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教育辅导范文

时间:2023-11-03 11:47:06

小学生教育辅导

小学生教育辅导范文第1篇

关键词:考试焦虑;焦虑原因;心理辅导

一、考试焦虑的界定

考试焦虑是中小学生常见的一种心理问题,它指的是由于面临考试而产生的一种特征的心理反应,它是在应试情境刺激下,受个人的认知、评价、个性、特点等影响而产生的以对考试成败的担忧和情绪紧张为主要特征的心理反应状态。有些学生一到考试就出现心慌意乱、情绪紧张、记忆卡壳等现象,考不出应有的水平,尤其是一些重大考试更是如此。这种现象就是考试焦虑,指的是由考试而引起的过分紧张不安、恐惧、担忧、厌恶等情绪性心理状态。

二、针对中小学生考试焦虑的心理教育辅导

分析引起中小学生考试焦虑的诸多因素,我们可以得出中小学生的考试焦虑是由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针对考试焦虑具体原因,可采用下列心理辅导方法克服考试焦虑。

(一)考试焦虑心理的认知娇正

对于考试焦虑,认知矫正是一种重要的辅助途径。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影响学生对考试的知觉和评价,使学生对考试获得一种现实合理的态度,进而对“即将面对考试”这一情景产生一种控制感。教师要指导他们进行认知矫正,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长处,肯定自己的优点,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从而对考试情景产生一种控制感、减轻考试焦虑。

第一,考试动机的调整。中学生对自我的认识经常是模糊而摇摆的,他们的目标不仅仅源自内心的期望,还受家长、老师、社会等外在因素的制约。心理辅导的任务就是要帮助高焦虑的考生客观、全面地了解自身能力与发展空间,理性听取来自他人的意见,清晰而确定地找到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和“跳一跳才能摘到的果子”;第二,考试观念的认知矫正。考生对考试独特的认知是多次考试经验积累的结果,消极经验会使考生形成对考试相关事物的片面认知,如“考试前不把所有的知识点看完,我肯定考砸”,当这种错误不为其意识所察觉,往往就成为焦虑的根源。认知矫正能帮学意识到自己的偏执,与非理性信念辩论并重构理性信念,从而缓解焦虑。通过一系列自我质问与反思,考生能将引发焦虑的部分因素清除,从而降低焦虑程度;第三,自我教导训练与暗示。自我暗示是通过自己的认识、言语、思维等心理活动。在平时要注意培养学生自信、乐观的性格。心中感到焦虑时,要会释放,找自己的朋友、亲人倾诉,或者大哭一场也未尝不可。要会转移,听音乐、参加些劳动、去大自然散步等等,将注意力转向其他事物以遣散心中的不快。久而久之就能逐渐形成自信、乐观的性格。

(二)考试焦虑的行为矫正

中小学生考试焦虑心理的行为矫正包括学生自我放松练习和系统脱敏、帮助学生切实搞好应考复习和考前辅导等几个方面。南非心理学家沃尔浦早期研究发现人在肌肉放松条件下的情绪状态与焦虑状态是互相对抗的,二者不能相容。一种状态的出现必然抑制另一种状态,这一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作“交互原理”。依据这一原理就可以通过诱发肌肉放松达到对紧张焦虑反应的抑制。放松练习和系统脱敏都是以这一原理为治疗依据。放松训练对克服考试焦虑有一定的疗效,因此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放松。放松训练是一套使人身体肌肉放松的练习。最正规、最易掌握的一种方法是“紧张――松弛渐进放松法”。这种方法是通过局部一组一组的肌肉群的放松,循序渐进地扩及全身。这是一种既科学又适合个体掌握学习的方法,它不会产生任何副作用,即使个别要领、动作不很准确也不影响放松的效果。它的放松顺序是:手臂――头――躯干――腿。当考试焦虑严重地影响着考生目前的准备状态,这种专门的放松训练非常有效。

其二,自我系统脱敏。系统脱敏综合了好几种独立的方法,如放松、身体意识、思考与想象等。利用这种方法主要是诱导求治者缓慢地暴露出导致神经症焦虑的情景,并通过心理放松的状态来对抗这种焦虑情绪,从而达到消除神经症焦虑的目的。采用系统脱敏法对考试焦虑者进行行为矫正应包括三个步骤:建立考试焦虑等级层次,进行放松训和要求考试焦虑者在放松的情况下按某一焦虑的等级层次进行脱敏治疗。首先,要帮助学生搞好考前复习,加强学生的考前指导。许多中小学生产生考试焦虑的原因之一就是考前复习不充分,知识准备不足。对应试科目的学习没有一定的把握,惟恐不会以致产生考试焦虑心理。因此,教师要教导他们平时要刻苦学习,脚踏实地,循序渐进。按各科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要求进行全面系统的复习,不要凭侥幸心理靠压题取胜;其次,要帮助学生制订合理的考前学习计划,注意劳逸结合;再次,要加强对学生的考前指导,帮助他们提高应试技能,做好心理上、知识上、物品上的准备,对防治考试焦虑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对于克服考试焦虑,使学生发挥应有的水平,取得考试的成功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三)加强考前集体和个别心理辅导

中小学应积极创造条件,聘请有关心理专家为学生进行集体心理辅导或做讲座,以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另外,学校应开展一些心理训练活动,让学生掌握解除焦虑的方法,降低或消除焦虑。最后,学校要给学生“松绑”,把学生从题海之中解放出来,推广“愉快教育”,寓教于乐,这是预防和减轻学生考试焦虑的根本途径。另外,通过个别辅导,可以帮助考生正确对待考试,正视自我,培养积极的心态,正确面对生活中的一切,更重要的是以良好的心态迎接考试,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

参考文献:

[1] 潘根春.初中生考试焦虑心理的调查与思考.杭州教育学院学报,2001,(1):78-82.

[2] 秦安兰.中学生考试焦虑内在成因及应对策略[J].中国学校卫生,2004,(4):105-107.

[3] 王少华.关于初中生考试焦虑情况的调查研究[J].教书育人,2001,(19).

[4] 汪小琴.中学生考试焦虑心理成因分析及其辅导策略[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1,(22):55-58.

[5] 杨小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国防教育出版社,2012.

[6] 张大钧,郭成.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小学生教育辅导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教育戏剧;团体辅导;小学生;创造力;创造性倾向

The Influence of Drama in Education Group Counseling on th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Creativity

Yuan Rongman

(Beijing Jingyuan School,Beijing,100040)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drama in education group counseling on th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creative tendencies. Methods: A total of 20 students from the preliminary school were chosen , ten students a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en students as the control group. The effect of grouping counseling was observed by using Williams Creativity Scale questionare after the experiments.Result: After group counseling, the experiment group's scores on creative tendencies showed significantly improvement compared to the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 Drama in education group counseling is able to improve th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creative tendencies and creativity significantly.

[Key Words] drama in education; group counseling;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 creative tendencies; creativity

一、创造力与创造性倾向

21世纪素质教育的核心课题就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而培养创新人才是一项系统工程,创新工程能否见成效,落实在基础教育的方方面面。近年来,有关创造力培养的研究越来越丰富,通过对文献的梳理,笔者发现创造力培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创造性思维领域,然而创造性倾向是创造力的前提和基础。林崇德教授曾指出,培养创造性人才,不仅需要对其创造性思维进行培养,更需要重视创造性人格的养成,这说明了创造性人格与创造性思维的密切关系[1]。我国学者申继亮(2005)认为:创造性倾向是个体对创造性活动所具有的积极的心理倾向对个体的心理过程起着调节的作用,为个体创造力的发挥提供着心理状态和背景,通过引发、促进、调节和监控对创造力发挥作用,具有良好的创造性心理特征即创造性倾向是创造力发展和发挥不可缺少的心理保障。[2]一般创造性倾向属于创造性人格范畴,是进行创造活动时所具有的积极品质。因此培养创造力需要重点培养创造性倾向。在学生创造力发展方面,美国心理学家托兰斯在他的研究中发现,儿童期创造性发展一般进程为,一、二年级直线上升,三、四年级出现低谷,五、六年级回升。呈现呈波浪式前进的状态,四年级(约 9 岁)时会出现创造性思维下降的现象。因为在四年级,随着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儿童变得十分注意使自己和同伴保持某种一致性,并放弃自己许多有创造性的活动。而本研究旨在研究教育戏剧方式的团体辅导能否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二、教育戏剧

