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范文

时间:2023-02-27 16:50:09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范文第1篇

陇东黄土高原石鸡的遗传多样性与保护 黄族豪,刘迺发,周天林

应用微卫星标记分析中国地方鸡种的遗传变异 吴萍,李奕仁,王金玉,陈宽维

杭州西湖水域可培养异细菌的群落多样性 吴根福,虞左明,吴洁,周雪平

安徽大别台区虫生真菌区系的物种多样性研究 王四宝,黄勇平,樊美珍,李增智

粉拟青霉种内nrDNA ITS分析 黄勃,王成树,王滨,樊美珍,李增智

不同寄主来源寄生疫霉菌株的遗传变异分析 申贵,王源超,郑小波

初论中国兜兰属植物的保护策略及其潜在资源优势 罗毅波,贾建生,王春玲

娘子关泉域藻类植物的初步研究 石瑛,谢树莲,梁雅丽,钟海秀

山西省虫生真菌生态多样性研究 李文英,贺运春,王建明,张作刚,张仙红

矮岩羊种群生态的初步研究 王淯,王小明

关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几个科学问题 郭中伟,甘雅玲

中国兰科植物保育的现状和展望 罗毅波,贾建生,王春玲

大尺度生物多样性评价 赵海军,纪力强

试论海南省蝴蝶保护与可持续性利用的关系 顾茂彬

特有植物砂生槐天然居群遗传多样性研究 赵阿曼,刘志民,康向阳,周世良

孑遗植物水杉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李晓东,黄宏文,李建强

三峡库区特有种疏花水柏枝的保护遗传学研究 李作洲,王传华,许天全,吴金清,黄宏文

5个泥蚶群体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李太武,李成华,宋林生,苏秀榕

五针白皮松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的种间联结性分析 张志勇,陶德定,李德铢

独叶草构件生长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张文辉,王延平,刘国彬

中国热带粒毛盘菌属的物种多样性研究 余知和,庄文颖

热带森林的低密度种及其形成与维持机制 卓元午,安树青,项华均,覃凤飞,郑建伟,王中生

遗传多样性的取样策略 金燕,卢宝荣

植物内生拟盘多毛孢的生物多样性 韦继光,徐同

城市公园和郊区公园生物多样性评估的指标 陈波,包志毅

全球转基因逃逸及其生态后果的最新研究动态 卢宝荣

北京东灵山地区金龟群落物种组成及多样性变化 于晓东,罗天宏,周红章

高榕小蜂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的初步研究 谷海燕,杨大荣

黄海和东海小黄鱼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蒙子宁,庄志猛,金显仕,唐启升,苏永全

楚科奇海及白令海大型底栖生物初步研究 李荣冠,郑凤武,江锦祥,郑成兴,黄心光,黄翔玲,徐惠洲

西双版纳山黄麻林鸟类群落结构及功能分析 王直军,曹敏,李国锋

水盾草在中国的分布特点和入侵途径 丁炳扬,于明坚,金孝锋,俞建,姜维梅,董柯锋

云南高黎贡山怒族对植物传统利用的初步研究 刀志灵,龙春林,刘怡涛

外来种入侵的生物学与生态学基础的若干问题 黄建辉,韩兴国,杨亲二,白永飞

食果动物传播种子的跟踪技术 肖治术,张知彬

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模式、功能及规划原则 于广志,蒋志刚

水杉孑遗居群AFLP遗传变异的空间分布 李作洲,龚俊杰,王瑛,黄宏文

孑遗植物银杏群体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葛永奇,邱英雄,丁炳扬,傅承新

中国三种水韭属植物的地理分布与生境特征 庞新安,刘星,刘虹,吴翠,王晶苑,杨书香,王青锋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结构多样性的初步研究 郑景明,罗菊春

山西五鹿山褐马鸡不同季节的空间分布与栖息地选择研究 张国钢,张正旺,郑光美,李晓强,李俊,黄雷

广东省豆科植物结瘤固氮及根瘤菌资源的初步研究 周丽霞,蚁伟民,丁明懋,陈炳辉,曹洪麟,易志刚

土壤生物多样性与微量气体(CO2、CH4、N2O)代谢 韩兴国,王智平

杂交产生的遗传危害--以植物为例 王峥峰,彭少麟

种群生存力分析:准确性和保护应用 李义明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最新的进展与动向 张全国,张大勇

物种分布区研究进展 张文驹,陈家宽

新一代分子标记--SNPs及其应用 邹喻苹,葛颂

关于物种濒危等级标准之探讨--对IUCN物种濒危等级的思考 蒋志刚,樊恩源

中国长臂虾总科的动物地理学特点 李新正,刘瑞玉,梁象秋

家养动物多样性研究要素和成就 陈幼春,马月辉,王端云

中国鸡形目鸟类的现状与保护对策 张正旺,丁长青,丁平,郑光美

海南岛吊罗山蕨类植物的多样性及其保育 董仕勇,陈珍传,张宪春

南京市秋季外来杂草定量调查研究 吴海荣,强胜

千岛湖生态保护与建设对景观格局的影响研究 丁立仲,卢剑波,徐高福,邬建国

仙姑弹琴蛙蝌蚪对陌生捕食者克氏原螯虾的反捕反应 戴强,戴建洪,李成,刘志君,王跃招

藏原羚集群行为的初步研究 连新明,苏建平,张同作,曹伊凡

鸟类和蚂蚁对桃金娘种子传播的初步研究 韦明思,陈章和,任海,邹发生,殷祚云

内蒙古中西部草原主要植物的丛枝菌根及其结构类型研究 包玉英,闫伟

兰科紫纹兜兰的保育生物学研究 刘仲健,张建勇,茹正忠,雷嗣鹏,陈利君

多叶重楼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张金渝,虞泓,张时刚,丁长春

云南白尾梢虹雉的分布与保护 韩联宪,黄石林,罗旭,杨红军

微卫星分子标记在濒危动物保护遗传学研究中的应用 黄磊,王义权

物种濒危状态等级评价概述 成克武,臧润国

生物多样性评价软件BiodiversityMapping的设计与实现 赵海军,纪力强

自然保护区管理的博弈分析 吕一河,陈利顶,傅伯杰,徐建英

生物多样性数据集成模式初探 乔慧捷,韩艳,李诺,纪力强

青弋江芜湖段轮虫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的初步研究 温新利,席贻龙,张雷,陆星家,陈发扬

黑龙江省森林景观多样性动态 王天明,王晓春,国庆喜,孙龙,桂广东

高寒草甸不同草地类型功能群多样性及组成对植物群落生产力的影响 王长庭,龙瑞军,丁路明

不同坡向人工油松幼林下地表苔藓植物层片的物种多样性与结构特征 雷波,包维楷,贾渝,刘俊华

濒危植物秦岭冷杉地理分布和生物生态学特性研究 张文辉,许晓波,周建云,孙玉玲,谢宗强

西双版纳社区旱稻品种多样性与就地保护初探 龚志莲,郭辉军,盛才余,周开元

我国北方农田土壤中AM真菌的多样性 盖京苹,冯固,李晓林

浙江东部牛蛙的自然种群及潜在危害 武正军,王彦平,李义明

表型可塑性与外来植物的入侵能力 耿宇鹏,张文驹,李博,陈家宽

土壤管理措施及环境因素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影响研究进展 钟文辉,蔡祖聪

蕨类植物的化感作用及其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张开梅,石雷,李振宇

稻田及其毗邻杂草地寄生蜂群落结构与特征 徐敦明,李志胜,刘雨芳,尤民生

铁矿开采对褐马鸡种群的影响 张国钢,郑光美,张正旺

野生扬子鳄种群动态变化及致危因素 丁由中,王小明

江苏常熟虞山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研究 苏永春,勾影波,郁达,王继元

广东古兜山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多样性对植被不同演替阶段的生态响应 严岳鸿,易绮斐,黄忠良,邢福武

