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旅游业态范文

时间:2023-11-03 17:35:49

特色旅游业态

特色旅游业态篇1

生态旅游业又被称为朝阳产业或无烟产业,随着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态旅游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关注。相比传统模式的旅游业发展,生态旅游业更加环保,更符合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趋势,以往的旅游业发展依靠的是对资源的无限制开发和掠夺式的开采利用,严重超出环境承载力,近年来,环境污染也因此愈加严重,生态环境的破坏直接影响到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和健康发展。因此解决问题的根源就在于环境的保护和旅游业的生态成长,为此必须要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生态旅游景区建设和生态旅游产品开发和营销。本文所研究的绿色营销策略是指以旅游企业为主体,环境保护为最终目标,从绿色消费出发,建立以绿色文化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之上,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从而为实现资源、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绿色营销策略的特点在于兼顾营销与自然环境保护两者的发展。从我国近年来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情况来看,生态旅游的绿色营销策略已开始慢慢被接受采纳,有了较好的开始。但是与同期其他国家相比,仍然有待进步。我国大部分旅游企业尚不具备绿色营销策略的战略思想,在绿色发展旅游业方面还存在较多的问题。因此认真分析和探讨我国生态旅游业现有问题,不仅有助于企业生态旅游的发展,也有利于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一、生态旅游的定义

生态旅游既是旅游活动,也是一种旅游形式,是现代经济产物下的一种新型旅游产品,是大家追求的先进旅游发展模式。从旅游业的整体情况来看,旅游消费对象从完全生态区扩展到了社会文化区,旅游地环境从原生态发展到人工创造环境。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进行生态旅游的目的也发生了变化,部分是为了领略当地自然风光和人文气息,了解异域历史文化和风俗,也有专门进行自然遗迹的考查和欣赏,部分是为了充实自己的社会文化见闻和生态知识,也有少部分人是为了到处走走,提高身体素质。与传统旅游不同的是,生态旅游的核心是环境的保护和自然和谐。关于生态旅游的定义,各有己见,本文在综合大部分定义后,得出以下几点关键点:

(一)是从旅游需求角度来看

生态旅游是一项专门性且针对性较强的旅游产品,能够亲近大自然,不破坏生态环境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强调旅游者不能破坏旅游地环境。

(二)是从旅游开发营销者以及旅游地居民的角度来看

生态旅游是一种新型的旅游发展模式,不仅与当地经济发展紧密联系,现新加入对生态环境的考虑,将旅游业发展与当地经济以及环境保护相结合,共同协调发展,强调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进。

(三)从旅游供给方和旅游需求方两者角度来看

生态旅游是一种先进的旅游活动和旅游产品,其立足点在自然环境的资源利用,同时强调环境保护意识的树立,是一种可持续旅游发展模式和资源开发模式。综上所述,不管生态旅游是一种亲近大自然的旅游活动还是一种强化人们生态保护意识的旅游教育活动,或者是有助于环境保护的生态方式,其核心在于旅游对象不能遭到破坏,重视生态教育,从而实现当地经济文化的长远发展。进行生态旅游的前提是保护生态平衡,在生态环境得到充分保证后,合理取得经济收益,而且要保障旅游地居民在旅游业中分享经济效益。

二、绿色营销的定义与特点

(一)绿色营销的定义

绿色营销又被称为生态营销或者环保营销,绿色营销与生态旅游一样都是为了适应现实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近年来,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随之而来的就是环境问题,工业化的加快使得我国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因此,人们越来越注重环保,在追求环保的同时,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人们更加倾向于有利于环保的产品,所以企业在技术上经营上都尽可能满足人们环保的需求。此外,国际上也在推行绿色贸易,内因和外因一起使得企业改变了其传统的营销方式。而且,近年来国家要求可持续发展,传统的营销方式和营销观念已不再适用,所以绿色营销就应运而生。

(二)绿色营销的特点

绿色营销具有营销目标得到充分发展、营销服务对象有所扩大、“顾客”的性质发生了重大变化和“需要”的含义得到发展等特点。在传统的营销理念指导下,企业的营销活动都是为了吸引消费者并刺激其消费而展开的,但是,当前人们越来越注重环保,因此他们在消费时也实行的是可持续消费。绿色营销理念要求在尽量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前提下,提高消费者的消费质量并适当地减少其消费数量,这是出于降低资源消耗的考虑。绿色营销的目的是尽量减少消费的物质占有量,营销的目标也从传统的最大限度刺激消费转为追求可持续发展。绿色营销理念指导下的营销服务对象也得到了扩大,“社会责任”观念被引入了绿色营销,而且这个“社会”的概念也较以前有所扩大。在传统的社会营销观念中,其“社会”更多的是强调人文社会环境,但是在绿色营销的概念中,“社会”更加强调的是人类所生存的自然环境,并将其作为企业营销的一个重要部分。所以,在绿色营销理念的要求下,企业在进行营销活动时,既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还必须符合环保的相应要求。特别是在当消费者需求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相矛盾时,企业不能为了自身的利益而破坏生态环境来满足消费者的不合理需求。由此可见,绿色营销中“社会”这一概念的范围得到了扩大。在绿色营销理念中,“顾客”的性质也有所改变,因为在传统的营销模式中,企业将人仅仅视为消费者,所以他们的营销活动都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但是在绿色营销理念中,顾客不仅仅是单纯的消费者,而是一个有着多种多样需求的“人”,绿色营销不仅仅要满足顾客的物质需求,还要更多地满足其精神上的需求。最后,在绿色营销中,“需要”的概念也有所变化,它不再是传统营销所满足顾客的物质上的需求,但是绿色营销所要满足的是顾客的一系列需求,这些需求甚至可能是互相矛盾的,因此就需要企业在绿色营销理念的指导下权衡并优化处理。

三、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绿色营销存在的问题

(一)绿色需求不足,绿色概念泛化

我国的生态旅游绿色消费市场的规模往往是不够大的,而旅游产品的生产又是一旅游市场为导向的,要促进我国的旅游企业生产绿色化,就必须要使消费者有足够的绿色需求。但就目前我国的情况而言,大部分的旅游消费者其购买力还是偏低的,而且其环保意识也还不够强烈,再加之大部分的旅游消费者对于绿色营销的概念还不是很了解,所以在目前我国的旅游消费者中,接受和消费绿色产品都十分有限。由于我国的旅游市场中的绿色营销需求不足,所以绿色消费的市场规模也就相应的很小,没有需求和市场,旅游企业也就缺乏实施绿色营销的积极性。而且另一方面,许多旅游企业仅仅是从经济利益和企业销售目标来进行考虑,为了卖产品而营销,由此许多旅游产品都被挂上了“生态”“绿色”和“环保”等帽子,这就使得许多旅游消费者在选择和购买旅游产品时,往往挑的眼花缭乱,甚至被一些并非绿色产品的商品所迷惑而上当受骗,最终失去对绿色旅游产品的购买欲望和消费信心。比如他们发现其所购买的旅游产品并非真正绿色时,就会有心理落差,甚至对旅游企业产生不满,这就使得绿色营销无法很好的开展。

(二)旅游产品和市场不细致

在近年来我国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所以对市场进行细致的划分往往就成了企业能否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且细分后的结构也是企业开展市场营销的一个基础。每一个企业对于其最具吸引力的目标市场都应该有一个清楚地认识,只有了解了其目标市场,才能取得最好的营销效果。旅游行业也不例外,生态旅游作为近年来才出现的一个概念,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到一定阶段后所表现出来的旅游行为。但是就我国目前的现状而言,旅游企业往往对于绿色需求市场的划分不够细致,所以其旅游产品往往就缺乏针对性和个性,没有鲜明的特征。同时,我国旅游业的经济状况并不是很好,许多旅游企业的承担能力也是有限的,再加上对于绿色意识的缺乏,就使得大部分旅游企业并不愿意花费时间、金钱和精力来对旅游产品进行深层次的开发。旅游产品的单调降低了对旅游消费者的吸引力,从而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三)绿色营销素质缺乏

生态旅游的发展不仅仅是针对旅游者而言,不仅仅要求其有较高的素质和责任感,而且对于旅游的规划者、经营者和开发者也有着一定的要求,相应的旅游工作者也应是懂得环保懂得旅游的人。所以在绿色旅游、绿色营销中,相应的工作者更应该有较高的素质。但在目前我国的旅游企业中,许多工作人员往往都是缺乏环保意识的,对于生态旅游产品的概念和特性也缺乏正确的认识,所以我国的生态旅游绿色营销往往定位都是不准确的,也不能更好地服务于大众。

四、生态旅游绿色营销的产品策略

要研究生态旅游绿色营销的产品策略,必须首先对于生态旅游产品的构成有一个全面而准确的分析,只有把握住生态旅游产品的内涵,才能对生态旅游绿色营销的产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才能更好地对生态旅游产品进行绿色营销。核心产品、形式产品和延伸产品时构成旅游产品的三个层次,任何的旅游产品和服务都不能单独地用于满足某一种需求,而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所以,对于生态旅游绿色营销产品的这三个层次必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才能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

(一)突出绿色形象

在生态旅游中,核心产品层次是产品概念中最基本的一个层次,这个层次所提供给消费者的是最基本直接使用价值,因此这个产品层次集中体现了消费者所需要的功能。旅游消费者在购买旅游产品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其旅游的需求,而生态旅游产品除满足旅游消费者最基本的需求的基础上,还应符合保护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要求,应该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所以对于生态旅游产品,不仅要有优良的品质,还要增加其绿色的形象,通过这些生态旅游产品向人们传达环保的理念及其重要性。生态旅游的绿色营销应该注重绿色形象的设计。因为在传统的营销手段中,为了促进人们的购买欲望,往往是言过其实的,而且其形象也往往是具有煽动性的。但是对于生态旅游来说,其最大的特点即是具有理性和主动性,旅游的主动权和选择权在于消费者自身,因此,在设计旅游产品的外包装形象和形式时,也应当从旅游者的真实需求出发,结合绿色旅游的宗旨和理念,创新产品的形象设计,为旅游者提供新颖的创新性旅游产品,带给旅游者全新的体验。同时,在对生态旅游绿色形象进行定位和设计时,还应当结合旅游产品未来的市场目标,以及未来市场需求的变化轨迹等,只有这样,设计出的旅游产品形象才能引起游客的共鸣,进而唤起游客们对于绿色旅游和旅游消费理念的感知,从而激发其购买欲望。此外,旅游形象包括的范围很广,囊括的内容也很多,比如说旅游景区地名、广告标识语、景区交通工具乃至于垃圾箱的外观,都是旅游形象设计的内容。除了旅游形象设计应以绿色为核心理念之外,其视觉设计也应该以绿色环保为核心,使得生态旅游形象在理念设计和视觉设计上相统一。因此在对生态旅游形象的视觉设计上,可充分利用旅游地的环境特点,再结合旅游地名称、旅游标志、宣传标志等具体的生态旅游形象内容,充分地向人们展示旅游地景观并对其进行绿色的引导和教育。除了生态旅游形象设计这些静态的内容,绿色营销还应包括动态的识别形式,即行为识别系统,所谓行为识别系统,指的是对于旅游地居民生态旅游意识教育、培养当地居民的环保意识,从而促使当地的居民为旅游企业进行绿色宣传,对前来游玩的游客进行一个正确的引导,特别是对于旅游工作者的教育,更具有价值,因为他们在推广生态旅游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加强绿色设计和研发

