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特殊教育范文

时间:2023-09-11 16:57:51

乡村特殊教育

乡村特殊教育范文第1篇

在河南省努力实施“科教兴豫”的战略方针,着力建设中原经济区和实现“三化同步”的历史背景下,近年来郑州市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积极推动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城乡基础教育差异仍然显著。研究对2011年郑州市教育统计年鉴的数据进行整理,主要从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两方面对郑州城乡基础教育进行了相关比较分析。

1.1办学条件的城乡差异

郑州市中小学办学条件差异不大,且乡村和镇区在一些指标上不同程度地优于城区,镇区和乡村的中小学生均占地面积和生均多媒体教室座位显著高于城区。此外,乡村小学和初中的生均图书量为18.73和37.70册,高于城区小学和初中的16.96和19.26册。生均计算机乡村初中为0.10台(农村初中平均每10人拥有1台计算机),高于城区初中的0.08台(城区初中平均每12.5人拥有1台计算机),乡村高中和城区基本持平,这表明随着郑州市政府加大对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的投入,郑州中小学办学条件城乡差距基本消除。通过比较郑州市城乡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办学条件可以发现(表2):一方面,对于学前教育,城区的办学条件显著高于镇区和乡村,城区学前教育生均图书量为7.12册,显著大于乡村学前教育(3.15册),城区学前教育生均数字资源为3.14GB,显著高于乡村学前教育(0.55),城乡学前教育办学条件的差异明显;另一方面,对于特殊教育,城乡差异显著,乡村几乎没有相应的办学设施和条件。因此,加大对农村地区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的投入力度是郑州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点。

1.2师资力量的城乡差异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表3),在郑州市基础教育中,城市在校学生人数和教职工人数均大于县镇和农村,特别是城市初中和高中在校学生人数和教职工人数远大于县镇和农村。对于特殊教育,绝大部分学生和教职工在城市,农村没有特殊教育的教职工。因此,从基础教育的数量来看,郑州城市的基础教育数量要大于县镇和农村,基础教育的区域分布并不平衡。从生师比来看,镇区和乡村学前教育的生师比分别为13.20和13.72,高于城区(8.53),镇区和乡村高中和小学的生师比和城区基本持平,只有初中的生师比较城区低。可见,郑州在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由表4可知,对于中学教育城乡教师学历水平差异不明显。但是,对于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郑州城市的教师学历显著高于县镇和农村,城区学前教育和小学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分别为15.49%和56.71%,高于乡村的4.76%和29.25%。总体来看,郑州市学前教育和小学的城乡师资水平差异明显,应该提高农村地区学前教育和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师资水平,统筹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通过比较可知(图1):一方面,郑州市城乡小学校均各科教师人数差异较大,城市小学各学科校均教师人数显著大于县镇和农村,教师资源的分布城乡间存在不均衡;另一方面,郑州市小学的语文和数学学科校均教师人数显著大于其他学科,教师资源在学科间分布不均衡。由于受教育观念、文化传统的影响和制约,加之河南省学生人数众多,升学和就业竞争压力大,和素质教育相配套的招生考试制度与评价制度改革尚不完善,郑州市小学素质教育的发展不容乐观,尤其是县镇和乡村小学的音乐、美术、信息技术和劳动等课程的校均教师人数不足。

2促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选择

2.1均衡教育资源

城乡基础教育投入资源的差异直接导致了城乡基础教育的失衡。为了促进教育公平,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一方面,要均衡城乡之间教育资源,通过分析,农村地区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的办学条件相对城区比较薄弱,政府应该继续加大对农村地区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要均衡基础教育各阶段的教育资源配置,加大对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的投入,积极发展幼儿教育,着力提高幼儿园的质量和服务水平,巩固和发展残疾儿童少年的基础教育,努力保障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权利。

2.2均衡师资

人力资源的不均衡配置是造成城乡基础教育失衡的重要因素。一方面,要努力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素质,特别是学前教育和小学教师的素质。在城乡生师比差异不大,解决教师数量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农村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着力提高农村教师的综合素质。同时,加大教育经费统筹力度,提高农村教师的福利待遇,使农村教师在收入、住房、办公条件上与城市教师基本持平。尝试开展城乡教师轮岗制度,实现城乡师资水平的平衡。另一方面,均衡学科间的师资配置。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加大体育、音乐、美术、信息技术和劳动等课程的师资力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3均衡生源

生源数量不均衡是城乡教育失衡的重要表现。一方面,城乡基础教育的生源规模存在不均衡,郑州城区基础教育各阶段在校学生数目显著大于镇区和乡村。城乡统筹发展是世界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共同规律,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将会有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农村居民进入城市务工或转化为城镇居民,这就必然带来城市学龄人口增加,因此,要适时调整城市学校规模,均衡生源。另一方面,要在均衡办学的前提下,坚持就近入学的原则,取消校际之间的选拔性考试,使校际之间的生源相对均衡。

乡村特殊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特殊教育儿童 家庭内部教育 走访调研

一、特殊教育儿童的现状分析

家庭教育作为儿童的第一教育,孩子出生后的第一任启蒙之师。而特殊教育儿童,他们比普通家庭儿童更需要一个温暖的家庭和良好的家庭教育,家长在特殊教育儿童的一生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因为孩子的特殊性,孩子的家长必须要承担其他家庭常面临的紧张和压力,还要加上抚养特殊教育儿童的额外压力,因此他们要经受比一般家长更大的压力。在经过了五天对桂岭镇特殊教育儿童的家庭走访,我们也了解到了一系列相关的情况:

关于对平安村几户特殊教育儿童的家访:

桂岭镇平安村是贺州市的众多贫困村之一,全村8500人左右,适龄儿童600人,在校学生618人,其中幼儿150人。在平安村,75%的青壮年农民人士选择外出打工,所以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较多,留守儿童一般由爷爷奶奶或是哥哥姐姐照顾,他们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却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在此,我们了解到,平安村的特殊教育儿童占全村儿童的0.5%,且全部为留守特殊教育儿童。

通过我们对这几户家庭的访谈,我们了解到许多因病致贫返贫的家庭,家长为了治疗特殊教育儿童,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外出打工也是迫不得已。同时,山区的落后,资源的匮乏,家长们并没能受到更多的教育,所以也并不能给孩子更多的教育保障。而在这里的特殊教育儿童并不能受到必须的特殊教育,仅有1名可以跟着正常儿童一起上课,已在桂岭镇中心小学上到了三年级,成绩优秀,并能够很好地和大家相处。

二、桂岭镇平安村特殊儿童家庭内部教育存在的问题

1、家庭教育意识薄弱

在几天的调查分析中,我们发现,在平安村,无论是哪类家庭,家庭教育普遍薄弱,而这又要分成3类去分析:

(1)监护人文化背景欠缺。监护人作为孩子从小最早接触到的人,应以身作则,引导孩子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但是,就我们在平安村了解到的情况却并不如人意,平安村的特殊教育儿童占全村儿童的0.5%,在这区间内的78%的特殊教育儿童家庭,孩子的监护人普遍为长兄长姐,祖父母,他们所接受过的教育程度在高中以上的几乎为0,初中以上的也仅仅占到了11%。这样的文化背景并不能够对这些孩子起到典范作用,也没有办法去真正的以特殊教育的方式去教育孩子,在他们眼里认为保障孩子的温饱才是最重要的,并不对他们报太大的希望。

(2)家长默认了不完善的全纳教育的存在。据了解,学龄残障儿童接受特殊教育服务率为4.53%,学龄特殊需要儿童接受特殊教育服务率不到2%。在平安村,能够接受正常教育的特殊教育儿童也只有1名,其他情况严重的儿童在学校并不予以录取。针对这点,大多数的家长默认了这种情况的存在,如果孩子不能够接受到正常学校的录取,多数家长将放任孩子在家,不接受任何教育。

