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培训机构问题及建议范文

时间:2023-11-28 17:34:43

校外培训机构问题及建议

校外培训机构问题及建议篇1

一、广西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存在现状

为了充分摸清广西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发展现状,我们在全区各县(市、区)发放了调研表和调查问卷,统计分析如下。

(一)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数量

广西共有110个县(市、区),目前设立有教师培训机构的县(市、区)有57个,其中具有独立法人资质的县级教师培训机构有44个。

(二)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人员编制

现有的57个县级教师培训机构中,没有编制的县级培训机构有2个,编制为1―10人的有12个,编制为10―50人的有39个,编制为50―100人的有2个,编制为100人以上的有2个。

(三)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培训经费

现有的57个县级教师培训机构中,本级财政安排有教师培训专项经费的机构有22个,平均经费为44.7万元。其他未建有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53个县(市、区)中,安排有教师培训专项经费的有22个,平均为50万元。

(四)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存在方式

57个县级教师培训机构中,独立存在的有34个(其中有独立校园的25个),挂靠在当地职业教育中心的有20个,挂靠在当地中小学校的有3个。在职能整合方面,57个县级教师培训机构中与本级电教站、仪器站、教研室等部门进行整合的机构有9个。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近年来,师范教育在“三级”向“二级”过渡的过程中,原有的一大批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已逐渐消亡或名存实亡,目前能有效发挥作用的县级教师培训机构仅占全区总数的三分之一。

二、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在完成小学教师学历补充教育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等任务中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随着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的过渡,广西区内教师进修学校机构虽存在,但多数脱离教师培养体系,教师培训职能逐渐弱化,机构整体被边缘化。目前全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总体上办学能力薄弱,设施设备条件较差,师资队伍素质不高,服务地方教育发展能力不强,职能定位不明确,已不能很好地适应新时期新阶段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和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具体来说,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职能定位不清

据调研了解,不少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县级教师培训机构重视程度不够,对教师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到位,缺乏有效的领导和管理。多数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存在基础设施薄弱、师资队伍弱化,培训理念不清等问题,导致教师培训缺乏固定的机构依托,对教师培训没有长远、系统的规划。

(二)建设标准缺失

对于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建设标准,国家从2001年以后未有明确规定,缺乏有效的建设指导标准。2011―2012年间,国家曾尝试评选示范性优秀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在评选文件中,明确列出了各类评审指标,包括校园条件、师资队伍、课程资源等,各类指标又分别赋予相应分值,一定程度上可视为国家层面对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的指导标准,但由于后来清理和规范各类表彰奖励项目,这一评审项目被取消了,因此没有沿革下来。

(三)体制机制不健全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关于教师工资的相关规定,教师进修学校不属于义务教育范畴,不能享受教师绩效工资。教师福利待遇跟不上,直接导致教师进修学校教职员工工作积极性偏低。在职称评定时,因中职系列评审门槛对于大多数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老师来说过高,尤其是论文和外语要求均比中小学教师要高,所以目前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教师职称都较低,从而导致待遇也较低。此外,在部分县(市、区),教师进修学校在承担本地教师培训工作时,外请的专家可以发课酬,本校教师给学员上课却不能领取课酬,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进修校教师对承担和组织培训工作的积极性。

(四)师资队伍质量不优

目前,广西教师培训机构普遍存在专任教师太少、专业化程度不高等突出问题。许多培训项目的教师都由地方教研员或教育行政人员兼职,且在职的部分专任教师中有不少教师缺少一线教学实践经验,对教育教学问题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即使专业从事教师培训及研究的人员,也由于理念、经验等问题,无法做到专注、专心和专业。

(五)培训经费不足

教师进修学校在与其他机构进行资源整合过程中,逐渐失去了独立办学实体和独立法人资格。由于不是法人单位,也就没有经费保障,要进行县级教师培训困难重重,工作开展受到很大制约。此外,由于缺乏资金投入,各种硬件软件设施配置不全、培训设备陈旧、场地受限、培训资源整合不够等问题,都导致县级教师培训跟不上时代步伐。

三、新时期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职能定位

近几年,国家连续下发多个文件要求各地积极推进县级教师培训机构改革建设,要求将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成为区域性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统筹县域内教师开展全员培训工作。榇耍笔者认为,新时期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定位和职能是由县人民政府领导,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主管,以实施本地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为主要任务,并具有与教师教育相关的管理、研究、服务和教育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等职能,具体可概括为“四个中心”。

(一)成为本地区教师学习中心

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要协助本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教师全员培训规划,指导区域内全体教师制定专业发展计划,组织指导本地区教师参与培训和校本研修,有计划地开展教师五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实施新任教师岗前培训、在职教师岗位培训和骨干教师培训,有效组织班主任、课程改革、师德修养、心理健康、安全教育、教育技术、薄弱紧缺学科等各种专项培训,多途径开展中小学校长和幼儿园园长培训,加强培训的组织、协调、跟踪、评价,从而成为本地区的教师学习中心。

(二)成为县域内教师研究中心

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要组织和指导本区域教师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和实验,组织本区域教师开展科研成果交流活动,为本地区中小学开展校本研修提供有力支持,指导本地区中小学制定校本研修计划,建立和完善校本研修制度,构建区域性校本研修工作常态机制,交流推广校本研修经验和成果,从而成为本地区的教师研究中心。

(三)成为本地区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中心

县级教师培训机搭要搭建覆盖本区域的教师学习资源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支持本地区教师有效开展远程学习和信息资料查询,从而成为本地区的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中心。

(四)成为县域内教师教育服务中心

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要定期开展工作调研,为本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提供教师教育方面的政策建议,积极帮助中小学、幼儿园解决教师专业成长方面的各种问题,从而成为本地区的教师教育服务中心。

四、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建设思路

据统计分析,2014―2017年,全区计划新建有独立校园的教师培训机构的县份有22个,计划将现有机构挂靠当地职业教育中心的县份有23个,计划将教师培训机构与电教站、教研室、仪器站等部门整合的县份有33个,计划创建(或恢复)独立教师培训学校的县份有31个。综合调研结果,从广西各类教育发展实际出发,笔者认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建设可采取以下几种模式。

(一)完善原有机构设施设备和职能

如果原有教师进修学校还存在,且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编制、专职培训队伍、办学场所及教学设施(如教室、食宿条件等),能常规化履行教师培训及与之相关的管理、研究、服务等职能,则建议继续保留原机构,并促使其与地方教研室、电教站等部门进行资源整合,巩固和扩大其培训服务能力,同时进一步加强其硬件设施配备和培训基础能力建设,提升师资队伍水平,达到新时期规范化建设标准要求。

(二)与地方职教中心共享资源

如果原有教师进修学校还存在,且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但没有专门的培训场所及设施,培训师资也不足,则建议与地方职教中心合作进行资源整合,形成能正常开展教师培训工作的机构并拥有相对固定的培训场所。在整合过程中,保留原有教师进修学校独立法人资格,但在食宿、场地、师资、课程等方面可与职教中心实现共用共享。

