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自我分析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7 14:33:09

心理健康自我分析论文

心理健康自我分析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教育现状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09-0121-03

当前,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日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然而对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哪些进展和突破,还有哪些缺陷与不足,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到底如何,对此,我们需要做一个梳理、总结与归纳,以便为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与对此问题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一、对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状况的文献统计分析

以中国知网为平台,对1979―2010年之间所发表的研究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文章和著作进行跨库检索。其中期刊论文155条,硕士学位论文1条,博士学位论文1条,重要会议论文9条,重要报纸论文5条,总计168条。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结合相关资料,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一)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与研究逐渐增加

为了更加直观,现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文献年代分布情况进行列表分析。

表1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论文年代分析

从上面数据可以看出,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与研究,在1998年之后开始逐渐增加,尤其是2001年之后,增长趋势更加明显。这主要是由于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⒈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家庭结构、养育方式的改变以及社会节奏的加快,都直接或间接地增加了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紧张因素,导致儿童的心理问题较以前明显增多。

⒉2001年出台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与以前实施的《幼儿园工作规程》相比,更加细化,更加科学合理。对幼儿园教育内容与要求进行了明确而详细地规定,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了首要位置,并首次明确强调了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强调在注重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

(二)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还不够深入

安徽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姚本先、张灵所做的一项调查中,所统计的180条研究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文献中,以第一作者发表的有1篇的有169人,占文献的93.89%;2篇的作者仅有8人,占总数的4.44%;3篇的1人,占0.56%;4篇的2人,占1.11%。从研究合作方式来看,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主要集中在个人研究,研究力量比较单一,研究深度、研究队伍需要着重扩大[1]。我们所统计的168篇相关文献题目中有浅谈、浅议、浅论、浅析的就有34篇,占总数的20%。而且既有的相关研究多是总体、概括地谈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以某个角度作为切入点,有针对地深入挖掘的研究所占比例很小。

(三)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庭教育作用有所关注,但研究数量不多,通俗化和普及化不够

在所统计的168篇相关文献中,有10篇与家庭教育有关。其中有的研究规范、深入,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如2001年10月《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发表的王星,王辉的“早期家庭教育与幼儿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2005年6月《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发表的刘丽霞的“家庭教育与幼儿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但这些理论性较强的论文是发表在大学学报上的,要想真正发挥实效作用,必须作好通俗化和普及化工作。我们统计相关数据时发现,在研究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168篇相关文献中,只有7篇发表在与读者接触面最广的报纸上,而这7篇中研究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庭教育作用的0篇,只是在文中涉及家庭教育的有3篇。由此可以看出,关于家庭教育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的研究应该更深入,研究成果要更加普及。

(四)幼小衔接过程中的心理健康已引起广泛关注,但小学教师参与相关研究的比例明显偏小

以中国知网为平台,对1979―2011年9月之间已发表的研究幼小衔接的文章和著作进行跨库检索,共检索到353篇相关文献,其中研究者单位是小学的仅有42篇,只占总数的12%。在研究幼小衔接的文章和著作内,再输入“心理健康”按全部内容进行检索,发现在353篇相关文献中有130篇是涉及了心理健康的,但其中作者为小学教师的只有18篇。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幼小衔接过程中的心理健康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但小学教师参与相关研究的比例明显偏小。

关于幼小衔接,长期以来存在“一头热”的现象,即幼儿园主动向小学靠。在小学教师和管理者的心目中,幼儿园和学校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教育机构,各自有不同的教育任务、教学目标,认为幼小衔接工作应该是幼儿园的主要工作。因此,缺乏和幼儿园的有效沟通,缺乏使小学课堂教学与幼儿园教学衔接的意识,缺乏根据新入学儿童的身心特点及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特点进行幼小衔接工作的研究。

(五)0-3岁早期教育市场火爆且良莠不齐,对早期教育的研究还有很大的空白

以中国知网为平台,对1979―2010年之间所发表的有关早教的文章和著作进行跨库检索。共检出631条,其中期刊论文378条,硕士学位论文5条,博士学位论文0条,重要会议论文2条,重要报纸论文246条。在631条文献中,和“市场”有关的高达191条。为了更加直观,现将早期教育研究文献年代分布情况进行列表分析。

表1 有关早期教育的研究论文的年代分析

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结合相关资料,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随着经济水平和人们对教育关注程度的提高,加上脑科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的支持,越来越多的家长认识到了早教的重要性,全国掀起了一股早教热潮。形形的0~3岁早教机构遍地开花。但“早教”一词却和“市场”、“商机”、“掘金”、“产业价值链”等词语紧密连在一起。刘晓东在《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中提到“最可恨的是那些教育市场中的投机分子,他们看好教育市场,看到家长望子成龙的急切心情,于是投其所好,炮制各种早期教育方案”[2]。同时年轻的父母们对当前早教机构的认识还非常有限,选择更多是盲目的。也缺少有效的评价标准体系。到底早期教育的目的是什么?0-3岁婴幼儿具备了什么样的生理和心理基础?应如何根据0-3岁婴幼儿的生理、心理基础与特点选择教育方法、设置教育内容和教育情境?如何对早教的效果进行评价?这些研究还非常有限,甚至有些还处于空白状态。

二、对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分析

许多临床经验证明:一些成人心理疾病患者,其病因可追溯至幼年。美国一项最新研究显示,人的性格在童年时期的早期就能形成,从六七岁孩子身上可以预测出他成年后的一些行为。由此看来,“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是有科学性的。因此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一)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取得的成果

婴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鲜明的年龄特征。对这个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以其身心发展特点为根据。幼儿教育与幼儿教育研究工作者围绕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方法及对策进行了积极探讨,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重视情感教育,培养婴幼儿和谐健康的情绪情感。情感对智慧的发展、德性的养成以及整个人的成长来说,像阳光、如雨露。婴幼儿的认知能力受到很大的制约,但这丝毫不影响他们情感的强烈性甚至支配性。婴幼儿对于周围世界以及自我的认识、认同与接纳,往往以情感的建立为先导。没有健康的情感,便没有完美的童心,更不利于健全人格的形成。因此,婴幼儿教育工作者非常重视对婴幼儿健康情感的培养。

2.重视行为习惯的培养,重视在行为中养成健全的个性。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于健全个性的养成至关重要。幼儿家长和幼儿教师在生活和工作中总结经验教训,在长期的研究中不断探索,认为在婴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过程中,因为婴幼儿的认知能力的限制,除了讲道理,更要重视在游戏和活动中调动婴幼儿的积极情感,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此外,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还需要家长和教师长期、耐心地提醒和纠正。

3.开始重视对幼儿的挫折教育。“若要小儿安,常带三分饥和寒”。合理的挫折教育是培养和锻炼幼儿坚强意志和性格,增强心理弹性的必要途径,也是培养幼儿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个体在现实中生存,都必然要面对各种困难、挑战甚至挫折,如果心理缺乏弹性,当遇到应激事件时,就不能理性面对,正确处理,甚至可能会导致灾难性后果。而心理的弹性需要在幼儿阶段开始锻炼。让幼儿在克服困难中积极面对,有利于培养幼儿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

4.开始重视心理健康的个性化教育。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因此重视对幼儿的个别辅导是教育工作取得实效的重要条件。家长和幼儿教师应在认真了解孩子的基础上,根据每个孩子的个性特点选择具体教育方法。在重视幼儿群体心理健康的同时关注个体幼儿的心理健康,因材施教。

(二)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不足

尽管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同样也存在很大不足,有待于继续研究和挖掘。

1.对婴幼儿教育过程中,规范、教育有余,尊重与引导不足。促进人格健康成长是婴幼儿教育的主题。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根据其心理基础与成长规律,尊重婴幼儿内心的情感及兴趣召唤,科学地启蒙引导,为培养健康的个性打好基础。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要充分体现尊重心理规律、发现兴趣与特点及引导个体人格的健康成长。而当前的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体现了教育性,普遍性与客体性,而对对象的个体差异性、主体性考虑不足,缺乏针对性的科学引导。

2.对婴幼儿健康自我意识的形成关注不够。生活在一个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个体主体感力度成为影响其内心稳固安宁,促进心理健康的一个核心品质。增强个体的主体感力度,必须以积极健康的自我意识为基础。婴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包括自我评价、自我体验。一方面,婴幼儿受认识水平的影响,自我评价能力不高,常依赖于成人的评价,最直接的就是来自于老师与家长的评价。好孩子是夸出来的。“罗森塔尔效应”在现在教育领域已是普遍的共识。但是夸什么,怎么夸才能引导孩子对自己形成一种健康的评价?既不唯我独尊,自高自大,听不进批评与意见,也不自我否定,自卑内向,束缚了孩子的心灵。对于这些,家长与幼儿教师应该积极地探索与把握。另一方面,尽管幼儿的自我评价能力不高,但他们的自我体验却是敏感而强烈的。家长与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关注孩子的情绪、情感,及时进行积极疏导,使幼儿变得自信、主动,从而给孩子的心灵一抹绿色,使之生机勃勃,春意盎然。

3.对积极心理资源的培养与输入关注不够。在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家长过多地关注了孩子的一些“不健康”心理与行为。表现为一些心理疾病与心理缺陷。如“孤独症”、“自闭症”,骄纵、抗挫折能力差、暴躁或胆小、缺乏与人交往和应付人际事件的能力等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培养应该重于消极防治。

小结

总之,不管是家长还是教育机构,对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已经有了普遍的重视。但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策略上还缺少科学有效的参考依据。人们对此问题的研究还需不断深入。对既得研究成果要及时普及宣传,转化为有效的教育行为。

参考文献:

[1]姚本先,张灵.我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现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J].当代学前教育,2010,(2).

