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范文

时间:2023-03-18 04:35:01

网络媒体

网络媒体范文第1篇

[关键词]网络媒体 主体责任 四个自觉

一、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我国现有近7亿网民、423万家网站,互联网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力推动着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惠及亿万百姓。[1]但伴随信息技术革命浪潮,网络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严峻。网络攻击、网络恐怖等安全事件时有发生,侵犯个人隐私、窃取个人信息、诈骗网民钱财等违法犯罪行为依然猖獗,网上黄赌毒、网络谣言等屡见不鲜,已成为影响国家公共安全、经济企稳发展、历史正确认知、个人切身利益等方面的热点和焦点问题。社会反映强烈,网民意见突出。过不了网络关,就过不了时代关。[2]当然,也过不了社会和人民要求这一关。“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整治网络乱象、清朗网络空间,要求网络媒体树立并增强“过关”意识,切实将主体责任挺在前面。

目前,我国境内网站迈出扛起主体责任的坚实步伐。全国228家影响力较大、网民访问量较高的网站已签署《积极开展网络举报工作承诺书》,规范开展网络举报工作,方便公众举报网络有害信息。这些网站涵盖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覆盖各行业、各类型网站,既包括中央和地方重点新闻网站,国内重点搜索引擎和社交媒体网站,也包括国内主要电商、视频网站,以及各类垂直行业性网站。特别是,适应移动互联网发展形势,将安智市场、豌豆荚等16家知名度较高的移动应用商店纳入举报电话公布范围,更有效地维护网民合法权益。

尽管如此,与我国境内网站总量相比,承诺履行主体责任的网络媒体仍是极少数;与履行主体责任的内涵要求相比,承诺内容在广度、深度上仍需大力拓展;与公众期许相比,愿望与现实间还有很大鸿沟;与我国依法治网要求相比,理想与实际仍有很大差距;与国外同行相比,落后的距离尚需快步追赶。同时,在媒体格局深刻变革、舆论生态复杂多变、受众群体分化明显、传播技术日新月异,特别是随着互联网快速发展,网络媒体议程设置功能日趋凸显、舆论影响力和话语权大幅增强的背景下,舆论宣传工作受到全方位、深层次影响,迫切要求我国加强网络媒体主体责任研究、体系建设,从而更好地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举旗铸魂、激浊扬清、凝聚共识、汇聚力量。

二、网络媒体主体责任内涵

在我国,新闻媒体被赋予公众利益属性,需要有担负“为公民提供高质量的新闻服务”责任的主动精神。网络媒体作为新闻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决不能自由放任,同样需要担当,切实履行主体责任。特别是,在指尖阅读、指尖表达时代,网络蕴含着巨大能量,网络媒体担负着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舆论、弘扬正气、凝聚人心的重要使命,其主体责任落实直接关系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公民权益维系等。深刻认识、廓清网络媒体主体责任,对于政府依法管理、网络媒体依法运营、公众依法维权等大有裨益。

简单地说,网络媒体主体责任是指,在进行新闻传播、开展运营管理、接受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过程中,网络媒体这一企业公民应做的分内事。具体来说,就是要深入贯彻落实关于舆论宣传、媒体发展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服务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保持稳定、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等各项工作这一大局,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共筑中国梦。在当前全面依法治国的语境下,主体责任是网络媒体安身立命之所、发展繁荣之基,是其压舱石、定盘星。

任何一项责任,都不外乎责任主体、责任相对方、责任内容以及责任的性质等四个方面。[3]同样,网络媒体主体责任不是一个虚化、宽泛的概念,也有上述四个方面的明确界定。从责任主体上看,网络媒体是主体;从责任对象来看,网络媒体以公众、社会、党和政府为义务相对方;从责任内容上看,网络媒体主体责任是建立在媒介属性、公众期待、政府要求、法规约束、社会公序良俗基础上的责任;从责任性质上看,网络媒体主体责任更多是在严守社会主义伦理道德底线的同时应尽的法律责任,与社会责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通过厘清概念、分析特点,我们既能追本溯源,又能更加清晰地辨识网络媒体主体责任内涵,为其划出一个科学、合理的边界。同时,我们看到,网络媒体主体责任是有限、明确的责任,而非无限、含糊的责任。只有责任有限、明确,这个责任才是有效的、可以落地的。

三、网络媒体应将“四个自觉”挺在前面

《论语》中说,“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网络媒体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关键是严于修己,切实做到“四个自觉”。

1.自觉尊法守法用法。网络空间有虚拟性、开放性,但虚拟不是虚假、虚无,开放更不是无法、无序。作为现实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网络社会也应是法治社会,运行在法治轨道上,不能也不应成为法外之地。网络媒体要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禁止的内容作为红线和高悬头顶的“达摩利斯之剑”,做到令行禁止、不踩红线;要依法运营,做守法模范的企业公民,做“良心”媒体;让法律法规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主动抵制和惩治传播有害信息的行为。

2.自觉强化内容管控。网络媒体要建章立制,强化部门设置,安排专人管控,规范信息流程,开通有害信息举报端口,做到严格管网,经略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当好内容管理第一“责任人”,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要坚决恪守各项互联网法律法规以及“九不准”“七条底线”,把为网民提供积极向上、健康有益的内容作为准绳,不越雷池、坚持原则,做到有所不为、有所为。要加强自查自纠、自省自律,建立健全问责和追惩机制,实现从“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转变。

3.自觉清除有害信息。网络媒体要认真兑现《积极开展网络举报工作承诺书》的“六项承诺”,对于有害信息不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得过且过,要主动出击,根据公众举报和自身发现,归纳、总结、提炼规律,提高对有害信息的治理能力。切实增强底线意识,忠实履行把关责任,自觉抵制不良信息,坚决清除有害信息,确保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占主流、理性文明的表达占强势。建立健全内容巡查机制,做到治病于未发、防患于未然。

4.自觉接受监管监督。哲人说,“能够听到别人给自己讲实话,使自己少走或不走弯路,少犯错误或不犯大的错误,这实在是福气和造化”。网络媒体要认识到“严是爱,宽是害,严整治家家兴旺”,充分看清接受政府监管是对自身的关爱保护,牢固树立自觉接受监管、乐于接受监管的观念,学会和适应在监管之下依法办网、文明办网。要自觉开门纳谏、接受网民“把脉问诊”,容得下批评之声、听得进逆耳之言,做到闻过则喜、察纳雅言、择善而从,努力把受众的殷殷期望和意见建议化为改进工作的实际行动。

四、结语

目前,关于媒体社会责任的研究已经较为深入和全面,但关于媒体主体责任的探讨尚未起步。特别是,在传统媒体消亡论甚嚣尘上、网络媒体势场愈加强大的当下,加强对网络媒体主体责任研究,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这对于今后政府依法管网、网站依法办网、公众依法上网将起到有效的推动和引导作用。

注释:

[1]鲁炜:《坚持尊重网络原则 推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求是》2016年第5期

[2]申进科:《过好网络关,要做八件事》,《人民日报》2016-1-12(5)

[3]王天定:《谁的责任、向谁负责、负什么责任》,《科学・经济・社会》2007年第2期

网络媒体范文第2篇

【关键词】网络媒体时代;艺术状况

网络新媒体时代,已然成为了一种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广泛的传播途径,为我们接受信息带来了方便快捷,从而让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到了艺术作品。面对信息网络媒体时代的背景下,通过对艺术状况的分析与探讨,有效的促进网络媒体时代下艺术的更发展。

一、网络媒体时代下的艺术特点

网络媒体时代下的艺术最大的特点,就是不会受到空间、时间、地点的限制,实现跨越时间与空间的交流与沟通,从而达到多个用网络用户之间的互动,对艺术作品进行共同的交流与欣赏。

(一)互动性

S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网络媒体的交互性,即通过计算机所生成的艺术信息,通过网络资源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其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个性化与交互性,例如网络微博、微信,成为了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首选方式。当然,艺术也是如此,网络媒体与传统的媒体传播有着本质的区别,很多的艺术设计通过与网络媒体平台的结合,有效的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同时网络用户还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实现较强的互动性。例如“你画我猜”的这款网络游戏,正是借助于网络媒体传播过程中的交互性,使得扭转了濒临破产的局面。

(二)传播速度快

艺术在传播过程中可以借助于网络媒体,把艺术作的观念与作品进行展示,由于网络媒体传播速度快,而且受众可以随时随地的参与到艺术作品的传播过程中,相传统模式下的艺术展示相比,网络媒体不仅传播速度快,而且传播范围、效率也非常的高,与此同时,还能够与受众通过丰富的网络资源实现交流与互动,最终促进艺术作品在市场中所创造的效益。

(三)虚拟性

网络最大的功能与特点之一就是虚拟性,为艺术作品的展示也提供了一个虚拟的形式,有效的改变了传统艺术作品的陈列与展示方式,目前很多的艺术作品都是以一个图片、动画格式而存在,网络媒体的这种虚拟性为我们艺术作品的展示带来了一定的便捷性。

(四)开放性

网络媒体的开放性,为很多的艺术创作者提供了一个自由的空间,能够容纳不同水平的艺术作品,从初学者的涂鸦作品到艺术精湛的创作者,而且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借助于网络媒体的开放性,在网络平台上进行艺术作品的创作,在一定程度上网络媒体提供了一个自由灵活而又开放的信息交流方式,由此可见,网络媒体为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平台。

(五)跨媒介的艺术传播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即原本在传统媒介中传播的艺术,被跨越媒介而转到了新的媒介中传播。例如每年的春节晚会,在通过传统媒介电视播放的同时,也被放到了国际互联网中进行传播,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时装秀、音乐会等,越来越多的采用了跨媒介的艺术传播方式。这种跨媒介艺术传播的特点就是把传统的媒介与新兴的网络媒介相结合,从而实现了新旧媒介的融合,只是在结合过程中,很容易使得跨媒介之间的竞争加剧,从而有助于艺术在激烈的竞争中展示出自身的优势,有助于艺术的更好发展。

(六)多重艺术文本并置

由于多种媒介参与了艺术的创作与接受,从而导致了多重艺术文本的存在,并且相互依存,最终使得艺术文本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例如《山楂树之恋》,既有网络小说版、又有纸质小说版,同时存在电影与电视剧,在这网络媒体时展下,同一个艺术作品被不同的媒介来传播表达,就有产生其多元化的意义。《山楂树之恋》这部艺术作品,在传播过程中就因多重文本而呈现出不同的版本,对于一部艺术作品的多重文本,有着它们各自的不同,通过对小说原型的故事文本进行虚构与加工就产生了第二重的文本,对网上小说进行再修改与润色就会形成纸质的小说,不同的版本都将会带给受众不同的感受。