(3)没有特殊教育概念。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发展缓慢,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评估制度等不能适应为残疾儿童少年今后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奠定基础的需要。全区58所特殊教育学校(含3所民办学校)仅有111所开展了职业教育,占19%,而高达8l%的特殊教育学校根本没有开展职业教育。平安村作为仅有一所普通小学的贫困村,在特殊教育的领域还落后于其他地区,并没有针对教育,仅有11%的特教儿童会与正常儿童一起上课,89%的特殊教育儿童则放弃上学,家长在教育方面并没有太高的要求,所以很容易就错过了孩子恢复的黄金阶段,以至于孩子成长压力比其他正常孩子要大许多。

三、桂岭镇平安村特殊儿童家庭内部教育问题的解决措施

关于平安村特殊教育儿童所面临的众多教育问题,现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家庭教育意识。家庭教育既然作为孩子的启蒙教育,家长的作用则不容小觑。将家长的整体教育意识增强,才能贯彻落实到孩子的身上。无论是乡村还是城镇,树立家长对待孩子进行良好教育的观念才是当务之急,只有将这些观念根深蒂固到家长的脑海里,特殊教育儿童的前景才有希望可言。我们将会定期回访桂岭镇平安村的特殊教育儿童的家庭,向家长们推广有关于特殊教育儿童家庭教育的教育方式,并讲解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2、重视全纳教育。针对于桂岭镇平安村的家长默认不完善的全纳教育问题,我们认为,除了要对平安村家长们定期的开展特殊儿童需要教育的知识讲座以外,我们还建议贺州市政府要加快对于完善教育机构的专业化问题,鼓励社会就业学生学习专业的特殊教育专业知识,促进学生上岗就业,在教育机制完善的前提下,创造新颖独特的康复训练,正确引导特殊教育儿童,给予他们所需的特殊教育,让乡镇儿童也能一样的接受到所需要的特殊教育。

3、贡献一份力量,呼吁社会团体加强支持意识,特殊教育不容小觑。经我们对于贺州市桂岭镇平安村的调查走访,我们发现,有92%的乡村人民对待特殊教育儿童处在一个模糊的概念,有相关了解的人民群众仅占8%。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要用自己的力量,联合桂岭镇社区机构呼吁并宣传,定期在乡镇组织关爱特殊教育儿童的活动,宣传特殊教育对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重要性,从根本上让大家了解,并不断重视起来,让他们的教育前景变得更为敞亮。

四、总结

乡村特殊教育范文第3篇

一、促进特殊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完善残疾人教育体系。

(一)加快普及残疾儿童义务教育

进一步完善以市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为主体的多种形式的特殊教育体系,各县(区)和市直有关部门要将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作为巩固提高“两基”效果与水平的重要任务。继续依照分区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原则,科学规划,合理布置,推进不同地区、不同类别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继续发展,千方百计地满足广大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需求,努力做到残疾儿童与正常学生的义务教育同步发展、同步提高。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市适龄视力、听力、智力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85%以上。

(二)积极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

以职业教育为主,各县(区)要在巩固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水平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残疾人中等教育。鼓励和扶持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技术学校及职业培训机构,开展各种形式的残疾人职业培训;加强职业技术学校骨干专业课程建设,积极探索和开发符合残疾人特点、适合当地需要的专业课程,强化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提高残疾人实用技术操作水平;普通高中要为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学生入学提供条件和支持,努力创设残疾学生接受高中教育的宽松环境。

(三)全面推进随班就读工作

加大指导和监督力度,各级教育部门要建立和完善随班就读保证体系。确保各类残疾儿童能够随班就读的进入中小学、普通高中、职业技术学校就读;不能够随班就读的进入特殊教育学校就读,努力降低停学率。所有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要积极发明条件,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不时提高随班就读入学率。要定期组织特殊教育骨干教师到普通学校巡回指导随班就读工作,切实提高随班就读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积极开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

满足残疾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需求。各县(区)要积极发明条件开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工作。鼓励幼儿园招收残疾儿童。

二、合力推进特殊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强化政府统筹。

进一步明确和落实教育、编办、发改、公安、民政、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卫生、残联等部门和社会团体在保证残疾儿童入学、孤残儿童抚育、新生儿疾病筛查与治疗、学校建设、经费投入、教师编制配备、工资待遇、校园周边环境治理、残疾人口统计等方面发展特殊教育的职能和责任,各县(区)和市直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发展特殊教育事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形成各部门通力合作、各司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加快我市特殊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一)强化职能部门发展特殊教育的责任

保证特殊教育学校资金需求,1财政部门要不断加大特殊教育发展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不时提高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水平。针对残疾学生的特殊需要,全面实施残疾学生免费义务教育。坚持对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学生实行免除教科书及教辅资料、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的政策。进一步提高特殊教育学生生活补助水平,从2011年起,将原来每生每年500元的生活补助费提高到每生每年1000元,保证残疾学生基本生活;做好中等教育学校残疾学生资助工作,建立和完善普通高中残疾学生免费教育机制。

并将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全部纳入乡村低保;从社会福利募捐款中划拨一定比例金额,2民政部门协同公安部门负责解决特殊教育学校就读的农村学生乡村户籍问题。支持特殊教育事业发展。

根据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少、班额小、寄宿生多、教师紧缺的特点,3编办、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证部门要通力合作。配齐配足特殊教育教师,保证特殊教育学校各项工作有效运转。寄宿制特殊教育学校要配齐生活教师并配备校医,保证残疾学生住宿期间的身体健康和安全。

根据市场和社会需求,4残联、教育和民政等部门要以就业为导向。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残疾人技能培训,提高残疾人的就业和创业能力。市残联每年要从残疾人就业保证金中安排一定数额的资金,用于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包括社会成年残疾人在内的各种职业教育与培训。

(二)提高特殊教育教师待遇

积极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有关特殊教育教师享有特殊岗位补助津贴的规定,各县(区)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确保特殊教育教师享受每月不低于现基本工资15%特殊教育岗位补助津贴。对承担随班就读教学与管理的人员,将其工作情况列入绩效考核的内容,职称评定、评优树模、晋升晋级等方面要给予必要的照顾和倾斜。

(三)健全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机制

依托市特殊教育学校建立特殊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将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纳入“国培计划”加强对学校管理人员、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每年要选派23名优秀青年教师到专业特殊教育机构接受学习和锻炼。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和招收残疾学生的普通中小学学校校长的培训,各级教育部门要把特殊教育教师培训纳入教师继续教育计划。不时提高管理水平。

(四)加强对特殊教育的督导评估

对加快特殊教育发展意见的落实情况进行督导评估,各县(区)教育督导部门将特殊教育工作列入教育督导工作重要内容。研究解决特殊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问题,促进特殊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五)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

落实市特殊教育学校扩建项目的配套资金及师资配置。尚无特殊教育学校的县(区)要积极发明条件,各县(区)和市直有关部门要组织实施好国家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项目。力争2015年前,新建或利用现有学校改扩建一所综合性的特殊教育学校。积极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等社会力量举办各种类型的残疾儿童少年教育、康复机构,并依照有关规定,给予特殊政策,予以支持。

三、全面提高特殊教育质量,强化管理。

(一)不时深化特殊教育教学改革

开展不同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教育部门和学校要根据残疾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使不同类别、不同水平的残疾学生都能够通过差异性教育得到发展。要加强残疾学生的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注重学生的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开展个别化教学,提高其生活自理、与人交往、融入社会和劳动、就业的能力与水平,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加快特殊教育信息化进程

促进优质特殊教育资源共享。加快特殊教育学校信息化建设,积极推广和应用国家特殊教育资源库和特教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加强教师信息化应用技能培训,普及学生微机室、教师电子备课室和校园网络,积极实施多媒体进教室项目。特殊教育学校要根据残疾学生的特点积极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整合与应用,提高残疾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三)积极开展特殊教育研究

