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科学思维范文

时间:2023-03-03 12:33:53

小学生科学思维

小学生科学思维范文第1篇

一、注重教学方式,实现趣味性向求知欲的转变

从某种意义上看,不得不说小学的科学其实是一门比较边缘化的课程,它被家长和学生孤立于语文、数学、英语等“主科”之外。因而,小学科学教学定然要以十足的趣味性来吸引学生,投其所好方可展开教学。可喜的是,小学科学的课程着实从趣味性入手,以学生的身心为依据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中只要稍作加工和修饰便可达到“设疑增趣”的效果,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的求知欲一旦被激起就自然会全身心的投入到探索和学习当中,而在探索的过程中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圈。如此一来,学生主动积极的去学习科学,其教学效果要好上许多。

激发学生兴趣,并引发学生求知欲的方法有很多,从科学课程的角度出发,不难发掘其隐藏的无限魅力。例如《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这一课题,其中的“神秘信件”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充分把握这一点便可制造出效果非凡的趣味性。比如,课堂刚开始我对学生说:“今天老师收到一封信,可是打开一看什么也看不见,后来我想了想,就让字迹自动‘现出原形’了。你们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我扬了扬手上的“神秘信件”,学生看着它满口说想。接着我趁机入题,“其实你们只要学了接下来的课程就会知道了,而且还会自己写‘神秘信件’,想不想试试?”回答的当然还是“想”。巧妙的利用课程所探讨的课题便可以抓住学生的心理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再慢慢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接着我说:“不过呢,要学会写‘神秘信件’可不是太容易,我们得先知道‘神秘信件’本身的秘密才能学到精

髓。”如此一来学生的求知欲就会驱使他们要认真学习接下来的东西,以便亲自写出“神秘信件”。

二、强化教学观念,树立严谨的科学观

小学是构建良好的思维网络的非常时期。小学科学也致力于搭建学生的思维网络,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科学探索精神。小学科学受重视程度虽然有所欠缺,但这并不能成为教师随性教学,以不负责任的教学太对去对待这门课程的借口。科学是严谨的、一丝不苟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养成严谨的逻辑思维方式和严谨的科学观念。科学探索过程是严谨的,科学的结论的得出更需要严谨的推论和证明。学生在小学学到的知识往往是根深蒂固的、影响其一生的,基于此,我们更应该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和严谨的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思维严谨性和创造性等。

例如在研究《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这一课题时,我要求学生在操作后进行观察,观察要做相应的记录,记录要根据实验的事实,不能看别人是什么结果就填什么结果。比如,分别滴一滴典液在黄瓜、白菜、马铃薯、面粉、白糖、食盐和饼干上,这样的实验是很简单的。但是我还要求学生以自己能想到的方式进行细分,比如黄瓜、马铃薯等可以分为有皮的还是有切开的。既然是科学性的实验就应该尽量做到严谨。有的学生还把黄瓜的籽粒拿来做实验,经过各部分的对比实验,发现黄瓜不会变色,于是得出黄瓜不含淀粉的结论。有的学生更加严谨,得出这样的结论:“马铃薯很可能含有淀粉”这个学生这样写的目的是他不能确定是否只有淀粉能让典液变蓝,或许还有其他物质可以让典液呈蓝色。学生有大胆的想法是好事,这样的想法是促使他们不断探索的动力。

三、重视教学效果,提升思维和求知欲望

小学生心里常常有很多奇思妙想,诸如“天上为什么有那么多星星?”甚至是“那一闪一闪的为什么叫星星?”这样的问题层出不穷。学生的思维是很敏锐的,重要的是要让引导关注更具探究价值的问题。小学生的这些问题到底有没有意义,这点我们暂且不去谈论。教师要适当利用小学生这种好奇的思维,让他们把提问的方向转向更具可回答性的问题上。如此建立起来的思维网络是巨大而紧密的,这样的思维可以应用到各个领域而不局限于科学这个课程本身。

仍然以课题《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为例,当学生看到滴上典液的淀粉变蓝以后,很多人窃窃私语,欲言又止。为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我问道“你们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呢?典液接触到的地方变蓝,那到底是淀粉变蓝还是?”这时有学生说,“对啊对啊,到底是典液把淀粉‘染’蓝了,还是淀粉让典液变蓝了?”对于这样的问题,我想他们现在是没有能力理解和接受原因的。从学生思维发散的角度,我只能告诉他们都很有可能,而且还有其他可能性,比如两种物质在一起产生了新的物质,这种物质是蓝色的。我说,“同学们,这些问题要等你们长大了,学习了更多知识之后才能解决。你们要好好努力,以后这样的问题是难不倒你们的。”小学生阶段重要的是培养他们求知的欲望和发散的思维,对于真正的结果超过能力范围的没有必要强硬的施加给他们。

小学科学涉及很多领域,如生物、地理、物理、化学等等,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它既教给学生科学性的知识,同时培养他们的思维创造力。在掌握科学知识方面,它的要求并不高,更重要的是培养小学生的科学思维,切实保证小学阶段素质教育的水平与质量。

