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教育范文

时间:2023-10-29 11:56:04

校外教育

校外教育篇1

关键词:学校美术教育;校外美术教育;互动;双赢

美术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校外美术教育相比,学校美术教育的发展历史更为长久,无论是理论还是经验方面,学校美术教育都超过了校外美术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美术教育的理念也不断发生改变。接受美术基础教育的大多是在校的青少年,这一群体接受校外普及教育对自身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校外美术教育对于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有重要的作用,部分青少年选择在校外美术培训班接受美术教育,不仅可以放松身心,也可以消除紧张心理。许多知名艺术家小时候都参加过少年宫美术小组活动。经过长时间的锻炼,许多学生在校外美术活动中增长了见识,激发了学习兴趣,校外美术教育已经成为越来越多青少年学习美术专业技能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学校美术教育与校外美术教育的定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对教育事业的投入越来越多,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国内也出现出了多种类型的教育形式。文章主要针对基础教育阶段学校美术教育和校外美术教育进行比较研究,按照教育的时间、场所将基础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划分为学校美术教育和校外美术教育,对两者的概念进行分析,指出两者的区别。

1.从时间的角度分析

学校教育一般为全日制,时间为周一至周五的白天。参照山西省晋中市教育局的规定,初中生在校活动时间不得超过7小时,小学生在校活动时间不得超过6小时。春夏季与秋冬季的作息时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春夏季定为每年5月1日至10月31日。秋冬季为每年11月1日至次年4月30日。校外美术教育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进行教育活动,一般在双休日及周一至周五的晚上。具体的时间表根据校外美术教育机构的情况制订。

2.从教学地点的角度分析

学校美术教育一般发生在学校美术课堂上。校外美术教育一般发生在校外美术教育机构的美术活动教室。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异。

3.从概念的角度分析

课本中所定义的学校美术教育是指,在教育部门制定的教学体系背景下,聘请持有美术教师资格证的教师,面向全体中小学生进行的正式的美术学科教育。而校外美术教育是指,青少年在学校以外的地理区域或者服务机构,通过个人或者某个团体组织一定的科学技术活动、公益活动、文化娱乐活动进行美术知识宣传,在校外的一些固定机构接受美术知识教育。

二、学校美术教育和校外美术教育的区别

1.教学活动组织方式的差异

教学活动的组织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乐于接受自己喜欢的教学活动,如果教学活动的组织模式是自己喜欢的,学生会主动积极地全身心投入学习。教学模式因人而异,不同的教师会选择不同的教学形式,不同的组织也会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学生有较大影响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多种,主要有个别教学制、班级上课制、分组授课制等。学校美术教育主要采取的教学模式为班级授课制,而校外美术教育往往会采用小组活动的形式进行教学。

2.教学内容的差异

学校美术教育内容严格按照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订的带有法规性质的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的规定,教材首先要经过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专家审查,然后才可以出版。校外美术教育的内容不受教学计划和教科书的限制,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兴趣性,具有资源的互补、理论与实践的互补、共性化与个性化的互补等优势。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美术相关知识更新的速度也不断加快。学校教育系统难以通过课程标准的改变,随时随地地调整教学内容,但是校外美术教育系统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教学内容的更新。对目前的美术教育状况进行分析可知,现代校外美术教育似乎更能全面体现信息时代的要求,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挥。

结语

学校美术教育与校外美术教育同为学生掌握美术知识与技能、接受素质教育的平台,两种不同模式的教育都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两者可以通过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为学生学习美术知识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最大限度地促进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钱初熹.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校外教育篇2

1.促进基础英语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民办外语教育的发展促进了基础英语教育的管理体制改革,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办学的基础教育体系初步形成,民办外语教育已成为基础英语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我国进行了公办学校办学体制的改革,在学校产权不变或部分产权合法转移的前提下,借鉴民办学校的优势,转制学校的投资体制、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从而改变了基础教育由政府“包揽式”管理的格局,吸纳民营资本,促进了多元化办学模式的尝试。由于外语这一学科的交际性和工具性,以及学习群体的不同起点、不同需求,单一的公办英语教育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学习的需要,因此公办学校的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2.满足当前教育选择的多样化需求长期以来,公办中小学的招生主要采用就近入学分配的原则,按照学生户籍所在地分配进入相对就近的公办初中和小学,以保证每一位学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力。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显著提高和改善,经济相对富裕的群体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越来越高,据调查显示,义务教育阶段城市家庭子女教育成本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0%左右,成为家庭消费支出中增长最快的方面之一。普通公办的基础英语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家长和学生选择教育需求,因此,能够满足家长加强对子女外语能力培养、升学以及今后发展等需要的民办教育迅速地发展起来。

3.促进公办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民办教育的办学以市场为导向,机制比较灵活,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材选用、教师聘任等方面有很大自主性。从全国范围来看,知名度高的民办外语学校吸纳的生源更多,尤其是在一些基础英语教育薄弱的地区,许多学生都在课余时间进入声望高的民办外语学校学习,以补充自己在公办学校学习的知识。这些学生将民办学校的教材、教学方法等带到公办学校,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公办学校的教学改革。另外,许多公办学校教师退休后去民办学校任教,许多教师在民办学校工作一段时间进入公办学校的现象都是存在的,民办学校教师和公办学校教师之间的流动和交流也是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过程。这些因素都促进了公办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民办外语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在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进程中,民办学校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国家的各项教育法律法规的逐步健全、经济的发展、教育投入的增加,民办外语教育会在更加公平、公正、合理、规范的土壤中生存发展,这需要民办外语教育抓住机遇、大胆改革,实现自身的可持续性发展。

(一)大力发展特色教育、产业联盟的办学模式近些年来,由于政策、环境等方面的因素,更主要由于民办学校自身缺少特色、管理松散、教学质量不高等因素,民办学校倒闭现象常有发生。而从生存下来的民办学校看,他们都有自己的特色与联盟优势。随着教育与市场的接轨,为实现特定目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校采取联合与合作的方式共同承担风险、享受利益,从而形成联盟。这种联盟既包括民办学校与民办学校之间的联盟,也包括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之间的联盟。具有自身特色的民办教育产业联盟可以加强学校和学校之间的交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从而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二)充分发挥民办外语教育的相对优势民办学校是市场经济的产物,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需要吸纳资金投入、降低资本运营、调整结构、发挥自身优势、按照市场的需要调整发展战略和发展方向。这些就使民办学校相对公办学校有了一定的优势,如结构相对合理,冗员较少,负担较轻;管理比较科学,效率较高;实行按劳分配,分配制度比较合理,员工工作积极性较高;机制灵活,及时适应市场需求。因此,在民办外语学校的发展中应充分发挥这些优势,凭借精简机构、科学管理、灵活机制以及对市场的敏感性和快速适应性,寻求生存和发展。

(三)加强民办外语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民办外语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对于民办外语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民办外语学校教师队伍缺少中坚力量、兼职多、流动性大、缺少稳定性等问题普遍存在。要提高民办外语学校教学质量,促进民办教育的发展,提高民办学校教师素质,建设一支高水平且稳定的教师队伍必不可少,且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从内因来看,民办外语学校自身要注重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努力建立一支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源结构合理,以专职为主,兼职为辅,较稳定的师资队伍。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也要发挥其引导作用,制定相关的工资、医疗、养老等政策和法律法规,给予民办外语学校教师必要的保障,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才有可能全新投入到民办外语学校的教学工作中。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可以为双方教师的交流搭建平台,为其交流提供机会,这有利于双方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促进民办外语学校教师队伍的建设。

(四)完善民办外语学校的管理体制民办外语学校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建立在完善的管理体制之上。一方面,民办外语学校要加强自身建设,创新理念、加强管理、以人为本,寻求一条符合市场竞争的、有特色的发展道路。另一方面,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应进一步明确对民办外语学校的管理和监督职责,加强对民办学校的引导、支持和管理,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引导民办外语学校走上持续稳定的发展道路。

