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范文

时间:2023-02-26 17:07:36

小学生数学

小学生数学范文第1篇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实质上是数学模式的构建过程,因此会产生各种错误,其中有一类浅层次的错误, 又称形成性错误,就是误读。所谓“误读”是指人们在接受一种新的知识时,按照自己所熟悉的思维方式进行 选择和切割而产生的对原意的偏离。这种偏离可以是有意识的曲解,也可能由于客观因素制约出现的无意识误 读。小学生的数学误读大多是无意识的。过去我们对小学生数学错误的分析往往局限于错误的形式与结果,而 忽略了错误的层次分析,尤其是对误读的剖析,这种状况亟待改变。小学生的数学误读发生率较高,产生面也 较宽,几乎每个小学生都出现过不同程度的误读。进一步研究可以发现,常见的小学生数学误读有以下三点: ①视觉性误读。这是低年级小学生容易出现的误读,主要特征是对符号或数码字母解读失误,尤其是在较为紧 张的口算训练中,小学生心理压力增大,辨读符号准确率降低;也有小学生为追求运算速度,眼看口念心算, 一心多用导致误读;还有的小学生符号解读能力较差,停留在“出声思维”阶段,一道算题非得要用嘴读上一 遍方可“输入”,囿于课堂环境,他们不敢读出声,而只能在嘴里默读,这样势必影响计算速度,当看到其他 同学已经做完时,他们开始着急,这时往往会出现误读,真是“忙中出错”。②趋同性误读。注意到两种数学 模式之间相同性,忽视了相异之处,误以为可用同一种方式去处理而发生的误读。这是思维定势所造成的误读 。最典型的例子是:“一条船上有75头牛,33只羊,问船长的年龄多大?”据浙江一次调查结果表明,只有5% 的学生认为无解,而另外95%的学生居然根据已有的两个数据计算出了船长的年龄(75+33=108岁,或75-33=42 岁)。他们的理由是,“凡老师出的题都是可以解的”。这就是趋同性误读。小学生的趋同性误读还有:在口 算练习时,连续几道加法题之后夹一道减法题,一些同学仍做成加法;变式训练中,忽视算式中细微的差别, 仍按过去的办法做;在应用题列式时,不根据已知条件获取信息(总数、部分数或总数、份数、每份数),决 定使用何种算法,而是根据问句中的“一共”、“平均”等词简单分类,机械记忆,从而出现判断失误。③习 惯性误读。这是一种模式性误读,由已有的模式对新模式产生的干扰所致,即心理学的“前摄作用”,也是一 种知识间的负迁移。小学生在做四则混合运算的应用题时,有人会根据数字特征来决定算法,如果给出两个数 字具有倍数关系,他们首先想到用除法,因为可以整除,而忽视其实际条件的要求,这是他们头脑中已形成的 “除法计算模式”(即“乘法口诀”的逆用)在起作用而出现的误读;又如在学习“三角形的认识”一节时, 小学生通过各种变式图形的辨认,在头脑中形成了单一三角形的模式,接着让他们数一数图形

附图{图}中有几个三角形时,一些人认为只有4个,而不是8个。发生这种误读的原因是单一三角形模式的 影响,看到复合起来的三角形图形不会辨认,以为它不是三角形,这是“习惯性误读”。

小学生数学误读的出现具有双重含义:首先说明了学生已经在用脑思考数学问题,正在形成新的数学模式 的过程中,这是一种形成性错误。有经验的教师决不会横加指责、讽刺挖苦他们,而是谆谆诱导,助一臂之力 ;其次,误读的出现说明小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了障碍,发生了困难和偏差,教师需认真分析、仔细反省:是由 于自己的误导所致,还是学生的认知失误?是新旧数学模式之间台阶过大、坡度太陡,还是学生思维惰性或知 识遗忘而产生的?教师应仔细分析,及时处理,不可掉以轻心!

小学生数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9-308-01

在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对于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思维,变学生课堂上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实现素质教育起着积极的作用。开发智力、培养初步的数学能力是小学数学的重要任务。小学数学教学除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实践操作等一般能力外,还要结合数学知识的学习,培养他们的计算能力、初步的数学思维能力,以及动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呢?

一、口算能力及计算能力的培养

口算是其他计算的基础,口算基础好的学生,可以有效减少笔算的困难。所以,要想提高四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就必须重视学生口算能力的培养。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每天布置10道左右的口算题。口算题以乘除法运算为主,并适度地添加一些加减法的口算和估算题目,以听算、心算和试算的方式进行,题目的难度做到难易结合。

在每天教学开始前,花几分钟时间出一些口算题考一下学生们的口算能力。例如:25×4=;5÷8=;125×8=;90÷5=……等等,为让每位学生都能得到锻炼,可以按座位顺序依次出题回答,对于反应快的给予表扬。这即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其口算能力得到提升,同时得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计算过程中,若能合理灵活运用所学的运算法则、运算定律及计算公式,掌握一些运算技巧,经常会让计算变得更加简洁,同时也大大提高了计算的速度。例如:十几乘十几(头乘头,尾加尾,尾乘尾),13×11=?,简便解法,1×1=1,3+1=4,3×1=3,结果为13×11=143;25×9×8=?利用交换率将其转换为(25×8)×9=200×9=1800,这样就很容易得出结果。还有很多这样的运算法则及技巧,若能很好的运用,这将对于提高计算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二、估算意识及估算能力的培养

