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能力范文

时间:2023-03-19 17:38:27

实验能力

实验能力范文第1篇

关键词:拓展与开放;精选与研究;设计与指导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5-077-01

《全国新课标卷2015年高考考试说明――理科综合生物部分》中明确了对考生实验与探究能力的考核要求: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运用观察、实验与调查、假说演绎、建立模型与系统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做出恰当的评价和修订。考试说明里列出的必考的实验有4-1《分子与细胞里》里的11个,4-2《遗传与进化》里的3个,4-3《稳态与环境》里的5个;选考的实验有5-1《微生物的利用》里的3个、5-2《生物技术在食品加工及其他方面的应用》里的3个。多年的教学经验使一线生物教师不难发现:这些看似简单的实验无不包含着一定的早已广泛地应用于生物科学研究当中的思维能力和探究方法,而高考对考生实验与探究能力考查的具体体现就是能否将学到的这些思维能力和探究方法迁移到新的实验情景中或相关的生物探究实验中。因此在进行实验复习时,生物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领会和总结每个实验的设计意图和实验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在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把功夫放在实验的拓展与开放上

有的学校条件好、设施全,教师就可以抓住有利时机引导学生把教材中的实验全部重做,或者教师选取部分实验后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在自己设计实验过程之后可以进入实验室做一做自己所设计的实验。或者根据设计的带有观看要求的实验学案播放实验录像。特别是对于教材中的经典实验和必考实验如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等,要对其材料选取、条件控制、对照设置、结果分析等方面作深入剖析。

二、把功夫放在实验的精选与研究上

生物教师一定要学会从教材的经典实验中挖掘出本质的东西,跳入高考真题和模拟练习的题海中,了解实验题出现的各种类型,把握实验题考核的最新动态,找到实验题解答的规律技巧,筛选实验题讲练的典型代表。然后,在新授课后或以随堂练或以周月考等多种形式链接高考题,让广大考生从解题中把握实验原理、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实验结果预测的方法、探究性实验与验证性实验的区别等。如在研究2013年全国新课标理科综合1卷时,就会发现选择题6问到若用玉米为实验材料,验证孟德尔分离定律,对得出正确实验结论,影响最小的因素是哪一个?通过分析不难发现A杂交的两个个体如果都是纯合子,验证孟德尔分离定律的方法是杂交再测交或杂交再自交,子二代出现1:1或3:1的性状分离比;如果不都是或者都不是纯合子可以用杂交的方法来验证,A正确;显隐性不容易区分容易导致统计错误,影响实验结果,B错误;所选相对性状必须受一对等位基因的控制,如果受两对或多对等位基因控制,则可能符合自由组合定律,C错误;不遵守操作流程和统计方法,实验结果很难说准确,D错误。这道题是对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的考查,从表象看是考查学生遗传实验方法的,其实是考查学生通过分析孟德尔研究过程对分离定律实质的理解,而核心是考查学生科学实验的思维能力。

三、把功夫放在实验的设计与指导上

生物教师要引导学生熟练掌握设计实验的基本方法。(1)单因子变量原则:即控制其他因素不变,只改变其中某一因素,观察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2)设立对照原则。即在实验中设立对照组,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往往有空白对照或自身对照及相互对照等。(3)平行重复原则:控制某种因素的变化幅度,在同样条件下重复实验,观察其对实验结果影响的程度(如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等)。当然,只有少数试题涉及到。生物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解题能力和答题能力要进行一定的训练和指导,从而掌握得高分的技巧。如:实验材料和用具如何选择,实验结论、结果如何区分等,以帮助学生提高实验设计能力、分析能力、解题能力。而在实验步骤如何书写上更要注重提示学生简明扼要,要注意卷面整洁、清晰,使人一目了然,否则会导致不必要的丢分。字体不要太大上下要留有一定的空间。专业术语要避免错别字。例如2013年山东卷第4题就是以使用盐酸的目的为背景,同时考察多个实验。如果平时复习中我们重视这些细节,就不可能丢分。

总之,实验与探究能力是《考试大纲》对高考生物学的一项重要的能力要求。不管哪种试卷,年年都有实验题或以实验为背景考查能力的题目。这类题目突出了实验考查,更重要的是实验与能力的考查,考查科学实验的思维能力和探究方法,必须高度重视。我们只要在教学中做好上述三个方面的工作,那么实验题就不在话下了。

参考文献:

[1] 《考试说明全解-生物》.现代教育出版社.2015.01.01.

实验能力范文第2篇

一、搞好兴趣实验,让学生观察能力在兴趣中提升

培养学生的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注意。注意是人人都熟悉的一种心理现象,学生注意听课,他们的心理活动就指向和集中于教师的讲述;学生注意观察实验,他们的心理活动就指向和集中于教师的示范操作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注意力,使教学取得的良好效果,创设趣味实验进行教学,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大多数的实验都具有比较明显的现象变化,这可以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从而认真观察,进而提升其观察能力。①如在讲授酒精性质时,用一块棉手帕,在盛有70%酒精的烧杯中浸泡,待均匀湿透后取出。展开手帕,用镊子夹住两角,在火焰上点燃,当火焰熄灭后,手帕完好无损。奇妙的实验表演,必将引起广大学生的注意,仔细观察整个过程中的现象,新奇的实验现象也必将大大地激发学生探索科学、揭示奥秘的兴趣,使学生进入学习心理的最佳状态,长此下去,必将培养和提高学生们的观察能力。一些比较复杂的实验,我们也可以通过借助投影演示实验,以强化实验演示效果和实验的直观性,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实验,具有一定得风险性和危险性,这就导致很多教师为了安全起见,取消了一切分组实验、学生实验,实则在化学教学中,学生实验对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分组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学生通过亲自实验,熟练掌握操作技能、技巧;而后巩固验证,加深和扩大他们所学得的理论知识,做实验的过程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因此,我们教师要认真组织好每一次的学生分组实验。②对每一章每一节实验做到实验目的明确,要求具体,计划周密,要使学生学会,掌握操作技术。如,使用试管的操作方法,要求他们能正确地拿试管,夹持试管,洗刷试管等。在进行碱和酸的反应实验中,要求他们会振荡试管,用试管加热物质,注意试管的倾斜方向等。要使学生掌握操作要领,培养动手能力。