二、网络媒体对于艺术发展的意义

(一)提供了一种新型的传播方式

网络媒体的出现,对艺术的传播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艺术作品的传播通过网络媒体实现了资源共享、实时传播,从而有助于让更多的人能够通过网络媒体的便捷性,欣赏到艺术作品,并进行交流。

(二)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阅读体验

艺术在通过网络媒体传播的过程中,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模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思维方式领域,随着信息网络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网络媒体平台表现出越来越多的依赖,网络的开放性促进了人们对艺术信息的共享。

(三)为创作者提供了开放性的平台

在网络媒体时展下,为创作者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创作平台,并通过广泛、自由的媒体平台创造出自己的艺术作品,网络媒体平台的开放性促进了艺术资源的公开化与共享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艺术作品创作的快捷性。

三、网络媒体时代下艺术的发展历程

(一)口头媒介时代的艺术发展

即在艺术形成的早期时代,艺术的表达的媒介就是通过口语传播,艺术在面对面的口语传播过程中具有亲切感,同时信息清晰度也非常的不错,惟一不足之处就是无法进行保留,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渐渐的消失,例如中国古代的神话、民间歌谣等,由于口头媒介所具有的短暂性、主观性与非客以性的特点,导致了很多的艺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慢慢丢失,尽管口头媒介的时代已经过去,但现在仍然还存在着一些,例如常见的演唱会、见面会等,其主要原因就是面对面的口头媒介非常的重要。

(二)文字媒介时代的艺术发展

随着口头媒介的艺术发展之后,便是文字媒介时代,通过对文字媒介的熟练运用,有效的改变了口头媒介过程中的缺点,为艺术的创作提供了载体,通过对文字的书写、刻画等,使得艺术随着时展而源源流长,例如中国最初的四言诗歌就是通过文字媒介流传下来,才有了后来的五言、七言等诗歌与散文。文字媒介时代的艺术发展,能够很好的显示出文艺的社会教化功能。

(三)印刷媒介时代的艺术

相对于文字媒介时代的艺术,印刷媒介时代的艺术代表着我们人类的艺术有了一次很大的跨越,能够对艺术进行大量的复制与传播,特别是随着对中国古代雕版印刷技术的运用,使得很多的艺术得以大量成批的复制与传播,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艺术的通俗化与对社会的启蒙。例如《新青年》杂志,当时在传播过程中借助于机械印刷媒介,有效的推动了当时的艺术传播,从而对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电子媒介时代的艺术发展

即网络媒体时代下艺术的发展,随着广播、电影、电脑、微博等这些网络平台的普及,使得艺术也进入一个电子媒介时代,并有效的借助于网络媒体,实现了快速的传播效果,不仅传播速度快,而且信息量大,并且不随时间、地点与空间等的限制。面对现如今的网络媒体时代,艺术将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局面,随着移动网络、微信、QQ等新兴的媒介成为了艺术传播过程中的主要媒介,为艺术提供了丰富的表现平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与多种媒介的并存与交融,从而实现了双向的互动与交流。

四、网络媒体时代下艺术的审美

(一)越来越强的娱乐性

S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渐提高的同时,对于精神生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在网络媒体时代下,越来越多的艺术呈现出娱乐性,以此来满足于人们的生活需求,娱乐性本就是大众媒介所与生俱来的本性,艺术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娱乐性,有助于减轻人们工作上的压力,从而使得他们不良的情绪能够随着娱乐文化而得到宣泄。同时艺术在传播过程中也会呈现出低俗化与同质化,例如沉溺于网络游戏而放弃学业的,或者是引发社会矛盾等,对于社会的健康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当然,也不乏有积极的意义存在。网络媒体颠覆了传统艺术的传播模式,有效的促进了艺术的传播与普及,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等文化艺术与低等文化艺术的结合,使得艺术日益泛化。例如动漫艺术中集合了形象、生动的动画,同时还有逼真的表现力,因而吸引了不少消费群体,其中青少年是主要的消费群体,动漫艺术不仅体现出大众娱乐性,而且也体现出了一种时尚的艺术文化审美潮流。

(二)虚拟现实与幻想的世界

网络媒体建立起了一个比现实更加真实的虚拟文化,并且包含着大量的视觉信息与虚拟影像。通过网络计算机技术,可以在特点的范围内实现虚拟的视觉、听觉与触觉,在虚拟的环境中进行相互的作用与影响,从而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环境感受。特别是在网络游戏中,同时也体现了当代文艺生态与审美文化的新趣尚,例如动漫以生动直观的形象让人更加引人入胜,并以夸张、趣味性的场景营造出真实的人生影响,从而让人们沉浸在这浪漫、唯美的艺术情境中,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了人们对艺术的审美特点。

五、网络媒体下艺术设计所面临的挑战

(一)日益更新的网络媒体技术

随着网络新媒体的出现,在艺术的设计过程中渐渐的摆脱了传统的媒体传播,有效的利用了互联网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艺术设计的工作效率,而且数字化、网络化的设计,不仅可以解决传统的艺术设计过程中复杂、繁琐的流程,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设计工作,从而使得艺术设计工作人员可以拥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艺术设计的创新。网络新媒体的发展,为艺术设计带来众多机遇的同时,也伴随着一定的挑战。首先,网络媒体时代下的艺术设计,是通过计算机技术与网络相结合运用设计软件而进行创作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也都在不断的更新,因而在进行艺术设计过程中需要设计人员不断提高计算机技术,以及软件的操作水平,紧跟时展的潮流;其次,很多的设计工作人员只是对设计的理论基础比较熟悉,其他更深层次的知识仅仅一知半解,难以适应目前网络新媒体时展的需求,需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设计知识与技能,来提高其艺术设计水平。

(二)网络媒体设计的多元化

面对网络媒体时代的发展下,艺术设计还面临着另外一种挑战,设计工作人员应当通过多种渠道来不断提高自己的设计技能与知识,从而满足于时展的需求,在网络新媒体时代的引领下,对传统的艺术设计思路进行有效的改变,突破传统的艺术专业界限,从而使得艺术设计作品更加符合于网络媒体时展的需求。例如网络涂鸦就是在网络新媒体时代应运而生的一种艺术设计方式,网络与媒体技术为网络涂鸦提供了方便快捷与廉价的方式,通过网络就可以实现与人的交互,从而享受到涂鸦所带来的新的体验。与此同时,网络资源的丰富性与快捷的网速,促进了网络涂鸦的发展。

(三)网络媒体时代下的艺术传播

随着网络媒体时代的到来,微博、微信等多种网络平台的不断完善,使得通过些媒介的艺术推广也变得日渐频繁,通过对网络空间的外延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艺术作品在空间范围的外延与扩大,同时增强了艺术传播的速度与覆盖面,不得不说,网络媒体成为了一种时效性非常强的艺术传播方式。网络媒体时代有效的改变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同时还改善了人与媒体之间的关系,网络媒体不仅对艺术信息状况的传播,而且还因人们参与媒介的不同程度与模式,会对社会产生一定和影响,例如读者通过一种新的阅读交流方式,会在阅读的过程中以及与作者互动的过程中,反复阅读自己的文字,导致了网络向高级的媒体结构进化。

网络媒体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艺术传播与价值的影响,在信息网络发展的环境下,每一个人对交流工具都有着一定的依赖性,例如会受到微信朋友圈的话语而在潜移默化的环境下形成艺术的感染力,同时网络媒体时代下的还促进了艺术领域人人都可能会成为评论家,从而达到艺术资源的共享与推广。除此之外,网络媒体时代下的艺术更容易营造出个人化、双向互动的媒介环境,网络媒体时代使得艺术传播与传统相比发生了深刻的变迁,使得艺术在发展过程中面临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众多的挑战。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更新变化将对进一步的影响到艺术的发展,在这网络媒体时展的背景下,我们要通过对社会发展需求进行分析,紧跟时代步伐,并有效的运用科学技术,从而促进艺术的发展符合于当代社会发展的需求,进而促进艺术文化的流传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韩伟. 媒体时代的文学批评[J].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11(03)

[2]乔焱林. 全媒体时代的新闻美术呈现[J]. 新闻前哨. 2014(10)

[3]王泽庆. 全媒体时代的审美理想变迁[J]. 北方论丛. 2011(01)

[4]罗伟民. 论艺术在科技媒体时代的认识与省思[J].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17)

[5]马骅龙. 新媒体艺术的本土化探索[D]. 大连工业大学 2010

网络媒体范文第3篇

一.地方网络媒体要摆正位置

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较而言,虽然有其特殊的优势,但这只是传播形式上的区别,它的社会属性、传播功能和传统媒体都是一样的,所以必须承担应尽的社会责任。

树立正面宣传,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网络作为继报纸、电台、电视媒体之后的新兴媒体,它以方便、快捷、参与性强、传播广泛的特点受到网民欢迎,因此,网络媒体肩负的社会责任也随之增大,要使互联网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这就要求我们新时期网络新闻工作者,本着对历史负责、对国家负责、对网民负责的认真态度,把社会责任意识渗透在每条稿件的转发审签上。

提高网络媒体的公信力和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地方网络媒体在新闻的选材上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确保新闻网站的公信力。作为地方新闻网站,在重大国际国内事件的报道中要紧跟新华网、人民网、中国网,不摘抄商业网站和境外媒体的消息,不编发未经核实的消息,不炒作社会中不健康的阴暗面,不片面追求点击率。加强从业编辑的新闻审视力和判断力,杜绝 “由着爱好选,任着性子干”的现象。要紧跟当地党委、政府的导向,报道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和科学文明的消息,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增强吸引力、感染力。

打造品牌特色栏目提高核心竞争力。地方网络媒体充分运用自身的条件,形成自身的特色优势。利用传统媒体和社会各界通讯员队伍,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以即时新闻和背景材料为主,深度挖掘,二次开发。在报道地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还要从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出发,开办一些具有生命力和传播力的专题性栏目。使地方网络媒体成为弘扬民族精神、传播社会主义道德、传播先进文化的强有力阵地。

及时运用、开发和创新网络新技术,保持传播的生命力和先进性。地方网络媒体要注重自身的科技含量,提高网页制作水平,以丰富的新闻信息、多彩的背景材料、生动活泼的网页设计增强其吸引力,使优秀文化具有吸引力、影响力和传播力。