[2]王星,王辉.早期家庭教育与幼儿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5).

[3]刘丽霞.家庭教育与幼儿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6).

An analysis of the study on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of infants and educational actualit

GU Shu-qing1, ZHAO Rong-xia2

(1.Hebei Social Science Institute,Shijiazhuang,050051;2.Shijiazhuang Railway University,Shijiazhuang,050043,China)

Abstract: Currently , the society has attached more and more importance to 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of infants. In this study , a literature search was done. Five aspects were concluded on the study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of infants. In this study, they also analyzed and concluded the fruits and the deficiency of 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of infants. This can be used as reference in further study of this question.

心理健康自我分析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必要性、现状进行分析,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该课程教学的体会和见解,为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新模式提供参考。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模式大学生

当代大学生正处在竞争激烈,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重大变革时代,未来的社会需要的是全方位发展的人才,不仅要有坚实的知识技能,而且需要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素质,才能顺应时展的需要,实现自我的价值。时代为年轻的一代提供了无数自我展现的舞台,同时也给予了他们新的压力和挑战。高校作为培养国家栋梁的摇篮,无疑也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已成为教育工作者一项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必要性

大学生正处在青年中期,虽然他们的生理趋于成熟,但心理尚未完全成熟,人生观世界观正在形成过程中。面对生活环境中的种种问题,许多人因处理不当而陷入焦虑、失望和困惑之中,严重者甚至表现出偏激或异常行为。同时,在自身心理、生理发展过程中,内在体验的剧烈变化又加剧了他们的心理负担。有关资料表明,大学生目前的心理卫生状况令人担忧。据笔者所在高校2006年和2007年新生入学心理健康测试结果显示,7%的大学新生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强迫、恐怖、敌对、偏执、人际关系紧张等情绪困扰和行为偏差。诸多的例子表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如没有得到及时的疏导和治疗,将成为他们人生成长过程中的绊脚石。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并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这一伟大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处于不同的层次,这就决定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任务也是多层次的,一般可分为缺陷矫正、早期干预、问题预防与发展指导三种。干预和矫治工作由于多数是以个别咨询或小组咨询的方式进行,常常耗时较多,且目前学校的心理咨询人员紧缺,这种方式的开展范围明显受限。问题预防与发展指导是面向大多数或全部的学生的,如果开展得力,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心理素质的提高和人格的健全,而且可以减少严重心理问题或疾病的发生率,使咨询工作人员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发展指导上。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既可以减轻学校咨询人员不足的压力,又可以作为发展性辅导的渠道之一,向大学生宣传心理健康常识,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人格的健全,为今后适应社会,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实现人生价值奠定基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无疑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现状

随着国家、社会和学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各高校逐步有计划、多样化地开展起来,一些有师资条件的师范院校率先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健康教育课成了学生的热门课程,学生对此抱有很高的期望。然而,作为一门新兴的课程,什么样的教学形式更为恰当还缺乏相关研究,课程的开设在很多学校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有的学校授课教师非专业人员,照本宣科,没有联系实际,无法启发学生的独立思维,学生感觉枯燥无味;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式陈旧,教师固守“传授-接受”式的教学模式,依然扮演学生人生旅途中的领路人的角色,忽视学生的心理成长规律;教学内容理论化,课程定位出现两个误区,要么把心理健康课定位在心理学课的轨道上,要么定位在思想品德课上,根本达不到教学的目的;另外,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材虽有诸多版本,但高水平高质量的较少,很难满足教学和学生的需要,如果单一选择某一教材并严格按照教材内容教授,效果并不理想。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面临的局面尴尬,迫切需要更多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以摸索出相对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三、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模式的探索

1.教学理念的转换

美国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每个人都有成长的潜能,只要人际环境健康,他就能有效发挥自身的潜能,积极成长。在个体心理咨询中,咨询人员必须具备这样一种积极的人生观,才能有信心指导来访者去思考自己的问题并最终解决自己的困扰。咨询师对来访者是指引者的角色而不是领路人甚至是上帝。“助人自助”是心理咨询的最高宗旨,即帮助来访者解决当前的心理困扰的目的在于使求助者触类旁通,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应用咨询中所学到的新的思维方式或行为模式来合理应对新的问题,从而达到自助的目标。在心理健康课的教学中,教师也应树立“以学生为本”教学理念,以指引为主,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较强,在课堂教学中只要能营造平等轻松的氛围,为学生潜能的发挥提供适宜的外部条件,学生多数愿意积极主动参与到集体活动中,教师在关键环节上加以指点,促进学生从问题和讨论中领悟,从而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健全人格的塑造”一课中,先通过“气质量表”的测量让学生对人格有一个感性的接触,并引入对人格类型的思考。之后,教师简单地介绍有关人格的组成、类型和表现。再分组讨论,就每个学生测量所得的气质类型与自己日常表现联系起来,从而使大家对不同的人格类型有较为形象具体的理解。最后,通过“理想自我自画像”的活动,启发大家对理想中的自我的思考和描述,并通过小组讨论,得出如何纠正缺陷、优化个性的方法和途径。下课前,教师再进行总结。对于个别性格特别内向的学生,教师应给予关注,可以参加到该组的活动中,鼓励这些学生积极发言。教师应尽量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集体的接纳和关怀,逐渐放下防御心理,真实地表达内心的体验,对那些个性内向的学生而言,这无疑是艰难而重要的一步。因此,课堂集体教学应结合个别关注,才能真正把心理健康教育做到实处。

2.教学内容的选择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心理保健意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人格的健全。不要求学生系统掌握心理学知识,而是培养他们理性的思维和合适的行为模式;是对心理学知识的应用,而不是系统的心理学理论的讲授。因此,教师应改变传统的以系统的知识、技能传授为目的的做法,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以应用性材料为主。如“异常心理现象”一章,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异常心理现象的表现。假如通过讲授各种症状的表现或者定义来完成教学,学生势必感到非常抽象。如果通过个案分析,对正常与异常的症状进行鉴别,或者通过观看心理电影,对其中人物的各种表现进行点评和分析,结合声觉和视觉的共同作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接纳的效果必然大相径庭。

由于人类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的思维是具有时代特征的,心理活动必然也带有明显的时代色彩。因此,在心理健康课的教学中,课程内容的选择要结合实际,教师对学生的心理状态必须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在每次的教学中,结合学生当前存在的问题选择教学内容,而不是根据某一本教材照本宣科,那样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目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时代性比任何其它课程都要明显,而教材的更新远远跟不上学生思想变化的步伐,因此,教师应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了解和掌握最新的动态,融入到教学内容中,让学生接触到的永远是最新的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教学模式探索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教学模式探索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教学模式探索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论文,以下是正文。知识和信息。这样,才能遵循学生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真正发挥发展性指引的作用。

3.教师素质的要求

心理健康课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并非专业理论的传授,因此,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临床实践的经验,在教学中通过案例,尤其是结合学生身边的事和人,对学生熟悉的或相似的经历进行剖析,启发学生思考和讨论,并能融会贯通,把这种分析问题的能力迁移到以后的生活中。

另外,教师的人格特征、人生观、价值观对学生无疑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个有人格魅力的老师可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并成为一生的榜样。因此,担任本学科的老师要求人格是健全的。教师不仅要不断充实知识,更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完善自己的人格。

四、结语

笔者在心理健康课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效果不断修改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深切体会到现代的教育应改变传统的观念,教学不再是一劳永逸的工作,而应与时俱进,不断思考探索适合本学科的新方法,才能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靳媛,孙丽岩,杨晓云.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教育的新范式——群体教学[J].教育科学,2001,(6):60-62.

[2]杨心德,曾样春.案例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教育探索,2005,(5):93-95.

