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教育实施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10 17:32:18

特色教育实施方案

特色教育实施方案篇1

一、法学本科人才特色培养方案的定位

法学本科人才特色培养方案的定位,教育界不少学者十分关注,笔者将大家的看法概括为按照中国现行经济发展和国际市场的人才需求,制定适合学校自身建设和发展、具有差异性和个性化的方案,通过实施来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以下,结合近年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对特色办学、特色办专业(法学专业在内)的实际情况,谈谈看法。

1.紧密契合社会需求

从表象来看,供大于求是当前法学人才市场所呈现出来的主要特点,也是造成政法类高校学生就业压力增大的直接原因。但从深层次来看,这种供大于求是一种供需脱节的结构性失衡,而非真正的数量性失衡,即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人才市场的实际需求有一定程度的偏离,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不准、适应性不强,并存在较为严重的趋同现象。正因为如此,一方面,每年都有相当数量专业的学生难以顺利就业;另一方面,许多对知识结构、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等要求较高的法律实务工作岗位又难以挑选到合适的人才,如熟悉企业管理、金融证券、财政税收、房地产管理、国际贸易知识的复合型法学人才就相当稀缺。

在我校近期的毕业生就业回访调查中发现,一些辅修了会计、金融等第二学位的法学本科人才在就业市场上很受用人单位欢迎。另外,很多用人单位,有些大企业反映,急缺既具有较高财务管理专业水平,又精通企业管理、法律知识的财务总监、总会计师、法务总监,但目前国内能够培养出这类高层次复合型政法人才的高校却非常之少。

造成这种供需脱节主要原因在于,很多高校在人才培养上仍不同程度地受到旧的体制惯性的影响,在学科、专业、课程结构调整上与社会需求变化存在一定的“时滞”。从这个角度来说,在准确把握市场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加快结构调整步伐来缩短这种“时滞”,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是实现特色培养方案的前提。

2.打造差异化的特色方案

由于高校专业设置上的“跟风”现象,目前开设法学专业的高校越来越多,不仅综合型、多科性高校争上政法专业,一些师范类、农林类高校,甚至是医学类高校都开办有法学专业。同时,由于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普遍过于泛化,特色不够鲜明,开办法学专业的高校之间同质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法学人才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结构性失衡。面对这种复杂的竞争态势,政法类高校只有实施差异化的特色方案,才能够真正打造出能够契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差别”,在竞争中胜出。

在实践中,这种差异化的特色方案应从三个层面来展开:对于综合性高校来说,既要考虑综合性精英人才的培养,也要考虑应用性人才的培养。对于法律应用性人才的培养需要关注他们与行业的紧密结合,注重实践教学的作用。因为,对法科学生的培养需要差异化的特色方案的打造、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使其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对于非政法类高校(这个层面比较大,有师范类、农林医药类、工程类等)来说,应按照学校现有的办学条件,从法学人才培养的要求出发,开设课程及组织实务性教学,制定法学教学特色方案,只要学生将学专业与实务操作相结合,培养的目的就达到了。对于政法类各院校之间也存在着如何根据时代的发展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问题,应考虑各自人才培养的融通性特色,这类高校在依托主干学科的基础上,通过设置融通性、交叉型专业,来更好地契合社会需求,尽可能地避免同质竞争。

3.鲜明、厚重的制度化特色

有市场需求的特色意味着比较优势,但特色也有一般和鲜明、浅显和厚重、非制度化与制度化之分,一般性的、缺乏制度支撑的特色虽然有利于提升高校的竞争力,但并不构成核心竞争力,只有鲜明的、厚重的、制度化的特色,才能够真正形成高校在人才培养上的核心竞争优势。但对于任何一所高校来说,人才培养特色都非一朝一夕之功,不仅需要传统的积淀,而且需要有意识的培育。换言之,就是要在弘扬和继承传统人才培养“特色因子”的基础上,通过设定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并据此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来逐步形成高校自身鲜明的人才培养特色,创造在人才市场的品牌效应,并进而形成核心竞争优势。

二、法学本科人才特色培养方案的思路

自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工作开展以来,在“特色项目”这一指标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注重对自身办学特色、人才培养特色的挖掘与凝练。但是,对特色的挖掘与凝练不能仅仅是为了迎接评估与对外宣传,更重要是把特色培育从战略管理的高度来进行设计、执行和控制。

1.特色培养方案的设计

对于政法类高校来说,人才培养特色的方案设计不是“空穴来风”式的建构,它与高校自身的发展历程紧密相连,源自传统而又立足现实,面向未来,要对现有特色的挖掘、培育、发展、放大、固化。在实践中,特色方案的设计可否应注重以下环节:一是继承优良的办学传统。按照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对学校的办学特色、人才培养特色进行系统地挖掘与梳理,对历史形成的优良办学理念进行总结,从中归纳和凝练出“特色因子”;二是要在充分分析自身办学条件、人才培养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市场需求,对人才培养特色目标进行准确的定位,对已有特色进一步彰显与提升,作为实施人才培养特色竞争战略的努力目标和方向。同时,在目标设定中,要通过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的形式进行广泛深入地论证,防止“特色不特”、“特色不准”的倾向。

2.特色培养方案的执行

人才培养是一个以学科为平台,以专业与课程为核心,以师资为保障,以形成人才培养的某种特色和质量为目标的系统工程。从战略实施的角度看,当人才培养的特色目标设定后,以下五个方面即特色学科、特色专业、特色课程、特色师资、特色学生构成了其特色目标。再把特色目标分解和渗透到高校学科建设、专业与课程结构调整、师资队伍建设、学生素质教育的各个方面。在学科建设上,要在主干学科的基础上,通过学科的交叉融合,按照特色目标的要求进一步凝练学科特色;在专业与课程结构的调整上,要根据特色目标对专业进行规划,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改,并通过试点的方式进行;试办特色专业,开设特色课程;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优化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和知识结构;在学生素质教育上,要引导学生把职业选择定位和学校培养目标定位有机结合,正确处理好学生个性化成长与学校教育引导之间的关系。