中华水韭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陈进明,王晶苑,刘星,张彦文,王青锋

森林群落复杂性分析:以广东黑石顶森林为例 覃林,余世孝

濒危植物太白红杉种群年龄结构及其时间序列预测分析 张文辉,王延平,康永祥,刘祥君

中国东部栗疫病菌dsRNA群体的多样性 徐陈贤,刘福秀,周晓云,王克荣

水杉的保护历程和存在的问题 王希群,马履一,郭保香,葛继稳,范深厚

三峡库区稀有植物裸芸香的遗传多样性和保育策略 宋卫华,李晓东,李新伟,黄宏文,李建强

贡嘎山海螺沟冷杉群落物种多样性与群落结构随海拔的变化 沈泽昊,刘增力,方精云

海南石梅湾青皮林最小取样面积与物种多样性研究 颜文洪,胡玉佳

热带季节雨林凋落叶分解过程中的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的群落结构及动态 杨效东

华北盐渍化改造区农田步甲群落及其动态研究:以河北省曲周县为例 谷卫彬,宇振荣,胡敦孝

濒危植物元宝山冷杉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王燕,唐绍清,李先琨

外来植物黄顶菊的入侵警报及防控对策 高贤明,唐廷贵,梁宇,郑天翔,桑卫国,陈艺林

米草属植物入侵的生态后果及管理对策 陈中义,李博,陈家宽

热带森林植物多样性及其维持机制 项华均,安树青,王中生,郑建伟,冷欣,卓元午

夏季黄海一断面底边界层动物多样性初步研究 章飞军,张岩松,张晓凌,郭学武,梁振林

中国受胁鸟类的分布与现状分析 赵洪峰,高学斌,雷富民,刘昕扬,郑宁,尹祚华

海南五指山猪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分析 王希龙,欧江涛,黄礼光,郭春华,钟金城,李小成,王峰,郑心力

濒危物种巴东木莲的等位酶遗传多样性及其保护策略 何敬胜,李作洲,黄宏文

野生罗汉果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彭云滔,唐绍清,李伯林,刘燕华

茂兰喀斯特森林林隙的植物多样性与更新 龙翠玲,余世孝,熊志斌,魏鲁明

云南省香格里拉大峡谷藏族神山在自然保护中的意义 邹莉,谢宗强,欧晓昆

云南松林野生食用菌物种多样性及保护对策 于富强,刘培贵

边际多样性方法及其在绵羊品种保护中的应用 马月辉

新疆苦豆子根瘤菌的数值分类研究 龚明福,韦革宏,刘江华,苏鹏,曹鹏

中国自然保护区网络现状分析与优化设想 唐小平

云南横断山区蚤类物种丰富度与区系的垂直分布格局

四川无尾两栖类的繁殖模式

长江流域爬行动物物种多样性大尺度格局研究

珠母贝属的系统发育: 核rDNA ITS序列证据

南亚热带森林片断化对厚壳桂种群遗传结构的影响

密度对濒危物种疏花水柏枝幼苗存活与生长的影响

秤锤树属与长果安息香属植物的地理分布及其濒危现状

入侵种加拿大一枝黄花对土壤特性的影响

云南石林公园不同生境蚂蚁多样性研究

生物遗传资源的元所有权、衍生所有权和修饰权

生物群落的种-面积关系 唐志尧,乔秀娟,方精云

物种分布区范围地理格局的Rapoport法则 沈泽昊,卢绮妍

中域效应假说:模型、证据和局限性 王襄平,方精云,唐志尧

群落构建的中性理论和生态位理论 牛克昌,刘怿宁,沈泽昊,何芳良,方精云

植物群落物种共存机制:负密度制约假说 祝燕,米湘成,马克平

局域和区域过程共同控制着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种库假说 方精云,王襄平,唐志尧

物种多样性地理格局的能量假说 王志恒,唐志尧,方精云

生态学代谢理论:基于个体新陈代谢过程解释物种多样性的地理格局 王志恒,唐志尧,方精云

生物多样性分布格局的地史成因假说 唐志尧,王志恒,方精云

神农架海拔梯度上的植物种域分布特征及Rapoport法则检验 卢绮妍,沈泽昊

中国陆栖哺乳动物物种丰富度的地理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林鑫,王志恒,唐志尧,赵淑清,方精云

生物多样性范文第2篇

《生物多样性》(CN:11-3247/Q)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生物多样性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价值;研究概况;综述

1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意义

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或biological diversity)一词,最初是由Fisher和Williams(1943)在研究昆虫物种-多度关系时提出的,但生物多样性这一术语及其内涵在全球范围内被人们广泛理解和接受还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事情,特别是1992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的正式签署,使得人们对生物多样性的关注度空前提高,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与保护更多的进入了实质性阶段。目前人们公认的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括数以百万计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基因以及它们与其生存环境形成的复杂的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的基本特征。生物多样性按空间尺度可划分为3个层次,对此已形成基本一致的看法,并给予了明确的解释。

1.1遗传多样性(Genetic diversity)

遗传多样性指种内基因的变化,包括种内显著不同种群间或同一种群内的遗传变异,也称基因多样性。种内多样性是物种以上各水平多样性的最重要来源。遗传变异、生活史特点、种群动态及其遗传结构等决定或影响着一个物种与其他物种及其环境相互作用的方式。而且,种内的多样性是一个物种对人为干扰进行成功反应的决定因素。种内的遗传变异程度也决定其进化的潜势,所有的遗传多样性都发生在分子水平,并且都与DNA的理化性质紧密相关。

1.2物种多样性(Species diversity)

物种是指遗传特征相似,能够繁殖出有生殖能力的后代的一类生物。物种多样性是物种水平上的生物多样性。它是用一定空间范围内物种数量和分布特征来衡量的。一般来说,一个种的种群越大,它的遗传多样性就越大。但是一些种的种群增加可能导致其他一些种的衰退,而使一定区域内物种多样性减少。估计全球生物种类在200万到1亿种之间,而己被人类定名或描述的物种一般认为是140~170万种,绝大多数的物种尚未被发现和认识。

1.3生态系统多样性(Ecosystem diversity)

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化,以及生态系统内生境差异、生态过程变化的多样性(Mcneely,1990)。生境主要指无机环境,生境多样性是生物群落多样性甚至是整个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基本条件。生物群落多样性主要指群落的组成、结构和动态方面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类型变化也是生态系统多样性研究的重要内容。有些生态系统有它的独特性,一旦遭到破坏,难以恢复。在一定的区域内,即使有相似的自然条件,也存在着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内部、群落之间以及与环境之间都存在极其复杂的关系。

2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生存的重要价值

(1)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生物资源提供了地球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其社会、伦理、文化和经济价值,从人类社会诞生起 就已经被人类逐渐认识。我们主要的食物都来自于对野生生物物种的驯化,例如:人类已利用了大约5000种植物作为粮食作物,其中不到20种生物提供了世界绝大部分的食品。

(2)许多野生动植物是珍贵的药材野生生物作为人类祖先的医药宝库,使人类在抵抗疾病的过程中获得了生存的机会。至今世界上的很多药物都是从动植物或微生物中提取有效成分。野生动植物有许多是工业的原料。生物多样性可为人类提供特殊的基因。多样的生物具有众多特殊的基因,如研究耐寒抗病基因,可以培育动植物新品种,用以改善人类 食品的品质和对生物的利用能力。

(3)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主要与生态系统的功能有关,如固定太阳能、调节水文、防止水土流失、调节气候、吸收和分解污染物、贮存营养元素并促进养分循环和维持进化过程等。