数学学习里不靠估算,我们知道,在实际生活中,许多事物都无需说出,甚至不可能算出它的准确数,而只要说出或算出它的近似数就可以了。这表明估算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因此,在小学就应该注意估算能力的培养,这不仅可以使学生思维灵活,而且对于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也会有一定的帮助。我们教师应加强估算教学的认识,体会到估算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重视估算教学,对估算的教学内容安排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估算教学不仅仅是单纯技能的教学,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意识与能力培养的目标,即学生能够正确地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估算,什么时候是精确计算。要在具体的情境中改变学生对估算的态度,正确认识估算的价值。在教学中要创设有趣,具有挑战性的情景,使学生逐步体验估算的可行性,如:在购物前必须要顾及一下带钱的多少或考虑带的钱够不够。让学生从心灵上感受到估算的价值和魅力,逐步形成估算意识,在学习、生活中自觉运用估算。

三、发现问题及探究能力的培养

数学是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数学学习的过程既是探究问题的过程,因此教学中我们教师应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引起学生认知冲突,形成悬念,激发学生提出问题。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新的学习背景中,让他们感到学习是解决新的问题的必然需求,产生一种积极发现问题、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从而诱发“研究”的意识,激活“研究”的思维。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多种多样:①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和生长点上提出问题;②通过学生观察、研究的具体材料产生问题;③以游戏形式、直观演示、设置悬念、动手操作、模拟实验和竞赛、讲故事、猜谜语等形式产生问题。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先出示一组数:33、36、39,问:这些数能被3整除吗?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接着出示另一组数:23、26、29,问:这些数能被3整除吗?那么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是否就是个位上的数是3、6、9?学生在认知矛盾冲突的情境中肯定会引发想探究的问题:能被3整除的数和什么有关系?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在学生的讨论分析中产生了“研究”的问题,诱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激发学生迫不及待地去“研究”。

四、参与意识及操作能力的培养

实践活动是小学生发展成长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学生形成实践能力的载体。针对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数学教学中,更应该重视通过实践操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主动参与意识和勇于探索创新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摆、弄直观材料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自己去发现规律、概括特征、掌握方法,在体验中领悟数学、学会想象、学会创造,让学生摆脱数学的枯燥乏味,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学习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一课中,让学生们都准备了三根木棒,先让他们自己摆一个三角形,然后再让他们逐一说说自己摆的是哪种三角形,为什么?从而引出三角形的概念,,并让他们通过比较两根木棒与另一根木棒的长短,自己进行发现、总结。在“你说我来做”这个环节中,当一个学生说出一种三角形的时候,其他学生都争先恐后摆弄,根本没有空闲去做小动作。整节课,学生们注意力集中,兴趣盎然,表现活跃积极,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而且还要培养他们的数学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 张会茹.加强小学数学计算能力的教学[J].数学教学与研究,2011,

[2] 朱汝芳.浅谈如何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04)

小学生数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课堂教学想学数学

为了构建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数学课堂,许多老师把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成数学教学的重头戏,究竟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教学呢?我在多年教学中总结如下。

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兴趣

“情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为了迎合学生的喜好,通过情境设计、媒体使用、活动组织、物质刺激等手段达成目标。这种“外在化”有一定的效果,但会随着外在因素的消失而消失,是短暂、肤浅的。只有让学生在思维冲突中发现数学问题,引发学生对数学问题本身的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持久、深刻。随着年级的增高,年龄的增大,教师就不宜再采用直观形象外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应提升情境创设的层面,要侧重于有助于学生持续发展的如学会自主探究,学会合作交流,学会深层挖掘教材的情境创设,尽量用数学自身的魅力去征服学生,注重内心的体验和情感的满足,从内化角度触动其自身的学习动力。因此,在创设情境的角度上,应变“外在化”为“内在化”,把学生对外在学习的兴趣转移到数学问题本身上。

例如,在教学《平移》时,某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金鱼吃小虫子”的童话情境,巧妙地设计了“小鱼金向左平移几格才能吃到小虫子”这一挑战性的问题,很自然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对金鱼中有特征的部位,让学生在观察和交流中分析、探索、比较、体悟。尽管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有过挫折,有过怀疑,有过失误。但创设这样的情境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究,在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探索并发现判断图形平移距离的方法。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不仅兴趣盎然,学得主动,而且对知识的理解也更为透彻。