学生动手实验时,教师必须及时防止和纠正在实验操作上的错误,训练学生正确地进行实验。例如:学生做粗盐提纯的实验时,常因仪器不干净,过滤时漏斗里的液面高于滤纸边缘,做不出理想的实验效果,教师就应及时引导学生分析原因,找出操作上的错误后,重新操作,保证实验现象明显,效果良好。学生动手操作,掌握了一定的实验基本技能后,坚持经常练习,久之就会熟能生巧。再如,③给初三学生讲铁的性质,做铁钉生锈这个演示实验时,可先让学生自己找材料,每人在实验前10天准备三支干净的医用针剂小药瓶。按装满水、少量水、干燥三个不同条件各放入铁钉一枚。让学生每天观察一次并做好记录。等到讲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带来“成果”。教师讲解与学生讨论结合;直到得出正确结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效果比较好,同时可以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起到巩固基础的作用。事实证明,通过组织分组实验,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

三、重视创新能力在化学实验中的培养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验教学是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有效途径。④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劳动技能和心理素质的直接途径,在实验中让学生做到手、眼、脑并用,顺利完成实验,对一些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步骤、甚至对装置进行改变,以求让学生达到创新的目的。 当然,实验教学的重点要由过去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转移到处理具体问题的过程上,实验教学要强调让学生“学会怎样实验和思考”,比如我们可以将排空气法收集气体的装置进行改变,采用一个带橡胶塞的集气瓶,由长短两个导管的进出气顺序,指导学生思考,其分别代表了怎样的集气方法,并由之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增加探索性实验,将某些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进行,必可收到良好的效果。我们也可以组织开展课外科技小实验:如检验有机物中的碳、氢元素;辨认布料;制造肥皂等,都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化学实验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也有很好的帮主,在课堂上做演示实验,教师要设计一系列问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在教学中循循善诱,适时点拨,逐步培养具体、全面、深入地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和内在规律性,使学生的思维从表象到本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⑤让学生在探究性实验中探究自己还未认识的世界,这些化学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掌握实验技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探究能力,使学生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例如:学生做“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的实验。(1)老师提出问题:①点燃前的观察(蜡烛的颜色、状态、形态、硬度和密度等)②点燃蜡烛的探究(火焰哪层温度最高?蜡烛燃烧后生成什么物质?)③检验生成物时可用一只干燥冷的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先把烧杯口罩着外焰,然后把烧杯慢慢向下移,观察火焰在哪个位置烧杯内壁出现明显的现象?(2)让学生猜想和假设上述的问题②③。(3)通过实验对学生的猜想进行检验:在实验时,多鼓励学生敢想,敢做、敢于突破“老师没讲过”的束缚。这样通过科学探究活动来学化学,学生可以把化学知识与观察、推理和思维技能结合起来,从而可以能动地获得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实验能力范文第3篇

一、仔细审题

在“仔细审题”这项内容上,主要考查学生的细心程度、分析总结能力及判断能力。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在审题时应该要求学生认真浏览试题,明确要求,挖掘条件(特别是隐含条件)。例如,实验题:“设计实验验证赤霉素能提高生长素含量,完成实验思路并预测结果。”在这个实验中,用到的实验材料是:生长状况相同的燕麦胚芽鞘(3个)、赤霉素、蒸馏水、琼脂块、刀片等。在做这道实验题时,应让学生认真仔细地读题,通过仔细审题,学生挖掘出“该实验是验证性实验,不是探究性实验,不需要假设,实验的结果只有一个,不用分情况来讨论”这个条件,使问题迎刃而解。

二、原理分析

在进行原理分析时,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并充分利用题中给出的实验条件来确定实验原理,考查学生对原有知识的再现能力与分析能力。例如上面实验中,学生应能想到赤霉素能促进细胞的生长,生长素能促进细胞的生长。这些内容都是书本上学过的内容,再想想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是协同作用还是拮抗作用,学生能判断出是协同作用。这样实验原理清楚了,问题也就能解决了。

三、实验材料分析

试题一般会给出实验材料,完全开放性的试题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目的,自主选择实验材料和用具(原则不要少用也不要多用)。此部分内容主要考查学生依据实验原理合理选择实验材料的能力,要求是实验材料要容易获得,实验装置简单,实验药品较便宜,实验步骤少,实验时间短,而且实验材料不会对师生健康带来危害。上例中实验材料已经给出,不用选择,但需要仔细分析实验材料。因此应该让学生仔细阅读材料,并分析思考燕麦胚芽鞘用了几个,有没有对照的信息,如果有,应该是谁和谁对照,琼脂块有怎样的作用。因此,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材料,实验材料分析好了,设计实验也就容易了。

四、变量分析

所谓变量分析,就是要求学生通过分析获取实验变量(唯一不同的量)。上述实验中的变量是赤霉素和蒸馏水,胚芽鞘用了三个,应该让学生分析出赤霉素处理一株胚芽鞘,蒸馏水处理一株胚芽鞘,现在只剩下了一个胚芽鞘和琼脂块。实验步骤应该是:用赤霉素来处理一个胚芽鞘的尖端,用等量蒸馏水处理另一个胚芽鞘的尖,把各自的尖切下来,分别放在两块琼脂块上,然后从两块琼脂块各切割相等的两小块,分别放在剩下的去尖的胚芽鞘的两端,那么培养一段后,找到可操作的双测指标(特定的颜色变化、沉淀反应、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变化)。本实验的观测指标是去尖的那个胚芽鞘向哪一侧弯曲生长。