教育戏剧兴起于现代戏剧气息浓厚的欧美国家,近年来在国内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台湾张晓华将其定义为,教育戏剧是运用戏剧与剧场之技巧,从事于学校课堂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以人性自然法则,自发性地与群体及外在接触。在指导者有计划与架构之引导下,以创作性戏剧、即兴演出、角色扮演、模仿、游戏等方式进行,让参与者在互动关系中,能充分发挥想象,表达思想。[3] 教育戏剧不同于戏剧即在观众面前有固定脚本的表演,它是以一种随机的全员参与的一种即兴的、充满创造力的内容。(Heathcote & Bolton,1995)。[4]Cottrell认为,教育戏剧是儿童将自己融入到经验学习的一种艺术形式,它要求儿童运用想象力,增加创意表达,通过动作、 手势、 临时创作、 角色扮演等活动探索多面的人类经验。[5]教育戏剧按其参与者和面向对象的不同,有不同的实践形式,如儿童教育戏剧、校园教育戏剧或民众教育戏剧。 教育戏剧进行的方法主要有:即兴表演、 想象活动、 默剧活动、 戏剧性游戏、 定格画面、 集体绘画、 声音模仿、扮演呈现、老师入戏等。教育戏剧致力于全人教育,许多研究证明教育戏剧活动对于幼儿的语言、社会、健康、美育、智能及体能方面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它让参与者在彼此互动关系中,充分地发挥想象,表达思想,在实做中学习,以期使学习者获得美感经验,增进智能与生活经验,从而促进参与者人格成长与有效学习(张晓华,2004)。[6]在创造力方面,Gray(1986)和Karioth(1970)的研究均发现戏剧对于幼儿的创造力有正面影响。教育戏剧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在国外比较流行,在国内台湾,将教育戏剧应用于品格教育、环境教育、综合活动等等,而在国内关于教育戏剧或者创造性戏剧的研究较少,仅有几篇是关于教育戏剧运用到幼儿园艺术课堂或者说幼儿园以及小学教育的研究,以及一篇关于教育戏剧工作坊对大学生心理问题进行团体辅导的文章,虽然研究较少,但是教育戏剧作为一种有效的心理辅导方法越来越得到大家的重视。

三、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对四、五年级学生进行招募,最终经过筛选选择20名学生参加教育戏剧创造力培养社团,年龄为10-11岁,男生10名,女生10名。随机分配对照组和实验组。

(二)方法

1.工具

《威廉斯创造性倾向问卷》是通过测验个人的一些性格特点包括冒险性、好奇性、想象力和挑战性,来测量个人的创造性倾向。它可以用来发现那些有创造性的个体。[7]共 50 题,包括四个方面:冒险性、好奇心、想象力、挑战性。项目以三点量表的形式出现,其等级分别为“完全符合”“部分符合”“完全不符”量表各项分数 α 系数介于 0.401~0.708,总分 α 系数介于 0.765~0.810 之间。具有较好的效度。

2.实验方法

采用前-后测准实验设计,在团体辅导前、后对学生的创造力倾向进行,实验组参与团体辅导,对照组未进行任何干预。辅导方案供8个单元,每个单元1小时,每周接受一次辅导,共持续8周。

3.团体辅导方案设计

在将教育戏剧应用于小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时,可以根据学生关注的问题设定一定的主题,围绕这个主题进行发挥,学生全部参与其中,并将其呈现出来,在参与中感受每个主题,每个团体辅导需要 1-2名的引导者, 参与者的人数控制在10至15人,每次辅导的时间为1小时,该方案主要旨在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倾向,使学生变得更加自尊自信。此次方案参考台湾《表演艺术120节戏剧活动课》并且借鉴团体辅导的一些经验方法,活动内容层层递进,不断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详细方案如下,见表1,

三、结果

(一)实验组和对照组辅导前、后创造力倾向比较

由表2结果显示,在实施了教育戏剧团体辅导活动后,实验组在创造性倾向总分以及4个分量表得分前测与后测存在显著性差异。同时,经过干预后,学生的创造性倾向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二)实验组成员参与团体辅导活动的反馈

反馈信息显示,团体成员中80%人反映在团体中感觉很舒服和温暖,并且感觉到了很强烈的安全感,说明团队关系开始建立的比较成功,实验组的投入性也比较高,90%成员“觉得自己非常喜欢团体活动”。团体的有效性评价为:70%成员认为自己的思维更加开放,并且变得更加自信。从主观反馈评价来看,说明此次教育戏剧团体辅导活动对于影响小学生的创造性倾向还是非常有效的。

四、讨论与反思

本次研究,以教育戏剧作为主要的辅导方式对小学生进行了干预,结果显示,实验组在干预后创造性倾向的总分以及各个维度的总分显著提高。这说明教育戏剧这种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倾向,进而提高学生的创造力,这与以往的研究类似,以往的研究也发现教育戏剧与学生的创造力呈正相关。儿童的创造力发展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变化的,在思维能力发展上,小学生存在着一个转折期,这个转折期也就是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年龄”,学者一般认为是在四年级(9-10)岁出现。[8]根据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的观点,如果教育得当,这个关键年龄可以提前到小学三年级(8-9)岁。教育戏剧能否对小学生创造力的关键年龄起到积极的作用,也得到了验证。

另外教育戏剧这种方式由于其多变灵活的方式受到了学生的广泛喜爱和欢迎,团体心理辅导是近年来一种普遍且受欢迎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许多研究都表明团体辅导这种形式优于其他形式的心理辅导。本次采用戏剧教育的方式,在每个阶段任务分明,活动由“公园百态”、2.“声音跑跳碰”、“肢体百宝箱”、“创意诗歌大改编”、“心情变脸”、“那些你不知道的白雪公主”等内容组成,形式丰富多样,内容层层递进,充分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采用此种方式对于小学生创造力的提高不仅仅从数据中可以看出,也通过学生本人以及家长和老师的反馈中可以得到,实验组在参与完教育戏剧团体辅导之后,在团体中收获了友情,学习了付出,感受到了快乐,同时开拓了自己的思维,并且在个人成长方面得到了发展,更深刻的认识自己,学会了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并且变得更加的自主自信,所以教育戏剧这种方式的心理辅导优势不仅仅体现在其针对性,更体现在其辐射作用,所以教育戏剧本身就蕴含着巨大的潜力需要我们进一步挖掘。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p1-13.

[2]申继亮、王鑫、师保国.青少年创造性倾向的结构与发展特征研究.心理发展教育, 2005,04:28-32.

[3]张晓华.创作性戏剧教学原理与实作[M].台北:成长文教基金会,2003:19-20.

[4]Heathcote,D.,&Bolton,G.(1995).Drama for learning:Dorothy Heathcote’s Mantle of the Exoert approach to education.Portsmouth,NH:Heinemann.

[5]Cottrell, J. Creative Erama in the Classroom Grades 4-6[M]. Lincolnwood, IL: National Textbook Company. 1987.

[6]张晓华.教育戏剧理论与发展[M].台北:心理出版社.2004.

[7]陈龙安,创造思考的自我训练.资优教育季刊 1986,20:p31-36.