乡村特殊教育范文第4篇

国家推动特殊教育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和项目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教育公平的角度讲,残疾人群与普通人群在教育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无论是在教育权利、教育机会,还是在教育资源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1.1特殊教育资源布局不合理特教学校分布城乡差异比较大。目前,我国乡村人口约占总人口的50%,但乡村地区特教学校数量仅占5.50%,50%以上的特教学校集中在大城市地区,特教资源基本聚集在大城市地区。农村残疾学生去特教学校上学,则大多需要住宿。尽管大多数残疾儿童也享受国家实施的“两免一补”政策,但远远不足以支付残疾学生上学所需支付的费用,不少家庭因贫困无力支付学生的教科书费(例如盲文、大字版教材成本都很高)、辅助用具费(盲版、盲笔、盲杖、盲文打字机等)生活费、住宿费、交通费等,造成一部分残疾儿童因贫失学。中西部特教学校建设仍难以满足残疾学生需求。2007年,国家实施的“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项目基本保障了30万以上人口的县有1所独立设置或综合类的特殊教育学校,但目前仍有589个人口在30万以下的县没有特殊教育学校,属于特殊教育资源“空白县”,这些地区的残疾学生义务教育面临很大的困难。随班就读普通学校特殊教育资源不足。目前至少有一半在校残疾学生是在普通学校就读,但由于我国特殊教育财政经费投入基本上投向特教学校,普通学校就读的残疾学生严重缺乏经费。普通学校接收残疾学生,其教师需要培训,教育教学环境需要适当改造,需要建设提供教学干预和康复的资源教室等,这些都需要资金支持。此外,随班就读普通学校特殊教育教师资源极为缺乏,很多普通学校无法配备具备特教知识和技能的特教教师,且缺乏相关专业支持。

1.2特教教师数量少,负担重,待遇低国家至今没有制定特教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许多特教学校教师教学负担重,且严重缺编。调研数据显示,2010年,75.6%的特殊教育学校提出教职工数量无法满足日常教育教学需要,导致有些学校不能开足国家颁布的特殊教育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中的课程。当前,特教学校招收的学生残疾程度越来越重,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相应的待遇却未提高。1956年,《全国普通教育、师范教育事业工资改革的指示》提出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享受“基础工资+职务工资”15%的特教津贴。直到上世纪80年代,特教津贴工资可以占到教师工资总额的12%左右,对稳定特教师队伍起到很大作用。但该项政策50余年未做调整。2006年教师工资结构改革后,教师的基础工资加职务工资之和所占工资总额的比例下降,15%的特教津贴占工资总额的比例也降至4-6%左右,特教教师平均每月仅能增加200-400元左右,远不能体现出特教教师付出的辛劳。此外,大量在普通学校从事随班就读工作的教师未得到相应津贴或补助。

1.2经费投入总量不足,投入结构有待完善特殊教育学校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不断增长,但特殊教育学校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教育财政投入仅为0.46%,比例仍然偏低。我国台湾地区比例则达到4-5%,发达国家比例更高。2006年美国联邦政府拨给各州的特教教育资助从1977年的不足2.5亿美元增至2000年的50亿美元,及至2006年的120亿美元,这些经费还不包括各州投入的特殊教育经费*2011年,我国特殊教育学校财政投入提高到76.7亿元,但特殊教育经费主要投入给了特殊教育学校,而接纳了52%在校残疾学生的随班就读普通学校却没有获得相应特教经费支持,国家特教财政投入结构不合理。

2特殊教育发展的政策建议

为了加快推进特殊教育发展,提升特殊教育整体发展水平,进一步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2014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简称《提升计划》)。针对当前特殊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升计划》提出了三大重要任务,一是提高普及水平,特别是对未入学残疾儿童少年,逐一安排其接受义务教育;二是加强条件保障,重点是保障特教学校正常运转和提高办学水平;三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重点是建立完善的特教学校课程和教材体系。随着《提升计划》的实施,残疾人受教育机会将会进一步扩大,县(区)级特教学校运转困难的问题上也可以得到解决或缓解,课程和教材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必将会进一步提高残疾学生的教育质量。此外,《提升计划》中设立的一系列项目如“医教结合”实验项目、对薄弱特教学校配备教育教学和康复设施、普通学校设立特殊教育资源教室等也能提高特殊学校招生能力,有效提高特殊教育的整体教育质量。因此,《提升计划》对整体推进特殊教育的发展必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这些政策的实施还需要国家各个相关部门广泛沟通和协调后才能真正落实,因此还需要出台针对性政策或专项项目才能保障《提升计划》中的相关政策落到实处。

2.1设立部级全纳教育实验改革基地《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提出,要“全面推进全纳教育,使每一个残疾孩子都能接受合适的教育”,但缺乏政府层面推进全纳教育的具体举措和规划。全纳教育是特殊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世界上许多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都大力推进全纳教育的发展,我国政府也签署了《残疾人权利公约》,承诺消除普通教育体系中对残疾儿童的教育歧视。但从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现状看,普通教育体系对残疾人的入学歧视仍然存在,近5年在普通学校就读的残疾学生人数比例也逐年下降。如果国家在不采取确实的行动,在普通学校就读的残疾学生人数还有可能继续下降,会严重影响基本普及残疾儿童义务教育目标的实现。为了扩大残疾学生随班就读的规模,提高质量,确保全纳教育在中国得以健康发展,国家应该适时设立国家全纳教育实验区。因此,建议选择2-3个县或区设立全纳教育实验改革区,推行无排斥、无歧视的全纳教育理念,加快构建普特融通的教育体系,以便为全面推进全纳教育奠定基础,也可以减少国际社会对中国残疾人政策的一些指责,为世界全纳教育的发展做出中国的贡献。

2.2推进残疾学生免费教育制度残疾和贫困往往交织在一起,一个残疾孩子可以拖垮一个家庭。很多残疾学生来自于贫困家庭,这些家庭通常因为无法支付学生食宿费或交通费或教材费等不得不让残疾孩子辍学在家。因此,为更好地保障残疾人获得教育,有必要加大特殊教育投入,分阶段实现残疾人免费教育的目标。首先,尽快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残疾学生(随班就读残疾儿童和特殊教育学校残疾儿童同等对待)教育全免费,即免学杂费、教科书费、文具费、食宿费、交通费等,适当补助残疾学生的辅助设备、用具等费用,以便减少残疾学生家长或监护人为残疾学生接受义务教育所承担的经济负担。其次,残疾人高中教育已经被纳入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范畴,应逐步实施高中阶段残疾人教育全免费。第三,逐步实现残疾儿童学前阶段免保教费和食宿费。第四,逐步实现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加补助政策,即免学杂费、补助食宿费和就业保障费。第五,实施残疾人高等教育免学费政策,并使残疾人大学生人人享有助学金。

2.3在特殊教育资源“空白”县设立特殊教育资源中心2007年,国家实施“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项目,基本保障了30万以上人口的县有1所独立设置或综合类的特殊教育学校。但目前全国仍有589个人口在30万以下的县没有特殊教育学校,其中绝大多数位于中西部地区,是残疾儿童义务教育最薄弱的地区,依靠本身的力量很难完成《提升计划》中规定的三类残疾儿童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90%,属于特殊教育资源“空白”县。为了推动该地区残疾儿童义务教育的发展,需要在这些地区改造普通学校为县级特殊教育资源中心,不仅可以接受中重度残疾儿童入学,还可以为当地在普通学校就读的残疾学生和随班就读教师提供咨询、指导、培训以及直接教学服务。

2.4提高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吸引力1956年《全国普通教育、师范教育事业工资改革的指示》指出,“盲聋哑中、小学的员工,除按中、小学工资标准分别评定外,对教员、校长、教导主任还应按评定之等级工资,另外加发15%,以表示鼓励”。国家又于1989年重申,盲、聋哑学校的教师、校长、教导主任发给本人基础工资加职务工资之和的15%的特教津贴费。直至上世纪80年代,该项政策确实提高了特教教师的吸引力,15%附加工资可以占到教师工资总额的12%左右,对稳定特教师队伍起到很大作用。该项政策50多年未做调整。为了稳定特教教师队伍,吸引优秀人才从事特教教师职业,建议提高特教教师津贴费由15%提高到50%以上。此外,建议为残疾人中职学校和残疾人高等特教学院特教教师提供专项补助;为普通学校承担特教岗位的教师提供专项补助;为送教上门教师和承担“医教结合”实验的相关医务人员提供工作、交通补贴。

