,没有自知力,一般也不主动就医,常常表现出幻觉、妄想、逻辑思维紊乱及行为异常等。而该求助者的知情意协调一致,有自知力、无妄想、幻想等精神病的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⑵从严重程度标准看,该来访者虽然是以焦虑为主要症状,但未严重影响社会功能和逻辑思维,没有泛化和回避。从病程标准看,病程只有一个多月。从社会功能来看,来访者社会功能未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可以排除神经症和严重心理问题。

根据求助者的状况和主要担心的问题诊断诊断其有轻微抑郁症状;属于由于考试引起的应激性焦虑症。

5 原因分析

(1)生物方面:来访者家族无精神病遗传史;因为有头痛症状,故两次前往医院检查并未发现异常。排除生理方面对其行为、情绪的病因性影响。

(2)心理方面:

人格特质:争强好胜、自尊心强;对考试存在认知偏差,认为是自己的头脑不够聪明,能力不如别人;由此,自尊心受损,有自暴自弃的想法和行为。

(3)社会原因:

父母及爷爷奶奶的管教方式与对其的关系表达方式存在一定问题。一味强调分数,并没有向其解释考试与学习究竟是为了什么。

6 咨询目标的制定与方案实施

考虑到求助者的问题和需要,依据心理咨询理论,经与求助者协商,制定如下目标:

6. 1 具体目标:

(1)帮助来访者改变对于考试的认知偏差、明确其考试目的,矫正其备考学习阶段的散漫与逃避的行为。

(2)掌握一种放松技巧。

(3)准备好明年的CPA考试。

6. 2 终极目标:

(1)提高自我意识水平,使求助者认识到考试成绩与自己的能力并无必然、直接关系,其自我是连续的、完整而统一的。自己仍旧是大学以前那个聪明、能干、上进的自己。提高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自己健康的兴趣爱好,而非热衷于电脑游戏与武侠小说。学会与家人有效的沟通,并用适当地方式向家人表达自己对于他们的情感。

6. 3 所依据的理论:

(1)行为疗法:经典条件作用于原理。学习概念是行为疗法的核心。行为主义认为,除了遗传和成熟的有限作用外,学习是获得行为和改变行为的主要途径。拟运用自我管理来实施考试复习计划。

(2)理性疗法:人的情绪来自人对所遭遇的事情的信念、评价、解释或者学习观点,而非来自事情本身。情绪和行动受制于认知,认知是人心理活动的掌舵手,认知如果正确了,情绪和行为的困扰就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善。改变了来访者对于学习、考试、以及考试成绩的认知,才能消除其考前的焦虑与紧张情绪,对于考试也不会采取这种消极的逃避行为。

6. 4 双方权利和义务:

(1) 求助者的权力和义务.

1)求助者可以根椐个人意愿选择咨询师;

2) 对咨询进程不满意可要求更换咨询师;

3)对咨询方案、咨询收费、咨询时间的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

4)遵守咨询行业的有关规定;

5)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咨询时间等方面的规则;

6)求助者应尊重咨询师,按照预约时间不失约、不迟到,如有特殊情况提前通知咨询师。

(2) 咨询师的权利和义务:

1)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与求助者建立平等友好的咨询关系。

2)心理咨询师不得因求助者的性别、年龄、职业、民族、国籍、、价值观等任何方面的因素歧视求助者。

3)让求助者了解心理咨询工作的性质、特点、这一工作可能的局限以及求助者自身的权力和义务。

4)心理咨询师在对求助者进行工作时,应与求助者对工作的重点进行讨论并达成一致意见,必要时(如采用某些疗法)应与求助者达成书面协议。

5)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不得产生和建立咨询以外的任何关系,不得利用求助者对咨询师的信任谋取私利。

6)当心理咨询师认为自己不适合对某个求助者进行咨询时,应向求助者明确说明,并且转介给其他心理咨询师。

7)心理咨询师始终严格遵守保密原则。

7 咨询过程

(1)调整来访者的认知并提高其自信心,以减轻考试焦虑程度。

(2)重点放在认知改变上,帮助来访者认识到成绩并不是评价一个人聪明或能力高低的唯一方法。

(3)帮助来访者进行自信训练,促进心理的平衡。

(4)指导来访者从思维的狭窄性和惰性中挣脱出来,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等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复习策略和学习方法。

(5)针对来访者对于考试没有目标,因此没有复习动力的问题,令其努力想象考试通过与考试没通过后的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指导其认识到考试对于其生活与人生的重要性和意义。

8 咨询效果评价

(1)来访者的主观感受:已经不是很在意考试结果了,自信心有较大幅度提高,认识到考试提早准备复习是应该的,能主动与同事交流复习问题与进度,知道了一些别人的学习方法。逐渐意识到原来别人并不是没有学习才取得了好成绩,对于考试没有先前那么害怕了。

(2)心理测查结果的对比:通过测查SAS、SDS,均已恢复到正常标准。

(3)咨询师的评价:咨询的具体目标、近期目标已经实现,来访者注意力不集中、消极准备考试、学习效率不高、睡眠不好等问题现在看来是解决了,但是由于距离考试时间还很长,可能随着考试的临近会反复出现并加重,远期效果需要追踪关注。

参考文献

[1] 《心理咨询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中国心理卫生协会 组织编写 民族出版社 ,2003年

心理咨询案例范文第3篇

教师反映该生性格比较内向、敏感、比较懂事。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王某是独自来咨询室的,衣着整齐,面部表情及眼神表露出焦虑、疲倦,性格偏内向。敏感,非常伤心,哭了很长时间。通过谈话了解到:王某有两个最知心的朋友经常鼓励她,给了她很大的帮助。其中一个是异性朋友,本想来看望她,但被她婉言拒绝了,怕同学说闲话。在过去的生活中投有其他的负性生活事件影响。

从小学到初中,读书成绩一般,一直当班干部,喜欢交朋友,自尊心强。以往身体健康,无重大器质性疾病史,近期检查身体无异常,身体健康状况良好,发育营养中等。UPI心理测试结果是属于阳性异常心理。

一、心理诊断和成因分析

1.心理诊断

王某的症状开始于大学入学初,上大学经济负担太重,自己不能为母亲分担,退学母亲肯定不会同意,根本没心思学习,吃不下饭,睡不好,很焦虑又很郁闷,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浑身没劲。她自己摆脱不了这种症状,严重影响了学习和生活。

因较强的生活刺激导致内心冲突而痛苦,自己对症状有很好的自知力,并在别人的劝说下,主动要求解决问题。其情绪表现与绝望的行为和认知过程是一致的,表现为求助者认为继续上学,母亲的经济压力太大,不上学母亲的精神压力又会很大,面对现实无所适从。虽然其社会功能受到影响,但还能正常上课,生理功能基本正常,可排除精神病和神经症。