小学生教育辅导范文第3篇

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针对目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来说,一些心理健康的辅导人员思想观念依然陈旧,教育方法十分滞后,教育内容也严重脱离学生实际情况,根本没有深入地了解学情和整合教材,其教育的有效性有待考量。

1.教育内容空洞,缺乏实用性

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辅导人员一般都是开展满堂灌和内容复制式的教育,很少有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的,加之辅导人员引导不够,教育手法滞后,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在日常教育中,心理健康辅导人员只是一味地口述学生应该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而没有实际性的教育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挂扣不上,出现抽象化和理论化的教育模式。很明显,这些教育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严重脱钩,辅导人员把小学生简单地看做接受理论的容器,而忽视学生个性的培养。有的心理辅导部门,辅导人员专业能力不强,不能站在学生的角度和视野去考虑问题,而且引导学生心理教育的内容显得失真、空洞,根本起不到什么作用,也提不起学生的兴趣。

2.教育方式单一,缺乏灵活性

针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一般的辅导人员都是采取灌输式、讲授式的教育方式,以期让学生知道自己的错误,警示他们不该怎样做、应该怎样做,基本上是自上而下的格式化教育模式。在教育的过程中,辅导人员由于对学生的实情不甚了解,往往都是采取放羊式的教育,带有很强的随意性,其目的就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工作任务,把大量的心理辅导内容直接复制或嫁接给学生。其实,这种教育形式,往往会让学生产生抵触感,久而久之,他们对心理辅导教育也会失去信心,应付和敷衍心理就应运而生了。

3.心理辅导随意性强,缺乏约束性

心理辅导部门对小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本意是好的,可以让小学生了解一些心理常识,然后可以依据学习的内容调控自己的情绪,从而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但是在具体的操作中却不尽如人意。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辅导人员几乎没有完整的教育计划和详尽的教学设计,再加上教师不重视教育过程中的学生管理,辅导过程虽然显得轻松,但也极为松散,自由度过大,对学生根本没有什么约束性和督促性,很难实现有效性的教育。

二、优化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丰富教育内容,突出实用性

针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来说,不论什么方式和形式的教育都要立足学生的实际情况,一切教育内容都要与小学生的发展相联系,贴近他们的生活,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辅导人员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和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教育,不可空话、套话的讲个没完。小学生需要的是具有实用性的知识,学习的应该是具有实效价值的基本心理健康知识,并且通过理论的学习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从而学以致用,活学活用,帮助他们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心理困惑和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按照素质教育的新理念,在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辅导人员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定要让他们多说、敢说,辅导人员做好相关的倾听和解析工作就可以了。总之,心理健康辅导人员的一切工作都应该以实现学生的心理健康为目标。

2.提高辅导人员素质,实现有效教育

面对教育大环境和学情的变化,作为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人员,需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心理专业辅导技能。这样,在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工作人员才能有的放矢,实现有效教育。另外,在教育的方法和形式上,还要与时俱进,敢于探索新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模式,开展多元化的教育,实现教育过程的知识性、趣味性和灵活性的有机统一,以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同时,为了实现因材施教,避免一刀切、一风吹的现象,心理辅导人员还要开展调查研究,结合区域特征和学生实际情况,开展针对性教学,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学生具体引导。

3.强化教育管理,提高教育效能

事实证明,在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育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在教育的过程中对学生和辅导人员的管理不到位,心理健康教育过程出现了很大的随意性和敷衍性。为此,为了开展有效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必须对辅导人员的工作给予规范和约束,实现他们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并定期给予考察和考核。当然,考察一定要做到全方位,包括德、能、勤、绩、廉等方面;至于考核工作,需要严格制定考核的内容、标准、程序和处理意见等,从制度上保障教育过程的有效性。

总之,小学生心理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教育过程,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不能遵循老路,要针对现时期的学生心理变化,及时改变教学策略,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

小学生教育辅导范文第4篇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的是:教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的有关理论,根据小学教育的特点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通过课堂教育教学、游戏、活动、辅导等各种教育途径,帮助小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认知,唤起小学生自我认识、自我保健的初步意识,并对已经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提供一些简易有效的心理服务,以促进小学生身心正常发展,提高全体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活动。其内涵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体学生发展的教育活动。心理学专家提出:心理辅导的对象是全体学生,应是发展个性的辅导;心理辅导的方向和根本目的是帮助一个人去发展所有的潜力,有快乐的人生。因此,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对个别学生的心理冶疗;也不等同于心理咨询,而是面向每个学生,并促进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活动。

2、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依靠学校普通教师来组织和实施的,必须最大程度地动员广大教师参与。众所周知,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正处于人生发展中的重要时期。一方面,他们的认识、情感和意志等心理上的种种矛盾、困惑和斗争,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他们的年龄尚小,生理和心理的发育尚不健全和成熟,需要得到成年人(特别是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心理学家指出:学校教育应致力于为儿童创造有利于心理发展的环境,促使他们更好地健康地成长。笔者认为,首先广大教师要有较高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认识;其次是创造条件组织教师学习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等有关理论;其三是学习、掌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操作技术和方法;其四是敢于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不断总结,边学边干,形成一支由骨干教师和普通教师相结合的心育氛围浓厚的师资队伍。

3、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体现小学教育的特点。基础性和普及性是小学教育的两个基本特点。因此,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定位应是为儿童的健康发展选择适合儿童教育方法。使小学生在认知、情感等领域里得到帮助和培养,让儿童从小学会认识自己、接纳他人,保持愉快、乐观的情绪和积极向上的精神;以科学、主动、积极的态度去学习,使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到良好的发展;让儿童从小学养成文明礼貌的言谈举止,成为会理解和尊重他人、诚实和积极进取的小学生。因此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必须花精力去关注每一个学生。对一小部分有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的小学生,应及时地进行疏导使小学生心理向着健康的方面发展。

二、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分析

由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竞争,生活日新月异地发生变化,小学生周围的一切也急剧地变化,宁静的小学校园也越来越热闹,现在小学生实际上要比他们的父辈承担多得多的心理压力。依据我们的观察,认为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1、物质丰裕导致刺激或变化。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小学生比较容易满足,考试取得一个好成绩,只要有一颗糖的奖励也会欣喜若狂,也比较重视家长和老师的表扬。现在小康之家衣食丰裕,还有为数不少的一部分属于先富起来的家庭,家长过于宠爱孩子,物质的要求有求必应,以至于有的小学生对鼓励、表扬无所谓,对什么事都满不在乎。

2、父母推托工作忙,把教养孩子的责任转移给祖父母辈。小学生的家长恰好是年轻力壮干事业的好时光,忙于工作,把孩子交给老人带,忽略了教育孩子的责任。相对而言,贵州的经济还不是很发达,特别是毕节地区,就拿笔者任教的黔西县仁和小学来说,多出现父母外出打工,而子女多由祖辈照顾的情况。祖辈疼爱第三代,往往比较注重生活方面的照顾,缺少心理上、感情上的交流。由于照顾太多,这些小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发展,在自主、自立、耐挫能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明显不足。

3、独生子女缺少玩伴,在班级集体中表现出自私、缺少合作精神。由于居住条件的改善,大多数家庭独门独户,小学生放学后在家里和电视、电脑为伴,没有交往的小伙伴。由于缺少交往活动,在班级集体中往往几个能干的学生无法合作做好一件小事,不懂得互相帮助。

4、家长对孩子希望过高。现代社会高学历的影响使得一些家长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的孩子,期望值越来越高。家长对于分数的敏感甚于孩子,孩子考试得99分回家得不到表扬,家长会问为什么不是100分,就是得100分回家也同样要接受教训,关照不要骄傲呀,不要自满呀,要努力呀,造成了不必要的心理压力。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家庭管教过严,一进家门就做作业,以至于一出家门仿佛小鸟飞向天空,到了学校就任性发泄放纵。

5、小学生能力普遍较强,个别学生自我表现欲过强。父母文化程度提高和社会教育媒体的影响,当代小学生的一般知识水平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比较高,但是个别小学生自我表现欲太强。有的学生觉得自己很聪明,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上课举手发言很积极,只要老师没有请他回答问题,他就会认为老师不喜欢他,故意讲话、吵闹,甚至闹到无法上课,他真正的目的不是要跟老师捣乱,只是希望老师注意他,让老师看到他的能干。

