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流行语范文

时间:2023-03-16 14:28:22

网络流行语

网络流行语范文第1篇

摘 要: 网络流行语作为信息时代潮流下的产物,大众、媒体所喜闻乐见的一种新语言形式,它的流行与其本质属性和影响是密切相关的。本文从网络流行语的内涵、和发展现状的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分析网络流行语对我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 内涵;特点;影响;

一、网络流行语的内涵和特点

(一)网络流行语的内涵

本文所称的网络流行语,是指伴随着现实社会事件的发生在网络上几乎同步发生、迅速流行、风靡于网络内外的热门词语,有时还被称为“网络雷词”或者“网络热 词”,从属于网络语言。网络流行语是语言系统对社会现实最敏感的反映,它不仅是一个独特的语言现象,还是一个深刻的文化现象。

(二)网络流行语的特点

时代性。鲜明的时代性是流行语最突出的特点,作为流行语,也就是“流行”的一种,和其他流行事物一样,有其流行的阶段。而不同的时间段内,所流行的事物是不同的,用来反映这些流行事物的流行语的情况也是不一样的。时代性即指流行语所反映的特定时代的社会风貌、语言时尚和民众心理,聚焦式地反映社会生活随着现世界时代的变迁,网络流行语也会随着发生变化,就早期的网络流行语来看,主要来自2001年王骁炜编著的《实用网络流行语》,它聚焦式地放映了网络这个虚拟社区自身的变化以及网络对现实生活的冲击。例如“大虾”、“伊妹儿”、“BT”等。而2004年以后的年度网络流行语,则聚焦式地反映所处年代的网民对社会生活飞反映,如对社会风貌的认知,对社会重大事件和知名人物观点看法等。例如2005年网络流行语的“海选”、“节约型社会”;2007年网络流行语中的“熊猫烧香”、“人肉搜索”;2008年网络流行语中的“打酱油”、“范跑跑”;2010年的网络流行语中的“给力”、“神马都是浮云”;2012年网络流行语中的“丝”、“高富帅”。由此看来,网络流行语时代性表现之一是聚焦式地反映社会生活。

动态性。网络流行语的另一个特点是它的动态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动态性和时代性之间是密切相关不可分离的。时代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永不停息地运行着的。网络流行语表现出的时代性决定了它必然与时代一同前进动态性特点。从我们前面所总结的年度网络流行语中可以清楚的看出这点。每一年的网络流行语都有不同的变化,基本不会出现雷同的情况。网络流行语具有深刻的时代烙印,随着时代的变迁,网络流行语赖以流行的主客观条件要么消失,要么发生变化,导致网络流行语自身要么消失,要么融入普通语汇中,不再作为流行语存在。这是不稳定的网络流行语的必然结局。流行语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语言,尤其是在出现之初,总是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也是它们得以流行的重要原因之一。而网络流行语的动态性在于它自我的创造,网络流行语的自我创造主要表现为其所具有的构成形式。在前面对网络流行语进行分类时,分析了其构成形式是谐音类、简缩类、象形类、拆分类。同时,还有分析其来源中有自我创造类。网民自我创造类则是对旧有语言形式的完全创新。这些词语形式体现了网络流行语突出的创新。

二、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意义和社会价值

(一)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意义

网络流行语是汉语言最具活力的生长点,它的产生和传播符合现代社会现实,其存在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网络流行语并非中国特产,实际上,在世界各 地都有网络流行语/网络俚语现象。例如2006年香港“巴士阿叔”事件中,“我有压力、你有压力”、“未解决”等就成为香港流行用语,不但网友借机恶搞, 海报、广告商、传媒新闻也争相借用这些流行语,甚至推出相关产品。网络流行语已经成为精神紧张的现代生活中宣泄情绪、自我解压的一种方式。戏谑调侃的话语 虽然不能改变现状,但是不失为现代人缓解精神压力、转移焦虑的无害途径。大陆的网络流行语和世界其它国家地区稍有不同的是,由于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事件 高发,负面情绪累积,因此在政治领域的流行语喷吐量最大,多是“准公共参与”的语言游戏,这种语言游戏客观上促进民主的公共空间的拓宽,另一方面充当了“ 社会情绪泄压阀”,无意中起到了宣泄不良情绪、维持社会稳定的作用。

网络流行语是社会集体意志约定俗成的产物,蕴含了大众普遍的爱憎情绪和价值判断,网络流行语甚至成为一种大家彼此心领神会的认同标签。因此,流行语现象很 难以个体意志或政党意志为转移,虽然存在网络敏感字词屏蔽等规范技术,但事实证明,网民不但发展出字母缩写(如zf指代政府,xz指称)等反语言规范 的策略,而且会激起更猛烈的心理反感和语言抵抗。

(二)网络流行语的社会价值

网络流行语展现的是一种创造。网络流行语简单明了,大量使用谐音法衍生出新词语,灵活添加幽默诙谐的元素,为原有词语赋予了全新的涵义,这种新鲜有趣的创造广受人们的喜爱和追捧。但大多数流行语的最早使用者,起初并没有料到一个词句能够如此快速地流行起来。流行语的形成,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可谓是意料之外,而在情理之中。相反有意“栽花”者,花未必肯为其盛开。语言是社会的一面镜子,网络流行语背后是一张巨大的文化之网。可以说,每句流行语背后都是有故事的,它对社会问题的揭露和对人们生活态度的反映及社会心理的揭示都是具有现实性意义的。

网络流行语记录的是一种声音。近年来,透过网络流行语而凝固的事件与片段得到迅速传播并产生了较大影响。“范跑跑”、“躲猫猫”、“织围脖”、“我爸是李刚”、“给力”、“正能量”、“Hold住”、“丝”、“高富帅”等等的流行语,勾勒出了中国的时代表情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不同生活侧面。必须承认的是,网络流行语一定程度上是舆论的体现,但这种体现是表面化的,我们唯有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深入挖掘出其背后所隐藏的宏大问题。而这种深入,则需要历史沉淀的智慧。透过历史的记载,忆古思今,我们的社会才能在反思中去伪存真。

实际上,网络流行语大多生命短暂,网络技术加速了新词语的诞生和传播,同时也缩短了词语消亡的周期。随着时间推移,一哄而上的跟风以后, 新鲜感消失,网友注意力转向更新鲜的事件,一些词汇无须规范,自会因使用减少而慢慢消亡;而有些符合语言发展规律并能为社会公众所接受,具有一定的社会交际功能和生命力的,可能会变成集体记忆的一部分,经过沉淀,词意和用法逐步明确下来,成为汉语言系统中固定的常用词汇。总之,伴随新闻事件诞生的网络流行语现象,是一种无法回避和规范的既成语言事实,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并遵循网络传播和语言发展的自身规律。 (作者单位:河南省平顶山市路工业学校)

参考文献:

[1] 汪磊.网络流行语的“非网络化”浅议[J].语文建设,2011(3).

