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两委综合研判报告范文

时间:2023-02-28 12:01:22

社区两委综合研判报告

社区两委综合研判报告范文第1篇

一、基本情况

(一)全镇总体情况。目前,全镇村(社区)“两委”干部配置完备,共计95人(另有不是两委干部的常职干部1人),其中党支部委员57人,村委会委员83人,交叉任职45人。在“两委”干部中,有正式党员80人,预备党员4人,无党派人士1人,女干部40人;年龄在45周岁以下的25人,45—54周岁的42人,54周岁以上的28人;大专及以上学历10人,高中(中专)学历59人,初中学历26人,无小学学历者。2016年换届以来,有15名村(社区)“两委”干部受到纪律处分,尚在处分影响期内的有2人。经过认真考察,各村(社区)“两委”班子运作顺畅,“一把手”能够驾驭全局,其他成员能够摆正位置,各项规章制度执行落实到位,干部干事创业氛围浓厚,能够怀着饱满的热情把工作落地落实,怀着强烈的责任心服务好群众;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提升效果明显。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高度重视,周密组织。镇党委召开专题会议就如何高质量完成村(社区)“两委”班子综合分析研判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组建了由书记、镇长担任组长的研判工作领导小组和联村领导任组长的11个工作组,并结合实际制定了工作方案,对工作组成员开展了研判动员培训。

(二)深入研判,狠抓落实。工作组到村实地调研了活动阵地维护使用、“一肩挑”及“两委”成员交叉任职、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等情况。通过班子互评的方式,了解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的德才表现、主要特点、主要不足,收集干部对于如何顺利推进换届工作的意见建议和个人意愿想法。通过集中座谈的方式,向党员、群众代表了解“两委”班子运行、工作成效、服务群众、存在问题等情况,征求他们的意见建议。通过随机入户走访的方式,询问党组织运行、党员干部作风等情况。各村(社区)组织50人现场填写了《村(社区)“两委”班子综合分析研判调查问卷》,参与问卷调查的群众代表比例不少于60%。

(三)认真分析,形成材料。各工作组认真梳理汇总,将有关资料上报领导小组进行分析研判,并由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撰写形成了综合分析研判报告,为做好换届工作提供基础性参考。

三、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村班子成员结构不合理。一是年龄结构较为老化,班子成员平均年龄在48周岁,党支部书记45周岁以下的仅有1人。二是文化程度不高。初中学历36人,大专以上学历仅有14人(含1名镇派干部),花园村4个干部均为初中学历,坭金村、老桥村、金马村初中学历干部占比过半。

(二)部分村后备干部储备不足。19个村(社区)有愿意担任村干部的后备干部仅有30人,没有符合任职条件的后备干部。

(三)部分干部理论素质不高。一些干部只重视搞业务,不愿意花精力学习理论知识,从而导致政治作风工作中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

(四)部分支部书记进取意识不足。一些支部书记工作标准不高,思想观念不开放,发展意识差,特别是在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上无长远规划,等靠要的思想严重。

四、下一步打算

(一)全面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制定村干部培训规划,加大培训力度,分层次、全覆盖推进村干部学习培训,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干什么学什么”的原则,切实提升村干部理论水平与履职能力。

(二)继续完善村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继续通过“四个一批”壮大后备队伍,对于没有合适后备干部的村,继续深挖发掘,把符合条件且有意愿的毕业大学生、返乡农民工、退伍军人吸纳进来。

社区两委综合研判报告范文第2篇

一、加强政治引领,把准党建引领“六位一体”社区治理政治方向

1、切实加强政治教育。健全完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制度,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把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加强城市基层党建和社区治理的重要论述作为首要任务,教育引导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有针对性地开展政策理论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先进典型教育,增强贯彻执行的自觉性坚定性。加强对各类组织的政治引领和对居民群众的教育引导,旗帜鲜明地唱响党对社区治理的全面领导,坚决同削弱和反对党的领导、干扰和破坏社区治理的行为作斗争。

2、深入开展“红色”宣传。借鉴农村党建广场工作经验,在有条件的社区建设党建广场、党建示范路,结合社区实际精心组织设计,植入党的领导、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等党建元素,树立乡镇社区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领导地位。会同有关部门抓好试点社区的党建引领促进社区治理工作,认真做好典型宣传。广泛运用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和手机客户端、微信公众号等新兴媒体,加强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形成浓厚社会氛围。

二、加强组织引领,健全党建引领“六位一体”社区治理组织架构

1、着力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居委会要加大社区党建工作力度,发挥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对照社区党组织质量提升标准,统筹推进社区基层党组织的基础工作、基础制度、基本能力建设。实施软弱涣散社区党组织动态清零,聚焦社区“两委”班子不健全、党组织书记不胜任、班子不团结、服务能力差、活动场所不达标、社区治理问题突出等问题,汇聚相关县直部门和各方力量,精准摸排、兜底整治,切实解决社区党组织软弱涣散问题。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开展基层党组织和在职党员“双报到”工作,鼓励在职党员担任网格员、楼门长、业主代表等,参与社区治理,做好居民服务。探索创新社区党建工作,引导党员业主积极参加社区党组织活动,带动全体业主参与社区建设。

2、突出党对基层自治组织的领导。加强和改进乡镇社区党组织对社区各类组织的领导,构建以社区党组织为中心,居委会为基础,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推行社区党组织书记、居委会主任“一肩挑”和“两委”班子成员交叉任职。成立乡镇、社区两级物委会,主任分别由乡镇、社区党组织书记兼任,承担社区物业管理的具体职责,督促业委会和物业服务企业履行职责。坚持党建带群建,健全社会组织参与治理机制,培育公益性、服务性、互社会组织和群众活动团队,指导专业规范运作、依法依规办事。

3、全面推进业委会党建工作。将党组织设立和发挥作用情况纳入业委会备案要求,采取单独组建、选派党建指导员等方式,提高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水平。物业监督管理办公室制定规范业委会建设和相关工作规定,明确不得作为业委会委员候选人的情形,严格规范业委会选举程序。对符合条件的社区(小区),按照规定程序指导选举产生业委会。居委会党组织要行使好结构建议权、人选建议权和资格审查权,严格把好业委会委员候选人人选推荐关、审查关和选举组织关,鼓励机关党员参选业委会,提高业委会中党员委员比例。

4、扎实推进物业服务企业党建工作。建立物业服务企业党建工作与登记备案、日常监管、考核评价同步制度,将建立党组织、发挥党组织作用情况作为物业服务企业招投标、信用信息管理和评级的重要依据,推动物业服务企业将党建工作要求写入公司章程。研究制定物业管理重大事项向社区党组织报告制度,实行小区物业准入制度,进驻既有小区开展物业服务必须经社区党组织同意。按照应建尽建原则实现物业服务企业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暂不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从机关在职党员、离退休党员、社区党员中选派党建指导员,帮助开展党的工作。跨区域的物业服务企业党组织、由集团党组织管理的物业服务企业党组织原则上保持隶属关系不变,到服务社区党组织报到,接受所在乡镇、社区党组织监督指导。加大物业服务企业发展党员力度,实施“双向培养”,注重把业务骨干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业务骨干。开展党员亮牌服务,建立党员示范岗、先锋岗,引导物业服务企业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5、选齐配强楼门长。推进社区治理向小区治理、楼门治理深化,缩小治理单元。通过居民自荐、居民推荐、组织考察相结合的形式,把责任心强、热心为居民服务的业主,特别是党员志愿者推选为楼门长。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完善工作制度,充分发挥楼门长在掌握居民情况、反映社情民意、开展宣传教育、组织互助活动、调解邻里纠纷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动员引导本楼栋居民加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

6、建好用好社区综合服务站。按照“六有”(有固定服务场所、有统一服务标志、有公示服务信息、有配套便民设施、有规范管理制度、有完善配套服务)标准,建设柜台式综合服务站,全部实现标准化规范化。整合服务项目和资源,将下沉的党群服务、公共服务、社会服务以及县直有关部门需由社区协办事项一并纳入综合服务站,设置一站式办理窗口,推行“一窗受理、全科服务”模式,为群众提供“一门办理、一站服务”。

三、加强机制引领,完善党建引领“六位一体”社区治理运行机制

1、探索推行“大党委”工作运行制度。按照“区域统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的原则,吸收“双报到”基层党组织、辖区内有代表性的机关企事业单位、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党组织负责人为兼职委员,实施联动巡查、联动分析、联动处置,解决处理党的建设和基层治理中的重要事项和热点难点问题。探索推行社区“大党委”工作运行制度,吸收“双报到”基层党组织、辖区内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党组织负责人担任“大党委”兼职委员,深化协商共治,汇聚区域资源、社会资源共商社区重大事项。兼职委员可以采用聘任或选任方式产生,不改变党组织隶属关系,不占职数,不享受相关职级和经济待遇。建立由专兼职委员参加的乡镇、社区两级党建联席会议制度,研究推进城市区域化党建工作和社区治理工作。“大党委”党建联席会议每季度至少召开1次,也可根据工作需要随时召开。

2、着力推进“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完善社区民主选举制度,规范民主选举程序,通过依法选举稳步提高社区“两委”成员中本社区居民比例。乡镇、社区党组织要加强统筹协调,支持和鼓励符合法定条件的社区“两委”班子成员、回社区报到的在职党员,参与业主大会成立和选举、通过法定程序成为业委会委员,具备条件的可兼任业委会主任。推荐业委会委员、物业服务企业(项目)负责人中的党员担任社区党组织兼职委员;依法推选优秀业委会委员、物业服务企业(项目)负责人担任社区居委会兼职委员。推荐懂法律法规、熟悉物业工作的社区“两委”班子成员、社区工作者担任物业管理员。

3、推行社区“一征三议两公开”工作法。“一征”,即以社区党组织为主导,发动社区干部、网格长、党小组长、业委会等多方力量,广泛征求社区居民、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和驻区单位对楼宇管理、设施改造、环境优化、文明创建等方面的意见建议,定期召开民情分析会进行综合研判,提出初步意见。“三议”,即社区“两委”提议,在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下,适时召开社区“两委”会议,根据上级党组织的决议要求和社区发展需要,结合民情分析会研判意见,集体研究形成提议意见和工作方案;相关单位商议,对所提议题进行可行性研讨,形成决议提案;党员和居民代表会议决议,由社区党组织组织召开社区党员和居民代表会议,对决议提案进行民主表决,形成民主决议。“两公开”,即决议内容和实施情况公开,接受党员、居民监督。通过实施“一征三议两公开”,有效发挥社区各类组织作用,引导居民有序参与到社区事务的决策、管理、监督、落实全过程。

四、加强能力引领,增强党建引领“六位一体”社区治理能力保障

1、增强执法能力。制定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逐项明确执法依据、职权范围、执法程序和监督途径等,及时向社会公开并实行动态管理。依法开展执法工作,为基层治理提供更加便捷的法治保障。

2、精细化管理能力。以乡镇为单位设置网格体系,乡镇、社区、楼栋、楼门分级负责网格的统筹协调监管、日常事务的巡查监督和信息收集处理反馈。以在职党员“双报到”活动为载体,将在职党员志愿者编入网格担任网格员,鼓励优秀在职党员担任楼栋长、楼门长。有序推进“多网合一”,将党的建设、社会保障、综合治理、应急管理、生态环境保护、城市管理等多领域网格进行整合,打造基层治理“一张网”,提升社区治理精细化水平。

3、增强服务能力。充分发挥楼门长、物业管理员和网格员作用,探索建立“发现—推送—处置—协调—监督—反馈”管理机制,对发现的问题、接到的投诉,社区党组织能够自行解决的,及时就地解决;对需要乡镇推动解决的,及时上报乡镇分析研判作出处理;对跨区域、跨部门的问题,通过联席会议制度解决;对难度较大、责任不明确的问题,由乡镇、社区召集相关责任主体及时协商办理。积极运用移动客户端、微信群、公众号等新媒介,引导社区居民通过网络密切日常交往、参与公共事务、开展协商活动、组织邻里互助。

