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培训意见范文

时间:2023-10-26 06:29:04

校外培训意见

校外培训意见篇1

关键词 教师培训 实践性课程 师资 调查 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1问题的提出

2013年5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 全面提升培训质量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为《意见》),《意见》明确指出:培训内容贴近中小学一线教育教学实际,实践课程不少于50%。各承办院校50%的实践性课程落实情况如何?本校培训师对实践性课程的胜任力如何?落实过程中有什么困难。为了解这些问题,我们对13个省、自治区的20所承办“国培计划”及“幼师国培”的培训院校29个培训科次(不同培训院校承担相同培训学科,故按科次统计)进行了问卷调查。

2问卷设计与调查

本研究旨在了解培训院校培训学科实践性课程开设及本校培训师胜任情况,问卷设有一份列表和五道开放题,列表主要用于了解某校某培训学科实践性课程设置及落实情况。开放题主要用于了解:承办的培训学科实践性课程师资状况,实施实践性课程存在的困难,外聘教师落实实践性课程存在的弊病,实践性课程师资校本培养建议等有关问题。调查以“国培计划”及“幼师国培”的承办院校(含省部属高校、地方高校、教育学院)2013或2014年的培训学科作为调查对象,采取有限总体抽样的方法,选取了13个省、自治区的20所培训院校29个培训科次作为调查对象。对调查结果用EXCEL软件进行了数据统计和分析,对开放性问题进行了分类汇总。

3统计分析

3.1实践性课程开设情况(29个科次)

从上表看出,各承办院校开设的实践性课程均能达到《意见》中提出的不少于50%的要求,没有一个学科低于50%的实践性课程,开设60%及以上的就有13科次,甚至有的培训院校实践性课程开设比例达到80%以上,说明各承办院校认真落实了《意见》精神,认识到实践性课程对学员形成实践智慧和教学技能、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有人把人的五种感官和实践,形象的比喻为通向大脑的六个通道,而这其中又以实践和视觉最为重要。英国有句谚语:你听见了会忘记,你看见了就记住了,你做了就明白了。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实践才能出真知,只有去实践,才能牢牢的掌握。听―看―做是思维与行动的结合。这恰恰吻合了成人学习注重学习效率和使用性的特点。

3.2实践性课程实施情况

上表“本校教师承担实践性课程情况”是指某培训学科本校培训师承担实践性课程比例。“本校教师能专业指导实践课程情况”指对课表中所列实践课程本校教师既能组织又能指导。“本校教师只负责组织实践课程情况”指对课表中所列实践性课程本校教师只能组织但无力进行专业指导。上表显示,在被调查的29科次中,其中1科次实践性课程全部是外聘教师承担,本校教师无力承担;实践课程由本校教师承担50%以下的12个科次,51%―99%的有16个科次,没有一所学校能全部胜任实践性课程。然而,以上由本校教师承担的实践性课程能否真正落实呢?现以本校教师承担51%以下的实践性课程中的12个科次为例进行分析,12个科次中仅有7个科次本校教师对承担的实践课程能够进行专业指导,也就是说有5个科次的部分实践课程担任者只充当了召集者和组织者,如:观摩教学,有的培训师由于缺乏实践能力与实践智慧,感受不到观摩课的亮点与精彩,诊断不出课堂教学存在的真问题,既不会评价,更不会指导,他们只负责把学员带到考察观摩学校,对观摩课的认识、闪光点、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意见完全看学员如何感知,实践课程质量就可想而知了。从形式上看50%的实践课程按规定开设了,实际上部分实践性课程在培养学员的教学技能和能力、合作精神、创新精神等方面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缺乏专业指导的实践是低效盲目的实践,这样的活动,即使学员实践了很多,也不会有明显的收获。

承办院校为了弥补本校实践性课程师资的不足,外聘了部分教研员或一线优秀教师,被调查的某校有一个科次实践性课程教师全部外聘,被聘教师因地域界限或彼此陌生,给集体备课、交流沟通造成极大障碍,在彼此缺乏相互沟通、对实践性课程设计的逻辑关系及意图缺乏深度理解的情况下,凭着自己的理解来施教,致使教学偏离课程设计 (下转第40页)(上接第35页)意图,影响培训目标的有效实现。再者实践课程侧重培养学员的实践技能和实践能力,而这一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日之功,需要不断跟进指导,恐怕外聘教师就力不从心了。

3.3落实实践性课程存在的困难及主要原因

在被调查的29个科次中,均回答有困难,主要集中在:现场操作面临场地、人员的极大限制;实践性课程地域性差异较大;突况难以处理等。有的实践性课程需借助基地校的支持与帮助,如学员交流课同课异构,最好是相应年级的学生为听课对象,这样就需要由中小学提供场地、学生,但因他们面临考试、升学的压力,唯恐影响教学进度与质量的心理便成了中小学为培训提供更多帮助的障碍。另外培训院校大都在城市,从交通便利的角度讲,实践学校一般设在市内,而学员大多来自农村偏远地区,城乡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学员感觉被考察学校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与本地教育有一定距离,难以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实现转换。

3.4培训学科实践性课程本校培训师现状及原因

问卷“贵校该学科缺乏实践性课程培训师吗?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在29个被调查科次中,有19个科次回答缺乏,主要原因是高校教师长期从事专业理论和前沿知识的引领,绝大部分不具备中小学或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的实践经验,不了解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现状,更不会从中小学教师的视角去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高校教师是凭借假设的问题、依靠抽象的理论对中小学教师实施培训教学,纸上谈兵。而回答无困难的10个学科中,绝大多数为师范类院校和专门从事教师培训的教育学院,与中小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了解一线教师的实际需求和课改现状,善于进行由下而上、由实践到认识的归纳。因此老师们在组织实践性课程时能够为参训教师提供具体的帮助,从而达到良好的培训效果。

3.5外聘教师落实实践性课程存在的弊端

在 “您认为选用外聘教师落实实践性课程存在什么弊端?”的问题上,问卷显示:

(1)外聘教师确实可以解决燃眉之急,而且也确实有名师、大师,但是这些老师工作任务重,尤其一线教师难于分身,顾此失彼,在后续跟踪服务上鞭长莫及;

(2)外聘教师虽然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都很高,但对参训教师来说未必接地气,不能很好地与本地中小学、幼儿园教育实践相联系;

(3)时间安排不自由,大多数外聘教师只是在周末有时间,而且缺乏连贯性、系统性的指导;

(4)讲授内容偏离培训主题。无论是理论课程还是实践课程,均需要培训团队成员相互沟通、协调、整合,避免内容零散、重复、观点分歧或偏离培训主题。而外聘教师很难实现面对面的交流沟通,进而实现教学内容的整合。即使有的培训院校将培训方案和学员存在的疑难问题训前发给外聘教师,但许多外聘教师没有时间认真研究培训方案及授课对象存在的疑惑,一稿讲天下,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培训的效果。避免以上问题的有效方法就是培训院校培养自己的实践性课程师资。

3.6培养实践性课程校本师资建议

对“如何培养实践性课程校本师资?”提出的建议概括为:

(1)学校给予政策和资金的支持,鼓励高校教师深入基层一线挂职实践学习、锻炼,了解中小学及幼儿园教育教学改革的现状,鼓励学科教法教师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实现研究与培训有机结合,培养既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又有一定的实践能力与实践智慧的双师型教师。

(2)从国家层面上重视实践性课程师资的培养,如在“国培计划”中设立相应的培训学科,由高校推荐老师接受系统的学习。

校外培训意见篇2

在全国范围内,越来越多中小学开设的校本课程需要冷门师资。在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下,与培训机构开展合作已经成为很多中小学校的选择。

