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发展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6 10:09:00

小学教育发展论文

小学教育发展论文范文第1篇

加强小学规范化建设,是促进小学教育内涵发展的基础和保证。加强小学规范化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进一步规范学校内部管理,健全制度机制,稳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一)规范课程管理,强化依法治教

区教委认真组织全区干部教师深入学习贯彻《义务教育法》和北京市《(义务教育法)实施办法》,制订《关于进一步规范学校课程管理的若干意见》;加大课程管理力度,落实“三级”课程建设与管理制度,强化国家课程,完善地方课程,优化校本课程,积极构建具有海淀区域特色的课程教材体系。小教科与督导部门联合下校开展课程计划专项督导检查,引导学校干部教师树立依法执行课程计划的意识,不断规范课程管理。

(二)规范教学管理,增强管理效能

海淀区坚持确立教学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出台《关于进一步落实(小学管理规程)加强小学教学和学籍管理的意见》,引导学校积极开展轻负担、高质量的教学改革,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和质量观,规范小学招生、入学、转学等学籍管理工作;制订并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小学教学规范化管理的若干意见(试行)》,加强教学常规和课堂常规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教学管理的各项制度和机制,加强备课、课堂教学、评价等各环节管理,进一步优化教学过程管理,提高管理水平。

(三)规范学校管理,构建发展平台

海淀区持续开展小学教学管理、德育管理先进校的评选工作,以“规范管理”为切入点,采取“自愿申报、自主参加、自我激励”的方式,充分激发学校的积极性。经过几年的创建评选,海淀区教学管理、德育管理双先进的学校已达到52所,占总校数的44%,取得单项先进的学校达到25所。海淀区还将继续推进管理先进校评选工作,力争到2010年70%的学校达到管理先进水平,每所学校都达到规范化水平。

在管理先进校评选的基础上,海淀区率先开展了小学素质教育优质校的创建与评选工作,坚持重导向,明确评选目的;重过程,细化操作环节;重内涵,提升办学经验;重示范,发挥辐射作用。每所优质校都要经历三年的创建过程,评选过程真正成为学校明确办学思路、创建育人特色、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持续发展的过程。经过两批素质教育优质校的创建与评选,现有的26所小学素质教育优质校已成为“垂教育思想之范,率素质教育之先”的排头兵和领头雁。通过创建评选活动,搭建学校自主发展的平台,激发办学活力,海淀区教育呈现出新的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各具特色、生动活泼的发展态势。

为进一步发挥优质校的引领和辐射作用,区教委出台《海淀区小学以素质教育优质校创建为载体带动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实施方案》,每所优质校都至少与一所北部新区小学或城镇相对困难学校建立“手拉手”关系,缩小校际差距,力争办好每一所学校,实现区域小学教育高位均衡发展。

二、以特色为导向,提升办学品质

海淀区采取“分层指导,分项推进,分段实施”的“三分”策略,引导学校以特色求发展,推进小学规范化建设工程。

(一)注重目标引领,促进特色形成

海淀区结合学校类型多、差异大的特点,积极倡导“校校有特色,人人有特长”,组织开展主题系列活动。地处区域最北端的苏家坨学区的七所学校,充分利用地区民间资源,把民间艺人引进学校,组织学生学习民族技艺,初步形成学校办学特色。上庄学区挖掘村镇资源,以民间花会为载体,村校联合,共育共享,将踩高跷、舞龙狮等民间文化引人学校,深受学生的喜爱,成为北部新区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海淀区民族小学也开展了富有特色的民族技艺传承活动。

为开发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发展学生个性,海淀区开展了面向全体学生的“五个一”活动,即:写一笔规范汉字;会一种民族技艺;有一项体育爱好;背百首古文诗词;学一项生活技能。各校结合实际,为学生施展才华、提高素质提供条件,创设环境。每一个学生都在学校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包括来京务工人员子女也能“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

(二)立足校本实际,推动特色发展

海淀区以校本课程建设为突破口,丰富和拓展学校课程,推动学校特色发展。海淀区注重加强校本课程的管理和建设,组织校本课程调研、评选与展示活动。在北京市率先组织召开了小学校本课程建设研讨现场会,海淀区总结推广培星小学的典型经验,得到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以下简称“市教委”)和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教材发展研究中心的充分肯定。

海淀区根据教育部和市教委对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的要求,结合区情,制订了《海淀区中小学校本课程管理指导意见》,遵循“以校为本、量力而行,以生为本、因需设课,三级课程、相互协调,完善管理、有序渐进”的原则,建立健全了校本课程建设与管理的制度和机制。目前,全区所有小学均开设校本课程,海淀区的校本课程呈现出数量充足、种类丰富、特色突出的特点。在第一轮课程改革总结大会上,海淀区评选出16项小学课改专项成果,特色校本课程榜上有名。其中包括:向东小学的《认识海洋》、海淀学区劳技中心的《陶艺与软陶制作》、培智中心学校的《儿童生活适应教育训练丛书》等。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一批学校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形成各具千秋、百舸争流的生动景象。

(三)实施项目带动,打造特色品牌

为满足不同学校的不同发展需求,促进每所学校各得其所,自主发展,区教委成立了“小学规范化建设工程专家指导委员会”,专家有高校教授、知名校长和特级教师等共50余人,依据学校需求,启动“学校文化创建”“学校特色建设”等七个项目。“学校文化创建”项目旨在创建学校文化、树立学校品牌;“学校特色建设”项目旨在打造学校特色,促进内涵发展;“学校管理改进”项目旨在指导学校改进教学,探索有效提高质量的途径。在专家的专业引领和技术支持下,学校以项目为纽带,组成自主联合的发展协作体,立足校情,深度实践,内涵发展。项目运作形式包括前期调研、实地考察、专家问询、深度访谈、现场诊断;提出建议,学校改进;再度深入,印证发展。同时,海淀区也力求通过项目学校带动其他同类型、同层次的学校办学水平的提升。项目启动一年多来,每所参加项目的学校都在发展、变化、提升,校长有了新的思考,办学有了新的举措,工作也有了新的成效。

三、以质量为根本,促进内涵发展

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永恒的主题,同时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教育质量至少包涵学、教、管三方面的内容,学的质量是核心,教的质量是关键,管的质量是导向。教育行政部门应树立科学、全面、发展的质量观念,树立全员、全程、全面质量监控的意识,使监控的作用从单纯的监督、检查向导向、激励、改进的方向发展,以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高素质教育质量为出发点和归宿。

(一)重视过程监控,抓实全面质量

一是建立健全管理机制。海淀区建立了“三位一体”的管理机制。二是制订并下发了《海淀区小学教学质量“五级监控”实施细则》,建立了“五级教学监控”网络,建立完善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各层面职责明确,责任落实。三是逐步建立小学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监测与评价体系。2007年,海淀区作为市教委选定的小学阶段学业监测与评价工作试点区,根据市教委关于《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海淀区小学实际,开发、研制了《海淀区小学生素质发展评价方案》,主要涵盖四大领域。海淀区还有效实施并深入推进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探索发展性评价,不断完善《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面向全体,区分层次,明确导向,细化要素,以科学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四是健全小学教学工作年会制度,每年都要结合学业质量监测情况,明确教学工作主题和阶段任务。

海淀区探索性地进行小学五年级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的全员学业质量监测,开创性地全面总结、反馈全区小学五年级学生的身体健康监测情况,创造性地构架小学生素质发展评价体系,初步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案,发展性地对学业质量监测情况及学生素质发展水平进行全面、客观的诊断、反馈与评价。海淀区注重运用监测数据指导教学,分学科、分领域向学校反馈质量现状,以此指导学校教学改进。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更新了干部教师的质量观、教学观、学生观和评价观,提高了干部教师的主体意识,教学质量监控从他律走向自律,促使教学质量管理科学化,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二)聚焦课堂教学,力求增效减负

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根本措施是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海淀区认真贯彻落实北京市教委《关于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教学质量,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意见》,立足课堂提高质量,持续深入开展课堂有效性实践与研究。

第一,深化校本研修,加强课堂教学研究。在专家的专业引领下,海淀区主要采取“课题引领一课例研究—行动跟进—实践反思”的模式,多角度、多层次地开展校本教研探索和实践,组织校本教研开放日和开放周活动,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同时,海淀区制订了《关于海淀区小学认真落实干部听课制度的意见》,由区教委组织有关部门对干部每学期听课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向全区反馈。

第二,有计划、分梯次地开展新课程与教师发展系列活动,通过多种形式、不同层次的研究课、展示课活动,促进课堂教学研究与新课程的实施,探索教学新模式和学习新方式。几年来,区级组织各类研究课、评优课等活动十余次,参与做课的教师达2500多人次,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质。

第三,充分调研学生负担状况,探究增效减负的途径。海淀区组织关于学生负担情况的调查,并出台了有关文件,对每天各年级的作业量、学生在校时间等都作了明确规定。在2008年五年级学生学业监测中,我们作了全体学生“学习状况问卷调研”,就学生每天作业量、集体补课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全员无记名调查。调研结果统计:有74%的学生可以在1小时内完成家庭作业,从整体上来看,全区小学生作业量基本适当。在关于“是否集体补课”的调研中,仅有8.56%的学生认为所在班级经常进行集体补课。调查显示:全区大部分学校都能做到不集体补课、不增加学生过重负担,但的确有少数学校存在负担过重现象。我们也对此进行了归因分析,促使学校认识到过重负担不仅难以提高学业质量,而且会压抑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身心健康,必须采取有力措施整改提高。

(三)加强能力建设,提高队伍素质

干部教师队伍素质是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内涵发展的关键所在。建设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勇于创新、持续发展的高素质干部教师队伍,是小学规范化建设的核心任务。海淀区通过搭建平台锻炼队伍,研究实践培养队伍,典型引路带动队伍,健全机制提升队伍,人文关怀凝聚队伍。

教育发展在从数量发展向质量发展转变过程中,海淀区进一步明确干部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路和重点,努力提高校长的教学领导力、中层的管理执行力和教师的教育实践力。

启动小学校长领导力提升项目。海淀区着力加强校长教学领导力建设,组织校长听课、评课、上课活动,组织校长管理实践和办学思想论坛等,引导校长回归课堂,深入教学一线,了解教学实情,研究教学问题,总结教学经验。

启动中层干部执行力培训项目。海淀区要求管理干部每学期对全校听课情况进行总结评价,做到“三个一”:精读一本教育理论书籍;听一次有关教学理论、教学改革的报告;撰写一篇教学管理工作体会或论文。海淀区还组织开展教学干部现场研究课和培训、研讨、交流活动,开展优秀管理干部和管理创新奖评选工作,促使干部不断提高引领教学、指导课堂、服务师生的能力和水平。