[2] 危艳丽.从“杯具”一词看网络流行语的发展趋势[J].毕节学院学报,2011(2).

[3] 尹平平.网络流行语的特征及发展趋势[J].安徽文学,2011(8).

[4] 杨维东.网络语言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分析[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12(2).

网络流行语范文第2篇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社会;汉语言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4-0085-01

一、网络流行语的产生背景

在互联网铺天盖地的影响之下,网络信息更新的速度已经到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地步,网络热词也不断诞生,这一方面反应了网民的智慧,另一方面也让网民的感情得到了释放。

影响网络流行语的两个最主要因素是语言因素和社会因素。网络流行语的形式多种多样,有谐音、缩写、符号、语句等,网络流行语以其简洁、生动、创新、个性的反传统、反规范的新姿态吸引着一大批追随者。随着时代的进步,网民需要一种新的表达形式来表达意见、发表观点,网络流行语正好具备这些特征,同时,政策的认可和支持也使得网民的个性表达受到鼓舞,开始使用隐晦的网络流行语表达对敏感事件的态度。网络流行语的既是个性化的代表,也是大众性的代表,在一定程度上传达了民情民声,记录着社会进程。

二、网络流行语的产生规律

(一)谐音

谐音,就是利用汉字同音或近音的条件,用同音或近音字来代替本字,产生词趣。

1.出现形态:这类网络上流行的字或词大多是根据一些常用词语的谐音,演化并固定下来的。

2.产生原因:这类字词出现的原因有几种:(1)使用搜狗拼音等输入法的人,打出的错别字,但又不愿意修改,久而久之形成的;(2)故意选用的谐音字词,以突出乐趣,如什么――神马;(3)为了规避一些敏感词汇故意选用谐音的代替; (4)与方言中的读音相同或相近而发展成的网络流行语如:人――银(这是谐东北方言的字音)。

(二)缩写

缩写,使用中文或者英文的文字语言中,对于常用的词组(多为专名)以及少数常用的词所采用的简便的写法。

1.出现形态:最开始的缩写是形成于外文中的缩写,而现在不少网友也以英文缩写的方式,将中文拼音缩写,大多采用汉字拼音的首个字母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2.产生原因:缩写产生的原因也分为几种:(1)网友图省事,几个缩写代替了在键盘上繁复的敲敲打打;(2)潮人聊天都喜欢用缩写,越是让外人看起来高深莫测,自己心里头越是得意非凡;(3)在使用网络流行语的缩写中,不少网友也是规避一些用语的不文明词语。

(三)热门事件衍生

顾名思义,这类网络流行语是从现实社会中的热门事件或新闻中产生,变成某种意味深长的网络流行词汇开始流行。

1.出现形态:网络生命力的强盛波及到了现实社会的每个角落,许多有冲击力的、感人的新闻或网络热帖往往会产生一个词或一句话流传下来,也算是这个事件的代号或精华。

2.产生原因:如今国内外发生任何事件在网上都会极快地传开,加上网友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一些事件的嘲讽心态,就造就了热门事件的归结点也被当成网络的流行语,也许它是由这个热门事件中人物名字加上事件而来,如:范跑跑、周老虎。

三、网络流行语对汉语的影响

(一)粗俗泛滥

网络语言不断追求个性、不断创新,势必会造成语言的粗俗化。 虚拟世界心烦意乱的生活,网络空间一次性的人际关系,全球范围内城市文化的色情暴力倾向都是造成网络粗俗语言泛滥的原因。

(二)过度流行

流行是好事,但范式都应该有个度,网络上的新兴词语层出不穷,这就难免会出现大量的超出汉语言规范的词语,网络流行语已不甘心只在网络上生存,已经开始有进入现实生活的趋势。现在的孩子开口闭口都是这类语言,甚至在其作文、日记、周记中也使用类似的语言。这些语言夹杂着大量的错字、别字、怪字,甚至是语法和结构上的错误,有很多根本就没有遵循汉语规范。对于正处于学习汉语言规范、打语言基础阶段的孩子及青少年来说,汉语规范只是刚刚接触,根本无法清楚地辨别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这样就会混淆他们对汉语规范的正确认识。

(三)过度求新

网络语言在求新度方面有些过头,例如E-mail有电子邮件、电子函件、伊妹儿之称;BBS有电子公告板、电子公告牌、电脑告示牌、在线公告牌多种说法;版主也被写成“班主、版猪、斑竹、版竹”等等。经常会出现一种创意还未定型又有一种创意又出现了的现象。这些问题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担忧。

在当下的网络时代里,网民的主体是年轻人,青少年可以自己选择网络信息,选择运用网络流行语,这就对我们的传统教育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要着重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青少年正确选择、分析、判断网络流行语的能力。鉴于网络流行语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力,对其进行规范也是非常必要的。我们要规范那些不利于语言健康发展的流行语,反对那些将民族语言异化的流行语,但我们也不能对网络流行语采取极端纯洁主义的态度,完全排斥网络流行语中对语言的创新使用,毕竟网络流行语中也包含对语言发展有益的成分。

参考文献:

网络流行语范文第3篇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 语义分析, 新词, 语义变异

一、网络流行语

网络流行语是以因特网为媒介产生的一种语言变体(顾源, 2009),泛指在网络传播中使用的语言,是为满足网络交际需求而应用的词汇、数字、字母、图形等。其来源主要有两种:一是基于新生事物、社会现象等创造出的新词、新图形等;二是日常词语经过语义变异而来。网络流行语已形成了属于自己的新形式和新意义,正受到广泛关注。本文主要通过结合具体实例对其语义展开分析,以期深入认知网络语言。

二、网络流行语语义分析

(一) 基于新生事物、社会现象等创造出的网络流行语的语义分析

网络为人们提供了广阔而开放的言论平台,各式语言层出不穷。对于各种新生事物及社会现象,网络的即时播报和人际互动,促使了各类流行语的形成、发展和扩散。或自嘲、或批判、或针砭时弊,这些流行语也增添了一份轻松、随意的味道。

1 新词

(1) 高富帅/白富美

“高富帅”指身材高挑、富有多金、外形帅气的男性,是女性中意的白马王子。

“白富美”指皮肤白皙、家境良好、相貌出众的女性,是男性的理想追求目标。对应“高富帅”。

这两个词最早都风靡于贴吧,后经网络传播为大众所熟知,现在甚为流行。语义浅显直白、一目了然。现多用这两个词赞美心仪的对象。

(2) 丝

“丝”指年轻男性,身份卑微、生活平庸、未来渺茫、感情空虚,自卑自贱却也自以为是。生活没有目标,缺乏热情。爱网游、爱幻想,却缺乏行动力。与“矮穷搓”语义相近,却与“高富帅”形成鲜明对比。

“丝”自2012年11月3日出现在《人民日报》十特刊后,引发了网络和社会热议。“语义清晰简洁,可以是二代农民工、城市小手工业者、青年产业工人,也可以是不满现状的企业小雇员、无产者、困厄的学生等,无奈和自嘲意味十足。

