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经济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3 22:39:00

特色经济论文

特色经济论文范文第1篇

(一)资源环境分析湖南省位于南岭山脉中段与长江中游之间的内陆腹地,地质构造复杂,地表组成岩种类多样,湖南境内水系发达。拥有全国第二大的淡水湖(洞庭湖),起着调节长江水量的重要作用。还有湘江、澧水、资江和沅江4个水系汇集流入洞庭湖并且还连接长江,全省拥有的水量是南方9个省份最多的。在全省土地中,各种常态地貌齐全,一般山丘、冈坪多呈垂向层状和水平镶嵌的组合状况,形成了复杂多样的农业地貌环境。湖南省几乎全部位于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光照充足,降水充沛,热量丰富,且光、热、水配合相当良好,农业气候资源利用效率高;同时,由于经纬水平分异和山丘区垂直分异的直接影响,湖南的植物区域成分复杂,土壤类型多样,植物和农作物的种质资源极为丰富。种子植物约5000种左右,全省木本植物达1900多种,约占全国总数的25%,茶叶仅一个南岳衡山就有20多个地方品种。还有湘西那一片的茶叶种植更是品种良多了。这些都为湖南区域特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资源基础和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

(二)交通环境分析湖南地处南岭山脉中段与长江中游之间的内陆腹地,介于华南经济圈和华中经济圈的之间,地理区位优势相当明显。湖南的公路,铁路,航空,水运非常的发达,更是基本建成高速公路网中的三纵六横,市州均实现高速公路和高等级公路的4小时访问圈。在水运上也已经形成了以湘水、资水、沅水和醴水为主体的洞庭湖现代水系交通运输,并可通江到达海;京广、枝柳、湘赣、湘黔、湘桂、洛湛还有贵福、渝怀等主要铁路干线,并且上昆、京珠、衡昆等高速公路以及许多的国道、省道公路线相互连接,这对于开拓湖南特色农产品市场是非常有利的。

(三)技术环境分析湖南省的科研和教育资源是比较丰富的,省内的农业科研及农业教育体系也已经比较完善了,这为湖南区域特色农产品的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人才支持。目前,湖南全省共拥有中科院亚热带区域农业研究所、湖南农科院等263个农业科研机构,其中,仅仅省级的农、牧、渔类的独立科研机构就有18个,拥有约2000名科研技术人员,聚集着袁隆平、官春云、刘荡、王克林等众多知名农业科技专家,几千名教学科研人员创造并积累了一大批居全国乃至世界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培育出了一大批各级各类农业专业人才。

(四)政策环境分析首先,将特色农业列为全省进行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发展实施项目,并直接由省府规划了优质水稻基地县、优质玉米县和优质蔬菜基地县等的科技示范基地,还在江永、泸溪、湘潭、祁东等地开发香柚、优质枣、优质柑、湘莲、黄花等特色农产品。其次,已制定了全省的无公害特色农产品开发的“十二五”规划,并明确要重点加强发展无公害蔬菜、水果、茶叶、水稻、畜禽等产品的生产开发,建设了100多个重点无公害标准化农产品示范基地,并在全省进行大量生产无公害类型的农产品,这可见湖南省政府对特色农业发展的高度重视。

二、湖南省农业特色化的对策

(一)依靠品牌企业带动促进特色农业产业化特色农业产品实现价值的载体是品牌的建立,而提升产品质量和推进农业生产的标准化都是产品品牌建设的有效手段。面对农业发展新阶段的各种变化,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而进行的农业产业转移中可以依靠质量好、品牌好的地区转移。相对于农业产业化,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产业化就更加针对市场的需求和更加专业化的地域生产,这些在农业科技和产品品质的提升,并进一步去提高市场化程度等方面更具优势,更加容易实现农业生产的价值。这也是特色农业产业转移所需要的。通过产业转移形成一定特色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产业链保障了特色农产品投入产出和资本转化,更加有利于特色农业的发展。湖南省已经有金健米业、油中王、童胖子酱板鸭、益阳松花皮蛋、东江鱼集团、益阳普华纺织有限公司等著名品牌企业。可以依靠这些企业,在它们的带动下形成集科研、种植、销售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这特色农业产业链。

(二)借助政府的引导进行特色农业区域集聚化布局政府、农民和企业是农业产业发展的三大主体,它们在农业发展中分别有着不同的作用。进行区域特色农业的发展,对政府而言,首先是要提供促进特色农业发展的政策与适合的市场制度环境,对比给予特色农产品的加工税收政策优惠,并开通相关的绿色运输通道等。其次要深化特色农业的融资渠道,改变比较单一的投资模式,可以去吸引和借助银行资金和社会各种风险投资资金去发展特色农业,形成一条以政府为引导,特色农业的发展多元化的投资机制。最后要重点扶持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特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农村农产品市场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政府的这些政策是特色农业进行区域集聚化产业转移的根本保证。

(三)知识化和技术化是特色农业发展的关键特色农业技术化不但包括生产管理的技术化还包括了市场的信息化,不管是在传统的特色农业如水产农业、绿洲农业、旱地农业,还是新兴的都市农业、休闲农业、生态农业、旅游农业等等,整个过程的系统化技术化的生产管理是使得其活跃的关键。一方面,在一个地区的发展特色农业的过程中,要努力去提升质量产品的品质,以技术去提高产品的附加值,附加值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动力,高的附加值是特色农业可以和其他新兴行业媲美的资本。另一方面,在管理上面也需要技术化的知识化,比如,在质量的检测和一些预防,还有一些市场信息的收集都是需要的。这是信息的时代,知识化是信息化是发展的根本。

(四)加强农村合作社建设是特色农业发展的基础建设和发展农村合作社有利于各自经营的农户联合起来共同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帮助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的稳定和农业的发展,尤其是对于特色农业。现在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单独的农户很难获得较为全面的市场信息,这就使得他们会有一定的程度上与市场脱离,这对于特色农业来说的非常致命的。信息只是合作社的一方面优势,它还可以在合作户之间的技术的共享和资金上的联合。比如会员费作为发展基金可以用来搞基础性的建设。

特色经济论文范文第2篇

(1)特色农业发展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这一科学论断的具体体现,它代表着生产力的发展,是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健康增长的必然选择。首先,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资源贫乏、农村人口相对较多的发展中国家。要想不断解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当前的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决定了我们必须进行深层次的农业产业改革,而发展与各区域自然地理、风土人情、传统文化相适应的特色农业则是众多方案中的较好选择。农民收入水平的高低与持续健康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和谐、稳定和持续健康的发展。近年来局部地区大面积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呈塌方式、地陷式下降,农民生活水平起伏波动较大,引发农民心态的巨大波动,已引起了中央及各级政府的高度关注。为了建设一个和谐、稳定、繁荣的新时期的农村社会政府也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当前农村工作,甚至整个经济工作的重点。农业仍然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国家的稳定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特色农业是实施新一轮提升农村经济大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可以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步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条件。其次,我国虽然土地资源类型丰富,但适合传统农业的土地并不多。在相对贫瘠的土地上发展与之相适应的特色农业,不仅可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还可以改善土地生态环境,恢复生态平衡,做到一举两得。例如:黄土丘陵沟壑区,是我国北方生态脆弱、产业单一、广种薄收、乡村贫困的特殊问题区域。“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土地利用方式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键“瓶颈”。通过相关研究结合当地地形地貌特点与水土流失所独有的自然规律,最后通过采用旱作农业与节水灌溉技术、推广造林护耕技术、生态农业技术的创新与应用等典型农村特色生态经济模式,使该区经济水平得到了大幅的提高。在我国由于地域辽阔,各地自然资源条件千差万别、各不相同。要站在国家层面上科学地统筹规划,合理建议每一片区域适宜什么样的特色农业的发展。再次,通过特色农业的发展,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可以提高广大农民自觉自愿地学习科学技术的热情,从而促进我国农村农民文化水平的整体提升,为提升我国农村在全国乃至世界的整体地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2)发展特色农业能有效实现农业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一定区域内存在着各种自然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松散的农业资源要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要因地制宜合理统筹配置有限的农业资源要素,敢为人先大力支持发展与本地条件相适应的特色农业。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少我多的绝对优势,保持我国农村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

(3)特色农业发展有利于农村经济的持续增长

特色农业发展壮大起来了,可以带动周边一系列的相关行业,如农作物深加工、农产品储藏、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区域性的产业链条,把独特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开辟新的就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实现农民增收目标。

(4)发展特色农业能有效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特色农业对于资源和生态环境有着特殊的要求,它不以破环、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它是在有限的前提下对自然资源的合理有效充分的利用。发展特色农业必须自觉遵守自然规律,坚决按自然规律作出合理的安排,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既能够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资源,又有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调动农民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实现对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特色农业发展需注意的问题

(1)特色农业不一定是高产量农业

有些从业人员由于存在急于求富的心理,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恶意扩大生产规模,丝毫不顾自然资源的有限承载额度,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这一现象的出现极大地破坏了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打破了自然生态的脆弱平衡。因而特色农业既要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市场需求为出发点,又要不能一味地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而违背其自身发展的规律。

(2)特色农业与常规农业共生并存

常规农业解决吃饱,特色农业解决吃好。不能为了特色而特色,只做或做足表面文章,一味迎合上级领导、一味满足填报数据的需求。特别是有些地方在行政命令的干扰下,不切实际地好大喜功。用适合常规农业的资源条件做特色农业的大文章,好看不中用,最终出现喜人的开头、悲惨的结局。我们应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在可行的条件下适宜发展什么农业就发展什么农业,不因人为的因素而发生改变,做到有始有终、错位发展、相得益彰。

(3)特色农业与现代科技的运用

特色农业的发展要立足于当地的自然资源条件,不能简单地利用现有科技没有底线地仿制扩大化生产。科学技术对农业生产的发展起促进的作用,但不是彻底改变农业生产方式。母鸡下蛋和人造鸡蛋一样都是蛋,虽然表面上差不多,但两者有着本质的不同。从事特色农业的生产要立足现实,在不改变本质的可行的前提下,根据市场需求合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加快特色农业的发展。

(4)特色农业与产业化生产

在传统农业中,历史上传统特色农业由于受到自然资源和人类因素的影响,以个体家庭为承载主体的生产缺乏产业化生产的社会分工、协作。这是一个传统农业的遗留问题,农民往往以户为单位,自给自足。在当前我们在不改变特色农业本质的前提下应建立完善的产业化生产,产业化生产的社会分工、协作要从制度开始健全,将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挂钩,将每个农民按照其特长放在最需要他的岗位上,从而最有效地提高特色农业的社会、经济效益。

