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训练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5 22:18:38

思维训练论文

思维训练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思维训练 作文 写作

思维训练应该引导学生正确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形成对生活的认识,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从生活出发,引导学生正确观察生活

中学生的生活经验还不够丰富,人生观、世界观还没有最终形成,而客观生活又是那样纷繁复杂,且有曲折变化,这一切都影响学生对生活的正确认识,需要他人引导,我们该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地观察生活呢?

1. 要教学生学会全面地看待问题

既要看到矛盾肯定的、主要的、正面的一面,也要看到否定的、次要的、负面的一面,这样才能全面地揭示事物的本体,如果不能全面地看问题,就会出现片面性、以偏概全的错误。

2. 要教学生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所谓联系的观点,就是必然从事物的普遍联系中去分析事物,不仅要看到矛盾的各个方面,而且要看到各个方面的联系和统一,否则,就会出现孤立地看问题的错误。

3. 要教学生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即应该从发展上去揭示事物的矛盾运动,不仅要看到事物存在的稳定性,更要看到事物发展的变动性,否则就会出现静止地看问题的错误。

二、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议论文之所以难写,就是因为“它的思维要求高,已脱离了具体的形象的依托,是在理性概念的范围内对某一道理进行抽象思考”。我们必须加强对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提高议论文写作水平。世间的任何道理,往往是隐藏在一定的事物之中,要想把这些道理发掘出来,需要运用分析与综合等能力。下面着重从分析与综合两方面来谈。

讲分析,就应该讲综合,因为“分析中有综合,综合中有分析,分析与综合贯穿于思维的整个过程”,并且“只有对事物内部矛盾的各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再综合起来把握其矛盾的总体,才能真正深入到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1)分析,就是把一个较为复杂、庞大的事物或问题分割开来认识,肢解开来考察,从而将大化小、将难化易、将暗化明、将隐化显,以便于掌握事物、把握问题。分析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也是挖掘道理的一种方法,表现在论证中是:通过对论据的分解、比较、发掘其中蕴含的规律,找出其中隐藏的道理来。

如何来分析呢?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分析:

a. 从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来分析。它是将事物发展的纵向过程分割成若干阶段或若干部分,然后一一认识、辨别和考察的方法。例如同志的《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就是在分析了人的认识过程之后,从而阐明了人的正确思想是如何产生的。

b. 从事物本身或与其周围联系上分析。这种分析方法,既包括将一事物本身分割成若干部分来进行考虑,也包括将这一事物与其他事物联系起来再分割若干侧面来认识,从而很好地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例如同志的《反对自由主义》,为了认识并批评自由主义这种无政府意识,首先指出了自由主义的十一种表现,并且对每一种表现都做了分析,其次指出了它的危害、产生根源和克服办法,这种分析是科学的、深入的。

c. 从事物的由表入里中分析。这就是将一个事物或一个问题,从外向内、从表面向中心逐层分割、逐层考察,渐次加深认识,以至最后发现本质的一种方法。如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就是如此,对马克思一生所从事的科学与革命事业所进行的科学而精辟的分析,就是由表入里,层层加深。

论证借助分析的穿透力和辐射力,能将隐藏在事物内的道理发掘出来,将那些不易被人发现的规律提取出来,上述的三种方法,在具体使用时常常不是孤立的,它们常常相辅相成。

(2)综合,就是在分析的基础上,将分析的结果概括和归纳,剥除其表面现象,排除偶然因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将分散的个别的认识集中起来,最终得出科学的结论。在论证时,借助综合能力,帮助人看清事物的本质、问题的要害,将很深刻的道理,用简明、概括的语言表达出来,在综合时应注意以下方面:

a. 综合要自然。就是在综合时,要做到合情合理,不牵强,不生硬,顺乎自然,令人欣然接受。如柳宗元的《捕蛇者说》的结尾:“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乎!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这种综合,是在蒋氏以及村人的悲惨遭遇的基础上做出来的,自然、合乎情理。

b、综合要科学,少而精。就是说综合要合理、恰当、科学,要抓要害,揭示本质,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如韩愈的《马说》一文,在分析了千里马的品质,并指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样的事实之后,颇有感情地写道:“策之不以其道,食者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其真不知马也”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这样的综合一针见血、一语破的,这样的综合促人深思,令人回味。

在实际运用中,我们应注重分析与综合的区别,又要注重它们的联系。

三、创造性思维训练

新颁《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a.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是训练创造性思维的首要环节,一个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的学生,往往顽强勤奋,善于钻研,勇于创新。

b. 倡导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散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求答的思维。善于发散思维的学生,其思维应是流畅、变通、独特三个特点兼备,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问题,产生独特的思维成果,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利用一切可用的方式,使学生开阔思路、多思善想、质疑问难,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教师应注重改进评分标准,鼓励学生发表创造性的见解。

c. 鼓励逆向思维。这是由目标发出,往回推理,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思维。逆向思维的主要特征之一是敢于向权威挑战,敢于在人们普遍认可的事物或现象中提出自己的见解。在学校里,那些富有创造性的学生,往往具有一定的反叛性,他们对书本上的内容、教师的权威、已成定论的东西,通过逆向思考,往往会提出不同的看法,甚至截然相反的观点。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富有创造性的逆向思维,但也要把一些学生钻“牛角尖”与逆向思维分开来。

以上是笔者对思维训练与议文写作的一点粗浅看法,有不足之处,请指正。

参考文献:

[1]洪宗礼.语文.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262页.

[2]王宝大.议论文的写作技巧.中国青年出版社,1990年版,第20页.

[3]文艺研究,1985年第1期.

[4]叶圣陶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321页.

[6]睢文龙.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86页.

[7]魏灿金.谈谈议论文思维能力的培养.

[8]《辞海》636页“分析综合”条.

思维训练论文范文第2篇

引导学生在充分感知中展开思维。

思维的基础材料是表象,表象是对直观材料的初步概括,必须依靠感知去形成和积累。因此,充分感知积累表象是思维展开的前提和基矗在应用题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应用题的内容,借助直观形象让学生充分感知,从中积累反映应用题数量关系的表象,继而根据表象思考解题思路,寻求解题方法,进行逻辑思维。例如教行程应用题:“张华和李诚同时从家里向学校走来,张华每分钟走65米,李诚每分钟走75米,经过4分钟,他们同时到校,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在理解题意阶段,教师必须通过“图象直观”(挂出题目内容示意图)和“动作直观”(让学生根据图意表演),以及符号直观(线段图)等,让学生多角度充分感知题意,从中积累反映“相向”、“同时”、“相遇”、“速度”、“速度和”、“时间”、“距离”等概念的表象,理解表象间的相互关系,为思考解题思路奠定基础。然后,才能对表象间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综合,从中找出决定整体特征的本质联系。即:距离=速度和×时间,而速度和指张华速度与李诚速度之和。这样,解题方法自然而然在分析过程中归纳出来。

在分析、综合中发展思维。

分析和综合既是思维的基本过程,也是重要的逻辑思维方法。分析作为一种思维过程,是指将事物的整体分为各个部分加以研究,进而认识事物的构成和本质。综合则是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各种因素和各个层次联系起来加以研究的思维过程。应用题解答的思维过程一般就是对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进行分析和综合的过程。例如分数应用题:商店运来苹果200千克,梨是苹果的4/5,运来梨和苹果共多少千克?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图象直观让学生感知题意后,抓住题目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探求问题与条件的数量关系。分析时可设计系列问题,解剖题目中的“问题”部分,启迪学生思考、探究:运来的梨和苹果共多少千克中的“共”由几部分数量组成;苹果数量与条件中的什么数字联系;梨的数量与条件中的什么数字联系;如何从梨与苹果的联系中求出梨的数量。然后引导学生进行综合,从而形成解题思路,得出解题方法:先根据梨与苹果的数量关系及苹果的数量求出梨的数量,然后将梨与苹果的数量相加,得出“共多少千克”。即:200+200×4/5,然后再引导学生根据分数中单位“1”与部分的关系,简化列式为200×(1+4/5)。

在比较中深化思维。

比较是探求事物间异同,发现事物间联系的思维过程。进行比较有利于帮助学生避免概念混淆,分清方法优劣,找出事物间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例如分数应用题:(1)有两捆电线,一捆长120米,比另一捆短1/3,另一捆电线长多少米?(2)有两捆电线,一捆长120米,另一捆比它短1/3,另一捆长多少米?教学中,教师可运用线段直观图让学生充分感知后,引导学生比较两题的不同点和相同点,从中引导学生明白:由于比较的标准不同,比较所得结果的含义当然也不相同,因此两题的数量关系所表达的式子也不相同。在学生经过比较列出两题算式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对两个算式进行比较,以加深学生对三个数量间关系的理解,从中分清分数乘除法应用题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在一题多解中培养发散思维。

思维训练论文范文第3篇

一、多角度思维能力的训练

任何事物,就其特征而言,往往具有立体化、多侧面的网络结构,思维应该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但由于阅历等方面的原因,学生的思维常呈单一直线型。这二者之间的矛盾,往往成为学生议论文写作的一道难关:思路闭塞,不得其门。解决这个难题的突破口,在于进行多角度思维能力的训练,帮助学生打开思路。