3生物多样性研究产生的历史背景

20世纪以来,由于工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人们对资源的利用大大提高了,特别是对生物资源掠夺式的开发,加之环境污染导致生物物种的锐减,己成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据统计,近200年来,地球上已有106种哺乳类动物和127种鸟类灭绝;濒临灭绝的哺乳类动物有406种,鸟类有593种,爬行动物209种,鱼类242种,其他低等动物更不计其数。位于地球赤道一带的热带雨林,是天然的动植物园,是地球的生物宝库,被誉为“地球之肺”,但是全球的热带雨林现在正以每分钟20hm2的速率减少,照此下去,不出100年,全球的热带雨林将荡然无存,大量珍稀生物也将随热带雨林的消失而灭绝,生物多样性保护正遭受到严峻的挑战。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人们逐渐认识到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之间相互协调的关系,1948年出版的《我们被掠夺的星球》和1962年出版的《寂静的春天》作为自然保护的先驱之作,唤起了人类对自己生存的环境的关心。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社会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关注生物资源的保护问题,并且在拯救珍稀濒危物种、防止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等方面开展了很多工作。1948年,由联合国和法国政府创建了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1961年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建立。20世纪70~80年代,召开了一系列有关人类环境、自然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国际会议。1971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著名的“人与生物圈计划”。1980年由IUCN等国际自然保护组织编制完成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正式颁布,该大纲提出了要把自然资源的有效保护与资源的合理利用有机结合起来的观点,对促进世界各国加强生物资源保护工作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并出版了包括“我们共同的未来”、“关心地球”等在内的纲领性文件,其中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给予了高度重视。20世纪80年代以后,人们在开展自然保护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自然界中各个物种之间、生物与周围环境之间都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因此自然保护仅仅着眼于对物种本身进行保护是远远不够的,也难于取得理想的效果,要拯救珍稀濒危物种,不仅要对所涉及物种的野生种群进行重点保护,而且还要保护好它们的栖息地,或者说,需要对物种所在的整个生态系统进行有效的保护。在这样的背景下,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便应运而生了。

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了“生物多样性公约”,包括我国在内的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首脑在公约上签字,并于1993年12月29日生效,该公约的签署标志着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保护和开发利用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20世纪以来,随着世界人口的持续增长和人类活动范围与强度的不断增加,人类社会遭遇到一系列前所未有的问题,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粮食和能源等5大危机。这些问题的解决都与生态环境的保护与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密切相关。

4生物多样性的研究进展

4.1国际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规划

国际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规划(DIVERSITAS),是由6个国际组织于1996年7月提出,该计划提出了5个核心研究计划和5个特殊研究领域。其核心研究计划是:①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②生物多样性的起源、维持和变化;③系统学研究、生物多样性编目和分类;④生物多样性的监察;⑤生物多样性保护、恢复和可持续利用。其特殊研究领域是:①土壤和沉积物中的生物多样性;②海洋生物多样性;③微生物生物多样性;④淡水的生物多样性;⑤与生物多样性有关的人文因素。该计划将生态系统的功能列为核心研究计划之首,其他的4个核心研究计划都将围绕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来开展,这一国际科学研究规划向我们展示了当前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热点及未来若干年的研究方向。

4.2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物种遗传多样性的大小是长期进化的产物,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对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始于19世纪中叶,达尔文《物种起源》中用大量资料和证据指出生物中普遍存在的变异现象,并发现了大部分变异有遗传倾向,随着孟德尔遗传定律的重新发现,遗传学家把遗传学定律应用于生物种群中,并对自然种群中的遗传变异数量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早期的遗传变异研究主要在表型性状和染色体水平上进行,在染色体水平上发现了大量植物自然种群中的变异,其中包括染色体结构的变异。20世纪60年代,同工酶电泳技术的产生为检测遗传变异提供了有力的工具,1969年,Parakash等提出把同一基因位点的不同等位基因编码的一种酶的不同形式叫”等位酶(Allozyme)”,将它从同功酶的概念中分离出来,等位酶谱带与等位基因之间关系明确,其变化直接反应了DNA分子水平上的变化,使其成为一种十分有效的遗传标记,成为检测遗传多样性最普遍的方法,是当前分子系统学研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手段。迄今为止,应用凝胶技术研究遗传变异已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并建立起检测种群遗传分化、遗传多样性和基因流水平的方法。20世纪80年代以来,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遗传多样性检测提供了更直接、更精确的方法,即直接检测DNA本身的序列变化。特别是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的出现及成熟,使DNA分析方法成为目前为止最有效的遗传分析方法。在有关遗传多样性的研究中,等位酶水平上的研究占了很大比例,已建立起一整套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DNA水平上的各种分析技术产生较晚,但由于其具有快速、灵敏、精确、直接的优点,已逐渐被研究人员作为主要分析手段。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分析种群地理格局和异质种群动态,确定种群间的基因流、确定个体间的亲缘关系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也已有大量报道。

4.3物种多样性的研究

物种多样性的研究内容包括物种多样性的现状、物种多样性的形成,演化及维持机制,种群生存力分析,物种的濒危状况,灭绝速率及原因,物种多样性的有效保护与持续利用等。

物种多样性编目是一项艰巨又急待加强的工作,是了解物种多样性现状及物种特有程度的根本途径。目前,世界上对物种的估计甚至不能达到一个确定的数量级,其变化范围从500万到3000万种(Wilson,1988),甚至有200万到1亿种(世界资源研究所,1992);要弄清这些,需要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中国从20世纪50年代起组织了多地区、大规模的生物资源、区系、植被的综合考察,陆续出版了全国性和地区性的植被专著,动物志,植物志和各种经济生物志,为中国物种多样性编目打下较好的基础。对濒危、受威胁物种的濒危状况和濒危机制、灭绝速率进行深入研究,为保护重点生物物种提供最有力的依据,同时也提高了我们对物种灭绝过程和存活条件的认识。美国1973年颁布《濒危物种法令》,开始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陆续开展了有关濒危植物的解剖、生理、生殖、遗传和生态学研究,1993年起实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主要濒危植物的保护生物学研究”,对10种具代表性的濒危植物同时进行生态学、生殖生物学、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这是我国对濒危植物进行系统研究的开始。当前,对濒危物种的研究只限于极少数物种,大多数珍稀种、濒危种的研究还有待于广泛开展。

4.4生态系统多样性的研究

生态系统多样性的研究内容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生态系统多样性的维持与变化机制,生态系统多样性的调查、编目和动态监测等。当前的热点主要有生物群落多样性的测度、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影响,生物多样性的长期动态监测。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影响是生物多样性研究的核心内容,己受到广泛关注,Dompka(1996)指出许多自然保护区因为人为干扰而被破坏。欧阳志云等(1999)以大熊猫为例,指出人为因素对野生动物生境的影响并提出了评价方法。生物多样性的动态监测活动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主要是美国一些研究机构在南美洲开展的若干生物多样性动态监测项目。我国在1950年以来,中科院已在全国建立了64个生态定位站,一直从事生态系统结构、功能、演替、物种消长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

4.5近年来我国在生物多样性研究方面所做的工作

应该说,人类对生物多样性重要性的认识及对其采取保护措施由来己久,但生物多样性作为一门正在形成的高度交叉的学科,却不过是20世纪90年代初的事情。1990年中国科学院成立了生物多样性工作组(即后来的生物多样性委员会)。1993年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生物多样性刊物《生物多样性》创刊出版。在生物多样性的遗传、物种、生态系统乃至景观等不同层次上,我国科学工作者己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对遗传多样性的研究集中在对蛋白质、DNA和染色体多态性的测定上,涉及的对象主要是一些农作物如水稻、油菜等,家畜如滇南小耳猪、黄牛等,有关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RFLP,DNA指纹、RAPD、PCR等技术及对氨基酸、等位酶及染色体组型的分析。目前物种多样性的研究所占的比例较大,主要是以某一地理区域为单位(如自然保护区等),内容以区系组成为主。生态系统多样性的研究主要是在探讨生境类型的差异及不同生境中生物群落在物种组成及多样性上的变化。有关景观多样性的研究工作开展较少,一些学者对生态交错带的生物多样性,群落内物种多样性的发生与维持机制等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

4.6国际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热点

当前,国际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热点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生物多样性的调查、编目及信息系统的建立;②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③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功能;④生物多样性的长期动态监测;⑤物种濒危机制及保护对策的研究;⑥栽培植物与家养动物及其野生近缘种的遗传多样性研究;⑦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与对策。

2014年11月绿色科技第11期5结语

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当前生物多样性正以惊人的速度丧失,现实状况已使生物多样性保护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人类虽然已在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与保护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并已经引起了较多的重视,也取得了相当的成果,但相对于目前生物多样性的恶化现状还显得微不足道,生物多样性继续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上的改变,因此,人类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合作,争取早日把这一系列的问题协调好、解决好。2012年11月召开的中共十,提出了“美丽中国”目标,把生态文明放在突出地位。生物多样性保护就是要保护地球上一切生物资源及人类的生存环境,它是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促进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高度统一的重要措施。只有有效地保护生物多样性,才能实现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才能保护人类自己。

参考文献:

[1] 田兴军.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生物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2] 李斌,蒋步新,李化雨.论生物多样性的价值[J].环境保护科学(第28 卷),2002(4):49.

