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教师指导意见范文

时间:2024-01-11 17:30:12

校外教师指导意见

校外教师指导意见篇1

《意见》中针对国内形势的新变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任务和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的新情况和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五个不适应”,明确提出了“坚持七个必须”的正确的指导思想。这一指导思想具有创新性、系统性和理论性,蕴含有极深的思想内涵,是面向二十一世纪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强有力的指针。其中首次提出中小学德育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和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精神为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首次提出中小学德育工作“必须坚持把学校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将‘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的要求落实到教育工作中的各个环节”;首次提出中小学德育工作必须坚持“四个结合”,即“必须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继承与创新相结合;首次提出中小学德育工作必须全社会齐抓共管“共同做好青少年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总之,“坚持七个必须”,实际上也就是创新性地提出了二十一世纪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七条基本原则,即:方向性原则、首要性原则、实效性原则、实践性原则、约束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和协同性原则。坚持这七条基本原则,我国的中小学德育工作就能不断开创新的局面。

二、分层次地提出了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并赋予了新的内涵

过去,《通知》、《若干意见》和《规程》均是较概括地提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而《意见》则分小学、中学,中学又专门对高中、职业学校分别提出了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和紧迫要求。这样就更有利于各级各类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践操作,更有利于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更有利于克服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

此外,与《通知》、《若干意见》和《规程》比较,新增加了六个方面的教育内容,即社会常识教育、国情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理想教育、创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同时新提出了三个方面的目标要求,即“帮助学生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正确认识当前存在的矛盾和困难,以及党和政府努力解决这些问题的决心和措施,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创业观,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法制意识,从小就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这些新增加的德育内容和目标要求是针对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热点、难点等突出问题提出来的,具有极强的针对性,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三、对中小学主辅渠道实施德育提出了新的系统的要求

与《通知》、《若干意见》和《规程》比较,《意见》对中小学主辅渠道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提出了四个方面的新要求。

一是要加强“三课”建设和教学。“三课”即中小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和职业学校德育课。过去一般只提出了搞好“两课”建设和教学,《意见》新增加了职

业学校德育课,使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得到了重视和强调,也使中小学主渠道德育课的体系更加完善,更加全面,也更加系统。

二是首次提出了学科德育的要求。《意见》指出“德育要寓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其中要求中小学语文、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自然等学科要注意“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中国近现代史、基本国情、民族团结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教育,以及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教育”。体育、音乐、美术等学科要注意“陶冶学生情操,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团结协作和坚忍不拔的精神。”

三是首次提出了“四育人”的德育概念和要求。《意见》提出,要将德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因此提出了“四育人”的德育概念和要求,即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四育人”的德育概念和要求是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小学德育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和高度概括,也是对过去中小学德育工作中的“教书育人”、“整体育人”、“三育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改革实践和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

四是首次提出了德育活动课程的要求。《意见》指出:中小学要“把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努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并分别对校园文化活动、校外教育活动、校班的有益活动、业余党团校教育、改进教育活动手段等提出了系统的要求。尤其是专门对“社会实践活动”作了概念界定,并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还对加强“社会实践”活动的管理提出了有力措施。这应当说是对同志“各级各类学校,都要认真贯彻执行教育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针”①的正确理解和切实贯彻。对此,中小学应当予以高度重视。

四、明确提出了中小学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系统思想

《通知》、《若干意见》和《规程》曾对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作出过一些要求,但《意见》则首次专门明确地提出了中小学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系统思想,这是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改革创新的一个重大举措。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明确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即“以马列主义、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精神,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以及《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试行)》的规定,主动适应新形势下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主动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主动适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广大教师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程中的主力军作用,使广大教师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这一指导思想和目标是二十一世纪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根本指导,应当准确地把握。

二是明确了中小学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方式,即“四要”:一“要将职业道德教育作为必修课程”,二“要建立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培训制度”,三“要大力宣传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职业道德高尚的教师的先进事迹和经验”,四“要把职业道德教育与组织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只要坚持并创新地运用这四种方式,我国的中小学师德教育工作就会卓有成效。

三是明确了中小学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保障措施,即“三个建立”一是“建立健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保障机制”,二是“建立和完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奖惩制度”,三是“建立有效的教师职业道德监督机制”。这“三个建立”是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创新机制,也是二十一世纪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坚持有效开展的根本保证。

五、强调指出了社会各部门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必须履行的主要职责

《通知》、《若干意见》和《规程》对社会各有关部门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出了一些要求,《意见》根据同志关于“对教育事业,全社会都要来关心和支持”②的指示,进一步强调指出“全社会共同努力,各部门通力协作,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并进一步明确了各自的主要职责任务。

《意见》指出:要“切实加强青少年学生校外教育工作”。其中要做到“三个加强”,即“切实加强对青少年学生校外教育工作的领导”,“加强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场所的管理”,“加强社区教育工作”。这样就能减少社会消极因素对青少年学生的不良影响,使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达成有效统一。

《意见》对新闻宣传、文化、广播电视、出版、公安、工商、司法、工会、妇联、共青团、综合治理、教育行政部门等社会各有关部门关心支持教育,保障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提出了要求,其中的主要要求是:“两个大力宣传”、“两个积极开展”和“四个加强”。“两个大力宣传”是“大力宣传正确的人才观、成才观和教育思想,大力宣传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两个积极开展”是“积极开展警校共建活动”,“积极开展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活动。”“四个加强”是“加强对电子信息产品和计算机网络的监管”,“加强校园及周边地区治安综合治理”,“加强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场所的治安管理”,“加强和改善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和管理”。总之,就是要动员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使我国广大青少年都得到健康成长。

六、强调指出了切实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必须建立健全的领导管理体制和必须实行强化的运作保障评估机制

《通知》、《若干意见》和《规程》都曾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领导管理问题作过一些要求,还曾在《规程》中明确提出了“中小学校的德育工作应实行校长负责的领导管理体制”。而《意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调并创新地提出了领导管理体制和运作保障评估机制等系列问题。

首先《意见》站在国家命运和教育战略的高度严肃指出:“做好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工作,直接关系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成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和命运”。因而,必须切实加强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领导。为此,《意见》明确指出了要建立实行和不断强化“一个体制”、“三个机制”。“一个机制”是中小学德育工作校长负责的管理体制,“三个机制”是建立健全校内外共同关心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运

行机制、德育工作运作的保障机制、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表彰奖励和督导评估机制。这“一个体制”和“三个机制”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一个管理系统,一个整体工程,缺一不可。如果我们能较好地建立健全并实施强化之,就能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运作起到良好的保障作用、促进作用。

总之,《意见》是指导新形势下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文献,我们必须认真学习,坚决贯彻。而在实施过程中还应当力求克服八种不良倾向,即只重视文化知识教育不重视思想品德教育,只重视小学德育不重视中学德育,只重视普通学校德育不重视职业学校德育,只重视学生德育不重视师德教育,只重视课内德育不重视课外德育,只重视学科德育课程不重视隐形德育课程,只重视校内德育不重视校外德育,只重视轰轰烈烈的德育活动不重视实际的德育效果等不良倾向,从而使我国的中小学德育工作真正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和改进,真正能够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任务的需要,为二十一世纪我国的伟大复兴培养大批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注释:

①、②《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人民教育》2000年第2期。

摘要:本文认为《意见》是指导新形势下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文献,它创新性地提出了二十一世纪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必须坚持的正确的指导思想,分层次提出了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并赋予了新的内涵,对中小学主辅渠道实施德育提出了新的系统的要求,还明确提出了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系统思想,同时强调指出了社会各部门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必须履行的主要职责和切实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必须建立健全的领导体制和运作机制。

校外教师指导意见篇2

关键词:新世纪 ; 中小学德育 ; 改革创新

Abstract: This article holds that the "opinion" is the guide in the new situation of China’s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to promote moral education and overall quality of education of important documents, which put forward the innovation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moral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China must adhere to the correct guiding ideology, sub - Raise the level of moral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of the basic tasks and to give new meaning to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the main channel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secondary education put forward a new demand, made clear strengthening of the professional ethics of teachers in the system of thought, at the same time stressed that the All sectors of society to protect the healthy growth of young people must live up to responsibilities and strengthen moral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must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leadership system and operating mechanism.

