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农业经济范文

时间:2023-08-10 16:33:21

特色农业经济

特色农业经济范文第1篇

[关键词]特色;农业经济;现代农业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12-0090-02

十报告中明确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十七大指出:“要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作为首要任务,走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理论和实践证明,特色农业经济、农业产业化对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经济不仅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也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村稳定和农民持续增收的根本途径之一。要素禀赋是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基础区,由于经济空间存在不均质性,自然生态气候环境具有不可复制性和不可移动性,特定环境下生长的农业产品在品质或规模方面甚至具有不可替代性。因此只有结合本地的要素禀赋形成的特色农业,才具有形成特色农业发展模式的可能,只有结合本地要素禀赋形成的特色农业发展模式,才具有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可能。

1 发展特色农业经济要顺应市场化的发展要求

发展特色农业经济首先要实现其市场化、多样化,抓准自身的资源优势,瞄准产品的目标市场,是发展特色农业的第一步。特色农业经济的出发点就是要以自身条件为基础,建立具有地域特色、高效益、高质量的农业,不仅适应市场需求,更要满足农村居民增产增收、过上好生活的愿望。一要做到市场需求与本地资源优势相结合。有优势才会有特色,有特色才会有竞争力,有竞争力才会有活力。发展特色农业经济我们所面临的是要拓宽思路,全面审视、把握本地区的农业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利用优势,依托优势,变资源优势为产品优势、市场优势,进而转变为特色农业优势。二要做到向规模经营方向推进。以家庭承包制的小规模经营为基础,实行高度集约化生产,大幅度增加投入,逐步实现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形成规模较大、市场占有率较高的生产模式,形成高度社会化经营。三要科学发展走品牌之路。科学发展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是市场需求向多样化、优质化发展的要求,也是解决当前农产品卖难、缺乏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2 发展特色农业经济要做到“四化”

发展特色农业经济要做到产业化和标准化。特色农业要长期适应市场就要做到产业化和标准化。这就要求要长期保存特色农业的市场竞争力,既要抵御高产带来的低价态势,又要保持自身的质量和效益。产业化经营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成本,能够确保产量的稳定性,从而大大减少外界因素的干扰,做到旱涝保收,降低市场由于需求波动而产生的风险。产业化之后产品进一步的发展就是特色农业经济的标准化,它是集科技发展、生物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等一系列科学技术成果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现代农业生产形式,它将是我国特色农业发展的长期目标和重要方向。标准化经营可以充分保证农产品的质量,进而依靠过硬的质量取的较好的经济效益。

发展特色农业经济要做到知识化和技术化。知识化和技术化是特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同志指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依赖于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的经济。将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引入到农业科研、生产、经营管理系统中,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加速农业产业的升级,走农业知识化的道路将是21世纪我国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党的十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四化”同步发展。“四化”的整体推进,都离不开科技的强有力支撑。

3 用现代化农业理念引领特色农业经济的发展

用工业理念引领特色农业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初步构筑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框架,极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带来了农村经济社会巨大变革。不过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表现在农村经济不活跃、农业相对经济效益不高、农民增收缓慢、农产品商品率低等问题。构建现代特色农业经济,就要因地制宜,提高农业机械化、科技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资源利用率、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不断提高农业的产量、活力、竞争力和效益。实践证明,更快更好地构建起现代农业体系,用现代工业理念来引领和指导特色农业经济的发展是科学可行的。用工业理念引领特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实质上就是要在农业领域努力促进和实现科技、项目、品牌和效益的统一。科技是用工业理念发展现代农业的先进手段,没有科技就没有现代农业发展的动力;项目是用工业理念发展现代农业的载体,没有项目就没有现代农业发展的现实基础;品牌是用工业理念发展现代农业的标志性成果,没有影响力的农产品品牌就没有现代农业发展的竞争力;效益是用工业理念发展现代农业的目标,没有效益就没有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要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要求,就必须用现代工业理念来促进思想解放和观念转变。特别是要在现代特色农业发展中,借鉴现代工业中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和现代信息化成果的经验,探索更多、更新、更好的办法来改造传统农业。

用绿色理念引领特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党的十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特色农业经济就要按照十的生态理念来进行发展引领。绿色理念即生态理念,用生态理念引领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把发展粮食作物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相结合,发展大田种植与其他副业相结合,发展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相结合。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的成果,科学发展,不断改进和调节生态工程、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的良性循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科技与人的和谐发展。扩宽农业科技合作领域,提升合作层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不仅可以用在工业上,农业的腾飞与发展同样离不开科学技术。2011年,我国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达到53.5%,而在1949年只有20%,粮食单产增加对总产提高的贡献率达到85.8%,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4.8%,农业科技快速发展,不仅满足我国人民的温饱问题,而且成长为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增进广大农民的科学技能,提高经营本领。发展现代化农业,需要大批现代化的新型农民、知识农民。现代农业,已不是传统意义上一家一户满足温饱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形式了,而是一个包括种植、养殖、信息、交流、加工等在内的综合立体产业,是一个依靠现代科技引领和支撑的系统产业。建设新农村需要越来越多的会经营、懂技能、会管理的农民,需要更多的“农经理”、“林博士”、“牧专家”和“鱼老板”。随着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形势需要,全方位提高农民科学技能,提高经营本领成为时代一个需要解决的课题。对此要深入实施科技人户工程,切实加强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推动广大农民在运用科技知识的过程中学习科技知识;推动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村服务组织,让广大农民在农业产业化实践中提高经营管理本领;坚持以宣传科学发展观为重点内容,重点普及先进实用技术,宣传和普及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保护耕地等观念和知识,在农村形成崇尚科学、追求知识、科技致富、文明生活的良好社会风尚。

参考文献:

[1]朱道华.外国农业经济[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2]刘惠宇.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农业发展[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3]丁兆梅.关于发展特色农业的思考[J].农业经济,2002(5).

[4]欧继中.荷兰和日本农业合作组织模式比较与启示[J].中州学刊,2009(9).

特色农业经济范文第2篇

多年来,涟水农村一直重视提高农业效益,特色农业发展受到政府关注和农民欢迎。涟水部分乡镇有加工农副产品的传统,许多产品在当地百姓中有较高的知名度。如高沟镇用羊肠衣和猪肉等制成的高沟捆蹄、涟城镇有腌制的安东萝卜干、涟东片的豆制品千张等都是涟水传统农副产品,其历史悠久,在群众中有较大的影响。改革开放后,涟水县农民多次尝试提高土地的产出,曾成片种植洋葱、种桑养蚕和大规模养鸽等。目前涟城镇的梨、石湖的桃、南集的苹果、保滩的草梅等仍发挥着非常重要的效益。高沟镇的猪、保滩镇的鸡、徐集乡的鸽等畜牧业的规模在不断扩大。近年来,通过土地流转和引进设施化种植技术,形成了一些高效农业产业区。其中,保滩、五港等地的花木园,牌坊的浅水藕种植区、岔庙镇的设施化提子园等都是效益较高和发展较好的项目。各乡镇能够根据地理环境,引导农民发展合适的经济作物,仅黄河故道沿线乡镇就建立多个生态林基地、果品生产基地和特种养殖基地。

人才济济,发展特色农业技术力量雄厚

人才和技术是发展特色农业经济的重要保障。涟水县是农业大县,一直重视农业人才引进、培养等工作,逐步形成县、乡、村3个不同层次的技术力量。全县共有专业农业人员543名,县农业技术推广站以中高级农业技术人员为主,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有20多人曰乡农业技术站以中低级农业技术人员为主曰村里以大学生村官为骨干力量和乡村农业人才为主要力量的农业技术人员队伍曰在县直部门和乡镇,有相当部分的领导干部曾经从事过农业技术工作。县内重视农业人才的资源配置,在苏北建立首个生态农业人才市场,弥补了苏北农业高中级人才服务机构的空白。全县重视农业技术人才的再教育,县、乡、村相继成立了农业技术学校,定期聘请农业专家培训各层次农业技术人才。

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特色农业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方式[3]。近几年,涟水县从上到下都非常重视农业特色经济的发展,政府通过政策引导、项目引进和资源整合等举措,积极推广特色农业的新技术,扩大农业生产规模,扶持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促进全县特色农业走上多元化、特色化和规模化的发展道路。全县特色经济形成以点带面、以经带农、以大带小等多种模式,农业特色经济的产值已超过农业总产值的40%。

1规模生产初显成效

全县特色农业经济经历了由农户为主到政府引导的阶段,规模得到不断扩大,从以往小打小闹、小户经营过渡到规模化生产,且效益有明显提升。通过招商引资,吸引大量外来资金投入到特色农业生产。南禄南美白对虾养殖项目是上海客商投资2000万元,养殖规模逾53.33hm2。

通过“公司+农户”方式,利用公司的资金技术带动周边农户扩大规模,实现规模化生产,如东海食品加工企业带动露地蔬菜266.67hm2。调动大户的积极性,以合作社等模式,带动乡邻形成规模化生产,如高沟左磊以左磊禽业社为依托发展年产200羽家禽的生产基地。全县规模化成片生产的有逾666.67hm2浅水藕生产基地,逾4000.00hm2优质稻米生产基地,5万头以上的生猪生产基地6个,200万羽家禽生产基地3个。而在黄河故道一线,有7个66.67hm2生态林基地,6个6.67hm2果品基地,4个6.67hm2以上花卉园和2个特种水产养殖基地。

2区域特色化逐步拓展

全县根据交通、水利和传统,分区域划分不同的农业特色经济区域。省道和一级路较多的乡镇依托交通优势建设多个花卉园,五港率先建立了2个6.67hm2花木园,保滩也建立了66.67hm2花卉园。部分交通便利水系丰富的区域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黄河故道沿线休闲观光农业带已初具规模。地理中心位置积极发展设施化农业,以提子园为中心的岔庙设施化种植区的面积不断增加。不少农民因地制宜,依托规模效应发展经济作物,以牌坊为中心的浅水藕种植区已拓展到周边的徐集、小李集。养殖大户的带动作用日益明显,在民众有生猪养殖传统的朱码、岔庙、高沟一带,依托大户形成了生猪生产基地。