6、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和教师素质存在问题的负面影响。不可否认,小学教育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问题,最突出的是过分强调了对小学生的成才教育,忽略了小学生作为人的成长的教育。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团体辅导。团体辅导采用专题讲座、专题活动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帮助,主要为塑造班级集体良好的氛围和集体的良好行为,激发群体向上的精神。团体辅导通常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班主任要根据本班的实际和团体辅导计划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也是时展对班主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2、心理辅导室。心理辅导室以学生个体或小组为对象,也接受学生的主动咨询。心理辅导室的工作更加专业化,教师应培训上岗。心理辅导室要有专任教师负责和专门的工作计划,固定的开放时间,固定的场所。小学生心理辅导室建设的环境布置除了符合心理辅导的要求,还要增加儿童的特点,让小学生一进门便喜欢它,仿佛进俱乐部活动一样开心。心理辅导室的名称可以童趣化。3、个案教育。小学生个案教育是对上述两种心理辅导的补充和深化。个案的对象应有典型的意义,可以是智优学生、智力临界学生、模范学生、问题较多的学生,学生作为个案对象,可以让本人知道或不知道,主要根据研究的需要而定。个案教育一般要做较长期的跟踪研究,一个学生在校接触许多的教师,因此学生个案教育最好采用合作的方式进行,以负责人为主,几位教师共同观察和研究同一对象。个案教育一定要作好记录,尽量详尽,如观察笔记、谈话记录等。记录一定要真实,还可以写记录者的感受,要妥善保管学生的个案资料,原则上学生在校期间个案研究不公开。

4、测试与矫治。采用问卷调查、测试纸等手段充分了解学生群体现状,而后找出存在的普遍意义的问题。测试量表宜采用心理专家提供的专门设计的量表,一般不提倡自己设计心理调查表。小学生在回答调查表时会有意无意地接受某种暗示,量表的设计一定要符合科学性,否则会诱导歧义。测试的数据资料仅供参考而已,所有的数据都不可全信,因为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是不可能用数据表现的。通过测试调查发现的问题,分别进行团体辅导、心理辅导俱东部活动、个案教育等,进行必要的预防和矫治,促进小学生整体发展。

小学生教育辅导范文第5篇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的是:教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的有关理论,根据小学教育的特点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通过课堂教育教学、游戏、活动、辅导等各种教育途径,帮助小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认知,唤起小学生自我认识、自我保健的初步意识,并对已经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提供一些简易有效的心理服务,以促进小学生身心正常发展,提高全体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活动。其内涵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体学生发展的教育活动。心理学专家提出:心理辅导的对象是全体学生,应是发展个性的辅导;心理辅导的方向和根本目的是帮助一个人去发展所有的潜力,有快乐的人生。因此,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对个别学生的心理冶疗;也不等同于心理咨询,而是面向每个学生,并促进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活动。

2、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依靠学校普通教师来组织和实施的,必须最大程度地动员广大教师参与。众所周知,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正处于人生发展中的重要时期。一方面,他们的认识、情感和意志等心理上的种种矛盾、困惑和斗争,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他们的年龄尚小,生理和心理的发育尚不健全和成熟,需要得到成年人(特别是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心理学家指出:学校教育应致力于为儿童创造有利于心理发展的环境,促使他们更好地健康地成长。笔者认为,首先广大教师要有较高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认识;其次是创造条件组织教师学习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等有关理论;其三是学习、掌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操作技术和方法;其四是敢于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不断总结,边学边干,形成一支由骨干教师和普通教师相结合的心育氛围浓厚的师资队伍。

3、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体现小学教育的特点。基础性和普及性是小学教育的两个基本特点。因此,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定位应是为儿童的健康发展选择适合儿童教育方法。使小学生在认知、情感等领域里得到帮助和培养,让儿童从小学会认识自己、接纳他人,保持愉快、乐观的情绪和积极向上的精神;以科学、主动、积极的态度去学习,使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到良好的发展;让儿童从小学养成文明礼貌的言谈举止,成为会理解和尊重他人、诚实和积极进取的小学生。因此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必须花精力去关注每一个学生。对一小部分有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的小学生,应及时地进行疏导使小学生心理向着健康的方面发展。

二、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分析

由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竞争,生活日新月异地发生变化,小学生周围的一切也急剧地变化,宁静的小学校园也越来越热闹,现在小学生实际上要比他们的父辈承担多得多的心理压力。依据我们的观察,认为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1、物质丰裕导致刺激或变化。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小学生比较容易满足,考试取得一个好成绩,只要有一颗糖的奖励也会欣喜若狂,也比较重视家长和老师的表扬。现在小康之家衣食丰裕,还有为数不少的一部分属于先富起来的家庭,家长过于宠爱孩子,物质的要求有求必应,以至于有的小学生对鼓励、表扬无所谓,对什么事都满不在乎。

2、父母推托工作忙,把教养孩子的责任转移给祖父母辈。小学生的家长恰好是年轻力壮干事业的好时光,忙于工作,把孩子交给老人带,忽略了教育孩子的责任。相对而言,贵州的经济还不是很发达,特别是毕节地区,就拿笔者任教的黔西县仁和小学来说,多出现父母外出打工,而子女多由祖辈照顾的情况。祖辈疼爱第三代,往往比较注重生活方面的照顾,缺少心理上、感情上的交流。由于照顾太多,这些小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发展,在自主、自立、耐挫能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明显不足。

3、独生子女缺少玩伴,在班级集体中表现出自私、缺少合作精神。由于居住条件的改善,大多数家庭独门独户,小学生放学后在家里和电视、电脑为伴,没有交往的小伙伴。由于缺少交往活动,在班级集体中往往几个能干的学生无法合作做好一件小事,不懂得互相帮助。

4、家长对孩子希望过高。现代社会高学历的影响使得一些家长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的孩子,期望值越来越高。家长对于分数的敏感甚于孩子,孩子考试得99分回家得不到表扬,家长会问为什么不是100分,就是得100分回家也同样要接受教训,关照不要骄傲呀,不要自满呀,要努力呀,造成了不必要的心理压力。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家庭管教过严,一进家门就做作业,以至于一出家门仿佛小鸟飞向天空,到了学校就任性发泄放纵。

5、小学生能力普遍较强,个别学生自我表现欲过强。父母文化程度提高和社会教育媒体的影响,当代小学生的一般知识水平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比较高,但是个别小学生自我表现欲太强。有的学生觉得自己很聪明,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上课举手发言很积极,只要老师没有请他回答问题,他就会认为老师不喜欢他,故意讲话、吵闹,甚至闹到无法上课,他真正的目的不是要跟老师捣乱,只是希望老师注意他,让老师看到他的能干。

6、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和教师素质存在问题的负面影响。不可否认,小学教育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问题,最突出的是过分强调了对小学生的成才教育,忽略了小学生作为人的成长的教育。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团体辅导。团体辅导采用专题讲座、专题活动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帮助,主要为塑造班级集体良好的氛围和集体的良好行为,激发群体向上的精神。团体辅导通常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班主任要根据本班的实际和团体辅导计划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也是时展对班主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2、心理辅导室。心理辅导室以学生个体或小组为对象,也接受学生的主动咨询。心理辅导室的工作更加专业化,教师应培训上岗。心理辅导室要有专任教师负责和专门的工作计划,固定的开放时间,固定的场所。小学生心理辅导室建设的环境布置除了符合心理辅导的要求,还要增加儿童的特点,让小学生一进门便喜欢它,仿佛进俱乐部活动一样开心。心理辅导室的名称可以童趣化。3、个案教育。小学生个案教育是对上述两种心理辅导的补充和深化。个案的对象应有典型的意义,可以是智优学生、智力临界学生、模范学生、问题较多的学生,学生作为个案对象,可以让本人知道或不知道,主要根据研究的需要而定。个案教育一般要做较长期的跟踪研究,一个学生在校接触许多的教师,因此学生个案教育最好采用合作的方式进行,以负责人为主,几位教师共同观察和研究同一对象。个案教育一定要作好记录,尽量详尽,如观察笔记、谈话记录等。记录一定要真实,还可以写记录者的感受,要妥善保管学生的个案资料,原则上学生在校期间个案研究不公开。