生态旅游产品既有形式产品又有理念产品,形式产品主要包括品质、形态、商标等内容,是旅游产品的实物或者劳务的外观。在我国的旅游消费市场上,生态旅游产品必须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只有具有使用价值的生态旅游产品才能更好的吸引游客,并且对向游客传达绿色的理念。因此在对生态旅游产品进行设计时,就应该遵从绿色的设计理念。旅游企业应当加大对绿色产品的研究力度,以设计为源头,从头贯彻和落实绿色设计。我国当前所面临的环境问题非常严重,一方面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而造成的,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人们的意识还不够,而生态旅游产品就要改变人们传统的理念,引导人们对环保的重视。要想达到这一目的,在生态旅游产品进行设计时,就应符合绿色产品的要求,而且不仅仅局限于设计,在这些生态旅游产品进入市场以后,仍然应该发挥其作用,即向人们传达绿色的理念,帮助人们树立绿色的消费观。绿色旅游产品的设计是要以满足不同的游客的需求为原则,所以,在绿色旅游产品设计的时候,要对不同游客的需求和旅游地生态环境保护加以权衡,既要满足游客的合理需求,又不能破坏旅游地的生态环境。所以在对生态旅游产品进行设计时,既要满足游客的求知欲,又要能够起到教育作用,既要物尽其用,又要避免浪费。

(三)重视绿色延伸服务

对于生态旅游产品的绿色营销不仅仅在于将这些生态旅游产品卖出,而在于游客购买后的体验还有售后的相关延伸服务。一方面,生态旅游产品的价格往往较高,所以对于其对应服务加以提高可以使消费者更乐于接受,使其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而且,旅游企业只有不断地向旅游消费者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务和产品,才能提升其市场竞争力。生态旅游产品的绿色营销应该包括售前服务、售中服务和售后服务。售前服务是指旅游企业在游客购买生态旅游产品之前,对其目标生态旅游产品加以详尽的介绍,这些介绍不仅是以售出该产品为目的的,而更应该注重产品内涵的传达,使得游客正确理解这些生态旅游产品。售中服务则是要在游客购买时充分尊重游客的意愿,并热情地为游客服务。售后服务则是在售出这些生态旅游产品之 后,旅游企业还应当在游客对这些生态旅游产品使用时加以引导,对于游客有疑问的地方,要热情地加以解释。此外,还应该对游客进行跟踪调查,充分了解其使用感受,以便于旅游企业对其产品加以改进,以使得生态旅游产品更加完善,使用户获得更好的体验感。

五、结语

综上所述,要实现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要使环保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生态旅游必须被重视,而且旅游企业在旅游产品的设计上,也应注意环保,使其满足绿色的要求,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对于生态旅游产品的营销,也应该采取绿色营销的策略,使旅游业得以健康、稳定的发展。

特色旅游业态篇2

[关键词]齐齐哈尔; 特色旅游; 鹤乡; 扎龙湿地

[中图分类号]F29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5 — 0087 — 02

齐齐哈尔风景秀丽、古迹众多、交通便捷、通讯完善,故旅游业快速发展,现已发展成为一座新兴的旅游城市。齐齐哈尔旅游景观独特。境内的扎龙自然保护区是驰名中外全国最大的水禽、鸟类保护区。世界珍禽丹顶鹤就在这里休养生息,被誉为鹤乡之城。

建设齐齐哈尔特色旅游开发区,有利于加快全市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有利于塑造和展示地方形象,提升齐齐哈尔市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有利于促进保增长扩内需战略实施,增加地方财税收入,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发展,扩大社会就业,促进社会和谐,有利于挖掘齐齐哈尔市文化资源,推动边疆文化繁荣,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齐齐哈尔市旅游业发展现状

齐齐哈尔市于2004年1月创建成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是黑龙江西部旅游的重要节点城市。近年来,发掘并弘扬以鹤文化为重点各类文化形态,全力打造“世界大湿地,中国鹤家乡”的旅游品牌。以我市为中心的“情系黑土地”黑龙江西部旅游线路,于2007年初争创成为中国十大完美旅游线路之首。2006年我市承办了第三届东北地区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2007年8月承办了“全国旅游行风工作会议”,为全国第一个地市级城市首次承办;2008年市旅游局被国家旅游局、人事部评选为全国旅游工作先进集体,是黑龙江省唯一当选的旅游局。

“十一五”期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坚定不移地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发展,实施政府主导、旅游大项目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全市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整体水平明显提升,支柱产业地位基本确立,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

目前,全市共有A级景区27家,省及国家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共9家(工业4家、农业5家)。滑雪场2家。星级饭店17家(四星级1家,三星级9家)。旅行社42家(国际旅行社4家,国内旅行社38家,旅行社服务网点11处)。旅游定点单位6家,其中旅游餐馆5家,旅游商品生产厂家1家。全市直接或间接旅游从业人员1.4万人。

齐齐哈尔市旅游资源品种较为齐全,类型较为丰富,涵盖8大主类,涉及到73种基本类型,资源丰度属于较好水平。依托旅游资源,目前我市已开发出 “生态游、冰雪游、休闲度假游、文化古迹游、民俗风情游、宗教特色游、红色游、工业游、农业游、都市观光游”等系列旅游产品,其中扎龙景区、扎龙温泉、明月岛景区、昂昂溪罗西亚大街其中所蕴涵的“湿地、温泉、湖泊、岛屿、江流、冰雪、文化古迹”等都是珍贵的旅游资源,市场开发潜力巨大。

全市旅游业围绕“世界大湿地,中国鹤家乡”的城市旅游形象品牌,树立“依托文化、打造产业、接轨市场、优化环境”的旅游观念,依法治旅,规范市场经营秩序,行业管理卓有成效,旅游环境不断改善,旅游基础设施更为完备,全市旅游业已经发展成为我市发展速度最快、关联带动作用最强、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已成为齐齐哈尔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十一五”期间,全市旅游收入平均以21%的速度增长,旅游收入占全市GDP超过8%,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市新兴的支柱产业之一。

二、齐齐哈尔市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旅游产品单一,竞争力不强,特色旅游产品开发不足。我市旅游产品仍以自然生态观光为主,特色旅游资源和产品开发不足,旅游综合效益不高,这些对我市旅游业的更好更快发展形成了潜在压力。

2、旅游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游客在齐旅游期间平均逗留天数、人均消费、旅游购物、娱乐消费支出比例等主要经济指标水平较低。旅游产品消费结构还有待改善,参与性旅游项目消费比例有待提高,供求错位现象较为突出。

3、旅游市场主体发展缓慢。作为市场主体的旅游景区、旅行社、旅游星级饭店、旅游客运企业等旅游企业普遍存在“散、小、弱、差”的现象,旅游企业扩张能力不强,市场竞争意识差,参与竞争能力不足,不能适应旅游市场的多元化需求,以及专业化、集团化的发展趋势。

4、旅游从业人员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全市旅游行业对具备专业化、综合性、复合型的旅游专业性人才需求量较大,从业人员的管理水平、服务技能还需进一步提升。

5、旅游业发展环境还需进一步改善。在旅游业快速发展过程中,旅游交通、住宿接待、旅游购物、旅游消费环境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完善。

三、齐齐哈尔特色旅游开发的战略

齐齐哈尔市旅游业发展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充分利用我市独具特色的生态资源优势,按照齐哈尔市贯彻落实全省建设“经济区”战略实施意见》和《黑龙江省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开发区规划》的总体要求,以整合优化、培育特色旅游产品为切入点,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的原则,以打造扎龙、尼尔基斯湖风景区等龙头精品为品牌,以特色旅游资源开发建设为核心,以搭建营销策略平台为手段,以保障体系为支撑,坚持旅游与文化繁荣相互融合,与改善生态协调推进,与塑造城市新形象有机结合,进一步创新发展理念,强化基础建设,着力打造精品景区。把我市建设成为辐射东北地区西北部及内蒙古东部的区域旅游中心,成为全国闻名的生态文化旅游胜地。

(一)加快旅游目的地城市建设,推动全市旅游业协调发展

突出旅游业发展重点,推动旅游产品多样化发展。以扎龙生态旅游区为核心,加快开发历史古迹、民族宗教、休闲度假、生态观光、装备工业、现代农业、冰雪体育、战争遗存等旅游产品,培育新的旅游消费热点。提高旅游城镇建设水平,鼓励开发农家乐、休闲农庄、自驾游等旅游产品,积极发展红色旅游。

(二)推动旅游资源有序开发,构建旅游业发展新格局

以旅游资源开发为基础,促进区域旅游业协调发展。依托城市风光、历史古迹、民族宗教、休闲度假、生态观光、装备工业、现代农业、冰雪体育、战争遗存等九大系列旅游资源,重点培育和打造扎龙湿地生态旅游区、城市观光旅游区、昂昂溪俄罗斯风情小镇旅游区、碾子山金长城旅游区、梅里斯民族风情旅游区、泰来江桥抗战遗址旅游区、讷河尼尔基斯湖旅游区、甘南现代农业旅游区、富裕湿地旅游区、克东二克山旅游区、富拉尔基工业旅游区、拜泉生态农业旅游区、依安生态旅游区、克山红色旅游区等14个特色、精品旅游项目。按照旅游资源分布、行政区域,规划建设两大旅游集合区(包括扎龙湿地生态旅游区、城市观光旅游区),有序推进各县(市)区的旅游资源开发。

(三)发挥品牌优势,加快旅游精品景区建设

(1)提高旅游景区景点建设水平,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提高交通、游览、安全、通讯、环保、综合管理和服务质量等方面软件硬件建设,着力开发建设风格独特、功能完善的精品景区景点。重点完善旅游道路、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厕所、旅游安全、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旅游培训中心、旅游商品纪念品展销中心以及资源环境保护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扎龙生态旅游区要按照5A级景区标准规划建设,整合周边旅游资源,扩大游览区域,丰富游览项目,形成以扎龙为核心,带动扎龙满族村、温泉、乳业观光牧场、兵器博物馆、旅游商品展销中心等项目组成的精品旅游带。

(2)提升景区文化品位。深入挖掘旅游文化内涵,将旅游文化贯穿到吃住行游购娱各个环节和旅游业发展全过程。围绕建设部级“历史文化名城”定位,依托昂昂溪文化、辽金文化、抗战文化、少数民族文化、流人文化、老工业基地文化、鹤文化及省会城市发展史等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景区文化内涵,提升景区文化品位。

(3)加快开发冰雪旅游项目。提升冰雪旅游产业水平,叫响冰雪旅游品牌,规划建设冰雪观赏、冰雪运动、冰雪游乐、冰雪艺术等冰雪旅游项目,突出冰浇、冰雕、冰灯、雪雕等冰雪艺术景观特色,开展滑冰、滑雪、冰球、冰(雪)橇、冬钓、冬泳、雪地狩猎等旅游活动项目,开发冰雪文艺演出,建成融观光、健身、娱乐于一体的冰雪旅游精品。加强冰雪旅游精品建设,举办特色突出的冰雪展会。