小学生科学思维范文第2篇

一、 课前做好探查,了解学生的思维原点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从空白开始的,已有的经验会影响现在的学习。因此,科学教师应重视小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生活实际,了解他们的思维原点,精心设计学生的探究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探究活动的开展更具有针对性。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思维原点,搭建此岸通向彼岸的桥梁,巧妙地安排教学内容,唤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提升。从这种意义上说,只有建立在学生思维原点上的探究活动,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探究。

要了解学生的思维原点,教师就要做大量的探查工作。这些工作往往都需要在课前完成。访谈是探查的一个重要方法。访谈前,教师要在访谈领域、访谈目的、访谈步骤、访谈方法和访谈问题等方面进行细致分析、精心策划,制定切实可行的访谈计划。访谈时,教师要创设宽松平等的访谈氛围,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和顾虑,尽量使用学生熟悉的语言,采用比较亲切的态度,必要时可以借助实物或器材。要挑选学生比较熟悉的地方作为访谈地点,有利于消除他们的恐惧感。如选用学生经常上课用的实验室,因为这个环境比较安静、学生熟悉、空间较大,有利于消除学生的惧怕心理。访谈尽量做到一对一,以免受其他学生思维的干扰,尽量照顾到学生的年龄特点,不拔高对学生的要求。

如在教学《白天与黑夜》一课前,笔者对全班学生关于白天和黑夜形成原因的猜想进行了访谈,发现:对太阳东升西落原因的猜想,学生的思维原点是参差不齐的。其中,有6人认为太阳的东升西落与乌云、天气……有关,占访谈人数的13.95%;有13人认为太阳绕着地球转造成了白天与黑夜现象的出现,占访谈人数的30.23%。这四成多的学生的想法显然是不正确的。认为与地球自转有关的有8人,占访谈人数的18.60%,说明这些学生的想法有一定的科学基础;剩余的学生说不清楚或者没有自己的想法。从访谈的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对白天和黑夜的感知是零碎的、片面的,或者是不完整的,是带有自己主观思想的认识,许多认识是不科学的,甚至是错误的。但这些认识是学生对自己所见的白天与黑夜现象的真实描述,是学生的思维原点,是科学教学的起点。课前访谈使笔者认识到,学生认知的原始基础和初始想法对科学课的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在基于学生思维原点基础上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有一种始终被教师尊重和关注的感觉。在这种“感觉”的驱动下,学生的思维会在不知不觉中随着教师的引导主动深入到更高层次的探究活动中,进而得到真正的发展。

二、 利用图画展示,暴露学生的原有认识

学生从出生起就开始了对周围事物的探索和顺应活动,在此过程中对许多事物和现象建立了自己的认识体系,构成了学生对这些事物和现象的原有认识。学生的原有认识往往是站在自己理解的角度上形成的,往往与真实的事物和现象不一致,很难反映科学概念的本质。由于受到语言表达的限制,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可以通过画图的方法把学生隐性化的原有认识暴露出来,准确掌握学生的思维状况,找准科学教学的起点,优化学生探究活动的设计,促进学生的思维向正确方向转化。

在教学《点亮小灯泡》一课时,教师要求学生用笔画出点亮小灯泡的方法和电流的方向。整理后学生画出的结果有以下几种:

通过画图,把学生隐性化的思维展示了出来,暴漏了学生的原有认识和初始想法。可见,小学生对点亮小灯泡的方法和电流流动的方向的认识是多样的,这些认识可能是符合事实的,也可能是非科学的。面对这些看起来很可笑的认识和想法,教师不要冷嘲热讽,更不能给以训斥,不能武断地否定掉一些“不科学”的认识,而应给以尊重,要保护好学生科学学习的热情。教师应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情境,提供尽量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发现并修正自己原有认识中的错误之处。

三、 适时顺学而导,走进学生的真实思维

所谓“顺学而导”,是指教师在教学中紧密结合学情的变化,灵活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顺应学生科学学习的需求,指导学生有效地进行科学探究。在以学生为本的课堂里,学生不仅是教学的主体,也是教学资源。在课堂上学生的思维状态是多变的、发散的,甚至会偏离主题。这就要求教师及时捕捉学生那些灵动的思维,不断追寻思维的根源,顺学而导,引领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不断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和完善学生的思维。

要走进学生的真实思维,首先要组织学生有效思考,即通过一些行之有效的外部指导来促进学生的内部思考。科学课上的学情是动态的,也是生成的。教师应关注这些生成的细节对教学产生的影响,剖析其背后隐含的学生的真实思维,通过追问、变通、扬弃、比较等策略适时顺应学生的思维,沿着学生的思路进行恰当指导,使这些细节成为引领学生探究、研讨、思考的切入点,促进学生有效思维,提升探究的有效性。

如一位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洗洁精、食用油和水谁流得更快的比赛时,通过适时的追问,走进了学生的真实思维,使比赛规则趋于完美。

师:既然是比赛就要做到公平。怎样做才是公平的呢?

生:滴同样多的滴数。

师:你认为滴多少滴比较合适?