树立良好的媒介形象,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地方网络媒体具有服务功能样化、交互性强的特点。一个没有充分反映各方意见和实现充分互动的网站,是无法生存下去的。开通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和谐对话,帮助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使人民群众最现实的、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得到解决。在公众当中树立起良好形象,让网络媒体的作用充分体现。

网络媒体快速成长和日益壮大,其内容也日趋丰富,娱乐性不断增强,媒介和受众之间的交流增多。随着网上文化信息内容、形式趋于多元,文化产品良莠不齐,存在一些不容乐观的现实:

二.网络媒体的发展不良现状

虚假新闻多。有些网站片面追求商业利益,为了提高点击率,不管什么内容,只要能够吸引大量的受众注意力,能够迎合受众的庸俗趣味,就极力渲染、制造轰动效应。把未经核实的传闻编发上网,从而降低了内容的文化品味,使网络媒体应该具有的新闻报道、文化教育和趣味培养功能逐渐减弱。

炒作跟风多。恶意炒作社会的阴暗面,暴露社会中不健康的东西。网络媒体喜欢跟风炒作,尤其是对娱乐新闻中的“绯闻”、“艳遇”等低级庸俗的内容乐此不疲,广为传播。

有害信息多。为了片面追求商业利益,在显著位置放置大大小小、形形的广告条,让人烦不甚烦。削减了媒体的有效信息量。甚至有些网络媒体为了经济利益,播发虚假商业广告、黄色短信息等有害信息,使网络上不健康的内容广为传播。

三.肩负起社会责任赢得社会的信任

网络新闻媒体是中国互联网事业健康发展的骨干力量,只有承担社会责任,弘扬主旋律,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主阵地,弘扬社会正气,引领时代潮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才会赢得社会信任,走向成熟。

作为互联网新闻宣传工作者要认真学习把握有关网络文化建设的方针政策,置身于网络文化建设的源泉,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谋划网络发展,提高竞争力。大力推动网络文化环境发展及保证网上信息安全。努力在信息社会文化大发展中展现网络文化新面貌。

网络媒体范文第4篇

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匡文波教授撰写的《网络媒体的经营管理》一书不久前由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是我国最早从事新媒体研究与教学的学者之一,对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有着长期深入而独到的研究,该书是作者观察、思考网络媒体十余年的阶段性成果。

网络媒体的发展困惑

上世纪80年代美国《圣何塞信使报》的触网,开创了互联网作为文化传播载体的新纪元。此后的lO年,是网络媒体飞速发展的10年。世界各地的报纸纷纷搬上了网络,商业网站的雏形亦逐渐形成。早期网络媒体的发展与互联网硬软件技术的创新密不可分,掌握技术者则掌握市场。这种技术主义式的特点,体现在人们对网络的投机和过度狂热上,最终导致了2000年前后网络泡沫的破灭。全球互联网的第一个寒冬直到2002年年底才算基本结束。

其后业界和学界一直在探索应该如何理性发展互联网行业,亦即怎样去正确地经营、管理网络媒体。其中最关键的问题莫过于盈利模式问题。互联网行业初期的生机和繁荣,依靠的是“免费使用+网络广告”的盈利模式。但这个模式并不是普适法宝,众多复制该模式的网站无法盈利,这里面包括MSN、Youtube等许多知名度高、访问量大的网站。后来生发出的电子商务、收费服务、网络游戏等模式,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这就不得不让人疑惑。互联网行业是否果真由“马太效应”所控制,后起者是否能在既有的媒体市场格局中分得一杯羹?众多学者们围绕着这些问题作了大量研究。但综观这些研究,或多或少都带有传媒经济学界“重经营轻管理”的通病。实际上,网络媒体的发展问题是个系统问题,单独瞄准经营问题或者单独瞄准管理问题,均未必能够得出可行的对策。

此外还有一个网络媒体发展的社会语境问题。在互联网发展的不同阶段,经营管理对策理应如何因时顺势而变?我国互联网的发展自1995年以来,经历了酝酿发展、加速发展、大浪淘沙、用户创造内容等四个阶段。其中前三个阶段属于Web 1.0时代,而后一个阶段对应着Web 2.0时代。在Web 1.0时代我们所能做的,无非是被动的选择和阅读;而Web 2.0带给我们的是一个可以全方位参与互动的传播模式。内容的生产权从网站管理者手中转移到网民手中,既往的那种广告模式,不论是横幅式、超链接式、邮件式、插播式、植入式,似乎都再难以获得承认。在这种语境下,网络媒体将往何处去呢?

新形势下的本土反思

《网络媒体的经营管理》正是针对上述问题的反思而写作出版的,全书基于“Web 2.0的网络发展语境,在兼顾对网络经营问题的分析时,有意无意地强调了对网络管理问题的学理分析。这一点从目录就可以看出。前半部分花三章篇幅分别谈了网络广告、电子商务与收费服务、手机媒体经营策略等经营问题,后面分五章谈到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竞争策略、风投管理、宏观管理等管理问题。这是一种正确的谋篇布局思路。

作者将研究重点放在网络媒体管理上,在分析网络媒体战略管理及竞争策略时,大量借鉴了企业管理的理论及分析工具。提出以价值创新、细分市场、差异化和低成本等为特征的蓝海战略是网络媒体产业战略管理新思维的观点。并通过分析目前网络媒体难于发现人才、难于吸引人才、难于使用人才、难于留住人才等人力资源管理的“四难”问题的具体表现与深层原因,提出了从招聘培训到绩效评估到薪酬机制等的全套应对策略。此外,作者还系统分析了网络媒体的风险投资、宏观管理问题。其中不乏真知灼见。

这种“重管理”的处理方式,是对前述传媒经济学通病反思的结果。但与此同时,该书也并不放松对网络媒体经营问题的分析。例如在开篇第一章,作者就从回顾网络媒体的发展历程人手提出了目前网站经营的六大误区:盲目追求浏览率、上市是万能钥匙、CEO的任务是获取信息、老虎理论、有想法就能成功、构造区域服务模式是捷径等。这六大误区也恰恰是后面关于网络经营模式讨论中所要解决的问题。

作者在展开分析时,注意将国外网络媒体经营管理的经验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将网络媒体经营管理的宏观研究与中观、微观研究相结合,反映了当代传媒经济管理学的新变化和新趋势。周全翔实的分析,极大地深化了我们对网络媒体经营管理的理解和认识。其中不少认识既具有理论价值,又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概括而言,该书有如下几点创新:

其一,拓展了我国传媒经济学在新媒体领域的研究。我国大陆传媒经济学术圈尚未成型,在话语平台、核心信息源等方面有待进一步的建构。目前虽然出版了一些传媒经济学方面的教材,但其内容大都偏向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针对网络等新媒体的系统讨论是匮乏的。该书针对网络媒体所做的深入研究,不仅有利于传媒经济学这一新兴学科的建构,而且进一步深化了该学科在网络媒体领域的研究。

其二,跨学科的理论分析视角。该书立足新闻传播学,融合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等多个学科的相关理论,深入研究了网络媒体的风险投资、经营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竞争策略等问题。这种跨学科的分析视角对研究者、对网络媒体从业人员进行网站经营管理均具有参考借鉴价值。

其三,将手机媒体纳入到网络媒体范畴进行研究。确切而言,该书并非国内研究网络媒体经营管理的第一书。此前已有一些研究成果出版,如赵曙光、耿强合著的《网络媒体经营战略》(新华出版社,2002),屠忠俊主编的《网络广告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巢乃鹏主编的《网络媒体经营与管理》(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但是将手机媒体纳入到网络媒体范畴进行研究,作者无疑是第一次。书中单列第四章来深入探讨手机广告、手机游戏、移动商务、移动搜索等手机媒体的经营策略,其中许多结论具有开创性、探索性,对今后的相关研究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其四,专辟一章对网络媒体发展的经典案例进行详细分析。在该书最后一章,作者细致分析了雅虎、搜狐、腾讯、YouTube、卓越网、等六大网络媒体的发展脉络,总结其成功之道及经验教训。这种个案研究是对前文相关理论的进一步综合应用和深化,对网络从业者极具借鉴价值。另外在个案分析过程中,作者立足全球网络媒体,并始终结合着中国的具体国情。这也是此前同类出版物所没有的。

当然该书在前面几章借鉴相关学科的理论时,如果能结合更多的案例进行更为详细地分析,当会更好。另外,个别章节的数据略有滞后。但不管怎么说,这本书都值得一读。正如作者在本书序言中所说,网络媒体的经营管理“涉及国家大政方针、发展策略、产业政策、新闻传播的理论与实践、知识经济、网络经济、信息产业、投资融资、计算机技术、通信产业、人才培养等”诸多方面,该书未必能够回答所有问题,但一定可以在核心问题中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网络媒体将往何处去

该书开篇作者一句“纸质媒体还有明天吗”的追问发人深省,或许我们也得追问“网络媒体将往何处去”的问题。这当然不是危言耸听。时值金融危机,互联网行业的隐忧逐渐显在化。风险投资的骤减使得不少网络媒体的发展受到扼制,视频网站所受到的冲击尤为明显。这对网络媒体的经营管理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在复杂的Web 2.0甚至Web 3.0、Web X.0新语境下,任何对策可能都只是某些方面、某些层次的探讨,重要的是不论业界还是学界均要有系统化、全景式的思维方式。正如该书强调了如何经营管理网络媒体才能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胜出,我们同时需要意识到的是合作也可以双赢。这种合作不仅是指网络媒体之间的横向合作,同样也指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纵向合作。又如在用户创造内容的时代,市场细分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但我们不能仅仅站在网站自身来分析细分对策,而更多的基础工作可能是通过细分网络媒体自己的用户群,切实掌握网站影响区域内不同用户群的消费习惯和消费心理,从用户(亦即隐性消费者)的角度出发,来寻求网络媒体商业价值的最大化。

网络媒体范文第5篇

关键词:网络 媒体 优劣

1.前言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调查显示,截止至2010年6月,中国互联网的网民已达到4.2亿之多。这证明,由互联网做载体的网络传媒已经开启了一个新媒体时代,并且以新的高度、新的姿态在新闻传播方面展现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影响力。但是同时网络媒体的出现和风靡也带来了从前传统媒体从未遇到过的挑战,这类挑战不仅关乎于社会和谐,更直抵人类的道德底线。