3品牌意识不断增强

随着特色农业的发展和规模的扩大,产品外销是各级政府和经济组织面前的一道难关,没有特点和特色的产品在外地很难打开市场。通过市场调研和初步品牌的建立,全县特色农业经营组织逐步了解品牌对商品营销的重要作用,并在市场经济行为中不断增强品牌意识。品牌推出做到有重点、有措施,能够与产品的特点和市场的需求相结合。无公害农产品品牌主打绿色牌,品牌的名称就体现了绿色主体,如涟碧牌浅水藕、鲜多康牌蔬菜、圆绿牌捆蹄。加工产品依托著名品牌或自创品牌,提升产品内涵,今世缘牌糖果就借助了“今世缘酒”,苏美牌酱醋自创品牌并将品牌价值延伸到服务业。许多产品品牌创建与特定地域产地相结合,高沟杨口的“高杨情”草鸡蛋、牌坊何缘社区的何缘牌浅水藕、南集镇的南集牌千张都属有此类。有些产品由家族传统制作,品牌创建直接使用传承人的名称,如孙四牌鸡糕。

4项目推进力度明显加大

各级政府积极发挥引导和推动作用,将优惠政策、科技服务等服务内容放到重点项目、优势项目中,并积极做好各类相关的工作。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积极与科研单位合作,共同创办高效农业园区和特色农业基地。帮助加工企业联系南京农科院,建设露地蔬菜基地曰引进淮阴农科院在机场产业园区发展麦种和稻种的生产。重视特色农业的科技服务工作,建立病虫害和疫情防治网络,对规模较大的片区、园区和合作社实行挂牌服务。规范了特色农业的制度建设,制定了叶特色农业项目上报和管理的意见曳,规定了补助标准,明确了职能部门的责任。着力提高乡、村2级干部的意识,通过组织观摩、外出考察和培训等方式,提高干部发展特色农业意识。

存在的问题

尽管涟水特色农业发展速度较快,也取得较好的成绩,但因意识和制度等因素,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院一是土地流转还有难度。土地是重要的生活资料,一些农民思想保守,不愿意进行土地流转。二是特色农业的开发深度仍不够。高附加值的农业和农产品深加工仍有待进一步拓展。三是基础设施有待提高。许多农业生产区还存在水、电、路等问题。四是大部分项目没有形成规模效应。有些项目和产业虽有一定的规模,但在省内外没有形成较大影响。

发展特色农业经济的措施

特色农业需结合农民的需求、习惯因地制宜发展,要做到前期有规划、重点需明确。政府要积极引导调动农民发展特色农业的积极性,同时扩大引资范围吸收外来资金投入,在政策上加大扶持力度。只有从多方面入手、多项措施结合,才能促使特色农业又好又快的发展和充分发挥效益。

1因地制宜,实施科学的区域规划

特色农业经济需要突出“特”,在实施过程中需要群众认可和科学规划,需要与当地生态环境、交通、水资源相适应。在群众的认可度上,需尊重农民的种植习惯和生产习惯,通过引导促使农民接受和发展特色农业,采取措施让群众充分感受到特色农业的经济效益和认识到推动农业转型的重要意义。特色农业经济规划应以点带面,实施“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工程,积极发展有鲜明特点的专业村、专业镇曰在235、327省道沿边的保滩、五港、红窑、小李集等乡镇发展花木花卉园或休闲观光农业,在黄河故道、盐河两岸的黄营、南集、徐集等发展综合农业生产园区,在高沟、开发区等工业优势较明显的地方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

2重点突出,积极发展高附加值产业

发展特色农业经济应有重心和重点,不能面面俱到,从目前涟水县特色农业的发展现状来看,要提高特色农业的效益和提高农民土地产值和纯收入,必须往高附加值方面发展。首先要重视农业集约化生产,引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提高生产效率曰其次要重视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引进,突出特色农业的“新、特、奇”等特点,重点开发绿色产品曰再次要重视产品的包装和宣传,着重打造一批在全省有影响的农业产品品牌,继续扩大涟绿、荷缘、苏美等品牌的影响力曰还要强调涟水传统的农产品加工,形成种植要加工要销售的良性循环,做好捆蹄品种多样化和鸡糕、千张商品化等工作曰同时要创新思维,在做好农业生产工作的同时,加大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促进农业要观光休闲要销售要餐饮一条龙服务。

3加大扶持,吸引各类资金发展特色经济

在资金方面,根据项目特点采取不同筹资方式。小项目、祖传加工特色项目或部分需特殊技能项目,一般通过自筹资金自主发展。市场风险较大,产品价格经常波动,且适合家庭生产的项目,可通过以能人为中心组建合作社,带动周边群众共同发展产业、共同抵御风险。龙头企业、高新技术项目、大型加工企业和现代化示范性园区等大项目,主要通过招商引资来加快发展速度。提升特色农业经济的质量、速度,政策的引导作用必不可少。县政府要从税收、信贷、管理等方面制定扶持措施,为特色农业经济发展提供助力。还要充分利用财税政策,税收能免则免,能返还的尽快返还,加大资金补助,积极为项目争取省市资金。而且要疏通信贷渠道,为项目发展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用好用活扶贫政策,小额贴息贷款和县直帮扶等政策性资金向重点项目倾斜。全县涉农项目统一管理、统一安排,农业、水利、开发、农机和扶贫等项目开发时,重点考虑农业特色经济项目。

4积极引导,逐步提高特色经济规模化生产

重视宣传特色农业经济效益,使干部群众认识特色农业在实现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县、乡政府安排农业生产时,应引导群众种植和生产特色农业产品。着力做好特色农业的服务工作,尽可能为特色农业生产提供便利条件。经常性地安排农业技术人员到现场指导生产和提供技术服务,协助做好生产者之间的联络、整合等工作曰帮助生产者建立畅通的销售渠道,通过科技、电信等部门协助生产者建立网络销售平台曰主动与上海、南京等大中城市对接,收集各类产品的需求信息,及时反馈给生产者。规模化生产能够有效地提高市场地位和抵御市场风险,而且其效益比普通生产更强。全县必须重视特色农业规模化生产,改变以往全面开花和小而全局面。在散户相对集中的区域,通过组建合作社,引导特色农业集中化规模化发展曰注重做好土地流转工作,积极协助企业和大户获得因扩大规模所需的土地资源曰重视资源调配,确保水、电、路、种子、肥料等资源优化供应给规模较大的生产项目曰加大规模项目的扶持力度,单独出台奖励和优惠政策,对重点项目和大项目实行挂牌保护。

特色农业经济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业经济产业化规模化;产业链延伸;品牌化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832059

1夏县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夏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农业是全县人口最多、地域面积最广的产业,虽然在整个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较小,但却是全县31.8万农民生活的保障产业和农民收入的基本来源,具有独特的经济地位。夏县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县,经济基础薄弱,发展相对滞后。近致力于建设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县、山川秀美的文化生态旅游县和技术装备现代化的轻工业医药县。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生产所占比重最大,总产值处于稳中有升的状态,尤其是粮食种植面积基本稳定,产量稳中有增;为服务业,其比重仅次于种植业,2013年总产值达到24000万元,增幅达16.6%,是增幅最大的产业。

2夏县农业经济发展限制因素与不利条件

2.1农业经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夏县在发展特色农业经济上是典型的农业县,土地是其经济发展的最重要资源。土地总面积135066.43hm2,农用地比例最大,面积为123704.56hm2,占总面积的91.59。近年来,随着天气的持续干旱,全县地下水位下降较快,无法灌溉;节水灌溉工程建设缓慢,加上工程总投资大,任务大,政府补贴少,群众负担过重;种植作物不统一,需水周期不一样,大面积实施节水工程有一定难度,这些都是导致节水工程发展缓慢的原因。地下水超采严重夏县地下水可利用量4945万m3,而多年平均(2001~2005)开采量7154万m3,年超采2209万m3,开采系数为1.2,属严重超采区;用水结构不合理。

2.2农业组织化程度低,农业先进技术普及率低

近年来农夏县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业组织化程度,但是没有在经营机制上实现实质性的突破,缺少生产大户标准化经营,农业企业的规模化经营,大多数为传统的家庭分散经营模式,缺少建立现代农业的综合服务体系。夏县总体农业专业化水平比较低,缺乏技术的支持创新,难以建设出标准化高的生态农业园区。大多数为散户经营,农村专业合作社的指导不到位,难以发挥农业组织的作用,社会化服务率比较低,使农业先进技术在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

2.3农产品分布较散农业产业开发程度低

蔬菜基地建设和设施农业的发展速度较慢,总体规模比较小,产业优势难以发挥,龙头企业比较少并且加工能力相对比较弱,导致夏县的蔬菜和设施农业的产品附加值比较低,品牌化的程度比较低,全县6镇5乡、超市和各大型批发市场,缺乏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室,市场准入标准相对较低,难以带动指导农户进行标准化生产。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夏县农产品产业的发展。

3加快促进夏县特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3.1完善灌溉服务体系,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围绕示范区建设规划,扩大灌溉面积,改造配套田间工程,实施节水灌溉技术,完善灌溉服务体系,提高现有水资源利用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建设节水园区,发展节水灌溉。围绕粮、菜、果、棉核心示范区建设,加强水头、南大里、胡张、裴介、禹王等乡镇的改善。按照粮、菜、果、棉产业核心区、示范区建设规划,根据不同农作物生长规律和农艺操作规程,重点推广以下节水技术模式:在以井灌为主的示范区主要推广低压管道输水的节水模式。