三、结语

自从2002年《民办教育促进法》颁布以来,在这短短的十多年间,民办教育发展突飞猛进。作为民办教育的一个分支———民办外语教育也随之不断的发展和壮大。但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我国民办外语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各项法规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针对民办外语教育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需要建立一个有利于民办外语学校健康发展的大环境,才能使民办外语教育在推动基础英语教育方面发挥更积极地作用。

校外教育篇3

[关键词]校外教育 外聘教师 管理方法

一位名校长说:“学校,就是要让老师的心激荡,走进学校,应当让他们能感受到一种神圣、魅力和诗意。”这不仅是学校管理上的一种艺术,更是学校管理上的一种高深的境界。对于一个校外教育工作的管理者来说,要让外聘教师能够感受到青少年宫是神圣的、魅力的、诗意的,也是管理所应该追求的理想所在。

外聘教师是独立于青少年宫存在的个体,他们有着“自身工作的独立性”、“相互交往的淡泊性”、“情感表达的含蓄性”、“矛盾冲突的隐蔽性”等特点。再加上他们大都受过高等教育,具有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和巨大的主观能动性。来青少年宫担任辅导老师,除了关注待遇外,更注重自己是否被尊重和被肯定。因此,他们不可能无条件地接受管理者的一切指令,在管理和交流中更需要以“理”为主,以“管”为辅,这样才能够激发起外频教师的工作热情,让辅导活动更具实效。

一、要“管”更要“理”:把握“管”和“理”的关系

管,统筹、控制;理,疏导、协调;这是管理者首先明白的两个概念。

对校外教育管理者而言,“理”应该多于“管”,“管”多于“理”就会引起外聘教师的反感,就会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因此,要管而有度,理而有节;情感上的交流和管理上的严格并存,双管齐下。在言谈与交往中,要尊重外聘教师,使得外聘教师有一种被重视的体验,当外聘教师出现困难问题时,应该多为外聘教师着想。与外聘教师同分忧愁,共享快乐。

二、追求管的科学性:注重制度的建设

在一个组织机构稳定的学校里,往往会以许多成文的程序和规则来约束和促进老师。良好的制度建设可以有效地规范教师的言行和形象,可以端着教师工作的态度和工作的热情,一种制度在每个教师心中扎根了,就成为了一种文化。学校教育这样,校外教育机构也应该这样。因此,我青少年宫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具体的如《XX市青少年宫备课制度》、《XX市青少年宫外聘教师职责》等规章制度,改变以往管理的随意性,追求“管”的科学化,狠抓在编教职员工的制度管理,再逐渐带动了外聘教师从严格的他律慢慢转向自律。最后,促使全体工作人员把青少年宫的规章制度内化为指导自己行为的内隐观念,形成了制度上的文化,从而达到了一种科学又平衡的管理境界。

三、倡导理的技巧性:改进评价和激励的方法

量化管理评价作为科学管理的一种方法,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我宫,也采取了相应的量化考核制度(如下表),并通过这些量化措施引发外聘教师对工作的强烈责任感,使命感。在量化评价的同时,也注重外聘教师的模糊评价,因为许多外聘教师拥有良好的“品牌效应”,正是因为这些优秀教师的存在才带动了青少年宫的人气,带来了青少年宫培训规模化的效应。

当然在评价中并不是二值逻辑思维,非此即彼,而是应尽可能地接近客观、公正。在某些量化管理上有所欠缺的方面采用模糊管理评价,既有量化又追求质优。通过这样技巧化的评价,给予了一定的物质和精神的奖励,达到更加稳定而高素质的校外教师队伍。

四、形成理的人文性:与外聘教师共塑愿景

在现在这个“以人为本”的时代里,校外教育管理的最大价值,不在于添置了多少设备,增加了多少经济效益,而在于帮助了多少青少年的成长和增加了多少的社会效益,而这个最大价值的体现离不开外聘教师全身心的投入程度。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宫注重和外聘教师一起塑造愿景,将青少年宫未来的发展和教师现在的工作联系起来,让外聘教师感觉到自己就是青少年宫的一员,而不是一个过客和看客。

在校外教育的管理中,我们管理者尽量放大外聘教师的优点,从老师们的“一般”中发现“特殊”,从“平庸”中捕捉“非凡”。对于外聘教师的优点和长处及时发现、及时肯定,给予他们充分的肯定和尊重,并常给予精神和物质的奖励。这样的“理”的方式,让外聘教师觉得自己的荣辱是和青少年宫紧密相连的。

共同塑造青少年宫的一个愿景,虽然有些理想化,但这是我们一直追求并努力的。只有和外聘教师达成了一致的认识,才能够促使外聘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为学生发展的辅导活动中,才能让他们在校外教育的领域中尽可能抛开考试和分数,享受教学的快乐。

五、保障管理的持续性: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加拿大著名教育组织思想家格林菲德(Thomas Greenfield)指出:“一个优秀的和富有洞察力的管理者,必须既重视手段、工具,也要重视目的,必须分析和反思目标与手段之间的相互关系。”要达到这样的境界,作为一个成功的管理者,必须要不断进行研究性学习,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的管理逐渐走向成熟。

扎根于管理的实践工作中,经常与外聘教师交流沟通,这是作为管理者的工作核心。只有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才能获取决策的第一手资料;赞扬声要听,反对和批评的意见更要倾听,因为在这些批判中包含着对管理上的意见和建议。

管理者还应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创新管理方法。以改革为动力,发挥管理的最大效益。并将自身的认识通过一些途径和外聘教师即时沟通,比如每期一大组教科研活动,每月一小活动,会前有准备,会中有记录,会后有落实,做到不开空会。在这些教科研活动过程中不断的灌输我们校外教育的理论和要求,让外聘教师这支队伍越来越能适应校外教育的实践要求。

校外管理者应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和研究,在研究和改革中创新,这样才能够充分挖掘外聘教师的潜力,提升校外教育的社会综合效益。实践证明,我们的管理是可行的,自2004年以来,外聘教师队伍日益庞大,从原有的十几个到今天的五十多个,从原来的“求”外聘教师到今天的自主报名要求参加到队伍中来,真是完成了一个从量的变化到质的提升。今天的青少年宫外聘教师中,名师众多,他们正在校外教育培训活动中大显身手。

未来的道路很长,追求管理的最优化应该是我们始终追求的目标,相信只要我们学会沟通、协调和理解,我们校外教育的明天会更好。

参考文献:

[1]张祥明.教育管理学\[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

[2]邬志辉.现代教育管理专题\[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5.

[3]冯克成.校外教育机构与课外活动组织\[M\].中国物资出版社.

[4]杨颖秀.学校管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校外教育篇4

在美国高校法制教育中,主要包括两种类型,其一是专业性的法学教育,注重培养法律人才;其二是公民体系中的法制素养教育,培养全体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对于专业性教育,是由美国法学院协会和美国律师协会共同管理的,在资格认证上主要由美国律师协会负责,是大学生获得律师资格从业证书的主要渠道,类似于我国的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而法制素养教育则主要倾向于整体在读大学生的法制素质教育,是以国家公民标准作为依据的法制理念与思想教育,这是培养合格公民的重要渠道。美国高校法制教育的原则主要是以公民教育的原则为指导设定的,主要包括平等性原则、公共性原则以及多元性原则三种。平等性原则是指在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时,必须要体现出公民对民主的诉求这一目标,要告知每一位在校学生法治在国家民主进程中的重要意义,即要在高校法制教育中体现出民主性,教师在面对每一位学生时,都应该坚持相互尊重、平等对待的态度。法制教育的平等性主要包括公民接受法制教育的机会是均等的、享受教育的权利是均等的。在美国高校中所面对的是来自不同民族、国家的学生,在美国的任何一位教师都必须友好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无论他的种族、肤色、性别,都有机会接受美国法制教育,并成为合格的美国公民的权利。所谓公共性就是指在美国高校所开展的法制教育都必须以向公众提供福利为导向,美国法制教育不与任何政党相关,具有国民性,而非政党性,且与宗教相分离,在美国高校法制教育中不宣传任何诋毁或者倾向有利于某一党派的言论与观点。所谓多元性是指在美国高校法制教育中,法制教育的内容所涉及的范围较广,凡是与美国公民息息相关的法律几乎都会在高校中独立授课,这是与中国宏观型授课模式的区别所在,即从美国小学开始一直到高等教育阶段,学校为学生提供选修自己所感兴趣的法制课程,进行专门授课。