(三)完全挂靠地方职教中心

如果本地区没有教师进修学校,也没有专门从事教师培训的师资团队和场地设备等,则建议采用完全挂靠地方职教中心模式,确保本地有一所专门从事教师培训的机构。此种模式通常采取“两块牌子”的方式予以体现,但必须在原有职教中心基础上加以改革完善,配备专职培训人员和管理人员,确保有专人管理和负责本地教师培训工作。

总之,在教师队伍建设日益呈现全面化、系统化、一体化、R祷的新时期,以往散点式的教师培训方式已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因此必须从教育发展全局和教师队伍建设全局来统筹考虑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一步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将成为广西“十三五”期间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基金项目:2014年度广西教师教育立项研究课题“广西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研究”(2014JS004)]

校外培训机构问题及建议篇2

州委党校调研组:

根据州委党校调研提纲要求,结合学校教学实际,我校组织教务科、科研信息科等科室进行自查,现作如下汇报。

一、本地主体班教学开展情况(包括班次结构、人员结构、民族结构、党派结构、性别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等)。

近几年来,在省、州党校(行政学校)的业务指导下,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使得主体班教学正常进行,并取得良好成效。

一是在班次结构上,从2000年初开始,就相继开班主体班,特别是近三年来的主体班办得有声有色,深受学员和各级党委、政府部门领导的欢迎与赞扬。时间安排方面主要是长短期结合,最短的10天,中期15天,最长时间为30天的;办班形式上结合实际和省委党校、州委党校的要求进行办班;班次有后备干部培训班、少数民族干部培训班、妇女干部培训班,也有重要岗位干部培训班(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和县直部门主要领导等培训班)。近三年有乡科级领导干部能力素质提升培训班、股级干部能力素质提升培训班、优秀后备干部能力素质提升培训班、少数民族干部能力素质提升培训班、妇女干部能力素质提升培训班等等;教学内容涉及方方面面,主要采取理论教学、现场案例教学、省内外出考察学习、学员微论坛,以及总结、座谈、交流、撰写考察报告和学习心得体会等。二是人员结构上,有县直单位、部门和乡镇街道办的优秀青年干部,有优秀后备干部,有少数民族干部,有优秀妇女干部,同时,也有乡科级领导干部等。三是民族结构上,有汉族、布依族、民族、彝族、回族等多种少数民族。四是党派结构上,有中共党员(汉预备党员)、民主党派、无党派等。五是性别结构上,有男性也有女性,女性占比为三分之一左右。六是年龄结构上,主体班学员大部分在35周岁以下,乡科级主要领导干部培训班年龄比较大一些,在45周岁左右。七是学历结构上,参加主体班培训的学员基本上是大学本科学历(含函授本科),专科及以下的很少。

二、教学专题设置情况

教学专题的设置,基本是根据中央和省、州各级党校、行政学校的要求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规定要求,结合各级各个时期的时事适时安排,重点放在党性教育和理论教育方面,时事政治、国情、省情、州情和县情,还有教唱红歌、书法等根据办班的需要穿插其中,如党的十八大、精神和重要讲话、省委书记的讲话,以及本县经济社会发展概况等等,效果突出,学员满意。

三、教学取得的成效及学员的反响

从近几年的主体班教学效果来看,各个主体班授课教师都是学校根据实际情况,从县内外聘请的专家、学者和教授。党性教育课,基本上是党校优秀教师授课,理论教学课基本上是从州委党校及以上单位学校教师或教授,当然也有本校优秀教师授课。业务知识课大多是请县直部门业务领导或相关工作人员授课。通过培训班学员对每一节授课教师的授课情况进行现场评价量化打分,从学员评价结果看,90%以上的教师授课教学效果在90分以上,达到优良以上效果。针对教学效果不佳的授课教师,下一节课学校基本没有再安排其授课。

四、当前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需要上级帮助解决的问题

当前存在的问题和需要上级帮助解决的问题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学校年轻教师多,外出培训学习的机会少,希望国家和省、州党校多举办一些培训班,让更多的青年教师能够有机会参加培训学习,提高素质和能力。二是州与州、县与县党校间相互交流学习机会少,希望省、州多出台一些政策,多举办一些活动,让校与校之间教师有相互交流学习机会,做到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三是省、州级党校领导和教师多到县级党校进行教育教学业务指导,多对县级党校工作进行督导检查,让县级党校有工作紧迫感,责任感,有些压力。四是省州党校对县级党校工作及党校教职员工的表彰奖励实在太少,希望能够参照国民教育政策,做到每三年对优秀教师和先进党校工作者、名师、科研新秀、教学领军人物、优秀班主任及先进学校进行一次评比和表彰奖励,以此来鼓励、鞭策各级党校领导、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党校的发展、教师们的利益与事业进步创造良好条件。五是加大对贫困县党(行政学校)的关心与支持。贫困县由于资金缺乏,学校建设难度大,基本的教育教学条件都不能够满足,严重制约着党校事业的发展与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五、对全州党校系统师资培训和队伍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对全州党校系统师资培训和队伍建设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注意有:一是州、县学校内部自身培训少,内容单一,参加培训的人数不多,建议今后多举办一些培训班。培训内容需多元化,要有理论教育方面的,也要有实际的、现场观摩的教学。同时,要分别分期分批分别培训,比如,学校领导干部(校级领导和中层领导)能力素质提升培训班、骨干教师(名师、科研新秀、教学领军人物、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素质能力提升培训班、普通教师能力素质培训班等等。州委党校要多向中央党校和省委党校建议,也多举办一些培训班,多分配给基层党校一些培训名额,多出台一些培训政策,让基层党校教职员工都有机会参加培训,提升素质能力。二是队伍建设方面,主要是党校教师编制严重不足,建议省委党校和州委党校多为县级党校争取一些编制,最好是根据党校服务的范围或市县人口的多少核定出台统一的党校系统教职员工编制,进一步规范党校系统教师编制问题。

     特此报告

 

 

XXX县委党校

2018年10月15日

校外培训机构问题及建议篇3

关键词:技术技能、现状、问题、原因、建议

2013年8月10日调研组在旗党委、政府、人劳局和相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下,基本摸清了农村劳动力技术技能培训的现状。针对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了几点意见和建议。现汇报,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农村劳动力技术技能培训的现状

近年来,全市上下把提高农民素质、优化劳动力结构作为实施科技兴农战略的重点和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劳动力技术技能培训工作收到了明显成效。

(一)、各级党政组织高度重视劳务工作。旗政府高度重视劳务工作,建立了劳务管理机构,市、县(区)、乡(镇)三级劳务组织体系基本建立。把劳务输出建成我市的一大产业,使之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的共识正在形成。

(二)、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明显增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培训工作取得实效。近年来,随着我区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农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农业和农村经济获得了较快发展,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农村劳动力对农业技术、就业技能和知识更新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农村劳动力通过正规培训、普及培训和其它培训的数量在逐年增加,但是与农村劳动力总量比,仍然只占很小的比例。以上情况说明,我区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和就业培训工作严重滞后,如不加大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工作,将极大地制约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进程。