3.2延长产业链及市场建设

建设一个县级高标准综合批发市场和3个乡级中型蔬菜批发市场,配套建设蔬菜冷藏保鲜库。具体是庙前镇杨村、瑶峰镇解村、南大里乡南郭村3个蔬菜批发市场和瑶峰镇南关村大型蔬菜批发市场。提高蔬菜加工转化率,解决蔬菜鲜销比例过高,加工能力不足问题,重点培育建设年加工蔬菜10万t以上龙头企业3家,加快蔬菜产业提升,进一步形成蔬菜规模化集约化,培育建设年收入10万元以上蔬菜专业种植大户100户。

3.3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加快经济发展

以科技创新为重点,大力发展粮食、蔬菜两大主导产业,形成“基地为主、园区引领、片区覆盖”的经济圈和产业带,采取“三大区域、四大基地”的布局结构,建成区域优势明显、产业特色突出、布局结构合理、资源配置科学、综合功能齐全的现代生态农业强县。3大区域分别为:生态经济林涵养区,局于东南部海拔1200m以上的山区规划进行生态恢复和荒山、荒坡治理,突出生态园林和优质干果经济林带建设,形成梯级层次的生态景观。优质苹果生产区:布局于海拔700~1200m左右的丘陵地域。高效综合农业生产区:个乡镇的平川地区。4大基地:粮食基地、蔬菜基地、林果基地、农产品加工与物流基地。

参考文献

[1]刘丽伟,高中理.以“双创”驱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探析[J].经济纵横,2014(11):50-54.

[2]许庆,尹荣梁,章辉.规模经济、规模报酬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基于我国粮食生产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11(03):59-71,94.

[3]李春红.对我国发展农业板块经济的思考[J].农业科技通讯,2010(04):5-7.

[4]韩萍.山区特色农业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01):368-369.

特色农业经济范文第4篇

一、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一)加快农业发展。近几年来,坚持从战略性主导产业、区域性特色优势产业,地方性特色产品三个层次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培育马铃薯、杂交油菜、精细蔬菜、优质瓜果、亚麻、制种等主导产业,初步形成了以优质小麦、脱毒马铃薯、优质油料各占1/3的规模性生产格局;奶牛、肉牛羊、瘦肉型猪三大养殖基地初具规模。全县优势特色农作物种植达48.95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76.4%。全县建立各类特色产业村27个,总面积15790.5亩,其中良种培育村6个1690.5亩。

(二)特色农业取得显著效益。以提高品质、降低成本、增加效益、促进增收为目标,以优势区域、生产基地为重点,积极推广良种良法,促使先进适用技术向特色农业渗透。围绕提质增效、重点引进亚麻、黑美人、阿尔法等优质专用品种,推广测土配方施肥、设施农业等种植技术和胚胎移植、冻精授配等养殖技术;围绕抗旱节水,积极推广地膜覆盖等节水技术。全县种植各类农作物优新品种52.46万亩,引进各类新品种39个,测土施肥40万亩,建立测土配方施肥示范基地20万亩,全县良种覆盖率达到80%,畜禽良种化程度达到41%,节水灌溉面积达到3.93万亩。

(三)农业产业化水平提高。全县成立农民专业协会组织87个,经纪人580名,年销售各类农产品12.49万吨。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企业近10家,其中威斯顿马铃薯精淀粉加工、湟乳乳制品加工企业已具备生产精淀粉2万吨、奶粉0.14万吨,加工马铃薯12万吨,牛奶1.33万吨的能力。全县规范运行的各类农贸市场达11处,年交易额达1.8亿元以上。

(四)进一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2000年以来,民和县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项目5项,扩大灌溉面积2万亩,改善灌溉面积7.83万亩,实施人畜饮水工程52项,解决了25万人、16.29万头只牲畜的饮水困难,治理小流域7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53平方公里。实施了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人工造林、封山育林等工程,完成造林面积72.67万亩,封山育林面积33.49万亩。特别是完成退耕还林56.45万亩(其中退耕还林22万亩,荒山造林34.45万亩),惠及22个乡镇、3.73万户、16.3万人,为遏制水土流失、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推进劳务经济、促使畜牧业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

二、农业经济发展优势条件

民和县辖22个乡镇、312个村,总面积1890.8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4万亩,其中水浇地19.3万亩,浅山耕地35.85万亩,脑山耕地8.87万亩。总人口39.58万人,农业人口35.98万人,占总人口的90.9%,农村劳动力17.16万人。年日照时数2400-2600小时,年均气温9℃,年降水量340毫米,无霜期170-200天,平均海拔2100-2500米,全县水资源总量为2.58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21.1%。

三、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

(一)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全县现有耕地中80%为山旱地,十年九旱,各种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同时小型水利设施老化、失修严重,制约着特色农业的发展。

(二)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起步较晚,缺乏与农民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实体,现有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实力弱,辐射带动面不大,农畜产品市场和流通服务组织不健全。

(三)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农村饮水难、行路难、通讯难的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基础教育、医疗卫生投入不足,文化宣传阵地和队伍建设滞后,计生基础建设薄弱,社会保障体系和制度不够完善。

四、推进特色农业经济的几点思考

(一)积极推动特色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结合本地实际,注重特色农业区域布局,加快推进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在布局上,川水地区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和经济林;浅山地区变对抗性农业为适应性农业,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脑山地区积极发展杂交油菜等适宜生长作物。以设施温棚建设为重点,在全县川水沟岔地区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畜牧业方面,继续培养肉牛、肉羊两大优势产业,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养殖基地。

(二)大力培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坚持用工业化和生态环保的理念推动特色农业发展。以威斯顿马铃薯精淀粉加工、湟乳乳制品加工等企业为龙头,通过项目扶持、招商引资等方式,积极培育和发展马铃薯淀粉、玉米、亚麻、胡萝卜浓缩汁等精深加工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经济效益。积极构建企业与农户、农户与组织之间多种形式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稳固的购销关系。加快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培育农村经纪人队伍。

(三)完善农业服务制度。加快县、乡、村三级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农业信心平台,引导农民增强市场意识,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积极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工作,大力实施“绿色证书”培训、“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新型农民”创业培训等培训工程,抓好先进适用技术的进村入户。

特色农业经济范文第5篇

(一)加快农业发展。近几年来,坚持从战略性主导产业、区域性特色优势产业,地方性特色产品三个层次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培育马铃薯、杂交油菜、精细蔬菜、优质瓜果、亚麻、制种等主导产业,初步形成了以优质小麦、脱毒马铃薯、优质油料各占1/3的规模性生产格局;奶牛、肉牛羊、瘦肉型猪三大养殖基地初具规模。全县优势特色农作物种植达48.95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76.4%。全县建立各类特色产业村27个,总面积15790.5亩,其中良种培育村6个1690.5亩。

(二)特色农业取得显著效益。以提高品质、降低成本、增加效益、促进增收为目标,以优势区域、生产基地为重点,积极推广良种良法,促使先进适用技术向特色农业渗透。围绕提质增效、重点引进亚麻、黑美人、阿尔法等优质专用品种,推广测土配方施肥、设施农业等种植技术和胚胎移植、冻精授配等养殖技术;围绕抗旱节水,积极推广地膜覆盖等节水技术。全县种植各类农作物优新品种52.46万亩,引进各类新品种39个,测土施肥40万亩,建立测土配方施肥示范基地20万亩,全县良种覆盖率达到80%,畜禽良种化程度达到41%,节水灌溉面积达到3.93万亩。

(三)农业产业化水平提高。全县成立农民专业协会组织87个,经纪人580名,年销售各类农产品12.49万吨。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企业近10家,其中威斯顿马铃薯精淀粉加工、湟乳乳制品加工企业已具备生产精淀粉2万吨、奶粉0.14万吨,加工马铃薯12万吨,牛奶1.33万吨的能力。全县规范运行的各类农贸市场达11处,年交易额达1.8亿元以上。

(四)进一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2000年以来,民和县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项目5项,扩大灌溉面积2万亩,改善灌溉面积7.83万亩,实施人畜饮水工程52项,解决了25万人、16.29万头只牲畜的饮水困难,治理小流域7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53平方公里。实施了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人工造林、封山育林等工程,完成造林面积72.67万亩,封山育林面积33.49万亩。特别是完成退耕还林56.45万亩(其中退耕还林22万亩,荒山造林34.45万亩),惠及22个乡镇、3.73万户、16.3万人,为遏制水土流失、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推进劳务经济、促使畜牧业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

二、农业经济发展优势条件

民和县辖22个乡镇、312个村,总面积1890.8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4万亩,其中水浇地19.3万亩,浅山耕地35.85万亩,脑山耕地8.87万亩。总人口39.58万人,农业人口35.98万人,占总人口的90.9%,农村劳动力17.16万人。年日照时数2400-2600小时,年均气温9℃,年降水量340毫米,无霜期170-200天,平均海拔2100-2500米,全县水资源总量为2.58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21.1%。

三、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

(一)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全县现有耕地中80%为山旱地,十年九旱,各种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同时小型水利设施老化、失修严重,制约着特色农业的发展。

(二)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起步较晚,缺乏与农民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实体,现有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实力弱,辐射带动面不大,农畜产品市场和流通服务组织不健全。

(三)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农村饮水难、行路难、通讯难的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基础教育、医疗卫生投入不足,文化宣传阵地和队伍建设滞后,计生基础建设薄弱,社会保障体系和制度不够完善。

四、推进特色农业经济的几点思考

(一)积极推动特色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结合本地实际,注重特色农业区域布局,加快推进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在布局上,川水地区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和经济林;浅山地区变对抗性农业为适应性农业,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脑山地区积极发展杂交油菜等适宜生长作物。以设施温棚建设为重点,在全县川水沟岔地区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畜牧业方面,继续培养肉牛、肉羊两大优势产业,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养殖基地。

