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彰显特色 特色成就课改

时间:2022-04-25 07:55:16

自主彰显特色 特色成就课改

打造学校特色,是促进首都基础教育向纵深发展的现实需要。教育个性化、办学特色化不仅是国际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也是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途径。首都基础教育真正的和谐、繁荣发展有赖于每一所学校都能得到适合于本校的发展空间,实现各得其所的发展。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罗洁

2007年9月1日开学,北京市300多所普通高中近7万名高一新生拿到了让人眼前一亮的新教材,也有了更多新的学习选择――从这时起,北京市开始了崭新的普通高中课改实验。

首都基础教育一直行走在全国前列,作为全国第四批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的地区之一,北京的此次课改更肩负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使命。因此,北京市在积极借鉴外地经验的基础上,立足首都实际,推进具有首都教育特色的课程改革实验。

2008年初,伴随着新课改纵深推进,北京二中、北京四中、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北师大附中、北师大二附中、人大附中、北京101中学、北京潞河中学等8所普通高中示范校,成为首批确定的自主排课和自主会考的实验校。各校立足课程方案,挖掘自身优势,开发课程资源,探索着一条具有本校特色的课改创新之路,进而引领全市高中新课程自主排课、自主会考新机制的创建,全面推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建设和发展。

北京市第二中学:

构建“套餐”体系 打造学校特色课程文化

课堂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渠道,课程学习就是学生最直接的一种学习。在北京二中校长钮小桦看来,具有鲜明特色的课程设置,不仅能够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更能以此形成学校办学的最大特色。

钮小桦校长形象地将学校的课程设置变化比喻为给学生提供不同形式的餐饮:过去课程设置是同一个标准,随着改革,出现了“套餐”,丰富了“盒饭”的内容;学校的课程种类越来越多之后,形成“自助餐”,让学生置身于一个丰富的知识环境中,对他们以后的学习和成长起到积极作用。

北京二中还专门开设两大类的研究性学习课程――课题研究和项目设计。“这是学校给学生增加的自制餐。”钮小桦校长认为,“在实验室中,学生们可以自主设计、自主安排实验过程和仪器,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们的成长也会因此而更加全面。”现在,学校构建起“国家课程+学校课程”的课程体系,形成了有本校特色的课程文化。

北京二中还在课时安排上首次尝试长短课时,即45分钟和1小时两种课时,学校高一所有学科每周都至少安排1次1小时的长课时。

北京市第四中学:

科技与人文并举 促进师生和谐发展

“北京四中立足实际,发挥优势,通过构建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学校新课程和管理体系,促进师生和谐发展,从而全面提升北京四中的办学质量。”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希望通过新课程实验,完善学校的各项制度,建立具有本校特色的学生指导和管理体系;逐渐形成科技与人文并举的校本课程特色,形成以过程性、发展性评价为主导的学生管理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和谐、主动地发展。

据了解,北京四中不仅按照课程标准开设了相应的选修模块,还根据学生需求和学校特点,在所有领域都开设了校本选修课程,分别安排在高一、高二年级。另外,学校在高一开设生物和通用技术校本选修课程;在每周开设5节体育必修课的基础上,开设游泳、武术、跆拳道等选修课,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培养学生健壮的体魄、优秀的品质,塑造高尚的人格。

值得一提的是,四中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学生全员参与,人人有课题;教师全员投入,人人有辅导”。“学校通过开展项目管理式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与长短课时、导师制工作实验相结合,探索研究性学习的有效管理和实施方案。”

北京四中还通过学生个体质量多元评价,为他们的发展“导航”。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全面发展 学有特长“三结合”课程体系育英才

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走上实验(或青春、成功)之路”、“模拟联合国”、“中华传统文化节”、“校友论坛”等精品活动备受学生们喜爱。新课改实施后,学校在全面落实必修课程的基础上,还将这些社团和主题教育活动进行整合,纳入学校课程体系,为不同兴趣、志向和能力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

实验中学设置了“必修+专修+选修+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体系,充分体现出基础性与发展性相结合、规定性与选择性相结合、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结合的“三结合”特色,为培养“全面发展、学有特长”的“英才”打下坚实基础。

据实验中学副校长蔡晓东介绍,学校高一年级重点开设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强调夯实学力基础;高二年级增开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专修课程,强调在专深方向上的培养。

为了使校本课程更有效地推进,学校还将现在的7节课改为8节课,成立理科实验班、文科兴趣班、外语实验班的专项工作组,使得特色更加鲜明、质量进一步提升。另外,课程(模块)纲要以及“学案”的编写也是实验中学的创意之举。目前,各学科“纲要”编写已全部完成,总计约4.4万字。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秉承传统 尊重个性 实施“全人格”教育

秉承“包容”与“创新”的历史传统,倾力打造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学校课程文化――这是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课改理念。而该校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的是一种“全人格”教育,即一方面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要使学生珍惜选择自身发展的权利。

该校副校长王莉萍介绍说,学校共开设了“德育类”、“健身类”、“学科特长类”和“学科专项技能类”、“文学艺术鉴赏类”、“博知类”、“实践模拟类”等七大类课程,突出了传统德育特色,使“品德”成为学生发展的根本;加强了体育与健康课程”,使“健康”成为学生发展的保证;设置“科学课”与“社会课”,使“全面、均衡”成为学生发展的基础;提供种类多样的校本选修课程,使学生具有不同的“发展特色”。