[3] 高振宇,徐海根.中国――俄罗斯生物多样性信息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

[4] 杨建新.生物多样――人类持续发展的自然基础的研究[J].环境科学进展,1993(3):30.

[5] 马克平,米湘成,魏伟,等.生物多样性研究中的几个热点问题.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研究进展[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4.

[6] 徐海根,丁晖,吴军,等.2010年生物多样性目标:指标与进展[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0,26(4):289~293.

生物多样性范文第4篇

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非常高兴地宣布:2007年5月22日,即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关注的焦点将是“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

TheSecretariatoftheConventiononBiologicalDiversityispleasedtoannouncethefocusofthe2007InternationalDayforBiologicalDiversity(IBD),22May,willbeon:

BiodiversityandClimateChange

Thiscomplementsthedesignationof2007astheInternationalPolarYearandcoincideswithUNEP’SWorldEnvironmentDaythemeofClimateChange.Lectures,seminars,filmpresentations,culturalevents,exhibitionsandschooloutreachactivitiesarejustsomesuggestionsthatyoumaywishtoimplementtohelpdrawattentiontooneofthemostcriticalissuesfacingourplanettoday.

FacingClimateChange

Sincethemid-1800sglobaltemperatureshaveincreasedbyabout0.6°C,impactingtheentireworld,fromlow-lyingislandsinthetropicstothevastPolarRegions.DuringthelastCentury:

1.thelargestglacieronMountKenyahaslost92%ofitsmass,

2.sealevelshaverisenby10-25cm,and

3.thethicknessofseaiceinthearctichasdecreasedby40%.

Currentclimatechangepredictionsarenotencouraging;theyestimatefurtherincreasesintemperaturesof1.4°Cto5.8°Cby2100.

Predictedimpactsfromatemperatureincreaseofonly2.5°Cinclude:

1.210millionmorepeopleatriskfrommalaria,

2.upto3.1billionmorepeoplesufferingfromwaterscarcity,and

3.50millionmorepeoplefacinghunger.

Evenifallhumansourcesofgreenhousegasemissionsarestoppedimmediately,theimpactsofclimatechangewouldcontinuefor50years.

TheNewGreatThreattoBiodiversity

Climatechangeisalreadyforcingbiodiversitytoadapteitherthroughshiftinghabitat,changinglifecycles,orthedevelopmentofnewphysicaltraits.Impactsalreadyobservedinclude:

1.Coralbleaching,causedbyincreasedseatemperatures,iscausingdie-offsamongstcoralreefcommunitiesfromAustraliatotheCaribbean.

2.TheCommonMurrehasadvancedbreedingby24daysperdecadeoverthepast50yearsinresponsetohighertemperatures.

3.TheBaltimoreorioleisshiftingnorthwardandmaysoondisappearentirelyfromtheBaltimorearea.

4.Polarbearpopulationsarecomingunderthreatasfoodbecomeshardertohunt.

Otherspecieswillfacemoreunusualchallenges.Thesexofseaturtlehatchlings,forexample,istemperaturedependentwithwarmertemperaturesincreasingthenumberoffemaleseaturtlesattheexpenseofmales.

Thosespeciesthatareunabletoadaptarefacingextinction.Infact,predictionsestimatethatupto1millionspeciesmaybecomeextinctasaresultofclimatechangeincludingBoyd’sforestdragonandBrazil’sVirolasebiferatree.

TherecentlyextinctGoldenToadandGastricBroodingFroghavealreadybeenlabeledasthefirstvictimsofclimatechange.

TheBiodiversitySafetyNet

Thelinksbetweenbiodiversityandclimatechangerunbothways:biodiversityisthreatenedbyhuman-inducedclimatechangebut,biodiversityresourcescanreducetheimpactsofclimatechangeonpeopleandproduction:

1.theconservationofhabitatscanreducetheamountofCO2releasedintotheatmosphere.Currentlydeforestationisestimatedtoberesponsiblefor20%ofhuman-inducedCO2emissions,

2.conservingcertainspeciessuchasmangrovesanddroughtresistantcropscanreducethedisastrousimpactsofclimatechangeeffectssuchasfloodingandfamine,and

3.theconservationandsustainableuseofbiodiversitycanstrengthenecosystemresilience,improvingtheabilityofecosystemstoprovidecriticalservicesinthefaceofincreasingclimaticpressures.

Usingbiodiversityresourcestomitigateoradapttoclimatechangeisofparticularimportancetovulnerablepopulationssuchaspeoplelivinginlow-lyingareasordevelopingcountriesandindigenouscommunities.

RespondingActions

Giventheimportanceofclimatechange-biodiversitylinks,itisimportantto:

1.conservebiodiversitythatisespeciallysensitivetoclimatechange,

2.preservehabitatssoastofacilitatethelong-termadaptationofbiodiversity,

3.improveourunderstandingofclimatechange–biodiversitylinkages,and

4.fullyintegratebiodiversityconsiderationsintomitigationandadaptationplans.

22May2007–ClimateChangeandBiodiversityHaveTheirDay

生物多样性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生物多样性;挑战;途径

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主要分为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圈。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作为一种重要的可再生资源,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提升生态承载力和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圈。城市生物多样性是在城市范围内的各种非人生物体有规律地结合在一起所体现出来的基因、物种和城市生态系统的分异程度。在经济价值、丰富度、物质循环写能量代谢等方面,城市生物多样性虽然与自然界生物多样性无法相比,但由于城市生物多样性是在一个相对狭小的面积上,可近距离直接为城市人口服务,因而对于维护城市生态安全和生态平衡、改善人居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园。

目前,国内对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研究主要在景观生态学领域。本文从城市规划专业视角出发,探讨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

1 城市规划与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辩证关系

城市生物多样性是城市发展的自然本底以及最重要的城市公共资源之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生态环境资源的直接和间接开发利用的目的同样是讲求效率和收益的最大化,但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市场机制却有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一面。因此需要更加重视对城市主物多样性的保护。

另一方面,城市规划也需要通过对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在城市生态建设方面有所作为。每个国家和地区都同时拥有物质财富、文化财富和生物财富(生物多样性)三种财富形式圈。城市规划的价值不应仅仅体现在促进城市物质财富的积累、城市文化财富的塑造,还应保护城市生物财富,为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贡献力量,实现自身的生态价值。

2 城市规划中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挑战

2.1 城市大规模无序开发建设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人口不断增加,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在没有充分论证城市发展规模与模式、评估城市区域生态价值的前提下,城市郊区大规模地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学城及住宅区等建设项目纷纷上马,原本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被城市建成区和未建成区(闲置土地)侵占并分隔成一个个觖乏联系的裂块,彻底改变了原有的生态格局和地表结构,不再适合本地物种的生存

另一方面,城市内部更新改造(城市再开发)过程中,由于急功近利,对城市内部原有的生态系统往往没有进行很好地保护和延续,而是采取粗暴地推倒重建;而且为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满足现代化城市功能需要,建造了无数尺度巨大的摩天楼,却忽视了城市绿化开敝空间的营造,使城市绿化面积严重不足,城市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城市生物多样性大大降低。

2.2 城市绿化建设的盲目性

在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城市绿化建设往往是将多种相互关联的树种清除,然后种植单一树种,使城市内部的生态系统趋于简化,。这导致了城市绿地生态功能弱化,维护费用增大。

另外,为了改造和恢复生态环境、美化城市景观,盲目引入外来植物,而对本地树种的培育重视不够,也没有考虑依附于这些植物的各种动物的多样性,忽视了从整体上提高城市绿化的生态水平。甚至引进具有攻击性的外来物种,对本地物种造成致俞打击,破环了原本脆弱的城市生态系统,使本地生物资源丧失。