(二)大力培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坚持用工业化和生态环保的理念推动特色农业发展。以威斯顿马铃薯精淀粉加工、湟乳乳制品加工等企业为龙头,通过项目扶持、招商引资等方式,积极培育和发展马铃薯淀粉、玉米、亚麻、胡萝卜浓缩汁等精深加工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经济效益。积极构建企业与农户、农户与组织之间多种形式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稳固的购销关系。加快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培育农村经纪人队伍。

(三)完善农业服务制度。加快县、乡、村三级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农业信心平台,引导农民增强市场意识,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积极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工作,大力实施“绿色证书”培训、“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新型农民”创业培训等培训工程,抓好先进适用技术的进村入户。

特色农业经济范文第6篇

一、青海发展特色农业的重要意义

(一)发展特色农业是青海农业结构调整的有效途径。青海农业资源丰富,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培育青海特色的农业产业带和产业群,可以实现农业资源多途径、多层次、全方位发展,满足多样化、优质化和有特色的农产品需求市场,实现农业产业地域特色,积极促进青海农业产业的结构升级和优化。

(二)发展特色农业是青海农民增收的重要方式。目前,青海农民依托传统农业来增加农民收入问题比较突出,农民的农业人均收入连续多年位于全国倒数,还有部分农业区徘徊在解决温饱问题上。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建设一批规模化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来带动加工、储藏、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发展起来的相关产业也会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形成地域特色产业,把独特的地域、资源等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成为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开辟了新的就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使农产品成为地域优势,实现了农民增收的目标。

(三)发展特色农业是青海保护生态的有效选择。对于青海这样一个生态大省来说,经济开发与保护生态环境处在同等重要的地位,特色产业正是基于保护生态的基点来发展的。特色农产品对地域、资源优势的挖掘利用,发展特色产业既能够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生态资源,又能够开展具有独特地域特点的经济效益型农产品,能够积极调动农民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青海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现状

(一)独特的地域特点。青海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4/5以上的地区为高原,以日月山为天然分界,东部湟水流域是主要农业区,西部和南部主要是牧业区。地形分为祁连山地、柴达木盆地、青南高原和东部黄土高原,平均海拔3,000m以上,其中54%以上的地区海拔在4,000m以上。青海属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太阳辐射强,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垂直变化明显。三江源地区素有“中华水塔”之称,是我国最重要的水源地。祁连山南麓是甘、青两省主要水源地和西北重要的生态功能区。

(二)优势的农业产业。近几年来,青海在发展特色产业和结构调整的观念上有了很大的转变,种植结构更趋合理,种植品种进一步优化,特色产业明显。依据不同的生态类型,全省已形成了河湟温暖灌区冬小麦商品化生产基地;在川水地区通过推广优质蚕豆及其标准化栽培技术、推广马铃薯及其双膜化生产技术、推广杂交油菜青杂系列油菜,巩固优质蚕豆出口基地,扩大菜用型高效马铃薯生产规模,提高油菜的品质和质量;在东部浅山围绕避灾农业,继续压缩抗旱性差的小麦种植面积,推广高淀粉型马铃薯,建设浅山高淀粉型马铃薯商品化生产基地;在海西地区加快发展大西洋等专用型马铃薯生产基地建设;在脑山地区压缩小麦种植面积,扩大杂交油菜生产规模,建设脑山地区特早熟杂交油菜生产基地。

(三)发展特色农业现状分析

1、绿色、无污染的特色种植业稳定发展。青海以日光充足、昼夜温差大、气候冷凉等气候为特点,特别适合蚕豆、豌豆、马铃薯、油菜籽、中藏药及花卉等农作物生长。近年来,农业种植业保持稳定增长,如表1所示。2007年全年农作物总种植面积490.73千公顷(736.1万亩),其中粮食种植面积261.39千公顷(392.1万亩),油料种植面积163.92千公顷(245.9万亩),蔬菜种植面积30.12千公顷(45.2万亩)。在粮食作物中,特色作物马铃薯种植面积81.88千公顷(122.8万亩),豆类种植面积44.81千公顷(67.2万亩)。(表1)

2、农业特色养殖业不断发展壮大。青海草地辽阔,农业区饲料作物和鲜秸秆丰富,为发展特色养殖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2007年全年草食畜共产仔畜786.66万头(只),育活仔畜701.77万头(只),成活率89.21%,比上年提高0.25个百分点。肉类总产量24.33万吨(其中羊肉8.68万吨、牛肉7.32万吨),牛奶总产量达24.98万吨。先后成立了多家肉产品加工企业和奶产品加工企业,青海高原绿色公司已成为青海省农畜产品产业化龙头企业,已达到1万吨以上牛羊肉及其副产品加工生产能力;青海天露乳业公司达到鲜奶加工年5万吨的能力,2007年全省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已发展到40家,其中部级龙头企业6个,带动农牧户50万户,龙头企业落实订单面积57万亩。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4.9亿元,农牧民从中获益3.91亿元,比上年增加4,200万元。

3、特色农畜产品发展迅速。近年来,青海各地根据当地不同的地理气候类型,打破单一的种粮布局,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形成种植马铃薯、油菜、蔬菜、蚕豆四大特色农作物为主,积极发展“一村一品”的区域特色产业,全面发展农村特色经济,使绿色、无污染的特色农业,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径。互助土族自治县立足于脑山耕地面积大的实际,面向市场,大力发展优质油菜种植和特色马铃薯种植;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在黄河沿岸建成两万亩的核桃生产基地,使之成为继“循化红”线辣椒产业之后的第二大特色农业产业;乐都县蔬菜种植面积已占到全省40%左右,蔬菜生产专业村发展到90个,有60多个蔬菜品种销往全国13个城市,大蒜出口到韩国,韭菜远销俄罗斯;湟中、湟源、平安、互助等县,已成为全省主要的蚕豆出口生产基地。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枸杞、沙棘、反季节蔬菜,海北藏族自治州的犊牛、羔羊以及整个牧区的牦牛、藏系羊等,也形成区域内各具优势的特色产业。

三、发展青海农业特色产业的思路与对策

(一)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发展特色种植中要以突出特色、建设基地、扩大规模、增加效益为发展思路,实现“品种调优、产业调新、规模调大、效益调高”的目标。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调整和优化品种、品质结构,逐步减少不具备资源优势的农产品生产,为发展优势特色农产品拓展空间。按照这一思路,要因地制宜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优势特色农产品品种,根据省内实际合理布局,积极引导农民扩大特色品种的种植面积。在此基础上要重点解决影响特色农业发展的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的问题。标准化生产是提高特色农产品质量的重手段,要选择一批产业发展基础好的县市,按照产业化的思路,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农产品标准备化生产示范园,加强水利设施、良种供应、技术支持和机械化作业服务体系的建设,实行全程标准化生产和管理,为标准化推广入户,做积极探索和准备。

(二)积极扶持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是把青海特色初级产品开发为特色加工产品,从而提高特色农产品的附加值。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在保持各种地方风味和特色产品传统技术的基础上,发展成为现代加工业。要企业与科研究院所、高校合作,依托其优势努力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精加工水平。积极培育农产品生产加工龙头企业,如威思顿公司精淀粉、马铃薯蛋白生产、青海高原绿色公司牛羊肉及其副产品加工和天露公司鲜奶加工等,利用企业的优势来推动农业生产标准化建设。

(三)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对策分析

第一,加强特色农产品技术攻关,大力发展新品种开发和新技术推广。发展特色农产品要加强良种开发和培育步伐,通过多种途径来引进新品种和推广优良品种。加强农业生产新技术的推广,建设和健全农业管理和服务体系,并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

第二,发挥地域优势,发展优势农产品。各地区应因地制宜地发展优势产品,通过科学实种来选择能发展地域优势和适合当地发展的农业品种,并打造成为地区优势。在此基础上要建立和健全特色农产品的原产地保护机制,特色农产品是地基原产地独特的资源和地理条件下培育和生长的,保证了产品的质量,而一旦打出品牌,难免存在以次充好、假冒的现象,会给发展起来的特色产品带来种种不利。因此,要实行特色产品区域界定、原产地命名、品牌标注的办法来保证特色产品的知名度和信誉,保证质量和特色。

第三,积极扶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建立一批特色农产品开发和加工龙头企业。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重点扶持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竞争和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扶持做大奶业、牛羊肉、绒毛、马铃薯、油菜、中藏药材等加工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农畜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同时,也要加强培育和扶持较为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大力发展订单农牧业,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实现企业与农民“双赢”。

第四,以企业为主导,发挥政府职能,为特色农产品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政府部门要大力发展企业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发展科技、咨询和服务等各类企业服务组织。加快组建各类特色产品生产企业或行业协会,切实发挥这些机构在沟通信息、协调联系方面的作用,为企业提供有效服务。企业要树立正确理念,依据产业政策和市场需要,做好长远发展规划,树立品牌意识,实施名牌战略,致力于品牌建设,努力把产品做成知名品牌。作为企业还要修炼内功,加强内部管理,加大人才培训,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特色农业经济范文第7篇

关键词:农业经济;发展;特色农业

东宁市特色农业经济发展方向研究

东宁市拥有独特的比较优势和较丰厚的产业基础,但在发展特色农业经济上也存在诸多约束条件,所以要采取相应措施,变劣势为优势,化威胁为发展机遇,促进东宁特色农业经济的发展。

一、科学规划特色农业经济发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结合传统方法,对特色农业资源进行调查、分类,并建立相应的特色农业资源信息库,为特色农业的发展提供依据。根据地形地貌、土壤结构、农业现状、产业类型等特点,按照“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的原则,进一步优化东宁特色农业布局。坚持黑木耳主导产业地位,全面推进黑木耳菌包工厂化生产和棚室吊袋栽培,同时,试验推广物联网智能控制技术,加快推进黑木耳生产现代化、栽培科学化、管理信息化。集中打造大榛子和红松兼果林、寒地果等特色林果优势产业区、中药材北药GAP种植产业区和优质马鹿核心养殖区,重点“绥芬河冰谷”特色酿酒葡萄产业带、绥芬河滩头鱼、河蟹等名特优水产带。