如何权衡是首要

中小学引进社会培训机构,可以降低成本、保障质量、并与专业教师相衔接。但是学校课程由校外机构来教,终究名不正,言不顺,是一件类似于打球的事情。

禅城区教育局的课程外包形式之一是课程引进。要求引进的课程与公办学校现有课程错位,重点引进民办教育培训机构在学科竞赛、升学辅导、外语(含第二外语)、体艺特长培养等方面形成的优质课程。其中,小学重点是体育、艺术特长培养课程;初中、高中重点引进学科竞赛、升学辅导课程,适当引进外语(含第二外语)、体育和艺术课程。

除课程合作外,师资交流也列入公办学校和培训机构的合作内容。具体措施包括,公办学校和培训机构可包括互派教师听课、参加教学教研活动、担任课程等形式,具体形式由参与合作的学校和培训机构共同商定。公办学校教师因故暂时不能上课,可优先考虑从区教育局推荐的培训机构中聘请优秀教师代课。

禅城区的做法给培训机构进校园开了官方绿灯。近年来,培训机构发展迅猛,报读培训班成了各地家长的一种刚性需求。在这种形势下,佛山李阳疯狂英语学校把进校园招生培训甚至直接在校园培训当作一个主要业务。该校业务部负责人雷萍表示,近年来国内很多地方的中小学校把疯狂英语引进校园,教学效果一直较好,但是校园内外的议论一直很多。佛山禅城区通过政府指导意见的形式来规范培训机构进校园,使得该校在佛山的业务开展更加容易、更加规范。在佛山其他区的学校也了解禅城区的做法,并会参照其模式合作。

在佛山从事音乐培训的彼岸现代音乐中心负责人陈思通表示,对于培训机构而言,进校园意味着数量庞大的生源,从短期来讲,这对机构的盈利会有很大帮助。但是进校园后,他们可能会面临复杂的问题:与学校的合作是否能让家长信赖和满意?进校园后会不会影响正常的校外招生,两者如何权衡?进入学校后学生人数众多,如果采取大班教学如何保证质量?陈思通介绍说,机构进校园是个巨大商机,但如果合作细则不明确,后期操作执行不当,其负面影响也不容小觑。为进入校园,培训机构往往采取一些让利措施,同时设置盈利项目。比如钢琴教学是免费或者低收费的,但是在老师指导下练琴是高收费的;吉他教学是低收费的,但是统一购买的吉他利润是比较高的……

学校应负起监管责任

收费的培训机构进入免费的公立学校,对此,家长是否支持呢?目前,家长的态度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前给孩子报过校外培训班的,这类家长对培训机构进校园多持支持态度;一类家长是之前不给孩子报读培训班的,他们的态度较不情愿。不论是支持还是不情愿,家长们对于培训机构进校园大都并不反对。

在培训机构进校园之后,在校报读课外培训班的价格会比在校外报读便宜三分之一,这使得本来就在校外报读培训班的家长喜出望外,所以非常支持。价格便宜只是一个方面,授课质量是经过学校严格把关的。这尤其受到家长欢迎。在高分网的“2012最受家长好评的课外辅导机构大评选”活动中,许多家长表示在给孩子报读课外培训班时考虑的第一要素并非价格,而是成效。家长对于学校的把关能力还是抱有期望的。

以前,家长自己选择信赖的课外辅导机构,效果好不好自己承担责任。如果培训机构进校园,挑选机构的重任便落到了学校身上,在这种情况下,如若补习达不到预期效果,家长们会不会将责任推到学校身上?位于禅城区的佛山第六中学校长张华林表示,在选择校外机构的过程中,学校无疑负有监管责任,虽然辅导班的报读依据自愿的原则,但这中间一旦出现问题,学校必然会被推向风口浪尖。尽管工作难度加大,但这是一件好事,理应执行好。允许民办培训机构和公办学校合作,有利于加强交流,充分利用优势资源,满足家长和孩子的需求。

是增负还是减负

校外机构的新课程是否会增加学生课业负担?对此,有家长认为,这不是增负是减负。在禅城区针对市民教育需求的一项调查中,超过5000名家长在网上填写了调查问卷,结果显示,超过八成家长不反对学校引入社会优质教育资源。

在家长们看来,减负的对象是应试教育,而校外培训机构提供的是校本课程,如音乐、舞蹈等,这些课程是为学生的课外兴趣活动增加色彩,而不是负担。还有一些课程如国外的考试培训,这是与国际课程接轨,应的是外国考试,所以也不能算是中国的应试教育。

“如果抛开利益纠葛和加重孩子负担等情况,培训机构进校园是有利的。”禅城家长陈开方称,自己孩子原本就有学科竞赛的培训需求,自己每周都会带着他上校外的培训班,培训机构进校园后,质量有保证而且价格便宜,交通也更加方便,相当于优秀老师送教上门,是一件好事。

部分持反对意见的家长则担心,一旦培训进入校园,可能会成为惯例,一开始是自愿参与,发展下去可能会变成不参与不行。

禅城区鸿业小学校方负责人也认为,受制于现在条件,很多社会培训机构在特长培养方面的师资和设备,是公办学校所不具备的,和培训机构合作更有利于学生特长的培养。“因为是自愿报名,收费也公开,学校可以先征求家长意见,如果报名的学生多,家长觉得划算,学校就可以组团成班,引入好的培训机构。”

在调查中,家长选择最多的依次是学科课程培训类(59.35%),艺术培训类(46.94%),托管类(7.75%),只有23.27%的家长明确表示不会参加任何课外培训。调查显示,以前超过六成家长很少或者从未安排孩子参加校外培训班。但是在学校开设校外培训机构授课的课程之后,这些学生中将有过半报名参与。除了对学校有信赖感之外,交通方便和安全有保障也是他们加入这些课程的原因。

资源配置新尝试

和佛山市禅城区相比,武汉市引进校外机构的时间更早。从2007年起,武汉市的一所重点小学引进了校外体育俱乐部进校园,开设了跆拳道、少儿街舞、轮滑等兴趣班30多个。学生可自愿报名,每个兴趣班每学期费用为200元至400元,该校几乎有一半以上的学生选择了一种以上的兴趣班。在那之后,武汉市越来越多的中小学开始引进校外教育资源。到2009年,武汉市教育局下发了《中等及以下民办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设置和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绘画、美术等艺术培优可租用公办学校场地,语、数、外等学科培优严禁租用。

这一现实引发家长的担忧:有了培训机构,学校艺术课会不会打折扣?社会艺术培训机构抢占中小学市场非常激烈,不少机构都希望能进校园,会不会导致产生一些乱收费现象?

华中师范大学教师涂新认为,中小学师资不足是一个过去、现在和将来都要长期存在的现象。一些较为冷门的校本课程教师不足更是如此。为解决这一矛盾,教育系统改了很多办法,近年来有教育部门出资建设了不少校外培训基地,也和社会机构合作开办了不少校外培训基地。在这一基础上,把校外基地和机构的师资、课程引进到校园里面来,也不能说一定是坏事。他认为,社会培训机构进校园,教育主管部门一定要加强监管,在引进培训机构时可实行招标制,让收费政策公开透明,就能杜绝大部分负面问题。

武汉市江岸小学的学生家长张启工表示,现在学校在搞“减负”,实际上增加了家长照顾孩子的负担。校内兴趣班既能“托管”孩子,还能让孩子学点东西,在校内培优也较安全。

对于培训机构进校园,有培训机构人士表示,这其实是教育部门利用外部教育资源,少花钱多办事,绕开行政障碍进行课程改革和人事改革的一种手段。

安博教育京翰“1对1”广州负责人谭西林表示,培训机构进校园在很多地方已经十分普遍,教育主管部门发文件进行规范管理的也有不少了。现在,很多城市已经正式或者非正式地允许校外机构使用中小学校园内的设施开班授课。