社区两委综合研判报告范文第3篇

深化“三强书记”头雁工程,夯实建设“美丽、和谐、幸福”的基层基础,按照选育管用、衔接配套的选拔培养体系,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村(社区)后备人才队伍。以每个村(居)民小组至少推荐1名后备干部人选的方式,通过公平、公开、公正的选拔程序,实现每个村(社区)动态保持3-4名非现“五职”后备人才以及2-3名书记、主任后备人才队伍,到2020年年底村(社区)后备人才队伍人数达到60人左右。

二、总体原则

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以群众认可为必要条件,着眼于优化和加强村(社区)班子建设,建立和完善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人机制,既尊重人才成长的一般规律,更注重不唯资历看潜力,不讲台阶重实绩,促使优秀干部脱颖而出。强化管理,动态跟踪,并结合年度考察,适时对后备人才进行补充调整,实现后备人才队伍有进有出的工作机制。

三、抓实选拔工作

(一)选拔标准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政治素质好,遵纪守法,公道正派,具有一定的理论政策水平。

2.有较强的市场经济观念,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能力较强,有自己的产业或在经济实体、农村中介组织进行实际管理的优先考虑。

3.有较强的奉献精神和从事农村稳定工作的抗压能力,具备良好的群众基础,具备一定的矛盾纠纷化解能力。

4.具备履行职责所必须的知识和能力,一般应具备高中(中专)及以上学历,原则上年龄在18周岁以上、45周岁以下,身心健康,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调适能力。

5.凡有以下情况的,不得作为村级后备人才人选:

(1)政治立场不坚定,散布政治谣言,在反分维稳斗争中态度不鲜明的。

(2)参加、宗派、黑恶势力活动,参与非法等违纪违法活动的。

(3)为群众干事工作不力、敷衍了事,甚至侵害群众利益,搞优亲厚友,群众公认度不高的。

(二)选拔对象

1.致富能手、专合组织负责人、非公经济组织负责人、农村实用人才。

2.返乡创业的优秀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复员退伍军人。

3.回乡大中专毕业生、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人员。

4.村党小组长、村(居)民小组长和群团组织负责人。

5.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中得票较多,群众基础较好,没有进入村(社区)两委班子的人员。

6.其他热爱农村、社区工作、热心服务群众的农村、社区工作者、志愿者、党员骨干。

(三)选拔程序

1.开展调研摸底。镇党委及各支部每年初要召开专题党委会及支委会,研究后备人才队伍建设工作。要注重发挥驻村(社区)工作组的作用,由驻村(社区)工作组为调研组,结合各村(居)民小组的推荐名单,调研了解当地致富能手、返乡创业的优秀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复员退伍军人等群体基本情况,重点了解政治素质、道德品行、社会关系、交际能力、兴趣爱好等基本情况,对于负面评价要多途径、多渠道进行甄别。避免打主观印象分、一锤定音等情况。各驻村(社区)工作组的摸底调查在7月中旬前完成。

2.确定初步人选。走访调研后,驻村(社区)工作组和村(社区)支部委员会要及时召开联席会,按照村(社区)后备人才选拔标准,对摸底人选进行研判,建立意向人选台账。驻村(社区)工作组组长要逐一与意向人选见面,交心谈心,并根据掌握的情况,形成推荐人选台账及专题报告递交镇党委。镇党委要及时召开党委会,听取驻村(社区)工作组专题汇报,并在推荐人选中研究提出初步人选。各驻村(社区)工作组将初步人选的名单、联席会议记录、与初步人选交心谈心的记录和照片在7月22日前交党建办,并在7月底的党委会上作专题汇报。

3.进行综合考察。驻村(社区)工作组、镇组织委员在7月28日前对初步人选开展综合考察,围绕初步人选社会关系开展走访活动,着重了解初步人选经历、现实表现、群众公认等情况,重点听取初步人选所在党小组组长或生产小组组长、周边邻居、党员代表、村民代表等意见。群众反映问题较多、较强烈的,及时取消推荐资格。

4.进行民主测评。经走访将群众基础好、现实表现好的列为正式人选候选人选,由各村(社区)“两委”在7月底前召开党员群众代表会,对正式人选、候选人选进行民主测评。

5.确定正式人选。民主测评后,要征求纪检、民政、派出所、卫计、等部门意见。经民主测评和征求意见均无异常情况的,由村(社区)党支部研究确定为正式人选建议人选,并上报乡镇党委审定。镇党委及时召开党委会,充分听取驻村(社区)工作组意见,研究确定正式人选,并在后备人才所在村(社区)进行不少于5个工作日的公示,广泛征求村民意见。经公示无异议的,镇党委要指导村(社区)按照“一人一档”的原则做好后备人才管理档案的造册、建档等工作。

四、强化培养教育

(一)镇领导班子成员联系培养。镇党委要安排村(社区)书记、主任帮带后备人才,对于特别优秀或群众公认度高、个人发展潜力大的优秀人选,由镇班子成员直接联系培养;其他后备人才均要安排1名驻村干部作为的“一对一”帮带培养人。帮带培养时间一般为1年,帮带培养期间,联系人原则上每月要走访后备人才,及时掌握后备人才的思想动态,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中的实际困难。1年期满后,帮带培养人要对后备人才做出综合评价,并向镇党委报告。

(二)分层分级教育培训。镇党委负责对所辖村(社区)后备人才开展培训,主要培训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的基本知识和党内法规以及产业发展、法律、管理知识等,并注重培养后备人才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提高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各村(社区)原则上每季度组织一次后备人才的集中教育和培训工作,重点围绕党性教育以及当前中心工作,脱贫攻坚、环保工作、维稳工作等开展重点教育和培训。

(三)提供实践锻炼平台。镇党委要按照后备人才的培养方向,以工作需要、人岗相适为原则,安排后备人才担任村(社区)书记(主任)助理、团支部副书记、监委会委员、村(居)民或党小组组长等职务,也可上挂镇机关部门锻炼。后备人才要重点参与防汛减灾、脱贫攻坚、征地拆迁、秸秆禁烧、治安夜巡、纠纷调解等急难险重任务,增强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积累工作经验,尽快成长为合格的基层干部。对参与实践锻炼的后备人才,可根据实际适当发放误工补贴。

五、做好管理使用

(一)开展谈心谈话。由镇党委安排班子成员与每名后备人才进行谈心谈话,各村(社区)党支部书记也要不定期与后备人才进行谈心谈话。重点了解后备人才的思想、工作、作风等方面的情况,肯定成绩,指出问题,提出希望和要求。要积极运用新媒体手段,通过建立后备人才QQ群、微信群等方式,组织其及时参与乡镇重大事项、村(社区)重点工作。

(二)定期分析评价。由镇党委牵头,驻村(社区)工作组会同村(社区)“两委”、全体党员和群众代表,围绕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思想品德、工作表现、廉洁自律情况,理论水平、业务知识、组织领导能力的提高情况以及工作实绩、发展潜力、群众认可程度等每年对后备人才进行一次考核评议。结合平时工作和考核评议,收集汇总后备人才培养、管理、使用情况,定期进行综合分析,认真研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意见和建议,促进后备人才健康成长。

(三)实行动态管理。结合年度考察等情况,对村(社区)后备人才实行动态管理,及时调整,确保后备人才队伍始终保持充足的数量、优良的素质和合理的结构。凡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党风廉政等方面有问题的;工作失职,造成较大损失或不良影响的;工作实绩不突出,发展潜力不大的;急难险重任务前有畏难情绪、不敢担当的;作风不实、威信不高、群众意见较大等情形的,要及时调出后备人才序列。

(四)积极稳妥使用。村(社区)“两委”换届或“两委”班子成员届中缺额时,新进班子成员要注重从表现优秀的后备人才中选拔。对经过1年以上培养考察,确能胜任工作的党员后备人才,经党员和群众按照有关规定推荐提名,可作为村(社区)书记、主任候选人参加选举,也可届中由镇党委直接任命担任村(社区)相关职务。各村(社区)要鼓励、支持后备人才积极参加村(社区)换届选举,并向党员、群众宣传介绍他们的情况,重点推荐,力争使其依法当选。

六、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抓好落实。镇党委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把加强村(社区)后备人才工作作为基层组织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把村(社区)党组织“头雁孵化”作为重中之重。

(二)压实责任,突出实绩。镇党委要建立由党委书记为第一责任人,组织委员为直接负责人的责任体系,切实加强领导,抓好工作落实。要把村(社区)后备人才选拔培育工作与基层组织建设和重点工作“六大攻坚”、重点项目“六大会战”相结合,认真对照工作要求,压实工作责任、突出工作实绩。

社区两委综合研判报告范文第4篇

一、总体要求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紧扣易地扶贫搬迁中心任务,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体系,完善社区服务功能,拓宽就业渠道,促进社区融入,构建全周期后续扶持机制,努力把安置社区建设成为安居乐业的幸福新家园,让搬迁群众稳得住,逐步能致富,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

二、主要目标

到2022年,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安置社区组织体系全面建立,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基本完善,搬迁群众能够就近办理公共服务事项,有序参与社区治理,有效融入新社区生活。到2025年,安置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全面加强,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搬迁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增强。

三、建立健全安置社区组织体系

坚持宜城则城、宜乡则乡的原则,加快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群团组织、社会组织、业主委员会等各有其位、各司其职,功能健全、运转有序的安置社区组织体系。根据安置地人口规模、尊重群众意愿合理划分安置社区,同步调整、健全社区党组织,及时成立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办理《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特别法人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证书》,纳入迁入地街道(乡镇)管理。为便于治理和提供服务,居(村)民委员会规模不宜过大,居民办事应就近方便。规划建设在城区的安置社区,可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设立城市居民委员会;规划建设在乡镇的安置社区,可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设立村民委员会。合理设置居(村)民小组,划分安置社区综合网格。规模较小的安置区,可成立若干居(村)民小组,并入当地居(村)民委员会管理。建立健全安置社区群团组织,大力培育发展老年人协会、残疾人协会、红白理事会、志愿者协会、文体协会、科普协会、平安类组织等服务性、公益性、互社区社会组织,根据居住状况推动成立业主委员会。尚未建立健全安置社区组织体系的,要抽调精干力量组建工作专班,做好过渡期管理服务工作。对确有必要且符合设镇设街道标准的,可考虑调整周边行政区划,设立镇或街道。

四、完善安置社区治理制度机制

加快推进党组织领导的安置社区治理制度机制建设,畅通多方参与渠道,不断提高安置社区治理水平。抓紧制定安置社区党组织议事规则、居(村)民自治章程,完善社区“两委”各项工作制度。编制安置社区居(村)务公开目录,落实居(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及时将有关办事流程、工作进度、执行效果、经费收支等情况进行公开。围绕社区服务设施功能配置、绿化美化建设、物业管理等,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议事协商制度,丰富议事协商形式,引导搬迁群众广泛参与社区协商。围绕公共秩序、环境卫生、邻里互助、勤俭节约等,加快制定村规民约或居民公约。引导搬迁群众选择合适的物业管理方式,做好安置社区内公共设施维护、车辆停放等工作。建立健全社会矛盾风险隐患的分析研判和预防化解机制,畅通和诉求表达渠道,加强自然资源权属纠纷、赡养纠纷、家庭邻里纠纷调解工作,从源头依法化解矛盾。健全困难群众监测预警机制,对符合条件的及时予以救助帮扶。健全完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等应急处置机制,做好肺炎疫情社区常态化防控工作。