多角度的思维训练,就是对写作材料进行多角度、多侧面的观察与分析,从而得出不同结论的训练。如可通过“寻找联系”“举一反三”,来训练多角度思维。在写作教学中,可通过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断拓宽其思维的空间,训练其“寻找联系”的创造性思维。如,结合《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教学,可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面对这样的题目,由于受习惯思维的制约,消极定势的影响,学生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邹忌如何讽谏齐王”“齐王怎样对待纳谏”“纳谏后齐国的政治出现了何种局面”等问题上,即他们对课文中所反映的主要问题较为敏感,通常以此作为思考的基点,多采用既定的模式去审题立意。这样,势必会出现大同小异的写作现象。如要打破旧框框,培养学生多角度地思维,可引导他们就材料所提供的信息进行思维辐射,由文中的齐威王联想到唐太宗(相似)、周厉王(相反),以及向历代各王进谏的众多臣子(相关),等等。如此不断展开联想,让他们在思考着相似、相关、相反的问题的大脑中,产生创造性设想的心理环境――思维振荡场,形成创造性思维产生的心理根据――“优势灶”,使思维具有灵活性、变通性的品质。这样,学生写作时就不会无话可说了,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列出了以下观点:

①纳谏需要胆识和气度

――从齐王悬赏纳谏想到的

②人贵有自知之明

――从邹忌两次窥镜谈起

③推己知彼,引君就范

――提意见应讲究方法和技巧

④对讨好恭维的言辞必须警惕

――由妻妾客皆美邹忌说开去

以上几种观点是从课文中提炼出来的,现实意义较强,而且标题也符合要求,观点③④尤其值得肯定。

二、辩证思维能力的训练

在议论文写作中,有些问题是不能一概而论的,要使思维维系在适当的“度”上,就必须采用模糊化思维方式,从辩证角度进行辩证思维能力的训练。辩证思维能力的训练能引导学生养成全面认识问题的习惯。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针对故事、成语等语言材料,采用命题或半命题的方式,对思考的角度作相应提示,使学生辩证地思考问题。例如阅读故事《子产论政宽猛》后,我要求学生以“宽猛相济方为治国之本”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谈谈自己的见解,对“宽”“猛”作辩证分析。一位学生在阐述“宽”“猛”的辩证关系时指出:仅仅施政以“宽”,人们容易消极懈怠;而一味施政以“猛”,人们又会因切身利益受到损害而怨声载道。“宽”“猛”应对立统一,仅仅强调“宽”或“猛”都是片面的、错误的。同时,这位学生还联系实际,指出了要正确处理民主与法制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二者不可偏废。由于采用了辩证分析的思维方式,学生在议论中较好地处理了想象与本质、全面与片面的关系,使思维维系在适当的“度”上,体现了辩证深刻的思维个性。

三、求异思维能力的训练

求异思维亦即发散思维或辐射思维。它指的是以一个问题为中心,联系它的原形及其各种变式,从各个角度或侧面进行深入的思考,以获得对这个问题较为全面而又深刻的认识。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它占主导地位。如果在思维过程中换掉思维的某个元素或改变一下排列次序,那么事物就会起变化。对于写作来说,它要求写作者不人云亦云,敢于发表与众人、前人所不同的意见、设想,用前所未有的新角度、新观点去认识事物、反映事物,对事物能提出超乎寻常的独特见解。在写作教学中,可采用“反弹琵琶”的方法来训练学生“换元运思”的创造性思维。

“反弹琵琶”就是打破常论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它往往是针对某一几成定论的观点,提出相反的、看似与原来观点矛盾的见解,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思维训练论文范文第4篇

因此,我决定以《人的高贵在于灵魂》这篇文章对学生进行阅读思维训练。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是周国平先生的文章。这是一篇比较“规范”的议论文。说它“规范”,是因为它的引论、本论、结论很清晰。开头用帕斯卡的名言引出中心论点之后,分别举出阿基米德面对生命威胁思想不止、第欧根尼面对显赫权势沉思如故、王尔德珍爱艺术才华、少女无视喧闹浮躁、青年画家牵心名画几个事例进行论证,最后表达了的作者愿望:保持纯正的追求。用这样一篇比较浅显的文章来训练学生的阅读思维,我想是比较合适的。

我采用的学习模式是批注式自主学习模式。训练这个模式已经两年多了,学生对这个学习模式已有一定的认识,操作也较为熟练。实施批注式学习模式的思维训练方式采用的是自主设疑解疑思维方式。期望通过这样一种训练,让学生形成议论文阅读思维路径,并经过系统训练使学生形成好问的习惯,形成善于自我设疑解疑的习惯。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我想,学生对议论文感到迷惘在于缺少思考,缺少思考可能在于缺少“问”,也就是在阅读过程中缺少自问自答的习惯,或者说缺少自我设疑解疑的习惯。当然,学生形成这种习惯是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的。所以,我打算用教师的示范来教会学生自主设疑解疑,并使之成为习惯。

训练过程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步,读懂题目。这是针对学生阅读时经常忽略文题的缺点而设计的。我们知道,议论文的文题往往是论题或者论点,从这个特点出发,我们可以教会学生这样设疑:这个题目是论题还是论点?为什么?接着教会学生解疑:从论题与论点的特点来判断它是论题还是论点。就本文来说,学生根据已学知识是很容易解决这个问题的,文章标题就是中心论点。

解决这一步后,我对学生说,刚才的设疑过程有什么特点?明确:具有连贯性,递进性。我接着说,解疑的过程有什么特点?明确:用议论文知识来解疑。是啊,设疑质量高不高的标准之一就是看其是否连贯深入,而解开疑问的一把钥匙恰恰就是文章知识。

第二步,整体感知。我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2.围绕这个论点,作者是怎样来论证的?

学生思考:老师是怎样提出这些问题的?这些问题有什么特点?

明确:老师是按“知识――问题”这样的思维方式提出问题的,这些问题具有连贯性、递进性的特点。

学生根据这些问题阅读文章。

教师指导解决第二个问题:

问题:围绕这个论点,作者是怎样来论证的?

思路:两个思路

这个过程主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是怎样提出问题的问题,第二是学生通过阅读检验这样思考问题的效果的问题。

第三步,精读品味。我告诉学生:提高精读能力,要从抓细节入手。就议论文来说,就是要抓住论据来读,因为论点是否成立,关键看论据,论据有问题了,论点也就站不住脚了。分析论据可以分四步走。

1.找出论据。看论据是否能论证论点。

2.概括论据。这样做一是锻炼概括能力,二是锻炼自己整理论据的能力,为自己所用,三能帮助你对文章的论据了然于胸,便于你阅读。

3.分析论据。学习作者选取论据的特点,品味论据的典型性、多样化、多角度、多侧面特点。

4.品味论据。学习作者是怎样使论据与论点融合在一起的。

学生思考:如果用疑问句式来表达这四个步骤,该怎样表达呢?

明确:用了哪些论据?用了怎样的论据?是怎样把论据与论点结合在一起的?

学生根据这些步骤和问题阅读文章。

我告诉学生,随着设疑的一步步深入,你自然就可以把文章读深读透。也就是,只要你的思维连贯了、有层次了,就会让自己一头钻进文章里,满怀智慧地与作者对话。这时候,你会感觉到眼前一片开阔,风景无限,自然你会觉得读别人的文章是怎样的有趣,怎样的受益无穷。你会说,作者是用哪些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的呢?这些论据能够证明观点吗?如此的问题,一定会一个一个地不断地向你涌来。你说,议论文不好读吗?

第四步,回顾论点。

问题:读了本文,你认为一个人灵魂的高贵体现在哪里?

设计这样一个问题的目的,在于指导学生经过整体感知、精读品味后把思维回归聚焦到论点上,进行更深层次的阅读。

那么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我是这样指导学生的:解决这个问题有两个思路。可以根据前面阅读的“设疑”(是从哪些方面来论证的?)找出分论点,显然,这篇文章是没有明显的分论点的,这条路走不通。但我们还有另一个办法,就是从论据入手,因为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论据本身就有其内容和特点,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对论据的概括、分析、品味来理解“灵魂的高贵”究竟体现在哪里。

明确:

事例 论证 高贵的灵魂

①阿基米德面对生命威胁,思想不止。

②第欧根尼面对显赫权势,沉思如故。

③王尔德无视物质财富,珍爱艺术才华。

④少女无视喧闹浮躁,保持精神追求。

⑤青年画家牵心名画,保持纯正。

第五步,体验感悟。我认为,作为语文教师要特别注意一点的是,运用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重视课文而又不拘泥于课文。只有这样才能把语文课上得生动活泼,才能使语文课堂优质高效。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这篇课文是一篇具有时代感的议论文,也可以说是一篇富有哲理的散文,给人以很多的启迪和感悟。正如作者所说:“人在年轻时多半是富于理想的,随着年龄增长就容易变得越来越实际。由于生存斗争的压力和物质利益的诱惑,大家都把眼光和精力投向外部世界,不再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其结果是灵魂日益萎缩和空虚,只剩下了一个在世界上忙碌不止的躯体。对于一个人来说,没有比这更可悲的事情了。”许多人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都对这样的问题迷惑不解。比如,现在富裕了,为什么反而觉得不幸福了。这其实是个牵涉到人的“灵魂”建设的问题。学习这篇文章,引导学生把目光转向自己,转向家庭,转向社会,使学生在与文本、与作者深度对话的过程中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感知、感悟,一定会使学生心灵深处的思想火花产生激烈的碰撞。

第六步,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开心吧?