4、测试与矫治。采用问卷调查、测试纸等手段充分了解学生群体现状,而后找出存在的普遍意义的问题。测试量表宜采用心理专家提供的专门设计的量表,一般不提倡自己设计心理调查表。小学生在回答调查表时会有意无意地接受某种暗示,量表的设计一定要符合科学性,否则会诱导歧义。测试的数据资料仅供参考而已,所有的数据都不可全信,因为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是不可能用数据表现的。通过测试调查发现的问题,分别进行团体辅导、心理辅导俱东部活动、个案教育等,进行必要的预防和矫治,促进小学生整体发展。

小学生教育辅导范文第6篇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前言

在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中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既可以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也可以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养。而在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也会遇到许多问题和阻碍。因此,教师要能够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文化知识,从而能够在培育学生的心理健康过程中,将自身的所拥有的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

一、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对小学生的影响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社会时代的变革,因而在现代社会中存在着许多不良的风气,而小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如果教师没有及时的对小学生进行教育,就会使小学生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从而形成不健康的心理。与此同时,在当下的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家长和教师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大量的功课作业,使得小学生承受巨大的压力,部分心理承受能力弱的同学,很难接受这些复杂繁琐的教学内容,从而导致其自身无法形成健康的心理。

(二)教师没有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

许多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教育是一样的,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时,只对学生进行简单的教育,这使得教师不能够及时的发现小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从而无法制定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案,这样就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对小学生而言,起不到任何的教育作用,小学生也不能通过教师对其的教育,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和其他方面的能力,久而久之,就会使小学生在心理压抑许多事情。

二、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的策略

(一)明确教育的目标,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

在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首先教师要能够明确心理健康的教育目标,这样教师就能教育目标制定合理的教育方案,从而能够对有针对性的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样就可以使小学生拥有丰富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从而不会盲目的信任别人,小学生也不会对父母产生依赖感,能够独立的思考问题。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有效的塑造小学生的健康人格和心理,使小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解决自身的心理障碍。举个简单例子,小学生的自控能力不足,这时教师就要根据这个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情况明确教育目标,制定教学方案,教师要在教学中积极的引导学生和激励学生,让学生能够体会到教师对其的关心和爱护,教师要能够发展学生的内在潜力,从而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能够尽量的拥有较强的自制力。

(二)加强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

在对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的过程中,教师要能加强度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而不是隔三差五的对此辅导,这样不但浪费人力、时间,也会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对小学生起到作用。因此,教师要能够合理的安排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使学生能够受到良好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而教师只有提升自身的素质,才能有效的教育小学生。所以,教师要能及时的学习心理课程,从而提升自身知识文化和自身的教学水平,使学生能够主动的接受教师的教育和辅导。例如:小学生的自尊心较强烈,不能接受别人的批评,因此,教师要能够对小学生加强心理辅导,让学生能够接受教师和他人的批评,使学生能够把别人对自己提出批评,当作一种警醒,从而能够在日后的生活中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这样学生就可以形成良好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三)教师应与小学生积极主动的交流,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教师要想能够有效地培养小学的心理健康,教师就要在教学过程中,主动的与学生交流,激发学生的与教师的对话兴趣,这样教师就能够有效的学生之间树立良好关系,当学生真正把教师当成朋友,学生就会将自身的想法毫无保留的告诉教师,从而使教师能够准确的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并因材施教。例如:小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较弱,教师在与学生交流的时候可以促进学生的将往能力,让学生能够主动与教师交流,教师也可以将其分为小组,对其构建一个话题,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沟通,使学生能够在小组之间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这样教师就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使学生能够主动与他人交谈。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教师要想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就要能够根心理学习教学手段,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从而在教育的过程中,使学生能够主动配合教师教育,与此同时,教师也要及时的与学生之间交流互动,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这样教师就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辅导方案,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拥有健全的心理,而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可以使小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金蕾.小学生心理健康指导的方法[J].教育评论,2013(03):37-78

小学生教育辅导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小学生 学习负担 课业 辅导班

一、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问题一直受到社会和各级教育部门的关注。近年来,教育部门加大减负力度,颁布了一系列减负规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现象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遏制。

沉重的学习负担影响了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学习时间过长导致学生睡眠不足。根据调查,37%的学生9点前睡觉,44%的学生9点至10点睡觉,19%的学生10点之后睡觉。根据访谈记录显示,学校通常在7点40分左右开始晨读或早自习,大部分学生的起床时间普遍为六点到七点。由此可见,有81%的学生睡眠时间达到8个小时的睡眠标准,但仍有19%的学生睡眠不足。

沉重的学习负担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学生忙于写作业、上课外辅导班、应付考试;教师过于追求班级的分数和名次,力求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忽视学生能力和个性的发展。这些现象表明,某些教师和家长忽视教育教学的规律,扭曲基础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剥削学生的童心和兴趣,严重阻碍素质教育的推进。

二、学生学习负担的来源

小学生的学习负担具有复杂性。学习时间、学习强度、学习情绪、学习难度等因素之间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构成了学习负担这一整体。数据显示,仅有2%的学生表示自己没有学习负担,98%的学生表示有学习负担。

我们从七个方面分析了学生学习负担的来源:其中36%的来源于家长对孩子的期望,22%来源于课业负担,13%来源于课外学习负担,12%来源于考试压力,8%来源于自身学习能力与所学知识水平的差距,7%的学习负担来源于教师对学生成绩的高要求。

三、小学生课业学习负担

根据调查,我们发现小学生课业负担的来源主要有三方面:教师留给学生的家庭作业、学生家长留给学生的额外作业和校外辅导班留给学生的作业。下面我们从三方面逐一分析:

(一)课内作业

课内作业指教师留给学生的家庭作业。数据显示:能够在一个小时以内做完作业的小学生仅占45%,能够在1~1.5小时内做完作业的小学生占27%,能够在1.5~2小时内做完作业的小学生占14%,2小时以内还做不完作业的小学生占14%。

(二)课外辅导作业

除了老师留下的家庭作业外,我们将家长留给学生的学习任务与课外辅导班留给学生的学习任务统称为课外辅导作业。调查发现,27%的家长不给孩子留作业,另外73%的家长会给孩子安排额外的学习任务。15%的学生在十五分钟内能够完成作业,28%的学生能够在15~30分钟内完成作业,24%的学生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完成家长留的额外作业。

除此之外,将近三分之二的学生会参加校外辅导班的学习。数据显示:在上课外辅导班的过程中,仅有33%的小学生不用做作业,67%的小学生需要完成作业。其中,能够在15分钟内完成课外作业的小学生占21%,能够在15~30分钟内完成的占30%,能够在30分钟以内完成的占23%,不需要写作业的占26%。

由此可见,大部分小学生每天除了做教师安排的课业外,还要做家长及校外各项辅导班繁重的课业,如此繁重的课业负担压制了学生的童心和天性的发展,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需要家长、学校、社会三方面共同努力,从根本上为小学生减负。

四、小学生参加课外辅导班的情况

在“减负”的今天,为什么小学生还在喊累?辅导班为何如此火热?基于此,我们小组分别从小学生周末任务安排、参加辅导班的门数、选择辅导班的原因及参加辅导班的种类分析小学生课外学习生活是否构成了其学习压力的一部分。

(一)周末任务安排

数据显示,周末有50%的小学生需要完成老师课堂上留下的作业,33%的小学生还需参加课外辅导班,仅有17%的小学生可以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地玩耍。

完成课堂作业是每个学生必须完成的任务,但是上不上辅导班却是可以自主选择的。学生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上辅导班,而周末和课余时间,是否真的被辅导班占据了呢?