2.成因分析

一是王某正处于青春期;二是父亲去世,家庭有经济危机;三是社会支持系统较弱,现实问题和心理问题未能得到母亲、老师和同学的理解和关注,并未能得到正确指导;四是在家庭经济压力面前,有求学的上进心,也有孝敬母亲的道德良知,两者发生冲突;五是存在认知偏差,认为上述的冲突是不能解决的矛盾;六是在行为模式上缺乏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技巧,面对困境不知所措。

二、咨询过程描述

1.咨询关系建立阶段

一是了解病史及相关信息,包括患者的成长经历及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等;二是评估自杀倾向的程度;三是由于求助者缺乏情绪宣泄和理解的倾听,因此鼓励宣泄:四是学习应激理论,了解在搏斗期如不能合理缓解和释放压力,进入衰竭期后,人即无法继续去抵抗压力的道理:五是肯定求助者求询行为,告知此时来咨询非常及时;六是给予心理支持,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明确咨询目标。

2.心理帮助阶段

一是重点帮助求助者纠正不合理的认知;二是布置咨询作业,寻找解决上学与不上学这对矛盾的方法和途径,并对缓解经济压力的各方面进行评估。如申请贫困生补助,勤工助学,好好学习获奖学金,寻求好朋友帮助:三是分析缓解压力的客观条件:母亲尚有就业能力,学费贷款可通过学校努力帮助解决;四是合理的生活指导:给求助者提供一些生活上的指导,建议其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多参加集体活动,多与人沟通,转移注意力。帮助其客观分析暂时的生活困难,鼓励其思考弱势状态下自己的优势,与母亲共度难关的精神力量,领悟积极的生活态度。

3.结束阶段

主要强化求助者的正向行为,巩固已有的咨询效果,做好结束准备。王某在最后结束时称:“自己觉得心里轻松了,也想笑了,不再担心天会塌下来、自己精神崩溃了。”

三、结果评估

自我评估:睡眠、食欲有了很大改善,基本摆脱心理冲突。学会了合理的思维方法,看到了生活阳光的一面。有了这样的一次经历,人生的路上不管有什么坎坷,都会坦然面对。

同学评估:恢复正常的情绪状态,认真学习,与同学交流自如。

咨询师评估:心理问题基本解决,能够从对抗情绪的冲突里走出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认知水平,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积极对待学习和生活;对未来充满信心。两个月后随访,其睡眠、食欲状况有了很大改善,期末考试顺利通过。

心理咨询案例范文第4篇

案例:孩子动辄就跟我讨价还价

我们孩子5岁多了,总有自己的一些小想法。我每次对孩子提什么要求,都向孩子解释得很清楚,为什么有些事情他不能做,而有些事他必须做。但是,有时候孩子还是不肯放弃他的想法。最后,常常陷入无休止的讨价还价中。

有时为了一些小事都会缠磨很久。比如,为了每天要不要刷两次牙,孩子常常和我讨价还价,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别的事也是这样,孩子跟我讨价还价讲条件。为此,每天要浪费不少时间和精力,真不知如何是好。

解析:讨价还价上父母教给孩子的

向孩子解释原因,顾及孩子的想法,肯定要比简单的命令孩子好。但是,好言相劝也不能没完没了,否则,孩子会利用各种原因进行长时间的讨价还价。如果你表现出犹豫,孩子就会“乘胜追击”,最后,往往使你定出的规则顺着孩子的心思跑。其实,讨价还价是父母教给孩子的。开始的时候,“交换条件”是父母主动提出来的,比如,“只要你今天好好弹琴,周末我就带你去坐过山车。”由此养成孩子在听话顺从前,会先想想究竟自己能得到什么好处。为什么大人能熬夜看电视而小孩子不能?为什么大人星期天可以逛街,小孩子就必须上兴趣班?这不公平!公平是我要得到补偿,比如每星期吃两次肯德基。

一旦孩子习惯于讨价还价,会带来很多不利的影响。

一是可能造成孩子成长的被动状态。当讨价还价成了习惯,每一次成功后,孩子就在准备下一次的“交易”了。如此下去,孩子会计较任何事情的即时效益,看不到好处就不做。如此下去,孩子便不会有出于强烈的兴趣去学习新东西,也不会有探索精神,更不会有责任心和同情心。他的人生会丧失主动权,任何事情不是“我要做”,而是“要我做”,人生的成长过程变成了被动状态。

二是大量的时间浪费在争议上。双方进行拉锯式的谈判,浪费了时间,使孩子专心思考及行动的时间变得很少。

三是造成父母情绪失控,最终伤害的还是孩子。经常地讨价还价,结果你会发现,作为父母,你对局面失去了控制。你的嘴皮都磨破了,却还未对晚上睡前洗澡达成协议。在任何一件小事上都会引发长时间的谈判,你还有权威吗?没有了权威何谈对孩子的教育?当父母的耐心用尽之后,孩子倔犟的讨价还价行为会令父母情绪失控。这个时候,民主的父母就成了暴怒的父母。这种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的变化,常常让孩子的心更受伤。

对策:从开始就什么条件都不讲

既然危害很多,家长应该怎样避免孩子讨价还价?

首先是做好预防工作。

第一,开始就不和孩子讲条件。许多父母习惯说“吃不完饭就不许看动画片”,这对孩子的影响其实很坏,因为孩子会效仿父母动不动就讲条件。也不要对孩子说“这样爸爸妈妈会高兴的”之类的话,孩子为讨父母的欢心可能会撒谎或干出其他的蠢事。有些父母常说“你不听我的话,我也不满足你的要求”,父母会因此而失去尊严,并诱发孩子产生报复心理。其实,从开始就什么条件都不讲,该要求时提出要求并督促执行就是了。如此,孩子不可能学会讨价还价。

第二,向孩子说“不”要慎重。父母不要随便说“不”。对孩子说“不”之后,要耐心向孩子解释拒绝的理由,让孩子明白拒绝的道理。一旦把“不”说出口,就要坚持,做到令行禁止。如果确实不便拒绝的事,可与孩子共同商讨。但父母必须掌握主动权,不能与孩子无休止地讨价还价。

第三,父母双方要保持一致。即使当父母双方中有~方在拒绝孩子的要求有不合理的地方时,另一方也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反驳,否则,容易养成孩子在父母双方之间投机取巧的不良习惯,而且还会想方设法坚持自己的条件。最好是父母保持协调一致,如果出现问题,可以对孩子说,我们商量后告诉你。

其次是做好矫正工作。

第一,设定一个彼此都能接受的底线。在家庭内部发扬民主之前,父母应该跟孩子有一个约定:任何“讲条件”的行为都不能无休止地进行下去,父母有“最终解释权”。设立“最终解释权”,就是为争论设一个底线,以保证父母的权威不受影响。

第二,物质鼓励为辅,精神鼓励为主。其实,孩子想通过讨价还价获得的好处,基本上都与物质有关。一个家庭,如果养成了以物质条件来换取孩子行动的习惯,不让孩子缠搅也难。因此,要倡导精神鼓励,如拥抱、抚摸、口头夸奖等。拥抱本身会换来孩子的妥协,这种妥协与物质换来的妥协不同,往往是有益的。因为拥抱传达的信息是:我相信你能做得好,你也有责任做得好。

第三,让孩子接受讨价还价的后果。讨价还价往往带来时间上的延误。如果因此影响了孩子的娱乐和休息,或者因迟到遭到老师的批评,那么,别心软,让孩子承受后果。这样,会促使孩子不再讨价还价。

2 如果孩子吃亏了

案例:孩子被同伴打了

这是发生在外国的家庭教育的故事:一个小男孩长得很俊秀,平时总把自己收拾得干干净净。可是,这天从外面和伙伴们玩耍后回家时,他的衣服却弄得很脏,而且脸上青一块紫一块的,显然是被同伴打了。

妈妈关切地问:“宝贝儿,你今天怎么了?谁欺负你了吗?”孩子说:“对不起,妈妈,我不想告诉你。”妈妈也就没有接着问下去,对孩子说:“好的,你会自己处理好,是不是?”