五、结果分析

学生是否根据实验原理确定已知实验结果,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准确描述,进而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是验证实验要考查的内容。教师应依据实验考查的内容让学生进行实验结果分析。如引导学生分析:涂了赤霉素的胚芽鞘的尖端产生的生长素的含量多于用等量的蒸馏水处理过的胚芽鞘的尖端,然后把含有两个接触过两种尖端的胚芽鞘尖端的胚芽鞘的琼脂块放在去尖的胚芽鞘的两侧,胚芽鞘应弯向接触过蒸馏水处理过尖端的那个琼脂块的一侧,实验的结论就是赤霉素能提高生长素的含量。

六、表达与检查

实验的表达是将实验分析的结果用语言、文字、图表、曲线等给予正确的表述,实验表达主要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很多学生对实验过程、实验结果的思考都正确,但因为语言表达能力差,而得不了高分或不得分。对此,我这样引导学生:实验结果就是你观测到的指标,只要把观测到的指标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出来就行了。像上述实验只要描述出胚芽鞘向哪一侧弯曲生长就行了,实验结论就是本实验的验证。最后要求学生再检查实验设计及语言表达有没有科学性错误。

实验能力范文第4篇

首先,一个好的物理问题,等于实验探究完成了一半。“科学的本质在于探究”,而探究就要有问题,在指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就应当注重提问。古希腊教育家亚里斯多德讲过一段名言:“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当然免不了提问,但是应当注意的是不是加了问号就是问题,问题要有一定的梯度,但是梯度也不能过高,起码让学生能通过实验来解决问题的绝大部分,这样学生的实验积极性才不至于丧失,才会更愿意去想、去思考,去自己动手实验。如果问题的梯度过高,学生通过实验无法解决,就将使其失去利用实验解决问题的信心,并对物理实验产生抵制情绪。所以,问题要符合学生的知识背景、思想现状和思维特点;问题要具体明确,避免教师提出的问题过于抽象、模棱两可,思路不明朗,使学生无从下手;问题要精,既符合情景又使问题的形成自然化,不可为问题而问问题,流于形式,没有实效。教师在提问的同时还要明白:问题是开启思维和发展思维的源泉;同时“一个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而是开放式的”,我们教师要尊重持不同观点或者是错误观点的学生,保护好学生的积极性,更要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激发他们自己动手实验,培养其实验能力,并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据了解,“如何实现有效提问”目前已成为日本大多数教育家们集中研究的问题,因他们认为“这是未来不断开发新技术人才必须具备的思维模式”。

其次,要使学生主动去实验、探究,必须创设好物理情境。在实验前,教师要能够先设计一个好的物理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实验探究的兴趣。尤其对于刚学物理的学生,头脑中对物理知识的了解总有些“前科学概念”,其中包含了理解和误解。所以,只有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物理情境,让学生参与实验,才能使物理教学内容变美、变活,深入到学生的心灵之中,实现物理教学的情感转移,将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和对物理教师的情感转化为物理学习的动力,更有利于他们对物理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再者,实验要贴近生活,并善于利用生活中的用具来完成物理实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经常设疑,但问题应尽量贴近学生生活:善于挖掘教材设计实验;善于联系实际设计实验;优化实验设计,最终做到既有趣又有好的效果。这样不仅使物理课堂不再像过去纯粹的教师演示实验那样枯燥无味,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主动性和培养了学生动手实验能力,并把纯粹的“教师教”变为“学生主动求知探索”,而教师只是指导和适时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们获得和理解相关知识和学习探索的方法。同时,教师要经常提醒学生们要善于利用身边的器材来做物理实验,解决物理问题,让他们真正实现在生活中学习物理,并用物理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形成如此良性循环,真正做到教师“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

当然,在教学之余,教师也可以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经常布置学生利用生活经历来探究物理新知识、实践物理新知识。例如讲到“声现象”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们调查自己家附近的噪声现状,让他们自己提出解决或者降低噪声的方法;学习了“光的折射 透镜”后,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到眼镜修配店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视力检查和镜片的配制过程等。这样既可以有效地配合课堂教学和实验,也让物理教学真正融入生活。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引导学生实验、观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看成物理课堂教学的轴心,从而在教学结构上让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合作关系,既可以是师生之间的个别或群体讨论与对话,也可以是学生之间的个别或群体讨论与对话,在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合作关系,一起实验探究。

说到这里,似乎对于物理教材始终未提及。但自古有句话“知识是死的,人是活的”,所以对于物理教材中的知识,能用实验解决的要尽量做实验,且最好让学生们自己动手做实验;尽管教材上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但是我们认为教师应当不拘泥于教材的束缚,尽量多让学生自己实验,从而通过其自身的体验和感悟真正理解物理知识,感知物理实验的真谛,同时也能改善学生动手能力差的痼疾,提高学生们的实验素养。

科学探究,百花齐放,形式多样。我们只有通过不断尝试,从学生学习的每一个方面展开探究活动,一方面可使学生更好地的领悟科学思想和精神,经历发现科学的过程,另一方面也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其终身发展夯实基础。

实验能力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硬件基础课实验教学 实验资源 教学改革

在信息处理和传输技术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计算机系统硬件和各种电子设备更新换代非常迅速,新技术与新产品不断涌现。因此,硬件课教学也应该随着技术的进步不断调整。计算机专业和电子信息专业必修的硬件基础课程有“电子技术基础”、“模拟电路”、“数字逻辑”与“通信原理”,这几门课程都有16个课时的实验。实验是理论与实践的纽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教学工具。因此,在适时调整硬件理论课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同时,教师更应该重视硬件基础课实验教学改革,把学生的手和脑都调动起来,充分利用实验资源,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