Key words: the new century; moral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reform and innovation

前言

2000年2月1日江泽民同志发表了《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以下简称《谈话》)。《谈话》为二十一世纪我国教育发展和小青年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是从根本指导我国教育发展和青少年教育事业的历史性文献。根据江泽民同志的《谈话》精神,2000年12月1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个《意见》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一件大事,更是教育战线的一件大事。《意见》针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任务和中小学(含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新情况,明确提出了新时期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和面临的紧迫任务;突出强调加强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领导,切实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力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全社会共同努力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意见》充分体现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教育工作特别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关心,对指导新形势下的中小学德育工作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帮助认真学习和切实贯彻《意见》精神,本文试图通过《意见》与原颁布实施的《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和《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以下简称《规程》)作一比较,拟就《意见》的主体精神、创新思路作六个方面的粗略探讨。

一、创新性地提出了中小学德育工作必须坚持的正确的指导思想

《意见》中针对国内形势的新变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任务和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的新情况和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五个不适应”,明确提出了“坚持七个必须”的正确的指导思想。这一指导思想具有创新性、系统性和理论性,蕴含有极深的思想内涵,是面向二十一世纪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强有力的指针。其中首次提出中小学德育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和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精神为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首次提出中小学德育工作“必须坚持把学校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将‘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的要求落实到教育工作中的各个环节”;首次提出中小学德育工作必须坚持“四个结合”,即“必须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继承与创新相结合;首次提出中小学德育工作必须全社会齐抓共管“共同做好青少年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总之,“坚持七个必须”,实际上也就是创新性地提出了二十一世纪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七条基本原则,即:方向性原则、首要性原则、实效性原则、实践性原则、约束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和协同性原则。坚持这七条基本原则,我国的中小学德育工作就能不断开创新的局面。

二、分层次地提出了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并赋予了新的内涵

过去,《通知》、《若干意见》和《规程》均是较概括地提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而《意见》则分小学、中学,中学又专门对高中、职业学校分别提出了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和紧迫要求。这样就更有利于各级各类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践操作,更有利于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更有利于克服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

此外,与《通知》、《若干意见》和《规程》比较,新增加了六个方面的教育内容,即社会常识教育、国情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理想教育、创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同时新提出了三个方面的目标要求,即“帮助学生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正确认识当前存在的矛盾和困难,以及党和政府努力解决这些问题的决心和措施,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创业观,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法制意识,从小就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这些新增加的德育内容和目标要求是针对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热点、难点等突出问题提出来的,具有极强的针对性,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三、对中小学主辅渠道实施德育提出了新的系统的要求

与《通知》、《若干意见》和《规程》比较,《意见》对中小学主辅渠道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提出了四个方面的新要求。

一是要加强“三课”建设和教学。“三课”即中小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和职业学校德育课。过去一般只提出了搞好“两课”建设和教学,《意见》新增加了职

业学校德育课,使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得到了重视和强调,也使中小学主渠道德育课的体系更加完善,更加全面,也更加系统。

二是首次提出了学科德育的要求。《意见》指出“德育要寓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其中要求中小学语文、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自然等学科要注意“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中国近现代史、基本国情、民族团结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教育,以及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教育”。体育、音乐、美术等学科要注意“陶冶学生情操,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团结协作和坚忍不拔的精神。”

三是首次提出了“四育人”的德育概念和要求。《意见》提出,要将德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因此提出了“四育人”的德育概念和要求,即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四育人”的德育概念和要求是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小学德育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和高度概括,也是对过去中小学德育工作中的“教书育人”、“整体育人”、“三育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改革实践和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

四是首次提出了德育活动课程的要求。《意见》指出:中小学要“把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努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并分别对校园文化活动、校外教育活动、校班的有益活动、业余党团校教育、改进教育活动手段等提出了系统的要求。尤其是专门对“社会实践活动”作了概念界定,并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还对加强“社会实践”活动的管理提出了有力措施。这应当说是对江泽民同志“各级各类学校,都要认真贯彻执行教育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针”①的正确理解和切实贯彻。对此,中小学应当予以高度重视。

四、明确提出了中小学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系统思想

《通知》、《若干意见》和《规程》曾对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作出过一些要求,但《意见》则首次专门明确地提出了中小学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系统思想,这是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改革创新的一个重大举措。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 明确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即“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精神,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以及《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试行)》的规定,主动适应新形势下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主动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主动适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广大教师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程中的主力军作用,使广大教师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这一指导思想和目标是二十一世纪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根本指导,应当准确地把握。

二是明确了中小学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方式,即“四要”:一“要将职业道德教育作为必修课程”,二“要建立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培训制度”,三“要大力宣传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职业道德高尚的教师的先进事迹和经验”,四“要把职业道德教育与组织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只要坚持并创新地运用这四种方式,我国的中小学师德教育工作就会卓有成效。

三是明确了中小学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保障措施,即“三个建立”一是“建立健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保障机制”,二是“建立和完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奖惩制度”,三是“建立有效的教师职业道德监督机制”。这“三个建立”是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创新机制,也是二十一世纪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坚持有效开展的根本保证。

五、强调指出了社会各部门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必须履行的主要职责

《通知》、《若干意见》和《规程》对社会各有关部门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出了一些要求,《意见》根据江泽民同志关于“对教育事业,全社会都要来关心和支持”②的指示,进一步强调指出“全社会共同努力,各部门通力协作,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并进一步明确了各自的主要职责任务。

《意见》指出:要“切实加强青少年学生校外教育工作”。其中要做到“三个加强”,即“切实加强对青少年学生校外教育工作的领导”,“加强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场所的管理”,“加强社区教育工作”。这样就能减少社会消极因素对青少年学生的不良影响,使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达成有效统一。

《意见》对新闻宣传、文化、广播电视、出版、公安、工商、司法、工会、妇联、共青团、综合治理、教育行政部门等社会各有关部门关心支持教育,保障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提出了要求,其中的主要要求是:“两个大力宣传”、“两个积极开展”和“四个加强”。“两个大力宣传”是“大力宣传正确的人才观、成才观和教育思想,大力宣传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两个积极开展”是“积极开展警校共建活动”,“积极开展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活动。”“四个加强”是“加强对电子信息产品和计算机网络的监管”,“加强校园及周边地区治安综合治理”,“加强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场所的治安管理”,“加强和改善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和管理”。总之,就是要动员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使我国广大青少年都得到健康成长。