心理健康自我分析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教师 心理健康 新探

在青少年成长中,教师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这是因为教师在青少年心目中的形象与师生关系的好坏,对于青少年的自我概念的形成、生活目标的确定、身心健康的状况都具有深远影响。因此,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无论对教师或对学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教师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塑造者,担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任。教师不仅通过自己的直接教育活动影响学生,而且作为家庭、社会的人的角色影响学生。

一切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影响,都要通过教师的心理“折射”起作用。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行为,影响学生身心健康。

1,1教师的心理健康有助于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心理健康的教师有较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能够运用科学的知识调整自己的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一种积极、乐观、向上、平和、稳定、健康的心态,能够很好地设计使学生健康发展的良好心理环境。一方面,教师可以自我设计,以自身的人格魅力熏陶感染学生,另一方面,教师可以依据学生心理所遇到的矛盾和冲突设计人工心理环境,以娴熟的艺术技巧驾驭学生,指导学生解决冲突,可以营造出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心理环境。

1,2教师的心理健康有助于协调师生关系。心理健康的教师往往能理解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开放、宽松的学习气氛,能接纳学生的行为,尊重学生的人格,乐于帮助学生。因此教师的心理健康能促使学生生理、心理、行为全面协调地健康发展,能在宽松的气氛中使悲观的学生变得快乐,受挫折的学生建立信心,懒散的学生交得勤奋,内向的学生变得活泼,固执的学生变得灵活,从而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

2,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原因分析

教师心理问题的产生是诸多方面的,一是工作特性形成的压力,二是教育改革产生的压力,三是岗位竞争、学校管理引发的压力,四是个人因素。

总之,教师心理问题的产生既有外在因素,又有因在因素,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就要考虑从内外这两个方面做起。

3,以课题研究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

学校如何有效地减轻教师的心理负担呢,我们通过课题研究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学校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并申报了《提高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的课题,从2002年起全面起动研究工作。两年来,我校课题组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3,1注重学习,提高能力。(1)课题组要求组员认真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做到自助和助人。学校多次安排课题组的老师外出参加学习和培训,在校内定期集中学习。平时还利用工作之余学习理论知识。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使课题组成员掌握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在工作当中保持良好的心态,同时能够帮助其他老师解决心理问题。(2)课题组成员通过上网等收集资料,办“心灵之约”小报,把收集到的资料发给老师们,让他们通过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掌握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随时调整自己的心态,能始终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工作中去。(3)撰写论文,在总结和反思中得到感悟。两年来,老师们撰写心理教育论文达五十多篇。

3,2以心交心,倾注真情。课题组成员在平时工作中多关注老师们的心态,发现老师有心理问题,就寻找良机,通过语言的沟通,行动的支持,及时帮助他调适心态,以愉快的心情及饱满的精神投入工作中。

3,3优化环境,营造乐园。学校领导充分认识到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性,在学校的工作和日常开展的各种活动中努力创设宽松环境,为教师着想,帮他们分忧,尽可能调动积极的情绪。‘把关心和帮助送到了老师们的心中。因此,学校教师之间关系融洽,做什么事情总能齐心协力。

3,4组织比赛,学用结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们要求教师注意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我们还积极组织教师参加有关的比赛,以提高教师的心理辅导能力。我们挑选了三位老师参加南宁市教科所举办的心理辅导课比赛,我们课题组给予很大的帮助,结果这三位教师在比赛中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

4,课题研究,成绩喜人

心理健康自我分析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自我妨碍 成就目标 心理健康

A Study on the Correlation Dependence of the College Academic

Self-handicapping, Achievement Goal and Mental Health

CUI Wei

(Nanji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Nanjing, Jiangsu 210046)

Abstract This research mainly focused on the correlation dependence of the college academic self-handicapping and the achievement goal, the psychologically health. This research is going to realize the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cademic self-handicapping, to testify whether this conclusion of academic self-handicapping from foreign countries could get universe meaning among different kinds of culture. The research has got 128 college students for subjects by the method of scale, which is designed for uncove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handicapping and goal orientation and the psychologically health. The result has demonstrated that: The self-handicapping and the evasion achieving-goal are related, with grasp achievement goal the inverse correlation whil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elf-handicapping and the approaching achievement goal is not significant. When it comes to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elf-handicapping and the psychologically health, it is significant in 9 items of SCL-90 except the factor hostility.

Key words self-handicapping; goal-orientation; psychologically-health

1 自我妨碍、成就动机、心理健康等概念的研究渊源

1.1 自我妨碍的研究背景

Berglas 和Jones最早将自我妨碍定义为“在行为情境中,个体为回避或降低不佳表现带来的负面影响而采取的一切能增大将失败原因外化机会的行动和选择。”①这些策略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行动式妨碍, 如酗酒、减少练习的时间等个体为了做出有利于自己的归因而事先采取的行为策略;二是自陈式妨碍, 如紧张、焦虑,身体不适等个体在任务前,主动声称有影响自己发挥水平的因素存在。②

1.2 成就目标的研究

掌握目标取向和成绩目标取向是传统的成就目标理论认可的两种主要目标取向,掌握目标取向的学生重在学习、理解,成绩目标取向的学生重视与别人比较,想优于他人。③

近来有人提出加入掌握―回避的维度,形成掌握―趋近目标、掌握―回避目标、成绩―趋近目标和成绩―回避目标的2*2成就目标体系。④有研究表明,不适应的学习模式和成绩回避目标相联系,然而,如果排除成绩目标中的“回避”成分,聚集于“趋近”成分的成绩目标,不适应学习模式会不会由成绩―趋近目标导致尚不明朗,而近期有研究发现成绩―趋近目标比掌握目标对成绩效果更佳,而成绩―回避目标对成绩无正向作用,指出全面地研究成就目标与成绩之间的关系仍是必要的,并注意考虑情境、成就任务等的特征。⑤

一般来说,测量成就目标,可以采用Elliot & Church(1997)编制的“成就目标问卷”。

1.3 自我妨碍与成就目标的相关研究

前人有不少研究结论显示,学生使用学业自我妨碍策略与个人成绩目标和成绩目标结构有关,国外有研究也发现,教师报告的成绩目标,学生知觉到的成绩目标导向,均预测了自我妨碍策略的使用,且无论个人目标如何,老师的目标导向都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⑥

后来引申开的研究又得出了新结论:个体的实证性目标不能积极预测自我妨碍,同时个体的成绩目标却可以积极预测自我妨碍,个体任务目标则能对自我妨碍进行消极预测,成绩目标结构可以积极地预测自我妨碍,同时独立于个体目标的任务目标结构能够消极预测目标结构,另外,无论任务目标如何,成绩回避程度低的学生,比成绩回避性程度高的学生,更不倾向于使用自我妨碍策略,低程度成绩回避性目标与高任务性目标的学生比两种目标都低的学生更倾向于较少使用自我妨碍策略。⑦

1.4 心理健康的研究及其与自我妨碍的相关研究

心理健康的界定,可以有两种理解,第一种,指的是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与积极的社会功能。而第二种,则是心理的健康状况,可以是正向也可以是负向。本研究取的是后一种意思。而心理健康的研究,即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无论国内还是国外都成为热点。就国内而言,近十年来仅心理健康研究的文献就几千篇之多,而冠以心理健康的教材、读物、专著和论文集更是林林总总。

但是自我妨碍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国内外资料很少,一般研究的是归因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而正如李晓东教授所说的“自我妨碍是归因的基础,而不是归因的本身 ”。归因作为自我妨碍与心理健康的中介而发挥作用,但是自我妨碍与心理健康的直接关系仍然值得研究。

心理健康状况的测量可以使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对象和过程

以南京财经大学4个随机抽取的班级的同学为被试。共发放问卷128份,废卷17份,共111份有效问卷,其中男生35人,女生76人;大二39人,大三34人,大四28人。

2.2 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测量工具合成了三份问卷:

(1)自我妨碍问卷。采用了SHS自我妨碍量表,1984年由Rhodewalt编制,用来检查个体的自我妨碍趋势,含25 个项目(8 个项目反向记分),5 级记分,自我妨碍的特质越明显得分越高,国外运用广泛。相关的研究显示,量表信效度良好:1990年报告的内部一致性系数0.79,一个月后的重测信度为0.74;2002年报告的内部一致性系数0.76;2003年报告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62。

(2)成就目标定向问卷。采用1997年彻奇编制的成就目标问卷,有掌握目标、成绩接近目标和成绩回避目标三个分量表,每个分量表6个项目。2003年报告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7(趋近型成绩目标)、0.89(回避型成绩目标)、0.89(掌握目标)。

(3)心理健康问卷SCL-90 症状自评量表。SCL-90 症状自评量表(王征宇修订,1984),共90 个题目。量表包括10 个症状因子,它们是:躯体化(F1)、强迫症状(F2)、人际关系敏感(F3)、抑郁(F4)、焦虑(F5)、敌对(F6)、恐怖(F7)、偏执(F8) 、精神病性(F9)、其他(F10)。

统计处理采用SPSS14.0统计软件。

3 结果

3.1 大学生学业自我妨碍与成就目标的相关

经统计分析,可以看出趋近型成就目标与自我妨碍没有表现出显著相关,而回避型成就目标与自我妨碍表现出显著正相关,同时掌握目标与自我妨碍呈负相关显著。结果如表1所示。

3.2 大学生学业自我妨碍与心理健康的相关

经统计分析,自我妨碍与心理健康的十个维度中,与除敌对之外的所有其他九项维度相关显著。躯体化维度相关最高,达到0.463,抑郁维度的相关也达到0.435,其余强迫、人际敏感和其他维度均在0.4以上,而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则在0.3至0.4之间。

表1 自我妨碍与成就目标三个维度的相关

**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1 level(2-tailed).

3.3 大学生学业自我妨碍的年级与性别差异

对不同性别和年级的大学生学业自我妨碍的差异进行了检验,并对自我妨碍因素进行了3(年级)x 2(性别)的被试间方差分析。结果发现,性别和年级的都没有表现出显著的主效应和交互效应。

4 讨论

4.1 大学生学业自我妨碍与成就目标的关系

结果显示,大学生学业自我妨碍与成就目标三个维度的关系不尽相同,与趋近型成绩目标没有显示显著相关,与回避型成绩目标存在显著正相关,与掌握目标的负相关显著。这个结果与已有研究的结论相似。因此回避型成就目标和掌握目标对大学生的学业自我妨碍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基于先前的许多研究,这两种成就目标与大学生学业自我妨碍的预测作用几乎可以确定。不过对于趋近弄成就目标来说,与前人研究相似,未能发现与学业自我妨碍有显著相关,还是需要进一步考量的。