1.选择合适的教材与实验设备

1.1选择内容简练的教材。

实验教材不同于理论教材,太详细就成了设备说明书,实验步骤讲得非常清楚,学生哪里还有动脑的必要,只要机械地动手就能得出结论。这不是实验的目的。因此,实验教材只要简单明了地讲明实验目的、所应用的实验器材,以及实验内容就可以了,实验步骤应该是学生自行设计的。最好的教材应该是教师依实验箱说明书自行编写的。

1.2选取合适的实验器材。

实验器材是实验中最重要的。硬件实验中最常用的示波器、信号发生器应该选择精度比较高、性能较稳定的。对于实验箱的选择,不能太简单,如果全部都是集成的模块,学生就没有可以动手的地方,激发不了学习兴趣;如果全部都是分立元件,学生则需要花很长时间连电路,会有烦躁情绪,同样收不到好的效果。所以,理想的实验箱应该是分立元件占大部分,兼有几个已经连接好的电路。根据以上原则,模拟电路实验箱除了“功放”、“差分放大电路”之外都是分立元件。“数字逻辑”实验箱则全部是分立元件。

2.合理安排实验内容

2.1重视第一次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可见“师傅领进门”还是很重要的。对于实验,第一次是入门课,是培养学生实验兴趣的一次重要的课。第一次实验课除介绍常用器材的构造和使用方法外,教师还应该演示一个或两个简单而有趣的实验来吸引学生。例如:“电子技术基础”实验可以演示一个“功放”的实验,“数字逻辑”实验可以演示一下“计数器”的计数过程,“通信原理”可以做“FSK通断键控编译码”实验给学生看。自己亲眼所见,学生会对实验产生兴趣,产生自己动手的欲望,为以后实验的顺利进行打下坚实的基础。

2.2规范实验教学内容。

本着“加强基础、拓宽专业、注重实践、提高素质”的方针,我们将实验项目分为四类:验证性、设计性、综合性和开放性实验。

验证性实验指熟悉实验设备和操作方法,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设计性实验指针对某一个知识点设计实验电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设计能力、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综合性实验指多个知识点综合应用设计实验电路,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受到更为实际、更加全面的科学研究的训练;开放性实验指学生独立确定实验目的、制定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操作,以及分析实验结论,目的是提高实验室及其仪器设备的利用率,使人、财、物发挥最大作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3精心设计实验步骤。

合理安排实验步骤可以在有限的实验时间内完成更多的实验内容,实现理论到实践的转变。硬件实验设计步骤如图1所示。

3.改革教学模式

3.1坚持“学生主体”原则。

3.1.1权力下放,合理指导。

在安排实验内容之后,教师应让学生在实验目的和实验器材明了的前提下,自己安排实验步骤,把“怎么做”实验的权力下放给学生。

学生在正式实验之前应该完成审图一步。在设计实验步骤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难题,可能对如何选择实验器件参数不知所措。这时,教师应给予合理及时的指导。指导并不是“告知”,而是“引导”,通过理论知识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例如,做“直接耦合两级放大电路”实验,有的学生设计两级电路的偏置参数一样,结果示波器始终显示失真波形。这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分析电路原理,适当降低第二级静态工作点,经过几次调整之后就能得出理想的实验结论。

另外,对于动手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教师还可以下放自己安排实验内容的权利。这部分学生做完教师安排的实验内容后还有很多剩余时间,教师应该鼓励其自行设计一些小实验。学生可以在原实验基础上改变参数,可以把课后习题电路拿出来实际连接一下,也可以是按照自己想法做出的电路。只要把手与脑结合起来,就能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在此,应强调一点,教师必须让学生把思想放开,不能怕错。学生设计一个实验,一次成功的概率很低,应该在实验过程中不断改进,每一次改进都是一次能力的提高。这样学生可能在有限的实验课时内完不成所有实验内容,担心影响自己的实验成绩。教师应打消学生的后顾之忧,对实验成绩的评定应该重质量轻数量。

3.1.2灵活分配实验时间。

由于实验课时量有限,原则上以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为主,验证性和开放性实验为辅,由浅到深,循序渐进,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因此,验证性实验分配两个课时,开放性实验分配3到4个课时,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分配10到11个课时。

由于学生学习能力不同,在时间的把握上应该因人而异。有一部分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在10个课时左右已经完成了验证性、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这时可以引导其设计较复杂的开放性实验。

3.1.3开放性实验的实施办法。

开放性实验教学以培养学生实践动手与创新能力为目的,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实践能力,为以后走向社会奠定基础。

开放性实验没有具体的实验内容,没有实验目的的指导。以往,很多学生都是随便复习一下以前的实验,这样浪费的不仅仅是几个课时的时间,还有之前所有的努力。必须强调,不设目的并不是没有目的。教师在实验开始前,用少量的时间进行集中讲解,引导学生自己给自己确定一个合理目的,设计一个合理方案,不能“异想天开”,更不能“什么都不想”。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进行答疑。例如:完成“模拟电路”基础实验之后,学生可以自行采集一个变频信号通过放大器之后经功放输出,研究功放对不同频率信号的放大作用;完成“数字逻辑”基础实验之后,学生应用“计数器”、“七段字型译码器”、“显示芯片”,以及简单门电路设计交通倒计。

在完成“通信原理”基础实验之后,学生可以综合所做实验设计一个简单的点对点的数字通信系统。

还有另外一类开放性实验,即课程设计。针对某一课程,教师确定课题及开发工具,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自己确定。然后写出设计书,教师审核之后实施。学生必须查阅大量的参考书籍和各种工具书才能完成设计任务。因此,课程设计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研究设计能力、独立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3.2改革考核办法。

实验考核是保证实验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以往的考核办法有两类:一是考试,二是根据学生平时表现给成绩。考试局限性太大,很难考查能力;教师凭印象给分又有失公平性。因此,教师必须确定一种公平合理的考核办法。

首先,分配每一类实验的分数。验证性实验占20%,设计性实验占25%,综合性实验占35%,开放性实验占20%。根据实际情况,教师还可以在小范围内调整各类实验所占分数比例。