五、加强安置社区服务体系建设

进一步加强安置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优化服务机制,引导商业服务布局,确保搬迁群众就近方便办事,能够享有与迁入地群众同等水平的基本公共服务和生活服务。将综合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安置社区规划,加快推进以党群服务中心为基本阵地的综合服务设施全覆盖。全面推进“一站式”服务,简化政务服务办事流程,做好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工作衔接。积极主动办理涉及安置住房的各类审批手续,防止产生遗留问题损害群众利益。

完善安置社区就业、教育、社会保险、救助、治安等公共服务,为社区养老托幼助残服务、社区警务工作提供支持。健全完善社区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制度,关爱留守老年人、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和残疾人等群体。积极拓展文化、体育、科普服务功能,配置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合理规划群众举办红白喜事等活动的公共场所。邮政、金融、电信、供销、燃气、电力等公共事业服务和物流配送、资源回收商业网点要尽快覆盖安置社区。

安置社区服务业,鼓励发展社区物业、维修、家政、餐饮、零售、美容美发等生活服务业态。满足城乡基层公共服务需求,开发保洁、保绿、公共设施维护、便民服务、妇幼保健、托老托幼助残、乡村快递收发等便民服务类岗位。积极推广在安置区附近建设扶贫车间,培育开发绿色低碳的社区加工业企业和就业岗位。

建立健全政府购买服务机制,推进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三社联动”,培育安置社区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或服务站点,支持引导社会组织、专业社会工作者参与社区服务,为搬迁群众开展心理疏导、科学文明素养提升等专业社会工作服务,引导搬迁群众参与志愿服务。加强信息化建设,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搭建搬迁群众网上沟通平台。

六、加快促进搬迁群众融入社区

广泛开展安置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文化体育和科学普及等活动,促进搬迁群众社会交往和互动,增强归属感和认同感。组织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组织开展传统美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宣传实践活动,弘扬孝老爱亲、守望相助、自强诚信、崇德向善等优秀中华传统美德。结合中华传统节日、重要节假日、少数民族特色节日等节庆活动广泛开展文体活动,推动广场舞等文体活动健康、规范、有序发展,促进搬迁群众互动交往和情感交流。推进法治宣传教育,引导搬迁群众强化法治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共同体意识,依法理性表达诉求。大力推进移风易俗科学普及,引导群众抵制红白喜事大操大办以及奢侈浪费、薄养厚葬、攀比炫耀、酗酒等不良习气,树立健康生活观念和科学生活方式。在少数民族较多的安置社区推动建立交流融合的社区环境,促进各民族和睦一家亲。

七、着力加强安置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

选优配强安置社区“两委”班子,将群众信任、办事公道的党员选拔为党组织书记,依照法定程序兼任居(村)民委员会主任,积极推动社区民警进社区“两委”班子。注重把迁出地原村“两委”班子成员、年轻党员干部、致富带头人等推选为社区“两委”班子成员、居(村)民小组负责人。规模较大、情况复杂的安置社区,应选派好第一书记,确有必要的,同时派工作队。通过选派、聘用、招考等方式,选拔优秀人才充实社区服务人才队伍,引导高校毕业生等社会优秀人才到安置社区就业创业。推进网格化治理,统一设置综合网格,合理配置网格员。配齐配强儿童主任,做好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工作。严格执行“”等制度,组织安置社区党员干部深入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扶贫工作和基层治理重要论述。加强对安置社区工作者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提高社区治理能力水平。按照迁入地社区的标准,建立健全社区工作者报酬待遇并完善动态调整机制,落实社会保险等待遇。对工作实绩突出、群众认可的优秀社区工作者,按国家有关规定优先进行表彰奖励。

社区两委综合研判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社会治理;区域化党建;网格化管理;居民自治

[中图分类号] D2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4)08-0043-03

上海市闸北区临汾路街道是一个正在建设与发展中的纯居民住宅型社区。临汾社区(街道)党工委不断创新和完善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方式、路径和模式,在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中提升了党组织的领导力、政府部门的履职力、各类资源的联动力、社会组织的协同力和多元力量的服务力。

“一个核心”引领社会治理创新――提升了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领导力”

临汾路街道作为全市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体制调整的试点单位,按照上海市委“三化一覆盖”的要求,率先探索建立了社区党建“1+3”领导体制,强化社区(街道)党工委领导核心作用,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双治”融合的社会治理体系。

(一)打造实体化枢纽平台,强化“一组两委”的三线联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为了更好地整合资源,形成党的群众工作合力,党工委按照区委书记调研临汾时提出的要求,紧紧抓住闸北区委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的机遇,打造了“临汾社区区域化党建中心”,以实体化建设打破“一组两委”的信息、队伍和工作机制的壁垒,实现区域内党建资源、党建力量、党建平台、党建机制、党建人才的大融合。中心以“3311”为整体架构(“33”即下设“三部和三室”。“三部”即:“行政党组工作部、综合党委工作部、居民区党委工作部”;“三室”即:“12345”民情工作室,依托行政党组形成汇总、分析、处置民意诉求的“绿色通道”;“五线谱”党群联动工作室,形成工青妇等群团组织拓展服务功能的“社会舞台”。“五线谱”自治服务工作室,形成党组织引领下基层活力自治的“绚丽展台”;“11”:即一个社区共治推进基地和一个区域化党建议事厅,以“契约化共建、项目化推进”的方式深化社区共治格局)。这个中心既明确了党工委下面“三条线”党组织的职能职责,又打通了“三条线”党组织联动融合的通道,将两个党委开展组团式走访,以及各渠道收集到的社情民意汇总到“12345”民情工作室,这个工作室设在行政党组织下面,重在对群众反映的各类诉求进行分析研判,并发挥派单督办和督察考核功能,形成了“三线联动”解决群众问题的合力。

(二)强化区域化党建辐射效应,实现居民区力量的多方并举。以临汾社区区域化党建联席会为纽带,发挥区域化党建的辐射效应,进一步健全居民区区域化共治平台。临汾社区在“1+7”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各居民区区域化共治机制,形成以党总支书记为召集人,协同社区民警、居委会主任、物业公司经理、业委会主任、群众团队和社区组织骨干等多方参与的“1+5+X”的模式;同时,社区民警、房屋专管员是党员的,兼任居民区党组织副书记或委员;积极开展物业党建联建、城管党建联建等多种形式的党建联建,切实推进居民区区域共治工作。这些创新举措,从制度层面保障了社区各级党组织在创新社会治理、服务社区群众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有效提升了社区党组织的统揽力、领导力、协调力。

“双重管理”推进条块有机结合――提升了政府部门在社会治理中的“执行力”

社区建设和管理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区域内政府职能部门及其派出机构的执行力。为了促进职能部门派出机构在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中充分履职,党工委较早探索制定了《关于加强和完善临汾社区(街道)党工委对市区有关职能部门派出机构实行双重管理的实施意见》,强化了党工委对市、区有关职能部门设在社区的派出机构及其主要负责人和网格派员的双重管理工作,优化了社区(街道)党工委的综合管理职能。

(一)“双重管理”促进了政府各职能部门派出机构围绕社区建设的总体目标充分发挥作用。在“双重管理”制度中,明确了上级职能部门和社区(街道)党工委对政府职能部门派出机构的共同管理职责,强调社区(街道)党工委要对派出机构干部的任免、调动、交流提出意见;对干部的考核、考察、奖惩和政治审查工作提出意见;对推荐优秀干部,做好后备干部的选拔培养提出意见;组织驻区单位、社区居民对派出机构及其主要负责人和网格派员进行评议、监督等。

(二)“双重管理”促进了政府各职能部门派出机构按照党工委的决策部署认真履职。建立健全了汇报制、督办制、考核制、会签制、评议监督制等五项制度,强调市、区有关职能部门派出机构每年应向社区代表会议通报一次履责情况,每季度向社区管理和公共服务委员会汇报一次工作,遇重大问题和突出事件应及时向党工委通报情况。党工委定期对市、区职能部门派出机构进行检查、督促、考核和评议,并定期向其上级职能部门反馈结果。特别是各场所单位每年都要在“社区代表大会”上向全体代表报告工作,主动接受社区代表和广大群众的评议和监督,成为了临汾在社会治理创新中的又一特色。

下一步,将尝试以“大数据”推动“双重管理制度”发挥效力,主要依托信息化系统,建立健全场所单位履行职责、解决群众问题的“数据库”, 通过探索“一网式”民情研判机制,依托民情研判信息系统,使社情民意信息的处理进度和结果“痕迹化”,特别是在系统中清楚记录下每个问题的工单编号、申报者、问题类别、责任单位和督办进度等信息,这些“历史数据”就是各个职能部门的履职“成绩单”,同时也成为了街道年底对职能部门考核评估的“有形依据”。通过信息化手段,“双重考核”制度更加有效、过硬。

“三级网格”搭建多元治理平台――提升了各类资源在社会治理中的“联动力”

近年来,临汾社区(街道)党工委根据“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和“管理进网格、服务进社区”的精神,聚焦区委、区政府关于“网格化管理”和“队伍整合”两大重点任务,逐步探索和构建了力量整合、快速响应、广泛参与的“三级网格”社区治理新模式。

(一)在街道层面,做强网格化社区管理平台。2013年,临汾成立了上海首家“社区管理服务中心”,将市政、司法、综治等7个职能部门的力量进行了整合,突破了传统“综治中心”、“接待”等前置维稳平台的理念,实现了“城市安全”概念的跃升,通过规范“前台集中受理,后台协同办理”模式,发挥管理指挥、视频监控和网格监督的功能,打破部门壁垒,形成管理大合力;依托信息化技术和综合管理实事监控系统,开展网上巡逻,全天候“点到点”地及时解决管理问题,确保执法管理的力量、责任真正落地;周一到周五的党代表、人大代表、居委会干部、业委会代表、街道领导和律师等多种力量、多种形式的接待,回应居民诉求更加专业、更加及时,帮助居民解疑释惑效果更直接。自“中心”建立以来,到中心提建议的群众多了、主动接受法律咨询服务的多了,越级上访的大幅度减少。

(二)在街区层面,做实“网格管理服务站”。通过推进4个街区“网格管理工作站”实体化建设,以网格派员的方式将职能场所和党群工作力量“下沉”至街区网格层面,构建“组织联网、职能联合、工作联动、人员联勤”的新四联机制;此外,通过完善网格内“三级响应”机制:即在核定街区次网格16人工作力量基础上,在“一级响应”情况下,开展日常执法、巡查防范等工作;遇有联合执法等“二级响应”情况,增派工商、食药监执法人员;遇有重大社会活动等“三级响应”情况,适时增派交警、协税办工作人员,形成“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的全程动态的管理模式。

(三)在居民区层面,做优“居民自治网格”。发挥临汾居民区党建“三三制”的组织效能,依托居民区网格,以党支部、楼组区域为范围,以“组团式服务、百分百行动”走访队伍为基础,进一步建立健全居民区自治网格,发挥党组织和党群代表、志愿者、业主代表的积极作用;以“自治家园”为载体,建立健全“三会一”工作制度,即“决策听证会、矛盾协调会、政务评议会和群众事务”制度,明确标准、细化类目、规范执行,不断提升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能力,夯实基层民主自治基础;以自治网格为基础,催生了一批具有特色的居民区自治工作品牌,比如,里昂小区的“无物业管理居民自治模式”、闻喜路555弄居民区的楼组自治人家、汾西路261弄居民区的“爱乐宜”彩虹自治家园,取得了良好的以点带面的示范效应。

“四类项目”精准有效服务群众――提升了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协同力”

针对社区群众的普遍需求,党工委积极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社会组织承接”的项目化运作方式,先后培育以“老、青、幼以及特殊群体”为重点服务对象的四大类十多项品牌项目,分别为“融融夕阳、活力青春、孕育希望、沐浴阳光”四大系列,并且创新打造社区公益项目孵化基地,使街道对社会组织的培养方式由“养组织”转变为“养项目”,通过项目化服务进一步孵化、激励社会组织全方位、多层次地参与社区公益服务,实现社会组织协同服务的精准化、专业化、常态化。