二、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数学课程标准》也十分强调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孩子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因此,我们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感悟、有趣的教学情景,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操作、交流,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如我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课前安排学生收集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有角的实物,课堂中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实物,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实物有什么共同点,并组织讨论、交流,抽象出角的特征,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为切入点创设开放式的活动情境,通过找一找、指一指、摸一摸、说一说的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对角的认识有形象感知过渡到建立表象的层面,学完这节课后,又组织学生探索生活中角的运用及好处。比如:能收缩的躺椅的椅面和椅背成大小不同的角(教师用图示展现在黑板上),你更愿意坐哪种形状的椅子呢?为什么?等等。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巩固学习内容,让学生从生活中提炼出数学问题,然后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和现象,同时也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三、要有创新思维

在不同的情境之中,人的思维活跃程度大相径庭。特定的情境,能使思维更为敏捷,迸创新的火花,特别是小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还较差,创新思维的潜力正待发展。而学生是天生的探究者,学习本来就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推行探究性学习,重在教师根据需要创设探究情境,拓展探究空间。我认为不拘泥于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这样做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教学 “9+2”时,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进位加法的起始知识。

首先指导学生用凑十法,然后用语言描述使用凑十法的过程,最后同桌交流探讨“9+2”的计算方法——凑十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8+3”、“7+4”、“6+5”等同类题目。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充分挖掘,创新思维得到开拓。

又如我在教学《复式统计表》时,我利用教学中生成的教学资源,来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收集数据后提问:“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呢?”学生提出打“√”、打“正”等,并提出用“举手”来统计更快些,后来的教学中我根据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让学生比较“表1”和“表2”的问题,从而探索出“复式统计表” . 我们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根本,既要大胆改革教学,在教学中为学生创新提供有利情境;又要增强学生观念,把自主探索的权利留给学生。

渗透创新方法,树立人人都有创新的潜能,正如陶行知所说:“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四、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应用能力真实的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应用能力,有利于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培养真实的情感和态度。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创设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并解决问题。有些情境内容不符合生活实际中的基本事实,但有些教师为了创设情境而随意杜撰出来的。

如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教师设计一个情境:“一块长方形玻璃打碎了(如下图),要想配上新玻璃,该带哪一块去?”实际上,我们去划玻璃需要带一块大玻璃吗?当然不要。有位老师在教学“几和第几”时,创设了一个动物跑步竞赛的动画情景,结果是小鸡第一,小鸭第二,小猫第三,小狗第四,许多同学当即表示不同意,认为小狗跑的最快,应该小狗第一。虽然这是假设的情景,但“虚拟”不等于“虚假”,虚拟的情境也应该符合起码的生活逻辑。

小学生数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数学思想;小学生;数学素养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育部门在2011年制定了全新的小学数学教学要求,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将数学思想纳入数学课程教学内容中。数学思想是指人们的意识收到现实世界的反馈信息(比如数量关系、空间形式等),经过大脑的思考产生的结果,是数学知识学习必备的一种思想精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思想,能够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基础数学知识,提升其数学素养。

一、钻研教材,挖掘数学思想

在小学数学课本上,所有的知识点(包括数学概念、公式、规律、法则等)都是比较浅显易懂的,而我们所要掌握的数学思想便隐藏在这些显性知识点背后。因此,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应深入钻研教材,领悟教材编排顺序及内容的含义,挖掘出其中的数学思想,在教学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以便让学生领悟其中的数学学习的精髓。在数学学习中,模型思想和函数思想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属于数学学习的两个主体内容。

以函数思想挖掘为例,在教材上有一道习题:“每斤橘子售价3元,则1斤、2斤、3斤、4斤、5斤橘子的价格分别是多少?”这道题目的形式比较简单,重点不在于习题的答案,而是根据各个答案之间的联系明确一个函数思想:无论橘子购买数量如何变化,总价与斤数的比值不变,都为单价3。这种函数思想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广泛,任何一个待售的物品都有单价,用以衡量物品的价值,老师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在学习中明确这类函数思想,明白数学公式的意义。

二、学习知识,感悟数学思想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老师应该采用留白式教学手段,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之后,让学生在知识体系形成的过程中自主探究数学思想。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探究到注入归纳思想、极限思想、化归思想、抽象思想、类比思想等诸多数学思想,这些思想贯穿在数学教材中,领悟这些思想是学生数学学习道路的一个基本任务,有利于学生在数学知识学习的道路中走得更快更远。

例如,归纳思想的感悟,在学习“数学乘法结合律”时,老师给出数学习题:学校举行拔河比赛,要求每个班级派12个人参加比赛,学校共有6个年级,每个年级有4个班级,问共有多少个人参加拔河比赛。解题时,有两种思路:①先计算一个年级有多少人参加拔河比赛,再统计6个年级的人数,得到公式(12×4)×6;②先计算班级总数,再根据班级参加比赛人数统计总数,得到公式12×(4×6)。两道公式结果相同,老师接着写下类似的数学公式:(3×6)×5与3×(6×5)、(7×2)×4与7×(2×4)…,经过计算发现二者结果均相同,经过归纳总结得出数学公式(a×b)×c=a×(b×c)。

三、巩固复习,体验数学思想

经过课堂学习后,学生已经基本形成了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需要在课后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并在此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思想,比如说分类思想,在数学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数字有不同的分类,比如说奇数、偶数,以“能否被2整除”作为其分类依据。数学的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具有积极意义,而分类思想正是这样一种能力培养的具体体现,能够让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条理清晰、逻辑明确。

