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朗读范文

时间:2023-03-20 01:20:59

小学生朗读

小学生朗读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指导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2-0081-02

朗读是语文最常用的教学方法。《语文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加强朗读,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但是朗读既没有系统传授知识的教材,也没有明确的检验标准,尽管许多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每篇课文都读了不少,但是由谁读、怎么读、为什么读,对这一系列问题,大家的看法也并不一致。笔者以为:“正确、流利、有感情”这三点要求,应该密不可分,但在不同阶段可以有所侧重,循序渐进。我校生源来自全国21个省市。地区的差异、民族语言的差异、父母文化素质的差异等,造成了孩子阅读能力的差异。许多学生不能听、说普通话,语文教师更有必要抓好朗读教学。在指导教学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的原则,把指导学生朗读贯穿在语文教学过程的始终。小学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了各学段的朗读要求:(1~2年级)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4年级)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5~6年级)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粗略地看三个表述是一样的。但有着细微不同,第一学段是“学习用”,要求低,强调的是在老师示范、指导下学习用普通话朗读,强调了学习的过程;第二学段是“用”,强调的是使用普通话进行朗读的实践过程,并要求形成用普通话朗读的习惯;第三阶段是“能用”,强调的是能力上的提高,具有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水平。在朗读课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一、注重教师范读

学生语言南腔北调,普通话说得很差,因此,朗读课教学要注意范读。

1.注意教师范读。要把握教材,揣摩文本,然后进行范读。小学生喜欢模仿,教师是学生的表率,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教师范读时,要求学生注意听,认真模仿。教师的朗读要以情感、技巧感染学生,动情动感,入情入境是关键所在。教师嗓音也许不够动听,语调也许不够优美,但感情是真挚的,谁能说这样的朗读不能打动学生呢?

2.在朗读中,适当播放名家朗读。配合教材并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和朗读的方法,名家的朗读语调优美,感染力强,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体会,并感受其境,逐渐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二、注重朗读指导

朗读课教学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指导:

1.正确地读。就是用标准的普通话,把每个字音读正确读清楚,做到不落字,不添字,不倒字,不重复,不唱读。尤其是课文中的生字、多音字和轻声、儿化及“一”、“不”、“啊”等字的变调、音变,朗读时要读得正确。还要注意平翘舌的读音,做到四准确:一要做到教学汉语拼音时,把翘舌音zh、ch、sh、r和平舌音z、c、s发音准确;二要做到教学生字时发音准确,如次与赤,三与山,四与市的读音。三要做到朗读课文时发音准确。如教古诗《石灰吟》时,教师的范读要把翘舌音的字如“石”、“锤”、“深”、“身”等字和平舌音字“碎”分别拼音,读准之后,再反复朗读成诵;四要做到在生活实践中注意发音准确。

2.流利地读,是指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读得通顺流畅,不顿读,不破句子,不中断朗读,并能根据课文内容表达的思想感情确定合适的朗读速度。一般低年级的学生朗读时经常出现顿读、中断朗读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处在这一学段的学生朗读时不是以词语或短语为单位停顿,而是把双音节或多音节词语都割裂开来,一字一顿地读;由于心理紧张,往往用手指读,这也是造成顿读的一个原因。学生为了把课文读得连贯流畅,还没有把每个字辨识清楚就急于朗读出来。这样,就给读错字、丢字、加字等创造了机会。当他们意识到读错了想要改正时,又造成了朗读的中断。有关研究表明,要做到流利地读,主要是扩大“视音距”。刚上小学的学生视音距几乎为零。随着阅读量的增加,知识的丰富,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视读能力会不断提高。犹豫视音距加大,视知觉也渐趋扩大。这时,学生开始进入以词为单位进行朗读的阶段,朗读不流利的现象也就减少了。

3.有技巧地读,是指在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能准确读出句子不同的词语、句子的重音,能正确处理语法停顿、逻辑停顿,语速适中,节奏自然,教师应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在朗读技巧上给予具体的指导,使朗读升华。例如,《孔子游春》最后一句:“泗水河畔的春意更浓了。”朗读时可指导学生在“泗水河畔的春意”后面稍作停顿,表现出对场景的向往。“更浓”两个字要读得重一点,以体现出师生之间的浓厚深情。

4.学生感情升华之后,有感情地读,是指在正确、流利朗读的基础上能读出句子不同的语气、语调。有感情地读既是朗读训练的最高要求,又是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的普遍要求。实际教学中,切不可只重视对少数学生的训练,而忽视或降低对大多数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要求。

三、注重训练,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就语文学习而言,朗读是最重要的。可以说,不朗读,不出声诵读,光靠看,光靠浏览,是学不好语文的,因而在阅读教学中,把朗读训练提到相当重要的位置上,打好扎实的基础,这并非一日之功,需要多种形式的训练。

1.分层训练,朗读到位。例如《雪地里的小画家》的朗读,可分三层。第一层:“下雪了!下雪了!雪地里来一群小画家。”教师语言描述,引导看图,创设情境,激感,带学生进入情境:“小朋友,南方很少下雪,雪天多美啊!你们喜欢雪天吗?下雪了,你们会怎么说?”学生争先恐后发言,再让学生用“高兴”的心情反复读这几句话,这样就很自然地进行了朗读训练。第二层:“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马画月牙,不用颜料不用笔,几步就成一幅画。”这一层,先引导学生看图说话,体会美感,再通过“枫叶”、“月牙”等词一重一轻语调的变化,练习朗读,看谁能读出美感。第三层:“青蛙为什么没参加?它躲在洞里睡着啦。”这一层,采用问答式练习朗读,分别进行同位、师生、男女生问答练习,看谁读的形象。

2.分成角色,扮演朗读。课文中有很多故事性、人物性感染力很强的课文,如《林冲棒打洪教头》、《三打白骨精》、《诚实与信任》等,朗读时让学生扮演角色,使小学生在模仿中入情入境,兴趣浓厚。

综上所述,在阅读教学中,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是阅读教学中最常用最重要的基本训练方式。因此,在朗读教学中必须注意对学生进行各种朗读方法的训练,培养朗读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让每个学生都具备基本的语文素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朗读更好地为语言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小学生朗读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生;朗读能力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一直认为朗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学生能否学好语文、理解文本、感的,因此必须努力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因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还可以使学生的阅读习惯以及思维习惯有所突破和发展。那么,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有效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形成突显自主性和自身优越性的朗读习惯?