启动教师素养提升项目。以北京市教委组织的教师教学基本功培训与展示活动为契机。海淀区开展小学教师基本功全员培训,确保每一位教师都能接受培训。经过学校和学区推荐,近500名教师参加区级教师基本功展评活动,活动本着注重全员参与、注重过程培养、注重素养提升的原则,在系统培训的基础上,进行了现场笔试、说课答辩、学科技能展示等三个阶段的展评活动,同时组织班主任基本功培训与展示活动,开展班会和设计方案展评,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素养的整体提高。针对教师基本功展评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和海淀区教师队伍现状,区教委研究制订了《海淀区小学青年教师新课程教学基本功培训工作方案》。并将有步骤地开展面向35岁以下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的培训,力争用三年时间对全员进行达标考核,促使每一位教师一专多能、教有专长,切实提高教师整体专业水平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践能力。

在全员培训的基础上,海淀区还大力加强骨干队伍建设,实施“421计划”,依托“名师工作室”,有计划、有重点地培养特级教师、市区级骨干教师和班主任带头人,形成骨干教师带动全员的教师逐级培养模式,定向培养“名师”后备人才。

[摘要]小学教育是教育大厦的基础,对我国整体教育质量的提升具有奠基性作用。北京市海淀区小学教育整体办学水平较高,办学特色突出,但是依然存在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教育管理不够规范、来京务工人员子女流动性大等问题。基于此,海淀区小学教育追求内涵式发展,从以下三方面着手实现区域小学教育新的突破:以规范为基础,提高管理水平;以特色为导向。提升办学品质;以质量为根本,促进内涵发展。

小学教育发展论文范文第2篇

(一).教学设施落后

由于这些年我们国家对农村的投入太少欠账太多,致使农村和城市的教育差别越来越大。教育的均衡发展也成为水中月镜中花。目前偏远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仍然停留在九十年代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水平上。教育设施设备“普九”后基本没有补充充实更新过。由于经济落后,教育缺少经费的支持,农村的教育设施极其落后。一些教育必需的设施比如基本的体育设施、多媒体、实验器材很少甚至没有。由于基础设施的严重匮乏,导致许多教育内容以及教学管理不能正常的开展并完成。

(二).学生个人问题———留守儿童越来越多

在农村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留守儿童,长时间的缺乏父爱母爱导致任性、偏执等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问题学生越来越多。也就造成了正常的教学工作无法很好的在他们身上开展并得到相应的效果,使得教学工作的困难日益加剧。并且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与教导,许多儿童的思想顽固不化,身上带有不良的风气,这就给教学工作增加了困难,老师很难的去管理与教育。

二.做好农村小学教育管理的方法

(一).加大资金投资力度,切实做好对教育事业的支持

为了使农村教育更好更快的发展,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中央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事业的投资力度,政策向农村教育倾斜。当地政府应切实把教育工作放在首位,不仅加大资金的投资力度,同时也要积极协调人力、物力、财力,努力发展农村的教育事业。

(二).加强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

基础设施是农村小学教育管理中一个重要因素,基础设施的完善与健全会对小学教育管理起到莫大的作用。因此,面对当前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加强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与关键,当地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基础设施的修建与维护,力图保证孩子们在一个较好的硬件环境中生活与学习。

(三).师资力量的扩充

首先国家应加大对大学生与农村教书的鼓励与支持,并相应的给予物质上的支持与精神上的支持。大学生是一个国家的中坚力量,是教育事业的最新成果。他们带着无尽的新鲜活力和与时代靠近的知识,让他们去农村教课最合适不过。其次,也要加大对农村小学教育的宣传,使这些大学生知道农村小学教育对于他每年的迫切需要与渴求,使他们懂得自己的社会作用。同时,也要提高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使他们的思想境界以及人生观,价值观。

(四).完善老师的管理运行机制

老师作为农村小学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的可控对象,如何管理老师,留住老师成为农村小学教育管理中的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工资作为一种调控老师的手段,要与老师的工作和相结合。充分尊重有能力,能者多劳的老师,形成一种良性的竞争局势,让老师真正体会到工作的切实必要性与紧迫性。留守儿童作为一种群体,缺少父母以及周围人的关心,从小心理就会产生变化与阴影。因而心理辅导就极为重要。一个好的心理教育不仅会改变孩子心里的整个世界,同时还会对他以后的健康成长有莫大的帮助。

三.结语

农村小学教育作为一个备受广大社会群体关注的部分,做好的农村小学教育的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尽管在农村的小学教育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个性,共性的问题。但是在国家,政府,社会团体以及个人的帮助下,我相信,农村小学教育会实现更好的发展。

小学教育发展论文范文第3篇

1.1学校办学条件跟不上发展需要。

虽然近年来,政府不断地加大力度进行教育投资,大大地改善了农村小学的办学条件,基本上实现了学校“楼房化”,但学校却没有与之配备的教育教学设备。由于当地政府的经济落后和农村小学的经济收入有限,投入到教学设备的资金非常有限,从而影响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时值当今新课程改革的热潮,教师在没有现代教学设施设备的情况下,变成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电脑室和语音室,边远、小型的学校没有电脑,即使有电脑的学校,部分上不了网,教学得不到新信息,这严重地制约了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与发展。特别是“形象工程”更加加大了偏远地区与公路沿线学校的差距。

1.2学校师资力量薄弱。

师资力量是学校办学的主要力量,师资力量的强弱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办学条件好的学校与办学条件差的学校的教师两极分化严重。农村小学尤其是偏远山区农村小学的师资力量由于种种原因而相当薄弱,教师的年龄结构偏大和文化素质偏低,教师的思想观念也相对落后。地处偏避、条件差的学校教师紧缺,从而出现了教师每人包一个年级的现象。白天只有上课的时间,还要抢时间改作业,晚上才有时间备课。没有机会进行研讨,没有时间进行教育科研活动。大部分教师只凭借自己日积月累的教学经验开展工作,相当一部分教师教法陈旧、观念落后、知识结构老化、知识面窄。面对新形势下的素质教育,面对改革后的义务教育新课程,教师应付正常教学尚且力不从心,更谈不上推行素质教育。因为人员紧张和学校经费紧张,他们几乎没有机会参加业务培训、到外地听课学习,加之,学校教师少,管理制度不健全,使部分教师因此而工作作风散漫,得过且过。新分配教师因条件原因,一般最多两年就调离。同时,体育、英语、音乐等专业教师缺乏严重,也是影响教学质量和素质教育实施的重要因素。

1.3教育教学设施缺乏、落后。

很多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设施缺乏、落后,造成正常的教学活动无法开展,音乐课是教师唱一句,学生跟着唱一句,体育课要么是学生自己玩,要么是体育教师拿来一个篮球,几十个学生打上40分钟……不少课程都因教学设施的缺乏而无法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更别提教育现代化、信息化了。由于信息渠道不畅,一些边远农村小学几乎没有什么教育科研活动,这些都使得农村教师在长年的教学过程中,墨守成规,安于现状,工作无创新。

1.4家长思想观念陈旧。

如今农村的独生子女较多,而不少家长的思想观念较为落后,视子女如宝贝,纵容子女犯错,而“留守儿童”的出现和家长的不配合更增加了学校教育的负担。偏远山区农村的家长思想认识滞后现象严重,仍然存在着严重的“重男轻女”的思想,如对女孩子的学习成绩不闻不问,对男孩子的学习任其发展,并且教育方式简单粗暴,或者根本不支持学校的教育,如家长因法律知识的缺乏为一点小事而到学校大吵大闹或者越级上访之类的事件时有发生,家长过分宠爱孩子而滋生了学生的不良心理和行为习惯,这些都使学校管理难度与日俱增,增添了学校教育和管理的难度。以上的一些不确定因素导致了现在的教师出现了“不家访”和“怕家访”情况,社会对教育的期望值很高,而留守学生(约占50%)、隔代教育对学校教育的负面影响较大。特别是对学生安全管理学校是“有限的权力,无限的责任”。因此,很难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致使单方面的学校教育显得有些无能为力。

2.突破发展困境,确保发展的对策

2.1加强班子建设,规范管理制度。

农村小学的学校领导班子的建设相对滞后,因为大部分的班子成员都是本校提拔上来的,除了本身的管理水平不高之外,各种利益集团的纠缠不清也直接影响了班子的团结。农村学校在本身管理制度建设上有先天的缺陷性,特别是一些农村学校大多办学时间很长,教师间大多是本地人,互相之间的关系很复杂,相对来说管理的实行牵涉到的因素更多,往往不容易达到预期的目标而流于形式。所以引进一套先进的管理制度,管理理念很容易,但如何让它生根发芽,在实际学校管理中发挥效能,所面临的困难就更多了。而学校领导班子是学校一切工作的“领头羊”,领导班子的能力和作风直接影响学校工作的管理质量。为此,首先要建设一支团结务实、高效进取、敢抓敢干的领导班子。

2.2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良好的师德师风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有力保障。在当今社会复杂的发展形势下,农村学校的教师的思想容易发现波动,由此要加强对教师思想道德的引导和教育,宣扬“正气”,消灭“邪风”。通过学先进、立榜样等方法帮助教师认清形势,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并加强监管力度,及时发现不良思潮并及时解决。据不完全统计,当今教师有近80%的教师由于工作压力大和生活压力大而或多或少的存在一定的心理疾病,这是值得注重的。教师的心理不健康,如何能教育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呢?所以学校也要加强对教师心理方面的疏导,解放思想,让教师拥有一颗良好的心态从事教育工作。同时,努力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以新课程、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重点,以提高教师实际教学能力和接受新信息为主要内容,开展好教师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使教师成为热爱学习、学会学习、终身学习的楷模,成为全社会的表率。

2.3积极争取资助,加大办学投入。

学校管理水平和教师思想素质等“软件”具备了,需要良好的“硬件”来运行。虽然农村小学的经济收入非常有限,但学校可每学期从有限的资金中有计划地加大对办学条件的投入,逐年添置教育教学设备设施,改善办学条件,同时积极争取外来资金的资助,用于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确保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硬件”保障。

2.4健全农村小学人事管理制度,激活管理机制,落实农村教师优惠政策。以解决低龄儿童集中就读为突破口,加强农村小学建设,重组、利用、整合农村小学教育资源,强化农村小学质量管理,促进农村小学以优质教育吸引学生,逐步缓解中心学校“人满为患”的压力。一是加强对农村学校的帮扶,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尽快实现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的有机整合,实现资源共享。二是以教师流动和培训为切入点,积极培养和造就大批的热爱农村教育、懂得农村教育并且善于管理的干部队伍,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培养,均衡城乡教师队伍素质,落实对口帮扶。从职称评定、工资待遇等方面适当向农村教师倾斜,鼓励教师长期从事农村教育。三是强化农村教育的制度管理,制定农村学校建设和管理的基本规范,确立合格学校基本标准,落实目标管理,大力实施规范化建设,以“示范性学校”建设为契机,推进教育质量提高,脚踏实地做强教育质量,做靓教育形象。四是减负松绑,从多种渠道减轻农村教师心理和工作负担,关心贫困教师,关爱长期从事农村教育的教师,切实解决其生活、工作、家庭及子女就业等实际问题,促进教师舒心工作、自主工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五是强化农村教育宣传,广泛宣扬农村教育的新成绩,宣传农村教育中涌现出的新人新事,真正的让更多的对农村教育做出贡献的同志个性得以张扬,品德受到传颂,从而达到“彰显农村教育勃勃生机,增强农村教育人本活力”之目的。