校外机构进校园后,与学校的合作不是简单的租用场地。“以前,学校音乐老师外出参加培训,学校不得不临时招聘代课老师。”武汉市汉口路小学副校长董富强表示,小学音乐、美术老师紧缺,是不少学校面临的难题。社会艺术培训机构进校园的政策“解禁”后,学校可以随时调用培训机构的师资。这才是武汉市中小学公开、正式、大量引进培训机构的主要原因。武汉部分中小学校由于教师编制的问题,多年不能引进艺术类教师,部分美术、音乐课教师由语文、数学等学科老师兼任,教学效果比较差。社会培训机构弥补了中小学师资不足,而且还不用中小学校出钱,这是好事。

校外培训意见篇3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当前高师院校学生教师职业技能薄弱的现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三条对策。一、强化高师学生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目标管理;二、强化高师学生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过程管理;三、强化高师学生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保障机制。

在师范大学生能力培养中,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近年来对高师毕业生的大量跟踪调查结果表明,相当一部分高师毕业生缺乏必要的教师职业技能,教学基本功不过关,不能很好地适应中学的教育教学工作。审视当前高师院校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现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高师院校办学指导思想存在偏差,重“学术性”、轻“师范性”的倾向较严重。这种倾向突出地反映在高师课程设置上。在高师课程体系里,学科专业课(指毕业后执教学科所需学习课程)占总课时的70,体现师范教育特色的教育专业课(指教育学、心理学、专业学科教学法、教育实习等)所占比例则少得可怜,一般在10%左右。可见高师院校更为注重学术性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忽视、削弱师范性课程的状况。

2.教育专业课程任课教师素质有待提高,尤其缺乏中学教育实践经验及指导师范生从事技能训练的能力。长期以来,在教育专业课程教学及理论研究上,一直存在着重理论讲解、轻实际技能训练,重教育基本原理研究、轻教学实践经验总结及课堂教学技巧、方法研究的现象。相当一部分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写文章、评职称上,对教学工作应付了事,不愿花费心思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以至“高师教师的课堂教学已基本失去教学示范性这一意义”。

3.高师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不合理,实施效果不佳。这主要反映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结构单一、比例失调。与高师其他学科课程相比,教育学科课程门类少,课时少,其课时数在总课时中平均不到12%,与英国、美国、日本及前苏联、前西德等国家的平均数20~25%比,相去甚远,表现出严重的比例失调。第二,教学时间安排不当。教育专业课程一般都在三年级时开始进行,且集中在一年时间完成,除四年级的4-6周的一次性实习外,基本再无其他学习教育理论、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机会。这种对教育专业开设时间既晚且短的做法,不利于师范生及时得到良好的专业思想教育,以确立坚定的教育信念,及早确立教师角色意识;也不利于他们及早受到系统的职业技能训练,掌握过硬的教育教学技能,为将来从事中学教育教学工作打下坚实基础。第三,教育实践环节弱,缺乏专门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课。虽然现在很多高师院校都开始注重师范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开设了一些职业技能训练课,但这些课程还未纳人高师教育专业课程计划之中,使其不能从时间、师资、教材及教学设备、条件等方面得到保证,无法实现规范化、操作化、实效化。第四,目前所设的几门教育专业课程本身问题较多,诸如教学内容陈旧、空洞、乏味,教学方法单一、呆板,造成“学生厌学,老师厌教”的后果。这些都反映了高师院校教育专业课程脱离中学教育改革的实际需要,它已严重影响到师范教育本身的发展。

那么,在目前情况下,如何解决高师院校学生教师职业技能不高的问题呢?我们认为,关键在于建构一个合理的教师职业技能培训平台,实施针对性、操作性强的对策,当前应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强化高师学生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目粕一管理。要使高师院校毕业生的质量,符合国家教委1992年9月颁发的《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基本要求),首先应把它纳入学生的培养规格。鉴于现阶段学历证书侧重于体现文化程度的情况,我们建议建立高师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证书制度,将其作为学生毕业的必要条件和重要标准。明确规定,对凡修业期满而未取得“教师职业技能合格证”的学生,视为“不合格”,不发毕业证,直到教师职业技能考核合格为止。当然,实行这种制度,必须讲求考核内容的规定性、考核标准的科学性、考核组织的严肃性和考核评价的公正性。可以先行试点,逐步推开。相信,只要坚持这个目标导向,并且严格把住考核发证的质量关,“基本要求”定会成为高师学生的自觉要求,“教师职业技能”也定会受到整个教师行业的应有重视。

2.强化高师学生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过程管理。要确保教师职业技能的培训质量,必须强化其过程管理。现阶段,关键应抓好如下一些环节。

(1)修订教学方案,把国家教委颁发的《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技能训练基本要求》和《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两个文件所规定的培训项目和基本要求,纳人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并摆到适当位置。当前第一步,就是设立专门的执教训练课程,如开设《课堂教学技术》、《班级管理学》、《中学生心理健康与教育》、《电化教育技术》、《中学教育管理学》等,作为学生的选修或必修课程。

(2)制定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各门必修课的课程标准,使每门课程都具有系统的内容,科学的安排,有操作性强的训练规范和考核办法。同时,对教师、教材、教学设备和时间使用等也作出相应规定。

(3)修订高等师范学校教师专业技术评聘办法,把“教师职业技能”作为高等师范学校各专业教师任职的重要条件,让教师们“率先垂范”,成为高师学生乐意效法的榜样。即可以先从讲普通话、写规范字、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注重动手能力培训开始,从青年教师开始,以后逐步推开。为了鼓励师范院校从事“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教学的教师专心工作,除了制定合理的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承认其劳动价值外,还可参照农业院校评聘“技术推广教授”的作法,制定专门的技术职务评聘标准,承认其工作的特殊性,使他们的工作贡献与得到的待遇大体相等。

(4)修订高等师范学校办学水平评估标准,把贯彻执行国家教委两个文件的情况作为必评内容,把对学生进行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质量作为体现“师范性”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

(5)改进教育见习、实习办法,加强教育实践环节,锻炼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是师范教育重要的实践环节,是师范院校学生活用专业文化知识,锻炼教师职业技能,实现由合格学生向合格教师转化的重要途径,历来受到高师院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但是,目前“见习难、实习难”的局面仍未得到根本改善。

要解决“见习难”的问题,一是要下决心建设好“附属中学”,发挥其应有的培养合格中学师资的辅助作用,以满足高师学生在校期间,配合学科教学法之类课程的学习而进行的零散的常规性的教育见习;二是应因地制宜,利用地方中学的条件,适当安排一些阶段性的分散的教育见习活动,以扩大教育.见习范围,增强见习效果。如可以利用寒暑假,采取“统一安排,自主择校,按要求活动”的方式来安排这类见习。即从学生进人高师院校学习的第二学期起,由学校根据教育见习计划,参照地方中学的放假、开学时间,一学期或一学年一次,统一安排开学后的第一周或若干天为学生到地方中学进行教育见习的时间。在假期满后,学生就按有关规定和要求直接到自己事先联系好的家庭附近的中学去进行教育见习,然后再统一返校汇报和上课。这样做,既简便又利于保证教育见习的质量。因为,每个学生,在家乡或居住地都有自己的母校,都有自己熟识、尊敬和乐意师承的老师,由他们根据教育见习计划和自身情况,自主联系选择教育见习学校和指导教师,一般都能称心如意。当然,见习学校和指导教师应相对稳定。有定点见习学校老师的传、帮、带,有家庭与亲友的照顾、督促,教育见习既有场地、机会保证,指导、管理保证,又有质量保证。这样,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从教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有利于培养和巩固专业思想,有利于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同时,通过这种经常性教育见习活动,又能密切与中学的联系,及时了解中学教育改革前沿的最新情况,有利于促进高师学校自身的改革和发展,有利于促进校地结合,共同育人,容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要解决“实习难”的问题,我们建议,最好将建立和管理“高等师范教育实习基地”的职责和权力交给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由他们统筹规划,择优布点,适当扶持,责任包干,建立起有一定质量和相应数量,能供本地区藉在校高师学生实习的“教育实习基地”。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多渠道筹集基地建设经费,产权归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这样做,既可以调动教育行政部门和地方中学参与培养“自己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增强其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使他们把办好“高等师范教育实习基地”作为自觉的需要和光荣的职责,又有利于激发高师学生练好教师职业技能的自觉性,有利于对实习学生的教育管理和毕业后的择优录用。