此外,在巩固复习时,学生可以从数学的两大学习内容(几何和函数)中体验到数形结合思想,以形助数,以数解形。比如,在学习分数时,让学生以图形来理解■、■、■等分数,将一个正方形拆分成两半,拆分后的两个图形即为原来图形的一般,即■。此外,在小学课程中还涉及数轴的学习,这是函数与函数图形学习的初级阶段,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数轴上标出不同的数字,诸如正数、负数、分数等,让学生以图像的认知来明确各个类型数字的区别与联系。

四、解答习题,凸显数学思想

一直以来,数学等理科科目都需要通过大量练习习题来提升数学知识的熟练度,提升其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在解题时,正确应用数学思想,是提高解题速度与解题正确率的关键。在数学习题解答过程中,常常要用到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假设思想、反证思想等具体的数学思维,根据题目的设计选择合适的解题思想,可事半功倍,而这也正是数学这一科目学生的成绩会出现较大差距的主要原因。

以假设思想的应用为例,在解答数学题目求未知数时,一般都需要设置未知数,这也是假设思想的一个具体应用。在课后练习册上,学生遇到一个难题:“校长办公室里,有1张桌子,8把椅子,总价为1200元,其中桌子的单价是椅子的4倍,求桌子、椅子的单价分别是多少?”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利用等价思想,作了一个大胆的假设:办公室里仅有椅子,桌子单价是椅子的4倍,可换算成4把椅子,即办公室里有12把椅子。这样便轻松地将难题解答了出来,椅子单价为100元,桌子单价为400元。

五、结语

数W是一门基础性的自然学科,其教学内容虽然与人们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但是基础性的数学概念以及思维模式都是较为抽象空泛的,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以理解的。在小学的数学教学中,教学内容比较简单,融入数学思想,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简单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增强学生探索世界、透过具体现象查探世界本源的思维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张芸.数学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意义与价值研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Z1):79-80.

[2]李星云.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师课程体系建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11):45-48.

小学生数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小学生 数学 自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信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我们应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不再是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

一、小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内涵

自学能力是指吸收、选择、储存、处理信息的能力。自学数学的能力主要包括: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系统整理数学知识的能力和灵活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小学生的数学自学能力则主要体现为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知名的心理学家G・雷韦兹在他的《才能和天才》一书中阐述了学生必须有两种数学能力,固然包括应用性能力(即不经预示就能迅速地找出数学关系,并能在相似事例中应用适当信息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就学生在自学数学中能逐步培养出创造性能力(即揭示那些无法从已有信息直接得出的相互关系的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自学能力有以下几方面:

1 在阅读中发展理解能力。

数学课本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也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的主要凭借。教师要充分地指导学生边阅读数学课本,边思考算理与算法,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数学概念、数学术语、公式推导过程、算理的叙述过程要边读边记,边画边理解。对一些容易解决的问题,通过自学。自己发现,自己解决。对一些疑难问题提出讨论。由教师指点。这样学生不仅能主动获取知识,而且发展了理解能力。

2 在理解中发展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数学思维与数学语言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能促进小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发展。

3 在实验中发展操作能力。

目前,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很低,实际上这与数学自学能力也密切相关。学生在课本中获取信息,再动手试一试,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也发展了数学自学能力。

4 在自学中发展分析概括能力。

自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地探索知识的过程,这本身就发展了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二、小学生数学自学能力培养的四个要点

前苏联心理学家克鲁捷茨基认为:“能力是通过教学,实践和掌握一项活动而形成和发展的。”而自学的独立性是相对的。特别是小学生,决不排斥教师的指导。小学生自学能力是在教师有目的的培养下逐步发展的。究竟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自学能力呢?

1,“引”。

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自学能力,特别是农村小学生的数学自学能力,离开教师的“引”是不可能的。“引”的方法一般有这么几种:①教师的启发性语言;②一些富有思考性的自学思考题;③一些思维性较强的练习题;④创设情境,使学生有自学的兴趣进入自学的境地。

2 “放”。

要想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自学能力,课堂教学要大胆地放。这就涉及到一个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方法的问题。如果你相信学生能学好,你就不会讲到底。实践也证明,放得越好,学生学得越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越浓。课堂教学上的放,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否则,就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个性无法得到充分发展。

3 “活”。

课堂教学大胆放了,学生的思维便能逐步“活”起来。要想培养学生自学数学的能力,课堂上要让学生多质疑问难,相互讨论,多进行发散性的思维训练。

例如,小学生在组合图形的学习中,识图困难,特别是对阴影部分面积的计算,更是搞不清楚。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上了一堂通过实际操作的自学辅导课,让每个学生都分别带一个用纸做的圆和边长与圆直径相等的正方形,圆和正方形一面是白的,一面是阴影的。课上,让学生根据这两张图形,摆出若干种求组合图形阴影部分面积的图,摆一种,列一式,学生可高兴了。都想着与别人摆得不同,课堂气氛活跃,全班共摆出20多种不同的图形,有的图形连教师也没有想到。课堂教学上把小学生的思维搞活,使他们在每个问题上大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这就是小学数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4 “多”。