(四)加快构筑完善的旅游产业体系

(1)加快旅行社行业整合。按照建设旅游目的地、集散地的要求,提高旅行社信息化和专业化水平,逐步建立旅游业务批零体系,大力扶持信誉良好、诚信经营、管理规范、实力雄厚的旅行社发展,推进旅行社集团化和国际化建设水平。

(2)大力推广地方特色餐饮风味饮食。打造旅游餐饮要突出地域特色、文化特色,规范、提升烧烤涮和满族宴、达族宴、江鱼宴、绿都宴、清真宴等地方名宴,开发新品、精品菜肴,推出原产地食品菜肴系列,形成鹤城特色饮食文化。

(3)加快旅游星级饭店和特色民居风格旅店建设。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鼓励新建、扩建旅游星级饭店,形成以旅游星级饭店为主体、东北特色民居为补充、满足各种消费需求的游客住宿接待体系。重点加快五星级旅游饭店和适合旅游团队需求的经济型酒店建设,鼓励农民和小城镇居民开设度假型家庭旅馆。大力推进旅游星级饭店节能减排和绿色饭店建设。

(4)加快旅游购物市场建设。扶持和开发一批规模经营和成长性好的旅游商品生产企业,引进温州等地小商品生产经营企业,深入挖掘开发一批反映地方特色和风貌,纪念性、工艺性较强的旅游商品。规划建设齐齐哈尔市旅游商品纪念品展销中心,推进地方特色旅游商品纪念品规模化经营。

(5)推进旅游文化娱乐业发展。培育地方特色演出团队,引进高端演出人才,实行市场化运作,编排具有地方特色、吸引力强的娱乐节目。推动马戏杂技演出、东北二人转、少数民族歌舞等娱乐活动实现经常性演出,并成为旅游娱乐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加快构筑完善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1)建立城市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在城市主要位置规划建设齐齐哈尔市旅游咨询服务中心,中心集旅游咨询、散客自助游、旅游信息与查询、旅游投诉受理、导游服务、交通服务、旅游培训等服务功能。依托旅行社、旅游星级饭店的接待和咨询服务功能,设立旅游咨询网点,统一配发旅游宣传片、宣传资料。

(2)完善旅游标识指示系统。旅游景区、旅游星级饭店、购物、交通、娱乐等旅游接待部门设置规范的引导标识、多种语言服务等国际化标识服务系统。

(3)推进旅游信息化服务系统建设。加快旅游信息咨询网的建设和改造,实现旅游产品信息、查询、预订等功能,完善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建立健全12301语音呼叫平台,实现旅游紧急通知通告咨询和、旅游重大突发事件举报和紧急救援呼叫、旅游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咨询、旅游投诉受理、旅游资讯查询等功能。

(4)完善旅游交通配套服务设施。在通往市区、景区主要道路、高速公路等主要交通路线按照国家标准设置明显的旅游景区交通指示牌和旅游宣传牌。旅游景区交通、停车场纳入全市道路建设规划。

〔参 考 文 献〕

〔1〕曹诗图,鲁莉.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探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9,(03).

〔2〕王玲.国内外冰雪旅游开发与研究评述〔J〕.生态经济,2010,(03).

特色旅游业态篇3

关键词:乡村生态旅游;旅游资源;发展对策;百色市

中图分类号:F592.99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05-1201-05

源于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的乡村生态旅游是一种新的旅游形式,近几年在中国大地特别是大城市周边迅速发展起来,成为现代都市人旅游消费的一种新时尚,发展前景广阔。

1 生态旅游与乡村生态旅游的内涵及意义

在全球旅游业发展的实践中,人们逐渐改变“旅游业是无烟产业”的看法,认识到传统的旅游发展方式给资源环境带来了极大的伤害。20世纪80年代,国际上首次提出生态旅游的概念。目前对生态旅游的概念说法不一,但其内涵可以概括为:生态旅游的对象是生态系统保存相对完好的自然区域以及与当地自然区域相和谐的文化;尽可能减少旅游者的行为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使环境变化维持在可接受的范围内;注重当地居民的参与性,改善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使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应具有生态环境的教育功能,承担环境保护责任,能提高甚至改变游客的环境观和生活方式[1]。参与性、保护性、专业性是生态旅游最突出的特征;保护功能、环境教育功能、扶贫功能是生态旅游最突出的功能。生态旅游早已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新方向。

党的十报告首次提出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在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美丽中国不能缺少美丽乡村。中国乡村山青水秀、林果资源丰富、田园风光原始秀美、民居各具特色、民风淳朴,民俗风情各异,是开展生态旅游的好地方。乡村生态旅游是以乡村自然生态环境、独特的农业生产形态、社会生活方式、民俗风情、传统的乡村文化、优美的田园风光和乡村聚落景观等为主要旅游吸引物,进行观光、游览、学习、体验、娱乐、餐饮、购物、学习、休闲度假等形式的旅游活动[2]。在中国广大的乡村开展生态旅游,由于生态旅游强调当地居民的参与性,当地居民为旅游者提供餐饮、住宿、交通、旅游、购物、娱乐等服务,可以提高经济收入,改善生活水平;同时由于生态旅游的教育功能及保护性特征,参加到乡村生态旅游活动中的农民通过自身参与旅游活动获取经济收益,从中受到启发教育,自觉保护改善乡村生态旅游资源及其环境。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是实现乡村地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是解决“三农”问题、早日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的途径之一;是建设美丽乡村,最终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的途径之一。

2 百色市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2.1 百色市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必要性

百色市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西与云南相接,北与贵州毗邻,东与南宁紧连,南与越南接壤,边境线长达365 km;总面积3.63万km2,全市辖12个县(区),其中有9个县被列为部级特困县,183个乡(镇、街道);境内聚居着壮族、汉族、瑶族、苗族、彝族、仡佬族、回族7个民族[3],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7%;这里是1929年邓小平、张云逸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百色起义的地方,是我国“老少边穷”地区之一,还是著名的大石山区,土地石漠化严重。百色市急需发展经济,提高本地区居民的生活水平。而旅游特别是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领域,可以充分利用百色市乡村地区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让当地居民充分参与到旅游业中,并充分发挥生态旅游的扶贫功能,从而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2.2 百色市开展乡村生态旅游的可行性

2.2.1 乡村生态旅游资源丰富是基础

1)特色林果资源丰富。百色市地处低纬度地区,由于复杂的地形条件,形成了独特的气候,具有南方河谷平原、丘陵地带、石山区、高寒山区等代表性开发地带,生长着多种热带、亚热带以及温带植物,植被茂密,其森林覆盖率达55.83%。据初步统计,植物资源有236科、955属、2 775种,素有“土特产仓库”和“天然中药库”之称;果树有30科、50属、150多个品种,热带水果有芒果和香蕉等,亚热带水果有荔枝、龙眼、柑橘、杨桃等,温带水果有桃、李、梅、核桃、柿子、山楂等[4]。这些特色林果资源是很好的农业生态观光旅游资源,利用这些特色林果资源开展旅游活动的景区很多,其中百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田阳布洛陀芒果风情园、凌云茶山金字塔3个景区获得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称号。

2)原始森林峡谷景观旅游资源独特。在长约1 000 m、宽约200 m、深约300 m的靖西通灵大峡谷,不仅有古崖葬、古石垒、洞中瀑布、地下河、峡谷溪流、千姿百态奇妙无比的钟乳石、地下涌泉等,而且还荟萃了2 000多种植物,其中有许多是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植物,如距今1.8亿年的侏罗纪时代“活化石”桫椤、观音莲子座蕨类植物、金丝李、蚬木、润楠、“靖西娇子”桄榔树、火焰树等珍稀植物,这些珍稀的原始植物长满了整个峡谷,把整个峡谷装饰得郁郁葱葱,因而,该峡谷被誉为“中国最绿的峡谷”;在被称为“中国最大的原生态洞穴峡谷群”、“国内原生态峡谷的代表”、长6.8 km的靖西古龙山大峡谷群,不仅峡谷风光原始粗犷,瀑布雄伟壮观,悬崖绝壁千姿百态,原始森林苍莽浩翰,而且暗河漂流刺激惊险。此外,还有广西水源林保护区百色大王岭,大王岭山峰层峦叠嶂,最高海拔1 433 m,大王岭森林覆盖面积623.3 km2,森林景观苍翠原始,生态系统保存完好,景观品味独特,集“雄、秀、古、野、幽”于一身。大王岭漂流的整条河流落差很大,河中怪石嶙峋,河水清澈透明,有“广西第一原始漂流”、“最防晒的漂流”、“广西离城市最近的原始森林”、“国家首个森林冬漂”、“国内首个原始森林漂流峡谷”之美誉。

3)天坑群溶洞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奇特。被称为“天坑博物馆”、“世界岩溶胜地”、“世界第一”的乐业大石围地下天坑溶洞群,不仅岩溶洞穴地下河景观奇特,而且大石围天坑底部有世界上最大的地下原始森林,面积约9.6万m2;地下原始森林树木高大、粗壮,许多酸枣树要三人合抱才能围拢;还生长有比侏罗纪时代“活化石”桫椤还古老的短肠蕨类植物、稀有绿色兰花以及在我国首次发现的面积500多m2的带刺方竹等珍稀植物,此外还有许多稀有动物,如透明虾、盲鱼、中华溪蟹、幽灵蜘蛛等,其中中华溪蟹和幽灵蜘蛛还是新物种。

4)民俗风情多彩、原真、浓郁。百色是壮族、瑶族、苗族、彝族、仡佬族、回族6个少数民族的聚居地,这些民族在这块土地上创造了自己灿烂的文化,至今都保留着反映自己民族特色的原汁原味的民居、服饰、歌舞、节庆、工艺、生活习惯等民俗风情。其成片的干栏式民居、以崇尚黑色为美的服饰文化、闻所未闻的丧葬文化、打磨、染布、织布、节庆、唱歌、婚嫁等民风民俗,都可以令都市人大饱眼福,每年都吸引着众多的海内外学者、游客前来考察、探秘;壮文化遗产的田阳布洛陀:布洛陀是珠江流域原住民族的人文始祖,作为布洛陀文化发祥地的敢壮山是壮族人民的精神家园,拥有众多的布洛陀文化遗址。布洛陀文化不仅影响珠江流域,还影响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敢壮山歌圩还是广西最早、规模最大、最古老的歌圩,每年农历三月初七至初九都有来自周边十多个县几十万群众汇集到敢壮山,祭祀壮族始祖布洛陀,同时还开展具有壮族特色的民间传统歌舞技艺和田阳民间传统活动。此外,还有被称为广西最后的“女儿国”、母系氏族的“活化石”的乐业逻西乡母里屯神秘的亚母系氏族风情,风俗纯朴而又风情万千的布柳河沿岸“蓝布壮”,壮文化和工艺传承的靖西旧州绣球村等。