这样的事情,如果发生在我们的国度里会如何?恐怕不少父母都会对孩子刨根问底。即便争端是由自己的孩子引起的,只要发现自己的孩子吃亏了,就会兴师问罪,至少会抱怨说,别的孩子不能把自己的孩子打得那么狠。是不是这样?

解析:交往能力是需要锻炼学习的

人际交往中发生冲突是很正常的,妥善处理人际冲突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也是一个人独立于社会应具有的基本素质之一。人际关系是很复杂的,需要人敏感的体验、妥当的判断和正确的决策。这些交往能力是不会自发形成的,是需要锻炼学习的。孩子正在成长之中,他们需要在与同龄人的交往和摩擦中,学会一些交际技巧,培养人际交往能力。

所以,对孩子之间发生的摩擦或冲突,家长最好不要轻率地介入干涉,甚至越俎代庖直接替孩子们解决问题。

对策:放手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

家长应该怎样对待孩子之间的摩擦或冲突呢?

一是不要灌输“不能吃亏”的意识。孩子之间的矛盾冲突,是孩童之间经常发生的“小事”。在任何“小事”上都“不能吃亏”的人,长大一定是不幸福的。处处争强好胜的人咄咄逼人,人缘一定好不了。所以,家长不要灌输不能吃亏的观念,在孩子和同伴之间发生一些冲突的时候,特别是自己孩子吃亏的时候,应该引导孩子不要斤斤计较。

二是家长耐心倾听孩子的叙述。如果孩子有叙述事情经过的愿望,家长可以耐心倾听,但不偏信孩子一面之词。孩子的认识与判断能力有限,还没有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局限性,他的叙述会无意间掺杂很多水分。家长要在了解事情的真相后再教育孩子,不要看见孩子“吃亏”,就失去了判断能力。如果孩子像前面案例中的男孩那样不想告诉家长,家长最好也不必追问。

心理咨询案例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创业心理咨询 案例研究 职业指导

0 引言

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不断推进,高校毕业学生的人数在不断增加,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更大,为提高社会就业率、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国家鼓励大学生进行创业,但是学生在创业的前期准备、创业过程中都会面临各种问题,这些问题都会影响学生心理,因此建立完善的创业心理咨询机制是提高学生创业的有效措施。进行创业心理咨询案例研究,可以根据创业者的心理问题,而进行的综合性、系统性分析,解决创业者心理问题,帮助创业者提升自己的内在信心,进而为创业者的创业做出指导性的建议与对策。

1 当前学生创业时表现出的心理问题

当前学生在创业的过程中,会因为种种原因而出现心理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创业激情,导致学生创业的失败。常见的问题有焦虑矛盾心理和恐惧心理。

1.1 焦虑矛盾心理

随着社会就业压力的不断上升,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创业,而一旦学生选择创业后,他们就会在内心深处产生一种焦虑矛盾的心理,其主要表现在:对于自己决定创业的决策持不肯定态度,害怕自己创业失败,而影响自己的发展前途,比如自己在创业的过程中,必然会丧失很多良好的就业机会,而一旦创业失败,自己寻求更好的就业岗位的机会就会没有,但是如果不创业,又会感觉丧失了自己的个人价值,对此他们就会陷入焦虑矛盾的状态。

1.2 恐惧心理

创业不只是学生实现就业的口号,而是要落实到学生的实际行动上,学生一旦决定创业,他们就要考虑各种内在、外在因素,而这些复杂的因素都足以让学生产生恐惧心理,因为学生创业者不仅要面对市场经济的风险,还要接受家庭、学校以及同学的否定、不支持等态度,这些错综复杂的因素都会影响创业者的信心,让他们的内心产生惧怕心理。

本研究以A、B、C三所高校的250名学生作为被调查对象,涵盖不同学科、年级、性别、民族进行了有一定代表性的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199份,回收率为79.6%。(表1)

可以看出,女性、文科、四年级、汉族学生表现出较强的焦虑矛盾心理和恐惧心理。

2 创业心理咨询案例在就业指导中的应用

2.1 创业心理咨询案例在就业指导教学中的应用

一是创业心理咨询案例可以被拿来当作真实的教学教材,这样避免了传统就业指导教学中单一依靠书本知识的弊端,通过真实案例的分析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也加深了学生对创业过程中一些问题的看法;二是通过对创业心理咨询案例的分析,可以让学生们了解到在创业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并且能够根据这些心理问题了解到解决的措施,进而避免自己在以后的创业过程中出现类似的问题。

案例1:A高校大四学生M在几次求职受挫后,表现出逃课、嗜烟、酗酒、易怒等不良表现。就业指导老师主动对其进行心理咨询辅导。首先通过对学生M的专业、年龄、性格、特长进行客观分析,让其客观认清自我,然后帮助学生M进行就业环境评价,找到求职的方向,并鼓励其根据市场需要以及自己专业考取会计证书,以证明自己的能力。很快学生M就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抛弃不良心态及行为,积极进行求职。

2.2 创业心理咨询案例在培养创业者的心理素质品质的应用

创业心理咨询案例就是让创业者在创业过程所存在的心理问题陈列出来,然后经过心理咨询专家的分析与判断后,给出具体的解决措施,这样创业者通过了解相关的心理咨询案例可以对照自己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改正,进而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

案例2:B高校大四女生N,学习成绩一贯比较优异,对自己就业期望比较高,但在求职时感受到一定的性别歧视,感到失望、自卑、抑郁,于是主动找到就业指导老师进行心理咨询。老师建议女生N首先参加蹦极极限运动,迅速放松舒缓一下心情。然后通过专业、性格、就业环境分析,建议女生N在求职时着重向人力资源管理和文秘方向。指导老师建议女生N与老师和同学多交流,多参加相关的面试,这样才能有效进行就业和创业,自强而不自卑,自信而不自负,自若而不怒。

另外,创业心理咨询案例可以为制定创业指导政策制度提供借鉴。通过分析创业心理咨询案例可以为创业指导政策的制定者提供创业者容易遇到的问题,进而让政策制定者在制定相关政策时采取有真对性的政策与措施。政策制定者可以在国家层面制定相关政策,通过减免创业者的税收、提供小额贷款等政策,解决创业者的困难,增强创业者的信心。