(一)项目化让社会组织协同服务更加精准。根据群众需求,党工委不断培育发展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项目,取得较好的效果。例如,由老年协会承接的“车轮助老”系列项目,为社区5000余老人提供个性化助餐、助浴、助医、助聊、助急、助洁服务;由“安吉乐”助业服务社承接的“展翼小屋”项目,至今已经成功安置了1802人顺利就业;由社工站承接的“红帆船”项目,为158名烈属、残疾军人等特殊群体提供精神慰藉、生活照料和个性化服务,该种关爱双拥优抚对象的模式已在全市200个街道逐步推广。

(二)项目化让社会组织协同服务更加专业。针对小区物业矛盾诉求占居民诉求60%的实际,党工委通过创新“131”物业管理服务模式,即“一站三室一中心”,通过运作业委会工作站,契约化项目约定,协同政府完成住宅小区综合管理中设立的工作目标;成立法规政策、审计审价和矛盾调解工作室,为小区综合管理提供法规咨询和业务培训等专业化服务,参与协调物业管理的重点矛盾以及受业委会委托,监督审核维修资金使用情况等,为协调解决住宅小区综合管理矛盾提供强有力的专业支撑;建立“临汾社区物业服务保障中心”,集中承接小区应急维修保障和“无物业管理小区”的自治服务等工作。

(三)项目化让社会组织协同服务更具常态。临汾社区以深化社区共治为目标,积极构造各方参与社区管理和服务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便民巴士”项目就是一个成功的实例,通过对接志愿服务中心平台资源,每月20日将四大类22+X项社会服务项目和部分公益性收费的服务内容轮流配送至各居民区,使居民享受“公益性、近距离、常态化”的服务体验,运行12个月至今约有近1800人次受益。

“五线谱”工作法凝聚人心――提升了多元力量在社会治理中的“服务力”

“便民五线谱”是临汾社区党组织和党员长期坚持的一项联系服务群众工作的特色,主要是将机关干部、监察人员、社区民警、物业单位负责人和居委会干部“五线”力量汇集在各居民区,每周四下午联合办公接待居民的制度。临汾社区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断凝聚“五线谱”力量,深化“五线谱”机制,打通、做强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一)梳理五线力量,提升服务群众的有效性。临汾按照深入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的要求,对“五线”力量进行了新的深化和拓展,新“五线”力量分别为:以党员干部为主体的街道机关干部力量;以职能场所和职能科室为主体的行政资源力量;以“两新”组织和志愿者为主体的社会力量;以驻区单位共驻共建、人大和党代表为主体的区域共治力量;以群众自治为主体的居民自治力量。新的“五线”力量,由个人向区域各类组织发展,为各居民区实现更大范围和更高层面的资源共享提供了便利条件,也为基层党组织更好地解决复杂问题、更有效地服务群众搭建了平台。

(二)深入开展活动,强化党员干部的自觉性。“五线谱”工作法要求“五线谱”联络员每周至少走访居民区一次,一年联系走访居民不少于30户。同时“五线谱”联络员要将走访情况记录在《“五线谱”走访联络手册》上,做好“五个一”的记录工作。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新“五线”力量的每个联络员已成为临汾老百姓的“代言人”,他们坚持“走进基层、服务群众”的工作要求,围绕“我知群众心,群众看我行”的临汾特色主题,“五线谱”工作法已成为临汾社区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最强有力的抓手,形成“开门搞活动、互动听意见”的良好氛围,切实“让群众知晓、让群众参与、让群众监督”,实现“干部走下去、意见接上来、行动看出来”的目的,让群众真正感受到教育实践活动带来的新变化。

社区两委综合研判报告范文第6篇

一、基本情况

通过本轮村(居)民小组调整优化改革,我市村(居)民小组由3086个减少至1463个,共减少1623个,减幅52.59%。其中,村民小组由2464个减少至973个,共减少1491个,减幅达60.51%;居民小组由622个减少至490个,共减少132个,减幅22.21%。

二、总体思路

(一)优化空间格局。一是以推动农业产业发展为目标,优化产业空间格局。牢牢把握乡村振兴关于“产业兴旺是关键”的重要论述,立足实际,因地制宜,根据产业规划布局和发展需要,以粮油、蔬菜、水果、水产养殖、文旅等产业为重点,将地缘相邻、产业相近的小组纳入调整优化范畴,统筹资源要素,增强发展动能。

二是以增强归属认同为目标,优化院落空间格局。根据村(居)民小组建制变迁的历史沿革,结合群众意愿,以共同的文化和记忆为纽带,对人缘相亲、情感相通的小组进行调整优化,重塑群众对共同文化、共同记忆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三是以顺应城镇化发展为目标,优化城镇空间格局。坚持新型城镇化发展,顺应人口转移客观规律,对统征统转安置群众的小组建制进行调整优化。同时,将靠近场镇、符合条件的村民小组与场镇居民小组进行调整优化,增强场镇发展潜力。

(二)提升治理水平和能力。深入贯彻市委八届十一次全会精神,以提升城乡基层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为目标,着力于基层干部队伍能力建设,优化村(居)民小组长结构。坚持“面积调宽、人口调多”的原则,对规模过小的村(居)民小组进行调整优化,拓宽管理幅度,增强治理效能。

(三)开展居民小组调整优化。以本次村民小组调整优化改革为契机,结合城市网格管理工作,通过调整管理幅度,创新管理体制,同步开展居民小组调整优化。

三、主要做法

(一)注重组织领导,统筹协调形成合力。在市委、市政府的有力领导下,我市村级建制调整及社区优化改革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确保村(居)民小组调整优化改革继续取得实效,我市沿用村级建制调整及社区优化改革领导组织架构,以市委书记和市长为组长、市委组织部部长牵头、分管民政副市长亲自抓、市委市政府班子成员都参与的市村级建制调整及社区优化改革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民政局,负责日常工作,办公室主任由分管民政副市长担任,同时设由分管市委常委或副市长担任组长的综合协调、人员安置、资产及债权债务处置、发展规划和资金保障、舆情管控、稳定风险防控、纪律监督、法律法规保障8个工作专项组,并成立12个由四大班子领导和镇(街道)联系领导组成的工作指导组,形成“1+8+12”的组织领导架构。

(二)注重统一认识,切实提高思想站位。我市在本次村(居)民小组调整优化改革工作中充分发挥党的引领作用,坚持“早筹备、早启动、稳推进”的工作基调。村(居)民小组调整优化改革工作启动后,我市按照省、市的工作部署,先后多次组织各镇(街道)党(工)委书记、分管领导、工作人员召开推动员会、推进会、培训会,传达学习上级有关村(居)民小组调整优化改革精神,明确改革任务和工作要求,部署安排各项改革工作,压紧压实工作责任。按照“全覆盖谈话”的工作要求,全面开展谈心谈话。一是全面谈,通过与村(社区)两委干部与离职老干部、党员群众代表、小组长、乡贤等逐一谈话,对广泛关注的土地、资产分配等问题进行正面宣传、现场答疑,解除后顾之忧;二是重点谈,通过与村支部书记、驻村干部就工作安排、工作纪律等作出部署,要求及时掌握苗头性问题;三是反复谈,对改革认识暂时不到位的党员干部,实行“一人一册,专班负责”,摸清情况、了解诉求,努力凝聚调整优化的最大共识。在改革过程中,我市各级人员认识到位,识大体,顾大局,为改革顺利进行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三)注重摸底调研,深入全面酝酿方案。在村级建制调整及社区优化改革领导小组的指导和统筹下,以镇(街道)和村(社区)为主体,深入开展调查走访。一是由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抽调精干人员组成调研小组,着重就政策层面的内容,到各镇(街道)开展调研,收集问题和建议。调研后形成了《市村(居)民小组改革调研报告》呈报领导小组进行研究。二是各村(社区)深入小组开展调研走访,通过个别座谈、开院坝会等方式,特别是村(社区)两委干部与离职老干部、党员群众代表、现任小组长、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村民等,收集群众意见建议,摸清各村(居)民小组人口、户数、面积、历史沿革、产业发展、集体资产、债权债务、群众意愿、风险隐患、组长信息等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分村分组建立调研台账,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台账细。通过全面摸底,掌握全市村(居)民小组基本情况后,以人口规模为重点,充分考虑组干部优化调整,结合产业发展和城镇化发展,坚持“二个局限”和“三个不变”,科学制定改革方案。

(四)注重程序合法,规范有序实施改革。在村(居)民小组调整优化改革过程中,我市充分认识改革程序的重要性,将程序合法性贯穿始终。一是制定任务清单。在改革开始之初,制定完善了《市村(居)民小组调整优化改革任务清单》,就改革任务、工作程序、时间节点等内容进行了明确,为指导各镇(街道)、村(社区)开展改革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出台总体方案。改革工作启动以后,由市民政局按照省、市要求,认真谋划,因地制宜,多方面多层次征求意见,牵头起草了《市村(居)民小组调整优化改革总体方案》(后简称《总体方案》),并经市委市政府审定,市主要领导、部门和镇(街道)主要领导反复讨论后出台。《方案》确定了本次改革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工作原则、重点任务、工作步骤和工作要求,为本次改革定基调、定方向、定目标。三是酝酿实施方案。按照“三上三下”的工作要求,由村(居)民委员会提出改革模拟方案,报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审核把关;根据经镇(街道)审核把关的模拟方案,由村(居)民委员会召开村(社区)党员大会、村(居)民代表会议,讨论形成改革初步方案,公示无异议后报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把关初核;经镇(街道)把关初核的初步方案,由村(居)民委员会召开村(居)民代表会议表决通过,提交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审批,并报市人民政府备案。四是召开村(居)民会议。严格按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关于村(居)民小组设立、撤销、调整和组长选举的规定,召开村(居)民会议,表决改革方案,推选小组长。对不能亲自参加会议的群众,实行投票并做好记录。

(五)注重风险防控,积极稳妥推进改革。一是做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深入村(社区)走访了解村(居)民小组调整优化的风险隐患,全面排查梳理矛盾隐患,重点梳理此次改革涉及的各类重点人群、重点环节、重点区域,提前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建立社会风险点台账,并针对风险隐患提前化解、针对群众疑惑主动回应,确保整个改革过程有序平稳。二是做好债权债务锁定工作。按照“三不变”的工作原则,核算全市村(居)民小组债权债务情况,对受益群体进行锁定,确保改革调整前后,群众利益不受损。特别是对待拆迁或待分配安置的小组,按照“明确分配主体、明确受益群体、明确分配方式”的“三明确”工作法,开展改革工作。三是妥善做好离任小组长分流工作。按照“脱帽不脱责、脱帽不脱管、脱帽不脱薪”的原则,明确离任小组长的待遇保留至2020年换届。拓宽离任小组长工作渠道,鼓励离任小组长就地转化为网格员、人民调整员,协助开展环境整治、治安巡逻、维稳等工作。

四、取得成效

(一)合组改革力度大。本次村(居)民小组调整优化改革后,我市村(居)民小组由3086个减少至1463个,共减少1623个,减幅52.59%。其中,村民小组由2464个减少至973个,共减少1491个,减幅达60.51%;居民小组由622个减少至490个,共减少132个,减幅22.21%。村(居)民小组平均户籍人口由226人增加到535人,平均户数由88户增加到202户,平均党员数由6个增加到13个,村民小组平均幅员面积从0.21平方公里增加到0.44平方公里。通过改革,村(居)民小组规模进一步扩大,村(居)民小组资源更加集中,空间布局更加合理,逐步实现人口相对集中、辖域相对扩大、产业相对连片,有效解决村(居)民小组数量多、人口少、面积小、实力弱等问题,为生产要素的集聚和资源的合理配置创造了条件。