2.网络媒体的优势

2.1网络宣传是多维宣传

传统的媒介是二维的,网络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介的重要一点便是网络宣传是多维的,它不拘泥与平面和文字,它还能利用视频,声音,或者是更多的方式组成的组合来传递信息,让人们的视觉听觉都能够接收到信息。一些多维的优势对于电子商务来说更明显与突出,一些例如一些注明电商可以在销售平台上利用多维的宣传方式来宣传产品,让顾客更直观地了解产品的信息,促进购买。无论是哪种网络媒体,都能够具备比传统媒介更大的优势,大大增加网络媒体的宣传效率与时效。

2.2互联网传播的互动性是传统媒体所缺少的

网络媒体网站目前数不胜数,用户能够查看到的新闻范围也因此大大增加。网络媒体的互动性是传统媒体所缺少的,目前比较主流的网络互动方式有:网络聊天、博客、微博、论坛、电子邮件和网络游戏等等。这些网络互动方式不仅生动有趣,其创新性也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最显而易见的一个例子便是传统的媒体发表新闻时一般只能看到相关人员或者是注明学者等人出现在稳重的评论,但是网络媒体大大改变了这一现状。目前我国主流新闻媒体网站上所的新闻都能供网友评论,网友们能够在评论中畅所欲言,真正让网友们觉得新闻事实的距离不再是远在天边。特别是对于年轻一代来说,好奇心、创造力以及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让网络媒体传播起来更容易,也让年轻一代更愿意关注时事与社会动态,着从某种角度来说提升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不夸张的说,正是由于年轻一代的加入,才成就了网络媒体的活跃,让网络媒体广泛地在社会中传播开来。

2.3超文本链接信息方式

各个网络媒体在报道某一新闻或者事件时超文本的链接信息的方式。超文本链接信息方式不光能够让网民看到报道的主事件,更能从链接中找到相关或者相似的事件和新闻,更清楚地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也能够了解更多媒体和人物对事件的态度和评价。

2.4网络参与主体的多样性

网络媒体迅速发展让参与其中的主体也免不了多样化,尤其是当数量庞大时,更让传播速度和范围增大,虚拟世界的话语权和干预力也由此形成,甚至成为超越网络媒体的新生力量。

在前不久发生的一件幼儿园教师“虐童”事件当中,我们就能够看出民意的力量。一名幼儿教师在网络上其在工作时的照片,而这些照片中有许多揪学生耳朵,或是涉嫌殴打学生的照片,照片一经曝出,便在网络上引起一片哗然。不少网民在看了照片之后表示出愤慨,纷纷认为此名幼教不配做教师。事件的逐步扩大引起了新闻媒体的重视,一些具有影响力的电视台都对此事做出了报道。一些网民更是搜索出了照片中的幼教,最终此名女子真正身份终于浮出水面。她也因自己的行为被。这表明网络给了公众表达自己意见的平台,在公众声音大到一定程度时,足以能够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巨大的社会舆论和民意压力甚至会迫使政府对某些事件作出回应,这在从前是难以想象的,因此不难得出结论:网络媒体的话语权和干预力得到增强。

2.5网络媒体的时效性

网络媒体还具有非同一般的时效性,能够让新闻事件更及时更迅速的得到传播。例如央视在建的文化中心大楼火灾最早并不是由新闻媒体报道,而是由一名网友路过发现后拍下相关照片传播到网络上,而又在短短数小时之内照片的点击率不断刷新,并且许多网友也进行了“跟帖”纷纷自己所拍摄到的现场火灾情况。最后网络媒体才将网友们来自现场第一手的照片汇总。倘若是传统媒体则无法达到如此高的时效性。

3.网络传媒的劣势

3.1网络媒体的受众接受信息的随意性较大

网络媒体能够容纳多种观点,并且给观点的相互交流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互动平台。一个普通的网民在一打开电脑就能够接收到来自各个媒体的新闻信息,他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进行阅读和了解。网民选择所要接受的信息完全是自由意愿,不受约束和支配,进而针对某个新闻或者事件表达自己的观点。但随意性给网络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完全不亚于它的积极影响。

3.2虚假信息的传播

网络媒体令人担忧的一方面便是其可能为虚假信息的传播提供了便利。一些虚假网站会一些虚假的商品信息,或是售卖假冒伪劣商品,让一些辨识能力较弱的网民上当受骗。更有一些网站没有对广告做审核,导致了网站页面上会不时出现色情广告,这对于未成年网民来说无疑是一个负面的影响。这种发表虚假信息、色情迷信信息和违法广告的的行为都是属于无视网络道德与社会责任的行为,这一定程度上对网络媒体的发展有所影响。例如某网站上传播出的“艾滋病人报复社会将自己的血液滴入食物中”的假新闻在网络上引起恐慌。再例如在某著名搜索引擎网站上的非健康咨询让不少身体不适的网民听信了其中的虚假言论,导致了未能及时就医。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

3.3网络道德缺失

网络的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道德问题。一些网络暴民和哄客便是最典型的例子。网络暴民的特点便是不顾实际情况,消极地在网络上宣泄情绪,散布不利于社会和谐的声音。网络暴民首次亮相是在虐猫事件当中,事件由一人录下其虐猫的视频放到网络上而引发,网络暴民的愤怒情绪越涨越烈,最后演变成铺天盖地地人肉搜索并对视频中的人进行攻击。一开始只是一些民众表达自身的不满,他们本以正义的面貌出现在网络之中,但没能控制好便成为了网络暴民,也使得。网络暴民的号召力不可小觑,他们的煽动能力之强,往往一声呼唤就能够召来许多立场不坚定的人的回应。人肉搜索是网络暴民的武器,它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能够揪出事件真相,帮助法律制裁不法之事。用不好则能够破坏被搜索人的正常生活。可以说它的剑锋直指人类道德底线,扼杀了人们的隐私权,让本该和谐的网络环境变得消极。

4.结语

网络媒体因发展速度过快,易产生各种问题,因此要想让网络媒体健康发展,不仅需要媒体工作者严格地进行资料,更需要依靠一套有效地监督机制,依靠法律来约束。对于一些利用网络媒体散布不良信息和虚假信息引起社会混乱的人要用法律的手段严惩,维护网络媒体发展的空间。

对于网络媒体积极向上的,有益社会的部分要继续发扬。许多网络媒体为我们提供了珍贵的新闻材料与真相,让人民群众看到以往难易看到的一些东西。因此网络媒体们对于各种各样的新闻要有自己的态度与立场,保持好本媒体的社会定位,用诚实的态度面对每一条新闻,才能够让人民群众更信任网络媒体。只有双方共同努力,才能够让网络媒体健康发展。(作者单位:1、2.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3.湖州师范学院求真学院)

参考文献

[1]汪苑菁.网络媒体优劣谈[J].新闻世界.2004(02):37.

[2]范文德.网络媒体传播优势分析[J].甘肃科技.2005(12):225-226.

网络媒体范文第6篇

理论缺失,放弃新闻真实性原则

真实是新闻的特性,是新闻的生命,以事实为依据、让事实说话,理应是新闻报道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它不但要求构成新闻要素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经过都必须真实可靠,而且要求新闻事实从整体与个别的联系上(包括环境与条件、原因与结果等)都必须完全符合事物的本来面目。虚假新闻从根本上违背了新闻真实性的原则和特性,使新闻失去了存在的价值。网络新闻是新闻的品种之一,虽然在表现形式上与传统新闻有很大的区别,但在新闻的特性和基本原则方面却是完全一致的。而这些我们过去耳熟能详的基本原则,却在部分网络编辑中渐渐地淡忘,甚至分不清什么是谣言什么是事实,假作真来真亦假,丧失了起码的辩别真伪的能力。这恐怕是如今网上虚假新闻泛滥成灾的首要原因。

把关不严,让虚假新闻有机可乘

“把关”是指在新闻产品的生产流通过程中,由“把关人”(新闻编辑)对进入传播渠道的新闻所作的选择和取舍。把关的过程就是对新闻事实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它要求编辑作为社会舆论的代表,站在公正无私的立场上,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对新闻稿件所反映的事实进行一丝不苟的核实和订正。有学者认为网络传播是一种双向交互式的传播方式,这就意味着传统媒体中信息流动的“大门”已不复存在。这种认识的片面性在于对网络传播方式的复杂性缺乏认识,忽视了个人传播与大众传播、网络“媒介”与网络“媒体”之间的区别。网络“媒介”是指以互联网为介质的传播手段或工具,是承载传递信息的物理形式,任何人只要有一台计算机和一只鼠标就能上网接受和信息。从这种意义讲,网络已成为个人化的传播工具,“把关人”作用的淡化已成为必然。而网络“媒体”是指以互联网为介质而构筑的传播平台来报道新近发生的足以吸引大多数人共同兴趣的新闻的传播机构,具有所有大众传媒具有的社会属性和功能,担负着为公众“把关”的社会责任。从这种意义上讲,在网络时代,网络媒体的“把关人”作用不但不能缺失,反而应加强。“把关人”的缺位正是造成网上虚假新闻盛行的重要原因。

同质化严重,加剧假新闻繁衍

如今在网上看到的新闻很少有属于网络媒体自己的原创性新闻,而大多数的新闻网站主要依靠从传统媒体上“剪贴”和“拷贝”。作为新闻报道的“二道贩子”,网络编辑倒是可省不少的心,但由此而引起的以假贩假、以讹传讹成了多数网络媒体易犯的通病。假新闻一但出笼后就像计算机病毒一样会不胫而走,很快出现在众多的网络媒体上。某些虚假新闻由于在网上被反复的“复制”,还会产生传播学中的“共鸣效果”、“累积效果”和“遍在效果”,在一定的条件下甚至会形成一边倒的“雪崩现象”,即所谓的“沉默的螺旋”。如“高露洁牙膏致癌”事件,原本是一家国外报纸关于含三氯生的商品调查,国际其他主流媒体均跟进报道,而国内的一些网站想当然地杜撰和加工后,便出现了多个与事实大相径庭的版本,尽管有关方面再三出面澄清事实,但影响已经在社会上形成,不仅给许多民众造成恐慌,还给无辜的厂商带来无端的伤害和危机。