3.强化高师学生教师职业技能的保障机制。好的制度,需要有好的保障和激励机制作保证,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当前强化高师学生教师职业技能的保障机制,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拓宽信息渠道,各高师院校可考虑创办《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简报》,或在学报、校报上开辟“教师职业技能教学专栏”,作为专门的窗口和信息载体,为教师职业技能培训提供舆论支持,为有关部门、学校和教学人员等提供信息交流机会,使教师职业技能培训能够持久、健康、有续地进行。

(2)“经费是教育的血液”。教师职业技能培训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教育工程,现又处在“初级阶段”,除必要的物质条件外,从最基本的知识概念的表述,到关键环节的认识处理,都需要进行细致的探讨和妥善的解决,都需要可靠的经费保障。为此,教育主管部门以及有关高师院校,都应在确定教师职业技能培训质量目标时,充分考虑其物质条件和经费间题。除了把有关设施、设备的建设、购置和常规的教学维持费与公、业务费的划拨纳人正常计划外,还宜筹划适量专款,特设“教师职业技能培训奖励基金”,用以激励在这项工作的各个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或个人,大力支持创新性的各种科研探索,资助有实际意义的竞赛交流活动,为“教师职业技能培训”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

(3)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师职业技能竞赛”活动,调动有关学校师生参与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积极性、主动性,可以举办校内的、校际的、地区的、乃至全国性的教师职业技能竞赛活动,通过这类活动,激励优胜,鞭策后进,促进交流,浓厚氛围,使教师职业技能培训活动深人人心。

此外,条件成熟,还应考虑建立专门的教研组织或在原教育学会中另建“教师职业技能教育分会”之类的学术团体,给予教师职业技能培训以理论上的指导,藉以推动此项工作步入正轨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校外培训意见篇4

关键词: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6—096—03

“课程是教育的心脏”,是设计者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为学习者而设计的学习计划或学习方案。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也不例外,它是实现培训目标的重要载体,是提高校长培训质量的重要保障。

一、对“八五”以来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设置的回顾

《关于加强全国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的意见》([89]教人字035号)提出,要用五年左右的时间,使全国百万中小学校长普遍接受一次岗位培训,并相继下发了《关于开展中小学校长岗位培训的若干意见》及其附件《全国中小学校长岗位培训指导性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全国中小学校长任职条件和岗位要求(试行)》、《全国中小学校长岗位培训课程教学大纲(试行)》以及《全国中小学校长岗位培训评估工作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从“九五”开始,又开展了中小学校长提高培训的工作,并使之常态化,每五年对中小学校长进行一次轮训。在这些文件中包括了中小学校长岗位培训的课程内容。

1 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培训

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的课程设置,“八五”期间国家规定的课程内容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政策法规、学校管理专题、心理学专题、教育学专题、现代教育技术、教育管理实践;“十五”和“十一五”同为邓小平理论与当代中国教育实践、教育法制基础、学校管理理论与实践、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现代教育技术基础、综合实践课程。

从课程设置上,我们可以看到,我国从“八五”到“十一五”期间,中小学校长任职培训课程已逐渐趋向了规范化、科学化和系统化。特别是从“九五”中小学校长的任职(提高)培训开始,在课程上分列了必修课、选修课,既有理论性的内容,也有实践性的内容;既有统一规定的课程;也有供地方选择的特色课程。基本上能够满足校长培训的需要,对中小学校长整体素质的提高确实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 中小学校长提高培训

在1995年12月28日《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九五”期间全国中小学校长培训指导意见》(教人[1995]109号)中提出:“对已经取得‘岗位培训合格证书’的校长要进行提高培训,进一步端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补充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新方法。”以这个文件为起点,我国在继续进行中小学校长岗位培训的同时,中小学校长的提高培训也开始了。

“九五”提高培训为200学时,“十五”、“十一五”均为240学时。1999年12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8号《中小学校长培训规定》:“在职校长提高培训:面向在职校长进行的以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提高管理能力、研究和交流办学经验为主要内容的培训。培训时间每五年累计不少于240学时。”以“8号令”为始,以后的校长提高培训均为240学时。

在中小学校长提高培训的课程设置上,“九五”期间国家规定的必修课为教育思想专题、教育法制专题、学校管理专题、中小学教育评估、中小学教育科研,选修课分为规定选修内容与地方自主两部分;“十五”、“十一五”的必修课同为当代社会与教育专题、比较教育专题、教育法规与政策专题、素质教育专题、学校管理专题、学校心理专题、教育评价专题、现代教育技术专题、中小学德育专题、学校成本效益分析、学校诊断咨询、课程与教学改革专题、当代教育理论专题、教育科研专题,选修课分为规定选修内容与地方自主两部分。

从校长提高培训的课程设置中可以看出,课程设置在任职资格培训的基础上不断地深入化、层次化、实用化;在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提高管理能力等方面逐渐地科学化、系统化、实用化。尤其是在选修课程设置上,充分考虑各地的实际情况,发挥当地优势资源,结合本地具体情况,允许开设一些有针对性的、易操作、见效快的专题课程。

二、“八五”以来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设置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从“八五”开始,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开始逐步走向有序和成熟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校长培训,一是体现出强烈的国家意志和正规化,二是课程设置的思想和理念更加先进,课程设置渐趋系统化、层次化。特别是“新课改”以来,校长培训课程设置汲取其精华,在教育部指导性课程计划的引领下,各省市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都设置了符合本地基础教育发展急需的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使校长培训课程设置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争艳的局面。

现行的校长培训课程虽基本上能够满足校长培训的需要,对中小学校长整体素质的提高确实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课程设置缺少针对性

中小学校长培训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其自身的素质,更好地完成学校的管理工作,而要管理好一所学校,并不是将校长培训中设置的课程学好就能胜任的,管理好一所学校,需要涉及多方面的内容。我国的中小学校长多数是从教师中选拔上来的,虽然他们有较高的学历、深厚的专业水平,但缺乏相应的教育理论素养,对教育的一些基本理论知识掌握不多、不深、不厚,如果仅凭校长培训课程中学到的一些教育理论专题来管理学校,是不现实的。

2 课程设置缺乏实用性

中小学校长培训的最根本的目的是使校长通过培训课程的学习能够真正地提高其管理学校的能力,能切实地帮助他们解决办学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但从目前规定的培训课程中并没有很好地体现出这一点,有些课程过于偏重理论性、政策性。

另外,在校长培训的过程中,校长学到了很多的关于教育教学和管理方面的理论知识,但学到的很多理论得不到及时应用,一旦回到工作岗位,因事务性工作的繁忙,又很难把学到的知识有机地与学校管理工作实际结合起来,因此造成校长培训工作出现仅仅是为了培训而培训的现象,使培训流于形式化、表面化,缺乏实效。

美国教育哲学家谢弗勒把知识分为事实知识、规范知识、技能知识和领会欣赏知识,并指出了每种知识包含的课程内容以及不同的教学方法。根据谢弗勒的知识分类理论,对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在中小学校长提高培训中事实知识、规范知识、技能知识和领会欣赏知识所占的比例进行了划分与计算。事实知识:“九五”为16.7%、“十五”为16.7%、“十一五”为11.6%;技能知识:“九五”为35.0%、“十五”为25.0%、“十一五”为40.8%;规范知识:“九五”为20.0%、“十五”为25.5%、“十一五”为25.0%;领会欣赏知识在课程设置中没有体现的课程内容。