2 新图形

网络不仅能够创造语义丰富的新词,也能够通过组合数字、标点符号、键盘符号等无声符号成为新图形而传递情绪、表达思想。这些新图形依靠“形”来表“义”,语义直观,极具趣味性。这种达意的方法成为了一种新形式的网络流行语。

(3) =^_^= 微笑

(4) {{{(>_

以上例子中,字母、标点符号和键盘符号组合使用,图形生动形象、表意明白直观。新图形是这类网络流行语的符号意义已经远远不同于其本身意义。此类网络流行语表意生动形象、快捷方便。

(二) 日常词语经过语义变异而来的网络流行语语义分析

网络交际中,一些日常词语的语义会发生变化。这类变异揭示了网络流行语被接受的表义基础和语义实质。这一部分讨论的语义变异是指某个词语的意义从常规意义转化为非常规意义。这里将语义变异分为两类:旧词出新义和音变出新义。

1 旧词出新义

(5) 浮云:

原义:飘浮的云彩。

网络新义:最早出于孔子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现在语义有所扩展:比喻看得到却得不到的东西;亦可表示无实际意义的事物;比喻不把某事物放在眼里。

(6) 火星文:

原义:火星人使用的文字。

网络新义:由符号、繁体字、日文、韩文、冷僻字或汉字拆分后的部分等非正规化文字符号组合而成。乍看之下像是乱码或错字,用法不规范,字面上根本无法理解语义。

(7) :

原义:光明。

网络新义:表情符号,表达郁闷、悲伤、无奈、哭笑不得等无法言说的情绪。

“浮云”的网络新义是通过增加原词的引申意义实现的,并没有脱离原义;“火星文”的网络新义是通过增加原词的比喻意义实现的,语义变异后的网络新义与原义之间具有相似性;而“”的网络新义与原义相去甚远,基本没有关联。

三. 总结

网络流行语语义是一种动态的、个性的、丰富的语义系统,较为形象、轻松、简洁、活泼,既体现人们的创造性又展示语言的变异性。即使有些词语的语义变异有别于一般的语义变迁规则,但由于其表意生动等特点,网络流行语正不断走出网络,走进日常生活。不管是数字、字母、标点符号、键盘符号,抑或是日常熟悉的词语,经过网络加工后其意义与形象都被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容。因此,网络流行语语义分析值得深入与持续关注。

参考文献

[1] 丝:一个字头的诞生. 凤凰网. 第534期. 2012.

[2] 顾源. 社会学视野下的网络流行语分析[J]. 理论界. 2009.

[3] 沈娉. 网络词语语义别解类型初探[J]. 修辞学习. 2004.

[4] 宋雨涵, 何明烈. 网络词语语义变迁初探[J]. 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2009.

[5] 现在汉语词典(第6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 商务印书馆. 2012.

网络流行语范文第4篇

传统的大众传播,是一种“点”对不确定多数的“面”的传播。这种传播模式在网络环境中仍然存在,但仅为一种已经不居主导地位的传播模式。原来在传统传媒上很难拥有话语权的公众,介入网络的信息传播和意见传播流程后,有可能在虚拟空间拥有自己的话语空间,而成为传播活动的主体。当传统的大众传媒民意表达不够畅通时,网络媒体的减压阀功能随之凸显,各种新媒体形态和渠道,成为网民宣泄的平台和方式。网民们采用自己习惯的话语尽情表达和发泄情绪,且通常伴随着热点事件引发的话题。

网络流行语:有意不成,无心而就

大多数网络热点事件并不是由政府部门或媒体制作和催生的,而是始于网络。这是一种充分显示草根力量的传播现象。在网络热点事件中,网络流行语的发展,使得传播的内容和话题一定程度上去中心化与去权威化。然而,至今尚没有公式化的学理能够确切地描述出流行语的形成路线图。大多数流行语的最早使用者,没有料到一个词句能够如此快速地流行起,很多人希望自己创造的话语能够流行,但成功的可能远比中的概率低。流行语的形成,对绝大多数当事人来说来,往往是无心而就,有意不成。具体哪个流行语在生成过程中迅速走红,有相当的偶然性。但偶然性中的必然性则是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文化的相互嵌入和互动。现实与历史的文化环境、不同社会群体的特征以及网民的社会身份认同,与网络流行语的生成传播也有重要关联。网络语言的出现,本质上是人们深化交往的产物,这就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语言……只是由于需要,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

网络流行语表达的内涵,具有一定程度的非理性和不确定性,因为网民表达意见,带有较强的个人感彩,尤其在一些侵犯公众利益的事件中,这种情绪化的表达尤为激烈。网民在集体无意识的狂欢中,谁都有可能成为蝴蝶翅膀的下一次扇动,不论是代表提案、微博发言、博客爆料、外媒报道、政策出台、社会调查,还是误读或虚假情报,都可能成为爆发批量新词语的导火索。若传统媒体对事件进行不断渲染,某些网络流行语便得到扩张。网络流行语一定程度上是舆论的体现,但这种体现是表面化的,批判缺乏理性,如果陷入这类话语中,容易掩盖宏大问题和阻止人深入思考。这种话语的专断言说方式,总体上不应该成为构建公共舆论空间的语言常态。当然,对此也要作些具体分析。

网络流行语与主流媒体话语体系具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和意义,相对零散和碎片化,没有系统话语规则,超越了传统话语语言分析的和符号意义系统。比如“宅”的新义:“待在家里不出门而沉迷于某件事”;“奴”的新义:“称失去某种自由的人,特指为了偿还贷款而不得不辛苦劳作的人(含贬义或戏谑意)”,体现了当下不少年轻人的生活状态等。以往的话语交流,主要在不同的文化圈和年龄段内呈现,交叉很少,话语冲突的感觉自然不强烈,但在web2.0条件下,不断创新发展的传播形态和途径,将不同文化圈置于同一个大平台上呈现、交错,于是各文化圈内的话语得以充分展现、交流。

官方话语与民间话语的交错

语言变化的绝对性和语言稳定的相对性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两者的相互作用,加剧了热点话题的显现,显示出当代网络生态系统下这一特有的传播现象。2012年出版的代表官方话语典范的《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收录了一些网络热词,体现出一种“开放”。显然,网络流行语对官方话语模式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表明了“规范即服务”已成为新的理念。

网络流行语冲开了以往由知识精英控制的公共话语空间的符号体系,以新的字词组合或各种新式符号建构社会事实,反映了话语权形态及主体性的变迁。大众文化和官方话语的博弈通过“网络流行语”这个介质体现出来。网络流行语已成为反映当前中国社会生活的重要民意聚集地。