(二)新任组长结构优。通过“择优继任一批、村委兼任一批、后备干部挑选一批”,把一批政治素质较高、水平文化较高、群众威信高、服务能力强的人员调整为小组长。本次村(居)民小组调整优化改革中,村(居)民小组长离任2058个,新任409个,留任1020个。改革后,全市村(居)民小组长平均年龄由58岁降低到52岁,初中学历占比由64.9%提高到70.09%,高中学历占比由14.72%提高到23.01%,大专及以上学历由1.89%提高到3.09%。同时,以此次改革为契机,理顺城镇居民小区管理体系,通过居民小组长兼任楼栋长的方式,建立网格化管理机制,以楼栋为单位,划分网格,理顺管理体系和职责,促进小区日常管理运转更加顺畅。

(三)改革过程社会稳。我市始终紧绷改革稳定这根弦,树立底线思维,抓早抓小,最大限度防范风险。印发《关于建立村(居)民小组调整优化改革工作报告制度的通知》,及时收集社会群众意见和其他突况,坚持做到“舆情信息及时报”,收到意见及时做好政策解释、宣传引导、风险化解等各项工作。改革方案公示期间,我市共收到意见建议40余条,对每一条意见建议都作出了针对性的解答和回应。在市委政法委的指导下,各镇(街道)均开展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并制定了应急处置预案。整个改革过程中,我市未出现一起违法乱纪事件,未出现一起群众集体上访事件,未出现一起干部闹情绪寻衅滋事事件,实现了平稳合组、平稳交接,改革各项工作顺利完成。

五、存在问题

(一)由于改革后村(居)民小组人口增多、面积增大,基层服务对象、服务半径、服务方式都有所变化,因此,村(居)民小组长综合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以更好地为群众服务。

(二)部分小组长比较年轻,基层管理经验尚待提高,在群众中威信还没有树立起来,部分事务需要离任小组长帮助完成。

(三)合并小组在磨合期管理难度较大。农村宗族观念较强,小组合并后打破了村民日常的生活界线,可能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出现合组不合心的局面。

六、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加强宣传引导,凝聚发展共识。针对群众关心关切的热点问题,加强宣传引导,积极回应和妥善处理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打消群众顾虑,充分利用资产资源整合优势,加快融合发展,带动群众增富致富。

(二)督促工作交接,推动工作开展。督促指导离任小组长完成账本、档案等资料的交接工作,确保资料完整,并发挥传帮带的积极作用,协助新任小组长开展各项工作。

(三)继续谋划和做好改革“后半篇”文章。牢牢把握“发展”、“服务”、“治理”三个核心关键,加强以村(居)民小组为基本单位的村居自治,推动组织体系建设、基层社区建设、产业发展、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基层治理制度体系建设再上新台阶,切实提升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

(四)及早谋划,精心实施村(社区)“两委”换届工作。按照省、市工作部署,及时开展村(社区)“两委”换届工作,提升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精心组织、精心实施,确保选出好班子、好干部,为下一个五年计划奠定人才基础。

社区两委综合研判报告范文第7篇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及全省基层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贯彻市第十次党代会第四次会议、县委十届六次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以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为基础,以提高党员干部的能力素质为重点,以完善基层民主管理和监督为保证,全面提升基层组织治理水平,进一步增强党的凝聚力、干部的执行力和制度的约束力,为推动__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通过开展基层治理行动,推动我街道基层党组织的基础更加稳固,使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不断增强,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彰显,基层治理能力明显提升,基层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更加密切。着力健全完善六个体系:基层工作责任体系更加明晰,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各部门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基层工作组织体系更加严密,基层党员干部担当有为,基层党组织坚强有力,基层各类组织作用充分发挥;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健全,党领导的多元主体参与、法治德治自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机制逐步完善;基层联系服务体系更加高效,广大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基层工作制度体系更加完备,基层权力运行更加规范;基层基础保障体系更加有力,人财物资源进一步向基层倾斜。

(一)着力构建基层民主管理和监督机制,进一步增强基层干部的法制意识和规矩意识。

1、深化“四民主工作法”。完善农村基层民主决策机制,深化以“民主提事、民主决事、民主理事、民主监事”为主要内容的“四民主工作法”,通过引导群众民主提事、决事、理事、监事,对农村重大事务进行讨论决定并实施监督管理,规范村级事务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深入推进村务公开,保障村(居)民的知情权,进一步拓展公开内容,规范公开程序,创新公开方式,突出公开重点。凡属村(社区)的重大问题、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都要及时公开,坚决防止和纠正搞形式、走过场,假公开、不公开的问题。(由组织办、社会事务办、工作组牵头负责,各村(社区)党支部配合落实)

2、推行法制副主任(副村长)制度。村(社区)配备法律工作者担任法制副村长(副主任),不断加强“法制副主任”培训管理工作,健全完善“党委主导、法治主题、部门主抓、村居主体、律师主力”的运行机制。探索推行“法制副厂长”制度,逐步实现基层法律顾问全覆盖。探索建立“掌上法治村居”平台和法治讲堂,继续开展“法律进乡村”、“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结合实际建立法律服务团、法治宣讲团,提升基层干部群众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由司法所牵头负责,各村(社区)党支部配合落实)

3、打造“掌上村务”智能服务新平台。创新远程教育“拇指远教”载体,推广“掌上村务”工作,由各村(社区)党支部不定期向党员和村(居)民发送涵盖时事、政策、学习、生产、村务等内容的手机短信。同时,村(社区)党支部通过短信平台收集党员和村(居)民的意见建议,并以此为依据改进工作方法和措施,实现了党务村务“掌中看”,意见建议“掌上提”,解答反馈“掌上回”,进一步拓宽了党务村务公开和服务群众的渠道,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由组织办牵头负责,各村(社区)党支部配合落实)

(二)着力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发挥基层党组织凝聚人心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作用。

1、严格落实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制度。深化局长驻村工作制度,通过惠民服务队组团式、现场式、挂牌式、包案式“四式”服务,构筑各类政府资源和工作力量集合的服务高地,扩大联系服务群众的工作面和实际效果。强化领导干部驻点普遍直接联系群众工作,构建“四位一体”联动机制,落实“五定四全联系法”,推动各部门重心下移服务群众。继续做好“党员责任岗”工作,进一步建立党员干部全参与、基层单位全覆盖的密切联系群众工作格局。(由组织办牵头负责,各村(社区)党支部配合落实)

2、充分发挥“两代表一委员”工作室联系群众作用。组织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

政协委员,通过领导组团、定期轮值、网络互联互通等方式,到街道和村“两代表一委员”工作室开展联系服务群众活动,宣传法律法规和政策,听取基层群众意见建议,反映群众诉求,为群众办好事实事,切实把工作室打造成为“两代表一委员”联系服务群众的平台、收集社情民意的重要渠道。(由组织办、人大、政协牵头负责,各村(社区)党支部配合落实)3、排查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落实“年年排查、年年整顿”的要求,继续排查一批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不断深化“七个一”(制定一个整顿工作方案、安排一名挂点街道领导、选派一支工作组、调整一些不称职班子成员、解决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安排一笔专项经费、完善一批规章制度)整顿工作机制。要加大力度深入化解社会矛盾,努力解决历史积案,妥善处置,坚持主动治理,努力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实现基层社会的稳定。坚持“一村一策、一村一账”,充分发挥局长驻村工作室驻点团队、“第一书记”、党建指导员作用,充分利用好县和街道财政安排整顿工作的专项经费,提升整顿转化成效,增强服务群众能力。(由组织办、工作组牵头负责,各村(社区)党支部配合落实)

4、建立流动党员异地服务中心。加强流动党员管理,由流入党员较集中的村(社区)党支部根据流动党员人数和特点,按照“四有”(服务窗口、办公场所、党员活动室和宣传栏)标准建设流动党员异地服务中心。建立整套登记管理台账,指派专人具体负责流动党员服务中心的日常事务,以管理服务为重点,对流动党员开展“信息登记管理、身份核实、组织编入、学习教育、咨询服务、定期代办服务”等工作,增强服务意识,创新服务方式,提升管理服务功能。(由组织办牵头负责,各村(社区)党支部配合落实)

(三)着力提升基层党组织保障力度,进一步增强基层党组织的生机与活力。

1、完善基层组织工作经费保障制度。建立完善资金稳定、管理规范、保障有力的农村基层组织工作经费保障制度,确保农村基层组织依法有效履行职能。提高村(社区)干部补贴和经济薄弱村办公经费补助,从2015年1月起,在职村(社区)干部按每人每月3000元的标准发放补贴,纳入省补助的经济薄弱村办公经费每年补助10万元。(由组织办牵头负责,财政所、民政办、各村(社区)党支部配合落实)

2、强化对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的考核。引导基层干部切实履行岗位职责,助推街道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完善村(社区)干部工资绩效考核办法,细分考核层次,要达到全街道“基本称职”村(社区)干部最低比例不低于10%的要求,按“优秀”(90分以上)、“称职”(70-89分)、“基本称职”( 60-69分)分别发放全年12000元绩效补贴的100%+1000元、100%、80%绩效补贴,“不称职”的全额扣除绩效补贴,解决好“干好干差一个样”的问题,切实发挥绩效考核导向作用,激励村(社区)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由组织办牵头负责,机关其他各部门配合落实)

3、升级改造村(社区)社会综合服务站。开展村(社区)社会综合服务站升级改造工程,重点对建筑时间长的破旧危房以及无自主产权或一楼面积小于80m2的村(社区)社会综合服务站进行重建改造,对一楼面积大于或等于80m2但总体面积小于或等于200m2的村(社区)社会综合服务站进行加建升级,逐步改善我街道村(社区)办公条件,保障村(居)民正常的活动议事、民生事务办理需求,切实提高村(社区)综合服务的整体水平。(由组织办牵头负责,财政所、社事办、经发办、城建办、国土所和各村(社区)党支部配合落实)

(四)着力加强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1、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书记。抓住支部书记这个关键,从严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围绕思想政治素质强、科学发展能力强的“双强”型村书记培养目标,突出公道正派有威信、发展经济有能力、维护团结有办法、为民办事有干劲的“四有”标准,用心选好、培养好、管理好支部书记队伍。大力实施“基层组织人才工程”,重点在“问题突出、经济落后、书记长期任职且年纪较大、书记未兼任主任”等4类村(社区),按每村(社区)1至2名的标准挑选培养基层党组织书记后备干部。建立规范的后备干部档案,实行动态管理、跟踪培养、定期考察,加大培育力度,逐步建立一支德才兼备、结构合理的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后备干部队伍。(由组织办牵头负责,工作组、各村(社区)党支部配合落实)

2、强化村(社区)干部教育培训。构建以高学历培训、基地培训、实践培训、专题培训为主体的培训体系,形成多层次、多形式、针对性强、适应性强的教育培训新格局。加强队伍建设,举办村(社区)“两委”干部培训班,打造一支勇于担当、实干求效的干部队伍。推进村官“双培”工程,力争3至5年内将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大专以上学历比例提高到80%以上。注重发挥先进典型示范教育作用,定期不定期组织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异地交流学习、取长补短,或组织到先进地区实地考察学习、开阔眼界,进行短期实践培训。(由组织办牵头负责,各村(社区)党支部配合落实)

3、探索建立党员管理服务新机制。探索流动党员网络化管理办法,建立“网上党员之家”,引导“口袋党员”和流动党员通过网络亮明身份。到2016年,建成全街道党员信息库。建立健全党内关爱长效机制,大力推进“明天希望”、“健康同行”、“关怀暖人”和“情暖夕阳”等党内关爱项目。严把“入口关”,推行发展党员“五榜公示制”,对提交入党申请、确定入党积极分子、推荐发展对象、接收预备党员、预备党员转正等五个环节进行公示,接受监督。认真抓好处置不合格党员工作,探索党员队伍纯洁机制。到2016年,基本形成处置不合格党员的制度规范。(组织办牵头,各村(社区)党支部配合落实)