(5)特色农业与配套生产

特色农业的发展要适应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求这一要求。随着人民群众需求的增加,特色农业产品的市场配置在不断发生变化。建立与特色农业相配套的服务行业是满足市场需求不断变化的必要条件。特色农业的发展有一个逐渐发展壮大的过程,各地应在祖国一盘棋的大前提下,合理建立与本地特色农业逐渐发展壮大相配套的一系列的相关行业,为本地特色农业可持续健康的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特色经济论文范文第3篇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市场机制是指构成市场的价格、供求、竞争等基本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系统。市场经济可以保证市场机制的充分发挥,它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由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组织形式。这种特色即是将商品经济作为发展生产力的普适性特征,与社会制度无关。结合中国国情,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背景下,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种适合中国发展道路的经济体制。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变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探索和完善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经历了三次变迁。第一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后到1978年,是计划经济运行的时期。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照搬照抄苏联模式,导致我国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城乡二元分割,以牺牲农业来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了一套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套僵硬的体制导致了生产要素的流动不顺畅、工农业关系和价值关系的失衡以及城乡关系的结构性矛盾。在从农业剩余中提取工业化资金,完成工业化积累过程中,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和制度安排加以保障,这主要体现在农产品统派购制度、高度集中的制度以及城乡二元制度三个方面:一是在全国实行农产品统购派制度。这种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典型制度,阻碍了各区域间生产要素和产成品的自由流动,对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整体环节的顺利实现造成冲击,进一步加剧和固化了农村封闭的计划经济,阻滞了农产品商品化和农村市场化的进程。二是高度集中的制度。20世纪50年代,为了保障农产品的持续稳定供给,强制性的引导农业剩余向工业转移,我国开始改造小农经济,打造高度集中的合作社和。合作社和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建立,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由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出现,在农产品收购中由最初的小农散户到相对组织化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降低了政府在农产品收购中的交易费用,缓解了政府与散户在农产品产购对接之间的可能的矛盾和难题。不过由于当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中的平均主义思想盛行,农户成员在集体经济组织中的产权不清,成员的努力和所获报酬之间非正相关,导致激励机制耦合不畅,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我国微观经济主体的活力严重不足。三是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隔离了一体化的经济社会系统,阻碍了城乡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粮食配给制等人为割裂城乡一体化系统的制度安排,使农村富足的劳动力要素以及城市富足的资本要素等无法实现对流和衔接。纵观发达国家工业化发展规律,一国产业结构转换和就业结构转换基本上是同步的,也就是说在非农产业产值比重不断增加的同时,农业人口也将开始向非农领域转移。而由于当时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安排,导致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就业人口转移偏离了这一规律。虽然已经将重心转移到城市和工业,但是农业人口依然在就业人口中占据绝大多数,导致农业劳动力人口无法转移。据统计,到1978年之前,我国农业生产效率非常低,几乎处于停滞状态。第二阶段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92年邓小平的“南巡谈话”。这个时期是我国开始探索性尝试市场经济的开始。由于在上一阶段中,工农业产业价值转换的失衡以及农业自我积累和自我存续能力的孱弱,导致我国农业发展严重滞后于工业化进程。面对这些制度缺陷和体制障碍,自1978年底,我国开始制定和实施了若干有关农业的重大政策,这些政策文件涉及到了农业生产责任制、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等放活农业的主题。同年,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进而在农村开始进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消除了以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中平均主义的主要弊端,平衡了农民努力和报酬之间的关系,大大激发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家庭经营方式拥有生产作业后的剩余索取权,作为农业生产要素的所有权权利主体以及生产要素的配置主体,该种经营方式解决内部监督费用,比资本主导型雇工农业中对生产员工的监督管理更为有效;同时,家庭经营方式在用工方式选择上更为灵活,比如在应对季节性缺工等困境时,家庭经营可以通过用换帮工、非整劳动力等方式解决。与此同时,我国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突破需要一个逐步适应和渐进的过程。1982~1986年,中央连续发出五个“一号文件”,逐步形成了“以市场为取向、以放活为内核”的新的“三农”政策框架。这些文件涉及到了经济政策、活跃农村经济等主题。五年中每个“一号文件”,都将当时的农业发展中最困难的问题作为突破的重点。这五年的“一号文件”,为我国打破计划经济的桎梏,逐步放活农业及农村市场,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要意义。第三阶段,党的“十四大”逐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计划经济时期,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出现了很多问题,很多人把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对立起来,不清除这些障碍,理论就无法发展,改革就无法深化。邓小平发表了“南巡谈话”,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与社会制度无关。社会主义国家也可以搞市场,资本主义国家也可以搞计划。党的“十四大”进一步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并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科学分析了我国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现状,阐明了我国经济改革面临的形势。进入新世纪,我国逐步迈入工业化中期阶段。这一阶段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农业产值和农业就业人口在整个产业体系中不断下降,因此亟需统筹城乡发展,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社会制度,促进城乡间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难点在于农村市场经济的培育和发展。为此,在统筹城乡的方略指引下,2004~2014年我国以“工业反哺农业和城乡一体化”为内核的“三农”政策体系逐渐形成。对推进我国现代化进程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至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进入了逐渐成熟的阶段。

二、商品货币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

结合以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实际上,商品货币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可以通过企业管理、政府干预、经济均衡等视角来体现。

(一)企业管理角度从商品价值量和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来看,一个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换句话说,一个商品的价值量被社会承认的程度取决于这个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因此,只有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单位产品的劳动时间,从而使该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才能在单位时间里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和更多的使用价值。在时间既定、投入既定的情况下,这不仅提高产出的比率,还提升了企业的效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国,这种管理模式同样尤为重要。为了提高企业运行效率,具体应从以下方面入手。1.提高工人的专业化水平。提高工人劳动的专业化对于提高劳动生产率非常关键,而劳动分工对于提高工人劳动的专业化水平更为重要。亚当•斯密首次提出了劳动分工理论,此后马克思发展了分工理论,提出了一般分工和个别分工两种分工形式。他从两个方面提出工厂手工业内部分工理论:一是整个工厂手工业分工的基础是协同运作,不同的手工业是非独立化的,是相互补充的有机体;二是工厂手工业中的不同操作,具备了相对独立的专业化特征。这两部分是矛盾对立的统一体。随着生产力高度全面的发展,片面发展的个人将为全面发展的自由劳动者所代替,人们都将摆脱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状况而成为自由的个人。因为中国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有众多劳动密集型企业,这种方式下对于整个企业生产效率的提升以及投入产出效益都具有促进作用。不过这种专业化的分工对于管理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因为它要求工人做单一程序化的工作,这对于个人的发展及抗压能力等都是挑战。2.提高技术应用水平。由于分工的不同,社会主义企业内部都是由不同技能的生产者组成。那么每一个企业都具备了人格化的特征,企业间的劳动方式的差异和产品制作过程的不同则是由不同生产者在劳动上的差别形成的。为保证企业生产的正常进行,每个独立的企业必须顺应社会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劳动方式、生产工艺等。这对于社会主义企业在组织生产时的独立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保持企业的独立性,技术的引进和应用也是非常关键的,是创造新的价值的必备条件。邓小平曾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技术应更多地运用于企业生产的工艺流程中。企业流程再造是当今最流行的趋势之一,它是指重新考量组织流程,分析每一个环节的价值,然后运用技术重组系统内的组织资源。在科学发展的指导下,改进并再造流程工艺,提高企业运行效率。经过改制,在组织结构上以顾客为中心,主力打造全新流程体系,以绩效考核为目的对企业人事管理和薪酬制度等进行考量,对企业员工注重专业化和以人为本。这些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中的企业具有良好的借鉴作用。3.区分不同社会制度下生产过程中的社会结合。与马克思所说的自由人联合体相比,公有制经济中生产组织具备了其特殊性,不过社会主义社会中的企业和资本主义社会下的企业存在着异同点。从不同点来看,在所有制方面它属于全社会所有而非个人所有,可称为社会所有制。而从相同点来说,它仍是与旧的社会分工相联系的一种生产组织形式。生产者有着不同的劳动生产分工,被固定在一个固定的工艺流程中。所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的生产组织也被称为企业。也存在着不同的生产、管理、技术等不同的职能部门,也存在着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差异性。它在治理结构上也与资本主义企业有某种共同点。企业作为一个独立的生产单位,它使社会与个人的关系具体化、复杂化了。应区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制度下,企业这种生产组织的异同,并积极借鉴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企业生产分工的经验,取其精华为我所用。4.开发和利用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生产资料包括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这些都属于客观生产要素。客观生产要素是价值创造和形成的必要条件,它通过影响劳动的效率影响价值的创造。马克思认为,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劳动分工动态联系。亚当•斯密认为:劳动分工受到市场规模的限制和影响。马克思的分工理论进一步深化了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他认为劳动分工不仅是分工深化的过程,又是市场规模扩大的过程。同时,从本质上讲更是经济增长的过程。社会主义社会中的企业间依然有商品价值形式的需要。企业的主要任务是独立地组织生产和交换,以补偿其劳动和资源的耗费,并通过积累扩大再生产。这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在物质资料补偿上,保证企业在生产资料消耗上得到补偿并有盈余;二是在价值补偿上,保证交换的等量劳动关系,为实现按劳分配原则提供条件。社会主义的等量劳动关系,要求企业以集体劳动总量的形式来作比较。这种包含着极复杂的内容的结合劳动的质和量,在现阶段还只能通过它的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来衡量。不同形式的有用劳动,要通过产品交换将其还原为抽象一般人类劳动,才能相互进行比较。通过这种交换方式,能实现不同生产部门之间劳动的互换,使处于社会分工中的独立企业得以补偿其资金与劳动的耗费,从而促进企业不断改善管理和提高劳动生产率。

(二)政府干预角度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生产商品的劳动直接是私人劳动,而私人生产往往是盲目的、无政府状态的,这使整个社会生产经常处于不平衡和波动当中。社会生产仍然能够延续并发展,是因为客观上存在着支配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价值规律在发挥作用。市场机制通过调节资源配置,使社会的再生产和需求保持一贯性和连续性。在社会分工日益细密、产品种类不断增多、技术创新呈加速状态及需求多样化的时代,市场机制自动化调节的优势尤其明显。不过它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这些劣势就可能导致社会生产和财富的集中,继而产生垄断。垄断势力可能会利用自身优势、打击竞争对手的创新活动;也可能维持高价,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垄断是竞争的反面,垄断反过来会限制价值规律的作用。因此,需要政府的干预,以限制垄断、维护竞争,充分发挥价值规律的积极作用。在商品货币理论的指导下,建立开放、有序、平等竞争的市场经济体系,必然需要有合理规范的宏观调控体系做为支撑,而转变政府职能则是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关键。只有转变政府职能,才能对市场配置资源中出现的不合理倾向进行干预和调节,使整个社会主义经济按照统一、开放、有序的模式运行和发展。

(三)经济均衡角度马克思认为,在价值规律自我调节的前提下,经济体系可以达到一般均衡。同时,经济体系由失衡到均衡的调整是一个充满矛盾和艰辛的历程。他指出:资产阶级社会的症结正是在于,对生产自始就不存在有意识的社会调节。因此,一般均衡仅仅是一种趋势而已,商品的供求失调才是一种常态。在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下,结构性和总量性经济失衡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是必然结果。由于资本主义的深层次矛盾,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必然导致两极分化,进而弱化人们的消费能力,导致社会有效需求不足,引发普遍性的生产过剩危机。在陈云经济思想中,国民经济有计划、合比例的综合平衡发展是其强调的关键所在。具体运作中,需要充分协调财政、信贷、物资等三大平衡之间的关系。他讲到:财政收支和银行信贷收支都必须平衡,而且应该略有结余。只要财政收支和信贷收支是平衡的,社会购买力和物资供应之间,就全部来说也会是平衡的。他还指出:如果我们的财政收支不能平衡,社会购买力和商品供应量之间不能大体平衡,物价就会乱涨,市场就会混乱,这对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稳定,都会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国民经济的持续和稳定发展,首先要实现三大平衡。从理论上说,财政、信贷和市场是社会再生产的中间环节,是从生产到消费的过渡阶段。它们之间的关系协调,才能使生产顺利实现消费,社会再生产得以延续。时至今日,陈云同志的三大平衡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的企业仍不失其借鉴意义。社会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更应该力争在财政、信贷、物资、外汇等方面保持均衡,以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三、结语

对于商品货币理论,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评述。首先,从进步性上看,商品货币理论对于当今时日仍不失其实用价值。尤其是在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后,人们纷纷从商品货币理论角度分析审视当今的金融危机,通过马克思的基本原理和思想分析资本主义制度的局限性,对于过度自由的资本主义市场加以批判,对社会主义政府适度干预和控制给予积极评价。其次,《资本论》及其商品货币理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从理论上看,马克思认为在公有制背景下,商品经济会不断衰退进而消亡。但在现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我们看到了公有制的不断发展,也看到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从实践上看,当今有很多自动化的工厂和车间,里面并没有人工在流水线上作业,但使用价值和价值依然在不断被创造着,这些都不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所能直接解释的。最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就是与时俱进,它是永葆青春的理论,是不断发展的理论。一时解释不了的现象并不能表示其不实用,相反,我们应该看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潜力和空间,以及它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贡献与借鉴价值。