2.5对中西部地区新建特教学校继续给予支持随着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程的落实,30万人口以上县均建立起特殊教育学校,在财力薄弱的县,新建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编制、财政投入保障面临困难。国家应该出台政策,对这些贫困地区新建或改建的特教学校给予财政支持,以便这些学校能够开学招生,正常运转。“十一五”期间,在中西部地区建设1150所左右特殊教育学校。这些特教学校如果招生,按校均100个学生计算,参照2012年实施的《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标准》,“学校教职工人数按照盲校、聋校师生比1:3.5,培智学校师生比1:2”,至少需要新增3万多名教师(按1:3.5师生比计算)。这些教师如何解决需要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建议设立中西部地区普通教师转岗特教教师研究项目,探索普通教师转岗特教教师的途径和方式,以保证新建或改建的特教学校尽快招收学生。

乡村特殊教育范文第5篇

据朱清孟介绍,河南教育工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布局:

新增幼儿学位10万个。在基础教育方面,将启动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力争年底前新建、改扩建幼儿园1000所,新增幼儿学位10万个。

解决“乡村弱”和“城镇挤”。将制定消除大班额专项规划,着力解决“乡村弱”和“城镇挤”问题。全面改善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为7000所贫困地区中小学改善办学条件,新建、改扩建城镇中小学600所,新增城镇中小学学位54万个。

艺考纳入全省中招。将研究制定《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考试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稳妥推进中考改革,制定出台中招艺考方案,将艺术考试纳入全省中招。

试办一批综合高中。将编制实施河南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攻坚计划,试办一批综合高中,推动普职融合发展,加快普及有质量的高中阶段教育。

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将实施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按照“一人一案”的办法,精准施策,重点解决好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力争三类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稳定在90%以上,非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办学规模明显扩大。

优化中职学校布局。在职业教育方面,通^撤销、合并、转型、共建等办法,力争到2018年将全省中职学校调减至420所左右。同时,深度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开展10个现代学徒制试点,培养更多具有“工匠精神”的专业技能人才。

争创“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在高等教育方面,启动实施《河南省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实施方案》,支持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有条件的高校争创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压缩生均办学条件不达标和严重超过核定规模高校的招生计划,压缩人才培养过剩专业的招生计划。

不让一个孩子因贫辍学。将实施面向农村贫困地区招生专项计划,不断提高农村学生上重点大学比例。同时,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不让一个孩子因贫辍学。

乡村特殊教育范文第6篇

关键词:教育梦;江西教育;色彩

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响亮地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中国梦”成为全体中国人民的梦想。其中也包括了千千万万江西教育人,他们大大小小的梦想汇聚成了辽阔的“江西教育梦”。

这样的“江西教育梦”是什么颜色?又或者,我们能为这个梦注入哪些色彩?

作为一名江西教育人,我想应该首先加入一笔红色。不仅因为江西是一片红土地,更因为江西素有重教兴学的优良传统,江西人民期盼通过教育过上红红火火的日子。我梦想着:每一个江西人,无论你是学龄前还是已步入社会,无论你在乡村还是城镇,无论你是贫困还是富裕,无论你是健全还是残疾,都能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在教育中获得幸福体验。

第二笔是鹅黄色。鹅黄色明亮娇美,引发人们对新生、单纯、天真的联想,用它来描绘学前教育梦再合适不过。学前阶段对幼儿发展起着重大的决定性作用。身为江西教育人,我梦想着:到2020年,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我们的学龄前儿童都能就近入园,能上得起幼儿园,每个孩子都能得到老师的细心呵护,能在宽敞干净的教室里和可亲可敬的老师做游戏、唱儿歌、学知识。

第三笔是绿色。绿色象征着希望,是大自然最不可缺少的色彩,如同义务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我省义务教育基本普及,但仍有少数适龄儿童少年因家庭经济困难、上学不便、学习困难等原因辍学。身为江西教育人,我梦想着:到2020年,每一个适龄儿童少年都能完成九年义务教育;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能和城里的孩子享受同等教育资源;留守儿童有条件在全托型学校接受教育并得到生活上的关照;校际、城乡、区域教学资源均衡发展;孩子们不再背着超重的书包,不再谈分数排名色变;课堂上更加生动有趣,课余生活轻松丰富。

第四笔是青色。青色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如同高中阶段教育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意义,我用它来为高中阶段教育梦添色。身为江西教育人,我梦想着:到2020年,大多数适龄青少年都能接受高中教育,甚至是免费高中教育;高中课程设置合理,课程内容新颖科学,学生实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普通高中办学条件大幅改善,教学质量差距缩小,学生家长不再为择校苦恼;升学不再只看学业考试分数,同样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评分;高中增加职业能力教学,未升学毕业生也能顺利就业。

第五笔是橙色。橙色是欢快活泼的光辉色彩,我用它来描绘高等教育梦。接受高等教育是每个人的美好愿望,是无数学子为之努力的目标。身为江西教育人,我梦想着:到2020年,省内高等学校办学实力全面提升,建成一批规模合理、发展定位明确、办学特色鲜明、国内有影响的本科高校,1至2所大学进入国家高水平大学行列,江西考生升学首选本省院校;学术名家、资深教授和骨干教师深入教学一线,建成大量精品课程和双语课程,课程体系合理,学校学习氛围浓郁;在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的同时,校际沟通频繁,产学研联系紧密,科技创新水平和服务社会经济能力大幅提升,高校成为链接科技创新和地方经济发展的枢纽。

第六笔是蓝色。蓝色是永恒的象征,具有沉稳的特性,代表着广阔。好比继续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形式多样灵活,面对的受教群体更为广泛。因此,我用它来描绘我们继续教育和职业教育之梦。我梦想着:到2020年,学习逐步成为人们普遍的生活方式,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基本形成;各级政府部门、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各级各类学校和培训机构主动向社会开放学习场所和教育设施,无论身在城市还是乡村,大家都可以通过网络、电视或周边的学校、科研院所等资源,便捷高效地学习;建成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能满足人们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人人都能接受丰富的实用技术和创业培训,人人都有一技之长;老年人活到老学到老,建成以老年大学为骨干、社区教育机构为依托、远程网络教育等多种形式的老年教育体系,老年人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我梦想着:到2020年,形成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互通融合,中职向高职、应用型本科、专业硕士纵向衔接,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适合终身教育需要的开放性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成一批规范化、示范性职业院校;建成若干个服务经济发展、装备水平高、资源共享的区域性综合实训基地和一批设备先进、与企业对接紧密、师资配备较强、运行管理水平较高的示范性实训基地;职业院校与企业、工业园区对接,形成学校、行业、企业、区域联动的“大职教”格局;职业教育吸引力增强,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大幅提高;严格执行就业准入制度,职院(校)毕业生持“双证书”(职业教育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高质量就业。

第七笔是紫色。紫色是神秘的、略带忧郁的色彩,紫色还是代表魅力的色彩。我用来描绘我们的特殊教育梦。残疾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良好完善的特殊教育环境和机制,有助于他们积极面对人生、全面融入社会,能为他们的自立自强插上翅膀,实现从神秘忧郁到充满魅力的涅槃。我梦想着:到2020年,每个县(市、区)都有特殊教育班,残疾人较多的县都设有特殊教育学校;每个设区市都有一所面向全市的寄宿制听障类特殊教育学校;省会南昌市建设一所面向全省的视障类特殊教育学校。同时,普通学校积极接收残疾人入学,为残疾人开设特教班或是安排随班就读;残疾儿童能和健全孩子一样,接受良好的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及高等教育,普通高校开设适合残疾人的专业;更多的优质师资投入到特殊教育队伍中;到2020年,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特殊教育体系。

教育承载梦想,实干创造未来。我坚信,待到“中国梦”梦想成真时,广大教育工作者一定会为自己所作的贡献而感到无比自豪、无比骄傲。

参考文献:

[1]何克抗. 教育信息化是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必由之路[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1年04期