(三)、农村劳动力生产生活情况,劳动力由体力和智力构成。体力有先天的体力(优生的结果)和后天的体力(优育和锻炼的结果);智力有传统的经验和现代科技知识(包括文化和专业知识)两个方面。从我区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群众的生产实践看,在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劳动力智力因素的作用在逐渐提高,体力因素的作用在不断下降,智力因素中,现代科技知识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传统经验成规的作用不断下降。通过调查分析,在我区专业户、小康户等收入和生活水平较高的家庭中,具有高中以上学历并长期接受新知识、新技术培训的占绝大多数,贫困户(困难户)中文化程度低、生产技能弱的占绝大多数,说明,农民文化素质高同农民收入程度显着正相关,也同农业生产水平显着正相关。

1、从每亩耕地提供的产品产量看,经济作物的收益大于粮食生产收益。文化程度高、生产技能强的农户生产收益比文化程度低、生产技能弱的农户生产收益强。这是由于各种经济作物的栽培管理技术要求比较高,文化程度高的农户敢于大胆试验,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实行科学管理,因而经营效果好。

2、在发展多种经营方面,文化程度高、生产技术能强的农户致富门路广,这是因为他们有经济头脑,会经营,敢于扩大生产规模。文化程度低、生产技能弱的农户经营项目少,经营规模也较小,因此,收入很低或较低。

通过对这两种农户的比较,可以看出:前者靠科学种田,后者凭经验办事;前者勇于探索,后者墨守成规;前者讲究效益算着干,后者不计成本懵得走。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农民技术技能培训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农民技术技能培训不仅仅是农村教育问题,而且是个社会问题,农民技术技能事关农村人才建设,当前,我区农村劳动力仍占全区劳动力的大多数。这说明,在加快我区全面小康建设的过程中,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没有农村的全面小康,就没有我区的现代化,而农村全面小康的核心就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问题,因为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对整个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对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全面提高素质,必须引起各级、各部门乃至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2、全区没有一个统一的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基地。现有的培训是通过社会办学机构,如农校、农广校等,而这两校目前规模小,师资、设备等培训资源很薄弱,无法完成大批量的培训工作,而现有的专业学校在培训经费价格上农民自己难以自行解决。

3、师资队伍和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根据我区现代都市农业发展规划,需要大量的经费,如两校从建校至今,资金不足,无法满足基本的教学设备的正常运转,因而,严重制约了两校作为农民技术技能培训主阵地的作用。

4、镇、村两级在农民技术技能的组织引导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镇、村两级是农民技能培训的主要组织者和引导者,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与否,事关镇、村两级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三、原因分析

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

1、农村劳动力自身文化和技能素质较低,经济收入普遍不足,加之认识不足,有一技之长的不多,影响和制约了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工作。

2、信息服务渠道不畅。农村劳动力的技术技能培训与市场、岗位信息需求不能得到及时的反馈和对接,造成培训内容单一、过时,从而直接影响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影响了我区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体系的形成。

3、培训激励机制不健全。据统计,培训一项实用技术需25学时,培训一项就业技能需50学时,分别需要500元和800元。由于多数农民收入不高,无力支付培训费用,造成培训人数减少,就业面变窄,同时政府也缺乏有效的扶持政策来促进农民技术技能的培训。

4、目标责任体系不健全,缺乏一整套象九年制义务教育那样的教育培训体系和目标考核体系,有关部门、领导的目标责任还不够健全。

四、对十一五期间加强农村劳动力技术技能培训的建议

农民技术技能和文化素质的提高是解决农民增收的根本性问题,是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的先决条件,也是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基础性工程。按照国务院和国家有关部门的要求,结合**南的实际和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现状,吸收业务管部门的意见,现就十一五期间加强农村劳动力技术技能培训提出如下建议:

(一)、高度重视,加大宣传力度,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农民教育的良好环境。

科技兴农,核心是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既要提高农村劳动者的健康水平,增强他们的体力,更要开发智力,提高他们的文化科学技术水平。随着我区农村经济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愈来愈需要更多的农业科学人才、管理人才和农业实用技术人才,其中包括农艺师、园艺师、工程师、会计师、农经师,具有现代管理经验的企业家以及掌握一定先进科学技术和经济知识的劳动者。因此,加强农村劳动力技术技能培训,努力开发农村劳动者的智力,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越来越显得十分迫切而重要。各级党委政府、各级部门要以对民族振兴的高度责任感,高度重视和切实抓好农民教育工作,加强宣传引导,增强对农民教育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加强农民教育工作,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宣传教育工作。一是利用乡镇逢集日、节日集会进行集中宣传,结合实施2131电影下乡工程,现场开展专题宣传和劳务信息。二是围绕三下乡活动进行重点辐射宣传,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科技下乡进村入户活动,发放《外出务工人员手册》、《农民科普知识读本》、《农村十项实用技术》等资料。三是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板报等宣传媒体,通过多种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吸引众多劳动力参与培训,扩大培训的深度和广度。

(二)、完善工作思路,把握基本原则。

建议培训工作应抢抓国家对农民技术技能培训的扶持机遇,坚持内抓培训,提高素质;外抓输转,提高收入;以服务为宗旨,以需求为导向的工作思路。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上注意把握以下几条原则:

1、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择业为目标,突出实用、实际、短、平、快技能培训,形成培训、择业的良性互动局面。

2、坚持科学规划,抓点带面,分层推进,分步实施。注意避免培训基地建设和工作上的盲目性和平均使用力量,选择基础好、群众积极性高、农民接受能力强的县乡重点进行技能性和创业性培训,对劳务处于萌芽状态的县乡实施引导性培训。

3、坚持因县制宜,合理布局,稳步推进基地建设。根据各县(区)培训工作的发育程度、财政状况、人力资源,安排职业技术学校的建设,对开设的学科门类要综合考虑,做到各县之间的优势互补,避免重复建设。

4、坚持虚实结合,规范运作,着眼于理论传授和具体操作相结合,创造条件,加大实训力度。农民技术技能培训的方法和措施

(三)、加强领导,严密组织,加大投入,确保培训质量

1、加强领导,明确职责

农民培训教育工程涉及面广、人员多、任务重,不仅直接关系到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的提高,同时也直接关系到我区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都市农业进程。为此,建议区上成立农民培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对全区农民培训教育工作统一领导。根据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向,设立若干个培训办公室,由各职能部门负责实施。切实制定好总体规划和工作计划,做到六个统一即统一确定培训机构(网点),统一编制培训大纲,统一制定教学计划,统一目标考核。

2、落实责任,实行目标管理

将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工作列入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内容,实行目标管理,明确工作职责,奖惩挂钩,责任到人。

3、加强宣传,转变观念

组织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农民技术技能培训的重要意义,提高认识,转变人们的观念,为我区农民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4、加大农民技术技能培训的资金投入

农民技术技能培训经费应实行政府、用人单位和农民个人共同分担的投入机制。目前我区农广校、农校每年区财政拨款仅3.5万元,对于培训工作显得杯水车薪,建议区委、区政府每年在财政预算中增加投入,主要用于村、社干部学历培训补贴,农民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各类培训的教材、资料补贴,教师授课补贴和参加培训的农民补贴或奖励等工作经费。

5、整合教育资源,提高培训效益

在充分发挥我区农广校、农校、党校、职业中学作用的基础上,充实和完善一批教育培训机构,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完善教学培训条件,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益。