4.2 大学生学业自我妨碍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结果显示,大学生学业自我妨碍与心理健康关系十分密切,除了与敌对这一个子项目没有显著相关外,与其他九项均有显著的相关。这说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他们学业自我妨碍还是有一定的预测作用的。

而本研究的结论是大学生的学业自我妨碍,与SCL-90中的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他(包括睡眠、饮食、死亡观念、自杀观念)这九项都有显著的相关,这样的结论应该来说还是很能够引起重视的。对于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诸如抑郁和偏执等情况,还是有很大的解释意义的。

正如之前很多研究归因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提出的那样,不同的归因方式会影响到心理健康状况,从而可以进行归因训练来改善这种状况。自我妨碍本与归因关系密切,类似地,我们也许也可以通过对自我妨碍状态的觉察和修正,影响到我们的心理健康状况。

4.3 性别和年级与大学生学业自我妨碍的关系

在性别变量中,学业自我妨碍的男女差异不显著,在年级变量中,二、三、四年级的差异也都不显著。国外有研究表明自我妨碍策略的使用存在性别差异,而国内有研究表明自我妨碍策略的使用却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

本研究中性别变量的研究结果,与国内研究者的研究结果相似,说明不论男生和女生,在使用自我妨碍策略方面是没有差异的,不管性别如何,都不能预测是否比异性更可能使用该策略;而关于大学生学业自我妨碍年级差异的研究,此前未见,没有前人数据可供参考,只有一些研究做出中学生高低年级是有差异的,高中用学业自我妨碍用得比初中多,而初二、初三用得比初一多。这次研究,并未发现这三个年级的大学生在使用自我妨碍策略方面有显著差异。

注释

① 肖丹华.大学生学业自我妨碍与自我效能、成就动机、成就目标定向的关系研究.江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② 李春方.中学生的学业自我妨碍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

③ 杨秀君.国外成就目标研究的新进展.心理科学,2007.16(4):78-81.

④ 杨秀文.大学生自我妨碍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⑤ 钱淑红.自我效能、考试焦虑对自我妨碍影响的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⑥ 沈烈敏.关于学生自我妨碍等策略及相关研究的综述.心理科学,2005.13(6):46-49.

心理健康自我分析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女教职工;女教师;高校;文献计量学;CiteSpaceⅢ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高校女教职工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收录日期:2016年6月15日

一、数据来源与分析

在中国知网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中进行检索,检索时间范围为数据库默认地全部年份,检索表达式:主题词=高校and(女教职工or女教师),检索时间是2016年5月25日,结果显示相关文献结果数是865篇,剔除其中的新闻报道、编后记等内容后剩余853篇。本文利用文献计量法、可视化文献分析软件对相关文献量、来源期刊、高被引论文、高频作者、研究机构、研究热点进行梳理分析。

在检索出的相关文献中,发表时间最早的一篇论文是李亚玲1986年摘译自The Educational Forum的《美国高等学校中有歧视妇女的现象吗》,该文从佐治亚大学教授职权委员会否决梅杰布劳柏格斯要求终身聘用申请一事引出美国高校存在着对女教师歧视的现象,作者讨论并分析性别歧视现象存在的原因、消除方法等。我国学者对高校女教职工深入而广泛的研究已从多个角度展开而来,从相关文献量年变化趋势也得以反映,在2001年后的16年间相关文献量增长趋势明显,其中2012年文献量增至105篇,近3年才略有下降。(图1)

(一)来源期刊。相关文献来源期刊共计504种,刊均载文量1.7篇,其中刊载相关文献1篇的期刊有372种,约占全部期刊的74%。载文量大于等于10篇的期刊有8种,其中有北大中文核心期刊3个(2014版)。《中国校医》上刊载的相关论文最多,共计39篇,其主要内容集中在高校女教职工生理、心理健康实证调查分析上。(表1)

(二)高被引文献。本文检索到的相关文献在CNKI数据库中的被引频次共计2,972次(篇均被引3次),被引频次大于30次的论文有11篇,如表2所示。(表2)

心理和生理健康状况对高校女教职工的影响较大,高被引论文大都与此相关。本文统计被引频次最高的论文是暨南大学医学院范存欣发表在《现代预防医学》的论文《高校教师心理亚健康及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共被引用91次。作者采取问卷抽样调查的方式,对广东省19所高等院校女教师心理亚健康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年龄段心理亚健康的发生概率、症状不同,工作和兴趣是其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这与高校教师的工作及竞争压力有很大的关系。

(三)可视化分析。利用美国德雷克塞尔大学陈超美团队开发的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Ⅲ对检索到的文献数据进行定量分析,这是一款在科学文献中识别与可视化新趋势与新动态的Java应用程序,以高频作者和研究热点知识图谱揭示国内学者对高校女教职工研究的趋势和热点。

将知网中检索到的相关文献以Refwork格式从数据库导出,进入CiteSpaceⅢ将其转化成数据分析所需格式后再进行分析。时间分区的长度选取3,首先选取的节点类型是Author,在引文数量(C)、共被引频次(CC)和共被引系数(CCV)三个层次上,选择系统默认的前、中、后三个时区阈值(2,2,20)、(4,3,20)、(4,3,20),具体每年分区的阈值是由线性内插值来决定。主题词反映了一篇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对象,是对文章主题的简化描述,CiteSpaceⅢ中主题词出现的次数越多,图中节点越大,如图2所示,它反映的就是该研究领域中的热点问题。结合主题词统计表,反映了国内对高校女教职工的研究热点,如表3所示。(图2、表3)

高校女教职工是推动教育与科学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本文检索到的文献内容涉及到高等教育、心理学、医学等多个学科,从侧面反映出对高校女教职工的研究具有广泛而又深远的意义。由图2、表3可知,本文的研究对象“高校女教职工”(高校女教师、女教师、女教职工等)是出现频次最高的主题词,而国内学者对这个群体较为集中的研究内容有心理健康、对策分析、体育锻炼、职业发展等方面。

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教职工的心理健康问题直接影响到教职工自身的工作和生活。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女教职工的压力也在逐步增大。相关文献中涉及到心理学主题的论文有近200篇,其中又有近一半的论文来自调查研究和实证分析。2012年,董鹏和郑慧敏的课题组在全国范围内随机选取1,800名高校女教师发放调查问卷,对结果进行深入研究后发现,高校女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更有25.9%的被试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另外,年龄、教龄、任教科目、职称、工资水平等对她们心理健康水平造成的影响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具体表现在随着学历和职称的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呈下降趋势,而随着年龄的增加,心理健康问题有加速增多的特征等。心理健康状况对策研究中,高被引论文作者信阳师范学院的李宝峰(2001年)提出学校人性化管理,充分理解和尊重女教职工。面对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女教职工要正确的认识、悦纳、控制自己,完善自我意识。情绪的波动是正常现象,但不良情绪会对自身和周边的人产生负面影响,女教职工需要掌握心理放松、缓解技术,发现自己心理的问题时可以及时求助于心理咨询。同时,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有效缓解紧张、焦虑等情绪。

自1974年美国精神病学家弗雷登伯格提出职业倦怠的概念之后,职业倦怠的研究受到了各界研究者的关注。职业倦怠是对所从事的工作缺乏事业心和兴趣,长期的压力不能得到有效抑制和解决导致而成的。女教职工的职业倦怠是对教书育人的工作感觉到兴趣下降甚至是厌烦,长期的倦怠状态会导致工作效率低下,也是心理健康问题的一大诱因。田冶(2011年)通过调查研究,客观地分析出高校女教职工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传统观念、社会角色冲突、职业性质、工作压力、生理特点。工资福利待遇和社会地位的提高、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健康的身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将这种倦怠感消减,所以还需要社会和学校配合为高校女教职工创造这些条件,建立合理的激励和评价机制,增加她们的参与感和成就感。

从职业发展方面来说,高校女教职工有着自身的优势,是不可替代的部分,对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贡献力量,重视高校女教职工并做好她们的工作,有利于整个社会健康有序的发展。相对男性,女教职工面对的压力来源更多,角色变化大,情绪衰竭的比率更高。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应保障性别之间的权利、机会平等,对女教职工的职业发展问题给予充分的关注,培养她们正确认识教师职业的特性,更新旧的观念,自信、成功地面对来自工作和生活中的压力。

二、结论

国内学者对高校女教职工的研究已经从多个角度深入展开,本文统计分析的853篇相关论文中,只有6篇是对新疆地区高校女教职工研究的论文,作者分别来自新疆农业大学、新疆师范大学、喀什师范大学、石河子大学,说明新疆地区对高校女教职工的研究重视程度不够,相关研究成果以期刊论文的形式发表的较少,希望能够引起各级教育部门和高校管理者的重视,建立科学的考评体系、有效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从制度方面调动女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消除一些心理健康问题的诱因。重视高校女教职工的职业倦怠和职业发展等问题,改变传统观念,为她们的职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推进高等教育事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李亚玲.美国高等学校中有歧视妇女的现象吗[J].外国教育资料,1986.4.

[2]范存欣,王声ィ马绍斌,林汉生,吴赤蓬.高校教师心理亚健康及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4.3.

[3]肖明,陈嘉勇,李国俊.基于CiteSpace研究科学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1.6.

[4]董鹏,郑慧敏,崔风涛等.我国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实证研究[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

[5]李宝峰.河南省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研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

[6]郑学琴.高校女教师亚心理健康状况及自我修复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08.22.