(二)参加课外辅导班的门数

数据显示,32%的小学生不参加辅导班,68%的参加辅导班的小学生中,22%的小学生仅参加了一门辅导班,24%的小学生参加了两门辅导班,22%的学生参加了3门及以上的辅导班。小学阶段上辅导班的时间一般为2~3个小时,算上做家庭作业的时间、家长所留作业的时间和课外辅导班作业的时间,那么小学生的周末时间便几乎都是在“学习”中度过的。

(三)参加课外辅导班的原因

数据显示,因为自己需求而上辅导班的小学生占了53%,应家长要求的占了34%,应老师要求的占了6%,看别人参加自己也要参加的占了5%,不参加的占了2%。从数据中可以看出,能够自主选择上课的小学生占了53%,而45%的小学生没有目标,只是人为选择了辅导班课程。

(四)上课外辅导班的类型

在课外辅导班中,学习语文的占了17%,学习数学的占了26%,学习英语的占了27%,学习其他学科的占了14%,不上辅导班的占了16%。数据显示,在课下的补习时间内学习语数英的总人数占了70%,大部分小学生还是选择了学科性辅导班,重在补充拓展学习知识,而少数小学生则选择了非学科性辅导班。

五、讨论

从各项数据分析的总体来看,小学生学习负担的形成是多方面导致的。下面从家长和学校两方面进行讨论。

(一)家长

从数据分析看,小学生感觉自身学习负担过重的主要原因来自于家长。家长的期望太高,给孩子们带来无法抗拒的压力。在访谈过程中,在被问道“你觉得学习是为了什么”这个问题时,很多小学生在扭捏了很久之后给出了“是为了让父母满意”的答案。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来自家长的压力越来越大,已经严重超过孩子们的负荷。

(二)学校

学校是孩子们的学习园地,应该说孩子们的相当多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调查数据显示,49%的小学生认为学习压力来源于学校:作业过多、考试压力大等。学校间的竞争以学生成绩为衡量标准,导致学校对孩子成绩提出高要求。学校要成绩,家长也要成绩,二者不谋而合,可想而知学生的压力究竟有多大。

六、结语

尽管教育部门加大减负力度,但成效并不显著。据调查绝大多数学生做作业的时间远远超出2小时,这表明小学生存在过重的课业负担现象。“减负”减少学生在校时间,校外辅导班却如雨后春笋。数据显示仅有16%的学生不参加辅导班,70%的学生参加主科课程辅导班,学生整体学习时间并未减少,学习负担反而加重。学生负担加重,家长、学校都是有相关责任的。另外,社会上的一些团体受利益驱动,采取多种手段向学生推销各种学习资源,为应试教育推波助澜也是学生负担加大的原因之一。

为了让孩子们不再有繁重的负担,家长和学校应该积极响应“减负”政策。2010年教育部颁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规定: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共同努力,标本兼治,综合治理。2013年8月22日教育部新拟定的《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明确规定严禁违规补课,要求学校和教师不得在课余时间、寒暑假、双休日和其他法定节假日组织学生集体补课或上新课等。社会要从以人为本出发,学校要从建设良好环境出发,家长要从优化家庭教育出发,全社会共同努力,缓解孩子过重的学习负担。

参考文献:

[1]马健生,吴佳妮.为什么学生减负政策难以见成效――论学业负担的时间分配本质与机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4(02).

小学生教育辅导范文第8篇

(一)家庭教育

1.家庭束缚与父母期望家庭束缚指的是父母在处理孩子的相关事务时对孩子自由选择度方面的限制程度。在问卷中,孩子的自由选择度由高到低分为四种情况。在处理相关事件中,“由孩子决定”说明孩子在家庭中所受的束缚最少;“双方商量,以孩子的意见为主”表明孩子所受的束缚也相对较少;“双方商量,以父母的意见为主”表明孩子所受的束缚相对较多;而“由父母决定”则说明孩子在家庭中所受的束缚最多,自由选择度最少。为了更好地了解父母的期望对孩子的家庭束缚程度是否有影响,本研究将父母的期望归为两大类:一类是发展型,即侧重于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成为有经济实力、有知识、有学问或者有能力的人;另一类为生活型,即侧重于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成为有兴趣爱好、有爱心或者普通而幸福的人。经过交互分析和卡方检验发现,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和他们对子女的束缚程度的差异显著(χ2=10.755,df=3,p=0.013<0.05)。父母的期望为发展型的,在子女相关事务的决策中给予的束缚会更大:“双方商量,以父母意见为主”和“父母决定”分别占到了67.58%和8.79%,而“由孩子决定”和“双方商量,以孩子意见为主”合起来才只有23.65%。相比之下,父母的期望为生活型的,“双方商量,以父母意见为主”和“父母决定”分别占到了52.87%和4.60%,而“由孩子决定”和“双方商量,以孩子意见为主”共占42.53%。相比之下,后者对子女能力方面的期望较低,希望子女过上幸福快乐、追求自我爱好的生活,因而对子女的束缚较小。2.父母教育方式家庭教育方式是指父母对子女抚养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是父母各种教育行为的特征概括。[1]但是父母在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上是否不同?本研究把父母的教育方式分为了四种类型,即说教型、专制型、民主型和放任型。说教型在问卷中对应的选项是“说教为主”,专制型对应的是“训斥为主”,民主型对应的是“民主、平等对话”,放任型对应的是“不太管,自由发展”。调查数据显示,在四种教育类型中,49.40%的父亲、46.30%的母亲为说教型,20.40%的父亲和19.60%的母亲为民主型,远高于其他两种类型所占的比重。在专制型中,父母所占的比例非常接近,差异不是很大。在民主型中,母亲所占的比例高于父亲4.80%。在放任型中,父亲所占的比例则高于母亲2.90%。关颖、刘春芬的研究表明,任何一种教育方式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同一类别的各种不同教育方式之间,还有其交叉性。[2]从以上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父母亲在对小学生的教育方式上既有共同点,也有差异。他们的共性表现在,说教型和民主型父母所占的比例比较大,专制型和放任型两种较为极端的教育方式所占的总体比重相对较小。

(二)小学生校外生活现状

1.小学生校外生活类型校外生活是与学校生活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包括了周末、节假日和放学后学生的生活方式、交往对象以及其他相关的活动。为了更好的研究小学生的校外生活状况,笔者把小学生的校外生活类型分为了四大类:自学型,包括了做学校作业和看课外书;他人辅导型,包括了请家教辅导或上课外辅导班和做课外班老师安排的作业;娱乐型,包括了看电视、和小伙伴玩以及上网等;实践型包括做家务等。为了更好地形成对比关系,笔者在设计问卷的时候,把平日和周末休息日进行了必要的划分。自学型的小学生所占的比重无论是在平日还是在周末休息日都最大,而做学校作业又占据了自学型的绝大多数。他人辅导型和娱乐型的小学生在周一到周五所占的比重较小,但到了周末比例会有较大提高,其中他人辅导型的周末比平日提高了13.05%,娱乐型的周末比平日提高了16.81%。而实践型的小学生无论是在平日里还是周末休息日所占的比重都比较小,都不到1%。王亚琼的统计结果表明,有将近80%小学生的闲暇生活被学业所累[3]。本研究的分析结果也与她有着相似的结论,小学生的校外生活还是以学习为主,即以自学型和他人辅导型为主。这表明小学生们的学业压力还是比较大的,尤其是在平日里,小学生看电视、上网、与小伙伴玩的时间少之又少。在周末休息日,学习的任务稍微有所下降,娱乐休息的时间也相对多了起来。可能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校外做家务的比重都较少。2.小学生校外生活满意度描述小学生对校外生活的满意度指的是小学生对自己校外生活良好的主观感受程度。基于276人的调查发现,小学生对校外生活快乐程度的描述大部分为快乐和非常快乐,分别占到了46.80%和29.20%;而一般的占18.70%,不快乐和非常不快乐的加起来仅仅为5.20%。综上所述,对校外生活快乐程度的统计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小学生对自己目前的校外生活还是比较满意的,希望学校和家庭能够继续保持;不过,依然有小部分小学生对自己的校外生活感到不快乐甚至非常不快乐,这部分学生的家长和所在学校都应该对此高度重视,具体分析他们感到不快乐的原因,对症下药,争取给他们一个美好快乐的童年。