就美国大学阶段法制教育的内容来看,主要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侧重于讲解法律制度的形成以及演变,要求大学生了解法律制度产生发展过程,制度的作用和制度如何影响人们日常生活,要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引导大学生从感性认识变为理性认识。同时,美国高校教育的内容涵盖了公民生活的诸多方面,如就业、求学、家庭、经济生活以及国家安全等。最为引人注意的就是美国法学院开设的最为普遍的一门课程“街道法”。之所以称之为“街道法”,是因为这门课程所涉及的法律知识渗透到生活的每个领域,其普通和实用程度就像走在大街上一样,深受大学生喜欢和学习。街道法主要是针对大学二年级和三年级学生开展的教育,其中的内容包括了美国的立法和司法系统介绍、律师与纠纷处理专题、美国公民侵权行为与公共政策专题、房屋合同、信用、债务等专题,即通过专题的方式向学生横向地展开美国的法律,并在每一个专题后设置2-3个案例,便于学生加强记忆。美国乔治敦大学街道法负责人爱德华•欧•布雷恩先生回忆道:“我们将教学领域拓展到教授学生们解决冲突矛盾的技巧、提高青少年父母教育子女的能力、建立警官和社会成员的关系、改善教师的教学方法等,能够很好地提高教育的有效性。”[2]可见,美国的法制教育已经深入生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其教学内容不断适应社会的变化。客观来看,美国高校法制教育没有全国统一的教材和教学大纲,其法制教育内容也不尽相同。尽管美国高校法制教育当中的具体内容也有其一致性,但是仍然在很大程度上造成法制教育的不稳定性。

首先,美国高校法制教育方法多样化。教育者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育课程的目标,灵活地安排自己的教育方法,这种教育方法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在美国高校法制教育中,反对灌输式教学,提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平等,并在此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法制教育方法运用上则以过程为导向,当前在美国各州所采用的教育方式大相径庭,但也有各种特色,例如理论基础建构模式、价值澄清模式、体谅模式、道德认知发展模式、价值分析模式、社会行动模式等,这些模式的运用在美国高校法制教育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美国高校通过开展“走向法庭”现场实践训练,让大学生旁听法院审判,根据所学的法律知识进行实地案例分析与探讨,来判定法官给予罪犯定罪是否合理。另外,除课堂教学之外,安排组织大学生到当地警察局、律师事务所等相关机关亲自实习体验。通过不同的教育方法,培养了美国大学生法律意识和守法习惯,提高了知法护法用法的能力。其次,教育途径多元化。美国高校十分重视整合法制教育的各种途径。具体表现在:一是法制教育渗透于多学科。除了专门的法制类课程之外,还分散于其他课程教学当中,如政治课、职业道德课、历史课、人文课等。二是发挥隐性教育功能。美国高校把法制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要求课堂教学和校园文化环境相一致。比如在美国高校的学生俱乐部活动、社团活动、节日庆典活动以及社会实践服务等不同程度渗透着法制教育,传递美国的法律价值观。三是发挥“三位一体”的重要作用。学校与社区、家庭、宗教组织等各种组织建立了制度化的联系,在平时的生活中进一步学习和践行法律,养成良好的法律品格和行为习惯。法制教育不同于其他方面的教育,是因为法律法规是既定的,是不随着人的主观性而改变的。尽管美国高校法制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是仍然具有其局限性,主要表现在注重实践,却缺乏必要的正确引导,可能导致大学生形成错误的权利义务观。

美国高校法制教育最关键的是师资保障,其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聘用优秀的人才和来自社会优秀的律师,这在美国是最为常见的,也是最为重要的师资来源。美国大学的法制课程教师都必须具备LLM(MasterofLaw)法学硕士以上学位以及部分JD(DoctorofJurisprudence,)法学博士。二是给优秀的人才提供良好的生活和教学条件。三是在课程传授上采用“选教制”,所谓选教制就是指同一门课程的教学计划是由不同的教师完成的,这样的教师配置方式一方面能够时常让学生感觉到课程的新鲜感,另外一方面是形成了教师与教师之间的竞争,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也有利于挖掘教师的创造性。

美国高校法制教育对我国高校法制教育的借鉴意义#p#分页标题#e#

美国高校法制教育理念的核心是“公民教育”,从法律关系到法律责任的逻辑联系出发,侧重于对大学生进行权利义务观的教育,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公民责任的合格公民,让大学生树立资本主义的权利义务观,其意义在于“用与法律、法律程序、法律系统及它们赖以为基础的基本原则和价值观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装备非法律专业人员的教育”。我国高校法制教育从根本上讲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侧重于培育大学生法制观以及普及法律基本知识。因此,“培养学生具有在一个以法治为基础的多元民主社会中有效地发挥作用所必需的法律知识、法律意识直至法律行为。”[3]美国高校法制教育中有很多创新性的内容,诸如街道法教育、美国总统制教育等等,而我国当前高校法制教育则多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统一的教材,该教材从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观点出发,传授我国法律的主要精神和基本内容,在大学一年级开设学习,而在大二、大三和大四阶段却不再或很少涉及。其次在该教材中涉及了宪法、民法、刑法、诉讼法等多种法律,以及部分国际性法律知识要点。但是在一学期或者一年内学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的所有法律知识不太现实,因此在我国高校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总是以粗线条、宏观式的教学模式出现在大学生学习课程中。

最后我国高校所使用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往往体现出很强的专业化色彩,与法律专业的学生所使用的初级教材几乎没有差异,往往被认为是法律专业的入门教材,美国高校法制教育虽然没有统一的教材,但是在内容上更倾向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且分门别类,这一内容设置方式,对于充实我国高校法制教育的内容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通过对美国高校法制教育的方式介绍,我们不难发现,以“激发”为核心的灵活性教育模式比在我国高校法制教育中所使用的方式更加有效,在我国高校法制教育的方式中以课堂教学方式为主,缺少实践。一方面由于我国高等院校学生人数较多,大规模的法律实践教育活动很难开展;另外一方面我国高校法制教育在高校中隶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大范畴之中,因此也受到了传统思想政治灌输式教育方式的影响,教学的教诲性和知识灌输性较强,缺少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在考试中,目前多采用开卷考试,因此很多高校学生在法制教育课程中不会投入过多的精力与兴趣。因此,学习美国高校法制教育的多种教育方式的融合,有利于优化我国高校法制教育的方式,提高法制教育的有效性。

美国高校法制教育对我国高校法制教育的启示

当前,我国法制建设处于关键时期,高校开展的法制教育是否有成效,不仅关系到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而且还关系着我国法制建设的进程发展。认真反思我国高校法制教育的薄弱之处,可以借鉴美国高校法制教育有益的经验和做法,从以下三个方面推进我国高校法制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在我国高校法制教育改进上,结合当前我国以人为本的目标定位,一方面要培养符合社会主义社会和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法制公民,另外一方面也应该实现由“接班人”形式教育向“人的全面发展”实质教育转变。美国的著名教育学家、社会学家约翰•杜威曾提出“教育即生活”的主张,他认为最好的教育素材是源自于社会生活,教师应该从社会生活实际出发,使学生从生活中学习,而学校应该是社会的缩影,必须为在校学生呈现真实的社会生活态势。在我国,高校大学生更加注重课程学分,应该进一步改进高校法制教育在高校中的重要地位,并以此为价值指导,不断地探索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的教学方式,提高法制教育的成效,以实现我国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我国高校法制教学的方式与内容上,必须要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我国法制教育无论是在方式上还是内容设置上,总有理论与实践相互脱节的弊端,法制教育的关键在实现知法、守法与用法三者的统一,美国高校学生的用法能力则是中国高校学生所欠缺的。