一、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文章不是无情物”,每篇课文都蕴涵着作者想要表达的写作意图和想要抒发的思想感情,都蕴涵着其特定的情境。而对于处于小学阶段的儿童来说,想要学好祖国的汉语言文字绝非易事,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调动儿童学习的主动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小学生的情感又是最易于激起的,一旦创设的情境引起了他们情感的共鸣,教学就由被动走向了主动。如在教学《瀑布》一课的朗读训练时,就可利用多媒体来设计导读,让学生亲眼目睹从未见过的“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的瑰丽景象。当学生听到瀑布一层又一层地涌上来发出的哗哗巨响,冲击岩石发出松涛一样的吼声,就联想起“叠叠的浪涌上岸滩,阵阵的风吹过松林”,而看到瀑布从高处飞泻直下,一串串乳白色的珍珠闪着光亮镶嵌在高山之中的雄伟气势和壮丽景象时,学生就由衷地发出赞叹:“哇!好美啊!”从而使课文中的景物在学生心中“活”了起来,让他们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这种富有诗意的优美情境下,学生就容易激发起朗读的欲望。

二、打好朗读基本功

要读好课文,首先要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打好朗读基本功。即做到“六不”: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重复,不唱读,不读破句子,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读书也不例外,就这点来讲,最好从小学一年级抓起,严格要求,学生读书时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学生能达到正确朗读,也就初步形成了读书能力,那么把课文读流利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运用现代化教育设备,使学生情境结合

由于小学生对社会的认知还不全面,对生活的了解也非常有限,所以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所学的内容不了解,学习过程抽象,只是对课本上的文字熟悉。所以就导致了很多小学生在朗读课文的时候非常流利,但是对文章的感情和含义都不能全面把握。要求学生进行朗读,目的并非只是要求他们能够朗读流利,而是在朗读的过程中把握文章的要义,对文章的感情进行理解。所以,现代化的多媒体教育设备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多媒体可以把文章的内容(与文章有关的声音、图片、影视等)通过投影仪显示在屏幕上,这种对学生多种感官的充分调动,使学生有强烈的震撼,在对课文内容理解的基础上,对他们朗读兴趣的激发、提升朗读能力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四、朗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式

1.语音语调不正确。

在教师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朗读环节,学生往往不自觉会拖长音节,养成一种拖长音的坏习惯,语速过快,不知道停顿,出现唱读的现象,这种朗读方式首先在对课文感情的理解上就大打折扣,最重要的是对规范的朗读形成了阻碍。针对上述这种情况,第一、教师在此过程要起到带头作用,进行范读,用正确的方式引领学生;第二、普通话的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音节的发音是否规范对课文的朗读有很大影响;第三、消除顿读的现象,这是因为学生不理解语句的意思造成的,不能够很好的把语句连贯起来,应该在教师的领读下,把握课文意思,消除顿读现象;第四、单一语调是许多学生都存在的毛病,这是因为学生缺乏有感情的朗读,因此,教师在指导时应该让学生对文字的理解,对文章的情感,对语音语调都要紧密结合,抑扬顿挫,让学生发出的声音是有感而发。

2.课堂齐读的弊端。

很多时候,老师为了渲染课堂的氛围,也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到有些学生对课文的把握不到位这一现象,会采取全班朗读的方式进行朗读训练。这种方式的弊端在于,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和学生之间是相互牵制的,有些读的很快的学生为了照顾读得慢的学生,就会放慢速度,拖长音,不知不觉形成唱读,不利于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对此,教师应该改正这样的朗读教学方式,设计多种不同的朗读方式,比如分小组、分角色、同桌、自由练习和个人朗读的方式,同时让学生多听关于课文的录音,把握语言节奏,运用多种朗读形式,提高朗读兴趣,还可以对课堂的气氛进行充分的调动,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实现自我认同。

五、注重朗读评价,让学生在读中求新

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能有效的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应对学生朗读及时结予正确的评价与鼓励,创造出浓厚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朗读的信心。在朗读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做一个忠实的倾听者,让学生充分得到尊重,并对朗读中的不足之处进行指导。在朗读之后,主要应该以赞扬为主,让学生充分的得到肯定,但也要诚恳的指出他们的不足,让他们进行改正。

对低年级孩子来说,由于其长于形象思维,在有声有色的朗读时,他们会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地感觉。读那些节奏和谐、音调铿锵的文字,无须多作讲解,他们会有一种美的感受,从中也可以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而对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有效的指导与训练,因此,语文老师要抓住每个可以指导与训练小学生朗读的机会,让学生更多的享受母语朗读的快乐。

参考文献:

[1]刘清元.如何进行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J].文教资料,2009,(5).

小学生朗读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农村小学生 朗读能力 朗读兴趣 朗读方法指导

当今小学生的朗读现状是缺乏朗读兴趣、缺乏正确的朗读方法和教师的有效指导,针对这种现状,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来逐步提高农村小学生的朗读能力。

1 注重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1.1 以和谐的课堂气氛保护学生的朗读兴趣。语文教学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也是情感活动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时刻注意保持轻松愉快的氛围,充分满足学生朗读的愿望;真诚和蔼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把微笑带进课堂,将欢乐带给学生。

1.2 给予他们正确的评价激励。赞美的语言是世界上最动听的语言,就算你在学生耳边唠叨一整天也不及一句赞美鼓励他的语言的效果来得好。教育家第惠斯多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所以,在朗读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激励性评价,及时肯定、表扬学生哪怕是点滴的进步,也会激励他们对朗读学习产生更高的兴趣。

2 注重教师的朗读示范与指导

我们提倡“多读”,并非放任自流地读。教师可以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示指导,无论放录音还是教师范读,都要根据课文的特点来确定示范的时机,教会学生处理重音、停顿,恰当运用的语气、节奏、音色等,对一些比较难读懂的文章或古诗,可以一开始就以示范引路,这样可以降低难度,放缓坡度。一般来说,当学生无法达到朗读要求或者是学生的朗读出现偏差时,教师可以范读,如:你们听听老师是怎么读的,想想为什么要这样读?听老师用不同的方法朗读课文,几种读法中,你们最喜欢哪几种?为什么?……这样的提问必然引起学生的注意,引起他们的思考,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能在教师的范读中学到具体可感的朗读知识和技巧。

