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教育范文

时间:2023-02-23 11:34:34

校外教育

校外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校外教育

概念既是学科立论的基础,也是学术交流的前提。校外教育概念的明确对校外教育理论的建构、研究领域的划定和研究方法的选择具有重要作用。鉴于研究者尚未对校外教育核心的“概念”问题达成共识,笔者通过查阅大量资料,结合个人长期研究,对校外教育进行全面剖析。

一、何谓“校外教育”

(一)“校外教育”一词的来源

对与学校教育相对应的校外教育,从字面上来理解,就是由校外和教育结合而成的社会活动。由于人类经济社会发展、文字的创造和专业教师的产生,出现了学校这一专业教育机构。校外各类活动伴随学校教育而产生。[1]校外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实践,从世界范围来看,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不同国家的研究者在不同的环境与历史时期,对校外教育的认识有较大差异。校外和教育的连用,最早出现在日本。据笔者目力所及,“校外教育”一词由日本的教育学者松永健哉于1930年提出,他从校外教育的特殊性出发,强调其超越学校教育的独特性价值。[2]苏联教育家凯洛夫首次对校外教育作出理论性概括,其《教育学》中的《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一章将“儿童校外教育活动”界定为学校之外的单位和团体对青少年儿童进行的各种教育、教养工作。[3]凯洛夫从校外教育主体(学校以外各种机关、团体)、对象(儿童)、内容(教养、教育工作)等方面,将校外教育界定为以校外的专门教育组织为承担者,对青少年进行的教育活动。这一观点也得到了同期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认可。新中国成立以后,学界开始学习苏联,译介相关的教育著作、教材和论文。在此背景下,“校外教育”一词经翻译传入我国。1950年6月《人民教育》第1卷第6期刊载的《克鲁普斯卡娅论校外工作》一文最早对校外教育进行界定,该文明确了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阐释了校外教育的基本任务、基本形式、基本原则和基本目的,并指出校外工作的发展道路和具体方法。[4]

(二)对校外教育的不同界定

随着校外教育实践活动的推进和校外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校外教育的概念逐步为人们所了解,但研究者对校外教育的理解往往莫衷一是。通过查阅大量文献,笔者将已有观点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校外教育——广狭义角度界定第一,“专门校外教育活动说”。基于学界对“狭义教育即学校教育”这一基本观点的认同,多数研究者认为校外教育由特殊的校外教育机构实施;也有研究者认为校外教育是由各种机关和团体对于儿童所实施的多种多样的学校以外的教养、教育工作。[5]另有研究者认为,校外教育是在校外由校外教育机构或社会团体领导和组织的,对中小学生进行的多样化的教育活动。[6]还有研究者认为,校外教育特指校外教育机构,如青少年宫和青少年活动中心,对学生进行多样化教育活动。[7]第二,“校外教育活动整体说”。此类观点将校外教育界定为发生在学校之外整体的教育活动。校外教育载体除了专门的校外教育机构外,还包括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和各类政治、经济、科技、公益、服务、文化、体育等活动以及个人在学校以外广阔的时间、空间里所进行的种种个体活动和教育。[8]还有研究者认为,校外教育是少年儿童参加由校外教育机构组织的或个体自由进行的集体或自我的教育活动。[9]第三,“有计划社会教育说”。日本学者广泛认为校外教育归属于社会教育,也可以叫计划性社会教育。[10]以上认识基于狭义的校外教育概念与泛化的校外教育影响的不同,这些不同主要体现在实施载体、教育对象和实施场所等方面。第一种界定突出了校外教育的特殊性,但未能充分认识校外教育所处的社会关系地位及其与社会教育的关系,而第二、三种观点试图表达校外教育的外延,但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校外教育的内涵。2.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关系角度界定第一,“非正规教育说”。认为校外教育在学校教育之外,学生需通过报名注册进行。[11]第二,“正规课程外教育活动说”。认为校外教育是发生在学校日常课程范围之外的。[12]从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关系角度对校外教育的界定虽然明确了二者区别,认定校外教育不同于学校正规教育的本质属性,但未能揭示出校外教育的内涵和外延。3.校外教育——与课外活动关系角度界定第一,“课外活动说”。有研究者认为校外教育与课外教育具有相似性,二者相对应。校外活动是在学校外或学校内正规课程以外的课外活动,[13]而课外教育是在教学计划之外进行的多样化活动。[14]第二,“部分课外活动说”。这类观点普遍认为,课外活动可以由学校或校外教育机构组织实施,凡是由校外教育机构组织的,称为校外活动。也就是说,课外活动的范畴大于校外活动,是由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和校外教育机构组织的课外活动共同构成的。校外教育和课外教育除了领导机构有所不同外,在性质、特点、培养目标、活动原则、活动内容、组织形式、辅导方法和辅导手段等方面都具有一致性。从校外教育与课外教育关系角度对校外教育进行界定,使我们更明确校外教育的外延,但也带来校外教育实施场所是学校之外还是课堂教学之外的认识分歧。

(三)校外教育的内涵和外延

纵观该领域研究者对校外教育内涵和外延的认识,可以看出这方面的认识与观点仍未统一。笔者综合上述理解,结合对校外教育的研究,试图形成自己对校外教育的内涵和外延的认识。

1.校外教育的内涵

早期西方国家学者将校外的教育活动归属于社会教育的领域,将校外教育称为课外活动,其范围既包括学校课外范围内的,也包括学校外的。同时,校外教育的概念是动态生成的,它既随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又随校外教育事业的推进而丰盈。不同国家的研究者,处在各自不同的环境与历史时期,对校外教育概念的理解差异较大,而我国学者在学习和借鉴国外相关领域研究成果尤其是在对概念的表述上出现众说纷纭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笔者认为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可以更为客观地界定校外教育。广义的校外教育,是指在学校教学以外的时空里学生所受的影响和教育活动。狭义的校外教育是一种非正规教育,即由专门的校外教育机构开展的,对中小学生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多样化教育活动。广义的校外教育是指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一切具有教育意义的校外活动,是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性、随机性等特征,与广义的教育和社会教育无多大差异。正如社会教育一样,其实施机构和传播渠道多种多样,包括图书馆、科技馆、电影院、公园、博物馆、文化馆及广播、网络、电视、书籍等传播媒介。随着校外教育理论和实践活动的不断发展,校外教育开始从广义的教育和社会教育中分化出来,形成一种独立的研究领域和理论范畴。作为一种非正规教育,狭义的校外教育具有如下内涵。(1)校外教育是在正规教育之外,由专门的校外教育机构、单位和部门所实施一方面,校外教育必须是在正规学校教育之外(如双休日、国家法定节假日和课后等)进行;另一方面,校外教育必须是以专门的校外教育机构、单位和部门等为载体。有研究者将校外教育实施机构分为综合型和专门型校外教育机构;还有研究者将校外教育实施载体分为少年宫、校外教育活动场馆、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和校外教育服务机构四类。[15]尽管划分标准不一,但笔者认为,无论什么类型的校外教育机构,只要其实施的是专业的校外教育,都属于专门的校外教育机构。(2)校外教育是针对中小学生所进行的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校外教育的对象是中小学生,不是全体社会成员,这与社会教育有很大区别。同时,校外教育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活动,而不是随机、偶发的。

2.校外教育的外延校外教育的外延

主要由“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和“活动教育”三部分组成。也就是指历史上或当下时期,校外教育思想观念、制度(如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文化制度等)和活动对于个体发展能产生一种作用和影响。

二、校外教育的特征

为更全面地认识校外教育,我们需要揭示其特征。

(一)主体的多样性

校外教育主体即对中小学生施以校外影响的政府、团体和私人(主要是通过其主管的少年宫、活动场馆、培训机构和服务机构等来进行)。随着投资渠道的拓宽,校外教育主体已成为包括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文化部门、共青团、科协和企事业单位等多元的系统组织。校外教育主体的多元化趋势必然带来管理和合作上的不便,这也使得协调各主体关系、改善管理体制成为改革和发展校外教育的关键问题。

(二)内容的丰富性和前瞻性

相较于时间、地点、条件和教学内容都固定的学校教育而言,校外教育体现出很大的灵活性和丰富性,其内容已扩展至思想品德、科学技术、体育、文艺、游戏、劳动和社会实践等方面。突破学校教育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统一性,校外教育的工作者可以充分挖掘区域校外教育资源,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水平,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校外教育紧随科学技术的发展,通过开设新课程、利用多种教学形式,让学生了解前瞻性的教育内容。