(五)着力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夯实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

1、强化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街道党(工)委要全面履行党风廉

政建设的主体责任,全面落实主要负责人的“第一责任人”职责和班子成员“一岗双责”。村(社区)党组织要对村(社区)党风廉政建设负总责。对履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不力、“”问题突出或发生严重违法违纪问题的,要“一案双查”,严肃追究责任。建立健全村级事务权力清单,规范基层组织权力运行。加强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监督和管理, 规范村级财务管理,促进了农村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由纪委、组织办、财政所牵头负责,各村(社区)党支部配合落实)2、落实抓早抓小抓常的监督管理机制。实施村(社区)干部底线管理,推行村(社区)干部任前廉政谈话制度,开展街道党(工)委书记与村(社区)党支部书记双向约谈活动,做到教育先行,提醒在前,增强村(社区)干部讲纪律守规矩意识。突出抓早抓小抓常机制建设,强化日常教育管理监督,落实“三书”预警告诫办法,对被反映在思想政治、组织纪律、廉政勤政、生活作风等方面存在问题的村(社区)干部,由纪工委视情况向其发出《函询通知书》;对被举报经核查不属实或基本不属实,但存在工作方式方法问题,或发现不良倾向、尚未造成影响的村(社区)干部,向其发出《提醒通知书》;对不遵守纪律或落实重大决策部署不力的,不认真履职给工作造成一定损失的,存在违纪行为但情节轻微可免予处分的村(社区)干部,向其发出《诫勉通知书》。(由纪工委、组织办牵头负责,各村(社区)党支部配合落实)

3、充分发挥村(居)务监督委员会作用。全面实行村级班子联席会议制度和党群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规范村级决策程序。村(居)务监督委员会主任参加或列席村“两委”会。加强对村(居)务决策、村(居)务公开、“三资”管理、工程项目建设、惠农政策措施落实、耕地保护和土地流转以及村(社区)干部廉洁履职等情况的监督。强化村(居)务监督委员会的工作指导,落实村务监督工作各项制度和规范,坚持村(居)务监督委员会每年向党组织和村(居)民代表会议报告工作制度,接受村(居)民民主评议和信任度测评。(由纪工委、组织办、社事办牵头负责,各村(社区)党支部配合落实)

4、加强基层干部作风建设。加大对基层干部的日常管理力度,建立完善领导班子分析研判制度,对存在问题及时研究解决。全面推行农村基层作风巡查制度,驰而不息抓好中央八项规定的贯彻落实,坚决防止“”问题反弹。严肃查处基层党员干部、推诿扯皮、吃拿卡要、与民争利、虚报冒领、贪污侵占等问题,坚持抓早抓小,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在基层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由纪工委、组织办牵头负责,各村(社区)党支部配合落实)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村(社区)党支部要认真落实从严治党要求,把抓基层治理行动作为今年工作的重点任务,党支部书记要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谋划部署农村基层治理工作。

(二)明确分工,狠抓落实。明确抓基层治理工作的责任清单,细化到人、量化到岗,加强协调配合,及时跟踪问效。要认真履行职责,统筹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保障基层治理行动扎实有序开展,形成党工委统领、部门参与、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基层治理工作格局。

(三)强化监督,严格考核。街道党工委将全面总结评估各村(社区)开展基层治理行动的工作成效,并将其作为村(社区)“两委”班子责任考核的重要内容。在建立健全村(社区)党支部书记向党工委报告党建工作制度、村(社区)党支部班子成员向党支部报告履行党建工作责任制度,的基础上,从2015年底组织开展村(社区)党支部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集中评议党支部书记履行基层治理行动主体责任、解决基层治理突出问题等有关情况。

社区两委综合研判报告范文第8篇

一、划分“三级”单元格,实现监管全面覆盖

按照区划分,街道办事处所辖区域为大网格、社区为中网格、社区又分若干个责任区为小网格,并明确网格化管理的人员、职责和任务。

1、大网格街道。由街道主要负责人牵头,由综治办、派出所、安监所、工商所、治安巡路队等工作人员组成。主要负责对“中网格、小网格”和分包单位消防工作的督促指导,组织协调辖区内整体消防工作。

2、中网格社区。由社区两委负责人、社区书记、主任牵头负责,由社区联防队和驻社区民警组成。主要负责参与日常检查巡逻,集中排查整治,定期消防宣传,对分包“小网格”工作落实情况进行督导。

3、小网格责任片区。由社区派专人牵头负责,由小街道代表、社会单位管理人员、小区物业管理人员、保安员、巡防员、居民楼(院)长、消防志愿者组成,主要负责参与开展消防巡查、检查、宣传,及时消除火灾隐患。

二、明确“三类”责任主体,发挥社会整体力量

1、街道办事处主要负责辖区内消防网格化管理的总体领导和协调推动,贯彻落实上级管理机构安排部署的各项消防工作任务,对本辖区消防安全状况的分析研判和所属防控力量工作的指导、督导、检查、组织、实施本辖区各项排查整治行动。

2、综治办。主要负责发动巡防队员、保安队员等综治力量开展日常巡查、检查、宣传,及时消除火灾隐患督保单位落实消防安全防范措施,完成街道安排的其他工作。

3、安监所、派出所。安监所主要负责日常监督检查,发现火灾隐患能当场整改的要督促整改,不能当场整改的,对相关问题要及时通报辖区公安派出所或公安消防部门。派出所要依开展日常消防监督检查和消防宣传教育。

4、社区。主要负责本级社区居民家庭日常消防安全检查、消防知识宣传、火灾隐患处理等相关工作。督促居民家庭、所辖单位落实消防安全防范措施,并完成街道安排的其他消防安全工作。

5、多种形式消防队伍。积极发挥灭火救援事故处置、消防器材管理维护、消防检查巡查、消防安全宣传以及其他社会消防服务职能。

6、社会单位。主要负责本单位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开展宣传培训,定期检查、排查,及时整改隐患。

三、开展“七项”工作,提升基础防控能力

1、落实日常检查巡查。三级网格消防力量要采取白天和夜间、重点和一般、突出和日常检查相结合的形式,经常深入辖区单位、居民家庭,开展以安全疏散、消防设施、灾火器具、用火、用电、用气、用油为重点的日常消防安全检查,保障辖区消防安全。

2、加强消防设施建设。各社区、各单位要加强对消防设施的管理和使用、维护、保养好各类消防器材,要在辖区重点部位设置消防器材存放点,定期维护保养和更新,确保完整好用。

3、组织集中排查整治。各社区、社会单位要按照上级统一安排,结合本辖区、本单位消防安全形势和季节特点,深入开展消防安全集中排查整治和各类专项治理活动,全力清剿火灾隐患,严惩消防违法违章行为,提高火灾防范水平和抵御能力。

4、开展宣传培训服务。社区要确定一个工作日为消防宣传日,以消防安全宣传“五进”(进学校、进企业、进小区楼道、进家庭)为载体,开展消防宣传培训服务,要通过张贴防火公约、设立消防公益广告牌、消防宣传栏、消防宣传橱窗及居民楼道设置消防警示等有形消防宣传阵地,服务居民群众需求。

5、规范台帐登记管理。网格消防管理人员要对辖区单位规范台帐登记,实行“户籍化”管理方式,按职责范围对辖区排查单位基本情况逐一登记,要建立隐患排晒工作情况登记,对所排查单位存在火灾隐患情况及其处理情况逐一登记,要建立宣传培训工作情况登记,对辖区消防安全培训情况逐一登记。

6、壮大基层火灾防控力量。社区要根据本单位实际,建立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充分发挥基层治安防范力量在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中的作用,推动巡防、消防一体化和“保消合一”模式,加强治安巡防队员、保安人员的消防业务培训,提高防火检查和组织扑救初起火灾的能力。要加强多种形式消防队伍的装备器材,因地制宜配备电动巡逻车、电动消防自行车和灭火器、水栓、水带等装备器材,保障消防队伍战斗力。

7、提高应急处理能力处置能力。通过建立健全网格化管理服务平台,强化信息通讯和调度指挥功能,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制定应急处置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实现消防安全突出事故及早发现,有效处置群众满意的效果。

四、建立“七项”工作制度,规范日常职责任务

1、逐级分包制度。办事处两委成员按照所分包社区同时分包“中网格”,社区要对本社区消防工作负责,把所有力量都要深入“小网格”开展检查巡查、隐患排查和宣传服务工作。消防监督员及公安派出所、社区警务室民警分别深入基层网格,配合指导社区、企业单位开展消防网格化管理工作。

2、联防联治制度。按照上级要求,办事处整合综治办、安监办、派出所和其他社会消防力量,加强防控体系建设,共同开展工作、社区要以户户联防,部门连片、区协同为主要内容的区域联防工作,要严取户包包、店包店、部门包路段等形式,大力实施消防安全互联互访,提高互通和抵御火灾风险的能力,积极构建“信息互通、安全共享、风险共担”的工作格局,实现消防行政管理与群众自治,行业自行的有效街接和良好互动。

3、定期检查制度。街道安监办负责日常消防安全工作,对存在突出问题及时解决并帮扶指导,每周组织一次有针对性的检查巡查,社区消防管理人员在辖区每周要开展一次日常消防安全检查。派出所每周组织肚饿管辖区单位进行一次消防抽查。

4、隐患处理制度。对群众举报投诉及检查排查出的火灾隐患和消防违法违章行,以社区为单位进行汇总并上报接到安监办,接到安监办督促限期整改。没有按期整改到位的,安监办向公安派出所移交处理公安派出所、社区民警要落实每周一查制度,发现火灾隐患和消防违法违章行为及时处理。对严重威胁公共安全的重大火灾隐患,要立即报告辖区公安机关、消防部门,由公安机关提请政府挂牌督办,限期整改。

5、联席会议制度。街道每两个月组织召开一次由派出所、安监办、工商所、综治办、消防机构、辖区内重点单位人员参加的联席会议。传达上级指示精神,通报辖区重点单位消防安全工作形势,分析存在问题,研究辖区社会单位和群众的消防安全诉求,查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交流好的经验和做法,部署安排下一步消防工作。

6、宣传服务制度。社区各行业部门要定期开展消防安全学习培训。消防安全重点单位、重点岗位从业人员要积极参加消防培训,落实持证上岗制度,社区要按照上级部署在重大节日、火灾多发季节组织进行有针对性的消防宣传教育,提高居民防范火灾能力。

7、信息报告制度。对网格内的各类消防安全信息要进行更新,特别是沿街门店、家庭店、小场所等消防安全薄弱区域要摸清,建立台账,做到不漏街、不漏户的登记,采集的信息要通过各级网格逐级报告,登记造册。对发现的火灾隐患信息及时将信息向上或辖区安监办、派出所有关部门报告。

五、强化保障,确保工作长效运行

1、强化组织领导。社区要将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基层火灾防控的重要任务,借个本区域实际制定出实施方案,明确目标,细化责任、全力抓好落实,要坚持典型行路,按照“区分层次、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扎实推进”的原则,积极培育树立工作先进典型,及时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进一步推进工作。要拓展经费保障途径,加大经费投入要将消防工作保障性经费纳入预算,全额保障,并不断加大投入。

2、强化协同配合。派出所、综治办、民政室、安监办。工商所要将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与其他业务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同奖惩,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公安派出所要充分发挥主力作用,积极协调各方关系,督促指导社区推进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要定期对网格管理人员、社区“两委”成员进行消防知识与技术的培训,提高消防管理能力,综治办要将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纳入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平安建设重要内容,推动基层承担消防工作职能,工商部门严格工商行政审批,依法严厉打击销售伪劣相仿产品行为。安监办要将消防工作纳入安全生产监管工作范畴,作为平安创建考核评定的重要因素。