3 创业心理咨询案例在就业指导中应用的注意事项

3.1 创业心理咨询案例不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创业心理咨询案例是针对具体的创业者的心理问题而建立的解决案例,因此创业心理咨询案例并不是适用于所有的创业者的心理辅导,因此在进行就业指导教学时,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案例进行教学,具体到实际教学中,要注意案例的代表性,不能完全照搬案例内容,同时创业者在对照创业心理咨询案例时也要考虑创业者个体的差异性,每个创业者所处的环境、接受的文化以及思想观念的不同都会影响心理问题的产生,而且即使他们的心理问题表现相似,他们的处理也不一定就相同。

3.2 做好创新心理咨询案例的分析

创业心理咨询案例在就业指导中的重要性,要求做好心理咨询案例的分析工作,做好案例分析工作是保证就业指导方向正确的前提,因为针对创业者具体问题,所做出的判断是解决创业者问题的根本所在,如果连基本的分析工作都没有做好的话,只能会导致解决问题的措施没有任何实效意义,不会在根本上解决创业者的心理问题,也就不能帮助创业者实现创业。

3.3 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机制

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辅导机制是创业心理咨询案例的基础,也是增强创业者心理素质的重要手段。为此高校部门要改变现行的心理咨询服务模式,要把应变型心理咨询服务向发展型心理咨询服务转变,把着力点转向所有大学生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普及心理学常识,指导学生学会心理的自我调试。同时,要将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同职业指导教育有机融合,分阶段、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心理团体讲座与咨询,增加职业心理辅导的有效性与针对性。在此基础上,对有心理障碍的少数学生进行个别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

4 结束语

创业心理咨询案例在就业指导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有效地帮助创业者认识自我,解决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提高创业者的心理素质品质,因此作为创业指导工作人员一定要将创业心理咨询案例引入到就业指导教学体系中,发挥它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桂林,贾东立,易旭灿.团体心理咨询对缓解高职学生就业压力的作用研究[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

[2]田安国.新形势下高职学生就业困境与职业指导关系探究[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4).

[3]王彩霞.对高职院校学生创业心理的研究与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4(03).

[4]韦耀阳.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应用[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9(01).

心理咨询案例范文第6篇

关键词 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 心理咨询 互联网心理咨询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7年6月至2008年10月,我们对网络咨询的110名青少年进行个案访谈,年龄12-28岁,平均年龄22.2±4.1,男52人,女58人,男女性别比0.9,初中22人(20%)、高中16人(14.5%)、专科7人(6.4%)、本科55人(50%)、硕士8人(7%)、博士2人(1.8%)。

案例回放:

案例1 某大学一名大四女学生,一年前与同班男生确立恋爱关系,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男生以性格不合为理由,彼此分手了。失恋后的她情绪低落,流露出活着没意思的想法,同学和辅导员都认为她性格改变了,也没往心里去。次年,这个学校举行服装表演,他心中的白马王子,带着自己新任女朋友在舞台上表演舞蹈,唤醒了她痛苦的回忆,她觉得很尴尬,回到寝室,在夜深人静时,喝下了自己早已准备好的毒药自杀。远在山区的父母抱着孩子冰冷的遗体伤心欲绝,带着孩子的骨灰,告别了孩子曾经热爱的大学。学校安排家属住进了最好的招待所,辅导员也怀着悲痛的心情,来安慰死者的父母。并谈了孩子在学校成长的情况。

案例2 某理工大学三年级级一名男生,偶遇一名自己心仪但年仅18岁的女生,当他提出与她交往时,遭到拒绝。他觉得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伤害,结果用汽油自焚了。

1,2方法:通过访谈法,以网络心理咨询的方式,包括网站发帖留言、QQ在线即时交流或留言、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电话咨询等方式,搜集资料。

1,3讨论:

以上2名来访者,是正当风华正茂的青少年,应当有着美好的前途,但是当他们失恋后,却失去了理智,以自杀的极端方式结束生命,这样的事件称之为心理危机,本来可以通过心理咨询来帮助其度过当时的困惑,但当事人由于某种原因未能得到应有的心理救助,从而在遭遇负性生活事件后,用牺牲生命为代价,值得深思,正因为这样,心理危机干预任重而道远。

其实这些年来,我们国家各个相关部门都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为有需要的求助者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很多还是免费的,就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可以利用的资源,专业的,非专业的都可以起到良好的作用。身边的人,心理健康,积极乐观的人就是求助者最贴心的好帮手。

这几年通过网络的咨询方式,我们有很深的体会,在迷茫困惑时,哪怕只是有人陪伴着求助者,很多悲剧完全可以避免,当然如果能够得到专业的心理帮助,将使其不但可以避免发生不必要的悲剧,还可以使其人生更加完美,无论对其本人还是社会都会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1,3,1下面谈谈遇到挫折后,你身边就可以利用的有效资源,从心理学的角度让自己更加健康,更加适应社会,从容应对挫折。

1,3,1,1你的思维方式、你的经历都是你应对挫折的自身资源

任何人的成长都不可能一帆风顺,遭遇挫折如失恋、求学失败、自然灾害等,有时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我们怎样看待这些经历。你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你的行为:以上来访者都是因为一件事的失败,而否定了自己的一生,心理学上叫做以偏概全。这种歪曲的思维,导致错误的行为。当你发现自己有情绪障碍时,你要冷静,理性思考。并且充分利用周围的资源,如通过写日记,写博客、写自我成长分析报告,把自己的心情记录下来。发现问题后,进行自我疏导。当你经受挫折的经历,也是你的一笔财富,因为带着问题去学习。可以提供心理素质,促进自己成长。我们在实践中就是让来访者做一些反思,来提升自己,重新认识自己,从而更加完善自己,改变来访者的人生,效果很好,而且终身受益。

社会学工作者也可以给你提供一些相关的支持,包括学校的任课老师,班主任,大学的辅导员。这些人都可以从某个角度来帮助你,在危机和困惑是同样可以向他们倾述。

1,3,1,2家长,亲人是最直接的资源。

父母是孩子成长的阶梯,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础。父母,亲人是孩子的靠山,不管有多大困难,有多大问题,记住及时向家长交流,没有迈不过的坎。

1,3,1,3主动向心理学专业人士求助,他们可以用专业技术,作出处理。如果你觉得仍然迷茫,可以寻求心理咨询专业人士的帮助。

1,3,1,4向精神科医生求助。

当自己情绪极度抑郁时,特别是有自杀的意念或行为时,往往又无法自己控制,那就必须去看医生,医生会给你一个最适合的意见和建议。这时最好有家属或亲人朋友陪伴。

1,3,1,5心理危机干预热线电话,是我们可以随时随地求助的最方便的途径。

我国在很多重要城市设立了免费的心理危机干预热线,这些工作人员一般都经过系统的培训,有着丰富的经验,是你可以信赖的朋友,及时沟通,也许你的问题一个电话就迎刃而解了。