六、强调指出了切实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必须建立健全的领导管理体制和必须实行强化的运作保障评估机制

《通知》、《若干意见》和《规程》都曾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领导管理问题作过一些要求,还曾在《规程》中明确提出了“中小学校的德育工作应实行校长负责的领导管理体制”。而《意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调并创新地提出了领导管理体制和运作保障评估机制等系列问题。

首先《意见》站在国家命运和教育战略的高度严肃指出:“做好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工作,直接关系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成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和命运”。因而,必须切实加强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领导。为此,《意见》明确指出了要建立实行和不断强化“一个体制”、“三个机制”。“一个机制”是中小学德育工作校长负责的管理体制,“三个机制”是建立健全校内外共同关心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运

行机制、德育工作运作的保障机制、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表彰奖励和督导评估机制。这“一个体制”和“三个机制”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一个管理系统,一个整体工程,缺一不可。如果我们能较好地建立健全并实施强化之,就能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运作起到良好的保障作用、促进作用。

总之,《意见》是指导新形势下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文献,我们必须认真学习,坚决贯彻。而在实施过程中还应当力求克服八种不良倾向,即只重视文化知识教育不重视思想品德教育,只重视小学德育不重视中学德育,只重视普通学校德育不重视职业学校德育,只重视学生德育不重视师德教育,只重视课内德育不重视课外德育,只重视学科德育课程不重视隐形德育课程,只重视校内德育不重视校外德育,只重视轰轰烈烈的德育活动不重视实际的德育效果等不良倾向,从而使我国的中小学德育工作真正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和改进,真正能够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任务的需要,为二十一世纪我国的伟大复兴培养大批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注释:

校外教师指导意见篇3

多专业才能当校长

多专业才能当中小学校长?《专业标准》公开征求意见无疑引起人们的这一疑问。

从公布的《专业标准》上看,校长的6项专业职责细化为60条专业要求,每项专业职责有10条专业要求,这些被绘制成一个巨大的表格,公布在教育部网站上。6项专业职责分别为:规划学校发展、营造育人文化、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优化内部管理、调适外部环境。

“这是我国首次系统建构了我国义务教育学校校长的6项专业职责,明确了校长专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体现了倡导教育家办学的要求,从前期我们的调研看,这些得到了理论界和实践界的广泛认同。”教育部教师工作司负责人说。

据他介绍,6项专业职责背后有着深刻的导向,“规划学校发展、营造育人文化”体现了校长对学校的价值领导,既坚持了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也为学校特色发展留下了空间,是校长专业职责的灵魂;“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体现了校长对学校的教学领导,这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优化内部管理、调适外部环境”体现了校长对学校的组织领导,是提升学校办学水平的管理保障。

专业校长要关注现实问题

《专业标准》按照党的十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对校长专业化提出了5个基本理念,分别是“以德为先”、“育人为本”、“引领发展”、“能力为重”、“终身学习”。

与此同时,《专业标准》还特别地基于当下义务教育领域的现实问题,对校长着重提出一些专业要求。

例如针对教育公平,对校长的第1条专业要求就是,“明确学校办学定位,履行实施义务教育的工作使命,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平等接受有质量的义务教育,着力保障农民工子女、残疾儿童少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受教育权利。”从而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平等受教育的权利。

针对德育工作,强调校长要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全面加强学校德育体系建设。要将学校文化建设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方面,确保共青团、少先队等活动开展的条件和时间。

针对学生减负,要求校长认真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不得随意提高课程难度,不得挤占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的课时,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

针对教育质量,要求校长建立听课与评课制度,深入课堂听课并对课堂教学进行指导,每学期听课不少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时数量。

针对师资师德,要求校长落实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扎实开展师德师风教育,严禁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严禁教师从事有偿补课;建立健全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制度,落实每位教师五年一周期不少于360学时的培训要求。

针对教育乱收费,要求校长不得违反国家规定收取费用,不得以向学生推销或者变相推销商品、服务等方式谋取利益。

针对校园安全,要求校长健全学校应急管理机制,熟悉校园网络、安全保卫与卫生健康等管理实务,正确应对和妥善处置学校突发事件。

针对管理,要求推进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建立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校务会议等管理制度,建立并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引导社区和有关专业人士参与学校管理和监督。

专业标准如何实施?

《专业标准》在教育界内征求意见时得到了肯定,如上海市教委相关人士认为:“该标准填补了空白,定位正确,指标设计完整合理,将对未来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产生重大的积极作用。这一标准既体现对校长的普遍要求,同时能引领广大中小学校长向教育家的目标迈进”。河南教育厅工作人员认为:“校长标准体现了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校长专业发展的方向以及基本规范要求,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认为:“校长标准是全面加强教育管理者队伍建设的重要文件,适合自治区的实际。”同时,各地教育行政部门、部内司局和有关专家对校长专业标准提出修改意见300多条,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对这些意见进行了分析和汇总,对校长专业标准文本进行修改完善,最终形成目前的校长专业标准公开征求意见稿。

标准得到肯定,但今后如何实施呢?据这位负责人介绍,校长专业标准适用于国家和社会力量举办的义务教育中小学的正、副校长。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可以依据本标准制定符合本地区实情的实施意见。在具体实施时,该标准从三个方面得以执行:第一个方面是作为义务教育学校校长队伍建设和校长管理的重要依据,充分发挥校长专业标准引领和导向作用,严格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任职资格标准,完善义务教育学校校长选拔任用制度,推行校长职级制,建立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培养培训质量保障体系。第二方面是从培训的角度,专业标准将作为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培养培训的主要依据。第三个方面则从自律和自我发展角度,为校长提出了自身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

(光明日报 王庆环/文)

链接

六项指标测量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水平

根据教育部网站24日公布的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试行),我国将通过规划学校发展、营造育人文化、领导课程教学等六个方面的指标,测量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化水准。这一标准正在公开征求意见。

这一标准明确,校长的专业职责涵盖规划学校发展、营造育人文化、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优化内部管理、调适外部环境等六方面,其中除了一些基本原则外,有一些提法引人注目,如:诊断学校发展现状,及时发现和研究分析学校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重视学校文化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具有良好的艺术修养和相应的艺术欣赏与表现的知识;不片面追求学生考试成绩和升学率;建立优教优酬的激励制度;不得违反国家规定收取费用,不得以向学生推销或者变相推销商品、服务等方式谋取利益;引导社区和有关专业人士参与学校管理和监督。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负责人指出,专业标准(试行)的很多条目致力于规范校长的办学行为,有利于推进义务教育领域相关突出问题的解决。比如,针对“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时代呼唤,要求校长认真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不得随意提高课程难度,不得挤占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的课时,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再比如,提出“建立听课与评课制度”,要求校长深入课堂听课并对课堂教学进行指导,每学期听课不少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时数量。还有,针对校园安全的问题,要求校长熟悉校园网络、安全保卫与卫生健康等管理实务,正确应对和妥善处置学校突发事件。

校外教师指导意见篇4

关键词: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计划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6-0258-02

2006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加强实践教学,规范过程管理。2009年山东省教育厅下发《关于加强高等职业院校顶岗实习工作的意见》,要求规范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工作,保障顶岗实习工作的顺利开展,规范管理,保证安全。这两份文件的出台,为高职院校的校外顶岗实习指明了方向,对进一步规范学生顶岗实习工作,加强学生顶岗实习管理,不断提高学生顶岗实习质量,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起到了重要作用。为贯彻落实“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走产学结合道路”的办学方针,需加强烹饪专业顶岗实习管理。