网络流行语也是社会发展脉络中公众态度、取向和评价在网络上的投射,是中下层社会群体、阶层利益和社会需求在网络上的话语表达。中国社会思想解放的深度和广度也取决于文化的稳定性与超越性之间此消彼长的矛盾冲突。官方话语所代表的主流话语的语言规范,总会与多元的社会价值观的话语产生矛盾,网络为这种矛盾的呈现提供了平台。语言生态环境的巨变,使得语言规范与现实社会语言生活时常发生“断层”。“求变”成为语言生态的内在需求;网络流行语的出现,某种程度上正是社会文化的稳定性与超越性之间的张力结构的外在的不自觉表现。

网络流行语需政府管理部门持续“给力”

传统的语言观,把语言视为民族存在的主要标志,同时也是增强群体认同感的重要工具。语言被不同群体或阶层赋予传承本群体文化的重托,主流话语体系作为体现文化多样性的“图腾”用以抵御外来文化的冲击和保护本土文化,而网络流行语背后则是文化交融、竞争和冲突的显露,通过话语的多样化所表达的不同寓意,是一种正常现象。

对文化精英而言,当然不能满足于在调侃中体验反抗,理性批判才是根本。毕竟网络流行语更多体现的是后现代的多元、狂欢、权威消解、道德虚无等文化内涵。例如“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诸葛亮出山前也没带过兵啊,你们凭啥要我有工作经验”、“单身并不难,难的是应付那些千方百计想让你结束单身的人”、“早上赶公共汽车,到站台的时候,汽车已经启动了。于是我只好边追边喊:师傅,等等我!师傅,等等我呀!一乘客从车窗探出头来冲我说了一句:悟空你就别追了。”

2012年网络流行语,更多地伴随着舆论风暴式的群体性出现,“表哥房叔”让人们再一次见证了网络监督的力量,构成了对形式主义监管的嘲讽。当新媒介可以成为公民寻求公共资源分配制度改革和利益结构重新调整的重要方式时,网络流行语开始呈现出相当的公共性。在这个意义上,重视流行语的潮流所向和对重要流行语进行内容分析,可以较为准确、及时把握社会的脉搏,把各种问题解决在萌生期。

“网络流行语”现象之前的热点事件,政府管理部门很少主动发声,或抛出可以共商的议题,新闻报道通常也是滞后的,甚至默不作声。鉴于事件的公共性质,公众对这种消极回应的反弹很大,造成情绪淤积。有鉴于此,对于政府管理部门来说,以同样的话语和语态积极回应,成为处理热点事件的着力点。通过使用公众流行的话语,可以从策略上调整舆论工作方式,提升社会各阶层对社会事务的理解度,及时、跟进、参与和反馈热点舆情,协调民众需求、社会需求与政府追求的关系。《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新闻标题中使用“给力”这个网络流行语,就能成为第二天全国议论的话题,这说明官方使用群众话语的重要性。共通的语码本身就会产生亲近感,这对于官民的沟通,至少在方式、方法上是有效的。

(作者分别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博导,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后、副教授)

网络流行语范文第5篇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背景;类型;翻译方法

一、网络流行语的背景

社会总是在不断的发展,新的事物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语言也在不断的呈现出新的状态。网络流行语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的变化,一方面呈现出社会的现状。它的产生往往是社会的热点事件引起的。比如说“范跑跑”事件,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时,正在课堂讲课的范美忠先于学生逃生,在天涯上发帖细致地描述自己在地震时所做的一切以及过后的心路历程,掀起轩然大波,被网友讥讽为“范跑跑”,并引发了一场关于“师德”的讨论。可见,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反应了当前社会大众的心理,也提高了网上聊天的效率。网络流行语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作为翻译,我们如何准确的翻译这些网络流行语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二、网络流行语的类型

(一)数字型

阿拉伯数字在网络流行语中是比较常见的类型。一般采用数字的谐音和寓意,使用方便,表达清晰,例如9494(就是就是),555(呜呜呜),886(拜拜了)。

(二)字母型

字母型就是采用英文字母的缩写来表达原有的汉语。这类流行语在官方文件中经常使用,例如WTO(世界贸易组织),UNESCO(联合国教科文组织),BF(男朋友)。

(三)D画型

当数字和字母不能满足网络聊天的使用时,人们就会用一些表情符号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既简单又形象,例如:-) (微笑),:-C(悲伤), 0.0 (无语)。

(四)新造类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语言日益多样性,不断创造出新的语言,例如给力(用作动词,意思是给以力量,加油),打酱油(原意是买酱油,现在人们用它来指此事与自己无关,只是路过而已)。人们不断的对语言赋予新的意义,创造出新的网络语言,并且广泛的运用。

三、网络流行语的翻译方法

(一)直译

直译是翻译过程中最常见的使用方法,既保持原文内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或翻译文字。有些网络流行语经常采用直译的策略,例如小目标(a small target),抢红包(grab red pockets),我还是个宝宝(I am still an innocent baby), 好气哦,但还是要保持微笑 (Very angry but still have to keep smiling)。直译不仅翻译起来简单,也更有利于人们的理解。但是有些直译可能会带来歧义,这就需要翻译人员给一些注解。

(二)意译

意译就是根据文章的内容来翻译,不必要逐字逐句的翻译,只要文章的大意翻译出来即可,它区别于直译,也是翻译方法中常见的类型。例如剁手吃土(dirt-poor),人艰不拆(Life is so hard that some lies are better not to be exposed.),皮皮虾,我们走 (shake a leg),真是日了狗了( It’s really helpless.)。意译可以减少歧义的产生,尤其是有利于外国人理解中国的语言文化。

(三)拼缀法

拼缀法就是把两个词进行剪切,或去头或去尾,把两个词拼接合成一个新词。具体做法包括:词首+词尾、词首+词首、词首+单词、单词+词尾。拼缀法构词一般首先出现于报刊文章、科技文章。用这种翻译方法创造的新词言简意丰,生动别致,符合现代人快节奏。它是新世纪比较流行的一种翻译方法。

(1)词首 + 词尾(head + tail)

autocide (automobile + suicide) 撞车自杀

beautility (beauty + utility) 美丽实用

brunch (breakfast + lunch) 早中饭

(2)词首 + 词首 (head + head)

sci-fi (science + fiction) 科幻小说

telex (teleprinter + exchange) 电传

(3)词首 +单词 (head + word)

autocamp (automobile + camp) 汽车野营

Eurasia (Europe + Asia) 欧亚

(4)单词 + 词尾 (word + tail)

slimnastics (slim + gymnastics) 瘦身操

bookmobile (book + automobile) 流动书店

四、结束语

近些年来,随着网络的发展和进步,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的语言形式在社会流行起来。语言和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可以折射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不断丰富着语言形式。因此网络用语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它产生于热点事件,反应人们对热点事件的敏感度,是社会发展最重要的一种体现方式。不同的社会背景出现了不同的网络用语,拉近了人们之间的交流,也向世界传递了中国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作为译者,我们要采取最合适的方式最精准的把这些网络语言传达给社会,让人们可以毫无困难的理解网络文化。

参考文献:

[1] E.A Nide & CR Tabe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heory”[M]

[2]张广林,薛西红.隐喻的认识观与隐喻翻译策略[J].东北师大学报,2009.