1,3,1,6网络求助。很多网站聘请专业的咨询师,解答来访者的问题。在网站发帖,说明自己的问题,并留下联系地址,以便咨询师与你沟通。还可以用E-mail、手机短信、电话、QQ与咨询师在线交流。

1,3,1,7朋友、同学。

以上案例中的来访者,没有以任何形式向有关人员求助,结果错过了最佳的心理干预时机。如果周围的人能够根据他们的言行及早识别他们所处的困境,也可以避免这样严重的后果。案例1的同学,失恋后,流露出活着没意思的想法,这是抑郁情绪,这是一种求助信号,也是警报,很可惜,这位辅导员是英语专业的,缺乏心理学知识,没有及时发现问题,结果在失恋一年后,酿成不可挽回的悲剧。因此我们建议,

1,4整合各种有效资源,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建设。

1,4,1学校要设立心理咨询室,为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评估学生有问题后,要定期随访,并且在专业的医生指导下,鉴别精神类疾病,及时转介。

1,4,2发现严重精神类疾病(如抑郁症,精神分裂症)要住院治疗,并且24小时监护。

1,4,3担任学校心理健康课的老师,要经过专门的心理培训,要把抽象的理论,与学生的心理问题结合起来。

1,4,4大学的辅导员,要持有心理咨询师证(或者有心理学受训背景),才可以上岗。

1,4,5学校的学生会设立心理健康部,分别由具有心理咨询师资质学生心理学爱好者,担任职务。班级设心理委员。

1,4,6学校可以利用文化长廊、微博展览、读者文摘园地等,普及心理学知识。并开展博客、自我成长分析报告展览。

1,4,7向学生推荐优秀的心理学科普丛书,如卡耐基全书,情感战胜理智等让学生阅读。

心理咨询案例范文第7篇

[关键词]考试焦虑 女中专生 心理咨询 案例报告

一、一般资料

王某,女,16岁,中专学生。家中老大,有一弟。身高大约1.63米,体态正常,无重大躯体疾病历史。父母均为农民,没读过多少书,父亲比较严厉,不苟言笑i母亲温顺贤惠,任劳任怨,无老人同住。经详细询问、调查,父母无人格障碍和其它神经症,家族无精神疾病历史。从小随父母生活,性格温顺,比较胆小,非常听父母的话。这与母亲的性格特点很相似,害怕父亲的严厉,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尽量作得尽善尽美。她常常要照顾弟弟,父母要求她为弟弟做表率,并常常担当起母亲的角色。当她出现失误时。父母就会严厉批评。令其改正,以使弟弟引以为戒。所以,王某在家是个非常懂事听话的孩子。上学后。王某努力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又能帮助其他同学,深受同学和老师的喜爱,并成为班里的小干部。她喜欢音乐,并顺利考取了中专音乐专业班。中专二年级换个严厉的班主任,她感到有些紧张,处处小心行事,但因她各方面表现较好,并没有被老师批评过。中专三年级时,王某开始害怕老师让她在课堂上单独考试。每到这时。她就会喉节发紧,平时练得很好的曲子,也会唱走调。在联欢会上。王某更是紧张,浑身发抖,自然声音就发颤、变音。从那以后,王某就特别害怕考试,每次都努力练习,希望下次能唱好,可一站在老师和同学面前就紧张害怕,不能正常发挥。最近,班里开始筹备几个月后的毕业汇报演出,她感到非常苦恼,很想在演出中表现出自己的真实水平,但又很难控制在老师和同学面前唱歌时的紧张,故前来咨询。

二、主诉

王某称,“最近我感到非常痛苦,担心毕不了业”;“也知道唱歌时不应该紧张。可就是控制不住自己,在师生面前单独唱歌我就全身发抖,手和嘴唇抖得更厉害,原来练得很好的曲目,也会唱走调”;“已经两个多月了,您快帮帮我吧”。

三、观察和他人反映

班主任和同学反映:以前她唱歌很好。练习刻苦,考试水平也比较高,就是最近,一让她正式考试,她就手、唇发抖,显得特别紧张,发挥不出正常水平。王某从进入咨询室到叙述完毕。一直都处于比较紧张的状态,两臂夹紧,双手蜷缩,手和唇微抖,声音微颤。

四、评估与诊断

根据对临床资料的收集,该求助者智力水平正常;个性内向、有完美主义倾向;情绪不稳定,易紧张。整体心理健康状态较差。求助者的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属于心理问题的范畴。综合分析所获得的临床资料。对求助者问题持续的时间、强度和典型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的性质和严重程度进行分析判断:根据心理测验结果和躯体疾病历史、精神病家族历史以及典型心理与行为异常的表现排除了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品行障碍。诊断为神经症中的焦虑症。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考试焦虑;2.完美主义倾向;3.缺乏自信。

五、咨询目标的制定

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同求助者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1)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消除求助者考试时过度焦虑的状态;在日常生活中适当运用放松技术或积极的自我对话。以降低焦虑水平,改变其完美主义的认知模式;增强其自信心。(2)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完善求助者的个性,形成正确的自我观念,提高有效处理各种生活焦虑的能力;增强其自信和社会适应能力。

六、咨询方案的制定

1.主要咨询方法与适用原理:行为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 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外在表现为考试焦虑,内在却是由于完美主义倾向和缺乏自信等认知因素造成的。焦虑行为的不断重复和强化,反过来又加剧了认知和个性的偏离,再加上教养方式和学校教育环境等不利因素的加重和催化。如果不及时采用操作性、目标性、时效性很强的行为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方法加以矫正,求助者将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极易导致焦虑症、恐惧症等神经症的形成。

另外,求助者目前的典型的心理和行为异常还没有达到较为严重的程度,还有他特定的年龄阶段,都比较适于采用如上咨询方法。

2.双方权利和义务咨询过程中,求助者及其监护人的权利和义务:

权利:(1)求助者可以根据个人意愿选择咨询师;(2)对咨询进程不满意可要求更换咨询师;(3)对咨询方案、咨询收费、咨询时间的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

义务:(1)遵守咨询机构的有关规定;(2)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咨询收费、咨询时间等方面的规则;(3)求助者应尊重咨询师,按照预约时间不失约、不迟到,如有特殊情况提前通知咨询师。

咨询过程中,咨询师的权利和义务:(1)热爱本职工作。坚定为社会做奉献的信念,刻苦钻研专业知识,增强技能,提高自身素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与求助者建立平等友好的咨询关系;(2)心理咨询师不得因求助者的性别、年龄、职业、民族、国籍、、价值观等任何方面的因素歧视求助者;(3)心理咨询师在咨询关系建立之前,必须让求助者了解心理咨询工作的性质、特点、这一工作可能的局限以及求助者自身的权利和义务;(4)心理咨询师在对求助者进行工作时,应与求助者对工作的重点进行讨论并达成一致意见,必要时(如采用某些疗法)应与求助者达成书面协议;(5)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不得产生和建立咨询以外的任何关系。尽量避免双重关系(尽量不与熟人、亲友、同事建立咨询关系),更不利用求助者对咨询师的信任谋取私利,尤其不得对异性有非礼的言行;(6)当心理咨询师认为自己不适合对某个求助者进行咨询时。应向求助者做出明确的说明。并且应本着对求助者负责的态度将其介绍给另一位合适的心理咨询师或医师;(7)心理咨询师始终严格遵守保密原则。