2.5创建家长学校,关注“留守儿童”。

农村大约40%的“留守儿童”及隔代教育管理的出现给学校教育增加了难度,这需要教师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帮助。学校应要求教师根据“留守儿童”档案,随时跟踪调查,关注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对困难的“留守儿童”要实实在在的进行帮扶。同时,由于农村学生家长的文化素质不高,对子女的教育认识不够和存在误区,而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家长教育的好坏影响到学生人格和道德行为等方面的发展。为此,学校在扮演教育学生中起主导作用的同时,也要扮演好引导家长教育孩子的角色。学校工作要把创建好家长学校作为重点,不可忽视家长学校的重要性。学校通过召开家长会、座谈会等形式加强家长的培训工作,使家长懂得党的教育方针和各种教育政策,明确学校的办学思路,理解学校的治校策略,掌握科学育人的方法,实现家庭、社会与学校合力育人。特别是在农村,家长们更需要学校在教育孩子方面的指导和帮助。

总之,农村小学的教育具有特殊性和长远性,保持农村小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农村小学的教育现状也是复杂多样,提高农村小学教育质量和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是一项长远而艰巨的工作,只有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勇于探索、勇于实践、勇于创新,农村小学的教育得到改善则指日可待。

【摘要】小学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基础之一。特别是农村小学教育,在我国小学教育中占有比较大的数量。近些年来,各级政府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农村小学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不管从硬件建设还是师资配备等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是,对于快速发展的社会现实,学校发展还远远不足,发展过程中显现出来的许多矛盾仍然制约着农村小学的发展。“均衡发展“这一目标是乎离我们还是很远。

小学教育发展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制约;教育;因素;对策

【Abstract】Primaryschooleducationisanourcountryfoundationeducationofoneofthefoundation.Especiallyvillageprimaryschooleducation,occupyratiobiggeramountintheourcountrytheprimaryschooleducation.Nearerinthelastyears,alllevelsgovernmentenlargementtoeducationofdevotion,villageprimaryschooleducationhavebiggerdevelopment,ignorefromthehardwareaconstructionstillateachersequipmentetc.alloccurrencebiggervariety.But,forfastdevelopmentofsocietyreality,schooldevelopmentreturnfarfarshortage,developmentpresentintheprocessofmanyantinomystillcheckandsupervisionwearvillageprimaryschoolofdevelopment.Targetin"balanceddevelopment"isleaveusstillveryfar.

【Keywords】Checkandsupervision;Education;Factor;Counterplan

农村小学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基础之一。农村小学教育办得好坏,直接影响到中学、大学乃至整个国民的教育。当前,农村小学教育的整体性薄弱状况从根本上还没有得到扭转,在办学方向、师资队伍、学生管理、家长重视等方面仍然还有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

1.制约农村小学发展的“瓶颈”

1.1学校办学条件跟不上发展需要。

虽然近年来,政府不断地加大力度进行教育投资,大大地改善了农村小学的办学条件,基本上实现了学校“楼房化”,但学校却没有与之配备的教育教学设备。由于当地政府的经济落后和农村小学的经济收入有限,投入到教学设备的资金非常有限,从而影响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时值当今新课程改革的热潮,教师在没有现代教学设施设备的情况下,变成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电脑室和语音室,边远、小型的学校没有电脑,即使有电脑的学校,部分上不了网,教学得不到新信息,这严重地制约了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与发展。特别是“形象工程”更加加大了偏远地区与公路沿线学校的差距。

1.2学校师资力量薄弱。

师资力量是学校办学的主要力量,师资力量的强弱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办学条件好的学校与办学条件差的学校的教师两极分化严重。农村小学尤其是偏远山区农村小学的师资力量由于种种原因而相当薄弱,教师的年龄结构偏大和文化素质偏低,教师的思想观念也相对落后。地处偏避、条件差的学校教师紧缺,从而出现了教师每人包一个年级的现象。白天只有上课的时间,还要抢时间改作业,晚上才有时间备课。没有机会进行研讨,没有时间进行教育科研活动。大部分教师只凭借自己日积月累的教学经验开展工作,相当一部分教师教法陈旧、观念落后、知识结构老化、知识面窄。面对新形势下的素质教育,面对改革后的义务教育新课程,教师应付正常教学尚且力不从心,更谈不上推行素质教育。因为人员紧张和学校经费紧张,他们几乎没有机会参加业务培训、到外地听课学习,加之,学校教师少,管理制度不健全,使部分教师因此而工作作风散漫,得过且过。新分配教师因条件原因,一般最多两年就调离。同时,体育、英语、音乐等专业教师缺乏严重,也是影响教学质量和素质教育实施的重要因素。

很多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设施缺乏、落后,造成正常的教学活动无法开展,音乐课是教师唱一句,学生跟着唱一句,体育课要么是学生自己玩,要么是体育教师拿来一个篮球,几十个学生打上40分钟……不少课程都因教学设施的缺乏而无法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更别提教育现代化、信息化了。由于信息渠道不畅,一些边远农村小学几乎没有什么教育科研活动,这些都使得农村教师在长年的教学过程中,墨守成规,安于现状,工作无创新。

1.4家长思想观念陈旧。

如今农村的独生子女较多,而不少家长的思想观念较为落后,视子女如宝贝,纵容子女犯错,而“留守儿童”的出现和家长的不配合更增加了学校教育的负担。偏远山区农村的家长思想认识滞后现象严重,仍然存在着严重的“重男轻女”的思想,如对女孩子的学习成绩不闻不问,对男孩子的学习任其发展,并且教育方式简单粗暴,或者根本不支持学校的教育,如家长因法律知识的缺乏为一点小事而到学校大吵大闹或者越级上访之类的事件时有发生,家长过分宠爱孩子而滋生了学生的不良心理和行为习惯,这些都使学校管理难度与日俱增,增添了学校教育和管理的难度。以上的一些不确定因素导致了现在的教师出现了“不家访”和“怕家访”情况,社会对教育的期望值很高,而留守学生(约占50%)、隔代教育对学校教育的负面影响较大。特别是对学生安全管理学校是“有限的权力,无限的责任”。因此,很难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致使单方面的学校教育显得有些无能为力。

2.突破发展困境,确保发展的对策

2.1加强班子建设,规范管理制度。

农村小学的学校领导班子的建设相对滞后,因为大部分的班子成员都是本校提拔上来的,除了本身的管理水平不高之外,各种利益集团的纠缠不清也直接影响了班子的团结。农村学校在本身管理制度建设上有先天的缺陷性,特别是一些农村学校大多办学时间很长,教师间大多是本地人,互相之间的关系很复杂,相对来说管理的实行牵涉到的因素更多,往往不容易达到预期的目标而流于形式。所以引进一套先进的管理制度,管理理念很容易,但如何让它生根发芽,在实际学校管理中发挥效能,所面临的困难就更多了。而学校领导班子是学校一切工作的“领头羊”,领导班子的能力和作风直接影响学校工作的管理质量。为此,首先要建设一支团结务实、高效进取、敢抓敢干的领导班子。

2.2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良好的师德师风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有力保障。在当今社会复杂的发展形势下,农村学校的教师的思想容易发现波动,由此要加强对教师思想道德的引导和教育,宣扬“正气”,消灭“邪风”。通过学先进、立榜样等方法帮助教师认清形势,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并加强监管力度,及时发现不良思潮并及时解决。据不完全统计,当今教师有近80%的教师由于工作压力大和生活压力大而或多或少的存在一定的心理疾病,这是值得注重的。教师的心理不健康,如何能教育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呢?所以学校也要加强对教师心理方面的疏导,解放思想,让教师拥有一颗良好的心态从事教育工作。同时,努力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以新课程、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重点,以提高教师实际教学能力和接受新信息为主要内容,开展好教师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使教师成为热爱学习、学会学习、终身学习的楷模,成为全社会的表率。

2.3积极争取资助,加大办学投入。

学校管理水平和教师思想素质等“软件”具备了,需要良好的“硬件”来运行。虽然农村小学的经济收入非常有限,但学校可每学期从有限的资金中有计划地加大对办学条件的投入,逐年添置教育教学设备设施,改善办学条件,同时积极争取外来资金的资助,用于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确保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硬件”保障。

2.4健全农村小学人事管理制度,激活管理机制,落实农村教师优惠政策。以解决低龄儿童集中就读为突破口,加强农村小学建设,重组、利用、整合农村小学教育资源,强化农村小学质量管理,促进农村小学以优质教育吸引学生,逐步缓解中心学校“人满为患”的压力。一是加强对农村学校的帮扶,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尽快实现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的有机整合,实现资源共享。二是以教师流动和培训为切入点,积极培养和造就大批的热爱农村教育、懂得农村教育并且善于管理的干部队伍,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培养,均衡城乡教师队伍素质,落实对口帮扶。从职称评定、工资待遇等方面适当向农村教师倾斜,鼓励教师长期从事农村教育。三是强化农村教育的制度管理,制定农村学校建设和管理的基本规范,确立合格学校基本标准,落实目标管理,大力实施规范化建设,以“示范性学校”建设为契机,推进教育质量提高,脚踏实地做强教育质量,做靓教育形象。四是减负松绑,从多种渠道减轻农村教师心理和工作负担,关心贫困教师,关爱长期从事农村教育的教师,切实解决其生活、工作、家庭及子女就业等实际问题,促进教师舒心工作、自主工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五是强化农村教育宣传,广泛宣扬农村教育的新成绩,宣传农村教育中涌现出的新人新事,真正的让更多的对农村教育做出贡献的同志个性得以张扬,品德受到传颂,从而达到“彰显农村教育勃勃生机,增强农村教育人本活力”之目的。

2.5创建家长学校,关注“留守儿童”。

农村大约40%的“留守儿童”及隔代教育管理的出现给学校教育增加了难度,这需要教师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帮助。学校应要求教师根据“留守儿童”档案,随时跟踪调查,关注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对困难的“留守儿童”要实实在在的进行帮扶。同时,由于农村学生家长的文化素质不高,对子女的教育认识不够和存在误区,而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家长教育的好坏影响到学生人格和道德行为等方面的发展。为此,学校在扮演教育学生中起主导作用的同时,也要扮演好引导家长教育孩子的角色。学校工作要把创建好家长学校作为重点,不可忽视家长学校的重要性。学校通过召开家长会、座谈会等形式加强家长的培训工作,使家长懂得党的教育方针和各种教育政策,明确学校的办学思路,理解学校的治校策略,掌握科学育人的方法,实现家庭、社会与学校合力育人。特别是在农村,家长们更需要学校在教育孩子方面的指导和帮助。