加强组织领导,提供组织保证。应把劳动力技术技能培训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建议市上成立由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牵头的农村劳动力培训协调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全市劳动、扶贫、教育、农牧、团委、妇联等部门、团体以及职业教育的人力资源、场地资源、信息资源。把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的年度考核内容,层层签定责任书,实行目标管理。特别是乡镇一级随着国家农业税费政策的落实和计划生育工作逐走上法制化轨道,应逐步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抓劳务输转和劳动力技术技能培训工作上来,实实在在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

(四)、多渠道筹集培训经费,为培训工作提供资金保障。

在培训工作的起步阶段,应加大政府投入。建议建立全市农村职业教育和科教兴农专项基金;农村劳动力培训经费按全市GDP增长速度同比例增加;在安排使用农村科技开发、技术推广、扶贫资金时,应安排农村劳动力培训经费,安排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时,应考虑安排农业职业学校、农广校、成人学校和农业职业培训机构的建设经费。积极探索多元化培训经费投入体制,按照国务院为农民提供的劳动技能性培训服务,应坚持自愿原则,由农民工自行选择并承担费用,政府给予适当补贴的要求,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培训经费,由政府、学校、用人单位、个人共同承担,政府应安排一定资金用于面上的引导性培训;鼓励集体、企业投资开展劳动力技术技能培训工作;支持民间资本按照个人申请,相关部门考实,政府贴息的办法投资开展劳动力技术技能培训活动。

(五)、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和接受技术的能力。

一是继续巩固普初成果,加快普九步伐,采取有效措施,提高适龄儿童入学率,从源头上堵住新文盲的产生;二是加大扫盲力度,50岁以下的劳动力应全部接受扫盲教育,降低返盲率;三是要促进普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相互衔接、渗透,对完成普通教育学业有困难初高中生可以及时转型开展技术技能培训,毕业时发给职业技术培训证和普通中学毕业证书。四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保证培训力量。制定和实施职业学校和成人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落实现有执教人员待遇,稳定队伍。同时,每年从未就业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中,选派一批专业对口的人员充实到职业学校任教。采取固定岗位与流动岗位、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设岗和用人办法,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校教师担任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保证培训力量。

(六)、加强培训基地建设,构建市、县、乡、村四级培训网

积极探索以骨干职业院校为龙头,带动其他职业学校的培训机制,走集团化、连锁式发展的模式。十一五期间,以地区农校为依托,外联部分高等院校,内联各培训机构,以市场化需求为导向,利用现有设备、人员、一校两牌、一师两任,建成一所门类学科突出、特色鲜明、适应市场需求的职业技术学院。县一级采取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的办法,每年两个县、每县建一所职业技术学校,到十一五末,达到县县有职业技校的目标。对乡村两级的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和农业推广培训机构进行一次清理整改,充实人员,添置设备,增加经费,使其能承担初级的培训需要。对教育、农业、科技、扶贫、劳务移民等部门的业务培训机构进行统筹安排,划分培训任务,确定培训人员,避免重复培训或培训资源的闲置浪费。

(七)、创新培训机制,拓宽培训渠道。

校外培训机构问题及建议篇4

一、师德师风建设

(一)工作措施

1.夯实师德监督,每学期开学校办公室与学校教师按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签订师德师风承诺书。

2.强化党建引领,学校通过支部党日活动,师德培训等形式加强师德教育宣传,建立党员示范岗,评议优秀党员、模范教师等,发挥党员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

3.督促全体教师加强政治学习,不断提高政治素养,建立教师师德档案,对教师评价结果与评职晋级挂钩,切实保障优秀教师留得住,发展快。

(二)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年龄结构配备不合理,现阶段主要是存在老龄教师学习能力呈下降趋势。

二、教师流动

(一)教师流动基本情况

本校在职在编教师在教师流动方面,主要存在教师编制和岗位不合理,如编制在校,教师却在其他学校任教,导致该教师考核及评职晋级存在一定的困难。

(二)存在问题及建议

1. 导致编岗不合理原因主要是教师队伍缺编差编情况导致,建议上级部门优化编岗配置。

2. 建议上级部门加强城乡教育结合,优化乡村教育资源配置,切实留得住人才,走得出去、引的进来。

三、教师权利保障

(一)基本情况

本校在教师权利方面,严格按照教育部门文件精神落实教师权益,切实保障教师队伍稳定和教师权益不受到伤害,主要表现在:

1. 严格按照上级工会管理要求,按时发放慰问品及向老党员教师等送温暖。

2. 落实国家节假日制度,保障教师享受合理休假制度。

3. 保障教师享受继续教育权利,一是加强教师校本培训;二是切实保障教师学习机会,学校合理安排教师经常性外出培训;三是鼓励教师在职提升学历等。

4. 保障教师在党的领导下的话语权,提倡教师合理合法向学校以及上级部门反映情况等权利。

(二)教师继续教育方面建议

1.增加教师学历提升渠道及外出学习机会。

2.增加教师校级流动和交流学习机会。

四、农村教师定向培养

(一)基本情况

1.本校农村定向培养分配教师2人,其中转正定级1人,实习期1人。

2.到岗2位教师工作表现吃得苦,在校均担任学校中层干部,在处理学校工作方面表现突出,其中xxx老师在20年年度考核中取得较好成绩,评为优秀教师。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

1.教师教学技能相对滞后,主要表现课堂结构及课堂把控不合理。

2.家校沟通方式欠缺,主要是由于年龄经历及教师培训欠缺。

(三)对策建议

1.建议加强定向教师教学实践操作方面培训。

校外培训机构问题及建议篇5

关键词: 校外教育 管理模式 联席会议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尤其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在此背景下,社会公众不仅满足于由学校教育所提供的公共服务,而是对学校之外的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科学中心等校外教育机构的教育服务需求越来越多。由此可见,要实现《纲要》中提出的“建成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总体目标及打造“文化强国”的目标,创新校外教育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和管理模式已经成为当前校外教育领域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议题。

一、广州校外教育传统供给模式和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少年宫、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校外教育机构,在教育引导未成年人树立理想信念、培养道德品质、养成行为习惯、提高科学素质、发展兴趣爱好、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增长,公共校外教育服务稀缺及教育质量良莠不齐等问题日益突出。

(一)数量有限,资源配置结构失衡。

广州的公共校外教育机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校外教育需求。据统计,广州公共校外教育机构能容纳的人数为20~25万人,而广州在读的中小学生为130万人左右(刘培英,2010:3),因此,无论从绝对值还是从比例上讲都是不足的。这些公共校外教育结构在分布上也不甚均衡,更多地集中在越秀、天河和荔湾这三个老城区,其他城市区域相比较而言数量很少。校外教育机构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当下社会和家长对于优质校外教育资源的需求,呈现出供不应求的态势,在校外教育机构招生时往往会出现凌晨排队、电脑排号等现象。这些现象的出现,迫切需要政府和校外教育机构积极探索新的社会服务供给方式,以克服资源稀缺的问题,使公共服务惠及更多家长和学生。

(二)利益驱动,服务内容出现偏差。

校外教育提供的公共服务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提供丰富的兴趣爱好培训教育服务,二是组织策划青少年喜闻乐见的群众性教育活动。因部分校外教育机构属于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自身存在生存压力。为能让自身得以生存和发展,有些机构以大力办培训来积累运行经费,因此在对社会所提供的公共服务内容上出现了“培训一边倒”的问题,即“重培训、轻活动”的现象,与原有服务内容相比出现一定偏差。