3.咨询时间

每周1次,每次1小时。

七、咨询过程

咨询阶段大致分为:

(1)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2)心理帮助阶段;(3)结束与巩固阶段。

八、咨询效果评估

1.求助者及班主任的评价

“我不再害怕老师提问考试了”;“我也不再害怕当众考试了”i“我开始自信了”i“我能够接受我也有缺点,这是事实”。

班主任说:“她好像变了个人”;“整个人都精神了”。“唱歌能发挥正常水平了”,“也显得快乐了”。

2.咨询师的评估

心理咨询案例范文第8篇

关键词:强迫症 主诉 观察 测验 诊断 目标 方法 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b)-0249-01

1 一般资料

张某,女,23岁,吉林省辽源市人,某大学三年级学生,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独生女,家里经济条件较好。在学校、在家庭都备受关注。身体健康,无重大疾病。家族内无精神病史。

2 主诉和个人陈述

(1)主诉:心情郁闷、烦躁,做事情精力不集中,反复想一个自己认为不应该想的问题。明知是毫无意义的、不必要的,但又无法摆脱。越是想摆脱某种想法,越是反复不停地想,脑子关不上,状态已经持续四个多月。(2)个人陈述:我对自己的容貌还算满意,但总想着能更完美些。很久以前就想做双眼皮,但我父母都是斑痕性体质,担心术后创伤恢复慢,或者留下疤痕。看了几例双眼皮手术的失败案例,更是心惊胆战。一直不敢做,所以犹豫着,拖了三年。但是这种做双眼皮手术的念头从来没有打消过。

今年8月,两个同窗好友陆续做了双眼皮美容术,术后效果很好。于是受了鼓舞。但是到底是各人体质不同,担心总是有的。 虽然手术还算成功。但是术后才发现,有很多事情,自己未曾想到。总是担心做出来的眼睛与面部其它部分五官不协调,反复照镜子,总觉得是回事,越是强迫自己不去想,越是去想;走在街上总有人问我,双眼皮是真的还是假的,带了镜子也仍然有人看,变是特别受人关注。在人际交往中,很紧张,眼神、表情总是不自然。时时刻刻告诉自己要放松,但是始终做不到。

3 咨询师观察和他人反映

咨询师观察:

面容娇美,身材窈窕,着装打扮非常注重细节。目光闪烁,不敢与人对视。有较强的求助动机,想改变目前的状况;自知力正常,对自己的情绪现状有一定的认识,逻辑思维正常。

班主任的反映:

性格内向,不太爱说话。学习成绩优秀,做事务求完美。但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经常走神。

4 心理测验

卡特尔人格心理测试。

心理测试结果:

10分以下:没有强迫症倾向。

10~20分:有轻微的强迫症倾向,适当的自我调整。

20~30分:有强迫症。

30分以上:强迫思维或强迫行为已经对生活产生严重影响,社会功能可能受到损害。

求助者得分为22分。

5 诊断

诊断结果:有强迫症,但症状较轻。

诊断依据:(1)根据郭念锋教授判断心理正常与异常三原则,该求助者知、情、意统一,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有主动求医行为,无逻辑思维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排除精神病;(2)有明显的心理冲突,存在强迫与反强迫的对立,患者深感痛苦;(3)症状由现实刺激引发;时程较长,在三个月以上;反应强烈,痛苦,无法自行解决;内容有轻微泛化现象,人际交往不自然,有少许障碍,社会功能部分受损;(4)心理测验的结果及相关资料支持本诊断。

6 原因分析

(1)性格原因:追求完美,过分关心他人对自己的评价。犹豫不决,患得患失;(2)成长环境:从小成绩优秀,相貌端正,性格乖巧,被老师器重,被家长关爱,一直生活在被肯定的环境里,不能接受瑕疵;(3)诱因:双眼皮手术后所带来的心理冲突:自我同一性混乱,局部过度关注。

7 咨询目标

制定咨询目标最首要的是要遵循可行性原则。

(1)具体目标:纠正反复的、无效的行为(反复照镜子、逢人就问、言语神情拿腔作调等);(2)近期目标:学习注意力集中,人际交往自然生,生活恢复常态;(3)长期目标:正确看待自我,善于自我接受、自我悦纳;(4)最终目标:克服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

8 咨询方法

根据研究表明,强迫症的治疗方法主要有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疗法、行为疗法、催眠疗法新精神分析疗法、森田疗法等等,考虑到求助者是大三学生,知识层次较高,领悟能力较好,所以主要采用认知方法。

(1)认知疗法的原理:认知疗法旨在通过纯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辩的途径,改变求助者的非理性观念,以帮助他解决情绪和行为上的问题。这种理论强调情绪的来源是个体的想法和观念,个体可以通过改变这些因素来改变情绪。该理论认为,使人们难过和痛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对事情的不正确解释和评价。事情本身无所谓好坏,但当人们赋予它自己的偏好、欲望和评价时,便有可能产生各种无谓的烦恼和困扰。

认知疗法的基本理论模式主要是abc理论,在abc理论模式中,a是指诱发性事件;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反映及行为结果。通常人们认为,人的情绪的行为反应是直接由诱发性事件a引起的,即a引起了c。abc理论指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理解b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原因。

在本案中,双眼皮手术后的面容不能接受是诱发事件a,注意力不集中、社交障碍是个体的情绪反映及行为结果c,对自己求全责备、对事物苛求尽善尽美、不能接受瑕疵的一贯性观念是思维方式b。

(2)认知疗法的具体实施:改变求助者的错误认知方式:手术后的新生的美丽与原来的五官是否协调已经不重要的,这已经是不可改变的事实,我们只能面对现实,接受现实;越是掩饰,越会引起别人的注意,遮掩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强调。别人并不是象你想象地那样关注你,人们都有许多事情要做,他们的注意力不可能长时间停留在你身上;心理咨询师不解决现实问题,只解决由现实问题引发的心理问题。

建立正确的认知方式:你身体上的每一部分都是美丽的,自信才能自然,自然才能协调。精力要放在有效的思维、有效的行为上。改变现状要靠自己。

(3)心理辅导和干预的关键是:引导求助者加强对问题的正确认识,积极主动地配合老师心理辅导和干预,才能更快的消除症状,愉快坦然的面对人生。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任何一种疗法都不可能单独奏效,所以我们也辅助一些行为疗法,同时适量服用抗强迫药―氯米帕明。

9 咨询效果

通过对求助者的回访以及对其日常生活的观察,以及求助者家属的反映,经过咨询后,求助者的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消失,学习注意力集中、生活恢复常态、社会交往正常,此咨询是有效咨询。