其次,确定考核办法。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实施实验情况将学生分成优、良、中、可、差几个等级。学生实验结束后对每一个实验都要提交实验报告。教师应根据实验内容再度评价学生,实验报告要注重设计思想的描述,注重分析、总结实验中的收获、体会。将两者评价综合起来,如果对某一个学生两者不符,可以单独给其一个实验任务再度评价。

最后,教师在评定学生成绩时,应重点测试学生理解、掌握、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了解学生在实验中是否有深入思考问题的能力,适当提高开放性实验的分数。

4.结语

遵循以上原则和模式实施实验以后,在“电子技术基础”和“模拟电路”实验后,学生能独立设计调频收音机,电机调速控制器等较复杂电路;在“数字逻辑”实验后,学生能独立设计交通灯倒计时器等电路;在“通信原理”实验后,学生能独立设计点对点模拟和数字通信系统。

总之,硬件实验课程改革教学方法之后,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了,学习动力增强了,实践动手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在实验的同时还巩固了理论知识,使理论与实践结合了起来,掌握了实际设计电路的流程,为以后从事硬件设计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文辉,刘淑英,蔡胜乐等.电路与电子学(第三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社,2005.

[2]王毓银,陈鸽,杨静等.数字电路逻辑设计(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童诗白.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琚生根等.计算机硬件实验教学的探讨与改革[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6,(5):65-67.

[5]黄家瑜,李云.计算机硬件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05,21(2):112-114.

实验能力范文第6篇

一、重视基础——创新之源

创新之根源在于基础,而扎实的基础不仅来源于牢固的知识基础,更来源于知识所体现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思考方法,这些都为我们创造性地进行实验设计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抓好课本上基本的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的教学,是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的重要基础。

例:有两杯不同的液体,现提供以下器材:(1)托盘天平;(2)弹簧测力计;(3)两个质量和形状完全相同的烧杯;(4)拴着细线的物块(密度大于这两种液体);(5)刻度尺。请你用两种方法比较它们密度的大小,要求写出:所选用器材的序号,并简要说明比较的方法。

分析:本题涉及实验原理的确定、实验器材的选择、实验方法的设计与表达,注重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有一定的开放性。本题可以从密度、浮力等知识入手进行解答。

用相同体积比质量的方法,来判断密度大小。相同体积的判断上,可用刻度尺测量,质量的比较用天平,此方法实质是探究密度概念的实验的迁移。

用浮力的知识比视重的方法,分别测出物体浸没在两种不同液体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因为液体密度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也越大,视重就越小,所以视重小的液体密度大。此种方法实质上是浮力中称重法的一个具体应用。

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基本实验的教学,教学中要特别引导学生认真领会各类实验的设计思想和认真掌握基本实验技能的运用,同时还要注意实验方法的拓展,培养实验中的发散性思维,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二、重视实验问题设计,有的放矢——创新之法

新教材在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中提出的让学生独立思考的问题更多,这些问题大多要亲自设计和动手实验才能解答。由于设计性实验具有相当的难度,学生在完成中由于认知水平的限制通常会卡壳。因此,教师不能把“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理解为“完全放纵”,而应充分理解学生有限的认知水平和知识迁移能力,有的放矢地给予必要的启发和点化。同时,要鼓励学生大胆实践,允许学生在实验中走弯路,犯错误,但老师要及时予以指出和纠正,只有这样,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才能稳步提高。

有的放矢作为一种创新思考方法是指思考一个较复杂的问题时,在掌握了一定的有关情况之后,首先应当弄清,需要紧紧盯住和瞄准的目标是什么?在设计实验中,这个目标就是实验目的。它可以引发我们的定向思维,在实验目的的引领下,根据题目的要求和给出的条件,运用储备知识和科学思维方法,分析相关物理情景,精心构思实验原理,确定需要测量的物理量,安排实验方案和实验操作程序,最后进行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实验数据。

例: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是否相同的实验设计时,如果教师不给以恰当的引导,学生很难自主完成实验设计。实际教学中可设置以下几个问题逐层分析,化解难点。

(1)物质的吸热能力强弱通过哪些物理量的变化反映出来?

(2)物质吸热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

(3)物质的吸热能力与温度的变化及其质量的大小等因素都有关,因此要研究物质的吸热能力与物质的种类是否有关时,要采用什么方法?怎样实现这些方法?

通过以上问题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比较物质的吸热能力强弱,实质上只需要用相同规格的加热器材,加热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加热时间的长短即可比较吸热能力的强弱,根据这些条件学生即可自行选择实验器材,设计实验表格需要记录哪些数据,在此基础上设计并完成实验。

三、重视课外小实验、小制作和小发明活动

开展课外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活动,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验设计能力的延续和补充。要想真正提高设计性实验的教学效果,仅在课堂内是不够的,还必须辅之以生动活泼的课外小实验、小制作和小发明活动,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如在学了“光的色散”一节知识后,可以增设“室内彩虹的形成”这一课外小实验。学了磁场后,可增设“指南针制作”这一课外小制作等。因为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的手脚充分解放,思维充分活跃,更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激发灵感,实验技能不知不觉中得到充分地开发和提高。

虽然教科书中课外小实验和小制作,丰富了学生的课外实验活动,但仅有书上的这些还不够,教师在教学中还应当适时的补充一些。如主要利用矿泉水瓶借助其他辅助材料,可自行设计完成哪些实验,说明了哪些物理原理。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动脑思考,设计出几十种实验方案,涉及到力、热、光等的许多知识点。通过类似的训练,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勤于思考的好习惯,并且在实验中,还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整理、概括等能力。

四、重视科学调查

加强实验设计能力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设计一些只知实验目的不知实验结论的设计性实验,让学生独立设计实验方案,独立实验和独立撰写实验报告并独立得出实验结论,将使学生克服对老师过分依赖的习惯,以及提高学生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能提高学生独立创造能力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不仅有利于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的形成,同时会养成科学而严谨的思维习惯,激发探索自然规律的热情。这可以通过分阶段、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学生科学调查来得以实现。如在学习光的反射时,课后可布置学生对城市建设中的光污染现象进行调查,调查玻璃幕墙给居民的生活带来哪些不便或危害?如何预防光污染?提出哪些合理化建议?