特色经济论文范文第4篇

山西省不仅是煤化工基地,也是全国闻名的冶金大省和装备制造业基地。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太原重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中铝山西分公司、大同煤矿集团机电装备制造有限公司、富士康科技集团、海鑫钢铁、鲁能晋北铝业、银光镁业、中条山有色金属集团等大型企业,都为当地的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位于山西省运城市垣曲县的中条山有色金属集团,是一家集选矿、采矿、冶炼、加工、运输、发电、建材、物流和科研开发为一体的大型国有企业,是华北地区最大的铜业联合企业。2012年,中条山有色金属集团对垣曲冶炼厂进行了技术改造,新建了3200m3/h制氧机组,鼓风炉采用富氧熔炼,降低了150kg的单位冶炼焦耗。此外,通过研发,中条山有色金属集团还新建了双转双吸制酸工艺,使硫的回收率提高了46个百分点,由原来的50%提高到96%,每年可减少16700t的硫排放量,为垣曲县的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添砖加瓦。

2特色农业

2010年,随着山西省启动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等“七项工程”,出台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奖补等“八项政策”,共整合和新增资金9亿多元,粮食播种总面积达到323.4万hm2,比2009年增长了2.8%,单产3300kg/hm2,比2008年增长10%。2011年,山西省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全年投入650亿元,比2010年增长20%,全年粮食产量达到1193万t,比2010年增产9.9%。(1)粮食生产。粮食生产方面,规划出103个万亩粮棉高产示范区,分布在全省的65个县。例如:晋中、长治、忻州是我省的玉米优势产业区,重点培育长治市金泽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和山西汇福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55户玉米加工企业,打造玉米加工企业集群;晋中、太原、吕梁、朔州是高粱生产优势区域,重点扶持汾酒集团和水塔老陈醋等18户加工企业,并整合当地其他中小企业品牌,推动县域经济整体登上一个新台阶。现以位于汾阳市的汾酒集团和清徐县的水塔老陈醋为例:汾酒集团拥有“杏花村”和“竹叶青”两个中国驰名商标,2012年,汾酒集团实现销售收入100.18亿元。汾酒集团的发展带动了汾阳市的经济建设,尤其是以“中华酒魂”汾酒为龙头,带动了汾阳市酿酒业的发展,初步形成了规模效应。而清徐县的水塔老陈醋、来福醋等国内知名企业,不仅为清徐县的国民生产做出突出贡献,同样也带动了清徐县整个酿醋业的繁荣发展。(2)畜牧业。提起山西省的畜牧业,人们自然会想到“六味斋”“平遥牛肉”等国内驰名商标。“十一五”以来,我省全面实施“科技兴牧”政策,加大畜牧科技的投入力度,积极推进畜牧科技体制改革和人才培养工作,有力地促进了畜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使畜牧业成为农村经济中发展最快、经济效益最明显的产业之一。笔者以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为例进行分析。截至2011年底,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已经发展了1000多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达到80多家,辐射带动近2万个养殖户,现代畜牧业发展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覆盖朔州市的山阴县、怀仁县和右玉县等地区。同时,朔州市近几年来大力推动的“一村一品”和“一县一业”工作,为畜牧业转型跨越发展和牧农的收入翻番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由于饲草饲料都是机械化操作,一个人从前只能喂养5~10只羊,现在却可以喂200来只。此外,舍养代替以前的放养,对各县的生态建设也起到了巨大的维护作用。(3)经济作物深加工。山西省不仅具有矿产资源,经济作物也极为丰富。山西是我国最主要的杂粮产区,素有“小杂粮王国”的美誉,山西的水果品种也很特别。如:沁县的“沁州黄”、大同县的黄花菜、阳高县的杏、吕梁地区的土豆和红枣、汾阳的核桃、隰县的苹果、清徐的葡萄、运城的山楂和孝义的柿子等。例如:位于阳泉市的山西大寨饮品有限公司,依托我省核桃生产的优势,重点发展核桃深加工,开发了核桃粉、核桃露和系列休闲食品;位于阳曲县的太原汉波食品工业有限公司,除了大规模制作干枣外,还大力发展保鲜枣、蜜枣、枣汁和枣汁提取液等深加工产品,在各级政府的扶持下,加大企业整合力度,已经形成山西枣加工企业的规模优势。此外,还有山西厦普赛尔食品饮料股份有限公司、山西维之王食品有限公司等,独具匠心地开发山楂和沙棘等山西特色干鲜果的加工,为当地的县域经济建设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3旅游服务业

五千年文明看山西,山西省作为中华民族古代文明和灿烂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拥有非常丰富的旅游资源,被誉为“中国古代艺术宝库”和“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尤其值得庆幸的是,我省从北至南都有闻名遐迩的旅游景点,北有云冈石窟、应县木塔、五台山,中有晋祠公园、平遥古城、乔家大院,南有太行山大峡谷、皇城相府、壶口瀑布等。2012年,我省旅游总收入创1800亿元新高。坐拥如此丰富的旅游资源,我省县域经济发展岂能无计可施?以下就各著名景区带动当地县域经济发展为例进行说明。五台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圣地之一,五台县的餐饮、住宿、交通行业因此获利颇丰。2011年,五台山共接待国内外游客432.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0.1亿元。恒山和悬空寺地处浑源县,2011年,浑源县提出“绿色恒山”“科技恒山”“人文恒山”的发展口号,全年接待中外游客75万人次,直接收入达到4448万元,综合收入突破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3%、34%和50%。平遥县利用平遥古城的资源优势,连续多年成功举办国际摄影大展。2011年,共接待游客13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2.7%,门票收入1.45亿元,增收4500万元,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总产值37.72亿元,占到全县GDP的46%。此外,还有芮城县的永乐宫、永济的普救寺、解州的关帝庙、应县木塔、祁县乔家大院、灵石的王家大院、太谷三多堂、方山县的北武当山、盂县的藏山、武乡县的八路军总部旧址、黎城的黄崖洞八路军兵工厂、文水的刘胡兰纪念馆等,都对当地县域经济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4生态绿化建设

由于客观和历史原因,山西省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生态问题是制约山西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近几年,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绿化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全省每年营造林近33.33万hm2,5年累计完成造林158.53万hm2,森林覆盖率由2005年的14.12%提高到2010年的18.03%。预计到2020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超过26%,真正实现“绿化山西”的建设目标。笔者以朔州市右玉县为例进行探讨。近年来,右玉县斩获很多诸如“全国绿化先进集体”“中国宜居宜业典范县”等荣誉称号,可谁曾知道昔日的右玉是何光景?新中国成立初期,右玉县干旱少雨,植被贫瘠,风沙肆虐,森林资源覆盖率仅为0.3%。后来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代代传承“右玉精神”,大力种植适合本地气候特点的树木,目前,全县林木绿化率达53%。加强绿化建设、保护生态环境,是右玉县走出的一条适合其发展的新路子,也是全省其他县域经济发展值得参考、学习的生态之路。

5结语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我省的县域经济主要还是传统的靠天吃饭和现代农业相结合的发展模式。由于受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地理优势、客观历史和科技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很多县域经济走出了一条以工业经济为主、旅游经济等第三产业为辅的特色道路。总体而言,全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三晋大地”的发展差距较大,全省县域经济自东南部向西北部呈现贫困类型县域依次增多的趋势,晋东南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晋中区次之、晋南区再次、晋北区最低,这是山西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因此在省市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扶持下,各级县政府应当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县制宜,采取不同的发展策略,切实有效地促进我省县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特色经济论文范文第5篇

结论是经济论文的收束部分,是全文的总结。经济论文的结论部分大致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1、提出论证结果。在这一部分中,作者应对全篇文章论证的问题及论证内容作一个综合归纳、概括,提出自己对问题的总体性看法、总结性意见,得出论证的结果。这里课题解决的答案,是作者独到见解之所在。这一方面内容与绪论相关,是围绕本论所作的结论,是对绪论中提出的、本论中论证的全文中心论点的强调,但不是文字上的简单重复,而是对论文的要旨作简明扼要的概括。

2、指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由于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对某项课题的研究所能取得的成果只能达到一定程度,而不可能是顶点。所以,在经济论文的结论部分,作者常常不仅概括自己的研究成果,而且还指出在该课题研究中所存在的不足及遗留问题,指明还有哪些方面的问题值得人们继续研究,以及解决的途径等。通过对课题研究前景的展望,可以为他人的科研选题提供一些线索,同时这也是对课题研究的一种总结。

3、表明对某一问题的建议和设想。如果论文所反映的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作者可以在最后写明对研究成果的推广与应用的期望,或对此提出一些具体的建议和设想。

4、展示成果的意义和影响。如果论文所反映的研究成果是带有一定的突破性的,或其意义及影响是不易为读者所了解的,则有必要在结论部分对取得这一研究成果的意义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作一个实事求是的说明和估测。

5、谢辞。在结论部分的最后,也可写上几句话,向在本篇论文的撰写过程中,曾给予自己帮助的人表示谢意。谢辞要写得诚恳、得体,而不能混同于一般的客套话,更不能变成庸俗的溢美之词。

上面几项内容是常见于经济论文的结论部分的,其中,“提出论证结果”通常是结论部分的基本内容。一篇经济论文的结论部分既可以同时具备上述几项内容,也可以只写论证结果,或把课题的展望作为主要内容。另外,根据实际情况,还可以在这一部分中写入其他内容。但须注意,结论是全篇论文内容的归结,是文章自然展开的结果,在这一部分中,一般不宜再提出新的观点或新的材料。

二、经济论文结尾的主要方法

经济论文常见的结尾方法有:

1、“画龙点睛”法。此法也称作“卒意显志”法,古文论中还称作“结末推原”法。所谓“画龙”指制作全篇,“点睛”是于篇末点明主指。这是使全篇皆活的一种结尾方法,多见于开篇提出问题,本论展开论述,在结论中归结论点的论文。如笔者的《晓南矿综采现场管理经验》(《能源基地建设》1995年第3期)一文,绪论部分深刻阐明了现场管理的重要性,提出了煤矿综采现场管理这一论题,本论部分介绍了晓南矿的综采现场管理工长制,“双九一六”作业制、设备管理包机制、正规循环作业制、安全质量标准化等五点经验,最后在结论中写道:以上综述了晓南矿综采现场管理路数,也是晓南矿企业管理水平的综合反映。正是这些出色的现场管理形成了晓南矿自身的企业管理特色,使它从投产至今的十多年间,年产量平均递增23%,采煤机械化程度达到100%,并在煤炭全行业亏损严重的情况下,从1989年起由亏损转为盈利,1992年开始了“双高”矿井建设试点,成为我国煤海中的一颗明珠。“点睛”要“准”,要“亮”。

2、“括应全篇”法。这是一种总结全文大意、回应前文的写法,即全文各层的意思在此做出总结和回应,也称“结末括应”法。这是经济论文写作最常用的结尾方法,如本文前两例《股份制是企业集团构造的最佳方式》的结尾等。括应要求语言的高度概括,既是归纳,又是引伸,是一种凝聚着全篇思想内容的深化。

3、“号召鼓舞”法。这是在基本论题论证清楚之后,最后写出号召性的文字,以鼓舞读者前进,或向更深层次上研究。这种结尾方法多见于政论性经济论文之中。如乌兰夫的《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为祖国繁荣富强和统一大业贡献力量》,其结尾写道:所以我希望各条战线的青年,在各自的岗位上勤勤恳恳地学习,扎扎实实地工作,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优异优绩,为四化大厦增砖加瓦。以上是几种常用的经济论文结尾方法,学习者既要很好地学,又不可机械地模仿,而应依据论文论点表现的需要,在借鉴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三、经济论文结尾的要求

结尾并没有一定的格式,但不定中也有定,那就是要符合经济论文结尾的一般要求,主要是:

1、当止则止。宋朝人苏轼在《东坡题跋》中说:“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当止”,即当止则止。若该“止”不止,就必然导致拖沓、累赘。但“在该结束的地方结束,这是一种伟大的艺术。”(见前苏联《爱森斯坦论文选集》),作者需在写作中仔细琢磨。

2、合情合理。结尾应是水到渠战,尽在情理之中。经济论文的结论必须是绪论中提出的,本论中论证的,自然得出的结果。最忌讳的是,论证得并不充分而牵强附会,妄下结论,使结果缺乏合理性,要首尾一贯,成为一个严谨、完善的逻辑构成。