3 注重教给学生正确的朗读方法

正确的朗读方法要求学生一是要用普通话进行朗读,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漏字,不添字,不唱读,不重复朗读字句;二是要求学生要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的技巧(如重音、速度、语调等)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很不容易理解和掌握的,而朗读,最重要的就是个体的独特感受,对于同一句话,有多少种不同的读法,就有多少种不同的含义,因而,我们应通过让学生不断地练习,来感受不同的意义该怎样通过朗读体现出来。同时我们应该让学生了解重音是用声音来突出重点;朗读的速度应根据文体和文章内容的不同而分;朗读的语调是由声音的高低、强弱和快慢来决定的。我经常和孩子们做这样的游戏:出示一个句子,请不同的学生来读,看谁猜得准他要表达的意思。比如“你过来”这个句子就有很多种方式读,分别表达着不同的含义。有高兴时的语气,伤心时的语气,着急时的语气,愤怒时的语气等等。通过不断的练习,孩子们就知道了在什么时候该采用什么样的语气,这样读出来的效果表达了内心怎样的感情,等等。

4 注重多种形式的朗读

朗读理解能力是以感悟、体验为基础的重要能力。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的熟,不解说自晓其义也。”学生要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学生可以以多种方式进行朗读,如:自由读,轻声读,大声朗读,分角色读,分组读,吟诵,背诵,等等。

5 注重创设情景表演

表演是情感的舞台,能综合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是施展学生才华的天地。在表演中,学生通过脑、眼、手、耳、口的综合活动,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深化思想教育,发展记忆力和表达能力。因此,在朗读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挖掘教材的趣味性,让学生演一演。如《纸船和风筝》一课,是一个趣味性很强的童话故事。我在教学这一课时,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完课文后,根据角色让学生演课本剧。同时不只看学生“演”,还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任务,比如突出“台词”——可以对原著直接引用,也可以超出文本的独特修改,还可以自由添加一些更精彩的语言。从而引导、组织学生去品,去析,去赏,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了高潮,个个都喜形于色的表演起来。通过表演,不但能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朗读课文,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朗读兴趣。

小学生朗读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培养;朗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

自古以来,人们都非常重视朗读在语文学习和教学中的运用。"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家喻户晓。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朱熹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中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每一篇课文的学习目标的第一点是让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由此可见,小学生的朗读水平是其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强化朗读能力的训练,来提高小学生的朗读水平。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文章不是无情物,每篇文章都有着特定的写作情境,都蕴含着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想抒发的情感,理解这些对于小学生来说绝非易事,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解决这个难题的有效手段,因此调动小学生的朗读兴趣尤为重要。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有了内在的动力,变被动为主动,以读为乐,以读为享,久而久之,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1、以"读"激趣

模仿能力强是小学生的特点,作为语文教师要做好示范性朗读。孩子们听到老师有感情的朗读后,也会不自觉地学习老师。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要注重导读,导读能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课文重点,深入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在教师范读和导读后,掌握了一定的朗读技巧,就想设身处地地试一下,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试读机会,激发学生朗读愿望,创造良好的朗读氛围。

2、以"活"激趣

朗读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让学生在变式朗读中体会到朗读的快乐,由此激发他们的朗读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我除了采取齐读、个人读、轮读、分合读等常用方法外,还采用比较朗读、分角色朗读、表演朗读,效果不错。如《"三颗纽扣"的房子》,让学生当三颗纽扣、孤老头、可怜的女人、孩子、国王等角色,既增强了孩子们的朗读兴致,又让他们体会到了三颗纽扣的善良宽广的胸怀。

3、以"赛"激趣

比赛既能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也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有时,我把全班的学生分为几组,小组之间比赛,孩子们为了本组的荣誉,竭尽全力去读,怕自己影响小组的成绩。有时,我把学生分为男生组和男生组,两组读同一篇文章。如《你,浪花的一滴水》,男孩子铿锵有力的美,女孩子细腻柔和的美仿佛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朴实无华、默默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雷锋。我还经常鼓励、辅导学生参加各类诵读比赛,学生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二、精心指导学生的朗读

1、课前精备

俗话说:要给别人一滴水,自己得长流水。同样,语文教师要想指导好学生的朗读,自己就要注重朗读,在课前要精心练习朗读。模仿是儿童的天性,教师动之以情的范读定会拨动学生的心弦,产生"我也要和老师读得一样好"的想法。记得我自己练习朗读《爱我中华》时,被一个学生听到,那个学生羡慕地说:"老师,您读得像范读带一样好!"这既是对我的肯定,也是学生美好心愿的表露。

2、课上精读

要想把一篇文章读好,不是简单的事情,要多次、动情地读。课上,教师要身先士卒,同时也要鼓励学生把自己想象成文章中的人物,或者把自己融入到文章中的情境中,忘我地去读。《别董大》和《送元二使安西》同为送别诗,在学习这两首诗,有的学生很难区分出两首诗的情感基调,我便假扮成高适和王勃进行范读,一遍不行再来一遍,学生逐渐体会出高适对朋友的劝慰和鼓励,王勃与朋友的依依不舍。

3、课后精辅

每个学生的模仿和领悟能力是有差异的,模仿和领悟能力较强的学生能够很快达到老师的朗读要求。那么,对于模仿和领悟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不能放任不管,任其自由发展,教师应该在课后对这些学生精心辅导,"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道理是众所周知的。

三、强化朗读技巧指导

学生有谦虚好学的态度,浓厚的朗读兴趣还不够,还要学会多种朗读技巧,如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说明文怎么读,散文怎么读等。学生既有情感的认识,又有理性的指导,才能理解地读,而不仅仅是机械模仿。

1、停顿

朗读中的停顿分为语法和语义停顿两种。语法停顿要学生知道各种标点符号所表示的不同时间的停顿,还要使学生掌握没有标点符号的一句话之间按短语结构的短暂停顿。语义停顿即强调停顿,要使学生知道根据文章的内容或说话的意图、感情作适当的强调的停顿。如"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这副对联,根据读者的理解可以有多种读法,如"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或"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或"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2、重音