(三)动力缺乏,教育质量良莠不齐。

由于校外教育资源的稀缺和开办这类机构进入门槛低,社会上陆续出现了大量民办校外培训机构,存在收费高、门类不全、教育水平参差不齐、教学不规范难以监控、学生安全存在隐患等问题。加之与学校教育相比,校外教育缺乏相关机构出台统一的评估标准和绩效考核标准加以规范,社会也很难对其公共服务供给的水平和绩效进行监督。因此,有些校外教育机构往往缺乏公共服务效率的动力和积极性,提供的教育服务质量也良莠不齐。目前的广州市校外教育培训市场还处于“春秋战国”的纷乱时期,各式各样大大小小的培训机构并存,共同瓜分现有的市场,也都能分到与自身情况相匹配的一杯不错的“羹”。

(四)主管部门各异,行业合力难以形成。

由于历史原因和行政管理的差别,广州的校外教育机构的上级主管部门有教育局、妇联、共青团、科协和人民团体等。不同的主管部门导致对校外教育的发展目标、管理要求、考核标准不同,对于文件贯彻落实也不同步;校外教育机构之间缺乏沟通平台,往往与系统内部的单位联系较多,和归属于其他部门的同行交流甚少,很难实现资源共享。这使得很多校外教育机构在一定程度上长期处于孤军奋战的境地,相互之间多竞争而少合作,难以形成行业形象和整体合力。

二、校外教育管理模式存在问题所带来的思考

为了更好地发挥校外教育的特殊育人功效,迫在眉睫的问题就是要进一步扩大其公共服务的受众面,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因此,校外教育立足社会,走合作发展之路是必然选择。依据有三:

首先,校外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它的运作和发展离不开社会大环境和丰富的社会资源。尤其是在当下,社会、家长和广大青少年对优质校外教育的需求日益高涨。校外教育在自身资源有限、容量有限的情况下,应面向社会,从满足日益增强的社会需求和愿望出发,与丰富的社会资源强强联合,充分了解社会对校外教育工作的具体要求,担当起社会责任和教育义务,为社会提供更加优质的校外教育公共服务。

其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都强调了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的战略意义,并指出要始终坚持育人为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这个目标,既依靠教育系统本身的工作,又需要全社会共同行动、共同努力。在此背景下,校外教育机构要主动从国家教育发展的需要出发,充分发挥自身的优质资源,积极建设校外教育工作社会网络,通过合作方式,做大做强校外教育,更好地促进教育公平。

再次,校外教育要凝聚行业力量,减少隶属界限和管理体制限定所带来的问题和弊端,走社会化发展道路。从自身发展到社会发展,是一种观念上的转变。有了观念的转变,才能跳出框框,才能从更高、更广的国家层面审视自身的发展和作用的发挥。从而通过合作方式,不断建立和完善自身的社会关系网络,汇聚有利于事业快速发展的社会合作伙伴,依托更多的社会资源为自身发展服务。

三、当前我国部分省市的做法――联席会议或行业协会。

为推进校外教育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发展,创新体制机制,搭建更大的工作和活动平台,2000年10月在教育部牵头下组建了由中央和国家机关各有关部门与各群众团体组成的“全国校外教育工作联席会议”,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教育部,成员单位由30个中央国家机关和群众团体组成。其主要职责是协调和指导全国青少年学生校外教育工作及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之后全国部分省市陆续成立了联席会议办公室并开通了相关的网络平台,联席会议办公室除浙江、重庆两地设在团委外,其余省市均设在教育厅(教委)。

有的省市则是采取以行业协会的形式,如河北省在教育学分会下设校外教育学二级机构。自此,通过政府和校外教育协会等行业专门机构的进一步协调与组织,有效地整合各种不同类型的社会教育资源,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了校外教育活动场所的建设和管理工作。

以北京市为例,原来隶属教育部门的单一纵向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现在多元结构的校外教育体系。当前北京市的校外教育体系由教育部门成建制的校外教育机构、社区校外教育机构(社会单位及街道社区的校外教育机构)和各种民办营利性校外教育机构组成。由于后二者都不属于教育部门的行政管理范围,所以校外教育的管理目前实际上存在空白和管理不力的情况。针对这种多元结构的当代校外教育体系,校外教育的管理组织在结构上必须改进,突破封闭的、纵向的行政组织机构,增加其横向的社会组织成分,以提高管理机构的综合协调能力和管理能力。90年代,北京出现的社会单位校外教育协会和“社区教育委员会”可以说体现了校外教育管理组织结构的这种变化,但目前这种新型的纵横复合结构的管理体制还不够清晰。在“十五”期间,北京市校外教育加强管理,注重吸收除教育部门以外的其他政府部门和社会性组织参与管理。北京市政府在2001年提出的建立市、区校外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并设专门办公室,专门负责统筹协调全市各区青少年校外教育工作,这是在校外教育管理体制上的一个突破。2006年5月10日成立北京校外教育协会,并相继制定和颁布了《北京市校外教育机构工作规程》、《北京市校外教育机构工作规程实施细则》、《北京市校外教育机构办学条件标准》、《北京市对区县校外教育工作督导评价标准》、《北京市校外教育条例》等一系列法规建设文件,自2011年1月1日陆续施行。

四、对策

(一)强化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校外教育工作的领导责任。

近年来,校外教育机构有了较大发展,但是从总体上讲,校外教育还没有引起社会各个方面的足够重视,人们对校外教育的认识还很片面和肤浅,没有将校外教育放在与学校教育同等重要的位置。“校外教育”仍存在没有“身份证”的尴尬局面,在广州市图书馆、购书中心等很多公开场合都没有校外教育的一席之地。很多人对校外教育的意义认识不够准确,仍停留在校外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补充这一层次。对校外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影响了校外教育的发展。其实早在198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就明确提出了“学校教育和学校外、学校后教育并举”的方针,充分肯定了校外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校外教育在社会大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显现。校外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外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拓展,是家庭教育的补充,是社会教育的支撑,是终身教育的重要途径。大力发展少年儿童校外教育,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各级党委和政府,肩负着青少年校外教育的领导工作,在校外教育网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地方党委和人民政府应统筹协调各有关部门和群众团体,切实加强对青少年学生活动场所的规划、建设、管理、监督、检查工作的领导,落实目标管理责任制。2006年1月2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中再次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加强对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领导,把这项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及时掌握工作情况,研究解决重要问题。各级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要把这项工作纳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总体布局,予以高度重视,加强督促指导。”

(二)建立常态化的专门指导机构,以联席会议的形式指导校外教育工作。

校外教育工作的组织和实施,需要多部门协调合作。而联席会议或者校外教育协会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协调和指导青少年校外教育活动场所的建设和管理工作。据此,2000年6月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通知》中提出加强对青少年学生校外教育工作的领导,建议各省市有关部门成立“校外教育工作联席会议”,统筹协调和指导青少年学生校外教育工作及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

我市现有的校外教育存在定位不清、功能重叠、投入失衡等问题,究其原因,在于这些校外教育机构均隶属于不同的政府职能部门,由于管理体制上存在条块分割的职能分工,以至于在机构的目标设定、服务对象、服务方式、服务内容、资金投入等方面都存在难以协调的现象,影响整体功能的发挥。虽然广州市在2005年11月成立了由13个单位组成的“综合治理办公室”,但在职能上还不是面向儿童校外教育管理设立的,仅仅是负责协调、管理和监督与学校相关的治安问题,因此,如果成立市一级校外教育管理的专门的指导机构,则将有利于各机构的沟通和协调,有利于解决资源上的失衡现象,科学提出各级校外教育机构的考核、评估标准,也有利于落实校外教育教师的相关政策,规范校外教育师资的培训、评价和管理。

参考文献:

[1]刘培英,肖秀平,熊少严.中小学生课余生活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析[J].教学与管理,2010(3).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通知[Z].2000-6-3.