(三)校外教育的灵活性

校外教育的灵活性表现在:第一,组织形式的灵活性,一般有集体、小组和个人三种,凡有助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的活动组织形式,皆可考虑运用;第二,办学模式的灵活性,随着投资渠道拓宽,企事业单位、军队及各行各业热心人士(如高校专家、离退休干部、优秀道德模范、企业家和社区居民等)皆可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办有特色的校外教育;第三,知识内容的灵活性,校外教育机构可以紧跟科学技术发展动态,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教授最新教育知识内容。

(四)校外教育的综合性

校外教育的综合性表现为五个方面:第一,教育内容的综合性,既要求多学科内容的综合组织,也要求多种能力的综合应用;第二,组织管理的综合复杂性,它既有一般校外教育机构内部的管理活动,还要综合考虑其主管部门如政府、行政部门、共青团、妇联和科协等组织间的协调;第三,活动过程中需要运用各种教学风格;第四,校外教育功能的综合性,主要体现在教育、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功能和发展个性品质功能三个方面;第五,评价原则的综合性,采用定性与定量,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全面性评价原则,以保证校外教育评价的客观科学。

(五)校外教育的实践性

校外教育的实践性表现在:第一,校外教育内容的实践性,校外教育内容大多采用实验、参观和实地考察等形式,注重培养学生综合性实践能力,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第二,校外教育具体目标和活动方案的实践性,发展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自行设计方案,掌握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法与手段;第三,学生实践活动开展的自主性,鼓励学生自主展开学习活动,教师只提供必要的指导与帮助。

(六)校外教育的民主性

有研究者认为校外教育的民主性表现在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充分的民主教育形式以及公正、开放和多元化的校外教育制度三个方面。[16]笔者认为,无论是教育机会的民主化还是制度和过程的民主化,都是校外教育民主性的重要表现。

三、校外教育与相关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一)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

目前,关于校内外教育关系有以下两种认识。一种观点认为二者都将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校外教育归属于学校教育。[17]持这种观点的研究者还根据实施场所进行划分,认为校外教育与课外教育具有相通性,统归为学校教育。另一种观点,也是多数研究者认为的观点,校外教育是独立的范畴。笔者认为,校内外教育联系密切、互为补充,同为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校内外教育的区别表现在主体、目标、内容、机构、教学方法、实施场所和教育时间上的不同。从教育主体看,校外教育主体具有多样性,主管校外教育机构的政府、团体和私人都可以是校外教育的主体,而学校教育主要由教育行政部门来承担;从教育目标看,校外教育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主要目标,重视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从教育内容看,校外教育内容同学校教育相比更有广泛性和丰富性,它突破了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限制,将学生的生活、娱乐和闲暇时间结合起来;从教育机构看,校外教育具有多样性,除了学校之外,还有多种综合型与专门型的校外教育机构;从教学方法看,校外教育教学方法灵活,除讲授法外,还重视各种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形式的校外教育活动的组织和应用;从实施场所看,校外教育在学校和校外进行,而学校教育主要在学校进行;从时间看,校外教育主要在学校教学之外的双休日、寒暑假和节日等时间进行。校外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二者并重发展的关系上,前者是后者的基础与前提,学校教育对教育者进行基本的文化知识的教育,接受这些基本文化知识更有助于校外教育的开展和实施,与此同时,校外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和主体性价值实现方面的功能也符合学校教育的目标要求。

(二)校外教育与家庭教育

校外教育和家庭教育主要是从实施空间来区分的。家庭教育是家长对孩子实施的教育。二者的区别在实施任务、实施主体和教育对象上。从实施任务看,校外教育以个性品质的培养为目标,而家庭教育主要表现在子女身心发展、良好习惯、独立精神和为人处事的培养、提升上;从实施主体看,前者是校外教育机构,后者是父母;从教育对象看,前者为中小学生,后者是家庭子女。校外教育和家庭教育又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儿童在接受学校、校外教育之前,首先需接受家庭教育。因此,家庭教育是校外教育的起点,校外教育是家庭教育在学校之外的延伸。

(三)校外教育与社会教育

从广义来讲,社会教育是以人的身心和谐发展为目的的有意识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从狭义来讲,社会教育是指由政府、社会团体或个人所设立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对社会全体成员所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18]校外教育和社会教育是从教育任务、机构、对象和内容四个方面来区分的。从教育任务看,校外教育的任务在于促进中小学生个性品质的发展,而社会教育的任务是发展全民教育与终身教育。从实施机构看,社会教育是以社会教育机构为实施机构,而校外教育则是以校外教育机构为实施机构,校外教育机构包含于社会教育机构之中;从教育对象看,社会教育对象是超越某个特殊群体的社会成员,而校外教育的对象主要是中小学生(有学者将青年、大学生也作为研究服务对象,但确切地说中小学生才是校外教育的对象);从教育内容看,校外教育主体和教育对象的相对稳定,决定了校外教育内容没有社会教育内容宽泛。校外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联系表现为整体和局部的关系上。校外教育的实施主体、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都包含于社会教育之中,是社会教育的组成部分。

(四)校外教育与社区教育

社区教育这一概念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先提出,随后得到了世界各国认可。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区教育首先在城市中萌生。世界各国对社区教育概念的理解主要有民众教育(北欧各国)、社会教育(日本)、非正规教育(美国)、影响个人学习的因素(苏格兰)。笔者认可的社区教育的定义是:“由居民自发产生,为追求精神生活的充实及对终身学习的需求,由政府提倡并与地区基层组织共同推动的自下而上的群众性教育活动。”[19]随着终身教育的不断推进,社区教育场所已成为校外教育的实践基地,校外教育社区化成为校外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二者的关系日渐密切,边界日益模糊。相同的是,二者的实施主体和主要内容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相异的是,校外教育超越了区域的局限性,对象以中小学生为主,而社区教育主要是围绕着居住区域的社区居民开展,教育对象包括中小学生在内的各个年龄阶段的社区居民。可见,校外教育和社区教育不是简单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二者相互重叠、相互融合又各有侧重。社区已成为校外教育发展的重要基地,并将成为推动校外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综上,我们不难看出,校外教育在青少年的成长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作为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它是基础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少年个性品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独特作用。随着终身教育和全民教育思想的深入人心,校外教育必然会引起人们重视,其研究必然会进一步发展。

注释:

[1][3][5][8]沈明德.校外教育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1989:1、26-27、26-27、26-27.[2]

[10][16]中国教育学会少年儿童校外教育专业委员会.现代校外教育论[M].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2、2、21.[4]米倩耿德列夫.克鲁普斯卡娅论校外工作[J].人民教育,1950,(6).

[6]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414.

[7][17]张印成.课外校外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20、20.

[9]张焕庭.教育词典[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678.

[11]谢维和.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256.

[12]卢乃桂.青少年的发展——兼论校外教育的培育角色与功能[J].青年研究,2002,(7).

[13]德?朗特里.西方教育词典[M].陈建平,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222.

[14]张印成.课外校外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20-21.

[15]康丽颖.中国校外教育发展的困惑与挑战——关于中国校外教育发展的三重思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18][19]侯怀银,张宏波.“社会教育解读”[J].教育学报,2007,(4).

校外教育范文第2篇

《中国校外教育》(CN:11-3173/G4)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双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中国校外教育》在及时准确地宣传中央和教育部有关校外教育方针政策及工作部署的同时,力求深度挖掘各地校外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反映广大校外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成为全口径了解各个时期校外教育工作方针政策、理论探索及新思维、新经验的重要窗口。

校外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青少年 校外 教育

校外教育是校外教学机构在学校教育以外,利用青少年学生的课余时间和节假日,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对青少年学生开展的教育活动。校外教育是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的产物,特别是随着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以及学习型社会思想与实践的不断发展,教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教育已经不能够仅仅局限于学校教育了,它扩展到人生的各个阶段和学校以外的社会各个领域,教育发展成为一个覆盖全时空的复杂的社会子系统。教育的纵坐标是指学前教育、学校教育、成人教育、老年教育――时时受教育;横坐标是家庭、学校、社会――处处受教育。校外教育已被纳入了整体教育体系的发展之中,成为国民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校外教育的教育系统是不完整的。我国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就是由学前教育、学校教育、成人教育和校外教育构成的。校外教育和学校教育有共同的教育本质,二者都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但与学校教育相比,在很多方面校外教育又有着自身的特点,具有特殊的功能和价值,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践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一、青少年校外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对校外教育的认识程度不够