3、粗壮有力。元人陶宗仪把结尾喻作“豹尾”;宋人姜夔认为:“一篇全在尾句,如截奔马”。这都说明结尾的“力”度要强。这种“力”度,有时表现在论点的深刻上,有时表现在情感的诚挚上。

4、首尾圆合。刘勰《文心雕龙•附会》说:“首尾相援”;倪士毅《作文要诀》说:“首尾当照应”,这讲的都是开头与结尾的关系。经济论文的首尾圆合主要表现在,开篇提出的问题,结束时得到了全面的回答。正如刘勰《文心雕龙•章句》说:“绝笔之言,追溯前句之旨。”即收束要追溯前面文字的旨意,使其强化、扩大和延伸,最终完成写作目的。

5、简洁自然。结尾既然是“尾”,就要相对地短促,不可过于冗长。应当是语短而意深,干脆、利落、简要、具体,使读者明确了解作者独到见解之所在。同时还要自然,非此不可,而不是生硬地加上什么标签。

6、言收意远。结论是论文中思想容量最大的地方,它既要给人以收束感,让读者知道论文到此结束了,又要留给人以“言已尽而意无穷”的咀嚼、回味、生发的余地。好的结尾,往往可以使文章锦上添花,更见神彩,以至令人把卷留连,不忍释去,起到感召读者、奋发研究的作用。

特色经济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会计学专业;实践课程;综合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12―0065―02

一、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的能力培养定位

1.会计实务能力。会计学专业学生应具有很强的会计核算能力、财务决策能力和审计执业能力,这是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会计核算能力包括审核原始凭证、登记记账凭证、汇总明细账和总账、编制财务报表、手工做账和电算化相结合等方面,财务决策能力包括报表分析与诊断、筹资决策、投资决策、营运资金管理决策、利润分配决策、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决策等方面,审计执业能力包括审计职业道德、识别问题能力、运用适当技术调查能力、评估证据能力和鉴定分析能力等方面。

2.创新能力。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教技[2012]6号)提出,健全寓教于研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科学研究和实践创新为主导,通过学科交叉与融合、产学研紧密合作等途径,推动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创新能力需要系统科学的创新教育来实现。创新教育的过程是一个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创新人格等创新素质的教育活动的过程。

3.管理能力。会计学专业学生毕业后往往从事的是经济管理工作,培养“既懂业务、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至关重要。按照现代管理学理论,个体的管理能力涉及的因素很多,考虑到会计学专业学生未来工作需要,应侧重于自我认知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品德作风的培养。

下文以中国矿业大学为例,介绍会计学专业实践课程设置情况。中国矿业大学会计学专业2006年1月被江苏省授予省级“品牌专业”称号,2010年7月被教育部、财政部批准为“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二、培养会计实务能力的实践课程

1.会计核算综合训练。该课程于大四上学期开设,是学生在完整学完《基础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和《高级会计学》之后,对其会计核算能力的一次系统性检验,属于专业必修课,包括为期四周的手工做账和两周的电算化。手工做账通过设计高度仿真的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相连续的典型业务,并提供一整套空白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和财务报表,让学生从填写审核原始凭证开始到编出财务报表为止进行全方位操作,使学生能够系统掌握会计核算流程,通过手工做账形成的劳动成果包括三本记账凭证、库存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及总账和明细账各一本,以及全套财务报表;电算化是借助专业化的财务软件,让学生将自己编制的记账凭证输入软件系统,自动进行登账、记账、算账和结账,最终自动生成财务报表。

2.财务决策综合训练。该课程于大三暑期开设,是学生在学完《成本会计学》《财务管理学》和《管理会计》课程的基础上所进行的综合性课程设计,属于专业必修课,时间为两周。通过设置企业财务决策所需的背景情形,要求学生结合实际对企业的成本管理、融资管理、投资管理及生产经营决策问题进行方案设计与分析,培养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审计执业综合训练。该课程于大三下学期《审计学》课程结束之后开设,属于专业必修课,时间为一周。以用友“审易通”软件为载体,要求学生正确运用所给企业的背景资料,通过审计实务的操作,得出合理的审计结论,并形成审计工作底稿,从而使学生“体验式”地掌握基本的审计技能,培养运用电算化手段从事审计实务的能力。

三、培养创新能力的实践课程

1.经济论文写作。该课程于大三上学期开设,属于专业必修课,共32课时。目的是培养学生明确经济论文写作的特点、要求和过程,掌握经济论文写作的文体、格式、语言以及基本技巧。主要内容包括:经济论文选题、资料收集整理方法及经济类数据库使用、经济论文范文选读与论文撰写方法等。在授课过程中,鼓励学生结合专业课程学习撰写学术论文,并与任课教师交流修改,积极投稿以求能够公开发表,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也为毕业论文开题奠定基础。

2.会计专业案例分析。该课程于大四上学期开设,属于专业选修课,共48课时。采用研讨式教学,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指导为辅。以我国经济活动中的会计、财务、审计等真实案例为基础,通过情景模拟、身份代入、角色互换等方法,分析案例中涉及的会计、财务、审计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实务。在训练学生对会计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同时,培养其财经法规制度解读能力、会计职业道德以及职业判断能力。

3.会计热点问题研究。该课程于大四上学期开设,属于专业选修课,共32课时。主要内容包括:①会计准则、财务通则、税务法规等变革的热点问题,了解国内、国外财务报告准则和独立审计准则的动向;②会计研究的热点问题,如资源会计、环境会计和产权会计等,掌握会计理论的发展动向;③会计实务的热点问题,了解会计实务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教学方式上,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由6~7名学生就某一热点问题组成兴趣小组,通过调查研究形成研究报告并组织答辩,聘请专家教授对研究报告质量进行综合评价。

4.创新实验区项目设计与创业实践。该课程于大四上学期开设,属于专业选修课,时间为两周。主要是依托中国矿业大学2007年12月获批的教育部、财政部“会计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平台,围绕会计学专业教师近几年在研的部级、省部级课题,针对大型企业碳排放调查和碳减排的会计核算设计、煤炭资源整合中资本运作模式调查与研究、衰老矿区可持续发展成本补偿模式设计、税收筹划专题设计、创业板上市公司典型发展模式等专题进行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四、培养管理能力的实践课程

为适应复合型人才培养需求,设置“会计职业道德与管理素质训练”课程。该课程于大二暑期开设,属于专业必修课,时间为一周。该课程强化对学生“两大素质”的培养:一是会计人员作为“把关者”所必需的职业道德素质;二是会计人员作为“管理者”所要求的管理素质。在课程内容设计上突出应用性和操作性,主要包括:①学生模拟现场填制原始凭证进行报销审核签字时,模拟签字的学生不仅要讲出所依据的法规条文,还要对报销者讲出国家的有关规定,说明其道理;②学生模拟现场会计人员完成有关手续时,模拟的学生要讲出会计手续流程步骤、必要性及预计可能出现的问题;③让学生观看已购置好的会计造假、反贪污、反腐败的视频,然后要求学生写观后感,并举行报告会,帮助学生树立“虽与钱打交道,一辈子两袖清风”的意识;④由教师带队,让学生参与喊唱、搭桥过河、穿越电网、风火轮等素质拓展游戏,每10人为一个小组,以达到在快乐中学习、在体验中提高、在互助中启发的目的。

“会计职业道德与管理素质训练”课程突破了传统会计学专业实践课程设置的框架,真正做到将思想道德素质培养与业务技能素质培养并重,服务能力培养与管理能力培养并重,是会计学人才培养理念的革新。该课程不拘泥于课堂和书本,将培养场所延伸到室外和校外,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方式更加灵活,空间更加开放,让学生在与社会、自然等多种环境的接触中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

[参考文献]

[1]鲁宇红,张素红.对大学生创业教育和创新教育关系的分析[J].江苏高教,2011(06).

[2]裘腰军.会计专业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探析[J].会计之友,2011(12).

[3]王菲.基于能力培养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08).

[4]徐峻.以能力为本,构建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11).

特色经济论文范文第7篇

一、毕业论文及其写作要求

(一)什么是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从文体而言,它是对教学领域的现实问题或理论问题进行科学研究探索的具有一定价值的论说文.从侧重点不同,分为学术论文和理论论文。工商管理本科的毕业论文一般为理论论文.理论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来探讨、论述理论问题,表述理论研究的成果,或应用理论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说明、提出对策办法,并提升到理论高度的一种著述文体.由于毕业论文的写作,具有总结理论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性质,就不能简单地重复已有的结论,而是从已知求未知,必须具有一点新的思想深度和自己的观点、主张。

(二)撰写毕业论文的目的

大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的知识相能力进行一次全面的考核。二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基本功的训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撰写专业学术论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撰写毕业论文是在校大学生最后一次知识的全面检验,是对学生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与提高程度的一次总测试,这是撰写毕业论文的第一个目的。大学生在学习期间,已经按照教学计划的规定,学完了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以及选修课等,每门课程也都经过了考试或考查。学习期间的这种考核是单科进行,主要是考查学生对本门学科所学知识的记忆程度和理解程度。但毕业论文则不同,它不是单一地对学生进行某一学科已学知识的考核,而是着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一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的能力。写好一篇毕业论文,既要系统地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还要有较宽的知识面并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写作功底。这就要求学生既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又要有深厚的基础课和公共课知识。由于目前学校的考试方法大都偏重于记忆,限于书本知识的一般理解,致使对学生掌握理论的深度和实际运用的能力,难以全面了解。有的学生平时学习马马虎虎,满足于应付考试,很少作课堂笔记和读书札记,对写作知识了解不多,很少进行写作练习,结果到写毕业论文时才临阵磨枪,回头补习各种知识,其写出来的论文连最基本的格式要求都不懂,逻辑上颠三倒四。还有一类学生平时学习死记硬背,缺乏能力的培养,缺少动手动笔和实际操作的能力。对于这些问题,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时,都会暴露出来。通过毕业论文的写作,使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有针对性地克服缺点,也便于学校和毕业生录用单位全面地了解和考察每个学生的业务水平和工作态度,便于发现人才。同时还可以使学校全面考察了解教学质量,总结经验改进工作。

撰写毕业论文的第二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使他们初步掌握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大学生毕业后,不论从事何种工作,都必须具有一定的研究和写作能力(特别是本科生)。在党政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从事管理工作,就要学会搞调查研究,学会起草工作计划、总结、报告等,为此就要学会收集和整理材料,能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将其结果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至于将来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人,他们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科学研究。大学是高层次的教育,其培养的人才应该具有开拓精神,既有较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又能发挥无限的创造力,不断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既能运用已有的知识熟练地从事一般性的专业工作,又能对人类未知的领域大胆探索,不断向科学的高峰攀登。

撰写毕业论文的过程是训练学生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通过撰写毕业论文,可以使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掌握如何收集、整理和利用材料;如何观察、如何调查、作样本分析;如何利用图书馆,检索文献资料等方法。撰写毕业论文是学习如何进行科学研究的一个极好的机会,因为它不仅有教师的指导与传授,可以减少摸索中的一些失误,少走弯路,而且直接参与和亲身体验了科学研究工作的全过程及其各环节,是一次系统的、全面的实践机会。

撰写毕业论文的过程,同时也是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而且是更生动、更切实、更深入的专业知识的学习。首先,撰写论文是结合科研课题,把学过的专业知识运用于实际,在理论和实际结合过程中进一步消化、加深和巩固所学的专业知识,并把所学的专业知识转化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在搜集材料、调查研究、接触实际的过程中,既可以印证学过的书本知识,又可以学到许多课堂和书本里学不到的活生生的新知识。此外,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对所学专业的某一侧面和专题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会培养学习的志趣,这对于他们今后确定具体的专业方向,增强攀登某一领域科学高峰的信心大有裨益。

(三)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

1、首先毕业论文应符合社会学科类论文的基本要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性:社会科学各学科是思想性很强的学科,它反映了作者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所以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看待我们周围的客观事物,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学术性:学术性是学术论文的基本特征。毕业论文的论点和论证不能只停留在描述事物的外部现象,而应在立论和论证过程中尽可能触及事物内部较深的层次,深入剖析事物的内在本质揭示出事物的规律性。

nbsp;(3)科学性:毕业论文的撰写应以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以科学理论和科研实践为基础,采取严谨的态度去探求未知,得出结论。论文的科学性还体现在论文的立论要客观、正确;论据要可靠、充分;论证要符合逻辑,严密、有力;表述要严谨、准确。