小学教育发展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

为了确保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顺利落实,课程设置情况科学与否十分关键。自南师大首个小学教育专业开办以来,小学教育专业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课程设置也基本成型[1]。但根据当前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情况来看,课程结构依然亟待调整,课程设置无法满足小学教师的培养目标,也难以满足新时期对小学教师素质所提出的新要求[2],因此,必须结合高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情况,理性地分析所存在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思路与策略,以更好地促进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建设,促进专业教师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

一、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分析

结合当前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情况,国家、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并未制定统一的设置方案,因此,多由高校结合自身情况自主进行课程设置。本文以某高校为例,探讨了该院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该校设立小学教育专业较早,目前该专业分别了设置了文、理两个方向,其课程设置在同类院校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一)课程设置情况

当前该校小学教育专业各课程一共2499个课时,学分一共141分。此外,教育见习两周修2学分,毕业论文共5学分,实习8周修8学分。根据课程类别而言,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包括公共必修、选修类,专业必修类、选修类课程四种。根据总课时情况,必修类一共2035个学时,学分一共115。而选修类464个学时,一共26学分。对于公共必修类课程而言,开设英语、政治、体育、计算机基础四门课程。教学大纲及要求与其他专业相同,而计算机基础第1学年开设,英语、体育为第一、二学年开设,政治课前三个学年均开设;对于专业必修课程而言,根据学科的不同也存在差异性,文科学时1208,理科学时共1210,学分数均为68;对于公共选修课而言,必选课程包括十个,任选课不同学期可供选择的课程不同,一共180个学时,10学分;而对于专业选修课而言,包括文、理、教等课程,共284个学时、16个学分。就课程内容而言,课程包括通识类、教育类、学科类三种类型。以文科课程而言,通识类课程共53个学分,如政治、英语、体育、计算机等必修课和统一要求的选修课;而教育类共32个学分;学科类共56个学分。

(二)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根据该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情况,课程内容结构方面实现了通识类、学科类、教育类课程的有机结合,拓展了课程内容的广度、深度,实现了高教共性、师教个性、小教特性的有机融合,有助于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发展。课程内容方面打破了传统的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设置了中外教育史、管理学、教研方法等课程,课程内容自成体系,内容愈发充实,加上加强了教育类课程,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现代教育知识,便于其更客观、理性地审视教育教学问题,帮助其树立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但应注意的是,该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仍存在很多问题:必修课多、选修课少。根据所开设课程体系,必修课占绝对性地位,选修课学分仅占总学分18.6%。这表明虽然该校小教专业课程具有一定的弹性,但仍很小。为了促进学生综合发展,需要提供条目分明的选修课,如此方可确保留出足够的时间、空间,使学生能够结合自身需求及兴趣研修对应课程,促进其个性化发展。通识类课程结构不科学。小教专业课程设置中,通识类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但该校课程结构中,虽然通识类课程比重不小,但除去英语、计算机、体育以外,其他均为马哲、毛概、法律等政治类课程,自然及人文科学课程未有充分体现。教育类课程缺乏应有的可行性、针对性。该校小教专业教育类课程多为分科或综合程度较低的课程,各课程教学过程中多关注课程内在逻辑,不关注理论提升,导致与小学教育的具体需求不一致。实践活动不足。该校小教专业课程设置中,未充分考虑实践活动的重要性,虽然设置了教育见习、实习、论文等,但由于见习、实习时间短无法得到充分锻炼,不利于理论及时转化为实践。综合课程不完善。该校综合类课程仍然薄弱,为了顺应科技发展的要求与日趋多元化的问题,必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学校必须增设综合类课程,如合科、融合课程等。

二、高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策略

结合高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必须明确课程设置与建设的指导思想,即体现现代化教育理念,顺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需求,体现新时期对新型教育的要求,促进小学教师的专业化、规范化发展,逐步建立一个完善、科学的新型课程体系。

(一)课程模块的科学划分

总体而言,为了完善小教专业课程设置,必须进行模块划分。一方面,应结合小教专业所要体现的专业共性,完善包括综合素质、通修课程在内的通识类课程,另一方面,需要结合小教专业所应体现的师教个性,设置学科及教育专业双专业教育[3]。此外,应结合小教专业所应体现的小学特性,增强实践类活动,增设一系列完善的实践类课程。具体而言:对于公共必修课程而言,应结合传统政治、英语、计算机、体育等课程,对课时的比重、内容等进行适当调整,减少政治课时,并积极辅以丰富的隐形课程活动作为补充;对于英语课程而言,应增设专业英语,帮助学生掌握专业词汇、阅读、外文资料评价等知识,增强课程的针对性,顺应小教专业要求。就计算机而言,应在精选内容方面增设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计算机辅助教学等一系列内容,提高学生的现代科学技术应用施教水平。对于专业必修课程而言,为了顺应综合培养的要求,必须取消文理分科,统一进行设置,以满足综合培养与发展的需求。对于专业选修类课程而言,应在这类课程中体现文、理的差别。一方面,应增加此类课程的课时、学分比重,满足学生个性化要求,另一方面,对现有课程科目进行调整,将文理专业选修课进行综合整理,确保专业发展的深度。此外,对于教育类选修课程而言,必须全面体现小学教育特点。4)对于公共选修课程而言,应转变传统的封闭式情况,充分发挥综合类高校的条件,结合各学科统一进行选修课组织,增加课时、学分的比重,将传统必选类转变为任选,便于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就业要求。此外,需要将多个模块进行整合划分,如分为素质教育、文修类、心理类、艺术类、专业类等。

(二)确保课程的贯彻、实施

课程设计与完善后,关键是贯彻和实施,如何将课程付诸于具体的教学实践是重点,这也是实现预期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就小教专业课程设置而言,除了需要明确课程结构的合理性,确保课程价值的实现、课程预期目标的实现以外,还需要在课程设置改革基础之上,突破传统课程实施方法,增强学生的教育教学理论与从师技能。具体而言,可从如下方面着手:提高课程管理水平。一方面,应注重设置专业的课程顾问,为学生的科学选课提供专业化指导。由于新课程体系提高了选修课比重,虽然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如很多学生面对复杂的课程体系不知如何科学选课,致使课程目标、培养计划无法顺利实现。因此,需要设置课程顾问开展专业化选课指导。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随着专业层次的提升,必须注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结合小教专业教学要求,掌握小学教学的要求与发展情况,加强理论思考、实践探索,同时,还应聘请优秀小学教师、教研人员来校授课、讲座等,提高学生对于基础教育的认识和理解。优化教学方式方法。各学科教师应注重将专业知识与能力培养加以结合,积极优化教学方法、方式改革,充分利用讨论式、探究式、学导式、问题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信息收集、分析、处理,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同时,注重授“点”不授“面”,为学生留出足够时间进行自主思考[4]。借助于探讨式、开放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利用启发、讨论、案例式教学,促进学生自主思考,提高其创新思维能力。丰富教育实践活动。一方面应注重打破高校的“墙围”,带领学生深入小学开展教学观摩、研讨,通过教育实践活动锻炼学生教学能力,通过微格教学等方式开展模拟实践与实践—理论—实践的循环模式,培养学生专业教学能力。另一方面,应注重将论文研究作为课程进行全面实施。通过论文的研究、撰写过程,培养学生科研意识与精神,使其掌握科研的正确方法,以便更好地指导小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三、结束语

一言以概之,小学教育专业进入高校师范体系的时间仍然很短,无论各方面都仍处于探索时期,而小学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科学与否直接关系着小学教育人才的培养质量。因此,高校必须加快构建科学的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注重加强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的同时,还应注重培养其高尚的道德品质,使其了解“做学问”前必须学会"做人”,这样才能在教育工作中真正地做到为人师表,实现由“教书匠”朝着“教育学家”的方向转变。

参考文献:

[1]卢兵,王智秋,杨圣佐.构建北京市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若干思考[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2(11):392-395.

[2]戚万学,魏薇,路书红.高师教育类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33(06):233-238.

[3]纪国和.高师院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与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协调发展的研究与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13,14(09):193-197,257.

[4]薛娜.本专科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对比研究———以溜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鲁东大学小学教育专业为例[J].天津市教科研学报,2011,22(05):224–226.

小学教育发展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农村小学;教育学会

一、做好农村小学教育学会工作,选配好秘书长是关键的关键

基层学校教育学会工作不好干,特别是学会秘书长这一职务更不容易当,一是秘书长没实权,二是手中没有自主支配的所谓经费,三是好汉不愿意干、懒汉干不了。学会组织机构里的教育学会会长其实也只是挂名,实际上还是秘书长主持工作。要想做好农村小学教育学会工作,学会秘书长最为关键,要具有极强的自我认知能力,看得起教育学会这摊工作,学会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应具备与学校其他科室配合的技巧。我在一开始接手教育学会秘书长时就给自己制定了岗位职责:制定学会年度工作计划,提交理事会审核通过后具体组织实施;总结年度工作,向常务理事会及上级教育学会报告年度工作计划执行情况;落实理事会和常务理事会决议,并报告执行情况;提出学会自身建设的意见、方案和措施,提交理事会审核通过后组织实施;广泛开展学术交流等活动,发挥学会桥梁、纽带作用;组织开展调查研究工作,为学会深化改革与实现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为了充分调动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和热情,在秘书长的倡议下,我们先后出台了《研究成果奖励办法》《科研课题管理与评价条例》等,对在课程改革与教育教学研究中做出突出成绩的教师,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学校教育学会一系列重视教研、科研的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教师学习教育理论与开展教育科研的积极性。自觉学习教育理论,以教育理论指导课程改革实践蔚然成风,校教育学会被桦甸市教育学会评为“学会建设先进校”“科研工作单项奖”。

二、做好农村小学教育学会工作,秘书长必须牢记“有为才有位”

尽管教育学会是群众性学术团体,但要想发挥好作用,得到学校领导的高度认可、会员的信赖,学会秘书长的工作水平、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积极作用至关重要,秘书长要时刻要牢记“有为才有位”!