二、加强农业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组织实施一批农田水利、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加快小型农田水利项目、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着力建设旱能浇、涝能排、旱涝保收的稳产高产田。深入实施“沃土工程”,加强配肥站建设,探索建立施用有机肥和秸秆还田的激励机制,大力开展保护性耕作,扩大秸秆还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

三、推进农业经济规模化经营。坚持规模扩张与质量提升同步推进,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加快培育一批类型齐全、机制完洹⒃诵泄娣兜男羌妒痉渡纭R导扶持合作社拓展合作领域,实行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经营,提高合作层次和水平。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和鼓励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形式向特色农业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培育特色农业专业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促进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健康有序发展。

四、大力推进农业经济产业化。充分发挥特色农业资源优势,围绕特色农业经济产业,广泛招商引资。全力新上农产品附加值高、产业链条长的大项目、好项目,增强产业化经营发展后劲。推进科企嫁接、校企合作,搭建联合攻关研发平台。

五、健全农业经济完善服务体系。继续强化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公益职能,加强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条件和能力建设,推进村级服务站建设。以提高市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站能力为重点,加快构建县、镇、村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完善投入品登记、生产、经营、使用和市场监督等管理制度,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预警、产地准出、市场准入、质量追溯等监管制度,确保农产品安全。

六、搞活特色农产品市场流通。进一步完善和提高东宁绥阳黑木耳等特色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加强配送中心、展示交易中心、网络信息中心、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建设,更好地发挥流通主渠道作用。加强大中城市窗口市场建设,逐步形成辐射国内外的销售网络。加快特色农产品仓储冷链物流建设,减少损失,延长销售,实现反季节销售增值。广泛开展农超、农校、农企等产销对接,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加快推进特色农产品直销直供。组织开展展销活动,扩大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扶持生产基地、专业合作社加快设立社区直销店,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费用。进一步加大竞争力强、发展潜力大的品牌扶持力度,促其尽快成长为知名品牌。深入推进品牌整合,提高特色农产品的品牌集中度。采取独资经营、联合经营、品牌授权等运作方式,引进国内外著名品牌,分享品牌效益。

七、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加快外来入侵生物调查和监测预警体系建设,严格控制外来物种的引进和推广。加快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治理水土流失,控制土地退化、沙化和碱化。启动实施农业清洁生产示范项目,建设一批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示范区。加快农村清洁工程建设,培育和壮大秸秆、粪污综合利用产业,稳定提高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和规模畜禽养殖场粪便、污水无害化处理率。

八、加强农业经济资金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强对特色农业工作的领导,把特色农业建设摆上突出位置,实施“一把手”工程,加强督查考核,落实激励措施,确保特色农业建设力度。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省、市已颁布的有关农业生产的政策法规,研究制定符合市情、有利于发展特色农业的地方优惠政策,运用产业政策引导社会生产要素向有利于特色农业方向流动和转变。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等媒体,深入开展宣传教育,引导广大农民发展特色农业,农业部门要定期对农民进行特色农业生产技术培训,使特色农业生产过程、标准等知识深入人心。加大财政投入引导的力度,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多方筹集发展资金,带动社会资本特别是民间资本、外资投资特色农业,形成“国家引导、配套投入、民办公助、滚动开发”的投入机制,建立国家、集体、个人和外资等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筹集资金的特色农业投入体系。

特色农业经济范文第8篇

关键词 特色农业经济;发展优势;发展现状;对策;江苏涟水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2-0300-03

近年来,地处苏北的涟水县虽然经济与社会事业发展迅速,但是与苏南、苏中相比仍有差距。江苏省要实现“两个率先”,苏北农村和农业的发展是重中之重。涟水县是苏北重要的粮食生产区,其发展不能照搬苏南模式,需在发展第二、三产业的同时,积极发展有比较优势的特色农业,提高土地的生产价值,促进城乡一体协调、均衡发展。

1 发展特色农业经济的优势

特色农业经济是将区域内有特色的农业产品转化为商品的过程,其必须以自然地理环境条件为基础,发挥特有资源优势,突出地域特点,运用科学技术,形成规模适中、特色突出、效益明显的农业生产体系。一个地方的特色农业经济,应符合当地实际[1],要结合当地农村种植、养殖和加工习惯,引导农民积极参与。涟水县地处淮海平原,发展特色农业经济有多方面的优势。

1.1 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

全县交通便利,有利于特色农业产品的销售、流通。城乡公路交通网络完善,形成国道以高速公路为主、省道以一级公路为主、县道以二级公路为主的公路交通模式,且每个乡镇至少有1条二级以上公路通行。境内有宁连、同三、京沪3条高速公路,6条省道有4条已改建为一级公路,并有1条新一级公路在建设中。淮安飞机场位于涟水境内,已开通9条航线,有利于高附加值和鲜活产品的运送。水路运输能力正在扩大,贯穿全县盐河河道“五改三”已基本完成[2]。铁路运输正在完善,淮安火车站距离县城20 km,连淮扬镇铁路将在涟水设客货站。与周边城市交通方便,到上海只需3 h车程,到南京、苏南等地2~3 h车程,到盐城、连云港1.5 h车程,到市区只需30 min车程。涟水县交通便利,为高价值的农副产品流通提供了必要的硬件基础。

1.2 资源丰富,特色农业的产业基础雄厚

涟水县位于黄淮平原东部,境内河流纵横,水资源丰富,土壤肥沃,气候宜人,四季分明,无霜期长,适宜各种农林作物生长。全县总面积达1 676 km2,耕地面积8.67万hm2,水面面积2.57万hm2。全县分为四大灌区,年入境水量20亿m3。近10年来,全县新改建电灌站247座,改造中低产田8.364万hm2,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31万hm2,旱涝保收面积达到4.56万hm2。涟水县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全国绿化先进县和全国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县,全县水稻、小麦、花生、油菜、朝天椒、浅水藕、蔬菜、畜禽、水产、果品以及林木资源十分丰富。

1.3 氛围浓厚,发展特色农业有传统

多年来,涟水农村一直重视提高农业效益,特色农业发展受到政府关注和农民欢迎。涟水部分乡镇有加工农副产品的传统,许多产品在当地百姓中有较高的知名度。如高沟镇用羊肠衣和猪肉等制成的高沟捆蹄、涟城镇有腌制的安东萝卜干、涟东片的豆制品千张等都是涟水传统农副产品,其历史悠久,在群众中有较大的影响。改革开放后,涟水县农民多次尝试提高土地的产出,曾成片种植洋葱、种桑养蚕和大规模养鸽等。目前涟城镇的梨、石湖的桃、南集的苹果、保滩的草梅等仍发挥着非常重要的效益。高沟镇的猪、保滩镇的鸡、徐集乡的鸽等畜牧业的规模在不断扩大。近年来,通过土地流转和引进设施化种植技术,形成了一些高效农业产业区。其中,保滩、五港等地的花木园,牌坊的浅水藕种植区、岔庙镇的设施化提子园等都是效益较高和发展较好的项目。各乡镇能够根据地理环境,引导农民发展合适的经济作物,仅黄河故道沿线乡镇就建立多个生态林基地、果品生产基地和特种养殖基地。

1.4 人才济济,发展特色农业技术力量雄厚

人才和技术是发展特色农业经济的重要保障。涟水县是农业大县,一直重视农业人才引进、培养等工作,逐步形成县、乡、村3个不同层次的技术力量。全县共有专业农业人员543名,县农业技术推广站以中高级农业技术人员为主,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有20多人;乡农业技术站以中低级农业技术人员为主;村里以大学生村官为骨干力量和乡村农业人才为主要力量的农业技术人员队伍;在县直部门和乡镇,有相当部分的领导干部曾经从事过农业技术工作。县内重视农业人才的资源配置,在苏北建立首个生态农业人才市场,弥补了苏北农业高中级人才服务机构的空白。全县重视农业技术人才的再教育,县、乡、村相继成立了农业技术学校,定期聘请农业专家培训各层次农业技术人才。

2 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特色农业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方式[3]。近几年,涟水县从上到下都非常重视农业特色经济的发展,政府通过政策引导、项目引进和资源整合等举措,积极推广特色农业的新技术,扩大农业生产规模,扶持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促进全县特色农业走上多元化、特色化和规模化的发展道路。全县特色经济形成以点带面、以经带农、以大带小等多种模式,农业特色经济的产值已超过农业总产值的40%。

2.1 规模生产初显成效

全县特色农业经济经历了由农户为主到政府引导的阶段,规模得到不断扩大,从以往小打小闹、小户经营过渡到规模化生产,且效益有明显提升。通过招商引资,吸引大量外来资金投入到特色农业生产。南禄南美白对虾养殖项目是上海客商投资2 000万元,养殖规模逾53.33 hm2。通过“公司+农户”方式,利用公司的资金技术带动周边农户扩大规模,实现规模化生产,如东海食品加工企业带动露地蔬菜266.67 hm2。调动大户的积极性,以合作社等模式,带动乡邻形成规模化生产,如高沟左磊以左磊禽业社为依托发展年产200羽家禽的生产基地。全县规模化成片生产的有逾666.67 hm2浅水藕生产基地,逾4 000.00 hm2优质稻米生产基地,5万头以上的生猪生产基地6个,200万羽家禽生产基地3个。而在黄河故道一线,有7个66.67 hm2生态林基地,6个6.67 hm2果品基地,4个6.67 hm2以上花卉园和2个特种水产养殖基地。