参考文献

[1] 郭念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

[2] 郭念锋.心理咨询师(三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

心理咨询案例范文第9篇

【关 键 词】心理咨询;中学生;焦虑状态;案例报告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5-0031-03

一、咨询者情况简介

张某某,女,17岁,汉族,未婚,家住吉林省白城市,现就读于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年级某班,住校,家境一般。

二、来访原因

求助者是一名高三学生,虽然同学们都觉得她很文静,像波澜不起的水面,但其实她是非常敏感的人。同桌不经意的一些话,如“这个题目这么容易”、“这道题你又错了”等,都会使她的内心产生极大的波动。由于求助者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所以很多时候不能正视自己,尤其不能接受自我处于劣势的地位(虽然她的成绩排名较前,但与她的班级前五名目标相距甚远),不管是在学习还是生活上,总是觉得自身优势体现得不够,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平时虽然自己感觉很压抑,却找不到突破口,总是生闷气,“心里堵得慌”。人际关系也不太好,没有什么交心的朋友,心里难过的时候也不知道找谁诉说,经常感到自己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甚至于不敢和人说话。高三以来,学习的气氛越来越紧张,越来越让人觉得很压抑、感到自己无法承受这种心理压力,想就此辍学,否则精神会陷于崩溃。为了摆脱这种痛苦状态,在父亲的陪同下前来咨询。

三、咨询者自述

求助者今年17岁,高三学生,家住白城市郊区,有一个弟弟。父母知识文化层次都不高,但从小对她特别疼爱,有什么要求一般都会予以满足,基本上没有大的挫折,所以学习和生活一直都比较顺利。在周围环境的日渐熏染下,养成了吃苦耐劳、谦虚诚实的良好品质。由于家里经济状况一般,她也很能体恤父母,在学习上对自我要求很严格,非常勤奋和刻苦。小学和初中成绩一直都非常优秀,被公认为当地的“好学生”,所以也如亲人所预期的那样如愿地从农村中学考入市里的重点高中。进入重点高中后,虽然不再像原来那样出类拔萃,但成绩也在全班前15名左右,波动不大,一直较为稳定。由于生性腼腆和为人内向,从小就不太乐意与别人交流,所以基本上没有什么好朋友。尽管她学习不错,但在同学的眼里,她就像路边的一棵小草一样,默默无闻地,引不起大家的注意。而她也乐得享受这种清静与孤单,沉浸在自己的个人世界里。用她自己的话来说,“我觉得这挺好的”。然而高三以来,一件事震惊了大家:那天,同学们都在教室里紧张而匆忙地做着老师发下来的试卷,周围很安静,除了笔在试卷纸上划出的沙沙声。突然,她“啊”的在座位上大叫起来,抱着头冲出了教室,身后留下同学们诧异的表情和窃窃私语。接下来,班主任找她谈话,她告诉老师自己实在受不了这种紧张和压抑的气氛,感觉头脑发胀,难受得似乎要发狂一般,并提出想辍学。班主任一听急了,赶紧给她做思想工作,鼓励她要勇敢地面对挑战,不要半途而废,要做生活的强者等。但这并没能阻止住她回家的脚步,第二天,她就背着行李回到了白城。父母对她的突然回家感到非常惊讶,当她把退学的决定告诉他们时,一向脾性温和的父亲大发雷霆,扬手扇了她一个巴掌,她却并没有哭,把自己关进房里,整整一天都没有出来。这可把她父母吓坏了,好言劝慰才把她哄出来。自此之后,他们再也不敢当面逼迫她去上学,但内心极为焦虑。第三天,在她父亲朋友的介绍下,决定来心理咨询室谈谈,如果说不通的话,她就不上学了。

四、咨询手段:认知疗法、森田疗法

这是一起由心理压力过大而产生极度焦虑和压抑,最终导致疾风骤雨式宣泄行为的典型案例,即心理负荷过大而引起应激反应与行为。一般来说,心理压力大部分是由生活事件引起的,而对于中学生,尤其是高三学生而言,最大的生活事件莫过于单调枯燥而持续进行的学习,在这种长时间学习过程出现的学习优势比较、浓郁的竞争氛围以及种种心理波动都可能诱发沉重的心理压力。中学时期是个体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生理上发生急剧变化,出现生长发育的“第二高峰期”。而伴随着身体的发育,心理也开始呈现出过渡性、闭锁性和动荡性的显著特点。心理面貌不稳定,变化大,可塑性强,还处于一个“前成熟期”,很容易形成心理压力。当然,客观地说,中学生有一定的心理压力也是正常的。但是如果长期承受巨大心理压力,心理疾患就将不可避免地产生。因此,对她进行心理辅导的过程就是提供心理支持,给予其积极的心理关注,使其生活中的不良情绪得到排解和合理的释放,并进而培养其自信心,使其能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

五、咨询过程

(一)第一阶段

约一周,每周两次,每次50分钟。咨询师尽可能让求助者将压抑的不良情绪体验宣泄出来,咨询师从充分尊重求助者的立场出发,认真倾听求助者的倾诉,使其负性情感得到宣泄,咨询师并给予无条件的心理关注和尊重,对于内倾性格的人来说,这一阶段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可以使求助者体验到久违的轻松感,使求助者在与咨询师的交流中获得愉悦的情绪体验,通过问题暴露,逐步认识到求助者自身的问题,从而找到问题的症结。与此同时,同求助者建立起了良好的咨询关系,同时也让求助者因此对心理咨询的信心增强,为以后的咨询进程铺平了道路。

(二)第二阶段

在求助者情绪好转,并同咨询师建立起信任、合作、伙伴的关系基础上,开始第二阶段的咨询。在这个阶段里,咨询师主要从自我宣泄、压力转移、人际关系改善等几个方面对她进行了有效的心理辅导,使其逐步缓解心理压力,进而保持心态的平衡。

心理咨询案例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严重心理问题 焦虑 心理咨询一、 一般资料

刘某,男,19岁,身高1.6米左右,大一新生,未婚。有个哥哥,家庭基本和睦,家族无精神病史。

小学的时候,家一直住在农村,后来搬到县城,家里经济条件算是一般。母亲多次生病,治病花了很多钱,甚至有次非常严重,好在已经治好了。有时通过广告了解到一些信息,要是有钱就可以怎么怎么样,很多事情都可以处理好。有个大他五岁的哥哥,高中时也出现过问题,当时住在他阿姨家,五岁的小表妹经常说他哥,住的久了,阿姨也有些不满,后来高考失败外出打工。自己因为家里的原因,一直很努力学习,中考考上县城重点高中,但后来去读了私立高中,高三时转过去的。高三之前都很好、正常,且是一名优秀党员。转过去开始还比较适应,下半学期就明显感觉不对劲了。选的是文科,班上的女同学多,由于自己个头不是很高,分坐在女生中间。但几乎不和她们说话,但心里又憋得慌,拼命压抑自己去学习,活动课同学出去了,自己也看书,虽然看不进去(要是在从前,就不会这样,会与女同学交流)。父母对自己的期望非常高,同时自己也给自己很大的压力,必须考个名牌大学。每晚要到三点睡觉,六点就起床了。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上课的时候自然比较迷糊。不敢看人,高三那年太压抑,没处发泄,憋在心里。好在有时母亲还能理解,有次哭着回家,不想读下去,头痛的厉害,母亲带他看医生,并开了药,服用之后有些效果,但并没完全治愈(无心理辅导)。