一、顶岗实习前期管理

1.给每位家长邮寄一封信。信的主要内容有:①顶岗实习时间:每年的5月至9月。②学生在实习期间,必须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和实习规定,遵守实习单位的工作纪律,不得私自离开实习地点,外出必须向实习单位领导请销假。严禁夜间单人外出、在外过夜及外出上网。③学生实习期间需服从学校和实习单位的双重管理,按时上下班,不得旷工和私自调换实习单位,如有特殊情况,需经实习指导教师报系里同意,否则按实习不合格处理。④学生实习期间如有违纪行为,按学校及实习单位有关规定办理,严重违纪者,视为实习不合格,缓发毕业证。⑤学生实习期间需认真填写校外实习手册,每半个月填写一份《实习报告》,实习结束后要求撰写出不少于2000字的实结,实习指导教师对实习报告进行评判,成绩计入档案。⑥请家长与学校密切配合,主动、经常地和实习指导教师联系,掌握学生动向,共同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学生实习中出现问题,家长和学校及时沟通,共同解决,切实履行监护人的职责。

2.和企业签订实习协议。协议的内容包括:实习时间、实习人数、学校的职责、企业的职责、实习生的实习规定、劳动保护等内容。

3.制定烹饪专业顶岗实习计划。顶岗实习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①顶岗实习定位和任务。顶岗实习是烹饪工艺与营养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失的重要环节,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学生在饭店、餐饮企业厨房各岗位进行跟班及顶岗实习,结合所学专业知识,熟练掌握岗位工作流程及烹饪技能,具备独立工作的能力,培养综合的从业素质,为更深层次的专业学习和毕业设计积累经验。②顶岗实习的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熟练掌握烹饪技能,能够胜任厨房各操作岗位工作;具备营养配餐的能力;掌握烹饪成本核算的方法和技巧;掌握烹饪原材料的采购、保管与使用流程监管方法;具有对厨房设备、工具进行使用和养护的能力;具有较强的服务意识和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善于不断学习和创新,能够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菜点创新;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工作沟通能力;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具有良好的符合职业要求的仪表仪容仪态和礼仪修养;具备获取、分析、使用信息的能力;具备对知识的抽象、概括、判断、综合运用能力。③顶岗实习的要求:实习纪律。实习开始前,为了保证良好的实习效果,系、实习指导教师、学生本人要共同签署顶岗实习协议书。实习期间主动接受学校与实习单位的双向指导与管理,严格遵守学校的实习教学规定,遵守实习单位的规章制度,认真履行实习协议中约定的一切内容;实习指导教师责任。指导教师在实习开始前组织学生明确教学实习任务,强调实习纪律。指导教师在学生实习期间应随时关注学生的实习动态,经常与实习单位沟通交流,协助实习单位进行管理,及时解决实习中出现的问题;指导教师每月至少到企业一次,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及时填写实习管理工作日志;学生实习过程中出现问题,指导教师须及时逐级报告并协助系领导解决问题;学生实习结束后,指导教师要根据学生实习表现客观地进行实习鉴定与评价,在实习结束两周内汇总整理过程性资料,交由教学办存档。实习生在岗期间基本要求:实习期间,按在校生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接受学校和实习单位的双重管理;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和实习规定,遵守实习单位的工作纪律要求,尊师敬业,礼貌待人,按时上下班,不迟到、不早退、不旷工、不私自离开实习单位;不在夜间单人外出、不在外过夜及外出上网。严格遵守单位的住宿管理规定,不允许学生私自在实习单位外租房居住;服从学校和实习单位的双重管理,不私自调换实习单位,如有特殊情况,需经过实习指导教师报系里同意,否则按实习不及格处理;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填写校外实习手册,每半个月填写一份《实习报告》,实习结束后撰写不少于2000字的实结。学生实习期间如有违纪行为,按学校及实习单位有关规定办理,严重违纪者,视为实习不合格,缓发毕业证。实习期间因违规、违纪、违法造成的经济损失由学生本人负责。④考核方式: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实习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的主体包括实习岗位指导教师、校内实习指导教师、学生个人以及岗位服务对象等。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岗位工作质量意见反馈、实习报告、实结、实习鉴定等。按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级评定。各等级成绩评定要素:实习纪律:按照签署的毕业实习协议书的规定时间完成实习任务,遵守学校的实习纪律和实习单位各项规章制度。实习态度:实习态度端正,尊敬指导教师,讲究礼仪礼貌。动手能力:能很快适应实习环境,达到岗位要求,熟练掌握服务技能。实习报告:填写认真,按时完成,真实反映实际情况。实结:结合自己实习经历和所学知识,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各等级成绩评定标准:包括优秀等级:单位实习指导教师与学校指导教师各项评价指标均为优秀等级。良好等级:单位实习指导教师与学校指导教师各项评价指标均为良好以上等级。及格等级:单位实习指导教师与学校指导教师各项评价指标均为及格以上等级。不及格等级:有以下三种情况之一者评为不及格等级:严重违反学校或实习单位规章制度;实习期不满三个月;单位实习指导教师与学校指导教师评价指标有两项为不及格等级。

4.召开顶岗实习动员大会。

5.完成指导教师的分配,顶岗实习前指导教师与学生召开见面会,强调顶岗实习的重要性,签订顶岗实习安全责任书。

二、实训中期

1.走访企业:①指导教师至少每月一次走访企业,了解学生顶岗情况、企业用人情况;②走访情况包括实习单位对学生的评价、学生顶岗实习工作情况、学生在岗期间生活及心理问题,指导教师走访时须与实习单位相关人员进行交流并反馈相关信息,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电话联系:指导教师至少每半个月和同学联系,了解学生顶岗实习情况、生活安全等情况。

3.建立QQ群、邮箱等随时对学生指导和沟通。

4.经常和企业的实习指导老师沟通,及时掌握学生顶岗实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三、实习后期

1.考核评定:根据等级成绩评定要素对学生进行评定。

2.上交实习报告:督促学生认真整理实习报告,按照学号由小到大装订存档。

3.总结表彰:对优秀实习生进行表彰。

四、经验总结

1.顶岗实习时间段的选取符合餐饮业的特点,利用5到9月份旅游高峰期顶岗实习,有利于学生系统学习。客源多、原料全,学生能见识到许多新式原料,同时能学到创新菜肴和创新理念。

2.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能积累一些社会工作经验。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能学到许多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为将来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3.加强与企业的联系,拓宽就业市场,有利于学生就业。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实训地点分散,管理难度较大。

2.学生在酒店实习,最大的问题是安全问题。例如,学生切配中手被划破;地面滑容易摔跤,水、电、汽等安全隐患。

六、今后需要完善的地方

1.实习中期,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安全、纪律等方面管理;

2.加强校内和校外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学业辅导;

3.继续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切实做到校企合作,共同育人;

4.实习指导教师应利用暑假到学生顶岗实习企业和学生一起顶岗,以加强校外顶岗实习管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2006-11-16.

[2]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加强高等职业院校顶岗实习工作的意见[Z].鲁教高字〔2009〕12号.2011-09-26.