多渠道培养小学生自学数学能力。趣味数学课是培养小学生自学数学能力的一种好办法。学生在学完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后,教师可上一堂计算“土豆”等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计算方法的趣味课,让学生自己琢磨,如何通过已学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是感兴趣的,而且也增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当然,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和方法并非容易的问题。要求学生养成“课前要预习,课后要复习,作业要独立”和“先预习后听课,先复习后作业”的良好学习方式。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自学能力,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教师还可以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外数学书籍和报刊,开展课外数学学习活动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

小学生数学范文第6篇

一、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增强学习内容的情景性

新课程提倡“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之上”。这就要求教师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出发,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因此,教学中尽量利用小学生的生活经历,将生活经历转化为学习情景。如在教学《我们的校园》,根据教材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处理的,选出六个小学生都喜欢的活动,每个学生喜欢哪个活动就参加哪个,活动完毕,我马上提出问题:“哪个活动参加的人数最多,那个活动参加的人数最少?活动人数最多的组比活动人数最少的组多多少人?”立刻,学生的注意力由玩转移到了思考问题上。教室里开始互相争执,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当学习内容与学生的认知心理越贴近,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的情感就越真切,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精心选择学生喜爱的内容,将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演绎为学习情景。

二、在动手动脑中,增强学习过程的活动性

让小学生动手动脑,看一看,摆一摆,想一想等,感知学习内容,动中促思,玩中长知,乐中成材,使学习内容在有趣的实验中牢牢记住。如教学《图形的拼组》中就有一个作风车的手工活动。活动开始时,先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和一张正方形纸,让学生沿所标虚线折一折,或自己通过活动体会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从而了解到: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一张长方形纸做出一个风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即体会了平面图形的特征又看到了它们之间的关系。把长方形纸折成正方形纸利用了正方形四边相等的特征,把正方形纸剪成四个三角形时,有看到了三角形和正方形的关系。转动风车时又惊奇的发现风车所转动的路径是一个圆。操作体验活动,其价值在于容易产生群体心理效应,也就是个体在群体的同一实践活动行为中会出现一种较一致的心理需求,形成相近的活动行为,增强学习过程的活动性能更有效地唤醒全体学生积极的数学情感。

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要精心设计动手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关注、探求学习内容,促使学生在积极感知数学对象的过程中触及数学学习的本质。如找出长方形的对称轴,一个极其简单的操作活动不仅达到了学生人人参与研究的目的,而且将学生易于混淆的概念揭示得清晰明了。

要精心设计研究性学习内容,拓宽学生的活动空间,增强活动的实践性和探索性。如在教学《圆的认识》这课后,设计如下研究性学习课题:学校要改造一条下水道,并且安放若干个窨井,如果让你来设计窨井盖,你将设计什么形状的?请同学们通过制作窨井盖模型,实践验证,写出数学小论文。这样的活动更符合学生对数学价值的追求。

要精心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如课前调查活动,课后运用知识的综合实践活动等等,将学生的学习操作活动从课内向课外延伸,学生对于这样的活动兴趣浓厚,主动参与的积极性高。增强学习过程的活动性,不仅有利于唤醒学生积极的数学情感,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在数学学习互动中,增强教学行为的艺术性

数学教学是以练习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久而久之,小学生会感到数学学习单调而枯燥,从而产生厌倦心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始终追求艺术性的教学风格。只有艺术性的课堂,才是学生充满情感的课堂,一旦学生有了积极的参与,就会形成对教师的期待,知识的渴望,就会激发创造的欲望,就会从“乐学”到“会学”再到“学会”。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学行为的艺术性应在注重语言、体态、激情等艺术效果的同时重视艺术策略的探索。

善于生趣: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情趣盎然的数学小活动,开展情趣数学游戏活动。如小学一年级教学《谁摸得高,谁摆的高》 、《夺红旗》课程,我采取游戏的方式进行,它适合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征,给了学生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使得学生树立了信心增强了勇气,效果良好。

乐于生情:每个学生都是相对独立的个体,接受程度有快慢之分,回答问题也有正确错误之分。赏识优秀生是一种自然心理,而赏识学困生则是一种教学艺术和智慧。对学困生的数学学习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教学中,以鼓励、引领、肯定等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以人文关怀,和谐的师生关系唤醒学生积极的数学情感。

适时生境:教师设计的“常态课”会“落入俗套”,学生每天面对“常态课”也会产生“审美疲劳”,课堂上学生常常会出现精神涣散的状态。这时,教师在适当时候“浪费”一些时间,给课堂适度加点“作料”,如开个玩笑,讲个笑话等,让课堂教学生成一道别致的景观,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把学生的思绪拉回学习的轨道上来。