[2]汪瑞林. 中国梦 教育梦[N]. 中国教育报. 2013-03-03 (003)

[3]胡乐乐. “教育梦”助力“中国梦”[J]. 中国德育. 2013-05

作者简介:

乡村特殊教育范文第7篇

根据教育部《2013年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和《2013年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2013年地区特殊教育毕业学生37人,招收学生213人,在校生835人,其中女生352人。[2]在在校生中,小学的一、二、三年级占的比重最大,分别为19.52%、18.56%和14.735,小学四年级占10.18%,中学尤其是高中阶段的比例较小,高中一二三年级的比例都没超过3%[3]。年级越高学生的比重越小,说明特殊教育开展的越晚或者学生流失越多。2013年有5所特殊教育学校招生,包括拉萨市特殊教育学校、日喀则特殊教育学校、山南特殊教育学校、那曲特殊教育学校和拉萨盲校。五所学校当年招生164人,在校生539人。[4]1.拉萨市特殊教育学校。拉萨市特殊教育学校位于海拔3650米有着太阳城之称的拉萨。2013年拉萨市特殊教育学校主要在校的学生是盲生和聋生,共有学生209人。包括听障生193人,其中男生113人、女生80人,女生占比41.45%;视障生11人,其中男生9人,女生2人。2013年拉萨市特殊教育学校共有教职工50人,其中专门的科任教师46人,纯管理人员2人,既管理又上课人员2人。师生比(含所有教职工)为1:3.9。①2.日喀则特殊教育学校。日喀则特殊教育学校位于日喀则地区的日喀则市,海拔3836米。日喀则地区是中国自治区的一个地区,区行署在日喀则市。它位于拉萨和山南地区西部,西接阿里地区,北靠那曲,南连不丹、锡金、尼泊尔,是中国西南重镇。日喀则特殊教育学校是一所盲聋弱智兼收的学校,2012年共有学生70名,其中听障学生44名,视障学生8名,智力障碍学生18名。日喀则特殊教育学校2013年共有教职工25名,其中专任教师14名,既管理又上课的教师8名,管理和后期人员3名。师生比(根据12年学生数)为1:2.8。②3.山南特殊教育学校。山南地区特殊教育学校位于山南地区行署所在地泽当镇。整个山南地区位于冈底斯山和念青唐古拉山以南,雅鲁藏布江的干流的中下游,西与日喀则相邻,北接拉萨,东与林芝地区接壤,南面与印度、不丹接界。泽当镇位于山南地区的西北部,雅鲁藏布江中游南岸,海拔3551米。山南特殊教育学校是一所盲、聋、弱智兼收的特殊教育学校,同时还有送教上门的学生。2013年共有学生85人,包括听障学生48人,其中男生29人,女生19人;视障生10人,其中男生6人,女生4人;智力障碍学生11人,其中男生6人,女生5人;送教上门学生16人,其中男生10人,女生6人。2013年山南特殊教育学校共有教职工35名,任课教师31人,管理后勤人员4人。师生比为1:4.3。③4.那曲特殊教育学校。那曲特殊教育学校位于那曲地区的那曲县。那曲地区是青藏高原的腹地,是长江、怒江、拉萨河、易贡河等著名河流的发源地区。青藏公路、青藏铁路横贯全境,北与新疆、青海接壤,西与阿里地区相连,南面是拉萨市、日喀则和林芝地区,东临昌都,全境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那曲县那曲镇是行署所在地。那曲位于唐古拉山和念青唐古拉山之间,海拔4459米以上。那曲特殊教育学校是一所盲、聋、弱智合校的特殊教育学校,兼有送教上门。2013年共有学生70人,包括听障学生35人,其中男生15人,女生20人;视障学生20人,其中男生17人,女生3人;智障学生5人,为男生;送教上门10人,其中男生6人,女生4人。2013年那曲特殊教育学校共有教职工22名,其中专任上课教师14名,既上课又管理教师2名,纯管理和后期人员6名。师生比为1:3.2。④此外,自治区拉萨市还有一所私立盲童学校。这所学校是由德国盲人萨帕日娅发起成立,也是自治区残疾人联合会和德国有关组织合作的项目,主要招收全区的盲童和低视力儿童。

二、自治区特殊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2013年地区特殊教育的整体评价

地区地广人稀,面积辽阔,76.29%的人口居住在乡村,而且是海拔极高的乡村。居住分散时集中办学不易,特殊教育的办学更不易。2013年总人口312万,有特殊教育学校五所,在校生835人,相对于整个教育的发展,和其他地区比较时,的特殊教育成绩是巨大的。根据自治区人民政府2011年12月的《自治区“十二五”残疾人事业发展纲要》,“十二五”期间,整个特殊教育在“十二五”期间要:(1)贯彻落实《残疾人教育条例》,完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体系,普及残疾人义务教育,并予以重点扶持。(2)将残疾儿童少年入学指标列入义务教育评估验收指标体系,做好残疾儿童少年进入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教育的入学转介工作。(3)制定三类残疾学生接受幼儿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助学政策,开展残疾学生学习救助。(4)制定特殊教育学校建设规划,在普通中小学推行随班就读(融入式教育),加大残疾人特殊学校的教育投入,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加大特殊教育师资培训力度,提升特殊教育师资能力。(5)设置残疾人特殊教育职教专项经费,保证经费投入,使三类残疾学生都能接受幼儿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6)发展残疾人高等教育,支持高校开设特殊教育有关专业,支持师范院校培养、培训特殊教育师资。(7)保障符合国家录取标准的残疾考生接受高级中等以上教育。(8)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依法兴办特殊教育机构。(9)大力开展残疾人职业教育。(10)继续开发和推广藏语盲文和手语,并要求在教育上,要建立残疾人教育体系,基本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大力推行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发展残疾人特殊教育、职业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到2015年,全区残疾儿童在校生达到800人,接受中高等教育的残疾人数达到200人。从接受教育的残疾人数说,2013年已经达到“十二五”的目标。但是接受中高等教育的人数在2013年没有达到200人的规模。此外,根据“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二号)”,当年有残疾人19.4万,残疾人占总人数的7.0%.根据6-14岁残疾儿童残疾总数的2.96%计算,学龄残疾儿童0.57万。如果根据2013年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的当年人口312.04万计算,2013年有6-14岁残疾儿童应该是:312.04×7.0%×2.96%=0.65(万)。2013年有残疾学生539人,那么的残疾学龄儿童的在学率是:539÷5700×100%=9.5%,或者539÷6500×100%=8.3%,不到10%.也就是说,尽管的特殊教育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整个学龄残疾儿童的在学率不到10%。

(二)专任教师的比例高于全国特殊教育学校

根据教育部教育统计[5],2013年特殊教育学校共有专职教工161人,其中专任教师136人,占整个教工的84.47%,高于全国特殊教育学校专任教师82.86%;行政人员和工勤人员的比例也高于全国特殊教育学校,但教辅的比例远低于全国。与普通小学相比,专任教师的比例低于普通小学,其他类别教工的比例高于普小。这反映了特殊教育学校和普通小学的工作性质有差异。对于住校的残疾学生而言,需要更多的工勤老师。由于2013年的特殊教育学校没有代课和兼课教师,所以专任教师的比例,比全国特殊教育学校把兼课和代课教师算入时更高,反映出大致处于新建阶段的特殊教育学校更注重专任教师的投入。

(三)教师的学历素养和高级职称高于普通小学

统计分析发现[6],2013年特殊教育学校的专任教师中,研究生学历和本科学历的教师与全国比较基本持平,但高于普通小学的水平。136名专任教师中,研究生学历占1.47%,大大高于普通小学0.09%的比例;本科学历占52.94%,大大高于普小28.1%的比例。特殊教育学校的本科以上学历人数比当地的普通小学高26.22个百分点。当然,和全国比较,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比例低2.05个百分点。特殊教育学校小学高级职称以上的比例高于普通小学。特殊教育学校136名教师中中学高级占2.21%,小学高级占44.12%,高于当地普小1.73%和32.19%的比例,两者合计高出12.41个百分点。当然,那个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小学一级以上的职称比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两者合计低2.05个百分点。