高中的时候,有个女孩子喜欢他,甚至写情书给他,自己也对她有好感,班上有个男生一直在追求她,自己有时压抑着不和她说话,有次看到他们两人在教室下棋,他推开门进去看到之后扭头就走,当时心情非常复杂,很自卑,更加不和她说话了。有次她生病,虽然很想去看她,但还是没去。直到他转学校了,偶尔有次去学校找老师遇到她,问他过的怎么样,他也没什么话说。

开学有二个多月了,父母对自己的期望很高,从小就希望他考试得奖,高考发挥失常来到这所学校。现在一个人住宿舍,过段时间搬,有时看书到深夜二点,当同学提到在班上谁学习认真时,有他的名字感到满足。自信的基础基本是学习的好差,感觉现在的生活、学习与高三没什么不同,三点一线。马上要面临考试,怕过不了关,去学习,脑子里一片空白,很紧张、情绪低落,学不进去。上课是女老师都觉得不好意思,紧张,在上英语课的时候很不自然,英语老师是位年轻的女老师。虽然自己没什么想法,但无法听进去。以后上课都不敢抬头看黑板。现在希望他能考上本科,遇到这样的情况也很少和父母讲。自己担心这样下去不行,对不住父母。

新生入学时建立的心理档案资料。

心理测量结果:

90项症状清单(SCL-90)测试结果:

总分:189 分

阳性项目数58 项

躯体化2.25 分

强迫状态2.30 分

人际关系敏感2.22 分

抑郁2.08 分

焦虑2.70 分

恐怖2.00 分

二、 主述

有心理问题,在高三那年特别严重,不敢看同学,心慌,尤其是异性,怕传染病毒,与异往就不是好学生,到后来和男同学交往也变少。学习效率很差,心烦,胃部感觉不舒服,担心考试失败。到现在不敢看人,最近一遇到陌生的环境又紧张、焦虑、头痛,有时都害怕去教室,不敢与人交往。憋得太难受了,情绪很低落,老师在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时候讲过心理咨询,所以主动前来求助,希望尽快摆脱痛苦。

三、 观察和他人反映

紧缩眉头,说话口音很重,有时听不太清楚他在说什么。拼命压抑自己,看人很不自然,弄得别人也不自然,想控制,但很难。

四、 评估与诊断

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生理反应:头痛、胃部不适,在医院检查,无器质性问题

心理:紧张、焦虑、压抑、情绪低落

社会功能:去教室上课感到紧张,不敢与同学交往

与精神病相鉴别:根据区分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三原则,刘某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相统一,心理活动协调一致,人格相对稳定,且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可以排除精神病。 与焦虑性神经症、抑郁性神经症相鉴别:根据症状学标准可以排除焦虑性神经症和抑郁性神经症。

根据对临床资料的收集,该求助者有强烈的求助动机,自知力完好,情绪压抑很严重,出现焦虑、头痛症状,到陌生的环境感觉害怕。内心冲突持续时间超过半年,与人交往出现泛化,社会功能受损,故符合严重心理问题的诊断。

五、 咨询目标的制定

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同求助者协商,确立如下咨询目标:

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缓解焦虑、压抑的情绪,调整学习心态。

最近目标与长期目标:增强其社会(人际交往)适应能力,完善求助者的个性。

六、 咨询方案的制定

咨询方案由双方在相互尊重、平等的气氛中共同商定。

1、主要咨询方法与适用原理:

方法:合理情绪疗法:合理使用辩论、认知家庭作业等方法实现对求助者不良情绪的调节。

原理:合理情绪疗法就是“通过纯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辨,改变求助者的非理性观念,帮助他解决情绪和行为问题。”“该理论认为,使人们难过和痛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对事情的不正确解释和评价。因此只有通过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辨,改变造成求助者情绪困扰的不合理观念,并建立起合理的,正确的理性观念,才能帮助求助者克服自身的情绪问题,以合理的人生观来创造生活,并以此来维护心理健康,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

2.咨询次数与时间安排:

咨询时间:每周1次,每次1小时左右

4、咨询收费:免费

七、 咨询过程

咨询阶段大致分为:

1、诊断评估和咨询关系建立阶段

2、心理帮助阶段

3、结束与巩固阶段

具体咨询过程:

第1次 2006年11月24日

目的:

1)了解基本情况,

2)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3)确定主要问题

4)探寻改变意愿

5)进行咨询分析

方法:会谈,求助者个人中心

过程:耐心倾听,强调保密原则。营造一个安全、信任的氛围,发泄压抑的不良情绪,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建议继续发展自己以前的兴趣爱好(打乒乓球、下棋等)。并预约下次见面的时间。

第2次 2006年11月28日

比预约的时间提前了两天,倾听收集更多的资料。让他领悟到以他目前的状态是无法很好地学习,准备考本科。了解大学和高中学习有很多不同,认识到学习并不是唯一。目前自己首要的是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尽量放轻松些,多去接触身边的人。约下周四三点过来。

第3次 2006年12月13日

隔了一周前来,到医院花了200多元买药吃,效果不怎么好。探讨关于男女关系的问题,改变自己不合理的认知“和异往(就是早恋)就不是好学生”等。学习一些适合的放松方法,别太过于压抑自己,顺其自然,为所当为。约下次。

第4次 2006年12月19日

眉头有所舒展。对特定的情景还是有些紧张,很着急,希望马上就能解决所有问题。有时还会陷入学习的怪圈当中,感觉又回到高三,那种三点一线的生活。先不谈学习,调整心态,再放松。多参与一些集体活动,和别人交往,发展自己各个方面的能力。约下次。

第5次 2006年12月29日

整个人比以前轻松多了,现在可以很自然地和同学进行交往,和异性也有接触,感觉没那么有隔膜,其实就是一层窗户纸,捅破了就没什么。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经历是人生的一笔财富,自己有信心去面对今后的生活,面对困难与挑战。

共5次,结束咨询。

八、 咨询效果评估

1、求助者评估

现在可以很好地与同学进行交往,和异性也有接触。参加体育锻炼,以前脑袋痛,胃病都没有了,那完全是心理作用。药物停吃了,感觉心理咨询更有效果。

2、咨询师评估

笑容满面,整个人比以前轻松多了。

半年后,跟踪回访,该生学习、生活状态很好。(作者单位:南昌工学院)

参考文献:

[1]郭念锋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三级) 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5年8月第一版

[2]郭念锋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 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5年8月第一版

[3]美 Sherry Cormier , Paula S. Nurius 著 张建新 等译 心理咨询师的问诊策略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4年9月第一版

[4]刘明 让心起舞:一个心理咨询师的实战案例笔记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6年8月第1版

上一篇:火灾案例范文 下一篇:现代作家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