生:一滴、两滴都行,不能多滴。滴多了,就跑到一块去了,分不清了。

师:同时滴不好控制,我们可以改为同时流。怎样让他们同时流呢?

生:抬起来。

师:要怎么抬?

生:平着抬起来。手扶着玻璃的两侧,要平衡。

生:我觉得还要滴到同样高的位置。

师:要使比赛公平,就应把洗洁精、食用油和水滴得同样多,都滴在同一水平线上,不能靠得太近,使它们同时流下去。

“洗洁精、食用油和水谁流得更快”是一个对比实验,其比赛规则是教学中的重点。教学中,教师捕捉了学生思维的随机生成,顺应学生的思维需求,沿着学生的思路不断地进行追问,完善了实验规则,提出了实验注意的事项,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完美,不断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科学教学中,会不断生成新问题,需要教师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即时的疏导、点拨,不断完善学生的思维,积极调动每个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主动地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 利用思维导图,促进学生思维的有序表达

思维导图是一种图形思维工具,是对发散性思维的表达,是大脑内部思想“图谱”的外在表现。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画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把学生的内部思维直观形象地显示出来,可以清晰地反映出学生的思维是否有序、完整。教师结合学生的思维导图,能准确判断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思维的变化过程,及时了解学生学习进展的思维活动情况,把学生内隐的思维外显出来,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有序化、条理化。

在科学课上,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如果教师让学生把合作学习、小组讨论的信息绘成思维导图,能使每个小组成员专心地聚焦所研究的问题,明确学习方向,集思广益,把小组成员的思维充分暴漏出来,使科学探究更具有针对性、方向性。如教学六年级上册《生物多样性》一单元的复习课时,教师组织学生对“生物多样性”这个话题进行讨论、梳理,并把相关的知识利用思维导图表达出来,可以看出学生对本单元知识学习的效果和理解的深度。下面是某一小组所有成员共同完成的思维导图:

可以看出,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是很强大的。思维导图不仅引导学生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有序的梳理,同时也反映出学生思维的真实状况。当然,思维导图所反映出的学生思维,可能是严谨的,也可能存在内容不周全、条理不清晰的现象。教师应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及时梳理,把握学生真实的思维动向,对不正确或不合理的地方进行修正或完善,以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促进学生有序思考、主动探究,有利于学生科学素质的形成和发展。

五、 多向交流,展示学生的不同想法

科学学习是一个充满发现与乐趣的过程,是学生思维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促进学生之间主动交流。在科学课上,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科学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努力创设合作交流的教学氛围,给学生提供多向交流的机会,展示学生的不同想法。在多向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倾听、学习别人的方法和想法,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主动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交流是学生形成科学认识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认识的过程。探究活动结束后,教师要给学生创设充分研讨与交流的时空,鼓励学生根据观察现象进行思考,用搜集的证据进行分析,注意反思其他学生的不同想法,使学生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习惯。下面是一位教师在指导学生研究《土电话》时的一个教学片段。

教师出示相同材质土电话传声的数据表:

师:比较这些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土电话的传声效果不一样。

生2:长短不同的土电话,传声效果也不同。

生3:不同的土电话,接收的声音与减少的声音是不同的。

生4:不同的土电话,声音减弱的程度也不一样。

师:根据你的经验,猜猜什么样的土电话传声效果好?

生5:我认为线长的土电话传声效果好。

生6:我认为线短的土电话传声效果好。

生7:我认为土电话的线拉得越紧,传声效果越好,减少的分贝数越少。

……

由于学生的生活、家庭背景和学习经历不同,每个人对问题的认识也是不一样的,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想法。教师应创造条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多向交流中相互促进、达成共识,实现共同发展。通过小组讨论、多向交流,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使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充分表现的机会,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和自我反思,激励学生在交流过程中不断提出新的设想,不仅拓展了学生探究的思路,更完善了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互相学习。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进行交流,实现真正的合作共享,不断体验到探究成功的愉悦。

科学教育的过程要真正体现科学探究的本质,就必须聚焦于学生科学思维的激发和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上。教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不断探寻小学生的思维轨迹,全面了解学生的思维状况,根据学生的思维动态及时调控自身的教学行为,顺应学生的探究需求,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不断提升学生的科学素质。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 张敬华,武金凤.思维导图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2).

小学生科学思维范文第3篇

一、了解学生选择探究教材

《探测暗盒里的电路》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电和磁》第3课,前两课是《认识简单电路》《导体与绝缘体》,学生对电路基本知识只是粗浅的认识,要让学生《探测暗盒里的电路》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暗盒里的电路如何通过观察检测器的现象来判断感到很茫然,不知所措。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小学科学教学中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水平,然后为学生设置具体的教学情景,使学生亲历探究过程中思维得到提升。因此在《探测暗盒里的电路》之前必须增加一个教学环节,就是在学会制作简单电路基础上,让学生学会两节电池串联,注意正负极链接不同,电池不同极如正负连接,小电珠发光程度是更亮了;而当电池相同极连接,小电珠则是不亮;再用一节电池,串联两个小电珠,观察小电珠发光程度是更暗了。学生有了这方面基础,教师让学生制作检测器,学生就可以根据检测器中小电珠的变化来判断暗盒中的电路结构,为学生《探测暗盒里的电路》奠定了基础。因此,教师要发展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要让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充分思考,有所感悟,作为教材的使用者,教师不能简单地“教教材”,而是灵活的“用教材教”,要考虑到教学过程中和学生科学探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和问题,做好学生科学探究的引领者。