为了提高自身工作素质,我平时注重学习兄弟学校学会的工作经验,经常与先进基层学会秘书长切磋,取长补短;案头书《教育学会管理》经常研读、体会,并灵活运用于实际的学会工作过程中;同时虚心向上级教育学会请教,自觉提高自身学会工作综合素质。多年来,我自费订阅《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青年教师》《新教育》《教育管理》等十几种报章杂志,在自己得到“充电”的同时,还将报刊推荐给本校的会员教师传阅;比较前沿的教育成果或信息,通过自编的《教育信息》发放给会员教师,达到服务会员、开阔视野、资源共享,提升会员教师的工作水平。

大量的教育教学实践证明,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的实施,一次性的学校学习所获得的知识已远远不能适应和胜任教育教学工作,必须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来获得新的知识,其中,参加学历学习及读书就是不断更新知识、增广见闻的最好的途径和渠道。我在1997年就学完了教育管理本科学历,但并没满足停步,为了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又花费了三年时间自学了中国政法大学法学本科学历,2011年6月毕业,为其依法从教奠定了基础,也成为桦甸市四十多位学会秘书长当中首位持有双本科学历的。我不满足于自己的学习提高,还积极动员和带领本校会员教师进修学习,会员教师于冬杰、谭云杰、葛丰等30多人也参加本科学习,均已毕业。通过统计,八道河子镇中心小学的会员教师高学历人数比例遥遥领先其他兄弟学校。由于学会工作主动、出色,我本人被桦甸市教育学会推选为吉林市教育学会工作先进个人,同时被吉林市教育学会聘为《青年教师》月刊的特约记者,为桦甸市学会系统赢得了信任与荣誉。

三、做好农村小学教育学会工作,秘书长要注重学会基础建设

基层学会专职秘书长在努力提高自身工作素质的同时,在实际主持学会工作过程中,要注重学会的基础建设,汲取各级学会要求,我们制定出了《教育学会秘书长工作职责》《教育学学课题管理制度》等,做到常规工作有计划、有总结,按制度常规工作有章可循;由于管理健全,运行机制常态发展;同时时刻不忘积极发展各级教育学会会员的推荐工作。目前,八道河子镇中心小学有桦甸市级会员近150人,入会率达到了96﹪以上,在桦甸市中小学教师自愿加入桦甸市教育学会人数当中名列前茅,极大地提高了我校教师踊跃参与学会组织积极性和荣誉感。

四、做好农村小学教育学会工作,秘书长要率先垂范积开展活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在敞开门槛大力吸纳广大教师入会的同时,积极组织青年教师培训和拜师活动。在活动中,别的导师带一名学生,我主动带两名,并带头认真履行《青年教师拜师协议》相关要求,对青年教师的政治思想、职业道德进行教育;对青年教师备课、上课进行指导,帮助分析、理解教材,指导备课,审阅及修改教案,及时听课、评课;对青年教师进行科研指导,指导青年教师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我所带的两个徒弟不负我望,均成为吉林市级骨干教师;在桦甸市首届优秀青年教师评选中,双双被评为桦甸市首届优秀青年教师;我校教育学会被桦甸市教育学会评为“桦甸市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工作先进单位”、“桦甸市学术论文管理工作先进单位”、“桦甸市教育学会工作先进单位”。我的徒弟之一杨丽霞在2012年12月被桦甸市教育局评为教师专业发展“三五”工程小学“基础性”“学习型”双拔尖教师,在年度考核被评为优秀,被桦甸市教育局评为“教学质量优秀个人”、桦甸市优秀班主任;徒弟于冬杰也被桦甸市教育局评为“教学质量优秀个人”。

五、做好农村小学教育学会工作,秘书长要积极组织会员搞教育教学研究

组织开展群众性教育科学研究、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和学术交流活动,是教育学会的基本任务。多年的学会工作,使我们切身体会到,农村小学基层学会有效实施教育科研管理,组织广大会员教师积极投身教育科研,参加各级学术活动,是基层教育学会,尤其是农村小学教育学会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这样才能使广大会员在学会组织里找到自我,提升自我,有荣誉感,能得到实惠。我校会员教师积极参加所申报的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重点课题“班主任成长的研究”研究,注重课题管理与实施,过程材料翔实,档案管理规范,阶段效果良好;会员教师通过参加课题研究,自身的素质有明显的提高,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技能,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涌现出了朴哲红、肖秀萍、杨丽霞、于冬杰等桦甸市级优秀班主任。同时,我们还积极组织本校青年会员教师积极参加桦甸市教育学会、吉林市教育学会组织的学术年会论文评选活动。

特别是《桦甸市教育学术论文管理办法》颁布以来,我们积极响应贯彻执行,。从2011年起,通过贯彻执行《桦甸市教育学术论文管理办法》,严格把关,宁缺毋滥,我校学会所报送桦甸市教育学会的5篇论文全部获奖;在吉林市教育学会第十届学术论文评选过程中,我校学会又报送高质量的论文4篇,全部获奖;同时,我身体力行,带领、指导会员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并获桦甸市论文奖4人次;我的论文《提高农村小学教师家庭教育指导能力的研究方案》获吉林市教育局、吉林市社科联联合评选的2010年优秀教研成果科研类一等奖;在省部级教育刊物《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1年第1期发表了论文《关于小学生“诵读经典”的认识与实践》;在2012年第10期《基础教育论坛》《农村小学自我督导与评价的实践探索》;《提高农村小学教师家庭教育指导能力的思考》发表在2012年5月6日《少年素质教育报》上;论文《搞好村级小学科研工作的几点做法》获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五”国家课题“建立有利于中小学素质教育实施的监督机制与教育督导制度”研究优秀成果。

〔参考文献〕

[1]张茵,徐毅鹏.教育科研的地位与管理[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

[2]刘仁凯.小学教育科研方法[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3.

小学教育发展论文范文第7篇

论文摘要:随着以“快乐学习理念”为核心的教育游戏软件不断深入人心,为“寓教于乐”这一古老命题赋予了新的生命活力,并迅速成为研究热点之一。小学教育由于其自身的特点,被一致认同为“寓教于乐”研究的最佳“试验田”。该文从我国教育游戏软件发展状况入手,探析教育游戏软件在小学教育中的优势,及当前我国小学教育游戏软件应用中的不足。

柏拉图认为,游戏可以引导出孩子的学习天性,主张以游戏方式教育下一代。教育游戏就是在游戏化学习的思想和娱教技术思想的指导下,将学习因素和电脑游戏因素有机结合起来,具有一定教育意义的计算机游戏类软件,其基本目标和实现方法在于促进学习者真正“生活的体验与乐趣”和“学习的目的与手段”的融合,使学习者快乐地学习。

1 我国教育游戏软件发展状况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高校和研发机构的潜心研究,当前,教育游戏软件在我国已有了较快的发展,不再属于人人见了都觉得稀奇和陌生的新生事物。自2000年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教育游戏的相关研究逐年增多,在各类学术刊物和会议上日益成为热点话题。

通过cnki(中国知网)检索,使用“标准检索”,来源期刊为“模糊”,检索条件为“篇名”,检索词为“教育游戏”,范围为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统计发现,有关“教育游戏”内容的文章在1999年才开始出现,在随后的几年内刊用的相关文献并不多,截至2004年,共检索到5篇文献;从2005年开始,每年发表的文献呈直线式上升,2005年和2006年共检索到13篇文献;自2007年起,刊用文献出现急剧增长,2007年检索到26篇,2008年检索到42篇,2009年检索到54篇,2010年检索到43篇。

硕博学位论文是学科前沿、系统且较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同样,笔者通过对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的检索发现,2005年以来,以“教育游戏”为主题的学位论文也呈直线上升趋势,2005年1篇、2006年4篇、2007年10篇、2008年达到了31篇。

通过以上的统计分析,自2000年以来,关于“教育游戏”的研究和关注程度呈逐年上扬升温趋势,特别是2005年以后,研究文献数量增幅巨大,研究内容也逐渐引起了更多群体和机构的关注,研究文献中陆续出现了优秀硕士和博士学位论文,这些充分说明了我国关于“教育游戏”的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这与我国教育游戏软件的发展趋势是基本吻合的,我国第一款教育游戏软件《学雷锋》,就是国内教育游戏的起步者盛大公司于2004年制作的,2005年,该公司又推出人物模拟游戏软件《中华英雄谱》,两款游戏在当时都引起了人们很大的关注。虽然,这两款游戏由于本身制作得较为简单,市场反响并不是很好,但为我国教育游戏软件的研究和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随后,更多公司和机构看到了教育游戏软件的前景,如光荣公司出品的《三国志》,香港中文大学研发的“农场狂想曲”,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同时,诸如游戏学堂系列、网游学堂等教育游戏软件也如雨后春竹般涌现。当前,教育游戏已成为了一个研究热点,教育与游戏的“寓教于乐”有机结合,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

2 教育游戏软件应用在小学教育中的优势

随着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电脑游戏设计越来越巧妙、情境内容越来越引人入胜、所呈现的艺术价值越来越丰富精美,深深地吸引着广大的游戏爱好者。游戏对小学生的吸引力更是不可抗拒,高达近90%的中小学生都曾进出网吧游戏娱乐。

小学生由于社会实践的缺乏,在教学中,很多知识点很难与具体的实像结合起来,加大了学习难度。游戏既然让小学生如此的痴迷,那么教育游戏软件若切入恰当,在小学教育中就有着“魔幻”的魅力。因为把计算机与小学教学结合起来,有效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的优势,在小学教学中掺入儿童喜欢的动画、动听的音乐、引导思维的交互活动,就能改变以往教学中单一的师生台上台下的生硬讲解,实现由“灌输被动式”向“启发自发式”的转变。

如给小学生讲授立体图形时,使用三维动画软件建立模型给学生讲解,就可以自由旋转图形观察任意面,也可以进到图形里面观察,还可以任意拖动图形的点、线、面对图形进行改造。这种直观体验式的互动学习方式能生动、强力地对学生的心理起到“催化剂”的作用,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使教与学双方始终外于“活化”高亢的状态,这些优势都是传统教学无法做到的。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我们才真正意义上地实现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我们才能谈得上实践自主学习、创新学习。这也正是教育游戏软件的设计初衷和最终目标,教育游戏就应当以游戏的娱乐性和趣味性为手段,让学生在娱乐放松自己的同时,潜移默化地获得知识和能力。

通过以上对比,我们不难分析出教育游戏软件在小学教育中,能极大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有效地去主动学习,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一习惯的养成,将对一个人的成长成才起着支撑性的作用。仅这一优势,就决定了教育游戏软件在小学教育中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更不用去进一步探讨教育游戏软件可以作为一种知识载体为学生传递丰富的信息;作为一种认知工具引发学生的思考;游戏的学习过程具有很强的交互性、探究性、创造性;游戏使得玩家在角色扮演中得到社会化等其他的优势。

3 当前我国小学教育游戏软件存在的不足及分析

然而,就目前教育游戏软件在我国小学教学中的发展状况,由于存在诸多先天不足,造成了在教学效果的事与愿违,处于一种学生不喜欢、老师难取舍、教育部门不认可的尴尬的境地。究其原因,笔者经过多方走访调研,发现当前我国小学教育游戏软件存在以下不足:

1)小学教育游戏软件设计过于简单,娱乐和教育成分不够平衡。走访中,多数教师和学生都反映,所用的教育游戏软件主要是针对一些教学内容进行设计,简单地按照课本章节将教学内容加入到游戏之中,直接让游戏者回答问题,相当于就是把在课本上做题变成了在电脑上做题。游戏者无法在游戏中体验到娱乐,也没学习到更多相关的知识,很大程度上是对一些知识点进行复习。因此,这种缺乏趣味性和创新性的教育游戏,就很难培养起游戏者的探究兴趣,在游戏过程中就很难提高自己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无法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小学教育游戏软件的使用缺乏相应统一的规范,学校在盲目中取舍困难。近几年来,电子游戏虽得到迅速发展,但中小学在这方面的投入却相应没有跟上,学校的设备、教师的技能都严重缺位,整个系统对教学设备和教师技能也缺少相应的规范要求,很多中小学教师对电子游戏的认识甚至不如的学生,对教育游戏持怀疑态度,这使教育当局在面对教育游戏时,左右为难,取舍困难。同时,由于教育游戏软件设计的差异性,在没有经过充分实践的基础上,也没有相应使用规范要求的指导下,教育当局很难掌握游戏的教育潜力,教师也无法判断哪些游戏适合教学使用,这也加深了学校的取舍困难。

3)开发和使用环节缺乏统一的管理,没有同一的理念。当前,我国教育游戏软件的开发更多的是商业机构,这就决定了游戏的设计更多的充斥着商业理念,缺乏厚重的教育理念。这使得开发出来的教育游戏软件要么过分强调娱乐性而忽视了学习性和知识性,要么缺乏趣味性和可操作性而无法吸引学生。在使用过程中,自然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懂教育的人不懂开发,懂开发的人不懂教育”, 这就成了目前国内教育游戏开发和使用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同一的管理,需要一致的理念。

4 结束语

自第一款小学教育游戏软件的问世,对小学教育模式就注入了“魔化般”的力量,其关注度随着教育游戏软件的越发精良,更是越发炙热。但是,由于当前我国对各类教育游戏软件的研究、开发和使用缺乏统一的监管,使得存在诸多不足,特别是在小学教育游戏软件上显得更为突出。小学教育是个人成长教育的基础,对个人的成长成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更加迫切需要高质量的教育游戏软件的支持,真正把每个人的小学教育过程变成快乐自主学习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美国乔治·s·莫里森(george s. morrison).当今美国儿童早期教育[m].8版.王全志,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2005.