3、强化科技支撑。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建立统一的消防安全教育网格化管理平台,实现精细化、信息化,动态化社会服务管理。对易发生群死群伤火灾的人员密集场所,易燃易爆单位和高层、地下公共建筑等火灾高危单位,要积极推广简便、适用,有针对性的消防科研成果,掌握社会单位火灶隐患和消防设施等基本情况信息,定期有具有资质的机构开展消防安全评估,采取针对性防范措施,降低火灾风险。

社区两委综合研判报告范文第9篇

一、准确把握换届选举工作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按照《中国共产程》《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等法律法规,以及《关于加强全省城市社区党风廉政建设的意见》等文件规定,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扬民主、严格依法办事相统一,高标准、高质量组织开展社区“两委”换届,引导广大党员群众有序参与、正确行使民利,选举产生符合新时代新发展阶段要求、不断提升城市社会治理水平、创造美好生活的社区“两委”班子特别是带头人,为建设和谐幸福街道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二)总体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以重要指示精神统领和指导换届工作,不折不扣落实到换届的全过程和各方面,换出新班子、新气象、新作为、新局面、新机制、新活力。在工作中要注意坚持“三个基本原则”,把握“五个关键环节”,落实“四项重点工作”。“三个基本原则”,即:坚持党的领导,把党的领导作为一条红线贯穿始终,强化各级党组织的领导和把关作用,牢牢掌握换届工作主动权;坚持发扬民主,广泛发动群众、扩大有序政治参与,保障党员群众民利;坚持依法依规,确保换届在政策框架和法律法规范围内健康有序进行。“五个关键环节”,即:做好前期谋划和准备工作;做好党员动员和选民登记工作;做好人选推荐提名;严格进行人选资格联审和考察;精心组织选举。“四项重点工作”,即:着力选好配强社区“两委”班子特别是“带头人”;结合社区“两委”换届突出整治软弱涣散社区党组织;切实解决好换届选举重点难点社区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严厉查处拉票贿选等不正之风和违纪违法问题。

(三)目标任务。通过从严从实抓好换届工作,努力实现以下三个目标。一是进一步巩固社区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通过换届大力提升社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将社区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二是进一步增强社区“两委”班子凝聚力战斗力。通过换届着力解决好社区党组织书记年龄老化、文化程度偏低、领导能力不强等问题,推动社区“两委”班子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性别结构明显优化,力争实现年龄、学历“一降一升”。三是进一步提升党建引领城乡基层治理能力。通过换届大力整顿软弱涣散社区党组织,健全完善党建引领城乡基层治理制度机制,解决一批重点难点问题和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群众对换届的政治认同感明显提升,热情主动参与社区“两委”换届,充分理解和支持换届工作。

(四)时间安排。社区“两委”换届选举集中在2021年4月至5月进行。按照先社区党组织、后居民委员会、再推选居务监督委员会的顺序组织开展。;社区党组织换届要在2021年4月20前完成,居民委员会、居务监督委员会换届要在2021年5月20日前全面完成。

二、严格把握人选资格条件

把选优配强社区“两委”班子特别是带头人作为换届的重中之重,树立鲜明用人导向,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选拔思想政治素质好、道德品行好、治理服务能力强、组织协调能力强,公道正派、廉洁自律,热心为群众服务的优秀人员进入社区“两委”班子,着力推动社区干部队伍整体优化提升。

(一)社区“两委”换届人选标准

社区“两委”换届提名人选准入条件。一是基本条件。要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旗帜鲜明讲政治,有较强的宗旨观念,用心用情为群众服务,善于积极发动群众,善于做群众工作。要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热爱社区工作,扎根奉献基层,勇于担当作为,风险挑战面前站得出、顶得住。要有较强的治理服务能力,思想解放,思维开阔,敢闯敢拼,善于处理各类复杂矛盾问题,善于整合利用各类资源,善于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工作。要有较强的纪律法规意识,坚持依法依规办事,办事公道,作风民主,为人正派,群众口碑好。要具有正常履行职责的身体条件。二是年龄条件。注重选拔35周岁左右优秀人才担任社区“两委”成员,一般应在55周岁以下,推动形成老中青年龄梯次合理结构配备。对获得市级以上荣誉的可以适当放宽。市级以上荣誉按照市级以上党委、政府和省级以上相关部门授予的个人荣誉来掌握。达到退休年龄的原则上不再提名;已退休人员应当退出社区工作岗位;年龄不到55周岁、接近退休年龄、但不能任满届期的,可提名参选,到达退休年龄时应退出社区工作岗位。对超过退休年龄但表现优秀的社区党组织书记,经区委常委会研究同意可继续提名留任。三是学历条件。新提名人选一般应具有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或获得助理以上社会工作师职业资格证书,对曾获得市级以上荣誉、为社区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社会工作专业高校毕业生等,可适当放宽。四是阅历条件。被提名人选一般应具有两年以上街道、社区工作经历或对街道、社区工作比较熟悉,具有全日制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或新招聘“社工岗”人员可适当放宽。在街道、社区工作时间可累计计算。

(二)社区“两委”、居务监督委员会换届提名人选禁入情形

在社区“两委”、居务监督委员会换届中,凡是存在以下“十种情形”的人员,不得作为提名人选。①不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做政治上的“两面人”、“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欺瞒组织和群众的。②受过刑事处罚、存在“街匪市霸”和涉黑涉恶问题的,涉黄涉赌涉毒受到行政处罚的。③受到党纪政务处分未过影响期或涉嫌违纪违法正被纪检监察、司法机关立案调查的。④参与组织或利用、地下宗教活动、封建迷信活动扰乱社会公共秩序被处理的。⑤法纪观念淡薄,非正常上访、无理访、缠访、闹访或以非法手段煽动和组织群众集体上访、干扰社会稳定或造成的。⑥道德败坏、欺压百姓、群众口碑不好,疫情期间拒不执行相关规定的。⑦破坏选举秩序,有拉票贿选行为,参与或指使他人以暴力、威胁、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参选的。⑧有失信行为被法院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的。⑨患有严重疾病、无法正常履行相应职责的。⑩经街道党工委会研判认定存在其他不适宜担任干部情形的。其中,对受到党纪政务轻处分且未过影响期的现任社区“两委”和居务监督委员会成员,由街道党工委会讨论确定可否作为换届人选。

(三)积极稳妥推行“一肩挑”

着眼强化社区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积极推行社区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社区居民委员会主任。

(四)进一步提高人选质量

注重把疫情防控、复工复产、防汛救灾等重大任务落实中勇于担当、表现突出的优秀人员选进来;鼓励驻社区的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在职党员干部,大型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群团组织负责人以及有关部门派驻社区工作的人员,通过选举方式兼任“两委”成员;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一般应在本社区居住的居民中产生,不在本社区居住的外来优秀人才、上级下派到社区任职人员经社区居民选举委员会同意,可作为候选人提名。更加注重选拔治理和服务能力强的社区干部。

(五)合理设置职数

要本着精干、优化、高效、稳定的原则,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社区规模大小,合理确定社区“两委”和居务监督委员会成员职数,积极推行社区“两委”班子成员交叉任职。社区党组织设委员5名,选优配强书记和专职副书记,明确配备组织委员、宣传委员、纪检委员,每个社区党组织可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设兼职委员3至6名,兼职委员不占社区党组织班子成员职数;社区居民委员会一般设委员7至9名;居务监督委员会一般由3人组成,居务监督委员会主任原则上由社区党组织纪检委员担任。

(六)从严开展资格审查

严格落实换届人选资格联审机制,坚决防止不符合标准条件的人选进入班子。社区“两委”换届人选联审机制可参照执行。社区“两委”换届人选和居务监督委员会推选人选实行近亲属回避,凡有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近姻亲关系的不得在同一社区党组织、居民委员会、居务监督委员会任职。

三、依法依规开展换届选举工作

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始终,抓细抓实换届重点步骤和关键环节,确保法律法规不变通、政策执行不走样、程序环节不出错。

(一)做好换届准备工作

1.成立机构。社区“两委”换届工作在区委领导下进行。街道成立换届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

2.调查摸底。全面落实街道领导班子成员走街入户、逐社区调研分析,做到基本情况、班子运转、党员现状、人选准备、群众诉求、风险隐患“六个清楚”,尤其是要摸准吃透选情复杂、组织涣散、发展滞后、管理薄弱、矛盾突出的重点社区。

3.集中整顿。街道要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落实街道领导包保机制,并派驻强有力的换届工作指导组,集中力量推进换届重点难点社区整顿工作,不整顿到位不换届。凡是未列入重点难点社区进行整顿而在换届时发生问题的,严肃追究街道排查责任。

4.制定方案。街道党工委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精神和区委部署要求,在深入调研基础上,突出指导性、针对性、操作性,认真研究制定换届选举工作方案,做到“五个明确”:明确总体要求、明确选优配强社区“两委”班子特别是带头人、明确程序步骤、明确营造风清气正换届环境、明确组织领导和精准指导。

5.开展业务培训。换届选举业务培训工作要注重实效,不能采取以会代训形式开展。通过培训,讲清换届的政策、要求、流程、办法等,掌握上级精神,熟悉政策要求,精通操作办法,提高业务能力。街道党工委重点做好社区党委选举具体工作人员、居民选举委员会成员的培训工作。街道可结合本地实际确定参训人员范围,但必须做到应训尽训。凡不能熟练掌握换届选举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规定的,街道干部不得派到社区指导选举工作,居民选举委员会成员不能参与选举工作。

(二)做好社区党组织、居民委员会、居务监督委员会换届选举

1.社区党组织换届选举(2月24日至4月9日)

(1)召开社区党组织会议(2月19日-2月23日)。研究确定下届委员会组成的原则,并向街道党工委提出换届选举请示。街道党工委批复后,筹备换届选举工作事项,制定换届选举办法。

(2)推荐阶段(2月24日至3月29日)。一是候选人初步人选推荐(3月10日前)。街道党工委召开党员和社区代表会议,对现任社区“两委”班子进行任期考核,开展民主测评。社区采取党员和群众公开推荐与上级党组织提名相结合的方式推荐社区党组织委员候选人初步人选,无论采取何种提名方式,均需向社区党委提出书面推荐意见。社区党组织根据推荐意见提出下届委员会候选人初步人选,将推荐情况汇总上报街道党工委审查,书记人选报区委组织部审查。区委组织部牵头会同有关部门对委员候选人初步人选开展区级联审,审核结果提交区委常委会讨论。二是组织考察(3月18日前)。街道党工委综合考虑社区岗位需求和被推荐人近年来考核评价情况、工作实绩、群众威信、发展潜力等因素,确定候选人初步人选考察对象。街道党工委对候选人初步人选进行考察,书记人选需报区委组织部研究后考察。考察结果反馈社区党组织,在社区进行公示。街道党工委与现任社区党组织班子成员进行全员谈心谈话,做好不再提名人选、转岗人员思想工作,引导正确对待进退留转。三是确定候选人预备人选(3月29日前)。召开社区党组织会议,按照“候选人的差额不少于应选人数的20%”的要求确定候选人预备人选名单,逐人签订承诺书,并进行公示,公示不少于5个工作日。候选人预备人选名单报街道党工委审批。

(3)选举阶段(4月2日至4月9日)。街道党工委批复后,社区党组织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召开党员大会,社区党组织向党员大会介绍候选人预备人选酝酿产生情况,然后提请大会讨论并根据多数选举人的意见,确定正式候选人,提交党员大会选举。选举采取无记名差额选举的方式进行,先召开党员大会差额选举产生委员后,再召开委员会全体会议等额选举产生书记、副书记。选举结果及时上报街道党工委,书记人选报区委组织部备案。