从各类知识在培训中所占的比例来看,事实知识即基本理论所占比例过少,而具有时代性的规范知识所占的比例相对较高,对校长实际工作具有切实指导意义的技能知识所占的比例也不是很高的,具有拓展性的领会欣赏知识则根本没有体现。

3 课程设置缺乏灵活性

在“八五”至“十一五”的培训的课程设置中,多为国家统一规定的课程内容,即使设置了选修课,也是国家统一规定的选修内容,可供校长和培训单位选择的内容很少。而且必须在每五年新一轮培训开始时才能有所变化,这种情况很难适应教育的发展及当地的具体实际情况,对参加培训的中小学校长也缺乏吸引力,不利于调动参培的积极性。

4 课程设置缺乏前瞻性

教育本身具有滞后性,这就更要求中小学校长必须具有前瞻性。因此,在校长培训的课程设置中应注意吸纳中外教育的新理论、新思想,管理的新知识、新方法,使校长能够及时了解与掌握这些新的教育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这在我们已进行的培训课程中恰恰缺乏这方面的内容,很多国内外已经研究成型的成果或被证明不可行的方法、手段、措施,因课程设置的原因而不能及时使校长了解,仍在别人走过的路上摸索。

三、对“十二五”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设置的构想

课程设置是指一定学校选定的各类各种课程的设立和安排。

课程设置主要包括合理的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合理的课程结构指各门课程之间的结构合理,包括开设的课程合理,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合理,各课程之间衔接有序,能使受教育者通过课程的学习与训练,获得某一专业所具备的知识与能力。合理的课程内容指课程的内容安排符合知识论的规律,课程的内容能够反映学科的主要知识,主要的方法论及时展的要求与前沿。课程设置必须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它是一定学校的培养目标在一定学校课程计划中的集中表现。

1 注重基础理论的学习

要办好一所学校,就要有一个好校长,一个有先进教育理念、有方法、懂管理、能按教育规律办学的校长,不是参加了培训就能产生的。现行的培训课程设置过于关注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不利于校长持续地成长。一名有先进教育理念、不断产生新思路的校长必定是一个教育理论功底深厚的人,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厚积薄发。中外教育史、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学习科学、教学论、课程论等基础理论,正是校长持续成长的基础。校长培训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工程,基础理论的培训是不可缺少的内容。可以在岗位培训中注重教育基本理论的培训,在提高培训中侧重技能技巧的培训。

2 加大选修课地方自主性

从“九五”开始,校长培训课程设置中增加了选修课,但同时又规定了选修的内容,可供地方自主选择的课程学时仅为10学时,使选修课形同虚设。我国各地的教育发展是不均衡的,同时,由于工作性质、任职年限、知识结构、兴趣爱好、所在区域等方面的不同,校长的学习需求也是多方面的、有差异的,加大选修课地方自主性可以使地方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培训课程来弥补因差异而带来的不利。选修课地方自主还可以使中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教学的方法与措施、管理经验等及时传授给校长。

3 增加前沿性理论的内容

教育是着眼于未来的事业,今天的先进理论,明天可能就是落后的了。校长要时刻把握与教育发展相关的最新理论为我所用,才能带领学校不断前行。现行的培训课程中这方面的内容很缺乏,不能及时使校长获得。如:20世纪90年代诞生的《积极心理学》作为一种新的心理学浪潮席卷全球,对教师的职业倦怠有很好的缓解作用,而在培训的课程中却没有涉及。

4 拓展综合实践课程的内容

综合实践课程既是一种课程形态,也可作为一种培训方式方法或是二者的统一。综合实践课是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有效途径,归纳起来主要包括参观考察、挂职锻炼、个案分析、交流研讨、课题带动、典型示范、异地培训、情境模拟等。

5 关注学习型校长的培养

校外培训意见篇5

为进一步加强教职工外出学习考察活动的管理,规范报批程序,有效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坚决杜绝奢侈浪费行为,根据省、市、区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教育实际,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严禁公款旅游或变相公款旅游

学校(单位)一律不准借学习、参观、考察、举办培训、相关业务单位邀请等名义用公款参与和组织教职工外出旅游,坚决杜绝一般性考察和没有明确业务培训目的及实质性内容的外出活动。

二、加强外出学习考察活动管理

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培训和教科研机构组织的学习、参观、考察、培训、会议、交流研讨和疗休养活动外,各学校(单位)确因教育教学工作需要,必须自行组织的各种会议、培训班、学习考察和疗休养等活动,应本着务实、高效、精简、节约的原则,严格按照定内容、定路线、定时间、定人员、定费用的“五定”要求,做到年初有计划、活动有目的、考察有任务,并符合下列各项规定:

(一)需召开的各种会议和举办的各类培训班,一律在区内召开、举办。

(二)外出学习参观考察的,要有明确的目的和实质性内容,并与本学校(单位)的当前工作密切相关,外出人员必须与学习参观考察的内容有关。外出学习参观考察应视工作需要压缩在外停留时间。活动时间一般不超过7天,驻留城市一般不得超过3个。

(三)外出学习参观考察组团人员应少而精,原则上控制在10人以内。

(四)外出学习参观考察活动一般每学期不超过1次,且同一批次带队的领导班子成员一般不超过2人。除特殊情况和另有规定外,教职工每年到省外学习参观考察的原则上不得超过1次。

(六)要严格控制由学会、协会、非正式培训中心等组织的一般性学习、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

(七)党组织、工会、共青团等组织的活动,必须坚持在不影响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下,原则上在本市范围内举行;确需外出的,活动区域要限制在本省内,在外停留时间不得多于2天,费用开支按有关规定执行。

(八)区教育工会(含上级工会)组织的职工疗养或休养,要严格控制指标,原则上要按照在职教职工总数的3%比例执行;参加疗养或休养的教职工必须具备以下条件之一:

1.区级以上劳模、全面先进个人和名优教师;

2.在本学校(单位)工作必须满五年,同时要优先安排从未享受过疗休养的教职工,特别是连续三年被评为优职(优秀)的教职工和即将退休的教职工。

劳动模范、全面先进个人和名优教师三年内不重复安排疗休养;其他教职工的疗休养原则上五年内不重复安排。

各学校(单位)工会要严格按照教职工疗休养的条件,确定疗休养人员,经区教育工会审核,报局分管领导审批;不得擅自组织教职工疗休养活动。

三、规范外出学习考察活动审批程序

外出学习考察必须事前履行申报手续,严格实行分类审批制度。

(一)局机关领导和干部外出学习考察活动的,按照规定办理报批手续。

(二)学校(单位)负责人参加通过省教师培训管理平台选课到区外教师培训机构学习培训的,必须在选课前报区教师发展中心审核同意;教师参加通过省教师培训管理平台选课到区外教师培训机构学习培训的,必须在选课审核通过后一周内做好汇总,汇总表报区教师发展中心审核发文公布后实施。并在外出学习培训前,填写《区学校(单位)教职工外出参加培训学习审批表》(附件1),经学校(单位)教务处或办公室初审分管领导复审,报学校(单位)主要负责人审批后,由教务处或办公室备案。

(三)学校(单位)教职工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培训或参加外出学习参观考察等活动,必须在外出前填写《区学校(单位)教职工外出参加上级培训、考察学习审批表》(附件2),并附外出活动通知,按照下列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1.中心学校和直属学校(单位)主要负责人,经局政工科审核并报局长审批同意后,由局政工科备案;其他领导干部和教职工,经所在学校(单位)分管领导审核报主要负责人审批同意后,由学校(单位)教务处或办公室备案。