二、小学生家庭教育对其校外生活的影响

(一)父母教育方式对小学生校外生活类型有显著影响

小学生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同对小学生校外生活是否有不同的影响,本研究将做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如前所述,为了便于分析,本研究将家庭教育方式分为父亲的教育方式和母亲的教育方式,并且都进一步分为说教型、专制型、民主型和放任型;同时将校外生活限定为平日校外生活,并且都进一步分为自学型、他人辅导型、娱乐型和实践型。经过交互分析和卡方检验发现,父母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小学生平日里校外生活类型的影响差异显著(其中父亲的为χ2=32.834,df=15,p=0.005<0.05;母亲的为χ2=170.471,df=18,p=0.00<0.05)。父亲无论是哪种教育方式,他们的孩子在平日的校外生活都是以自学型为主,所占的比例都远超一半。父亲为说教型和放任型的,孩子为自学型的比例最大,分别为95.70%和96.67%;父亲为说教型的,孩子为他人辅导型和娱乐型的比例加起来不到5%,为实践型的比例为零;父亲为专制型的,孩子为他人辅导型的比例为零,为娱乐型的占到了12.20%;父亲为民主型的,孩子为自学型的比例相对略低一点,为实践型的比例为0,而为娱乐型的比例最大;父亲为放任型的,孩子为他人辅导型和实践型的比重都为零,为娱乐型的比例也仅有3.33%。母亲无论是哪种教育方式,他们的孩子在平日的校外生活都是以自学型为主,所占的比例都远超一半。母亲为说教型和放任型的,孩子为自学型的比例最大,分别为98.90%和93.75%。这点和父亲的教育方式类似。母亲为说教型的,孩子为他人辅导型和实践型的比例都为0,为娱乐型的有1.10%;母亲为专制型的,孩子为他人辅导型的比例为0,为娱乐型的占到了11.90%,为实践型的有2.40%;母亲为民主型的,孩子为自学型的比例相对略低一点,而为娱乐型的比例相对最大,为实践型的比重也为0;母亲为放任型的,孩子为他人辅导型与实践型的比例都为0,为娱乐型的比例有6.25%。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以下几点:第一,总的说来,无论父母亲的教育方式如何,小学生在平日的娱乐时间比较少,这与小学生平日的学习任务重,学习占据了大部分时间有关。第二,平日小学生都以自学型的校外生活类型为主。对于刚刚步入学习生涯的小学生来说,父母还是非常重视他们的学业。第三,即使父母对小学生子女的教育方式不同,在平日孩子们做家务的时间都比较少,甚至不做家务。

(二)父母教育期望对小学生校外学习方式有显著影响

如前文所述,本研究把父母的期望归为两大类,发展型和生活型。本研究在问卷的分析中将小学生校外的学习方式分为四种类型:看书看报型,即通过自己看书或者看报等方式来学习;父母辅导型,即在父母的细心辅导下完成自己的作业;他人辅导型,即通过家教或者课外辅导班的方式来学习;网络电视学习型,即通过上网查询资料或者看电视来学习。如表1所示,经过交互分析和卡方检验发现,父母的期望对小学生校外学习方式影响的差异显著(χ2=16.169,df=3,p=0.001<0.05)。从表中可以看出,父母的期望为发展型的,孩子的校外学习方式主要为父母辅导型、看书看报型和他人辅导型,所占的比例分别为33.54%、26.09%、26.08%,网络电视学习型只占14.29%。父母的期望为生活型的,孩子的校外学习方式主要为父母辅导型和他人辅导型:其中父母辅导型的比例最大,比父母期望为发展型的高出了12.7%,他人辅导型的比例也高出10.48%;看书看报型的比例低了18.56%,网络电视学习型的低了4.62%。根据以上分析的结果可以发现,父母的期望为发展型的,孩子的四种校外学习方式是相对平衡的,说明父母希望孩子通过各种各样的学习方式来提升能力。父母的期望为生活型的,孩子的校外学习方式以父母辅导型和他人辅导型为主,这可能与小学生年龄较小,自学能力还相对较弱,父母愿意在他们的校外学习中提供更多的帮助有关。

(三)母亲教育方式对小学生校外生活满意度有显著影响

父母不同的教育方式对小学生校外生活的满意度是否有不同的影响?本研究对问卷数据做了进一步的分析。经过方差分析发现,母亲教育方式的不同对小学生校外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具有显著差异(F=3.743,p=0.001<0.05),而父亲教育方式的不同对小学生校外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并不显著。小学生校外生活满意度量表(总分为5)显示,母亲的教育方式为专制型和民主型的,小学生对校外生活的满意度水平均值分别位列第一和第二,分别为4.08和4.02。母亲的教育方式为说教型的,均值为3.96,排在第三。母亲的教育方式为放任型的,满意度最低,均值为3.05。从以上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母亲教育方式为专制型的,小学生对校外生活的满意度最高。持专制型教育方式的母亲,在平时生活、校外娱乐、校外作业等方面对小学生的要求较为严格,能让小学生体会到母亲对自己的关心,正是母亲的重视和对其各方面的安排,使得他们的校外生活更加合理且令他们满意。而母亲教育方式为放任型的,由于感受不到母亲的关爱,虽然自由度较高,但满意度并不高。这给小学生家长的启示是,一定程度上对小学生校外生活的严格要求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满意度,特别是母亲的作用更为明显。

三、小结与讨论

我们根据以上的分析发现,在小学生家庭教育现状方面:第一,父母的期望值越高,孩子所受到的家庭束缚也会越大。第二,父母在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上既有共性,也有差异性。共性表现在,说教型和民主型父母所占的比例较大,持专制型和放任型两种较为极端的教育方式的父母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小。差异性表现在,在放任孩子自由发展方面,父亲的比例要高于母亲,而在民主平等对话方面,母亲的比例又高于父亲。在小学生校外生活现状方面:第一,小学生的课外生活主要是以学习为主,娱乐的时间比较少,并且主要集中在周末休息日和节假日期间。第二,总体上,小学生们对自己校外生活的满意度还是比较高的,说明大部分小学生都拥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在家庭教育对其校外生活影响方面:第一,无论父母的家庭教育方式如何,小学生平日里的娱乐时间都比较少也较为单调,并且以自学型的校外生活类型为主,基本上不做家务也是他们的重要特点之一。第二,父母的期望为发展型的,孩子校外学习的四种方式是相对平衡的;父母的期望为生活型的,孩子的校外学习方式以父母辅导型和他人辅导型为主。第三,母亲教育方式的不同意味着他们对子女的关注程度与关心的切合度不同,进而导致小学生对自己校外生活的满意度有所差异。

小学生教育辅导范文第9篇

2002年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由于诸多因素,农村地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仍然是一个薄弱点。

一、现阶段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

近几年来,由于城乡经济、文化、教育的差异和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大量的家基青壮年劳动力涌向城市,这些人的子女大都由家中的老人照顾,致使农村出现了这样的三种现象:一是外出打工的家长多了,家长对孩子成长过程的辅导少了;二是家长文化水平低的多了,对孩子的成长的辅导少了;三是对教育缺乏正确认识的家长多了,对孩子成长用心辅导的家长少了。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他爸常年在外打工,我对这孩子一点办法都没有!”“老师我孙子的父母不在家,请你多哄着些。”等等。基于这种社会现象,部分农村小学生经常表现出:

1.自卑。父母亲经常不在身边,缺乏父爱和母爱,常常有被遗弃的感觉,他们没有了自信,不敢和人交往。

2.嫉妒。有的农村小学生由于强烈渴求得到父母的爱,当他们看到周围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而自己的情感无法得到满足,进而由羡慕发展到怨恨、甚至嫉妒他人;有的农村小学生则盼望得到与其他儿童一样的学习条件,而这又不可能实现的,难免心理会失去平衡,为自己的不幸感到痛苦,更为别人的幸福感到心痛,有时甚至不惜采取过激行为来满足自己的嫉妒心理。

3.逆反。有的农村小学生缺乏自身安全感,对周围的一切充满怀疑,总是带着有色眼镜看世界,总觉得老师关心别的学生,偏心别的同学,就是不关心他。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是充满了不信任感,这种潜意识中的不信任导致他们的逆反行为,常表现为“不听话”、“不礼貌”、“不谦虚”、“恶作剧”等,凡事喜欢背道而驰。

二、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一方面可以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空间,另一方面有助于教师开展班级心理辅导工作,增强辅导效果,营造良好的心理教育氛围,使课堂教学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渠道。