(4)创造性:创造性的核心是创新。在毕业论文撰写时要注意对所研究问题采取新的分析方法,得出新的观点,不能只重复前人的研究或人云亦云,不要大段复述已有的知识。当然,创造性并不排斥继承性,事实上,创造性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作为学生毕业论文,只要有一点创新也就够了。因为它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术论文,要求相对要低一些。当然不排除也有较高水平的毕业论文。

2、除了以上四点外,毕业论文还应达到一些特定的要求:

(1)学生应在深入实际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一人一题,独立写出具有一定质量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应观点明确、材料翔实、结构合理严谨、语言通畅。

(2)毕业论文选题应在工商管理专业范围以内,文体为学术论文、研究报告或分析报告。

(3)毕业论文要求卷面整洁、字迹工整(基本上要求打印文稿),论文结构、纸型、版式与用字等执行重庆电大论文格式要求(附件1),毕业论文要制成电子文档。

(4)毕业论文正文字数要求5000~8000字。

(5)已发表的论文不能再用。

二、毕业论文的选题

(一)毕业论文选题的重要意义

选题是论文撰写成败的关键。因为,选题是毕业论文撰写的第一步,它实际上就是确定“写什么”的问题,亦即确定研究的方向。如果“写什么”都不明确,“怎么写”就无从谈起。题目的好坏,不能离开一定时代的社会需要和作者自身的主客观条件,做到量力而行、量体裁衣。

(二)毕业论文选题的方法

我们要坚持选择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切实可行的课题。

第一、要坚持选择有现实意义的课题。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以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因此,毕业论文的选题,必须紧密结合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以促进科学事业发展和解决现实存在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选题要符合科学研究的正确方向,要具有新颖性,有创新、有理论价值和现实的指导意义或推动作用。一项毫无意义的研究,即使花了很大的精力,表达得再完善,也是没有丝毫价值。具体地说,学生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选题。

1.从“热点”问题选题。在社会进步、国民经济发展和学科研究中,尤其是在我国深化改革的大潮中,经常出现集中关注的“热点”问题,各界人士、专家学者等各方面人士关注度非常高,各种形式的讨论相当的热烈。这些“热点”问题一般在某个时期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如曾经出现过的“国有企业承包制”、“国有企业产权问题”、“资产重组问题”和当前的“经济是否过热问题”等等,“热点”问题有大有小,选择那些自己综合能力可以驾驭的论文选题。

2.从现实的弊端中选题。学习了专业知识,不能仅停留在书本上,而要在理论联系实际上下一番功夫。理论联系实际就是用已掌握的专业知识,去寻找和解决工作实践中急待解决的问题。如“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居民收入差距问题”、“行业垄断”等。相对来讲,“热点”问题引人注意,一定时期集中讨论“热点”问题的文献资料也比较丰富,弊端问题则主要是要能发现问题,找准弊端,自己能够收集相关材料,研究出解决弊端的办法措施。

3.从具有一定倾向性的问题选题。在倾向性问题的苗头出现时,用理论观点分析,预见它的生命力或后果,这样具有前瞻性的选题往往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如“居民富了要增加智力投资”、“居民收入增加了要外出旅游”、“乱划开发区破坏挤占耕地”等等。

第二、要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切实可行的题目。毕业论文的写作是一种创造性劳动,不但要有个人的见解和主张,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由于个人的主观、客观条件都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在选题时,还应结合自己的特长、兴趣,并根据所具备的客观条件来选。具体地说,学生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综合考虑。

首先,要有充足的资料来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缺少资料的情况下,是很难写出高质量的论文的。选择一个具有丰富资料来源的课题,对课题深入研究与开展很有帮助;

其次要有浓厚的研究兴趣,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可以激发自己研究的热情,调动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够以专心、细心、和耐心的积极心态去完成;

最后,要能结合发挥自己的业务专长。每个学生无论能力水平高低,但能发挥业务专长的课题对顺利完成课题的研究,展示出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才能大有益处。

第三、要选大小适宜题目。现实性强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问题,当然是好题目,但由于自己主客观条件的限制,题目如果太大往往不容易写好.因此,一般来说,题目还是小一点具体一点好.如果学员在工作中对某一方面的问题熟悉,材料丰富,对问题的理解有深度,小题目也能发挥理论水平,写出好文章。选题可以大题小做,如论述工资制度改革,可以限定为论机关工资制度的改革;也可以小题大做,如从某企业看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等等。总之,题目的选择应是与自己的能力相适应,大小适宜为好。

第四、要拟一个好的标题。标题是给文章标的题目,即取个名字。毕业论文的标题是论文的眉目,应仔细推敲,尽可能从各个角度充分考虑,选择最合适的。一个好的标题应是确切适宜、简洁明白、醒目引人。标题不可过长,尽量在20个字以内。常用的拟标题的方法有:一是直接揭示或概括主题,如“应正确看待当前物价的上涨”;二是引人注意的标题,如“房改的出路在哪里?”;三是形象化暗示主题,如“大地超载----论我国的人口形势”;四是直接指明主题的所属范围,如“某某地区第三产业水平评价及发展战略”等等.

(三)获取最佳论文选题的途径?

1、选择你有浓厚兴趣,而且在某方面较有专长的课题。

2、要善于独辟蹊径,选择富有新意的课题。

3、选择能够找得到足够参考资料的课题。

4、征询指导老师的意见,在导师指导下选题。

5、利用图书馆、电子网络中的资料选题。

6、由教师提出系列参考题目,供大家根据自身情况予以选择。

三、毕业论文的结构

毕业论文结构布局的基本格式由标题、中文摘要和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等四个方面内容构成。

标题要求直接、具体、醒目、简明扼要。

中文摘要,不多于200字,要摘出论文中的主要观点,便于读者一看就能掌握论文内容的要点。目前比较通用结构式摘要,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内容摘要放在论文的正文之前以方便读者阅读,所以要简洁概括。

正文是论文的的核心内容,包括导论、正论、结论三大部分。导论部分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导论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通常几百字即可。正论部分是论文的主体,作者要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分析、论证、阐明自己的观点和依据。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这部分要以充分有力的材料阐述观点,要准确把握文章内容的层次、大小段落间的内在联系。结论部分是论文的归结收缩部分,要写论证的结果,做到首尾一贯,同时要写对课题研究的展望,提及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或可能解决的途径等。

在一篇论文中,导论、正论和结论都要有,但却不一定是三部分三块。有的论文三部分齐全,导论提出提出问题,正论分几层进行论证,最后得出结论;有的论文把结论提前融进导论,以解决问题导入,正论再一层一层地分析论证,最后没有结论,或只有一个结尾;还有的论文导论提出问题,正论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后,然后提出对策,再写个结尾。

参考文献的要求:

(1)参考文献一般应是作者亲自考察过的对论文有参考价值的文献

(2)参考文献应具有权威性,要注意引用最新的文献;

(3)引用他人的学术观点或学术成果,必须列在参考文献中;

(4)参考文献在整个论文中按出现先后依次列出;

(5)参考文献的书写顺序:序号,作者,论文名,杂志名,期号,出版社,年份,页号。

例:

期刊杂志:

【25】丁冰,李海珍,略论效率与公平,《财经研究》,No.l(1995),109—120。

著作:

【11】中国税务学会编,中国税务学会第三届代表大会暨全国税收理论研究会文集,中国税务出版社,1995,P148,155;

四、毕业论文的起草、修改和定稿

选好课题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研究课题,研究课题一般程序是:搜集资料、研究资料。明确论点和选定材料,最后是执笔撰写、修改定稿。

第一、毕业论文的基础工作——收集与整理资料。学员收集资料的途径:可以从查阅图书馆、资料室的历史资料,从报刊杂志、电子网络中查找资料,也可以做实地调查研究。搜集资料越具体、越细致越好。在搜集资料时,还要做好资料的记录。对新鲜论点,好的见解,要完完全全摘录;对能说明问题,有说服力的论据、好材料,要不加改动地摘录;对过长的资料,可加以简明扼要的概括,对这些资料都要分类整理。

第二、毕业论文的核心工作——确定论点和选定材料。学员要在占有大量资料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根据选题,确立基本论点和分论点。提出自己的观点要突出新创见,创新是灵魂,切忌人云亦云。同时,还要防止贪大求全的倾向,生怕不完整,大段地复述已有的知识,那就体现不出自己研究的特色和成果了。根据已确立的基本论点和分论点选定材料,这些材料是自己在对所搜集资料的加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组织材料要注意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注意前后材料的逻辑关系和主次关系。

第三、研究课题的核心工作——明确论点和选定材料。在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根据选题,确立基本论点和分论点。提出自己的观点要突出新创见,创新是灵魂,不能只是重复前人或人云亦云。同时,还要防止贪大求全的倾向,生怕不完整,大段地复述已有的知识。那就体现不出自己研究的特色和成果了。

第四、毕业论文的关键工作——执笔撰写。包括拟定提纲、起草初稿、修改和最终定稿。

(1)拟定提纲包括题目、基本论点、主要依据以及如何进行论证等具体内容。拟定提纲有助于安排好全文的逻辑结构,构建论文的基本框架。论文提纲一般不少于1000字。

(2)起草初稿要按照提纲结构写,又要发挥创造性。要用具体的材料、科学的论述和连贯成篇的语言去展开提纲上的要点。从论文的整体看,导论导出正论,正论必须根据导论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论证,不能岔开,结论是论证的结果。在初稿写作过程中,最忌讳的是打断,使思路停顿,论文写不下去;要贯彻“大改小不改”的原则,不是论文的整体结构有问题,就不要停下,局部的小问题在论文修改时再解决。

(3)修改定稿是论文质量的重要保障工作。通过这一环节,可以看出写作意图是否表达清楚,基本论点和分论点是否准确、明白,材料用得是否恰当、有说服力,材料的安排与论证是否有逻辑效果,大小段落的结构是否完整、衔接自然,句子词语是否正确妥当,文章是否合乎规范。

(4)毕业论文起草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①要注意论文正文结构的完整,首尾呼应,切忌结构松散、支离破碎。

②对已收集到的资料的使用,要注意该详则详,应略当略,不要形成资料的堆砌,要适当剪裁,使文章重点突出,层次清楚。

③毕业论文的语言是文章内容的载体和表现形式。毕业论文的语言要符合经济论文的语言特点。一是要精确。用词要恰当贴切,要多使用含义单一的专业术语;要多用附加成分多的、表意严密的长句和语义详尽、逻辑性强的复句;要多使用准确无误的经济统计数据。二是要简明。即用尽可能少的语言,把尽可能多的信息明白无误地传递出去。三是要平易。语言要平实自然、明白流畅,所以要做到朴实无华,因为经济论文是非欣赏型文章,要实实在在,避免使用生僻难懂,或华丽的词藻,要做到直截了当,不要让人去领会“言外之意”,不需要含蓄和委婉。四是要庄重,句子形式要严整,在措词上要避免使用口语色彩过浓或感彩过强的语词,更不能使用粗俗词,也不要随便使用简称。

五、撰写进程

由指导老师在毕业论文写作时另行安排。

六、毕业论文成绩评定

七、、毕业论文书写格式示例

(一)基本要求

1、统一使用16开普通白纸。

2、最好打印,打印格式:

论文标题(统一使用二号加粗黑体)

摘要:中文部分:不超过200字。中文使用小四号楷体,出现在首页标题下面;

正文(统一使用四号宋体)

参考文献(统一使用小四号宋体)

3、页码统一打在页下中间位置。

特色经济论文范文第8篇

(一)什么是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从文体而言,它是对教学领域的现实问题或理论问题进行科学研究探索的具有一定价值的论说文.从侧重点不同,分为学术论文和理论论文。工商管理本科的毕业论文一般为理论论文.理论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来探讨、论述理论问题,表述理论研究的成果,或应用理论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说明、提出对策办法,并提升到理论高度的一种著述文体.由于毕业论文的写作,具有总结理论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性质,就不能简单地重复已有的结论,而是从已知求未知,必须具有一点新的思想深度和自己的观点、主张。