二、从易到难教给探究方法

在课的设计上力求按照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合理地为学生的探究学习安排素材,紧紧围绕检测暗盒里的电路这一个主题展开一系列探究。如根据学生的能力先检测暗盒外只有两个触点,里面可连接着是电池,或是小电珠,或是导线,或是不相通的导线,学生可用电池、小电珠、导线组成检测器,判断暗盒里面是什么。然后再检测暗盒外有四个触点,且电池、小电珠、导线是两个触点相连,最后再检测六个触点任意两点相连电池、小电珠、导线的暗盒,检测次数增加,难度加大。这样教学设计符合学生思维发展,让学生体验快乐、体验成功。暗盒设计难度分等级,由学生自由选择暗盒难易,这样分层教学,让不同程度孩子思维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检测的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记录的过程、解释的过程、反思的过程,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解暗盒的一种思维的方法、一种科学的态度。今后,当我们碰到类似的暗盒,有时无法打开它,我们可以通过已学的知识,借助外在的一些现象判断内部问题,同时做出合理的解释。

三、大胆推测激活探究思维

学生不能直接看到盒子里面的电路是怎样连接的,但又可以通过对盒子外面检测器的检测,推测里面电路的连接方式。学生在经历了检测

观察推测

小学生科学思维范文第4篇

一、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学习主动积极性

1、用多媒体激发兴趣。通过电教媒体的声色效应对学生的感官刺激来培养学习的主动积极性,例如:先通过多媒体播一个场景,使学生身临其境,然后教师提出问题投石激浪,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

2、通过实验操作激发兴趣。实验是现实生活现象的提炼,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实验操作不仅能激发兴趣,还能使所学知识易记难忘。例如:有老师在教学小学自然《二氧化碳》时,教师在课堂上演示二氧化碳的生成实验,然后又演示二氧化碳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实验,在魔幻般的变化中,使学生兴致盎然,从而积极主动地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3、组织实践活动激发兴趣。新课标理念的特征之一是重视知识形成过程的研究。组织实践活动是通过场景的再现,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一次作文活动;一次手工制作活动;一次购物活动,都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主动探求知识的契机。契机而运,拙法成巧。

二、挖掘教材,注重思维求异性的培养

教材只是思维训练,文化学习的一种载体。教材本身就是有多样性,可塑性,甚至是片面性。教师可挖掘教材的深度,注重多样性来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一)注重教材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教师一时疏忽,扼杀的可能是一位科学家、学者甚至是一个教育思想家……”有的教材特别是试用教材,问题的答案并非单一,学生的信息有悖于标准答案也非错误,教师千万别扼杀了学生的求异思维,而应留给学生想象思维的空间,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创造性的提出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更强烈。”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尽量地保护好学生的求异思维!

(二)注重教材的片面性,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

在课堂教学中,一旦学生质疑问难(对范文本身不是质疑,对教材的未解之惑质疑,对教师质疑)。正是训练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的最好契机。例如:在一次自然考试中有一道这样的题目:鱼离开水就会死亡。有一同学竟给了一个“×”,并附注“有些不会”。就连写进了革命歌曲的鱼儿离不开水的真理都被他否定。然而,教师毕竟保留了这份童真,也的确在非洲有一种肺鱼能在陆地上生活几个月,这不能不说是创新思维闪现的火花,是对教师的质疑,对教材的挑战。

三、创设情境,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独创性

创设一定的情境,通过学生的想象、幻想、怀疑、联想,甚至是类比,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得出富有个性的结论。

(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南朝刘勰说:“文之思,其神远矣,故翁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初容,视通万理,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至。”有的文章虽然训练要求不高,而往往主旨在文字之外,所谓的弦外之音是也。因此,教师可创设问题的情境,引水疏渠,提升思维的高度,培养发散思维。歌颂人间的真、善、美,深化了教材的内涵。这样在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及时捕捉信息,通过类比、推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二)创设活动情境,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学习过程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新教育追求个性的解放,必然导致思维的个性化。为学生提供不同的思维环境、活动环境,才会有灵感的迸发。创新思维的闪现,墨守成规只能使学生钻入知识的躯壳。数学中的购物活动,自然教学中的实验操作活动,语文中的口语交际活动,为学生思维独创性的培养提供了条件和依据。通过学生的群体活动,个体活动,集中学习,自主探求来培养不同个体创造能力和创新思维。

《学记》中曰:“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张而弗抑,开而弗达。”意思是说有学问的人教育学生在于开导。引导他走路,而不硬牵他,鼓励他而不强制他,启发他思考而不一切告诉他,一言以敝之,教师要善于引导,创设情境,开创多元化思维,提供不同的思维环境,结合教材和学生的个性特征,多角度、多方位地进行思维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将会逐步提高!