心理健康自我分析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对策

一、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表现

近年来,研究生教育由精英培养模式逐渐向大众模式过渡,使得研究生面临的各种压力不断增加,同时,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因经济问题产生的自卑心理。二是学业压力导致的心理焦虑和恐惧。三是因情感问题产生的心理孤独。四是人际关系引发的抑郁。五是就业问题引发的忧郁心理。

研究生群体比较特殊,是一个高知群体,相对本专科生而言,他们思想、年龄、心理差距较大。资料显示,研究生整体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但有心理问题的人数逐渐增加。曾有研究进行了调查,抽取对象约200多名研究生,其中多数研究生有心理问题倾向,甚至一部分研究生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全国范围来看,很多研究生出现跳楼自杀、宿舍自杀等情况。笔者对已有调查进行梳理,认为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主要表现为:精神焦虑、情绪抑郁,导致人际交往困难、自我封闭等心理问题。若不及时疏导、解决,极有可能对研究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二、研究生产生的各类心理问题及原因分析

1.经济压力导致的心理自卑。无收入是研究生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背负着沉重的经济负担与心理负担。有的家庭虽然支付得起,但研究生已到了自食其力的年龄,再向家长要钱实为难以开口。大多数学生为经济问题担心、不自信甚至封闭。

2.学业压力导致的恐惧心理。研究生阶段学习压力比本科阶段更重,对学术论文、学位论文要求更严。有高校规定研究生在读期间,必须以学校名义发表几篇学术论文才能顺利毕业。而论文版面费对在职人员来说实属不易,对大多数在校生来说难度更大。完成学业,为版面费发愁,对没有经济收入的他们来说,无疑压力重重。

3.情感压力导致的内心孤独。在读研究生为学习苦战,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大多已到结婚年龄,择偶范围狭小,经济却不独立、学业压力大,在恋爱问题上进展不顺利。有些已婚研究生甚至和配偶长期分居,产生心理孤独。

4.人际交往障碍导致的精神抑郁。在校研究生一方面希望与人亲近,但另一方面又害怕与人交往,缺乏自信。不少研究生猜忌心理严重、敏感多疑、内心脆弱,长期处于相对封闭的环境,但又个性清高,自我限定交往范围,尚且缺乏沟通技巧和交往能力,从而产生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危机,陷入不良的心理状态。

5.就业压力导致的情绪焦虑。一是研究生人数日渐增多,使就业风险明显加大。二是本科生也大幅扩招,导致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给将要毕业的研究生找工作带来压力。其实,大多数人读研是想改变就业现状。经过三年研究生学习,就业形势却仍不乐观,导致他们产生极大的心理落差。

三、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改善基本生活条件。研究生的基本生活得不到满足,很难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学习研究上。一方面,学校应和社会结合起来多渠道地设立奖助学金等,使研究生顺利毕业。另一方面,学校应该增设研究生勤工助学岗,帮助树立自立意识和自信心,减轻研究生的心理压力。

2.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近年来,但研究生群体中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高校应高度重视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将其放到与本科生同等重要的位置上,纳入教育教学的体系。

3.研究生自身需提高心理素质,学会自我调适。不少研究生缺乏心理健康知识,不愿寻求帮助,甚至抵触外界,有的甚至也对外隐藏自身心理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值得研究生自身引起重视,需要研究生群体不断调适自身心理,积极掌握健康的心理知识,建立合理的自预机制。

4.完善各项保障机制促进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更要完善各项保障机制。一是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人际交往等系列课程,让其了解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提高心理健康调适能力;二是组织开展心理健康问题交流、研讨及心理咨询活动;三是建立训练有素、专兼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对研究生的心理状况及时把握、有效预防。

5.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不少研究生心理问题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就业期望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要改变现状,就要重视研究生的职业生涯教育,帮助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就业观,做到理智择业、就业。

此外,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如举办体育竞技比赛、学术报告、社会调研及文娱等,也可以使研究生在参与过程中释放心理压力,减少心理问题。

参考文献:

[1]孙新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以兰州大学为例[D].兰州:兰州大学,2012.

[2]韩珍娇,邹萍.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J].湖北函授大学学,2013(12).

心理健康自我分析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 教养方式 教育方式 社会化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中发生的,以亲子关系为中心,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为目的的教育活动。本文以“家庭教养方式”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所提供的数据库上进行搜索,并对搜索到的有关家庭教养方式的论文进行了统计分析,进而了解我国有关家庭教养方式研究的概况。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取样

运用文献信息学常规统计方法,以中国知网为平台,分别输入题名为“家庭教养方式”、“家庭抚养方式”、“家庭养育方式”、“家庭教育方式”、“父母教养方式”、“父母抚养方式”、“父母养育方式”和“父母教育方式”的文字进行文献检索,检索的论文是2000—2011年的研究成果。

1.2 统计方法

文献计量法,以频次、百分比及折线图的统计方法为主。

2 结果与分析

2.1 相关研究文献的数量统计

统计结果显示,在2000—2011年期间有关教养方式的论文共有1320篇,其中有关家庭教养方式的有123篇,在2005年以前每年有关家庭教养方式的论文在10篇以下,2006年以后开始有所增加,最多的一年有24篇;有关家庭抚养方式的论文就1篇;有关家庭养育方式的论文有9篇,在2003到2009年间大约每年都会有1篇的论文进行发表;有关家庭教养方式的论文共有31篇,2005年后每年都会有3篇的论文;有关父母教养方式的论文共有813篇,每年的论文都呈现出递增的趋势;有关父母抚养方式的论文共2篇;有关父母教养方式的论文共322篇,呈现出波动的形势,在2009年达到最高;有关父母教育方式的论文共19篇,也是呈现出波动的形势。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关于教养方式的论文还是以父母教养方式为主。以父母教育方式和家庭教养方式为辅。为了更方便观察我国有关教养方式论文的分布,本文中列出了图表(图1)。

2.2 有关教养方式研究方法的数量统计分析

由于家庭教养的复杂性以及家庭教养研究的多学科综合性,所有可以用多种方法进行研究,其中包括比较研究、问卷调查、文献分析、经验总结、理论思辨、系统方法、个案研究、实验研究、历史研究和焦点访谈等等。根据知网检索的结果显示,其中采用问卷调查法占1030篇,约为占总数的78.03%,位居第一位;而比较分析的为167篇,约占总数的12.65%,位居第二位;理论思辨、经验总结以及文献分析各位36篇、31篇和27篇;然而个案研究、实验研究、历史研究和焦点访谈这些研究方法应用的比较少,详见表1。其中在有关服刑人员、吸毒人群、精神分裂患者、强迫症患者等特殊人群的研究多采用的是对比研究,即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进行比较分析。

2.3 有关教养方式研究内容的数量统计分析

结合教养方式发展的新进展和从知网中检索的结果,本论文将教养方式的研究内容分为以下几个部分:有关被试人格的研究、有关被试社会化的研究、有关被试的认知的研究、有关问题行为被试的研究、有关教养方式的研究、有关被试的心理健康的研究、亲子关系的研究、跨文化比较研究。

本论文将凡是与人格有关的因素都归为人格研究,例如自尊、自信、自我图式、完美主义、人格特症、人格障碍等;有关社会化的研究是当前研究中最为深入广泛的包括:社会情绪、自我控制能力、同伴关系、孤独感、应对方式、攻击性、利他行为等;有关认知的研究包括:学业不良、学习困难、心理防御机制、应付方式等等;有关问题行为的研究包括:网络成瘾、攻击行为、问题行为、欺负行为等;有关教养方式的研究主要包括:教养方式问卷的编制、教养方式的调查、家庭环境等。有关心理健康的研究包括:焦虑、抑郁、心理健康等等。通过知网检索可以看出,有关人格研究的论文有345篇;有关社会化研究的论文有267篇;有关问题行为研究的论文有128篇;有关认知研究的论文有91篇;有关教养方式的论文有252篇;有关心理健康的论文为213篇;有关亲子关系的论文有18篇;跨文化研究的论文有6篇,如表2所示。

表2 2000—2011年教养方式研究内容的数量统计

3 讨论与思考

教养方式自家庭存在与社会之日起就已存在,但是直到19世纪末有关科学教养方式才开始被人们重视,并以文献的形式发表在各类期刊上。随着人们教育观念的进步与发展,教养方式才逐渐成为现展心理学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由于随着科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教养方式研究所涉及的对象更加宽泛,从2000年后,研究的对象涉及了小学儿童、中学生、大学生、研究生以及一些网络成瘾者、神经症患者、精神病患者、人格障碍、青少年罪犯、抽动障碍等等①。同时教养方式的领域也从宏观走向具体;研究的方法更加的综合化、数字化②。综上可知由于在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的完善,使得教养方式的研究更加趋于成熟。

从知网的检索中可以看出,现如今我国学者是以父母教养方式为主进行的调查研究已经发展的很成熟和完善,研究的内容越来越具体也越来越全面,涉及的内容包括人格、认知、问题行为、社会化、心理健康等等。在有关教庭教养研究中采用的问卷主要是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以及岳冬梅修订的父母教养方式问卷等问卷进行调查分析③。在众多的研究文献中主要是以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然后进行相关分析或差异检验等等。然而以访问法或实验等方法的研究确实很少。由于问卷类的调查分析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对于教养方式背后是否有其他因素的影响,还需进一步的研究才能说明。

注释

① 王勍,程利国.父母教养方式研究综述[J].当代教育论坛,2007(14).