2.3 城市环境污染问题

现代城市空间分隔化现象十分普遍,城市用地被划分为不同层次、不同功能、不同权属的用地区块,由于在城市主态建设上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生态廊道将各区块之间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各区块的生态环境资源内部化,造成城市生态系统的肢解。这种城市空间相互分隔、各自为政的状态,破坏了城市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城市生物多样性也因此受到影响

3 城市规划中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现途径

(1)科学设立并积极开展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2)重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3)运用生物多样性信息指导城市规划。(4)构建我国城市规划中生物多样性保护框架。

4 结语

党的十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对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正是这一理念的具体体现。城市规划是城市公共资源调控的重要手段,对城市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巨大,因此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离不开城市规划的支持;同时,城市规划中的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是一个综合的长期的过程,需要同相关部门的密切协作。

参考文献

1 傅伯杰,景观多样性分析及制图研究[J].生态学报,1995(4)

生物多样性范文第6篇

****是世界重要的生物资源宝库,生物物种丰富而独特,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工作日益受到重视。新的历史时期,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加快,生物多样性保护任务更加繁重。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实施“七彩云南保护行动”,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意义重大

(一)加强保护是中国和世界的共同要求

生物多样性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生态文明和环境质量的重要标志。****是我国乃至全世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和最独特的地区之一,同时也是我省环境承载能力较为脆弱和人口贫困程度较深的地区。高度重视和大力加强这一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有效、有序和合理开发生物、矿产、水能和景观等自然资源,从根本上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是当地人民群众的需要,而且是中国和世界的共同要求。

(二)****生物多样性独特而丰富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区域是指:在自然区域上属于喜马拉雅山系东部的横断山脉纵谷区,行政区域包括迪庆州的德钦、香格里拉、维西县,怒江州的贡山、福贡、泸水、兰坪县,大理州的大理市和宾川、剑川、鹤庆、洱源、云龙县,丽江市的古城区和宁蒗、玉龙县,保山市的隆阳区和腾冲县,共5州(市)18县(市、区)。

这一地区地形地貌特殊,气候复杂多样,拥有中国1/3左右的高等植物和动物种数,是全球景观类型、生态系统类型和生物物种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属中国三大特有物种起源和分化中心区域之一,分布着丰富而多样化的基因资源和动植物类群,保存有大量古老的生物类群,是中国原生生态系统保留最完好、垂直生态系列最完整以及全球温带生态系统最具代表性的地区。****地处亚洲四大江河的上游,既是生物多样性宝库,又是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已被国家和多个国际组织列为全国和全球生物多样性优先重点保护地区。

(三)****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初步成效

改革开放以来,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切实加强领导,健全组织机构,编制相关规划,颁布了一批地方性法规,不断加大投入,为全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有力保障,促进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以建立保护区为主要形式的保护措施得到贯彻落实。****现有3个部级和10个省级自然保护区,9个部级和省级风景名胜区。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加入“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碧塔海、纳帕海和拉市海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三江并流保护区”列为世界自然遗产地。创建了统筹兼顾保护与开发的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模式,建立了一批濒危野生生物种群生态监测站点、野生动物驯养繁育场和收容拯救中心。****主要生态系统类型和绝大多数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滇金丝猴、白眉长臂猿、羚牛等数量明显增加,秃杉、红豆杉等珍稀植物人工繁育取得较大成效。

——转变发展方式日益受到重视。在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基础上,省政府出台《云南省重大资源开发利用项目审批制度》等文件,提高了重大项目的环境标准和准入条件,加大了执法力度。积极转变发展方式,鼓励发展绿色产业,强化环境整治和节能减排,减少了对生物多样性的不利影响。

——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有所提高。充分发挥和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通过学校教育、媒体宣传等多种形式普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知识;公众参与度增强,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效率;编写出版动植物志书,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指导;积极开展与联合国、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和国际组织交流合作,提升了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

(四)****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部分野生物种种群小、数量少、地理分布狭窄,区域内生物种群的适应性和抗干扰能力十分脆弱。二是受利益驱动,盲目采集、猎杀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现象时有发生。三是贫困面大,生产方式粗放,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过度依赖,保护与发展的矛盾较为突出。四是对****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仍然不足,全民保护意识仍需加强。五是保护投入不足,缺乏有效的生态补偿机制,能力建设滞后。六是体制不顺,管理多头,缺乏统筹保护的长远规划和明确目标。

二、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总体要求

(五)总体思路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建设生态文明为目标,按照省第八次党代会的要求,全面实施七彩云南保护行动。坚持生态立省、环境优先,坚持正确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坚持以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坚持运用综合措施保护和改善环境,坚持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坚持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进一步丰富和提高****生物多样性的独特优势,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六)保护目标

到2012年,基本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保护能力得到加强,保护区面积达到区域总面积的13%左右,森林覆盖率达到60%左右,18个县(市、区)主要城镇配套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均建成并投入使用,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0%以上,5个州(市)跨界地表水断面水质达到水环境功能规定的水质要求,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两个主要污染物总量指标必须控制在省政府下达的总量指标之内。生态敏感区和脆弱区得到有效保护,重要物种得到优先保护,生物多样性损失进一步降低,原始和典型的生态系统得到良好维护。公众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得到普遍提高。

到2020年,形成结构科学、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管理高效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所有珍稀濒危动植物和典型生态系统类型、绝大多数特有物种得到有效保护。公众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和参与程度明显增强,区域内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能力明显提高。

(七)处理好四个关系

——保护优先与合理利用。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实现更好的保护,牢牢把握开发利用的底线和保护的红线,坚持在保护优先的前提下合理有序地开发利用生物资源。以生态修复扩大环境容量,以污染防治改善生态环境,重点防范不合理的开发活动对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的破坏,以良好生态环境支撑经济社会发展。

——统筹协调与突出重点。把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框架,统筹协调保护与开发中地区之间、部门之间、保护区与周边社区之间的关系,建立高效的管理体制和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对重要生态功能区、珍稀濒危物种、特有物种实施重点保护。

——科学规划与分类指导。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规划,引导调整经济布局,指导资源的有效保护和有序开发。按照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能力,做好生态功能区划,针对不同资源的特性和敏感度,对各地区的保护与发展实行分类指导。

——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强化投入和引导,确保政府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统一管理。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充分发挥企事业单位、民间组织、社区志愿者和当地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广泛争取国内外的支持,形成全社会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良好格局。

(八)保护重点

重点保护生物物种多样性、生物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完善就地保护、近地保护、迁地保护、离体保护相结合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和保护网络,防止生态环境破坏、物种绝迹和生态功能退化。以各类保护区、保护地、国家公园、风景名胜区为载体,按照《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对****有分布的物种给予重点保护。对尚未纳入重点保护名录的濒危珍稀野生生物也要严格保护。

以各类保护区和其它野生动植物主要原生地、栖息地、迁徙地、生物廊道以及有特殊保护价值的区域为核心,努力维护现有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恢复退化生态系统的功能,切实保护好生态系统多样性;积极抢救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加强特有物种保护,有针对性地开展就地、近地和迁地保护;加强动植物离体保护工作,保护好遗传基因多样性。

(九)工作重点

以实施“七彩云南保护行动”为契机,针对****地区特点,尽快制定一个规划和一个条例,全面完善五大体系,认真实施十大工程,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顺利实施。即尽快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综合规划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逐步完善以各类保护区保护地为核心的保护体系、生物多样性保护法规和政策支撑体系、资金投入体系、科技和人才支撑体系、宣传和教育体系,分步实施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工程、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工程、极小种群和珍稀濒危物种保护工程、重要和退化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保护区保护地和国家公园建设工程、生物多样性监测信息网络建设工程、外来有害物种防治工程、重要公益林保护工程、农村新能源建设工程、保护区域社区脱贫示范工程。

三、采取有力措施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

(十)尽快制定保护规划和完善政策法规

与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和云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生态功能区划、湿地保护规划、****部级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工作相衔接,尽快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和行动计划,明确界定区划功能,细化保护方针、目标、重点和措施。全面推行规划环评制度,统筹兼顾区域生产力布局、产业发展、环境容量和生态功能,从规划源头保护生物多样性。积极研究对限制和禁止开发区域的财政转移支付、投资、产业、生态环境、移民开发等方面的政策。尽快研究出台科学的发展评价、政绩考核办法。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各地各部门也要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措施,进一步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十一)切实加强分类指导和执法监督