用法是法制教育的最终目的,这是因为“教育的最终结果不是主要由学生在校内和校外学到了什么所决定的,而是取决于这些经验是如何设计的。”[4]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首先,必须要以大学生的社会实际生活作为法制教育课程内容与方式设计的主要来源。其次,作为教师还应该根据法制教育课程的总体目标创造条件,并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社会法制调查,并对调查的数据或实例进行互动式的讨论,在课程教学计划范围内,组织学生观看法制类节目或电影,从而提高课堂内容的吸引力,优化课堂教学方式。再次,充分发掘网络环境下法制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以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为重点,有效开展法制教育。最后,搭建合作的桥梁。高校也从社会上聘请一些有经验的律师或法律工作者,强大高校法制教育的师资。也可与高校所在地的公检法机关取得联系,由教师小规模、分批次地带领在校学生参观与法律相关国家行政部门,为大学生法制教育创造有利平台。高校法制教育开展的关键环节之一便是教学资源的来源问题,这是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式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在教学资源利用上,必须要注重开发优秀的教育资源,形成教育的合力。

校外教育篇5

一、校外教育的意义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其重要地位是国内任何一条河流都不能与之比拟的。对河南、郑州而言,黄河更与之息息相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黄河博物馆作为记录历史的载体和窗口,有责任、有义务把几千年黄河治理史完整的记录保存下来,为治黄事业服务,满足社会了解关注母亲河的愿望需要,进行以黄河为主题的爱国主义教育,这也是其他任何文化教育机构和宣传媒体都不能替代的。

黄河博物馆作为郑州市首批校外教育场馆之一,我们充分认识到校外教育工作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校外教育事业发展,近年来,特别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4]8号)、《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6】4号)颁发以来,我馆以德树人为根本,把校外教育作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载体,进一步整合校外教育资源,丰富校外教育内容,拓展校外教育途径,创新校外教育形式,教育引导广大未成年人树立理想信念,锤炼道德品质,增强健康素质,培育创新能力,取得了显著成绩,积累了丰富经验。

为积极落实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博物馆、纪念馆、艺术馆向未成年人员免费参观”的具体措施,我馆从2007年10月起向观众实行参观免票,而且在休息日和节假日采取轮流值班,保证全年免费开放。

二、校外教育的过程

1.学校与我馆签订“共建协议”

黄河博物馆每年除大年初一以外,常年对社会开放,周六、周日及法定节假日都安排专人值班,并由专人负责接待讲解,这在全国也是少有的。而且近几年对社会实行免费开放。未成年学生又是我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体,我馆每年都委派专人到郑州市大中小学联系,请学生和老师来馆活动,并与学校签订“共建协议”。这对学生而言扩大了受教育面,使他们既学到了知识,又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值得一提的是,在活动期间,签约的每一个学校都积极与我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使我馆成为该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暑期社会实践基地”,有些签约的学校还在我馆门前广场举行挂牌或揭牌仪式。这一活动,得到了许多学校领导以及黄河水利委员会的高度评价和社会各界、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

来馆参观的学生谦虚谨慎,勤奋好学,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所学的课堂知识能有效地运用于实践中,认真接受我馆同志的指导,对于别人提出的工作建议,可以虚心听取。表现出较强的求知欲,并能够仔细观察、切身体验、独立思考、综合分析,灵活运用自己的知识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在馆的每次活动均受到了广大师生们的一致好评。

博物馆学家艾理斯.博寇(G.Euis Bureaw)曾说:“大多数观众来博物馆并不等于上学,也不会是想要特别学习某些事物,就只想获得愉悦的参观经验。”为此他认为博物馆应该在传播知识时水融地进行道德教育,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与价值观,实际上这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博物馆就应该结合对藏品和人物的介绍引导观众学会怎样做人,就应该通过各馆专业知识的传播,帮助观众“精神成材”。我们的展示和各种教育活动,应该首先使观众在感官上得到喜悦,在感情上产生共鸣,在审美的享受中进行哲学和人生的思考,这就需要人的精神教育,也就是爱国主义教育。我馆在日常工作中十分重视对未成年的教育,经常与学校联合,做一些有意义的互动教学。如《关爱湿地生物,对野味说NO!》宣传策划活动,此次活动目的是保护黄河周边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动植物生存栖息地,倡导与湿地及野生动物和谐相处,为实现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奉献我们的一份力量。郑州黄河湿地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绿色家园,它直接关系到郑州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关系到郑州生态环境的改善。可以说,保护郑州黄河湿地就是保护郑州未来发展的资源。努力建设好郑州黄河湿地,科学规划、合理利用好郑州黄河湿地,是真正实现郑州的人口、资源、环境、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但如今,由于人类的活动,湿地生物遭到了很大的破坏。湿地植物被改种农作物,湿地野生动物成为盘中餐。鉴于此,在自然之友的协助下,组织了以“关爱黄河湿地,共建生态文明”为主题的活动,并在期间进行《关爱湿地生物,对野味说NO!》的大型公宣活动。活动地点首选黄河花园口,采用标语宣传、海报宣传、图片宣传、现场讲解、媒体参与等形式。了解湿地环境,增强保护湿地的意识,呼吁更多人关注保护湿地。通过活动锻炼营员吃苦耐劳的精神、团结合作的能力,更好地为公益组织的发展做贡献。通过本次实践活动,使参与营员深刻认识到公益环保的重要性,能培养一批今后能致力于环保工益事业的建设者;体验自然,亲近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从中得以启迪。

2.博物馆与学校的有效结合

博物馆和学校相互合作已是趋势之一。身为教育工作者,在学习博物馆教育理论时,最关心的便是如何实践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的连接,如何才能加强博物馆和学校之间的联系,如何让博物馆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资源,如何设计有效的博物馆教育活动以配合学生和教师的需求,如何评估学校团体在博物馆内外的学习成效以作为活动改善和未来新教育计划的基础,学校教师又该如何评价学生在博物馆内的学习成果以设计未来的博物馆参观活动等等。在这么多问题之中,博物馆对于学校团体(包括学生、教师、学校行政人员等)的了解,以及有关活动和学习成效的评量,是整体思考的基础和关键。因为若缺乏对于对象的认识,便无法设计适当有效的教育活动;若无法评鉴活动的成效,便无从得知活动的优劣,改善活动设计,进而提升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博物馆和学校之间也将难以共同合作达成教育的目的。而对象的认识和活动的评鉴,则都是观众研究的核心议题和功能。因此若希望探讨和促进博物馆与学校之间的合作关系,学校团体研究的工作势必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三、主要内容

博物馆成为青少年教育的第二课堂,必须有适当的切入点,关键就在于博物馆的陈列展览能否适合青少年的胃口,能否吸引青少年。博物馆对青少年的教育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不能图形式,走过场,应该脚踏实地的在提高实效上下功夫。所谓实效,就是青少年走进博物馆受到了教育没有,家长满意没有,博物馆的凝聚力增强了没有,社会地位提高了没有。近几年,特别是2007年以来,我馆围绕青少年“参观实效”研究问题,安排活动,充分利用“十一”旅游黄金周、中学地理课和小学语文课,让学生来馆参观活动。在八年级的地理课中讲到黄河的治理,课本中的热点问题――“黄河在流经哪个地段后,产生的泥沙最多”、“‘地上悬河’的形成”、“黄河上、中、下游的划分”、“造成黄河忧患不断的自然和人为因素各有哪些”等等,在我馆都能找到答案。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一课讲 “参观刘家峡”,要求学生写参观记、我馆不仅有声、光、电的大坝模型,而且还有千里堤防、黄河泥沙、自然概况等模型,另外面积达30平方米的数字化地图玻璃地台,黄河从源头到入海口5464公里的干流及众多的支流所经过的高山峡谷,丘陵沟壑,湖泊沙漠,都市城镇,交通网道以及黄河上已建的水利工程,防洪堤等立体、直观、清晰、艺术地展现出来,可以使学生直观、形象、生动地了解母亲河。同时与我馆签订了“共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协议的学校有十几所,每年配合学校学生道德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共同作一些有益的教育活动,所有这些活动得到了老师、家长和学生的一致好评,使我们在实施青少年教育工作中受到很大的鼓舞和鞭策,促使我们更加以主人翁的姿态做好青少年教育工作。