② 赵汗青.家庭教养方式研究的发展进程[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6(12).

心理健康自我分析论文范文第8篇

Abstract: Teacher is the center of the education plan. Good teachers create good education. In the current, the "child abuse" incidents of preschool teacher alert the society should concern about preschool teachers' mental health problem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related to mental health of preschool teachers in recent years and make prospects, hoping to promote the study of this group.

关键词: 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心理

Key words: preschool teachers;mental health;educational psychology

中图分类号:G4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6-0255-02

0 引言

教师,自古以来,都被赋予了很高的社会期望。教师被认为是道德的楷模行为的典范、对学生充满了爱心与耐心,但当前不断发生的幼儿教师“虐童”事件,如给孩子背上刺字,到浙江温岭的“揪耳朵”为“好玩”,再到广西撕裂孩子的耳朵等,却让我们触目惊心。幼儿时期是人格发展的关键期,孩子们此时多数时间都是和教师在一起的。因此,关注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杜绝此类事件再次发生可以说是刻不容缓。本文总结近年来关于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并做出研究展望,希望引起研究者更多的研究。

1 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

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内心世界与客观环境的一种平衡关系,是自我与他人之间的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的维持,即不仅能获得和确保自我安定感和安心感,还能自我实现,具有为他人的健康贡献、服务的能力。目前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研究主要是采用scl-90进行调查。如山西地区研究[1]发现有阳性症状反应(或称为轻度症状,即有一项及以上项目≥2分的,下同)的比例是24.2%,有明显症状反应(或称中度症状,即有一项及以上项目≥3分的,下同)的11.2%;广西地区的[2]发现有明显心理问题的比例为22.17%;山东地区研究[3]发现总分≥160的比例为11.9%;广东地区的[4]发现阳性项目为61.9%,有明显心理问题的比例为14.4%;四川某地区研究[5]发现有明显心理问题的占总人数的37.4%;此外陈小异[6]研究35岁以下的青年幼师发现阳性项目比例为47.18%,有明显心理问题比例8.7%,比中小学教师比例低;而且民办教师的心理健康严重程度显著低于比公办教师。还有研究[7]表明民办幼儿教师显著低于一般人群;沈阳地区研究[8]发现可能有明显心理问题的人数占23.6%,等等。尽管各地结果不尽相同但总体看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表现明显的是强迫、焦虑、人际敏感、抑郁、敌对性等。横断比较研究[9]发现幼儿教师在scl-90工具上各因子均值有所变化但总体均值呈上升趋势,也就是说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在逐年增多,其中尤以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和敌对的增多最为明显。但也有元分析[10]发现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普遍好于普通人群,且2006年之后的好于2006年之前的。

与此相关的还有以下两类研究。

第一类是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研究。该类研究有使用郭文斌[11]编制的幼儿教师职业倦怠量表也有使用教师职业倦怠量表直接施测的[6][12],但研究结果一致得出幼儿教师普遍存在职业倦怠。第二类是幼儿教师的幸福感研究。心理幸福感研究方面,宫山的研究[13]发现心理幸福感不是很高。在职业幸福感研究[14]发现民办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不高。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方面:济南历下区[15]和郑州地区[16]幼儿教师主观幸福观处于中等水平。

2 造成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严重的原因研究

从影响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原因的研究[17][18]中看,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角色冲突。幼儿教师多为女性,女性在承担工作角色的同时社会还要求扮演好家庭角色。但毕竟一个人时间精力有限二者难以兼顾,时常造成左右为难,心理负荷加大进而影响身心健康。②经济收入低,工作任务重。幼儿教师工资低但工作时间却很长,经常在家还要做幼儿园的工作。找不到自我价值感的同时还会引发家庭矛盾、角色冲突等。③社会地位低、关系复杂。幼儿教师尤其小班教师似乎是保姆一职且个人发展前途有限,因此个人价值得不到认可和发展。而且现在孩子多娇惯但家长对教师期望较高,幼儿教师得“管”但“管”的度及如何“管”很是复杂,因此师生相处很有压力。这也是当前基础教育中整体的一个困惑。④社会支持。收入低工作时间长,顾不了家也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因此幼儿教师的社会支持较低。这会给他们的自我概念带来负面影响进而影响心理健康。⑤个性特点。一般而言,个体的A型人格(急性子)、内向、消极的应对方式及外控型等特点更可能会影响心理健康。

3 应对策略的研究

该方面研究多是理论性的经验式分析。总结来看,主要包括以下几条。

①增加必要的社会支持,改善社会环境。如社会的尊重(尊师重教)、家长的认可、增大社会扶持力度提高待遇等;②幼儿园改善幼儿教师评价体系,从其他方面增加教师的职业价值感或自我成就感。评价体系不够人本化,不能得到尊重与体谅等,也会造成自我价值感降低,进而影响心理健康。③加强自我调适。影响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某些客观因素(如“保姆”似的角色、现在孩子的特点和家长的期望等)是很难改变的,因此懂得一些自我调适的策略对于降低职业因素对自我身心健康的影响会有很大的帮助。

4 不足与展望

2004年[19]已总结出的问题到目前仍处在解决当中:

①研究方法简单,测量工具单一;②缺乏各因素的内在作用机制的探讨;③取样范围小,缺乏跨地区比较研究;④部分研究结论不统一;⑤干预性策略多是宏观性调整策略,缺乏心理干预策略等。

今后应当:

①丰富研究方法。纵横向研究设计及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相结合;②对各影响因素的内在作用机制进行探讨,以便为制定提高幼儿心理健康的策略提供指导;③进行纵向研究和跨地区的比较研究;④扩大研究视角,加强心理干预性方法研究。

参考文献:

[1]王福兰,邢少颖.维护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若干思考[J].基础教育究,2002,1(2):82-83.

[2]于欣欣,李萍.广西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11(2):136-138.

[3]李艳,尹华,卜雪.幼儿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山东精神医学,2005,18(3):182-183.

[4]史滋福,陈小异,张庆林.关注幼儿教师心理健康刻不容缓——广东省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学前教育研究,2006(10):48-50.

[5]刘亭,陈朴,曾宾.幼儿教师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7(13):22-24.

[6]陈小异.青年民办幼儿教师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6(2):130-134.

[7]左瑞勇.民办幼儿教师心理健康与其生存状态、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8]金芳,王永秋.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以沈阳市为例[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3(6):163-166.

[9]汪海斌,陈海燕,桑青松.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变迁的横断历史比较[J].学前教育研究,2013(5):42-48.

[10]王娟,贾林祥.近十年来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元分析[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3(4):12-17.

[11]郭文斌.幼儿教师职业倦怠量表的初步编制[J].西北十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5(3):115-118.

[12]张晶晶.关于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的述评[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27(10):19-22.

[13]宫山.河北省农村幼儿教师的心理幸福感及相关因素分析[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3(15):13-16.

[14]邓丽仪.广州市民办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研究[D].中山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2010.

[15]张欣玲.幼儿教师主观幸福感与自我概念的相关研究——以济南市历下区为例[D].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2010.

[16]徐莎莎.幼儿教师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关系研究[D].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17]卢秀兰.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及自我调节[J].中小心理健康教育,2013(13):51-52.

[18]卢常娥.幼儿教师心理健康与应付方式、社会支持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6):679-681.

心理健康自我分析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研究生 心理健康问题 压力 人际关系

历年心理健康的研究对象主要为大学生和中学生,而研究生心理健康研究尚少,有待进一步探索和深化。研究生培养侧重于学术能力提高、专业素质成长等方面,而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易被忽视,但作为社会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其心理健康发展应给与重视。研究生作为我们国家的高层次人才储备,其自我认识更为准确,自我体验更为深刻,自我控制更强,但是由于研究生不仅面临着繁重的学业问题、学术研究任务和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还要承受家庭责任和经济等方面的压力,其群体的各种心理问题也日渐凸显。

一、研究生心理问题的表现

通过收集长沙理工大学理工科6个学院问卷116份,用SPSS 18.0进行统计分析,发现研究生的心理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毕业门槛高,学业压力大

学院加大力度培养高质量研究生,明确规定篇数和期刊级别,严把毕业论文门槛,加强论文审核力度,有序规范毕业流程,但是无形之中加重研究生学科和毕业压力。所有学院规定研究生期间必须发一篇论文,85.5%研究生表示目前学院规定毕业之前要在公开出版刊物上发表一篇与本专业相关的论文,否则将不授予学位证书,也有14.5%研究生表示学院要求发表多篇小论文,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没有规定必须才能获得硕士学位。同时,70.9%研究生表示学院明确规定发表期刊为部级,余下29.1%研究生表示发表期刊为省级或市级。

文发表旨在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合格论文需要1年左右实践调研和数据采集,过高要求研究生的篇数以及期刊级别,只会徒增研究生学术的压力,降低研究生对学术的热情。

(二)消费水平高,经济状况窘

研究生处于经济尚未独立而渴望异性青睐的求学阶段,情感问题也是他们一直想回避而又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在当今经济社会,即便研究生享受国家每学期发放奖助学金,但由于研究生属于高消费群体,生活基本需求得以保障的前提之下很难有结余,而相比于其他已有固定收入的同龄人,研究生的经济上略显拮据。