2.有条件的学校应开设心理辅导课。心理辅导课的形式有集体辅导和个人辅导。集体辅导面向全体学生,是心理教育的主要形式,可以进行学习心理辅导,也可以作健康问题的辅导。如果集体辅导不能解决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那么就应该采取个别辅导形式。

3.充分发挥班主任的作用。班主任是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想指导者,对小学生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班主任每时每刻都应关心每一个学生,其任何行动都会影响小学生的一生。

4.每一个任课教师对小学生的心理教育都不可掉以轻心。其实科任教师也可以成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者,通过创造和谐互动的课堂,把学习的快乐传递给学生,把好的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及时给学生以赞扬,让学生不再觉得学习是“苦”的,从而融入到学生中,使学生敞开心扉,不但欣然接受老师教给他的知识,还向着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方面发展,达到消除自卑、嫉妒、逆反等不健康的心理作用的目的。

三、开展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困难及解决办法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尽管现阶段开设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一定的困难,但我们应该正视困难,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

1.专业心理健康的指导教师严重不足。师资是最大的课程资源,没有合格的教师就谈不上课程开发。当前农村师资力量相对来说比较薄弱,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大部分教师是陌生的,更谈不上开设课程。对此,教育部门应加强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培训,充分发挥高校和示范学校的辐射作用,尽快把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起来。

2.转变教育观念,促进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亲的态度、观念、为人处世的方法时刻都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因此,家长本身不健全的人格、不健康的心理、不恰当的教养方式、不和谐的亲情关系都会直接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引发儿童的心理问题,而农村家长往往由于经济条件和文化水平的限制,还未能意识到这一点,自然就没有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因此,班主任在家访时要努力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校要开办家长学校或进行家校互动宣传,把家庭心理辅导变成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部分,把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变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坚实后盾。

3.加大对农村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投入,尽快普及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设。

目前农村教育经费在心理健康教育上的投资比较少,教师很少能用这类的专项资金外出培训,很多学校无力购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所需的设备,所以主管教育的部门应拨出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专用款,加强师资培训和心理健康咨询室建设,或者聘请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人,尽快普及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

小学生教育辅导范文第10篇

我们希望通过对河北唐山市小学生闲暇教育现状的研究,使更多的人关注小学生的闲暇教育状况,为大家提供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路。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调查对象为唐山市普通小学的学生,问卷内容包括小学生闲暇时间的占有、小学生的自我闲暇方式、家长参与小学生闲暇教育的情况、学校开展小学生闲暇教育的状况、社区对小学生闲暇教育的支持等。

我们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并结合一定的访谈进行研究。我们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唐山市路南区、路北区各两所学校,从这4所学校的四年级中各抽取1个班,共计4个班为本次调查样本。共发放问卷177份,回收177份,其中有效问卷138份,有效率约为78%。全部问卷数据经检查核实编码后进行分析。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1、小学生闲暇时间的占有

大部分小学生在正常上学日每天完成作业需要用1个小时左右。在节假日,大约至少要增加0.5个小时到1个小时。另外,在学习时间占自由支配时间比例大小上,52%的小学生认为“较多”,38%的小学生认为“较少”,9%的小学生认为“全部”。

2、小学生自我闲暇教育状况

(1)对待学习与闲暇的态度

结果表明,被调查的小学生大多数学习态度比较端正。如果家长布置了其他学习任务,70%的小学生会选择比较好地完成。有超过半数的小学生选择上自己感兴趣的辅导班,选择与课程有关的占33%,按照父母期望选择的比例占28%,可见,父母的态度、学习的压力也是学生选择辅导班的重要影响因素。

(2)对闲暇时间的安排

在闲暇时间的计划性方面,58%的小学生“有并坚持去做了”,这说明大部分小学生的闲暇生活有一定的计划性和目的性,但在闲暇时间的安排上,消遣性活动较多,社会交际活动范围狭窄、次数少。

(3)自我闲暇内容的选择

通过数据统计结合访谈可以看出,小学生的闲暇活动内容包括看课外书、参加各种辅导班与特长班、参加文体活动、与伙伴玩耍、看电视和玩游戏等多种形式。小学生闲暇时间虽然充足,但学习仍是其中的重要内容,看电视或玩游戏成为除学习之外的重要活动,观看的电视内容也缺乏科学的选择。闲暇时间参加社会实践、回归自然的活动明显不足。

(4)闲暇时间的交往对象和活动范围

小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是家庭、社区的公园广场。学校的活动场所大都没有向学生开放,学校的设备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小学生经常玩耍的地方限于社区内所住楼房附近,这与学生年龄小、家长比较关注安全问题有关。数据表明,绝大部分小学生都能和伙伴及家人沟通。10%的小学生独自度过闲暇时间,说明有相当一部分小学生交往范围有限、封闭性较强。

(5)小学生对闲暇的感受

在闲暇时间的利用上,60%的小学生认为很好,觉得有事情可干。78%的小学生认为自己的闲暇时间过得充实有意义。总的来看,学生的闲暇时间利用还有上升的空间,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并没有从闲暇时间活动的安排中感觉到自由成长的愉悦感。

3、家庭闲暇教育状况

调查数据显示,学生放学后,近90%的家长会给孩子布置其他学习任务,但是将近70%的家长对孩子的闲暇时间没有作出安排。这和在辅导班选择项目上的数据结合起来说明,不上辅导班(包括兴趣班和特长班)的学生不到10%,大量的辅导班课程在孩子们看来是正常的,父母也将此看成是孩子们学习的另一项重要内容。这说明接受各种辅导和教育已成为大部分小学生闲暇时间安排的重要内容。在辅导班的选择上,部分小学生有一定的自主性,这与小学生感觉闲暇生活充实、有意义的比例较高存在正相关。在访谈中我们也发现,在现代家庭中,父母的闲暇态度和意识、自身的表率作用并不尽如人意,缺乏正确的观念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与将近70%的家长对孩子的闲暇时间没有做出安排是相关的。

4、学校闲暇教育状况

在访谈中我们发现,当前唐山市小学校内与学习无关的闲暇活动多数为运动会、联欢会、知识竞赛和义务劳动等,往往是强制性的全员参与。这说明,目前小学闲暇活动内容和传统的课外活动没有多大区别。但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几乎所有的小学生都愿意参加运动会、联欢会等活动,并希望学校经常组织类似的活动。

5、社区闲暇教育的状况

公园广场和家庭是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社区公共健身器材和公园为孩子们提供了放松身心的机会。但是我们在访谈中发现,社区人员闲暇教育的意识还很淡薄,社区内很少有小学生专门的休闲活动场地。城市中的科技馆、少年宫、图书馆、体育馆不仅数量少而且也因交通等原因不能满足小学生的需要。

三、相应策略

根据以上调查结果,我们认为,唐山市小学生闲暇教育存在如下问题:(1)闲暇教育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尚未引起人们的关注。家庭、学校、社会对小学生闲暇教育普遍缺乏认识,难以提供正确的指导。(2)闲暇教育处于较低层次,缺乏正确引导。小学生闲暇教育并未涉及闲暇观念和态度,仅限于对闲暇时间的安排,内容随机,形式单一,远离自然和社会。(3)小学生自身对闲暇教育认识不足,没有形成正确的闲暇价值观。因此,建议采取以下策略进行闲暇教育。

1、将闲暇教育纳入学校教育计划

教师要引导小学生认识闲暇时间的价值,加强对学生闲暇生活的指导。教师要更新观念,控制作业量,传授闲暇生活知识,逐步培养学生对闲暇时间的自我规划、自我评价能力。同时,注意发挥学校图书资料的作用,加强文化设施的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闲暇实践活动,在双休日向学生敞开校门。

2、强化家长的闲暇教育意识

家长应该正确认识学校教育和闲暇教育的关系,恰当地处理闲暇教育问题。家长要重视对孩子休闲观念和休闲方式的指导,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另外,家长应配合学校闲暇教育工作的开展。通过家校互访等形式提高自身的闲暇素质,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具有一致性和连贯性。

3、开发利用社会闲暇教育资源

上一篇:校园信息管理范文 下一篇:建筑安全技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