校外培训机构问题及建议篇6

根据本课题组的实证调研,以广东省高职院校的金融专业为样本,可以总结出以下三个方面的缺点:

1.制度方面存在的缺点。尽管许多高职院校积极开发学生的校外实训基地,以及拓展可供学生顶岗实习的企业资源,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因缺乏制度方面的监管,使得在金融专业人才培养陷入了形式主义。具体表现在,未能切实满足培养学生金融实务的目标,且因制度监管机制缺失而导致学生成为廉价劳动力。

2.师资方面存在的缺点。双师型成为当前高职院校对一线教师的能力要求,而且一线教师不仅包括专职教师,还含有校外兼职教师。从对教学效果的调研中可以感知,校外兼职教师授课的随意性比较强,从而其教学效果就无法切实与本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相契合。然而,由于兼职教师资源并不容易获得(因较低的课时费和时间消耗使得企业人员普遍不愿承担学校教学任务),因此校方在这方面也时常“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3.机构方面存在的缺点。目前广东诸多高职院校都与企业之间建立起职教联盟,这种基于董事会机构下的校企合作模式将极大助力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但现实表明,学院与企业之间因各自的利益诉求不同,从而在合作的绩效上也就大打折扣。例如,企业面对校方的实训计划普遍采取消极配合态度,即提供岗位但不提供传帮带的人员。

二、针对高职金融专业教学模式存在缺点的反思

上述对缺点的分析为优化高职金融专业教学提供了解题思路,但仍缺少区域植根性特征。为此,以下从广东地区的实际来进行现状反思。1.针对制度建设方面的反思。广东省高职学院在整体发展上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但从金融专业教学现状来看,仍需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周期和校外实训上强化制度建设。上文已经指出,人才培养方案是指导学院教学资源配置的蓝本,因此频繁调整方案将使学院和一线教师难以适从。针对学习国外先进理念而进行的教学企业轮岗式实训教学,如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财经系在中国银行校外实训基地的轮岗,则在相当长一段时间无法在制度上提供稳定、健全的支持和保障。

2.针对师资建设方面的反思。在师资建设方面,广东省高职学院具有地域优势,因此金融专业的专职教师都具有较好的双师型素养,问题主要出现在兼职教师方面。具体来说,兼职教师的岗位技能优势难以同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相契合。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缺少对兼职教师进行必要的教师素养培训,以及人才培养方案方面的沟通,是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另外,金融行业的工作压力较大,这也是出现上述现状的客观原因。因此,在优化教学模式上就需要对这方面进行改观。

3.针对机构建设方面的反思。机构建设不仅对课程建设起到支撑作用,也有助于协调金融专业的教学资源配置。诸多机构建设都存在着形式上满足,而职能上却未能起到应有作用这一问题。关于这一点,在广东省的诸多高职学院中也同样如此。因此,需要在调和校企双方游戏规则的基础上,激发起相互合作的意愿。用经济学术语来评价,那就是要实现双方的“正和博弈”。

三、反思引导下的高职金融专业教学模式优化途径的构建

1.现状分析方面。针对高职金融专业教学模式的优化属于系统工程,不仅需要纵向联动,还需要横向协同。因此,在着手优化前需要对专业教学现状进行分析,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教学资源浪费。现状分析可以遵循三段式来展开,教学目的、教学手段、教学评价。其中,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间存在差异,教学目的不仅纳入了教学目标,还在校本要求下纳入了所在学院的人才培养定位。因此,明确教学目的并参照检查教学绩效,便构成了现状分析中的逻辑自洽过程。

2.制度保障方面。根据广东省高职学院所反馈的问题,制度保障应着力在保障顶岗实习领域。在遵循双方游戏规则的基础上,顶岗实习时间和周期应配合相关金融企业的工作安排来进行。以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财经系为例,该系和广州地区多家中国银行签订校外基地协议,银行安排了近90个一线岗位常年提供顶岗实习。但按照金融企业的运营要求,这90个岗位必须常年在岗,不能中途停止实习。于是该系将各班的教学安排调整,每个班都在9个月里排课,另外空出3个月,以4个班为一组进行轮岗。这样既确保了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也确保了银行岗位的人员配备。但此类操作只在系一级,甚至专业群一级每年进行临时操作,无法上升到教学管理部门,更无法让学校层面做出整体的制度保障。

3.兼职教师方面。兼职教师承担着培训学生岗位实际操作能力的任务,因此应设置校内兼职教师岗位和校外兼职教师岗位。从目前所反映出的问题出发,应强化校内兼职教师对教学技巧的掌握,以及对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理解。在校内实训环节上,还应强调兼职教师的到岗率。对于那些有专职工作任务在身的兼职教师,应在学期开始前就以任课清单的书面形式告知该教师。总的来说,对校内专任教师需持续培训其职业素养,对校外兼职教师则需加强教学素养的培训。

4.机构职能方面。在优化金融专业教学模式的机构路径上,有不少专家进行了研究。有的建议在学校层面设置专门的顶岗实习校企合作管理机构,有的更建议与企业直接合作建立金融学院,推进各种实践教学的实施。本文则认为,为了真正达到优化教学模式的效果,机构路径建议实施四步走:第一步,设置专职顶岗实习校企合作教师岗位,专职实践教学事宜;第二步,建立系或专业群一级项目中心,承接校企合作实践教学项目;第三步,整合整个金融专业群的优势企业项目,成立金融学院;第四步,在学校层面设置专职机构统筹全校资源。如果没有前面两步,直接设立金融学院或专职机构,则无法达到优化教学模式的真正效果。所以,机构职能路径的实施,建议按照上述四步进行,循序渐进,确保能达到优化金融专业教学的真正效果。

5.其他方面。为了保证充足的顶岗实习岗位,应尽可能选取规模较大的合作企业进入“学院”董事会。例如,在选择会计专业合作企业时,尽量选择有分支机构的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或会计岗位较多的大型国有企业。而金融专业在选择合作银行时,尽量选取市、区级的支行,因为这个级别的支行都会下辖数几十个营业网点,每个网点都可以提供一到两个顶岗实习岗位,这样才能保证充足的顶岗实习岗位。

校外培训机构问题及建议篇7

关键词:农机教育培训;持证率;获证奖补

近年来,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支持下,启东市农机保有量和普及率迅速提升,农业生产方式也从一家一户小规模生产逐渐朝着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新形势下如何提高农机从业人员技能、保证农机作业质量、提高农机作业效率、保障农机生产安全,是农机培训机构面临的新课题。