1.对学生进行义务培训,争创“志愿者”讲解员

我们常常提供各种便利条件,为郑州市未成年学生进行义务培训,由他们做黄河博物馆的“志愿者”讲解员。一方面,培训的讲解员是“义务”工作者,能强化他们的奉献精神,能增强他们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同时能提高他们的相关专业能力;另一方面,“志愿者”讲解中涉及的组织观众、语言表达、形体姿态、知识积累等方面能使许多学生从胆怯到大胆组织观众进行讲解,锻炼了胆量,增强了自信,从理论到实践,从书本理性认识到实际的感性认识,他们会获得学校所学知识的巩固与超越。这种超越是一种强大的感化,是对被教育者的人格知识的培育。

多年来,我馆与郑州市47中学合作共建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在活动中,为同学们讲解的不是黄河博物馆的讲解员,而是第47中学的16名学生。活动采取同学们自己组织、自己参与、自己讲解的形式,活泼有趣,深受同学们的喜爱。每次来“基地”参观,不仅有学生还有许多学生家长。经过培训的讲解员在每次活动结束后都有较大收获,并且学校老师和学生家长对活动取得的效果非常满意,还有许多未被选上作讲解员的同学表示:下次争取作讲解员。这些活动取得成功的关键就是改变了教育形式,从而使受教育者变为教育者,参与者,由被动转变为主动,丰富了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今后我们将进一步探索,完善各种爱国主义教育方式,以期取得更好的效果。

2.结合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节水环保意识

博物馆的学习方式是提供具体的实物和互动的实践学习,博物馆的学习是对学校学习的必要补充,是正规的学校教育所无法取代的。对于博物馆来说,其生存的核心价值表现在和观众的互动关系,博物馆是否尊重观众的文化权益,全心全意服务观众,满足观众的需求;观众是否需要博物馆,满意博物馆,尊敬博物馆,支持博物馆。多年来,我馆与郑州市中小学校联系,结合八年级的地理课,主讲黄河的自然概貌和治理成就,进行多媒体教学,使博物馆成为中学生的第二课堂。无论博物馆的展出内容还是展出形式都能使中学生开阔眼界。我馆展览展示内容大多以声、光、电的形式体现,以多媒体形式走进校园,结合中学地理课,观众在课堂上,可以一览黄河历史春秋,不仅可以了解黄河的过去,还能了解黄河的现在和未来,而且可以领略黄河流域内名山大川,风俗民情,萌发出一种热爱祖国壮丽山河、保护自然的情怀。

2008年,我馆对原有展板进行了更新和改建,新增了现代治黄新理念及民众所关心的热点问题,吸引了大批的中、小学生来关注黄河,了解黄河,从而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如《绿色希望行动》活动,是中国自然之友与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合作,由德国米苏尔社会发展基金会资助。志愿者第一站总要到黄河博物馆参观学习,再到各地希望小学带领小学生开展体验式、参与式的环境教育课程,培养孩子们对环境的热爱,增强环保意识,参与环保行动。这是一项非营利的、主要依靠志愿者推进的社会公益活动。几年来,志愿者在河南多家农村希望小学,展开了“干涸的小河对我说”等系列活动,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2007年4月22日“地球日”保护黄河活动,我馆经常协助自然之友举行“关爱黄河”的公益活动,他们都要借“世界地球日”的机会,到这里做义务讲解员,向人们宣传黄河文化及保护黄河的知识。我们的目标不仅是自己关注环保,还要不断地通过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的参与性,培育中国民间环保力量。

3.结合博物馆的特点,举办了一系列展览

近年来,举办的展览主要有:《世界珍稀蝴蝶样本科普展》(2002.1―3)、《河南省第十一届群众书法展览》(2002.8.31―9.4)、《关乎母亲河---惠怀杰大型摄影艺术展》(2002.9.19―11.8)、《三条黄河建设展览》(2003.10―2004.5)、《黄河摄影展》(2003.11―2004.5)、《世纪大象根雕艺术展》(2004.3―2005.3)、《第三次黄河调水调沙大型图片展览》(2004.7)、《黄河源区暨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科学考察纪实》展览(2004.9)、《中国古代农耕文化展》(2004.9―2004.12)、《三条黄河建设摄影》(2004.12)、《秦始皇兵马俑展》(2005.5.1―7)、《大型海底珍惜鱼类展》(2006.5.1―7)展览等十多次。《大河报》、《郑州晚报》、《河南商报》、《黄河报》、河南电视台、郑州有线电视台等多家媒体进行了宣传报道。

不断创新爱国主义教育的形式,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参与热情,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2002年在举办“世界珍稀蝴蝶标本科普展”期间,给学生发放笔纸,让他们现场临摹蝴蝶标本,并对优秀作品给予奖励,借以激发他们的兴趣,丰富他们的科普知识。这种变被动为主动受教育参与的形式,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学生和家长都表示非常满意,以至于撤展后,仍有很多中小学生主动联系,要求前来参观。

四、实践成效

1.基地建设概述

黄河博物馆成立于1955年,隶属于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是我国唯一以黄河为陈列主题的自然科技类博物馆。经过50多年的发展,逐步发展成为集收藏、陈列研究、宣传教育、旅游娱乐为一体的现代博物馆,被誉为“黄河巨龙的缩影”和“一部黄河的百科全书”,成为弘扬黄河优秀历史文化、传播水利科学知识、宣传人民治黄成就、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场所。1996年,被郑州市市委宣传部首批命名为“郑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8年被黄委会命名为“黄河系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2年又被、全国青联命名为“中国青年科技创新行动教育基地”,2004年被郑州市科学技术局首家命名为“郑州市科普教育基地”,2006年被中共河南省委高校工委、河南省教育厅命名为“河南省大中小学生德育基地”,2008年被郑州市教育局首选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基地,2009年《黄河博物馆的社会实践活动浅识》荣获郑州市教育局2009年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优秀课题(成果)二等奖。

2005年底,新馆开始动工,建筑以黄河奔腾向前、百折不挠的气势来构思立意,以黄河是历史见证为主线,把黄河是中华民族文明的起源和人民于百年来治黄的历史作为设计的篇章交融在一起。新馆建筑主体主要采用两条波浪形平行曲线体块及椭圆体型穿插结合而成。两条曲线体块象征巍峨雄伟绵延起伏的山脉,体块之间形成一个曲线的玻璃中庭,其中有象征黄河的水体蜿蜒流过;椭圆体块位于建筑东西两侧,代表月亮和太阳,象征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喻意黄河精神与日月同辉。水从大的椭圆体上缓缓流下形成水幕,寓意“黄河之水天上来”。整个建筑体形体表达出这样一种意境:黄河从远古奔来,流过蜿蜒曲折的山脉,流过上下五千年的岁月,静静淌过广袤的中华大地,奔向美好的未来。目前,新馆主体工程,内部装修,外部环境已经完工,正在进行陈列设计,相信黄河博物馆的明天会更美好。

2.教育形式的创新

同志强调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于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来说,以前那种说教式的被动教育方式已很难吸引青少年学生,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我馆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对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形式进行有益探索。

在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工作中,一直以来学校是忠实的合作者。因此我馆一直在思考着如何将博物馆的文化资源与学校的教育资源更紧密、更深入地结合起来,以互动的形式调动学生主动获取文博知识的积极性,以博物馆的文化资源作为学校教学素材,在帮助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让学生在参与、体验中继承传统文化,培养高尚情操和增强审美能力,并且发挥孩子们的主人翁精神,培养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首先,我馆利用周六或周日做好学生的“义务讲解”培训工作,再者,结合学校课程在活动中,采取同学自己组织、自己参与、自己讲解的形式,活泼有趣,深受同学们的喜爱,这种活动不仅具有连续性而且具有推广性和典型性。