2.2.2 客源市场是保障 “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据2013年2月国家统计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2年全国城镇化比例52.6%,广西及周边的贵州、湖南、广东、云南等地区城镇化比例分别达到43.5%、36.4%、46.6%、67.4%、39.3%。随着城镇化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环境污染,城市居民工作压力加大,生活节奏加快,使生活在城市的人们向往空气清晰、生态环境优美、生活节奏缓慢的乡村,而乡村生态旅游正适应了城市居民的这一诉求,百色市乡村生态旅游有着广大的市场需求。目前,百色市乡村生态旅游多以区内近程市场为主,一般集中于百色市及各县城内居民,占国内游客的27.3%;邻近南宁、柳州、来宾、河池等周边地区及区内其他地区等广西壮族自治区内游客占国内游客的48.9%;中程市场广东作为经济发达的省份,与广西毗邻,是百色市的第三大客源市场,占国内游客的5.5%[4],中程市场云南、贵州、湖南等邻近地区也是百色市重要的客源市场;远程市场包括中国的香港、澳门、台湾以及日本、越南等国的游客人数所占比例相对较小,但消费能力较高,这一部分游客不可低估。

2.2.3 政府政策的支持是动力来源 各级政府部门制定有关支持发展旅游业、农村旅游等政策是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动力来源。

首先是中央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为了更好地发挥旅游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优势和作用,2005年中央召开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做好“三农”工作》的战略安排;2006年启动“中国乡村游”,同年国家旅游局制定《关于促进农村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对发展农村旅游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和指导原则、工作目标及工作重点等作了说明和指导;2009年12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并提出到2015年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重应提高到4.5%,还指出,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开展各具特色的农业观光和体验性旅游活动,规范发展农家乐、休闲农庄等旅游产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森林旅游和农村服务业,拓展非农就业空间;为加快乡村旅游发展,国家旅游局专门颁发了《全国乡村旅游业发展纲要(2009-2015年)》等。

其次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早在2006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局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厅联合下发《关于加快发展广西乡村旅游的意见》指出:各级旅游部门和农业部门要拿出专项资金对乡村旅游进行专项扶持;制定发展广西乡村旅游的相关优惠政策;农业投入和旅游投入方面要对乡村旅游予以倾斜,重点用于乡村旅游项目建设;加大乡村旅游的人力资源开发和培训,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支持;2011年制定《广西壮族自治区乡村旅游发展“十二五”规划》,实施乡村旅游发展“十百千万”工程,力争到2015年,创建10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00个特色旅游乡镇、1 000个特色旅游村,培育1万家农家乐,乡村接待游客超过8 000万人次,乡村旅游收入约250亿元;还制定了《广西农业生态旅游农业优先发展规划大纲》,以此来指导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布局;201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出台了《关于加快旅游业跨越发展的若干政策》,在财税、投融资、土地、产业融合、富民等方面制定了新的旅游扶持政策。

再次是百色市及各县政府的政策支持。2011年百色市人民政府制定的《关于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的意见》指出:各县(区)人民政府、各相关部门要根据乡村旅游发展的需要,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积极解决乡村旅游发展中的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各部门在办理证照、项目资金、行业管理等方面给予倾斜和优惠,在乡村旅游重点项目建设上给予大力支持;2011年制定《广西农业生态旅游产业优先发展规划大纲(2011-2015年)》,对农业生态旅游实行税收减免政策;2012年制定《百色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2013年制定《百色市旅游业赶超跨越三年行动计划》、《百色市加快发展旅游产业扶持奖励办法》等。

最后,百色市集“老、少、边、山、穷”于一身,既地处我国的西部地区,又是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境地区、山区、贫穷地区。因此,百色市既享有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和扶贫政策的支持,又享有国家边境对外开放政策等一系列的政策支持。

3 百色市乡村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 乡村生态旅游产品类型单一,层次低

百色市乡村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但是目前开发的旅游项目多为生态观光型,许多旅游活动只是停留在低层次的游山玩水、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住农家院上,缺乏较高层次的参与性、体验性强的旅游产品,特别是缺乏高层次的旅游产品,缺乏对生态自然旅游资源和生态民俗旅游资源、生态农业旅游资源等的进一步挖掘,没有对游客进行相关知识介绍的展馆,也没有开展对生态旅游相关知识的学习,更没有对这些生态资源如何进行保护等方面开展讨论活动。

3.2 乡村生态旅游的基础设施特别是旅游交通基础设施亟待完善

乡村生态旅游的住宿、餐饮、交通等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设施还很不完善。旅游交通包括外部交通、中间交通、内部交通。外部交通是旅游者从出发地到目的地中心城市之间的空间转移,中间交通是中心城市到各景区之间的空间转移;内部交通是各景区内部各景点之间的空间转移[5]。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百色市交通落后的面貌已有了较大的改观。随着南昆铁路和高速公路的开通,百色田阳机场改扩建的完工,使得百色市与外界的交通比较便利。但是,从百色市区前往各乡村生态旅游景区的中间交通和景区内部各景点之间的内部交通还需大力改善。比如,乐业大石围天坑群景区,由于乐业县处于大石山区中,通往天坑群的道路十分曲折,如果遇到雨水季节,还容易发生山体崩塌、泥石流或者滑坡等自然灾害。再有,大石围天坑群海拔在1 400 m以上,目前游客参观大石围天坑群只能在高处往下眺望,不能深入天坑群底部进行近距离观光游览,如遇多雾或者下雨的天气,游客根本看不到天坑群底部的原始森林。

3.3 旅游宣传营销不到位,知名度有待提高

在旅游宣传营销方面,由于资金缺乏、专业人才匮乏,宣传方式和手段比较单一,缺少“大动作”的宣传,百色市乡村生态旅游景区总体上来说知名度不高。除了极少数乡村生态旅游景区如靖西通灵大峡谷知名度稍高外,大部分景区知名度还不高。比如,田东的十里莲塘景区作为新开发的乡村生态旅游景区,知道的人也少之又少,每到莲花开放的季节,只有周边几个县的旅游者会前去观赏,而那坡作为乡村民俗生态旅游区,与贵州的西江千户苗寨、桂林龙脊的平安村、南丹县的白裤瑶等生态景区相比,其知名度非常低。如何获取市场的支持,打造属于本土原汁原味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生态旅游景区,具有空前的挑战。

3.4 生态旅游资源亟待保护,旅游环境亟待改善

良好的生态旅游资源、舒适宜人的旅游环境是开展旅游活动的前提条件。然而,百色市在开展乡村生态旅游活动的过程中,存在破坏生态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的现象。百色市大部分地区地貌特征属于喀斯特地貌,若水土流失则会造成土地资源的退化或者消失,而乐业县大石围天坑群则面临这样的危险,森林植被遭到破坏,森林覆盖率越来越低,人为的山地开垦造成喀斯特山区石漠化严重。那坡黑衣壮的居民富裕起来了,有的居民把自家有特色的老房屋拆掉,盖上了钢筋混凝土的砖房,破坏了原有的民居景观。有的乡村生态旅游景区每到旺季游客量增多的时候,塑料袋、矿泉水瓶、果壳等随处可见,还有当地居民所排放的生活废水,周边工厂所排放的“三废”,都不同程度地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

3.5 旅游人力资源素质严重欠缺,不利于乡村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旅游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特征,在乡村要发展生态旅游,无论是旅游行政管理人员、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还是旅游从业人员,不仅要具备生态旅游的相关专业知识,而且还必须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和服务技能。百色市乡村生态旅游开发中,旅游从业人员都缺乏生态旅游的专业知识,而且连基本的职业道德和旅游服务技能都很欠缺。这是因为这些乡村生态旅游景区的工作人员大多是附近村庄的居民,文化水平非常有限,再加上没有经过职业道德、旅游服务技能以及生态旅游的专业知识等方面的培训。比如,一些生态旅游景区的工作人员,只管游客进到景区,而客人进去之后,对于一些破坏生态旅游资源环境的行为往往不加制止。乡村生态旅游的迅速发展和从业人员的低素质,形成愈演愈烈的矛盾,不利于乡村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4 百色市乡村生态旅游开发对策分析

4.1 进一步开发乡村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乡村生态旅游产品内容

目前,百色市乡村生态旅游资源还未得到充分有效的开发,未来对百色市乡村生态旅游资源进一步开发首先要有总体思路,东部河谷县(区)自然风光优美,可以考虑发展田园风光体验型和农业生态观光体验型的旅游景点;西部山区主要是少数民族聚集区,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可以打造体验民族风情、了解民族文化的旅游景点;南、北两地可以依托当地旅游景点如靖西通灵大峡谷和乐业大石围景区等,开发生态观光探险型的旅游景点。针对目前百色市开发的乡村生态旅游产品主要是生态观光型旅游产品这一现状,可以深挖生态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考虑根据生态旅游的教育,建设一批特色博物馆,比如特色林果博物馆,民俗博物馆等,以此提高旅游产品的知识含量和档次,丰富乡村生态旅游产品内容。

4.2 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旅游交通的可进入性

旅游者外出旅游,离不开吃、住、行。为满足旅游者吃住需求,建议百色市在各生态旅游景区的建设区域建设一批住宿和餐饮设施。在“行”方面,针对德保、靖西和那坡比较偏远、可进入性不强的特点,建议建设从百色市出发,经过田阳到达德保、靖西、那坡和富宁的铁路支线,或者增加客车班次,提高客车档次,适当增加百色市至广州市和昆明市的客运班次。建议百色市各县通二级柏油路,然后再连接到较小的乡镇和旅游景点。从长远考虑,也可以修建百色市至乐业县的高速公路。加快乐业县至贵阳市交通控制性工程的红水河罗天乐大桥、乐业县至天峨县的二级公路、乐业县至凤山县的二级公路、百色市至隆林县的高速公路、田林县至乐业县支线三级柏油路、乐业县支线机场等交通项目的建设步伐。此外,生态旅游景区内部旅游道路的建设也要跟上步伐,使游客进得来,出得去,散得开。

4.3 创新营销宣传,提高乡村生态旅游知名度

整合百色市乡村生态旅游资源,统一策划,统一组织,统一包装和整体促销,形成统一的旅游线路。同时,可以争取利用主流媒体如中央电视台七套举办的栏目“美丽中国乡村行”、“乡约”、“乡土”等栏目宣传,可以利用广西电视台、百色市电视台等宣传,可以利用交通广播电台、旅游网站以及报刊杂志、旅游交易会等多种手段开展乡村生态旅游宣传,还可通过举办一些高规格的品牌节庆活动,或举办“美丽广西”、“美丽百色”摄影展、摄影大赛等,将百色市乡村生态旅游品牌推向市场,提高知名度,促进百色市乡村旅游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4.4 加强对乡村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改善生态旅游环境

对开展乡村生态旅游活动的乡村生态旅游资源,比如通灵大峡谷、古龙大峡谷、大石围天坑群底部的原始森林、大王岭原始森林等,特别是这些景区内原始珍稀植被、珍稀动物物种要加强保护,因为这些原始植被和珍稀物种是不可再生的,一旦受到破坏就难以恢复,将会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因此,对乡村生态旅游资源特别是那些不可再生的乡村生态旅游资源,要采取“预防为主,治理为辅,防治结合”的保护策略。为防止自然灾害造成生态旅游资源、生态环境破坏,百色市政府及有关部门要组织专家、学者探讨,建立一套预警机制;为防止人为原因造成生态旅游资源破坏、环境恶化,要通过法律法规、行政手段、规划手段、经济手段等加强对生态旅游资源、生态环境的保护。此外,对于民俗生态旅游的开发,不仅要科学规划,还要加强引导,避免游客带来的现代文明对黑衣壮民居、服饰、生产生活、风俗习惯等造成冲击。

4.5 加强乡村生态旅游从业人员的培养,提升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

一方面,由于生态旅游区域在乡村,大多从业人员往往是当地农民,因而还要强化对旅游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特别是抓好农民思想观念创新教育,提高他们的参与意识、创新意识与从业能力,要加强旅游住宿接待能力培训,提高农民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准,加强卫生知识培训,缩小城乡居民卫生差距。另一方面,针对百色市乡村地区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旅游行政管理人员、经营者、服务人员、社区居民等缺乏生态旅游的专业知识这一现状,可选派优秀的工作人员去旅游院校接受培训,同时也可请旅游管理部门、高等院校生态旅游方面的专家、学者来当地举办培训班或开展讲座,加强岗前、岗后的生态旅游知识培训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乡村生态旅游者提供服务,保护生态旅游资源,实现百色市乡村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建设美丽广西、美丽中国的梦想。

参考文献:

[1] 郑耀星,储德平.区域旅游规划、开发与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黄翠鸾.柳州市乡村生态旅游资源的现状与保护开发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2013,41(5):234-238.