3.特色培养方案的控制

特色方案的控制是确保方案的效果实施、提升方案执行力的重要手段,有效方案控制必须围绕特定子系统的绩效标准来进行。从这个角度来说,在支撑人才培养特色方案实施中,不仅要有明确的思路和目标,而且要有具体的数量、质量和结构标准(类似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指标体系)。根据这些标准对特色实施效果进行检验、调适能够达到良好的控制效果。以特色专业与课程建设为例,高校可根据人才培养的特色目标,对未来几年拟建设的特色专业、特色课程的具体数量、质量要求、结构关系进行规划设定,制定分年度实施计划,并据此定期对特色专业与课程建设情况进行评估和检查。除了这种内部的控制外,高校也可借鉴本科评估的做法,每隔几年组织校外专家对本校的人才培养特色竞争力进行评估,并针对评估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改进。

三、法学本科人才特色培养方案的推行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多年来一直坚持走特色发展道路。近年来,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竞争态势与格局的变化,我们深刻认识到,人才培养特色不仅是承载一所高校大学精神的“文化标识”,而且越来越成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谈谈我校在推行法学本科人才特色方案的具体做法。

1.特色培养目标的确定

我校前身是于1948年成立的中原大学,当时创新办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培养急需的财经、政法、管理类干部,在最初的办学形式上也采取了干训班的形式。在随后的几十年间,虽然学校校名、校址几经变更,但社会需求导向、注重实践应用、与行业联系紧密的人才培养特色一直沿袭了下来。2000年合校后,在学科的强强联合、资源整合、“1+1>2”效应的形成上,我们凸显了办学特色的优势。为了把学科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的特色,我校在积极推进学科交叉与融合的同时,也同步推进了融通性人才的培养。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向大众化、国际化的转型,以及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提出,通过对内对外的开放办学来提升学生的适应力、学习力与创造力显得尤为迫切。

我校先后开展了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将本科人才培养的特色目标定位于“应用型、融通性、开放式”。对我校已具雏形的人才培养特色的界定,也是实施特色竞争战略的努力目标和方向。在具体内涵上,我们倡导的应用型是指学生的实践、运用和操作能力;融通性是指学生对知识的融会和创新培养;开放式主要体现在适应、创造和发展上,是指学校实行开放式办学;学生具有开放性的知识结构等。

2.特色培养方案中诸问题的同步推进

“应用型、融通性、开放式”的特色目标定位是针对我校所有本科专业确定的,当然法学本科人才同样使用。在特色目标确定后,我校注重法学特色学科、特色专业、特色课程和师资队伍建设及学生培养的同步推进。在特色学科建设上,我校积极促进法学学科与经济、管理等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并依托“211工程”建设,在充分整合学科资源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打破学院、学科壁垒、促进学科互动的新机制;在特色专业与课程建设上,我们通过课程结构的调整,着力彰显法学专业的融通性、复合型特色。如在法学专业开设了“经济学通论”、“管理学通论”,并积极引导和鼓励法学专业的学生选修经济、管理等第二学位方面的课程,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我们鼓励法学专业教师进行学科交叉型的学历提升和在职进修,教师组成跨学院、跨学科的教学与科研团队,在引进师资方面把学历、学缘和知识结构作为考核指标要求。为培养师资队伍,从2009年开始,学校从法学院遴选青年教师赴湖北、广东等地法院挂职锻炼,增加法律实务经验。在人才培养上,学校通过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施“12素质学分”,以及开展大学生百项实证创新基金“博文杯”活动等措施,引导学生打造复合型、特色化的知识结构,争做“全能冠军”,努力提升在人才市场上的核心竞争优势。特别感到欣慰的是,在2007国际大学群英辩论赛上,我校以法学院本科学生为主体的辩论队获得了国内选拔赛冠军,在随后的总决赛中,我校辩论队又以缜密的逻辑思维、融会贯通的知识视野,力克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强劲的对手获得总冠军,充分反映了我校在法学本科人才培养上的特色和实力。

3.特色培养方案的实施

在特色方案的实施中,我校主要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一是发展规划控制。特色方案的实施是我校“十一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其目标定位及主要措施在规划中都有体现。在2009年的“十一五”规划落实情况中期评估中,我校将重点对三年来特色方案的实施效果进行系统回顾与总结,并在查找问题、分析原因的基础上,对特色方案进行适度调整。二是目标管理控制。目标管理是对发展规划目标的年度分解与执行,在近两年的目标管理任务修订中,我校将人才培养特色方案的年度任务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并把它分解到了各个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同时,在对学院的年度目标考核中,我们逐步增大了人才培养特色方案实施效果的权重。三是自评体系控制。2006年的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教育部评估专家认同了我校的人才培养特色方案。为此,我们在依据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应用型、融通性、开放式”的人才培养特色,拟定了学校本科人才培养的自评指标体系和质量标准,由学校高等教育评估与研究中心、教务部牵头,定期对学校的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和特色进行评估。

特色教育实施方案篇2

一、特色学校顶层设计的含义

顶层设计,英文为top-down,这一概念来自于“系统工程学”,其字面含义是自高端开始的总体构想。现在,顶层设计被广泛运用于不同的学科领域,不同学者对其定义也各不相同。本文取纪大海先生对顶层设计的理解:“顶层设计就是自上而下,自高端至低端层层系统推进的设计方法。具体讲,顶层设计就是用系统方法,以全局视角,对各要素进行系统配置和组合,制定实施路径和策略。”[1]

按照纪大海先生的理解,顶层设计有四个主要特征[2]:一是顶层决定性。高端决定低端,顶层决定底层,核心理念与顶层目标是“顶层设计”之魂。二是整体关联性。“顶层设计”看重大系统与子系统、子系统与子系统之间围绕核心理念和顶层目标所形成的关联、匹配与有机衔接。三是表述简明性。核心理念和顶层目标在表述上要简洁明了。四是体用一体性。核心理念、顶层目标与子系统目标、路径、方法相一致,设计愿望与实际可行性相一致。