一味猎奇,盲目追求轰动效应

传播科技的飞速发展把我们带进了注意力经济的时代,提高点击率,争夺更多的“眼球”,是每个网络媒体都孜孜不倦的追求。问题是靠什么来提高点击率?一些网络媒体不是在挖掘新闻本身的内在价值上下功夫,而是盲目地追求新、奇、怪、异,以达到哗众取宠或耸人听闻的效果,而这正好为虚假新闻的滋生提供了土壤。于是“女大学生状告爸爸的吻”、“家庭连环悲剧猪吃娃”、“美国医生操刀换人头”、“一男子因好色两肾被偷”等等匪夷所思的虚假新闻纷纷借网络媒体出笼,并在网上广为流传。新闻的“新”在于反映事物的变动和发展,但必须在完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不允许有任何主观臆想和推测的成份,更不允许无中生有、胡编乱造。如果为了争夺受众的“眼球”,一味地追求轰动效应,势必会坠入制假贩假的泥坑,最终使网络媒体的公信力丧失殆尽。

打造网络媒体公信力

网络媒体,特别是新闻网站应大力建设公信力,但网络媒体的公信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长期坚持正确的办网宗旨和方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科学的精神中逐步形成的。

网络媒体要在广大网民中建立起自己的公信力,首先要承担起自己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这些社会责任中:最重要的就是尊重新闻的规律,坚持真实性原则,保证新闻报道的客观、公正、全面,防止和杜绝虚假新闻。虚假新闻歪曲了事物的本来面目,给公众以误导,不仅是对公众知情权的一种严重侵害,而且会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造成损失和影响,它与在网上传播黄色、暴力、迷信等不良信息一样,都是网络媒体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表现。在这方面网络媒体要向传统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学习,正是它们大多具有较强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才使它们在公众中享有很高的威信和公信力。

其次,要加强对网络从业人员的专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帮助他们提高媒介素养。他们大多数观念新、懂技术,但缺少系统的新闻基础理论和新闻业务知识的学习,对新闻真实性的特性和原则缺乏应有的认识。要通过培训给他们补上这一课,让他们在新闻报道中学会如何尊重客观事实,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反映世界;学会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学会充分运用互联网搜索引擎的功能,去查证事实、识别真伪的方法和技巧。总之,网络媒体的公信力不是一朝一夕建立的,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而需要全体工作人员坚持不懈的努力,一点一滴的去累积。每个工作人员都应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网站的公信力。

再次,要建立严格的审稿制度,严把事实关。目前大多数网络媒体缺乏严格的审稿制度,有的网站编辑为了抢时间、争速度,“萝卜快了不洗泥”,对来自各种渠道的稿源在没有经过严格的选择、核实和订正的情况下,就一路放行。如果在网络媒体中建立起一套同样严格的审稿制度,就能有效地防止和杜绝假新闻的产生。东方网对新闻稿件的选择作了个分严格的规定,提出十个“不可用原则”,特别提出假不可用、虚不可用。一些主流媒体办的新闻网站,人民网、新华网坚持严格把关,力求使网上刊载的新闻真实、可信,在网民中建立起了公信力。

网络媒体范文第7篇

从5月12日地震发生后的20多天时间里,关于抗震救灾消息的报道几乎占据了所有互联网站的首页,网络专题、网络视频、网络图片、网络音频报道铺天盖地。互联网还充分发挥自己的集纳优势,把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上重大抗震救灾新闻及时转载到自己的网页,分门别类成立很多新闻专题,并结合新闻评论、新闻跟帖等形式对某一点上灾难情况做全方位的分析和报道。在地震报道中,网络论坛、博客、BBs等对信息的播报也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这样,通过视频传播、图片报道、音频播报、新闻专题、博客等多元传播途径、海量的信息流量,互联网媒体对整个地震灾情的播报达到了一种全息式的透明传播。

以媒体从业人员为主的媒介议程和以网民为主的公众议程二者合谋,使网络媒体的议程设置在此次地震报道中发挥了大的作用,其传播效果也是网络媒体历次危机报道中成功的典范。

网络传媒的变化与革新

对于网络媒体而言,此次地震报道中最突出的表现是其高度自律和社会责任感的彰显,这昭示着网络媒体的“成人礼”已经完成。

地震发生后,新华网第一时间播报,此后各网络媒体迅速组织大批编辑记者以新闻、专题、视频、图片等方式对地震灾情立体报道。海量的信息,客观全面的报道,使网络信息的信度全面提升,网络媒体的社会责任感得以彰显。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中国网等20多家网站共同倡议发起“不造谣、不传谣、不信谣,‘杜绝虚假信息,共建诚信网络’”诚信自律行动。活动上线第一天,响应网站就超过了200家。网络媒体在这次灾难报道中非但没成为谣言传播的温床,相反却成了第一时间信息和造谣的场所。

同时,在灾难报道中,网络媒体也发挥了高度的人文关怀精神。各网络媒体通过对“大写的人”这一感人细节的“深描”来表现众志成城的救灾精神。尤其是“国殇日”期间,各大网站版面的黑白底色深切地表达了一个民族此时的悲伤和哀悼,也同时传递了媒体网站自觉的人道主义关怀。网络媒体的这种自律、人道主义精神和对社会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让人看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

网络媒体的成熟还体现在网民的表现上,地震中网民传播的谣言少了、幸灾乐祸的人少了,网络上到处涌动的是爱心接力、抗震救灾,形成一种排山倒海的精神力量。网民成熟还表现在对灾难发生后的理性思考上。如对灾难捐款使用的质疑、豆腐渣工程的质疑,都展示网民成熟理性的一面,对抗震救灾工作起到很大的监督作用,地震发生后,中国网民的所作所为让外国媒体惊呼:中国网民一夜间成熟了。理性的媒体加上成熟网民使网络舆论呈现出多元和谐的传播生态。

网络在地震传播中的新特点

网络传播圈的内涵,广义上是指整个基于网络的虚拟数字世界(即虚拟社会)形成的网络文化群体(包括传统媒体在网络信息传播活动中形成的文化群体);狭义上是指网络空间里以不同年龄、个性、职业、思想观念、兴趣爱好聚集在一起的亚文化群体,

此次地震事件中,网络传播圈不同于以往以娱乐、交际为主,而主要以地震信息的传播服务为主,为整个网络传播增添了一抹独特魅力。

传播议题的整体单一性(高聚合度)和持久性。网络圈议题多变且内容极易分散。以前无论是雪灾、拉萨事件还是奥运圣火传递,在网络圈中所引起的广度和深度及持久性都不能和此次灾难事件相比。5・12地震发生后,从人民网的强国论坛到天涯社区,从名人博客到草根博客,从QQ群到QQ空间,各网络媒体讨论的头条和谈论话题无不与地震灾难有关。其二是网络圈对地震信息的高关注度。很多网民在各种论坛上最新的震灾信息,围绕赈灾议题进行讨论并阐述自己的观点。网络论坛一时间形成了一个大的舆论场,而且舆论基本都是正面的,对抗震救灾活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如QQ群过去主要用于交际聊天,此次地震救灾中则成为信息传播与沟通的重要渠道。相当数量的QQ群及时播报灾区救援的进展情况,并呼吁群友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有的报告与本地或本群相关的灾区亲属最新情况,这在震后信息流通不畅的情况下,起到了辅助信息传播的作用。

其三是网络传播圈将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和大众传播的特点集于一身。此次地震传播中,网络圈内传播的信息不但拥有人际传播和群体传播信度高、观点容易被大家接受的特点外,而且还兼具大众传播的特色。很多关于地震报道的帖子先是在本圈内引起轰动,进而在整个互联网络迅速传播。许多博客的文章和消息,也在网上引起热烈的讨论与争议。

网络在地震传播中的新成就

传播学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媒体具有监测环境和协调社会的功能。网络媒体的这两种功能主要体现在对信息的传播与整合上。从危机传播的角度来看,监测环境和协调社会包涵几个主要的方面:稳定公众心理、有效信息、平息社会谣言、防止舆论激化、控制由不良信息引起的群体非理。此次地震发生后,公众对信息的需求成为最主要的需求,而网络媒体迅速透明的信息传播行使了其社会守望的职能,充分满足了受众的知情权。

另一方面,在此次地震信息传播中,互联网则成为国内外天然沟通的桥梁。新闻媒介作为对外宣传和传播的主渠道,其社会形象的好坏,是决定其说服效果的重要因素。网络信息的多元、开放及信息的原生态,使得网络媒体传播的信息在国外认可度较高,让原本阻碍重重的国内外沟通显得相对简单。络媒体也从而成为“通内事与外”的桥梁,重塑了我国政府和国民的形象。从海外主流媒体的信息来看,中国政府在汶川大地震中的信息披露,得到很高的赞赏。如:美国《时代周刊》刊文表示:“论坛和博客中,政府应对灾难的及时反应赢得了一致赞誉。有网友说,当看到温总理同样奋战在最前线时,几乎要感动得哭出来了。”

走向融合的网络媒介

从此次汶川地震中各媒体的表现可以看出,我国网络媒体未来会出现三大整合与发展的趋势,并同其他媒体一道逐渐走向媒介融合。 其一是网络媒介与传统媒介的整合。随着新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此次汶川地震中,网络媒体传播的及时快捷、立体多元及信息的海量储存等特点让传统媒体显得捉襟见肘。要在竞争中生存,传统媒介就必须充分利用新的传播技术和传播方式,或主动或被动地谋求多媒体化经营,以求实现自身与依托于网络的各类新媒介之间的整合。

其二是网络媒体自身业务发展。此次汶川地震,除主流网络新闻媒体外,网络媒体最大的被动就是没有新闻采访权。随着新媒体自身力量不断壮大,未来,包括主要商业门户网站在内,肯定会积极谋求获得采访报道权,充分利用自身在传播渠道上的优势,在发挥自身多媒体性、强互动性等先天性长处的同时获得内容渠道上的突破,以谋求摆脱传统媒介的内容控制。

网络媒体范文第8篇

在信息时代,网络媒体不但要面对传统媒体的步步紧逼,更要应对网络媒体之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网络对技术创新的要求非常高,而且网民的需求每天都有新变化。网络媒体要想在如火如荼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必须在突出特色,打造精品上下功夫,形成自己的品牌优势。

品牌优势日益显现

最近,提出努力把互联网建设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途径、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人们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对外宣传的新渠道,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发展之路。发挥网络媒体的强大传播功能,建设符合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网络文化日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从2006年开始,我国新闻传播领域的最高奖――中国新闻奖中开设网络新闻作品奖项。