[3] 李英策.百色农业生态观光旅游发展优劣势分析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7):15290-15292

[4] 秦桂花.百色市生态农业旅游深度开发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09.

特色旅游业态篇4

(一)红色革命旅游

红色革命旅游的内涵,主要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建设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等载体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其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增强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的爱国情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发展红色旅游,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力的重要措施,是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既是一项经济工程,更是文化工程、政治工程,是一项利党利国利民的重大举措。红色年代里的那种超越生命极限的奋斗精神也是经济创业进程中的宝贵财富,并以此作为教育下一代的精神理念。所以,积极发展红色旅游,努力打造红色旅游品牌,是新形势下人文精神的回归,也是广东旅游产业的创新主题之一。

广东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活动较早的策源地之一,因此,革命史迹特别多。例如在广州就有农民运动讲习所、广州起义纪念馆、烈士陵园,惠州有叶挺纪念馆,梅州有元帅纪念馆等,而汕尾市更是全国13块红色革命根据地之一。国家有关部门曾联合了《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下简称《纲要》),确定在全国范围内培育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组织规划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重点建设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包含了中国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大部分重要纪念地和标志物。但拥有全国13块革命根据地之一、中国第一个农会组织、第一个红色政权等重要史迹的广东,却未被列入‘重点红色旅游区’和‘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中,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广东的很多革命史迹,如农讲所、红宫、红场等,符合《纲要》中提出的“发展红色旅游的八个方面内容”,如反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建党建军等重大事件,展现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创建初期的奋斗历程等要求。但在《纲要》内,广东却只有4地列入了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这对全国推动广东红色旅游发展也是很不利的,起码大部分的中小学生可能对这些史迹只能‘望文生义’、‘凭空遐想’。

笔者认为要把广东红色旅游资源整合起来,形成重点红色旅游区。并组合‘广州-惠州-汕尾-梅州’等广东红色旅游精品线路,让更多人们能了解广东在中国革命史上所起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发展广东红色旅游的时候,有两大问题必须引起重视:一是开发方式的简单化、程式化,许多景点都是博物馆陈列,很难对游客产生强烈吸引力。二是红色旅游作为一种旅游产品,必然存在生命周期问题,应把红色旅游的主题回归到历史文脉的人文精神中,融入到“和而不同”的地域文化中,才能保证其旅游产品独特性和生命周期的可持续性。红色旅游的战争题材是和平年代里人们十分感兴趣的旅游开发方向,应利用战争遗迹进行战争场景再现,策划穿越、探险、竞赛等参与性项目,提高游客的兴趣。许多红色旅游的战争遗址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许多经典战役都在同一地点发生,胜败存亡,大相径庭,全面演绎这些历史的场景,对历史事件的展示更加丰满生动,必然产生更大的吸引力。

发展广东的红色旅游有三个“不要”需要注意,一是不要把红色旅游做成纯教育型的,要考虑一般旅游者的需求;二是不要改成运动式的,要注意旅游者的兴趣,把教育的功能寓于旅游活动中,切实作为一种产品来开发;三是不要搞成公费旅游。对于一些教育基地,价格相对低一些,对青少年更有教育意义。

积极发展广东红色旅游,需在三个方面深化认识。第一,“红色”是“旅游”的基调,必须坚持主题的严肃、定位的准确,舍此难以实现“成为爱国主义教育重要阵地”的目标;第二,“旅游”是“红色”的载体,应以正确的指导思想实施“旅游精品线路”的基础建设;第三,“红色旅游”的含义与范围有明确的界定,此外的景点是否称得起“红色旅游点”,要精心推敲、力避随意。

(二)“色如渥丹,灿若明霞”的丹霞山旅游

丹霞山位于湘、赣、粤三省交界处的仁化县境内,距广东省韶关市45公里。是世界地质公园,部级重点风景名胜区,部级AAAA级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地貌自然保护区,被誉为“中国红石公园”。方圆319平方公里的红色山群,故称丹霞山。地质学上以丹霞山为名,将同类地貌命名为“丹霞地貌”,丹霞山使之成为世界上同类特殊地貌的命名地类风景名山的典型代表。丹霞地貌属于红层地貌,所谓“红层”是指在中生代侏罗纪至新生代第三纪沉积形成的红色岩系,一般称为“红色砂砾岩”。世界上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中国、美国西部、中欧和澳大利亚等地,以我国分布最广,其中又以丹霞山面积最大,发育最典型、类型最齐全、形态最丰富、风景最优美。比较国内外的丹霞地貌丹霞山在规模上、景色上,皆为中国第一、世界第一。

笔者认为应该依据国家对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和旅游区规划的有关法规和要求,在积极有效地保护风景资源的前提下,整合丹霞山及其周边的各类旅游资源,以国际国内旅游规划的先进理念为指导,对丹霞山旅游发展条件进行深入研究,突出生态旅游主题,同时要融入地方文化特色,重点对丹霞山旅游开发进行综合性战略谋划,并提出相应的品牌战略、市场战略和综合对策,为丹霞山风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指导。强化“大丹霞”的概念,将丹霞山放在世界范围进行研究,并与美国等国外多个国家公园进行对比分析。结合丹霞山的实际,以“跳出旅游发展旅游”的思路对旅游与经济、旅游与城市、旅游与生态、旅游与居住四个方面的关系进行多元思考,创立新型的产业联动的发展模式,强调保护和发展、改善和优化、控制和监管之间的平衡,努力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达成生态目标、品牌目标、社会目标三个方面的目标,把丹霞山建设成为世界级的旅游目的地。

二、蓝色——滨海旅游

广东是海滨资源大省,全省可供开发的滨海沙滩有174处,沙滩长达572.1km;沙滩、海水、环境良好,大角湾、青澳湾、巽寮湾三个达到A级标准,大角湾是国家AAAA级旅游区;全省现已建成的滨海旅游区达30多处,开发的数量仅占全省滨海沙滩总数的二成。区位方面,广东位于南亚热带,珠江三角洲和潮汕多个城市经济发达,人口众多,比邻港澳台,市场条件良好。广东应加紧进行粤东、粤西区域旅游规划和重点景区、景点的规划;濒临南海的广东省大陆海岸线总长3000余公里,岛屿众多,但在这条海岸线上滨海度假游却并未形成“拳头产品”。因此,有关部门应筹谋高起点的海滨景区规划,以顺应广东旅游业从“观光型”向“度假休闲型”转变的趋势,打造广东的“亚龙湾”。广东有八个旅游休闲度假区:阳江海陵岛、湛江雷州半岛、深圳大鹏湾、惠州大亚湾、汕头青澳湾、汕尾红海湾、江门川岛(上川岛、下川岛)。

应对激烈竞争,广东海滨旅游开发建设要尽量形成自己的卖点。卖点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如部分设施有独特性,如度假环境最佳,可以是服务最好,也可以是有独特而鲜明的主题。广东众多的海滨开发目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有吸引力的休闲地,以邻近城市居民为市场主体;二是有想象力的度假地,这是目前广东的发展重点;三是有魅力的居住地,要适应市场发展趋势,积极发展“第二住宅区”。要创造一个有想象力的度假地,要选好海滨度假开发突破口。要从海滨旅游的无主题开发到主题性开发;要从传统的海面旅游向空中、水下发展;要建设高星级的度假酒店;要精心选择真正有吸引力的旅游项目;要创建文化旅游区;酒店装饰要有地方文化氛围,海滨的众多石头要好好利用起来;要把岭南文化的各种地方文化与海滨度假区结合起来,建设潮汕文化味、雷州文化味、广府文化味的海滨旅游区,努力发展具有中国南方文化特色的海滨旅游度假胜地。简单地仿建夏威夷风格、马来西亚风格、南非风格的度假酒店不是可取之道。广东具有良好的潜水、珊瑚、红树林资源,要开发得更有特色、宣传得更好。

吸取国际国内海滨度假的成功经验,广东海滨度假区开发的要点有四个:一是尽量整体开发或大地段开发,避免小地块切割开发;二是确保低层、低密度、低容积率、高绿化率;三是加强环境整治,协调风格和色彩;四是将高中低档市场在地段上分开发展。各级政府要编制高水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积极招商,形成强有力的行政管理和调控能力,积极、高效地为企业服务。

三、绿色——农业生态旅游

农业生态旅游是把农业、生态和旅游业结合起来,利用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农村生态环境和农业生态经营模式,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品尝、习作、体验、健身、科学考察、环保教育、度假、购物的一种旅游开发类型。发展广东农业生态旅游,对广东增创经济新优势,发展农业生产和发展旅游业都有重要作用。

广东农业生态旅游旅游有很好的条件:有区位、客源、资源的优势,农业富于特色。但广东发展农业生态旅游尚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1.景区总体规模小,没有很好形成其独特的完整性。2.缺乏综合性的观光休闲农业场所,休憩服务设施不足,游客逗留时间短。3.有些农业旅游项目粗糙、缺乏文化教育内涵、只会收门票。4.受气候条件和农时季节的影响,农业观光旅游时间具有季节性,淡旺季的反差较为明显。5.农业生态旅游项目以乡村自主开发较普遍,经营者素质一般不高,管理还不够规范。6.旅游景区一般缺乏整体规划,绿化美化较差,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较薄弱,保护设施和宣传力度也较差,卫生条件不够完善,缺乏具有一定农业知识或环境保护知识的导游。7.旅游业发展不平衡,旅游收入90%集中在粤中的珠江三角洲,而次发达地区的粤北、粤西和粤东,从旅游自然资源来看,粤北最丰富,但由于经济基础较差,尚未得到很好的发展。