校外教师指导意见篇5

体育专业 实习鉴定 新体系

作为师范类专业,体育教育实习是师范教育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实现培养目标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是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一项重要实践活动,其对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学校体育问题,发展学生正确的体育教育观等方面有着较大的教育价值。自1986年国家教委颁布《关于加强和发展师范教育的意见》,对加强教育学科课程和教育实践环节的改革提出了指导性意见以来,我国高师实习教育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一些专家、学者对体育教育实习做了诸多的研究,提出不同的体育教育实习新模式,将体育教育实习作为一个系统的、全方位培养的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但因国家教育部门并未对教育实习内容、任务、方式出台统一办法,体育专业教育实习成绩鉴定无法考证,没有规范化的考核标准,导致各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各行其道,实习鉴定方法参差不齐,实习质量无法保障。对此如何结合实际采取切实有效的体育专业教育实习鉴定新体系,以保证本专业教育实习规范化、效能化是当前首要解决的问题。

一、体育专业教育实习的重要性

1.检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水平

教育实习的目的旨在培养学生从事基层体育教学、训练、管理、竞赛组织等能力,初步掌握体育工作的指导、组织与管理方法。从学校层面上,教育实习是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检验学校办学思想和人才培养质量,及时反馈教育培养过程中的差距和不足的一个标准。从教师层面上,学生的教育实习也是指导教师能力的一大展示。体育专业教育实习是在学校和实习学校双重管理和指导下的岗位实践过程,实习质量的高低关系到指导教师教学经验的高低、责任心的强弱问题。同时,实习期间的全程教学实践体系,使指导教师不断优化自身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完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成为贯穿大学生教育实习活动的核心和主要内容。

2.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200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数据显示:只有24%的学生没有实习背景,57%的学生在毕业之前有教育实习背景,且实习内容与专业有关。多方实践证明:有专业实习背景的学生在就业时更占优势。通过实习,能够使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弥补在校学习的不足,寻找自身的问题,增进与用人单位的相互了解,从而缩短毕业生从课堂到岗位的适用期。就体育专业而言,其教育实习时间较长,从前期10天的校内实习前培训到中期40天的进驻各实习点教育实习至后期3天的实结。学生们通过实践其专业学习能力、操作能力、人际交往沟通能力、思想观念能力、心态调整能力、适应生存能力等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

3.锻炼学生专业技能

实习,就是把学到的理论知识拿到实际工作中去应用和检验,以锻炼人们的专业能力。就专业能力来讲,包括专业知识和专业操作技能。通过校外实习,学生可以找到所学理论与实际运用之间的差距,发展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体系的不足之处。特别是在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强化教育实习的实践性地位,培养师范生的从教能力尤为重要。许多参加过教育实习的学生感言,短短的40多天实习期比整个大学4年学到的东西还多,通过实习可以了解自己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程度,查缺补漏,在返校后的学习中有的放矢地学习以更进一步提高专业水平。

二、体育专业教育实习鉴定的弊端

1.实习鉴定内容空泛

实习鉴定应包括组织管理、实习学生、指导教师、实习单位、考核管理评价指标,组织管理机构和管理者的参与强调保障实习组织有序化,构建高效实习鉴定评价体系平台和支撑。实习学生强调整个实习过程的主体和重点,纳入考核范围中利于实习的有效性和真实性。指导教师是整个教育实习的组织者、管理者和指导者,实习工作需师范学校带队教师和实习点指导老师的通力合作两方面完成,师范生进驻实习点后,指导教师的作用可见一斑。另外,实习单位和考核管理评价也是作为实现教育职能的支撑条件和保证。从我校体育专业实习鉴定内容可知,参与者是管理部门与指导教师,并未将被管理者列入考核的范围内,在鉴定时可能会存在由于对评价对象工作职能、工作绩效不熟悉,或是评价面趋于狭隘、个人主观性强的情况。

2.实习鉴定形式单一

实习鉴定标准必须遵循管理学、教育学理论和统计学的有关要求,针对学科专业特点,形成环环相扣、逻辑性强的评价体系,以达到实习鉴定的目的。所以,实习鉴定应具备科学性、指导性、有效性、全面性和操作性原则。就目前我校体育专业实习鉴定过程情况来看,形式过于单一,仅包括学生个人小结、实习学校指导教师评语、实习学校班主任意见、实习学校意见、学校指导教师意见和学校意见等6大内容。各个职能部门和相关人员在填写意见时,执行者未明确,是由指定人员填写抑或是评议小组共同拟定未提出详实操作办法,使实习鉴定变成走程序的一纸材料。再者,实习鉴定表上对等级考核没有详细的参考条件,对评分依据没有恒定的标准,导致实习鉴定结果虚化,未能真实反映学生的教学和管理水平。

三、体育专业教育实习鉴定新体系的构建

有鉴于此,必须结合学校体育专业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因地制宜的构建科学有效的教育实习鉴定体系,确保达到预期效果。

1.实习鉴定内容详细化

体育专业教育的实习应包括课堂教学、班主任管理、第二课堂指导、带队实训等四大内容。

课堂教学是师范生参加教育实习的首要任务,内容包括备课、上课、听课与评课、作业批改、课外辅导与等教学环节,上课是最为核心的一部分。按照体育课要求,课堂教学实习鉴定内容应有课程准备工作、课中教学工作,课后辅导三项。特别是高校的体育专业师范生,工作对象一般以中学为主,有的甚至是农村小学,农村学校的体育设施无法与城镇学校相比较,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地开展教学活动,尽可能使学生能够学到必要的体育知识和技能,身体得到有效的锻炼,体育意识与心理品质得到一定的培养是教学工作的重点。所以,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也应围绕上内容制定。

班主任管理是教育实习的另一主要部分。班主任的日常工作事情繁冗,处理事项包括组织管理班集体、调查研究学生情况、处理相关事宜,总的来说班主任是学校工作的基本单位,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引导学生健康成才的指路人。体育专业实习班主任工作与其他师范类专业基本相同。在进行实习鉴定时可以班主任工作计划、组织主题班会、组织班级常规活动、开展班级工作、班主任工作小结等作为考核支撑材料。

第二课堂指导与带队实训两个块面也不容忽视。特别是阳光体育运动在全国的开展,使得中学体育教师的工作量增大,他们不仅要教授学生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还要深入到第二课堂中,带动学生加强体能训练,形成终身锻炼的良好习惯。相对于高校,中小学的课外活动因学习任务重、自由时间少、环境制约和器材限制等原因显得比较单调,而学生的体育锻炼愿望非常强烈,所以,在整个实习过程中,课堂以外的教辅与指导也是一项评价指标。

2.实习鉴定形式多样化

体育专业教育的实习鉴定应涵盖职能部门和参与人两大内容。具体来说,即是实习对象、实习学生、带队教师、指导教师、实习学校、师范学校六个参考面。

实习对象是被服务者,是接收者。从体育专业教育实习来看,实习对象即是上体育课的学生和被管理的班级同学。实习教师(即我校实习学生)上课是否培养学生对知识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及行为习惯的掌握,是否尊重学生的纵向发展,可以通过实习对象的评价来衡量。评价可涉及以下几点:教师是否举止文明、为人师表,有榜样示范作用;在评比活动中能否公平、公开、公正;学生需要帮助时是否热心为之解决;是否有较好的表达能力,善于交流沟通;是否能够经常与学生谈心;是否积极组织和参加班级的活动;是否经常下宿舍检查学生生活情况等。