特色学校是指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过程中和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从学校教育工作的整体上或全局上形成的、具有比较稳定的、区别于其他学校的独特风格或独特风貌,并培养出具有特色的人才的学校。特色学校不同于学校特色,前者是学校整体性和全局性特色,后者则是学校单项性和局部性特色。

结合顶层设计和特色学校两个概念,我们可以对特色学校顶层设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特色学校顶层设计,就是一种从学校的特色理念以及由特色理念衍生的顶层目标出发,以全局的视角、运用系统的方法,自上而下,对影响学校特色理念与顶层目标实现的各方面、各层次、各种要素进行统筹考虑,制定正确的实施路径和策略的设计。

二、特色学校进行顶层设计的策略

1.提炼学校特色办学理念

提炼学校特色办学理念,是特色学校建设顶层设计的起点和关键。办学理念即学校办学的理想信念,是“学校成员对学校的基本认识、办学的理想追求及对教育本质把握的统一体,是学校在办学实践中自主构建起来的总体的办学指导思想”[3]。提炼特色办学理念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依据学校的实际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这里简要介绍三种方法。

(1)立足于学校自身的传统和经验进行提炼

对于一些办学历史较长的学校而言,一种理想地提炼特色办学理念的方式是立足于学校自身,从自己的办学历史传统与经验中寻求“亮点”,从中提炼出自己的特色办学理念。因为来源于实践的特色办学理念可以更好地指导实践。在现实的办学实践中,一些学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样一种倾向,不注意在自身的办学实践中、在自己的办学传统和办学经验中去提炼和概括特色办学理念,而是习惯于到书本和文章中去抄有关词句作为自己的特色办学理念,这种做法的结果是所提炼的特色理念往往“水土不服”,无法有效指导特色学校建设实践。

立足于学校自身的传统和经验提炼特色办学理念,可以从学校历史文化传承中发掘有重大影响的思想、口号、实例,或者某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来进行提炼和概括。如重庆市复旦中学的“努力前程,成功成人”的特色办学理念,就是在自己的办学传统中提炼出来的。“努力前程”是孙中山对复旦学子的殷切希望。“努力前程”,既表明了重庆复旦中学独特的文化底蕴、文化传统,也显示出重庆复旦中学的精神追求——不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绩,在不断的追求中实现“学生成功、教师成功、学校成功”。“成功成人”则是学校在“办人民满意的学校”的工作中,面对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从传统和现实出发,借鉴成功教育经验逐渐提炼出来的。

立足于学校自身的传统和经验提炼特色办学理念的关键是,要抓住学校文化传统或学校经验的“亮点”,保留形式,改造内容,形成既有传统品味,又有时代精神的新理念。

(2)借鉴先进的理论及他人成功的经验进行提炼

对于一些办学历史较短的新建学校而言,可借鉴先进的理论及他人成功的经验形成自己的特色办学理念。具体来讲,就是从先进的理论、模式、方法或者他人成功的经验中借鉴有价值的因素,结合学校实际,概括形成自己的特色办学理念。现实中,许多中小学就是依据主体教育思想、素质教育思想、多元智力理论,或者其他学校的“成功教育”、“愉快教育”等成功经验,来提炼自己的特色办学理念的。以借鉴的方式提炼自身的特色办学理念,关键在于选准借鉴的东西,并结合实际予以消化,进而形成创新的理念。

(3)从基础教育带有全局性问题的解决方案中进行提炼

在基础教育领域,会存在一些普遍性、全局性的问题。学校可以通过寻求对这些普遍性、全局性问题的解决方案,从中提炼出自己的特色办学理念。如杜郎口中学的办学理念是“以人为本,关注生命”。该理念实际上是从解决中国基础教育普遍存在的“知识本位,过分重视考试分数,忽视学生的发展”的共性问题的解决方案中,提炼出自己的特色办学理念的。以这种方式提出的特色办学理念,具有很强的现实感和浓郁的时代气息,以这种理念为指导所形成的特色学校也有很强的示范效应。杜郎口中学的成功,就是很好的例证。以这种方式提炼特色办学理念的关键在于所针对的问题应该具有普遍性和全局性,问题的解决方案切实有效,从有效的解决方案中提炼出特色办学理念。

特色理念的提出要注意请专家指导和论证,需要广大师生反复讨论,这样提炼出来的特色办学理念才能够经得起理性、历史和实践的检验,同时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2.确定顶层目标

确定顶层目标就是依据学校提炼出的特色办学理念,制定特色学校发展所要追求的最高目标。顶层目标是学校各系统必须通力合作,保障实现的目标。在表述上,顶层目标可以与学校的特色办学理念一致,也可以不同。当顶层目标的表述与特色办学理念的表述不同时,要保障顶层目标是特色办学理念的延伸与拓展。如重庆市永川中学,其前身是成立于1900年的“达用学堂”,100多年来,该学校秉承了“达用学堂”的“明体达用”的办学理念,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充实、丰富和发展其内涵。该校特色建设的顶层目标是其“明体达用”办学理念的合逻辑的展开,即培养“明万物之体,达百工之用”的经世济用的人才,学校的各项工作都围绕该目标的实现来进行。经过10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该校成为重庆的一所特色鲜明的学校。

3.确定各二级系统的目标

依据特色办学理念所制定的学校顶层目标,最终要通过学校各二级系统的通力合作加以落实。在落实学校顶层目标的过程中,学校的所有系统可按照功能的不同分为两类系统:一类是“落实系统”,即直接将顶层目标结合自身实际,进一步具体化,并将具体化的目标作为本系统的工作目标的系统,如学校的教学工作系统、德育工作系统、课外校外活动系统、校园文化建设系统等,构成这类系统的主要是育人系统;另一类是“保障系统”,其功能不是具体化顶层目标,而是为顶层目标的实现提供保障,这类系统包括学校的组织、人员、制度、物质、环境等系统。