3.博物馆的“第二课堂”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博物馆作为未成年学生的第二课堂的优势日益凸显,这也是博物馆对社会承担的一部分责任。未成年学生历来是博物馆最主要、最基本的观众群体,我馆大多数的学生参观是由学校集体组织的。现代教育观认为,要培养高素质人才,单靠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密切配合,而社会教育物馆教育是一个重要的不可替代的环节,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扩展,是学生的“第二课堂”。为学生营造和谐、愉快的学习环境,使博物馆有了更多的用武之地,学生到博物馆既能看到课堂上见不到的文物实物,补充和完善书本知识,又能看到丰富的治黄科技知识,还能受到良好思想品质的熏陶。因此,通过博物馆有形有色的实物和生动活泼的直观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同时辅助学校教育,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增进学生对博物馆的深入了解,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勤奋学习、快乐生活、开拓学校教育社会化、有效促进校外活动与学校教育的互动与衔接的目的,从而提高博物馆的影响面和知名度。

校外教育篇6

关键词:校外教育 青少年活动中心 活动品牌

一、构建校外教育活动品牌的意义

何谓校外教育活动品牌?笔者认为,校外活动品牌是在优化环境、强化管理,构建和谐活动场所的基础上,组建高素质的活动团队,团结协作,精心策划具有一定意义、家长和孩子喜欢并长期关注参与的活动项目。

多年来,笔者在从事校外教育活动工作实践中,确立并强化品牌意识,实施品牌战略;着力打造与推出了许多具有地方特色、反映时代风貌、在社会上叫得响的活动品牌。比如“流动少年宫”的送欢乐活动、青少年创业体验园活动、每年暑期的素质训练营活动、春夏秋冬四季的亲子户外活动及面对全市少先队员成立的队长学校等。

这些活动品牌的构建,一方面使得校外活动中心活动开展的理念、培训模式和历程发生了重大转变。比如:由培训型课堂向活动型课堂转变;由被动性、强制性活动变为主动性、趣味性、体验性、参与性、个性化活动;由运动式、上级行政命令式、突击式到形成科学性、系统性、战略性的体系构建;由视活动为负担变为争着、抢着、创新着做的历程;由拿钱做活动变主动找商家赞助做活动;由花钱打广告变利用社会口碑打广告等等。另一方面带动了校外工作者积极参与品牌的创建活动,形成了“人人树品牌,个个争品牌,年年创品牌”的良性循环;更重要的是使得校外活动中心的公益性价值得到了彰显和放大,为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成功校外教育活动品牌案例

以笔者策划的“亲子活动”为例,在活动首次举办时,并未曾料想将其发展成为校外活动场所的一项活动品牌,但通过笔者组织的高素质人才团队的精心策划、运作与实施,最终获得相关利益团体的高度评价与肯定。如:“再忙也要当个好爸爸”广场亲子活动的开展。活动前期,笔者先特邀专家围绕:一、中国孩子想象力倒数第一? 二、最崇拜的人是谁?三、《拯救男孩》四、什么样的爸爸才是好爸爸?五、父亲教什么?怎么教?等五个方面开展了“再忙也要当个好爸爸”的主题讲座。讲座现场家长踊跃发言,与专家认真探讨、咨询,解决自家存在的实际问题;同时组织在座家长参与后期的的广场亲子互动活动,活动的开展最终得到市团委及省团委的好评。具体活动方案设计简要如下:

再忙也要当个 好爸爸

2011年5月7日中心广场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的:

更好地增强家庭的亲和力,为塑造孩子的健康性格搭建活动平台。

二、活动地点

单位下沉广场

三、活动时间

2011年5月7日上午9点整

四、活动形式

家庭竞技赛

五、活动内容

同心协力(呼啦圈) 亲密无间(抱) 再接再厉(拍球)攻守同盟(气球)

六、活动要求

1、相关工作人员提早到为,检查活动道具及场地事宜,发现问题及时反馈解决。

2、参与人员必须服从工作人员安排。

3、加强活动场所的安全工作。

七、游戏规则

同心协力

呼啦圈两个,家长分别把呼啦圈套在自己的身上,孩子站入两个交叉呼啦圈中间,在起点听到指令后跑向对面家庭,当参赛家庭到达后另一方家庭方了出发跑向对方,哪队在最短时间内全部家庭都跑完者获胜。

亲密无间

全家三口必须统一为一个整体,在起点听到指令后跑向对面家庭,当参赛家庭到达后另一家庭方可出发以同样形式跑向面,哪队在最短时间内全部家庭跑完者获胜,在跑进过程中有一人不能成为整体视为犯规,将从起点重新开始。

再接再厉

爸爸为一方,妈妈和孩子为一方。妈妈用球拍拍球将球传给爸爸,孩子用球拍推球须按照指定线路传给爸爸;妈妈和孩子的球均到达后爸爸方可用球拍将球拍向对面家庭进行传递,在传递过程中如有一球丢失,将重新从起点开始拍球。

攻守同盟

人均5个吹好的气球绑在脚上,指令发出后看哪队在规定的时间内保护好自己气球的同时能将对方家庭气球踩碎,剩余气球最多方获胜。

另,队长学校、新年音乐会等相关活动,通过成功运作成为一项受人瞩目的品牌活动,并得到省市级相关部门及家长、孩子们的一致好评。

三、校外教育活动品牌的打造策略

(一)高素质人才团队的主导是打造活动品牌的关键

人才队伍是实施活动、创造精品活动,凝练品牌活动的第一要素和保障。要搞好活动品牌,人才队伍应具备以下要求:1、政治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强、热爱活动、掌握青少年生理心理特点和校外活动规律;2、策划能力、团队精神、牺牲精神、协调协作能力、捕捉和整合信息的能力强;3、公关能力强、群众文化经验丰富、整合社会资源水平高、专业素养好;组织管理能力、协调能力、表现能力、创新观念、研究分析能力强等。

活动品牌的建立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全员工程和长期工程。不仅需要坚定的信心与坚强的毅力,以及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甚至还需要特殊人才、特殊修养和对事业的执着追求。例如我所在单位的新年音乐会,历时多年,其利用特定时间,采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音乐表现手法,吸引了特定的众多的青少年群体,被誉为温州市青少年文化活动的金招牌。而在其成功品牌的背后,有着一大批参与策划活动的团队成员,是他们付出了无数的艰辛与努力。

(二)活动品牌的科学化、严谨化、系统化

所谓品牌活动科学化即是必须建立在拥有一支高素质人才团队的基础上,进行团队分工与合作,精心策划、认真组织、有效实施。一个高远的立意,一个慎密的方案,一个有效认真的组织,一个万无一失的实施是一个活动品牌的前提。

调研、分析出思想,围绕时代背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青少年需求出主题;发挥青少年(共青团、少先队)自身组织优势,层层抓落实;借助社会资源,为我所用,建立保障体系;根据特殊情景做出预案;在实施过程的前期、中期、后期精心跟踪服务;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并修正完善;活动结束时认真总结和仔细评价;这些过程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督促完善,精雕细琢,尽善尽美。整个活动从策划到具体实施的所有环节必须科学、严谨、系统。

(三)活动品牌的特色化

品牌活动应吮吸文化生活的醇香,倾听青少年的心声,因而将活动品牌的创建与当地文化内涵相结合,以达成活动品牌的特色化发展。

多年来,笔者根据当地的地方特色,在开展活动过程中,从明确塑造思路、加大保护力度、传承与弘扬当地人文精神、培育文化精品、推进产业化进程等五方面入手,精心设计了适合当地青少年身心发展的活动项目及走进知名企业的活动项目,让孩子们通过品牌活动的实践,亲身体验企业的艰辛与企业的辉煌成就,更多了解经济发达的背后城市建设的艰辛与不易,激发广大青少年爱党、爱国、爱家乡的热情;同时,每年还会定期开展诸如瓯绣比拼活动、鱼圆烹制活动等,吸引无数家长和学员的积极参与。不仅为活动品牌的特色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某活动中心其它活动的开展起到了一定的正面引导作用。

(四)擅于利用传媒工具

品牌活动的凝练离不开传媒。目前,笔者所在的校外活动中心属于事业单位,没有大量的资金去作广告,因此以品牌运作来赢得市场青睐,扩大活动的教育效果,实现良性循环,不失为一良好之策。每一个活动从动意到策划的各个环节,都应基于力求至善至美的基础上,需寻求社会各方有识之士的支持与媒体的介入,如报社、电台、电视台、网络等多种宣传媒体,同时,伴随品牌活动的做大做强,将使媒体由被动变主动,其宣传报道的效果不言而喻,营造了一个又一个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有效地扩大了活动中心每个活动品牌的知名度。