青少年校外教育在我国已历经近60年的发展,从建国初期的少年宫到现在的青少年活动中心、青少年宫、科技馆、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等各类青少年活动场所,校外教育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从总体来讲,全社会对校外教育的意义认识还不够准确,大多数人仍停留在校外教育是校内教育的补充,是少年儿童课余假日娱乐的场所。基于这种认识,对校外教育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及校内教育。因此,在经费投入,政策制定等方面,长期处于边缘地带。

(二)校外教育内容单一

大多青少年活动场所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活动内容单一,教学范围狭窄,把素质教育简单地理解为琴棋书画,为了应对市场,大量的开展美术、书法、音乐、舞蹈等艺术特长班,而锻炼少年儿童心态、胆量、体能或科技创新等科目却很少涉猎,这对拓展孩子的视野、健全心智,或综合能力的提高都或欠缺。一些校外教育机构为了创收,针对应试教育开设数学、英语等文化课辅导班,这已经完全背离了校外教育的意义,与校外教育的宗旨南辕北辙。种种错误认识导致长期以来我们青少年校外教育单打一,少创新。这种狭窄的专业设置,既不能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也不能适应知识积累的需求。

(三)青少年校外教育设施薄弱

青少年校外教育场馆在建设初期,大都是依赖地方财政投入建设起来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老的青少年活动场馆,建设初期配套的各类设施日益陈旧老化,基础设施没有后续资金的投入改造,对新的活动项目因资金制约也不能及时开展,无法承担目前日益增长的青少年校外教育的需求。绝大多数青少年校外教育机构属于财政差额补贴的事业单位,也有一部分是完全的自收自支性质。因此受经费来源制约,青少年活动中心就得搞创收,与市场化接轨。这在某种意义来讲,背离了青少年校外教育阵地公益性的原则。为了谋求经济利益,各“中心”不得不开办各类迎合市场的培训班,出租教学场地,招商,招租,使得青少年活动中心内部鱼龙混杂,失去了原有的为青少年服务的单纯性质。一些有益于青少年身心发展,提高综合素质的项目因受经费制约和不挣钱也被忍痛割爱。

二、强化青少年校外教育的措施

(一)开展文化夏令营活动

夏令营是青少年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利用暑假时间开展各种文化夏令营活动,让青少年通过愉快的亲身体验学习中国的各种优秀传统文化,接受道德教育,培养优秀品质。比如,我们可以开展“北京快乐游”夏令营,通过游览参观长城、故宫、天安门、北京大学等地,使青少年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也可以开展国学夏令营,让青少年参加国学故事会、国学诵读、国学小游戏、国学影视观摩等活动,学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志向高远、诚实守信、刚正不阿、自强不息、重德贵义、律己修身等传统美德,养成健康的人格与高远的精神境界。

(二)开展游戏类文化体验活动

以游戏的方式开展文化体验活动,简单易学,生动活泼,趣味性强,符合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青少年通过参与游戏提高各种能力,受到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以我们磐安青少年宫为例,我们经常深入学校和社区,以体验、实践和竞技为主要途径,开展消防体验、安全闯关、环保闯关、跳羊角球、欢乐袋鼠跳、贴鼻子、夹乒乓球、无敌风火轮、灌篮高手、电子百拼等多种游戏式文化体验活动,通过这些形式多样、内涵丰富、寓教于乐的游戏项目,让青少年在享受丰富的公益性文化大餐过程中培养了团结协作、自强不息等良好的道德素质。

(三)开展艺术类文化体验活动

我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品种多样,内涵丰富,通过艺术活动培养青少年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增强爱国主义精神,促进青少年各项素质全面和谐地发展。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开展书法学习活动,让青少年提高书法艺术水平和审美能力的同时,学习历史人物的传统美德,加强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青少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勤学苦练的品质,进一步陶冶青少年情操,净化青少年心灵。

三、总结

总而言之,青少年校外教育是对校内教育的弥补,也是促进青少年成长、发展的重要措施,而开展丰富多采的公益性校外文化体验活动,则是全面贯彻素质教育方针、全面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不仅仅有利于青少年道德素质的养成,还有利于青少年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将为青少年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真正的为国家、社会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卢晓明.让学生喜欢成为校外教育的重要指标[J].上海教育,2011,(06).

[2]张青菊.激活校外教育机制 共同培养合格人才[J].青海教育,2007,(06).

校外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青少年;校外教育;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3-0278-01

校外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让学生今后的生活以及整个生命系统充满生机与活力,焕发出蓬勃的创造力,让学生回归生活,体验生活,热爱生活,享受生活。作为一名校外教育工作者,如何才能在这块主阵地上执掌起这门"艺术课程"的教鞭,个人认为必须具备以下方面努力:

1.正确认识校外教育

青少年校外教育活动中心是孩子们展现其个性才华的最佳场所,是培养孩子们想象力、创造力 的乐土。

传统的教育要求的是统一的思维模式、统一的答案,没有自己的思想、没有自己的眼睛、没有自己的语言、没有自己的个性,而青少年活动中心里高水平的团队、众多的活动、不断的参演参赛 参展、交流等,使孩子们的才华得到充分的展现,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兴趣得到极大的满足。从而 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青少年活动中心多项的活动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兴趣,有了兴趣就容易引发好奇心,鼓励孩子们积极思考、主动提问、自觉地去寻 求答案,从而激发孩子们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这对于培养孩子们的发散性思维、创造性的思维方法 非常重要,我们要倡导孩子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除了要努力明确问题外,还要打破平时习惯的思维 模式的束缚,将自己的思想从不同途径、不同角度扩散开去考虑问题,启发孩子大胆的创造性的设想, 从而去解决问题,创造新事物。

2.校外教育基地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素质和良好的师德师风素质

作为一名校外教育工作者,最根本最关键的要求就是要深刻理解新形势下教育的深刻内涵,把握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提出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孩子的幸福,我们在实施教育意义的过程中就是要"成就人",而不仅仅是传递知识为宗旨,知识只是一个载体,它承载的是教育的意义。每一门学科,每一次活动,每一项内容都承载着不同的教育意义,不管你是校外教育阵地上一名活动辅导教师、学科指导教师、还是后勤服务教师,你都要清楚自己的角色,你是学生适宜的点拨者、亲切的慰藉者、无私的协助者和诚挚的合作者。每一位孩子来到校外教育活动中心是要在释放压力的前提下成长提高的,我们的任务只能是让孩子找回童心,回归自然,体验快乐,寻找幸福,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炼就一身一些校园内学不到而又与其成长相关联的本领。选择好的教育角度,既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理念。在辅导基地学生时,要善于选择角度,善于变换角度,从而收到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编织出美丽的教育故事。

作为一名校外教育工作者,良好的师德师风素质尤为重要。现代作家贾平凹说过:人最重要的品质就是责任心。一个有责任感的辅导教师,当你面对走进基地的孩子,走上课堂之前,开展活动之际,走近学生之时,首先应该做的便是调正自己的情绪,端正自己的态度,心中想着孩子的童真与乐趣,胸中印着孩子的成长。一个没有责任心的人,校外教育基地是容不下他的;一个只追求实惠的人,是不能胜任校外教育工作的。我们校外教育工作者只有达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境界,我们的孩子才会在校外教育基地留连忘返,体验快乐,我们的孩子才会发展,才会幸福。

3.对青少年校外教育的几点想法

3.1 青少年校外教育的发展必须找准新的突破点。由于校外教育工作与城市发展和社会教育发展相适应,与新世纪对高质量高素质人才的要求相适应,因而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拓宽校外素质教育的生存空间,使其触角得到了有效的延伸,强化了校外教育机构的社会功能。满足对校外素质教育的渴求。建立青少年活动中心,通过共建共育联合教育的方式。有效地解决了校外教育机构普遍存在的经费不足、场地缺乏的实际困难,利用假期校外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教学,教研活动,从而实现了办学双方的优势互补,展示了校外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社会作用。

3.2 青少年校外教育,必须坚持"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的教育方针。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校外教育必须始终坚持"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的办学方针。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同时,校外素质教育的发展,需要有"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具备超前意识,在教育内容、教育形式上不断开拓创新,在管理机制上不断创新、在教育质量上要不断上台阶。每年都要有新的突破,新的提高,形成校外教育的品牌,增强竞争力。

校外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校外教育;学生;文化反思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2—0001—03

一、中国校外教育现状分析

每当假期来临之际,许多刚刚走出校门的中小学生又带着诸多无奈走进各种校外辅导班。在中小学校园周边的布告栏中、各类报纸广告版上,都可以看到诸如“数学补习班”、“英语辅导班”、“语文写作班”之类的广告,令人目不暇接。众多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家长前来问津,精心地盘算着自己的孩子假期怎么样补课才能不至于被落下并且过得充实。假期培训班、辅导班作为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尤其是在经济和文化较为发达的城市,更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的呢?