(4)后续阶段(5月31日前)。街道党工委对选举结果及时进行批复,发文任命社区党组织书记、副书记,并将党组织书记名单报区委组织部备案,街道、社区逐级做好材料归档,形成工作总结。统筹推进社区“社工岗”队伍建设,配备2名以上专职党建“社工岗”人员(不含社区党组织书记、副书记);倡导建立“老书记工作室”;推荐社区“两委”成员在物业服务企业、业主委员会交叉任职。

2.社区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4月10日-5月10日)

(1)推选产生社区居民选举委员会(4月10日-4月12日)。社区居民选举委员会由主任和委员共5-9人单数组成。在街道党工委的领导下、街道办事处的指导下,由社区居民委员会主持召开居民代表会议或居民会议推选产生。推选社区党组织书记为社区居民选举委员会主任。对社区党组织书记竞职社区居民委员会主任的,在组建社区居民选举委员会时,要将组织放心、群众认可的党员骨干推选担任副主任,待社区党组织书记被提名为候选人后,由副主任主持好选举工作。社区居民选举委员会成员依法被确定为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候选人的,应当退出社区居民选举委员会,所缺名额从原推选结果中依次递补。

(2)推选居民小组长(4月13日-4月14日)。居民小组长由本居民小组推选产生,推选身体健康、热心社区公益事业和公共事务的本组居民为居民小组长,推选结果在本居民小组向社区居民公告。

(3)推选居民代表(4月15日-4月16日)。居民代表以每30户居住区域为单位推选1名,或由各居民小组推选若干人。每个社区居民代表一般不得少于50人。居住在本社区的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可列为居民代表。社区内机关、企事业单位、部队和较大社会组织、农民工群体等均应各推选1名代表作为居民代表。

(4)提名和确定候选人(4月17日-4月25日)。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候选人的提名,可以采取由有选举权的居民10人以上联名提出,或由户代表5人以上联名提出,也可以由居民小组选举的代表2人以上联名举荐或选民自荐的方式提出。提名人选资格须经社区居民选举委员会预审、街道初审、区级联审,审查意见提交区委常委会讨论通过,通过后确定为正式候选人,并于正式选举日的3日前在社区内张榜公布。

(5)组织投票选举(4月26日-4月30日)。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的选举实行无记名投票。采取居民代表选举方式,只设立中心会场,不办理委托投票;设立发票处、秘密写票处、投票处、张贴投票注意事项。选举大会由社区居民选举委员会主持。居民代表凭代表证领取选票,居民代表选举不办理委托投票,居民代表填写选票后投入票箱。有半数以上居民代表投票,选举有效。候选人获得过半数以上选票,始得当选。选举结果经社区居民选举委员会确认后,社区居民选举委员会应在当日或次日以公告形式向全体居民公告当选名单。选举结果报告单分别报区民政局和街道备案。

(6)后续工作(5月1日-5月10日)。选举委员会应于新一届社区居民委员会产生之日起10日内,在街道指导下,主持新老居委会班子移交公章、公共财产、财务账目、档案资料等。

3.社区居务监督委员会推选(5月4日-5月10日)

(1)提名候选人(5月4日-5月7日)。社区居务监督委员会候选人的提名,可以采取由有选举权的居民10人以上联名提出,或者由户代表5人以上联名提出,也可以由居民小组选举的代表2人以上联名举荐或选民自荐的方式提出。街道或新一届社区党组织根据社区居务监督委员会组成结构和成员应当具备的条件,对提名人选资格进行预审,并报街道进行初审,初审后,报区级联审,审核意见提交区委常委会审核通过。确定后的社区居务监督委员会成员候选人名单,在社区内张榜公布。

(2)民主推选(5月8日)。在新一届社区党组织领导下,新一届社区居民委员会主持召开居民会议或居民代表会议,向与会人员介绍社区居务监督委员会成员候选人情况,提请大会讨论并以举手表决方式产生社区居务监督委员会成员,推选结果当场公布并报区民政局和街道备案。

(3)后续工作(5月9日-5月10日)。新一届居务监督委员会组成后,各街道要及时召集居务监督委员会新老班子进行工作交接。及时更新居务监督工作揭示板,同时,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四、营造风清气正的换届环境

坚持正面引导和打击查处两手抓,对各种违纪违法行为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切实净化换届环境和基层政治生态。

(一)严肃换届纪律。要教育和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以及参与竞争人员充分认识社区“两委”换届选举的重要性和严肃性,进一步强化纪律意识、严守纪律要求。社区“两委”换届工作要坚决做到“十个严禁、十个一律”纪律要求,以“零容忍”的态度严肃查处拉票贿选等违纪违法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形成强大震慑。

(二)加强教育引导。坚持教育在先、警示在先、预防在先,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切实增强民主意识和法治观念,依法有序扩大人民政治参与。要充分发挥电视、广播等主流新闻媒体作用,利用网络、微博、微信等现代传播手段和标语板报、公告信件等传统方式,旗帜鲜明地宣传党的主张,大力宣传换届政策、纪律要求等。街道党工委书记要对参与竞争人员、现任社区“两委”班子成员开展集体谈话,宣讲换届政策、严肃纪律要求。社区党组织书记、居民委员会主任由街道党工委书记和组织委员一起谈话,做深做细思想工作,引导其正确对待进退留转。要组织参与换届选举工作人员、社区“两委”成员、参与竞争人员做出换届纪律承诺,及时公示承诺内容,主动接受群众监督。

(三)做好全程监督。把严肃换届纪律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贯穿换届工作全过程和各个环节。一是畅通监督渠道。健全、电话和网络“三位一体”举报平台。街道设立并公布换届举报电话,安排专人值守。紧盯选民登记、候选人提名、竞职陈述、投票选举等节点,通过设立选举监督委员会和邀请党员群众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担任换届监督员等方式加强监督。有条件的可通过视频方式对重点环节全程纪实。二是建立查核专办制度。对违反社区换届选举“十个严禁”行为的举报,凡线索清楚、内容具体的,都要组织专门力量,进行重点查办,限时办结。要明确受理举报的负责人和具体工作人员的责任,及时受理和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查核情况要由具体承办人和负责人签名,对查核结果负责。三是健全信息报送制度,要及时向上一级报送加强换届纪律监督的措施、查处违反换届纪律问题、换届中的突发事件及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等情况,重大问题随时报送。对拖延不报的,要通报批评,并追究相关领导责任。

(四)防范化解风险。要强化底线思维,对换届中可能出现的矛盾风险、舆论炒作风险、疫情风险、宗教势力干扰破坏选举风险加强预判、做好预案,对一些倾向性苗头性问题要反应敏锐、抓早抓小,及时解决在萌芽状态。对党员群众的来信来访,要及时办理,认真调查核实;对反映问题属实的,坚决予以查处;对与实际情况有出入的,澄清事实,消除影响,切实维护党员群众的合法权益。

五、切实加强换届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精准指导

开展社区“两委”换届,是党组织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也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重头戏”,一定要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确保达到预期目的。

(一)强化责任落实。街道党工委要落实抓社区“两委”换届工作的主体责任,街道纪工委要履行监督责任。党工委书记要把换届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紧紧抓在手上,认真研究分析,精心部署推动。党工委书记为第一责任人,包保社区的街道领导为直接责任人。

(二)形成整体合力。街道党工委要统筹组织社区“两委”换届和居务监督委员会推选工作,加强工作谋划和组织协调;街道办事处要抓好居民委员会换届和居务监督委员会推选工作的指导推动和监督检查;街道纪工委要严肃查处在换届选举监督工作中发现的违纪问题,强化警示震慑;

社区两委综合研判报告范文第10篇

一、项目概况

高店乡平河村土地流转工作项目涉及37个村民组,总户数672户,总人口约3300人(其中外出打工人员约占百分之二十五),土地近10000亩;该村2011年被县国土局确定为省级土地整理项目,2011年11月份开始实施土地整理,预计2012年5月上旬土地整理完成交付使用;结合天时、地利我乡适时开展平河村土地流转工作。

二、工作步骤

1、广泛走访调查村民对土地流转的意愿;

2、拟定土地流转工作方案;

3、召开征求意见座谈会对土地流转工作方案进行讨论研究,并修改完善;

4、召开动员大会向全体村民通报土地流转相关政策并张榜公布;

5、根据各村民组实际进行土地登记丈量、人口界定和签订土地流转合同等工作并进行“三榜公示”;

6、正式展开土地流转工作。

三、评估依据

1、与周边地区同类情况进行综合比较,分析研判;

2、征求意见座谈会情况;

3、实地走访土地流转对象户,了解其对土地流转方案的态度。

四、评估情况

根据对各类因素的综合评判,该项目可能存在的社会稳定风险点有:

1、自2012年2月开始,对土地流转方案从酝酿到草案的制订出台,先后召开了4次征求意见座谈会,邀请了包括村民组长、党员代表、县乡两级人大代表、群众代表、村民代表及部分土地流转对象户参加。2012年4月14日,召开了全体土地流转对象户代表计80余人参加的土地流转动员大会,对土地流转方案进行了广泛宣传,并在会后张榜公示,进一步征求群众意见。从征求意见情况看,大部分群众对土地流转方案表示认可,但仍有少部分群众不愿进行土地流转。

2、平河村土地流转与高店社区租给嘉业现代农业有限开发公司的土地(土地涉及东风、枣树、万圩村民组,以种植蔬菜为主)有一定的可比性,地域上相邻,时间上接近,但二者租金标准有出入。嘉业现代农业有限开发公司每亩租金按照国家当年中籼稻保护价600斤标准给付租金的模式,而平河村土地流转租金支付模式是每四年村土地流转合作社与承包人签订一次合同,承包人有优先承包权,按照近年国家保护价情况,今后四年,每年每亩租金为600元,四年后根据实际情况再决定租金,二者租金有出入,有可能引起平河村群众攀比。

3、很多群众对土地承包大户能否按时如约支付租金存在疑虑,影响土地流转。

4、有少数群众或因年龄偏大,对土地有深厚感情,或因无偿做亲戚、邻居(全家外出打工)的田地,存在个人利益问题,不愿进行土地流转。

五、工作对策

1、严格按照土地流转方案操作,公正、公平、公开,不乱开政策“口子”;

2、对于少部分对土地流转政策有异议,不配合土地流转工作的群众,采取暂时不动的策略,杜绝用简单粗暴的工作方式强行进行土地流转,避免矛盾激化;

3、积极开展群众工作,取得大多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对极少数不理解、不配合的群众,由乡、村干部包保,充分挖掘其社会关系做思想工作,必要时由乡主要领导亲自出面,沟通疏导;

4、充分发挥老干部、老党员示范带头作用,并通过他们加深与其他群众的沟通交流,加强感情,用温情感化的方式推动土地流转工作推进;

5、及时足额兑现租金,按照平河村两委与承包人达成的流转意向:承包人在签订合同后,7天内将100万元资金打入村集体经济账户,作为履约保证金。承包人在秋季收获前将资金全部汇入村集体账户,否则不得对在地作物进行收割。按上级有关政策规定,土地流转合同由村土地流转合作社与承包人进行签订,乡政府作为见证机关,如果出现承包人不能按时支付租金的特殊情况时,乡政府将支持村两委、土地流转合作社采取一切必要措施进行维权,同时对老百姓租金的损失,乡政府予以承担并进行垫付,确保群众利益不受损失。

6、切实树立维稳意识,一旦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发现不稳定苗头,立即处置;发现较大规模不稳定因素时,立即暂停实施,待问题化解后再继续开展。

六、评估结论

上一篇:社区两委研判报告范文 下一篇:社区政治生态研判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