进一步加大各级自然保护区、自然遗产地、湿地、国家公园、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建立健全管理机构,努力提高管理水平。对地处江河沿岸、湖泊、湿地、河谷和人口密集区等影响生态安全的生态功能退化区,要及时进行修复和保护,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对重点生态敏感区和脆弱区,采取强制性保护,把生物多样性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对生态良好地区实施积极保护,树立一批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典型。积极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国家公园地方立法,完善国家公园技术标准和管理模式。进一步建设梅里雪山、老君山、丙中洛等国家公园,并促进规范发展,努力形成保护与开发相协调的良好格局。

严格执行国家和省的各项法律法规,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完善职能,严厉打击破坏生物多样性的违法行为。加强对交通、矿产、土地、旅游、水能和生物资源开发建设项目的监督管理,严格项目审批,完善监察和审计,坚决杜绝非法侵占生物多样性重要保护地、挤占挪用保护资金的行为。

(十二)建立多渠道投入机制

加大政府投入力度,使生物多样性保护经费随财政收入的增长而逐步增加。省政府将整合各方资金,力争“十一五”期间,在生态保护、环境治理、水能矿产开发生态补偿、新能源利用和科研等方面投入70亿元左右,用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按照属地为主、分级管理、各负其责的要求,将省级自然保护区纳入政府收支预算。加强与国家相关部门的沟通和联系,积极争取国家在政策、项目和资金上给予更多倾斜。

实施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工程,逐步完善区域生态补偿机制。按照“谁受益谁补偿,谁污染谁赔偿”的原则,开展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区、重大资源开发项目、城市水源地保护等四个领域的生态补偿试点工作。积极探索在水电资源开发中按电价提取一定比例资金,在矿产资源开发投入中安排一定比例资金,用于生态恢复和补偿。完善野生动物肇事损失评估和补偿政策,提高补偿标准。

省财政将投入5000万元,引导和筹集社会各方投入,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专项资金,用于保护能力建设和规划制定、科学研究、试验示范、宣传教育等领域。鼓励企业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企业以各种方式对****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进行的公益性捐赠,按税收法规规定的比例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利用碳汇机制,按国际规范组织实施造林、清洁能源等相关项目,增加****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资金。把握国际环保援助的重点投向,抓住国际社会对生物多样性保护高度关注的有利时机,争取国际资金援助和智力支持。

(十三)加快形成生态经济体系

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道路,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加快形成生态经济体系。采取财政、税收、土地、金融等多种措施,鼓励利用先进适用技术和环保技术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林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清洁能源和环保等环境友好型产业。水电、矿业、旅游等支柱产业要优化布局,规模发展。在切实保护的前提下,依法规范野生动植物引种、驯化和繁育行为,发展壮大野生动物驯养业,积极扩大红豆杉为主的珍稀植物、野生中药材人工种植业,促进生物产业有序发展。

编制禁止发展、限制发展和退出产业目录,引导和规范社会投资,探索建立产业退出机制。资源开发和建设项目,要按照国家环境政策和产业政策的要求认真研究,充分论证,没有经过环境影响评价和没有安置好移民的建设项目,一律不得开工建设。在项目前期工作中,要广泛征求意见,认真听取人民代表、政协委员的意见和建议。需要经过地方人民代表大会或常务委员会讨论通过的资源开发项目,必须提请地方人民代表大会或常务委员会批准同意。综合运用法律、行政和经济手段,禁止发展对生物多样性危害大、威胁生态安全和超过环境承载力的产业和项目,限期淘汰资源消耗大和环境代价高的产业和项目。明确资源型企业的生态责任,鼓励企业采取环境友好型的生产经营方式。强化资源开发管理,严格限制设置探矿权和采矿权。加大矿产资源整合力度,做到优势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

加快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加大城乡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力度,强化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广泛开展ISO14000认证,全面推进生态城镇、乡村创建工作和绿色社区、企业、学校、开发区和工业园创建工作。加大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力度,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广泛实施农村能源替代工程,逐步减少农业生产生活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和破坏。

(十四)提高科技、人才支撑水平

加强科技创新,走自主开发与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的路子,集中力量攻克一批关键技术,努力突破物种繁育的瓶颈制约,引进培养一批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依靠科技创新和科学管理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建设****珍稀濒危动物繁育中心、珍稀濒危植物繁育中心和滇金丝猴国际研究中心,加快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生物多样性国家实验室、国家高原湿地研究中心的建设和完善工作。加强珍稀、濒危物种和特有物种保护及利用研究,为发挥****物种丰富和独特的优势奠定坚实基础。

(十五)加强生物多样性安全管理

规范物种引进传播,加强转基因活体产品开发、应用和推广管理,加强入境动植物检疫工作,严禁入境人员、邮寄物、商品未经批准和检疫夹带各类有害生物繁殖材料,阻止有害物种入侵。制订外来入侵物种环境应急方案和生物物种环境安全应急预案,建立引进物种风险分析系统和外来有害物种入侵预警监测体系和野生动物疫病监测预警体系。积极开展特有生物遗传资源利益分享、权利归属等相关对策措施研究,严格出境查验,防止以对外贸易、国际交流合作、出境人员携带、邮寄等形式造成的资源流失和经济损失。

(十六)积极开展与国内外的交流合作

广泛开展国际国内交流合作,不断增强与有关国家、国际组织和民间团体的交流,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保护理念、经验和技术,优先加强保护区规划、建设和管理,物种资源保护技术等领域的合作,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和水平。结合生态系统、生物物种与相邻省区和国家关系密切的特点,积极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和其它区域性合作,建立和完善专项合作机制,有效保护跨省区和跨国境重点地区的生物多样性。

四、努力营造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良好环境

(十七)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各级各部门要切实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充分认识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始终坚持保护优先的方针,努力提高环境保护素养,增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把保护措施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中。

(十八)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生物多样性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各级政府和各部门要列上重要议事日程,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同时规划部署、同时检查落实、同时考核总结。充实完善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委员会和省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委员会的机构、职能和组成人员。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由省政府分管领导负责定期不定期召集省级部门和州市参加,对规划、项目、资金等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协调;建立会商制度,加强省级部门与州(市)县的上下沟通和联系,定期通报信息,协调处理重要事务和突发事件;建立专家咨询制度,为制定政策法规、编制规划、实施重大工程等提供决策咨询。

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涉及多部门和多领域,省林业部门要切实履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实施主体作用,负责筹集和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专项资金;省环境保护部门要强化执法监督,确保****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各项措施取得实效;建设、国土等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各负其责,通力合作,共同做好保护工作。

(十九)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开展深入广泛的宣传教育活动,及时宣传报道我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措施、经验成果、典型事例,使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意义、保护内容和法律法规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大力提倡绿色消费,倡导节能环保、爱护生态、崇尚自然的生产生活方式。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科普宣教基地。加强舆论监督,努力营造有利于保护环境的舆论氛围,在国内外树立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良好形象。

(二十)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保护

生物多样性范文第7篇

*月的*,阳光明媚,百花争艳。今天,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中外嘉宾聚集一堂,隆重纪念20*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我代表国家环保总局向出席会议的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问候。

今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的主题是“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众所周知,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息息相关。一方面,气候变化会造成生物栖息地的退化与消失,改变物种的分布;另一方面,生物多样性减少也会影响到局部的气候变化。目前,全球变暖已成为不争事实,确定“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这个主题,就是要唤醒公众对两者关系的关注,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降低气候变化造成的风险和损失。

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也是最早加入《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国家。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关的法律法规,基本形成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法律体系;建立完善了《生物多样性公约》履约协调机制和生物物种资源保护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制定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和各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关的规划,各有关部门还以此为依据,制定和实施了各相应领域的专项保护计划,如在农业方面开展了农业动植物保护、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等七大体系建设,在林业方面实施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六大工程等,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目前在相关规划和政策中已开始考虑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因素,防止由于资源和土地过度利用对气候变化及生物多样性造成的影响。