1农机教育培训工作现状

近年来,启东市十分重视农机培训工作,并出台了培训扶持政策,明确规定,凡参加拖拉机、联合收割机驾驶技术培训并取得R照、S照、T照的给予1000元补助,取得H照、K照的给予600元补助,取得了良好的成效。(1)受训农机人员不断增加。“十二五”期间,启东市共举办各类农机培训班96期,培训农机人员5090人,有效提高了农机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技能水平。(2)农机驾驶人持证率不断提高。“十二五”期间,该市有630人取得了拖拉机、联合收割机驾驶证,有2500人取得农机职业资格证书,其中有1305人获得省财政奖励补助。共举办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6期,培训1250人次。(3)农机培训范围不断拓宽。除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外,“十二五”期间,启东市还分别开展了基层农机人员培训、农机管理与经营人员培训、油菜秸秆粉碎培训、水稻机械化培训及秸秆还田技术培训,促进了全市农机化事业的发展。(4)农机培训方式不断创新。创新办班形式,把课堂办在基层、办到田头,把培训班开到镇、村,让农机培训更接地气,让农机手学习起来更方便。

2农机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

2.1培训机构存在的问题

(1)编制紧缩,师资力量不足。站校合并后缩编,新人难进,现有教师年龄普遍偏大,师资队伍青黄不接。职称评聘脱节,严重影响教师钻研业务的积极性。缺乏针对性的进修、锻炼实践,导致教师知识结构老化、动手能力较弱。(2)教材陈旧落后。近年来,新型、先进、多功能、智能化农业机械不断涌现,而培训教材、资料相对陈旧,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插秧机等培训教学因循守旧,难以适应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快速发展需要。(3)教学设备短缺,办学经费不足。农机学校普遍存在经费不足的问题,无法及时购置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教具。另外,该市农机科研院校和生产企业较少,农机培训缺少外部力量支持。

2.2培训对象问题

(1)培训对象的年龄结构偏大、文化素质偏低。启东市靠近上海,农村中文化程度较高的青壮年劳动力大多数都外出务工,留守下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年龄结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女性成员偏多。(2)农机作业比较效益偏低,机手参加培训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该市大部分农机手没有接受过系统培训,仍采用老师傅传帮带的学习方式,在驾驶操作的规范性、准确性、安全性方面存在很大差距。

3推进农机教育培训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转变学员观念。大力宣传农机培训方面的惠农便民政策,宣传农机培训工作的重要意义。通过算经济账,让80、90后大学生认识到从事农机事业大有可为。加强典型事例和典型人物宣传报道,发挥示范引领效应,使更多的有识之士、有能之人投身农机化事业。(2)夯实培训基础,规范培训管理。要紧跟农机化发展新要求,加强培训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财政资金和项目,添置、更新实训机具、培训教具、教学模型及教学影像资料,采取直观教学、模拟教学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形象化。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选送年轻教师到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生产企业轮训,理论培训和实践锻炼相结合,努力打造一支既有教学能力,又有指导能力和实践技能的专业师资队伍。加强培训制度建设,制订完善培训管理制度,加强对培训全过程的管理和评价。规范培训行为,确保培训规定内容一个不少,培训效果实实在在。(3)加强沟通协调,探索合作办学。从农机化发展全局出发,加强沟通协调,将农机培训与安全监理、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农机购置补贴、秸秆机械化还田等工作相结合,相互促进,合作共赢。加强部门合作,形成校站、校企、校社合作模式。一要与植保站、作栽站等部门合作,将单项或者多项的生产技术集成配套,让农机具适应农艺技术要求;二要与农机企业合作,充分发挥农机企业在专业技术人员、机具设备、场地等方面的优势,有效缓解农机校缺少设备和资料的困境;三要与农机合作组织合作,请技术水平比较高的老农机手作实训教师,在农机合作社开辟实训场地,为学员提供真实的生产环境,增强培训实效,让参训农机手有更多的收获。

校外培训机构问题及建议篇8

[关键词]特殊教育 师资培训 调查研究

[作者简介]马仁海(1969- ),男,湖北枣阳人,襄阳职业技术学院人文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和残疾儿童行为矫正技术。(湖北 襄阳 44105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湖北省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共享建设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1b418)

[中图分类号]g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1-0072-03

一、调查目的

了解我省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发现师资队伍专业化成长存在的问题。借鉴其他各省以及国外特殊教育教师继续教育的经验,探究构建适合省情的完善、开放、高效的特校教师专业化继续教育体系的对策,以期提高特教学校教师专业素质。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本次调查了1165名专职教师,覆盖湖北省襄阳、宜昌、荆沙、黄冈、恩施、武汉、咸宁、十堰8个片区培智学校、聋校、盲聋培智合校、盲校、盲培智合校、聋哑培智自闭症合校等66所不同残疾类型的特校,占全省特校的86.8%。其中,随机抽取各校义务教育、高中和幼儿教育阶段的不同学科(如语文、数学、律动、音乐、思想品德、美术、体育与健康、社会自然、物理、信息技术、职业技术教育、英语以及心理辅导)、不同专业层次(市级骨干教师、县级骨干教师、校级骨干教师、一般教师)、不同教龄(5年以下、6~10年、11~15年、16年以上)的教师。

2.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问卷法,将教师的基本信息、学历进修、在职培训和专业分布等要素编制成问卷,包括教师队伍的现状、职前教育情况、在职培训情况、职后学历进修四个方面共32个问题,其中28个问题为选择题,4个问题为开放式问答题。即职后发展面临的困难与问题、专业成长中的期望与途径,在职培训的动因与效果,以及对职后进修的意见与建议等。对全省66所特校教师进行了调查。

本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165份,回收有效问卷1107份,回收率为95.01%。

三、调查结果

1.湖北省特校专职教师队伍的现状。湖北省聋、盲、盲聋培智合校、盲培智合校、聋哑培智自闭症合校、培智学校的在职教师1802人。学历结构显示:本科学历教师占75.4%,硕士比例为0.2%。教师的年龄结构合理。其中,普通教育的专业毕业生占教师总数的51.3 %。从职称结构来看,中学一级和小学高级人数最多,占教师总数的40.4%(参见表1)。

2.职前教育情况。问卷调查主要涉及职前学习特殊教育专业知识的途径;是否参加过特殊教育岗前培训,以及目前所教学生年级、班级、人数、障碍类别、科目等几个方面①。全省特校中,职前学习特殊教育专业的教师人数为325人,占教师总数29.4%。在接受调查的1107名专职教师中,学习普通教育(如学校教育、学前教育、小学教育、普通师范),但在学校选修过特殊教育专业课程有43.2%,学科教育(如语文教育、数学教育、英语教育等)的有27.4%。在从事特殊教育工作之前,89.2%的人参加过岗前培训。

3.在职培训情况。在职培训主要涉及教师参与培训的目的、培训形式、培训安排、培训效果和建议等几个方面②。在1107名教师中,有96%的教师接受了特殊教育专业培训。关于参与在职培训的目的(该选项为多选),学历进修最多,占46.1%;学校规定的占14.51%,日常教学工作需要的占21.01%;学校安排的最少,占12.9%;其他占5.48%。