科学调查活动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1)成立若干课外活动兴趣小组,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有明确的分工。

(2)教师要经常性地指导和培养学生如何完成自己的任务。

(3)将教材中设置的和教师自己补充的小实验和小制作内容,按教材知识的编排特点分阶段以各小组为单位有计划地组织实施,要求学生在课外独立设计、独立操作、独立完成实验报告或产品更新换代制作。

(4)教师在各阶段要将各组的“成果”进行集中比较,分析小结,对完成好的要给予充分肯定,对完成差的应及时指出原因,并提出改进意见。

实验能力范文第7篇

关键词:生物学;生物实验;实践能力

生物学是自然科学的一个门类,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其发展和提高经历了不断的实践和理论过程,许多生物现象只有通过亲自实验操作才能得到更清晰的解释,各种生物体的结构也必须通过学生的实验才能观察清楚,所以实验教学在生物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一、写出预习报告,了解实验过程

学生在预习每个实验后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在老师讲解实验难点和要点时学生才能掌握要领,初中学生虽然好奇心强,但经验不够,自觉性不强,布置的实验不一定都能按要求完成,所以必须对各班的学科代表和学生骨干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教会他们如何去指导同学做。例如:在学生进行“练习使用显微镜”的实验时,老师先对学科代表和学生骨干进行课前培训,并且要特别强调其使用方法和操作要领。如:在镜筒下降时,眼睛应该注视物镜,进行观察时应该两眼都睁开,逆时针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到物像为止,再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

二、明确观察目的,提高实验效率

观察是我们了解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等第一手资料的基本方法,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根据观察目的,仔细观察实验对象的特征并及时做好记录,在观察方法上可以采取先整体后局部,先宏观后微观。例如:在进行“观察人血涂片”的实验时,实验目的是要求学生在观察中认识红细胞和白细胞,让学生说明看不到血小板的原因,并注意要用低倍显微镜来观察。观察的结果,可由老师通过提问来检查。

三、正视实验结果,加强探究学习

在实验中,常常出现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只满足于成功实验的,而不愿面对失败的实验,这种做法不利于学生实验能力的提高。在实验过程中,会有多种因素影响干扰实验结果的准确性,致使实验失败,这时,实验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实验探究活动中,教师要尊重学生,不要轻易地肯定或否定学生的观点,即使学生由于观察不仔细或操作不规范造成了失误,教师也要多加鼓励,要求他们用正确的方法重新试验一次。

四、通过实验课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实验过程中应保持实验室的清洁安静,节约实验材料,爱护实验器材,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实验结束后,妥善处理实验材料,树立环保意识,活的生物材料应及时放回大自然,并整理清洁实验台。

实验能力范文第8篇

要解决上述问题,除采取行政手段外,迫切需要设计一条突出实验教学的课堂思路。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内容的确定受教材内容、学生基础、教师水平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不可能有一个简单的模式。但课堂教学思路的清晰、科学与否,是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主要因素。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初中生由于受抽象思维的局限,开展实验探索教学不仅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为思维加工提供大量的素材,而且为学生能力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依据启发教学原则,我们设计了以突出实验教学为宗旨,能充分体现知识的发生、形成和发展过程的课堂教学思路,即:情境问题猜想探索结论深化运用练习作业。

其各个环节的说明如下:

1.情境:是教学准备阶段,教师可通过列举生产、生活中的实际事例,展示实物、模型、挂图、漫画或进行演示实验、分组实验来创设物理情境。如《浮力的利用》一节,可先安排“空心牙膏片在水中的浮沉”的学生小实验,起到激发求知欲和复习旧知识的作用。

2.问题:从物理情境中提出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使学生进入悱愤状态。如在《什么是力》一节,在列举大量实例的基础上,可问学生:“我们平常接触了不少力的现象,谁能给力下个定义?”引导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

3.猜想:要求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象,猜想可能的结论。如讲《阿基米德原理》一节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可先让学生猜想:可能与深度有关,也可能与物体的密度有关,还可能与物体的形状等有关。本环节可激发学生热情,培养直觉思维能力。

4.探索:在猜想结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演示或随堂实验。如讲《蒸发》一节,研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可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设计三个小实验:(1)在手背上滴两滴相等的水滴,把一滴涂开,看那个干得快?(2)在桌子上和手背上涂上大小面积相同的水渍,看哪个干得快?(3)在桌面上涂上大小面积相同的水渍,对其中一片吹风,看哪滴干得快?虽然教材中未出现该实验,但它不仅使学生懂得影响蒸发快慢的知识,而且渗透了物理研究的方法。

5.结论:通过实验,引导学生归纳得出结论。在这个环节,可先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实验结论,再通过看书对比,培养学生运用物理语言的能力。

6.深化:可让学生反复朗读,或默读黑体字所表述的结论,分析条件与结论的对应关系,抓住核心,再进行反例辩论,逆变分析。

7.运用:即根据得到的结论,联系实际进行举例或解释现象。如《压强》一节,可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生产中哪些情况要增大压强,采取的方法是什么?哪些情况要减少压强,采取什么方法?这样,既让学生理解了知识,又加强了与实际的联系。

8.练习:教师精心设计题组,进行概念或规律的变式训练,达到巩固知识、反馈矫正的目的。在设计题组时要确定好难易度,使各类学生都能在其最近发展区得到充分发展。

实验能力范文第9篇

关键词:假说 实验设计 探究性实验 验证性实验

纵观历年来的浙江理综试题,实验占的分值很大。比如05年达到48分,06年22分,07年15分。因此在高考复习中对实验部分内容除了熟悉、掌握教材中呈出的实验之外,还必须具备一定的能力。下面就本人在教学中想到的几方面能力加以分析,希望能对大家实验复习带来帮助。