总之,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和规划,实施就地和迁地保护,开展科学研究和宣传教育等措施,中国的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有效保护、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有所缓解。以自然保护区为例,截至2006年底,全国共建立各种类型、不同级别的自然保护区2395个,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5%。初步形成了类型比较齐全、布局相对合理、功能比较健全的全国自然保护区网络。这些自然保护区使我国75%的陆地生态系统、88%的野生动物、65%的高等植物和绝大多数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都得到有效保护。

尽管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很大的成就,但是,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形势仍然十分严峻,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正日益对中国的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威胁。目前,中国环境保护正面临历史性转变的重要机遇,进入以保护环境优化经济增长的新阶段,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要抓住这个历史性机遇,进一步深化对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律的认识,把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的要求落实为具体的政策措施,推动2010年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的实现,通过创新管理理念和方法,强化生态保护统一监管,重点在以下四个方面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一、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格局

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规范国土空间开发秩序,推进形成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其中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的载体就是生态功能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中国现有17个具有全球保护意义的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这些关键地区绝大多数分布在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区域内,要通过加强生态功能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把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到该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格局中,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完善区域政策和绩效评价的重要内容,要依法禁止建设产生污染和破坏的项目,其他建设项目在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时要把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作为重要内容,并落实相应的保护措施,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政府投入,在这些地区优先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在生态省、市、县建设过程中,要把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一个重要考核指标,加强城市和农村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系。

二、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能力建设

19*年中国颁布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并取得了较好的实施成效,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原《行动计划》中有关生态系统、物种和遗传资源的现状数据和信息需要更新和重新评估,有关优先行动和项目需要作相应调整。目前,我们联合《生物多样性公约》履约协调组成员单位已经启动了行动计划的修订工作。新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和行动》将突出生物多样性中长期保护战略目标与任务,制定优先行动和项目,同时将突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国家能力建设,通过重点完善“法规制度、技术支撑和管理服务”三个体系,提升“组织协调、政策研究、行政执法和国际交流”四种能力,针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薄弱环节,不断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体系,加大执法力度;通过资金投入,强化预警监督,建立完善的生物多样性监测体系;加强科学研究,大力扶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关键技术的研发;把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到各级政府经济发展规划中,提高国家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整体水平。

三、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学习其他国家先进的理念、经验和技术;也愿意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2010年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的实现,发挥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建设性作用。近年来,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协助下,在各部委的积极参与下,中国在环境领域,特别是在生物多样性领域,与很多国家开展了密切而广泛的合作。其中中国和欧盟生物多样性项目就是一个典范。中欧生物多样性项目自去年5月22日正式启动以来,围绕我国生物多样性领域的重点,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今天中欧生物多样性项目地方示范项目将在这里举行签字仪式,这标志着中欧生物多样性项目进入实质性的实施阶段,我相信,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中欧生物多样性项目将在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四、推动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

生物多样性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目前,有很多志愿者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政府要积极支持和倡导,最大程度地发挥志愿者和非政府组织的作用。生物多样性保护离不开公众的参与,青年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力军,结合今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的主题,环保总局和团中央、教育部将共同开展“保护生物多样性公益活动方案征集”活动,此次活动面向青年、面向社区、面向农村,目的是使更多的人意识到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认识到生物多样性是重要的资源、是维护国际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在此,我呼吁,让我们大家,让每一个人,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每一件事做起,参与到保护生物多样性、防止气候变化的行动中来。保护支撑我们生存、美化我们环境的生物多样性。

女士们、先生们,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国家生态安全的基石,保护生物多样性需要每一个人的参与和奉献,让我们抓住机遇,携手奋进,为开创生物多样性保护新局面而努力奋斗。最后,预祝“保护生物多样性”公益活动方案征集活动取得圆满成功,预祝中欧生物多样性项目实施顺利、成效显著!

生物多样性范文第8篇

1材料和方法

1.1棉花材料棉花材料均为鲁棉研28,由山东棉花研究中心提供。

1.2方法

1.2.1试验设置。设置春季直播棉田、育苗移栽、麦后移栽、麦棉套种、棉蒜套种、棉瓜套种各1块(面积不小于200m2),常规农事操作。试验点设置在山东省定陶县植保站试验基地。

1.2.2调查方法。自棉花出苗(5月5日左右)至10月10日,每5d调查一次棉田主要害虫及其天敌的种群数量。每个处理随机调查3个样点,每个样点顺行调查25株棉花,每点的数据(即25株棉花的调查数据)单独记载。伏蚜只调查每株上部倒数第三片展开叶上的数量。

1.3数据处理

1.3.1群落的多样性、均匀性及优势集中性。按以下公式[4-5]计算:其中Pi=Ni/N,Ni为第i个物种的个体数,N为总个体数,S为物种数。

1.3.2方差分析。应用DPS 7.05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和方差分析[6]。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栽培方式棉田主要害虫、天敌种群数量及其群落生物多样性

2.1.1不同栽培方式棉田主要害虫及其天敌种群数量。由表1可见,3种栽培方式棉田昆虫个体总数和天敌种类数有较大的差异。麦后移栽棉田的昆虫个体总数最多,其次是育苗移栽棉田和春季直播棉田;物种数最多的是育苗移栽棉田,其次是春季直播棉田和麦后移栽棉田;害虫种类数最多的是麦后移栽棉田,其次是育苗移栽棉田和春季直播棉田;天敌种类数最多的则是春季直播棉田,其次是育苗移栽棉田,最少的为麦后移栽棉田。由此可见,不同栽培方式对棉田昆虫个体总数和天敌种类数有较大的影响,对物种数和害虫种类数没有明显的影响。

2.1.2不同栽培方式棉田主要昆虫生物多样性。由表2可见,3种栽培方式棉田昆虫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和优势集中性有较大的差异。春季直播棉田的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最高,其次是育苗移栽棉田,最低的是麦后移栽棉田;优势集中性则是麦后移栽棉田最高,育苗移栽棉田次之,春季直播棉田最低。由此可见,不同栽培方式对棉田昆虫多样性、均匀性和优势集中性影响较大,麦后移栽棉田与另外2种棉田达到了差异极显著水平。

2.2不同套种方式棉田主要害虫、天敌种群数量及其生物多样性

2.2.1不同套种方式棉田主要害虫及其天敌种群数量。由表3可见,3种套种方式棉田昆虫个体总数和天敌种类数具有较大的差异。昆虫个体总数、物种数、害虫种类数以麦棉套作棉田最多,其次是棉瓜套作和棉蒜套作棉田;天敌种类数最多的是棉瓜套作棉田和棉蒜套作棉田,最少的是麦棉套作棉田。由此可见,不同套作方式对棉田昆虫个体总数和天敌种类数有较大的影响,对物种数和害虫种类数没有明显的影响。

2.2.2不同套种方式棉田群落多样性。由表4可见,3种套作方式棉田昆虫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和优势集中性有较大的差异。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以棉蒜套作棉田最高,棉瓜套作棉田次之,麦棉套作棉田最低;优势集中性以麦棉套作棉田最大,棉瓜套作棉田次之,棉蒜套作棉田最低。由此可见,棉田昆虫多样性、均匀性和优势集中性受不同套作方式影响较大,均达到了差异显著水平。

3结论与讨论

生物多样性范文第9篇

生物多样性是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的地区内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我们今天所见的生物多样性是数十亿年进化的成果,它形成了一个生命网,我们人类是这个生命网上的组成部分,并完全依赖它。

我们可以从多种多样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角度去理解这种多样性。到目前为止,已经识别的物种数量大约是175万,其中大部分都是诸如昆虫这样的小生物。科学家们认为地球上实际有1300万种生物, 而其估算范围是从300万到1亿。生物多样性还包括各物种内存在的遗传差异。染色体和基因等可以构成生命的组织结构决定了每个个体和物种的独特性。然而,生物多样性的另外一个方面就是生态系统的种类,比如沙漠、森林、湿地、山峦、湖泊、河流和农业景观。在每个生态系统中,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形成一个生态群落。这个生态群落不仅与其他生态群落互相影响,还会与周围的空气、水和土壤互相影响。