2.初中、小学校长(含常务副校长)和幼儿园园长,经所在中心学校校长审批同意后,由学校(幼儿园)教务处或办公室备案;其他领导干部和教职工,经所在学校校长(含常务副校长)和幼儿园园长审核并报中心学校校长审批同意后,由学校(幼儿园)教务处或办公室备案。

(四)学校(单位)自行组织的学习考察活动,必须于每学期开学后两周内制订出外出活动方案,填写《区学校(单位)组织教职工外出考察(参观)活动计划表》(附件3),报局政工科汇总审核并经研究同意后实施。在外出活动前两周,再填写《区学校(单位)组织教职工外出考察(参观)活动审批表》(附件4),按照下列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1.组团负责人为中心学校、直属学校(单位)主要负责人的,经政工科审核报局长审批,并送局政工科备案。

2.组团负责人为学校(单位)其他领导干部的,由所在中心学校审核报局政工科复核,经局分管领导审批,并送局政工科备案。

四、健全监督检查机制

各级领导要加强对外出活动工作的领导,健全和完善外出学习考察活动管理制度,切实加强日常监督检查工作。

(一)各学校(单位)负责人和财务人员要严格遵守财经纪律,严把票据审核和报销关,在报销时除凭审批表外还必须附会议、培训或考察通知等。

(二)经审批外出的学习考察活动结束后,组团负责人应及时向审批领导汇报外出情况,并在一周内根据要求提交学习考察情况报告。

(三)局政工科和各学校(单位)要建立健全外出活动的审核登记制度,严格执行有关规定,切实负起审核环节的责任。

(四)局监察室要加强对纪律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及时纠正和严肃查处违规现象,将外出活动工作列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重要内容,并依规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五、严肃责任追究制度

各学校(单位)对外出学习考察活动负有主体责任,必须负起组织和管理的责任。

(一)未经批准擅自组织外出参观、考察、学习、培训、交流研讨等活动,或虽经批准但擅自扩大范围、延长停留时间或改变线路的,不得报销活动经费,并依规定追究相关责任人特别是团组负责人的责任。

(二)组织公费旅游或变相旅游的,以及发现问题不制止,依规定对负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其他直接责任人和负直接领导责任的主管领导给予相应的党纪政纪处分。

六、其他

(一)本意见自发文之日起执行。

校外培训意见篇6

一、明确职责分工

1.市委组织部负责各类脱产培训班的宏观管理,包括下达年度办班计划、联系和确定培训学校、签订办班协议、培训计划调度以及干部培训成绩和鉴定意见的入档、通报等。

2.承担培训任务的院校负责班级的具体管理,包括提出教学计划、组织实施教学、学员在校管理和学员考核鉴定等。

3.学员所在单位负责学员的选调、校外管理和后勤保障,为干部培训学习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4.参训学员主要做好培训期间的自我管理,严格遵守院校的一切规章制度,认真学好规定课程,注重自身修养,树立良好形象。

二、加强教学管理

5.制定完善的教学计划。各类培训班开班前,主办单位和承办院校要签订培训协议书,明确培训目标;共同研究制定科学的教学大纲,列出详细的教学计划。

6.配足配强师资力量。承办院校要配足师资,并通过课题招标和试讲等形式,对任课教师实行公开竞争、择优上岗,切实把教学水平高、责任心强的优秀教师安排到干部培训班任教。

7.建立教学评估和反馈制度。承办院校定期组织学员对授课教师进行评价打分,反馈意见。对学员不满意的教师,校方要及时查找问题,改进教学方法,必要时予以更换。

8.保证学习时间。学员每天统一学习时间(包括自习时间)不得少于8个课时。除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外,院校不得以任何理由停课休息,寒暑假期间正常安排学习。

9.严格考试考核。每门课程培训结束时要进行考试。外语班要做到一月一考试,对考试不及格的学员在批评教育的同时,给予一次补考机会,补考不及格的,责令退学,学费自负。

三、严格学员管理

10.实行校内班主任负责制。校方要明确一名校级领导负责抓好各类培训班的管理。每个教学班校方要选派一名政治原则性强、工作热情负责、各方面素质较好的同志担任班主任,负责对班级的日常管理。校方要定期对班主任工作进行考核和监督。

11.实行校外单位领导负责制。学员所在单位主要领导负责学员双休日和节假日的管理工作。要定期找学员谈心,听取学员的学习、思想、生活情况汇报,鼓励学员安心学习,完成学业,并帮助学员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为其培训学习创造良好条件。每个单位要做到,学习期间不给学员安排与学习无关的工作,在工资福利等方面与其他同志同等待遇。

12.强化学员自我管理机制。每个教学班都要建立学员临时党支部,设书记、副书记各1人,委员3人,成员由主办单位指定。党支部要协助校方抓好学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及时检查学风学纪,重点抓好学员业余时间,特别是晚上在校管理。要定期组织党员开展各类组织活动,加强学员的党性修养,充分发挥学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13.严格考勤和请销假制度。各教学班的考勤由班主任负责。考勤情况要定期向主办单位报告,并在班内公布。学员因故不能参加学习必须请假,半天内由班主任审批,一天以上由个人写出书面申请并经单位领导审查签字后,报主办单位审批。未按程序请假或超假的,均按旷课处理。到课率不足90%的,非因特殊情况,要责令退学,学费自负。

校外培训意见篇7

一、调查设计

为了解返乡农民工职业教育的现状,我们于2010年1-2月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的样本选择充分考虑了甘肃省农民工输出的地域分布,在甘肃省的张掖市临泽县沙河镇和民乐县南谷镇、酒泉市肃州区清水镇、定西市陇西县首阳镇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170份,收回有效问卷166份。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返乡农民工的基本情况,外出务工从事的行业,外出务工的工作性质,返乡的主要原因,找工难的原因,下一年的打算,农民职业教育的情况,农民工需要哪方面的技能培训等。二、返乡农民工的现状

(一)返乡农民工的基本特征

从人力资本水平看,综合文化程度及年龄两个主要影响因素分析可知,甘肃省外出务工人员素质相对较低。从图1可以看出,返乡农民工的文化程度以初中为主,占34%,高中文化程度占22%,小学占19%,大专及以上占16%,中专占9%。从图2可以看出,在调查的返乡农民工中,21-30周岁的占60%,31-40周岁的占16%,20周岁以下和50周岁以上的分别占13%和2%。以上结果表明,外出务工人员以青壮年为主,多是80、90后的第二代农民工,他们的文化程度相对于第一代农民工普遍较高,以初、高中为主,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返乡农民工再就业的重要性,因为第二代农民工更接近于市民,他们对城市生活更熟悉,而对农村生活比较陌生,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在返乡后,面临着如何再就业,到城市生活的问题。从行业分布看,建筑工程业农民工返乡占比最大,为28%;其次为机械制造业、电子电器业、住宿餐饮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家政服务业等(见图3)。这表明,返乡农民工返乡前多数从事技术含量低的体力活,而这正是他们不得不返乡的根源所在。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产品积压陷入销售困境的企业为了削减成本,首要裁员对象便是缺乏技术的一线工人。

(二)返乡农民工的就业经历

从地域来看,农民工返乡前务工地主要在东部和西部地区,这两个地区占了71%(见表1)。并且东部地区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而西部地区主要集中在当地、兰州和新疆。从外出务工的时间长短看,务工1年以下者占调查人数的30%,1-2年的占30%,3-5年的占25%,5年以上的仅占15%(见表2)。可见,甘肃农民工务工稳定就业时间较差,主要原因还是缺乏职业技能。从返乡农民工遇到的困难看,按照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缺乏技能,文化程度低,不适应城市各方面环境,劳动强度大,语言沟通障碍,其中缺乏相关职业技能占到了受访者的43.4%(见表3)。因此,返乡农民工即便是留在自己家乡找工作,要解决的最大困难仍然是职业技能培训的需求。返乡农民工再就业在金融危机后显得尤为突出。调查显示:一方面,受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农民工输入地的几个主要省份,大批中小企业特别是出口加工型企业破产倒闭,可供就业岗位急剧减少;另一方面,返乡农民工的就业愿望依然十分强烈,选择继续外出打工的占48%,选择自己创业的占19%,两者比例之和达到了67%(见图4)。这一情况表明,返乡农民工无论是继续外出打工还是留在自己家乡创业,在客观上都提出了对其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现实需求。