在两类系统中,“落实系统”的各二级系统工作目标的制定最为关键。不同类型的特色学校,其顶层目标具体的表述可以各种各样,但所有学校顶层目标的设计,最终都要“落脚”于学生的素质发展上才有意义,毕竟学校是以培养人为使命的。顶层目标由于其高度抽象,最终要具体化为学校的各育人系统的工作目标,如教学工作目标、德育工作目标、课外校外活动目标、校园文化建设目标等,才能够最终被落实、被实现。这些系统目标的制定方法就是如何将学校的顶层目标在自己的领域进一步具体化。如前述的永川中学,在确立培养“明万物之体,达百工之用”的经世济用的人才的顶层目标的基础上,确立了学校环境建设、德育、智育各系统的分目标。环境建设系统的工作目标是彰显“明体达用”,通过多种方式使“明体达用”深入人心,让学生看得懂、记得住、吃得透;德育系统的工作目标是推行“明德达行”,即达到使学生识是非大体,明德性之规范,得之于心,付之于行的目的;智育系统的工作目标是倡导“明智达用”,即达到使学生知自然之规律、知科学之法则,学以致用,以学济事的目的。

“保障系统”工作目标制定的依据是各落实系统完成自身目标的实际需要。顶层目标要通过“落实系统”加以具体化,转化为各二级育人系统的工作目标。但各二级育人系统要实现自身的目标,需要人、财、物、制度、环境等各方面的条件。保障系统的作用就是为这些系统实现自身目标提供所需的条件。如前述的永川中学,其顶层目标主要是通过环境建设、德育、智育三个落实系统来落实。三个系统依据顶层目标制定出了自身系统的工作目标,但三个系统要实现自己的工作目标,必然会提出人、财、物、制度等各种条件方面的需要。满足这三个系统实现自身目标的各方面的需求,即该校保障系统的工作目标。因此,保障系统是为学校顶层目标的实现提供条件保障的系统,但这类系统目标的制定依据不是顶层目标,而是各二级育人系统实现顶层目标所需要的条件。

4.制定各二级系统的实施方案

无论是落实系统还是保障系统,在明确自身系统工作目标以后,就要制定落实本系统目标的完整的实施方案。各系统完整的实施方案,包括各系统的工作目标、组织机构、人员构成、人员分工、具体的工作思路与计划、条件保障等。

在制定二级系统的实施方案中,尤其要重视“落实系统”的实施方案。落实系统实施方案的好坏,直接制约着本系统的工作目标能否达成,进而决定学校顶层目标能否最终实现。中小学特色学校建设的实践表明,特色学校往往在落实系统的实施方案中有特殊的举措。以永川中学为例,该校在实现环境建设系统、德育系统和智育系统等工作目标时,都采取了一些特殊的举措。环境建设为有效彰显“明体达用”的目标,学校不仅采用了校训、“三风”(教风、学风、校风)、育人目标等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来凸显其内涵;而且还利用“达用亭”、悬挂校友中“明体达用”的佼佼者画像等物质环境建设,使“明体达用”可知可感,加深学生的印象;此外还通过建设各类“达用”平台,让学生有机会学以致用,亲身实践,增强对“明体达用”的感性认识与体悟。德育系统为实现“明德达行”的目标,建构了“主体—活动—体验—发展”的德育工作模式,让学生“在活动中参与,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在践行中巩固”。智育系统为实现“明智达用”的目标,一是建立了20多种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不仅让学生上课带耳听,还要学生动目、动口、动手、动脑;二是大力开展“实践活动课”,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分学科、分板块、分单元组织实践活动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增强学生的实践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体用兼备,知行合一”。

在制定实施方案的过程中,各系统既要有明确的分工,又要通力合作。分工,即各系统负责制定各自的落实方案和细则;合作,即各系统在制定落实方案和细则的过程中,要互通信息,尤其是“落实系统”与“保障系统”之间,要随时保持信息沟通,最终保障两大系统实施方案的有效匹配,从而最大限度提高实施方案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各二级系统的实施方案完成以后,应提交给学校汇总,形成整个特色学校建设的顶层设计方案。为保证顶层设计的质量,最好请相关专家及各系统人员一起进行科学论证和进一步完善。完善后的顶层设计方案,就成为特色学校建设的“蓝图”,下一步就是学校各系统根据顶层设计的“蓝图”组织“施工”,有序推进特色学校建设的各项工作。

参考文献

[1] 纪大海,杜萍.顶层设计:高校人才培养新视角.中国高等教育,2010(7).

[2] 纪大海.学校科学发展的“顶层设计”.教育科学论坛,2009(11).

特色教育实施方案篇3

关键词:韩山师范学院;化学;特色专业

Chemistry feature specialty construction and preliminary practice of 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

Zhong Minghua

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 Chaozhou, 521041, China

Abstract: The paper describes total program of Chemistry feature specialty construction in 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 The professional training program, measures of guarantee and coordination and so on is more detailed discussed and described.

Key words: 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 Chemistry; feature specialty

专业建设涉及人才培养目标、规格、计划并具体表现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上,它直接影响学校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国家自2007年起择优建设3000个左右特色专业建设点,以帮助引导各级各类学校发挥自身优势办出特色,形成品牌。我院化学专业于2009年成为国家第四批特色专业建设点,下面是我们建设化学特色专业的一些做法和经验。

1 专业建设总体方案

专业建设总体方案是调整办学定位,强化实操技能(如图1所示)。

具体操作是以“1+2+1”人才培养方案为主线,同时配合地域特色知识体系的强化、“全程教育实践+竞赛”以及学士前教育(轮流蹲组)活动的开展,加强师资队伍和教学资源的软硬件建设,最终达成为乡镇中学培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实践型、创新型教师的专业建设目标。

2专业建设方案实施

2.1 主线

地方师范院校与重点师范大学在教师培养的层次规格上应有明确的分工,培养基层社会尤其是乡镇基础教育发展需要的实践型师资是地方高校的首要任务;另外,教师教育是一种“双专业”教育,高师院校的课程设置不应该雷同于综合性大学,应有自己的特色。因此,我们从宏观层面调整课程结构,加重教育专业课程,制定由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构成的“三板块”新型课程体系,拟解决师范生知识结构不合理、教育专业性不够强的问题;为突出师范特色,我们在教育学、心理学、中学化学教学理论与实践等课程的基础上再增设中学化学教师教育拓展课程,如:中学化学教材分析与研究、中学化学教育技能、中学化学教学设计与实践、中学化学实验研究与开发、中学化学试题研究与设计、化学教育测量与评价、国内外中学化学教育改革动态等。