中国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截至2012年底,我国拥有高等植物约3.48万种,几乎拥有温带的全部木本属;约有脊椎动物7500余种;大熊猫、朱q、金丝猴、华南虎、扬子鳄等数百种动物为我国所特有;已查明真菌种类1万多种。我国生物遗传资源丰富,截至2012年底,有栽培作物528类1339个栽培种,经济树种达1000种以上,原产观赏植物种类达7000种,家养动物576个品种。我国拥有森林、灌丛、草甸、草原、荒漠、湿地等地球陆地生态系统。淡水水域生态系统复杂,自然湿地有沼泽湿地、近海与海岸湿地、河滨湿地和湖泊湿地4大类,近海有黄海、东海、南海和黑潮流域4个大海洋生态系,近岸海域分布滨海湿地、红树林、珊瑚礁、河口、海湾、a湖、岛屿、上升流、海草床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以及海底古森林、海蚀与海积地貌等自然景观和自然遗迹。在人工生态系统方面,主要有农田生态系统、人工林生态系统、人工湿地生态系统、人工草地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等。

生物多样性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 人口 生境的破碎化 环境污染 物种入侵

【中图分类号】Q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1)22-0175-02

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召开了环境与发展政府首脑会议,通过了《21世纪议程》,签署了《生物多样性公约》、《气候变化框架条约》等,并达成了共识――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从此生物多样性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生物物种的灭绝是自然过程,但是灭绝的速度和方式,由于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而大大加速。有学者估计,自1600年以来,人类已导致75%的物种灭绝。

Reidh和Miller估计(1989年),鸟、兽两类,1600~1700年间大约每10年灭绝一种;而1850~1950年期间,上升到大约每两年灭绝一种。1600年以来的灭绝,古生物家称为地质史上的第六次大灭绝,它大约是已往地质年代“自然”灭绝的100~1000倍。而加速的原因主要是由人类活动的加剧而引起的。

由此看来,地球的生物多样性正在受到越来越严重的破坏。现就此进行简单分析。

一 人口迅猛增加

社会经济发展稳定后,人口的数量就不断增长。在生产力落后时,人口的数量受到自然因素,如旱灾、虫灾、火灾、水灾、地震等的控制;另外,人类自身制造的灾难如战争、贫困也使得人口数量得以控制。但是,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的数量与寿命都延长了。

19世纪工业革命后,人口的增加就成了全球的主流,在经济发展中国家最为明显。1830年全球人口只有10亿,1930年达到20亿,2000年达到了60亿。

中国在1790年的人口约3亿,1860年约4亿,1970年8亿,到2000年就超过了13亿人口。

人口增加后,必须扩大耕地面积,满足吃的需求,这样就对自然生态系统及生存其中的生物物种产生了最直接的威胁。

由于人口增长过快,加上等政策错误,我国形成了大量的退化生态系统。目前,我国境内水土流失面积约为180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9%,其中黄土高原地区约80%地方水土流失。

北方沙漠、戈壁、沙漠化土地面积为14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6%,1987年已沙漠化土地20万平方公里,潜在沙漠化土地13万平方公里

目前有5900万亩农田和7400万亩草场受到沙漠化威胁。草原退缩面积13亿亩,每年以2000万亩增加。每年使用农药防治面积23亿亩,劣质化肥污染农田2500万亩。

二 生态环境的破碎化

生物多样性减少最重要的原因是生态系统在自然或人为干扰下偏离的自然状态,生境破碎,生物失去家园。

地球上许多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及其生境的损失,表现在面积剧烈减少,被改变或被破坏。湿地是被人类开发最剧烈的系统之一。新西兰有90%的湿地从欧洲殖民以来已经损失。美国从1492年以来,几乎100%的自然草地已损失,欧洲的温带森林已经大部分被破坏。利用人造卫星技术可以监测全球森林的损失,估计是170000km2/a(1981~1990年之间)。

从生态系统多样性丧失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而言,今以我国1998年长江洪水危害根源为例,长江上中游森林破坏造成的水土流失和下游湖泊、湿地的围垦和开发导致调节洪水能力的减弱,无疑是其中的两大重要原因,它们都与生态系统多样的丧失有密切的关系。这个例子也说明,要深入了解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危害性,其关键是科学地理解生物多样性的各种生态系统功能及其变化机理。

与自然系统相比,退化的生态系统种类组成变化、群落或系统结构改变,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生产力降低,土壤和微环境恶化,生物间相互关系改变。

Daily(1995)对造成生态系统退化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人类活动进行了排序:过度开发(直接破坏和环境污染等)占35%,毁林占30%,农业活动占28%,过度收获薪材占6%,生物工业占1%。其中前三项人类活动占93%,而这些破坏最直观的结果是造成了物种生境的破碎化,栖息地环境的岛屿化。

生物多样性减少的程度取决于生态系统的结构或过程受干扰的程度,例如,人类对植物获取资源过程的干扰(如过度灌溉影响植物的水分循环,超量施肥影响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要比对生产者或消费者的直接干扰产生的负效应要大。

一般而言,在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尚未完全破坏前排除干扰,生态系统的退化会停止并开始恢复(例如少量砍伐后森林的恢复),生物多样性可能会增加;但在生态系统的功能过程被破坏后排除干扰,生态系统的退化很难停止,而且还有可能会加剧(例如火烧山地后的林地恢复)。

三 环境污染

随着人类的发展,环境污染也逐渐加剧。环境污染会影响生态系统各个层次的结构、功能和动态,进而导致生态系统退化。环境污染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目前有两个基本观点:一是由于生物对突然发生的污染在适应上可能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故生物多样性会丧失;二是污染会改变生物原有的进化和适应模式,生物多样性可能会向着污染主导的条件下发展,从而偏离其自然或常规轨道。环境污染会导致生物多样性在遗传、种群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上降低。

第一,在遗传层次上的影响。虽然污染会导致生物的抵抗并与之相适应,但最终会导致遗传多样性减少。这是因为在污染条件下,种群的敏感性个体消失,这些个体具有特质性的遗传变异因此而消失,进而导致整个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降低;污染引起种群的规模减小,由于随机的遗传漂变的增加,可能降低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污染引起种群数量减小,以至于达到了种群的遗传学阀值,即使种群最后恢复到原来的种群大小时,遗传变异的来源也大大降低。

第二,在种群水平上的影响。物种是以种群的形式存在的,最近研究表明,当种群以复合种群的形式存在时,由于某处的污染会导致该亚种群消失,而且由于生境的污染,该地方明显不适合另一亚种群入侵和定居。此外,由于各物种种群对污染的抵抗力不同,有些种群会消失,而有些种群会存活,但最终的结果是当地物种丰富度会减少。

第三,在生态系统层次上的影响。污染会影响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动态。严重污染还可能具有趋同性,即将不同的生态系统类型最终变成基本没有生物的死亡区。一般的污染会改变生态系统的结构,导致功能的改变。值得注意的是,重金属或有机物污染在生态系统中经食物链作用,会有放大效应,最终影响到人类的健康。

四 外来物种入侵

外来物种的入侵从字面上理解是增加了一个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事实上,历史上那些无害的生物也是通过人的努力而扩大分布范围的,一些驯化的作物或动物已经成人类的朋友,如我们食物中的马铃薯、西红柿、芝麻、南瓜、白薯、芹菜等;树木中的洋槐、英国梧桐、火炬树;动物饲料中的苜蓿;动物中的红鳟鱼、海湾扇贝等,这些物种进入到异国他乡带来的利益是大于危害的。

然而,对于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来讲,生物的入侵毕竟是一个扰乱生态平衡的过程,因为,任何地区的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都是经过几十亿年演化的结果,这种平衡一旦打乱,就会失去控制而造成危害。

人们最初引进物种时,仅是进入了原产地生态系统的一个组分,食物网中的一些天敌或它所控制的物种是没有办法引进的,如果控制不好成灾就不可避免,而成灾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对当地的生态多样性造成危害,甚至是灭顶之灾。

上一篇:教育信息技术范文 下一篇:食品安全检测范文