一句话的表意重点在朗读上要作重音处理,以示强调。一句话中那个词是重音是由文章的思想内容所决定的,只有真正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内容,了解了语句表达的语意重点后,才能正确地确定重音之所在。如《马诗》中"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有的学生容易把重音落在大漠和燕山两个词上,如果把重音落在沙、雪、月、钩上更能体现出大沙漠里,黄沙像厚厚的白雪,弯弯的月亮像钩子一样挂在天空那种雄浑辽阔的场景。

3、语调

语调是贯穿在整个词句中声音高低、升降、曲直的变化,是表达语句感情的一种重要的朗读技巧。朗读时,我们必须启发学生品味出语言的内涵和情绪色彩,按照这种内涵和情绪色彩的需求来决定某种语调节奏。

4、语气

语气是指朗读时的口气,情态。不同的人物形象,不同的思想感情要用不同的语言来表现。如《小抄写员》中叙利奥的爸爸和叙利奥的情感由爸爸很爱他发展到责骂他,再发展到伤心,再发展到不再管他,最后更爱他。在朗读时,语气、语调也要随着情感的变化而变化。

5、节奏

所谓节奏,即停顿、轻重、语调、速度的有机结合。朗读时要使学生通过变化的节奏,把书面语言的思想感情,用有声的语言真切地表达出来。

四、注重积极的朗读评价

小学生年纪较小,容易情绪化,很注重老师的评价,积极的评价会使他们信心百倍,反之,则消极懈怠。教师在朗读评价时应采用激励性的语言,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聆听,发现每一个孩子的不同的优点,多给予恰当的表扬,少一些批评,多一些微笑和鼓励,少一些单一的评价和批评,学生树立了能读好的自信心,会读得更精彩。例如,教师爱说"不错""很好"之类的话,其实教师要善于聆听,哪怕是一个词,一句话都要给予肯定。王丽是班上一个不爱说话的孩子,她的朗读能力也较差,记得在读《美丽的小兴安岭》时,其中的一句:草地上盛开着各种各样的野花,红的、白的、黄的、紫的,真像个美丽的大花坛。她读得很到位,仿佛在我们的眼前盛开着五颜六色的鲜花。我对她说:"谢谢你,让我看到美丽的鲜花,我甚至闻到花的香味了。"从此以后,她朗读的积极性提高了,人也变得自信了。

小学生朗读范文第5篇

通过朗读,学生可以领略文章的内容和语言的微妙之处,借以提高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有助于渗透思想教育、有助于课文的深入理解、有助于作文水平的提高。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学生还可以提高欣赏力、想象力,丰富感情,陶冶人格。朱教仁说过:“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使人知道,朗读使人感受。”所以,能够热爱读书并能懂得怎样读书,对一个孩子真是最大的财富。

由此可见,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朗读训练,逐步提高小学生的朗读水平。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呢?下面谈谈自己的几点浅见。

一、提高教师的范读水平,唤起学生朗读的欲望

小学生阅历浅,知识面窄,感悟能力差,在没有任何指导的情况下,他们不可能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也不可能有感情地朗读出来。小学生善于模仿,在他们的眼里,老师是神圣的,他们常常爱模仿老师的动作、表情甚至说话的语气。所以,教师范读是指导朗读的重要方法。

教师以融情的范读、真挚的情感、优美的语言、动人的形象感染学生,激发学生朗读的热情,同时指导学生从范读中去借鉴、去领悟、去思考,以达到范读激感的目的。在范读的过程中,不仅浓缩着教师对教材的深刻领悟,伴随着音韵的魅力,而且随着教师的范读,课文中那深邃的思想、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向往,就会像溪水一样流入学生的心田,诱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这样的范读,才能使教师的表情、语气、语调、体态作为一种信息直接传递给学生。学生听得见,看得着,可以模仿,可以学习。示范朗读,能够创设意境,使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教师的范读不仅能体现教师对课文正确深刻的理解,还能体现出教师高水平的朗读技巧,往往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记得教育家叶圣陶说:“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激昂,委婉处还他委婉……务必尽情地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当时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好的范读,能引起学生的想象,与课文中的主人公同喜同悲,唤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的欲望。教师的范读可以让学生知道课文的基调是欢快的、高昂的,还是平缓的,低沉的。面对一篇篇优美的诗文,教师若能入情入境地范读,学生定会如沐春风,陶醉其中。然后学生一遍遍入情入境地朗读,直到“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这才算把方法教到位。

教师只有首先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才能给学生以正确的指导和点拨。

二、采用多种朗读形式,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习的内部动力。有兴趣才会产生持久的推动力。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一切有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当他们对朗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了读的积极性后,其训练才能落到实处。小学生都好表现自己,喜欢一展身手,得到老师的认可和表扬。如果总是齐读易埋没学生的个性,如果把个人读、小组读、合作读、男女生对读、上台读、竞赛读、表情朗读、配乐读、分角色读等方式融合在一起,让学生人人参与,那么就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激情高涨,并读得声情并茂。此外,教师还可以搭建交流平台,精心创设优美的情境,让学生在交流展示中产生兴趣,使学生的情感融入课文意境之中,激发学生想读的愿望,提高朗读水平。如教学《慈母情深》这课时,我让一个学生扮演“母亲”,另一个学生扮演课文中的“我”,再让一个学生扮演“旁边的一个女人”,通过这样的分角色表演朗读,使学生体会到这三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又加深了课文词句的理解,并能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从中提高朗读能力,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有时,教师可以结合课文中的某些场面和某些人物对话让学生个性化地加以表演。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有助于朗读教学,使学生在一种宽松的语言环境中,体验到朗读的乐趣。

三、注重朗读评价,使学生读中求新

评价是促进学习的有效手段,在朗读指导中也是如此,教师简明、富于激励的评价,不但能使孩子获得成功的喜悦,保持他们参与朗读的热情,而且还能使孩子明白自己朗读时情感把握的分寸是否合适,同时,同学之间的互评也是激发朗读兴趣、提高朗读水平的重要途径。读后,教师适时、恰当地组织学生进行评价,朗读效果会不断提高。评议时,教师应特别注意评价的理念和方法,采用激励性的评语,从正面加以引导,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使每一个学生在评价过程中领略成功的喜悦。