(三)农民工返乡的原因分析

在返乡农民工返乡的诸多原因中,家庭因素所占的比重最大,占所调查农民工的1/3,其他依次为回家乡就业、创业,工资收入低,金融风暴影响,行业不景气,现有技能无法找到工作(见图5)。从调查的结果看,除家庭因素外,想回家乡就业、创业是农民工返乡的主要原因之一,这是因为:一是国家对农业发展的扶持和补贴力度进一步加大,不少人认为继续在外打工不划算了,就陆续返乡开始寻求新的谋生之路,如二次创业,重操旧业(种田)或者本地就业等;二是在外长期务工的农民工,学得一技之长,又接受城市文明的洗礼,其思想已和普通农民有所不同,他们想有更大的发展,加上国家政策的支持,就开始返乡创业。行业不景气,现有技能无法找到工作,工资收入低,这两个因素也是农民工返乡的主要原因之一,这是因为甘肃农民工普遍劳动技能不高,多集中在劳动密集型行业中,多数从事技术含量低的体力活,所以工资普遍低于技术密集型行业,可见缺乏职业技能已成为影响甘肃农民工就业的重要因素。受金融风暴影响,企业处于停产或破产倒闭状态这一原因只占所调查农民工的9%,这一点与全国返乡农民工总体情况存在一定差异,这是因为甘肃地处内陆,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其低起点反而远离了金融危机的直接冲击,而从前文的分析中得出,甘肃返乡农民工务工地点主要是西部和东部,西部的经济受金融危机影响小,所以返乡农民工较东部少;另一方面,由于产业结构的升级,东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增加了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2](四)返乡农民工对职业教育的认知程度调查显示,有59%的受访农民工接受过职业教育,41%的受访农民工没有接受过任何形式的职业教育;在接受过职业教育的受访农民工中,89%的人认为返乡后进行职业教育有必要,只有11%的人认为不重要。从表4分析得出,除社会经验外,知识和技术是受访农民工认为外出务工最缺的,分别占34.3%和40.4%。以上数据表明,受访农民工对农村职业教育的认知程度较高,普遍认为只有具备较多的知识和较高的技术,才能找到满意的工作。

三、返乡农民工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调查显示,65%的返乡农民工接受职业教育的经费是自筹,政府投资(政府对培训机构给予补贴、政府对参与学习者给予补贴)的只占30%,民间投资(劳务中介开展“订单式”培训)占5%(见图6)。以上数据表明,甘肃省农村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另外,甘肃省农村职业学校的办学起点本来就低,大多是由农村普通中学改制而成,普遍存在办学规模小、条件差,专业教学设备、设施有限,教学实习基地和实训条件不足等问题,使得返乡农民工劳动技能的提高受到限制,农村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已经成为制约返乡农民工再就业的影响因素。

(二)培训质量不高

从表5可以看出,返乡农民工外出务工所需职业技能的获取途径中,接受技能培训的农民工占61%,通过非正式培训的(自学、工作地接受技术指导、广播电视途径)占35%;另外,调查显示,在接受技能培训的返乡农民工中,52%的人在务工地或其他地方接受职业技能培训,42.6%的人接受培训的时间在一个月以内。这说明返乡农民工接受职业培训的时间短,培训内容匮乏,对务工人员提高就业能力的作用有限,所以培训质量的高低决定着农民工劳动技能的大小,进而决定农民工能否找到工作。

(三)培训内容滞后

调查数据显示,务工人员所上过的或正在上的职业中学内,90%以上的学校都开设有建筑业、旅游与宾馆服务业、机械加工业、电子电工业、计算机应用和汽车维修等极其普遍的专业,而一些具有针对性的有具体培养目标的专业却显得很少涉及,例如种植、养殖、物流管理等,使得这方面的专业人才比较缺乏。另一方面,没有把实用技术技能培训以及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应用摆在突出位置,片面强调学历教育,违背职业教育规律,学的无用,用的没学,致使农村职业教育因缺乏特色而失去竞争力,影响返乡农民工的就业。[3]

四、发展返乡农民工职业教育的建议

鉴于以上分析,要解决返乡农民工再就业问题,就要大力发展甘肃省农民职业教育,笔者认为:甘肃省农民工技能培训要在形成培训合力、强化培训保障、创新培训方式、提高培训质量等方面下功夫。

(一)形成培训合力

1.合理、有序地整合教育资源。甘肃省在职业教育发展进程中有多种办学机构,如烹饪学校、计算机培训学校、成人教育与电大、卫生学校、职教中心等,但是由于办学形式和专业比较单一,不能有效培养综合素质的人才。因此,迫切需要整改教育资源,合理、有序地组建综合性农村职业教育的集团。

2.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办学、培训农民工的优势,使办学、培训主体多元化。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面临资金、建设用地等短缺,政府财政支持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相对有限,这样就有必要充分利用社会办学力量来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政府要在政策上扶持公办农村职业技术学校的发展,增强公办职业技术学校的竞争力;支持民办、企办职业教育学校与技工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引导社会资金支持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办学的优势,切实解决农村职业教育中的实际难题。[4]同时,政府应当改变现有的培训机制和框架,结合农民工自身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充分发挥企业、社会培训机构和非营利组织在农民工教育和培训中的作用,形成政府主导、市场为主、社会参与、职业取向的农民工就业与创业的培训新机制,并加大培训经费的投入。

(二)强化培训保障

1.确保资金保障,加大经费投入。针对各级财政对农村职业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首先,应把返乡创业人员和当地普通农民的培训费用,列入当地政府财政预算,加大省级财政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投资,引导县级政府财力合理、有序、保质投入农村职业教育;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建立奖助学金制度,切实解决农村贫困家庭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困难。其次,应根据本地经济发展水平、职业技术教育发展需要、家庭承受能力、专业特点加大农村职业教育开放力度,广泛吸引社会资金,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农村职业教育;第三,鼓励校企联合办学,完善“订单”培养与培训,从而逐渐解决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资金不足、实习基地缺乏和学生的就业问题。

2.完善师资保障,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高素质的农村职业教师队伍,是提高职业教育水平的关键。为此,要实施农村职业教育优秀教师在职培训工程,努力为教师提供培训与进修的机会,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实践水平;改善教师待遇,使教师能够安心从事农村职业教育;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引入竞争、奖励机制,在培养高质量毕业生过程中开展创优、评优活动。

(三)创新培训方式

1.积极推广“订单培训”。劳动部门应充分发挥就业培训中心的作用,积极与沿海地区的大公司、大企业建立协作关系,根据用人单位需要,按行业、工种、岗位、技术标准要求,组织开展各项技能培训,通过针对性的中短期培训,全面提高农村劳务人员的素质,向用人单位输送合格的劳动者。[5]

2.全面实施“阳光工程”。利用农闲时节,以实施“阳光工程”为载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农民素质和能力为核心,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采取长短期培训相结合,普通培训与证书培训相结合,培训与就业相结合,培育新型农民。通过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升,创建劳务输出品牌,变农民外出寻找工作为外地企业来农村招聘人才。