另外,学校在新课改高一年级安排信息技术和化学的会考,在高三年级安排艺术、体育等学科的考试,其中既有素描、唱歌的现场展示,还有艺术常识、体育健康和奥运知识的笔试。“这样安排不仅有利于身体锻炼和艺术素养的提高,还能缓解学生的压力。”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活力・特色・有效:“6+1+1”课程体系促师生共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在新课改中探索并构建了体现学校课程特色的课程结构,即必修课+拓展类校本选修课+活动类校本选修课的“6+1+1”结构:“6” 包含6节课,每节课45分钟,主要安排国家课程中的必修内容和必选内容;第一个“1”指的是第7节课,进行70分钟(试行)的长学时实验,主要安排学科拓展类校本选修课程,重在发展学生个性,使学生学有所长;第二个“1”属于课外综合实践活动,每次课60分钟,主要安排综合活动类校本选修课程,重在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和培养学生的兴趣。

“这一课程体系,不仅提高了新课程改革的可操作性,还预留了很大的空间,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深入,可以灵活地增加必修、必选课程的选择性,有利于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北师大二附中校长曹保义如是说。

据了解,该校还通过设计不同的排课方式,进行学科内模块顺序调整,以及模块间内容的有效整合,“提高了模块教学的效率,有助于学生群体学习潜能的发挥”。曹保义校长告诉记者,北师大二附中正在不断深入的探索中积极总结改进,力图形成一个“有活力、有特色和有效的课程体系,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共同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附中(教育实验体):

彰显个性 共享资源 构筑师生幸福人生

人大附中教育实验体(由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属中学及人大附中分校组成)充分利用课程改革所赋予的课程自,以课程建设为发力点,整体推进课程改革。

学校课程体系构建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高一年级以必修课为主,为学生提供优质高效的“课程标准餐”;在英语选修课中,尝试有限制的跨班选修。高二年级为学生提供分层次、有选择的“课程套餐”,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学校文化的内涵,形成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学校文化,促进教师成长幸福感的增长。

教育实验体中的三校资源共享,教师实行统一集体备课,也可适度地跨校开设选修课;在模块的考核、学分认定以及高中毕业会考上,三校统一命题,统一考务管理,确保会考的规范、有序、安全。

人大附中校长刘彭芝告诉记者,作为市级课改样本校,人大附中还要充分发挥示范、辐射作用,探索一条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进一步发挥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和引领作用的新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北京101中学:

实施“德育学分管理” 开发“课程超市”科学配餐

北京101中学是北京市高中新课改率先推出“德育学分管理”的示范高中。该校副校长陆云泉介绍说,学分包括德育、学科、活动和奖励学分。每位高中生入学都能获得基本学分25学分,如违反中学生行为规范和校规校纪将面临0.5分到5分的扣分;相反,学生如德育评优,最高将能获得10分的奖励学分。因此,和一般高中毕业所要求的144学分不同,101中学的高中生需要拿到16分才可能拿到毕业证。

101中学在新课改中实行“分年级逐步分层,分学科科学配餐”的改革思路:高一年级以开设必修课为主,为学生提供优质高效的“标准餐”;高二年级为学生提供分层次、有选择的“营养餐”;选修Ⅱ课程则根据学生兴趣和发展需要提供多样化的“自由餐”,由学生自主选修。

学校还通过“选修课程模块化、社团活动目标化、德育活动系列化”,不断开发校本课程,无论是灵活多变的“微型课程”,学生有充分选择权力的“课程超市”,还是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开设的“荣誉课程”,都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机会,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点菜”。

北京潞河中学:

利用优势设置人性化课程 培养健全人格的潞河人

在北京潞河中学读书的众多寄宿学生,不用担心晚上或者周末时间难熬,学校开设的“潞河讲坛”、“学生心智训练营”等选修课程可供学生自愿选择。学校还采取“预科单设小班化教学,高中插班分层教学”的模式,为来自新疆的学生提供丰富的“新疆学生补充课程”,确保培养目标的实现。

校长张世义告诉我们,学校课程设置充分利用办学时间长、空间大、设施全、师资力量雄厚的资源优势,大幅度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所有学段均设置各学科选修Ⅰ、选修Ⅱ的各类课程的各个选修模块;同时有体现学科特点、潞河内涵、运河文化、学生感兴趣的十类校本选修课程,为学生提供了营养丰富的“自助餐”。其中,还为外国学生和想出国留学的学生特别开设了丰富而实用的“涉外课程”。

学校还借鉴外国经验,采取学生分层、分科、分项上课等多种形式;在学科模块的考查和学科会考中,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使考核更加人性化和个性化。张世义校长希望学校通过自主排课实验,培养出“具有健全人格的潞河人”。

编后语:

自主排课充分彰显学校课程特色,特色办学成就课程改革实验。实践证明,促进学校特色发展是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学校课程建设作为学校特色发展的主渠道,成为此次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

2008年7月17日,北京市召开了基础教育领导干部工作会议,确定了下半年的工作重点:继续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促进学校特色发展。正如罗洁副主任在大会上所强调的,教育价值抉择的根本指导思想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因此必须重申:差异发展是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模式。学校的特色发展之路要根据本地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和教育资源结构分布的特点,充分依托学校自身优势资源,寻找建设的突破点和生长点。在特色中追求教育质量,在发展中实现教育公平。这是尊重教育规律、促进基础教育发展繁荣、文明、和谐、宜居的关键。而其最终目标的是促进学生、教师、学校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让学生、教师获得幸福感。

我们有理由相信:北京高中课改,将带动北京基础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形成具有首都特色、充满活力的普通学校课程体系,并推进首都基础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上一篇:中学是培养杰出人才的关键环节 下一篇:教师承受的多种压力及自我“减压”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