小学生数学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效课堂;数学学习;情感教育

素质教育赋予小学数学教学的任务是:转变数学教学观念,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培养小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让小学生从"要我学",转到 "我要学",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和学习情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从而形成小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可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研究与开发小学生的学习情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小学生尚未脱离稚气,在学习中由于好奇心的驱使,对未知的领域乐于问津。学生学习兴趣越浓厚,其学习的情感就越强,学习的效果也越好。现代教育观告诉我们,教师要因势利导,使学生能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产生成就感,从而使学生产生一种持久强烈的学习情感,最终实现高效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构建高效课堂呢?下面是我的几点想法。

1、利用学科优势培养学习情感。在小学数学知识教学高效课堂中,教师适时地向小学生介绍数学在祖国现代化建设和最新科学技术中的广泛应用,以及数学家热爱祖国献身科学的事迹,激发小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如我在教学“数一数――10以内数的认识” 时,认识完数后,我运用课件介绍数字的起源和古代计数的方法,让学生充分感知我国历史文化的悠久,同时向学生介绍我国数学发展的历史,以及我国古代数学家对数学发展的巨大贡献,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对他们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2、利用数学美感培养学习情感,数学所揭示的自然规律中蕴含着和谐、有序、简单、统一的科学美和艺术美,它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感,净化学生的心灵。 通行世界的数学符号,精练准确的数学概念和定理的表达,可算是简洁的文字和语言,它能给人以深邃的美的享受,数学的内在美还表现在它的有序,和谐,统一、严谨。如综合法和分析法两种思想方法体现了数学思考的有序性,数形结合则充分体现了数学的统一美,数学题目中一题多解则显现出了“殊途同归”的方法美等等,数学思想方法的本质反映了数学的美,这些无不包含着数学的美妙与奇特。不仅如此,数学内容还隐含道德美。又如:当学生懂得了“圆的半径越长,圆也就越大。”我趁机向学生说:“在学习和工作中,半径就如同你努力的程度,而圆则代表代的收获。因此,你越努力,付出的汗水越多,你的收获也就越多。 让学生从这些浅显的数学知识中,悟出纷繁复杂的社会中的做人之道。

3、利用辩证观点培养小学生学习情感。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是观察世界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利用小学数学教材中蕴含的辩证唯物因素,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使学生逐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①对立统一的观点。在数学教材中存在许许多多,如整数与分数,加法和减法,精确与近似,变量与不变量……还有分析与综合,从一般到特殊等归纳思维也得到广泛的运用。

②普遍联系的观点。“一切事物都在普遍联系中”。小学数学也不例外,教师在教学中只有充分利用知识间的联系来启发引导学生学习,才能让学生很好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从而提高数学素养。如学完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后,组织学生比较它们之间的联系及异同,这样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又学会了用联系的方法来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③实践的观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也是发展的动力,小学数学的学习,实际上是运用知识,实践知识的过程,教师要根据认识规律,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积极主动地为学生创设操作,体验、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究,新历动态生成,才能促进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4、利用“挫折教育”培养学习情感。数学概念的抽象性、数学知识的实践性以及解题方法的灵活性,一方面在客观上造成了小学数学学习难度较大,另一方面也为更多地培养小学生的意志品质提供了条件。在小学数学学习中,意志主要表现在克服具体困难的过程中,这实际上就是学生情绪自我控制过程。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个性情感特征和意志水平,鼓励他们从失败取得真知和走向成功的能力。比如:在“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电灯泡体积”时,我首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得出测量电灯泡体积的方法。由于学生测量技能和理解能力不同,难免会出现同样电灯泡测出的体积不同。这时教师应作必要的提示,引导学生找出失败的原因,鼓励学生重新探索。数学的解题过程中也需要锲而不舍的决心和毅力,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得到了意志的磨练。所以, 适当的“挫折教育”,使学生品尝失败的痛苦,了解探索的艰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坚韧的性格和意志,从而可以积极地去面对今后漫长的人生历程。

5、利用小组学习培养学生学习情感。当今人才必须具备与他人合作共事的素质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是时代的需要。学会与他人同心协作解决问题的技巧和方法,这也是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学生在小组学习时,要进行一系列的调节、观察、记录,这些工作是一个人往往难以独立完成的,需要多人共同参与,其中任何一个人的不协调配合都会导致整个小组学习的失败。因此,在小组学习中,教师更应鼓励学生与他人合作,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习惯。学生在小组学习中的合作精神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小组学习中要诚恳地向他人表现合作的愿望,给别人协作自己的机会,并主动配合别人完成数学学习;另一方面,在记录学习结果,处理分析数据时,既要善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又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共同研究得出正确的结论。所以团结协作实际上也是一种互帮互助的行为。

小学生数学范文第8篇

一、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那么谁都无法阻挡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即使教师不刻意地强调学生上课要注意听讲,学生也会不由自主地认真听讲,注意力非常集中,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小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会表现出来强烈的好奇心,总想弄明白其中的奥秘。数学就是一门充满奥妙的学科,因此,教师应该在适当的时机引导学生,让他们探究数学的奥秘,从而让他们爱上数学。但凡是数学成绩好的学生无不对数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可以积极主动地探究数学题,并以解出难题为骄傲。教师如果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数学学习成绩就会明显提高。如果学生对数学提不起兴趣,那么让他们学习数学无异于听天书。因此,提高学生的学习情趣至关重要。