2.2 配套措施

(1)我院承担着为广东基础教育尤其是粤东乡镇中学培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高素质师资的重任。要使毕业生真正安心乡镇中学,除了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区域文化课程模块外,还应在专业及基础课中充分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强化地域知识体系、组织学生开展以区域文化为背景的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怀及文化品性,使学生具有认同乡土、乐于奉献、勤勉朴实的良好作风。

(2)学生毕业后能否在乡镇中学站稳脚跟,除了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及乡土情怀外,还必须具备扎实的教学技能、较高的实操水平。具体做法是依托实验实践场地及技能竞赛平台开展“全程教育实践+竞赛”活动。“全程教育实践”是要求学生在大学4年不同阶段参加不同的教育实践,如家教、义教、三笔一话、教育调查、三下乡、多媒体课件制作、教学设计、模拟教学、试讲、说课、评课、教育见习和实习等;“竞赛”是指组织各种师范技能竞赛,如中学化学知识大比拼、三笔一话比赛、多媒体课件制作比赛、教学设计比赛、说课及试讲比赛来充分调动学生实践学习的积极性和持久性。这样学生就有一个从理论到实践多次反复练习的过程,不断加深对所学教育理论的理解,完成师范生自身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3)针对当前学生普遍存在“应试型”的被动学习习惯,借鉴同济大学开展学士前教育(轮流蹲组)活动的做法,依托系属研究所(材料科学研究所、催化科学和技术研究所、生态环境研究所、绿色化学研究所、乡村中学化学教学研究中心、环境科技咨询中心等)、博士教授科研室、近代分析化学教学重点实验室开展“轮流蹲组”活动。让学生从大二下学期开始,以一学期一轮换的方式,到不同的室所及中心接受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学缘结构的教师指导,教师则授人以渔,使学生学会用不同的方法处理问题并逐渐获得自我开拓、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

2.3 保证措施

(1)师资队伍建设。为了加大对学生教学实践指导的力度,我们引入数位既有中学教学经历又具博士学历的高水平教师并组建乡村中学化学教学研究中心;该中心是一支由化学、教育学、心理学专业教师及中学优秀教师组成的多元化师资队伍,一方面要求教师每年必须带教实习并参加当地中学义教,另一方面聘请中学化学特级教师作为兼职教师为学生授课。

(2)网络教学平台。网络教学平台是保证专业建设目标达成的硬件之一。我们在化学系网页上开通“在线学习中心”“化学实验技能大赛网”“师范技能竞赛网”“丁有宽教育思想网站”“邮票中的化学史”“化学论坛”等,学生给予了积极的评价。

(3)实验教学平台。实验教学平台是保证专业建设目标达成的硬件之二。第一,我们建立了省级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一级学科的基础上对现开设的所有实验课程进行优化整合,形成基础、综合、专业研究逐层递进的立体实验教学体系,促进学生从学习型向研究型角色的转换。第二,以省级教学提高型重点实验室为依托,积极组织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课外科研项目、分析测试基金项目,将教师的科研室、近代分析化学重点实验室、中学化学实验研究开放性实验室作为学生课外科研的基地。第三,新建传感技术实验室和微型化学实验室,以弥补传统实验室实验条件不足的现状,为乡镇中学化学教学引入一批现代化、定量化的实验仪器设备,为学生、中学化学教师提供中学化学开放实验、传感技术实验、微型化学实验的平台及实用性成果。

(4)实践教学平台。实践教学平台是保证专业建设目标达成的硬件之三。我们以省级教师教育教学技能实训示范中心、龙溪中学、庵埠中学、宝山中学、松昌中学、凤凰中学、凤凰华侨中学、绵德中学、高级中学等为基地,作为开展教育实习实践及教学改革研究的场所,经常组织学生开展“三笔一话”比赛、说课比赛、试讲比赛、课堂教学设计比赛、多媒体课件制作比赛等第二课堂活动来调动学生实践学习的积极性。

3特色专业建设初见成效

我院自从申办化学本科专业以来,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落实各项配套和保证措施,注重学生实验技能和师范技能的全程训练,办出了自己的特色。学生在化学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在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研作品竞赛获奖84项,公开发表科研论文216篇;学生实验及师范技能竞赛获奖185项,公开发表教学设计或教研论文45篇;近7年学生平均初次就业率92.69%,在乡镇中学就业人数的平均百分率为85.05%。

参考文献

[1] 衷明华,严赞开,任乃林,等.地方高校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和实践[J].广东化工,2011,38(2):185~186

[2] 衷明华,黄俊生,赖鹤,等.中学化学教学理论与实践课程的设计与实施[A].高等师范院校化学教育教学前沿研究,2010

特色教育实施方案篇4

(1)以“创文明,求和谐,争一流,铸名校”为行动目标,以省文明单位的创建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研究为抓手,切实加强学校特色建设和品牌建设。

(2)政教处、团委将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精神,重点实施苍南中学“美丽人生”德育工程,继续开展以“主题教育月”为德育特色的创建活动,进一步加强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卫生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普及教育,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月活动,努力构建文明校园、和谐校园和平安校园。

(3)教务处、教科室将以学习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贯彻落实新课程实验第一阶段工作方案为重点,以《新教师“一、三、六、九”培养计划纲要》的进一步实施和基于模块的课堂教学研究活动的普遍开展为载体,全面推进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充分发挥市级“校本教研”的示范校作用,切实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学科竞赛和师资队伍的综合竞争力;要特别重视教研组和备课组建设,重视校本课程的研发、使用和管理,重视教研、科研优秀成果的推广工作。

(4)工会、校办将进一步做好校务公开工作和学校重要管理制度的调整工作,提高依法办学水平,为新课程实验的顺利实施提供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认真开展发展性教师的评价研究,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