与此同时,由互联网新闻研究中心、中国互联网协会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工作委员会联合主办的年度“中国互联网站品牌栏目(频道)”评选也拉开帷幕。如果说网络新闻作品被列入中国新闻奖评选范围是对网络媒体影响力的官方认可,那么“中国互联网站品牌栏目(频道)”评选则是网民对互联网品牌影响力的检阅。一些影响力大,深受网民喜爱的品牌栏目成为网站的形象代言,带动了网站整体影响力的提升。

品牌栏目特色分析

栏目(频道)是网站的主要架构。网站的影响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拥有若干个网民认同、叫好的栏目(频道)。网站打造自己的品牌栏目(频道),形成招牌效应,是扩大影响力的必由之路。从获得中国新闻奖的网络媒体作品及两届互联网站品牌栏目(频道)来看,这些作品及栏目(频道)虽然内容各不相同,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充分利用互联网传播优势,特色鲜明。网络媒体的出现是人类传播史上的一次重要变革。它不仅传播速度快,信息简单便捷,最主要的是改变了以往你传我受的单向信息传播模式,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网络媒体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传播优势,做到内容丰富、更新及时,形式上加强互动交流,增强网民参与程度。

网络媒体应将互联网的传播特点化作独有的竞争优势,精心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栏目(频道)。论坛是各个网站汇聚人气的重要栏目,而要想形成影响力必须突出自己的特色。人民网的“强国论坛”以言论的“权威性、大众化、公信力”在网民中享有很高的威望,成为广大网民发表心声的平台。人民网作为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担负着沟通百姓、引导舆论的社会职责,因此,“强国论坛”既要保证网民发表言论的自由,同时加强引导,论坛言论以理性、深刻见长,而不是简单地大发牢骚和夸夸其谈,体现出主流媒体忧国忧民的社会责任意识。“强国论坛”及在此基础上创建的“强国社区”连续两年入选“中国互联网站品牌栏目(频道)”,成为人民网的标志性栏目。

借鉴传统媒体经验,整合优势。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传统媒体之间的分界越来越模糊,多媒体之间的交融成为未来传媒发展的大趋势。网络媒体虽然在技术上领先,但传统媒体经过多年发展积累,拥有经验丰富的采编队伍,掌握重要的新闻资源,在人员、财力、机制等方面与网络媒体相比相对占有优势。目前,我国很多新闻网站是依托传统媒体的资源优势建立的,网络媒体要实现品牌化经营,必须加强与传统媒体的合作,吸收借鉴其成功经验。在第16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大河网的《焦点网谈》获得“中国新闻名专栏奖”,成为我国网络媒体第一个获得中国新闻名专栏奖的栏目。《焦点网谈》是《河南日报》与大河网之间开展报网互动的一个版面,它的成功很大程度借力于传统媒体的优势。该栏目针对一些社会热点、焦点话题,收集网友在论坛及新闻跟帖中的言论,在大河网和《河南日报》上公开发表,将传统媒体的权威性与网络的互动性充分结合,既在党报上传递了网民的声音,又在网络上体现了党报的导向。

重视新技术的应用,注重创新。互联网是高度依赖技术创新的传播媒介,对新技术的反应程度有时直接影响到网站的兴衰成败。国际在线“网络电台”也是“中国互联网站品牌栏目(频道)”两连冠,它是我国第一家官方网站开办的网络电台。栏目开通后,不仅加强内容建设,满足网民对资讯、外语学习、娱乐的不同需求,还紧跟互联网新媒体业务发展方向,在2006年推出了中、英、韩、日四种语言的播客平台,成为我国首家提供多语种播客服务的网站。中国网的“网上直播”栏目入选2006年度互联网品牌栏目,它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开创了网站露天直播的先河。以前露天直播都是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的专利,似乎网络媒体还没有这种能力。中国网的“网上直播”积累了大量实践经验后,勇于挑战,打破单纯做新闻会直播的单一局面,成功举办了青藏铁路通车庆祝大会的现场直播,目前,“网上直播”已经成为很多媒体记者获得信息的重要来源。

全面了解网民需求,提供贴身服务。对网络媒体而言,网民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掌握着自,只有符合网民需要的内容才能引起他们的关注。这就要求网络媒体必须全面了解网民的需求,从内容、表现形式等各个方面增强贴近性,提供贴身服务。南方网“法治频道”坚持新闻报道、法制宣传与法律服务同步走,受到广大网民欢迎,入选2006年度互联网站品牌栏目。为网民提供实质是南方网“法制频道”的最大特色。频道专门开设免费“咨询热线”,每天24小时解答网民的法律咨询,必要时实地为网民解决问题。

被评为2006年度中国互联网站品牌栏目的中国经济网“宏观经济”频道,也是网络媒体增强贴近性和服务性的成功范例。“宏观经济”频道不是用枯燥的数字和晦涩的内容解读经济,而是从宏观经济政策对百姓实际生活的影响入手,进行解读和评论,将抽象的政策、理论与实际生活和事件结合起来起来,把简单的数字挖深挖透。正是这份为网民提供实际服务的用心,使得“宏观经济”在众多经济频道中脱颖而出,受到网民关注。

变互动力为竞争力,培养忠实受众。网络媒体的互动性是其他传统媒体无法企及的。互动是一个网站一个栏目内容更新的源泉、创新发展的动力,保持与受众的良好互动是品牌栏目成功的关键。中华网“汽车频道”是2006年中国互联网站品牌栏目(频道)中唯一入选的汽车类栏目。它充分利用技术资源,通过有效的互动了解网民的不同需求,从而改进栏目内容设置,提供更加便捷有效的服务。2006年中华网汽车频道成功策划了一系列线上线下活动,总共有近700万人次参加,从中产生了众多忠实网民,他们成为频道社区内的主力,对频道的发展起到了直接而重要的推动作用。

网络媒体范文第9篇

【关键词】网络媒体;主体间性;网络传播;政府形象塑造;优劣因素

网络媒体已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传媒形态之一。在传统媒体面对突发事件因为种种顾虑而缺席或反应迟钝的情况下,网络媒体孤军深入,成为网民自发爆料和集结舆论的平台,日益成为新闻舆论的独立源头。而面对网络媒体给政府形象带来的更多挑战,一个具有现代执政理念的政府,必须高度重视自身形象的塑造与传播,这是政府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如何利用网络媒体来树立政府的良好形象,是国内研究机构、相关学者以及传媒业内人士研究的新课题。

一、网络媒体信息传播的主体间性

(一)主体间性

主体间性是极富现代感的哲学命题。主体间性哲学是人们对现代社会所面临的人际关系异化现象的反思的结果[1]。哲学大师胡塞尔认为,从广义上看,所谓主体间性是指人作为主体在对象化的活动中与他者的相关性和关联性。主体间性范畴的具体内涵是人作为认知主体、生存主体、伦理主体、实践主体超越自身界限,涉及同样作为认知、生存、伦理和实践主体的他者的方面和维度。主体间性包含着不同主体之间的诸种关联方式和作用方式。主体间性意味着多重主体间关系,包括个体与主体的关系、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以及个人与群体或类(人类整体)之间的关系[2]。

主体与主体的直接面对,确立了主体之间的平等地位,不再把“他我”当成他物,而是真正把人当做人看待。主体之间可以进行直接的互动交流[3]。主体与主体共同分享着经验,这是一切人们所说的“意义”基础,由此形成了主体之间相互理解和交流的信息平台。意义通过主体间的交往得以建立。主体之间通过分享经验,使得相互间的理解成为可能,并且因此而构成相互间的交流,达到一定意义的共享。意义具有主体间性,在主体间传递,并以此将众多主体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意义的世界[4]。

(二)网络传播的主体间性特征

网络媒体作为一种新媒体,虽是对传统媒体的继承,但它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具有与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

草根性。网络空间是一种特殊的离散结构,相对于现实空间而言,网络空间上的自由度更大,网民之间可以通过“数字化”字符传递信息,自由灵活地交往。网络信息的传播更为公开,由于网民的地域分布、行业分布乃至阶层分布都很广,因此网络传播中所涉及的主体范围之广,可以是个人、集体、组织、社会,乃至整个国家。

散播性。网络空间的存在形式是虚拟的,它不具备自身的客观物质形态,不具有外在的可触摸、可感觉的时空位置。因此,在网络媒体上自由流动的信息不受时空、议题和其他条件的限制,传播速度更快,容量更大,其非线性的散播特性使其影响时间更为持久。

公开性。互联网具有匿名性。网民在互联网的区域、位置具有不确定性,甚至可以掩盖其自身的真实身份、性格、年龄、职业乃至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网民可以抛弃在现实社会中的种种顾虑参与网络信息活动。通过网络进行信息传播更为直接、平等和自由,网络信息内容一旦被认可,便可汇集各方的信息源对对象内容进行彻底曝光,使之处于透明状态。

共享性。网络实现了人们平等地参与信息的生产和传播。无论人们在现实社会中的身份、地位、贫富如何,都可以在网上满足自己对信息的需求。网络媒体信息由全体网民和各个网站所共享,网民的参与与他们之间交互越多,反馈就更为即时,一旦形成舆论必然成为整个网络共同推动的对象议题。

长久性。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给互联网平添了不少亮色,网络媒体不仅具备文字、图画、声频、视频合一的特点,而且具备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可保持性。网络媒体本身提供了广泛的信息储存空间,相关的信息和观点可以在网络空间上长时间储存,人们可以随时通过检索方便地获取,使之成为永久性的记录。

主体间性的实质在于,它一方面承认主体间存在的差异性和多元性,另一方面也强调交往、对话和理解是弥合主体间差异的基本方式,强调多元主体之间的交流与沟通[5]。而网络传播的主体范围广泛,信息以双向交互性传播,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传播者和受传者处于平等的地位,所构建的交往空间是一个自由而平等的交往空间。因此网络传播体现了主体间性理论中的“主体――主体”的传播模式,表现出了网络媒体信息传播的主体间性特征,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的主体间性,对加强政府形象塑造具有重要意义。