(四)特殊教育学校的办学用地优于全国

根据教育部数据统计[7],2013年特殊教育学校的生均校舍建筑面积为69.15平方米,大大高于全国特殊教育学校生均20.15平方米的水平,也高于当地普通小学生均10.45平方米的水平;教师办公用房、生活用房和当年新增用房的生均面积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和普通小学。但是,特殊教育学校的行政用房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高于当地普通小学。从专用教室的生均面积来看,特殊教育的总生均面积是22.37平方米,大大高于全国9.19平方米和普通小学3.16平方米的水平。其中,普通教室生均面积是全国的三倍多,是普通小学的九倍。这反映出这些后建学校到2013年具有充足的校舍面积。当然,这也可能与的五所特殊教育学校目前的在校生还没有满额有关。尽管特殊教育学校的生均用地,包括生均绿地、运动场地大大高于全国和当地普通小学,但是,特殊教育学校的生均图书却低于全国一倍,也低于西子昂普通小学67%。

(五)在雪域高原开展了残疾儿童的送教上门

还在雪域高原上开展了送教上门活动,对那些重度残疾、一时无法到特殊教育学校读书的儿童送教上门。在雪域高原的特殊教育的这个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当然,送教上门并非仅仅是指送给残疾学生温暖和教育,还包括其他人。例如,山南地区《关于开展重度残疾学生“送教上门”实施方案》中就规定送教上门的对象是:(1)迫不及待需要送教的重度残疾学生。(2)重度残疾儿童的监护人及家庭所有成员。(3)对村级干部送暖送情,以他们为中介,借助他们的职能,对送教学生及家庭得到长期的支持和关爱。

三、特殊教育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一)特殊教育的覆盖面还有待提高

正在世界屋脊的腹地开展残疾儿童的教育无疑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但是,到2013年特殊教育还没有覆盖整个地区。有的地区还没有建立特殊教育学校,有些儿童还没有接受特殊教育。因此,特殊教育发展的首要问题还是如何让所有儿童包括残疾和障碍儿童都接受基本的义务教育。

(二)探讨学生分散情况下如何教育的问题

地域广阔,人口分散,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教育那些散落在千壑万户风雪草原的残疾儿童确实需要很好的探讨途径与方法。建立特殊教育学校固然重要,送教上门也是一个方法。但是,在那么广阔的地区,要很好地发展特殊教育必须和普通教育有结合,使每一个小学或教学点的老师都有能力教育特殊或者残疾儿童,进而使残疾儿童尽可能的就近接受教育。对那些有条件建立学校的地区,则尽可能的采用住校的集中办学的方式使残疾儿童接受教育。

(三)提高办学的软件水平

就五所特殊教育学校的占地面积、教室面积、教师条件等硬件来看,要好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特殊教育学校的图书条件、数字教学资源需要进一步加强,这样就能使已经入学的残疾儿童接受到更好地教育。

(四)探索送教上门的新路经

在雪域高原开闸送教上门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但是,如何提高送教上门的效益、减少成本,是一个需要研究的课题。教育、残联和学术界应该联合起来,探索雪域高原送教上门的新路径。

乡村特殊教育范文第8篇

二、推进城乡教育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围绕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一步落实完善各项惠民政策,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常住人口全覆盖、同标准。着力保障入园入学,坚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的原则,接纳进城居民子女就学,确保新居民子女就读公办学校享受本地居民子女的同等待遇,符合条件的常住人口随迁子女学位供给率达到100%;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按照《鄂尔多斯市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施方案》要求,完善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落实好城乡义务教育“免费”政策、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建立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学校校舍安全保障长效机制,确保城乡义务教育教师工资足额发放;切实落实现行各项资助政策,积极协调组织好社会捐资助学活动。

三、实施教育精准扶贫工程。深入实施《鄂尔多斯市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落实乡村教育荣誉制度,全面提升乡村教师专业素养,加快乡村教师周转房建设。2017年规划投资2417万元、建设251套教师周转房。鼓励和引导办学水平高的学校与办学条件薄弱的学校建立长期稳定的校际支援关系,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大力发展服务贫困地区特色优势产业的职业教育。组织高校与乡镇农畜产品加工企业等开展产学研合作。充分利用鄂尔多斯生态环境职业学院资源,开展送教下乡活动。

四、稳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贯彻落实《内蒙古自治区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精神,组织实施好招生考试制度改革。义务教育段,进一步完善就近划片招生入学和“阳光分班”政策,旗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官方网站公布入学政策,设立专门的服务大厅或窗口,公布咨询电话和入学条件,接受家长咨询;普通高中教育段,各学校根据“两依据一参考”考试制度,积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综合素质评价等前期规划工作。学前教育段,实行公办幼儿园“划片招生,就近入园”办法。职业教育争取更多的对口升学本科以及“3+2”或“2+3”对口升学高职招生计划,在机电一体化、化学工程与工艺、旅游服务与管理等专业开展中高职一体化招生。逐步缩小普职招生比例。

五、努力提高学前教育普惠水平。做好增量规划,各旗区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人口分布状况和地理特征,科学制定学前教育第三期行动计划。加强存量治理,贯彻落实教育部新修订的《幼儿园工作规程》,加强幼儿园精细化管理和类级评定工作,不断提高学前教育质量。推进早教试点工作,在全市35个试点幼儿园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落实《鄂尔多斯市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认定及管理办法(试行)》,加强普惠性民办园的管理与认定,着力扩大民办幼儿园普惠资源供给量。各有关旗区对未达到认定条件的注册民办幼儿园督促其制定整改措施,加大支持力度,引导向普惠性发展,对已认定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切实落实有关保障政策,2017年秋季,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数量达到民办幼儿园总数的20%以上。

六、把加快发展民族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贯彻落实李纪恒书记在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报告中讲话精神和《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实施意见》要求,始终优先重点发展民族教育。全面加强“双语”教学学校建设,大力支持校本教材研发、翻译或编写教辅资料。不断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牢固树立各民族水融、唇齿相依、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观念。进一步巩固、促进我市与内地和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之间的教育交流合作。

七、全面提升特殊教育水平。在实施《鄂尔多斯市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的基础上,制定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推进普教与特教相融合,普惠与特惠相结合。推进特殊教育向高等教育延伸,积极畅通聋生高考渠道,加强与7所开办聋生高等教育本科院校的进一步对接,及时了解聋生高考相关资讯,进一步加强与绥化学院的联系,争取聋生升入本科院校实现新突破。

乡村特殊教育范文第9篇

一、让孤儿回归家庭融入社会,积极拓展安排渠道。

儿童中最需要关注、给予特殊关爱的弱势群体。各地要依照有利于孤儿身心健康生长的原则,孤儿是指失去父母、查找不到生父母的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进一步拓展安排渠道,妥善安排孤儿,让孤儿早日回归家庭、融入社会,重新享受温暖和亲情。

(一)亲属抚养。孤儿的监护人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等法律法规确定。孤儿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成年兄姐要依法承担抚养义务、履行监护职责;鼓励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担任孤儿监护人;没有前述监护人的孤儿父、母的所在单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担任监护人。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或者侵害孤儿合法权益的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二)家庭寄养。由孤儿父母生前所在单位或者孤儿住所地的村(居)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担任监护人的可由监护人对有抚养意愿和抚养能力的家庭进行评估。并给予养育费用补贴,当地政府应酌情给予劳务补贴。

(三)依法收养。鼓励收养孤儿。收养孤儿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规定操持。对寄养的孤儿。需要为其料理户口登记或者迁移手续的户口登记机关应及时予以操持,并在登记与户主关系时注明子女关系。

(四)机构养育。对没有亲属和其他监护人抚养的孤儿。有条件的儿童福利机构可在社区购买、租赁房屋,或在机构内部建造单元式居所,为孤儿提供家庭式养育,确保不能回归家庭的孤儿、弃婴得到妥善安排与良好抚育。公安部门要及时为孤儿料理儿童福利机构集体户口,财政部门要为福利机构抚养孤儿落实养育经费。