学生的主体意志是在具有真正主体地位之后而渐渐形成的,有了主体意志,才有了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发展,也才有了自己的思想。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聆听,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优点,多给予恰当的表扬,少一些批评,多一些微笑和鼓励,少一些单一的评价及评判,学生树立了能读好的自信心,会读得更精彩。在我们的教学中,教师们评价时经常爱说的是:“你读得非常好”,“你读得真不错”之类的话,其实,教师应用心聆听学生的朗读,切实发现他们朗读中的优点,哪怕是一个词、一句话都给予肯定。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中会树立自信心,读的兴趣就会高。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鼓舞,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去创造。教师要充分唤起学生朗读的欲望,激发他们朗读的兴趣,调动参与的积极性,采取适宜的方式适时进行评价,让学生逐步掌握朗读的技巧,以此唤醒学生的灵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最好的发展,最后实现“不是读会而是会读”的目标。

小学生朗读范文第6篇

关键词:小学生; 朗读能力;培养

我们可以看到,在新课改的语文教学目标中,基本上每一课都有一个共同的要求,就是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学生可以在朗读中领会内容、体验情感、陶冶情操;教师可以以读代讲、以读促思;还可以使学生在反复朗读中训练语感、规范语言。由此可见,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在提高学生整体语文素质的工作中,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因此,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这一重要环节。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都知道,朗读,不是一种简简单单的见字发声的过程,它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一种需要调动声音、情感和众多技巧综合表现的艺术性创造活动。朗读是一种能力,是一种技巧,它需要一定的训练,而且是经常反复的训练。要使朗读教学充分发挥效用,在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时,必须注意讲究朗读训练的科学性和艺术性,选择适合他们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下面,我结合多年来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积累的一点经验及学到的语文教学理论,谈一谈自己对培养小学生朗读能力的一点看法。

一、夯实朗读基本功

朗读能力,最基本的标准就是正确、流利、有感情。所谓“正确”指的是用普通话读,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掉字、不添字、不颠倒、不唱读,能读出轻声和儿化韵。流利指的是不断读,不破句,不重复字句。有感情地读,就是要读出不同的语调,读出不同的情感,注意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等等。

(一)要,正确、流利、有感情,这三点之中,正确是最基本的要求

只有正确了,才有流利和有感情可言。而且正确不仅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需要,也是学生养成认真阅读习惯的需要。

有些孩子吐字含混不清,要注意纠正。如:“1”与“n”不分,把“兰”读成“南”,把“女”读成“吕”;还有些孩子朗读时丢字,或一字一顿、一词一顿的,唱读的等,都影响朗读能力的提高。有些孩子读错字音是因为不认识,或是不理解、理解不正确,这就要多读,内容理解了,读得熟练了,字音也就认准了。要读得正确,不难达到要求,只要认真,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就不会出错了。

(二)在正确的基础上读得流利

要做到流利地读,就不能看一个词读一个词。要做到嘴里读这个词的时候,眼睛看下面一个乃至几个词,嘴里读这句话的时候,心里就要有下面一句话。这就要求学生一定要多读,经常练习,正所谓“熟能生巧”,熟练了,能力自然形成了。

(三)还要注意停顿

停顿是语文朗读的重要环节,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步骤。要教给学生掌握停顿的方法。

标点是书面语言的组成部分,它表示了句子的不同语气和不同长短的停顿,所以要能根据文中的标点读出适当的停顿。正确地读出标点的停顿,可以帮助理解词句的结构、文章的意思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另外,在读完课题后,也应稍作停顿,再读课文;每个自然段间也应有停顿;长句中间也要注意适当的停顿。

(四)有感情朗读

首先,朗读速度要适中。有些孩子朗读速度慢,而有少数孩子朗读速度又太快。有人曾对农村小学生的朗读水平作过测查,发现平均朗读速度在每分钟99一115字,速度慢是阅读能力低的表现,标准的朗读速度应是每分钟150字左右。也有些学生错误地认为流利就是读得快,常常一口气读下来连标点都不停,像开机关枪,这样不但容易出错,而且来不及思索,读完后连他自己都不知道读的是什么,更加谈不上感情朗读了。

其次,注意把握朗读的语气。不同的朗读语气对课文内容的表现是不相同的。教师要讲清楚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祈便句等各种句式的不同朗读方法。还要教给他们掌握语气轻重阳朗读方法,把握不同人物性格与心情的表达方法等等。教育家叶圣陶说:“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激昂,委婉处还他委婉……务必尽情地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当时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这些都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才能做好,所以学生还要多读,因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

好的示范朗读,能引起学生的想象,与课文中的主人公同喜同悲,唤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朗读能力差,领悟能力低,但模仿能力强。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课文朗读时,教师必须做到:用普通话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分清平翘舌、多音字及变调、轻音、儿化音;要注意词与词之间、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停顿;再次,教师还应该读出文章的感彩,要读出形形的人物形态,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色。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文章字里行间充满了赞美的情感,通过老师绘声绘色地朗读,把学生带入山清水秀、引人人胜的美景之中,从而达到了指导朗读与理解课文的目的。

三、多种形式的运用,训练朗读技巧

(一)个别读

在个别朗读过程中,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课文中字词及内容掌握情况,在读后进行及时纠正与点评。

(二)自由读

一节课的时间毕竟有限,自由朗读就弥补了这一缺憾。给学生时间和自由,让他们尽情体验、表现,反复试读体会,可以发挥个人理解能力,个性得到充分张扬。

(三)开火车读

是一种由几名同学“接力读”的方式。教师先指定一名同学读,读到中途任意一个地方,再指下一名同学接着读下去。这种读法容易唤起同学的注意力,同时充满趣味性。

小学生朗读范文第7篇

关键词:小学生;朗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7-030-01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以读为本”,要求小学各个学段的学生都“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就明确的告诉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紧紧围绕这个“朗读”要求,指导引领学生充分地读,通过读达整体感知内容,培养良好的语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到入情入境的效果。笔者认为,培养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范读开路,激发兴趣