生:开心。

师:为什么开心?

生:这篇课文好容易读。

生;感觉时间过得好快,就快要下课了。

……

师:为什么感觉时间过得好快?

生:我感觉自己整堂课都必须要思考问题。

生:老师的问题一个接一个,好像链条一样环环相扣,越思考越想思考,解决了上一个问题马上就想解决下一个问题。

师:其实,老师跟大家读这篇文章时也只是习惯性地就这么提出了许多问题。老师想请大家帮个忙,就是请大家把老师刚才阅读文章时提出的问题好好归纳总结一下,看看老师是怎样提出问题的?老师提出的这些问题相互间有关联吗?

……

生:老师提出的问题都涉及到议论文知识,好像是根据议论文知识提出问题的。

生:老师从知识的角度提出问题,最后又教我们用这个知识来解决问题。

生:老师提出的问题一个连一个,一个深入一个。

……

师:同学们帮老师归纳得很好,说明同学们很善于学习,特别善于学习他人的方式方法,这就非常好,说明大家动脑筋学习了,难怪大家感觉到这节课过得好快。其实,老师也是从孔圣人那里学来的。孔子倡导好问,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老师一个人读书的时候就来了一个改进:自问自答。孔子还说“学而不思则罔”,学习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惘。老师把二者结合起来既“问”又“思”。所以,老师读文章总是感觉到很有味,总是如大家这节课一样感觉到时间飞逝一般地过去。你说,这样阅读会没快乐吗?大家把老师读这篇文章的思维过程总结得很好,谢谢大家。其实,老师的心中已经有一个名称了:层进式自主设疑解疑阅读思维训练。下节课是“阅读实践课”,我们就运用这种思维模式来进行阅读实践。

这是一节阅读指导课,主要目的是解决学生阅读过程中缺乏系统思维这个问题。这节课,知识训练和解题技巧训练大大减少,而整个过程都贯穿了阅读思维训练。虽然只有40分钟却达到了80分钟的效益。而后的阅读实践课,学生大都很自觉地自主设疑解疑,有的小组甚至开展了设疑解疑擂台赛,这样,学生阅读议论文的兴趣被激发了起来,阅读效率自然大为提高。40分钟,学生自主设疑解疑两篇文章,阅读检测一篇文章,这在以前是从来没有过的。从检测效果来看:得分率100%的15人,得分率90%以上的13人,得分率80%以上的20人,得分率60%以上的15人。

参与这次议论文阅读思维训练教学的教师课后的反应较为强烈。老师们普遍认为很受启发,这是一次新的尝试,开启了阅读教学新思维,给阅读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

总之,要想语文阅读课堂优质高效,就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必须抓住阅读思维训练这个根本,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思维习惯,形成有效的阅读思维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阅读教学费时多、效果差的局面,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素质。

思维训练论文范文第5篇

同是长空中的月,老杜发出了“月是故乡明”的感慨;李白则月下独饮,举杯相邀,有了“对影成三人”的慰藉;王维别有一番“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清静恬远之情。纳兰性德与众不同的见解让人深思:“下弦不似上弦好!”可是外国诗人加里夸斯德的描写更是匠心独运:“正巧在赤道上,正巧在秋分点,正在午夜,从船上看,满。月,正在中天。”一“满”一“月”,独自成句,体现了万物的对立又统一。

中国人喜爱圆,因为它圆得柔和、稳妥,很符合中国人安土重迁,万事求全的思想;而恰恰相反,中国人却将特立独行,集真善美于一体的人淡出他们的视野。然而完美的圆终究会在黑暗的吞噬中越缩越小,而如海胆利刺般的中国脊梁将他们犀利的思想与完美的人格直刺黑暗,划破久久沉睡的中国大地。

第一段可见作者积累丰厚,将对月的古今中外诗人的诗句罗列,读者会认为这是一篇对月抒情的文章,但题目要求学生谈感情对判断是否有影响。那这种罗列跟题意有何关联呢?

第二段是谈对“圆形”和“海胆形”的两个图形的理解。作者将其具体为中国人的好圆融,讨厌特立独行,言之成理。但表达时将圆具体为“安土重迁”,将特立独行和“真善美”“中国脊梁”“完美人格”等同,则令人费解,可见思维混乱。

过分追求语言的华美,实质内容空虚;一味将立意拔高,思维逻辑混乱。这正是我们当下的议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为什么存在这样的问题呢?

首先是议论文写作教学中过分强调“审美”的要求,求美甚于求真,恨不得人人都能写出“美文”。作文中文化名人的罗列、古诗文的引用、排比句式的运用变成了得分的法宝,出现了近年长盛不衰的“文化大散文”现象。但我们应该明白“真”是“善”“美”的前提。虽然“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但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过分强调形式的精美,必然会使内容陷入乏善可陈的苍白境地。

其次缺乏扎实的逻辑思维训练,这与中国人缺少理性逻辑以感性为主的思维方式有很大的关系,当下甚至出现了愈演愈烈的“套题”风气。另外作文教学中存在“神秘主义”的倾向,认为作文不可教,写作能力是“天赋”等观念,使老师无所作为,也使学生陷入无所适从的境地。其实写作不仅仅是简单的先天语言问题,而是已具备的知识和技能的集中体现,因此写作能力可以通过写作过程的训练和策略方法的指导来提高。对写作的教学我们要有科学精神。虽然《新课程标准》强调“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但“创意”和“个性”是建立在扎实的阅读和写作基础之上的,否则必然成为难以实现的“空中楼阁”。

当然,在评价标准的导向下,老师学生在作文的教学和写作中投其所好也是重要原因。

针对议论文写作和教学的现状,回归根本的逻辑思维训练是行之有效的解决之道。思考力才是作文的核心竞争力。

逻辑思维指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理性认识过程。它遵循从低级到高级,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常用的逻辑思维方法有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论证。

下面是我在作文教学实践中运用的几种逻辑训练的方法。

一、给概念下定义的方法。任何思考,都要先从明确概念、范畴开始,定义不明确,后面的思考便无法有效展开。具体做法是对一个概念的解释,不按照字典的释义,首先用简洁的语言反映概念的特征。其次明确概念的类别。这是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然后通过列举例子加以证明。在下定义的过程中还可以辅以比较,找出相对的概念或相近的概念通过比较更加明确被定义概念的特点和属性。

例如:在题目为“影子”的作文指导中,首先先给“影子”下定义,通过课堂讨论、启发、补充,明确如下:

特征:在光对物体的照射下、呈现出黑色、平面、与物体相随、与物体形似的形象。

类别:是一种光产生的现象。

例子:手影。

相对概念:实物。

相近概念:水中倒影、镜中像。

通过这样的界定,明确了所写事物的基本特征,加强了思维的清晰度,为下一步的抽象思维打好基础。

再比如对“绿色生活”的写作,在学生的作文中,出现了大量将“绿色”和“生活”割裂的现象,抛弃了“生活”,只谈“绿色”,对“绿色”的内涵把握不准。如果用下定义的方法作为审题的第一步,操作如下:绿色生活是贴近自然的低消耗的以保护环境为目的的生活方式。与此相近的概念有环境保护。两者的区别在于概念类别不同,前者谈生活方式,后者谈对环境加以保护的举措。但两者目的相同,前者更注重从个人的角度出发在生活中注入环保的理念,将其渗透在生活的细节中。后者针对环境,谈保护的理念和措施。绿色生活是环保理念的更广泛更深入的渗透。人人时时地地可以加以贯彻,其实将环保变成了一种生活理念。这样经过对概念下定义和相近词语的比较后,题目的内涵、讨论的范畴就非常清晰了。

下定义的方法可以用在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命名的题目中,例如“好奇心”“浅阅读”。也可以对材料作文中的核心词或作文题前的写作引导中的具体词语含义加以界定,以保持审题时思维的清晰明确。除了审题训练中运用下定义的方法,在阅读教学中也可以通过下定义的方法对语境中的词语加以明确,通过训练养成严谨明确的思维习惯。

二、从具体到抽象的训练方法。抽象是思维从具体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的发展过程。朱光潜定义为:“抽象就是‘提炼’,也就是同志在《实践论》里所说的‘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训练的具体方法是:首先将材料通过找关键词关键句或逐句分析的方法概括出中心意思,然后将具体含义通过范畴内的全面考量,从同一类别的感性对象中抽取出它们的本质属性。比如对下面材料的处理。

当断臂的维纳斯展示在人们面前时,吸引了无数好事之徒趋之若鹜。它们提出种种接上断臂的奇思妙想。维纳斯失去的手臂就如同一个充满诱惑力的圈套。但迄今为止仍未有任何设计能取得普遍的赞赏。