3.进一步加强与外省市农民工技能培训合作,建立完善工作协调机制。一是加强校校合作,在师资交流与培养方面,由外省市技工学校派出师资到我省技工学校授课,也可帮助我省培养师资力量,在改善教学手段方面,为我省技校学生积极寻求外省市的实训基地,并在高技能人才培养课件开发上加强合作。在合作办学方面,采取多种模式联合培养学生,创新招生、培训机制。二是加强校企合作,鼓励和引导外省市大型用工企业与我省技工学校的全面合作,重点是帮助我省技校学生解决实训和就业岗位问题。三是加强校市合作,各市(州)劳动保障部门要加强与外省市技工学校的全面合作。每个市(州)应至少选择1户外省市技工学校进行对口合作,共同做好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工作。[6]

(四)提高培训质量

校外培训意见篇8

我们将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学科素养与教学能力作为国培的主要目标,并围绕这一目标优化教学内容。

⒈培训课程设计,突出针对性

在培训课程设计上,我院通过“三步走,六回合”的方式广泛征求意见,使课程设计公开化、民主化。第一步,向学员发放培训需求调查表,召开“课程设计专家研讨会”,制定课程设计方案,由首席专家初步制定出培训课程模块和核心课程;第二步,向参培学员发放课程设计意见反馈表,根据反馈意见对课程设计进行修改;第三步,组织部分小学一线的骨干教师就已修改的课程进行讨论,并将有的内容到小学教师中试教,再最后确定教学内容。通过“三步走,六回合”的课程制定程序,充分吸纳了参训学员的需求意见,使课程设计更具有针对性。

⒉校本资源开发,注重独特性

⑴结合红色资源,加强师德教育。我院以组织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契机,把师德教育作为必修课纳入各个学科培训课程,组织学员参观学习和工作过的湖南第一师范和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充分利用我院“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红色文化资源,学习革命传统精神,弘扬优秀师德文化。有些学科还带领学员前往韶山故居、宁乡刘少奇故居,缅怀革命先烈,激发学员的爱国主义情操,从而真正感受到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荣誉感和责任感。⑵结合学院历史,开设校本课程我院结合办学的历史和实际情况开设了“素质教育思想研究”等特色课程。

⒊影子教师研修,强化实践性

在置换研修项目中,一个月的影子教师实践研修课程对于帮助教师在真实情境中内化教学理论、生成教育智慧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们高度重视,优选了长沙市内35所重点小学和特色学校为影子实践基地,在研修过程中,我们实行学院指导教师和基地学校指导教师联合培养的“双导师制”,并对每一位学员布置了具体的研修任务。这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实践培训,对切实帮助学员解决平时教学和本次培训期间的困惑与难题,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创新培训模式,全面提高质量

⒈整合优质资源,完善专家团队

我院是一所以培养、培训小学教师,研究小学教育为主的师范院校,多年的小学教师培养培训实践,造就了一支专业造诣深、精于小学教师培训的师资队伍;同时作为部级和省级骨干教师培训基地,聘请了一大批省内外教学专家来校讲学,使我们拥有了一支由省内外优秀的培训专家、教授和一线知名教师组成的培训团队。此次国培不仅整合了雄厚的本科培训资源、丰富的校外培训资源,而且改变了以往“有什么样的老师就上什么样的课”的培训方式。我们根据课程的需要,聘请专业的教师上课,根据学员的需求来组建和完善专家团队。本次培训,全院六个学科专业的国培班聘请的省外专家达到三十多人。在培训中,我院实行了教学质量首席专家负责制,由首席专家负责组建各学科“国培计划”项目专家团队,确定各学科培训课程方案和任课老师,监控本专业的教学质量,做到不迁就、不应付、不降低标准,确保了培训质量。

⒉改革教学方式,提升培训效率

培训中我们力求教学方式的全方位创新,使培训收到了降耗的效果。主要的方式有:⑴名师引领,现场观摩。各个学科的培训都聘请了专家和一线的教师为学员上示范课,举行讲座,让学员在高水平的教学示范与引领下,找到自己的差距,更加明确自己学习努力的方向。⑵问题诊断,有的放矢。为了将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落到实处,我们把课前收集到的教学问题事先发给各位任课教师,要求他们在自己的教学中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备课,并进行必要的解答与研讨。同时我们开设了教学问题诊断课程,有关专家就学员关心的教学问题针对性地进行诊断与解答。⑶微格试水,现场辩课。学员以同课异构的方式进行微格教学实践与现场辩课:执教学员在台上上课,听课学员在台下分组观察、记录,关注教学中的问题,关注学生的发展,课后由专家和学员进行现场讨论点评。实践表明,这种主题式的同课异构与辩课的培训方式,对提高学员的课堂教学能力和水平,有着非常显著的效果。⑷变“理论讲座式”培训为“参与探究式”培训。通过教师和学院的交流,让参培的学员都参与其中,通过切实的体验,各抒己见、互动切磋,促使学员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探讨。⑸变“输出式”培训为“回馈式”培训。讲课结束后由学员对专家的讲课进行现场点评,与专家互动交流。这种现场反馈学习效果的方式,更好地加深了学员与专家的沟通,促进了教学相长。为了及时收集学员对教学的意见,改进教学,国培项目办负责人和学科首席专家全程听课,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员每天填写课堂教学评价表,并把好的建议迅速反馈给后续课程的任教专家。⑹根据学科特点,实行小班培训。如专业技能培训方面,音乐班和美术班采取了以小班为单位的教育教学活动,保证了每个参培学员在学习过程中能获得更多的练习和专家辅导的机会。

三、创新管理模式,强化过程管理与质量监控

在宏观上,我院坚持“一二三四”的培训管理思路和模式:树立一个理念,即“做更好的培训,树一师品牌”;抓好二级管理,即国培项目办统筹管理、教学系部教学管理;实行三项责任制,即项目办统筹协调责任制、系部教学管理责任制、首席专家质量监控责任制;调动四个创新积极性,即教师教学创新积极性、学员学习创新积极性、管理模式创新积极性、成果运用创新积极性。在微观上,为了确保“国培计划”项目高质量顺利实施,我们共出台了十个规范化的国培管理文件,使培训工作有条不紊地按章实施。虽然我院承担的项目多,工作量大,但由于管理规范有序,项目的实施普遍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⒈实行双班主任制,强化班级管理

多年的成人培训实践表明,班主任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培训的质量。鉴于此,我们一是要求各承办系部必须为每个班选配两名优秀的教师担任生活班主任和业务班主任,二是由国培办组织对班主任进行专业化培训,提高他们与在职教师的沟通协调能力,三是将班主任工作细化,实行精细化的管理。国培办不定期召开班主任工作交流会,及时总结经验,完善管理,确保培训成效。

⒉加强过程管理,彰显人文关怀

⑴完善反馈机制。院国培办注重对各系部的培训实行过程性管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及时对培训方案、培训简报、培训进展情况进行检查和通报,并根据专家评审反馈意见调整和完善培训方案。⑵关爱学员生活,温暖学员心灵。在培训管理过程中,我院不仅做到规范化,同时也做到人文化。培训前给每位学员发去了温馨的短信问候,报到当天在校门口设置了接待站,从早上7点一直留守到晚上10点,给报到学员发放学习生活用品,细致地向每位学员提示培训相关的注意事项,征求对培训工作的需求和建议,并耐心答疑,积极帮助学员解决到校后的问题。班主任老师全程跟踪管理,每天深入到学员之中,了解学员的学习要求和生活状况,及时为他们的学习生活排忧解难;培训结束后,我们帮助学员总结培训成果,收集学员们的研究论文推荐发表,节假日发送国培办的短信问候。⑶注重信息交流,丰富学习生活。每个班级利用业余时间编制了6期培训简报。通过简报既交流了各班培训动态、经验和体会,又丰富了学员的课余生活。

上一篇:安全生产工作的建议和意见范文 下一篇:化工设计行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