笔者认为教师必须把握课程标准,深钻教材,把课文丰富的内容和蕴含的情感,通过范读呈现给学生,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如果教师把握不准教材,虽有范读,但也难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读书兴趣,所以学生读书欲望的激发和朗读能力的培养,教师的范读是重点。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注重范读。同时,教师可以利用一定的教学手段,比如播放教材录音磁带或多媒体技术去吸引学生,也可以让朗读比较好的学生来范读、领读,用榜样来促进学生、带动学生,培养学生想读、爱读的好习惯。在课堂朗读中,教师的示范举足轻重,教师首先要激情洋溢地上课,感情饱满地范读,学生才能受到老师的感染,学习老师朗读课文的态度!特别是像诗词类的,如《江雪》、《秋天的雨》、《饮湖上初晴后雨》,这些诗词要读好首先要了解诗歌的背景,如柳宗元的《江雪》,那寂寥空廓的冰天雪地中独钓寒江雪的渔翁,象征着诗人自己在贬谪永州期间所处环境的严酷孤独和内心的坚强独立、不屈不挠。了解了作者的情感背景,再利用画面来帮助教学,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但是画面是固定单一的,教学中可由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画面,不断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更能让每个学生有自己独特的感受。老师读得动人,学生听得入情,就会产生阅读期待。然后,让跃跃欲试的学生带着自己脑中的画面,以个性化的方式走进文本,反复吟诵,还原语言的形象,感受语言的情感。

二、精讲多读,激发感悟

培养学生朗读兴趣,提高学生朗读水平,教师不但要通过范读引领学生,还要以精讲课文的方式启迪学生智慧,全面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促进学生由内心接受到语言情感表达的转化、提升。首先教师在讲读课文时,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扫清朗读过程中的障碍。其次是通过教师讲解,读通长句,读懂长句。第三是随着学习思考的深入,准确把握作者在文中的思想感情。这次授课竞赛中有一位教师,她选取的教材是人教版(以下涉及教材均指人教版本)第十一册的“11、唯一的听众”。她遵循了精讲多读,以读带讲的原则,得到了听课教师的广泛好评。对课文中音乐教授的四句话,教师要求学生反复朗读,发展语感,加深对这诗一般语言的领悟,感知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了解老人的鼓励是小伙子成功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通过精讲还能让学生感受小伙子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整节课就是精讲与多读。如果全镇的教师也能根据教材使用以读带讲的方法讲读课文,那学生整体朗读的水平就会得以提高。

三、丰富形式,培养兴趣

如果教师只用单一的朗读形式进行训练,学生也会生厌,久而久之就会失去朗读的兴趣,所以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选择设计多样化的形式训练朗读。村小教师一般使用齐读和指名读,很少使用其他的方式训练学生朗读。记得一次下乡听一位50多岁的老教师执教二年级上册第13课“坐井观天”一课时,只用了一次领读、两次齐读,一次6人指名读。一堂课下来,教师辛苦,学习效果不理想。而这次一位年轻的教师用这篇课文参加授课竞赛,她不但运用了指名读、齐读、分段分组读、男女竞赛读,还设计了分角色读和表演读进行朗读课文。这位教师在指导学生分角色表演读时,特别是青蛙和小鸟的对话,指导学生要把青蛙的话读得傲慢、自信,表现出自以为是的心理状态;小鸟的话要读出耐心的,摆事实,讲道理的语气,表现实事求是的诚恳态度。教师细心地指导学生朗读,既能调动学生朗读课文的兴趣,又在朗读中提高了朗读水平和技巧,还有效地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这堂课教师上得轻松,课堂精彩活跃,学生兴致高,效果好。

四、规范训练,培养习惯

农村小学生出现数着读、唱着读的习惯都是由于教师平时指导不到位,没有去范读引领学生,听着怪读不去纠正,久而久之,学生的不良习惯就形成了。本学期,中心小学以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水平为突破口,采取有效措施力治朗读“顽疾”,重塑读书形象,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一是把早读还给学生,语文教师利用早读课指导朗读,让学生在规范朗读训练中放声朗读。对篇幅较长、内容比较深刻的课文,教师要范读、领读,传授朗读要领,再由学生仿读,帮他们克服不良的数读、唱读习惯。教会学生逗号、句号的停顿,问号、感叹号的语气把握,保持正常的朗读速度等技巧,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二是每学期举行学生诵读比赛,把学生的诵读成绩纳入语文教师的业务考核档案。三是向教师全力推荐使用多媒体技术资源,辅助教师上好阅读课,更好地规范学生的朗读训练,也弥补了老教师的“先天不足”。本次授课竞赛有一位教师就是借助多媒体技术资源执教《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师播放雪景的录像,小朋友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上来了,都由衷地赞叹,然后播放范读。这样一来,学生很快地接受,并自觉地规范朗读,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有着推波助澜作用。

小学生朗读范文第8篇

农村小学生的朗读,最大一个缺点就是爱“唱读”。对于他们来说,似乎一字一顿,拖声拖气地“唱”那才叫“读书”。特别是集体齐读时,全班几十个学生一起“唱”,所有的课文几乎都用同样的腔调。其“唱”完的结果是:虽然会唱,但不能身临其境地理解课文中的思想感情,不能深刻体会课文中的生动字词和优美句子,甚至个别跟“唱”的“南郭先生”连生字生词都不认识。

孩子们在幼儿园、学前班时已按“唱读”的模式学会了许多儿歌。对于任何一篇课文,老师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他们就会自动地按照他们心中的儿歌模式拖腔拉调地“唱”,因此,“唱读”是培养良好诵读习惯的最大敌人。我在帮助学生克服“唱读”习惯时,是从以下几方面实践的。

一、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激发朗读情感

只有引导孩子们进入课文中的境界,让孩子们身临其境地理解课文内容,才能很自然地避免唱读,用正确的语气来表达课文中的感情。

二、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进入课文角色

分角色朗读是引导孩子们进入课文内容情境的最好办法,只要真正进入了课文角色,同学们想“唱”也“唱”不起来,因为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特征。比如《借生日》这一课中,孩子们自己都会知道,读妈妈的话时,声音要亲切一点;读小云的话时,声音要细一点儿,天真一点儿。

三、运用多种朗读形式

运用多种朗读形式,既可以提高孩子们的朗读兴趣,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尽量减少齐读。因为齐读容易限制孩子们的情感表达方式。而且“唱读”最容易在齐读中表现出来,只要有一个孩子大声“唱”,就会影响到其它孩子。所以,可以尽量减少齐读,让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所体会到的感情。