一、针对问题提出假设的能力

假说就是对自然界或生物学实验中的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提出一种推测或猜想,是在一定的经验材料的基础上,以一定的科学知识为依据而提出的尚待通过科学实验检验的假说。

例1.1928年,荷兰细菌学家格里菲斯在研究肺炎球菌时,做了如下的实验:将有荚膜的肺炎球菌、高温处理过的有荚膜菌、无荚膜菌、无荚膜菌与高温处理过的有荚膜菌混合物分别注射到小白鼠体内,几天后,出现如下现象:

①注射有荚膜菌小白鼠死亡体内分离出有荚膜菌

②注射高温处理过的有荚膜菌小白鼠无恙 体内没有分离出有荚膜菌

③注射无荚膜菌小白鼠无恙 体内分离出无荚膜菌

④注射无荚膜菌与高温处理过的有荚膜菌混合物小白鼠死亡 体内分离出有荚膜菌

⑤将注射混合物后死亡的小白鼠体内分离出的有荚膜菌进行培养,其后代均为有荚膜菌,再将其注射到小白鼠体内,则引起小白鼠死亡。

对于上述实验现象格里菲斯推测出假设:有什么物质转移到无荚膜菌中,并遗传给后代。

二、根据假说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

实验设计是指正式进行科学实验之前,实验者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运用有关的科学知识原理,对实验过程中的材料、手段、方法、步骤等全部方案的制定。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分析:1.弄清题目要求;2.明确实验目的;3.分析实验原理;4.确定设计思路;5.设计实验步骤;6.预测结果和分析

例2.蝌蚪在发育过程中,前后肢的生长,头部形态的改变,鳃的消失,尾部的消失,体形的变化等都受甲状腺激素的影响。请根据实验材料设计实验步骤,验证甲状腺激素能促进蝌蚪的生长发育,并预测实验结果和结论。

实验材料:30只同时孵化的同种蝌蚪(体长均为15mm),3个相同的玻璃缸,培养皿,小网,坐标纸(1mm×1mm)饲料,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抑制剂,清水。

题目要求:设计实验步骤和预测实验结果和结论。

实验目的:验证甲状腺激素能促进蝌蚪的生长发育。

实验原理:甲状腺激素能促进蝌蚪的生长发育,甲状腺抑制剂能抑制蝌蚪的生长发育,使蝌蚪的生长发育延迟。清水不影响蝌蚪的正常生长发育。

实验设计思路:明确三类变量,建立对照实验。

此实验设计中的实验变量是什么?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抑制剂。

此实验设计中的无关变量和反应变量分别是什么?

①无关变量是同种蝌蚪30只(每组10只),适宜的相同水质、饲料、温度等,投药的天数。每天的药量均相同,白天的观察时间、次数均一致。

②反应变量是蝌蚪的体长、前、后肢和尾的变化情况。

实验设计步骤:

(1)将3个相同的玻璃缸分别编为1、2、3号;

(2)将30只同时孵化的同种蝌蚪(体长均为15mm)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分别放入3个玻璃缸中,在适宜的相同水质、饲料、温度等条件下饲养;

(3)1号玻璃缸中加入甲状腺激素5mg,2号缸中加入甲状腺抑制剂5mg,3号缸中不加任何药物;

(4)向1号和2号玻璃缸中连续投药7d,每天一次,药量相同;

(5)实验期间,每天按时观察一次,观察时用小网将蝌蚪捞出,放在培养皿中,再将培养皿放在坐标纸上,观察并测量蝌蚪的体长。观察前肢、后肢和尾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三、预测实验结果的能力

1、对“探究性实验”的预测:

探究性实验是探索研究对象的未知属性、特征以及与其他因素的关系的实验方法。

例3.(2008江苏卷)某同学进行实验,甲图为实验开始状态,乙图为实验结束状态。请在乙图所示实验结果的基础上继续实验,探究蔗糖的水解产物能否通过半透膜。

增添的实验材料:蔗糖酶溶液、斐林试剂、试管、滴管、水浴锅等。

(1)设计出继续实验的简要步骤: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预测实验现象并作出结论。

答案:(1)①向a、b两管分别加入等量蔗糖酶溶液,水浴加热(或隔水加热)U型管至适宜温度,观察a、b两管内液面的变化②吸取a、b两管内适量液体,分别加入A、B两试管中,并加入斐林试剂,(60~65℃)水浴加热,观察A、B试管内有无砖红色沉淀(2)如果a、b两管液面高度差缩小且A、B试管内均有砖红色沉淀,则蔗糖的水解产物能通过半透膜;如果a、b两管液面高度差增大且A试管内无砖红色沉淀、B试管内有砖红色沉淀,则蔗糖的水解产物不能通过半透膜

注意:需作正、反、中间状态三方面的预测。

2、对“验证性实验”的预测:

验证性实验是指在讲授有关概念和原理之后,通过实验来验证有关知识。

(参考例1题目)预测实验结果:

1号玻璃缸中的蝌蚪前后肢、头部形态改变,尾部及体长变化等较快;2号玻璃缸中的蝌蚪身体部位无明显变化;3号玻璃缸中的蝌蚪变化情况介于1号玻璃缸和与2号玻璃缸中的蝌蚪之间。

注意:已知知识点的验证,不能作三方面的预测,只能作与已知知识点相符的预测。

四、科学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合理的实验结论的能力

生物学实验的结果和结论是两种不同性质的认识。实验结果是通过实验过程对人们肉体感官所难以感觉的事实或现象的呈现,它是一种通过实践活动而得到的感性认识。而结论则是将这些零散的、表面看起来没有联系的事实经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科学思维过程而判断出的理性认识。