[3]于根元.中国网络语言词典[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网络流行语范文第6篇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 翻译策略 文化传播

一 引言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互联网的不断普及,我们已经开始逐步进入网络时代。许多年轻人,甚至中老年人都已经开始习惯于利用网络、论坛社区等与那些或熟悉或陌生的人进行交流。因此,各种网络流行语也就随之应运而生。刚开始时,这些网络流行语只为一个或一小群网民使用,随着网络的传播,这些潮词开始为大众所知,进而逐渐渗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人们,特别是年轻人的日常用语,有时我们甚至可以在一些媒体中听到或见到这些词语。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听到诸如“神马都是浮云”,“给力”,“hold不住”等网络流行语。这些网络流行语正逐渐成长为中国语言有的一个构成成分,因为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们也可以说,这些网络流行语同时也在逐渐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因此我们在对外传播中国文化时,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新生的并且在逐步成长逐渐壮大的语言现象和文化现象,必然也是我们需要考虑在内的一部分,究竟应该怎么样翻译这些网络流行语,从而既能保存其意义不受影响,又能让外国友人充分了解这一中国文化的特殊组成成分呢?本文主要介绍翻译网络流行语时常用到的几种翻译策略。

二 网络流行语的翻译策略

网络流行语新颖性较强,而且层出不穷,这就造成了翻译上的难度。那么,在翻译这些网络流行语之时,究竟可以使用哪些翻译策略呢?归纳下来,翻译网络流行语可以采用以下几种策略。

(一)直译法

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认为,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如能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基本一致,翻译就可以说是成功的。此外,奈达还主张翻译所传达的信息不仅包括思想内容,还应包括语言形式。所以,所谓直译,就是指既要全面准确地阐明原文的含义,又无任何失真或随意增加或删除原作的思想,同时还要保持原文的风格。例如“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原句取自某贴吧里一张图片,图片上,一名男子在孤寂地吃面,下面配文为: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之后又衍生出“哥(姐)XX的不是XX,是寂寞”的句型,在网友眼中,似乎万物皆可化作“寂寞”,它折射出现代人需要抚慰的心灵。在对其进行翻译时,可采用直译法,将其翻译为“What I’m eating is not noodles, but loneliness.”

(二)意译法

与直译相对应的就是意译。意译是指译文只要求将原文大意表达出来而不过分注重细节的对应,但是同时也要兼顾译文的流畅性。之所以采用意译法是因为作为两种独立的语言系统,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在语序、语法、变化形式和修辞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异,有时我们无法直接采用原作的结构和表达形式,或者说直译译出来的译文不伦不类,译语读者根本无法看懂,那么此时我们必须根据译入语的表达形式和特点来改变原文的句子结构和表达方式,以此来传达原作的内涵。如“打酱油”,表示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该词源于在某新闻节目中,一位记者采访路人对于某新闻事件的态度,其中一位路人表示:“我什么都不知道,我只是出来打酱油的。”该节目播出之后,“打酱油”一词迅速成为当下的流行语。就该词而言,如果我们按照上文提到的直译法,将其译为“buy the soy sauce”,外国读者必然不能理解其内涵,不能理解为什么打酱油与不关心他人的事情之间有什么关联。所以此时我们宜将其翻译成“care nothing about others”或者“It’s none of my business.”,这种翻译策略虽然没有完全按照源语文本来直接进行翻译,然而翻译出来的效果却更好,更易于让译文读者接受。

(三)合成法

所谓合成法是指将汉语词拆分为两个或多个的字或词,再将每个字或词对应的英语单词合成起来,从而构成新的英语单词。比如说在翻译“蛋定”(“淡定”的谐音)时,我们就有“eggcalm”一词,这就是将“egg”(蛋)和“calm”(镇定)进行了合成。再如“吐槽”(意为抱怨,抬杠等),英语中可将其译为“spitslot”,这就是“spit”(吐)和“slot”(狭槽)结合在一起构成的词。再如“蚁族”(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翻译时就是将ant(蚂蚁)和citizen(市民)两词结合起来,变成“antizen”。另外还有“帕客”一词,帕指的是手帕,所谓帕客指的就是使用手帕的人,这些人崇尚环保,使用手帕而不用纸巾,他们主张“节约一片纸,保护一片绿”和“绿色环保,低碳生活”的理念,在翻译时我们可以将之翻译为“handkerchiefers”,其中“handkerchief”指的就是手帕,而英语后缀“-er”指的就是什么样的人,所以用“handkerchiefers”来翻译帕客,既传达出了原文的意思,又不过于复杂,易于为译入语读者所接受。

(四)派生法或转化法

所谓派生法和转化法,都是指借用英语中本来就存在的单词或者词缀来对汉语进行翻译。比如说在翻译“微博”时,我们就可以借用英语中本来就存在的前缀“micro-”(微小的)以及单词“blog”(博客)来对其进行翻译,于是就有了“microblog”的诞生。再如由时下流行的选秀节目“超级女声”诞生出的网络词汇“超女”,在翻译该词时,就借用了英语中固有的前缀“super-”(超级的),构成单词“supergirl”或者“superwoman”,同时又与英语中的“superman”(超人)形成鲜明对比,译语读者能够很迅速地理解原文的内涵。再如“雷”,这个词本是浙江东北部地区的方言,是指令人感到震惊,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容易听到 “雷人”、“被雷到”等用法,那么在翻译这个词的时候,我们可以借用英语中本

身就存在的单词astonish或者shock来翻译,比如“雷人”就可以翻译成astonishing或者shocking,而“被雷到”则可以翻译为astonished或者shocked。这种派生或者转化的翻译策略虽然是借用了英语中本身就存在的单词或词缀,然而却依然可以

形象传神地表达了这些潮词所具有的内涵意义。

(五)创新法

所谓创新法指的就是借用汉语中的特有单词新创出一个英语单词来。由于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而英语属于印欧语系,两者的字形表现形式不同,因此当使用创新法进行翻译时,最常用的就是借助于汉语拼音或是谐音来新创单词。最经典的使用创新法的例子莫过于对“给力”(意为带劲,给劲)一词的翻译。该词的翻译为“gelivable”,就是以给力二字的拼音谐音“ge(i) li”加上英语形容词后缀“-able”,同时为了读音方便,中间加上字母“v”构成。与此同时也产生了其反义词“不给力”的翻译“ungelivable ”。当然,如果想使其意思更加明确的话,还可以进行一个简短的注释,如“giving power”或“powerful”。再如“牛逼”、“”这样的网络流行语,略显粗口,表示说话者的一种感慨,或觉得谈论的对象比较有能耐,或觉得其较为做作,那么在翻译这两个词时,我们有“newbility”和“zhuangbility”,这种同样属于创新法,在翻译前者时,因为英语单词“new”与汉字“牛”读音相同,所以就没有再采用“牛”的拼音(niu),而是借用了“new”,后缀则是采用了“-bility”,使人易联想到“ability”(能力),进而让人联想到这是表达某种能力的,所以“newbility”有了谐音加上后缀,自然会让人联想到谈论的对象很有能力。同理,“zhuangbility”也是利用了谐音加上后缀,让人能够联想到比较做作的人的形象。

四 结语

科学发展日新月异,网络流行语也会随之层出不穷。这些词句诞生于网络,传播于网络,流行于社会,最终将会成为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及社会现象,同时也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如何对这些网络流行语进行恰当的翻译,是译者们必须要思考的问题。在翻译这些词句的过程中,译者必须既要吸取原来的经验,又不能局限于其中,随时要有创新意识,同时更要学会从他人处听取经验教训,这样才能完成好翻译网络流行语,传播中国文化这项长久而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1] 陈德彰. 热词新语译谭[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11.