四、开展读后评论,促进学生在经验教训中提高

小学生朗读范文第9篇

【关键词】小学生;朗读能力;朗读技巧

今天关于小学语文,有着越来越多的呼声,比如如何体现“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怎么追求学生个性化朗读,如何让学生自由读,有个性地读,读出自己的理解?有些老师认为“教给学生朗读技巧”是让学生被动接受,不能体现学生是主体,不符合新课标精神。我认为小学生的模仿能力非常强,如果老师经常范读,学生就会从跟读,听读,纠正自己的发音、语气、停顿等方面的错误,掌握技能与方法,提高朗读能力。

一、阅读困境

(一)随意训练,不分层次

课堂上经常看到老师让学生多种形式地读:自由读、指名读、分组读、分角色读等,甚至让学生评价。老师问:“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生:“好(不好)”。师:“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论文格式。生:“读出了语气,字音读得准,没拖音。(不好在没有读出语气,哪个字的读音没有读出来,翘舌音或后鼻音)。”这样读了几次,也评价几次了,学生的阅读还是没有提高。究其原因,训练随意,没有层次,也没有什么指导。

(二)盲目训练,忽略教材

朗读应注意教材的特点,以教材为基础正确地表达文章的思想感情,然而,大家的一些做法却不是这样,不管什么样的文章,总想夸张、大肆地喧染、总想过分地声情并茂,殊不知反而不能正确地表达文章原有的感情和意思。论文格式。如《十里长街送总理》全文应是离别依依、悲哀的语调;又如《两只狮子》中一句话:“狮子妈妈生下了两只小狮子”,只要读得正确自然就可以了,用不着夸张,也无需感情。

(三)无效训练,忽视指导

在课堂中,经常听到老师问学生:“你能读出亲切语气吗?”“你觉得哪里读得无感情”等等。“什么叫亲切”,“什么叫有感情”,“什么叫悲哀”,学生不知道,老师也不知道怎么说。有时老师指名许多学生读,可总是读得不满意。学生读来读去,教师指在指哪,就是不做具体的指导,教师也不范读,折腾了一圈儿,学生仍然没有读好,朗读水平也未提高,甚至头晕脑涨,丧失了朗读的信心,最后只好草草收兵。为什么会这样呢?究其原因,是学生没有掌握朗读技能,或者说是教师没有教会学生朗读的技能。

二、阅读探析

以上三个方面,暴露了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困境。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在哪儿呢?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肤浅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少评价,多练读

朗读是一门艺术,它需营造一个以语言媒介的场所,从而感染学生。让学生评价学生朗读,不大符合实际。实际说,学生也评不出什么,白白浪费了时间,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只有在老师的具体指导下,让学生大面积,有层次的训练,朗读水平才会得到提高。

怎么训读呢?让学生有层次地反复朗读,反复练习。即读准字音,读得自然,读得有感情。学生读不好,老师范读,学生跟着读,放录音,让学生体会感情。

学生的模仿能力非常强,如果老师读得好,经常范读,让学生跟读,学生就会从听读,跟读中纠正自己的发音、语气、停顿等方面的错误,掌握技能与方法,提高朗读能力。

(二)解文章 读感情

教材中每一篇阅读课文,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一定的,但是,学生的朗读由于受时间、空间、学历的限制,也就无法完全达到跟作者的意图一致,但是,一定要利用声音的停连、高低、轻重、快慢、语调变化、儿化等各种技巧,使听者感到“声声入耳,心心相印”。当然,读正确,一方面指读音的准确,也是基础,另一方面是语意的正确表达。所以,学生读得不正确的地方,语意表达不清楚的地方,老师要及时指出来,给予纠正,形成对比,有难度的地方,教师要范读,教师范读有难度的地方,可以借用录音代替读。总之要让学生跟读。

(三)讲技巧,作指导

读好一篇课文,一要深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掌握语言特点,二是要用有效的语言表达,达到声情并茂,当然,前者是关键的基础,后者是朗读的目的。要教会学生怎么朗读的技巧

首先,要努力学习,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和方法。主要包括停连、重音、语气、节奏四个方面。教师要善于学习,多读一些有关朗读的书籍,丰富自己的知识,同时,要不断练习,提高自身的水平,多听录音教学,多看光喋,尽可能得心应手。

其次,要交给学生方法。方法的运用有两个阶段:(1)学习阶段(2)熟练阶段。

也许,老师们会质疑,指导学生阅读,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不符合新课标精神。如果是这样理解就错了,虽然新课标倡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并不是摒弃讲授式的教学,该讲的时候还是要讲,该授的地方还是要授。也许会有老师担心,指导学生朗读,学生会枯燥无味。没错,这就要求我们要因材施教。对于一、二年级,要跟读范读为主,个别指导时要明确一些。如:“笑着读”,“读慢一点点”,“声音再轻些”。到了中高年级,再渗透一些技巧。

小学生朗读范文第10篇

[摘 要] 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务必以读为本,充分发挥读的多重功能。但目前的小学生朗读现状却不容乐观,往往流于形式,学生对朗读逐步失去兴趣。结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及教师的普通朗读要求,教师可以从明确朗读目标、解决常见朗读问题、适当渗透朗读技巧、根据文本确定朗读目标、恰当选择朗读形式等方面入手,在实践与守候中等候蜕变,让朗读指导真正落在实处。

[关键词] 小学语文;朗读;指导;感情;技巧

一、小学语文朗读现状

现状一:早读课,学生们正襟端坐,双手捧书,看上去极是齐整。可一齐读,拖腔拉调、绵软无力,唱读之音充斥于耳。再细观表情,或双目无神,只对口型不出声,或拼尽全力,以嘶喊努力营造出“书声琅琅”的假象。

现状二:公开课上,教师预设多种朗读方式:齐读、指名读、分角色读等。一堂课下来,看似热闹非凡,可细细听来学生的朗读效果并无太大提升。朗读成了只求形式不求效果的花架子。