二、切实维护孤儿基本权益,健全完善保证机制。

(一)健全孤儿基本生活保证。福利机构集中养育孤儿每人每月1000元。孤儿养育规范包括伙食费、服装被褥费、日常用品费、教育费、基本医疗费和康复费,不包括儿童大病医疗救助费、寄养家庭劳务费等。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依照不低于当地平均生活水平和不低于省市孤儿最低养育规范的原则,确定当地的具体规范,并建立孤儿养育规范自然增长机制。各地政府要按现行筹资渠道和保障方式,统筹安排好中央、省级财政补助资金以及从城乡低保资金、财政专项补助资金中安排的孤儿基本生活保证经费,缺乏局部通过地方财政预算、公益金等多渠道筹集,确保孤儿及时足额领取基本养育费。原已享受规范加上级补助资金后逾越最低养育规范的不予消减。各级民政部门要认真核定孤儿身份,提出资金需求,经同级财政部门审核后拨付,并推行社会化发放。要严格建立孤儿基本养育保证监督机制,强化资金监管,规范核拨和发放程序,实行专项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严禁挤占挪用。

(二)强化孤儿医疗保证。适当提高救助水平,参保参合费用通过城乡医疗救助制度解决。将符合规定的残疾孤儿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证范围,稳步提高待遇水平。有条件的地方和社会慈善组织可为孤儿投保意外伤害平安和重大疾病平安等商业健康平安或补充保险。卫生部门要对儿童福利机构设置的医院、门诊部、诊所、卫生所(室)给予支持和指导,开展孤儿身心健康教育和咨询辅导。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加强对儿童福利机构卫生防疫工作的指导,及时调查处理机构内发生的污染病疫情。政府举办的医疗机构要为孤儿提供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要定期了解和掌握外地孤儿接受健康管理情况,保证孤儿享有平安、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保健服务。医疗机构要发挥优势力量采用多种形式减免孤儿医疗费用。继续实施“残疾孤儿手术康复明天计划”

(三)落实孤儿教育保证。全面实施孤儿免费义务教育,不时提高孤儿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全面落实义务教育阶段的孤儿寄宿生的生活补助;对在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和普通本科高校就读的孤儿,优先纳入国家资助政策体系予以资助;对孤儿成年后仍在校就读的继续享有相应政策,学校要为其优先提供勤工助学机会。要切实保证残疾孤儿受教育的权利,对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孤儿,布置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对不适合在普通学校就读的视力、听力、言语、智力等残疾孤儿,布置到特殊教育学校就读;对不能到特殊教育学校就读的残疾孤儿,鼓励并扶持儿童福利机构设立特殊教育班或特殊教育学校,为其提供特殊教育。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的力度,将条件较好的寄宿制学校优先免费满足孤儿需要,将教育捐款、捐赠及公益性资助的使用优先向孤儿倾斜。

(四)完善孤儿就业保证。进一步落实孤儿成年后就业扶持政策,鼓励和帮扶有劳动能力的孤儿成年后实现就业。要提供针对和就业援助,将成年后就业困难且符合条件的孤儿纳入就业范围,依托基层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解就业需求,按规定落实好职业培训补贴、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免费职业介绍、职业介绍补贴和社会平安补贴等政策,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促进有劳动能力的孤儿成年后就业。鼓励自主守业,对符合条件的成年孤儿,要给予场地布置、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及贴息、守业服务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孤儿成年后就业困难的优先布置到政府开发的公益性岗位就业。

(五)推进孤儿住房保证。优先纳入农村危房改造计划,资金补贴、建设规范、社工组织、质量平安监管、技术服务等方面优先予以资助,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要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和当地村民协助其建房。居住在乡村的孤儿成年后,符合乡村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和经济适用房保障条件的要积极做好住房保证和服务工作;符合领取廉租住房租赁补贴条件的孤儿家庭,要做到应保尽保。对有房产的孤儿,监护人要协助其做好房屋的维修和保护工作。

三、提升孤儿专业保证水平,加强儿童福利机构建设。

(一)不时改善儿童福利机构条件。十二五”期间。加速推进市残疾儿童康复中心和市残疾儿童托养中心建设,完善配套设施和功能,为孤儿提供保证服务。各县市可独立设置儿童福利机构和残疾儿童康复中心及残疾儿童托养中心,并根据实际需要配备抚育、康复、特殊教育必需的设备器材和救护车、校车等,不时完善儿童福利机构养护、医疗康复、特殊教育、技能培训、监督评估等功能。儿童福利机构设施建设、维修改造及有关设备购置,所需经费由财政预算、公益金、社会捐助等多渠道解决。发展改革部门要充分考虑儿童福利事业发展需要,统筹安排儿童福利机构设施建设项目,不时改善儿童福利机构条件。

(二)配强儿童福利机构工作力量。科学设置儿童福利机构岗位。切实加强孤残儿童护理员、医护人员、特教教师、社工、康复师等专业人员培训。要整合现有儿童福利机构从业人员队伍,并积极发明条件,通过购买服务和配置公益性岗位、社会化用工等多种形式,空虚儿童福利机构工作力量,提升专业化、规范化服务水平。依照国家有关规定,落实对儿童福利机构工作人员的工资倾斜政策。要将儿童福利机构中设立的特殊教育或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医护人员专业技术职务评定工作纳入教育、卫生系统职称评聘体系,结构比例、评价方面给予适当倾斜。教育、卫生部门举办的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要主动吸收儿童福利机构相关人员参与。积极推进孤残儿童护理员职业资格制度建设,支持开发孤残儿童护理员教材,设置孤残儿童护理员专业,对孤残儿童护理员进行培训。

(三)充分发挥儿童福利机构的作用。儿童福利机构是孤儿保证的专业机构。儿童福利机构要及时收留抚养,确保孤儿居住有定所、生活有着落。要发挥儿童福利机构的专业优势,为亲属抚养、家庭寄养和义务代养的孤儿提供生活抚养、肢体康复训练、心理校正、特殊教育等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服务。各县市区民政部门要依托福利机构设立儿童福利服务指导中心。有条件的县市,应独立设立儿童福利服务指导中心,落实机构编制、人员和经费。儿童福利服务指导中心可受所属民政部门委托,负责为社会孤儿和社会残疾儿童、乡村贫困家庭儿童、农村留守儿童及乡村流浪儿童建档造册,对其养育状况进行定期巡查和监督评估,对监护人进行指导和培训;负责孤儿及其他困难儿童权益的相关事务,协助所属民政部门与财政、卫生、教育、人社、住建等部门协调沟通,落实孤儿医疗康复、教育、住房及成年后就业等相关优惠政策,为孤儿及其他困难儿童生长提供必要的服务和支持。

四、推动孤儿福利事业健康发展,强化组织领导保证。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视孤儿保证工作。健全“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协作,社会参与”孤儿保证工作机制,及时研究解决孤儿保证工作中存在实际困难和问题。民政部门要发挥牵头部门作用,切实加强孤儿保证工作能力建设,空虚儿童福利工作力量,强化对儿童福利机构的监管,建设好全市儿童福利信息管理系统。财政部门要建立稳定的经费保证机制和自然增长机制,将孤儿保证所需资金纳入社会福利事业发展资金预算,通过财政拨款、公益金等渠道安排资金,切实保证孤儿的基本生活和儿童福利专项工作经费。发改、教育、公安、司法、人社、住建、卫生、人口计生等部门要将孤儿保证有关工作列入职责范围和目标管理,进一步明确责任,强化措施,抓好落实。

(二)保证合法权益。司法部门要依法维护孤儿的人身、财富权利。为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孤儿依法提供法律援助。有关方面要严厉打击查处拐卖孤儿、遗弃婴儿等违法犯罪行为,及时发现并制止公民私自收养弃婴和儿童的行为。公安部门应及时出具弃婴捡拾报案证明,积极查找弃婴和儿童的生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卫生部门要加强对医疗保健机构的监督管理,医疗保健机构发现弃婴,应及时向所在地公安机关报案,不得转送他人。发现私自转送他人的有关部门要依法严肃处置。