[2] 葛校琴. 后现代语境下的翻译主体性研究[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3] 刘琦,李亚宁. 英汉翻译词汇的差异及英译翻译策略研究[J]. 中国商界,2006,(6).

[4] 覃金菊. 论汉语新词的英译[J]. 科技信息,2007(24).

网络流行语范文第7篇

网络力量的进一步强大,促成了网络流行语的产生、传播,同时我们也不得不开始审视这种新词汇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有人说网络流行语是恶搞,也有人说这是新一轮的造词热潮……众说纷纭,总之,我们要正确对待这些词汇带给我们的冲击,同时也要避免不良影响,进一步规范文字。

一、寂寞派

“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这是2009年最为流行的网络语。该流行语源于百度贴吧一个网友发的帖子。该帖的图片是一男子在吃面,图片配文正是“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不久,网友便争相模仿,“哥读的不是书,是寂寞”“哥上的不是班,是寂寞”等句式便广泛应用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寂寞”句式开始风靡,一个叫“寂寞”的流派也随之风行!

用法:“××的不是×,是寂寞”,这是“寂寞派”的句法。恶搞是“寂寞”句流行的重要推手,但归根究底,这个句子还是引起了大家的共鸣:一种源自孤独和疏离感的“寂寞病”。网络时代,虚拟化的交流并不能解决人的空虚和寂寞,所以,当我们用“寂寞”句调侃生活的同时,不妨想想怎样去充实自己的现实生活吧!

二、“被”

“被”字在2009年被推上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位置,成为了身不由己的代言词。

“被就业”,某高校伪造学生就业协议,使学生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签署了就业协议书;“被小康”,江苏某市向当地老百姓颁发标准答案,以此来回答省政府有关小康状况的调查问题……

从“被就业”,到“被代表”、“被自愿”、“被捐款”等多种“被××”词语的流行,难怪有人戏称,这是一个“被时代”。

用法:“被××”三字结构的流行,得力于网络对现实社会中一些不公现象的曝光。一系列“被”字词语的背后,都有相关的故事,关注这些事件,也是增强分析能力、培养公民社会责任感的一个重要途径。“被”字词语也很好玩,因为,它的概括能力实在太强了,遇到一些身不由己的事情,随时可以用上。

三、杯具

套用张爱玲的名言“人生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 一句“人生是一张茶几,上面摆满了杯具”就此诞生了!始作俑者是易中天,他在一期“百家讲坛”一声“悲剧啊”的感叹,成了某论坛版主“杯具”句的灵感来源。

“人生是一张茶几,上面摆满了杯具”这句话还是太罗嗦了,大家还是喜欢用“杯具啊”“杯具”,直截了当。

用法:较之“悲剧”,“杯具”多了一层玩味,谐音的效果使得词语更加形象,加上易中天悲悯十足的感叹,表现力十足。有悲剧,必然会有喜剧,于是,华丽丽地,一个“洗具”出现了,后来者,还有代表“惨剧”的“餐具”。这些谐音词在调侃时用用,使得处在“悲剧”和“惨剧”中的人们多了一份自我嘲弄的乐观情绪!

四、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

2009年7月16日,“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这样一个没有实质内容的帖子,在短短一天内迅速窜红,点击率达百万次,回帖数十万条,引发了一场网络集体大狂欢。贾君鹏很快红遍大江南北,许多网友把网名改为“贾君鹏的妈妈”、“贾君鹏的姥爷”等等,这一股风潮使得社会各界和媒体掀起了一场关于现代年轻人内心是否孤独的大讨论。

用法:“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这样一句话也能流行起来,确实令人费解,虽然事后证明有商家介入炒作之嫌,但是这么多人跟帖,这么多人引用,只能再一次印证网络语言的“无厘头”。“×××,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的句式被广泛使用,它的感情基调多样化,可以是温情的呼唤,也可是一种类似于的“嘘声”,甚至可以是愤怒的驳斥。

五、今天你“偷”了吗

随着“开心农场”、“QQ农场”等游戏的风靡,“种菜”、“偷菜”俨然已经成为互联网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于是,“你‘偷’了吗”便成为大家碰面的招呼语。玩这些游戏也闹出了不少笑话,调闹钟起来“偷菜”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而一些不良的现象反而越来越明显,比如沉迷游戏不能自拔,怠慢了现实的工作和学习。

用法:少用,最好不用。“偷菜”不能怡情,只会贻误功课!

网络流行语范文第8篇

关键词:流行语 最美 语义 语用 社会心态

流行语指的是某个时期在某些人中广泛流行的语言形式。[1]

自从2011年7月2日被网友们称为“最美妈妈”的吴菊萍事迹出现后,流行语“最美”的使用频率一路飙升,当前(截至2012年8月3日)网络上“最美”的使用词条已高达2.63亿。“最美”无疑成为当下最热的流行语。

究竟“最美”为何如此流行?其语义是如何发展演变的?时代赋予了“最美”何种“新”的含义?“最美NP”格式有何特点,反映出人们怎样的社会心态?下面就从语言学视角全面地对流行语“最美”进行逐一解密。

一、“最美”语义发展与演变

“最美”是由程度副词“最”加上形容词“美”构成,“美”字的义项有很多,最基本的义项是“美丽的、好看的”[2]。“最美”作为一个偏正结构的词组,其最初的含义与用法等同于短语“最美丽的”。例如:最美风景、最美图画、最美乐曲……其语义是指在诸多同类的人或事物比较中,美丽的程度最高的一个,更倾向其比较后的客观美的描述。但现今越来越多的人们不仅将“最美”视为一个趋向固化的词语,并且也出现了“最美NP”特殊的话语格式,其含义通常是用来记述或形容某些表面看来平凡但却隐含着不平凡意义的事物或具有善行义举道德崇高的人。例如“最美”战士、“最美”乡村女医生、学生医院拍“最美毕业照”全班合影“一个都不能少”(荆楚网,2012年6月15日)。