实习学生是实施者、操作者。实习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是建立在同级别、同层面上的认定。在体育专业教育实习中,增加了看课的部分,看与听是同时进行的。通过对教学课程的观摩,可以看对方的教学目标与教学理念,对对方在教学、管理上的评价,可以发扬优秀做法,吸取好的经验,同时检查自身问题,查缺补漏。评价的内容可包括:学生的兴奋点是否被拨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否被调动;教案与教师上课内容是否相同;教师是否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是否有感染力和应变力;教师是否在有限时间内完成教材规定的任务。

带队教师是连接师范学校和实习学校的纽带,是搭建指导老师和实习学生沟通的桥梁。带队教师负责与实习单位联系对接,商定实习事宜,组织学生前期的培训,在实习过程中入驻实习学校随队管理,保证学生的安全,并在一定程度上给予教学指导和生活辅导。实习前期的准备工作对完成实习任务至关重要,带队老师在履行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的同时,可从培养合格的体育师资目标入手,对实习学生的投入状况进行鉴定。如在见习中的个人态度,专业技能训练掌握程度,试教时的水平,常规基本功训练情况,在学生反复练习、反馈学习过程中可以适时进行评价,作为日后实习结束时综合考评的一个参数。

指导老师是由实习学校选派出的具有德才兼备、事业心强、对工作认真负责、思想作风好的教师作为学生的辅导者,他们有一定的教育实习指导经验,熟悉教育实习各项规定,掌握教育实习评分标准。在实习过程中,全程参与学生的备课、上课、讨论、训练、竞赛,对学生的评议占据很重要的位置。指导老师都应配有实习指导工作计划和批改教案、听课、评议课的记录。

实习学校和示范学校起着统筹的作用。学校的鉴定是基于上述各项鉴定之后做出的综合性的、全局性的、重要性的判断,从宏观的角度去衡量和评价学生的实习效果,各学校均有多种有效的办法和经验。

参考文献:

[1]张利,丁亚兰.高师体育专业教育实习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与实践[J].宿州学院学报,2010,25(4).

[2]王进.社会体育专业实习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9(3).

校外教师指导意见篇6

基于这样的认识和现状,2007年在我县教育局主管领导的重视下,经研究决定,由教育局首先出台文件,通过行政直接干预来推动一个学科的教学改革。同时,由县教育研训中心主导,吸纳各方意见,制定《高淳县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外阅读指导意见》作为文件的附件下发。在该文件中明确了在农村初中课外阅读管理中各方的职责:

①县教育局从课时安排、教学质量评估等方面将课外阅读纳入教育教学评价体系。

②县教育研训中心职责:按照《高淳县义务教育阶段课外阅读指导意见》做好发动宣传、过程检查、结果评定工作;定期开展各种形式的阅读汇报竞赛活动;为有关学校、教师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从实际操作中提升教师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水平;承担教育局教学质量评估中的具体亮分工作。

③学校职责:根据《意见》要求提供必要的书报刊种类,加强图书馆、阅览室、校园网络等硬件建设,规范操作办法和管理制度;为教师本人阅读和指导学生阅读提供必要的时间、经费、制度保障。

④教师职责:师生共读,注重自身阅读素养的提高,制订课外阅读管理计划;对阅读过程进行管理和督查,实施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检查与评定;认真组织好学生的读书阅览活动,认真开设好课外阅读指导课,要在读书方法上给学生以具体的指导。

借着行政推动的东风,2007年下半年,县教育科学研训中心申报了2007年度第7期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课题“农村初级中学语文课外阅读有效管理方式的研究”,责成学科研训员主持该课题,选取有代表性的各类学校六所作为实验校,引领全县农村初中的课外阅读管理。

课题成了一个抓手,借助课题研究的形式,有效地推动了农村初中课外阅读管理的实践。一方面,课题研究的重点与行政管理的要求保持高度的一致:在教学质量评估中督查学校硬件实施是否到位,软件中针对课外阅读的教学常规管理是否到位;另一方面,更多地坚持县教育科学研训中心的教学引领、指导、服务职能;定期组织各类读书竞赛活动,褒扬先进;更为重要的、具体的是会同实验校的课题组骨干成员一起,研究管理中具体操作层面的管理指导方式,但凡一个学校、一位教师在某方面有所收获,便在全县的课外阅读现场会、主题研训活动中放样、推广。在这样的会议和活动中,我县教育局分管教学的副局长经常亲自到会,或提出具体要求、或进行主题讲座。各学校分管教学的副校长、语文学科教研组长、相关学科教师同时到场。行政推动与课题引领形成合力,同时指导、服务于教师的课外阅读管理实践。

行政部门提出的清晰的职责要求,过程管理中明确量化的问责制度,课题研究中具体的放样示范,这种自上而下的矫正举措,使得农村初中课外阅读在严重弱化的情况下,得以有序开展,更快更有效地改变现状。

我们走了一段路,总结了一些经验和不足,但关于农村中学学生的课外阅读的管理,我们或许有更长的路要走,有更多的事要做。就像对课堂教学的研究追求是我们永远也完不成的任务,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管理也是我们必须一直去面对和研究的一项工作。相信有了“阅读天生重要”的共识,有了各方努力形成的合力,我们定会切实地对农村初中学生的课外阅读负起责任来。

校外教师指导意见篇7

就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校外实训而言,校外实训基地的质量,不光影响实训的效果,有时甚至还决定实训是否能够顺利展开,所以对校外实训基地展开必要的遴选,无疑是非常有必要的。首先,在遴选对象的性质方面,既然是接纳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进行实训,那就意味着并非所有性质的单位都可以,必须有针对性地选择有外贸业务的单位,确保在最初意义上的“对口”;其次,在遴选对象的规模方面,由于对外贸易的特殊性,如与外商的谈判、商检、报关、租船订舱、结汇等环节并不适合大量学生一起实训,多数外贸企业接纳学生的人数相当有限,因此同等条件下选择外贸业务规模较大者,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良方;再次,在遴选对象的接纳意愿方面,考虑到学生实训可能给校外基地造成的一系列影响,有些接纳意愿本就不强的单位可能中止或减少环节,使得实训效果大打折扣,所以必须在遴选时充分知晓相关单位的接纳意愿,从中剔除含有勉强接纳可能的单位。

二、校外指导老师要高配

既然是国际贸易专业学生走出校门去实训,那么,就需要作为实训基地的相应单位提供配套的指导老师,而从确保学生在校外基地有人带领并训有所获角度来说,更有必要高标准配备校外指导老师。第一,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之所以走出学校展开实训,目的就在于获取相关的实践经验,这便要求校外指导老师应是从事进出口业务的一线工作人员,避免由没有进出口业务经验的人充任;第二,如果再虑及学生提升实际操作能力的需要,那么在首选一线工作人员的前提下,还应尽量挑选较为系统掌握国际贸易基本知识和技能,熟悉当下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的业务员,确保尽可能地在实训中给学生以相对的专业指导,引导学生消除学无所用之感;最后,校外指导老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企业产品相关知识和进出口业务流程的讲解,同时还要能和学生共同处理相关的进出口业务,如商务谈判、签订合同、制单跟单、办理货运甚至处理可能出现的一些纠纷,从而提高学生的外贸业务处理能力。