2.2 区域特色化逐步拓展

全县根据交通、水利和传统,分区域划分不同的农业特色经济区域。省道和一级路较多的乡镇依托交通优势建设多个花卉园,五港率先建立了2个6.67 hm2花木园,保滩也建立了66.67 hm2花卉园。部分交通便利水系丰富的区域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黄河故道沿线休闲观光农业带已初具规模。地理中心位置积极发展设施化农业,以提子园为中心的岔庙设施化种植区的面积不断增加。不少农民因地制宜,依托规模效应发展经济作物,以牌坊为中心的浅水藕种植区已拓展到周边的徐集、小李集。养殖大户的带动作用日益明显,在民众有生猪养殖传统的朱码、岔庙、高沟一带,依托大户形成了生猪生产基地。

2.3 品牌意识不断增强

随着特色农业的发展和规模的扩大,产品外销是各级政府和经济组织面前的一道难关,没有特点和特色的产品在外地很难打开市场。通过市场调研和初步品牌的建立,全县特色农业经营组织逐步了解品牌对商品营销的重要作用,并在市场经济行为中不断增强品牌意识。品牌推出做到有重点、有措施,能够与产品的特点和市场的需求相结合。无公害农产品品牌主打绿色牌,品牌的名称就体现了绿色主体,如涟碧牌浅水藕、鲜多康牌蔬菜、圆绿牌捆蹄。加工产品依托著名品牌或自创品牌,提升产品内涵,今世缘牌糖果就借助了“今世缘酒”,苏美牌酱醋自创品牌并将品牌价值延伸到服务业。许多产品品牌创建与特定地域产地相结合,高沟杨口的“高杨情”草鸡蛋、牌坊何缘社区的何缘牌浅水藕、南集镇的南集牌千张都属有此类。有些产品由家族传统制作,品牌创建直接使用传承人的名称,如孙四牌鸡糕。

2.4 项目推进力度明显加大

各级政府积极发挥引导和推动作用,将优惠政策、科技服务等服务内容放到重点项目、优势项目中,并积极做好各类相关的工作。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积极与科研单位合作,共同创办高效农业园区和特色农业基地。帮助加工企业联系南京农科院,建设露地蔬菜基地;引进淮阴农科院在机场产业园区发展麦种和稻种的生产。重视特色农业的科技服务工作,建立病虫害和疫情防治网络,对规模较大的片区、园区和合作社实行挂牌服务。规范了特色农业的制度建设,制定了《特色农业项目上报和管理的意见》,规定了补助标准,明确了职能部门的责任。着力提高乡、村2级干部的意识,通过组织观摩、外出考察和培训等方式,提高干部发展特色农业意识。

3 存在的问题

尽管涟水特色农业发展速度较快,也取得较好的成绩,但因意识和制度等因素,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土地流转还有难度。土地是重要的生活资料,一些农民思想保守,不愿意进行土地流转。二是特色农业的开发深度仍不够。高附加值的农业和农产品深加工仍有待进一步拓展。三是基础设施有待提高。许多农业生产区还存在水、电、路等问题。四是大部分项目没有形成规模效应。有些项目和产业虽有一定的规模,但在省内外没有形成较大影响。

4 发展特色农业经济的措施

特色农业需结合农民的需求、习惯因地制宜发展,要做到前期有规划、重点需明确。政府要积极引导调动农民发展特色农业的积极性,同时扩大引资范围吸收外来资金投入,在政策上加大扶持力度。只有从多方面入手、多项措施结合,才能促使特色农业又好又快的发展和充分发挥效益。

4.1 因地制宜,实施科学的区域规划

特色农业经济需要突出“特”,在实施过程中需要群众认可和科学规划,需要与当地生态环境、交通、水资源相适应。在群众的认可度上,需尊重农民的种植习惯和生产习惯,通过引导促使农民接受和发展特色农业,采取措施让群众充分感受到特色农业的经济效益和认识到推动农业转型的重要意义。特色农业经济规划应以点带面,实施“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工程,积极发展有鲜明特点的专业村、专业镇;在235、327省道沿边的保滩、五港、红窑、小李集等乡镇发展花木花卉园或休闲观光农业,在黄河故道、盐河两岸的黄营、南集、徐集等发展综合农业生产园区,在高沟、开发区等工业优势较明显的地方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

4.2 重点突出,积极发展高附加值产业

发展特色农业经济应有重心和重点,不能面面俱到,从目前涟水县特色农业的发展现状来看,要提高特色农业的效益和提高农民土地产值和纯收入,必须往高附加值方面发展。首先要重视农业集约化生产,引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提高生产效率;其次要重视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引进,突出特色农业的“新、特、奇”等特点,重点开发绿色产品;再次要重视产品的包装和宣传,着重打造一批在全省有影响的农业产品品牌,继续扩大涟绿、荷缘、苏美等品牌的影响力;还要强调涟水传统的农产品加工,形成种植—加工—销售的良性循环,做好捆蹄品种多样化和鸡糕、千张商品化等工作;同时要创新思维,在做好农业生产工作的同时,加大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促进农业—观光休闲—销售—餐饮一条龙服务。

4.3 加大扶持,吸引各类资金发展特色经济

在资金方面,根据项目特点采取不同筹资方式。小项目、祖传加工特色项目或部分需特殊技能项目,一般通过自筹资金自主发展。市场风险较大,产品价格经常波动,且适合家庭生产的项目,可通过以能人为中心组建合作社,带动周边群众共同发展产业、共同抵御风险。龙头企业、高新技术项目、大型加工企业和现代化示范性园区等大项目,主要通过招商引资来加快发展速度。提升特色农业经济的质量、速度,政策的引导作用必不可少。县政府要从税收、信贷、管理等方面制定扶持措施,为特色农业经济发展提供助力。还要充分利用财税政策,税收能免则免,能返还的尽快返还,加大资金补助,积极为项目争取省市资金。而且要疏通信贷渠道,为项目发展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用好用活扶贫政策,小额贴息贷款和县直帮扶等政策性资金向重点项目倾斜。全县涉农项目统一管理、统一安排,农业、水利、开发、农机和扶贫等项目开发时,重点考虑农业特色经济项目[4]。

4.4 积极引导,逐步提高特色经济规模化生产

重视宣传特色农业经济效益,使干部群众认识特色农业在实现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县、乡政府安排农业生产时,应引导群众种植和生产特色农业产品。着力做好特色农业的服务工作,尽可能为特色农业生产提供便利条件。经常性地安排农业技术人员到现场指导生产和提供技术服务,协助做好生产者之间的联络、整合等工作;帮助生产者建立畅通的销售渠道,通过科技、电信等部门协助生产者建立网络销售平台;主动与上海、南京等大中城市对接,收集各类产品的需求信息,及时反馈给生产者。规模化生产能够有效地提高市场地位和抵御市场风险,而且其效益比普通生产更强。全县必须重视特色农业规模化生产,改变以往全面开花和小而全局面。在散户相对集中的区域,通过组建合作社,引导特色农业集中化规模化发展;注重做好土地流转工作,积极协助企业和大户获得因扩大规模所需的土地资源;重视资源调配,确保水、电、路、种子、肥料等资源优化供应给规模较大的生产项目;加大规模项目的扶持力度,单独出台奖励和优惠政策,对重点项目和大项目实行挂牌保护。

5 参考文献

[1] 高健康.关于发展特色农业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07(17):237-238.

[2] 杨海燕,李星春.发展涟水休闲观光农业的思考[J].热带农业科学,2012,32(3):101-103.

[3] 王恒庭.青海特色农业经济发展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11):9-10.

特色农业经济范文第9篇

1.1区位优势

乐东县交通方便,海南西线高速公路和西环铁路贯穿西北,海榆中线公路穿越东南,是运销农副产品的胜地。全县土地面积2765.5km2,海岸线长达62.65km,总人口51.61万人,有黎、苗、汉等民族,汉族占总人口的65%,其中农业人口37.39万人,非农业人口14.22万人,劳动力20万人[1]。全县辖11个镇,县境内有7个国营农场,1个省属国营尖峰岭林业公司,1个国营莺歌海盐场等单位。尖峰岭为国家原始森林公园,现有保护最好、国内面积最大的原始热带雨林。

1.2资源优势

乐东县属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年降雨量1000~1800mm,常年气温23~26℃,年日照时数达2100~2600h,素有天然温室之称。全县可利用开发的土地28.78万hm2,其中宜农地6.36万hm2,宜胶地5.81万hm2,宜热作地3.14万hm2,宜林地11.96万hm2,宜牧地0.90万hm2,可利用滩涂0.43万hm2,淡养水面0.21万hm2。全县耕地总资源5.35万hm2,常年耕地面积3.09万hm2,其中水旱田1.73万hm2,旱地1.36万hm2。丰富的农业资源,是发展县域特色农业经济得天独厚的条件[2]。

1.3基础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乐东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各族人民,积极组织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大力发展县域特色农业经济。2010年该县被批准为部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年农业生产总值达36亿元,地方财政预算收入3.66亿元,加快了该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促使全县人民生产生活水平逐年提高。

2措施

2.1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2.1.1调整粮食生产结构,提高粮食产量和品质。根据往年粮食单产和品质偏差的状况,把发展重点转移到稳定面积、提高单产、优质高效上来,减少常规品种种植面积,扩大杂优稻和其他优质高产品种的生产面积。抓好南繁制种工作,不仅可为县内外生产供应大批优良种子,而且大幅提高乐东县广大农民群众的经济收入,全年建立南繁制种基地面积3333.33hm2,其中水稻制种面积2866.67hm2,玉米制种面积466.67hm2,生产高产优质稻种子1.3万t、玉米高产优质种子4200t。全县年种植优质稻1.33万hm2,总产量10万t,产值6.2亿元;种植优质玉米0.33万hm2,总产量3万t,产值1.3亿元。推进粮食生产向高效、优质和优价方向转移。