小学生科学思维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创造性思维;培养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6-204-01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对外界事物的接触也相对较少,小学生对一切新鲜的事物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所以小学教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阶段。而小学所设置的科学课程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了满足当前人们对小学教学的要求,注重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合理的设置科学课的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科学教学中逐渐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小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未来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小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现状

当前,在小学科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老师对小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重要性缺乏正确的认识,导致科学课教学中对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还有很多不足之处。首先,老师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在科学课堂教学中以理论知识的教授为主,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小学生大脑思维的开发。其次,老师在教学中存在一定的倾向性,注重对优等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轻视对那些差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导致小学生的发展出现不平衡现象[1]。最后,老师在科学课程的实验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对实验步骤的演示,忽视了小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没有给小学生留有足够动手实验的时间,有时老师为了节省课堂时间将科学实验相关内容直接告诉小学生,大大缩短了小学生的自主探究实践,不利于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小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重要性

在小学科学的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小学生的想象思维,提升小学生的创造能力,对小学生未来生活和学习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小学课堂教学以实验教学为主,是一个不断探究和实践和过程,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来进行实验探究,但是最后的实验结果只有一种,这样的教学内容对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非常重要。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加强对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满足社会发展中对创造型人才的需求,提升我国人才资源的质量。另一方面,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利于提升小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探究能力,对小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小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方法

1、巧妙设置疑问,引发小学生的思考

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老师要注重疑问的设置环节,巧妙的设置疑问,层层引导,激发小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探索欲望。老师在设置问题的时候要合理的掌握问题的难易程度,切记不能太难,否则会打击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2]。老师对科学问题的设置尽量要有层次性,由简入难层层递进,引导小学生逐渐深入的思考问题,发散小学生的大脑思维,不断加强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例如,老师在教授“光和热”的内容时,老师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问“物体本身的颜色和它的吸热程度有关系吗?”“你们认为哪种颜色的物体最吸热?”老师可以先让小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和猜想,回答老师的问题,然后老师在让小学生带着自身的猜想结果来进行验证。老师要准备各种颜色的纸张和温度计,将各种颜色的纸张放到阳光下,等到一定时间内,让小学生自己观察温度计的变化情况,得出正确结果。根据温度计显示的结果老师可以再问“你们知道问为什么黑色的最吸热吗?”这样由简入难引导小学生逐渐深入的思考。

2、激发小学生对科学课程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学习动力,只有激发小学生对科学课程的学习兴趣,才能有效的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小学阶段的学生对外界事物的接触较少,对任何事物都感到很新鲜,具有较强的好奇心里和求知欲望[3]。所以,老师充分利用小学生这一特点,合理的设置科学课程的实验内容,激发小学生对科学课程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例如,在教授“大气压力”的科学内容时,老师可以合理设置教学情境。老师在实验之前可以先问:“同学们你们认为我手中的纸张能托住这杯水吗?”可能会有很多学生都会回答不能,这样让小学生带着疑问来与老师做实验;当老师运用大气压力原理,让一张纸将一杯水完全托住时,会让很多学生感到不可思议和神奇,进而对科学课程产生浓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激发小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3、引导小学生对科学实验的自主探究

小学科学课程是非常注重实验的一门课程,所以老师在培养小学生创造性思维时,要正确认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将科学课程教学回归于实践教学中去。在科学课程实验教学过程中,老师不能一味对小学生进行实验过程的演示,而是要注重小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给小学生留有足够自主探究和实验的空间,让每一个小学生都能够参与到实验过程中去,提升小学生的动手能力。例如,老师在教授“水浮力”的科学内容时,老师可以给每个小学生提供一杯水和一块橡皮泥,让他们自己动手做实验,探究出能让橡皮泥浮起来的方法,最后老师在带领大家进行实验的验证。这样小学生在动手做实验的过程中,可以有效激发小学生的想象力,拓展小学生的大脑思维。

总之,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当前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对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老师在小学科学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巧妙设置疑问,引发小学生的思考;创设实验教学情境,激发小学生对科学课程的学习兴趣;尊重小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引导小学生对科学实验的自主探究,培养小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永广. 结合小学生心智特点 激活学生创造性思维――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创造性思维培养研究[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10:102.

小学生科学思维范文第6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习惯;创造性思维;培养

G623.5

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存在一定弊端,严重限制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不适用于小学数学教学未来改革发展的需要。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必须及时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加强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新策略的探索与创新,从而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化转型。小学数学传统教学模式不重视对学生数学学习习惯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造成了小学生学习兴趣低下,学习效率不高,学习方法不科学,学习主动性不强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现。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必须加强对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提高小学生的综合数学能力,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1]。

一、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

(一)重视习惯养成

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会使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小学数学教师要重视对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数学学科具有抽象性、复杂性、难渡性的特点,很多小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跟不上教师的授课进程,从而对数学学习产生畏难情绪。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通过有效的课前预习,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了解程度,从而,使学生能够尽快进入课堂教学状态,提高注意力保持水平,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教师科学引导