三、校内教师角色要拓展

为了确保国际贸易专业教学中校外实训的安全、高效展开,学生的校内任课教师必然要通过恰当形式担负起相应责任,但既然不再是课堂上进行理论教学,那么校内任课教师角色的转变和拓展非常重要。一则要做一个好的管理者,学生走出校门进行实训,就必须有相应的校外实训规则,并且,组织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的任课教师也必须按实训规则对学生进行管理,以此保证实训的秩序;二则要做一个好的协调者,实训基地的现场教学主要由校外指导老师负责,但校外指导老师却又不具备校内教师的相关职能,因此组织学生外出实训的校内教师必须充当好协调者的角色,努力协调好校外指导老师与学生在教和学等方面的关系;三则要做一个好的学习者,在学生展开校外基地实训的过程中,作为组织者的校内任课教师也应该利用机会充实自我,特别是多向基地指导老师学习国际贸易的实践知识,弥补知识结构上重理论轻实践的缺陷。

四、校外实训内容要精到

学生到校外基地展开实训,根本目的还在于学知识、验真理,只不过是采取了与课堂理论学习不同的实践方法,以图在实践中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因此校外实训内容的确定不能随意化,而是要做到精到且有现实针对性。一是正视学生的基本角色,合理安排学生在校外基地的实训内容,即学生不是打工的,诸如端茶倒水之类的打杂活,偶尔可以请学生为之,但绝不能作为主要内容,校外基地实训内容必须紧扣国际贸易的专业性质;二是校外基地实训内容应该基于课堂的理论教学,不能因为实际操作与课堂所学理论间的差异,就试图使实训内容纯粹以校外基地为样板,从而导致实训背离其初衷,甚至让学生产生理论无用之感;三是校外基地实训应服务于提升学生按流程动手的能力,因此在内容上必须具有现实针对性,具体实训内容要从最初的产品知识的认识,到商务谈判、外贸函电业务的处理,再到单证制作、跟单、办理货运和保险、报关和商检、结汇、退税等流程展开,从而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的同时,更能胜任未来从事的工作。

五、校外实训过程要严整

要确保校外实训的效率,不仅取决于校外实训内容的精到,还需要对实训过程进行严格地计划安排和监督。首先,对实训过程要进行计划安排,如实训时间的长短,实训内容的制定,实训考核的标准等,在每个时间段,实训哪些内容要事先做好计划安排;其次,合理安排实训的内容,对外贸流程的各个环节的实训要进行合理的安排,使学生能在有限的实训时间内尽可能对整个流程有个全面的认识,另外,国际贸易专业的实训不仅要使学生对外贸流程有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同时对企业产品知识的了解亦很重要,因为这往往是学校的理论教学中所无法涉及的,因此,实训过程中要合理安排两者的时间,使学生加深理解在学校所学知识的同时,亦能学到课本之外的知识;最后,要避免形式,校外指导老师和校内指导教师要全程监督学生的整个实训过程,严格按照实训的计划安排进行实训,使学生能充分利用实训的机会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要非最终流于形式。

六、校外实训考核要多元

对于校外实训的整个过程而言,作为最后环节的考核是不可缺少的,考核结果甚至将直接反映实训的实效,所以如何进行考核至关重要,而和校内学习考核不完全相同,校外实训考核需要从多方面着手。一学生要进行实践总结,在完成整个校外实训之后,学生需要书面总结对企业产品知识的了解、记录外贸业务流程中各个环节的心得以及总结在实训过程中遇到和解决的问题;二校外指导老师要给出相应的意见,学生校外实训结束之后,校外指导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实训情况,如学生的出勤、学习的态度、实训的效果、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综合给出相应的意见,并确保做到公正、客观;三校内指导教师要进行最终评价,除了要根据学生实践总结、校外指导老师的意见,同时还要通过自身在实训过程中的观察,充分掌握学生校外实训的真实表现和实际效果,力求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作出全面、合理的评价。

校外教师指导意见篇8

一、科学认识教师工作性质,正确考核教学和班主任工作

科学认识教师的工作性质和绩效表现是实施绩效工资的前提。教师的工作内容庞杂琐碎,既有教学任务,又有班主任工作。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各自又是千头万绪。考核教学工作既要考虑教学工作量,又要考虑教学质量。衡量教学工作量的多少,需要有教学工作量基本标准,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不仅涉及到教学效果,还涉及到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十分复杂。另外,不同学科的教学工作量和教学质量之间也存在较大的差异,遵循的标准也不尽相同。这些都为确定和比较教师的工作绩效带来了很多现实困难。因此,在考核过程中,应特别注意考核方案的科学性。

《指导意见》指出,对班主任工作应重点考核其对学生的教育引导、班级管理、组织班集体和团队活动和关注每个学生全面发展的情况。事实上,这些内容都很难量化,在班主任工作的考核中应尽量少用定量考核方式。定量考核的好处是能减少闲言碎语,但往往也会使得考核徒有其表,不能令人信服,影响教师从事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班主任工作是一本良心账,成效和质量不太容易被考核,对于教师本人而言,收益和付出极不对等,而且义务教育学校的班主任还要承担很重的安全责任,所以很多教师就不愿意从事班主任工作,如果考核方式选择再不当,势必会进一步影响教师从事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

为了做好对班主任工作的考核,一些学校引入了班级规模、考试成绩、学生打分、家长意见和家访次数等很多指标。这样操作不仅使考核变得复杂化,增加了管理成本,而且在实际工作中还因为引入的指标过多,评价并不是非常科学有效。事实上,对于班主任工作的考核最简便易行、最有效的办法是依靠课任教师进行评价,特别是依靠在平行班带课的课任教师来进行评价。他们作为一线教师,天天深入课堂,最为了解班级差异和班主任工作的好坏。而且,他们本身也是专业教育工作者,更知道如何评价班主任工作。

对教育教学工作的考核,《指导意见》指出要从德育、教学、教育教学研究和教师专业发展的情况等方面着手。这几方面高度概括了教师所承担的教育教学任务,统筹兼顾了做好当前工作和确保未来发展之间的关系。德育不仅仅是班主任的工作,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每个教师都要切实承担起德育工作的任务,把教书和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指导意见》中还特别提到了引导教师关爱学习上有困难或品行上有偏差的学生,体现了对弱势群体的关怀。

课时是衡量教学工作量的基本指标,对于超课时工作量,应给予一定的奖励津贴。但同时也应当看到,所超课时应有合理的范围。如果所超课时过多,可能是因为基本工作量标准过低,或者工作完成的质量存在问题。因此,对于超工作量的奖励,应当慎重。在对超工作量进行奖励之前,一定要先对教师所承担的所有教学任务的质量进行检查。一旦发现质量低于平均水平,就不应当发放超工作量津贴。

教学工作的考核重点除了教学工作量外,还包括教学准备、教学实施、教学效果,以及组织课外实践活动和参与教学管理的情况。《指导意见》指出对教学效果的考核,主要以完成国家规定的教学目标、学生达到基本教育质量要求为依据,不得把升学率作为考核指标。但判断学生是否达到基本教育质量要求,还得看考试成绩。因此,考试成绩仍可以作为衡量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依据。