首先找出关键句:“接上断臂”“充满诱惑力的圈套”“未有普遍的赞赏”。然后概括出故事的中心意思为:维纳斯的断臂使很多人产生为她接上断臂的想法但都未得到赞赏。然后在社会范围内将这一含义通过类比联想深入思考,将其具体含义置换为更具普遍意义的抽象表达:面对缺憾,很多人会产生弥补的冲动,但效果并不好,因为他们不明白缺憾也是一种美。

这种方法可以在材料作文的审题中运用,使学生在处理比较感性的或时事性强的材料时更加有章可循。另外,在写作的过程中,作为论据出现的事例也要经过这样的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才能更好地证明论点。

三、分析的方法。分析是在思维中把对象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因素,分别加以考察的逻辑方法。利用分析的方法分解论题,可以形成分论点,进而形成全文的论证结构。首先在分析论题时,把握含义的层次性,例如作文题“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有四个层次,“虽然感情亲近,但对事物的认识正确”;“因为感情亲近,导致对事物的认识错误”;“虽然感情疏远,但对事物的认识正确”;“因为感情疏远导致对事物的认识错误”。在四个层次中,分成两类,一种因看重感情的亲疏导致认识的错误,另一种排除感情亲疏的干扰正确判断,写作可以从两个角度切入。

下面对分论点进行进一步的分析,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逻辑过程,尤其加强从果溯因的分析方法的训练,因为深入把握成因是对事物有更全面的了解并从根本上加以解决的必经途径。感情影响判断是人之常情,但在现代的契约社会是对法律、规则的最大威胁,这也是现代中国社会的大问题,关系网无处不在,为此浪费了大量的社会资源而且导致正义公正诚信的缺失。但成因复杂,文化上儒家的伦理教化是重要原因,宗法制的社会形式更强化了这种现象。解决之道是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努力摆脱封建的思维传统。

再以题目“角色转化之间”为例,运用分析的方法,可以分解为三个要素“角色”“转换”“之间”。然后明确“角色”的具体所指,两者是从什么关系转换为什么关系,在转换中出现的问题、成因、解决方法是论述的重点。

四、注重就事论事的规范训练,以“一事一议”的作文类型学习、掌握逻辑思维的方法。这是议论文写作的基本功训练。比如以蔡铭超高价拍下兽首但拒绝付款的社会热点问题为材料的时评写作。这样的训练可以集中纠正学生思维混乱、论述能力低下、行文缺少严谨的论证结构、事例堆砌缺少“筋骨性”的论述性语言的问题。这也是当下大部分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存在的的问题。另外学生的语言能力也是思维能力的反应,进一步的训练可以进入段落、句子中,叶圣陶先生认为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连贯反映了作者思维的流畅。

同时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也要加强课堂讨论、师生问答的逻辑性,将讨论中经常出现的偷换概念、以偏概全、多具体少抽象的现象及时加以引导。也可以利用合适的机会做有效的逻辑思维训练。

思维是思考的工具,写作是思考的呈现。只有加强思维的训练,才会使思考和表达严密有序更具力度。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10003)

思维训练论文范文第6篇

一、想象能力的训练

形象思维是一种艺术的思维方式,它是以意象、想象、显示、描述等作为思维形式的。表象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而意象则是对形象的理性认识,是思维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认识,它比抽象的概念有更深广的内容;想象是思维主体对意象进行能动的加工组合,形成可供显示、描述的整体形象的过程;显示、描述,则是用语言描述形象过程中的思维活动。不难看出,在形象思维的诸多形式中,想象起着关键作用。因此,要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重点应放在想象能力的提高上。

(一)在阅读和再造复述中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良好的阅读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阅读者再造想象产生和完形的过程。读者根据所揭示的语言符号,唤起和调动自己记忆中的有关表象,经过归纳、组合,从而在头脑中浮现出作者所描绘的形象,从中获得审美感受。比如在讲读辛弃疾《清平乐·村居》一词的过程中,随着教师语调表情、手势动作等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唤起和调动了学生头脑中有关农村生活的种种表象积累,剪辑和完形而成一幅恬淡、祥和、温馨的山乡生活图景。这种再现于阅读者头脑中的形象,越具体越清晰,就越能深入细微地体验和理解作品所传达的情和境,久而久之,必将增强阅读者的再造想象能力。但作为作文指导而言,还不能就此为止,还必须进一步倡导和鼓励学生再度调动积贮的记忆表象,融合个人的体验和理解,努力充实和不断完善头脑中展现的再造形象,尽量以准确简洁的语言,或口头或文字予以复述表达,以此巩固和强化再造想象能力。

(二)通过看图作文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看图作文既可以锻炼观察能力,又可以发展想象能力,它能够调动个人的相关表象积贮,渗透个人的相应生活体验,从而化静态为动态,化平面为立体,化片断为连续,化无声为有声,并诉诸文字,使之成为情节独立完整、形象鲜明生动的文章。比如有一幅漫画:台灯光下,一位中学生在伏案苦读。他的旁侧,母亲坐在小凳子上细心地为苦读的孩子洗脚。画面相当简单,假如只是局限于画面展示的有限信息,似无什么“故事”可写。但当教师有意识地作启发诱导,一旦打开学生那种亲身体验过的强烈的生活感受和接触过的形象储备时,一篇篇构思巧妙、想象独特的好文章就出来了。有个学生自拟命题为《又是一个无奈的夜晚》的作文:张强放下饭碗,“拖着双脚慢慢晃向客厅想看一会儿电视”,就听母亲大声叫道“快去学习”;深夜,母亲端来热水,关切嘱咐“你只管学习,伸出脚吧”;洗完脚,母亲又是一句轻轻叮咛“认真学习”,“张强深深地叹了口气,无奈,那白纸上的黑字又爬进了他的眼睛”。还有的学生自拟命题《为了母亲的心愿》《“神圣”的使命》等等,都从各个不同角度表达出习作者的想象和理解。进行看图作文教学,教师应选用画面简洁、内涵丰富的图画,给学生留下再创造的广阔空间。

(三)运用具象化训练,培养想象能力。所谓具象化训练,就是要求学生将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情感,比如“静夜”“初春”“贪婪”“骄傲”“精疲力尽”“得意忘形”等,努力绎化为直观的、具体的、形象的言语表达的一种训练方式。这种训练最好结合作文讲评进行。比如讲评习作《“死板子”爸爸》,作文写到“爸爸”经过一年的辛勤劳动,从承包的鱼塘里网上了几千斤鲜鱼,“乐得不知说什么好”。讲评时教师指点:“乐”会是怎样的呢?要求学生展开想象,将其“具象化”。很快,作文出来了:“记得那天,爸爸见箩筐里、水桶里到处是活蹦乱跳的鱼,乐得不知说什么好,嘴里含着一支没有点燃的香烟,一时提提圆滚肥壮的草鱼,一时掂掂红头黄尾的鲤鱼,轻轻地哼着小调。”作文写到鱼贩子企图收购“爸爸”的鱼,“鱼贩子拍马似地向爸爸请求买鱼”。教师又抓住时机讲评,指点:“拍马”的神态、语言会是啥样子?学生调动形象贮存,改文出来了:“鱼贩子满面堆笑地走到爸爸跟前,递上名牌过滤嘴香烟,又凑近给爸爸点上火。接着干咳两声说:‘陈哥,发大财了,三千多斤鱼就是三千多块钱哪!别人出八角五,我出九角,鲤草一起要,包你不吃亏。’”作文继续写到“爸爸”讨厌鱼贩子的纠缠,“爸爸显然不耐烦了,就说……”教师不失时机地讲评:“不耐烦咋样?”改文出来了:“爸爸显然不耐烦了,将手上还没点燃的过滤嘴扔在地上,还踏上两脚,厉声说:‘九块也莫想买到我的鱼!’说完就干他的活去了。”诸如此类紧密结合作文讲评进行具象化训练,即使原习作只是一段概念化的短文,也能通过“具象”手段而“化”之为一篇形象生动的好文章。这中间,学生想象能力的增强,表达兴趣的提高,实在是不言而喻的。

二、思维条理性的训练

平时在学生的作文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些文章,有的文思混乱,条理不清,有文而无章;有的思维阻塞,思路狭窄;有的列出题纲到写文时却用不上……他们不懂得怎样去开拓思路;不会有条理地去展开思维活动,长此以往,就会对作文失去兴趣,产生畏惧感。所以,必须加强对学生进行思维条理性的训练。