小学教育处于基础教育的开始阶段,小学生的学习习惯还没有形成,教师必须采取有效的策略引导学生展开预习。小学数学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相应的预习任务,并在课堂导入环节中给学生展示预习成果的机会,一方面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另一方面激发小学生的参与热情。小学数学教师在为学生布置预习任务时需要注意的是,任务的设置要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不要偏难偏深,以免打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数学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动手操作的探索型预习任务,或者引导小学生运用互联网搜集学习素材,从而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了解,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保持感性化的认知,为小学生课上学习打下良好基础[2]。

二、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一)创设问题情境

小学生的阶段性发展特征决定了小学教育阶段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期,因为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处在形成发展的开始阶段,小学生的创造性潜能是无限的,而小学数学学科本身具有塑造学生思维形态的教学作用。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必须采取科学有效的策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首先,小学数学教师应该运用多元教学策略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小学数学教师可以运用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策略,为小学生创设交互式教学情境,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为不同的小组布置相应的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对学习任务展开自主探索,从多个角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小学生用批判性思维保持对学习内容的质疑精神,从而使小学生形成个性化的认知模式,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小学数学教师还可以运用启发式教学策略,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

(二)开展头脑风暴

小学数学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要求,设计一套具有逻辑性与层次性的探究型教学体系,使学生能够根据教师的引导开展“头脑风暴”活动,培养小学生思维的快速性、灵活性、多元性,从而提高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其次,小学数学教师要注意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往往也是激发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最佳方法。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使数学教学回归生活实际,将趣味性与知识性有机融合,通过实践操作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3]。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是决定小学生数学学习水平的关键和基础,小学数学教师要重视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辅助小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从而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另外,创造性思维能够提高小学生的综合数学素养,小学数学教师应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小学生的创造性潜力。辅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和学习习惯,将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受益一生[4]。

参考文献:

[1]甄香玲.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J].新课程学习・上旬,2014(11):140-140.

[2]李玲.小学数学课堂应该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进行培养[J].动动画世界・教育技术研究,2012(6):26.

[3]杜立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探究[J].青年科学(教师版),2012(11):58-59.

小学生科学思维范文第7篇

关键词:培养科学素养 兴趣质疑 探究创新

在科技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时代,提高全民科学素养是新时代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注重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提高全民科学素养的主要途径,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小学科学课和校外科技小组是小学生学习科学基础知识的主阵地,是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重要学科,对于小学生学习科学基础知识,提高小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培养小学生的科技创新精神,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养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知识的源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的直接动力源泉。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讲:“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就要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积极性,满足小学生与生俱来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兴趣将成为小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主动力,同时也是学习科学知识的良师益友。

二、提倡学生大胆质疑,营造积极学习课堂氛围

我们教师要积极创设师生平等、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还要去理解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尊重学生对知识不同的理解和想法,形成开放自由的学习环境,消除学生不必要的紧张心理。结合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不断发现问题,深入思考问题,大胆提出心中的疑问,不仅要质疑自己所认识的知识,还要敢于质问学习伙伴和教师,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教师要善于灵活运用各种教学艺术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课前准备好教具和教学实验仪器,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各种情境,营造愉快、和谐、幽默的学习氛围,吸引学生进入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让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三、开展丰富的科技实践活动,引领学生主动探究

新课程标准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最终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根据学生的年龄开展不同层次的科技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方法,也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最有效途径。我们还要注重课下培养小学生的科技实践小知识,要教育他们多观察、多思考,多问家长、教师、同学;告诉小学生知识是日积月累的,就像高楼大厦一样先把基础打好,才可以建设我们见到的高楼大厦。

四、注重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培养创新意识,形成创新思维是提高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核心内容,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新课标提出:教学过程也是学生的认识过程,只有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要创造条件,利益一切有利机会,为学生构建一个参与学习的平台,力求把每一节课都变成学生探索知识、培养创新意识的舞台。

首先,我们要培养学生积极思维,发挥丰富的想象力。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想象空间,使他们从小就养成善于想象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想象是以表象为基础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事物的表象,通过表象展开丰富、合理、深刻的想象;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展开合理的想象。学生的想象要从实际出发,按照自然发展的规律进行。为此,教师要在传授有关自然知识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想象。

其次,创新思维的灵魂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能力,主要是要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从多角度观察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的习惯,引导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中训练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教学过程中学生若能提出标新立异的见解,这是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能力的表现,是创新思维的萌芽,教师应及时给予于表扬,鼓励他们独具匠心地思考问题,大胆地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尽管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处于较低的层次,但它却蕴育着未来的重大发现、发明和创造,教师不失时机的激励,能使学生思维从求异、发散向创新推进,还能树立学生坚持自己观点的信心,培养敢于向权威质疑的精神。

总之,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和校外科技小组活动中,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的途径和方法是灵活多样的。同时,我们应该看到,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并非一蹴而就的,只有在教学活动中持之以恒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以他们的自身知识和经验去获取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逐步培养他们去学科学、用科学,那么就一定可以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孙涛.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J].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0(11): 34.