从统计数据可知,少数研究生月消费在1000元-1200元左右,绝大部分研究生月消费水平在1200元以上,研究生属于中等偏高消费群体。35.3%的研究生生活费主要来自父母给予,部分研究生通过校外兼职来获得生活费,17.2%的研究生通过项目经费,12.1%的研究生通过助学贷款获得生活费。同时,大部分研究生表示生活费有严重透支的现象,而一旦透支很容易造成生活拮据,少部分研究生表示会合理理财。

(三)情感交流少,人际关系弱

大部分研究生生活和交际围绕实验室展开,很少建立自己的社会交际圈,交往人群也比较单一,大部分研究生每天生活的轨迹为宿舍、食堂、实验室三点一线,而实验室的时间分配为收集实验素材和验收结果、定期汇报工作,长期专注于科研成果,与他人交流内容为学术问题。然而,一旦跟实验室或寝室人际关系出现失调现象,很容易造成内心矛盾和冲突,如果没有及时得到排解和疏缓,对心理产生负面影响。

从上表数据可知,26.7%的研究生倾述苦恼或商量重大事情的对象是自己的交往对象,38.2%的研究生找异性朋友倾诉成为他们的首选对象,而同性朋友排在第三位,通过倾述自己的苦恼来获得支持与帮助。14.5%的研究生选择向导师、家人倾诉,从侧面反映导师与研究生情感交流甚少。其次,造成与研究生间感情较为疏远的主要原因是科研繁重、参加课外活动时间少,其次是由于生活节奏差异,易产生距离感,缺乏与同学间的沟通,还有部分研究生由于没有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缺乏互动的人际网络以及其他原因。而这些原因都不同程度影响研究生交际能力的提高。

65.4%的研究生与室友和实验室的同学关系很和谐,12.4%的研究生遇到困难可能只是彼此稍微关心,甚至有些时候相互之间从不关心,只是点头之交。这些现象的产生主要是研究生在交往时往往更多地强调知识和信息的交换,而忽略情感交流。

(四)就业指导浅,择业选择烦

国际化市场和全球化经济对于应用型、复合、高层次人才需求尤为突出,高校为国家社会输送高知识人才,而实际上岗位的胜任能力与研究生实践能力难成正比。国内有些用人单位更重视实践工作经验,动摇高校深造学子的教育理念,这让研究生求学过程中对于毕业后能否找到令人满意的工作表示焦虑和担忧。

其次是担心自己能力不足,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其他原因较少。针对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30.6%的研究生认为缺乏面试技巧,自我推荐能力差,25.1%的研究生认为缺乏就业指导,以上研究生的担心与焦虑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对其以后的择业、工作等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学校有必要详细介绍国家的就业政策,充分做好就业信息事务工作以及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心理指导,有助于理性择业。

二、研究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原因

通过对数据的描述性分析以及半结构访谈,结合以往研究生心理健康研究理论,归纳目前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呈现以下3种。

(一)双重压力叠加,心理问题复杂化

研究生的压力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自我定位高和追求高成就感。相比普通学生的求学之路,研究生自身学业成绩优越感强,促其高定位和强成就感,造就研究生过于追求完美,养成不能接受自己失败的态度,反感能力他人超越自己的心态。另一方面来自他人对其的期望。研究生属于高校高级人才培养的对象,国家社会都对其都寄予厚望,而大部分研究生的学习生活圈仅限制于校园,缺乏社会生活上的磨练和阅历,国家社会需要的是综合型人才,而研究生的教学课程体系与科研实践出现脱节现象,导致符合国家社会需要人才是供不应求。而社会国家在文化高度和借用知识的标尺主观衡量研究生的优秀,也会成为研究生自由发展的桎梏。

(二)年龄层次凸显,各自需求明显化

研究生培养方式分为非定向培养、定向培养、委托培养、自筹经费,培养层次分为专业学位硕士、科学学位硕士生,培养类型分为在职、联合培养,每一种培养方式的生源迥然,大部分报考专硕、在职研究生的人员为社会已就业人士,来高校学习的次数微乎其微,年龄阶段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每个年龄阶段的研究生都有,已婚研究生谈话内容更多关注家庭琐事、工作前景,而未婚研究生谈话内容更多关注学业发展、就业现状,两种关注点不同的群体很难产生交心的交流,两种群体所面临的压力和困扰也截然不同。

(三)读研动机迥然,集体意识淡薄化

历年来,国家一直投入财力注重高知识人才的栽培,这不仅是当今科技发展所需,更是国家民族振兴所要。研究生的培养旨在培养对学术研究有所造诣,甘于献身科研事业,自身具备高素质的拔尖创新人才。部分研究生片面过于追求学历的获取,而忽略对科研的创新热情,有的暂时逃避就业带来的压力,有的纯粹实现家长对自身的期待,有的仅仅冲着工作的晋升,为了自身的前景和利益而把获取学历作为跳板,这些不良的学习动机会导致学习态度的不端正,不良学习态度引发一系列的学业问题。

此外,培养课程安排是分年级管理,研一侧重于理论学习,研二侧重于实践研究,只是培养进度不同而已,专业硕士在校培养时间为两年左右,研二即将面临就业和学业的双重压力。由于读研动机存在偏差,专硕、在职研究生在校期间时间少之又少,很难对班集体产生感情,班级集体荣誉感极低,只是简单认为班集体是日常工作和评奖评优的一个平台而已,但是他们会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倾注于对实验室师门的投入。

三、思考与建议

探讨研究生如何塑造健康人格,寻找行之有效的提高和改善心理健康状况的途径,为更好做好研究生的教育管理提供科W参考。

(一)以整合全方位力量,契合国家对高等人才培育发展需求

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机部分,学校应整合全方位力量,有关职能部门、研究生管理干部和导师均有责任和义务关心研究生心理健康,重视和加强研究生择业就业心理调适辅导。同时,建立和完善研究生心理健康指导体系,有层次、有区别进行心理健康指导。

(二)以搭建社会支持体系,吻合社会对综合素质人才的需求

改善研究生的学习、生活条件和环境,缓解由经济拮据、经济困难给研究生带来的压力,通过研究生院“三助”减轻经济困难研究生的心理压力,社会类奖助学金缓和经济拮据的局面,辅助研究生顺利完成学业。

(三)以构架家校联通平台,符合新时代高校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优化与整合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育人的合力,强化自我教育理念,提高自身心理素质。首先,学校创建研究生特色的校园文化,丰富研究生的课余生活与人际交往,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其次,完善导师负责制。导师不仅教书育人,而且要思想引领,给研究生在学术科研和心理成长方面予以积极引导。然后,家人支持与鼓励研究生所做的抉择,给予积极关注,陪伴度过研究生阶段的每一个环节。

(四)以构建学院成长辅导,切合研究生自身发展的需求

一方面,个别咨询与团体咨询双重方案强化导师责任制,充分肯定导师在心理健康教育功能方面的作用,每月定期开展学院小团体辅导,重视研究生干部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培训,掌握心理问题的表现症状,针对性进行疏导和化解。另一方面,完善网络微信平台,定期推送普及心理健康的方法和理论,探索多渠道、全方面的教育途径,创新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参考文献:

[1]田明.博士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对策研究[D].辽宁大学,2013.

[2]李世珍.和谐社会视野下的研究生群体心理健康教育[D].北京交通大学,2007.

[3]郑爱明,李梅.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2014,(06).

[4]解薇.理工科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对策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9.

[5]陈菲.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八个误区[J].前沿,2010,(05).

[6]李欣.农林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及教育对策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

[7]金宏艳.硕士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

[8]杜婷.硕士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D].郑州大学,2005.

[9]刘颖.硕士研究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心理健康的现状及相互关系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

[10]张宁.西安地区硕士研究生应付方式、社会支持对其主观幸福感影响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4.

[11]李敏.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

[12]姜松梅.研究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7.

心理健康自我分析论文范文第10篇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并不是凭着热情就可以完成的。因此,如何提高一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业务素质就成了一个很现实的课题。

笔者认为自我督导是中小学一线心理教师业务水平提高的最主要途径。

一、利用专题培训资料,自我督导构建并理清业务管道

一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必须明确自己的定位,只有定位准确才能构建并理清自己的业务管道。结合《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上岗(试用)证书》管理办法,笔者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主要任务分成三个层次:

一是面向学生层面。即承担和开设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开展各种形式的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训练活动,为学生提供学习能力、人际交往、情绪调控、个性发展、青春期性健康、生涯发展等方面的咨询服务,促进学生心理能力和心理水平的健康发展。建立相关的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二是面向同事及家长层面。指导和协助学校班主任、德育工作者开展心理辅导活动,主动为他们提供各种培训和指导。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学习辅导、升学就业、家庭心理环境建设等方面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服务。

三是面向学校层面。为提高学校全体师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向学校领导提出合理化建议,并开展相关的工作。

以一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任务为出发点,将业务能力分类,参加相关的专题培训。在网络中搜寻更多的专题培训资料,如在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网站的心理健康栏目下,就有许多省级培训的课件和讲座。通过专题学习,逐项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有效地构建并理清自己的业务管道。可将这些学习材料分成活动课课件、咨询技巧、危机干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经验介绍、家庭教育等不同类别的文件夹。对于相同的主题,不同的专家从不同的角度予以了诠释,这对心理教师个人成长非常有好处。在笔者的个人电脑中,活动课课件近六十个,专家讲座九十多个。在仔细研读这些专题培训材料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业务管道就通畅了许多,在实际操作中,就能牢牢地抓住尊重、同理、真诚、合作、体验、助人自助等心理健康教育的要点,提高工作实效。