[2] 周浩惠.教育游戏:一种寓教于乐的新方式[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8).

[3] 余巧玲.基于计算机娱乐性的小学数学创新型教育研究[j].it技术,2009(19).

[4] 马颖峰.教育游戏承载学习内容的独特性及其设计探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9(3).

[5] 尚俊杰.游戏化学习行为特征之个案研究及其对教育游戏设计的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08(2).

[6] 张琪,陈琳.我国教育游戏研究述评及展望[j].开发教育研究,2009(10).

[7] 陈卫东.教育游戏的设计与应用策略思考[j].吉林广潘电视大学学报,2008(1).

小学教育发展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农村小学;农村教育;家庭教育;教育资源

中图分类号:G628 ?摇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6-0085-02

一、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国家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小学教育从硬件条件到师资水平都得到了巨大的提升。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直接导致城乡教育投入的不平衡,这种差距不仅表现在收入分配上,更表现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上,而作为国民基础教育的小学教育则表现的最为突出。

二、我国农村小学教育的主要困境

就目前来看,我国农村小学教育的主要困境来自于教育资源投入的不足,而其资源投入的不足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国家教育资源投入相对不足。从总量上看,我国小学儿童就读于农村小学的比例远远高于城市,但国家对小学教育的投入在城市中所占的比例却远高于城市。同时,由于城市人口相对集中,而农村人口较为分散,使得农村小学的数目更是远高于城市,由此以学校为单位获得的国家资源投入就相对更少。同时由于体制等种种原因,很多农村小学的义务教育经费很难保证发放到校,这使得农村小学不论是在硬件上还是在软件上都与城市小学存在巨大的差距。

2.社会投入不足,且现有的投入针对性不足。到目前为止,多数论文在阐述社会投入时考虑到的主要是慈善机构、个人的捐赠、救助,本文认为,除此之外,农村和城市小学教育最大的社会投入差距应该是私企资源的投入。我国慈善事业发展落后,从总量上看,每年占GDP的比重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且投入方向上主要是社会贫困救助,疾病救助,对农村小学教育的投入无论是从总量上还是从比例上看都是相对不足的。目前,我国对农村小学的社会投入主要是个人、企业和慈善机构这三大来源。对于个人和企业而言,对投入对象现状的调查、核实成本较高,一般依赖于媒体的信息来源渠道,信息的真实性存在质疑,且主要是针对儿童个人的投入,即使有对学校硬件投入,一般也是一次性的,只能在短期内起到改善作用。我国慈善事业发展水平较低,在监管上也存在很大的漏洞,这使得每年看似巨大的对农村教育的慈善捐赠具有较大的盲目性,如众多希望小学的荒废,只有电脑没有投影仪的教室等。由此可见,尽管对农村教育的社会投入在不断的增长,但由于缺乏引导和监管,针对性不高,对提高农村小学教育水平作用不大。

3.家庭教育投入不足,近年来,我国农村壮劳力外出务工情况非常普遍,留守儿童数量不断的增加,以重庆开县为例,2012年留守儿童高达9万人,这就导致家庭的主要陪护人为单亲或祖辈,教育观念陈旧,且由于周边人员的示范效应,读书无用论逐渐盛行,使得家庭对儿童小学教育第二课堂的作用根本没有,有的甚至是消极的。同时,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壮劳力的流失,在农忙季节,儿童作为家中的半劳力也会参与劳作;同时,由于交通、家庭经济、师资调动等种种原因,使得农村儿童的小学教育不能得到持续、稳定的开展。由于小学教育属于国民义务教育的组成部分,城乡教育水平的差距被很好的掩饰在这一教学制度之下,但同时又由于小学教育是每个人一生中的基础教育,高中的升学率,大学的升学率,同龄人的就业结构、师资和生源的流动方向等都可以说明农村教育资源投入和城市的差距。所以,我国的农村小学教育目前正处于一种恶性循环中,即:教育投入越少—教学质量越低—师资、生员流动越大—教育越看不见成效—其后教育投入则更少—教学质量也会进一步降低。

三、对策建议

首先,应从政府的角度,建议一科学的农村小学教育发展战略规划,使得农村小学的投入、发展具有较强的阶段性和目的性。目前,我国对于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缺乏一个具有较强可行性的长期发展战略规划,使得本就有限的投入总是处于一种散而乱的状态,对促进农村教育的全面改善没有根本的意义。其次,建立合理的师资引进、培养的渠道,使农村小学教育在师资的数量上、专业上获得稳定的保障。如城市和农村小学的长期合作机制、教师长期的农村支教制度、并在教师职称的评定时将农村教学履历作为硬性指标,给予农村小学教师更多的发展渠道等都可以引导小学师资向农村小学教育方向流动。再次,为了保障上述措施的有效性,国家和社会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农村教育的监管力度,对教育资源的来源、流转、使用、效果评价等各方面进行全面监控,对农村教育资源进行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切实提高农村教学资源的实际利用效果。

综上所述,面对农村小学教育当前的困境,我国应该从全局出发,制定合理的发展战略,进行阶段性规划;同时,加大对农村教育的人力和物力的投入,拓宽发展渠道,改善教学环境,提高农村小学教育质量,使农村小学教育走出当前困境,切实推动我国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韦志杰.农村小学教育的现状与思考[M].小学教学参考(综合),2007,(7).

[2]吴春霞,郑小平.城乡公共品财政投入不平衡性分析——以农村义务教育为例[C]//农村公共品投入的技术经济问题——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8.

[3]陈乃林,杨向群.现代社区教育理论与实验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09).

[4]关鸿羽.现代中小学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5]刘凯.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的审视[C]//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2006.

小学教育发展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小教英语;实践课程;实训实习基地改革

教学实习基地通常指具有一定见习、实习规模,并且相对稳定的高等院校学生参加校内或校外见习、实习和社会实践的重要场所。实习基地建设情况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实践教学质量。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实习基地建设工作不能停留在形式上,重点是要落到实处。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教[2007]2号)文件提出:要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要大力加强实验、实践、实习、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等重要实践环节。对于高校师范专业而言,要高度重视专业见习、实习等实践环节。依据上述文件,笔者所在学院提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指导思想。第一,竭尽全力,在校外找到真心实意合作的机构。第二,要投入资金和相应的设备,来确保见习、实习实践环节的顺利开展。第三,以制定协议的形式表达清楚各自的责权。第四,专门设立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工作组,全程参与建设,确保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第五,监督落实基地建设工作,确保实习实训基地和我院双方沟通顺畅。第六,要走多元化道路,努力在校内建设实习实训基地。

一、小学教育(英语方向)专业中存在的问题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共设立了四个方向的小学教育专业,分别是英语、蒙古语、汉语、数学。小学教育(英语方向)专业自2012年开始招生以来,招生人数达近300名学生。从授课语种上分为蒙语授课和汉语授课两种。每班平均人数达36名。前后开展了多次见习(2012级已经开展了五次见习,2013级是四次,2014级三次)和一次实习(2012级)。经过四年的教学与实践,最初设置的实践课程环节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如:见习时间的安排不合理;见习内容、任务与学生实际能力脱节等等。为了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实现实践教学学目标,首先从实践课程设置着手进行调整,使之有效地服务于实习和见习等实践环节,确保实践环节的正常运行。

(一)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工作滞缓,成效不佳

对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维护与改革是各高校学科建设工作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各高校确保实践教学顺利开展的基础。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与实现教学目的、完成培养目标有着密切联系。在各高校的教学实施中起到“催化剂”的作用。正因为在教学中起到如此重要的作用,各高校加大了建设力度,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我校实习基地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1)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结构、体系、实践能力与见习、实习学校的实际要求不符,造成难以确保见习、实习实践教学质量,直接影响了就业竞争力。(2)实习基地的建设与维护工作单靠各系部单方面联系并建设,导致实习、见习基地一年一换,无法保障基地的稳定性,使得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工作停滞不前。(3)实训实习基地建设资金短缺,导致无法实现起初制定的“共建,共赢”模式的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目标。(4)实习、见习学生人数与实践基地数量比例不科学。每学期见习、实习的学生人数多达近150名(目前同一届见习、实习学生人数近80人次),每年见习学生中蒙语授课学生人数达79人,汉生71人。实习人数约85人(首次实习人数)。自2012年招生至今提供给近300名学生实施见习、实习的基地只有兴安路民族实验小学,八一小学和春蕾小学等三所小学。目前这三所小学是我院小学教育(英语方向)专业学生临时实习、见习基地。(5)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的任务繁重。一名教师至少指导十五至二十名学生,这种现状导致见习、实习指导工作只停留在形式上,无法达到实习、见习的目的,提高学生实践教学能力。除此之外,每一名教师还承担至少16课时的教学任务,同时还负责学年论文指导、社会实践调查指导、毕业设计指导、专业指导等多项任务,教师与学生比例均达到1:7或1:8。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外语系英语专业在编教师人数20名。