[2] 李顶凯.关于小学科学教学的几点认识[J].考试周刊,2012(2) : 14-15.

[3] 俞昌喜.采用多种策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J].小学教学参考,2013(6): 22-23.

小学生科学思维范文第8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逻辑思维能力;培养

逻辑思维能力,就是指通过观察、比较、概括、判断、分析事物,运用合理、科学的逻辑方法,能够将自身的思维过程准确、条理地表达出来的一种能力。在学生学习过程和生活中,逻辑思维能力是一种不可缺少的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有效、科学、合理地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断进行培养。

一、提高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偏小,没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非常大的创造性空间、发展空间,因此,老师可以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将抽象的知识变得更为直观,这样有助于激发小学生的思考能力、综合思维能力。比如,我们在学习有关长方形与正方形部分的知识时,教师可以让小学生自己先动手折纸,并通过观察,找出长方形与正方形图形的特点。小学生在动手实践操作的过程中,既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又能够发散自己的思维,在不断的观察与总结中,能够逐渐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对问题的引出给予高度重视

问题的引出是引发人类思维的主要源头。实际上,数学的学习过程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思维活动。数学老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并鼓励学生,发现相关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分析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因而,数学教学课堂有助于小学生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不断培养。作为数学老师,必须要高度重视数学问题的引出。一般而言,数学问题的提出能够有助于开展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小学数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高度重视问题的引出,才能使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变得越来越强。小学生只有学会独自提出、分析、解决数学问题,才能真正掌握数学知识点,才能使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不断得到训练。

三、采用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方法,科学设计数学教学课程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老师,应采用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方法,不应一直运用过于落后、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对小学生不断进行有效引导,使小学生学会运用已学过的数学知识来研究遇到的新的数学问题,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有效锻炼。在上数学课之前,数学老师应对数学课程进行科学设计,为小学生创造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现在的教学课堂中,要求教师做到“以生为本”,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作为引导者,要积极鼓励并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学习。并且,教师要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使他们对数学学习充满求知欲与好奇心,从而在有良好的学习动机的带领下,能够进行数学课堂的有效学习,并逐渐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此外,为了增强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教师还可以采用游戏教学的方式,寓教于乐,让小学生能够在“玩中学,学中玩”,既有效地激发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还使他们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并有助于小学生培养自己的学习自主性,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并能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找出问题的答案,逐渐形成自己的逻辑思维。

四、设计适当的数学练习题

通过为小学生设计一些比较合适的数学练习题,有助于小学生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不断巩固,不断提高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在解题过程中,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一直贯穿在内的,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不断解题、练习,能够对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断培养。老师在为学生布置数学练习题时,其设计的数学练习题必须能够使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不断的发展,尽管数学教材中有一些数学题,但是这些数学题太少,因而,小学数学老师应结合实际教学情况、教材内容以及每个小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小学生设计一些比较合适的、有针对性的数学练习题,使每个小学生都能够经过一番思考,有效解决老师设计出的数学习题,这样不仅有助于不断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不断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不断提高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还能使小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与思考中,逐渐养成善于思考、善于探索的好习惯,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老师应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给予高度重视。当然,我们还可以采取很多其他有效的方法、途径来不断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整个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自始至终将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融入其中,通过实际的数学教学实践,不断进行总结,这样才有助于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雷宝霞.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J].文学教育,2015(12).

小学生科学思维范文第9篇

关键词:小学科学;科学素养;策略;实践活动

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小学科学课的教育地位明显提高,其在小学生想象力、创新力与创造力的提高中作用也越来越明显。达到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还需要实施全新的教学活动,完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

一、利用多样化的培养方法

单一的教学方法会限制小学生的思维,利用丰富的活动形式对小学生的科学素养进行培养,才能促进小学生成为科学课堂中的主体。让小学生积极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并积极去发现与提出问题,才能使其养成探究科学知识的习惯。比如,在讲解《制作潜望镜》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在课前做一个潜望镜,在课堂中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所有人的想法,制作一个综合型的潜望镜,促进小学生开放思维,提高科学素养。

二、组织科学的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是科学学习的有效方法。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小学科学教学内容,给小学生设计他们喜爱的实践活动,促进小学生开放思维。比如,在讲解《影子的观察》时,教师可以将小学生带到课外,站在阳光下,让他们观察自己的影子。并引导小学生在晚上回家的路上,在路灯下观察自己的影子,发现不同。这样的实践活动能够将科学学习与小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促进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更加细致地观察身边的事物。

三、营造良好的科学氛围

科学氛围的营造,对于小学生科学学习积极性有很大的影响。小学管理者要重视物质环境的打造,采购足够的科学实验器材,并建设一个专门的科学学习场所,用良好的物质环境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在精神环境上,要重视小学科学课程,不能将科学当成一门副科对待,这会助长小学生消极学习情绪。将科学课程纳入到学习评价体系中,促进小学生在思想上重视科学学习,建立基本科学意识。

综上所述,将培养科学素养作为目标,以科学知识的传递为手段,组织小学生参与到科学学习活动中,才能提高科学教学的质量。重视小学科学教学的创新,让科学教学满足新课程标准发展的要求,才能让其得到社会认可。

参考文献:

[1]周斌.我创造我快乐争当科学志愿者:上海市宝山实验小学快乐活动日科学实践活动[J].少先队活动,2012(04).