同一个讲座稿,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辅导实践后,重新研读都会有新的感悟。曾聆听台湾林家兴教授讲咨询技巧,他说心理辅导其实很简单,就是让对方说出来,学会说:“嗯,你说!”当时不解其意,心想学生总会向教师求助,该怎么办?来访者不说怎么办?几年心理辅导工作下来,当咨访关系建立起来,学生感受到辅导教师的真诚、接纳和关注后,“嗯,你说!”一句充满温情和关切的话语出口后,咨询也就成功了大半。每个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都有自己偏好的辅导理论和辅导模式,在构建起自己的业务管道后,隔一段时间应展开自我反思,理清自己的业务管道。

二、结合专业杂志研读学术专著,自我督导提升专业理论水平

一线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将心理学的相关理论运用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实践者,在实践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实际问题,在自我督导过程中常常会想:“对于这个案例,我这样做对吗?”谁来回答这个问题?不可能经常有专家督导,也不可能常都有同伴支持,这是一线心理健康辅导教师的现状。对此,笔者收获最大的方法是,结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等专业杂志的研读,去学习专业论著,以此来指导和改进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

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为例,“一线快递”“咨询方略”“辅导个案”“活动设计”等栏目所刊登的内容,常常是我们一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平时的工作内容,我们有所感悟、有所启发是很自然的。这些栏目常会推出让我们可模仿的活动设计、辅导方式方法。“学术空间”“研究实践”“国际传真”等栏目,把理论与实践结合,把理论前沿或对理论的思考呈现在我们的面前,能引导我们的阅读方向。就笔者个人来说,它引导我研读了《积极心理学》《团体咨询与实践》《学校发展性心理辅导》《家庭治疗》等专著,进一步去学习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技术、空椅子技术、沙盘疗法等辅导技术。这些在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基础心理学理论之外的专著,能明显地促进一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线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出现迷茫是很正常的。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研究实践”“一线快递”等栏目的启发下,笔者所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举办心理讲座和印发心理健康知识手册等单向引导的活动方式,发展为心理健康活动周、自信历程的电视访谈、超级团队PK大赛、纸桥创新大赛等以学生为主体、双向互动、有着强烈内心体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从辅导教师个人行动,到开办班级心理互助员培训、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形成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体系。如2005年,在阅读了周红五的《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的建构》后,笔者拟定了《遂昌职业中专心理危机预警方案》,而后结合方案的运行撰写了《对学校心理危机预警系统良性运行的几点思考》一文。2006年,在阅读了叶一舵、余香莲的《台湾学校“教训辅”三合一辅导体制及其实施建议》后,颇有感受,立项市级课题探索学校的教导、训导、辅导的整合,撰写了《台湾“教训辅”三合一辅导模式在农村职校本土化实践研究》《“教训辅”三合一辅导机制下对四例偷窃事件的处理反思》等论文,上述论文均已被《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

录用。

笔者认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等专业杂志,贴近学校工作实践,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并能引导我们一线教师研读学术专著,让我们从根本上提高了自身的专业素质。

三、自我督导心理健康活动课的过程,提升活动课操作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操作能力,是一线心理教师重要的专业能力。目前对于心理活动课也已经形成了众人相对认可的评价体系。一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将平时的活动课与评价体系进行自我对比,察觉并改进活动课中的不足,不断积累心理课中出现的亮点,提高活动课的操作能力。

在浙江省中职校《心理健康》教师用书中,对于心理活动课的评价有四个一级指标、九个二级指标、十九个观测点及评价标准,而一线心理健康教师由于时间、精力、能力水平等诸多因素所限,不可能对自己的每节活动课按评估项目,逐条进行自我督导。笔者认为,一线心理教师的自我督导,可围绕心理活动课的课堂氛围营造、活动设计与展开、学生参与及体验、课堂意外与亮点等四个方面,紧紧抓住课前预设、课中调整、课后反思三个环节,把握心理活动课的“活动、体验、成长”这个中心,展开心理活动课操作能力的自我督导。

结合有关文献和自己的实践,本人常用如下表格(见下页表一)来引导自己活动课教学能力的提高。对表格中十二个问题的思考过程,就是一次活动课的自我督导过程。在这张表中,笔者最关注的是课中调整、课堂意外与亮点这一纵一横。心理活动课,很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现场生成,因为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不同,学生会出现各种不同体验,于是就会有许多的课中调整,对课中调整的思考,提升的是心理教师对课堂的掌控能力,体现的是教师的教育智慧。

在一次青春健康主题课中,故事推演到女生意外怀孕,这时出现了一张推演的纸条:“给女生钱,叫她去流产,然后换个女朋友!”全班女生群起而批判故事中的男生A不道德,现场有些混乱。笔者让她们宣泄了近两分钟,引导学生对此事发表看法,“早恋时根本不懂爱情,电视中常报道这种事,我们要学会保护自己……”于是在接下来的讨论中,笔者什么都不用做了,听着就行。这节课的效果,是很多班会课和班主任苦口婆心的教育所达不到的。这就是课中调整。

有一次三分钟自我介绍的演讲,女生小亚因先天原因说话含混不清,笔者原计划在轮到她演讲时不作强求。然而实际操作中,这位女生满脸通红地站在讲台前,足有30秒没出声,笔者正准备示意她可以回到座位时,她开始演讲,内容自然听不清楚,教室里先是一阵掌声,而后一片寂静。这位女生回到座位后,我点评说:“你感动了我,我为你骄傲!”示意全班再次鼓掌。这就是意外的亮点。

四、自我督导个案咨询的过程,提升个案辅导能力

个别咨询能力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另一个重要的专业能力。要进行个案咨询的自我督导,应从两个方面切入。

1.咨询理论与咨询技术的自我疏理

作为一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当疏理一下自己对各大流派咨询理论的理解。如当事人中心疗法,以尊重、同感、真诚、接纳为基础,相信来访者具有自己解决问题的潜能。精神分析疗法的童年创伤、意识层次论、人格的结构论、防御机制、投射等咨询理论;完型疗法的未完成事项理论、空椅子技术;行为疗法的系统脱敏、代币制、强化、惩罚、消退等理论,以及理性情绪ABC疗法、贝克的认知疗法;等等。作为心理教师,应当精心研究其中的一两个理论体系,掌握该理论体系下的操作技术,了解其他咨询理论的基本内容。这能为专业咨询能力的扩展打下基础,有利于理解焦点短期治疗、意向对话、沙盘游戏、游戏疗法、绘画疗法、音乐疗法等派生疗法。

在一定的理论支持下,一线教师应着手督导构建自己的基础咨询理论架构。建立咨访关系和了解情况必备的理念常用当事人中心疗法(尊重、共情、真诚、接纳)。寻找问题根源可以用需要层次论、精神分析理论、艾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分析学生心理问题常涉及的几个方面:个体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成长经历,家庭背景。调节情绪必备的理论是情绪ABC理论,贝克的认知疗法。

同时,一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当有一本常用的心理咨询技术用书,每个月定期翻看一下,了解诸如倾听技术、简述语意技术、情感反应技术、具体化技术、共情技术、立即性技术、自我表露技术、面质技术、角色扮演技术、空椅子技术等学校心理咨询常用技术。

专业咨询理论与技术的不断学习与巩固,是一线心理教师专业咨询能力自我督导的基石。

2.咨询过程的回顾与反思

学生前来咨询的绝大部分问题是他们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发展性问题,如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节、青春烦恼、自我认识等方面的问题。因此,不可轻易下结论,要用积极的、发展的辅导导向给学生以支持,引导他们调节自我、改变情绪、健全心理。笔者认为,一线心理教师个案咨询的自我督导是一个初级层面的自我督导,是对咨询方向、常用技术、咨访关系、问题解决等方面的自我反思。可结合如下问题,进行自我提问。

(1)学生从来到辅导室到离开辅导室,有什么变化,是正向的还是负向的?

(2)尊重、共情、接纳、倾听等这些咨询的基本要素,是否得到了落实?

(3)整个咨询过程中,让我感受最深的有哪些话,当时是如何处理的?现在想来,是否有新的理解?

(4)整个咨询过程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有哪些肢体语言,表达了什么含义?

(5)在咨询过程中是否指导过多,有没有落实“助人自助”原则?

(6)来访者究竟想咨询什么,辅导方向是否正确?

(7)是否要列入心理危机预警范围?

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科研能力

对于一线心理教师来说,开展以本校学生为对象的心理课题研究,对提升自我的业务能力有很大的作用。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学生的心理需求、情绪状态、成长背景、自我认识等诸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要素得以理清,有利于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同时,在与同伴的专题研讨中,由于面对大家都熟悉的研究对象,最容易产生思维火花。所以,同课异构、个案探讨、活动设计、心理测量等心理健康教育的校本研究,是一线心理教师最可能出研究成果的地方。

结合自身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和实践,撰写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探索心理活动课的设计与过程,撰写心理活动课设计方案;对个案辅导进行总结与反思,撰写心理健康教育个案。以浙江省为例,心理健康教育的“三优”论文评选及推广活动,不但有力地提升了一线心理教师的研究能力,同时,也极大地提升了他们的实践能力。

可以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科研活动,是一线心理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器!

上一篇:水质分析论文范文 下一篇:公共关系案例分析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