(五)挖掘品牌活动模式

校外活动虽然有着共同的内在规律,但是地域、经济、人文、语言的不同,决定了校外活动必须因地制宜,找准自己的切入点,在形式上、活动运作上要有以自己的个性化模式以吸引社会的目光,从而凝练自身活动品牌,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如成立了市少先队队长学校;队长学校由各县(市、区)少工委组织层层推荐和全市少先队干部海选活动的方式,每年在全市70万名队员中挑选一百多名品学兼优的队员进入学校,队长学校一年一期,每周一次培训。这种“一部一园一校”的品牌打造,为广大少年儿童提供了思想教育、实践体验和成长成才的多元的优质平台。再如开展一年一次的中小学生作文大赛,由活动中心联合市教师教育院、市作家协会、市报业集团等共同组织、策划、完善,本着公正、公平参赛,每次比赛人数均在万人以上,在本地区形成了较强的影响力。

(六)注重维系品牌活动的社会口碑

一项活动品牌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社会口碑。许多时期,人们只注重由广告带来的传播力,而忽视了服务带来的口碑传播力。以笔者所在的校外活动中心为例,其活动品牌的价值和内涵正是通过服务来体现、通过口碑来传递的。

如何利用口碑有效实现传播?该中心在活动中经常锁定家长及学生群的“领袖”,围绕他们开展一系列的个性化品牌服务,甚至提供特别的、有针对性的服务(如会员卡的办理)。因为学生及家长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和感受,体会到了品牌活动的优秀所在,因此便能以口碑传播影响到其周围的人群,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达到了“半两拨千斤”的效果,实现了低成本、高回报的活动品牌文化的传播。同时,这也是良好社会效应不断放大的过程。例如笔者单位的暑期素质训练营活动历经九个夏日,受益学员将达万人,社会效益、人才效益誉满温州,属标志性的品牌,其品牌持续发展靠的就是良好的社会口碑。

(七)时刻关注品牌活动的创新

一项品牌活动虽然能凭借其活动的稿质量使受众满意,但如果不重视添加新鲜血液,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难免也会使受众产生疲乏、枯燥感。而根据笔者经验与观察,活动品牌的创新主要包含活动内容和形式的创新。

1.活动内容的创新

只有深入挖掘资源,创造性地利用资源,才能在竞争中形成独特的优势;只有对博大精深的传统活动的继承,才有现代活动的发展。但是继承不是被动地照单全收,而是要在前人创造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创造。

2.活动形式的创新

针对该内容,品牌活动开展者既要注重继承传统,又要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既要创“阳春白雪”,又要编“下里巴人”,打造“色、香、味、意”异彩缤纷的丰盛的活动大餐。温州市每年开展的中小学生艺术节,是活动中心在整合教育局、少先队、共青团等资源后,强强联手形成的一大品牌,其中的开幕式及闭幕式一改“严肃、正统”的常态,融入了许多现代流行的时尚的元素,这便是用创新理念来指导并实践青少年活动中心品牌活动形式的又一次尝试,同时也是对青少年活动中心活动品牌的深化发展。

四、结语

笔者十多年来亲历亲为创建活动品牌所走过的各项历程,以及在活动品牌创建过程中所获得的诸多荣誉,向读者们展示了校外活动品牌的重要性与魅力所在,是值得各个校外教育机构借鉴与学习的题材。在此,笔者相信,有各级组织的关心、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全国优秀青少年活动中心的示范作用以及各机构自身不倦的努力奋斗,校外教育机构的活动品牌将向更新、更远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浅谈青少年宫活动品牌的凝练问题

[2] 揭阳青年文化广场成青少年校外教化平台

[3] 倾力打造校外教育品牌――青少年活动中心召开校外教育发展方向研讨会

[5] 温州以前是什么地方叫什么,有什么历史。

获奖:

校外教育篇7

学校在抓质量,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师、学生喜欢新课程,各自扮演了新的角色。学生难以学习、掌握的知识、技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逐步学习掌握。但是对于学生家长岂能说得清,道得明,他们很少辅导子女的功课,在辅导和教育上束手无策。在学校,教师很苦,布局调整后,一些教学点,教师包班,学生升到高年级后班级学生数多,班主任、任课老师很少顾及家长的教育,与学生家长联系少、沟通少,教育成了学校的专利,成了教师的专职,我们学校、教师岂不是单枪匹马、孤军奋战?

对于成功者、成才者,包括考取名牌、事业有成者,归功于学校教育的最多三分之一,还有两个三分之一分别是家长的教育培养和孩子自身的天资及勤奋。

学校教育,无论是领导还是教师,针对社会、经济、科技种种情况,都要看好学校墙外的教育。学校可以开展很多工作:

一、培养家长的教育情怀

教育情怀是为师者和为人父母者不可缺少的素质。古时候“孟母三迁”的教育体现了教育环境育人的重要,更说明孟母的深厚教育情怀。今天,很多人,忙攒钱,钞票成捆,子女学困。我们学校教育对象是学生,要教书育人。我们面对的是成百上千的家长,如果发挥家长的教育优势,学校教育才是完整的,成功的。具有这种情怀,教师、家长才能启迪智慧,保护心灵,让每一个天真烂漫的生命共同成长、共同进步。进一步讲,一旦拥有这样的情怀,日常化的教学生活就富有生活性、情趣性。让我们感受到职业的责任感,幸福感。

二、取得家长的热情支持

现行教育,家长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目的方法上总与教师学校不够协调。素质教育规定不补课,有些年级不布置家庭作业,家长不放心;回家做家务事,家长害怕耽误时间;语文教师安排通过看电视、看报纸多渠道地学习语文,家长不让;很多地方就必须与家长联系,方法上可采取家长会、家访共同探讨教育问题。时间长了,渐渐地能够自觉地从教育科学教育规律的角度进行审视自己的具体教育问题。

1、营造家庭教育好环境。

新课程背景下,知识综合化、信息化,不少家长觉得孩子学业完全靠自身努力。这取决于小学、中学时养成的良好习惯和学习品质,好习惯哪里来?好心情哪里来?

有一个五年级女学生,父母通过打工手中有了钱,父亲的生活观念发生变化,抽烟、喝酒……父母为此经常吵闹直至离婚。该同学起初正常到校,老师、同学都没有发现她情绪上的变化。一天上课时老师通知准备开家长会,该同学哭了,老师询问掌握真实情况时已很多天,孩子功课下降,不喜与他人相处、孤僻、不合群、无主见,走不出那个阴影。这是我们身边真实的故事。

这些家长根本不关心子女,更不谈对子女的教育。还有的只顾赚钱,对子女放任不管,不注意自身行为对子女的影响,经常谈论金钱万能的错误观念,对孩子的世界观、价值观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少年儿童心理复杂多变,善恶美丑、好坏是非交替影响。他们思想活跃、行为不端,不计后果。这实在离不开家庭、学校的教育。否则教育不当,增加监狱。

2、提高家长的教育艺术和方法

教育家马卡连柯给家长一句话:“你们自身的行为在教育上具有决定意义。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同儿童谈话,或教导儿童,吩咐儿童时,才是教育儿童.在你们生活的每一瞬间,甚至当你们不在家的时候都教育着儿童.你们怎样穿衣服,怎样跟别人谈话,怎么谈论其他人你们怎样表示欢欣和不悦,怎样对待朋友和仇敌,怎么笑,怎么读报……所有这一切对儿童都有很大的意义。家长掌握着“度、量、衡”。艺术方法可导可演。