《指导意见》对教师绩效的要求,除了班主任、德育工作、教学工作量和教学质量之外,还考虑到了教师参与教学研究和专业发展方面的情况。新课程改革以来,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我们已经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通过专家引领、同伴互助和自我反思等多种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在一些地区已经蔚然成风。把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参加教学研究的情况列入考核指标,对于促进教师本人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推进新课程改革具有深远意义。

对教师教研能力和专业发展的考核应以教研组进行同行评价为宜。同行评价虽然是以主观评价为主的评价,但也是最有效的评价。在实践中,一定要破除主观评价不好的误区。进行主观评价,必须相信人。如果不相信教师,不相信教师群体能够理性地处理内部问题,教师管理工作就无法有效地开展。事实上,无论是教学工作,还是班主任工作都是质量难以考核的工作,客观量化的指标看到的更多地是台前工作,而更有效的工作往往在幕后。

在当前的教师绩效考核中,有过于注重量化考核的倾向。考核方案越来越精细,越来越复杂。事实上,在对人的评价过程中,一味地追求客观和数量化不一定更有效。对于评价而言,最重要的不是准确,而是有效。一个学校和教研组本来就没有多少人,几年下来大家彼此都知道对方的斤两,还非要借助于所谓的科学工具搞出一个大家都不知道代表什么的结果,实在太荒诞。

总之,在教师绩效考核中一定要遵循《指导意见》中提出的,尊重规律,以人为本;以德为先,注重实绩,激励先进,促进发展;客观公正,简便易行的原则。只要切实遵循这些原则,教师绩效考核工作就不会出现大的偏差。

二、正确理解绩效工资及其使用条件

在正确理解教师工作性质和考核教师工作绩效的方法后,还需要把考核结果和工资联系起来。而这就需要对绩效工作的使用条件有所认识。绩效工资体现了对工作和贡献的报酬,而不是对能力和技能的报酬。绩效工资的实质是在报酬和产出之间建立某种函数关系。绩效工资本身的激励强度很强,但绩效工资的使用有严格的条件。绩效工资的使用一般需要满足以下基本条件,即生产过程的风险较小;产品的数量可观测,质量容易被检验;产品较为单一或工作的可重复性较强。因此,在现实中纯粹的绩效工资并不是主流,主流的工资形式是岗位工资。

无论是教学工作,还是班主任工作,工作过程中的风险都不大,重复性也较强,但质量却不容易被检验。教育教学作为一种服务形态的产品,对于质量的

要求非常高。教育教学的过程不单单是学生坐在教室里观看老师在讲台上的表演,不能只满足干娱乐和欣赏,而是要求学生必须从老师的讲解中学得必要的知识和掌握必要的技能。因此,教学工作和班主任工作对于质量的要求不是可有可无,教育教学失败的代价不是一张门票和几个小时,而是大好的青春年华以及知识、技能、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错误或扭曲。所以,演员可以按出场次数获取报酬,但教师在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却不能这样,一般的计件工资对于教师并不是很适合。

按照国务院有关部委的文件规定,此次绩效工资分为基础性和奖励性两部分。基础性绩效工资主要体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物价水平、岗位职责等因素,占绩效工资总量的70‰具体项目和标准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事、财政、教育部门确定,一般按月直接划入个人工资银行账户。这意味着这部分绩效工资的性质既要体现岗位职责,也要反映地区经济发展程度和物价水平。也就是说,基础性绩效工资应包括岗位工资和生活补贴两部分组成。这两部分内容可以参照公务员的工资来执行。教师基础性绩效工资的水平应按照同级别公务员的70%再加上能够体现教师工资要适当高于公务员规定的部分。

在本次工资改革中,真正体现绩效的工资是30%的奖励性绩效工资。根据文件,这部分工资主要反映工作量和实际贡献等因素,在考核的基础上,由学校确定分配方式和办法。根据实际情况,在绩效工资中设立班主任津贴、岗位津贴、农村学校教师补贴、超课时津贴、教育教学成果奖励等项目。文件中虽然没有明确这部分工资的发放周期,但实际上,除班主任津贴和农村学校教师补贴外,其他各种类型的奖励性津贴基本上会按照学期或年度进行发放。由于这部分津贴的发放要经过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审核,为了减少操作成本,以年度为单位发放更为合适,新年度发放上一年度的奖励性津贴。采用奖励性津贴的方式对教师支付绩效工资十分合理,只要绩效评价做得科学,奖励性绩效就能真正起到鼓励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目标,而且还能有效地避免计件工资所带来的重量轻质的弊端。

三、地方教育行政机关和学校各司其职各尽其责

为了确保绩效工资方案的顺利实施,《指导意见》提出,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结合本地区实际,科学制定本省(区、市)绩效考核办法,认真分析和解决绩效考核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总结和推广绩效考核的典型经验。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具体负责本地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考核组织实施工作,要根据上级有关规定,制定本地区具体实施办法,指导学校制定教师绩效考核实施方案,切实做好教师绩效考核实施工作。 事实上,对于考核而言,最重要的是有教学工作量的基本标准。因此,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出台或修订已有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教学工作量基本标准》或督促地市级教育行政部门出台上述文件。县级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在制定本地区具体实施办法、指导学校科学制定绩效工资发放和绩效考核方案的同时,还应对学校出台的方案实行备案管理。这样才能更加确保考核方案的科学性。工资制度改革涉及到广大教师的根本利益,为了确保考核和工资发放方案科学合理令人信服,地方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必应及新必要的指导和监管责任。如果出台的方案不科学,不仅不能起到激励教师努力工作的作用,而且还可能成为新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各级主管部门对此应有足够的警觉和清醒的认识。

除了出台教学工作量基本标准以外,地方教育行政机关还应会同其他相关部门出台《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基础性绩效工资标准表》《农村学校教师补贴标准》和《班主任津贴标准》等。学校的主要责任在于出台本校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方案、超课时津贴和教育教学成果奖励标准等。当然,分配方案同时还必须配有考核和奖励方案。为了保证方案的科学性,需要关注方案制定和生效的程序。

《指导意见》指出,绩效考核工作一般由学校按规定的程序与年度考核结合进行,可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教师自评与学科组评议、年级组评议、考核组评议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和阶段性评价相结合等方法,同时适当听取学生、家长及社区的意见。要充分发挥校长、教师和学校在绩效考核中的作用。充分发扬民主是保障决策科学的必要条件,学校出台教师绩效考核方案和绩效工资发放办法一定不能由校长和主要领导闭门造车,而要充分发动群众,广泛借鉴本校或其他学校在这方面的有益经验,方案草案要充分征求本校教职工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意见,最后由教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确保程序公正。

协商是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以人为本、尊重教师、依靠教师不是口号,而是校长治校理教切实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实践中,一些学校之所以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校长不能很好地贯彻这一原则。只有广大教职员工从内心深处认同校长的办学理念,认同学校的规章制度,校长和学校领导班子的决定才能顺利推行,政策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才会被消灭在萌芽状态或者通过柔性的方式以较小的代价获得解决。

学校要充分重视这次绩效工资制度改革,这次绩效工资制度改革既是提高教师待遇的大好机遇,同时也为校长合理使用经济手段管理教师提供了政策依据。校长要充分把握好这次机会,把这次绩效工资制度改革作为理顺学校管理体制、调动广大教职员工工作积极性的契机。

上一篇:绿色发展调研报告范文 下一篇:资源再生市场前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