(一) 家长过于忙碌

每年寒暑假时,学生在家通常由家长监护,但是家长通常会由于工作或农忙等原因,抽不出足够的时间来对孩子进行有效的监管,这导致学生们在假期中的状态往往过于放松,对假期安排没有一个合理且高效的计划。大部分学生除了完成必要的作业以外,养成了不是呆在家里看电视,就是去网吧玩游戏或者聊天等不良生活习惯,这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不利影响。而就目前来说,许多社区的公共设施建设不够完善,甚至有些生活小区根本没有建设用于居民锻炼和娱乐活动的基础设施,学生因此缺失了参加户外活动的基本条件。由此,许多学生出现眼睛近视,精神不振,食欲不佳等生理问题,导致身体健康下降影响学习和发展。

(二)应试教育模式下假期辅导班的普遍开办

应试教育作为我国的传统教育模式,一般以考试分数来对学生的素质能力进行考核,这是不可取的。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它不仅仅是单纯的认知方面的发展,更包括了心理、生理、情感等多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群体必然存在着个体差异性,因而在学习过程中,学习成绩的优劣自然也不可避免。“差生”作为一个明显讽刺意味的词语,对成绩较差的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这意味着与大学无缘,也就是以后可能要过上比较艰辛的生活,而事实上我们的社会需要各式各样的人才。由于教育部门颁布了相关的规范和制度,在假期中学校不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补课活动,所以成绩较差的学生只能通过参加校外辅导班来提高学习成绩。大部分课外辅导班都是针对学生的考试成绩展开培训,对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毫无帮助,依然落入了应试教育的窠臼。

(三)人口基数过大导致

当前,我国人口生育正处于第二高峰期,学龄儿童数量相应也较为庞大,各类学校中班级人数超编现象普遍存在,与此同时,在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农民工纷纷涌入城市,农民工子弟在城镇学校中的比例因而大大增加,教育资源匮乏,配套设施建设跟不上等现象也不鲜见。这必然会对教学质量造成严重影响,致使更多的学生需要通过课后补习来弥补。另外,城市中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出于对孩子的关爱,“望子成才”的普遍观念使家长们愿意在教育方面做出高投资。

(四)个别假期辅导班成为部分教师的谋利手段

在市场经济模式下,教育界也出现了极端功利的现象。部分教师在假期为谋私利,大肆开办各类辅导班,从而在短时间内获得较为丰厚的收入,这些教师在假期中比平时教学活动更为积极。出于对补习教育的依赖性,学校教育本身的缺陷进一步推动了假期辅导班的扩张,同时学生家长们就辅导班展开的互相鼓动、攀比和效仿等行为亦是较大的助力。

二、社会对校外教育的意见

有人认为:在当今社会上,补习教育更多是一种由“市场”调节的商品交换行为。仅仅依靠单纯的指令或禁令无法使其有任何良性改变,但是如果对其不管不问、放任发展,则会对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产生不良影响。针对这种现象,部分地区和学校已经做出了相应规定,例如江苏某县明确规定在职教师不准兼职为家庭教师或开办课外辅导班。

还有观点认为:根据校外教育工作实践,以不断提高未成年人文化科学素质为宗旨。一是要研究和把握当代未成年人思想倾向、价值取向、心理特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制定有利于未成年人成长进步的服务方针和工作计划,满足他们求知求美求新求乐的文化需求。二是要为未成年人走进社会、认识社会、融入社会创造条件,做好有的放矢、讲求实效,立足今天、放眼明天、面向未来,把未成年人校外学习、活动的小课堂和现代化建设的大课堂结合起来,引导他们热爱人民,增强社会责任感,立下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远大志向,学习和提高文化科学素质,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三是加强校外教育工作者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拓展。形成全社会关心未成年人成长的服务网络。

三、校外教育的作用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课外活动是学生“非智力生活的策源地”,通过课外活动能使“青少年迈上科学思维的道路”。他认为:课外活动是学生“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只有当孩子每天按自己的愿望随意使用5~7个小时的空余时间,才有可能培养出聪明的、全面发展的人来。离开这个条件去讨论全面发展,去讨论培养素质、爱好和天赋才能,只不过是一些空话而已。”课外教育之所以有这样的价值,是因为它不受教学大纲和课程课本的限制,再加上课外教育的范围广、内容丰富多彩、活动多种多样,因而它在教育过程中能够发挥其特有的作用。

(一) 校外教育的德育功能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校外教育对其全面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与保护作用。诸如少年宫、文化馆等,能够帮助学生合理有效地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各种趣味活动,例如舞蹈队、小合唱团、航模小组和业余足球队等等,充分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有效帮助学生提高对不健康或消极的因素的抵抗力,同时给孩子们的课余生活以极大丰富。

在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中,校外教育是科学有效的途径之一,通过参与活动、展开交流,学生的思想与道德素质才能有好的形成与发展。也就是说学生要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不仅需要一定的道德认识能力,更要有一个具体践行的发展过程。校外教育较好地契合了这个论点,学生在参与校外活动时,可以自身爱好、兴趣和特长进行自由选择,从而使其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能够对社会实际有更广泛和更深入的接触与了解。

(二) 校外教育的智育功能

校外教育使学生的知识得以增长、视野得到开阔。学生们通过校外教育了解到书本中所没有的知识。进而认识到世界的浩瀚和宇宙的无垠,学习是永无止境的,要在一生中不断学习,不断获取知识。同时,学生的智力还能通过开展校外活动有更进一步的发展,学生在其感兴趣的活动中得到智力的再开发与增强,继而再次成为推进智力发展的强大动力。校外教育对学生能力的发展推动是显而易见的,走出课堂、融于实际生活,将理论应用到实践活动中去,通过两者的紧密结合,使学生在校外活动中能够对多方面能力和技能进行培养或者提高。

(三)校外教育的体育功能

体育活动是校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增强学生体能的同时,还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使学生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增强,同时也提高了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校外体育活动种类繁多,有着丰富的内容,不仅生动有趣,还能锻炼学生对该运动项目的技能技巧。很多优秀的运动员就是通过校外活动训练奠定了良好的运动基础。校外体育活动对培养体育积极分子和优秀运动员的后备力量也起着推进作用。例如我国著名的世界级乒乓球运动员孔令辉,少年时的他经常在哈尔滨市少年宫训练乒乓技巧,进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四、中国文化对校外教育的影响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校外教育作为一个新名词开始出现在人们视野中。要想准确把握校外教育的真谛,首先要通过调研,对校外教育兴办的初衷予以明确。作为教育格局创新的尝试,校外教育很好地满足了教育形式发展的需要。我们将教育分为两大部分,即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两者并驾齐驱,共同发展,既可整合为教育整体,又相互独立,互有区别;两者各有特色,泾渭分明。不仅管理方便,且易于操作,从而达到各尽其能且又相得益彰。实践证明,这种教育构想和模式符合我国的教育国情,并能很好满足未来我国教育形势的发展需要。

要明确提出校外教育理念,向社会传递一种信息。数百年的教育历史已经使人们产生了一种顽固的思维定势,认为只有在学校学习才是真正地受教育,而对校外环境对孩子的熏陶与教育作用则无端忽视了。提出校外教育理念,将人们的注意力拉向校外领域,强调校外教育对学生的重要性以引起人们的重视。目前,在校教育给学生带来了不堪承受的压力,不管在学校还是在家,学生都摆脱不开与书本的打交道,“分数万能”几乎已成为我国教育界和普通人们心中万年不变的真理,对分数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这样的社会病态得不到完全有效控制的情况下,改革先行者们为解决现状想出了推行校外教育的办法,推行两个长假和双休日制度,为学生参与校外活动提供了充分而必要的条件。然而,现实情况却打破了这一美好构想,校外条件根本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很多学生走出校门却发现没有什么可供参加的活动,也没有更好的去处。所以,兴办校外教育成为形势所趋,它为学生创造校外可靠的乐园式的教育空间,使学生既能得到全面发展,同时人身安全也能得到保障。