现今流行的“最美”“最美NP”与过去所不同的是副词“最”的极性意义已经虚化,没有了先前表极性程度的意味,无需通过在众多同类事物中比较而得出,反而具有“最平凡中的伟大”之义。“最美”用来描述人时,其后所跟的通常是人的职业(如“最美”护士)、身份(如“最美”路人)、亲属称谓(如“最美”嫂子)等,多半突出强调了人的群体化、身份职业的类化等,而淡化了其具体长相、出身、性别、年龄、地位等信息。被赋予“最美”评价的人都是些“草根”人物。“最美NP”格式绝大部分最先是出自网民的“赞誉”,与以往客观的“美丽”或官方的“荣誉称号”相比,“最美”被赋予更多平民化与主观性,可以理解为在一个或某些人眼中或心中所认为的“最美”。

二、“最美”句法结构特点

与词组“最美丽的”相比,趋向于固化词的“最美”在句法中可以充当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等多种句法成分,具有丰富的句法功能。(从642条整理的语料中选取最典型的以下12例来说明。)

(一)“最美”作主语

(1)“最美”将不会成为道德幻觉(圣才学习网,2012年7月?31日)

(2)民众眼中的“最美”应该得到制度的肯定(华夏经纬网,2012年4月25日)

(3)“最美”其实不需要仰视(《钱江晚报》2012年7月13日)

(二)“最美”作谓语

(4)其实,每个人都可以“最美”(红网论坛,2011年8月20日)

(三)“最美”作宾语

(5)让青春向“最美”靠拢(《丽水日报》2012年7月20日)

(6)与其指责路人,不如践行“最美”(《人民日报》2011年11月14日)

(7)大学生暑期实践寻找“最美”(浙江在线教育频道,2012年7月30日)

(8)让“最美”流行(《长沙晚报》2011年12月20日)

(四)“最美”作定语

(9)抢救“最美女教师”张丽莉(人民网,2012年5月13日)

(10)“最美警卫战士”高铁成有望一个月后出院(新华网,2012年5月27日)

(五)“最美”作补语

(11)时代英雄,生命中的旋律流动得最美。(大连论坛,2012年7月15日)

(六)“最美”作状语

(12)“托举哥”——“最美”地托举(金羊网,2012年6月13日)

三、“最美”流行的真正原因

(一)媒体的影响与推动

近年来,媒体采用流行语“最美”作为新闻标题而没有选用近义短语“最美丽的”或是“最动人的”等,主要是由于“最美”在音节上符合双音节化趋势,读起来音律整齐、有力,且标题显得凝练而富有新意。

诸多“最美”被《人民日报》等中国极具权威影响力的媒体报道,央视《新闻联播》从2011年底也增设了“最美中国人”的介绍,同时《光明日报》等全国几十家网络、报刊媒体联合推出了“寻找最美乡村教师”与“寻找最美警察”等大型主题活动也把流行语“最美”的广泛传播及使用推向了新的高潮。

(二)符合人们选用词语的心理趋向

流行语“最美”适应了社会语言发展规律,即经济性。并且符合了人们选用词语的基本原则:趋新、趋简、趋雅。面对社会现实中人性的冷漠与“丑态”,“最美”唤起了人们对于真善美良知的追求,是人们对生活中善行义举的强烈渴盼与褒奖,表达了抑止“假恶丑”泛起的心愿。该流行语既反映了中国互联网主流文化从“审丑”到“最美”的变迁,又体现了当代弘扬美德的强烈社会需求。因此“最美”流行具有其必然性。

注 释:

[1]郭熙.中国社会语言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

[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网络流行语范文第9篇

【关键词】网络语;形式;特点;发展态度

随着互联网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以互联网为媒介的人际交流越来越普遍,于是“网络语”作为新的语言现象应运而生。网络的发展,产生出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词或词义引申,它们丰富了现代汉语词汇,比较稳定地保留下来,这是词汇发展的基本特点。本文采用狭义上的网络语,即产生和使用于网络交流,它虽脱胎于现代汉语,但又有独特之处,其普及之势既丰富了现代汉语的内涵,又给现代汉语带来严峻挑战。

一、网络语的形式

网络交流依赖打字,文字表达一方面影响交流的时效性,另一方面也难免枯燥。为了弥补这些缺陷,形式多样、随意生动的网络语言应运而生,主要形式包括:1.谐音。如9494(就是就是)、88(bye-bye)、为虾米(为什么)、围脖(微博)等。2.省略。有的省略无视现代汉语语法,用形容词、名词或不及物动词直接作谓语,如“我晕、我汗”;有的利用古代汉语,如“无语”;有的杂糅了英语语法,如“忙ing”;还有些脏话用首字母缩写委婉表达,如BT(变态)、TMD(他妈的)。3.假借。网络游戏、论坛中有些类似行话、黑话的专用语,使用人群较固定,重新造字造词的意义不大,于是假借一些现成的词语,如“潜水”(隐身登陆聊天工具)、“灌水”(在论坛上发帖)。4.符号。符号增加了文字交流的娱乐性和直观性,如:^_^(笑脸)、= =(双眼阖闭,表示无奈)、orz(像一个小人拜倒的侧身,表示心服口服)。

二、网络语的特点

除上文提到的简单快捷、娱乐直观的书写特点外,网络语作为一种方兴未艾的语言现象,还有一些其他的社会特点。

(一)鲜明的时代性

相较于传统的报纸、电视传媒,互联网为人们提供了更大容量、更及时的信息,生活中发生的任何事都可以在网络中迅速传播,因此网络语深深打上时代的烙印。

在校园飙车撞死学生的李启刚,被众人拦截责骂时毫不畏惧地喊出一句“我爸是李刚”。这句话立刻被无数网民转载讥讽,随之出现“富二代、官二代、拼爹、坑爹、炫富”等网络语,这些网络语的流行充分暴露出当代社会金钱当道、权利当道、青少年教育缺陷等弊病。

(二)高效的传播性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社会流行语,但任何时期流行语的传播都不及当代这般速度惊人。在互联网高度普及的今天,网络极大地增加了语言的感染力,任何网民的任何一句话,都有可能在适当的时机中一夜蹿红,成为众多网民的口头禅。

“打酱油”一语的流传,是因某游戏中一网友临时退出,给大家说“我要去打酱油了”,这句话立刻一传十、十传百,以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揶揄自己只旁观不参与某事时都会说,“我是打酱油的”。

如果没有网络,日常交流中产生的许多或精辟或有趣的话会很快被人们抛诸脑后,但网络交流的便捷和高效给广大网民提供了记录语言的平台,以难以估计的传播速度和影响力,成就了诸多风格迥异、丰富多彩的流行语。

(三)自由的创新性

网络语的流行能够从网络蔓延到日常生活,最主要的优势在于“新”:汲取新鲜事;旧瓶装新酒;不走寻常路。世界每天都在发生新的变化,语言、尤其是词汇自然随着新事物的产生而不断扩充,网络语既包括许多新词如“蜗居、啃老族、沙发客、裸婚”,又包括旧词新解,例如“雷、淡定、你妹”等。