(一)利用课文进行思维条理性的训练。一篇优秀的作品,无论语言运用、表现手法,还是结构安排,都应称得上典范。对于学生来说,最直接的范文就是教材。因此,要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可通过范文引路,以仿写、改写、缩写、扩写等手段进行训练。比如,学习了《一件珍贵的衬衫》这篇记叙文后,可指导学生抓住这篇文章的主线“我的感情发展”学习写《一枝珍贵的钢笔》或《一张珍贵的照片》;学习了抒情散文《白杨礼赞》就写《赞×××》,学习了说明文《春蚕到死丝方尽》就写《飞行之王——晴蜓》《塑料雨衣的话》,学习了《机器人》就写《我的文具盒》……这样结合教材的学习,模仿文章写法,不仅掌握了所学课文的条理,而且也使自己写的文章能有一条比较好的思路。再如,学习了旧体叙事诗《卖炭翁》和《石壕吏》,把它改写成记叙文,这样不仅能理清诗歌的线索、条理,而且对表达方式和语言运用等各方面的不同也会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又如,《驿路梨花》这篇文章构思精巧,运用了侧面描写,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改成直接描写,并且根据课文中有关内容,重新组织材料进行训练。学习了《多收了三五斗》和《梁生宝买稻种》,则可以要求学生进行缩写练习,改题为《万盛米行的柜台前》和《在车站过夜》。这样练笔不仅对理清原文条理大有好处,更主要的是可增强自身思维的条理性。对于议论文也可以进行缩写练习,归纳提要,写提纲,使学生逐渐熟悉抽象思维的形式,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

(二)通过掌握各种文体的基本结构方式进行思维条理性的训练。初一年级的学生在学习中已掌握了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等记叙的要素,那么怎样将记叙的要素比较自如地运用到所写的文章中去呢?这就需要教师通过教学使学生逐步掌握记叙文的基本方式。记叙文的基本结构方式,大致可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按时间先后或事件发展顺序来安排段落层次;第二种是按事件性质来安排段落层次;第三种是按空间方位的变换、地点的转移来安排段落层次。在议论文的学习中,除了使学生明确掌握一篇议论文有主要论点和论据及论证等有关知识外,还应重点掌握其结构方式。议论文的结构方式是:提出问题(提出论点)、分析问题(用论据证明论点——论证过程)、解决问题(得出结论)。说明文的结构方式大致可分为四种:第一种,找出事物本身的条理以及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去安排段落层次,有条理地、全面地加以说明;第二种,抓住事物各个发展阶段的不同特点,按先后顺序安排段落层次;第三种,有些事物的特性和功能是多方面的,可以按着主要次要的先后顺序来安排段落层次;第四种,有些事物比较复杂,就要把说明的内容分成几个方面,再按一定的顺序安排段落层次。在写记叙文前,教师应指导学生认真审题,找出题眼后,列出提纲,确定中心,选好材料。学生完成这几项之后,文章大体脉络已经出来了,行文时就顺手多了。写议论文也是如此。学习了议论文一个单元之后,教师可出几个题目:《谈恒心》《谈毅力》《说勤》《谈勤能补拙》《说聪明》《天才来自勤奋》,讲清每个题目的侧重点,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所占有的材料去选择对路的题目,然后将确定的论点,以及用来证明论点的论据(选择的材料)概括成提纲,写在成文之前。这样,就能使学生认识到选择作为论据的材料必须是能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而且也明确了这就是理清思路、分析问题的过程。

三、思维创造性的训练

《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要“通过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他们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这“多种方法”,既包括在阅读教学中,也包括在写作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维训练。创造性思维具有三个特性:就其熟练程度和广度而言,具有流畅性;就其灵活程度和跨度而言,具有变通性;就其优化程度而言,具有独特性。

(一)通过“一题多做”“一事多写”,训练创造性思维的流畅性。在写作教学中,要随时给学生提供创造性思维的机会,并帮助学生选好思维切入点,以求得在教学的“最近发展区”上尽快发展,让他们的思维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不同层次去创新,从而取得预期的效果。这种能刺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环境,在作文教学上就是指“一题多做”“一事多写”。立意不同,是个性的体现,能够力避公式化和雷同的不良倾向;取材角度新,实际上就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形式新,独辟蹊径,可以多样化地反映生活。在具体的作文指导过程中,可采取由易到难的办法,先提供一些触发学生思绪的材料,然后逐步放手让学生写“放胆文”。例如,教师交给学生如下材料:“西方人吃铁蚕豆,吃了壳,吐了豆,摇头说:‘肉薄,核大,有什么好?’西方人煮茶吃,倒去茶水吃茶叶,皱眉说:‘涩而无味,有什么好?’”紧接着要求学生设法找出其中包含的至少七个方面的道理来:①看问题切忌片面化;②不能死搬硬套,搞经验主义;③不要自以为是,凡事想当然;④切莫盲目排外;⑤孤陋寡闻会误事;⑥不可轻率下结论;⑦客观事物的价值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随后,让学生选择其中更有新意更有深度的一个方面,写成完整的文章。学生们通过诸如此类的训练,便可以逐渐摆脱习惯思维的束缚,进而选取最佳角度或最佳观点——别人不曾想、未能言而客观上更有必要,主观上体会又较深的方面,写成较好的文章。

(二)通过“寻找联系”“举一反三”,训练创造性思维的变通性。在写作教学中,可通过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断拓宽其思维的空间,训练其“寻找联系”的创造性思维。如,结合《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教学,教师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面对这样的题目,由于受习惯思维的制约,消极定势的影响,学生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邹忌如何讽谏齐王”“齐王怎样对待纳谏”“纳谏后齐国的政治出现了何种局面”等问题上,即是说,他们对课文中所反映的主要问题较为敏感,通常以此作为思考的基点,多采用既定的模式去审题立意。这样,势必会出现大同小异的写作现象。如要打破旧框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变通性,可引导他们就材料所提供的信息进行思维辐射,由文中的齐威王,联想到唐太宗(相似)、周厉王(相反)以及向历代各王进谏的众多臣子(相关)等。如此不断展开联想,让他们在思考着相似、相关、相反的问题的大脑中,产生创造性设想的心理环境——思维振荡场,形成创造性思维产生的心理根据——“优势灶”,使思维具有灵活性、变通性的品质。这样,学生写作就不会无话可说了,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列出了以下观点:

①纳谏需要胆识和气度

——从齐王悬赏纳谏想到的②人贵有自知之明

——从邹忌两次窥镜谈起

③推己知彼,引君就范

——提意见应讲究方法和技巧

④对讨好恭维的言辞必须警惕

——由妻妾客皆美邹忌说开去

以上几种观点是从课文中提炼出来的,现实意义较强,而且标题也符合要求。观点③④尤其值得肯定。

(三)通过“换元运思”“反弹琵琶”,训练创造性思维的独特性。众所周知,任何事物都是由各种因素按一定顺序的排列而成的,这就是事物的多元性。事物的多元性决定了思维的多元性。如果在思维过程中换掉思维的某个元素或改变一下排列次序,那么事物就会起变化。对于写作来说,它要求写作者不人云亦云,敢于发表与众人、前人所不同的意见、设想,用前所未有的新角度、新观点去认识事物,反映事物,对事物能提出超乎寻常的独特见解。在写作教学中,经常被采用的是用“反弹琵琶”的方法来训练学生“换元运思”的创造性思维。如针对考风不正、作弊严重的现象和部分同学中存在的不作弊吃亏的错误思想,可设计《不作弊吃亏吗》《作弊未必取巧》《析作弊取巧论》一组题目,让学生运用“反弹琵琶”的思维方式去反思,去驳诘,去求真,去论证,在对立思想的交锋中,磨砺思想的锋刃,撞击真理的火花。又如针对学生迷恋武打、言情小说,不分时间、场合,嗜读成瘾,严重影响学习的现状,可设计《开卷未必有益》的作文题,让学生结合实际谈认识,谈感受,谈危害,反弹琵琶,翻新旧说,即可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再如,有位教师在教学生学习《松树的风格》一文时,先要求学生不准重复陶铸同志的观点,自选一个新的角度去赞美松树。然后他又进一步要求学生以《松树的短处》为题口头作文。下面是一位同学的口头作文:

一提起松树,人们便会想到它的四季常青,于是,就把它作为坚韧不拔、生命力顽强的象征。是的,松树的这一特点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赞誉,无论是春天的风,夏天的雨,秋天的霜,冬天的雪,都改变不了松树的这一特色。

可是,松树的不足恰恰也就在这里。我们想一想:那松树春天是这个样子,夏天是这个样子,秋天还是这个样子,到了冬天,它也依然保持原貌。一年过去了,几年过去了,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几千万年过去了,地球上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是松树呢?它依然是那个老样子。这就叫做一成不变。

一成不变是不好的。我们人类社会就是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前进的。从发明工具到改造工具,从手工操作到机械化生产,从人操纵机器到电脑控制,人类社会真可谓日新月异!如果地球上的事物都像松树那样一成不变,那么,我们还会有今天吗?只有在不断的改革与创新中开拓前进,才是我们所需要的。从这个角度来看问题,松树的这一短处也不能等闲视之。

这篇口头作文,抓住松树“一成不变”的短处,运用辩证的发展观点加以剖析透视,指出“一成不变是不好的”,是同社会发展与变革精神相抵触的。整篇文章简洁凝练,立论严谨,自圆其说,令人信服。

思维训练论文范文第7篇

写作是一种思维和情感十分活跃的创造性劳动,既需要通过观察去获取材料,通过想象去丰富材料,又需要通过构思,运用一定的表达技巧去结构和安排材料。但无论观察、想象、构思还是表达,都离不开思维。因此,要提高中学生的写作水平,必须将思维训练贯穿于作文教学的全过程,按照思维发展的规律,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到创造思维循序渐进地训练。