因此,农业生态旅游项目的发展,要深入进行客源市场分析,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区位条件、资源优势、旅游基础和经济基础等,避免投资太多和盲目开发,还应根据区域差异的特点,保证旅游开发区域的协调性。

粤东区农业发达,丘陵平原土地肥沃,沿海气候温暖湿润,海洋渔业资源丰富,捕捞和海水养殖业发达,饮食文化独特,茶园、茶场、果园等也很有地方特色。因此该区应在休闲农场、观光茶园果园、休闲渔业以及潮汕饮食文化方面大做文章。

粤北区森林资源丰富,山地丘陵多,气候为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气温比其它区低,且境内多溶岩地貌。粤北可以说是广东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本区可以山地资源和自然保护区的优势,发展野生动植物观赏景观、少数民族村、畜牧租赁农庄、狩猎场或珍稀动物饲养基地等旅游产品,也可发展反季节蔬菜和以当地土特产为主的第三产业。

粤中区是农业发达的经济区,是我国最大的甘蔗、塘鱼和亚热带水果生产基地和全国三大蚕桑产区之一,也是广东最主要的商品粮产区。目前本区开发的农业旅游项目最多,有依托三高农业示范区发展起来的顺德龙江农业生态旅游区、均安生态乐园、中山海上庄园、深圳青青世界、番禺横枥现代化观光农园、从化荔枝庄园、三水万亩荷花世界、陈村花卉,以及依靠高科技发展起来的珠海农科奇观等。因此,该区可以高科技农业、水乡农耕、花卉水果、水产养殖、海洋渔业等为主题,充分利用广州、深圳、珠海三大经济中心,发挥区位、资源、客源市场以及旅游基础等方面的优势,合理开发一些生态农业大观园、高科技农艺园、水果观赏采摘园、花卉中心、休闲渔业等。

粤西区以沿海丘陵台地为主,光、热条件优越,为广东省最温暖的地区,有利于热带作物的生长。粤西应立足当地农业热带性强的特点,注意农业旅游环境的建设,发挥本区热带地理位置和海岛众多的优势,开展热带作物、热带水果、海洋水产品等农业生态旅游项目。从广东省提出的发展旅游“大区域”的设想看来,在粤西区可发挥湛江海洋和生态农业优势、茂名水果和工业旅游的特点以及阳江山地和海岛风情,使之形成“西三角”来拉动当地旅游业,推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形成与“珠三角”不同的区域旅游特色。

发展广东农业生态旅游似应注意如下几点:1.发展农业生态旅游将促进主体农业的发展,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是今后农业开发的方向之一,应把它作为推动当地经济、环境和社会发展的综合性模式去开发,成为发展广东旅游业新的增长点。2.在发展广东省农业生态旅游时,应充分认识到农业旅游的区域性、自然性和季节性的特点。开发时不应过分依赖非自然性的农业技术和刻意追求人为的造景,要在农业生产与旅游相结合的基础上,保持一种自然生态农业景观和乡土气息浑厚的民俗文化。3.必须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在保护与优化的前提下,以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合理布局,全面规划,突出农业区域性的特色,避免重复布点,这样才能开发出生态环境优美,对游客具有吸引力的农业生态旅游景点,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以促进农业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四、结论

广东作为全国的旅游大省转型期的工作千头万绪,但决策者只要很好的抓住着力点:那就是在红、蓝、绿三种颜色上认真打造游客想看、可看、耐看的旅游景点,广东一定能够实现向旅游强省的转变。

【摘要】广东正从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转变。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旅游业的转型:从国际客源地转型为目的地。但由于种种原因,广东旅游拿不出非看不可的项目,而这正是广东的弱势。根据广东旅游资源的实际,应该大力在红色、蓝色、绿色三个方面多做文章,让广东旅游出现红、蓝、绿三色争辉的局面。

【关键词】广东旅游业;转型;红色;蓝色;绿色

过去五年,广东旅游业总收入平均增速13.1%,已占广东省GDP的8%。每年上百万的出国旅游人次,奠定了广东成为全国最大国际客源输出地的位置。与此同时,广东旅游目的地的地位却并非如此“显赫”。用国家旅游局某负责人的话来说就是:广东旅游拿不出非看不可的项目,而这正是广东的弱势。因此,从“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转变的广东旅游业正在积蓄再次勃发的力量,塑造国内首屈一指的旅游目的地。

省政府明确提出:广东力争到2010年建成辐射全国、影响亚太地区、具有一定国际水准的旅游目的地,成为中国出入境的客流中心和集散地。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根据广东旅游资源的实际,笔者认为应该让广东旅游出现红、蓝、绿三色争辉的局面。将广东建设成游客想看,可看,好看,耐看,反复看的旅游目的地。

【参考文献】

[1]粤旅游业步入重大转型期.从国际客源地转型目的地[N].南方日报(网络版),2006-11-30.

[2]邓海建.红色旅游不能变味[N].济南日报,2006-05-10.

[3]胡键,苗枫.人大代表:广东应成重点红色旅游区[N].南方日报,2005-05-10.

[4]温秀.红色旅游,前进中的审视[N].中国旅游报,2006-4-3.

[5]陈南江.应对激烈竞争,打造广东海滨度假品牌[N].南方日报,2004-07-20.

[6]郭焕成,刘军萍,王云才.观光农业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00,(2).

[7]卢云亭,刘军萍,等.观光农业[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5.

[8]梁明珠.观光农园旅游开发问题探讨[J].暨南大学学报,2000,(1).

特色旅游业态篇5

本文通过对广西崇左市宁明县派阳山森林生态旅游区的分析,旨在探讨森林生态旅游景区规划的总体思路,为生态旅游景区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案例参考。

一 国内森林生态旅游发展概况

1982 年,我国建立了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湖南省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自1982年至今的30年间,我国森林公园从无到有,已经发展成为分布遍及31个省(区、市),拥有部级、省级和县(市)级不同级别,总数近2800处、总面积超1700万公顷、年接待游客4.6亿多人次的一项规模庞大、体系完整的独立事业,在保护森林风景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传播森林生态文化、发展森林生态旅游等方面发挥着突出作用。

2006―2009年,全国森林公园共接待森林旅游人数超过 10.66亿人次,年均增长速度超过17%,以门票为主的森林旅游直接收入达 690 亿元,创社会综合旅游收入超过5700亿元,年均增长速度达 28%。有123处森林公园的年游客人数超 50万人次,46 处超 100万人次。有201 处森林公园年旅游收入超1000 万元,34处超亿元。国家林业局统计,森林旅游产业使全国2700个乡、12000个村、近2000万农民受益,带动森林公园周边4654个村脱贫,直接吸纳农业人口就业数量近50万个。

2011年,全国森林公园共接待游客4.68亿人次,森林公园直接旅游收入达 376.42亿元,全国森林公园年提供就业岗位64万个,社会综合旅游收入测算超过3000亿元。中国国家林业局表示,力争到2015年全国森林公园总数达到3000处,森林旅游人数达到5亿人次,森林旅游直接收入达到600亿元人民币,社会综合产值达2000亿元。规划总面积2000万hm2,其中部级森林公园800处,规划面积1 300万 hm2。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森林旅游事业正在进入一个大发展、大繁荣的阶段,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十二五期间,将是我国森林旅游快速发展的大好机遇期,同时也是森林产业面临艰巨转型发展的时期,应当抓住机遇,乘势转型,实现森林产业现代化。文章将以宁明县派阳山森林生态旅游区为例,探索森林生态旅游区在进行总体规划时,如何明确发展总体思路,进行准确定位。

二 派阳山森林生态旅游区开发条件分析

(一)区位条件

旅游区位于宁明县中部,距县城约20km。宁明县属于崇左市管辖,地处桂西南边陲,背靠南宁、崇左两大中心城市,左右连接东兴、凭祥两大边陲重镇,面向越南及东南亚各国,具有沿边、沿河、沿铁、沿高速公路的优势,是连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结合部和最便捷的陆路大通道。南友高速公路、湘桂铁路及南凭322国道穿境而过,距首府南宁180km、距边陲重镇凭祥市38km,交通便利。宁明县的边贸经济和边境旅游发达,属广西社会经济发展区划布局中的桂西经济区,属广西旅游资源整合开发中的德天跨国大瀑布旅游区和左右江红色旅游区,位于广西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总体框架的东西黄金旅游带上。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宁明爱店国际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将为本旅游区的发展带来更大的契机。

(二)资源条件

项目区旅游资源丰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2-2003)中的旅游资源分类系统和评价标准,对派阳山林场的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划分,可分为7个主类,15个亚类,29个基本类型,46个主要资源单体,包括派阳山、西施浣纱瀑布等丰富的地文景观,原生态植被水源林、桐棉松林、老八角林、桫椤、金花茶等独特的生物景观,以及桐棉种源马尾松改良代种子园、八角种质基因库、马尾松高产脂种子园等林业科普设施。

对项目区旅游资源从资源要素价值和资源影响力进行定量打分评价,结果旅

游区资源总体得分85分,整体上属四级旅游资源。其中五级景点1个:桐棉松林;四级景点1个:八角林;三级景点12个:派阳山、元宝桃花岛、西施浣纱瀑布、米老牌、金花茶、南街沟溪谷、鸿鸪水库、桐棉种源马尾松改良代种子园、桐棉种源马尾松人工母树林、八角种质基因库、马尾松高产脂种子园、八角鸡等。项目区以山地森林,溪谷景观为总体特征。旅游资源呈现出“雄、碧、茂、幽”的特征。“雄”是指旅游区山体的雄伟浑厚,主峰派阳山山体浑厚险峻,连绵数里;“碧”是指水之碧,由岩缝、洞穴汩汩涌出的淙淙细流汇成道道流水从山涧蜿蜒而下,潭池清澈碧绿;“茂”是指森林茂密,是旅游区的主体景观,森林覆盖率达到90%以上;“幽”是指溪谷之幽,林间之幽。优美的自然风光、良好的生态环境,加上其独特的林业科普资源,使派阳山成为开展观光、度假、科普旅游的理想之地。

三 派阳山森林生态旅游区规划的总体思路

(一)总体构架――森林生态旅游目的地体系建设

1.发挥区域联动作用。

旅游区旅游资源质量优良,将其纳入区域旅游资源大系统中更能成就其旅游价值。从宏观尺度上,通过三大特色性资源(森林植被、溪谷景观和优良生态环境)的旅游项目策划,形成丰富多样的旅游内容,将旅游区纳入崇左市的区域旅游环境中,显示和强化其森林溪谷和生态环境的特色。从中观尺度上,旅游区所在的宁明县拥有花山壁画、花山温泉、骆越古寨、蝴蝶谷等多处旅游资源,形成一条贯穿整个县域的黄金旅游线路,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旅游区则是该黄金旅游线中的重要补充。因此应加强区域联动,加强区域重要景点的建设力度,加强整体线路的营销和品牌联合打造,通过资源整合、特色品牌塑造以及知名度、影响力提升将宁明县做大做强,以整个区域发展带动旅游区旅游业的发展。