当学生朗读变成“形式主义”的花架子时,就意味着教师的朗读指导方法和学习要求出现了问题。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是新课标对朗读的总要求。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教师一定要把握“正确、流利、有感情”三者之间层层递进的关系。“正确”是朗读的基础,“流利”是朗读的条件,“有感情”是朗读的展示。在学习中,对学生明确地提出“正确、流利”的要求,其实也就是要求学生在朗读时努力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改字”,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在这样的基础上,学生才能迈着更加稳健的步伐往“有感情”的目标前进。所以,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在课前预习中重视读,在课堂里也要留足时间,把对课文繁冗分析的时间腾出来,让学生充分地读,响亮地读,入口入心地读,切不可匆匆过场、流于形式。

二、常见朗读问题及解决方法

问题一:添字、漏字、改字。学生在朗读时添字漏字无非是两种原因:一是预习不充分,对文本不熟;二是已形成一定的流利阅读习惯,使学生遇到“绊脚”词语,便自然而然避开去(漏字),或寻找其他自己惯用的词语替换上去(添字、改字)。

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对课文的难易程度、容易出现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在布置预习任务时才能有的放矢,是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还是降低标准,仅要求正确、不添字、不漏字、不改字。除此之外还要对班级学生的朗读水平做到心中有数,分层次提要求。当这样的朗读要求形成习惯时,学生就会有意识地根据教师的要求调整自己的朗读目标,使自己的朗读从随意的状态转为正规化,努力做到“正确、流利,不添字、不漏字、不改字。”逐渐形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问题二:唱读、拖读。有的学生读书时带着长长的拖腔,没有抑扬顿挫,没有感情抒发;文章的词句被破坏,节奏被扰乱,更谈不上语气和语调,这些都可以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师的朗读要求上寻找原因。幼儿阶段是儿童唱读习惯养成的萌芽期,儿童在幼儿时期接触的童谣和儿歌内容浅显易懂、节奏明快易唱。因而在幼儿阶段,儿童就养成了唱读的习惯。在升入小学后,很多学生将幼儿园的读书习惯带入小学。如果不及时纠正,就等于默S了这样的唱读习惯,学生们就会将唱读一直继续下去,等到中高年级再纠正就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唱读、拖读现象在低年级就要予以重视,及时纠正,不能听之任之。在平时朗读课文时,也应努力为学生营造倾听氛围,注意培养学生的对象交流意识。引导学生像平时说话一样自然流畅地朗读课文。

三、文本朗读指导的关键

在小学阶段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淡化朗读技巧的刻意传授,但在平时的朗读指导中,可以根据本班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需求,适当渗透轻声、儿化音、重音、停顿和一些特殊语言技法的朗读技巧。如“轻声”“重音”“停顿”“拟声”“角色扮演”等,这些技巧在朗读中的运用不是孤立的,只有在朗读中互相配合、协调统一,才能使整个语言自然、和谐,真切感人。教师只要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就能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语言的魅力,让语文学习更具趣味性。

虽说朗读的使用范围很广,凡是文字读物都可以朗读,但小学课文类型丰富,体裁多样,并非所有的课文都适合“有感情”的朗读。苏教版教材中的大部分课文,学生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但对有些课文提出“有感情”的朗读目标就显得勉强,例如科普说明文就不适合有感情朗读,只需读得正确流利。

教师作为朗读的指导者,要在充分研读教材的基础上,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并根据不同的学习能力,确定预期目标,并在实践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整目标。教师朗读指导的过程设计应该为学生服务,而不是学生委身于教师的设计。

四、文本朗读的指导策略

课堂教学中,教师到底该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引导朗读,不妨去“问问”教材、“问问”学生。

(一)问教材,定形式

1.根据课后练习,确定朗读目标。读的目的决定读的形式,一切都要从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出发。笔者在研读教材时发现,编者根据课文特点和训练意图,每一课都提出了不同的朗读训练要求,不再拘泥于过去笼统概念的“朗读课文”。如:“默读课文,根据作者的叙述,画一幅金华双龙洞的景点游览图,再介绍一下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景点。”(《记金华的双龙洞》)这些课后“练习”是编者经过精心设计的,指引我们更好地使用教材、指导朗读。因此在教学时,教师不妨多多关注这些提示,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读。

2.根据朗读目标,确定朗读形式。朗读的形式虽然纷繁多样,但不同形式都有不同的功能及适用范围,教师应结合朗读目标予以恰当选择。例如,当阅读文本为对话时,就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的形式。分角色朗读是最受小学生欢迎的朗读方式,既能满足儿童的扮演欲望,又能在扮演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情感,充满趣味性,且朗读效果佳。但分角色朗读,教师要注重引导,必要时还要加以示范,也就是教师的“范读”。

(二)问学生,定形式

1.“引读”――引发学生情感。教师的引读具有启发想象、指引思路、指示性质的作用,它的精髓在于“以引代读,寓讲于读”。教师在引读时赋予强烈的情感,以引发接读学生的感情,奠定情感基础。

2.范读――树立朗读榜样。“范读”是教师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通过语言展示给学生、生感的有效手段之一。当学生朗读不到位、阅读文本有一定难度时,教师可以采用“范读”的方式指导。但“范读”是一把双刃剑,读得好对学生朗读提升起到积极作用,读得不好,则适得其反。教师读不好,可以请读得好的学生来范读,教师一定要了解自己的朗读水平,并且要尝试着提高自己,否则不要轻易地谈“范读”。另外要注意的是,教师的范读应对学生起到“示范启发”的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引导学生“入情如境”,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读。

3.默读――带着问题思考。默读是不出声地读书。因为不影响他人,不受环境限制,在生活中应用最广;默读的速度比朗读快得多,可以大量阅读,可以博览群书;最重要的是,默读时可以静心地思考、比较、推敲、揣摩,可以自由地停顿下来重复看、反复想,从而促进思考,促进理解的深入。当学生带着问题自主探究时,最宜采用默读的方式。

曾经有人这样问:“语文朗读的真正亮点在哪里?”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作出了这样的回答:“朗读的亮点,不仅体现在学生朗读得声情并茂上,即‘结果’上,更体现在教师的引导上,即‘过程’上。”无论是过程还是结果,文本朗读都要为学生学习而服务。

参考文献

[1]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5).

[2]赖正清.对小学朗读的多元解析[J].语文教学通讯,2005,(4).

[3]赵兵,王群.朗诵艺术创造[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8).

上一篇:小学生数学范文 下一篇:小学生自我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