校外教育具有较好的功能和效果,校内教育的不足可以通过发展校外教育来弥补。改革先行者针对校内教育的缺陷,寄希望于校外教育并积极发挥其各方面功能,推进教育自我发展与完善。校外教育作为当今时代医治教育痼疾的良方,只有全面推广并深入开展,才能对教育现状有所改善。在社会上,还有相当一部分闲置的人力与物力资源,能够切实地为校外教育做出有力支持,校外教育的兴办与发展,同时也为这些闲置的人才提供了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闲置的物质资源也能得到有效利用而不至浪费。在校外教育开展过程中,要力争做到人尽其才、为我所用,校外教育就会得到高水平的发展。目前,有相当一部分校外空间处于长期无人管理的状态,较为散漫和自由,个别地方极有可能对孩子带来负面的影响。而课外辅导班也往往只是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则很难兼顾。家庭教育作为校外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有其局限性。不少家长由于文化知识有限,家教水平不高,对孩子的学习往往放任自流,不能做出有效的约束。因此,要想彻底改变传统应试教育的现状,校外教育的兴办与顺利发展是重要的环节。

课外教育可以弥补中小学教育必修课程门类过多、选修课程过窄、教学内容较难的问题,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育质量,有利于促进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使他们有时间、有条件接触自然,接触社会,参加劳动,丰富生活经验,培养动手操作能力,从而更好地贯彻和实施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涉及教育方向、教育思想、教育政策、教育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一场重大转变,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的自我完善。

校外教育要求合理稳妥地对校外资源进行开发,推行高规格、高要求、高起点的素质教育,推进现代教育的自我完善,拓展现代教育功能,以解决现代教育固有的弊端和各种新问题,使其更好地为社会提供优质人才,实现历史赋予教育的重任。

[参考文献]

[1]焦秀杰.论课外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功能和途径[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03).

[2]柳军.试论课外教育工作的意义及要求[J].石油教育,2000(10).

[3]成力,成云.对“假期辅导班热”的现状分析及反思[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6(12).

[4]马克·贝磊.教育补习与私人教育成本[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冯军梅,石岩.对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关系的探讨[J].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05)

校外教育范文第6篇

大家都知道,读小学是孩子人生的一大转折,随着角色、要求和家长期望值的改变,孩子产生了诸多的不适应:讲座视频中的年轻母亲,只是一个劲地让孩子死记硬背乘法口诀,一个2、3岁孩子根本不理解口诀的意思,以至于后来哭喊着口诀“三五二五”,母亲还是一个劲让孩子重新背着乘法口诀,孩子还是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哭喊着错误的口诀“三五二五”。这样的教育让我们在座的所有老师都感到,对孩子简直就是一种煎熬。我觉得,我们的学生家长应该让孩子能够在轻松的幼小衔接活动中,获得新知识,也能较快地适应新的学习环境。我们知道,学校教育受时间特别是空间的限制,多数学生不能按照自己的喜好兴趣来选择学习。特别是大多数学生从幼儿园进入小学,需要面对好几个科目的系统学习,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小学文化知识的开放性、时间性往往让许多小学生感到力不从心,不能较好地适应新课程文化课的学习,这时候,不管是孩子还是家长都会产生焦急的心理。而校外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激励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的发展。校外教育是青少年学生学习的良好社会资本。它不受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在校内的学习情况,自由选择自己觉得学校学习中感到不解或困惑的科目,参加校外教育举办的各种学习,使校内学习得到巩固,使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地结合,使校外教育和学校教育真正成为亲密伙伴。

二、 让校外教育成为青少年的社会大课堂

校外教育就是青少年学习的“社会大课堂”,也是青少年的“社会化的竞技场”。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校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突破性的变革,其独立性逐步凸显,各个校外活动机构积极主动地组织思想道德、合作精神、创新实践等方面的活动,使校外教育由被动的服从于学校原来的兴趣小组向主动的服务于社会人的成长、积极地影响着每个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校外教育的环境是“社会化的竞技场”,青少年在校外教育中,除了参加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外,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的场所学会怎样做人,就像吕叔湘先生说的“教育近乎农业生产而非工业生产。工业生产是把原料通过设计好的工艺流程,做成合乎标准的成品。农业生产可不然,种下去的种子是有生命的,它们自己长,人们所能做的就是给它们适当的条件,包括温度、湿度、阳光、水分、肥料等等。”叶圣陶老先生也强调:请老师们时刻想到,学生跟种子一样,有自己的生命力,老师能做的,是供给他们适当的条件和照顾,让他们自己成长。如果把他们当作工业原料,按照规定的工艺流程,硬要把他们制造成一模一样的成品,那是教育的失败。而校外教育就好比是“农业生产”,帮助青少年好好成长,以期获得好的收成。

三、 让校外教育成为青少年的实践大乐园

中小学生成长的不同需求和校外教育资源的多样性,决定了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多样性。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校外教育资源的特点和需求,校外教育注重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和研究,逐步形成以动手实践和亲身体验为基本特征,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以及德育专题教育紧密结合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研究型学习课程,并以此为基础架构出丰富多彩、主题多样的教育活动的课程目录。校外教育机构就是根据青少年学生的成长需求,在活动中能及时调整活动内容,精心设计开发与学校教育教学有机结合的活动项目,积极探索参与式、体验式、互动式的活动方式,创新活动载体,使校外教育活动能与学校教育互相补充、互相促进。比如说,很多地区的学校、教师认为课时紧,没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很多学校领导也认为,基于学生安全考虑,不敢把走出学校的实践活动真正落实,以至于真正遇到安全事故来临时,学生们不能很好地应对,如果各队都能把校外教育活动列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实现校外教育活动的经常化和制度化,积极开展安全教育和安全演练,同时在平时校外活动项目的设计上,注重做到与地方文化、学生生活实际、学科知识、现代科技相结合,广大青少年在成长的道路上,才能很好应对遇到的各种困难,以更好地提高校外教育活动的实效性。

四、 让校外教育成为青少年成长路上的指明灯

校外教育机构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多种形式向青少年进行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奉献、爱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的思想品德教育;普及科学技术、文化艺术、体育卫生、劳动技术等方面知识;培养他们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和综合发展;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动手动脑、勇于实践的创新精神,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当前,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环境里,青少年的理想情操、道德风貌、行为习惯、法制观念和政治认识等方面存在不少值得重视的问题,德育教育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起着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而校外教育正为广大青少年的思想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活动项目的设计中,校外教育可以有计划地定期聘请法制教育专家,到法制教育基地为学生进行专题讲座,可以把学生带到科普实践基地进行实践,把交警请进课堂进行交通法规的学习等等,让青少年通过主题教育、纪念伟人教育、乡土教育、节假日、阵地建设等生动活泼的形式来适应不断发展的新形势,并赋予具有时代气息的新内容。为了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为了每一个青少年学生都成为对社会用的人,让我们的校外教育越办越好,努力成为他们人生道路上的指明灯吧!

校外教育范文第7篇

2010年8月2日,我参加了“中央专项公益金支持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建设项目骨干教师培训”,既聆听了各位专家教授高屋建瓴的讲座,又和一线同行们进行了相互交流与探讨,充分认识和了解了校外教育教学工作的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校外教育今后发展的方向。

一、校外教育的现状

(1)据2008年统计,目前共有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5045所,其中教育系统所属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2166所(东部872所;中部518所;西部776所),其中2001-2006年中央专项公益金支持建设的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1861所(支持重庆建设的28所由重庆团市委管理)。全国现有团属未成年人的活动场所639所(东部329所;中部112所;西部198所)。

(2)教育系统所属绝大多数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属于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也有一些从县教育局办公经费中补贴,个别地方由学校承担运转经费。经费不足部分由提供服务性收费弥补。

(3)根据教育部2008年对500余所校外活动场所的抽样调查表明,场所共有人员3680名,其中管理人员578名,占15.7%;专职教师1147名,占31.17%;兼职教师1367名,占37.15%;行政人员354名,占9.62%;其他人员234名,占6.36%。

二、校外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1)总量不足,分布不均,发展不平衡。全国平均每7万未成年人才拥有一个青少年活动场所,大多数活动场所建筑面积不足1500平方米。已建成场所的服务能力与未成年人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全国半数以上的校外活动场所的面积为2000-3000平方米。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约有3.67亿,按照每个场所3000平方米计算,平均每个未成年人拥有校外活动场所面积0.041平方米。

(2)经费不足,公益性要求难以实现。政府支持和投入是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开展公益性活动的重要保障。由于政府财力有限,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所拨款项主要用于在编人员工资和基本办公费用,在教师培训、公益性活动开展和场所日常维修维护等方面仍存在较大缺口。