(5)严格执行高中招生的“三限”政策,推行教育收费公示与监督制度,规范财务管理,积极推进教育行风建设;认真学习贯彻教育部等十部委制订的《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精神,总务处加强食堂、超市的食品卫生安全管理,狠抓校园文化的硬环境建设工作,为新课程实验的实施提供物质保障;联合政教处、团委实施助贫扩面和爱心营养餐工程,积极开展“节约型”学校的创建活动,共同构建绿色校园和节约型校园。

(6)工会继续认真实施《苍南中学教工全民健身计划条例(试行)》,在第22个教师节前夕积极开展教工全民健身运动,打造“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活力校园;政教处加快体育、艺术特长生的培养步伐,充分整合特长生的优势资源,为提升学校的综合办学实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7)按生态型、花园式、现代化的要求建设好仁英高中校区,为确保20__年秋季仁英高中迁入新校区实现民办学校“五独立”作准备。

特色教育实施方案篇5

跳绳运动即普通又平常,目前很多学校都开展跳绳项目,许多年来都延续着传统的跳绳等,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根据我们学校实际状况,经过反复论证,并多次有关专家、领导进行指导,而且已对这方面工作进行长达一年多的尝试,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研究的基础,故预想通过研究和实践,探索符合我校实际,能满足学生需求的跳绳校本课程,形成以“跳绳”作为学校阳光体育活动特色项目,努力在市区范围内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课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我校是一所城乡结合的学校,办学环境和装备条件比较困难。跳绳是小学生十分喜欢的一种体育活动,由于设备简单,不需要很大的场地容易开展,因而在我校推广性很强。结合我们的实际情况与教学设施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以“跳绳”作为学校阳光体育活动特色项目。我们提出了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实践能力为核心,通过以跳绳进行各种活动,一方面使学生掌握一些用跳绳练习的方法,并了解跳绳的知识、对身体的作用、以及注意事项,对于学生发展弹跳力、灵敏、协调性、速度、耐力等方面都有促进作用。另一方面通过积极开展以“跳绳”作为学校阳光体育活动特色项目,来推动和普及学校课外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同时,跳绳活动的开展也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让师生在体育活动中加深彼此的了解,很好地落实和践行了我校的“同行同心同乐”的办学理念。

总而言之,以“跳绳”作为学校阳光体育活动特色项目,不仅能培养师生强健的体魄、勇敢顽强的意志,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互帮互助、互敬互爱,协同配合、和睦相处的精神,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相互尊重与交往能力,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受合作的乐趣。

三、理论建构

1、素质教育理论和创新教育理论,这是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2、人本主义理论。该理论重视人的价值实现、个往、情感交流,要求我们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开展民主开放的教育教学活动,实现学生认知、能力、情感等诸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3、系统理论和控制论。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应控制好两个系统。一是在体育课堂上要注意到学生各科知识的系统化联系;二是教学过程中实现教育教学资源、教师、学生的最优化组合。

4、建构主义理论。该理论强调,学习者是通过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知识。在跳绳教学中,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学科整合,以引导、支持学生主动探索和完成意义建构。

5、现代教育技术理论。这一理论的应用有利于优化跳绳教学,及各科知识的整合。

四、课程研究的预想

我们坚持“同行、同心、同乐”的学校办学理念,形成了以“关爱教育”为学校特色文化。我们试想通过“跳绳项目”研究,进一步落实关爱教育,培养师生强健的体魄、勇敢顽强的意志,培养他们学会互帮互助、互敬互爱,协同配合、和睦相处的精神,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相互尊重与交往能力,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受合作的乐趣。

五、研究内容

1、制定和实施以跳绳为主阳光体育活动方案:以《中央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为依据,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以实践为主要形式,边实践边小结,不断摸索,构建以“跳绳”作为学校阳光体育活动特色项目的方案,确定每一位学生跳绳应达到的水平,确保了跳绳活动长盛不衰。

2、跳绳校本课程的开发及管理研究:开发适合面向不同年级学生的跳绳校本课程,制定各年级特色计划,以及跳绳教学研究的课程管理。

3、跳绳运动育人研究:收集有关跳绳运动促进人的发展的理论资料,吸取前人的研究经验,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研讨以及通过专家点拨指导、家长的交流会,更好地发挥跳绳运动的育人功能。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1、调查研究法:调查学生家长、学生、教师对学校特色发展的需求、学习、使用情况:座谈、问卷、观察、个别访问。

2、个案分析法:通过对个别跳绳项目的开展情况的研究,找出理论依据,采取相应措施。

3、归纳整理法:搜集、整理调查、考察所得的资料,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归纳。

七、研究的步骤与安排

研究过程大致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年11月~20*年4月)

1、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制定研究计划;

2、搜集与课题相关的资料和信息,并编制成课题内部学习资料,供课题组成员阅读;

3、对我校学生、家长、教师进行学校特色教育的问卷调查,并作出分析报告;

4、总结课题前期工作,具体化课题研究内容,制定课题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20*年4月~2010年4月)

1、课题实施研究阶段

2、进一步实施跳绳教育与训练

3、撰写课本教材课程

第三阶段(2010年4月)

1、课题总结、反思

2、收集整理研究成果

3、撰写研究报告,结题

八、预期成果形式

预期成果形式以研究报告、校本教材为主、辅以案例、课件、图像等。具体如下:

1、校本课程教材、活动展示、图片等材料

2、课题论证、结题、讨论、总结、完成课题总结报告

3、跳绳特色教育现场展示会

九、课题领导小组及分工

1、课题总负责:周国新(总指导、总方案)

2、课题组长:石榴(制订方案、校本课程的编写、组织具体实施、检查总结、撰写报告)

3、课题成员:负责组织活动的开展等工作;负责校本课程的设置、安排打印材料等工作;器材的购买等后勤保障工作

十、保障措施

1、做到领导高度重视,一把手校长亲自负责,责任到人,教职工人人参与,让每位教师在活动中做科研

2、我们学校多数是年轻教师,充满朝气和活力,上上下下都高度重视跳绳项目特色建设,把跳绳活动摆上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成立了学校以跳绳为主的阳光体育活动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制定活动计划,布置工作任务,抓好学校跳绳活动的普及开展。