一、想象能力的训练

形象思维是一种艺术的思维方式,它是以意象、想象、显示、描述等作为思维形式的。表象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而意象则是对形象的理性认识,是思维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认识,它比抽象的概念有更深广的内容;想象是思维主体对意象进行能动的加工组合,形成可供显示、描述的整体形象的过程;显示、描述,则是用语言描述形象过程中的思维活动。不难看出,在形象思维的诸多形式中,想象起着关键作用。因此,要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重点应放在想象能力的提高上。

(一)在阅读和再造复述中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良好的阅读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阅读者再造想象产生和完形的过程。读者根据所揭示的语言符号,唤起和调动自己记忆中的有关表象,经过归纳、组合,从而在头脑中浮现出作者所描绘的形象,从中获得审美感受。比如在讲读辛弃疾《清平乐·村居》一词的过程中,随着教师语调表情、手势动作等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唤起和调动了学生头脑中有关农村生活的种种表象积累,剪辑和完形而成一幅恬淡、祥和、温馨的山乡生活图景。这种再现于阅读者头脑中的形象,越具体越清晰,就越能深入细微地体验和理解作品所传达的情和境,久而久之,必将增强阅读者的再造想象能力。但作为作文指导而言,还不能就此为止,还必须进一步倡导和鼓励学生再度调动积贮的记忆表象,融合个人的体验和理解,努力充实和不断完善头脑中展现的再造形象,尽量以准确简洁的语言,或口头或文字予以复述表达,以此巩固和强化再造想象能力。

(二)通过看图作文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看图作文既可以锻炼观察能力,又可以发展想象能力,它能够调动个人的相关表象积贮,渗透个人的相应生活体验,从而化静态为动态,化平面为立体,化片断为连续,化无声为有声,并诉诸文字,使之成为情节独立完整、形象鲜明生动的文章。比如有一幅漫画:台灯光下,一位中学生在伏案苦读。他的旁侧,母亲坐在小凳子上细心地为苦读的孩子洗脚。画面相当简单,假如只是局限于画面展示的有限信息,似无什么“故事”可写。但当教师有意识地作启发诱导,一旦打开学生那种亲身体验过的强烈的生活感受和接触过的形象储备时,一篇篇构思巧妙、想象独特的好文章就出来了。有个学生自拟命题为《又是一个无奈的夜晚》的作文:张强放下饭碗,“拖着双脚慢慢晃向客厅想看一会儿电视”,就听母亲大声叫道“快去学习”;深夜,母亲端来热水,关切嘱咐“你只管学习,伸出脚吧”;洗完脚,母亲又是一句轻轻叮咛“认真学习”,“张强深深地叹了口气,无奈,那白纸上的黑字又爬进了他的眼睛”。还有的学生自拟命题《为了母亲的心愿》《“神圣”的使命》等等,都从各个不同角度表达出习作者的想象和理解。进行看图作文教学,教师应选用画面简洁、内涵丰富的图画,给学生留下再创造的广阔空间。

(三)运用具象化训练,培养想象能力。所谓具象化训练,就是要求学生将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情感,比如“静夜”“初春”“贪婪”“骄傲”“精疲力尽”“得意忘形”等,努力绎化为直观的、具体的、形象的言语表达的一种训练方式。这种训练最好结合作文讲评进行。比如讲评习作《“死板子”爸爸》,作文写到“爸爸”经过一年的辛勤劳动,从承包的鱼塘里网上了几千斤鲜鱼,“乐得不知说什么好”。讲评时教师指点:“乐”会是怎样的呢?要求学生展开想象,将其“具象化”。很快,作文出来了:“记得那天,爸爸见箩筐里、水桶里到处是活蹦乱跳的鱼,乐得不知说什么好,嘴里含着一支没有点燃的香烟,一时提提圆滚肥壮的草鱼,一时掂掂红头黄尾的鲤鱼,轻轻地哼着小调。”作文写到鱼贩子企图收购“爸爸”的鱼,“鱼贩子拍马似地向爸爸请求买鱼”。教师又抓住时机讲评,指点:“拍马”的神态、语言会是啥样子?学生调动形象贮存,改文出来了:“鱼贩子满面堆笑地走到爸爸跟前,递上名牌过滤嘴香烟,又凑近给爸爸点上火。接着干咳两声说:‘陈哥,发大财了,三千多斤鱼就是三千多块钱哪!别人出八角五,我出九角,鲤草一起要,包你不吃亏。’”作文继续写到“爸爸”讨厌鱼贩子的纠缠,“爸爸显然不耐烦了,就说……”教师不失时机地讲评:“不耐烦咋样?”改文出来了:“爸爸显然不耐烦了,将手上还没点燃的过滤嘴扔在地上,还踏上两脚,厉声说:‘九块也莫想买到我的鱼!’说完就干他的活去了。”诸如此类紧密结合作文讲评进行具象化训练,即使原习作只是一段概念化的短文,也能通过“具象”手段而“化”之为一篇形象生动的好文章。这中间,学生想象能力的增强,表达兴趣的提高,实在是不言而喻的。

二、思维条理性的训练

平时在学生的作文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些文章,有的文思混乱,条理不清,有文而无章;有的思维阻塞,思路狭窄;有的列出题纲到写文时却用不上……他们不懂得怎样去开拓思路;不会有条理地去展开思维活动,长此以往,就会对作文失去兴趣,产生畏惧感。所以,必须加强对学生进行思维条理性的训练。

(一)利用课文进行思维条理性的训练。一篇优秀的作品,无论语言运用、表现手法,还是结构安排,都应称得上典范。对于学生来说,最直接的范文就是教材。因此,要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可通过范文引路,以仿写、改写、缩写、扩写等手段进行训练。比如,学习了《一件珍贵的衬衫》这篇记叙文后,可指导学生抓住这篇文章的主线“我的感情发展”学习写《一枝珍贵的钢笔》或《一张珍贵的照片》;学习了抒情散文《白杨礼赞》就写《赞×××》,学习了说明文《春蚕到死丝方尽》就写《飞行之王——晴蜓》《塑料雨衣的话》,学习了《机器人》就写《我的文具盒》……这样结合教材的学习,模仿文章写法,不仅掌握了所学课文的条理,而且也使自己写的文章能有一条比较好的思路。再如,学习了旧体叙事诗《卖炭翁》和《石壕吏》,把它改写成记叙文,这样不仅能理清诗歌的线索、条理,而且对表达方式和语言运用等各方面的不同也会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又如,《驿路梨花》这篇文章构思精巧,运用了侧面描写,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改成直接描写,并且根据课文中有关内容,重新组织材料进行训练。学习了《多收了三五斗》和《梁生宝买稻种》,则可以要求学生进行缩写练习,改题为《万盛米行的柜台前》和《在车站过夜》。这样练笔不仅对理清原文条理大有好处,更主要的是可增强自身思维的条理性。对于议论文也可以进行缩写练习,归纳提要,写提纲,使学生逐渐熟悉抽象思维的形式,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

(二)通过掌握各种文体的基本结构方式进行思维条理性的训练。初一年级的学生在学习中已掌握了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等记叙的要素,那么怎样将记叙的要素比较自如地运用到所写的文章中去呢?这就需要教师通过教学使学生逐步掌握记叙文的基本方式。记叙文的基本结构方式,大致可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按时间先后或事件发展顺序来安排段落层次;第二种是按事件性质来安排段落层次;第三种是按空间方位的变换、地点的转移来安排段落层次。在议论文的学习中,除了使学生明确掌握一篇议论文有主要论点和论据及论证等有关知识外,还应重点掌握其结构方式。议论文的结构方式是:提出问题(提出论点)、分析问题(用论据证明论点——论证过程)、解决问题(得出结论)。说明文的结构方式大致可分为四种:第一种,找出事物本身的条理以及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去安排段落层次,有条理地、全面地加以说明;第二种,抓住事物各个发展阶段的不同特点,按先后顺序安排段落层次;第三种,有些事物的特性和功能是多方面的,可以按着主要次要的先后顺序来安排段落层次;第四种,有些事物比较复杂,就要把说明的内容分成几个方面,再按一定的顺序安排段落层次。在写记叙文前,教师应指导学生认真审题,找出题眼后,列出提纲,确定中心,选好材料。学生完成这几项之后,文章大体脉络已经出来了,行文时就顺手多了。写议论文也是如此。学习了议论文一个单元之后,教师可出几个题目:《谈恒心》《谈毅力》《说勤》《谈勤能补拙》《说聪明》《天才来自勤奋》,讲清每个题目的侧重点,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所占有的材料去选择对路的题目,然后将确定的论点,以及用来证明论点的论据(选择的材料)概括成提纲,写在成文之前。这样,就能使学生认识到选择作为论据的材料必须是能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而且也明确了这就是理清思路、分析问题的过程。

三、思维创造性的训练

《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要“通过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他们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这“多种方法”,既包括在阅读教学中,也包括在写作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维训练。创造性思维具有三个特性:就其熟练程度和广度而言,具有流畅性;就其灵活程度和跨度而言,具有变通性;就其优化程度而言,具有独特性。