2.1.2调整瓜果菜生产结构,推出乐东县农业品牌。根据乐东县实际情况和市场要求,着重打好名特优、季节差、无公害3个品牌。合理调整生产布局,准确把握各品种最佳上市时间,发展名特优品种,如豆类的四季豆、夏宝豆;菜用津春4号黄瓜、琼1号苦瓜;鲜食无籽西瓜、小型西瓜、台湾蜜瓜状元、蜜世界、新疆哈密瓜金皇后、西域3号等大批优良品种。树立无公害意识,禁止在生产区域乱扔垃圾、生活废弃物等污染源。产地选择在远离城镇、工厂和乡村的区域,避免工业“三废”污染,禁止生产上使用高毒、剧毒、高残留农药和大量化肥,执行国家农业行业标准,抓好九所镇熟田洋、利国镇荷秦洋和佛罗镇腰果场等3个无公害瓜果菜面积共5666.67hm2的生产示范基地建设。优化产地环境质量,扩大无公害生产面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乐东县山区各镇是瓜果菜生产新区域,其产品病虫害少、高产优质,生产布局上必将逐步向其倾斜,逐年扩大其瓜果菜种植面积,大力发展无公害瓜果菜生产。此外,着重推出具有乐东县特色的农业品牌,如大棚哈密瓜、无籽西瓜和豇豆等。全县年种植瓜菜2万hm2,总产量52.5万t,产值15.8亿元。

2.1.3调整渔业生产结构,发展蓝色农业经济。大力发展深海捕捞和近海养殖。进行广泛宣传,发动民间集资造船,加快渔船网具更新改造,新造大吨位渔船,优化作业结构,做到一船兼多业[3]。主要经济鱼类:海水鱼有红鱼、石斑鱼、真鲷、黄鲷、海鲶、海鳗、西刀、黄泽、鲱鲤等逾30种;淡水鱼有鲤鱼、草鱼、鲢鱼、罗非鱼、越南鱼、福寿鱼、塘虱、黄鳝等;甲壳类有斑节虾(角虾)、对虾、白虾、九虾、青蟹等,贝类有牡蛎、文蛤等,头足类有鱿鱼、墨鱼、章鱼等。此外,还有海马、海参、海螺、海龟等名贵海洋药物品种。自6月开始,每年实行2~3个月的伏季休渔,以增加鱼虾繁殖量,维护生态平衡。合理开发高位池养虾,抓好低位池的更新改造。科学规划,选择优良品种如福寿鱼、鲢鱼、罗非鱼、越南鱼、唐虱、黄鳝、鲤鱼、鳗鱼、草鱼等,搞好淡水养殖,提高产量和品质,增加渔农经济收入,振兴蓝色农业经济。

2.1.4调整畜牧业产业结构,促进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加快中部地区千家镇、抱由镇、大安镇等乡镇的养牛养羊业和全县家庭圈养猪兔等业的发展,发动农民群众,大力发展鸡、鹅、鸭、猫、鸽子等养殖业,增加畜禽出栏量。乐东县的畜牧业种类:兽类有水牛、黄牛、猪、羊、狗、猫、家兔等;禽类有鸡、鹅、鸭、鸽等;虫类有蜜蜂等,还有多种野生动物和水生动物共128种。

2.1.5调整乡镇企业结构,壮大集体经济。创办高效种养项目及农副产品运销、包装、保鲜、加工等,建立香蕉、芒果、椰子、竹笋、槟榔等农产品加工厂,建设瓜果菜冷冻贮藏库、橡胶初加工厂和植物榨油厂、竹箩筐纺编织厂等乡镇企业,招商引资,采取洋土结合的方法,实行内引外联的合资、独资等形式,发展乡镇企业,壮大集体经济。

2.2大力生产热带优质名果,提高农业产值

积极组织发动广大农民群众,大力发展优质名果生产,组织举办热带水果生产技术培训班,印发技术资料,赠送科技图书,进行技术咨询和实地操作示范,培养热带优质名果生产能手,大力推广香蕉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和芒果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等热带优质名果高产栽培技术,包括选地选种、精耕细作、施足基肥、合理密植、铺设喷带灌溉设施、实行测土配方施肥、加强肥水管理、中耕除草培土、综合防治病虫害、果实套袋和科学采收等一系列综合丰产技术。加强治安管理和产前、产中、产后工作,做好产品畅销服务,提高产值。全年种植香蕉8000hm2,总产量30t,产值9亿元;种植芒果4000hm2,总产量4.5万t,产值2亿元。

2.3建设生态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根据《乐东县农村沼气建设总体实施方案》的要求,推广“猪—沼—果”生态能源高效示范技术,每年举办6期农村沼气生产技术培训班,培训达3000人次。年建造沼气池2000口,配套建造户厕和猪圈各2000个,养猪6000头,种果666.67hm2,充分利用农村能源造福乐东县广大农民群众,促进农业生产良性循环,为循环农业发展奠定基础。全县年种植面积达1.07万hm2的热作橡胶生产采取提高割胶技术、压青、合理施肥和防治病虫害等措施,使橡胶生势强壮,产量和产值相应提高,为中国的现代化国防事业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业生产,加强生态农业建设,保持物种多样化,积极开展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工作[4-5]。封山育林,营造生态林和经济林,保证森林覆盖率达60%以上。搞好农田基本建设,建成有效灌溉面积2.65万hm2,实行农业综合开发,形成田、林、鸟、路的生态农业新局面,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2.4加强设施农业建设,提高生产效益

设施农业生产效益显著,因此必须加强设施农业建设。一是推广设施无公害瓜菜节本增效微喷、滴灌与作物喷带灌溉施肥等节水肥技术,保持水土,提高生产效益。二是发展大棚种植瓜菜特别是哈密瓜产业,年种植2333.33hm2,总产量12.3万t,产值4.92亿元。提高产量和品质,增加产值。三是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全县建成蓄水工程109宗,其中大型1宗,中型7宗,小型78宗,山塘23宗,总库容4.88亿m3。通过争取上级拨款、集资,群众投工投劳等方式,搞好大中型水库和江河湖泊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有效灌溉面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3存在的问题

乐东县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农产品包装不规范和培育品牌不尽人意,尚未能更好地适应买方市场。二是产销衔接体系有待完善。三是农业投入资金缺乏,靠资金拉动农业增长的力度不大。四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还需加强,抵御旱涝等灾害的能力尚弱。五是科技成果转化程度尚处于低水平,生产结构还需要合理调整[6]。六是渔船深海作业乏力,海洋经济尚未得到合理开发。七是山区贫困面大,扶贫任务繁重,沿海地区相对发达,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针对上述问题,必须采取相应的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4发展规划

4.1加强农业行政执法机构和队伍建设,加大农业执法力度,依法治农目前,在建立县农业行政执法大队的基础上,再建立乡镇农业行政执法站,加强县、乡两级农业乡镇执法机构和队伍建设,严格执法,为三农服务。依法保护耕地、水利设施和森林资源;依法管理水资源、海洋资源。加强种子、种苗、农药、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管理,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商品,保护广大农民群众利益。

4.2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推广先进技术,促进农业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4.2.1举办农业技术大培训,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充分调动全县农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每年举办农技培训班80期,培训镇农、村干部和农民超过12000人次。编印发《早、晚造水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10000份、《香蕉优质高产栽培技术》10000份、《今冬明春瓜果菜生产技术指导意见》5000份和《各种农作物配方施肥技术》15000份,并全部发放到各镇。采取技术讲座、赠送科技图书、专家咨询、释疑与解决难题和现场技术操作示范等学教结合的教育培训形式,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对广大农民群众进行科技培训。组织编印发《乐东农技推广》这一农业科技刊物,面向基层、面向农业生产工作者和广大农民群众,普及农业科技在乐东县的推广应用。包括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及产品采收、包装、保鲜等,把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送到广大农村干部和农民群众手中,全面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

4.2.2切实加强农业科技网络建设。建立健全县、乡(镇)、村3级农技推广机构,即县设有1个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各个镇设有1个农业服务中心,每个村设有1个农技推广服务小组,形成县、乡(镇)、村3级农技推广服务网络。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建设,着力培养大批农业科技骨干,健全科技体系,形成上下相通、左右相连的农业科技推广网络。通过转变职能,发挥技术优势,实行技术承包,创办农业生产示范基地,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含量。用科技武装农民群众头脑而发展生产,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4.2.3抓好早、晚造粮食生产工作。抓好全县全年2.67万hm2水稻优质高产高效栽培管理工作,大力推广使用化学除草、配方施肥、旱育稀植、综合防治病虫害等新技术。正确引导农民群众特别是山区农民群众利用坡园地、空闲地种植番薯、玉米、豆类等粮食作物,扩大粮食生产面积,抓好农田整治,搞好农田基本建设,改善农田排灌条件,夺取粮食大丰收。

4.2.4加强香蕉生产管理。认真抓好全县8000hm2香蕉生产管理,提高香蕉产量品质。推广香蕉喷带灌溉、施肥、抹花、断蕾、疏果、套袋和综合防治病虫害等新技术,推广田头保鲜和改进采收与包装技术,提高品质和市场竞争力。使香蕉产品不仅远销北方等大中城市,而且能打入中国港澳市场及日本、俄罗斯等国际市场,增创外汇,提高生产效益。

4.2.5加快发展反季节无公害瓜菜生产。根据乐东县的实际和市场需求,做好冬春瓜菜生产准备,生产面积扩大至1.33万hm2。一是抓好种植期调整。争取最佳上市时间,避免与广东、广西等省区的瓜菜上市时间相同,争取市场份额。二是调整品种结构。扩大优质品种如赣豆、四季豆、夏宝豆、无籽西瓜、小型西瓜、菜用瓜(琼1号苦瓜、津春4号青瓜)、椒类(湘5、湘9)、茄类(长紫茄)等种植面积。三是抓好无公害瓜菜生产。抓好巩固佛罗镇腰果场、九所镇熟田洋和利国镇荷秦田洋等共5666.67hm2无公害瓜菜生产示范基地建设。不断扩大无公害瓜果菜生产规模。禁止在生产区域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和大量化肥,禁止向生产区域倾倒垃圾和生活废弃物,避免工业三废等污染源,创造乐东县无公害瓜菜品牌,发挥乐东县反季节无公害瓜菜的最大效益。