小学生科学思维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科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4-065-01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各种科技知识在生活中显得越来越重要,科学素养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育对人的培养。可见,小学教育无疑承载着提升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历史使命。由于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性、综合性的学科,在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怎样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呢?

首先,合理利用口语交际课,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在口语交际课上,我发现学生在发言或组内交流时,经常会出现发言被打断或不听别人发言等情况。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未养成倾听的好习惯。因此,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是非常必要的。倾听在语言交往中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它不仅仅是一种礼貌、尊重他人的表现,更重要的是倾听是正确回答他人问题的前提,可以减少所答非所问情况的发生。在口语交际课上,我经常会让学生重述我的提问,或者复述其他同学的发言。还有学生在交流讨论中阐述自己的观点,有时会因为思考问题角度的不同而引发争论,在激烈的争论中,学生的思想互相碰撞,学生的语言和思维都会活跃起来。记得在一次口语课上,学生们就“开卷有益”、“开卷未必有益”两种对立观点进行讨论,全班展开了一次辩论。班上学生自由分成两大组,在辩论过程中,每个组的学生都尽心尽力,极力说明自己组观点的正确性。为了驳倒对方,两个组的学生分别聚集在一起,组内团结一心,精诚合作,集思广益。在辩论中突显团队合作精神,学生的机智、果敢发挥得淋漓尽致。口语交际课有助于小学生合作意识的形成;有助于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有助于小学生科学素养的综合提升。

其次,充分利用阅读教学课,提升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新课改要求阅读教学不仅要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也要注重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为了提升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我们应从这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激发小学生科学探究兴趣。随着电脑的普及,课件、视频、音乐等多媒体教学资源进入课堂,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多媒体的广泛应用丰富了课堂教学形式,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实效性。一些视频、课件的播放不仅仅是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在不经意间触发了学生的灵感,激发了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其次,加强课内、外阅读,丰富小学生的科学知。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含有大量的科普类课文,像《植物妈妈有办法》、《太空生活趣事多》、《蝙蝠和雷达》、《月球之谜》等等,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包括天文知识、生物知识、宇宙知识、动物知识……内容十分丰富,犹如一套百科全书。学生在读懂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的同时也获得了这些科学知识。最后,注重小学生科学方法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不光培养小学生的科学兴趣、鼓励小学生尽可能多地积累必要的科学常识,还要重视一下学生科学方法的灵活掌握与运用。通过练习逐步使学生掌握分析、综合、比较、归纳、分类等科学方法,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再次,有效利用写作教学课,培养小学生的求真精神

在小学写作教学中,我主要通过训练学生写作思维、培养小学生写作“求真”精神来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养。首先,培养小学生的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是指从习惯思路的反方向去寻找分析解答问题的思维方法,这种思维往往打破常规思维、拓展思路、另辟蹊径。在小学写作教学中,我比较注重学生逆向思维的训练,让学生打破常规, 挣脱固有思维的框框,寻求多方面的新思路、新办法。这样教学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会大幅度提升。在写作教学中,我也非常重视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其次,培养小学生的“求真”精神。写作需要真情,即“求真”精神。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要培养学生写作的求真精神。写真实的世界,写真实的自我。为了培养学生写作的求真精神,我通过开展班级活动,鼓励学生多多参加校园文化活动,要求学生每天坚持写日记,记录感动自己的点滴瞬间,用心灵去感悟人性的真、善、美;鼓励学生多多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等等,以此来帮助学生认识这个世界,丰富学生的体验,培养学生的真性情,培养学生写作的求真精神。使得学生的作文更具有知性,更具有个性化,更富有感染力。

最后,利用好身边学科资源,注重学科课程整合

在新课改的今天,多学科交融的教学逐步推行,学科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课程之间相互渗透,学生的多种能力相互融合越来越明显。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不能仅局限在语文学科的教学领域进行,还应将眼光放得长远些,视野更广阔一些, 利用好身边各种学科资源,加大语文与其它科学、信息等学科的交融学习,共同承担起培育下一代合格人才的重任。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些科普类的课文,如《太阳》、《月球之谜》、《蝙蝠和雷达》、《大自然的启示》……这些科普类课文中有的文章蕴含的道理与科学学科教学目标一致。在讲这一类型的课文时,语文教师完全可以与科学教师协商合作,利用好科学课程资源,带领学生参观科学仪器室,观看模型、标本等科学教具,丰富学生感性认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等等。

总之,随着人类社会进步和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科学素养也在不断提高,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跟紧时代步伐,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摒弃旧的观念,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用知识武装头脑,用科学理念指导教学,用激情点燃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不辱教育的使命,不负教育的重托,更好地传承人类文明,为教育事业做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胡中锋.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2] 李洪玺.董大芳教育教学实践[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第1版.

上一篇:小学生音乐教学范文 下一篇:小学生数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