具体来说,教师应该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创新,使教学内容多样化、生活化、情境化,具有趣味性。如教师可以采用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通过实物展示让他们了解,让他们真切地触摸,立体地感受。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积极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并动脑思考,自己获得数学知识。

二、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

态度决定一切。不管做任何事情,只要具备良好的态度,就已经成功了一半。小学数学教师只有真正地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才能让学生对数学形成正确的认识,从心底里热爱学数学,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从而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教师要认真揣摩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内心的情感需要,使用他们喜欢的教学手段,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学习,学生一旦从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受到成功与快乐,就会更加喜欢学习数学。学生喜欢学习数学,在课堂上便会更加集中精力,认真听讲,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教师教学时,应该平等对待学生,以好朋友的身份参与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营造轻松、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放松的状态下进行学习活动,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学生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合作进行观察、计算等一系列活动,在合作中获取知识。

三、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注重与学生思想上的沟通

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生总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教师此时应该注重与学生的互动,给予他们鼓励。学生的心灵很脆弱敏感,教师应该注重保护学生敏感的情感和脆弱的心灵,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一个无意识的动作或一个随意的眼神都可能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应该尊重每一个学生个体,多和他们交流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解决。课堂提问时,教师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信心,耐心地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回答,让他们感觉到教师对他们的关注。当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教师不能简单粗暴地批评学生,而是耐心引导,以免挫伤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四、小学数学教师应该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导入新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是整个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导入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过程能否顺利进行。多媒体具有图文并茂、形象生动的特点。教师使用多媒体进行导入,能够增强新课内容的新鲜性和趣味性,丰富了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有效注意力,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带着积极的心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中,用到了“转化”的数学思想,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已学过的长方形进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在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时,学生发现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又有所差异。此时,教师通过多媒体的特效把两个基本点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重合在一起,先以右边的顶点为中心,逆时针旋转180度,使两个三角形的底边成一条直线,再沿一边向上平移,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从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通过以“动”促思,议辩结合,师生达成了共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介入,使“转化”这一数学思想凝成中心点,并连点成线,为以后学习其他图形以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等知识作了铺垫,而且使课堂教学效率得到了提高。

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处理好知识和能力的关系,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渐的过程。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小学数学教学的特点以及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的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培养他们观察、思维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小学的数学素质和能力。在培养学生数学能力和素质的同时,教师还应该注重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中不要畏难,踏踏实实地学习,一定会有好的成绩。总之,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总结和归纳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

小学生数学范文第9篇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实践能力

任何课程教学都有其特殊性,共同点在于通过相应的知识传递达到提高学生智力能力的同时,还能够起到实践锻炼的目的。数学教学中实践能力的锻炼主要是用相应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能力,这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是多种能力的有机结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针对性的教学培养可以起到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作用。

一、小学数学实践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

在教学中认识到影响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尤其是在当前教学日益复杂的条件下,要想针对性地提升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与素质,就要采用更为灵活多变的方式,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便进行针对性的改进。

1.主观因素

对学生来说,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涉及相应的主观认知,小学生的个人能力对数学实践能力有着深远的影响,需要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除了学生的主观认知之外,教师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不同的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开展中会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这些方法的实施会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好坏,教师教学方法的实施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这种情况下要制订更为有针对性的对策,明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避免单一性教学手段应用带来的不利影响。

2.客观因素

影响小学数学实践能力的客观因素是多样的,例如教学资源不足会直接影响到各项教学工作的开展,教学是在一定的学校环境中进行的,如果一个学校所拥有的教学资源不足,就会影响到整体教学活动的开展,在这种环境中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会大打折扣。除了教学资源之外,其他的因素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家庭教育、社会评价等,都能够对小学数学实践能力的提升产生一定的影响作用。

二、培养小学生数学实践能力的对策

从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实际出发,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不断提升小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适应现代化教学发展需求。

1.转变教学意识

教学是在一定的教学理念下进行的,尤其是教师的思想认知直接关系到整体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体制不断改革的过程中,教师要认识到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传统意义上的填鸭式教学对小学数学教学到发展造成了不良的影响,要在这种市场发展中建立一种特殊的教学管理方式,明确教学的重点。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一个人成长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小学生处于人生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其实践能力的培养工作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发展。教师应树立正确意识,同时帮助学生也树立正确的意识,为实践能力的培养奠定思想基础,让学生掌握数学学习的基本方法,提升学习兴趣。

2.鼓励学以致用

学习的目的是为生活服务的,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各个方面都处于一个起步阶段,在这个教学中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学生学习的不仅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教学实践能力,通过针对性的教学培养活动,对整个学生的未来发展可以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小学生对实物的感知能力比较强,在教学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学以致用,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激发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长方形周长和面积之后,可以让学生对长方形的实物进行测量计算,可以对家中的长方形物体进行立体的感知,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3.优化教学环境

这里所谓的教学环境是课堂教学环境,通过教师的努力创设一个能够让学生动手参与的数学学习环境,让学生有充分的实践机会和时间,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实践能力得到发展,在实践能力发展的同时巩固知识的学习和其他能力的发展,在数学学习中教师可以先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

培养小学生数学实践能力是一个比较漫长的教学过程,在实际的教学中要认识小学生的特殊性,采用更为有效的教学实践方法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实践能力对小学生而言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多样化的教学环境,任何类型的教学实践应用都有其特殊性,小学数学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特定的教学环境,从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出发进行针对性的改进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现代学习环境,为小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措施,不断适应现代教学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杨霞,倪科社,王学锋.积极开展数学实践教学活动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J].大学数学,2010(S1).