网络语的语音、词汇、语法以现代汉语为基础,但为了增强娱乐性、拓宽语言的适用范围,三者都有或多或少的改变,其中以词汇的变化最突出,语法的变化最不明显。

三、对网络语发展的态度

网络语的兴盛不断冲击传统的现代汉语,既影响着人们的日常交际,又影响着青少年的写作倾向。对于网络语的发展趋势,我们不能放任自流,又不能锱铢必较。

(一)网络语弥补词汇空缺

语言学家戴昭在《规范语言学探索》中强调:“语言创新是极为重要的因素,是语言生命力的体现。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否认创新、抵制创新,就等于扼杀语言的生命。”网络语是语言创新的真实写照,为语言的发展和丰富输入新鲜词汇,这符合语言随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消亡而不断发展的一般规律。

网络语的发展不能被强行遏制,网络语的存在也不能被人为消灭。许多人视网络语为洪水猛兽,坚决维护现代汉语的纯洁性,但从信息时代的发展特点来看,这是不可能实现的。

(二)语言具有自净能力

大多数网络语不具备稳定的语音、词汇、语法基础,影响范围有限,流行得快,被人淡忘得也快。例如e-mail音译为“伊妹儿”,虽有趣却不如“邮件”词义明了,如今少有人用;“你走先、你吃先”的倒装用法,无法改变人们的正常说话习惯;“天才”意为“天上的蠢才”,但褒义词贬用并未被广泛接受,传统词义的地位依然稳固。

另外,网络语属于交流式而非灌输式,十分依赖语境。“GG,偶稀饭去了,一会儿再K。”(哥哥,我吃饭去了,一会儿再开一局游戏。)若脱离语境,根本不明所以,没有永久流传的可能。

语言虽然发展,但根基难以改变,这使语言具有自净能力,选择性地排除那些不符合语言规范的语言现象。

(三)语言的规范依靠基础教育

网络语虽以书面形式传播,但其实是种不规范的口语,许多青少年在写作时频频使用网络语,言语颠三倒四,让人不明所以。这种负面影响需要教育和规范的力量去扭转。

语言学家许嘉璐在《文汇报》中说到:“我们是在不规范的情况下搞规范,语言又在规范中发展。规范并不能阻止语言的发展演变和出现一些奇奇怪怪的语言现象,当然也就不能保证出现的新词新说法,人人都懂得。不进行规范当然不行,过分强调规范,希望纯而又纯又不行。”因此,在不遏制网络语发展的前提下,教师和语言工作者有义务让青少年了解书面语和口语之间的差别,帮助青少年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正视网络语的不规范性,使青少年在吸收网络语中积极因素的同时,肩负起传承汉语及文化的大任。

【参考文献】

[1]于根元.中国网络语言辞典[Z].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2]许嘉璐.容纳分析引导规范[N].文汇报,1999-12-30(2).

[3]郑远汉.关于“网络语言”[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2).

【作者简介】

网络流行语范文第10篇

你幸福吗?

2012年中秋、国庆双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推出了《走基层,百姓心声》调查节目,当记者把话筒递向打工者问:“你幸福吗?”打工者愣了下神,回复说“我姓曾”。此举一度导致福尔康(电视剧《还珠格格》男主角之一)“躺着中枪”(网络词汇,用来形容无缘无故受到牵连,或被卷入是非),无数网友在网上“恶搞”(网络词汇,指用滑稽、搞笑等方式表达出内心对某些事物的看法)道:“我不姓福,我不是尔康!”

正能量

本年度最“正能量”的网络热词。早在10年前,《秘密》的作者朗达·拜恩(澳大利亚著名电视制片人和作家)就说过,宇宙中有一股强大的正能量,这股能量能让人拥有想要的一切。而随着伦敦奥运會“激励一代人”的口号和北京“7·21”暴雨中温情的催化,正能量被赋予了全新的诠释——一切予人向上和希望、促使人不断追求、让生活变得圆满幸福的动力和感情。

元芳,你怎么看?

“元芳体”来源于《神探狄仁杰》系列电视剧,剧中狄大人常对李元芳说:“元芳,你怎么看?”而李元芳的回答也固定化:“大人,我觉得此事有蹊跷。”“此事背后一定有一个天大的秘密。”2012年10月,这一惯有的片断被网友“吐槽”(网络词汇,指从对方的语言或行为中找到一个漏洞和关键词作为切入点,发出带有调侃意味的感慨或疑问,相当于相声中的“捧哏”),并跟风模仿形成了“元芳体”,产生了各种版本。大到国际新闻,小到晚上家里吃什么,欢乐的网友总會在叙述后加上一句:元芳,你怎么看?这句话刚火的时候,两日内被人问了200多万次。

局冒帅和屌丝

“高富帅”是一个网络词汇,对应于“屌丝”即“矮穷丑”。它形容男人在身材、财富、相貌上的完美无缺。这样的男人往往會博得众多女性的青睐,在恋爱、婚姻中获得成功。除了“高富帅”之外,另一个专门形容女性的词汇“白富美”也应运而生。

逆袭

谁说“屌丝”就要孤苦伶仃一辈子?谁说“ 屌丝”就不能有快乐?谁说“屌丝”的命是天注定?“高富帅”抱得“白富美”。这个大团圆结局充满喜感又让人满足。但在这个世界上有一条神秘的道路:“屌丝”在逆境中反击成功抱得“白富美”,此乃“逆袭”。

xxstyle

一段《江南style》的视频火爆全球,短短几日创下3亿的点击量,全社會各阶层争先跳起了“骑马舞”。“xxstyle”成为网络上最常被提起的话语之一,各种“style”的衍生版层出不穷。除此之外,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成功起降歼15舰载机后,指挥员在起降过程中的手势也被众网友纷纷模仿。一时间,“航母style”在网络上流行起来。

切糕

“切糕”是玛仁糖的俗称,是一种新疆南疆维吾尔族人采用传统特色工艺,选用核桃仁、玉米饴、葡萄干、葡萄汁、芝麻、玫瑰花、巴丹杏、枣等原料熬制而成的民族特色食品。商家一般用刀将玛仁糖切块出售,因此玛仁糖又被称作“切糕”。2012年12月3日上午,岳阳公安警方在微博上称处理了一件价值16万元的玛仁糖纠纷,下午《新周刊》了一张切糕图,并称之为“硬通货”。网友纷纷跟帖,或回忆那些年吃“切糕”,的经历,或吐槽能否买得起大块“切糕”是检验“高富帅”,的重要标准。

甄嬛体

随着电视剧《甄嬛传》的热播,剧中的台词也因其“古色古香”、包含古诗风韵而被广大网友效仿,并被称为“甄嬛体”。不少观众张口便是“本宫”,描述事物也喜用“极好”“真真”等词。“甄嫘体”瞬间红遍网络。

上一篇:网络销售范文 下一篇:企业咨询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