2.策划以森林溪谷生态观光游览、森林生态休闲度假、森林生态文化体验为主的特色游憩产品。

充分发挥旅游区山林溪谷的特点,策划规模不大但新鲜有趣的森林生态休闲活动,营造别致高雅、富有文化韵味的森林生态休闲活动场所,辅以丰富多样、富有地方特色的森林旅游商品,打造富有吸引力的特色森林生态旅游目的地。

3.以食、住、娱为主的旅游要素吸引物化开发。

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将具有森林生态文化特色的“饮食”、“娱乐”、“交通”、“住宿设施”和“商品”在作为旅游要素利用的同时,强化它的特色,使其同时成为很好的旅游吸引物。

(二)文化内涵――人地关系主线的旅游展示和

利用

文化是灵魂,人地关系文化主线的渗透将使旅游区形成区别于周边景区,尤其是其它休闲度假区的独有特色。旅游区所在的派阳山林场地始建于1955年,是广西唯一与越南接壤的自治区林业厅直属大型国有林场,总面积149万亩,曾一度为东南亚最大的林场。后经区、地、县多次划界调整,自1979年4月起隶属自治区林业厅直接管辖至今。是优质大红八角的中心产区和马尾松优良种源地之一,被列为全国特色种苗基地,具有积淀深厚的林业生产文化和森林生态文化。同时旅游区山、水、林风景优美,森林生态环境优良。因此,我们可以将旅游区规划以“林业生产文化”、“森林生态文化”为文化主线,进行旅游项目策划、展示和利用,让有可能在休闲游览中了解林场生产、体验林场职工生活,感受森林生态文化,培养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习惯。

(三)特殊性卖点(USP)分析

以森林溪谷、生态环境等特色资源为基础,着力打造旅游区旅游目的地形象,并将建设旅游区与国有林场调整产业结构相结合,作为发展旅游区所在林场经济的有效途径。加强绿色产业与旅游的结合,策划绿色产业观光、绿色产品购买与品尝、生态休闲度假等活动。打造以“回归自然生态”为主要目的的森林生态旅游地,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健康的休闲项目为主要内容的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

对旅游区人地关系文化内涵进行充分挖掘与展示,主要旅游利用途经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旅游区与区域内外相关景点的旅游资源整合、旅游线路组织和品牌的共同打造,二是将森林生态文化内涵注入到休闲游憩产品中,包括森林生态文化环境的营造、森林文化参与性旅游项目的策划等。

四 派阳山森林生态旅游区发展定位

(一)旅游区性质定位

旅游区性质定位为:以旅游区清柔的溪谷景观、秀丽的森林景观和优良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以“森林生态休闲”为主题,以打造森林生态休闲文化旅游产品为核心特色,以森林溪谷观光游览、森林生态休闲度假、森林生态文化体验、林业科普教育示范为主要功能的森林生态旅游区。

(二)主题形象与功能定位

综合对规划区的旅游资源分析对比、旅游形象现状调查等分析,结合新的旅游发展要求,将规划区的旅游形象内容进行概括、提炼,其整体旅游形象理念可以定位为:“八角松风林飘香,湖光丽景绿派阳”、“派阳山――山地避暑休闲胜地”。主体功能为生态游览观光、生态休闲度假;附属功能为生态科普教育。

(三)旅游产品定位

1.森林溪谷观光游览产品

森林生态观光游、森林溪谷亲水游、康体森林游等。

2.休闲度假型旅游产品

主要是森林滨水休闲度假游项目。

3.森林生态文化体验产品

林场生活体验游、森林户外拓展运动、森林科普考察等。

4.林业科普展示产品

林业科普、教学实习基地。

五 总结

特色旅游业态篇6

    [关键词] 都市农业旅游 延安市旅游 可持续发展 发展策略

    都市农业旅游是将都市农业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以都市农业的经营模式、农业生态环境、农业生产活动等吸引游客,实现旅游行为的新型旅游方式。

    一、延安市都市农业旅游的现状分析

    (一)延安市都市农业旅游的发展优势

    1.特色的黄土高原农业文化优势。首先,山地自然条件的特殊性保留了许多传统的农耕方式以及农民生活方式。其次,具有黄土高原中的陕北地区农业风光,表现在随山地变换的农业格局和相应气候条件下的特殊农作物景观优势。

    2.革命圣地的“红色农业”优势。南泥湾是中国共产党军垦事业的发祥地,是南泥湾精神的诞生地,更是延安“红色农业”的源头;杨家岭革命旧址毛主席亲手耕种过的菜园,枣园故居周恩来参纺线比赛用过的纺车是伟人参加劳动生产的真实写照,更是艰苦奋斗延安精神和“红色农业”的传承;枣园幸福渠等等,都是丰富的独特优势资源。

    3.独特的农业物产景观。首先,延安地处陕北黄土高原地区,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生长期长,出产丰富多样的农副土特产品。其次,高原地貌和恶劣的生态环境形成了山区耕作模式,两者共同形成了独特的农业物产景观。

    4.具有区域特色的农家乐及农家饮食优势。陕北黄土高原区依靠其特有的农作物和风俗文化在农家乐及饮食文化上有其特殊的优势。首先,有丰富的农家乐资源。其次,有独具陕北特色的农家饮食,具有自然性、保健性等特点,形成了多种特色风味食品,已经成为农家乐及农家饮食旅游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二)延安市都市农业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1.发展规模普遍小,缺乏规模效益。由于受短期效益的支配,延安都市农业旅游规模狭小,项目规划粗糙,缺乏文化和教育内涵,形象不佳,营销落俗,大多数以小户个体农家乐为主,多分部在旅游景点周围,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体系。

    2.缺乏合理规划,发展无序。目前,延安都市农业旅游缺乏必要的政策领导和合理规划,农业旅游项目雷同,近距离重复布局,低水平盲目扩张现象普遍。

    3.发展模式单一,缺乏形态创新。延安都市农业旅游产品模式单一,缺乏有突出特色的拳头产品,吸引力度不够,并且创新意识不够,缺乏在农业旅游模式和形态上进行创新,难于持续发展。

    4.品牌意识不强,缺乏服务特色。延安市都市农业旅游项目品位不高、品牌意识弱、品牌项目不多、不重视长线投入、服务缺乏特色。

    5.都市农业科技含量低,缺乏旅游文化内涵。延安市农业虽有长足发展,但与全国平均水平和国内同类城市的差距逐步扩大,农业生产未能充分利用都市农业高科技化、现代化等多种功能将都市农业资源开发成旅游产品,项目科技文化含量低。

    6.都市农业旅游管理水平低,经营效果欠佳。延安都市农业旅游处于兴起阶段,多数旅游项目是在原有农业基础上自发形成的,从管理法规到开发管理者、旅游者素质等均未真正到位。从经营效果看,农业旅游开发弱,产业带动性不强,开发的层次水平和综合效益均不高。

    二、延安市都市农业旅游发展模式设计

    1.设施农业旅游模式。以蔬菜园、果园、枣园等基地来实现农业工厂化,开展种植、采摘、加工、销售为一体的连锁项目,开发建设形成“公司+庄园+农户+游客”的产业链布局,这些既符合提高土地利用率,缓和延安用地紧张,又可以常年开放,户内户外旅游项目有机互补。

    2.园艺农业旅游模式。农业旅游向高产新奇的观赏性农业发展,具有食用、观光、美化环境的特殊功能,着力开发高科技园区,引进和开发新技术、新品种,同时配套发展相应的旅游设施,兼顾观赏农业景观、度假休闲活动,开发以高科技参观学习为主的旅游项目。

    3.体验参与农业旅游模式。增长农知、科学考察农业场所,发展体验参与型都市农业旅游。在游览红色旅游的同时增添一些田园乐趣,调节延安乏味的人文旅游气氛。

    4.休闲度假农业旅游模式。延安应结合自身优势开发休闲度假农业旅游产品,开发窑洞群,借助陕北特殊黄土文化,进行剪纸、腰鼓、编织等农家活动来吸引观光旅游者;将生产项目较为单一的农业生产基地,结合旅游观光活动形成度假区。

    5.农家乐旅游模式。农家乐属于体验型的农业旅游,发展速度较快,以各地民俗文化、种植养殖场地为依托,农作物生产多考虑观赏性和可参与性,同时庄内配备娱乐设施及乡村小饭馆等。

    三、延安都市农业旅游的发展策略

    1.合理设计延安都市农业旅游的空间格局

    (1)内圈层农业商贸休闲区。本文内圈层指距延安市区半径100KM以内的区域,这里串联着最具特色的旅游地,并使热点和冷温点交错分布,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2)外圈层观光度假区。本文外圈层指辐射层——黄陵县、黄龙县、吴旗县,距延安市区半径100KM以外200KM以内离延安市区较远的区域。

    (3)城郊田园休闲体验区。主要指市区郊区田园,如南泥湾、万花山等,适合进行休闲体验、观光娱乐的区域。

    2.坚持可持续发展策略:(1)倡导绿色生态旅游,变革旅游观念。(2)城市工业化发展、农业产业发展与旅游业发展和谐推进。

    3.树立品牌意识,突出产品特色。特色和品牌是旅游项目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项目的规划和建设要在充分挖掘本区域独特的有形、无形农业文化旅游资源基础上,通过深化、活化等一系列的创意策划活动,打造成受市场欢迎的特色品牌产品。

    4.延长产业链条,增加经济效益

    通过对各县区旅游业整体规划、统筹开发、联合营销,进行县区间整合,形成规模效应,形成线路景观的优化布局,推行和打造各县区之间的无障碍旅游和无缝隙服务,打造产业链条或在原有的基础上延长产业链条,增加经济效益。

    5.树立城市形象,挖掘特色都市农业文化

    在保证传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推进现代都市农业文化的发展,注意避免出现唯“农”而“农”及项目内容趋同,重点突出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

    6.体现创新,实现生态农业旅游与红色旅游并重发展

特色旅游业态篇7

城郊生态农业旅游是地方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地方旅游经济的长久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大多数地区生态农业旅游的开发,多采用传统的旅游开发方法,没有突出农村生态旅游特点与独特的开发资源特色,生态农业旅游开发举步维艰。本文通过以贵州省独山县生态农业开发为研究对象,阐述生态农业旅游在开发过程中可借鉴的开发方法、原则、开发中注意事项、实施细则,提高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水平。

关键词:

生态农业旅游;开发问题;细则

一、生态农业旅游的内涵和特点

1.生态农业的内涵生态农业旅游是一种以田园风光、生态景观、农业生产景观与休闲、娱乐相结合的新兴旅游产业。它以乡村自然环境为背景,乡村文化、民风习俗、生态农业为依托。通过运用美学、可持续发展原理、生态建设原理、旅游学理论对农业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科学的生态规划[1]。形成农村生态建设,生态管理和游人观光、参与农业生产活动获取农业知识、体验淳朴乡间民族风情的一系列生态农业旅游活动。这种新的旅游方式对生活在喧闹城市中的居民形成了独特的吸引力。