乡村特殊教育范文第10篇

从2015年起,甘肃省省级财政将为省属中等职业学校拨付生均经费,并向重点产业、新兴产业急需专业、特色专业以及农林水地矿油等艰苦行业专业倾斜。

2月,甘肃省财政厅和省教育厅联合下发了《甘肃省省属中等职业学校生均经费标准》。根据《标准》,文化艺术、体育与健身等专业的生均经费标准为每生每年8000元;农林牧渔、资源环境等专业的生均经费为每生每年7500元;财经商贸、休闲保健等专业的生均经费标准为每生每年7000元。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百千万工程”启动实施

3月11日下午,随着兰州理工大学举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百千万工程”启动仪式,全省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百千万工程”拉开序幕。

为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和安全稳定工作,甘肃省教育部门决定于2015年开始在甘肃省各高校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百千万工程”,即举办百场心理辅导报告,组织千名干部下班级,组织万名教师进宿舍,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进一步关爱学生,密切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学前教育驶入快车道 三年内新增30万幼儿入园学位

3月24日,省教育厅、省发改委、省财政厅了《甘肃省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年)》。按照计划,2014年至2016年三年里,我省每年招录5000名幼儿教师,新增幼儿入园学位30万个。2016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5%,普惠性幼儿园资源明显扩大,乡镇中心幼儿园全面覆盖,行政村学前教育资源网络初步形成,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将有效解决。

拓宽职校生成长通道 试行职校生读研

从2015年开始,甘肃加快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分类考试和招生,拓宽人才多元化成长渠道,完善职业人才衔接培养体系,逐步形成中高职五年一贯制、中职“3+4”升本科、高职“3+2”升本科、中职学生“文化素质+职业技能”对口升学考试、高等职业学院单独招生和中职毕业生免试推优并存的贯通培养格局。

同时,通过探索实施“4+2+1”研究生模式,为职业院校学生接受应用硕士研究生教育畅通渠道,采取“知识+技能”的方式,单列计划、单独划线、单独录取。

“寒门子弟”上幼儿园中高职将获系列免费

为加大精准扶贫力度,我省建立了涵盖全省417万名贫困人口基本信息的扶贫“大数据”库。从2015年起,按照每生每学年1000元的标准,对纳入扶贫“大数据”库的贫困家庭幼儿在当地接受学前教育免除保教费,同时免除的还有贫困家庭子女接受中职教育的学费及在省内就读高职院校的学费和书本费。贫困家庭子女就读中职学校,每生每学年还可获得2000元助学金,考上高职院校的则给予每生每学年最高8000元的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

三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揭牌成立

6月11日,甘肃省三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成立大会在兰州举行。甘肃省委书记王三运为三校揭牌,省长刘伟平作了讲话,常务副省长咸辉主持成立大会。

近年来,甘肃省克服多方面困难,持续加大投入,推动教育事业发展。2015年上半年,经教育部和甘肃省政府批准,原兰州商学院更名为兰州财经大学,原甘肃中医学院更名为甘肃中医药大学,同时在平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基础上成立甘肃医学院。三校由甘肃省管理,所需经费由甘肃省统筹安排解决。

兰州新区职教园区开建

6月23日,兰州新区职教园区和甘肃省体育馆正式开工建设。职教园区位于兰州新区中东部,规划总用地面积1.3万亩,总建筑面积414.17万平方米,估算总投资189亿元,是甘肃历史上一次性投资最大的教育项目,计划于2017年9月建成后入驻办学。

甘肃省教育考试院成立

7月14日,甘肃省教育考试院成立,甘肃省副省长郝远、教育部考试中心副主任张为舟为考试院成立揭牌。

甘肃省教育考试院由甘肃省高等学校招生办公室和甘肃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整合组建而成,为教育厅管理的副厅级事业机构。甘肃省教育考试院成立后撤销原有的甘肃省高等学校招生办公室和甘肃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

藏区寄宿学生生活费补助标准再次提高

为进一步加大对藏区义务教育寄宿学生的资助力度,改善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生活质量,我省决定再次提高甘南藏族自治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

提标后的生活补助从2015年春季学期开始补起,甘南州海拔最高的碌曲县和玛曲县每生每年提高250元,达到2200元;其他县区每生每年提高253元,达到2168元。

18个县市区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认定

9月19日上午,国务院督导检查组在兰州召开反馈会,宣布甘肃省18个县市区均达到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基本均衡县评估认定标准,顺利通过了国家的督导检查。至此,我省达到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基本均衡县标准的县市区增至29个,标志着我省义务教育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这18个县市区分别为兰州市安宁区、七里河区、西固区,酒泉市肃州区、金塔县、玉门市、瓜州县、肃北县,张掖市肃南县,金昌市永昌县,白银市白银区、景泰县、平川区,平凉市泾川县、灵台县,庆阳市西峰区、庆城县和陇南市徽县。

实施督学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

从2015年起,省教育厅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实施了“甘肃省督学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计划三年内对全省、市(州)、县(市区)三级所有督导机构专职人员、兼职督学、中小学责任督学分年度进行一轮集中培训。首期培训于2015年9月开始。

义务教育学校D级危房基本消除

10月26日~27日,我省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项目现场推进会在兰州召开。

甘肃省“全面改薄”项目从2014年开始实施,两年来实施土建项目10838个、设备购置项目2988个,各级财政落实“全面改薄”资金103.17亿元,基本消除义务教育学校D级危房,惠及6493所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和160万名在校生。截至2015年10月21日,全省完工校舍建设项目5935个,完成新建(维修)校舍133万平方米;购置课桌凳57.9万套,达到了学生一人一桌一椅的要求;配置多媒体教学设备3万多套,提升了信息化设备覆盖率;购置学生用床10.5万张,达到寄宿学生每人一床的要求,消除了“大通铺”现象。

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实施意见

2015年10月,甘肃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人社厅联合下发了《关于深入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实施意见》。《意见》指出,从2016年起,省内义务教育学校将全面推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中青年教师、校长必须到薄弱学校或农村学校任教,并作为评职称、评优的必备条件。力争用3~5年时间实现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制度化、常态化,实现优质校长教师资源共享、均衡配置。

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办法出台

为了解决甘肃当前乡村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短缺问题,吸引优秀人才到乡村学校任教,稳定乡村教师队伍,让每一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10月27日,甘肃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甘肃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实施办法》。

《实施办法》主要在师德师风建设、教师队伍补充、培养培训、生活待遇、奖励扶持、编制管理、责任落实等方面出台了系列组合支持措施,力争到2020年努力培育一支“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乡村教师队伍。

“7+1”精准扶贫教育专项支持计划启动实施

2015年,为立体推进教育精准扶贫,我省在58个集中连片贫困县(市、区)和17个插花型贫困县(市、区)启动实施“7+1”精准扶贫教育专项支持计划。省教育厅出台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乡村教师队伍、民族教育、学生资助、高校招生等一揽子7个专项支持计划和支持革命老区教育跨越发展行动计划,打出精准扶贫组合拳,进一步提高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整体水平,有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着力为扶贫脱贫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特殊教育学生公用经费提高到每生每年6000元

11月17日,甘肃省特殊教育提升计划中期推进会在庆阳特殊教育学校召开。目前,全省14个市州都建立了特殊教育学校,30万以上人口县实现了特殊教育学校的全覆盖。从2015年起,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公用经费标准从每生每年800元提高到6000元,纳入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学前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出台

为完善学前教育经费投入机制,保障幼儿园日常运转,改善办学条件,11月26日,省财政厅、省教育厅制定出台了《甘肃省学前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我省确定的公办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为城市1400元/生・年,农村1200元/生・年。其中,财政拨款标准为城市500元/生・年,农村400元/生・年,并根据学前教育发展与财力状况相应调整。

2015年甘肃省为民办27件实事全面完成

上一篇:审计方法论范文 下一篇:法律教学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