(二)小学教育(英语方向)专业的实践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和《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小学教育(英语方向)专业培养方案》中的实践课程设置,该专业学生需要修完的专业实践课程有:专业见习、专业实习、学年论文(1、2、3;3学分;第2、4、6学期)、毕业设计(论文)(4学分,第8学期)、社会调查(1、2;2学分;第3、5学期)等共20学分,占本专业的总学分的8.97%。见习(1-5),共5学分,分别从第2至第6学期进行,时间共10周;为期6周的实习在第七学期进行,共6学分。见习1-5具体内容安排依次如下:参与到教学中去,听课、试讲、写教案;教学实践,真正上台面对学生讲课,写板书,留作业等;参与到学生管理中去,例如临时班主任、辅助班主任等工作;加强日常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积极参加见习、实习学校的问题活动,将自己最优秀、最擅长的一面展现给实习学校。教育实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运用某一技术基础或专业基础课程的知识与实际相联系,以增强感性认识、验证某些理论、提高某些技能、了解与本专业有关的基本操作方法和在生产劳动中接受思想教育的实践教学形式,通常是在校内实习场所中进行。实习内容为:课堂教学实习;班主任实习;教育调查等。依据小学教育(英语方向)专业培养方案,发现该培养方案中的实践课程设置中存在诸多问题。经走访兴安路民族实验小学,八一小学和春蕾小学等三所见习、实习基地发现,该专业培养方案的实践环节安排中突出的问题有:见习、实习内容安排与基地实际需求不符;见习时间安排恰巧安排在小学开学初,使得接收见习和实习生的单位无法保障见习、实习的顺利开展;设立小学教育(英语、数学、蒙古语、汉语方向)专业的各系之间的互动少,导致资源浪费现象较严重;小学教育(英语方向)专业的实践课程设置与实践内容的不合理性导致该专业实践环节与实习实训基地实际情况脱节,无法满足实习实训基地小学英语教育的实际需求。小学教育(英语方向)专业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制约着该专业的进一步建设与发展,影响了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的提高,降低了该专业学生的岗位竞争能力,加大了就业难度。

二、小学教育(英语方向)专业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改革的对策

(一)设置科学性、可持续性强的实践课程

目前我院小学教育(英语方向)专业的实践环节,尤其见习环节的部分内容安排不符合小学英语教学的实质需求。见习时间的安排不科学,每次安排的见习、实习人数超出了实训实习基地所承受的能力。这些问题的存在促使我们对该专业实践环节进行客观、科学地整改。1.见习时间安排方面。见习(1、2、3、4、5,第二学期至第六学期)的具体见习时间不应该安排在小学生开学的头三个星期,应该安排在停课前的两、周进行。原因有:小学生刚开学还没能适应课堂教学,所以很难观察到学生在课堂上的真实情况;接待见习的单位工作未能步入正常轨迹,因此会影响见习环节的顺利开展;无法保障预期计划的见习能如期开展;影响见习实践课程的效率;见习生也刚开学,未能很好地走入角色,无法做好见习前准备;双方指导教师都处于刚开学阶段,除了承担授课任务外,还要承担见习指导工作,还要准备学院、学校要求上交的例行材料等,因此会影响见习指导效果。2.见习内容安排方面。根据小学教育(英语方向)专业实践课程内容设置,明确规定,该专业学生在见习(1)期间需要做到:观察小学生在课堂上的各种表现为主,捕捉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知识的方式方法,逻辑思维能力。遇到突发事件时授课教师是怎样应对类似事件,处理的方式方有哪些等。观察小学英语课堂中小学生的各种表现,对其进行分析、总结是见习的重点;根据2012-2015年见习指导工作的整体开展情况来看,目前小学教育(英语方向)专业见习(1)仍然停留在填写见习表格这般形式化工作层面,并非做到实质性的工作,即见习内容与见习结果相互呼应的实践教学目的没有达到。学生只是观察到了,但大部分学生并未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总结。指导教师也并没有提出进一步的要求或给予及时的反馈与总结。这样很难实现见习目的,也会影响下一步见习效果。见习(2、3、4、5)的内容安排上应该是循序渐进,不应该因合作单位的实际困难而随意更改已经布置好的见习内容,失去科学性。见习内容的安排应该是从观察小学生(见习1、2)听课(见习3、4)、讲课及承担班主任管理任务(见习5)。见习(4)由原来的三周改为两周,腾出时间留给见习(5)。见习(5)由原来的三周改为四周。这个阶段不仅基于前段时间的积累上开始授课也要学会承担班主任工作处理日常事情,管理班级。3.对社会调查实践环节的调整。社会调查环节中主要调整时间和调查内容。把社会调查(1)安排在第四学期进行,而不是第二学期,因为学生的知识体系还不够健全。调查范畴应该与自己所修专业有关,紧扣所修专业,为学年论文撰写和毕业论文撰写服务。不应该泛泛地随意调查,这样会失去社会实践的意义。社会调查(2)的安排在第六学期,因第五学期时学生分方向(英语、教育)发展,通过五个学期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构建了比较牢固的知识体系,因此学生可以做好各自方向的社会调查,更容易实现实践环节的教学目标。4.对学年论文进行调整。一方面对学年论文(一、二、三第4/6/7学期安排)的时间安排与原来的安排相比推迟了一个学期,因为专业知识不足以支撑该实践环节的开展。学年论文几乎假期完成,开学第一周结束相关事宜。学年论文(3)结合教育实习,被安排在第六学期,与实习成为一个整体,以实习论文的形式完成学年论文(3)。5.实习时间安排应该延长。根据各国大学生实习比较研究[1],教育发达国家的教育实习基本10周以上。如:德国的教育实习要求72周,美国的15周到半年,法国的27周,英国的15周,日本的7到14周。而依据我院小学教育(英语方向)专业培养方案的安排,该专业实习周期为6周,时间过短,无法保证实习的质量,加大了就业难度。为了保证实践环节的质量,同时帮助学生提高授课实践能力,实现零距离就业,建议延长实习时间,从原来的6周调至10周。

(二)深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改革,加大建设力度,实现培养目标

1.建立公私合作伙伴关系(Public-PrivatePartnerships,简称PPP)[2]。PPP是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来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的制度安排。PPP的优点是充分发挥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各自的优势,进行相互合作的制度安排[3]。教育发达国家多数采用PPP形式进行教育实习基地建设工作。中国部分城市也已经开始采用PPP形式建设各自院校的实训实习基地。为了使我院学生能顺利完成实践教学环节任务,建立诚心实意合作的民营企业或教育集团的合作关系,以“互赢、互利”模式建设教育实践基地,促进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改革工作[4]。2.共同建设,共同维护,相互帮扶,共谋发展。专门安排专职人员负责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工作的同时与其他院校共通建设实训实习基地是今后发展趋势。与其他院校合作共同建设实习实训基地不仅缓解资金短缺问题,也能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加快基地建设的步伐。积极联系合作院校,完善基地建设体系势在必行。学习南京晓庄学院的成功经验,利用学院师资力量及现有的设备,对校外实习基地采取“置换”模式帮助实习实训基地的教师完成岗前培训和专业培训。为见习、实习基地的师生免费开放蒙古语、汉语、外语(日语、英语、德语、俄语)课堂的网络课程和网上图书馆,丰富基地师生的文化生活。3.各专业之间沟通保持畅通,统筹安排。要合理地调整四个小学教育专业的见习时间及见习内容,保证见习、实习指导工作的顺利开展,避免资源浪费。各系部之间沟通保持畅通,整合资金,解决资金严重短缺问题,确保实习基地建设资金投入。4.解决师生比例失调情况。通过减轻教师教学任务,缓解实习、见习学生人数与指导教师人数比例严重失调情况。一位指导教师基本指导十几名甚至二十多名学生。这种比例失调状况无法保证实习、见习指导效率,干扰实践环节工作预期目标的实现,阻碍了该专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在相应学期减免担任指导工作教师的教学任务的同时,给予满工作量。尊重指导教师的劳动付出,给予合理的劳动报酬,调动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同时根据见习内容的不同,安排学生管理工作的教师与一线教师共同担任指导工作,这样可减轻一名教师指导多个教师的工作压力。5.见习、实习指导模式。采用“模拟实习”模式:做好教育实习准备工作。第一考虑到学生专业知识体系不健全、实践能力不强、授课经验缺乏等因素,教师就应该有计划、有目的地在日常教学中灌输正确的教学理念。第二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开展课堂教学技能比赛、课件制作比赛、知识点精讲比赛等“模拟实习”形式开展课堂实践活动,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加强教学实践能力和应变能力。做到学生参加教育实习时能够顺利走入角色。采用“千层饼”式[5]:见习、实习过程中应采用师生共同参与的模式。实践内容的难易程度以循序渐进的步伐安排。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多轮次交替进行的方法实施实践教学。如,系统学习各领域教育内容,小学生在各领域的能力发展与活动规律,小学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的原则、方法等,建立知识网络进行理论学习。在教学案例分析中着重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使之能够科学地分析小学生的各种特征。通过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了解教育目标的撰写要求、课堂活动设计方案的科学性等问题,提高实践能力。采用现场观摩形式:课堂教学、观看小学生教育活动录像等方式让学生加深对大学期间掌握的理论知识的认识及理解。还可以根据所学、所练,开展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等活动,培养学生监控和评价的技能,提高学生反思的能力。

三、结语

随着外在及内在各种因素的干扰,见习、实习中不断发生实习实训基地变动基地无法按时接待学生的见习和实习。见习和实习的内容依据实习基地实际要求临时需要调整,导致已经安排好的见习任务无法按照原有设定进行;双方指导教师沟通欠缺,使得见习、实习效果不佳;学生实际能力与见习、实习目标有差距等问题不断发生。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应该理性对待,遇事不乱,灵活调整见习、实习内容和时间,确保顺利完成实践课程教学任务,帮助学生修完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的相关学习内容。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工作不是短时间内就能达到预期目标。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工作任重道远,应做好打持久之战的准备。因此用辩证思维,多重角度去考虑,解决遇到的相关问题。小学教育(英语方向)专业建设工作中仍存在诸多问题,而实习地建设工作作为该专业建设工作的重点,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引进资金,加大合作,完善基地建设体系,真正意义上实现“互赢、互利”基地建设目标,从根本上解决基地短缺问题,实现小学教育(英语方向)专业所设定的为社会提供合格的小学英语教师培养目标。

作者:乌云斯日古楞 单位:呼和浩特民族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景枝.大学生实习制度的国际比较与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2).

[2]William,G.L.ChangingPatternsofFinanceinHigh-erEducation[M].Buckingham:OpenUniversityPress,1992.55-57.

[3]祝珣.刘宏英国研究型大学政府外渠道筹资的目标、战略及举措———以曼彻斯特大学为例[J].外国教育研究,2010(9).

[4]唐兴华,宋兰容.对我国高等教育融资政策的若干思考[J].统计与决策,2005(01S).