[2]宋占祥.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实施策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

小学生数学范文第10篇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课中培养学生的兴趣至关重要。如果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便会使大脑产生优势兴奋,表现为注意集中,记忆深刻,思维敏锐。数学知识本身具有一定的枯燥性,如何吸引小学生的注意,使他们更好地投入数学活动中去呢?根据现代教学理论,根据儿童自身的特点,能快乐习,创造学习,关键在于教与学方式的多样化。

一、培养数学学习兴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数学是其他自然科学的基础和保证,因此,学好数学对于学生以后其他学科的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小学数学主要是促进学生在幼年时期接受数学教育,进而为将来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石,因此,培养小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显得非常重要。处于7~12岁年龄段的小学生是各项认知技能都在快速发展的阶段和人群.在这一年龄阶段,其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会随着其兴趣而得到不同的发展.如果学生因为缺乏学习兴趣,产生厌学心理,就会对其今后的发展造成不可修复的伤害.教育和教学就是培养人和塑造人的一门科学,所以说,好的教育教学是会使得人的全面发展得到增强的.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1、必须要实行的原则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是一个重要的教学问题,它必须与学生的知识结构一致和协调,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全面发展,那么,我们就必须必须遵循和执行一定的原则:

(1)适应性原则

适应性原则要求在小学数学教育的日常活动中,学习兴趣是关键,那么,我们就需要以此为原则来不用该年龄阶段的知识去引导学生的努力方向.比如说,现在小学阶段,那些小学奥数比赛已经非常流行了.这些所谓的奥数竞赛,不符合小学生的学习阶段和知识结构,很多题目大大超出他们的知识范围.但这在校园里却是一种很普遍的风尚,这种错误的风尚打击了一大部分学生,使他们发出“数学难”的呼声.这样的学习榜样当然值得肯定,但不适宜在推广而后实施,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兴趣.

(2)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是为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来结合社会的生活和学生的身心特点双重因素.那么,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知识结构,既不能太简单也不能太难,主要是要联系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感到有挑战性,又感觉到好玩和有成效.这样,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学习中不但能学到一定的知识,又有了继续学习的欲望和兴趣,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是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的.

2、所采取的方法

以根本原则为基础,以具体措施为方法来有针对性地达到教学目标.例如:我们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趣味性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小学数学的教学学习环境来说分成两个部分,一是课堂教学,二是课外思考和课外作业.在课堂教学中,应该:

(1)每名学生都积极参与

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以所教知识与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为基础,设计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模式,让所有学生参与其中,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和效率.

(2)不同的成功体验

让每一名学生都有自己对成功的体验,老师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来区别对待,并根据学生不同学习程度和学习能力因材施教,这样所有程度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数学这一学科具有系统性和连续性,所以说,循序渐进、激励优生和表扬后进生都是可行之策,每一名学生都会体验到自己的成就感来获得喜悦之情,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积极表扬和鼓励

小学生具有年龄小和争强好胜的特点以及荣誉感,所以,在教学的活动中,教师要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和优点来加以表扬.特别是,在学生取得进步时,教师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这样就会使得学生们不断保持学习兴趣.

(4)趣味性课堂活动

教师可以组织一些趣味活动.首先是重视直观的教学方法,例如在教授小学一年级“加减法”的时候,可以让同学们自制一些小工具,这样课堂上玩耍的过程中就学会了知识,同时也使学生学习变得直观化和简单化.其次,我们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尽量将一些大家都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入到课堂来,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在中间穿插一些数学知识,并通过模型、实物等教具,配合多媒体等教育设施,形象而又直观地引导学生去掌握新知识.在课堂外,应该:给学生创造自由的发展空间.因为小学数学学科本身以理解为主,只要在课堂上真正理解消化了,我们可以适当地减少家庭作业.毕竟在如此小的年纪搞题海战术实在不是一件痛快的事.为了保持学生在课堂中的热情和兴趣,尽量不要给学生的课外生活布下阴影.课外作业以质量取胜.适量的人性的家庭作业能够使学生对数学这一重要学科保持持久的正面的重视.所以我们在给小学生布置数学课外作业时,必须对题量和题型做细致的考察.归根到底,作业的意义就是为了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而不是作为惩罚学生的硬性指标.

上一篇:小学生科学思维范文 下一篇:小学生朗读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