(3)校外活动场所教师大多是从教育系统内部调剂过来的,待遇问题,人事归属问题,职称评定问题均不明确,尤其教师职称评定没有专门系列,职称晋升缺乏制度保障,“活动中心”教师有后顾之忧。外聘教师也因存在待遇问题,很难请到优秀的专业教师。另外,校外教师参加培训、进修的机会较少,即使有机会,也缺少继续教育的专项费用。高素质师资的短缺,已成为制约校外活动场所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4)活动吸引力不强。活动内容设计上思路不宽缺少创意。缺乏顺应未成年人天性,满足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过程中需求活动的有效载体,有效形式,难以有效帮助未成年人从小建立对美的欣赏习惯。

(5)校外教育活动主要以四种形式开展,包括开放性活动、系统培训、评比竞赛和其他活动。

(6)与学校教育衔接不紧密,缺乏制度性安排。未成年人活动场所活动内容重技能训练轻能力培养,体验性、实践性不强,不能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求。同时,部分学校因为教学时间、安全顾虑及经费的因素的制约,无法组织学生参加校外活动,因此许多场所存在“白日空”现象。

三、校外教育的发展

要更新观念,面向全体学生,树立人人成才观念,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人发展,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青少年适应社会和就业创新的能力,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性,生动性的发展。

(1)加强校外教师师德建设,将教师职业道德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突出位置,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交流活动,引领他们按照师德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强化教师服务意识,努力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

(2)要努力发掘科学带头人,努力提高教师的敬业精神、探索精神和奉献精神。

(3)要突出校外教育特色,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要依据”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孩子”的思想观念开展各种教育活动。

(4)在教学中我们既要孩子学到专业知识,又要教会孩子如何做人,把德育教育置于教育活动始终,并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实验性活动。

(5)校内外教育要有机结合,要利用校外教育场所,加强校外与校内、校外与家庭、校外与社会联系,构建四位一体的育人格局,逐步实现校外教育的经常化和制度化,精心设计开发校内外教学相结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积极探索参与式、体验式、互动式的教学活动方式,使校外教育和校内教育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6)校外教育不要局限于声乐、舞蹈、美术等学科教学活动,要与其他学科的知识交叉融合在一起,把多学科的知识不断地延伸和拓展,积极开展校内与校外文化知识相关联的丰富多彩的主题性实验活动。

校外教育范文第8篇

[关键词]校外教育;人的全面发展;幸福;体验

一、什么是幸福

20世纪70年代,不丹王国第四代国王旺楚克创造性地提出了“国民幸福总值”(GNH)的理念,以替代很多国家单纯追求“国民生产总值”(GNF)的理念。他认为,国家的政策应该关注幸福,要以实现国民的幸福为目标。不丹王国在制定政策的时候,明确地提出了要在实现现代化的同时,提升国民的幸福。从此,“国民幸福总值”成为一个全球通用的概念,越来越多的国家在追求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重视提高国民的幸福感。

国民幸福总值是个新名词,然而它所蕴含的对幸福的追求精神却是一个亘古常新的主题。

恩格斯认为,每个人都追求幸福,这是一种无须加以论证的、颠扑不破的原则。休莫有句名言,一切人类努力的伟大目标在于获得幸福。追求幸福是每个人的生活动力,这是一个明显的真理。人类社会一切美善的活动,包括政治活动、经济活动、文化活动、宗教活动、伦理活动,抑或物质活动、精神活动、交往活动等,其主观意愿和价值指向都是为了成就一个更加美善的社会,使人们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人类的在世方式是一种包含了幸福观的在世方式,是人灵魂深处的一种本能欲望。可见,追求幸福是人类的精神本性和社会行为的永恒主题。

究竟什么是幸福?对这一概念的理解众说纷纭。

幸福是人的根本的总体的需要得到某种程度的满足所产生的愉悦状态,它不是生活的调剂,而是一种生活状态。幸福是对自身状况的满意,就是过一种美善的生活,这种生活具有自主、自由、健康、满足、惬意、从容、淡定、和谐、正义等特性。康德认为,幸福的概念是模糊的、难以清楚界定的,但同时,他认为幸福是一种长久美好的生活体验。众多对幸福的理解有一点是一致的,即都肯定幸福是生活中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和精神满足,具有长久性和稳定性。

亚里士多德指出了获取幸福的途径。亚氏认为,幸福乃是在完满生活中德性的实现,也即,幸福就是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这里的德性指的是美好的品质和完整的人格。这种蕴含着德性的美好品质和完整人格具有长久性和稳定性,由此带来的幸福也就具有长久性和稳定性。换句话说,养成美好的品质和完整的人格,从而开启了幸福人生的可能。

美好的品质和完整的人格在当代还有另一种表述,就是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指出,具有众多的人类需要的人,同时就是需要有完整的人的生命表现的人,在这样的人身上,他自己的实现表现为内在的必然性,是需要的实现。全面发展的个人。就是对自身的实现,就是有众多的人类需要的人,就是有完整的人的生命表现的人,而各种人类需要不断满足和发展的个人,才是一个真正幸福的人。因此,人的全面发展开启了人一生幸福的可能。

二、校外教育如何关涉幸福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现代教育的宗旨,从这一点上说,现代教育就是致力于让人获得幸福。

从广义上来讲,人的全面发展取决于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社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充足的物质生活水平,奠定人全面发展的基础。更重要的是,社会通过完善民主政治制度维护个人的权益和尊严,保障个人的权利免受公共权力的侵害。使个人的需求得到正当的申诉,为个人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大环境。

另一方面是个人。个人发挥主观能动性,获得理性,追求至善的美德,追求自我超越,提升生命质量,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前者是现代政治的诉求,后者是现代教育的要义。正如前哈佛学院院长哈瑞·刘易斯所说,教育的使命在于帮助人成长,让他们了解自我、探索自己生活的远大目标,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可见,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是帮助人获得幸福。

校外教育关涉幸福是由校外教育的重要地位和它在人的全面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决定的。

1957年,联合教育部制定了《关于校外教育和少年之家工作的几项规定》,明确将校外教育纳入国家教育系统之中。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学校教育和学校外、学校后教育并举,进一步肯定了校外教育的地位。200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强调校外教育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推进素质教育、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

由一系列重要文件的颁布可以看出,校外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必要的组成部分,在青少年成长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和学校教育一样,致力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帮助青少年获得幸福。

校外教育主要通过开展教育活动,让青少年获得美好的体验,进而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校外教育正是力图通过广大少年儿童亲身体验的学习,让他们懂得并非只有课堂上和书本知识的学习才是学习。生活中的学习是不可忽视的,实践是一切知识和智慧的真正源泉。

1996年,日本的教育审议会咨询报告就曾指出,体验是培养生存能力的基础,从体验中学习实际的生活和了解社会、自然的本来面目,那些基于体验得到知识和思考,对于处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不断提高自己具有重要作用。

校外教育的体验性特点在众多的对校外教育的描述中也有体现。校外活动是在校园以外的场所进行的课外活动。校外教育是由校外教育机构或社会团体领导和组织的、在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之外对学生进行的多样化的教育活动。校外活动如组织学生在少年宫演唱或在科技站进行各种科技活动等,这些活动与校内教育无直接关系,但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了解科学工作的具体过程和对各种事物产生广泛兴趣,有很大的作用。可见,校外教育的教育形式是开展多样化的活动,在活动中让青少年体验到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之后所产生的那种“壮丽的感觉”和“狂喜的惊奇”。

重视体验性的校外教育活动在创设中应该强调几个方面。

第一,活动的知识性。让青少年获得美好的体验是校外教育活动的目的,但这种体验不是简单的愉快经历,是建立在知识传授基础上的美好体验。这种知识不同于学校教育中传授的以学科分类划分的专业知识,而是能够帮助人“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能力”的知识,爱因斯坦认为这种知识比专业知识更重要。比如,当前许多校外教育机构纷纷开展提升学习能力的课程,帮助青少年了解大脑学习的过程,认识自己的思维特点,进而形成适合自己认知特点的学习方法,提升学习能力。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发展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

第二,活动的德育性。活动的设计本身要蕴含丰富的道德内涵和精神实质,让青少年体悟真善美的真谛,正确地看待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形成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比如,中国儿童中心在全国校外教育系统内开展了儿童生态道德教育项目,通过开展生态为主题的活动,让青少年认识自然、了解自然,体悟自然的真谛,体验人与自然的共荣共生,进而将这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德延伸到人与人的相处中,养成互相尊重、互利互惠、和谐相处的普世道德。