3、链接亲情,丰富孩子的生活

孩子是家庭的幸福,希望,是太阳,月亮。但是家庭的阳光却来自父母、子女,教育靠温暖、靠感情,大多离异,重组的家庭往往缺少爱的阳光,这不利于下一代的成长,教育往往是失败的,无论哪个家庭,应该有和睦的亲情关系。可以在教师的组织安排下,家长配合学校听音乐会,去田间劳动,去工厂调查访问,去旅游观光,让孩子真正感悟生活,还增强了亲和力,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三、增强家长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家长培养孩子,也是为社会、为国家培养人才,“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责任重大、关系重大。我认为,钱什么时候都可以攒,今年不行,明年行;收成不好,今年不行,明年行。但教育子女近在眉睫,错过了小时候的黄金季节,就是影响一辈子的大事!钱可以用在适当的时候,等到坐牢花钱提“钱”释放时,已丧失了人格和尊严,这是家长的悲哀。

现在,学校在全方位育人,忙于学校硬件建设、软件建设。但是要时刻把握“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教育,千万不可一条腿走路。我们学校适时适度地做些家长的工作,家长们一定能够理解,不会以为教育子女行,教育家长让人莫名其妙。我们坚信,有家长做后盾,学校教育定能永放光芒!我作为教育工作者即要看到工作的特殊性,就撰写此文与社会各界探讨,请一定不要急功近利舍本逐末。

校外教育篇8

关键词: 校外;艺术教育; 有效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0256-02

一个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获得,必须通过有效的教育途径来实现,而艺术教育在这方面具有先天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优势和作用。少年宫作为校外艺术教育的基地,更应该重视和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

1校外艺术教育的应有之意

校外教育活动有诸多原则,而有效性原则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有效性原则是在校外教育活动中培养学生综合的、灵活的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发展、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能力和积极进取、勇于表达的原则。"因此,校外教育活动与有效性思维是互相融合的。再者在当前教育状况下,课外教育没有应试压力,没有功利性,更适合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更能发挥个人特长,发扬个人的表达能力。

2校外艺术教育的优势所在

艺术教学不仅是传授给学生知识,更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表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艺术教育。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表现活动的源泉,因为有效思维是一种具有高度机动性、独创性、跳跃性和持续性,且能清楚地勾画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艺术教育被公认为是培养创造力的最具成效的学科之一,是培养学生自我个性和表达能力的良好渠道和途径,在培养孩子创新能力方面具有先天的得天独厚的优势。

3校外艺术教育的现状和做法

在欧美国家,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孩子的自我表达式能力是全民都参与其中,在校内校外形成了良好的艺术氛围。他们有类似儿童馆和儿童博物馆的艺术教育,围绕着培养创造性,个性化的素质教育目标,在适应现代社会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以绘画为例,他们重视的不是个别能夺得绘画大赛名次的几个学生,而是全体学生,而且并不注重他们绘画表现的结果,而是注重整个创作表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和体会到的艺术美,真正从心理上释放他们全部的想象和情感。同时更多的是课外活动,在社会和大自然中寻找美、体验美、创造美、感受美。比较国内外艺术教学差距,愈发认识到跟上时展的节奏,加强艺术类教学,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对于我国的校外教育机构和工作者们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有效教育应是校外艺术教育的出发点。这就要求我们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一些反思和改变,这种反思和改变体现在:重新树立对教育对象的认识,重新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自立精神和自我表达意识;把艺术教育从过去重知识、技能教育,转变为重素质、重能力、重审美教育;教学方法由过去单一教学规模变为开放的、综合的教学活动,更加努力探索教学规律,改革现有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我作为一名校外艺术教育的管理者和工作者,结合平时工作实际,谈谈注重有效教育的思考:

3.1立足本土,潜移默化。

艺术的创新来源于每个人的经验,来源于自然,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艺术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创作灵感。遵循这样的规律,我们在注重课堂教学,传授必须的知识技能的同时,把书本的知识运用到自然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倡导有效教育教学。

美术教学中,我们注重利用地方丰富的文化和自然资源,引领学生进行学习和写生。结合我市美术课题《挖掘地方美术资源,开展乡土美术教育的研究》的推广成果,带领学生对本地历史文化名人的作品进行研究、揣摩和学习;利用课外时间,组织学生对四牌楼、八字桥、金东方、菜花地、水上森林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景点进行写生活动。同时开展优秀作品点评,邀请当地书画名家进行教学和交流。

音乐舞蹈教学中,结合本地乡土音乐文化资源,学习家喻户晓、耳濡目染的戏曲,如京剧、淮剧等;开展茅山号子、板桥道情的学习,鼓励学生进行快板书创作,让学生参与节目排练,在校园艺术节中登台亮相,一展风采,体验成功,获得自信。

艺术的表现离不开生活,只有立足自身的生活、身边熟悉的环境资源,才能创造出真实而优秀的作品。本土的就是世界的,立足本土立足生活,让学生表现自我,张扬个性,体验成功。

3.2改变观念,重视老师。

教师"有效地教"是学生"有效地学"的重要前提。好的学生要有好的教师去教育,由于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只有具有"有效教学"观念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个性的学生。

首先是树立新型教学理念。老师必须树立创新观念,教师创新就是要使教师建立新型的理念,把真诚的微笑洒向学生,建立一种民主、和谐、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我们的教师必须明确艺术教育是关于美的教育,是怡情养性的教育,是陶冶情操的教育;教师应把新的教学观贯彻到平时教学中,应用有效性教学原则和方法,启发学生动手动脑,主动探索,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我表达能力不断发展的过程。

其次坚持"育人为本"教学方针。教师须做到:摒弃"以本为本"理念,要坚信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尽可能地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实际情况出发,因材施教;从"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中解脱出来,逐步建立起"互尊互爱"的新型师生关系,并将教材的情感因素、教师的教学热情、学生的学习情趣融合并贯穿在教学全过程;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结合艺术学科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创作灵感。

第三树立终身学习意识。教师必须注重自身知识的更新,及时充电,积极参加培训,扩大知识面,增加专业技能,提升基本功;积极参与艺术比赛、艺术创作类交流与展评。学习如逆水行舟,教学亦是。为了使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业务水平,不断充实新的知识,我们在不影响正常教学工作的前提下,鼓励教师们外出学习和参加继续教育,给自己充电,以适应新时代对教师的要求。同时鼓励老师积极参加各项艺术类比赛,以赛代练,磨砺自身,提升能力。我们的老师们在江苏省和泰州市多项活动中多次夺魁,取得累累硕果。

第四不断探索有效教学方法。培养具有个性品德学生,必须具有有效性的方法。好的理念必须要有好的方法来实现。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我们注意不断提高自己教学水平,创新自己教学方法。通过近几年的实践,我们理论联系实际。将新思想、新观念运用到教学之中,并在教学之中不断完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地学习,在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3着重主体,学生培养。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学生不是被动装填知识的"容器",不是接受教训、听话的"驯服工具",而是活生生的有主观能力性的人,学生本人才是成长的主人。我们要让学生明白审美过程是一个愉悦的过程,寓教于乐。正视学生的潜能,承认学生能主动发展,视教学过程为学生发现、创造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知识获得过程。在平常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有效地学。

第一诱发学生表达的意识。好奇是儿童的天性,世界上许多重大的发明与创造都是从好奇开始的。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激励手段,精心创设情境,在吸引上下功夫,激发学生探究真理的欲望,激活学生创新思维,让学生在乐中求知,产生探求知识奥妙的愿望,从而有利于个性张扬的形成。

第二引导学生善于发问。"学贵有疑,有疑才有变通,有变通才有创造。" "学起于思,思源一疑。"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新钥匙。在平时教育中,应鼓励学生质疑,大胆提出自己感到疑难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课始预习质疑,课中学习质疑,课后复习质疑。同时,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疑,从而在质疑、解疑中培养了自主精神。

第三倡导学生发挥想象。 "想象比知识更为重要,因为知识是很有限的,而想象概括了世界的一切"。想象是创造力,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任何创新的第一步都是借助想象提出来,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想象能激活创新的"灵感",而这"灵感"是最重要的。 "天才,百分之一是灵感,百分之九十九是汗水。但那百分之一的灵感甚至是比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都要重要"。在平时教育中,多提供信息,少设定框架,让学生们展开想象,发挥想像力,引导学生打开思维创新之门。

上一篇:爱心教育范文 下一篇:挫折教育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