(一)通过“一题多做”“一事多写”,训练创造性思维的流畅性。在写作教学中,要随时给学生提供创造性思维的机会,并帮助学生选好思维切入点,以求得在教学的“最近发展区”上尽快发展,让他们的思维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不同层次去创新,从而取得预期的效果。这种能刺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环境,在作文教学上就是指“一题多做”“一事多写”。立意不同,是个性的体现,能够力避公式化和雷同的不良倾向;取材角度新,实际上就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形式新,独辟蹊径,可以多样化地反映生活。在具体的作文指导过程中,可采取由易到难的办法,先提供一些触发学生思绪的材料,然后逐步放手让学生写“放胆文”。例如,教师交给学生如下材料:“西方人吃铁蚕豆,吃了壳,吐了豆,摇头说:‘肉薄,核大,有什么好?’西方人煮茶吃,倒去茶水吃茶叶,皱眉说:‘涩而无味,有什么好?’”紧接着要求学生设法找出其中包含的至少七个方面的道理来:①看问题切忌片面化;②不能死搬硬套,搞经验主义;③不要自以为是,凡事想当然;④切莫盲目排外;⑤孤陋寡闻会误事;⑥不可轻率下结论;⑦客观事物的价值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随后,让学生选择其中更有新意更有深度的一个方面,写成完整的文章。学生们通过诸如此类的训练,便可以逐渐摆脱习惯思维的束缚,进而选取最佳角度或最佳观点——别人不曾想、未能言而客观上更有必要,主观上体会又较深的方面,写成较好的文章。

(二)通过“寻找联系”“举一反三”,训练创造性思维的变通性。在写作教学中,可通过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断拓宽其思维的空间,训练其“寻找联系”的创造性思维。如,结合《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教学,教师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面对这样的题目,由于受习惯思维的制约,消极定势的影响,学生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邹忌如何讽谏齐王”“齐王怎样对待纳谏”“纳谏后齐国的政治出现了何种局面”等问题上,即是说,他们对课文中所反映的主要问题较为敏感,通常以此作为思考的基点,多采用既定的模式去审题立意。这样,势必会出现大同小异的写作现象。如要打破旧框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变通性,可引导他们就材料所提供的信息进行思维辐射,由文中的齐威王,联想到唐太宗(相似)、周厉王(相反)以及向历代各王进谏的众多臣子(相关)等。如此不断展开联想,让他们在思考着相似、相关、相反的问题的大脑中,产生创造性设想的心理环境——思维振荡场,形成创造性思维产生的心理根据——“优势灶”,使思维具有灵活性、变通性的品质。这样,学生写作就不会无话可说了,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列出了以下观点:

①纳谏需要胆识和气度

——从齐王悬赏纳谏想到的

②人贵有自知之明

——从邹忌两次窥镜谈起

③推己知彼,引君就范

——提意见应讲究方法和技巧

④对讨好恭维的言辞必须警惕

——由妻妾客皆美邹忌说开去

以上几种观点是从课文中提炼出来的,现实意义较强,而且标题也符合要求。观点③④尤其值得肯定。

(三)通过“换元运思”“反弹琵琶”,训练创造性思维的独特性。众所周知,任何事物都是由各种因素按一定顺序的排列而成的,这就是事物的多元性。事物的多元性决定了思维的多元性。如果在思维过程中换掉思维的某个元素或改变一下排列次序,那么事物就会起变化。对于写作来说,它要求写作者不人云亦云,敢于发表与众人、前人所不同的意见、设想,用前所未有的新角度、新观点去认识事物,反映事物,对事物能提出超乎寻常的独特见解。在写作教学中,经常被采用的是用“反弹琵琶”的方法来训练学生“换元运思”的创造性思维。如针对考风不正、作弊严重的现象和部分同学中存在的不作弊吃亏的错误思想,可设计《不作弊吃亏吗》《作弊未必取巧》《析作弊取巧论》一组题目,让学生运用“反弹琵琶”的思维方式去反思,去驳诘,去求真,去论证,在对立思想的交锋中,磨砺思想的锋刃,撞击真理的火花。又如针对学生迷恋武打、言情小说,不分时间、场合,嗜读成瘾,严重影响学习的现状,可设计《开卷未必有益》的作文题,让学生结合实际谈认识,谈感受,谈危害,反弹琵琶,翻新旧说,即可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再如,有位教师在教学生学习《松树的风格》一文时,先要求学生不准重复陶铸同志的观点,自选一个新的角度去赞美松树。然后他又进一步要求学生以《松树的短处》为题口头作文。下面是一位同学的口头作文:

一提起松树,人们便会想到它的四季常青,于是,就把它作为坚韧不拔、生命力顽强的象征。是的,松树的这一特点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赞誉,无论是春天的风,夏天的雨,秋天的霜,冬天的雪,都改变不了松树的这一特色。

可是,松树的不足恰恰也就在这里。我们想一想:那松树春天是这个样子,夏天是这个样子,秋天还是这个样子,到了冬天,它也依然保持原貌。一年过去了,几年过去了,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几千万年过去了,地球上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是松树呢?它依然是那个老样子。这就叫做一成不变。

一成不变是不好的。我们人类社会就是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前进的。从发明工具到改造工具,从手工操作到机械化生产,从人操纵机器到电脑控制,人类社会真可谓日新月异!如果地球上的事物都像松树那样一成不变,那么,我们还会有今天吗?只有在不断的改革与创新中开拓前进,才是我们所需要的。从这个角度来看问题,松树的这一短处也不能等闲视之。

这篇口头作文,抓住松树“一成不变”的短处,运用辩证的发展观点加以剖析透视,指出“一成不变是不好的”,是同社会发展与变革精神相抵触的。整篇文章简洁凝练,立论严谨,自圆其说,令人信服。

思维训练论文范文第8篇

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三个特征,也叫求异思维。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可以不依常规、寻变求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避免考虑问题的单一化,促使人们思维活跃,不呆板、僵化。

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常用以下几种方法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一、改变“单一思考模式”,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

思维的流畅性是指思维敏捷、迅速,能从不同角度、方向、方面,用多种方法思考问题。而讨论法最能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锻炼学生尽可能找出多种答案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

如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一颗,书中这样描写洞内的景物: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像。‘”这时我提问:“叶老看罢内洞说’有点像‘,到底像还是不像呢?”学生各抒己见,争论得十分激烈。我揭示说:“像与不像,不是凭你们的主观臆断,而是结合课文内容、具体的语言文字进行分析,来体会叶老的感受。”学生带着问题再阅读课文,然后继续讨论。认为不像的同学说:“有点像从字面上看,就是有一点像,那么大部分都不像,总起来说还是不像。”这个同学虽然有自己的判断,但说理性不强,不能以理服人。有的同学说:“我不同意他的发言。有点像,我以为还是像。因为两条龙是石钟乳沉积自然形成的,没有经过人工雕琢,形象不能逼真。但作者在前面已经说过了,两条龙蜿蜒在洞顶。蜿蜒这个词本来是形容蛇爬行的样子,现在用来描写双龙那种张牙舞爪的姿态。又因为借着灯光去看,灯光摇曳、蒙蒙眬眬,大轮廓又很像,因而叶老说有点像。这是肯定而不是否定,也正是叶老语言正确的体现。所以我们应当理解有点像是说像而不是不像。”课堂上这样的讨论,尽管答案不一致,但同学们根据课文字里行间的意思,反复推敲,会得出自己的结论。通过讨论最后意见。认识会趋于一致,不必老师“奉送”正确答案。学生在课堂上经常这样分析、推理、判断,就会逐渐克服解答问题时的盲目从众心理和不合逻辑的猜测,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思维的逻辑性。推理的严密性。

二、满足学生“自我肯定的需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心理学认为十一二岁的孩子,已经逐步产生自我肯定的要求,不希望人们把他们当小孩看待,而要求尊重他们。我们上课时不能要求学生答问只许对不许错。有些学生创造性思维常同一般学生不同,表面上看起来似乎近于荒唐,有时不易被老师理解,但认真考虑,他们也有某些方面的道理。一次讲完《将相和》,老师提问:“你们喜欢课文中的谁,为什么?”绝大多数同学表示喜欢蔺相如的机智勇敢。老师进一步启发还喜欢谁?又有几位同学说喜欢廉颇。老师满意地点点头,正准备结束讲课,突然又有一位同学举手了,老师表示意见相同的就不用重复了,但这位同学仍把手举得高高的。老师叫起他,他说:“我喜欢赵王。”老师惊讶地问:“为什么?”学生振振有词地说:“蔺相如本来是一位官职卑微的小官,赵玉看他有才华,就大胆地使用他。秦国本来是虎狼之国,在赵王与秦王面对面斗争时,蔺相如都挺身而出,战胜强大骄横的秦王,维护了赵国的尊严。每次斗争胜利后,赵王就对蔺相如破格提拔,所以蔺相如职位比廉颇还高。我就喜欢赵王敢于大胆使用人这一点。”学生说得多好,有理有据。赵王本身也是统治者,但学生不涉及他的为人、执政的情况,只就他用人这一点来评论,观点鲜明、论述清楚、敢抒己见。老师给以肯定:“同学们都喜欢蔺相如、廉颇,你能从不同角度看到赵王的优点,这是很可贵的。你很善于思考。”这样的肯定,调动了发言学生及全班同学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发言时消除了顾虑,充满信心,增强了自我肯定的欲望。