关于参与在职培训的形式(该选项为多选),特殊教育培训班占55.14%;专题讲座占39.82%;学术交流占5.04%。可见开办培训班是在职培训的主要形式。

关于培训的组织级别,曾经参加过校本培训的教师人数为1107人,占100%;县区级培训的850人,占76.78%,省市级培训有227人,占20.50%;参加部级培训的30人,占2.72%。

关于培训的效果,即对教

的现实工作有无帮助:认为帮助很大的占36.7%,有些帮助的占41.21%,认为帮助很小的占2%,其他占20.09%。

关于培训的建议,有两个部分:一是岗位置换培训,开展襄阳职业技术学院特殊教育专业学生与特校教师的岗位置换培训,每年的春节,安排特教专业学生到特校顶岗实习,特校教师来学院进行专业学习,以缓解特校师资的不足。集中培训的时间安排在4~6月,便于培训教育教学管理。二是分科分类培训,开展智力落后教育、聋教育、自闭症、听障教育教师分科培训,主要侧重学科教学设计与技术培训,便于按需施教、经验交流与分组研讨。

4.职后学历进修。从特校教师的第一、第二、第三以及正在进修的新学历来看,特校教师的学历亦正在逐步提高之中,尤其是 1995~2009年期间,特校教师的第二、第三学历提升速度很快,逐年呈上升趋势(参见表2)。

在调查1107名教师的过程中,无论是第一学历还是第二、第三或正在进修的新学历,学习或进修的学校都是以普通师范院校为主,25%的教师选择了特殊教育专业学历进修。这对落实特殊教育资格证书十分重要③。

四、问题与原因分析

1.教师专业发展不能适应特殊学校布局需求。传统以聋哑为主的县级特校存在招生与办学困难。比如,十堰、襄阳、荆沙市辖区特校比较明显。生源结构变化对特殊教育转型提出严峻挑战。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省包括随班就读的智障学生共有18882人(占三类残疾学生的36.8%),还有902名智障儿童和121名精神疾病儿童没有入学④。面对日益攀升的智障学生数,聋哑类特校已无法满足受教育者的需求,急需进行转型或增设发展智障专业。2.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偏低。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教师总量不足,省内教育主管部门对特殊教育编制给予了极大倾斜,但仍不能满足实际需要。2004年,武汉市明确了盲校1∶5.2、聋校1∶6.5的定编标准。2010年湖北省特殊学校专任教师生师比10∶1,相对低于江苏等其他发达的省市⑤。特殊教育教师跨专业、跨科目、跨年级、跨残疾类型教学的现象依然存在,除智障教育教师之外,康复师、语言治疗师、物理治疗师、职业治疗师等十分缺乏。二是教师结构不合理,2010年,全省25岁下教师仅为57人,所占比例为3.81%。年轻教师比例较低。三是教师职前培养不足,国内高等特殊教育高校,专科、本科层次的生源萎缩,导致职前培养不足⑥。

3.在职培训模式单一,缺乏实效。基于学员素质的参差不齐,培训的质量无法保证⑦。有78%的省级特校骨干教师认为以前我省开展的特教培训,其效果为“一般”。 培训内容主要侧重于特殊教育的理论,缺少实践课程;课程设置实用性不强等,造成了培训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培训效果事倍功半。

4.教师待遇有待提高。目前我省执行的特殊教育津贴占教师工资15%的标准过低;部分残疾老师因受语言能力、书面表达能力的影响,职称考试屡次不过的情况较多,导致每年均有一定数量的教师从特校分流。随班就读教师培训机会较少,相关待遇难以兑现。

五、对策及建议

1.完善“前后融合”“三方参与”的师资培训体系。在现有特殊教育师资培训体系基础上,特教主管部门建立“前后融合”师资培训体系。构建教师的职前培养、在职培训、职后学历提升的通道,特教主管部门、高等特殊教育院校和特校共同参与⑧,三方面加强联系和合作。培训团队主要由华师大的教授、襄樊职院的专家、片区校教学经验丰富的一线专家、教师组成。项目支持,优扶持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办好特教专业,在重点实验室、校内实训室、师资培养、校校合作、校外实习基地等方面,给予经费保障。与特校、康复训练机构合作,共同开展“师范类课程+学科课程+特殊教育专业课程”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手段与方法的改革⑨。十二五期间,实行五年制单独招生制度,用好国家助学金、省级助学金、院级奖学金的评定政策,吸引优秀农村地区的初中毕业生报考特教专业,扩大现有的招生规模,从源头上解决特教师资队伍来源不足的问题。

2.建立特殊教育师资继续教育的经费保障机制。完善三方分担制度。政府、财政局等部门制定《关于建立加快我市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经费保障机制的意见》实施细则,明确特殊教育师资继续教育的经费合理分担办法。培训经费的支出可采取各地教育局、学校及个人三方面共同分摊的办法。政府支付培训费、学校支付教师的交通与补贴

、教师支付生活费等。边远山区的几所特校、随班就读教师实施免费培训。

设立特殊教育发展专项资金或学术奖励基金制度,主要落实省内特殊教育名师、省级一等奖、部级教学竞赛获奖教师的相关待遇等。

3.提高特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高校参与,课题拉动。依托省教科所和省教研室,引导探索研制特殊教育教师编制标准、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等方面的课题,龙头校每年都有研究课题。搭建全省特校网络教研平台,全省8个片区的学校,每年至少开展一次活动,交流工作,学习新政策,研究新问题,探寻新措施。通过教科研,使广大青年教师掌握理论,提高能力,勇于创新,敢于开拓,成为研究型的教师。同时,办好会刊。依托省教育厅基教处、特教专业委员会办好两刊(《特教天地》《武汉特教》),开辟学术争鸣专栏,按期出刊,为教师教研提供阵地。

4.建立行之有效的评估体系。主管部门组织,特教专业委员会参与,根据教育部关于《特校暂行规程》的有关要求,将队伍建设作为评估的a类指标,研制特校现代化要求的评估指标体系。在省内逐步推行特殊教育资格证书制度。人事、财政、教育等部门联合,面向社会招考信息,公开招考,严把教师的入口关,择优聘任。逐步实施省级、市级和校级督导相结合的形式,加强对特校教师的考核,考核结果作为特教教师的职称评定、评优晋升和福利待遇等方面的主要参考指标。加强随班就读教师的教学督导,逐步完善分配制度,激励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

[注释]

①朱琳.北京市特殊教育师资培训现状调查[j].中国特殊教育,2011(8):20.

②汪飞雪.对辽宁省特殊教育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问题的思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5):104.

③甘昭良.福建省特殊教育师资现状的调查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4(4):75.

④姜瑛俐.湖北省特校办学情况问卷调查报告[eb/ol].http://dazhihui008.cn/bggw/bg2/tcbg/150225.html,2012-02-25.

⑤蒋云尔.构建符合江苏省情的特殊教育师资继续教育体系[j].现代特殊教育,2008(9):18.

⑥吴玛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思考[j].文教资料,2011(2):133.

⑦马仁海.论特教师资在职培训模式的建构[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69.

⑧尹海洁.我国特殊教育师资的发展瓶颈与对策[j].中国特殊教育,2010(3):59.

上一篇:金融行业网络安全应急预案范文 下一篇:公司财产安全注意事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