小学教育发展论文范文第10篇

一、小学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基本依据

1.小学阶段的培养目标及其课程改革对小学教师的素质诉求是小学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根本依据小学教育本科课程体系的设置决定于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而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又是根据小学的培养目标与课程改革及其对小学教师的要求确定的。因此,研究小学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问题必须准确把握小学阶段的培养目标及其课程改革方向。从2001年开始,我国启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这项改革的八项任务中,第一项就是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培养目标。其中谈到德育目标时强调热爱祖国,了解国家的历史和国情,要有责任感,初步形成健全的人格,自信、自主、自律,具有团结、合作与协调的能力等。谈到智育目标时强调培养学生适应学习化社会所需要的基础文化、科学知识和读写算基本技能、语言表达能力、基本劳动技术和实际操作能力,逐步形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等。这次课程改革以空前的力度和崭新的面貌令全社会关注。在课程目标上,它强调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在课程结构上,要从整齐划一走向多样化,从分科走向综合,合理设置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体现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在内容选择上,强调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关注儿童的生活经验,反映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在教学方式上,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确立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建立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研究以及合作学习的机制。在课程类型上,新设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旨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在课程评价上,要改变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有利于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的功能。无疑,它对现行课程与教学体系将产生巨大冲击,对每一位基础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严峻挑战。在设置小学教育本科课程时,必须充分了解新的小学培养目标和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要求,真正从课程设置中体现未来小学教师所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基本能力。

2.未来本科学历小学教师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是小学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直接依据未来中小学教师必须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国外有人曾做过专门研究,认为未来中小学教师应该具备以下13种素质:(1)能够诊断学生的学习技能和学习障碍;(2)可以诊断学生的心理问题;(3)擅长课程设计;(4)能够充当媒体资源的咨询顾问;(5)能够提供资讯、学习资源;(6)是团体工作的专家;(7)善于团体沟通;(8)能指导学生的独立研究和独立学习;(9)必须是学生未来社会技能发展的辅导者;(10)是客观公正的评价者;(11)必须是公共关系的专家;(12)必须是社会工作者;(13)必须了解未来的发展方向[1]。而Wa-sylCajkler等认为,作为一个小学教师,第一,他(她)应该懂得如何处理人际关系,自己保持对工作、任务的压力而非勉强工作;师生之间互相帮助时双方都感到舒畅;师生争取与外界的人接触而不局限于与学校的人打交道;让学生知道教师本人也像他们一样有喜怒哀乐。第二,他(她)必须善于驾驭所教的班级。第三,善于利用身体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第四,善于组织课堂教学[2]。

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和多年来对小学教师的观察了解,我们认为,未来的小学教师,应特别注重以下几种素质的养成。

其一,宽广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教学技能。根据小学教学的特点和时展对小学教师提出的要求,本科学历小学教师应具有宽广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教学技能,不仅对某一学科的教学有明显的优势,而且能胜任其他相关学科的教学;不仅具有琴棋书画的基本技能,而且能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能独立开展课件制作,能指导小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这样的教师更容易迎合小学生的心理,有利于树立教师的威信。

其二,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和善于改革的教育创新能力。本科学历小学教师应该具有强烈的教育创新精神和善于改革的创新能力,要善于博采众家之长,又不盲目照办他人之经验,学会把他人的教育思想和方法“移植”到自己的“土壤”中,重新栽培,创造出最适于自己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应该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培育教育创新精神,打造教育创新能力。

其三,扎实的教育理论功底和较强的教科研能力。与中师、大专学历层次的小学教师相比,本科学历小学教师的优势之一就在于深厚的教育理论修养和较强的教科研能力。通过四年大学教育,大学生具备了浓厚的科研意识,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熟悉教育科研的一般过程,掌握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成为知能并举、教研兼长的研究型教师。

二、教、研、训、习一体化小学教师培养模式构想

自从20世纪60年代斯滕豪斯提出“教师应该成为研究者”这个命题以来,经过近50年的探讨,有关教师应有的素质结构,已经形成多种有代表性的范型。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要求教师不仅具有良好的师德修养、合理的知能结构,而且要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自觉的反思意识和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进入21世纪以来,高等师范院校纷纷进行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并概括出多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譬如,3+1、2+2、3+2、4+1、4+2等模式。“3+1”或“2+2”主要在本科阶段做文章,是指学生入学后到各专业院系接受2年或3年的普通文化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的教育,然后到教育学院或教育系接受1年或2年的教育学科专业课程的教育,毕业后获得学士学位。“3+2”是指教育学院或教育系招收其他学科专业专科毕业的学生或在职教师,为其提供2年的教育学科专业课程,毕业时可获得教育学士学位。

“4+1”或“4+2”模式是指教育学院招收本科毕业并具有学士学位的应届毕业生或往届毕业生,为其提供1年或2年的教育学科专业课程,学生毕业可获得教育硕士学位。这些实践层面的探索与改革经验,为我们构建新的教师培养模式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与借鉴。就本科阶段的“3+1”或“2+2”模式而言,优势在于利用相对集中的时间开设教育专业课程,但其缺陷也是明显的。“3+1”模式中的“1”去掉撰写毕业论文和实习时间,大约也就半年多一点的时间学习教育类课程,教育专业课程并未得到实质性强化。“2+2”模式则明显削弱了学科专业课程的学习,难以培养学生深厚的学科专业素养。为了培养知能并举、教研兼长的研究型小学教师,我们提出“教、研、训、习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构想。其中,“教”指向于理论知识的获取,“研”指向于研究能力的培养,“训”指向于教育理念的生成,“习”指向于实践能力的习得。四者各有特定的目标定位和教育活动载体,又存在内在的有机联系,四维一体指向教师教育最终要达成的目标。系统论是构建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强调系统各构成要素的有机联系与整合。教、研、训、习活动在以往的教师教育体系中也普遍存在,但是,我们在教育过程中,或对某种活动形式的关注度不够,或对某种活动的功能定向有失偏颇,缺乏一种整体观照的视野。提出教、研、训、习一体化小学教师培养模式,就是以系统论思想为指导,用“一体化”有机整合的理念,把几种活动形式及其功能与培养目标有机地整合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赋予这些活动新的内涵,并以课程与学分的形式规范下来,追求教育要素组合的最优化和教育效益的最大化。

三、构建与研究型小学教师的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为了培养知能并举、教研兼长的研究型小学教师,将“教、研、训、习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贯彻落实到实处,必须对课程结构进行深入研讨和优化调整。这种新的课程体系应当包括以下四个模块的课程。

1.基础知识类课程

基础知识类课程包括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目的是为师范生从事教育工作构建一个宽厚的知识基础。通识教育课程注重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表达思想、判断和鉴别价值的能力,并以此促进学生的情感和理智的和谐发展。小学教育专业的通识课程应立足于中华民族的文化教育背景,借鉴中外优秀文化遗产,不断汲取人类创造的新成果,形成开放、多元的课程体系。具体举措有:以人文课程为主干,把“文化遗产”等课程作为通识教育的支柱;结合小学教育专业特点开设通识教育课程,加强学科间的联系与融合;把各学科高品位、深层次的学术报告和系列讲座作为通识教育的重要方式。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是指教育理论课程。首先,强化教育理论教学是培养目标的客观要求。小学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将来面对的主要是正处于个性发展关键期的小学儿童,这就决定了他们未来的工作不一定需要过深的文科或理工科的专业知识,因此他们大学阶段学习的重点应放在了解人的心理,熟悉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上。其次,强化教育理论有利于促进学生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增强专业发展的后劲,提高职业适应性。小学、幼儿园的教育工作者由于专业特点的不显著,对职业适应性的要求更为突出。而建立在深厚的教育理论素养基础上的教育教学能力的迁移必然更容易,能够切实提供专业发展的后劲,有效提高其职业适应性。

教育理论课程的开设最好四年不断线,纵贯全程,不断强化学生的教育理念,夯实学生的教育理论基础。专业课程是体现专业方向的学科课程。那么,怎样打造学生的专业优势呢?有两种方案可以选择。第一,课程教学计划实行学程分段、方向分流模式。在二、三年级或三、四年级让学生分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修语文、数学、外语、科学、音乐、美术等学科方向的专业课程。每个专业方向设置10门左右的主干课程,用600至700学时修完。如语文方向开设汉语通论、中外文学作品选、写作、逻辑、美学、文学概论、中外文化简史、人类与社会、儿童文学名著选读、文献检索与利用等。第二,实行主副修制。课程教学计划立足于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科专业优势通过副修制形成。两种方案都需要借助有关学科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需要学校教学主管部门发挥统筹协调作用。

2.研究能力类课程这类课程包括研究方法、学年论文、毕业论文、课题研究等内容,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研究规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升教学研究能力。(1)建立科研导师制,在师生之间建立一种

“导学”关系。这种培养方式便于导师确切了解学生的研究兴趣、思维特点以及研究能力训练的进程,便于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的科研活动。(2)实行课题立项制度。这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课题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3)强化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质量管理。在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写作期间,从选题到搜集资料,直至论文撰写、修改和定稿,指导教师要层层把关,加强论文指导力度。此外,还应对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实行奖励制度,对论文完成出色的给予奖励,对写作态度不认真、弄虚作假的给予相应的处罚,严重的取消毕业资格。

3.理念引领类课程

这类课程主要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展开,具体形式包括中小学名师讲坛、教育专家报告以及本校教师的专题讲座和学术沙龙等活动,目的在于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培育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此,应大力倡导学术自由,努力营造异质、多元、开放的学术环境。这种异质、多元、开放的学术环境,有利于大学成为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的集散地,使不同文化在这里发生冲突与融合,使不同的思维模式在这里得到互补和改造,不同的创新思想得到凸现与升华,不同的研究方法在这里得到综合与创新,因而使得大批富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流人才在这里得到熏陶、培养和提高并脱颖而出。

4.实践能力类课程

实践类课程包括演习、实习、见习、研习等活动形式,此类课程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落实。

首先,开设微型课程,引导学生自主演习锻炼。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课程可按三条线设计:(1)“三字一话”训练课程,主要包括教师口语、说课、书法、多媒体课件制作等;(2)艺术修养课程,如音乐、舞蹈、美术、艺术体操、乐器弹奏、中外音乐作品欣赏等;(3)小学活动指导类课程,主要包括剪纸、篆刻、集邮、武术、泥塑、摄影、游戏、、插花艺术、模型制作等。

其次,加强见习、实习活动。从实习效果出发,我们认为,前延后续两段式教育实习模式是比较理想的选择。“两段式”是其主体,即变一次实习为两次实习:大学第六学期安排为期8周的第一次实习,以统一安排、集中实习为主。这次实习的主要目的在于,让师范生了解小学教育工作的常规,亲身体验教师的甘苦,形成丰富的感性认识和初步的理性认识。大学第八学期安排第二次实习,为期8周,以分散实习为主。目的在于让实习生将所学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综合运用于教育实践,锻炼和提高从事基础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增强对基础教育的理性认识,进一步认识和把握基础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规律。“前延”是指教育见习、模拟实习的内容。在第一次实习之前,开展为期2周左右的教学见习;借助微格教学手段或同学之间交换扮演“教师”、“学生”角色,开展2至3周的模拟实习,训练从师技能。“后续”是指在两次实习中间以及在第二次实习前后,邀请经验丰富、知名度较高的小学校长、优秀班主任、特级教师为学生作富有针对性的学术报告,以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教育理论视野,深化对小学教育工作的理性认识。

上一篇:语文教学方法论文范文 下一篇:交际教学法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