3、市区有关领导和专家们对我校体育工作非常关心,多次来我校调研,对我校跳绳特色教育进行指导。

特色教育实施方案篇6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全市教育工作的总体思路和我区教育工作核心任务,以创建“教育强区”为目标,以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学校特色文化建设为抓手,以促进学校自主发展,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重点,坚持依法督导,服务基层、服务发展,认真履行监督、指导职能,为促进我区教育内涵发展、提升教育品质发挥积极作用。

二、工作目标

1.不断巩固提高“两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果,扎实开展“教育强区”创建工作,确保高质量通过自治区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对我区创建“教育强区”工作过程性预检和正式督导评估验收。

2.认真落实《区督学责任区制度》和《区督学责任区制度实施方案》,按照督学责任区划分安排,责任区督学对所辖学校、幼儿园开展经常性随机督导工作,强化对学校、幼儿园工作的监督和指导,规范办学行为,提高教育质量。

3.依据《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督导评估实施方案》,督促各学校、幼儿园继续开展特色学校文化建设的创建工作,并积极组织学校、幼儿园开展特色学校文化建设展示活动,不断促进学校、幼儿园特色发展和内涵发展。

4.积极推进各校园依法办学,不断完善“自主发展性督导评估指标体系”,促进校园自主发展、科学发展。

三、主要工作任务

(一)认真学习,提高认识,适应教育发展的新形势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及区四届六次全委(扩大)会议、区七届人民政府第三次全体会议精神,树立“依法督导”意识,认真学习教育法律法规、教育政策和教育管理理论,及时了解当前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任务及教育督导评估新机制,并积极参加各类培训,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督导水平,为推动我区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二)科学部署,积极筹备,推进“教育强区”创建工作

继高质量、高标准迎接完自治区、国家对我区“两基”、“义务教育均衡”工作的评估验收后,我区将全面推进创建“教育强区”的各项迎检准备工作。依据自治区党委办公厅、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创建教育强县活动意见》的通知精神和《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强县(市、区)督导评估实施方案(暂行)》,2015年上半年将根据创建“教育强区”的申报程序完成申请、上报相关材料、公示等相关工作,并认真完成各指标档案资料的准备工作,做好迎接自治区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对我区创建“教育强区”工作的过程性预检;下半年将进一步做好查漏补缺和整改工作,确保高质量通过自治区创建“教育强区”工作正式督导评估验收。

(三)精心组织,统筹安排,加强督学责任区制度建设

认真贯彻教育部《关于加强督学责任区建设的意见》和《关于印发市督学责任区制度实施方案的通知》(克教督发〔2013〕2号)文件精神,落实《区督学责任区制度》和《区督学责任区制度实施方案》,认真筹备第二届责任督学换届工作,并精心组织离退休教育督导专家、校长、书记等成立责任督学队伍,提高随访督导的质量。同时,区教育督导室将结合我区教育工作的核心任务和实际特点,根据学校、幼儿园办学性质的不同,每月制定出有针对性的督导重点内容,组织安排责任督学按照督学责任区划分,对校园开展经常性的随机督导工作,以增强督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规范学校、幼儿园办学(园)行为,促进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四)明确主题,突出文化,提升校园文化特色建设

各校(园)要以特色学校建设为抓手,不断深化教育改革,深化学校发展内涵,以学校文化建设为核心,突出课程文化和学校特色建设,逐步形成具有鲜明办学个性和风格的现代化特色学校。2015年,区教育督导室将组织各学校、幼儿园继续开展特色学校文化建设的创建工作,按计划抓好落实,认真开展自检自查,做好申报和迎检工作,确保各校(园)创建目标顺利实现。

(五)展示成果,彰显特色,深化特色校园品牌建设

为不断深化学校、幼儿园特色学校文化建设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营造积极探索各具特色校园文化的氛围,开创积极争创品牌特色校(园)的新局面。2015年,区教育督导室将组织学校、幼儿园开展特色学校文化建设活动展示,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学校特色课程建设,不断促进学校、幼儿园自主发展、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进一步提升校园办学(园)品质和育人质量。

(六)科学编制,完善指标,推进校园依法自主办学

特色教育实施方案篇7

关键词:综合实践 科技校本 实践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校本课程的主导价值是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它要求充分开发和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鼓励社区人士、学生家长和其他人员共同参与,消除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学生与家长、知识与实践之间的隔阂或对立,打通它们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丰富多样性,提高学生的实际生活能力,培养他们自主、自立、自信的精神。”而实际生活能力也就是实践能力的实质就是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活动课中的实践能力只要包括实验能力、制作能力、调查能力,以及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方面的能力。我们实验小学是浙江省示范学校,学校共有学生1300余名,教师员工100人,有着近百年的建校史。近年来,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我们学校在开展课堂内外科技活动和发展学生特长方面,取得了些许成绩。在科技教育方面积累了点滴经验,坚持“以文化立校、以科研兴校、以特色强校”的办学理念着力打造办学特色。必须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成为创新实践的能手。因此,学校除了坚持游泳体育传统项目外,着力在科技教育方面寻找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我校积极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教育活动,重视学生全面发展,将培养青少年学生科学素养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纳入学校工作之中。

一、强化科技教育的意识,塑造特色文化

1、提炼办学特色的精神内涵。充分利用各种形式和教育资源,在师生中深入开展各种主题教育活动,使之内化为全体师生的精神品质,渗透到学校的各项工作中,逐步锤炼为学校的办学精神。实施学校科技教育,不仅是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突破口,而且更是教育思想的转变。

2、进行校园可视文化建设。对学校文化设施、学校形象、艺术景点等进行整体规划,力争让校园内的每一个角落、每一面墙壁都成为展示学校特色的园地,形成浓郁的特色氛围。

3、每次综合实践活动都有预案。我们学习了大量关于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科技活动方案,邀请温州实验小学的实践活动课老师,指导学校老师们如何设计科技实践活动方案,并把学校曾经开展过的优秀科技实践活动方案《银溪母亲河―制作环保公益广告系列科普活动》、《共绘绿色春天―“春蚕杯”系列科普活动》等作为范例,供教师们学习和参考。