(二)撰写毕业论文的目的

大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的知识相能力进行一次全面的考核。二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基本功的训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撰写专业学术论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撰写毕业论文是在校大学生最后一次知识的全面检验,是对学生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与提高程度的一次总测试,这是撰写毕业论文的第一个目的。大学生在学习期间,已经按照教学计划的规定,学完了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以及选修课等,每门课程也都经过了考试或考查。学习期间的这种考核是单科进行,主要是考查学生对本门学科所学知识的记忆程度和理解程度。但毕业论文则不同,它不是单一地对学生进行某一学科已学知识的考核,而是着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一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的能力。写好一篇毕业论文,既要系统地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还要有较宽的知识面并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写作功底。这就要求学生既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又要有深厚的基础课和公共课知识。由于目前学校的考试方法大都偏重于记忆,限于书本知识的一般理解,致使对学生掌握理论的深度和实际运用的能力,难以全面了解。有的学生平时学习马马虎虎,满足于应付考试,很少作课堂笔记和读书札记,对写作知识了解不多,很少进行写作练习,结果到写毕业论文时才临阵磨枪,回头补习各种知识,其写出来的论文连最基本的格式要求都不懂,逻辑上颠三倒四。还有一类学生平时学习死记硬背,缺乏能力的培养,缺少动手动笔和实际操作的能力。对于这些问题,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时,都会暴露出来。通过毕业论文的写作,使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有针对性地克服缺点,也便于学校和毕业生录用单位全面地了解和考察每个学生的业务水平和工作态度,便于发现人才。同时还可以使学校全面考察了解教学质量,总结经验改进工作。

撰写毕业论文的第二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使他们初步掌握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大学生毕业后,不论从事何种工作,都必须具有一定的研究和写作能力(特别是本科生)。在党政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从事管理工作,就要学会搞调查研究,学会起草工作计划、总结、报告等,为此就要学会收集和整理材料,能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将其结果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至于将来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人,他们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科学研究。大学是高层次的教育,其培养的人才应该具有开拓精神,既有较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又能发挥无限的创造力,不断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既能运用已有的知识熟练地从事一般性的专业工作,又能对人类未知的领域大胆探索,不断向科学的高峰攀登。

撰写毕业论文的过程是训练学生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通过撰写毕业论文,可以使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掌握如何收集、整理和利用材料;如何观察、如何调查、作样本分析;如何利用图书馆,检索文献资料等方法。撰写毕业论文是学习如何进行科学研究的一个极好的机会,因为它不仅有教师的指导与传授,可以减少摸索中的一些失误,少走弯路,而且直接参与和亲身体验了科学研究工作的全过程及其各环节,是一次系统的、全面的实践机会。

撰写毕业论文的过程,同时也是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而且是更生动、更切实、更深入的专业知识的学习。首先,撰写论文是结合科研课题,把学过的专业知识运用于实际,在理论和实际结合过程中进一步消化、加深和巩固所学的专业知识,并把所学的专业知识转化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在搜集材料、调查研究、接触实际的过程中,既可以印证学过的书本知识,又可以学到许多课堂和书本里学不到的活生生的新知识。此外,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对所学专业的某一侧面和专题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会培养学习的志趣,这对于他们今后确定具体的专业方向,增强攀登某一领域科学高峰的信心大有裨益。

(三)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

1、首先毕业论文应符合社会学科类论文的基本要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性:社会科学各学科是思想性很强的学科,它反映了作者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所以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看待我们周围的客观事物,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学术性:学术性是学术论文的基本特征。毕业论文的论点和论证不能只停留在描述事物的外部现象,而应在立论和论证过程中尽可能触及事物内部较深的层次,深入剖析事物的内在本质揭示出事物的规律性。

nbsp;(3)科学性:毕业论文的撰写应以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以科学理论和科研实践为基础,采取严谨的态度去探求未知,得出结论。论文的科学性还体现在论文的立论要客观、正确;论据要可靠、充分;论证要符合逻辑,严密、有力;表述要严谨、准确。

(4)创造性:创造性的核心是创新。在毕业论文撰写时要注意对所研究问题采取新的分析方法,得出新的观点,不能只重复前人的研究或人云亦云,不要大段复述已有的知识。当然,创造性并不排斥继承性,事实上,创造性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作为学生毕业论文,只要有一点创新也就够了。因为它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术论文,要求相对要低一些。当然不排除也有较高水平的毕业论文。

2、除了以上四点外,毕业论文还应达到一些特定的要求:

(1)学生应在深入实际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一人一题,独立写出具有一定质量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应观点明确、材料翔实、结构合理严谨、语言通畅。

(2)毕业论文选题应在工商管理专业范围以内,文体为学术论文、研究报告或分析报告。

(3)毕业论文要求卷面整洁、字迹工整(基本上要求打印文稿),论文结构、纸型、版式与用字等执行重庆电大论文格式要求(附件1),毕业论文要制成电子文档。

(4)毕业论文正文字数要求5000~8000字。

(5)已发表的论文不能再用。

二、毕业论文的选题

(一)毕业论文选题的重要意义

选题是论文撰写成败的关键。因为,选题是毕业论文撰写的第一步,它实际上就是确定“写什么”的问题,亦即确定研究的方向。如果“写什么”都不明确,“怎么写”就无从谈起。题目的好坏,不能离开一定时代的社会需要和作者自身的主客观条件,做到量力而行、量体裁衣。

(二)毕业论文选题的方法

我们要坚持选择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切实可行的课题。

第一、要坚持选择有现实意义的课题。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以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因此,毕业论文的选题,必须紧密结合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以促进科学事业发展和解决现实存在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选题要符合科学研究的正确方向,要具有新颖性,有创新、有理论价值和现实的指导意义或推动作用。一项毫无意义的研究,即使花了很大的精力,表达得再完善,也是没有丝毫价值。具体地说,学生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选题。

1.从“热点”问题选题。在社会进步、国民经济发展和学科研究中,尤其是在我国深化改革的大潮中,经常出现集中关注的“热点”问题,各界人士、专家学者等各方面人士关注度非常高,各种形式的讨论相当的热烈。这些“热点”问题一般在某个时期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如曾经出现过的“国有企业承包制”、“国有企业产权问题”、“资产重组问题”和当前的“经济是否过热问题”等等,“热点”问题有大有小,选择那些自己综合能力可以驾驭的论文选题。

2.从现实的弊端中选题。学习了专业知识,不能仅停留在书本上,而要在理论联系实际上下一番功夫。理论联系实际就是用已掌握的专业知识,去寻找和解决工作实践中急待解决的问题。如“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居民收入差距问题”、“行业垄断”等。相对来讲,“热点”问题引人注意,一定时期集中讨论“热点”问题的文献资料也比较丰富,弊端问题则主要是要能发现问题,找准弊端,自己能够收集相关材料,研究出解决弊端的办法措施。

3.从具有一定倾向性的问题选题。在倾向性问题的苗头出现时,用理论观点分析,预见它的生命力或后果,这样具有前瞻性的选题往往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如“居民富了要增加智力投资”、“居民收入增加了要外出旅游”、“乱划开发区破坏挤占耕地”等等。

第二、要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切实可行的题目。毕业论文的写作是一种创造性劳动,不但要有个人的见解和主张,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由于个人的主观、客观条件都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在选题时,还应结合自己的特长、兴趣,并根据所具备的客观条件来选。具体地说,学生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综合考虑。

首先,要有充足的资料来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缺少资料的情况下,是很难写出高质量的论文的。选择一个具有丰富资料来源的课题,对课题深入研究与开展很有帮助;

其次要有浓厚的研究兴趣,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可以激发自己研究的热情,调动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够以专心、细心、和耐心的积极心态去完成;

最后,要能结合发挥自己的业务专长。每个学生无论能力水平高低,但能发挥业务专长的课题对顺利完成课题的研究,展示出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才能大有益处。

第三、要选大小适宜题目。现实性强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问题,当然是好题目,但由于自己主客观条件的限制,题目如果太大往往不容易写好.因此,一般来说,题目还是小一点具体一点好.如果学员在工作中对某一方面的问题熟悉,材料丰富,对问题的理解有深度,小题目也能发挥理论水平,写出好文章。选题可以大题小做,如论述工资制度改革,可以限定为论机关工资制度的改革;也可以小题大做,如从某企业看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等等。总之,题目的选择应是与自己的能力相适应,大小适宜为好。

第四、要拟一个好的标题。标题是给文章标的题目,即取个名字。毕业论文的标题是论文的眉目,应仔细推敲,尽可能从各个角度充分考虑,选择最合适的。一个好的标题应是确切适宜、简洁明白、醒目引人。标题不可过长,尽量在20个字以内。常用的拟标题的方法有:一是直接揭示或概括主题,如“应正确看待当前物价的上涨”;二是引人注意的标题,如“房改的出路在哪里?”;三是形象化暗示主题,如“大地超载----论我国的人口形势”;四是直接指明主题的所属范围,如“某某地区第三产业水平评价及发展战略”等等.

(三)获取最佳论文选题的途径?

1、选择你有浓厚兴趣,而且在某方面较有专长的课题。

2、要善于独辟蹊径,选择富有新意的课题。

3、选择能够找得到足够参考资料的课题。

4、征询指导老师的意见,在导师指导下选题。

5、利用图书馆、电子网络中的资料选题。

6、由教师提出系列参考题目,供大家根据自身情况予以选择。

三、毕业论文的结构

毕业论文结构布局的基本格式由标题、中文摘要和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等四个方面内容构成。

标题要求直接、具体、醒目、简明扼要。

中文摘要,不多于200字,要摘出论文中的主要观点,便于读者一看就能掌握论文内容的要点。目前比较通用结构式摘要,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内容摘要放在论文的正文之前以方便读者阅读,所以要简洁概括。

正文是论文的的核心内容,包括导论、正论、结论三大部分。导论部分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导论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通常几百字即可。正论部分是论文的主体,作者要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分析、论证、阐明自己的观点和依据。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这部分要以充分有力的材料阐述观点,要准确把握文章内容的层次、大小段落间的内在联系。结论部分是论文的归结收缩部分,要写论证的结果,做到首尾一贯,同时要写对课题研究的展望,提及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或可能解决的途径等。

在一篇论文中,导论、正论和结论都要有,但却不一定是三部分三块。有的论文三部分齐全,导论提出提出问题,正论分几层进行论证,最后得出结论;有的论文把结论提前融进导论,以解决问题导入,正论再一层一层地分析论证,最后没有结论,或只有一个结尾;还有的论文导论提出问题,正论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后,然后提出对策,再写个结尾。

参考文献的要求:

(1)参考文献一般应是作者亲自考察过的对论文有参考价值的文献

(2)参考文献应具有权威性,要注意引用最新的文献;

(3)引用他人的学术观点或学术成果,必须列在参考文献中;

(4)参考文献在整个论文中按出现先后依次列出;

(5)参考文献的书写顺序:序号,作者,论文名,杂志名,期号,出版社,年份,页号。

例:

期刊杂志:

【25】丁冰,李海珍,略论效率与公平,《财经研究》,No.l(1995),109—120。

著作:

【11】中国税务学会编,中国税务学会第三届代表大会暨全国税收理论研究会文集,中国税务出版社,1995,P148,155;

四、毕业论文的起草、修改和定稿

选好课题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研究课题,研究课题一般程序是:搜集资料、研究资料。明确论点和选定材料,最后是执笔撰写、修改定稿。

第一、毕业论文的基础工作——收集与整理资料。学员收集资料的途径:可以从查阅图书馆、资料室的历史资料,从报刊杂志、电子网络中查找资料,也可以做实地调查研究。搜集资料越具体、越细致越好。在搜集资料时,还要做好资料的记录。对新鲜论点,好的见解,要完完全全摘录;对能说明问题,有说服力的论据、好材料,要不加改动地摘录;对过长的资料,可加以简明扼要的概括,对这些资料都要分类整理。