二、网络媒体信息传播对政府形象塑造的影响

政府形象从理论上讲,是指政府理论信仰、价值标准和思想观念的外在化,也即政府行政意识通过自己的管理行为展现在社会公众面前的一种风貌和姿态,是政府在社会公众中获得的总体印象和综合评价。具体包括两个层次:一是理论层次,即政府形象首先是政府的理论信仰、价值标准和思想观念等。这是指导一切政府行政管理行为的根本指导思想。二是实践层次,即政府为实现行政职能而进行的行政管理活动。它们是政府理论信仰、价值标准等的实践化、客观化的过程[6]。可见,政府形象的主体既包括政府,也包括社会公众。尤其是随着网络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微博的出现,社会公众借助网络媒体超强的交互功能,使得他们更加凸显了与政府同样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主体性,可以直接表达自己对事件的看法与见解,易形成舆论,对政府形象的塑造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网络媒体对政府形象的塑造是把双刃剑,对政府形象塑造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和发出严峻的挑战。

(一)网络媒体对政府形象塑造的优势因素

网络媒体是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重要途径。2008年6月20日,总书记亲自来到人民网“强国论坛”,与网民进行在线交流[7]。总书记与网民在线交流,被网民亲切地誉为“中国第一号网民”。2009年2月28日,总理首次在线中国政府网和新华网,与网民亲切交谈达两个多小时。网民反应强烈,正如温总理所说:“一个为民的政府应该是联系群众的政府,与群众联系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但是利用现代网络与群众进行交流是一种很好的方式。”[8]国家领导人利用网络媒体与广大受众进行“面对面”、“零距离”的交流,其最大意义就在于让群众的声音成为决策者的“第一信号”,让更多的受众了解政府的政策,形成政府和受众积极互动的良性循环。因为网络媒体所涉及的主体广泛,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政府借助网络媒体平等自由交流的平台,主动与受众平等交互,向受众传达党和政府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网络媒体是政府正确引导公众舆论的有效方式。因网络媒体信息传播中的主体广泛,即信息的来源渠道众多,信息内容所体现的价值取向也就各不相同。一旦危机事件发生,往往让媒体猝不及防,在事件发生和人们的意识之间大都有一段短暂的思想空白,即由于事件是突如其来的,受众来不及对事件作出任何判断,获悉事实的强烈欲望冲击了对事实的认识[9]。如果媒体不向受众及时地传达信息,那么谣言就会泛滥,传统媒体又受到技术的限制,无法在第一时间信息,那么网络媒体则充分发挥了最大的优势――时效性,能够在第一时间向受众传递重要信息,政府则借助网络媒体极强的时效性特点,利用网络传播中的传播主体与受众主体之间的交互性关系,在处理危机事件时给社会以正确的舆论导向,发出主流声音。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首次见证了网络在国家与社会动员和整合过程中展现出来的巨大作用。[10]地震发生后,国内各大网站立即建立了以新闻中心为主,博客、播客、论坛、WAP等多个频道参与的报道团队,24小时不间断地刊发汶川地震方方面面的新闻、信息和评论。人民网、新华网和央视国际网站分别推出“抗震救灾专题网站”,在十几天之内,人民网和中国抗震救灾网共推出关于四川地震的文字新闻报道近5万篇,其中中文稿件4万多篇,外文报道7000多篇,图片新闻报道近2万篇,原创稿件近4000篇,视频新闻1000多条。3800多万人次的网友参与了人民网的抗震救灾互动活动,各种形式的留言超过70万条。[11]

网络媒体是现代社会政府沟通民众的交流载体。因为网络媒体的内容传播者和受众是一种交互性关系,信息具有共享性,受众不仅满足于传播者所提供的信息,而且能够“上传”自己对某一新闻事件或新闻信息的看法或观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社会大众需要一个更加宽广的交流平台发表对社会转型期所发生事件的意见,那么他们的话语诉求权则会增强。而由于网络媒体信息传播具有草根性,即意味着受众的话语诉求多元化,因此网络媒体应是最能容纳各种声音的集散地,政府则应通过网络媒体这一渠道及时掌握受众需求,适时调整民生政策,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果各级政府能在这方面畅通表达渠道,并建立相应的反馈处理机制,百姓就会真正找到政府是自己依靠的感觉,政府执政为民的理念也才会从事关百姓的每一件小事上落到实处。

(二)网络媒体在政府形象塑造中的劣势分析

第一,网络新闻真实性、客观性易受到质疑。网络空间是高度开放自由的,如美国科学家尼葛洛庞帝(Negroponte)所说,“每一个拥有互联网的人都可能成为一个没有执照的电视台”。因为对网络新闻内容的把关不能完全依照传统媒体那样具有严格的审查监管制度进行,网络受众在面对社会某一热点事件时,可以上网对该事件提供相关的新闻信息,亦可以发表自己的相关感言。网民的评价观点既有客观理性的,也有掺杂个人情绪的。例如,目前公民新闻的发展十分迅速,但是公民新闻的报道者主要是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网民,通常还不具备新闻工作者所具有的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容易使社会公众不确定新闻信息来源的可靠性,从而对新闻的真实性产生质疑。尤其是网络的隐身功能,为一些别有用心的信息造假者提供了便利,使他们能够随意地发表言论、散布谣言,制造混乱。任意一条不实信息通过互联网广泛传播,都会以讹传讹,对社会稳定产生极大的破坏作用。

第二,网络媒体对传播内容的把关弱化,使得网民的个人观点、情绪对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产生干扰。例如2009年5月7日晚,杭州闹市区发生飙车撞人案,当地多数报纸第二天未作报道。但当晚杭州著名论坛“19楼”发帖《富家子弟把马路当F1赛道,无辜路人被撞起5米高》,回帖达到14万条,网民对蔑视生命的醉酒司机给予强烈谴责,对受害者深表同情[12]。而文中则把肇事者和受害者以“富家子弟”和“平民进步青年”命名,这样的新闻报道方式在网络上则易于传播,也能加速事情得到更好的解决,但是这样的新闻报道方式不符合新闻报道的客观性要求,过分夸大了网民个人的情感因素对新闻事实的看法,一旦形成舆论,对社会的和谐发展将产生消极影响。

三、基于网络媒体信息传播影响下的政府形象塑造

面对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以及网络媒体的日益普及,我们应高度重视,积极应对网络媒体的挑战,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构建政府形象的网络媒体良性通道,使得政府形象在网络媒体信息传播中实现最优化。

(一)主动展示,坦诚互动

“电子政府”已成为塑造政府形象的主要手段。它促进了政务、党务的公开,促使其网络上实现其本身在社会领域的管理与服务功能。[13]而政府网站的建立,使政府和受众之间搭建了沟通交流的桥梁。政府网的建立不仅要成为政府各项政策的消息和领导人讲话的平台,要通过这个平台达到促进政务公开、改进公共服务、提高行政效能,便于公众知情、参与和监督的目的。各级党委和政府则发挥网络的服务功能、网络空间的交互性特点,与网民进行积极互动,特别是针对社会关注的热点议题和突发事件,对话交流。2009年,有15位正省部级以上领导来到人民网社区做在线访谈,回答网民关注的问题。河南、天津等省市还以文件的形式明确了办理网络留言的要求,越来越多的领导干部“触网”,现身论坛、博客。[12]而到了微博时代,全国各级政府以及一些政府官员实名开通了官方微博,大大拉近了政府与社会受众的距离,有利于将政府的正面信息有效地向受众传播,进行新闻宣传,巩固政府的正面形象。

(二)正视危机,化解风险

政府、网络媒体、受众三者在公共空间里是相互交互的关系,只有三方良性互动,才能有利于政府传递的信息进行有效传播。一旦危机事件发生,通常是以负面信息为主,若政府部门选择逃避、隐瞒等消极的处理方式来面对网民和受众的质疑,那么政府则会处于非常被动的境地。因此建立网络发言人制度是政府在网络时代背景下有效处理负面信息,正视突发危机事件,最大程度地修复受损形象的重要途径。

网络发言人制度旨在为互联网在普通民众与政府之间搭建一条政策与民意互动的新通道,及时就有关政府信息披露的帖子进行回复,以更好地发挥网络舆论的积极作用,作出正确的舆论引导。[14]建立网络发言人制度要充分借鉴传统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宝贵经验,不仅能使民意得到充分表达,而且政府能把握主动,促进决策落实。一是建立网络舆情收集研判机制。主要作用是准确地判断网民对某一新闻热点的态度,政府据此来制定政策、实名回帖、与网民沟通,改善政府形象。二是信息核实机制。政府新闻办公室要想在第一时间掌握危机事件的进展情况,就需要信息核实机制。在信息核实中,通常比较常见的问题是信息通报中的“报喜不报忧”、“瞒报”现象。这些问题会严重威胁到政府的形象,因此必须建立完善健全的信息核实机制,以预防这些问题的发生。三是信息和反馈机制。该机制解决的是信息是否,何时。在网络实践中,就是如何发帖向网民政府信息,并且发帖之后,媒体和网民的反应如何,是政府最关心的问题。因此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信息反馈机制帮助政府获知网民的意见,作出进一步反应,在中完善政府形象。

(三)把握舆情,提升形象

积极利用网络舆论热点,注重政府所宣传的与网民所关心的结合起来,对重要事件的宣传,认真组织策划,利用网络媒体各方面的技术优势,通过文字、图片、视音频等多种交互手段,塑造政府良好形象。例如,北京成功举办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是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显著提升的具体体现,对中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奥运会新闻报道期间,央视网等网络媒体每日24小时全程报道奥运会的最新进展,第一时间对奥运赛事进行视频直播,包括开幕式、闭幕式及所有重点赛事,形成了以体育新闻信息为主,资料背景为辅,以视频直播和点播为重要补充,并与网民进行良好互动的格局[15],受众不仅通过互联网享受了全方位、多媒体的精彩奥运,更加看到了政府强大的规划能力、调配资源的能力,由此政府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也得到集中彰显。因此,政府要利用重大活动或事件,精心设置百姓关注的问题,及时设置网络媒体探讨的议题或话题,在网络上引起讨论或关注,树立良好形象。