其次,我们组织有经验的班主任和科学辅导老师设计和撰写以“生物和环保”为主的科技实践活动方案,并对已实践过的优秀科技活动进行整理和整合,我们的师生通过探索,写出了不少富有创新色彩的科技活动方案。

二、科技校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计划

按照学校科技领导小组工作计划,平时按计划每周星期三下午课外活动,指导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具体活动时分为九个社团:小发明社团、物理兴趣社团、化学兴趣社团、生物兴趣社团、科学小论文社团、电子计算机社团、科幻画社团、七巧板社团、电脑网叶社团等。每年十月举办“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活动主题和宗旨:展示青春风采,弘扬校园文化,拓展学生素质,服务青少年成长成才。搭建一个平台、提供一次机会、展示一技之长、提高多种能力、培育一代新人。以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为龙头,进一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在实现科技课程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过程中,一是拓展了学科课程设置,开设了6个学科论坛,编辑出版了校园社团、自然科技、温州人、民俗传统四套校本教材,教师个人及群体开设科技选修课程10多门,组织科技活动20多项,四位专职活动课教师参与了校本科技教材的编写,95%以上的教师参与了科技教育特色学校创建相关课题的研究。二是强化了科技教育元素的挖掘,将隐藏于教材中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思维、人文精神培养等内容显性化,数学组“用生活经验建构数学模型”实验,使往日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妙趣横生,理化生组的“强调手脑结合、把实验带回家”的教学探索,让学生产生体验与感悟。三是丰富了科技课程资源,形成了30多堂创造发明的系列讲座,开发了多个科技教育多媒体课件,录制了1个科教宣传片。四是探索出了科技教育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三抓三渗透”模式,“三抓”即抓学科教学,抓校本选修、抓学生学生实验;“三渗透”就是在“三抓”过程中实施思想渗透,使科技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实施内容渗透,以增加学科教学中的科技信息含量;实施方法渗透,教师进行教学方法和形式的自觉革新。

三、让科技教育与学科教学有机融合,编写科技教育校本课程

学科教学是教育的主阵地。我们对这些科技活动方案进行筛选和修改,针对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养成教育,选出了10篇优秀的主题系列科技活动方案,编写《实验小学科技教育校本课程》,完成雏形,形成科技活动的系列化。

(2)实践科技活动,开展科学研究能力的养成教育

我们对已开展过的优秀科技实践活动的资料加以整理,分析这些科技活动的开展,对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探索。我们认为,我校多年来开展的科技活动都是主题系列型综合实践活动,也就是说,活动的主题就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每一个子活动又都有小主题,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在“学校、家庭、社区”的广阔天地里,自主探究、自主设计、团结协作,解决问题,完成活动,这不正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吗?

特色教育实施方案篇8

关键词:科普教育;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特色社团

面对国家基础教育领域中学科教育的基础地位和作用,探求学校科普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课题。我们将多元化校本课程体系分为两大系列,即“学科教育系列”和“创新教育系列”,在“创新教育系列”中主要以“科普教育领域”校本课程开发为核心,构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升育人功能的课程体系。本文依据课程构成的四大要素,结合本校实施科普教育的实践,就科普教育领域校本课程开发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做出一些有益的探索,以期能对学校创新教育发挥指导性作用。

一、科普教育领域校本课程目标

(一)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科普教育领域校本课程的首要目标就是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的主要内容包括:科学兴趣、科学方法、科学概念和科学精神四个方面。学校通过科普宣传、科技讲座、科普培训、科普实践等途径构建科普教育基础环境,在全校营造科普教育氛围,让科普深入每一个学生的心灵,从而推动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提升。

(二)着力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科普教育领域校本课程的核心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中学阶段虽然不可能培养出科学家,但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对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多向性、求异性等的有效提升,学校通过综合实践活动,科技实践活动,科技项目研究等特色活动课程强化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提高。

(三)建构“教、学、做”一体化的创新教育模式。课程目标必须在实现教育主体发展的同时完善学校创新教育模式,我们认为,只有“教、学、做”相统一才符合认知发展规律,才能具备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本功能。学校通过实验室、图书阅览室、实践基地、创客空间、网络信息平台等教育资源,形成做中教、教中学、做中学、学中教的“教、学、做”一体化的创新教育模式。

二、科普教育领域校本课程结构

我们依据学校和地方实际,根据课程论,综合考虑课程结构的综合性、选择性、均衡性特征的基础上确定我校“科普教育领域校本课程结构”(如下图)。

以上课程结构图中,依据各层次教育目标设置6门特色课程,三类不同层次的课程采取递进式的逻辑化顺序,形成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有机整体。

三、科普教育领域校本课程纲要

我们将“课程纲要”分为“一般项目”和“具体方案”两个部分来论述。

(一)关于“一般项目”。“一般项目”就是简要说明开课的教师、教学材料、课程类型、授课时间、授课对象等。在此不一一展开阐述,仅就“教学材料”作两点说明,其一,教学材料主要指教学所依据或选择的教材,即校本教材。现阶段校本教材的来源主要有自行开发的校本教材,或者从现成的科普读物、教育书籍中选择的教材,或者通过摘编、改编的教材。其二,随着课程设置的不同所使用的校本教材不同,如我校的科普教育领域校本课程就是根据课程结构中的三类课程选择和采用由三个板块构建的系列化的校本教材。

(二)关于“具体方案”。“具体方案”应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其中“课程目标”有整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如前所述的课程目标即为科普教育领域校本课程的整体目标,阶段性目标即为课程实施的具体目标,一般采用国家课程目标设置标准,即三维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课程内容”是对教学内容的概括与提炼,并以一定的逻辑顺序排列而成的教学实施计划文本。以我校科普教育领域校本课程纲要为例,课程内容包括三大板块,以表格形式简述如下:

另外,“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将择专章予以论述,本文不再赘述。

四、“特色社团”建设及活动

上一篇:房屋管理方案范文 下一篇:乡镇乡村振兴总体规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