第二、毕业论文的核心工作——确定论点和选定材料。学员要在占有大量资料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根据选题,确立基本论点和分论点。提出自己的观点要突出新创见,创新是灵魂,切忌人云亦云。同时,还要防止贪大求全的倾向,生怕不完整,大段地复述已有的知识,那就体现不出自己研究的特色和成果了。根据已确立的基本论点和分论点选定材料,这些材料是自己在对所搜集资料的加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组织材料要注意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注意前后材料的逻辑关系和主次关系。

第三、研究课题的核心工作——明确论点和选定材料。在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根据选题,确立基本论点和分论点。提出自己的观点要突出新创见,创新是灵魂,不能只是重复前人或人云亦云。同时,还要防止贪大求全的倾向,生怕不完整,大段地复述已有的知识。那就体现不出自己研究的特色和成果了。

第四、毕业论文的关键工作——执笔撰写。包括拟定提纲、起草初稿、修改和最终定稿。

(1)拟定提纲包括题目、基本论点、主要依据以及如何进行论证等具体内容。拟定提纲有助于安排好全文的逻辑结构,构建论文的基本框架。论文提纲一般不少于1000字。

(2)起草初稿要按照提纲结构写,又要发挥创造性。要用具体的材料、科学的论述和连贯成篇的语言去展开提纲上的要点。从论文的整体看,导论导出正论,正论必须根据导论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论证,不能岔开,结论是论证的结果。在初稿写作过程中,最忌讳的是打断,使思路停顿,论文写不下去;要贯彻“大改小不改”的原则,不是论文的整体结构有问题,就不要停下,局部的小问题在论文修改时再解决。

(3)修改定稿是论文质量的重要保障工作。通过这一环节,可以看出写作意图是否表达清楚,基本论点和分论点是否准确、明白,材料用得是否恰当、有说服力,材料的安排与论证是否有逻辑效果,大小段落的结构是否完整、衔接自然,句子词语是否正确妥当,文章是否合乎规范。

(4)毕业论文起草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①要注意论文正文结构的完整,首尾呼应,切忌结构松散、支离破碎。

②对已收集到的资料的使用,要注意该详则详,应略当略,不要形成资料的堆砌,要适当剪裁,使文章重点突出,层次清楚。

③毕业论文的语言是文章内容的载体和表现形式。毕业论文的语言要符合经济论文的语言特点。一是要精确。用词要恰当贴切,要多使用含义单一的专业术语;要多用附加成分多的、表意严密的长句和语义详尽、逻辑性强的复句;要多使用准确无误的经济统计数据。二是要简明。即用尽可能少的语言,把尽可能多的信息明白无误地传递出去。三是要平易。语言要平实自然、明白流畅,所以要做到朴实无华,因为经济论文是非欣赏型文章,要实实在在,避免使用生僻难懂,或华丽的词藻,要做到直截了当,不要让人去领会“言外之意”,不需要含蓄和委婉。四是要庄重,句子形式要严整,在措词上要避免使用口语色彩过浓或感彩过强的语词,更不能使用粗俗词,也不要随便使用简称。

五、撰写进程

由指导老师在毕业论文写作时另行安排。

六、毕业论文成绩评定

七、、毕业论文书写格式示例

(一)基本要求

1、统一使用16开普通白纸。

2、最好打印,打印格式:

论文标题(统一使用二号加粗黑体)

摘要:中文部分:不超过200字。中文使用小四号楷体,出现在首页标题下面;

正文(统一使用四号宋体)

参考文献(统一使用小四号宋体)

3、页码统一打在页下中间位置。

特色经济论文范文第9篇

一、年会概况

本次年会共收到组织推荐、媒体选送和作者自荐来稿512篇。这些文章,分别来自全国26个省市区、240多个单位的820多位作者,总字数接近500万字。经过专家评审,共有130篇获奖,其中,一等奖9篇、二等奖23篇、三等奖31篇、优秀奖67篇。2006年首次设立的“中国物流学会研究课题”,共有58个列入本年计划。截至2006年9月26日,有43个课题顺利完成。经过评审,18个课题入选“2006年中国物流学会优秀课题”。学会常务副会长戴定一通报了本届年会论文、课题评审情况,宣布了获奖论文、优秀课题及组织奖名单。年会向获奖作者和单位颁发了奖杯和证书。年会继去年成功推出《中国物流学术前沿报告》,再次编辑出版最新版《报告》,收录了第五次中国物流学术年会获奖论文60余篇。

年会邀请5位获得一等奖的论文作者代表做了研究成果主要观点汇报。他们是: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刘伟华《服务供应链:供应链研究的新趋势》、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曾敏刚《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的物资分配策略研究》、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凌湖吉《第三方汽车零配件供应物流的应用实例与发展模式研究》、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刘南《现代物流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北京工商大学商学院陈茂竹《基于计算机模拟的协同式管理库存(CPFR)价值分析》。

联邦快递中国区副总裁、大田―联邦快递有限公司总经理钟国仪作了《航空快递业――世界经济发展的催化剂》的专题演讲。学会副秘书长、综合开发研究院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研究中心主任王国文研究员介绍了“2006美国供应链管理协会年会”的有关情况。本次年会设立了物流经济、物流管理、物流技术与工程、物流实务等4个分论坛,代表们分组讨论了大家感兴趣的问题。年会期间,还召开了“全国物流研究机构协作网暨首批特约研究员”座谈会,共同探讨了“协作网”和“特约研究员”下一阶段的工作。

本次年会与会员代表大会连续召开,来自物流教学、研究和新闻出版机构,部分政府相关部门、行业协会和企业的代表聚集一堂,互相结识、交流,展示研究成果,深入探讨问题,寻求产学研结合的途径,扩大了会议的影响力。

二、本次年会出现的主要学术观点

本次年会通过论文评选、大会演讲和分论坛交流,集中展示了一年来我国物流研究的最新成果。年会受关注的热点问题有:

1、关于服务供应链

随着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服务供应链作为服务运作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步开始得到重视。产品服务化的兴起,服务外包的不断增长,供应链管理研究已经开始从产品供应链走向服务供应链,服务供应链正逐步成为供应链研究的新趋势。服务供应链与产品供应链都属于供应链管理的大范畴,服务供应链具有与产品供应链相同的部分特征,产品供应链的相关理论可以借鉴到服务供应链中。但是,服务供应链与产品供应链也有区别。两者的区别主要来源于服务产品与制造产品的本质区别上,它们在渠道结构、上下游供需内容、运营模式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区别。随着研究的深入,服务供应链将在内涵研究、基础理论研究和行业应用研究方面不断发展。今后,随

着服务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日益凸现,服务供应链的研究将获得更多的关注。

2、关于自然灾害应急物流

我国幅员辽阔,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尽管对自然灾害的预报已经发展到相当水平,但是自然灾害依然能够造成重大打击。研究应急物流就是为了尽可能发挥物资的救援作用,以最短的时间尽可能低的成本获得所需要的应急物资,以适当的运输工具,把应急物资在适当的时间运送到适当的需求地。建立以灾害损失最小为目标的应急物流网络,能有效快速的分配与调度物资,并避免资源浪费或堆置无用。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物资分配策略是应急物流系统快速响应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优先级划分和最优分配的思想对于其研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通过灾区需求聚类分析,进而进行灾区群组优先级排序,帮助将救灾物资优先分配给需求最急迫的地区。而救灾物资优先级的划分使得在灾情发生后第一时间内将最重要,优先级最高的救灾物资分配给需求点。对于受灾范围广,救灾物资需求点多的情况下,该研究方法更能体现其优越性。

3、关于第三方汽车零配件供应物流

随着中国汽车产业的迅速扩张和汽车需求的不断增长,第三方汽车物流的发展势在必行。汽车零配件物流,作为汽车物流行业中最复杂、最重要的环节,其研究意义不论从理论上抑或是实践中均显得尤为重要。第三方汽车零配件供应物流过程中的重点包括:(1)及时完善协同能力;(2)引入信息系统以保证货物实时跟踪;(3)标准化流程;(4)建立供应链公共信息平台;(5)TPL企业、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企业有必要实行战略性合作。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根据核心客户的不同以及自身实力的高低,在进行汽车零配件供应物流时,可以采用不同的模式。

4、关于现代物流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关于现代物流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理论界普遍认为现代物流的发展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即“现代物流是经济发展的加速器”。此观点认为,现代物流的发展伴随现代物流供给能力的提高,物流供给能力的提高能够促进经济的增长。同时,经济增长产生对现代物流的需求,从而拉动现代物流发展,并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保证现代物流顺利发展。现代物流的发展能够改善经济运行条件,为货物的快速转移和流动提供了便利,因此现代物流的发展程度往往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5、关于基于计算机模拟的协同式管理库存(CPFR)

供应链管理中,库存管理模式不断发展。随着实践的发展,又产生了协同式管理库存(CPFR,又称协同计划、预测补货策略)模式。该模式是指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在产品生产计划、需求预测和补货策略等各方面通过信息共享进行协作管理,涉及范围不仅包括JMI和VMI模式下供应商和零售商的销售和库存,而是延伸到整条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商业活动的各个方面。CPFR模式覆盖了整个供应链,通过共同管理业务过程和共享信息来改善业务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提高预测准确度、提高供应链效率、降低库存和提高客户满意度的目的。CPFR能够很好地对促销或其他异常变化带来的销售量异变做出判断,使零售商、供应商等都能对这种变化做出正确的反应,赢得主动。CPFR始终从全局出发,以库存管理为核心,兼顾供应链上的其他管理,来制定统一的管理目标和实施方案。

6、关于物流实务研究

现代物流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产业,目前我国物流产业正处于一个转变的关键时期,非常需要学术理论的指导。物流学术研究要与实践需要联系起来,要关注企业实际需要哪些理论,特别要解决“怎么干”的问题。要加强典型案例研究,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共同思考有中国特色的典型问题的研究。物流实务仅有管理型人才是远远不够的,物流学术研究要加强应用型、操作性、动手能力强的人才培养。

7、关于物流经济研究

今年物流经济论文的特点:第一,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越来越紧密;第二,多种学科的交叉日益融合;第三,物流基础研究不断加强;第四,物流技术研究蓬勃发展;第五,微观物流的研究逐步升温;第六,物流研究本身向多元化学派发展。物流经济研究未来有10个方向值得关注:第一,物流金融管理创新研究;第二,逆向物流管理;第三,物流集群;第四,物流管理与企业经营状况关系;第五,物流信息管理;第六,物流客户关系管理;第七,物流优化技术;第八,物流设施网络与整合;第九,农业物流;第十,中小企业物流管理。

8、关于2006全球物流与供应链的动态

2006年全球物流与供应链研究从传统领域向供应链及其它新领域转移。如,传统领域:运输、仓储、库存、采购;供应链:流程标准、绩效与指标、供应链战略、精益供应链;新领域:新兴市场、外包。供应链流程标准的影响更加明显,供应链问题成为核心问题。对物流问题的研究,纳入到供应链的框架之内。对零售、仓储、运输等传统物流环节的讨论,纳入了供应链的框架。供应链流程标准开始实施、精益供应链和供应链绩效考量等问题成为热点问题。人们开始以全球化视角讨论供应链管理,全球化对供应链的影响明显。全球供应链问题、各个区域物流分析的比重增加、全球外包与全球供应链等问题成为关注的重点。与全球化视角相呼应,物流界对新兴市场关注的兴趣表现的比较明显。主要新兴市场有:拉丁美洲(巴西、墨西哥)、中东(迪拜)、印度、非洲等区域,中国物流问题得到更多的讨论。

三、关于学术研究及年会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在本次年会上,代表们还就深入开展学术研究、搞好学会工作以及进一步提升年会的质量与水平,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主要有:加强学会会员的管理与服务,扩大吸收新会员;改革年会论文的征集与评审机制,注重论文质量的提高;加强基础理论研究,促进理论界与实业界的交流和沟通;进一步加强年会的组织与策划,增强大会主报告的权威性;改善分论坛设置,由年会参与单位和研究人员自主申报分论坛议题;进一步发挥协作网的网络效应,重视发挥特约研究员的骨干作用;更好地发挥“中国物流学会研究课题”的引导作用,争取更多的学会课题列入国家或政府部门研究课题计划;组织部分协作网成员单位和特约研究员,深入企业进行联合调研,推进产学研相结合等。