(四)设置议题,转移焦点

政府要善于利用网络媒体对危机事件进行议题设置,转移舆论焦点,最大限度地避免负面形象。如成都“6・5”公交车燃烧事件发生仅两个小时,成都市政府就召开了首场新闻会,当天连开三场,不断公布伤亡、救治和现场情况,让真相赶在传言前边。6月6日第四场会主动回应市民有关疑问,使质疑声音减弱。7日第五场会认定“有人带油上车”,网民转而追查纵火者,民众的思路和情绪与政府逐渐合拍。最终这一突发恶性事件平稳落幕。[12]又如2008年的“重庆8000辆出租车罢运风波事件”影响全国,重庆政府很好地利用网络媒体对这一“负面新闻事件”进行即时的“议程设置”。事件发生的当天下午,重庆市交委召开新闻会;稍后,重庆市又两次以“新闻发言人答记者问”的形式发出新闻通稿;11月5日下午,重庆市以市政府名义再次举行新闻会,通报最新情况并答记者问――有人形容为“连开了四场新闻会”。重庆市政府新闻办主任、新闻发言人周波表示,重庆市面对此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实际上是“双管齐下”:一方面对事件本身做紧急处置,另一方面向媒体、舆论做危机公关。“互联网时代,遮遮掩掩已经不起作用,甚至只能起反作用。”等政府领导直接与出租车司机代表见面,重庆电视台新闻频道、广播新闻频率全程直播,华龙网、新华网重庆频道、人民网“重庆视窗”等进行了网络在线直播。[16]由此可见,政府在面对突发公共事件时,若采取“封、堵、砍”的传统手段,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可进行一定的议程设置,监控发现舆情,掌握客观事实,分析舆论走势,提出处置方案,组织舆论传播,评价处置效果,正确引导网络舆论,消除负面影响。

(五)创新形式,加强管理

网络上的信息来源、传播渠道及内容繁杂,信息庞杂多样,各种思潮相互交错,各种观念大量涌现,正确的思想和错误的思想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一旦网络舆论形成,就会起“风向标”的作用,不但对网民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更会对社会的和谐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政府加强网络舆论管理,对促进社会和谐、构建政府全新形象具有重要意义。2006年,总书记提出了“八荣八耻”的道德标杆,集中阐述了社会主义荣辱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更是提出了“建设和谐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网民中产生了强烈反响,极大地促进了网络文化和网络道德建设。在舆论监管方面,政府一要“坚持依法管理、科学管理、有效管理,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思想教育、行业自律等手段,加快形成依法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规范有序的互联网信息传播秩序,维护国家文化信息安全”[17];二要通过网络发言人、网络评论员引导公众对重大事件、突发事件的思考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从而与政府产生共鸣,充当公众的“意见领袖”;三要切实加强主流新闻网站建设和管理,有效发挥行政、法律法规的作用,强化网络舆论技术监控,全面开展网民素质教育,提升网宣队伍建设水平,引导社会舆论沿着理智、建设性的轨道发展,最大限度地化解社会矛盾,使网络的舆论宣传更加生动形象,更加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参考文献:

[1]虎小军,张世远.主体间性:哲学研究的新范式[J].宁夏社会科学,2007(3):119.

[2]徐震.哈贝马斯主体间性理论评析[J].世纪桥,2007(7):36.

[3]李欣人.传播关系的哲学思考[J].当代传播,2005(4):34.

[4]郭湛.论主体间性或交互主体性[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3):33.

[5]贺碧霄,孙玉峰.从公共性到主体间性――一种对网络媒介传播的探讨[J].河南社会科学,2006(11):132.

[6]陶维兵.政府形象内涵的多维视角[EB/OL].(2004-12-28)[201l-11-27].http://www.cass.net.cn/file/2004122830014.html.

[7]人民网.总书记通过人民网强国论坛同网友在线交流[EB/OL].(2008-06-20).[2011-11-20].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7406621.html.

[8]中国共产党新闻网.难忘温总理和我们的“春天的约会”[EB/OL].(2009-03-04)[2011-11-15].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4103/8904242.html.

[9]刘建明.突发事件与报道的第一时间[J].新闻战线,2001(12):24.

[10]罗锋.2008年中国网络传播研究述评[J].现代视听,2009(1):10.

[11]芮必峰.现代社会与现代传媒――从汶川地震中我国媒介的表现看[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8(4):26.

[12]祝华新,单学刚,胡江春.2009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EB/OL].(2009-12-22)[2011-11-28].http://yq.people.com.cn/htmlArt/Art392.htm.

[13]符敏慧,郭琳.试论政府信息公开与政府网站的良性互动[J].情报科学,2004(4):479.

[14]百度百科.网络发言人制度[EB/OL],(2010-06-22)[2011-11-10].http://baike.baidu.com/view/2713538.htm?fr=ala0_1_1.

[15]梁燕妮.“黑马”已蜕变成“大热”――网络媒体北京奥运报道简评[J].新闻知识,2008(10):16.

[16]李微敖,邓海.重庆8000辆出租车罢运风波[EB/OL].(2008-11-08)[2011-11-21].www.caijing.com/2008-11-08/110027060.html.

[17].以创新的精神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EB/OL].(2007-01-24)[2011-11-27].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4094/5324268.html.

(作者为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网络媒体范文第10篇

2012年4月,美国《赫芬顿邮报》(TheHuffington Post)和政客新闻网(Politico)两家网络媒体分别斩获普利策新闻报道奖和社论漫画奖,这也是自2009年普利策新闻奖面向网络媒体开放以来,网络媒体连续第三年获得美国新闻界最高荣誉。显然,网络媒体已在江湖上真正立足。

为网络媒体“正名”

暂且不论网络媒体斩获普利策新闻奖一事,仅是普利策新闻奖向网络媒体开放此举,就足以为网络媒体“正名”——它不再是新闻报道正规军的编外力量,不再是传统媒体信息的搬运工,不再是信息加工“小作坊”……

而网络媒体连续三年斩获普利策新闻奖,更是以“官方态度”告诉这个信息江湖,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网络媒体甚至可以做得更好。

在一些国家,网络媒体并没有独立的新闻报道权利,这种“不公平待遇”显然极大束缚了新闻网站发展的手脚,而一旦取消这些限制,网络媒体就能够展现出巨大的生命力。

这正是网络媒体真正的强大之处。昔日,网络媒体传递信息以速度和数量取胜,但因缺少“思考性”和“深刻性”,并不被权威人士、有影响力的群体所看重。而如今,新闻网站的报道已开始有了自己的灵魂,在与传统媒体的较量中以最快的速度补齐了短板,相反,传统媒体却因为新媒体的冲击而正在陷入越来越被动的生存状态。

网络媒体“少年得志”

在信息江湖上,比起经历了漫长岁月考验的报纸、电视、广播等,网络媒体无异于“少年得志”,从真正发展起来到占据主导位置,不过十余载光阴。当然,这种得志有赖于硬条件的助推。

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体集文字、图片、图表、音频及视频于一体,构成多媒体的传播方式,在吸引眼球、提高阅读趣味性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速度、广度以及开发性、交互性等方面,传统媒体也难以企及。

此外,移动互联网终端的快速发展,提高了网络资讯读取的便捷性,为网络媒体的大发展提供了更为坚实的基础。笔记本电脑、3G手机、Wifi网络、iPad……各种层出不穷的电子产品及技术正悄然改变民众的阅读习惯。也许将来有一天你会突然发现,身边的朋友都不再有购买报纸杂志的需求了,一个iPad足可以搞定一切。

实际上,无论是从信息传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还是从用户数量和媒体影响力的角度考量,网络媒体都是当前国际传播最有效的渠道之一。以中国为例,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人数达到5.13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8.3%,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达到3.56亿人,同比增长17.5%。受众数量是影响信息传播规模最主要的因素,因此,作为硬条件之一,网民数量的增加也是网络媒体快速发展的基础。

终端设备的发展和日益增加的网民数量,在助推网络媒体大发展的同时,也加剧了传统媒体的衰落。

2009年,拥有150年历史、美国科罗拉多州最老的报纸《洛基山新闻报》宣布倒闭;2010年,美国老牌时事杂志《新闻周刊》以一美元的价格出售;2011年,两家西方老牌媒体英国广播公司(BBC)和美国之音先后宣布,将停播汉语普通话、粤语和其他一些语种的对外广播,引起了全球媒体业关注。此外,更多知名报刊也纷纷宣布转战网络。

一面是网络媒体的迅速崛起,一面是传统媒体的日渐衰落,此消彼长下,带来的必然是网络媒体江湖地位的提升。2009年,普利策奖全部14个奖项全部允许网络媒体参加评选。此次开放式评选意味着在新信息时代,即便是恪守传统的普利策奖也向网络媒体敞开了大门。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教授张志安认为,近年来网络媒体屡获普利策奖不足为奇,一方面,美国的媒体采访权并不因媒体属性而有所区分,“只要目的是用于公开,就可以进行采访活动”;另一方面,在过去十年间,网络的兴起对美国报业的影响可谓摧枯拉朽。传统媒体的急剧萎缩导致其每年申报普利策奖的作品数量有所减少,因此,网络媒体的获奖机会也就相应增加。

人才高地 推波助澜

如果说硬条件的发展使得网络媒体有了量的提升,那么,软实力的提高则使得网络媒体有了质的飞跃。软实力归根结底是人才实力。

网络媒体作为新兴信息传播媒介,对人才有足够的吸引力。

首先,网络媒体是新兴的信息传播大舞台。网络媒体给新闻人才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展前景。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网络新闻人作为网络媒体的核心支撑,未来10年内的需求将呈上升趋势,总增长量将超过30%。

其次,网络媒体效益良好,吸引人才加入。据《美国网络广告市场数据研究报告1995-2011》的统计,美国网络广告市场规模从1995年不足6000万美元成长到2010年的260.4亿美元,复合增长率50.8%,而报纸类媒体的广告市场规模则从最高2006年的512亿美元下降到2010年的228亿美元。广告收入的增长为网络媒体高薪吸引人才提供可能。

也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2010年9月,任《新闻周刊》记者长达30年、有线电视频道最具知名度的权威人士之一霍华德·法恩曼从《新闻周刊》离职,加入《赫芬顿邮报》。2011年,任职于《洛杉矶时报》的大卫·伍德也转战网络媒体,加入《赫芬顿邮报》,次年,他凭借《战场之外》系列报道,让《赫芬顿邮报》荣获普利策国内新闻报道奖。

随着网络媒体迅速崛起,人才从报纸、杂志、电视等传统媒体向网络流转日渐成风。国内综合类网站也开始开高价挖新闻高手,专业网站则将目标锁定精通某专业或领域的新闻专才。比如凤凰卫视主持人梁冬加盟百度出任公司副总裁;《新京报》原副总编王跃春到搜狐任常务副总编;原《南方周末》记者王子恢加盟搜狐,任财经频道主编……

显然,网络媒体已经成为人才高地。而随着高端人才的不断加入,必将为网络媒体兴旺发展推波助澜,在信息江湖中打下属于自己的江山。2012c

薛梅

上一篇:新闻媒体范文 下一篇: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