第三,活动的探索性。古代的智者通过铭刻在雅典神殿上的字“认识你自己”,来告诉后人探索精神的重要性。

校外教育范文第9篇

【关键词】转变认识 挖掘 校外 教育资源

如何办好校外教育,让青少年在长知识、长身体的同时,心灵得到造就,是我们共同面临的问题。就目前来看,各地青少年活动中心普遍处于两种不健康的状态之中:第一,办成了校外补习机构,一到节假日,家长将孩子送来,补习各种文化知识,成了加重学生负担的“第二课堂”。第二,放弃责任,将中心租赁给个体工商户盈利,办学者从中分成。

我们也曾把校外活动中心办成“补习中心”,开展各科培训,甚至小学、初中的升学培训。表面上看起来轰轰烈烈,而实质上却与“校外活动”的宗旨格格不入,经过努力,我们实现了四大转变:(1)思想转变;(2)社会舆论转变;(3)效果评价转变;(4)教学资源观念转变。现在,我们又通过多方挖掘校外教育资源,为学生进行理想、人格塑造,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一、让红色教育资源发挥强大的教育作用

和顺县是太行革命老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与内外敌人浴血奋战的岁月里,和顺人民为革命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也为这块土地留下了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在一次语文写话活动中,我们请来县光荣院的老八路给孩子们讲他们亲身战斗的故事,然后让孩子们根据听到的写一段话。不知是老人讲得生动,还是孩子独特的视角与理解,他们把这篇“我听爷爷讲故事”写的很有声色,大大超出了老师的预料。这也给了我们一个极大地启示――挖掘和顺红色教育资源,让活动别开生面。从此,我们就把革命传统教育有意识的渗透到各类活动培训之中。

开展红色教育最重要处理好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没有形式就没有内容,而不讲实效的徒有其表,虽能取得一时的轰动效应,却难持久。在这方面,我们的做法是讲形式但不过分追求形式。如“为老八路做好事”活动,是每期培训活动的必有内容,一般都安排在活动结束时进行,但为了让孩子更自觉地尊重老人,感恩老人,饮水思源,懂得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也常和“听爷爷讲故事”同时进行。

因为灵活处理了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挖掘红色教育资源的目的重在育人,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之中,我们就能做到因地而宜,因事而宜,因时而宜,不刻板单一,并能随时深入,开拓发展,不断加入新的教育内容。所以,这项活动开展至今,越来越能体现它的育人功能,越来越富于朝气。

二、让乡土教育大有用武之地

由于多年的应试教育,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高考书”,所以传统的乡土的教育严重缺失,多数孩子生长于斯,却对这块土地相当陌生,不知道它的过去、现在,不知道在这块土地上曾经有过的那些人和事。因此,我们在狠抓红色教育的同时,狠抓乡土教育,让孩子从小认识家乡,让乡土教育发挥育人功能。

开展乡土教育和开展红色教育不同,一定要让孩子用脚走路,用眼观察,用耳听讲,用心感受。即一听、二看、三想、四写。一听,就是聘请县史志办的专家、社会上见闻广博的老人,来中心给孩子们讲和顺的历史。二看,就是组织孩子去看和顺美好的自然风景,看农民的乡村小屋,看过去难民留下的土窑洞。三想,就是引导孩子开展讨论,比过去,看现在,认识开放改革以来家乡的巨大变化。四写,就是动手写自己的观感,畅想家乡美好的明天。不会写字的学龄前儿童,就拿起画笔,画出自己心中的家乡。这项活动很受家长的欢迎,并从中受到启发,认识到“校外教育”就是要让孩子心身受益,既要阅读“有字之书”,更要阅读“无字之书”。

三、让艰苦奋斗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今天的孩子从小锦衣玉食,自私、放任。表现在学习上,就是怕苦怕累,逃避困难,不能正面挫折。适当地对现在的孩子开展挫折教育,失败教育,从小培养他们百折不挠的勇气,对他们成长是大有益处的。

在这个世界上,从来就不乏艰苦的人,但艰苦的人未必是奋斗者,而真正的奋斗者,必定是能忍受艰苦的人。“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们开展艰苦奋斗传统美德教育,是从讲故事开始的,我们组织人编写了一套“古今勤学者的故事”,作为每期入园培训的必修课。告诉孩子们道路并不平坦,有崎岖坎坷,荆棘泥泞,只有不怕困难的人,才能攀登上知识的高峰(孔子、张海迪);告诉孩子,学习会遇到暂时的困难和失败,只有不怕挫折,勇于坚持的人,才能学有成就(李白、华罗庚);告诉孩子,学习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并持之以恒,才能成功(司马光、鲁迅)。通过这些灵活生动的小故事,让孩子们潜移默化的受到熏陶,形成自觉。要求他们把书包收拾整齐,把字写好,当日事当日毕等等,这些虽然都是生活小事,但对于今天的孩子来说,却是人生大事,从小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会使他们终身受益。

开展艰苦奋斗传统教育,要与时俱进。我们继承的是精神,而不是照搬过去现成的做法。如在红军时代,每日“红米饭,南瓜汤”。今天当然不需要如此,但红军在如此困难的环境之中,有如此乐观旺盛的战斗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继承。

四、让传统礼仪教育入心入脑

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但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许多美好的传统,已被人忘在脑后。今天的孩子。吃着糖果,玩着电脑长大。在他们的心目中,礼貌、礼让、礼仪这些曾被奉为至宝的东西,完全缺位。不少孩子养尊处优,唯我独尊,性格孤僻,很难合群。所以,对他们加强礼貌、礼仪、礼让的传统美德教育,不仅适时,而且,必要。

针对我中心的小学员来自全县各地、各校,互不认识这一特点,每期培训的第一课就是自我介绍,互相认识,大家成为新同学,结为新朋友,相亲相爱的生活在一起。每日必做到的三件事是:早上到校,见到同学、老师问好;培训时间向老师提问题,要举手、起立,致谢;放学时向老师告别。这些点滴小事,却成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剂,大家彼此相爱,彬彬有礼。谁要是粗鄙无礼,就会被人瞧不起。从而丧失同学之间的相互亲敬。在这样一个充满礼貌、礼让的氛围之中,所有的孩子都能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在不知不觉之中改掉了自身的许多不良的毛病。

我们还结合今天中小学生行为习惯,古代的启蒙教材,编写了“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日常行为规范”,针对少年儿童一日的生活日程,从起床、吃饭、走路、入学到上课、活动、放学、入眠等等,都做了详细的规定,编成歌谣,让他们朗诵记忆,自觉遵守。如“起床”:早晨起,空气好,红太阳高高照。小孩子,起得早,漱口、刷牙都完了,再把床铺整理好。

校外教育范文第10篇

(一)校外教育的涵义

在我国,校外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视为学校教育的延续和补充。它与正规教育中的学校拥有共同的教育对象,但二者在办学方式、招生方式,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及教育对象的稳定性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对校外教育概念目前存在几种理解和认识。一种认识可以称之为是狭义的校外教育,把校外教育看作是由专门的成建制的校外教育机构进行的教育,如有的学者认为“校外教育是指少年宫、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青少年科技馆、少年之家等校外教育机构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另外一种认识可以称之为广义的校外教育,如有的学者认为“校外教育是指在学校以外广阔的时间和空间里,学生通过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和丰富多彩的社会政治活动、科学技术活动、公益劳动、社会服务、文化娱乐活动、体育活动,以及个人的课外阅读、栽培花草树木、自我服务等等所接受的教育。”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校外教育是非正规教育的代名词。所谓的非正规教育,是指在正规的学校教育之外,不管教育形式如何,但学生需要通过报名注册方可上学的教育。非正规教育包括与学校教育相对应的各种校外教育,如文化馆、文化宫、少年宫、博物馆、展览馆和图书馆等,也包括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成人的继续教育、青少年教育和社会文化生活教育等。上述关于校外教育概念的表述,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以发现上述概念有以下共同点。首先,校外教育是在学校教学计划之外,在各类校外教育机构在课余时间开展的教育活动;其次,校外教育的对象普遍认为主要是青少年,兼顾成人教育;最后,校外教育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二)社区教育的涵义