4.2.6大力推广果树优良品种。积极引导农民群众特别是山区的农民群众调整优化果树品种结构,扩大推广巴西蕉组培面积5333.33hm2、台农芒面积3333.33hm2、杞子笑荔枝面积800hm2、储良龙眼面积533.33hm2等,扩大优良品种覆盖面,提高果树产量和品质,提高生产效益。

4.2.7积极发展经济作物生产。金钱树、兰花和槟榔市场前景广阔,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好门路。乐东县光、热资源丰富,是发展热带金钱树、兰花和槟榔的胜地,兰花喜阴凉,应将培育兰花和种植槟榔相结合,在大龄槟榔树下培育兰花是科学之举。因此,应积极组织和发动广大农民群众,大力发展热带金钱树、兰花和槟榔等经济作物生产,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4.2.8抓好畜牧业生产。按照围绕市场、突出重点,合理布局的总体思想,调整优化畜牧业结构,抓好山区养牛、养羊和沿海地区的养猪工作。引进优良种源,改善本地传统品种,抓好畜禽无公害生产。预防控制禽流感等病害,生产优质产品,保障人们健康安全,提高畜牧业生产效益。

4.2.9积极发展渔业产业,搞活蓝色农业经济。全面推广养殖技术和优良品种,研究解决高位池养虾中出现的抗生素超标问题,养殖龙虾、对虾、白虾和草虾等,使高位池生产的虾产品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改造更新渔船网具和低位养虾池,增强深海捕捞和近海养殖能力。继续实行伏季休渔制度和“海养海捕,淡养淡捕”的原则,保护渔业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4.3拓宽流通渠道,搞好流通服务

县农业等有关部门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走出去,请进来。组织有关人员到北方等地考察外地市场,寻找订单,请外地客商到乐东县来,选优订购农产品。二是广开流通渠道。扶持瓜菜协会、香蕉协会、芒果协会等民间组织与流通,引导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进入流通领域,发挥其积极作用,促进乐东县农副产品畅销。三是积极参与冬交会、全国农业博览会等农产品展销活动。了解市场信息,宣传乐东县农产品。四是充分发挥利国镇农贸市场、大地公司批发调拨市场和佛罗等农产品批发市场的重要作用,新建抱由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乐东县农民销售大批量的优质农副产品提供良好的集散地。生产的产品不仅满足岛内需求,而且远销北方等大中城市,乃至中国港澳市场及日本、俄罗斯等国际市场,增创外汇,全面提高乐东县县域特色农业经济效益。

5结语

特色农业经济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特色经济;烤烟产业;靖州县;思考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3)09 -0001-01

靖州地处湘、黔、桂三省交接地带,是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少数民族边远山区县,近年来,靖州县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和县乡财政增长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和有益探索,特别是在激励农民充分利用本地优越的自然条件,抢抓机遇,积极顺应上级政策,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经济---烤烟种植,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靖州县烤烟产业发展前景

(一)自然条件得天独厚

靖州县地处雪峰山南面,同时倚靠云贵高原东部斜坡,气候温和,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山间盆地广阔,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田间旱地温度适宜,而其中土壤以红、黄及紫色土为主,PH值在5.0左右,省、市烟草部门的专家多次考察发现此地自然条件、温润气候及土壤酸碱度正好适宜烟草种植,经过试点,专家们还发现,在靖州县种植的烤烟品质与贵州、云南等地接近,甚至有超过湖南省其他烤烟生产基地的潜能,这些都说明靖州县的烤烟种植产业大有前途。

(二)良好的市场与政策机遇

市场方面:国际市场供小于求。据有关资料表明,尽管目前世界烤烟需求总量为647.3万吨,每年需求量以1.8%的速度在增长,但实际上的生产量才占总需求量的87.9%,每年的产量却下降4%左右;国内市场随着近几年来烟草企业的整合提升,需求量每年以120万担的速度在递增,而实际生产总量却供不应求。因此,从国内外市场来看,烤烟种植产业明显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政策方面:尽管国家一方面出台政策蓝天碧水工程,劝诫广大市民不吸烟,在公共场合禁烟,但实际上国家烟草局仍然计划在近几年内拿出200亿资金扶持烤烟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将烤烟种植基地扩大到江南地带,其中就包括了湖南省大部分地区,烤烟种植成为湖南省农业五大优势产业之一。同时湖南各级政府也相当重视烤烟产业的发展,在政策方面大力扶持烤烟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在收购价格、烤房补贴、生产补贴等方面也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措施,从而使得烤烟产业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三)以点带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近几年来,靖州县烤烟生产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以点带片,经过几年的摸索和推广,目前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烤烟生产基地由甘棠、藕团、太阳坪等乡镇逐渐扩展到平茶、新厂、铺口、横江桥、寨牙、坳上、大堡子等乡镇。一些返乡创业的农民工看到烤烟种植收入在其他经济收入之上,也在成熟的烤烟生产技术和有力的烤烟支持政策的推动下,成为了生产示范户,获得了成功,这让广大群众普遍认识到了烤烟种植是周期短、见效快的致富门路,从而焕发了大面积承包田地发展烤烟生产的热情。目前,全县种植烤烟的乡镇及烟农不断增加,烤烟种植面积由2005年示范生产的500亩扩展到2012年的1.725万亩,种植面积扩大了34.5倍,仅2012年生产原烟4.25万担。同时,各乡镇还出现了一批以村组干部带头的烤烟种植大户,这些大户年平均生产面积在600亩以上。

(四)实惠是烤烟种植的直接动力

近年来,靖州县随着烤烟种植技术的提高,烤烟产业由零星种植到规模生产,最直接的原因还是来自于烤烟的经济收入,给农民和县乡财政带来了很大的实惠。

一方面随着烤烟生产的发展壮大,烤烟税收逐渐成为了靖州县财政最有潜力的项目收入,仅2006实现纯税收(不含返乡财政和补贴烟农收入)13.66万元、2007年26.46万元、2011年300多万元,这无异于引进一个生产效益好、产能潜力巨大的龙头企业。

另一方面为了鼓励各个乡镇发展烤烟产业,靖州县委、县政府出台了烤烟特产税第一年全返,以后绝大部分返还给种烟乡镇的优惠政策,有效增加了乡镇财政收入,缓解了乡镇财政困难。

第三个方面是通过近几年的实践证明,烤烟生产直接为广大烟农带来好的收益。仅仅2012年一年时间,靖州县的烟叶生产总值就为烟农增收4600万元,平均每户烟农年纯收入4万元以上。

二、靖州县烤烟产业成功发展的思考

目前,靖州县烤烟生产已经在全市独具规模,曾一度被评为怀化市特色经济---烤烟生产最适宜县,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种植技术的大力提高,出现了100多户年种植600亩以上的承包大户,实现了税收的大幅上涨,农民年4万元以上的纯收入,卓有成效,这些成效和当地抢抓机遇,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经济,及时理顺烤烟产业生产关系的做法是分不开的。为了实现进一步规模化和加快农民增收的步伐,靖州县委、县政府着力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加强领导,加大宣传力度

一是形成强大生产合力。该县根据形势变化,及时调整充实县、乡两级烟叶生产领导小组,明确专门领导和干部主抓烟叶生产,同时增加烟办力量,在烤烟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和生产规划布局以及生产技术等方面进行全面指导。

二是大力宣传。近几年来,县乡两级政府专门组织宣传小组下乡进村宣传、发动,通过算经济帐、对比帐,使群众充分认识种烟的实惠,同时抓好示范点和示范片的生产管理,以点带面,引导发展。

三是及时兑现优惠补贴。有关上级关于扶持烤烟种植的生产补贴不折不扣地及时兑现到位,让直接从事烤烟种植的烟农得到更多实惠,充分调动了广大烟农的积极性。

(二)不断改善烤烟种植基础设施,提高生产质量

近几年来,靖州县大力改善烟水工程、烟房、烟机、烟站为主的烟叶基础设施,遵循科学规划、统筹协调、适用高效的原则,全面协调好烤烟种植与生产面积、生产需要的关系。

一是突出重点、统筹安排好烤烟生产基础设施与新农村

以及地区产业开发的建设工作,以其产生最大的综合效益。

二是与相关部门协调解决好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用地、用材、用电、用料以及烟水工程项目与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水利建设等项目整合等一系列的问题,从而实现了烤烟特色经济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密切联合。

三是严格按照相关施工标准和要求,落实工程质量监管制度,严把工程质量关,确保烟基工程适用高效。

(三)加强科技服务,创新生产方式

随着烤烟种植面积的迅速扩大,靖州县对技术服务水平和生产组织方式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提高烟叶质量,打造特色农业经济品牌,当地县乡两级政府积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和密度,有计划、分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培训工作,培育一支高素质、懂经营、会管理的烟农队伍。据统计,仅2012年在该县各乡镇举办的烟叶种植技术培训班就有20期,培训烟农500余人次。

二是加强技术人员管理,按照待遇从优、严格考核的办法建立起一支强有力的技术服务队伍。严格督促落实技术人员按照技术要求指导烟农搞好烟叶生产的各个环节,提高科技服务到户率。

三是规范土地资源配置,搞好土地流转,促进烟田连片集中、烟叶种植向优势产区集中,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烟草农业集约化生产水平。同时积极引导成立烟农协会,发挥好协会在组织生产、劳力调配、防病防虫等方面的互助作用,提高烟叶种植水平和烟叶质量。

上一篇:宿舍管理知识范文 下一篇:夏季安全教育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