2.生态农业旅游的特点一、稳定的市场特征:生态农业旅游的主要客源是来自于生活在城市中的居民。由于长期生活在节奏快、压力大、空气污染严重的环境中。使得人们心中产生了对回归田园,悠然自得的渴望。二、旅游项目多专业性强:生态农业旅游结合了田园风光、乡间生活习俗、农事劳动、传统手工艺、农村节日庆典等旅游资源,专注于提高旅游项目的服务质量,开发规划专业性层次性丰富的旅游服务内容[2]三、具备独特的地理性特征:开发过程中注重对特色地理性农业资源开发,发展区别于其他地区生态农业旅游项目。

二、独山县生态农业旅游开发条件分析

1.自然环境一、独特的地理环境,独山县位于云贵高原南部,具有其独特的喀斯特地理环境,海拔最低拔500m,最高点1465m,平均海拔为850-1100m。二、气候条件宜人,独山县属于我国西南部是典型的亚热带湿润气候。降水丰富,光照充足。年降水量1429.9㎜,年均温在15℃,最高温32℃,最低温零下2.0℃,植被茂密,绿地覆盖面积高。三、农业特色突出,独山县位于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山区,梯田分布特色明显,自然资源种类繁多,地区的代表性农作物有水稻、白玉米等。

2.社会区位条件和优势一、靠近部级旅游景区荔波漳江景区,紧靠黔南州州府都匀,市场区位优势显著。旅游客源地市场广阔。都匀市区人口35万,荔波漳江风景区每年接待游客20万人。给独山生态旅游带来了巨大的客源市场。二、交通区位优越,地处西南与华南经济圈交叉点,是大西南进入两广出海口的必经之路。铁路交通方便,黔桂公路贯通全境,通往荔波樟江风景区的公路已建成通车。

3.资源条件和优势独山县耕地面积25.5万亩。县内建有生态旅游观光园。园区主要休闲方式有植物花卉欣赏,蓝莓、西瓜等果木观光采摘。园内还具有农家乐、生态餐馆、休闲度假区等场所提供烧烤、游泳等休闲娱乐活动。在体验完农事生产后还可体验独居特色的独山布依族苗族的山歌舞蹈,观赏独山花灯、野性斗牛等独具特色的乡间文化活动。

三、生态农业旅游开发出现的问题与对策

1.正确看待农业发展与旅游开发的关系生态旅农业游不能只依靠一个城市的客源生存,也不可能把全县农业资源都开发为旅游资源。在开发旅游资源的过程中。注重农业的发展,以农业为根本,稳步发展旅游拓宽客源途径,形成旅游业与农业经济发展达到双赢的局面[3]。

2.注重农村环境的保护实现可持续农村优美的环境,幽静的生活,淳朴的乡间民风。让饱受城市喧闹、环境污染、生活压力大的城市居民感到轻松、愉悦。这也是生态农业旅游业的吸引力所在,一旦吸引力被破坏,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将会受到很大的阻碍,发展将举步维艰[4]。因此,独山生态农业旅游开发中要注重可持续发展,保证开发保护相协调。

3.因地制宜,地方开发特色、避免盲目跟风开发农业生态旅游要注重特色开发,根据自身所具备的开发条件制定开发策略[5]。结合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形成区别于其他地区的高效发展模式。

四、生态农业旅游的实施细则

1.搞好品牌效益、实施产业化发展拓宽资金的筹集渠道,引进企业资金注入,加快生态农业旅游资源开发,扶持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快速发展,重视对景区品牌宣传,打好品牌效益的竞争赛。

2.开发生态农业旅游与乡间文化相结合旅游产品生态农业旅游活动内容不仅限于农事劳动、景观欣赏方面,生态旅游需要有机的把旅游与文化结合起来,发挥独特的民族文化优势。

3.生态农业旅游开发,政府做好牵头带动主导作用、对旅游部门进行管理生态农业旅游开发政府必须做好牵头带动的作用,创造发展的机遇条件,解决发展难题。提高旅游业对地方经济推动作用,改变旅游发展观念。加强旅游管理职能部门的观念学习,研究,扩大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空间。

五、结论

生态农业旅游的开发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巨大的经济潜力。开发生态农业旅游要改变传统旅游开发理念,形成独特的新兴旅游业开发模式,以依靠农业资源为开发基础,结合乡间人文景观,提高生态农业旅游辐射范围,保证生态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俊安,高阳,郝革宗.城市郊县生态农业旅游开发初探—以马山县为例[J].市场论坛,2006,(2):13-14.

[2]曾晶,李威,陈昭颖.城市近郊生态农业旅游开发模式研究—以武汉市天兴洲为例[J].知识经济,2008,06(100):64-65.

[3]问建军,文录凤,张青山.浅谈生态旅游的开发[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1(02):24-25.

[4]郑秀娟.延安市宝塔区生态农业旅游开发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5,01(096):170-173.

[5]蒋和平,何忠伟.生态农业旅游开发模式的研究——珠海农业科技园区开发实证分析[J].古今农业,2004,(3):20-26.

特色旅游业态篇8

【关键词】满洲故地 生态文明 和谐旅游 旅游资源整合

一、新宾满族自治县“满洲故地”的旅游业发展情况简述

1. 新宾基本情况介绍

新宾地处辽宁省东部山区,国土总面积4432平方公里,总人口32万。全县共辖16个乡镇,320个行政村。1985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新宾县成立新宾满族自治县,也是我国第一个成立的满族自治县。新宾历史悠久,人杰地灵。1587年努尔哈赤在新宾永陵赫图阿拉城建立女真国,奠定了清王朝三百多年基业,因此新宾成为满族的故乡,满清王朝的发祥地。目前该地区满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70%以上,被誉为“满洲故地”。

2.新宾旅游业发展环境和发展优势阐述

新宾地处东北植物系和华北植物系交汇处,资源独特,生态环境优良,物产丰富,是辽宁省的绿色屏障和立体资源宝库。境内土壤、水和空气全部符合绿色产品生产要求,中国林蛙、野山参、陆地香菇、鹿茸被誉为“东北四宝”。人文资源独特,境内有世界文化遗产——清永陵,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赫图阿拉城等县级以上文物239处。又有部级猴石森林公园、“辽宁屋脊”钢山等自然景观。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新宾近年来将旅游业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确定并实施了“农业立县,工业富县,旅游强县”战略,做出《关于实施旅游强县战略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把旅游业作为三产业(农业、工业、旅游业)的龙头和全县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优先发展,实现旅游业的倍增计划和旅游强县目标。

二、查找旅游业发展不足、推进民族特色旅游建设的可行性论述

1.推进民族特色旅游建设的宏观、中观、微观角度论证

从大局来讲,我国是多民族国家,除汉族的五十五个少数民族聚居地遍布全国,许多地区实行少数民族自治的行政管理模式,在当地有着较具特色的基础设施和文化氛围。这既为我们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文化提供了便利,也对我们追求各民族平等、发展和共同富裕提供了条件。宪法要求“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十七大报告中要求“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发展扶持力度”,“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是新宾通过发展特色旅游业、推进民族特色旅游建设的远景依据。

就旅游业发展自身而言,《2007—2008年旅游业市场分析报告》中提到了“从投资环境来看,‘十一五’期间我国旅游行业管理将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更为宽松的政策环境,旅游业必将成为新时期的优势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现代服务业的一支名葩,旅游经济发展尤其要关注民生,着重满足普通老百姓的需求:旅游需求、就业需求以及发展需求。

对政府(government)、企业(company)、民众(people)这些微观群体角度进行实证分析,我们认为:对于普通的游客和经营者而言,发展旅游业,尤其是发展富有特色的民族旅游业,饱了游客眼福、口福,富了经营者的钱包、腰包,这是“双赢”的好事情。对于地方政府等相关主管部门,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就为地区品牌建设和经济建设做了无声的宣传,就可以“旅游搭台、经济唱戏”,为推动地区特色经济发展、为发展地区生态文明和搞好“四位一体”建设、形成特色链条经济做好铺垫。

2.民族特色旅游建设的可行性分析(wot)

pest分析。从政治(policy)角度看,新宾发展民族特色旅游顺应民心、反映民意,尤其在巩固国家政权、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方面具有更强的现实意义;在经济(economic)方面,新宾以旅游为主业配套建设了中国北方根艺市场、东北香菇市场等旅游商品专业市场,建成了兴京宾馆、启运宾馆等星级宾馆,兴京、交通、腾飞、紫薇、方圆5家旅行社,旅游行业规模基本形成,这样以旅游业驱动餐饮、娱乐、休闲等第三产业发展,从而建设特色产业链条经济,这样具有示范效应;从社会(society)角度,安居乐业、乐得其所的调研心得让我们感佩许久;实际技术(technology)上,政府的探索、民间的支持、商业的诱导、学界的成果、个人的努力使我们看到了新宾“生态文明”、“和谐旅游”建设的累累硕果。

swot分析。从优势(superiority)角度看,新宾具有良好的人文、自然环境,是“满洲故地”,他处难以匹敌;从劣势(weaken)上看,新宾围绕“满洲故地”建设还是存在不足之处,将在下一部分详细阐述;从机遇(opportunity)上看,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休闲经济、假日经济方兴未艾,正是大有前途的辉煌时机;从威胁(threaten)角度看,景点重复建设、缺乏品牌保护、特色未见浓郁,都会使我们的新宾旅游业发展面临危机,过度依赖旅游业,甚至会威胁地区经济腾飞。

三、发展好“满洲故地”文化、推进新宾生态文明和和谐旅游建设的若干构想

通过对旅游业相关群体的走访,我们认为,造成新宾民族特色旅游业发展缓慢的原因主要有:

当地旅游新建景区满族文化气息淡薄,旅游项目民族特色不突出,缺乏品牌意识、名牌意识;过分依赖原有的基础设施,游客游览项目基本局限在对建筑物的参观上;知名度低,美誉度低,资源整合力度不足,生态旅游概念不明显;与外界交流较少,不能形成特色对比和良性互动,等等。对此,我们提出一些建议:

1.以新宾民族地区特色为优势,加大对该地区旅游行业和产业的公共关系宣传。抓住地区独有的文化背景,打出旅游品牌、旅游名牌、文化品牌,注重本地区的文化品牌保护。在县域经济发展建设中广泛宣传倡导“满族文化”为主的和谐文化,构建浓厚的少数民族自治地区文化氛围,试点“满族文化品牌”整合和保护工作,建设生态文明的民族友好城市。

2.在旅游区适量投入人力、财力、物力,建立正规化、系统化、专业化的现代服务体系。要在推进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同时,注重旅游工业、尤其是轻工业,以及农副产品业的发展,合理规划当地的生态文明建设,做到与发展旅游相和谐。

3.加强当地治安、交通、文博、科考等相关基础设施和基础工程建设。营造好健康优越的旅游文化氛围,学习和借鉴北京、大连等先进城市的旅游业发展经验,以旅游业为龙头促进全县走上又好又快的良性轨道。

新宾满族自治县应当充分利用好“满洲故地”的独特优势,在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指导下,搞好地区旅游资源整合,推进生态文明、生态旅游和和谐旅游建设,走出符合自身特点、顺应生态规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特色科学发展道路,最终实现资源、环境和经济的永续发展。

上一篇:煤炭经济发展范文 下一篇:食品企业诚信体系建设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