特色经济论文范文第10篇

2008年3月17日下午3时,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七次全体会议,会议决定,周小川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行长。

周小川,这位前中国证监会主席在2002年底被宣布为新任央行行长,从而接替戴相龙。与2000年年初出任证监会主席一样,都是在没有形成公众预期的情况下宣布的。其实仔细想来,这种任命也是很符合逻辑的。学者出身的周小川,在金融圈的名望和影响力是勿庸置疑的。作为经济专家型人才,他既有很好的教育背景,又有很高的学术成就,再加上曾履职国家体改委、外经贸部、中国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和证监会,这些当然有助于其更加胜任央行行长这一专业性很强的岗位。

经济学家本色

1975年,周小川毕业于北京化工学院,曾在北京自动化研究所从事技术研究工作。这一期间,发表了多篇有影响力的系统工程方面的论文。后来,其研究方向开始转到经济研究方面,最初是应用系统工程方法来分析和解决经济领域的最优化、预测等技术层面的问题。说来也很有意思,从其公开的学术成果清单来看,其写的第一批经济论文就和金融有关的,即《MF-GERT与货币流通网络分析》。不过其早期的研究,主要应用系统工程中的有关理论来分析国民经济。从其论文来看,有些是与楼继伟、李剑阁一起合作的。楼继伟、李剑阁当时是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的研究生。1985年,他以《国民经济模型与经济大系统的分解途径》一文作为在清华大学的博士论文。这一阶段,周小川的研究方法确是比较数量化的。当时,系统论很热,但应用系统论来分析经济问题的还较少。后来,系统工程的分析方法在学术界才被广泛应用起来。

后来的研究领域就越来越广泛,涉及到经济体制、宏观经济、金融、外贸、社保、财税、企业等多个层面,在研究过程中他特别注意借鉴学习国外的经验,发表了很多有关国际经验比较的文章。这是因为工作发生了变化,他必须面对改革的现实问题。在1979年~1985年间,发表了大量经济政策研究方面的论文,在学术界很有影响。当然,影响更大的则是后来的研究,特别是有关全局性改革问题的主张。

1986年~1987年,周小川任国务院体改方案领导小组成员,兼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副所长,这时开始就与吴敬琏先生一道研究课题。具有良好经济学素养的吴敬琏,对周小川的知识结构完善应是很有帮助的。但其原有的数理思维特别是系统论的思维自然影响到其后来参与的由吴敬琏先生主持的《中国经济改革的整体设计改革》的课题(358课题),后来,这一成果成书出版,使吴敬琏这一课题组得了一个“协调推进派”的别称。不久,他成为国家体改委委员,国家体改委在当时地位非常重要,而且课题研究的任务也是非常多。虽然后来其职位不断变化,一步步升高,但一直笔耕不停,保持学者本色。他的学术成绩得到了学术界的充分肯定,《走向开放型经济》一书获1994年度安子介国际贸易奖,论文《企业与银行关系的重建》和《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与政策建议》分获1994年、1997年度中国经济学界最高荣誉奖――孙冶方奖。近年来,他的研究面仍然很广,研究成果经常被引用。

他的学术观点总体来说是相信市场的。这可以从他早期有关体制改革的著作中看到,他后来在外经贸部、人民银行、建设银行以及证监会的工作中也都有所体现。早在外贸部当部长助理时就倾向于进行较为彻底的外贸体制改革。在央行担任副行长兼任外管局局长时,他总是在思考人民币自由兑换的问题;在担任建行行长时,就在思考商业银行如何接轨,建立激励约束的问题;而在任证监会主席的这两年多的时间里,不管是讲话还是行动,我们都可以看到他愿意向外学习,积极推进各项市场化改革措施的决心。

西方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越是市场化程度高的国家,中央银行在管理宏观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越高。今天,中国的中央银行已远非计划经济条件下的财政部的“出纳”。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中国金融市场化的发展,央行的角色甚为关键。在西方,中央银行的行长多由经济学家出身的人担任。而周小川,就是一位在经济学领域有着很高造诣的专家。

主政证监会

并非所有的经济学家都能担当好央行行长的角色,而周小川不仅仅是一个纯书斋型的学者,他还是一位有着多年实务部门经验的政府官员。就是早期从事的学术研究,由于站在国家体改小组这样一个很高的平台上,他研究的都是国家急需解决的经济领域的各种改革问题,即这种研究本身就是对策性的,很务实的,需要建立在大量的调查研究基础上进行的。后来,成为体改所副所长,再后来成为体改委委员。1986年开始,担任外经贸部部长助理。1986年~1987年任国务院体改方案领导小组成员,兼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副所长;1986年~1989年任对外经济贸易部部长助理。1986年~1991年间还任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委员。

他是1991年起开始担任金融管理重任的。当年,任中国银行常务董事,1991年~1995年任中国银行副行长。曾是国家外汇专业银行的中国银行在中国四大专业银行里是很有特色的,一方面作为国家专业银行,当时实行的体制还有很强的计划经济成份,另一方面,作为外汇专业银行在海外有许多分支机构,这又需要银行实行一定程度的与国际接轨的制度和办法。此时,周小川的学术优势与外经贸部部长助理的经历,使其在中国银行的领导岗位上得心应手。他本人自然也在中国银行的实践中,学到了许多银行业的知识和经验。这些都使其成为外汇管理局局长的理想人选。

原来,中国外汇储备管理实际上就由中国银行来管理。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后,外汇储备体制进行了改革。而从1995年起周小川出任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第二年又被任命为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他在央行工作的这段时间,主管外管局工作。这期间,经历了两件大事:一是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下可兑换,从1996年12月1日起,中国成为IMF第八条款成员国,这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事情,标志着中国人民币自由兑换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也标志着中国市场化程度的加深;二是成功渡过了1997年~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中国在承诺人民币不贬值的情况下,成功抵御了金融危机对中国的不利影响。

1998年周小川接替,出任中国建设银行行长。与当年在中国银行当副行长不同,一方面,这一次他的位置是一把手,另一方面他要管理的建行在前任行长的管理下,很有起色,而且这时四大国有银行的商业银行化程度更高了学习国际先进银行的管理经验显得越来越重要。据说,他曾努力推动人事管理方面的激励机制改革方案的出台。遗憾的是,任期较短,就调任证监会任主席。

2000年初,中国金融机构人事大调整。周小川出任第四任中国证监会主席。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特

别是股票市场的发展,中国证监会主席已经成为公众的焦点。证监会主席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被媒体和市场所关注。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资本市场存在许多不规范的现象,这些现象不解决会影响资本市场的长期发展。周小川清楚地认识到中国资本市场的先天缺陷。建立一个规范的可持续发展的资本市场成为周小川的目标。于是他把保护投资者利益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作为重中之重,为此出台了一系列措施。2001年7月,美国《商业周刊》“亚洲之星”评选中,把周小川评为“决策者之星”。评选说明认为,在周小川履新以来,证监会出台的一系列引人注目的改革措施――诸如变“审批制”为“核准制”、引进国际会计准则、出台“退市令”、对操纵股价的违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等――使得中国的证券市场在深化改革、加强监管和规范化建设方面前进了一大步,越来越像美国的“华尔街”而非赌城“拉斯维加斯”。可以说,周小川主政的这几年,中国证监会出台了一系列旨在保护投资者利益、规范市场的措施,而基本的主题是市场化方向。即政府少一些干预,多让市场参与者做主。

很有意思的是,就在2002年12月5目的论坛上,周小川在一篇题为《中国资本市场的组织结构》的讲演中系统地阐述了他一贯的市场化的观点,他说,“市场机制能够调节的,就让市场去调节,解除管制(dcregulate)也就成为必然的趋势。证监会取消了32项行政审批事项,就是解除管制的重要体现。”后面又说“我们也在与时俱进,考虑逐步向负向清单转变,将会给市场机构和自律性组织更多的空间,让他们发展和创新,以此推动资本市场的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如果市场在某些方面能比政府做得更好,我们就应交给市场去做。”这或许是他对主政证监会的思路的一次总结,也许是他离开证监会时的最后一次就资本市场问题发表公开讲话。

又回央行

周小川又回央行了,与上次不一样的是,这次他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不到五年时间,环境却大不相同。首先,央行作为货币政策的主管部门,在经济政策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靠积极的财政政策推动,但这种政策持续时间不能过长,形成依赖。于是就有可能更依靠货币政策。2002年货币政策的应用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有效地支持了经济增长;其次,央行货币政策操作本身的难度更大了。我国经济还处于转型期,一方面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采用的东西早已放弃,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手段却还没有学好,特别是货币传导机制有着独特的运行规律,既与传统的机制不同,不可能立竿见影,也与西方教科书中的不一样,按照预期的行走。再次,资本市场等对货币政策的影响越来越突出了。不必说资本市场影响货币政策的财富效应等机制,单说股票一级市场的申购就会对货币需求产生影响;最后,中国已经入世一年了,金融业的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外资金融机构调整到位之后可能会发起新一轮攻势,而世界经济则不是当年的亚洲金融危机,而是世界经济的全面不景气。相应的,中国金融业面临新考验,而货币政策则将越来越多地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但是,周小川的本钱也更足了。因为他有了多届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的经历,以及国有商业银行和资本市场监管部门主要负责人的资历。此外,有理由相信周小川的特点也会帮助他成功把握好中国人民银行的航向。

不管任何职,周小川的经济学家的本色却始终一览无余。他的讲话,不是八股味十足的官样文章,也不是言之无物的口水话,更不是哗众取宠的花样文章,而是富有理性色彩和专业水准的讲课。

周小川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英语很好,许多学术论文是在国外会议上用英文宣读或发表在国外有关学术刊物上的。正因为如此,他能很好地学习国外的东西。而且作为一个学者,在交流时,更能从专业的角度来进行,收获自然就多。

以前的同事和下属,几乎有一个共同的看法,就是周小川非常具有亲和力,温文尔雅,很有风度。听下属汇报时,他从不会不耐烦地打断,而是静静地让人把话说完。另外一个公认的工作作风是很愿意听取不同意见。

关于周小川的风格及其对货币政策的影响,香港媒体已有评论。香港媒体援引一位权威人士的话说,货币政策与行长的个人风格有密切关系。而周小川行长在业内被认为较具国际化观念,因此他在尊重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可能将更注重内地金融业与国际惯例的接轨。该媒体又同时指出,行长的更替不会引致内地货币和金融政策发生太大的变化,这些政策仍将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但在此基础上,一定要考虑到行长个人的特点,方能对未来内地货币金融政策的发展形成一个准确的基本判断。

可以期待的是,有着商业银行、中央银行和证监会多重经历,同时身为经济学家的周小川一定会把央行管理得井井有条,并灵活自如地驾驭中国的货币政策。中国经济将继续创造着奇迹。

主要著作:

吴敬琏周小川:《中国经济改革的整体设计》,中国展望出版社,1988年,北京;

周小川:《周小川集》,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9年,哈尔滨;

周小川:《外贸体制改革的探讨》,中国展望出版社,1990年,北京;

周小川:《经济改革中的争议性问题》(编译),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0年,北京;

周小川杨之刚:《中国财税体制的问题与出路》,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天津;

周小川谢平肖梦杨之刚:《人民币走向可兑换》,经济管理出版社,1993年,北京;

周小川马建春:《走向开放型经济》,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天津;

周小川王林肖梦银温泉:《企业改革:模式选择与配套设计》,中国经济出版社,1994年,北京;

吴敬琏周小川荣敬本:《建设市场经济的总体构想与方案设计》,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北京;

周小川杨之刚:《迈向开放型经济的思维转变》,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

周小川:《重建与再生――化解银行不良资产的国际经验》,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年5月;

吴敬琏、周小川等著:《公司治理结构、债务重组和破产程序――重温1994年京伦会议》,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6月;

周小川:《转轨期间的经济分析与经济政策》,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6月。

上一篇:生态文化论文范文 下一篇:智能化控制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