三、打破“思维惯性”,培养思维的变通性

思维的变通性,是指思考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不局限于某一方面,敢于提出不同的新观点,从而形成超常的构思。

如在十一册里有一组课文都是写人的记叙文,我抓住这些课文写作特点的同异让学生进行比较,从这个角度来提高学生分析文章、鉴赏文章的能力。如这样提问:“《我的战友》、《凡卡》、《奴隶英雄》都是写人的文章,你最喜欢哪篇的写法?”“三篇文章在刻画人物上有什么不同?哪篇文章着重刻画人物外貌?哪篇着重刻画语言和动作?哪篇文章又着重刻画了神态?这些侧重点都是根据什么确定的?”学生在比较中,认真思考、人人动脑、动口,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同学们在分析。比较、鉴别过程中,不仅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形成网络,口头表达能力及举一反三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四、纠正“思路狭窄”的缺点,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

想像力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活动,是在头脑中创造出过去没有遇到过的事物的形象,或者将来才能实现的事实的形象思维活动。因而我们说想像是创造力,一切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想像。

1、续讲、续写故事的结局。当学生读完课文内容,并掌握了文章中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续讲、续写故事内容或结尾,丰富他们合情合理的想像能力。如讲完《会摇尾巴的狼》、《凡卡》、《穷人》等课文引导学生续讲,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想像写出多种多样的片段。

2、写想像作文。低年级孩子学了《小猴子下山》一课,老师叫学生摹仿,自己编个童话故事,一句话一幅图,可自绘可剪贴,最后粘贴成一本书。学生自编出许多小童话故事,如《先让猴子妈妈吃》等。高年级学习《黄河象》后,写《柏抱槐》,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后写《盖大楼》等想像性作文。

3、写一事一议的文章,训练学生联想的能力。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由当前的事物回忆起有关的另一事物,或由想起的一件事物又想到另一事物,都叫联想。

写一事一议的文章就是以类比为出发点,找出它们之间相同或相异属性。类比法能够在广阔的范围内把两个不同的事物从内部有机地联系起来,产生超常的构思,这是创造思维的火花。如学生写《我喜爱的玩具一小泥人七品芝麻官》,进而联想到当今有些干部、贪污受贿、损公肥私……对此进行了抨击。

思维训练论文范文第9篇

本文拟从三个方面谈谈解题教学当中,如何转换分析角度,加强思维训练。

一、四则运算中,要通观全题,转换思路,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和简洁性。

四则运算中同样要讲究思维的灵活和简洁,要防止僵化,避免繁琐。

例1、计算55/3514×5/7。

分数乘法,按法则学生常常不加思索,先把带分数化为假分数,尔后再乘。但观察本题,63与5/7,49/55与5/7分别可以约简和约分,因此结合学过的知识,有

原式=(63+49/55)×5/7=63×5/7+49/55×5/7

=45+7/11=502/11。

整个计算灵活而简洁。

例2、计算(11-11/36)+(9-11/36×5)+(1-11/36×3)+(5-11/36×9)+(3-11/36×7)+(7-11/36×11)。

要是按部就班先算出每个小括号内的结果,是麻烦的。但分析比较每个小括号内的被减数和“减数”,马上会使我们想到去括号,并灵活地将被减数和“减数”重新组合起来,于是有

原式=(11+9+7+5+3+1)-11/39×(11+9+7+5+3+1)

=(11+9+7+5+3+1)×(1-11/36)

=36×25/36=25

此处思维的灵活性还体现在乘法分配律对减法的通用。

二、应用题求解中,要抓住数量关系,转化思路,训练思维的深刻性和创造性。

抓住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探索问题的实质,积极主动地发现新路子,提出新见解,为最终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服务。

例3、一杯牛奶,甲第一次喝了半杯,第二次又喝了剩下的一半,就这样每次都喝上一次剩下的一半,问甲五次一共喝下多少牛奶?

这道题本身不难。把五次所喝的牛奶加起来即出结果。但要是这样想:甲喝过五次后,杯中还剩多少奶?一杯牛奶减去剩下的,不就是喝下的了吗?这一思路的有新意。如果再以一个正方形表示一杯牛奶,则右图中阴影部分就表示已喝下的牛奶。而不带阴影的部分为所剩牛奶。那么1-1/32=31/32(杯)即甲所喝牛奶。以上思维就比较深刻且数形结合,富有创造性。

(附图{图})

例4、某筑路队计划6天铺900米水泥路,结果提前一天完成了任务。问工作效率提高了百分之几。

常规解法不成问题,其综合算式及结果为:

[900÷(6-1)-900÷6]÷(900÷6)=0.2=20%。

变换思路:提高工效后5天铺好,原计划6天铺好。也就是说现在铺一天相当于原计划铺6÷5=1.2(天),因此,现在的工效是原来的120%,从而工效提高了20%。其综合式是

6÷(6-1)-1=20%

这一解法别开生面,独到而巧妙。

三、面积计算中,转化着眼点,训练思维的广阔性和有序性。

小学几何的面积计算中,学生常常苦于思路闭塞。教学中应采用辅助线或图形变换等,启发学生分析。分析的着眼点不同,解题思路也不同。解法也会不一样,这种一题多解或一法多用正是思维广阔性的体现。

例5、正方形的边长为8厘米,求图1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方便计,取3作π的近似值)。

(附图{图})

要求阴影的面积,就图1,思考路子不很明显。一旦作出正方形对边中点的连线(图1─1),思序就容易入轨。

(附图{图})

析解1从图形可以看出阴影的面积就等于大直角扇形的面积减去①、②、③三块图形面积所得的差。即

S[,阴影]=S[,大扇形]-S[,①]-S[,②]-S[,③]

=π/4-8[2,]-(4[2,]-π/4×4[2,])-4[2,]-π/4×4[2,]

=48-(16-12)-16-12

=16(平方厘米)

析解2观察图1,连对角线,并作适当割补(图1─2),由图1─2,很快可发现阴影的面积就等于大直角扇形的面积减去一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的差,所以

S[,阴影]=S[,大扇形]-S[,直角三角形]

=π/4×8[2,])-1/2×8×8

=48-32

=16(平方厘米)

(附图{图})

析解3就图1,再作一个对称的直角扇形(图1─3),我们把阴影块标(一),其余三块分别标上(二)、(三)和(四),从图1─3看出,S(一)=S(二),S(三)=S(四),而

S[,三]=S[,四]=S[,正方形]-S[,大扇形]=8[2,]-π/4×8[2,]≈16(平方厘米)

(附图{图})

析解4分析图1─1,可以设想将图1─1中的图形①迁移到扇形③的右上角而正好填满所在的小正方形,见图1─4。这就是说,图形①、②、③的面积之和恰好等于大正方形的一半。于是有

S[,阴影]=S[,大扇形]-(S[,①]+S[,②]+S[,③])

=S[,大扇形]-1/2S[,正方形]

=π/4×8[2,]-1/2×8[2,]≈48-32

=16(平方原米)

(附图{图})

思维训练论文范文第10篇

关于在化学解题中转换思维训练的建议思维能力是中学化学教学要求的各种能力的核心。在化学解题中,如果能巧妙地改变学生的思维走势,如果能根据题给的信息,科学合理的转换(包括变换、代换)思维能力,就能使解题过程简捷明了,达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巧解速解的目的,就能变片面思维为发散思维、变机械被动的学习为灵活生动的学习。

变换思维的方式一般有如下几种:

一、应用等量代换巧解。

【例1】化合物(1)AB中含B36.36%,化合物(2)BC4中含50%,(3)则化合物ABC4中含B为()(A)12.64%(B)14.09%(C)19.65%(D)21.1%解析:此题乍看,似乎无从入手,甚感困惑。若据题意运用等量代换的方法来解,则十分简洁明了。将原题分为三个层次。由(1)得AB式量=B/0.3636,由(2)得B=2C,在ABC4中,B%=B/AB+2×2C×100%=B/AB+2B×100%=21.1%。

此解中,关键是用B作过渡桥梁。答案为ABC4。

二、应用联想转换巧解。

【例2】元素A、B可形成化合物X、Y,其质量组成为:X中A占23/31,Y中B占16/39。已知Y的最简式为AB,则X的最简式为()(A)AB2(B)A2B(C)A3B2(D)A4B3解析:已知Y的最简式为AB,B占16/39,则A占23/39,若设AB式量为39(第一次转换),则A/B=23/16,联想到23为Na,16为0(一般向具体转换,第二次转换),则最简式为N20。分子式为Na2O2。同理,设X的式量为31,A为23,B为31-23=8,得NaO1/2,即Na2O,X为A2B,选(B)(由具体向一般转换)。这里进行了三次思维转换,灵活巧妙。

三、应用拆分变换巧解。

上一篇:论文写作论文范文 下一篇:临床医疗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