例4.(05浙江理综)为了验证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以小鼠活动状况为观察指标设计实验。

某同学的实验方案如下:

①将正常小鼠随机分成A、B两组,观察并记录其活动 状况。

②A组小鼠注射适量胰岛素溶液,B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一段时间后,A组小鼠会出现四肢无力,活动减少,甚至昏迷等低血糖症状,B组活动状况无变化。

③A组小鼠出现低血糖症状后,分别给A、B两组小鼠注射等量葡萄糖溶液。一段时间后,A组小鼠低血糖症状缓解,B组活动状况无变化。

该实验方案可以说明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

请回答:(2)分析小鼠注射胰岛素溶液后出现低血糖症状的原因

答案:注射胰岛素溶液后,血糖含量下降,小鼠组织细胞特别是脑组织细胞因血糖供应减少,导致能量供应不足而发生功能障碍,从而引起低血糖症状。

五、对他人的实验方法进行评价和修改的能力

先指出原实验方法中的错误之处,然后提出合理的修改意见。

例5.(02年广东题)为证实“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必需的原料”,某同学制订了下列实验方案:(1)实验目的(略)(2)实验材料和用具(略)

(3)实验方法和步骤

①用一适当大小玻璃罩罩住一株生长正常的盆栽绿色植物和一杯NaOH溶液,密封不漏气。

②将上述植物及装置放在暗室中饥饿,消耗叶片内贮藏的有机物。暗室内装有红色安全灯。

③饥饿一定时间后,自暗室中取出,照光若干小时,使其充分进行光合作用。

④取一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烧杯中,水浴加热,使叶绿素溶于酒精中。

⑤将已脱绿的叶片取出,平铺在一个培养皿内,用碘-碘化钾溶液,检测有无葡萄糖的特异颜色反应出现.

该实验方案有几项明显错误,请指出错误并改正。

答案:1)步骤②中暗室内用红色安全灯是错误的,应改为绿色安全灯。

2)步骤⑤中的“葡萄糖”是错误的,应改为淀粉。3)未设对照,对照的设计是:

A.装置同题干中的步骤①,但玻璃罩内用同一种生长状况相同的另一株植物,用一杯清水代替NaOH溶液。B.将上述植物及装置放在暗室中饥饿,消耗叶片内贮藏的有机物。暗室内装有绿色安全灯。C.重复题干中的步骤③、④。D.重复改正后的题干中步骤⑤。

总之,实验教学是个难点又是重点,能力的培养需借助平时的反复训练得以强化。并成为有自己解题的一套思路,以不变应万变,最终达到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实验能力范文第10篇

化学知识;习题训练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06—0083—01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新课程的实施是围绕着实验来进行的,新时期的化学教学更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和能力的培养,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体会,笔者认为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精确做好演示实验

化学实验中奇妙的化学现象很能刺激学生眼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有些实验常规操作看似简单但又不容忽视,如滴管的使用,滴入药品时把滴管伸进试管或者滴管倾斜,会误导学生。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扎实的实验基本功,即使很简单的演示实验,课前必须亲自试验,不打无准备之仗,确保课堂万无一失。如二氧化碳通入苯酚钠溶液,通入二氧化碳的时间不能少于2分钟;再如盐酸滴入硅酸钠溶液时盐酸浓度过高或过低或振荡幅度不恰当都不会出现沉淀。 经过反复实验, 笔者认为用3mol/L盐酸3-5滴,然后轻微振荡较为适宜。在“氨气的喷泉实验”,烧瓶一定要干燥,收集氨的浓度要足够大,当挤出滴管中的水后,立即振荡烧瓶,让氨气充分溶解以尽可能减小烧瓶内压强,然后固定在铁架台上,打开弹簧夹,喷水速度快而且进入烧瓶水量多,效果极佳。

二、开展学生自主探究实验

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课堂演示实验省时省药品,但教室后面的学生看不太清楚,盲目接受知识。新时期的教学理念更注重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因此结合新课程标准和教学实际,在实验教学中尽量发挥实验的功能,创造学生动手机会,引导学生自己做好探究实验活动。如“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实验”,给学生铝片,AlCl3 溶液,氨水,NaOH溶液,盐酸,让学生自己“倒腾”,最终得出结论:(1)铝片在强酸中形成铝盐。(2)铝片在强碱溶液中形成偏铝酸盐。(3)铝盐与偏铝酸盐相遇能形成白色沉淀。(4)铝盐与NaOH溶液反应的产物与现象和NaOH溶液的量有关,先出现白色沉淀后又消失。(5)偏铝酸盐与盐酸反应的产物与现象和盐酸的量有关等,使学生切实牢记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为解决铝三角关系及图像问题打下基础。学习“原电池”时,把学生分成四个人的小组,给每组学生分发锌片,铜片,导线,稀硫酸,烧杯,电流表等实验用品,引导他们以不同的方式连接进行实验讨论,从而得出形成原电池必须同时满足四个条件。

三、发掘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知识

人们的吃穿住行都离不开化学物质,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化学贴近生活的优势,因势利导,让学生学以致用,以用促学。例如,学到糖类,油脂,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这部分内容时,采取开放式课堂,让学生讨论,分析各类物质的性质及其在体内的转化及其作用,指导学生合理饮食均衡营养。在学习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后,知道夏天食物容易腐败,而冬天存放时间相对长,明确温度是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重要因素。在生活中,同学们熟悉且易做到的实验有:用食用醋和纯碱稀溶液改变花的颜色;用灼烧的方法区分毛织物(成分是蛋白质)、棉织物(纤维素)和化纤织物(涤纶类);用草酸洗墨渍;用面碱清洗锅碗瓢盆上的污渍等,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和应用生活中的化学知识激发求知欲,培养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热爱化学。

四、加强实验习题训练

上一篇:实验技能范文 下一篇:化学实验教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