社区是指一定地域空间的人们的生活共同体。社区教育是以社区为单位,为开发社区生活,以其居民为对象实施的集体教育活动,因而被称之为社区教育。在我国,对于社区教育这一概念,目前存在两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一种观点通常从“社区”这一概念入手,详细阐明社区的重要性,以“社区性”为突破口,进而确立社区教育的必要性地位。教育部在2001年《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工作经验交流会议纪要》中对“社区教育”下了这样的定义:社区教育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充分利用、开发各类教育资源,旨在提高社区全体成员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区域性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教育活动。社区教育是具有“全员、全程、全面”特点的区域教育,与各类正规教育有着紧密的联系和合理的分工,在对各类教育进行整合的基础上,当前侧重于对社区内各类教育进行延伸、补充。总体上说,虽然目前对社区教育内涵的诠释众说纷纭,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阐述社区教育的不同方面,但是对其区域性、强调其对象的全面性、突出其功能的社会性、体现教育社会一体化的特征已达成共识。另一种观点则从教育学的角度出发,将“社区教育”的重心放于“教育”这一概念,“社区”只是这类教育的一个特征,更多关注于社区教育的目的、方式方法、作用等等。其代表性的观点为:“社区教育的内涵应是在一定的社会区域内,把生活和教育结合成一体,发挥社区成员作用的、利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并为了社区的共同发展和社区生活的向前、向上而进行的一种全方位、全民的和终身的教育。”根据社区的界定,则所谓“社区教育”,已不是以往教育学中社会教育的概念,也不仅是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它是一个大教育观的概念,既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也包括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还包括学前教育、青少年教育、继续教育,乃至终身教育。所以,社区教育是指以社区全体成员为对象,集各种教育层次、类别,以及内容、方法、组织形式的全方位教育体系,其目的就在于利用社区的所有资源,教育社区的所有成员,提高他们的素质、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促进社区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是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的一种新颖教育。

(三)社会教育的涵义

对什么是社会教育,到目前为止对其内涵和外延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教育大辞典》的解释是:“广义指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并行的影响个人身心发展的社会教育活动;狭义指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对青少年和人民群众开展的各种文化和生活知识的教育活动。”有研究者从社会教育的对象的角度加以界定,认为“社会教育是学校与家庭之外的社会文化机构及其有关社会团体或组织对社会成员,特别是青少年所进行的教育。”有研究者从社会教育内容的角度进行界定,提出“社会教育是以社会各界人士为教育对象,以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为内容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还有的研究者从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比较的角度进行界定,认为:“社会教育是学制系统以外的,以政府推动为主导的,社会团体和私人推动为辅助,利用和设置各种文化教育机构与设施,对全体国民所实施的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综上所述,可以认为,社会教育是指有意识地培养人,并使人身心和谐发展的各种社会活动。

二、校外教育、社区教育和社会教育实施的主体、对象和内容

(一)校外教育的实施主体、对象和内容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以少年宫为主体的校外教育机构一直是由政府出资兴建,投入运行经费,形成了一套管理和运行模式。从机7构的行政管理来看,校外教育具有弹性化的组织形式和灵活多样的管理模式。中国的校外教育机构可分为综合性与专门性两类。综合性的校外教育机构目前主要指政府主办的校外教育机构(如儿童活动中心、少年宫、少年之家、儿童活动站等),这些机构属于教育厅(教委或教育局)、共青团、妇联、文化局或者科技局管理,其中以前三者为主。专门性的校外教育机构是专门为开展某项活动而设立的。如儿童图书馆、儿童阅览室、儿童影剧院、少年科技站、儿童铁路、少年农科站、少年业余体育学校、少年儿童广播站等。校外教育实施的主体也即上述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青少年科技馆、少年之家等校外教育机构。校外教育的对象是儿童和青少年,他们平时在学校中接受教育,在课余时间,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所喜爱的专业和活动,在校外教育机构接受各种培训和指导。1995年,原国家教育委员会、文化部,原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全国总工会、、全国妇女联合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联合的《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机构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校外教育的内容应包括:思想品德教育、科学技术普及教育、体育运动、文化艺术教育、游戏娱乐、劳动与社会实践教育。

(二)社区教育的实施主体、对象和内容

社区教育实施的主体是领导主体,具有官方性,对象是社区全体成员。我国目前存在五种社区教育管理模式:一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模式;二是“学校——社区互动型”模式;三是社区学院模式;四是自治型社区教育模式;五是媒介型社区教育模式。离退休干部、企业界人士、专家学者、学生家长都可以成为社区教育的实施主体。社区教育是满足社区成员教育需要的,提高他们的新思想、新道德、新知识、新能力的全民教育,是一种“区无不学之户,户无不学之人”的教育,每个社区成员既是社区教育的对象,又是社区教育的主体。社区教育的内容可以说包罗万象,有研究者对我国社区教育的内容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把我国社区教育内容的变化按照时间顺序可以分成了3个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到1993年,社区教育包括中小学的思想道德教育,学校、家庭、社会(社区)三结合教育,社区教育服务的对象主要是中小学,并且是一种单向性教育;从1993年开始,社区教育的内容还包括职业教育、文化生活教育、科普教育、法律教育、卫生保健教育等,该阶段主要开展成人教育;21世纪初,以“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区”理念的提出为标志,实现了社区教育研究范式与内容的转向。

(二)社会教育的实施主体、对象和内容

社会教育实施的主体很广泛,无论它的创办者是政府、团体或私人,只要它是对社会成员实施了影响的教育活动,就是社会教育的实施者。广义地理解,一切社会活动和所有人都可以成为社会教育的实施主体,狭义的实施主体是指由政府、公共团体或私人所设立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社会教育的对象是对社会全体成员,而不是针对其中的某个特殊群体。社会教育的目的就是施教于全体国民,这决定了只要是对社会全体成员施以影响的各种活动的主体,都可以看作是社会教育实施的主体。社会教育的内容包括了社会生活中一切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与广义教育无大异。

三、校外教育、社区教育和社会教育概念间的关系

校外教育可以看作是社会教育的一部分。从教育对象来看,校外教育的对象是青少年,社会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国民,很明显,校外教育的对象包含在社会教育之中。从教育的内容和范围来看,校外教育的内容和范围都可以包括在社会教育之内。从实施的主体看,校外教育的实施主体包含在社会教育所实施主体之内,可以理解为校外教育和社会教育使整体和局部的关系。社区是学校、家庭、社会的联结点,社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延伸和补充,是“三位一体”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民教育、终身教育日渐深入,社区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和延伸,成为学校教育的校外实践基地,校外教育和社区教育的关系日益密切,二者的边界也日渐模糊。校外教育的社区化是校外教育的一个发展趋势,社会单位教育开始蓬勃发展,成为校外教育的主要力量。社会教育不一定以某一区域为限,是全社会进行的,具有广泛的区域和对象。社区教育则侧重区域性。社区教育使社会教育在特定的地域和范围即人们所居住的社区所进行的社会教育。社区教育实际上包括在社会教育之内,但不等于社会教育的全部。

四、问题与建议

(一)校外教育概念有待拓展

一直以来,我国校外教育沿袭的是50年代由苏联移植过来的社会主义模式,完全由国家包办一切,教育部门完全依靠国家投入来开办校外教育。随着我国各项改革的进行,这种单一结构、单一渠道的校外教育办学方式远远不能满足现实的校外教育发展的需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审视校外教育的发展历程,反思校外教育界定的历史局限性,应该给校外教育下一个更加明确的定义。当前校外教育的内涵没有说清校外教育是什么,也没有明确校外教育要做什么。

(二)社区教育概念有待细化

社区教育内涵界定及定位至今不够清晰,发挥作用受限。社区在地域上如何界定,社区和行政区域如何划分和对应等许多问题都没有明确。不管是校外教育、社区教育还是社会教育都存在管理上职能重复、责任不清等问题,因此,当前应当尽快完善上述各方面的法律法规,明确各自的权力和义务。

(三)社会教育概念不甚明确

目前,社会教育的概念众说不一,其内涵、外延不是很明确。要具体地对社会教育的起源、概念、作用、目的、功能、内容、原则、途径和方式等进行全面、系统而又深入的研究,建构起社会教育概念的范畴。研究社会教育的行政和法规,参考和借鉴国外社会教育制度建设的经验,结合国情探讨适合我国特点的社会教育行政制度及方针政策,使社会教育的发展有基本的制度保证和政策依据。建议尽早颁布社会教育法,把社会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确立起社会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的地位,改变现有的社会教育边缘化的状况。综上所述,应该统整考虑社会教育、社区教育和校外教育,建立运行机制进行各种教育体系之间的沟通与交融,实现“社会的教育化”和“教育的社会化”,真正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上一篇:挫折教育范文 下一篇:爱心教育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